东京,就是现在的辽阳,原本是朝鲜的地盘。周武王放了箕子,把他送到朝鲜,还封他为王。箕子在那里推行“八条之教”,提倡礼义,发展农业,家家户户都不用关门,社会治安非常好,这传统延续了四十多代。后来燕国管辖真番和朝鲜地区,开始设置官吏,修筑防御工事。秦朝的时候,这里属于辽东边境地区。汉朝初期,燕国人满王利用空置的土地建立了一些据点。汉武帝元封三年,把朝鲜地区划分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个郡。东汉时期,这块地方一会儿属于青州,一会儿属于幽州,辽东郡和玄菟郡的管辖范围也经常变动。

汉朝末年,这地方被公孙度占据,后来传给了他的儿子公孙康;再后来是孙渊,他自称燕王,还改元“绍汉”,最后被魏国灭掉了。晋朝的时候,这里被高丽占领,后来又归属了慕容垂,他的儿子慕容宝把高丽王安任命为平州牧,让他治理这片土地。北魏太武帝派使者来到高丽的平壤城,辽阳的东京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唐高宗平定高丽后,在这里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后来又成了渤海国的领地。渤海国最初是在挹娄的东牟山一带立足。

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渤海国被契丹人尽忠逼迫,有个叫乞乞仲象的人率领族人渡过辽河,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武则天封他为震国公。他的儿子大祚荣继承了他的事业,建立都城,自称震王,吞并了海北地区,地盘有五千里,军队也有几十万。唐中宗赐给他都城的名字叫忽汗州,封他为渤海郡王。渤海国传了十二代,到了大彝震的时候,他僭越称帝,改元,还打算修建宫殿,当时渤海国有五个京、十五个府、六十二个州,是辽东地区一个强大的国家。忽汗州就是以前的平壤城,后来被称为中京显德府。辽太祖建国后,攻打渤海国,攻克了忽汗城,俘虏了渤海王大諲譔,把这块地方变成了东丹国,还立了太子图欲,想让他当皇帝。神册四年,辽太祖修缮了辽阳旧城,用渤海国和汉朝的百姓在这里建立了东平郡,作为防御州。天显三年,辽朝把东丹国的百姓迁到这里居住,并把东平郡升格为南京。

天福城,城墙高三丈,有城楼和瞭望塔,面积三十里。城门八座,分别叫迎阳门、韶阳门、龙原门、显德门、大顺门、大辽门、怀远门和安远门。皇宫在城东北角,城墙高三丈,也有敌楼,南面有三个城门,气势恢宏,宫墙四个角上都有角楼,角楼之间相距两里。宫墙北边是让国皇帝的御容殿。皇宫里建了两座大殿,没有嫔妃居住,只有内首使副和判官看守。《大东丹国新建南京碑铭》就立在宫门南边。

外城叫做汉城,分为南北两个市场,中间有个看楼。早上人们聚集在南市,晚上则聚集在北市。街西有金德寺、大悲寺、驸马寺,还有铁幡竿;此外还有赵头陀寺、留守衙门、户部司、军巡院,以及一千多名归化营的士兵,一些河朔地区的亡命之徒也都在这里登记注册。天福城东到北乌鲁虎克四百里,南到海边的铁山八百六十里;西到望平县的海口三百六十里,北到挹娄县、范河二百七十里。东、西、南三面环海。

辽东的东北山口流出范河,向西南流入大海;东梁河从东山向西流,和浑河汇合后形成小口,然后与辽河一起入海,东梁河又叫太子河,也叫大梁水;浑河位于东梁河和范河之间;沙河从东南山流出,向西北流经盖州入海。此外还有蒲河、清河、浿水,浿水也叫泥河,又叫蓒芋泺,河里有很多蓒芋草;还有驻跸山,唐太宗征讨高丽时,曾在山顶驻扎几天,并在山上刻石记功,百姓称它为手山,因为山顶一块平坦的石头上,形状像手掌和手指,石头里涌出泉水,取之不尽。还有明王山、白石山,白石山也叫横山。天显十三年,南京改名为东京,府名辽阳,户口四万六百四户,辖管州、府、军、城八十七个,统辖九个县:

