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说契丹的宰相府,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都负责处理国家大事,皇族和国舅的成员经常担任这些职位。北府有左宰相、右宰相,还有总知军国事、知国事这些官职;南府也是一样,权力相当大。
然后是北大王院和南大王院,这两个部门分管着各个部落的军民事务。北大王院的大王,最初叫迭剌部夷离堇,后来太祖把枢密院分成了南北两院,太宗会同元年才改称大王。北大王院下设各种官职,比如大师、太保、司徒、司空等等,还有都统军司、详稳司、都部署司,分别掌管军队、军马和军民事务。南大王院的设置也差不多,只不过南院太保在天庆八年被取消了。
总而言之,契丹的官制相当复杂,各种官职名称听起来就让人眼花缭乱,这其中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也相当细致。 南院和北院,以及大王院,都各自掌管着重要的军政事务,构成了辽朝复杂的政治架构。
北院宣徽院和南院宣徽院,都是太宗会同元年设立的,负责皇宫北院和南院的侍奉工作。 北院的官职有:北院宣徽使、知北院宣徽事、北院宣徽副使、同知北院宣徽事;南院的官职则有:南院宣徽使、知南院宣徽事、南院宣徽副使、同知南院宣徽事。 这些官职听着挺复杂,其实就是负责在宫里伺候皇帝的。
大于越府,这个官职可厉害了,虽然没有具体的职权,但地位却在百官之上,只有立下大功的人才能担任。这就像辽国的“三公”一样,地位尊崇。 辽太祖因为遥辇氏在越地禅让给他皇位,所以这个官职才这么重要。 整个辽朝,只有耶律曷鲁、屋质、仁先这三人担任过大于越,被称为“三于越”。 所以,大于越这个官职,含金量很高啊!
大惕隐司,这是太祖设立的,主要负责皇族成员的教育和管理。 兴宗重熙二十一年,耶律义先担任惕隐后,告诫族人说:“国家的三大父系家族是最尊贵的,天下风俗的起源都和他们有关,所以即使是小的过错,也不可以做不孝不义的事。” 他的妻子是晋国长公主的女儿,每次见族人,都穿着正式的礼服。耶律义先以身作则,使皇族风气大为好转。 从这儿就能看出辽国对官职的重视,太祖建国之初就设立了这个官职,之后选拔官员,皇族成员总是优先考虑。 惕隐,也叫梯里己。 这个部门下还有知惕隐司事和惕隐都监这些职位。
夷离毕院负责刑狱,官职有夷离毕、左夷离毕、右夷离毕、知左夷离毕事、知右夷离毕事以及敞史和选底,选底也掌管监狱。大林牙院负责文书方面的工作,官职包括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左林牙、右林牙。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官职有敌烈麻都、总知朝廷礼仪、总礼仪事。文班司具体掌管什么不太清楚,但下面有文班太保、文班林牙、文班牙署、文班吏等官职。
阿札割只这个部门具体负责什么也不太清楚,它是遥辇氏时期的旧官职,后来并入了枢密院。 最后,还有个北面御帐官。 总的来说,辽国的官制还挺复杂的,每个官职都有其对应的职责和权力,也反映了辽国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
话说三皇时期,那可是个淳朴的年代,但即使这样,人家对安全可是相当重视,家家户户都门窗紧闭,晚上还要敲梆子巡逻,防贼就跟防暴徒似的,警惕性很高。 辽国祖先时期,还没啥城墙、护城河、宫殿这些坚固的建筑,都是用毡子做的帐篷当营地,用坚固的营寨当宫殿,所以宫里负责守卫的人,个个都得小心谨慎。
负责保卫皇帝的人员等级可多了,从皇亲国戚担任的侍卫,到在帐篷里近身伺候的近侍,再到来自北方各部落的护卫,还有武官宿卫,以及皇帝的亲军禁卫,甚至百官都要轮流值夜。 负责皇帝日常用品供应的奉宸司,负责朝会仪仗的三班院,还有负责营寨安全的硬寨司,这些部门都得一丝不苟地执行任务,可见当时的安保制度有多严密。 接下来,咱们就来细数一下这些部门和官职。
侍卫司,主要负责皇帝帐篷的安保工作;这下面还有侍卫太师、侍卫太保、侍卫司徒、侍卫司空、侍卫这些官职。近侍局负责皇帝的近身侍卫,下设近侍直长、近侍、近侍小底、近侍详稳司、近侍详稳、近侍都监、近侍将军、近侍小将军等职位。北护卫府负责北院的安保,皇太后宫里还有左右护卫,北护卫府下设北护卫太师、北护卫太保、北护卫司徒、总领左右护卫司、总领左右护卫、左护卫司、左护卫太保、左护卫、右护卫司、右护卫太保、右护卫等职位。南护卫府也一样,负责南院的护卫,机构设置跟北护卫府差不多。
奉宸司负责皇帝日常用品的供奉,具体官职名称现在已经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有奉宸这个职位。三班院负责左、右、寄三班的仪仗事务,下设左班都知、右班都知、寄班都知、三班院祗候等职位。宿卫司专门负责宿卫工作,下设总宿卫事(也叫典宿卫事)、总知宿卫事、同掌宿卫事、宿卫官等职位。禁卫局负责禁卫军,下设总禁卫事、禁卫长等职位。宿直司负责官员轮流值夜,皇太后宫里也有宿直官,下设宿直详稳、宿直都监、宿直将军、宿直小将军、宿直官、宿直护卫等职位。硬寨司负责营寨的警戒、巡逻和通讯,下设硬寨太保等职位。皇太子惕隐司负责皇太子的宫帐安全,下设皇太子惕隐等职位。最后,还有北面帐篷的负责人——北面著帐官。
以前啊,处罚犯人的事,都不应该在皇帝身边发生。要是犯了罪,全家人都得被没收为奴隶,充当宫里的差役,想想都让人害怕。这大概就是辽朝经常发生宫廷政变的原因吧!
