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字虚中,是涿州人。从小就爱学习,在太宁山住了好几年,把经史子集都读了个遍。当时有个叫马唐俊的,在燕京、蓟州一带挺有名气的,文采斐然。上巳节那天,他和朋友们在水边举行祓禊仪式,一边喝酒一边作诗。王鼎正好过去,马唐俊一看王鼎穿着朴素,打扮得土里土气的,就让他坐在下首。想用诗歌考考他,先念了自己的诗,让王鼎也作一首。王鼎拿起笔,刷刷几下就写好了。马唐俊很惊讶,没想到他这么敏捷,文采也这么好,于是就和他交上了朋友。清宁五年,王鼎考中了进士。先被任命为易州观察判官,后来又当了涞水县令,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翰林学士。当时很多官方文件都是他起草的。他还上书皇帝,提出了十条治国方略,皇帝觉得他很懂政治,很多事情都去请教他。王鼎为人正直,从不阿谀奉承,谁要是犯了错,他一定会当面指责出来。寿隆年间,他升任观书殿学士。有一天在皇帝家喝酒,喝醉了和客人起了冲突,还抱怨皇帝不赏识他,结果被贬官了。这事儿上报给皇帝,皇帝大怒,把他杖责、脸上刺字、夺了官职,还发配到镇州。他在镇州待了好几年,后来朝廷大赦天下,其他人也都放了,就他没被赦免。后来镇州的守将请王鼎写贺表,王鼎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使者,诗里有“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这么一句。皇帝听说后,觉得他挺可怜的,就把他召了回来,恢复了他的官职。乾统六年,王鼎去世了。

王鼎当县令的时候,有一天在院子里休息,突然刮起了大风,把他的床都刮到空中去了。王鼎一点都不害怕,只觉得床和枕头都升高了,就说:“我可是朝廷的官员,邪祟之物奈何不了我,慢慢放下来吧。”一会儿工夫,床就落回原处了,风也停了。

耶律昭,字述宁,是个博学多才的人,擅长写作。统和年间,因为他哥哥在国都犯了事,他也被流放到西北边境。后来萧挞凛担任西北路招讨使,很欣赏耶律昭,奏请朝廷免除他的徭役,还把他请到家里做客。萧挞凛想重用他,但耶律昭因为生病推辞了。萧挞凛问他:“现在战争刚结束,边境地区一片平静,只有阻卜伺机而动。如果讨伐他们,路途遥远,难以到达;如果放任不管,边民就会被掠夺,增加戍兵又会造成军需供应不足。想要暂时安宁,又不能保证长治久安,怎么办呢?”耶律昭写了一封信回复他:

我听说啊,治理得好,就能让仇敌变成一家子;治理得不好,连自己人都像路边的过客一样散了。西北那些部落,每到农忙的时候,一个人去侦察,一个人去耕种公田,两个人服劳役,基本上四个壮丁都没个住的地方。喂养牲畜的事儿,全靠老婆孩子。要是碰上一次劫掠,立马就穷困潦倒。春天夏天发放救济粮,那些官吏还往里面掺杂糠麸,还克扣,过不了几个月,他们又穷困了。再说养牲畜,那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啊!那些官吏却防着他们藏匿牲畜,把牲畜都集中到一起,不让它们到水草丰茂的地方去。再加上那些逃亡的士兵,随时被调来调去,不熟悉当地的气候,所以一年不如一年,最后都耗尽了。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减轻赋税,给他们发放牛种,让他们好好耕种收成。再派一些游兵去防盗贼,把抓到的俘虏赏赐给百姓过冬,把牲畜散养到合适的地方去。这样几年下来,富强就有希望了。然后呢,再精简军队,训练精兵强将,那还有什么地方守不住,还有什么战役打不赢呢?但是,一定要先清除那些难以控制的人,剩下的那些自然就会老实了。要是舍弃大的目标去追求小的目标,避开强大的敌人去攻击弱小的敌人,那不仅白白浪费钱财,也无法慑服他们的心。这两点,是成败的关键,可不能不仔细考虑啊。我听说古代的名将,能够安定边疆,建立功勋,关键在于恩德,不在于人数多。所以谢玄能以八千兵马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休哥能以五队兵马打败曹彬的十万大军,都是因为他们深得士兵之心,士兵们都愿意为他们卖命。

您现在得到这么重要的职位,掌管一方大权,应该学习古代名将的经验,去建立功业。要高瞻远瞩,周全考虑;要仔细考察地形的险要和便利,要估计敌人的虚实;要考虑周全,没有遗漏的策略,让您的功绩惠泽后世。

他听了这话,心里很受震动。开泰年间,他在拔里堵山打猎,被一只羯羊撞死了。

刘辉啊,特别好学,还擅长写文章,为人清简,很有远见卓识。大康五年,他考中了进士。到了大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当上了太子洗马,然后就给皇帝上书,说:“西边那些少数民族老是闹事,咱们的士兵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戍守,老百姓累得要死,这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啊!现在最要紧的是,应该在盐泺修筑城池,安置汉族百姓,让他们在那里耕田种粮,这样才能解决西北地区的军费问题。”虽然他的建议没被采纳,但那些有识之士都认为他说得对。