辽阳县,原是渤海国金德县的地域;汉朝的浿水县,高丽改名为勾丽县,渤海国时叫常乐县,户口一千五百户。

仙乡县,以前是汉朝的辽队县,渤海国的时候叫永丰县。《神仙传》里说,仙人白仲理会炼仙丹,还能点石成金,救济百姓呢。户口大约有一千五百户。

鹤野县,以前是汉朝的居就县的地界,渤海国的时候叫鸡山县。传说古代有个叫丁令威的人住在这儿,离开家一千多年后,变成鹤飞回来,停在华表柱上,用嘴在柱子上写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城郭虽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户口大约有一千二百户。

析木县,以前是汉朝的望平县的地界,渤海国的时候叫花山县。户口大约有一千户。紫蒙县,以前是汉朝的镂芳县的地界。后来拂涅国在此地设立东平府,管辖蒙州紫蒙县,后来又迁到辽城,并入黄岭县。渤海国时期又恢复了紫蒙县的名称。户口大约有一千户。

兴辽县,以前是汉朝的平郭县的地界,渤海国的时候改名叫长宁县。唐朝元和年间,渤海王大仁秀南下征服新罗,北上征讨周边部落,设立了很多郡县,最后才确定了现在的名字。户口大约有一千户。肃慎县是根据渤海国的户口设立的。归仁县。顺化县。

开州,镇国军,节度使驻地。这地方以前是濊貊族的地盘,高丽国的时候叫庆州,渤海国的时候叫东京龙原府,还有宫殿呢!开州管辖庆州、盐州、穆州、贺州四州的事务。以前还有龙原、永安、乌山、壁谷、熊山、白杨六个县,现在都废弃了。开州城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周长二十里。唐朝薛仁贵征讨高丽的时候,跟高丽大将温沙门在熊山打仗,在石城里抓到了很多善于射箭的高丽士兵,说的就是这儿。辽太祖灭了渤海国后,把渤海国的百姓迁到了大部落,开州城也就荒废了。辽圣宗打完高丽回来,参观了开州城的遗址,又重新修缮了一番。开泰三年,辽朝把双州、韩州一千多户人家迁到这里,设立了开封府开远军,节度使驻地;后来又改名叫镇国军,归东京留守府管辖,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开州管辖三个州和一个县:

开远县,以前是栅城,高丽国的时候叫龙原县,渤海国沿用了这个名字,辽朝初期废弃了。辽圣宗东征的时候,又恢复了开远县,并配属军队。户口大约有一千户。盐州,以前是渤海国的龙河郡,以前有海阳、接海、格川、龙河四个县,现在都废弃了。户口三百户。盐州归开州管辖,距离开州一百四十里。

穆州,保和军,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会农郡,下面有四个县:会农、水歧、顺化、美县,现在都废弃了。户口只有三百户,归开州管辖。从穆州东北方向到开州,要走一百二十里路。现在穆州管辖着一个县:会农县。

贺州,也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吉理郡,下面有四个县:洪贺、送诚、吉理、石山,现在也都废弃了。户口三百户,也归开州管辖。

定州,保宁军。这是高丽国设立的州,原来只有一个县,叫定东县。辽圣宗统和十三年的时候,把它升格为军,并且迁徙了辽西的百姓到这里居住。定州归东京留守司管辖,管辖着一个县:定东县。这个县是高丽国设立的,后来辽国把辽西的百姓迁到这里来住。户口有八百户。

保州,宣义军,是个节度使管辖的地方。这是高丽国设立的州,原来只有一个县,叫来远县。辽圣宗的时候,因为高丽王询擅自称王,辽国讨伐他,高丽王不服。统和年间,高丽投降,开泰三年,辽国攻占了保州和定州,并在保州设立了榷场(贸易市场)。保州归东京统军司管辖,管辖着两个州、一个军和一个县:来远县。开始的时候,辽国把辽西各县的百姓迁到这里来居住,后来又迁来七百名奚族和汉族士兵驻守。户口有一千户。