辽朝设立了“著帐郎君院”。以前,遥辇痕德堇可汗把蒲古只家族三代人都抓起来关到越室鲁,家属都被充当奴隶。后来应天皇太后掌握政权后,把他们放了出来,给他们安排了“著帐郎君”、“娘子”的职位,还特别照顾他们。到了世宗时期,干脆把他们都放了。之后,皇室成员、外戚和世袭官吏家的人犯了罪,也都充当奴隶。后来奴隶越来越多,就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皇太后和皇太妃的帐篷里,都有著帐的各种机构。
下面是一些官职名称,都是跟“著帐”有关的:著帐郎君节度使、著帐郎君司徒、祗候郎君班详稳司、祗候郎君班详稳、祗候郎君直长、祗候郎君闸撒狘、祗候郎君、祗候郎君拽刺、左祗候郎君班详稳司、左祗候郎君班详稳、左祗候郎君直长、左祗候郎君闸撒狘、左祗候郎君、左祗候郎君拽剌、右祗候郎君班详稳司、右祗候郎君班详稳、右祗候郎君直长、右祗候郎君闸撒狘、右祗候郎君、右祗候郎君拽剌、笔砚祗候郎君、笔砚吏、牌印郎君、裀褥郎君、灯烛郎君、床幔郎君、殿幄郎君、车舆郎君、御盏郎君、本班郎君……
还有这些机构:皇太后祗应司、领皇太后诸局事、知皇太后宫诸司事、皇太妃祗应司、皇后祗应司、近位祗应司、皇太子祗应司、亲王祗应司、著帐户司。这个著帐户司啊,是从斡鲁朵户里分出来的,还有各种犯了罪被没收的人。总之,皇上的帐篷、皇太后、皇太妃、皇后、皇太子、近臣、亲王的侍从人员,以及伶官,都得在这儿干活。
最后还有一些官职:著帐节度使、著帐殿中、笔砚小底、寝殿小底、佛殿小底、司藏小底、习马小底、鹰坊小底。
总之,这都是一些跟宫廷服务相关的机构和职位,负责皇室成员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宫廷事务。
这药量少,喝的也少;洗漱用的也少,吃饭用的也少,衣服也少,裁剪缝制用的东西也少。
北面皇族帐官的设置是这样的:肃祖的长子洽昚那一支在五院司,叔叔葛剌、弟弟洽礼,以及懿祖的二儿子帖剌、弟弟褭古直那一支都在六院司。这五个分支,合称二院皇族。“二院”指的是五院司和六院司。玄祖的长子麻鲁没有后代,次子岩木的后代叫孟父房;叔叔释鲁的后代叫仲父房;弟弟是德祖,德祖的长子就是太祖皇帝,这支叫横帐;之后是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苏,这些都属于季父房。这一个横帐和三个分支,合称四帐皇族。二院由南北二王管理,四帐由大内惕隐管理,所有这些都归大惕隐司管辖。
大内惕隐司,负责管理皇族四帐的政教事务。大内惕隐,就是主管大内惕隐事务的人;大内惕隐都监,也是一个官职。大横帐常衮司,负责管理太祖皇帝后代九帐皇族的事务;横帐常衮,也叫横帐敞稳;还有横帐太师、横帐太保、横帐司空、横帐郎君、横帐知事这些官职。孟父族帐常衮司,负责管理蜀国王岩木那一支的事务;仲父族帐常衮司,负责管理隋国王释鲁那一支的事务;季父族帐常衮司,负责管理德祖皇帝三个分支的事务。四帐都详稳司,负责管理四帐的军队;都详稳,将军,本名敞史;小将军也是一个军职。还有横帐详稳司、孟父帐详稳司、仲父帐详稳司、季父帐详稳司。舍利司,负责管理皇族的军政事务;舍利详稳、舍利都监、舍利将军、舍利小将军、舍利、梅里这些都是官职。亲王国,官制不详;王府祗候也是一个官职。
大东丹国中台省,太祖天显元年设立,乾亨四年圣宗把它撤销了。左大相、右大相、左次相、右次相都是官职。王子院,负责管理各个王子帐的事务;王子太师、王子太保、王子司徒、王子司空、王子班郎君,这些都是官职。
驸马都尉府,就是负责管理公主府邸的。
接下来咱们说说北面那些帐官的事儿。辽太祖有三件体现帝王气度的事:第一,他继承了遥辇氏的基业,把遥辇九帐的地位摆在御营之上;第二,他灭了渤海国,却保留了渤海人的帐部,地位仅次于遥辇九帐;第三,他收服了奚王的人马,安抚他们的帐部,地位跟皇族差不多。这三件事儿,充分展现了太祖的帝王之气。 太祖还有三件体现英雄智慧的事:一是重用国舅,巩固皇族势力;二是尊崇乙室、拔里两家,来对抗奚王;三是设立左右二院,来制衡遥辇氏。你看北面这些帐官的设置,就能明白这些了。遥辇九帐大常衮司,主要负责遥辇洼可汗、阻午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耶澜可汗、巴剌可汗、痕德堇可汗这九个家族的宫室事务。太祖从遥辇氏手里接过大权后,把遥辇九帐的地位摆在皇族一帐之上,还专门设立了大常衮司来侍奉他们,其他部门都管不着。辽国的十二宫、五京,都是太祖通过征战得来的,可不是从遥辇氏那里继承的。他对先祖的优待,真是没话说了。辽国的习俗是东向而左尊,皇上的帐篷朝东,遥辇九帐朝南,皇族的三父帐朝北。东西是经,南北是纬,所以把皇上的营帐称为“横帐”。
大常衮,也叫敞稳。
遥辇太师、遥辇太保、遥辇太尉、遥辇司徒、遥辇司空、遥辇侍中(也叫世烛,太宗会同元年设立)、敞史、知事……这些都是官职。
遥辇帐节度使司,下设节度使和节度副使。
遥辇糺详稳司,下设遥辇糺详稳、遥辇糺都监、遥辇糺将军、遥辇糺小将军。
遥辇克,这个官职不太清楚。
大国舅司,负责管理国舅乙室已和拔里两家的帐务。太宗天显十年,把皇太后的两个帐合并成了国舅司;圣宗开泰三年,又把乙室已和拔里两家的帐合并成一个。
乙室已国舅大翁帐常衮(也叫敞稳)、乙室已国舅小翁帐常衮、拔里国舅大父帐常衮、拔里国舅少父帐常衮……这些都是官职名称。
国舅太师、国舅太保、国舅太尉、国舅司徒。
首先,咱们来看看辽国的官职设置。一开始,有个官职叫“敞史”,是太宗会同元年改“郎君”这个称呼来的。
