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解里,字泼单,是突吕不部人,祖上几代都是小官吏。他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太宗皇帝打仗,后来升了军官。天显年间,唐朝军队攻打定州,定州失守后,耶律解里被唐军俘虏了。后来晋高祖石敬瑭建立了后晋,耶律解里才回到契丹。太宗皇帝赦免了他的罪过,任命他当御史大夫。会同九年,契丹出兵攻打后晋,军队到达滹沱河边,抢占了河上的桥梁,后晋将领杜重威投降了。皇上命令耶律解里和投降的将领张彦泽率领三千骑兵快速前往河南,沿途没有敢阻挡他们。进入汴州(开封)后,耶律解里他们把后晋皇帝石重贵押送到开封府。张彦泽在汴州肆意杀戮抢掠,扰乱宫廷,耶律解里制止不了他,百姓都很不满,怨声载道。大军回到京城后,皇上追究张彦泽的罪责,把他斩首示众,汴州百姓都很高兴。耶律解里也被问责,后来被释放了。天禄年间,他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应历初年,设立本部令稳的官职,耶律解里世袭了这个职位,后来去世了。
耶律拔里得,字孩邻,是太祖皇帝弟弟剌葛的儿子。太宗皇帝即位后,因为他是皇亲国戚,所以被重用。会同七年,契丹讨伐石重贵,耶律拔里得率军包围德州,攻下德州,俘虏了德州刺史师居璠等二十七人。会同九年,契丹再次出兵,到达滹沱河,杜重威投降,耶律拔里得在这次战役中立下大功。太宗皇帝攻入汴州后,因为他的功劳,任命他为安国军节度使,负责管理河北地区的事务。军队撤回后,河北很多州郡叛乱,投靠了刘知远,耶律拔里得守不住,只好退兵回去了。世宗皇帝即位后,提升他为中京留守,后来去世了。
耶律朔古,字弥骨顶,是横帐孟父的后代。从小就被太祖收养长大。成年后,担任右皮室详稳这个官职。他跟着太祖去打渤海国,立下了不少战功。天显七年,被任命为三河乌古部都详稳。他为人平易近人,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做了很久这个官。到了会同年间,他升职当了惕隐。那时候,后晋皇帝石重贵背信弃义,咱们皇帝亲自带兵征讨,后晋大将杜重威率领军队在滹沱河阻挡。僵持了一个多月,皇帝从别的路渡过黄河。耶律朔古和赵延寿守住了黄河中游的桥梁,把杜重威的军队挡住了,最后杜重威投降了。那一年,咱们大军进入了汴梁。
世宗皇帝继位后,耶律朔古护送太宗皇帝的灵柩回上京,又协助皇太后出征,因为这件事被免了官,后来就去世了。
耶律鲁不古,字信宁,是太祖皇帝的侄子。当初,太祖皇帝创造契丹文字,鲁不古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工作,因此被授予林牙的官职,还负责修撰国史。后来,他率领一支偏师,担任西南边大详稳,跟随军队征讨党项,也立下了不少功劳。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被他的主人讨伐,派人来求救,鲁不古把求援的人带到朝廷,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皇帝亲自率领军队前去救援,鲁不古跟随大军在太原北面与唐将张敬达作战,打败了敌人。会同年间初期,他又跟随军队征讨党项,在众将领中俘获最多,凯旋而归。天禄年间,他被封为于越。六年后,升任北院大王。他享年五十五岁。
赵延寿,原姓刘,是恒山人。他父亲刘邟,是蓚县令。梁朝开平年间,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攻陷了蓚县,刘守文的部将赵德钧抓住了赵延寿,把他收养为义子。赵延寿年轻时长得漂亮,喜欢读书看史书。唐明宗一开始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明宗即位,封他的女儿为兴平公主,任命赵延寿为驸马都尉、枢密使。
