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仪下

太后生日那天,大臣们上朝,外国使臣也到了,大家按规矩站好队,跟平时一样。太后升殿就座,皇帝坐在东边陪着。契丹的官员在殿上报上姓名,契丹和汉族的大臣,还有宋朝的使臣,跟着翰林学士们,从东西两边的宫门进来,一起祝寿。最前面的人上殿祝寿,然后大家依次退下,跟新年朝贺的仪式一样。乐队奏乐,行七拜礼。契丹和汉族的大臣们进殿敬酒,也跟新年朝贺一样,只是宣读的旨意改成了“圣旨”。


皇帝下御座,给太后献上生日礼物。礼物献完,皇帝在殿上再拜,殿下的臣僚也都再拜。皇帝回到御座。然后大臣们依次退下,中书令、北大王上殿,奏报契丹大臣进献的礼物。接下来是汉族大臣和各路进献的贡品。控鹤官摆好贡品,行四拜礼;使臣鞠躬,通报文武百官以及高丽、夏国、各地的进献贡品。宣徽使在殿上监督进献的贡品,并分派给相应的部门,控鹤官回应。贡品都献完之后,契丹和汉族的大臣依次谢恩,行五拜礼。


负责宣读旨意的官员记录在案,然后大臣和使臣退下。乐队和各地的进献贡品的使臣谢恩,也是同样的流程。契丹大臣谢恩后,被引上殿站好,汉族大臣和宋朝使臣从东宫门进入,面向西边谢恩,跟新年朝贺的仪式一样。负责宣读旨意的官员在殿上记录,大臣和使臣上殿站好,也是同样的流程。负责斟酒的官员和乐队上殿,侍从站在东廊,都跟往常一样。御膳上桌,皇帝先敬酒,大臣们就位陪着一起拜。太后喝酒,殿上坐着和站着的大臣们都一起拜,高呼“万岁”。负责宣读旨意的官员记录在案,然后站好。太后喝完酒,亲手赐酒给皇帝。皇帝跪下,喝完酒,退回座位,再拜,大臣们都陪着一起拜。如果皇帝亲自赐酒给大臣、使臣,他们都要站着喝完。


皇帝回到座位,负责宣读旨意的官员让坐着的大臣和使臣都拜,高呼“万岁”。负责宣读旨意的官员都坐下。按照新年朝贺的仪式,给殿上大臣敬酒。敬酒一次,两边的侍从都拜,高呼“万岁”,然后都坐下。亲王敬酒,也跟新年朝贺的仪式一样。如果太后亲自赐酒给亲王,亲王跪下喝完酒,退到露台上,行五拜礼。负责宣读旨意的官员记录在案。殿上敬三次酒,饼茶都用完后,乐队跪下,致辞,向大臣、使臣和廊下的侍从行礼。致辞完毕,负责宣读旨意的官员也行礼。茶和菜都一样。大菜上桌,然后是粥。殿上敬七次酒,大臣和使臣的乐曲结束后,向廊下的侍从行礼,拜,高呼“万岁”、“各位请回”,负责接待的官员引领大家从两边宫门出去。乐曲结束,向大臣、使臣行礼,鞠躬。负责宣读旨意的官员行礼,大家都拜,高呼“万岁”。负责宣读旨意的官员记录在案,引领大臣、使臣下殿。契丹大臣谢恩完毕,退下。汉族大臣和使臣跳舞,行五拜礼后,负责宣读旨意的官员说“各位请回”。从宫门出去后,向宫门报告一切顺利,太后和皇帝起身。

皇上过生日和新年的时候,宋朝派使臣来祝贺,这才开始制定这个仪式,具体细节都写在《宾仪》里。

这套礼仪一共要行五拜:第一次拜,起来;第二次拜,起来;然后跪下,拿着笏板,三次舞蹈,三次磕头,放下笏板,再行一拜,起来;再拜一次,起来;最后一次拜,也叫作俯伏再起。


《宾仪》里写着,大臣们一般都是坐着,但在这个仪式上,要坐高高的垫子,这和普通的坐垫不一样。

皇帝过生日,那场面可壮观了!百官和外国使臣都整整齐齐地站好,皇帝上殿坐好。然后,文武百官和使臣们一起进去,齐声祝贺皇帝生日快乐,祝贺完之后,大家一起退出来。这流程跟皇太后生日的庆典一模一样。接下来,中书令跟北大王一起宣读各地进贡的清单。宫廷乐队奏乐,大家行七拜大礼。文武百官从东西两边入殿,再次行二拜大礼。然后开始敬酒,官员们依次上殿敬酒。宣徽使宣读皇帝的答谢,群臣谢恩,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接着奏乐,皇帝喝完酒,百官也跟着一起行礼。官员们依次下殿,然后各自退场。整个流程跟新年朝贺的仪式一样,进贡的礼物也跟皇太后生日时一样。


之后,皇帝要前往皇太后的宫殿,皇室宗亲、外戚大臣们都跟着一起,迎接皇太后到皇帝的宫殿。皇太后乘坐小辇,皇帝则步行在辇车旁边,文武百官按照品级分列两旁引导,宣徽使、各部门官员和宫门守卫则在前面开道。宫廷乐队奏乐,控鹤司官员们行四拜大礼。负责引路的官员们在山楼南边等候。皇太后进入宫殿后,示意使臣和百官进入幕后等候。皇太后上殿坐好,皇帝坐在她东侧。契丹和汉人官员以及使臣们从两边入殿,全体起立,行礼,跳舞,行五拜大礼。负责敬酒的官员们则在殿前站立等候。皇帝起身,走到殿前,向皇太后献上生日礼物。礼物献完后,皇帝在殿前再次行二拜大礼,殿下的所有官员也跟着一起行礼。皇帝回到御座,然后带领百官退场。


契丹官员入殿谢恩,汉族官员和使臣们也依次入殿谢恩,然后上殿就座。不需要就座的官员退场,侍从们入殿,所有流程都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御床摆好后,皇帝先敬酒给皇太后,皇太后再回敬皇帝,这部分也跟皇太后生日的仪式一样。负责敬酒的官员们就座,开始敬酒。酒喝完后,大家回到原位谢恩,一切按照仪式进行。殿上第一轮敬酒结束后,侍从们入殿就位,一切按照仪式进行。亲王敬酒,奉上糕点和茶,宫廷乐队演奏音乐,一切按照仪式进行。奉茶、上菜,一切按照仪式进行。一共敬了七杯酒,乐曲演奏完毕,侍从们起身。乐曲结束,文武百官和使臣们起身。其余的流程都跟新年朝贺的仪式一样。