然后是跟国舅家相关的官职,一大堆,什么国舅乙室已大翁帐详稳司、国舅详稳、国舅都监、国舅本族将军、国舅本族小将军等等。兴宗重熙五年的时候,枢密院提议,把国舅乙室已小翁帐敞史,还有国舅的两个父亲帐,都改成将军。 其他还有国舅乙室已小翁帐详稳司、国舅拔里大父帐详稳司、国舅拔里少父帐详稳司、国舅夷离毕司、国舅夷离毕、国舅左夷离毕、国舅右夷离毕,以及敞史、国舅帐克、国舅别部等等。国舅别部是世宗设立的,具体官制不太清楚,圣宗太平八年的时候,史料里记载了有个叫萧塔葛的人担任国舅别部敞史。
接着是渤海地区的官职,官制也不太清楚,但有渤海宰相、渤海太保、渤海挞马、渤海近侍详稳司这些职位。还有奚王府、乙室王府,这些都是部族官员。辽国建了很多宫殿,叫斡鲁朵,部族和蕃户都归北面宫官管辖。
管理这些宫殿的机构有很多,比如诸行宫都部署院,负责管理所有契丹人和汉人的行宫;里面有诸行宫都部署、知行宫诸部署司事、诸行宫副部署、诸行宫判官这些职位。还有契丹行宫都部署司,负责行在行军斡鲁朵的政令,职位包括契丹行宫都部署、知契丹行宫都部署事、契丹行宫副部署、契丹行宫判官。此外还有行宫诸部署司,掌管行在诸宫的政令,设有行宫都部署、行宫副部署、行宫部署判官。
再看看十二宫的职务,每个宫都有宫使、宫副使、宫太师、宫太保、宫侍中(太宗会同元年设立,也叫世烛)、宫都部署司(掌管本宫契丹军民事务)、宫都部署、宫副部署、宫判官,还有个官制不清楚的宫提辖司,以及宫马群司。 侍中和敞史也都是官职。
最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官职名称,比如“某石烈”(石烈是个县名)和“夷离堇”(本名弥里马特本,后来改名叫辛衮,会同元年升官)。
总而言之,辽国的官制相当复杂,很多官职的具体职能和级别,从这些记载中并不能完全了解清楚。
大家好,咱们来捋捋金朝的官制,这名字听着就挺玄乎的。首先,几个官职名称,麻普,原名叫达剌干,后来改名叫麻普,这改名是在会同元年。牙书,也是会同元年才设立的。还有瓦里,这是个什么地方呢?简单来说,皇族、外戚、高级官员犯罪了,就会被发配到瓦里去。其他的,抹鹘、某抹里、闸撒狘、某得里,这些官职具体是干啥的,现在不太清楚了。
接下来是金朝的宫殿,咱们数数啊:太祖弘义宫、太宗永兴宫、世宗积庆宫、应天皇太后长宁宫、穆宗延昌宫、景宗彰愍宫、承天皇太后崇德宫、圣宗兴圣宫、兴宗延庆宫、道宗太和宫、天祚永昌宫、孝文皇太弟敦睦宫,还有一个文忠王府。一共十二个宫殿和一个王府,这些宫殿的管理人员,像都署、提辖、石烈、瓦里、抹里、得里等等,具体情况可以去查《营卫志》。还有个押行宫辎重夷离毕司,负责皇宫巡游时,那些行李辎重的运输和护卫工作,这夷离毕司,听着就霸气。敞史这个官职,我也不知道是干啥的。
然后是北面各部族的官职设置,具体情况都在《营卫志》里,这官职设置啊,那可就多了去了。咱们先说大部族,有部大王(原名夷离堇)、左宰相、右宰相、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原名惕隐)、节度使司、节度使、节度副使、节度判官、部族详稳司、部族详稳、部族都监、部族将军、部族小将军,还有石烈、石烈夷离堇、石烈麻普(也叫马步,原名石烈达剌干)、石烈牙书,还有个弥里,这弥里指的是乡。辛衮,原名叫马特本。
小部族呢,也有司徒府、司徒、司空、节度使司、部族详稳司,还有石烈、令稳、麻普、牙书、弥里、辛衮这些官职。还有五院部,在朝廷里叫北大王院,管着五院的事;六院部,在朝廷里叫南大王院,管着六院的事;乙室部,在朝廷里叫乙室王府,管着乙室府迪骨里节度使司的事。
辽国啊,奚族有六个部,在朝廷里就叫奚王府。这奚王府里,有两任大官(常衮),有两任宰相,还有个吐里太尉,以及奚六部汉军详稳、奚拽刺详稳和先离挞览官。
上面说的这四大王府,都是辽国的大部族。除了这四大王府,还有很多小部族,比如品部、楮特部、乌隗部、突吕不部、突举部、涅剌部、遥里部、伯德部、堕瑰部、楚里部、奥里部、南克部、北克部、突吕不室韦部、涅剌拏古部、迭剌迭达部、乙室奥隗部、楮特奥隗部、品达鲁虢部、乌古涅剌部、图鲁部、撒里葛部、窈爪部、耨碗爪部、讹仆括部、特里特勉部、稍瓦部、曷术部、隗衍突厥部、奥衍突厥部、涅剌越兀部、奥衍女直部、乙典女直部、斡突碗乌古部、迭鲁敌烈部、大黄室韦部、小黄室韦部。这两个黄室韦部,后来改成了仆射。还有术哲达鲁虢部、梅古悉部、颉的部、匿讫唐古部、北唐古部、南唐古部、鹤剌唐古部、河西部、北敌烈部、薛特部、伯斯鼻骨部、达马鼻骨部、五国部。
上面这些,一共四十九个节度使,都是小部族。
除了这些部族,辽国还有北面坊场局冶牧厩等等官署。辽国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也就是辽太祖,非常重视农业和手工业,他爸爸辽始祖耶律馁也特别重视这些,畜牧、狩猎、捕鱼,都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传统。所以,辽国在坊场、牧厩这些地方都设有官职,具体如下:
【诸坊职名总目】
每个坊都有坊使、坊副使、详稳司、详稳、都监这些官职。还有鹰坊、铁坊,以及其他五个坊,具体情况不清楚;还有八个坊,其中有一个军器坊,其他的也不清楚。
【围场职名总目】
围场有围场都太师、围场都管、围场使、围场副使等官职。
【局官职名总目】
每个局都有局使、局副使。还有客省局、器物局、太医局、医兽局,这四个局都有都林牙。
五冶,具体情况不清楚;还有一个太师。
【群牧职名总目】
每个路都有群牧使司,还有群太保、群侍中、群敞史等官职。此外还有总典群牧使司和总典群牧部籍使。
首先,咱们来看看管理马匹的官员,那可不少呢!有群牧都林牙,还有群牧司、群牧使、群牧副使,以及西路群牧使司、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浑河北马群司、漠南马群司、漠北滑水马群司,还有专门管牛的牛群司等等,这些都是管马和牲口的官员。 另外还有尚厩,以及尚厩使、尚厩副使,飞龙院、飞龙使、飞龙副使,还有总领内外厩马司,负责管理宫里的马匹。
