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宗,名字叫倍,小名图欲,是太祖的儿子,他妈是淳钦皇后萧氏。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好学,表面看起来温和,其实内心很坚定。神册元年春天,他被立为皇太子。那时候太祖问大臣们:“受命于天的君主,应该敬天敬神。那些有大功德的人,我想给他们建庙祭祀,应该先祭祀谁呢?”大臣们都说是佛。太祖说:“佛教不是中国的教派啊。”义宗说:“孔子是大圣人,万世景仰,应该先祭祀他。”太祖一听特别高兴,立刻就建了孔庙,还下令让太子每年春秋两季去祭祀孔子。
义宗曾经跟着太祖去征讨乌古和党项,担任先锋都统,还参与了燕地的军事行动。有一次太祖西征,留下义宗守卫京城,义宗还提出了攻打渤海的策略。天显元年,义宗跟着太祖去征讨渤海。他们攻下了扶余城,太祖想统计人口,义宗劝谏说:“现在刚打下地盘就要清点人口,老百姓肯定不安定。咱们应该趁胜追击,直接攻打忽汗城,拿下它肯定没问题!”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义宗和元帅德光一起担任先锋,夜里包围了忽汗城,把敌人逼得走投无路,请求投降。结果没过多久,他们又反叛了,太祖再次攻破了他们。太祖把渤海国改名叫东丹,把忽汗城改名叫天福,让义宗当人皇王,管理这块地方。还赐给他天子的冠服,让他改元甘露,可以自己称制,设立左右大次四相和百官,一切按照汉朝的制度来。每年要向朝廷进贡十五万匹布和一千匹马。太祖对义宗说:“这地方靠海,不能久留,你留在这里治理,这样才能体现朕爱民之心。”太祖要回去了,义宗作歌一首献给他。临别的时候,太祖说:“有你在东土治理,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义宗哭着离开了,然后就去了坤州。
没过多久,好多地方都造反了,大元帅把他们都平定了。这时,太祖皇帝驾崩的消息传来了,他立刻赶往皇陵奔丧。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帝,就对大臣们说:“大元帅功劳很大,深得民心,应该让他当皇帝。”于是,他和大臣们一起请求皇太后,把皇位让给了大元帅。 大元帅于是登基称帝,这就是太宗皇帝。
太宗皇帝当上皇帝后,对他起了疑心,把东平府定为南京,把这位让位的皇帝迁到那里去住,还把那里的人全都迁走了。 他还派卫兵暗中监视他的动静。这位让位的前皇帝回到东平后,就让王继远写了《建南京碑》,在西宫建了个藏书楼,还写了首《乐田园诗》。唐朝的明宗皇帝听说这事儿后,派人跨海给他送密信,请他来唐朝。 结果,这位前皇帝正在海上打猎呢。唐朝使者又去了趟,这位前皇帝跟身边的人说:“我把天下让给了皇帝,现在反而被他怀疑,还不如去别的国家,做个像吴太伯那样的人。” 于是,他在海边立了根木头,刻了首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带着他的妃子高美人,带着书,乘船出海走了。
唐朝皇帝用天子的仪仗迎接他,他坐在船上的宫殿里,文武百官列队向他祝寿。到了汴州,他见到了明宗皇帝。明宗皇帝把庄宗皇帝的儿媳妇夏氏嫁给了他,赐他姓东丹,名慕华。 又把瑞州改名为怀化军,封他为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 后来又赐他姓李,名赞华。 把他调到滑州任职,还让他遥领虔州节度使。虽然身在异国,但他经常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断派人回去问候。后来,明宗皇帝的养子李从珂杀死了明宗自立为帝,这位前皇帝就秘密告诉太宗皇帝说:“李从珂杀死了皇帝,您应该讨伐他!” 等到太宗皇帝立石敬瑭为晋王,并出兵攻打洛阳的时候,李从珂想自焚,还叫这位前皇帝一起死,但他没答应,派勇士李彦绅把他杀了,当时他三十八岁。 有个和尚把他埋葬了。石敬瑭攻入洛阳后,穿着丧服去哭祭他,以王侯的礼仪安葬了他。后来,太宗皇帝把他改葬在医巫闾山,谥号为文武元皇王。 世宗皇帝即位后,又追谥他为让国皇帝,陵墓叫做显陵。统和年间,再次改谥为文献皇帝。重熙二十年,又加谥为文献钦义皇帝,庙号义宗,并追谥他的两位皇后为端顺皇后和柔贞皇后。