宣州,定远军,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开泰三年,辽国迁徙汉族百姓到这里设立的。归保州管辖。怀州军,级别比较低,也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开泰三年设立的,归保州管辖。

辰州,奉国军,是个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高丽国的盖牟城。唐太宗的时候,跟李世勣一起攻破了盖牟城,就是现在的这个地方。渤海国把这里改名为盖州,后来又改名为辰州,名字来源于辰韩(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这里城镇密集,是交通要道。辽国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了祖州。辰州最初叫长平军。户口有两千户,归东京留守司管辖,管辖着一个县:建安县。

卢州,玄德军,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杉卢郡,下面有五个县:山阳、杉卢、汉阳、白岩、霜岩,现在都废弃了。户口三百户。位于京东一百三十里处。军事上归属南女直汤河司管辖。管辖着一个县:熊岳县。卢州距离海边十五里,海边有座熊岳山。

来远城,原来是熟女直的地盘。统和年间,辽国攻打高丽,因为燕军作战勇猛,辽国在这里设立了两个指挥部,修建了城池进行防卫。军事上归属东京统军司管辖。

铁州,是建武军,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汉朝安市县,高丽把它叫做安市城。唐太宗都攻不下来,后来薛仁贵穿着白衣就攻上去了,就是这儿。渤海国把它设为州,原来的县城西边:位城、河端、苍山、龙珍,这些都废弃了。户口有一千户。在京西南六十里,管辖着一个县:汤池县。

兴州,是中兴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汉朝海冥县的地盘。渤海国把它设为州,原来的县有三个:盛吉、蒜山、铁山,这些都废弃了。户口有两百户。在京城西北偏南三百里。

汤州,以前是汉朝襄平县的地盘。渤海国把它设为州,原来的县有五个: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这些都废弃了。户口有五百户。在京城西北一百里。

崇州,是隆安军,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汉朝长岑县的地盘。渤海国把它设为州,原来的县有三个:崇山、沩水、绿城,这些都废弃了。户口有五百户。在京城东北一百五十里。管辖着一个县:崇信县。

海州,是南海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沃沮国的地盘。高丽把它叫做沙卑城,唐朝的李世勣曾经攻打过这里。渤海国把它叫做南京南海府。用石头堆成的城,周长九里,管辖着沃州、睛州、椒州三个州。原来的县有六个: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这些都废弃了。太平年间,大延琳叛乱,南海城坚守住了,抵抗了一年多才攻下来,其他的部落首领都被抓获后才投降。后来就把这里的人全部迁到上京,设立了迁辽县,又把泽州的人迁来居住。户口有一千五百户。管辖着两个州和一个县:临溟县。耀州,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椒州,原来的县有五个:椒山、貂岭、澌泉、尖山、岩渊,这些都废弃了。户口有七百户。隶属于海州。东北到海州有两百里。管辖着一个县:岩渊县。东边跟新罗接壤,以前的平壤城就在县城的西南方向。东北到海州一百二十里。

嫔州,是柔远军,刺史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睛州,原来的县有五个:天睛、神阳、莲池、狼山、仙岩,这些都废弃了。户口有五百户。隶属于海州。东南到海州一百二十里。

渌州,就是鸭渌军,是个节度使管辖的地方。这地方本来是高丽的旧地,渤海国的时候叫西京鸭渌府。城墙有三丈高,周长二十里,管着神、桓、丰、正四个州的事务。以前还有三个县:神鹿县、神化县、剑门县,现在都废弃了。大延琳当政的时候,把剩下的那些人迁到上京,设立了易俗县让他们住。现在渌州还有两千户人家,归东京留守司管辖。渌州管辖着四个州和两个县:

弘闻县和神乡县。

桓州,是高丽国的旧都,以前还有三个县:桓都县、神乡县、淇水县,现在也都废弃了。高丽王当年在这里修建宫殿,老百姓都管这地方叫“新国”。到了高丽王的第五代孙钊的时候,在晋康帝建元初年被慕容皝打败,宫殿都被烧毁了。现在桓州还有七百户人家,归渌州管辖,在渌州西南二百里。