接下来是负责监管鸟兽的官员,这也有不少职位,比如监某鸟兽详稳、监某鸟兽都监、监某鸟、监某兽,还有监鹿详稳司、监雉等等,这些都是负责养鸟养兽的官员。辽国的宫殿、各个部落、京州和属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组织架构都差不多,等级分明,延续了两百多年,规模很大。
下面咱们来看看辽国的军事系统,这可是个庞大的体系!最高的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太子和亲王管着军队的大政方针。然后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还有大臣们负责管理军队。再往下是大元帅、副元帅,大将们负责指挥军队。还有兵马都元帅、副元帅,以及便宜从事府,也叫便宜行事,这些都是负责军事指挥的。
此外,还有大详稳司、大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军校、队帅等等军官。东都省和西都省分别掌管一部分军队的政务,东都省太师、西都省太师就是最高长官。大将军府负责管理所属军队的政令,下设大将军、上将军、将军、小将军等。还有护军司、护军司徒、卫军司、卫军司徒,以及诸路兵马统署司、诸路兵马都统署、诸路兵马副统署,这些都是负责统领军队的机构。
最后,咱们说说皮室军。左皮室详稳司、右皮室详稳司、北皮室详稳司、南皮室详稳司,这些都属于皮室军。太宗皇帝曾经挑选了三十万精兵组成皮室军。其实皮室军在太祖皇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最初是由一千多名精锐组成的腹心部,耶律老古因为立下战功被任命为右皮室详稳。后来太宗皇帝扩充到了三十万人。 还有黄皮室军详稳司,黄皮室是一个属国的名字;以及应天皇太后设立的属珊军详稳司,这支军队有二十万人,由精锐的蕃汉士兵组成,因为士兵精良,如同珊瑚般珍贵,所以才叫属珊军。
首先,咱们来说说舍利军详稳司。这个部门管着皇族子弟里当兵的,横帐、三父房都归它管。
然后是北王府舍利军详稳司,管着五院的皇族子弟;南王府舍利军详稳司,管着六院的皇族子弟。禁军都详稳司呢,负责管理禁卫军的事务。各个部族的舍利司,负责管理各个部族子弟的军政。郎君军详稳司,负责管理那些贵族子弟的军事。拽剌军详稳司,这“拽剌”指的是那些跑腿的士兵。旗鼓拽剌详稳司负责管理旗鼓;千拽剌详稳司、猛拽剌详稳司,名字听着就挺厉害的。还有墨离军详稳司、炮手军详稳司(管火炮的)、弩手军详稳司(管强弩的)、铁林军详稳司、大鹰军详稳司、鹰军详稳司、鹘军详稳司(大小鹘军,就是二室韦军的番号)、凤军详稳司、龙军详稳司、飞龙军详稳司、虎军详稳司、熊军详稳司、左铁鹞子军详稳司、右铁鹞子军详稳司,这些军队的名称听着就威风凛凛。
接着是龙卫军详稳司、威胜军详稳司、天云军详稳司、特满军详稳司、敌烈军详稳司、敌烈皮室详稳司、滑里奚军详稳司、涅哥奚军详稳司、渤海军详稳司、女古烈详稳司、奚王南克军详稳司(各个帐都有克官当头儿,其他的和详稳司一样)、奚王北克军详稳司、国舅帐克军、三克军、频必克军、九克军。还有十二行糺军(各个糺都有司徒,其他的和详稳司一样)、各宫分糺军、遥辇糺军、各部族糺军、群牧二糺军。
最后,咱们来说说怨军八营都详稳司。这支军队是在天祚天庆六年,秦晋王淳招募辽东的饥民组成的,大概有两万多人,起初叫怨军,后来淳篡位后改名叫常胜军。这八营分别以招募他们的州名命名,分别是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此外还有北面边防官。
辽国东边挨着高丽,南边跟梁、唐、晋、汉、周、宋六个朝代是死对头,北边跟阻卜、术不姑这些大国,加起来也有十几个;西边跟西夏、党项、吐浑、回鹘这些强国,数量更是上百个。辽国处于四面受敌的地区,却能像老虎一样盘踞在那里,谁也不敢轻易招惹,这都是因为他们有高明的统治策略。看看他们边防官员的设置,就能看出辽太祖和辽太宗的雄才大略了。
接下来是关于辽国军事机构的介绍:诸军都虞候司、都虞候、奚王府(这里会见到一些部族官员)、大惕隐司(这里会见到帐官)、大国舅司、大常衮司、五院司(这里也会见到一些部族官员)、六院司、沓温司(这个机构不太清楚是干嘛的)。以上这些机构都在上京路,主要负责控制诸奚部落。
然后是各种兵马部署的职务名称:某兵马都部署、某兵马副部署、某兵马都监、某都部署判官。指挥使方面的职务有:某军都指挥使、某军副指挥使、某军都监。统军使方面的职务,包括都统军使、副使、都监等等。
东京的军事机构有:东京兵马都部署司,还有契丹、奚、汉、渤海四军都指挥使司,其中包括契丹奚军都指挥使司、奚军都指挥使司、汉军都指挥使司、渤海军都指挥使司,以及东京都统军使司、东京都详稳司、保州都统军司、汤河详稳司(也叫南女直汤河司)、杓窊司(这个机构不太清楚是干嘛的)、金吾营(隶属于南面)、铜州北兵马指挥使司、涞州南兵马指挥使司。以上这些机构都在辽阳路,主要负责控制高丽。
长春路的军事机构有: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也有人说是都监署司)、黄龙府铁骊军详稳司、咸州兵马详稳司(这里还有知咸州路兵马事、同知咸州路兵马事、咸州糺将等官员)、东北路都统军使司(道宗大安六年设立,设有掌法官)。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控制东北各部落。
最后是南京都元帅府(原本是南京兵马都总管府,兴宗重熙四年改名),设有都元帅、大元帅;还有南京兵马都总管府(隶属于南面),设有兵马都总管,以及负责南面边防、军务、戍兵等事务的官员。