一大早,天还没亮呢,大臣们就都到皇宫了。皇上和皇后在御帐前祭拜太阳,契丹和汉族的大臣们在一旁陪着。

皇上上了大殿坐好,皇后给皇上行两次大礼,大臣们都在殿阶下一起给皇后行礼。皇上把寿礼赐给皇后,皇后在殿上谢恩,又行了两次大礼,大臣们也都跟着行礼。

然后,契丹的舍人(相当于秘书)报上名字,契丹和汉族的大臣们依次上前祝寿。酒杯端上来了,舍人念着祝寿词,还有歌舞表演,大家一共行了五次大礼,起身的时候嘴里喊着“圣躬万福”。念祝寿词的人又行了两次大礼。

接着,队伍里的领头人上殿跪拜,自报家门和官职,然后祝寿,祝完寿之后退下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鞠躬行礼。然后又是歌舞表演,五次大礼。念祝寿词的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

接下来,请一位宰相上殿,宣读百官和各道官员呈上的祝寿表文。乐队奏乐,大家行了七次大礼,但不用说“万岁”。掌管宫廷仪仗的官员行了四次大礼。各道官员的副手也跟着行礼,然后开始宴会,一共行了八次大礼。

契丹和汉族的大臣们一起上殿,敬献寿酒,伴有歌舞表演,行了五次大礼。又请一位大臣上殿,他先在栏杆外铺好垫子,放好笏板,端着酒杯敬酒,皇上和皇后接过酒杯。大臣退下,重新铺好垫子坐好,放下酒杯,拿起笏板,在栏杆内跪拜,自报家门和官职,祝寿说:“臣等谨进千万岁寿酒”,祝完寿后退下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有歌舞表演,五次大礼,鞠躬。

宣徽使(主管宫廷仪仗和事务的官员)宣读皇上的答谢词,然后上殿,拿着笏板端着酒杯。皇上皇后饮酒,殿下的官员们分列两旁,乐队奏乐,大家都行礼,喊着“万岁”。喝完酒,皇上皇后把酒杯递给大臣。大臣退下,歌舞表演,五次大礼。念祝寿词的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宴会结束。大臣们按照礼仪进献礼物,宴会也按照礼仪进行。乐队、管酒的官员、大臣们都在殿上候着。

皇后给皇上敬酒,殿上念祝寿词的人行礼,侍奉的官员们都行礼。皇上接过酒杯,大家都行礼。皇后坐下,契丹的舍人和汉族的阁使在殿上念祝寿词,大家都行礼,喊着“万岁”。念祝寿词的人回到自己的位置。大臣们给皇上皇后敬酒,敬酒的仪式都按规矩来。喝了三轮酒,开始上菜,然后上正餐。又敬了皇上皇后一轮酒。又喝了两轮酒,上了丰盛的菜肴,然后上粥。乐队演奏祝寿乐曲,大臣们都站起来。乐曲结束,念祝寿词的人行礼,喊着“万岁”,然后退下殿谢宴,离开,所有的一切都按照惯例进行。

好家伙,这可是古代进士接见和赐赏的完整流程啊!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说。

首先是进士接见。那天,新科举人们跟着宰相大人一起,走到皇帝的帐篷旁边。然后,把录取名单和宰相的名单一起呈报上去。宰相大人行礼的流程跟平时一样。完了之后,就轮到进士们了,从第一名开始,依次走到丹墀(皇宫台阶)内,面对大殿,深深鞠躬,报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行四个叩头大礼。负责侍候的官员们,这时候都得退下,除非有进献文书的,得拿着文书站着等候,等宫门官员接过后,跪着把文书递过去,然后起身退下。  整个接见仪式就结束了。


接下来是赐予等第和敕书。等大臣们都站好位置后,读卷官员宣读完毕,新科进士们就按照名次,从左到右依次站好。宫门官员把敕书(皇帝的命令)交给他们。阁使(相当于宫廷高级官员)宣布:“有敕!”,进士们就赶紧行两个叩头大礼,再鞠躬。然后,舍人(相当于秘书)宣读敕书:“各位新科进士,按照你们的等第,每人赐予一道敕书,请知悉。”  进士们再次行礼,跪下,用左手接过敕书,鞠躬,再行两个叩头大礼。侍候的官员们把他们分别引领到左右两侧侍立。等奏事完毕,官员们引领进士们登上台阶,入殿就位,齐声说“喏”(是),皇上赐座。喝完三杯酒后,起身,再次齐声说“喏”,然后退下,行礼告别。整个仪式结束。  负责酒水的官员会敬酒,宫廷官员还会劝酒。


最后是赐予官服。皇帝在殿上,大臣们穿着朝服,引领新科进士入殿。进士们面向东方,背朝西方,行两个叩头大礼,然后走到丹墀指定位置,面对大殿鞠躬。阁使宣布:“有敕!”,进士们再次行两个叩头大礼,鞠躬。舍人宣读敕书:“各位新科进士,按照你们的等第,每人赐予一道敕书,并赐予官服,请知悉。”进士们行礼,跪下受领敕书,再次行两个叩头大礼。然后,他们被引领到换衣的地方换上官服,再回到丹墀指定位置,鞠躬谢恩,然后跳舞,行五个叩头大礼。侍候的官员们在殿东亭内按照顺序站好。进士们说“喏”,然后坐下,开始赐宴,并插上鲜花。  会有一个阁使和两三个宫门官员陪着他们,一直劝酒到宴会结束。  整个仪式就圆满完成了。

谢相中谢仪的流程是这样的:皇上穿着常服坐在殿上,大臣们按照正常的礼仪站立或就座。应该坐在殿上的官员就坐,其他官员则在殿下的东西两侧侍立,就像宋朝使臣初次见面时的样子。然后,中谢官从左边进入,走到丹墀(宫殿台阶)面向西边站立。舍人(负责礼仪的官员)在殿前深深鞠躬,禀报新任官员的姓名,并等待中谢官的指示。宣徽殿上的官员会询问通班舍人(负责传达命令的官员),通班舍人则在赞礼位上宣读:“某官到”。宣徽殿和通班舍人两人相对而立,向中谢官行揖礼并鞠躬。然后宣读“就拜位”,两位舍人引导中谢官面向殿上鞠躬。中谢官行礼,舞蹈,五次叩拜,但不出列,并奏道:“圣躬万福”。宣读官员再次行礼。中谢官揖礼后跪下,叙述官职,致词完毕后,起身,回到原位。宣读官员行礼,中谢官舞蹈,五次叩拜。再次出列,中谢官再次致词,与之前的仪式相同,一共行礼十七次。宣读官员等待中谢官,引导他从右边的台阶上殿,就位。然后向应该就坐的官员行揖礼,请他们坐下。供奉官敬酒,并传达旨意,让大家喝完。官员们拿着笏板,端起酒杯起身,在座位后站着饮酒;放下酒杯,放下笏板。宣读官员行礼,其他官员都回礼两次。宣读官员示意大家就坐,官员们拿着笏板,端起酒杯,将酒杯交给供奉官。三次敬酒后,宣读官员向应该就坐的官员行揖礼,示意他们起立。然后,引导中谢官从右边的台阶下殿,走到丹墀,面向殿上鞠躬。宣读官员行礼,中谢官舞蹈,五次叩拜,然后从右边退出。其他官员也依次退场。丞相和枢密使的礼仪相同,其他官员不上殿,也赐酒,但节度使不在此列,只通报姓名,行七次礼。众人谢恩后,班首一人出列向中谢官致谢。


