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经常出巡,所以设立了期门、佽飞、羽林等侍卫部队,这是皇帝拥有自己亲军部队的开始。唐太宗又增加了亲军、勋卫、翊卫、千牛卫等,把这些精锐部队安排在皇帝身边,加强了防御,安全系数很高。
辽太祖的时候,他家族势力很强大,把迭剌部一分为二,结果宫廷卫队力量比较空虚,因为太祖忙着四处征战,没时间整顿军队。后来皇后述律氏掌权期间,她挑选了精锐的汉人和少数民族士兵,组建了属珊军。辽太宗又从全国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皮室军,作为自己的亲卫部队。这样一来,辽国拥有了五十万骑兵,国力非常强盛。
大帐皮室军是太宗建立的,总共有三十万骑兵;属珊军是皇后属下,有二十万骑兵。辽太祖当初靠迭剌部起家,后来把迭剌部分成五个或六个营,都由皇族统领,但是皇帝的贴身卫队力量还是不足。于是他设立了斡鲁朵制度,从州县抽调户口充实军队,用这种方法来加强中央,削弱地方。 这套制度一直沿用下去,世代为宫廷保卫安全。平时驻守宫廷,皇帝出巡就负责护卫,皇帝去世了就负责守陵。一旦发生战事,五个京城的提辖司和两个州的提辖司接到命令后就会迅速集结军队,不用再从各个州县和部落调兵,十万骑兵立马就能到位。 皇帝对这支军队很重视,士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不断从全国各地挑选精兵强将补充进来,这支军队越来越强大,这套军制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
弘义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六千。
长宁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一万二千,骑军五千。
永兴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五千。
积庆宫: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军八千。
延昌宫:正丁二千,蕃汉转丁六千,骑军二千。
彰愍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崇德宫:正丁一万二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兴圣宫: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五千。
延庆宫:正丁一万四千人,蕃汉转丁(就是其他民族的丁壮)两万人,骑兵一万人。 简单来说,延庆宫这边有正规士兵一万四,其他民族的士兵两万,骑兵一万。
太和宫:正丁两万人,蕃汉转丁四万人,骑兵一万五千人。 太和宫的兵力更强,正规军两万,其他民族士兵四万,骑兵一万五。
永昌宫:正丁一万四千人,蕃汉转丁一万人,骑兵一万人。永昌宫的兵力配置和延庆宫差不多。
敦睦宫:正丁六千人,蕃汉转丁一万人,骑兵五千人。敦睦宫的兵力相对较弱。
文忠王府:正丁一万人,蕃汉转丁一万六千人,骑兵一万人。文忠王府的兵力配置也比较特殊。
上面这些宫殿和王府,从上京到南京这些重要的地方,都设立了提辖司来管理。重要的地方每个宫殿都设有提辖司,内陆地区就少一些,一两个就够了。太和宫和永昌宫,应该和兴圣宫、延庆宫一样也设有提辖司,但是旧的史书上没记载,估计是史料缺失吧。
南京有弘义宫、长宁宫、永兴宫、积庆宫、延昌宫、彰愍宫、崇德宫、兴圣宫、延庆宫、敦睦宫、文忠王府这几个地方都设有提辖司。西京、奉圣州、平州、中京、上京也分别设有不同数量的提辖司,具体哪些宫殿设有提辖司,上面已经列出来了。
总而言之,这些宫殿和王府加起来,总共有四十万八千名士兵,其中骑兵有十万一千人。 这规模,可不小啊!
辽国的亲王大臣们,都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每次打仗,他们都主动拿出自己的私兵跟着王爷出征。多的能带一千多骑兵,少的也有几百人,这些私兵都登记在皇宫的户籍里。国家有战事的时候,就从这些私兵里借调个三五千骑兵,剩下的兵力则作为各部族的根本力量。
太子军、伟王军、永康王军、于越王军、麻答军、五押军,这些都是辽国的军队。
各个部族分别隶属于南北两府,负责守卫边疆,各自都有自己的司法机构,具体情况如下:
北府一共二十八个部族。其中,侍从宫帐的有奚王府部;镇守南境的,有五院部和六院部;东北路招讨司下辖乌隗部;东北路统军司下辖遥里部、伯德部、奥德部、南克部、北克部、图卢部、术者达鲁虢部;河西地区也有驻军;西北路招讨司下辖突吕不部、奥衍女直部、室韦部;西南路招讨司下辖涅剌部、乌古涅剌部、涅剌越兀部、梅古悉部、颉的部、匿讫唐古部、鹤剌唐古部;黄龙府都部署司下辖隗衍突厥部、奥衍突厥部、北唐左部、五国部;乌古敌烈统军司下辖迭鲁敌烈部;戍守乌石部的有北敌烈部。
南府一共十六个部族。其中,镇守西南边境的,有乙室部;西南路招讨司下辖品部、迭达迭剌部、品达鲁虢部、乙典女直部;西北路招讨司下辖楮特部;东北路统军司下辖达马鼻古德部;东北路女直兵马司下辖乙室奥隗部;东京都部署司下辖楮特奥隗部、窈爪部、稍瓦部、曷术部;戍守倒塌岭的是讹仆括部;驻扎在本境的,有撒里葛部、南唐古部、薛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