寿隆二年,他又给皇帝上书,说:“宋朝的欧阳修编写的《五代史》,把咱们大朝代跟那些蛮夷放在一起,还乱加贬损。再说宋朝的人,全靠咱们大朝代对他们宽宏大量,允许他们通商友好,享受兄弟之礼。现在他们竟然让臣子们胡乱写史书,一点都不认真负责。我建议把赵氏起兵的经过详细地记载到咱们的国史里。”皇帝很欣赏他的意见,就把他提拔为礼部郎中。后来,朝廷下诏让贤良之士写对策,刘辉虽然有很多好的建议,但可惜他那时生病了。最后,他被提升为史馆修撰,不久就去世了。

耶律孟简,字复易,是越王屋质的五世孙。他老爸刘家奴,当过节度使,官儿不小。孟简从小就聪明过人,六岁那年,他爹一大早出去打猎,让他写一首《晓天星月诗》,这孩子张口就来,他爹当时就惊呆了!长大后,孟简更是文采出众,写起文章来一套一套的。

大康年间,有个叫耶律乙辛的枢密使,靠着耍阴谋诡计窃取了权力,后来被贬到中京当留守。孟简和耶律庶箴一起给他送去了贺礼。没过多久,耶律乙辛又官复原职,心里记恨着孟简,就把他贬到磁窑关去巡视。虽然是被小人陷害贬官,孟简却始终不改色,不抱怨,遇到风景好的地方,就玩儿一天,也不着急回去。第二年,他又被流放到保州。听说太子被害的消息后,孟简悲痛不已,写了二十首《放怀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自己在诗的序言里写道:“禽兽尚且有喜怒哀乐的声音,小小的蚂蚁也有动静的表现,何况是人呢?不过,贤达之人的喜怒哀乐,并不在于穷困与富贵、祸患与幸福之间。《易经》说:‘乐天知命,所以不忧虑。’所以颜回虽然箪食瓢饮,却能自得其乐,这就是知命而乐啊!我虽然被流放,但能以道自安,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大康年间,孟简终于回到了家乡。他进京上表,说:“咱们大辽建国快两百年了,应该修一部国史来流传后世啊!”然后,他把耶律曷鲁、屋质、休哥三人的事迹整理成书献给皇帝。皇帝下令设立机构来编修国史,孟简被任命参与其中。孟简跟他的同事说:“史书是天下最大的信誉,一句话的对错,都会影响后世。如果缺乏明智的判断,只凭个人好恶,感情用事,那后果不堪设想啊!左丘明、司马迁、班固、范晔都因为写史书而遭受了不幸,我们难道不应该谨慎吗?”

乾统年间,孟简升迁为六院部太保。他办事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很多人觉得他迂腐,笑话他。孟简听到后说:“上古时代,没有那么多繁琐的规章制度,天下却依然治理得井井有条。其实,这些规章制度反而容易滋生奸邪,这根本不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后来,他被调任高州观察使,他修建学校,招收学生。之后又升任昭德军节度使。中京闹饥荒的时候,朝廷命令他和学士刘嗣昌一起平价卖粮救济百姓。可惜的是,这项工作还没完成,他就去世了。

耶律谷欲,字休坚,是六院部的人。他老爸阿古只,当过节度使,官儿不小呢。谷欲为人性格比较淡泊,做事很有礼貌,也很有规矩,而且文章写得特别好。

在统和年间,他当上了本部太保,相当于一个比较重要的职位。到了开泰年间,他又升官了,当上了塌母城节度使。有一次,他在霸州审理了一桩棘手的案子,办得皇上很满意,所以皇上又给他升官,让他当了启圣军节度使。太平年间,他又回到本部当太保。后来他因为身体不好告老还乡了,结果没多久,皇上又提拔他当了南院大王,这官儿可真是一个接一个的。

他觉得当时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差,就又请求退休,皇上还不让呢!皇上兴宗还让他当自己的诗友,经常问他一些治国理政的大事,谷欲也给了不少好的建议,帮着皇上做了不少事情。皇上还下令让他和林牙耶律庶成、萧韩家奴一起,编纂辽国以前的历史和历代皇帝的实录,可惜还没完成,他就去世了,享年九十岁。

文章最后说:孔子说过:“读了三百首诗,让他去当官,却治理不好国家,就算读了很多诗,又有什么用呢?” 但是像王鼎、刘辉这样的人,他们正直忠诚,都能为国家出谋划策,刘辉甚至在皇宫里就敢直言进谏,指出国家大事和边防的利害关系,都非常聪明有见地。还有孟简,他敢于批评乙辛的奸邪行为,把坏人赶走,却一点怨言都没有。这说明,有文化有学问的人,对国家治理还是很有帮助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