明宗的儿子李从荣仗势欺人,非常嚣张跋扈,朝中上下都对他很害怕。赵延寿请求外放避开他,于是被派去担任宣武军节度使。清泰年间,赵延寿被加封为鲁国公,又重新担任枢密使,镇守许州。石敬瑭起兵攻打太原,唐朝派张敬达去讨伐。结果张敬达战败,退守晋安寨。赵延寿和赵德钧前去救援,但听说晋安寨已经被攻破了,就逃到了团柏峪。
后唐太宗追赶上来,赵延寿和他的养父一起投降了。第二年,赵德钧死了,赵延寿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封为燕王。后来幽州改名为南京,赵延寿被任命为留守,负责山南地区的事务。天显年间将近结束的时候,因为赵延寿的妻子在晋国,朝廷下令把他的妻子接回来。从那以后,赵延寿更加积极地想要报效国家。
会同初年,皇帝到赵延寿府上做客,加封他为政事令。六年冬天,晋国背叛盟约,皇帝亲自带兵征讨,赵延寿担任先锋,攻下了贝州,被授予魏州、博州等地的节度使,封为魏王。他在南乐打败了晋军,俘虏了晋军的将领赛项羽。军队到达元城,晋军的将领李守贞、高行周率兵前来阻击,被赵延寿打败了。
到达顿丘时,正好下起了大雨,皇帝想要班师回朝,赵延寿劝谏说:“晋军驻扎在河边,不敢出来作战,如果我们直接进入澶州,夺取他们的桥梁,那么晋国就不足为虑了。”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恰好晋军先返回了澶州,高行周到达析城,赵延寿率领轻兵前去迎战;皇帝亲自率领骑兵冲入敌阵,敌人溃败。战争结束后,皇帝留下赵延寿去巡视贝州、冀州、深州三州。八年后,再次讨伐晋国,晋王派赵延寿的族人赵行实送信来招降他。当时晋国军队坚守不出,赵延寿欺骗他们说:“我被俘虏很久了,难道会忘记我的祖国吗?如果你们用军队来对抗我,我就投降。”晋国人相信了,派杜重威率兵迎接他。赵延寿到达滹沱河,占据了河中的桥梁,与晋军激战,亲手杀死了晋军的将领王清,两军对峙。后唐太宗偷偷地从其他地方渡过河,留下赵延寿和耶律朔古守住桥梁,敌人无法夺取,多次被击败,杜重威率领他的军队投降。皇帝很高兴,赏赐赵延寿龙凤赭袍,并且说:“汉地的军队都归你管辖了,你应该亲自去安抚他们。”赵延寿到达军营,杜重威、李守贞在马前迎接他。
唐太宗打下汴州后,郭延寿托李崧向皇上请求立他为皇太子。皇上说:“为了魏王,就算割肉我也愿意,但是皇太子必须是皇帝的儿子才能当,魏王怎么能当呢?” 皇上以前答应过,如果灭了后晋,就让中原的皇帝是郭延寿,所以郭延寿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拼死拼活的,这才让李崧有机会向皇上转达他的意思。
皇上命令提升郭延寿的官职。翰林学士承旨张砺拟定了一个任命,官职是中京留守、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皇上把“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几个字划掉了。
后来世宗皇帝即位,因为郭延寿在辅佐他登基方面立下了大功,就授予他枢密使的职位。天禄二年,郭延寿去世了。
高模翰,字松,是渤海人。他力气很大,擅长骑马射箭,还喜欢谈论军事。一开始,太祖平定渤海的时候,高模翰逃到了高丽,还娶了高丽国王的女儿为妻。后来因为犯了罪,他又逃回了后唐。因为醉酒杀人被关进监狱,但太祖知道他很有才能,就把他放了。
天显十一年七月,唐朝派张敬达和杨光远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太原,攻势非常猛烈。石敬瑭派人向后唐求救,太宗答应了。九月,后唐军队从雁门关出兵,高模翰和张敬达的军队交战,打败了他们,太原之围也就解除了。石敬瑭晚上偷偷地去见皇帝,跟皇帝约定父子关系。“敬瑭夜出谒帝,约为父子”。皇帝召见高模翰等人,赏赐酒食,还亲自慰问士兵,士气大增。第二天,再次交战,又打败了唐军。张敬达仓皇逃窜到晋安寨,高模翰把俘虏献给了皇帝。这时,石敬瑭自立为晋帝,杨光远杀了张敬达投降,各州都投降了。皇帝告诉高模翰说:“我起兵以来,打了上百仗,你的功劳最大,就算古代的名将也比不上你。”于是任命他为上将军。“上谕模翰曰:“朕自起兵,百余战,卿功第一,虽古名将无以加。”乃授上将军。”