丰州,是渤海国设立的盘安郡,以前有四个县:安丰县、渤恪县、隰壤县、硖石县,现在也都废弃了。现在丰州只有三百户人家,归渌州管辖,在渌州东北二百一十里。

正州,本来是沸流王的领地,后来被公孙康吞并了,渤海国的时候又设立了沸流郡。这地方有条沸流水。现在正州有五百户人家,归渌州管辖,在渌州西北三百八十里。正州管辖着一个县:东那县,这是汉朝东耐县的旧地,在正州西边七十里。

慕州,是渤海国安远府的旧地,以前有两个县:慕化县、崇平县,现在都废弃很久了。现在慕州只有二百户人家,归渌州管辖,在渌州西北二百里。

显州,是奉先军,级别很高,也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本来是渤海国的显德府,是世宗皇帝设立的,是为了祭祀显陵。这个显陵啊,是东丹国人皇王的墓。人皇王这个人喜欢读书,不喜欢打猎,收集了几万卷书,在医巫闾山顶上盖了个楼,叫望海楼。医巫闾山南边离海一百三十里。大同元年,世宗皇帝亲自护送人皇王的灵柩从汴京回来,因为人皇王生前喜欢医巫闾山的风景,所以就把他葬在了这里。这山势环抱,像六重屏障一样,在山里还修建了影殿,规模宏大,非常气派。显州在山东南边,后来从东京迁来三百多户人家来这里居住。应历元年,穆宗皇帝把世宗皇帝葬在了显陵西边的山上,还禁止人们在那里砍柴放牧。这地方有十三座山,还有一条沙河。显州归长宁宫和积庆宫管辖,军事上归东京都部署司管辖。显州管辖着三个州和三个县。

奉先县,最早是汉朝的无虑县,也就是医巫闾山,幽州的镇山之所在。后来世宗皇帝把辽东长乐县的一些百姓划出来,作为陵墓的管理人员,归属于长宁宫管辖。 这就好比,现在咱们盖个大墓,得有人负责看守和维护,这些百姓就是干这个的。

山东县,以前是汉朝的望平县。穆宗皇帝把渤海永丰县的一些百姓划出来,也作为陵墓管理人员,归属于积庆宫管辖。 跟奉先县一样,也是给皇陵服务的。

归义县,一开始是显州,渤海的百姓主动来帮忙修建工程,世宗皇帝很感动,就用这些百姓设立了这个县,归属于长宁宫管辖。 这说明,那时候渤海的百姓很积极配合朝廷的工作。

嘉州,也就是嘉平军,级别比较低,由刺史管辖,归属于显州。 这说的是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

辽西州,也就是阜成军,级别中等,由刺史管辖。 它原来是汉朝辽西郡的地方,世宗皇帝设立的州,归属于长宁宫,同时又属于显州。 它管辖着一个县:长宁县,这个县是在统和八年,用各个宫殿的管理人员和百姓设立的。

康州,级别比较低,由刺史管辖,世宗皇帝把渤海率宾府的百姓迁来,设立了这个州,归属于显州。 一开始归长宁宫管辖,后来归积庆宫管辖。它管辖着一个县:率宾县,那是原来渤海率宾府的地方。

宗州,级别比较低,由刺史管辖,位于辽东石熊山,是耶律隆运用俘虏的汉族百姓设立的。圣宗皇帝把它升格为州,归属于文忠王府管辖。 王府主人去世后,就归属于提辖司管辖了。它管辖着一个县:熊山县,那是原来渤海的县。

乾州,也就是广德军,级别很高,由节度使管辖。 它原来是汉朝无虑县的地方,圣宗皇帝在统和三年设立,是为了奉祀景宗皇帝的乾陵,里面有凝神殿。 它归属于崇德宫管辖,但是军事上要听从东京都部署司的指挥。 这说明乾州地位重要,但也要服从军事指挥。

乾州管辖一个州和四个县:奉陵县,原来是汉朝无虑县的地方,那些户口都参与了陵墓的修建;延昌县,是用延昌宫的户口设立的;灵山县,原来是渤海灵峰县的地方;司农县,原来是渤海麓郡的县,还包括了麓波、云川两个县。