拜表仪的流程是这样的:当天,先在东上阁门外设置毡席作为座位,分别引导南北两侧的官员和各国使臣副手在毡席上列队。两位通事舍人抬着写有奏表的案几,放在队伍最前面,行揖礼、鞠躬,两次叩拜,然后起身。中书舍人站在案几旁边,班首官员跪下,拿着笏板,起身,捧着奏表,跪着左膝,将奏表交给中书舍人。放下笏板,行礼,起身,再次叩拜。中书舍人将奏表放回案几上。通事舍人抬着案几进入东上阁门,队伍解散,分别引导官员退场。仪式结束。


元旦皇帝不御座,也行此礼,其他需要上表的情况也仿照此礼。

那天,皇上要庆祝皇子出生。先把先帝的画像摆在正殿,皇上自己则坐在八角殿里,等着仪式开始。  仪式开始的信号响了之后,南北宣徽使就站在殿阶两侧,文武百官穿着盛装,戴着金冠,一起入殿。队伍最前面两个人捧着祝贺的奏表站着,念奏表的人先站在左边的台阶旁边。两个宣徽使在殿下的东西两边台阶下接表,捧表的人跪下左膝呈上奏表,然后起身再拜。之后就各就各位等候。两个宣徽使把奏表交给念奏表的人,念完之后,向百官行礼。然后领着队伍最前面的人上殿,在栏杆内祝贺完毕后,再下殿回到原位,接着跳舞,行五拜礼。仪式就结束了。


接下来是庆祝祥瑞的仪式。仪式开始的信号响了,文武百官穿着盛装,戴着金冠,一起站好。队伍最前面两个人分别拿着奏表祝贺,南北宣徽使在左边的台阶下接表,然后上殿交给念奏表的大臣。念完之后,向殿下的百官行礼,行五拜礼后,再次行礼。然后领着队伍最前面两个人上殿,在栏杆内跪拜祝贺,说完祝贺词后,再下殿回到原位,行五拜礼后,再次行礼。等皇上答复和下旨后,再行二拜礼,然后行礼。谢恩后,行五拜礼,然后各就各位等候,分列两旁侍立。仪式结束,两府官员照常处理政务。


乾统六年,木叶山上出现了祥瑞的云彩,这才开始举行这种仪式。到了天庆元年,天上下了谷子雨,谢恩之后,赵王敬酒,教坊奏乐,百官一起喝酒。仪式结束后,官员们开始处理政务。

皇上和皇后娘娘升殿就座,文武百官和命妇们都站好队伍,一起行了五拜大礼。然后,从文武百官中选出两人,走到前面跪下,拿着笏板,捧着奏章,把托着奏章的案子抬到皇上面前。宫里的官员接过了奏章,放在案子上,大家又一起行了两拜。两个通事舍人抬着奏章,从左边台阶上殿,放到露台上。负责宣读奏章的官员接过来,开始宣读。宣读完毕,文武百官在殿前行了五拜,然后深深地鞠了一躬。

接着,刚才那两位官员,一个从左边台阶,一个从右边台阶上殿,站在栏杆里面。先请北面一列官员的领头人上前,跪下致辞,致辞完毕后回到原位。然后,南面一列官员的领头人也同样进行致辞。致辞结束后,两位官员分别从左右台阶下殿,回到原位,大家又一起行了五拜,深深地鞠了一躬。宣徽使宣读圣旨:“有旨意!”大家又行了两拜。宣徽使宣读圣旨内容:“内乱已平,与诸位内外同庆。”大家谢恩,又行了五拜。仪式完毕,文武百官跟随皇上,命妇们跟随皇后,前往皇太后宫殿,去瞻仰先帝的御容,陪坐在皇太后身边,大家一起行了两拜。皇太后正襟危坐,表示祝贺,大家一共行了十拜,然后被邀请上殿,参加赐宴,一切仪式都按照规程进行。


这次平乱的仪式,是道宗清宁九年,太叔重元谋反,仁懿太后亲自率领卫兵与叛军作战,平定叛乱后,才制定了这个仪式。

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官员们和各国使臣就进宫朝贺了,先一起喊“班齐”(表示队伍整齐)。皇帝上殿坐好,契丹的官员在殿上汇报完毕,就领着契丹官员从东侧门进去,汉朝官员和各国使臣则从西侧门进去。大家站好队,开始跳舞,行五拜大礼,然后鞠躬,最后起身。

接下来,亲王被引到东边的台阶上殿,在栏杆内的垫子上跪下,俯身叩拜,自报家门并祝寿,然后起身退下,走到东边台阶下殿,回到原位,再跳舞,行五拜大礼,最后鞠躬。宣徽使在殿上鞠躬,宣读皇帝的答复,说“奉旨”,文武百官听完后,再次行二拜大礼,然后鞠躬。宣徽使传达圣旨说:“新年的喜庆,与各位共享。”官员们谢恩,然后拜谢,跳舞,行五拜大礼。  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分批引导大家退场,先引导首席官员上东边台阶,宣读奏章标题,然后乐队奏乐,行贺礼,行十二拜大礼。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分批引导契丹、汉朝官员和各国使臣从东西侧门入场,站好队,行二拜大礼。然后进酒,亲王被引到东边台阶上殿,在栏杆内的垫子上站好,拿着笏板,端着酒杯,敬酒完毕后退下,回到垫子上,放下酒杯,放下笏板,稍稍向前,跪下,自报家门,说“臣某等谨进千万岁寿酒”。然后起身退下,回到垫子上,和殿下的官员们一起行二拜大礼,鞠躬。