会同元年,册封礼完成后,在二仪殿宴请百官和各国使臣。皇帝指着高模翰说:“这是国家的勇将,我统一全国,全靠他的力量。”“帝指模翰曰:“此国之勇将,朕统一天下,斯人之力也。”群臣皆称万岁。”等到石敬瑭背叛盟约,后唐出兵南伐。高模翰担任统军副使,和僧遏一起先锋开路,攻克赤城,攻破德州、贝州等地的营寨。那年冬天,他又兼任左右铁鹞子军的统帅,攻下了关南几十座城邑。
三月,皇帝下令让虎官杨覃前往乾宁军,结果被沧州节度使田武名围困了。高模翰和赵延寿商量着前去救援。突然,有一道光芒从高模翰的眼睛里射出来,盘旋在旗帜和兵器周围,像流星一样闪闪发光,持续了好久。“俄有光自模翰目中出,萦绕旗矛,焰焰如流星久之。”高模翰高兴地说:“这是上天赞助的好兆头!”于是率兵前进,杀敌无数,因为功劳被加封为侍中。他又攻占了盐山,打败了饶安,晋军非常害怕,不敢交战。高模翰又升任太傅。
晋朝派魏府节度使杜重威率领三十万大军前来阻挡,高模翰对身边的人说:“军队的法则是正规军,不在于数量多。以多欺少,是不义之举,一定会失败。晋军不就是这样吗?”第二天清晨,他只带了三百人迎战,杀死了晋军先锋梁汉璋,其余的士兵都溃逃了。“军法在正不在多。以多陵少,不义必败。其晋之谓乎!”皇帝下诏书褒奖他,把他比作汉朝的李陵。不久,杜重威等人又来到滹沱河,皇帝召见高模翰询问对策。皇帝很欣赏他的计策,说:“其他将领都比不上他。”于是让高模翰守卫中渡桥。交战后,再次打败了晋军,皇帝说:“我站在高处观察两军的态势,你英勇锐利,无人能敌,就像老鹰追逐野鸡兔子一样。应该把你画像挂在凌烟阁,你的爵位也要世袭。”后来,杜重威等人投降了。皇帝的车驾进入汴州,高模翰被加封为特进检校太师,封悊郡开国公,赐予玺书和兵器。他被任命为汴州巡检使,平定了汜水一带的山贼,后来又调任镇守中京。天禄二年,他又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赏赐了御赐的衣服、马鞍、马匹。应历初年,被召回朝廷担任中台省右相。到达东京后,乡亲父老都出来欢迎他,说:“你从军中起家,获得了富贵,为家乡争光,像司马相如、买臣那样的人也不过如此。”九年正月,他升任左相,后来去世了。
赵思温,字文美,是卢龙人。从小就胆子大,力气也比一般人强,后来给燕王刘仁恭当幕僚。
李存勖带兵讨伐燕国,赵思温领兵抵抗。结果被流矢射中了眼睛,衣服都裂开了,血流不止,但他还是坚持战斗。后来被李存勖的将领周德威俘虏了,李存勖见他这么勇猛,就解开了他的绳子放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李存勖越来越信任他。有一次跟梁军在莘县打仗,赵思温表现得特别勇猛,名声大噪,后来被封为平州刺史,还兼任平州、营州、蓟州三州的都指挥使。
到了后唐神册二年,唐太祖派大将去攻打燕地,赵思温就投降了。后来打渤海国的时候,唐太祖任命赵思温为汉军都团练使,他奋勇作战,攻下了扶余城。 战斗中受了好几处伤,唐太祖还亲自给他上药。
唐太宗继位后,因为赵思温的功劳,提升他为检校太保、保静军节度使。
天显十一年,唐朝军队攻打太原,石敬瑭派人向唐朝求救,皇帝就让赵思温从岚州、宪州一带出兵救援。 战争结束后,赵思温被任命为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还兼任侍中,被封为“协谋静乱翊圣功臣”,没多久又改任临海军节度使。
会同初年,他跟着耶律牒摐去晋朝参加册封仪式,回来后被加封为检校太师。
会同二年,他家院子里有星星坠落,没多久他就去世了。皇帝还派人送去祭品,追赠他为太师、魏国公。他的儿子赵延照、赵延靖,后来都当上了宰相。