南京那边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司,归南面管辖。侍卫控鹤都指挥使司也在南京,也归南面管辖。燕京那边有禁军详稳司。
南京都统军司,又叫燕京统军司,圣宗统和十二年的时候又重新设立了南京统军都监。还有牛栏都统领司,都统领和副统领也都在这儿。距马河戍长司,圣宗开泰七年设立的,沿着距马河宋朝的边界,东西七百多里,专门设了个戍长巡察。此外还有戍长、监军寨统领司、石门统领司、南皮室军详稳司、北皮室军详稳司、猛拽剌详稳司、管押平州甲马司和管押平州甲马。
以上这些南京的机构,都归元帅府管,主要负责防备宋国。
西南面,有安抚使、西南面都招讨司(太祖神册元年设立,也叫西南路招讨司)、西南面招讨使、西南边大详稳司、西南路详稳司、西南面五押招讨司、五押招讨大将军、西南路巡察司(还有个西南巡边官)、西南路巡察将军、西南面巡检司、西南面巡检、西南面同巡检、西南面拽剌详稳司。山北路还有都部署司,还设有负责山北道边境事务的官员。金肃军都部署司也在这里。南王府、北王府、乙室王府都在这儿,他们要朝见北面的朝廷官员。山金司(也叫山阴司)设在金山的北面。
以上这些西京的机构,主要负责防备西夏。西北路招讨使司,有负责西路招讨事务的官员和监军;西北路管押详稳司;西北路总领司(有负责西北路军事的官员);契丹军详稳司;吐浑军详稳司;述律军详稳司;禁军详稳司;奚王府舍利军详稳司;大室韦军详稳司;小室韦军详稳司;北王府军详稳司;特满军详稳司;群牧军详稳司;宫分军详稳司;西北路金吾军(归南面管辖);西北路兵马都部署司;西北路阻卜都部署司;西北路统军司;西北路戍长司;西北路禁军都统司;西北部镇抚司(兼管西北各部军民,有负责镇抚西北部事务的官员);西北路巡检司;黑水河提辖司(设在中京黔州)。
西北那边,好多部门都负责管辖各个国家。
东北那边呢,有个兵马详稳司,也叫东北面详稳司。还有个监军马司,里面有监军马使,还有专门管押送东北军马的官员。此外,还有个东北路女直详稳司和一个在东京辽州的北女直兵马司。 这些都是东北路的部门。
东路呢,有个兵马都总管府,里面有兵马都总管和协助他处理兵马事务的官员。还有个东路都统军使司,遥里等十军都详稳司,以及遥里军诸详稳司(具体情况不清楚)。另外还有个九水诸夷安抚使。 以上这些都是东路的部门。
西南方向,有个西南面节制司,负责节制西南各地的军事行动;还有一个西南面都统军司。这些都是西南边境的部门。
西路那边,有个西路招讨使司,西边大详稳司,还有个四蕃都军所,这个是圣宗统和四年设立的,李继冲担任过这个职务。 另外还有夏州管内蕃落使,也是圣宗统和四年设立的,李继迁担任过这个职务。还有倒塌岭节度使司、倒塌岭统军司、塌西节度使司和塌母城节度使司。这些都是西路的部门。
辽军的将领和各个部门,从上到下环环相扣,先锋部队、两翼部队都非常重要,而中军则特别注重侦察和探查敌情,作战时则把重要的任务交给监战的官员。各个部门职责分明,井然有序,这就是他们取胜的关键。
行军打仗的时候,还有个枢密院,里面有左右林牙和参谋。还有个行军都统所,里面有监军、行军各部都监和监战的官员。此外还有行军都统、行军副都统、行军都监、行军都押司(里面有都押官和副押官)、行军都部署司、先锋使司、先锋都统所、左翼军都统所、右翼军都统所、中军都统所和御营都统所。负责远距离侦察的远探军,有小校和拽剌;负责侦察的候骑,有侦候、候人和拽剌。
东征的时候,也设有行枢密院和东征都统所(也叫东面行军都统所或东路行军都统所),还有东征统军司和东征先锋使司。西征有西征统军司,南征有南征都统所(也叫南面行军都统所)和南征统军司。此外还有南面行营总管府、南面行营都部署司、河南道行军都统所、北道行军都统所、东北面行军都统所、西北面行军都统所、西南面行军都统所,以及负责管理北方属国的部门。
辽朝的制度规定,对于附属国家和部落的官员,职位高的就仿照诸侯王来封,职位低的则按照部落使者的规格来任命。辽朝让这些首领和契丹人区分开来,用恩威并施的方法来管理他们,达到了安抚远方百姓的目的。下面是比较可靠的一些记录。
【附属国官职总目】
这上面列举的,都是一些附属国的官职,比如某国的国王,某国的宰相(左相、右相),还有其他一些官职,像太师、司空(司空原来叫闼林)、节度使、副使、详稳、都监、将军等等,这些官职名称都和所属的国家或部落有关。
女直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景宗保宁九年的时候,女直国来请求设置宰相和夷离堇等官职,辽朝一口气任命了二十一人。圣宗统和八年,又封女直人阿海(也叫阿改)为顺化王。天祚天庆二年,又出现了一个叫阿鹘产的女直大王。除了顺化王,还有北女直国、南女直国、曷苏馆路女直国(也叫合苏衮部女直王、合素女直王、苏馆都大王)的长白山女直国、鸭渌江女直国、濒海女直国的大王府。圣宗统和三十年,长白山地区的三十个女直部落请求授予爵位。圣宗统和二十九年,还设置了阻卜紥刺部节度使司和阻卜诸部节度使司,此外还有阻卜的几个别部和西、北、西北阻卜国的大王府。
除了女直,还有很多其他附属国的官职设置,比如乞粟河国、城屈里国、术不姑国(也叫述不姑,还有直不姑)、阿萨兰回鹘(也叫阿思懒)大王府,回鹘单于府(兴宗重熙二十二年,辽朝还用契丹人担任回鹘部副使),沙州回鹘敦煌郡王府,甘州回鹘大王府,高昌国、党项国、西夏国(西平王府)、高丽国、新罗国、日本国的大王或国王府。 这些记录都说明了辽朝对周边附属国家和部落的统治方式和管理体系。
吐谷浑国王府,这名字听着就霸气!然后是辖戛斯、室韦、黑车子室韦、铁骊、靺鞨、沙陀、濊貊、突厥、西突厥、斡朗改、迪烈德(也叫敌烈、迭烈德)国王府,一个接一个,感觉像在念绕口令一样,全是古代国家的王室啊!