等宣徽使在殿上鞠躬,宣读皇帝的答复,说“奉旨”,亲王以下再次行二拜大礼,和刚才一样。圣旨说:“与各位共饮寿酒,内外同庆。”官员们谢恩,和刚才一样。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分批引导大家退场。亲王拿着笏板,端着酒杯,殿下的官员们分列两旁。皇帝饮酒,乐队奏乐,殿上下的官员们都叩拜,高呼“万岁”。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分批引导大家退场。乐声停止,乐队行二拜大礼。皇帝饮完酒,亲王上前接过酒杯,回到垫子上,放下酒杯,放下笏板。向官员们行礼,然后引导亲王从东边台阶下殿,回到原位,鞠躬,行二拜大礼。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分批引导大家退场。皇帝起身,前往皇太后的宫殿,官员们和各国使臣都跟随前往。皇太后上殿,皇帝坐在皇太后的东侧。


契丹、汉朝官员和各国使臣从东西侧门入场,站好队,行贺礼,敬酒,仪式和刚才皇帝那里的差不多。完毕后,引导大家退场。乐队入场,奏乐,敬酒,也和刚才皇帝那里的差不多。皇太后宣读答复,说“圣旨”。契丹官员谢恩,上殿站好。汉朝官员和各国使臣从东侧门入场,在丹墀东面,面向西面鞠躬,官员们鞠躬,宣读文武百官和宰相以下谢恩,行二拜大礼;说完话退回原位,跳舞,行五拜大礼,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分批引导宰相以下官员和各国使臣副使,以及殿上官员,上西边台阶站好。不需要坐着的官员们从西侧门退场。两人负责看管酒杯,乐队行二拜大礼。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分批引导大家上台阶下殿谢宴,和皇太后生日的仪式一样。

冬至这天早朝的仪式,跟正月初一差不多,官员们都整整齐齐地站好队。皇上和皇后先拜祭太阳,大臣们跟着一起拜两次。皇上皇后上殿坐下后,契丹使者通报一声,大臣们就进殿,站好队,亲王开始祝寿,皇上皇后回应,这些都跟正月初一一样。祝寿完了,就开始跳舞,五次跪拜,然后行大礼。大臣们退后一步,高喊“皇上万福金安!”,然后回到原位,再次跪拜行大礼。队伍最前面的人出列,趴在地上跪着祝寿,祝寿完后站起来,跳舞,五次跪拜,然后行大礼。乐队奏乐等待指示。官员们分成几队,不退场,然后全体集合,走到御床前,再次跪拜行大礼。乐队奏乐,准备敬酒。官员们起身站直。


亲王被引到左边台阶上殿,在栏杆内铺好的坐垫上坐下,拿着笏板,端着酒杯,敬酒。皇上皇后接过酒杯后,退回坐垫上,放下酒杯,放下笏板,趴在地上跪着。稍稍往前,亲王自报家门:“臣某某等谨进千万岁寿酒。”然后起身,退回坐垫上,再次跪拜行大礼。殿下的官员们也一起跪拜行大礼。皇上的回应跟正月初一一样。亲王拿着笏板,端着酒杯,官员们分成几队。皇上皇后喝酒,奏乐;殿内外的官员们都跪拜,高呼“万岁”,音乐停止。乐队再次跪拜,官员们全体集合。亲王敬完酒,回到坐垫上,放下酒杯,放下笏板,从左边台阶下殿。御床撤走。亲王回到丹墀(宫殿前台阶)原位,再次跪拜行大礼。乐队奏乐等待指示。官员们分成几队退场。


队伍最前面的人从右边台阶上殿,呈上奏章目录和进贡的物品。各地的进贡和乐队的表演结束后,乐队奏乐,宣布进贡结束。队伍最前面的人跳舞,五次跪拜,然后行大礼。乐队奏乐等待指示。队伍最前面的人退场,其他官员再次入殿,全体集合谢恩,跳舞,五次跪拜,然后行大礼。乐队奏乐等待指示。官员们分成几队退场。宫廷警卫鸣锣,皇上皇后起身,前往北殿。皇太后在御容殿,和皇上皇后以及全体官员一起再次跪拜。皇太后上香,大家都再次跪拜。乐队奏乐等待指示。可以从矮墩以上的地方上殿。皇太后三次敬酒,陪同的人一起跪拜。皇太后上殿坐下。皇上在露台上铺好的坐垫上坐下,亲王带领南北两边的官员在丹墀内站立。皇上再次跪拜,官员们都跪拜行大礼,皇上在栏杆内跪下,祝皇太后寿辰,然后起身,再次跪拜。所有的跪拜,都要高呼“万岁”。乐队奏乐等待指示。官员们不退场,皇上皇后坐在旁边,亲王敬酒,官员们陪着跪拜,皇太后回应,都跟正月初一一样。官员们分成几队,不退场,队伍最前面的人从右边台阶上殿,呈上奏章目录,全体集合谢恩,参加宴会,上殿就座,一切按照礼仪进行。御床搬入。皇上像刚才一样给皇太后敬酒,大家各自就座喝酒,等酒喝完,跟皇太后的生日宴会一样。皇后敬酒,跟皇上一样。三次敬酒,然后上茶,乐队致辞,上菜,上大菜,七次敬酒。音乐结束,官员们起身,御床撤走,谢宴,都跟皇太后的生日宴会一样。

立春这天,皇帝先从内殿出来,祭拜先帝的画像。文武百官在丹墀(宫殿前的广场)列队站好,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地位比较高的官员可以进入殿内赐座。皇帝敬献祭酒,陪同的官员和侍立的官员都要再拜两次。敬酒完毕,百官退到殿外,左右分列而站。皇帝戴上幡胜(一种头饰),然后按官职高低依次赐予百官幡胜。百官戴好幡胜后,皇帝在土牛(立春时用以象征耕种的土偶)前上香,三次敬酒,但不跪拜。乐队奏乐,礼仪官跪下呈上彩杖。皇帝用彩杖鞭打土牛,地位比较高的官员再次在丹墀列队站好,跪下左膝,接受彩杖,然后起身,再次行礼。司仪人员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司辰(主管时间的官员)宣布春天到了,皇帝鞭打土牛三圈,到矮墩(一种矮凳子)处停下。然后,节度使及以上级别的官员进入殿内,撒播谷物和豆子,并敲打土牛。撒下的谷物和豆子,允许大家抢夺。百官按各自的位次就座,喝了两轮酒,然后上了春盘。喝完三轮酒后,再行茶礼,大家起身,仪式结束。


端午节那天,百官一大早就赶到御帐(皇帝的帐篷)。皇帝系上长寿彩缕(一种彩色的丝线),登上车辇,带领文武百官列队,仪式和立春在丹墀的仪式差不多。主管官员分别赐予百官长寿彩缕,百官跪下接受,并行两次跪拜礼。仪式结束后,皇帝带领百官前往膳所(吃饭的地方),喝三轮酒。如果皇帝设宴款待,则另行听从皇帝的旨意。