耶律沤里思,是六院夷离堇蒲古只的子孙。他特别勇敢,作战的时候总是穿着沉重的铠甲,挥舞着铁槊,冲锋陷阵,所向无敌。
有一次,辽会同年间,辽军攻打后晋,皇帝在黄河边打猎。这时候,一只海东青正在追捕野鸡,结果后晋人隔着河用鸽子把海东青给引走了。皇帝转头问身边的将领们:“谁能帮我抓住这个人?”耶律沤里思立刻请求调来内厩的快马,飞奔过河,抓住了那个后晋人,还顺带杀了几个来救他的人,然后凯旋而归。皇帝非常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
后来,后晋的将领杜重威在望都造反,占据有利地形和辽军作战。耶律沤里思骑着马冲进敌阵,其他的士兵紧随其后。结果被敌人包围了,大家说阵地薄弱的地方可以突围,耶律沤里思却说:“恐怕敌人那里有埋伏。”最后他带领军队,直接冲破了敌人的坚固防线杀了出来。回头一看大家刚才说的薄弱之处,原来都是大壕沟啊!他这种料敌先机的本事,真是让人佩服。 同年,他担任敌烈皮室军的统领,因为私自免除部下的徭役,被夺去了官职,最终去世了。
张砺是磁州人,一开始在唐朝当个掌书记,后来升了翰林学士。碰上石敬瑭造反那阵儿,唐朝皇帝派他当招讨判官,跟着赵德钧去河东支援张敬达。结果张敬达打败了,张砺就落到了契丹手里。
后来辽太宗觉得张砺为人正直,又有才华,就把他提拔成翰林学士。张砺办事总是直言不讳,一点儿也不怕得罪人,辽太宗对他越来越看重。没过多久,张砺想偷偷跑回中原,结果被追兵抓住了。辽太宗问他:“你为啥要逃跑?”张砺回答说:“我实在不习惯北方的风俗习惯,吃住都不舒服,心里老憋屈,所以才跑的。”辽太宗转头问翻译官高彦英:“我之前就叮嘱过你好好待他,你怎么让他受委屈跑了?张砺走了,还能找回来吗?”说完就打了高彦英一顿,然后向张砺赔礼道歉。
会同年间,张砺升任翰林承旨,还兼任吏部尚书,跟着辽太宗去打晋朝。攻下汴州后,那些将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他们开始大肆抢掠,张砺上奏说:“现在大辽刚刚得到中原,应该用中国人来治理,不能只用契丹人以及皇帝身边的亲信。如果政令失误,老百姓心里不服气,就算占领了,也会失去的。”辽太宗没听他的。后来张砺又改任右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平章事。没过多久,辽太宗北巡,在栾城去世了。
当时张砺在恒州,萧翰和麻答带兵包围了他的府邸。张砺正卧病在床,还是强撑着出来见他们。萧翰责备他说:“你以前为啥要跟先帝说契丹人不适合当节度使?我可是先帝的国舅,又立了战功,先帝让我留守汴州,当宣武军节度使,你却说我不行。你还诬陷我和解里勾结,抢掠百姓的钱财和子女。今天我非杀了你不可!”说着就要让人把他绑起来。张砺大声说:“这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我说的都是实话。要杀就杀,干嘛还要绑我?”麻答觉得张砺是位大臣,不能随便杀掉,就阻止了萧翰。当天晚上,张砺气愤而死。
话说啊,晋朝当初是借了辽国的兵力才夺得天下的,所以对辽国那些大臣,那是又尊重又孝敬,割地赔款表示感谢,还送丝绸作为贡品。可没过多久,辽国的军队就打到滹沱河边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晋朝的将领们贪图功劳,穷兵黩武造成的?还是说,根本就是因为晋朝对辽国一开始就没安好心呢?
模翰将军凭借军功最终得以善终,这算得上是位好将领了。至于延寿,虽然战功赫赫,但他竟然还妄想觊觎皇位,这就大错特错了!这真是利令智昏啊,根本不值得多说。还有那些因为内部矛盾而毁掉自己功业的人,就像解里一样,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解里”的故事大家也都明白,这都是咎由自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