海北州,也就是广化军,级别中等,由刺史管辖,世宗皇帝用俘虏的汉族百姓设立的。 它位于闾山以西,南海以北。 一开始归属于宣州,后来归属于乾州管辖。 它管辖着一个县:开义县。

贵德州,是宁远军下面的一个节度州。它原来是汉朝襄平县的地盘,汉朝的公孙度曾经占据过这里。后来太宗时期,把俘虏来的汉族百姓安置在这里,才有了贵德州。 后来因为有人犯了谋反的大罪被杀,这块地就充公了。圣宗时期又建立了贵德军,后来才改了名字。这里有陀河和大宝山。贵德州属于崇德宫管辖,军事上归东京都部署司管。它管辖着两个县:贵德县,它原来是汉朝的襄平县,渤海国时期叫崇山县;奉德县,它原来是渤海国缘城县的地盘,曾经还设立过奉德州。

沈州,是昭德军下面的一个中等规模的节度州。它原来是挹娄国的地盘。渤海国时期建立了沈州,当时有九个县,后来都废除了。太宗时期设立了兴辽军,后来改了名字。它最初属于永兴宫管辖,后来归属敦睦宫,军事上归东京都部署司管。它管辖着一个州和两个县:乐郊县,是太祖俘虏了蓟州三河地区的百姓后建立的,最初叫三河县,后来改了名字;灵源县,是太祖俘虏了蓟州的官吏和百姓后建立的,最初叫渔阳县,后来改了名字。

岩州,是白岩军下面的一个小州,由刺史管理。它原来是渤海国白岩城,太宗时期划归沈州管辖。它最初属于长宁宫管辖,后来归属敦睦宫。它管辖着一个县:白岩县,这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集州,是怀众军下面的一个小州,由刺史管理。它原来是古代陴离郡的地盘,汉朝时期属于险渎县,高丽时期叫霜岩县,渤海国时期设立了州。它管辖着一个县:奉集县,这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广州,是一个防御性的州。汉朝时期属于襄平县,高丽时期叫当山县,渤海国时期叫铁利郡。太祖把渤海国的百姓迁徙到这里居住,建立了铁利昌义县。

辽州,是始平军下面的一个节度州。它原来是拂涅国的一座城池,渤海国时期叫东平府。唐太宗曾经亲自征讨高丽,李世勣攻克了辽城;高宗时期,程振和苏定方也讨伐高丽,到达新城,取得了大胜;这些战役都发生在这个地方。太祖攻打渤海国,首先攻克了东平府,然后迁徙百姓到这里居住。原来的东平府都督府管辖着伊、蒙、陀、黑、北五个州,一共十八个县,后来都废除了。太祖把这里改成了州,军队叫东平军,太宗时期改名为始平军。这里有辽河、羊肠河、锥子河、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它属于长宁宫管辖,军事上归北女直兵马司管。它管辖着一个州和两个县:辽滨县;安定县。

祺州,原来是渤海国的蒙州地盘,咱们太祖皇帝用檀州俘虏在这儿建了檀州,后来改名叫祺州。它归弘义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祺州下辖一个县:庆云县,这个县也是太祖皇帝用俘虏来的密云百姓在这儿建的密云县,后来改了名字。

说白了,祺州就是咱们大辽从渤海国手里抢过来的地盘,后来又用俘虏在那儿建县,改来改去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遂州,是个刺史管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美州。采访使耶律颇德用他手下的汉人在这儿建的州。穆宗皇帝在位的时候,耶律颇德家断了后,遂州就归辽朝了。遂州归延昌宫管,下辖一个县:山河县。山河县以前是渤海国的县,后来又把黑川县和麓川县并进来了。