重阳节,文武百官一大早便赶到御帐,跟随皇帝前往围场(打猎的地方),皇帝赐茶。皇帝就座后,带领百官在御前列队站立,主管官员分别赐予百官菊花酒,百官跪下接受,并行两次跪拜礼。喝完三轮酒后,起身行礼。


藏阄(抽签)仪式那天,文武百官穿着常服上朝。皇帝在“天祥殿”接见百官,百官按位次就座。契丹人坐在南面,汉人坐在北面,分成几组进行抽签,每组五支或七支签。皇帝赐膳,百官用膳完毕后起身。过了一会儿,大家又坐下,再次像刚才一样抽签。傍晚赐茶,每组三支或五支签,乐队停止演奏。如果皇帝抽中了签,百官敬酒完毕后,皇帝再依次赐酒给百官。


大康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开始实行这些仪式。这一天不上朝。

正月初一,咱们这儿的习俗是用糯米饭和羊髓做成像拳头大小的丸子,每顶帐篷都赏赐四十九个。到了戊夜(正月初五晚上),大家就在帐篷里的窗户往外扔这些丸子。扔出的数量是双数,就奏乐庆祝,开宴会;如果是单数,就让十二个巫师敲铃铛,拿着箭,绕着帐篷唱歌呼喊,帐篷里还要在盐堆上烧火,拍打老鼠,说是吓唬鬼,要这样持续七天才算完。咱们这儿管正月初一叫“乃捏咿唲”,其中“乃”是“正”的意思,“捏咿唲”是“旦”的意思。


立春这天,妇女们要送上春书,用青色的丝绸做成旗帜,上面画着龙,或者画着蟾蜍,旗帜上写着“宜春”两个字。


人日节,就是正月初七,这天有说法:一天一只鸡,两天两只狗,三天三头猪,四天四只羊,五天五匹马,六天六头牛,七天才是人。这天看天气,晴天是好兆头,阴天就是灾难。这天大家会在院子里煎饼吃,叫“薰天”。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国舅萧家要设宴款待耶律家,年年如此。咱们这儿管这天叫“忄甲里叵”,“忄甲里”是“请”的意思,“叵”是“时”的意思。“忄甲”读作“狎”,“叵”读作“颇”。


二月初八是悉达太子生日,京城和各州府都要雕刻太子像,仪仗队和各种表演队伍簇拥着,在城里游行庆祝。悉达太子是西域净梵国的王子,姓瞿昙,名释迦牟尼,因为他觉悟了,所以人们称他为“佛”。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咱们这儿的习俗是用木头刻成兔子,分成几队,骑马射兔子。先射中兔子的那队赢,输的那队下马跪着给赢家敬酒,赢的那队则骑在马上喝酒。咱们这儿管这天叫“陶里桦”,“陶里”是“兔”的意思,“桦”是“射”的意思。


五月初五,中午的时候,要采摘艾叶,和棉花一起做成衣服,然后把七样东西献给天子,南北两边的官员各献三样东西,君臣一起宴乐,渤海的厨师会做艾騣(一种食物)进献。还要用五彩丝线缠在胳膊上,叫“合欢结”;再用彩丝编成人的形状戴在头上,叫“长命缕”。咱们这儿管这天叫“讨赛咿儿”,“讨”是“五”的意思,“赛咿儿”是“月”的意思。

夏至那天,老百姓管这天叫“朝节”。女人们会送彩扇和香粉盒做礼物。


六月十八,按照国家的习俗,耶律氏会设宴款待萧氏国舅一族,这宴席也叫“忄甲里叵”。


七月十三日晚上,皇帝在宫殿西边三十里外扎营过夜。之前,已经准备好酒菜了。第二天,各路军队和部落的人都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一直喝到晚上才回到行宫,这叫“迎节”。十五日是中元节,就演奏汉乐,大摆宴席。十六日天刚蒙蒙亮,皇帝又往西边去了,随行的军队和部落的人就又大闹一场,这叫“送节”,国语叫“赛咿儿奢”。“奢”的意思是“好”。


八月初八,按照国家的习俗,要杀白狗,在寝帐前面七步远的地方埋了它,只露出嘴巴。七天后,也就是中秋节,就把寝帐搬到白狗埋的地方上面。国语管这叫“捏褐耐”。“捏褐”是狗的意思;“耐”是头的意思。


九月九日重阳节,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和各部落的人去射虎,射不中的要受罚,罚酒重九。射虎结束后,大家选择一个高地扎营,皇帝赏赐给汉族和少数民族官员菊花酒喝。兔肝做菜,鹿舌做酱,还用茱萸酿酒,洒在门户上以求平安。国语把这天叫“必里迟离”,就是九月九日。


十月,五个京师进贡纸做的盔甲、枪、刀、兵器一万套。十五日,皇帝和大臣们到木叶山去祭祀,用国语写祭文,然后焚烧。国语管这叫“戴辣”。“戴”是烧的意思;“辣”是甲的意思。


冬至那天,按照国家的习俗,要杀白羊、白马、白雁,把它们的血液和酒混合,然后皇帝要到黑山去祭拜。黑山在国境北部,老百姓认为那里是国人的灵魂居住的地方,神灵在那里掌管着,就像中原地区的泰山一样。每年冬至这天,五个京师都要进贡纸扎的人马一万多件,祭祀黑山然后焚烧。老百姓对黑山非常敬畏,如果不是祭祀,谁也不敢靠近黑山。


腊日那天,皇帝带领南北官员和军队将士,戊夜上朝,奏乐饮酒,根据官职高低赏赐盔甲兵器和羊马。国语管这天叫“炒伍侕叵”。“炒伍侕”是战争的意思。

十二岁那年,皇帝过生日的前一年冬天,选个好日子,在皇宫北边专门弄了个地方,建了再生室、皇后住的房间,还有先帝的神位。再生室东南角,倒插着三棵分叉的树。那天,安排几个童子、接生婆在再生室里等着,外面站着个女人拿酒,一个老头拿着箭筒。官员们先请先帝的神位下来,摆上祭品。祭祀完了,皇帝从寝宫出来,去再生室。大臣们都迎接他,给他行大礼。皇帝进了屋,脱了衣服,洗了洗。让童子跟着,三次走到那三棵分叉的树下面。每次过去,接生婆都要念叨几句,给皇帝擦擦身子。童子绕着树走了七圈,皇帝就躺在树旁边,老头儿敲敲箭筒说:“生了个男孩!”大巫师给皇帝戴上帽子,仪式结束了,大臣们都祝贺,又行大礼。接生婆从拿酒的女人那儿接过酒敬上,大巫师拿着婴儿襁褓、彩带之类的,念念有词地祝福。之前选好了七个老头,每人写个名字写在彩带上,都跪着呈给皇帝。皇帝挑个好名字收下,赏赐他们。再次行礼,然后退下。大臣们都送上襁褓、彩带什么的。皇帝去拜祭先帝的画像,然后设宴款待大臣们。