接着是于厥、越离睹(也叫斡离都)、阿里、飖里、朱灰、乌孙、于阗、狮子、大食、西蕃、大蕃、小蕃、吐蕃、阿撒里、波剌、惕德、仙门、铁不得、鼻国德、辖剌国只、赁烈、获里、怕里、噪温、阿钵颇得、阿钵押、纴没里、要里、徒睹古(也叫徒鲁古)、素撒、夷都兖、婆都鲁、霸斯黑、达离谏、达卢古、三河、核列哿、述律子、殊保、蒲昵、乌里国王府,这么多国王府,看得我眼花缭乱,感觉当时国际关系一定很复杂!
这还没完呢!还有蒲卢毛朵、回跋、抃母、黄龙府女直(道宗大康八年赐官及印)、吾秃婉、乌隈于厥、婆离八、于厥里(太宗会同三年,赐旗鼓)这些部的大王府,级别虽然比国王府低一些,但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最后是生女直、直不姑、狐山、拔思母、茶紥剌、粘八葛、耶睹刮、耶迷只、挞术不姑、渤海、西北渤海、达里得(也叫达离底)、乌古、隈乌古这些部,规模比大王府更小一些,但也是不容小觑的力量。 这么多国家和部落,想想当时的情景,真是波澜壮阔啊!
话说,这三河乌古部、乌隈乌骨里部、敌烈部、迪离毕部、涅剌部、乌濊部,这六部呢,都归夫人婆底里东北路管押司管着。
然后还有鉏德部、谛居部(也叫谛举部)、涅剌奥隗部、八石烈敌烈部、迭剌葛部、兀惹部(也叫乌惹部)、党项部、隗衍党项部、山南党项部、北大浓兀部、南大浓兀部、九石烈部、嗢娘改部、鼻骨德部、退欲德部、涅古部、遥思拈部、划离部。 这划离部啊,在圣宗统和元年的时候,他们请求以后从本部人里选拔比较稳妥的人来担任领导,结果没批准。
接着是四部族部、四蕃部、三国部、素昆那山东部、胡母思山部、卢不姑部、照姑部、白可久部、俞鲁古部、七火室韦部、黄皮室韦部、瑶稳部、嘲稳部、二女古部、蔑思乃部、麻达里别古部、梅里急部、斡鲁部、榆里底乃部、率类部、五部蕃部、蒲奴里部、闸古胡里扒部。 这些部族,都在南面。
契丹国啊,从唐太宗时期就开始设置都督、刺史了,武则天又给他们加上了王爵,玄宗时期又设立了经略使,这才算是有正式的唐朝官职了。后来契丹人习惯了河北那些藩镇的唐朝官名,于是太师、太保、司徒、司空这些官职也用在了他们的部族里。辽太祖沿袭了这个做法。大同元年,辽世宗才开始设置北院枢密使。第二年,世宗又任命高勋为南院枢密使,所以枢密院的设置,大概是从太宗攻入汴京之后才开始的。天禄四年,又建立了政事省。这样一来,南面朝的官僚机构就能记录在册了。一开始啊,汉人官员在枢密院兼任尚书省的职务,吏部、兵部、刑部有承旨官,户部、工部有主事官,中书省兼管礼部,另外还有户部使司。因为得到了营州地区,再加上幽州、冀州的一半,所以这些官职设置也足够用了。
到了辽朝中期,官职设置更加完善了,耶律杨六担任了太傅,这就说明有三师了;忽古质担任了太尉,这就说明有三公了;于斡古得担任了常侍,刘泾担任了礼部尚书,这就说明有了门下省和尚书省了;库部、虞部、仓部的员外使也出现了,这就说明郎官和列宿的官职都齐全了;室昉监修国史,说明国史院也设立了;程翥担任了舍人,说明起居注也设立了;邢抱朴担任了承旨,王言敷担任了学士,这就说明翰林内制也设立了;张干担任了政事舍人,这就说明中书外制也设立了;大理寺、司农寺有卿,国子监、少府监也有监,九卿和列监的官职都出现了;金吾卫、千牛卫有大将,十六卫的官职也齐全了;太子身边有师傅和保傅,下面还有府率,东宫的官员也齐全了;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都在各州府任职,这都和唐朝的制度一样。凡是能够考证到的唐朝官职,我都列举在这篇文章里;那些没有依据的,我就不写了。
辽朝除了北面朝的官员,还有南面朝的官员。自从辽朝得到燕州、代州等十六州之后,就效仿唐朝的制度,又设置了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以及东宫的官员。这确实是效仿了盛唐的制度,也是为了吸引中原的人才。
三师府,本来叫三公,汉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所以辽朝称之为三师。
太师:穆宗应历三年出现了太师唐骨德。
太傅:太宗会同元年命冯道担任太傅。
太保这个官职,在会同元年,刘昫担任过。
少师这个官职,《耶律资忠传》里记载,萧把哥担任过。 少傅、少保这些官职,历史上也有记载。
掌印,耶律乙辛在重熙年间掌管太保的印章。
三公府,最早是汉朝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来汉朝改名叫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到了唐朝又改成了太尉、司徒、司空,也叫三司。
太尉这个职位,在太宗天显十一年,赵思温担任过。司徒,在世宗天禄元年,划设担任过。司空,在圣宗统和三十年,邢抱质担任过。
说一下汉人枢密院的事儿。它原本是兵部的一部分,在周朝叫大司马,汉朝叫太尉。唐朝末年,宦官专权,设立了枢密院,后来改由士人掌管。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天福年间被废除,到开运元年又恢复了。咱们辽朝太祖初期设立了汉儿司,韩知古是总管。太宗攻入汴京后,沿用了后晋的枢密院制度,掌管汉人兵马的政务,一开始还兼管尚书省的事务。
枢密使这个职位,在太宗大同元年,李崧担任过。 还有知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这些说法。
枢密副使,杨遵勖在咸雍年间担任过。同知枢密院事,在圣宗太平六年,耶律迷离已担任过。知枢密院副使事,杨皙在兴宗重熙十二年担任过。枢密直学士,圣宗统和二年,郭嘏担任过。枢密都承旨,圣宗开泰九年,韩绍芳担任过。枢密副承旨,杨遵勖在重熙年间担任过。 此外还有吏房承旨、兵刑房承旨、户房主事、厅房(即工部)主事这些职位。
中书省,最早叫政事省。太祖设立了这些官职,世宗天禄四年正式建立了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三年改名为中书省。
