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贺这哥们儿,早先就跑到唐朝当官去了,他兄弟娑固后来也跟着去了,还被封了王,好好享受了一番中原的繁华景象。唐玄宗开元年间东封泰山,娑固还跟着去了,亲眼目睹了盛世太平的景象。从那以后,他们每年都向唐朝进贡。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的时候,遥辇氏家族世世代代担任国相,他们多少年都眼巴巴地羡慕着中原皇帝的威仪和富贵呢!遥辇氏把鼓和旗帜送到太祖帐前献礼,但这算什么?根本配不上他们心中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目标!后来辽国和后梁、后唐频繁来往,一点都不觉得麻烦。到了辽太宗时期,辽国用册封礼仪收买了后晋,然后进军汴梁,抢夺了大量的财物,几代人的愿望,一下子就实现了!太原之战,辽军实力强劲,势如破竹,抢了好多宝贝先运回中京,丢下山河不管,一点都不犹豫,可见他们的野心有多大!就这样,秦汉以来历代帝王的文物,都落到了辽国手里;后来的周朝和宋朝,只能照着图样重新制作,根本就不是原来的东西了。辽国看重这些东西,这就是他们最大的目标,所以我特意写下来。
太宗会同元年,后晋派使者冯道带着车驾、器物和皇太后册封的礼仪;刘煦、卢重也带着礼仪,向辽太宗献上尊号。
三年,辽太宗在蓟州看了《导驾仪卫图》,就准备了仪仗,亲临燕京,在元和殿举行入阁仪式。
六年,辽太宗又准备了仪仗,亲临燕京,在元和殿举行仪式。
大同元年正月初一,辽太宗带着仪仗到达汴梁,在崇元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从此以后,这成了惯例。二月初一,辽太宗在崇元殿接受朝贺。三月,辽太宗将要前往中京镇阳,下令收集卤簿仪仗和器物,交给有关部门押运先行。没过多久,镇阳被后汉攻占,卤簿仪仗和器物随着世宗一起回到了上京。四月,皇太弟李胡派使者询问军情,辽太宗回复说,朝会起居一切照常。这个月,辽太宗去世,世宗继位,虽然准备了卤簿仪仗,但却没用上。
穆宗应历元年,下令朝会按照嗣圣皇帝(指辽太宗)的旧例,采用汉朝的礼仪。
景宗乾亨五年二月,神主灵柩被抬上辒辌车,仪仗队也准备好了。六月,圣宗到达上京,留守人员准备了仪仗迎接。
圣宗统和元年,车驾返回上京,迎接的仪仗队一切按规定进行。
三年的时候,皇帝驾临上京,留守官员准备了仪仗队迎接他。 这场景肯定相当隆重,想想看,皇帝出行,那排场!
四年,燕京的留守官员又带着仪仗队迎接皇帝进京。皇帝到了元和殿,文武百官都去朝贺,那场面,啧啧啧,热闹非凡!
后面的那些仪仗队的事儿,史书上就没再详细记载了。估计都是些日常的例行公事,没啥特别值得记录的。
卤簿仪仗人数马匹 (这句是原文,无需翻译,记录的是仪仗队的人数和马匹数量,具体数字史书上应该有记载吧。)
话说这回出行,队伍浩浩荡荡,那人数马匹,可真不少!先说人,步行走的就有两千四百一十二位;骑马的有二百七十五位,还有二百七十三位是骑马的乐队;步行走的教坊司人员有七十一;负责牵御马的官员五十二位,御马本身就有二十六匹;负责牵官僚马匹的官员六十六位;骑马的穿盔甲的有五百九十八位,步行穿盔甲的一百六十位,还有两位穿金甲的;抬神舆的有十二位,长寿仙一位;其他各种官员三百五位,内侍一人,还有引路的押衙两人,赤县令一人,府牧一人,府吏二人,少尹一人,司录一人,功曹一人,太常少卿一人,太常丞一人,太常博士一人,司徒一人,太仆卿一人,鸿胪卿一人,大理卿一人,御史大夫一人,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一人,兵部尚书一人,兵部侍郎一人,兵部郎中一人,兵部员外郎一人,符宝郎一人……哎哟喂,这官职太多了,我念都念不过来!
总之,各种将军、校尉、侍郎、郎中、员外郎、尚乘奉御、排仗承直、夹骑、都头、主帅、金吾、虞候、鼓吹令、漏刻生、押当官、司天监、令史、司辰、统军、千牛备身、亲勋、郎将、拾遗、补阙、起居舍人、谏议大夫、给事中书舍人、散骑常侍、门下侍郎、中书侍郎、鸣鞭、侍中、中书令、监门校尉、排列官、武卫队正、供奉官、通事舍人、御史中丞、乘黄丞、都尉、太仆卿、太卜令……等等等等,加起来足足有四千二百三十九人!
至于马匹,那更是不少!官员骑的马三百四匹,还有四匹是用来进贡的,拉车的马二十八匹,其他的马匹加起来,总共有一千五百二十匹!这阵仗,真是壮观啊!
我从前朝太常卿徐世隆家里得到一本《辽朝杂礼》,这本书上的内容就是这样写的。至于仪式细节方面,我不敢随意增减或猜测。
这部分内容只有一句话,不足以分成两段。 翻译已经尽量口语化,并保留了原文的诗词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