哎,阻午可汗的教诲真是好啊!哪个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呢?可是欲望太深,爱就淡了,父母在身边,孝顺却少了。每个人都这样,何况是皇帝呢!这个再生仪式,一年一次,让皇帝每年都做这个仪式,来培养他的孝心。要是真这么做了,心里想的就多了,孩子对父母的爱,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心里涌出来,这种感动的妙处,是语言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哎,阻午可汗的教诲真是好啊!仪式开始时三次绕过分叉的树,能不想到母亲的辛苦吗?仪式结束时拜祭先帝的画像,对祖宗的敬重又该是什么样子呢!《诗经》里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好好继承发扬他们的美德。”

辽朝的音乐可多了,什么国乐、雅乐、大乐、散乐,还有铙歌、横吹乐,应有尽有。以前的历史书上说圣宗和兴宗时期音乐很厉害,但具体是啥样,查遍太常寺、仪凤院、教坊司的记录都找不到。没办法,只能翻阅《纪》、《志》、《辽朝杂礼》这些史料,拼拼凑凑,把辽朝音乐的情况大致整理出来,算是填补一下历史的空白吧。

唉!像《咸》、《韶》、《夏》、《武》这些古代名曲,现在曲谱都失传了,只有河间献王写过一些记载,司马迁也借鉴过,现在想听听这些音乐,真是太难了!不过,通过对辽朝音乐的研究,我们也能了解一二了。

辽朝的国乐,就像古代帝王的正统乐风;其他的乐种,就像诸侯国的乐风一样。所以,我这里只简单记录一下。

正月初一,皇帝朝贺的时候,演奏的是宫廷雅乐;大型庆典活动,就用大乐;大乐演奏完后,再演奏散乐,最后以角声结束。晚上,皇帝设宴,就用国乐。

七月十三,皇帝出宫到三十里外的行宫扎营。十四日设宴,各路军队和部落都来表演各自的音乐。十五日是中元节,举行盛大的宴会,演奏的是汉乐。

春天,皇帝去杏埚打猎,射到了一只大鹅,就祭祀天地,然后设宴庆祝,几十个乐工演奏着小乐器为皇帝助兴。

太宗会同三年,晋国的使臣杨端、王朓等人,还有其他国家的使臣来朝见,皇帝在便殿设宴款待。王朓站起来敬酒,还表演了歌舞,皇帝高兴地举杯共饮,非常开心。

会同三年端午节,百官和各国使臣前来祝贺,按照惯例设宴庆祝,皇帝还命令回鹘和敦煌的使臣表演他们本国的舞蹈。

天祚皇帝天庆二年,皇帝到混同江游玩,在吃鱼宴上,酒过半酣,皇帝命令各部落首领依次歌舞助兴。女真首领阿骨打却站着直视皇帝,说自己不会跳舞。皇帝对萧奉先说:“阿骨打这个人气度非凡,眼神不寻常,可以借机把他派去边境,找个理由杀了他。不然,将来可能会成为祸患。”萧奉先回答说:“阿骨打没有犯什么大错,杀了他会影响到其他部落归顺朝廷。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国家,又能怎么样呢?”

从汉朝开始,就一直沿袭着雅乐的传统,其中有古老的《颂》乐,还有古老的《大雅》乐。可是辽国的宫殿和郊庙祭祀的仪式上,却没有颂乐。到了大同元年,辽太宗从汴京回师,带回了后晋太常寺的乐谱、宫悬(一种乐器架)和乐架,然后把这些东西交给相关部门,先运送到中京。


大同元年,圣宗登基后,在册封大典上,在殿庭里设置了宫悬。举着仪仗旗的人站在殿内第三重西阶之上。协律郎们各就各位举着仪仗旗,太常博士引导着太常卿,太常卿再引导皇帝。仪仗队一走动,协律郎就举起旗帜,太乐令下令敲响黄钟,其他的钟声也随之响起。乐工敲起柷(一种打击乐器),音乐就奏响了;皇帝一入座,乐器就停了。王公大臣们进门,音乐就奏响;到了自己的位置,音乐就停止。通事舍人引导着负责奉献册宝的大臣开始行动,音乐就奏响;册宝放在殿前的香案上之后,大臣就位,音乐就停止。抬册宝的官员开始行动,音乐就奏响;他们登上殿堂,把册宝放在皇帝御座前,然后到西墙北面的位置就位,音乐就停止。大臣们上殿,音乐就奏响;到了殿栏内自己的位置,音乐就停止。大臣们下殿阶,音乐就奏响;回到自己的位置,音乐就停止。三品以上王公大臣离开时,音乐就奏响;太常博士引导太常卿,太常卿再引导皇帝离开御座进入阁楼,音乐就停止。


重熙九年,辽兴宗册封契丹人时,皇帝出来,演奏的是《隆安》乐。


统和元年,辽圣宗册封承天皇太后时,也设置了宫悬和乐器架,太乐署的乐工和协律郎都进来了。太后仪仗队一行动,就举起旗帜,演奏《太和》乐;太乐令、太常卿引导太后登上御座,帘子放下,音乐就停止。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入殿,《舒和》乐奏响;他们到了自己的位置,音乐就停止。皇帝进门,《雍和》乐奏响;到了殿前的指定位置,音乐就停止。宰相拿着册宝,皇帝跟着册宝走,音乐就奏响;册宝放在殿前的案子上,音乐就停止。翰林学士和大将军抬着册宝,音乐就奏响;册宝放在御座前,音乐就停止。丞相上殿,音乐就奏响;到了宣读册宝的位置,音乐就停止。皇帝下殿,音乐就奏响;到了自己的位置,音乐就停止。太后宣读答辞完毕,音乐就奏响;皇帝到了西阁,音乐就停止。亲王、丞相上殿,音乐就奏响;他们退班离开,音乐就停止。帘子放下,音乐就奏响;皇太后进入内宫,音乐就停止。

册立太子的时候,太子刚进门,《贞安》乐就奏响了。  这仪式隆重啊!

接下来说说乐队的编制:四个角落各放一套建鼓,每套鼓配一个人;宫悬乐器每面九套,每套一人;靠近北面的乐器旁边放一个柷和一个敔,各配一人;乐器区里面坐着乐队,左右两边各一百零二个人;乐器区西南边是武舞队,六十四个人,还有两个举小旗的;乐器区东南边是文舞队,也是六十四个人,同样有两个举小旗的;还有协律郎两个人,太乐令一个人。  这阵容,真是浩大!