通州,是安远军,级别是节度使。以前是扶余国王的都城,渤海国叫它扶余城。咱们太祖皇帝把它改名叫龙州,圣宗皇帝才改成现在的名字。保宁七年,因为黄龙府叛乱,把那些燕颇余党,大概一千多户人家,安置在这儿,然后升格为节度使管辖。通州下辖四个县:通远县,是渤海国的扶余县和布多县合并起来的;安远县,是渤海国的显义县和鹊川县合并起来的;归仁县,是渤海国的强帅县和新安县合并起来的;渔谷县,以前就是渤海国的县。

通州的历史也挺复杂,从渤海国的都城,到叛乱分子的安置地,最后变成咱们大辽的节度使治所,也是经历了不少变故。

韩州,是东平军,级别是刺史,以前是藁离国的旧治所柳河县。高丽国曾经在这儿设过鄚颉府,管辖鄚州和颉州,渤海国沿用了这个设置。现在已经废弃了。咱们太宗皇帝在这儿设立了三河州和榆河州,圣宗皇帝又把这两个州合并成了韩州。韩州归延昌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下辖一个县:柳河县,是渤海国的粤喜县和万安县合并起来的。

双州,是保安军,级别是节度使,以前是挹娄族的地盘。渤海国在这儿设过安定郡,后来废弃了。沤里僧王跟着咱们太宗皇帝南征,用俘虏来的镇州和定州百姓在这儿建城设州。后来察割造反被杀,双州就归辽朝了。所以它先归延昌宫管,后来归崇德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下辖一个县:双城县,是渤海国的安夷县地盘。

银州,是富国军,级别是刺史,以前是渤海国的富州,咱们太祖皇帝因为这儿有银矿,就改名叫银州了。它归弘义宫管,军事上听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下辖三个县:延津县,是渤海国的富寿县,因为这儿有延津故城,所以改了这个名字;新兴县,以前是越喜国的地盘,渤海国在这儿设过银冶,也曾经设过银州。

总的来说,这些州县都是咱们大辽从其他国家手里夺过来的,或者利用俘虏建立起来的,历史都挺曲折的。

永平县,以前是渤海国富饶的地方,太祖皇帝用俘虏的人口在那里设立了这个县,那里原来有个永平寨。

同州,镇安军,级别比较低,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汉朝襄平县的地盘,渤海国把它叫做东平寨。太祖皇帝设立了这个州,军队最初叫镇东军,后来改了名字。它归彰憨宫管辖,军事上听从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具体管辖几个州县不清楚,但我知道它下面有两个县:

东平县,以前是汉朝襄平县的地盘。这里盛产铁,拨了三百户人家专门采矿冶炼,按规定上缴赋税。永昌县,以前是高丽国的永宁县。

咸州,安东军,级别比较低,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高丽国的铜山县的地盘,渤海国把它设为铜山郡。它位于汉朝侯城县的北边,渤海国龙泉府的南边。这地方山多路险,经常有土匪强盗出没,所以就招募了平州、营州等地的百姓几百户,在那里修城定居。最初叫郝里太保城,开泰八年才设立州。军事上听从北女直兵马司的指挥。它管辖一个县:

咸平县,唐朝安东都护府管辖,天宝年间在冶营州和平州之间,就是现在这个地方。太祖皇帝灭了渤海国后,又设立了安东军。开泰年间才设立的县。

信州,彰圣军,级别比较低,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越喜故城,渤海国把它设为怀远府,现在已经废弃了。圣宗皇帝因为这里靠近高丽,所以在开泰年间设立了这个州,用俘虏的汉人来充实人口。军事上听从黄龙府都部署司的指挥。它管辖三个州,具体几个不清楚,但我知道它下面有两个县:

武昌县,以前是渤海国的怀福县的地盘,从平州提辖司和豹山县划拨了一千户人家过来。定武县,以前是渤海国的豹山县的地盘,从平州提辖司和乳水县划拨人口设立的。最初叫定功县。

宾州,怀化军,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渤海国的一个城池。统和十七年,迁徙了兀惹族的人口,在鸭子河和混同河之间设立了刺史府,后来升格为州。军事上听从黄龙府都部署司的指挥。