中书令,韩延徽在太祖时期担任政事令;韩知古在天显初年担任中书令;会同五年,赵延寿又担任了政事令。
大丞相,太宗大同元年,赵延寿担任过。左丞相,圣宗太平四年,张俭担任过。右丞相,圣宗开泰元年,马保忠担任过。
萧孝友在重熙十年担任中书省的事务。简单来说,就是萧孝友在重熙十年当了中书省的领导。
韩资让在寿隆初年担任中书侍郎。 这相当于当时的副部长级别吧。
王郁在太祖时期被加封为同平章事,张砺则在大同元年担任平章事。 这俩都是当时的最高级别官员,权力很大。
圣宗统和十二年,邢抱朴担任参知政事。 这职位也挺重要的,相当于高级顾问或副总理。
太平二年,张克恭担任堂后官。这个官职具体是干嘛的,史书上没细说,可能是个比较特殊的职位。
接下来是些比较基层的官职,像主事、守当官,具体情况可以参考耶律俨的《建官制度》这本书。
耶律俨在咸雍三年担任中书省令史。这应该是个文书类的工作。
中书舍人院和右谏院这些都是部门名称,下面再细分具体的职位。
室昉在保宁年间担任政事舍人,马铉在咸雍三年担任中书舍人。 都是秘书一类的工作。
圣宗统和七年,马得臣担任右谏议大夫。 这可是个谏官,可以直言进谏。
穆宗应历初年,刘景担任右拾遗,也是谏官。
赵思忠在会同中担任侍中,斡古得在重熙十四年担任常侍。 这些都是比较高级的职位。
马人望在天祚乾统年间担任左散骑常侍,郭嘏在统和二年担任给事中。 都是朝廷要员。
杨皙在清宁初年担任门下侍郎。 这职位和中书侍郎差不多。
起居舍人院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程翥在开泰五年担任起居舍人,耶律敌烈在重熙末年担任知起居注,杜防在开泰年间担任起居郎。 这些都是负责记录和整理皇帝日常事务的。
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这些职位和右边的差不多,都是谏官。刘景在统和三年也担任过左拾遗。
通事舍人院的通事舍人李琬,在统和七年上任。
符宝司的符宝郎耶律玦,在重熙初年上任。
太宗会同元年设立了东上阁门司,韩延徽的经历可以参考郑延丰的记载。 这应该是负责宫门守卫的。
统和二十一年,丁振担任西上阁门使。 和东上阁门司一样,负责宫门守卫。
韩德让在景宗时期担任东头承奉官,耶律瑶质在景宗时期担任右通进。 这些职位可能与宫廷侍卫或内务管理有关。 西头承奉官和左通进的具体情况没有记载。
首先,咱们来说说登闻鼓院的事儿。这登闻鼓,就是老百姓上访用的,专门有人看着,叫登闻鼓使。 然后还有个匦院,负责收取老百姓的信件,管这个的叫知匦院使。太平三年的时候,杜防当上了这个知匦院使。
接着是诰院,负责起草各种诏书之类的文件,管这个的叫诰院给事。耶律铎斡,在重熙年间末期做过这个官儿。
再来说说尚书省,这可是个大衙门。太祖皇帝的时候就设立了左右尚书。尚书令是尚书省里最大的官,萧思温在景宗保宁年间初的时候当过尚书令。左仆射和右仆射也是尚书省里的要职,太祖初期,康默记做过左尚书,三年后,韩知古当上了左仆射。太宗会同元年,烈束当上了右仆射。 还有左丞、右丞、左司郎中、右司郎中、左司员外郎、右司员外郎这些官职,具体情况就不一一细说了。
接下来是六部,每个部都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这些官职。比如,圣宗开泰元年,刘绩当上了吏部尚书;兴宗重熙年间,王观当上了兵部侍郎,李澣在穆宗时期做到工部侍郎;道宗大安年间末期,刘辉当上了礼部郎中;开泰五年,王景运当上了礼部员外郎;圣宗统和九年,崔祐当上了虞部郎中。其他各部门的郎官情况,记载就不太详细了。
然后是御史台,这是负责监察的部门,太宗会同元年才设立的。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会同九年,耶律解里当上了御史大夫。还有御史中丞和侍御这些官职,重熙七年,壮骨里当上了南面侍御。
再说说殿中司,负责皇宫的警卫和管理。圣宗开泰元年,高可恒当上了殿中。还有殿中丞这个职位。 尚舍局、尚乘局、尚辇局、尚食局、尚衣局这些机构,具体情况可以参考《辽朝杂礼》。这些局里都有奉御这样的官职。
最后,咱们说说翰林院,这是掌管皇帝文书的机构。兴宗重熙十三年,耶律庶成当上了翰林都林牙;圣宗统和初期,耶律磨鲁古当上了南面林牙;根据《赵延寿传》记载,张砺当过翰林学士承旨;太宗大同元年,和凝当上了翰林学士;景宗保宁初期,韩德崇当上了翰林祭酒。
他当过知制诰。宋太宗攻入汴京后,就让他担任了知制诰这个职务。
翰林画院呢,他当过翰林画待诏。圣宗开泰七年的时候,记载里提到了翰林画待诏陈升。
他还当过翰林医官。天祚皇帝保大二年,记载里提到了提举翰林医官李奭。
国史院方面,他做过监修国史。圣宗统和九年,记载里提到了监修国史的室昉。
他还做过史馆学士,景宗保宁八年有记载。 史馆修撰这个职位,刘辉在大安年间末期担任过。耶律玦在重熙初年的时候修过国史。
宣政殿方面,他当过宣政殿学士。穆宗应历元年的时候,记载里提到了宣政殿学士李澣。
观书殿,王鼎在寿隆初年担任过观书殿学士。
昭文馆,杨遵勖的儿子杨晦当过昭文馆直学士。
崇文馆,韩延徽在太祖时期担任过崇文馆大学士。
乾文阁,王观在道宗咸雍五年担任过乾文阁学士。
宣徽院,是太宗会同元年设立的。他担任过知宣徽院事,马得臣在统和初年担任过这个职务。他还担任过宣徽副使和同知宣徽使事、同知宣徽院事等职务。
内省方面,圣宗太平九年初有记载提到内省使。 他还担任过内省副使。内藏库方面,道宗清宁元年,记载里提到了内藏库提点耶律乌骨。
内侍省方面,他可能担任过黄门令、内谒者、内侍省押班、内侍左厢押班、内侍右厢押班,甚至契丹、汉儿、渤海内侍都知,左承宣使、右承宣使等职务。 还可能担任过都提点内库、尚衣库使,以及汤药局的都提点或勾当汤药等职务。 关于内侍省的官员,可以参考《王继恩》《赵安仁传》这两篇传记。
客省,是太宗会同元年设立的。兴宗重熙十年,记载提到了都客省的回鹘重哥。会同五年,记载提到了客省使耶律化哥。萧护思在应历初年担任过左客省使。他还可能担任过右客省使和客省副使。