唐朝的《十二和》乐,辽朝初期沿用了。这十二种乐曲分别叫《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分别用于祭祀天神、祭祀地祇、祭祀宗庙、登歌奠玉帛、入俎接神、酌献饮神、节升降、节出入、举酒、以饭、皇后受册和太子受册。  这十二种乐曲,各有用途啊!


辽朝的《十二安》乐,据说最初是梁朝把唐朝的《十二和》乐改成了《九庆》乐,后来唐朝重建宗庙又用了《十二和》乐,晋朝又改成了《十二同》乐。  《辽杂礼》记载:“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这就说明辽朝也改过乐名。其他的十个《安》字开头的乐名,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辽朝雅乐的歌词,现在已经不完整了;乐器,大多沿用唐朝的旧制。


乐器有金制的钟,石制的球和磬,丝弦的琴和瑟,竹制的籥、箫和竾,匏制的笙和竽,土制的籥,革制的鼓和鼗,木制的柷和敔。


十二律的标准,是用周朝的黍尺,九寸长的管子,空径三分作为标准。道宗大康年间,曾经下诏用秬黍重新制定升斗的标准,也重新确定了律管的标准。  不过方法上,还是沿用古代的律法。


从汉朝以来,乐府就沿用了秦、楚的音乐风格。到了隋朝高祖的时候,他下令寻找精通音律的人,郑译找到了西域苏祗婆的七旦之声,并结合七音八十四调的说法,从此雅俗乐都采用了这种音乐风格。  在朝廷上演奏的,与雅乐不同的,就叫做大乐。晋高祖让冯道、刘煦为应天太后和太宗皇帝举行册封仪式,其乐器、乐工和仪仗,都跟辽朝的一样。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登基后,册封他的母亲为皇太后。当时,一群童子组成的乐队,演奏着欢快的乐曲,护送着皇太后的仪仗,浩浩荡荡地来到金銮门。


接下来是天祚皇帝天庆元年(公元1111年)的皇帝寿诞庆典:皇帝从东阁出来,鞭炮齐鸣,乐队奏乐;然后,帘子卷起,扇子打开,乐队停止演奏。太尉拿着仪仗,官员们分列两旁站好,太乐令举起指挥棒,乐队再次奏乐;皇帝饮酒完毕,乐队停止演奏。参加庆典的文武百官分列在东西两侧的外殿,太乐令引领他们进入大殿,音乐声高涨起来。大臣们拿着仪仗,太乐令奏乐,举起酒杯,开始歌舞表演,乐队奏乐;饮酒完毕,乐队停止演奏。等所有官员都喝完酒后,太乐令奏乐,巡视一周,举起指挥棒,乐队奏乐;饮酒完毕,乐队停止演奏。太常卿呈上御膳,太乐令奏乐,等御膳都分发完毕,乐队奏乐;然后,《文舞》表演开始,三次变换队形,然后退场,乐队停止演奏。接下来再次进酒,官员们饮酒,举杯,巡视一周,乐队奏乐;饮酒完毕,乐队停止演奏。接下来是御膳,等御膳都分发完毕,乐队奏乐;然后,《武舞》表演开始,三次变换队形,然后退场,乐队停止演奏。扇子合上,帘子放下,鞭炮齐鸣,乐队奏乐;皇帝回到西阁,乐队停止演奏。


这次庆典的大型乐器,原本是唐太宗时期《七德》《九功》的乐舞,可惜武则天毁掉了唐朝宗庙,《七德》《九功》的乐舞也随之失传。此后,宗庙祭祀就用隋朝的《文舞》和《武舞》。朝廷则用高宗时期的《景云》乐舞代替,重大庆典上,首先演奏的就是《景云》乐舞。杜佑的《通典》里已经记载,各种乐舞都失传了,只有《景云》乐舞勉强保存了下来。唐末五代战乱之后,保存下来的就更少了。辽国的大型乐舞,是继承了晋朝的传统。虽然典籍记载坐部乐工左右各有一百二十人,但他们演奏的也多是《景云》乐舞的遗存;至于坐部和立部的乐舞,自唐朝以来就已经失传了,现在可以考证的,就只有《景云》乐舞的四个乐舞节目了。


乐器方面: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笛、短笛,这些乐器都是一人演奏一件。毛员鼓、连鼗鼓、贝,这三种乐器都是两人演奏。其他的乐器都是一人演奏一件。歌唱演员两人,舞蹈演员二十人,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景云》舞的表演者有八人。

首先,表演了四个人的《庆云》乐舞,四个人的《破阵》乐舞,以及四个人的《承天》乐舞。

接下来是关于大乐的介绍。雅乐有七个音,大乐也有七个声,叫做七旦:娑陁力(平声)、鸡识(长声)、沙识(质直声)、沙侯加滥(应声)、沙腊(应和声)、般赡(五声)、俟利<辶笔>(斛牛声)。从隋朝开始,乐府就取用这七个声,四旦二十八调就构成了大乐。这二十八调分别属于七旦中的四个:娑陁力旦有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鸡识旦有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调;沙识旦有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般涉旦有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调、般涉调、高般涉调。这二十八调不用黍律,用琵琶弦来定音。这些乐调从低沉到清亮,声音逐渐变化,低音越来越低沉,高音越来越清亮。原本应该有七七四十九调,但现在只有二十八调流传下来了,其余二十一调失传了,据说这些乐调都源于九部乐中的《龟兹部》。


大乐的音阶,每个调子里面,旋律和音调的组合,总共有十个音,分别是: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这十个音接近十二律,但每个律都缺一个音,就像雅乐缺少商音一样。

殷商时期的靡靡之乐,声音悠扬绵长,却也流传成了郑卫之声。秦汉时期,秦楚之声兴起,郑卫之声逐渐衰落。汉武帝时期,李延年主管乐府,逐渐使用了西凉的音乐。现在的散乐,包含了俳优、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中有很多都是汉乐府的遗音。辽国的天福三年,派刘昫带伶官来辽国,辽国因此有了散乐。


辽国皇后册封仪式上,会表演百戏、角抵、戏马等节目助兴。

皇帝生日的宴乐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轮敬酒,觱篥开始演奏,然后唱歌。
第二轮敬酒,唱歌,乐工表演手技。
第三轮敬酒,琵琶独奏。
然后是吃饼、喝茶,并致辞。
上菜,表演杂剧。
第四轮敬酒,略过。

第一段:

首先是第一轮酒宴,先由筚篥吹奏开始,然后唱歌。第二轮继续唱歌。第三轮还是唱歌,同时还有舞蹈演员上场表演。第四轮由琵琶独奏。之后是点心、茶水和致辞。大家开始用餐,同时杂剧也开始上演。