龙州,黄龙府。以前是渤海国的扶余府。太祖皇帝平定渤海国后返回途中,在这里驾崩,据说当时有黄龙出现,所以改了名字。保宁七年,军将燕颇叛乱,府治被废弃。开泰九年,把城池迁到东北方向,用宗州、檀州的汉人一千户重新设立了这个府。它管辖五个州、三个县:

黄龙县,以前是渤海国的长平县,还包括富利、佐慕、肃慎等地。迁民县,以前是渤海国的永宁县,还包括丰水、扶罗等地。永平县,是渤海国设立的。

益州,归属黄龙府管辖,下辖一个县:静远县。简单来说,就是益州属于黄龙府,只有一个静远县。

安远州、威州、清州、壅州这几个州,都归属黄龙府管辖,州长都是刺史。安远州又叫怀义军,威州又叫武宁军,清州又叫建宁军。

湖州,是兴利军,州长是刺史,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辖,下辖一个县:长庆县。 渤州,是清化军,州长是刺史,也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辖,下辖一个县:贡珍县,贡珍县也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

郢州,是彰圣军,州长是刺史,渤海国时期设立,军事上归北女直兵马司管辖,下辖一个县:延庆县。铜州,是广利军,州长是刺史,渤海国时期设立,军事上归北兵马司管辖,下辖一个县:析木县。析木县原本是汉朝的望平县,后来渤海国改名为花山县,最初隶属东京,后来才归属铜州。涑州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州长是刺史,军事上归南兵马司管辖。

率宾府、定理府、铁利府都是府,府长都是刺史,分别对应着原来的率宾国、挹娄国和铁利国。此外还有安定府和长岭府。镇海府是防御使管辖,军事上归南女直汤河司管辖,下辖一个县:平南县。冀州,是防御使管辖,圣宗时期建立,后来升格为永安军。东州和尚州都是用渤海国的户口设立的。

吉州,是福昌军,州长是刺史;麓州,是刺史管辖,级别比较低,也是渤海国时期设立的。荆州州长是刺史;懿州,是宁昌军,节度使管辖。太平三年,越国公主用陪嫁的户口设立了这个州,最初叫庆懿军,后来改名为广顺军,隶属上京。清宁七年,宣懿皇后入主后,又改名为懿州。下辖两个县:宁昌县(原名平阳县)和顺安县。 媵州是昌永军,州长是刺史。顺化城,是向义军,级别比较低,州长是刺史,开泰三年用汉朝的户口设立,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辖。

宁州,是观察使管辖,统和二十九年攻打高丽后,用渤海国的降户设立,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辖,下辖一个县:新安县。衍州,是安广军,防御使管辖,用汉朝的户口设立,最初是刺史管辖,后来升格为军,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辖,下辖一个县:宜丰县。

连州,是德昌军,刺史管辖,是用汉族百姓建立的州。军事上归东京统军司管。它管辖一个县:安民县。

归州,是观察使管辖的州。太祖皇帝平定渤海国后,用降服的渤海百姓建立了这个州,后来废除了。统和二十九年,打高丽的时候,又用俘获的渤海百姓重新设立了这个州。军事上归南女直汤河司管。它管辖一个县:归胜县。

苏州,是安复军,节度使管辖。本来是高丽的南苏州,兴宗皇帝设立的州。军事上归南女直汤河司管。它管辖两个县:来苏县和怀化县。

复州,是怀德军,节度使管辖。兴宗皇帝设立的。军事上归南女直汤河司管。它管辖两个县:永宁县和德胜县。

肃州,是信陵军,刺史管辖。重熙十年,州里的老百姓逃到女真那里去了,后来又把肃州收回来重新设立了。军事上归北女直兵马司管。它管辖一个县:清安县。

安州,是刺史管辖的州。军事上归北女直兵马司管。 然后还有荣州、率州、荷州、源州、渤海州这些州。

宁江州,是混同军,观察使管辖。清宁年间设立,最初是防御使,后来升格为观察使。军事上归东北统军司管。它管辖一个县:混同县。

河州,是德化军,还设有军器坊。

祥州,是瑞圣军,节度使管辖。兴宗皇帝用铁骊族的百姓设立的州。军事上归黄龙府都部署司管。它管辖一个县:怀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