四方馆,高勋在太宗攻入汴京后担任过四方馆使。
四方馆的副使,是啥?辽道宗咸雍五年的时候,朝廷规定,四方馆副使只能由契丹人担任。
接下来说引进司。引进使是什么官职呢?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有个叫韩杞的担任了引进使。点签司呢,有个同签点签司事,辽兴宗重熙六年,耶律圆宁担任过这个职务。礼信司的勾当礼信司,辽兴宗重熙七年,骨欲担任过。礼宾使司的礼宾使,大公鼎他祖宗,也就是他曾祖父,当过这个官。
这后面是寺庙里的官职,总的来说,有“某卿”这个职位,辽兴宗景福元年,李可封担任了崇禄卿。“某少卿”这个职位,耶律俨的儿子处贞当过太常少卿。“某丞”、“某主簿”这些职位,文档里没具体说。太常寺里头,有博士、赞引、太祝、奉礼郎、协律郎这些官职。
然后是各署的官职,总的来说,有“某署令”、“某署丞”这些职位。太乐署、鼓吹署,这些署衙门都有。还有法物库,《辽朝杂礼》里记载了法物库管辖的图籍。法物库里还有法物库使和法物库副使。崇禄寺,原本叫光禄寺,因为避太宗的名讳改了名字。卫尉寺、宗正寺(宗正寺的职权归大惕隐司管辖)、太仆寺(太仆寺下设乘黄署)、大理寺(大理寺下设提点大理寺,还有大理正,这个职位是辽圣宗统和十二年设立的)、鸿胪寺、司农寺,这些寺庙的官职也都有。
接下来是各监的官职,总的来说,有“某太监”、“某少监”、“某监丞”、“某监主簿”这些职位。辽兴宗景福元年,马惮担任了少府监。“某少监”这个职位,辽兴宗重熙十七年,王企担任了将作少监。秘书监下设秘书郎、秘书郎正字。还有著作局,下设著作郎、著作佐郎(辽圣宗太平十一年,杨皙担任了著作佐郎)、校书郎(辽统和年间,杨佶担任了校书郎)、正字(开泰元年,李万担任了正字)。司天监下设太史令,还有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候、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等等。国子监,也就是上京国子监,是辽太祖设立的,下设祭酒、司业、监丞、主簿、国子学,国子学下设博士(武白担任过上京国子博士)、助教。此外还有太府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这些监署。以上都是文官。
这份文件是辽朝官职的总目,咱们来一条一条地看看。
首先是各卫的官职。大将军,这个官职在圣宗开泰七年的时候,皇子宗简当过右卫大将军。上将军,王继忠在统和二十二年被加封为左武卫上将军。将军,圣宗太平四年,萧顺当过千牛卫将军。 然后是一系列的卫尉官职,比如折冲都尉、果毅都尉、亲卫、勋卫、翊卫,还有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虎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威军,这些都是武官。
接下来是东宫三师府的官职,具体情况可以参考《辽朝杂礼》。太子太师,太宗大同元年,李崧担任过这个职务。太子太傅,世宗天禄五年,赵莹担任过。太子太保,大同元年,赵莹也担任过。太子少师,圣宗太平十一年,萧从顺担任过。太子少傅,耶律合里在重熙年间担任过。太子少保,大同元年,冯玉担任过。
然后是太子宾客院的太子宾客;太子詹事院的太子詹事、少詹事、詹事丞、詹事主簿;太子司直司的太子司直;左春坊的太子左庶子;太子中允,圣宗太平五年,冯若谷担任过;太子司议郎;太子左谕德;太子左赞善大夫;文学馆的崇文馆学士、崇文馆直学士;太子校书郎,圣宗太平五年,韩滦担任过。司经局的太子洗马,刘辉在大安年间担任过;太子文学;太子校书郎,圣宗太平五年,张昱担任过;太子正字。典设局的典设郎;宫门局的宫门郎;右春坊的太子右庶子、太子中舍人、太子舍人、太子右谕德、右赞善大夫、太子通事舍人;太子家令寺的太子家令、丞、主簿;太子率更寺的太子率更令、丞、主簿;太子仆寺的太子仆、丞、主簿。
总而言之,这份名单详细列举了辽朝时期诸多重要的官职,涵盖了军事、东宫以及其他相关部门。 很多官职的任命时间和具体人选都记录在案,方便后人了解辽朝的官僚体系。
这是辽朝太子府和一些其他机构的官员名单。首先是太子府,包括太子左右卫率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和太子左右内率府,这些都是东宫的官员。 罗某在重熙十四年担任率府率。
然后是王傅府,萧惟信在重熙十五年担任燕赵王的老师,也就是王傅。 还有亲王内史府,吴家奴在大康三年担任内史;此外还有长史和参军。 诸王文学馆有诸王教授和诸王伴读,姚景行在重熙年间担任燕赵王的老师,长沙郡王宗允等人在太平八年奏请选拔诸王伴读。这些都是诸王府的官员。
接下来是汉儿行宫都部署院,也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圣宗开泰九年改名为左仆射。石用中在开泰七年担任汉儿行宫都部署,耶律敌烈在重熙十五年担任汉儿行宫副部署,耶律褭里在重熙十年担任知南面诸行宫副部署,萧挞不也在大康三年担任同知汉儿行宫都部署事,耶律俨在大康年间担任同签部署司事,在咸雍年间担任都部署判官。
这是十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的官员名单,包括某宫汉人行宫都部署、某宫南面副都部署和某宫同知汉人都部署,以及弘义宫、永兴宫、积庆宫、长宁宫、延昌宫、彰愍宫、崇德宫、兴圣宫、延庆宫、太和宫、永昌宫、敦睦宫等宫殿的相应官员。
下面是关于辽朝五京的京官设置。辽朝有上京、西京、南京、中京和东京五京。上京是皇都,所有朝官和京官都在这里设置;其他四京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官员,制度不尽相同。大体上,西京多边防官员,南京和中京多财政官员。五京同时设置的官员,就一起列出来;单独设置的,就分别列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