第二段:

第五轮酒宴,乐器演奏部分略过。第六轮,笙独奏,演奏的是《法曲》。第七轮,筝独奏。第八轮,唱歌,同时伴奏乐器也加入演奏。第九轮,唱歌,然后是角的演奏。

第三段:

散乐的演奏,讲究三音对应天地人三才,四声对应四季,乐器数量对应十二管。乐器是用竹子截成四孔的笛子,配合叶子发出的声音,再伴以弦乐和歌曲。这三音分别是:天音高亢,地音低沉,人音适中,都是有声音而没有文字的。四季的声音分别是:春天是平声,夏天是上声,秋天是去声,冬天是入声。

第四段:

散乐的乐器包括:筚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琴、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面鼓、第三面鼓、腰鼓、大鼓、鞚(马勒)、拍板。杂剧呢,从齐景公时期就开始用倡优和侏儒表演,到汉武帝时期发展出了鱼龙曼延之类的表演,东汉时期还有绳舞和自刳(kū)之类的表演,杜佑认为这些大多是幻术,都来自西域。那些粗俗不堪的,我就不细说了。

第五段:

鼓吹乐,也叫短箫铙歌乐,从汉代就有,是军乐。根据《辽史·杂礼》记载,朝会时要设置十二案熊罴(xiónɡ pí),皇帝出行时前后都有鼓吹乐队,百官的仪仗队也都有鼓吹乐队。前部鼓吹乐队的人员配置是:鼓吹令两人;鼗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大鼓一百二十面;长鸣一百二十面;铙十二面;鼓十二面;唱歌二十四名;管乐二十四名;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

第六段:

后部鼓吹乐队的人员配置是:鼓吹丞两人;大角一百二十面;羽葆十二面;鼓十二面;管乐二十四名;箫二十四支;铙十二面;鼓十二面;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前后鼓吹乐队,出行时引导车驾演奏,朝会时则列队站好,但不演奏。横吹乐也是军乐,和鼓吹乐分部但同时使用,都归鼓吹令管辖。前部……

话说这古代的乐队,那规模可大了!你看这“大横吹”,光乐器就有百二十件;节鼓两面;笛子二十四支;觱篥(bì lì)二十四支;笳(jiā)二十四支;桃皮觱篥二十四支;还有(yáo)鼓十二面,金钲(zhēng)十二面,小鼓百二十面,中鸣百二十面,羽葆(bǎo)十二面,鼓十二面,管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  后边还有个“小横吹”,乐器也多达百二十四件,笛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觱篥二十四支,桃皮蒨(qiàn)篥二十四支。


这百官的鼓吹乐和横吹乐,从四品以上的官员,乐器数量都会有所增加,具体多少,你们可以去翻翻《仪卫志》看看。自打周朝衰落之后,先王的音乐就逐渐失传,缺失了不少,《周南》的乐曲也变成了《秦风》的风格。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郑、卫、秦、燕、赵、楚这些地方的音乐一股脑地涌进来,结果雅乐就彻底消失了。汉朝和唐朝虽然强盛,但文人雅士喜欢的音乐里,很多都是西域的曲调,这些就叫做大乐和散乐;而军队里用的音乐,大多是北方民族的曲调,这就是鼓吹乐和横吹乐。那些还留存下来的雅乐,乐器看着挺雅致,但音乐风格却也带上了西域的色彩。


辽太祖从朔方地区起兵,太宗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努力,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他们征服了渤海国,扶持了耶律德光,打败了后晋的石重贵,把周、秦、汉、隋、唐这些朝代的文物都收集到辽国来了。辽国用华丽的车马和法度来彰显国威,用金符玉玺来发布命令。所以辽国才能延续九位皇帝,两百多年的时间,这可不是仅仅靠军事力量和强大军队就能做到的!他们把文治称为“仪”,把武功称为“卫”,足以构成一个时代的规模了。为了详细记载辽国的服装、符玺、仪仗等,辽国还专门编写了一部《仪卫志》。

从黄帝开始,咱们国家的车服制度,那历史可就长着呢!大禹的时候就用四匹马拉的小车,商朝的时候因为发现桑根的祥瑞,就造了比较大的车,周朝又加上了金玉,装饰得更华丽了。秦朝统一六国后,把这些车服制度都收拢起来,重新规定用途,把以前那些制度都保留下来,但没怎么用。到了汉朝中期,虽然很想恢复古代的礼仪制度,但实际上有名无实,大概只恢复了千分之一百一的样子。唐朝的车子跟周朝、隋朝差不多,只是稍微改动了一些。祭祀时穿青色的衣服,上朝穿红色的衣服,平时穿的衣服则沿用宇文氏时期的制度,用紫色、红色、绿色、青色来区分等级。五代的时候,经常用平时的衣服代替朝服。辽国太宗攻占中原后,皇帝和南边的汉族官员穿汉服,太后和北边的契丹官员穿契丹的衣服,他们穿的汉服,其实就是五代后晋时期留下来的。我查阅了各种史料,写了篇《舆服篇》,放在《仪卫》篇章的开头。


契丹人以前的生活习惯,比较适合骑马打仗。他们跟着水草迁徙,所以有用毡子做的车子,还有能装很多东西的大车,妇女骑马,也有小车,有钱有势的人还会在车上加些装饰。他们的制度比较宽松,主要讲究实用。皇帝和皇后用的东西当然就更讲究了,这是理所当然的。我把我知道的都写在这篇文章里了。


“大舆”这个词,《柴册再生仪》里记载着神主乘坐大舆。


“舆”这个词,《腊仪》里记载着皇帝皇后乘坐和下舆的情况。


总纛车,用骆驼拉。《祭山仪》里记载着皇太后乘坐总纛车。


“车”这个词,《纳后仪》里记载着皇后上车。


青幰车,车头有两个螭龙的形状,车盖都用银子装饰。用骆驼拉,公主出嫁的时候会赏赐给她。古代公主出嫁,车服的规格不会因为夫家而改变,比王妃低一级,这应该就是古代的遗风吧?


送终车,车厢全部用锦缎装饰,螭龙用银子做成,下面挂着铃铛,后面垂着大毡子,用牛拉。车上载着一只羊,叫做祭羊,用来代替送葬用的东西。也赏赐给公主。


“椅”这个词,《册皇太后仪》里记载着皇帝乘坐椅子,从便殿绕到西便门。


“鞍马”这个词,《祭山仪》里记载着皇帝骑马陪皇太后出行。《腊仪》里记载着皇帝下舆,祭祀完毕后,骑马进入猪圈。《瑟瑟仪》里记载着皇帝和皇太后一起骑马向东走,大臣们在南边,命妇们在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