一开始,他家里藏书多达上万卷,都放在医巫闾山顶上的望海堂里。他懂阴阳五行,懂音律,精通医药和针灸。他还擅长写辽代和汉代风格的文章,曾经翻译过《阴符经》。更厉害的是,他还擅长画本国人物画,像《射骑图》、《猎雪骑图》、《千鹿图》这些画作,都进了宋朝皇宫的珍藏库。但是,他的性格很刻薄急躁,还喜欢杀戮,家里伺候他的婢妾稍微犯点小错,他就要用刀割、用火烧来惩罚。他老婆夏氏害怕极了,后来干脆剃度出家当尼姑了。他一共生了五个儿子:老大叫世宗,老二叫娄国,然后是稍、隆先、道隐,每个儿子后来都有自己的成就。
他儿子平王隆先,字叫团隐,他母亲姓大。景宗皇帝登基后,封他为平王。没过多久,他又兼任政事令,留守东京。他减轻赋税,减少刑罚,体恤孤寡老人,还多次推荐有才能的人。后来,他和统军耶律室鲁一起攻打高丽,立下了战功。回国后就去世了,葬在医巫闾山上的道隐谷。平王这个人很聪明,博学多才,还会写诗,他写的《阆苑集》在当时很有名。可惜的是,在保宁年间,他儿子陈哥和渤海的一些官员合谋杀害了他父亲,还举兵造反,最后被皇帝下令车裂处死。
他另一个儿子晋王道隐,字叫留隐,他母亲姓高。道隐出生在唐朝,他爷爷人皇王被李从珂害死的时候,他还小,被洛阳的一个和尚偷偷藏起来抚养长大,所以才取名道隐。后来辽太宗灭了唐朝,道隐回到京城,皇帝赏赐给他外罗山的一块地让他居住。他性格沉稳安静,文武双全,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景宗皇帝即位后,封他为蜀王,让他留守上京。乾亨元年,他又被调到南京做留守,他执法严明,老百姓都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过了几年,他又被封为荆王。统和年间,他病死了,死后被追封为晋王。
话说啊,自古以来,新建立的国家,太子主动让位的情况,那可是少之又少啊!辽国的义宗皇帝,那可是很厉害的!但是,他让位却让人怀疑,这难道不是从他称帝建元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吗?这说明当时君臣对礼制都不太懂啊。
他跑到国外去,漂洋过海的,心里还一直想着父母家人,经常问候,这孝心还是值得肯定的。你看他,一开始就羡慕古代贤人伯夷叔齐那样为了避世而远走他乡,后来又因为看不惯陈恒的坏事,主动请战讨伐他,这志向高远啊,大概在他年轻的时候就祭祀孔子,就已经能看出来了。可惜啊,好事没做完,天意难测,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生性嗜杀导致的吗?尽管如此,辽国后来一直都是贤明的皇帝继位,都是他的子孙。这说明,做好事终究会有好报啊!
章肃皇帝,小名叫李胡,还有一个名字叫洪古,字奚隐,是太祖的第三个儿子,他母亲是淳钦皇后萧氏。他从小就勇猛强悍,力气很大,但是性格残暴,一生气就用墨汁在别人脸上刺字,有时候甚至把人扔到水里或火里。有一次,太祖皇帝去看几个儿子睡觉,李胡缩着脖子睡在里面,太祖说:“这个小子将来一定比他哥哥们厉害。”还有一次大冷天,太祖让三个儿子去捡柴火。他二哥太宗不挑拣,第一个回来;他大哥人皇王挑拣干的柴火捆好才回来,比较慢;李胡捡的柴火很少,扔掉很多,回来后还袖手站在那儿。太祖说:“老大聪明,老二能干,老三就差远了。” 可是他母亲却特别疼爱李胡。
公元922年,派他去北方打仗,攻打寰州,俘虏了很多敌人回来。因为这次战功,他被立为皇太子,还兼任全国兵马的大元帅。他爹太宗皇帝亲自带兵打仗的时候,他就留守京城。后来他当上皇帝,叫世宗,结果他妈太后不高兴,就派李胡带兵去打他。
打到泰德泉的时候,被安端和留哥打败了。太后和世宗隔着潢河对峙,双方都摆出了要开战的架势。耶律屋质赶紧劝太后说:“皇上已经登基了,您应该答应他。”当时李胡就在旁边,脸色很难看,说:“我在呢,他凭什么当皇帝?”耶律屋质说:“可是您太残暴,不得人心啊!”太后看着李胡说:“以前我和太祖皇帝特别宠爱你,胜过其他儿子,俗话说得好:‘偏爱的儿子保不住家业,难得的媳妇管不好家。’我不是不想让你当皇帝,是你自己不行啊!”
后来开会讨论的时候,世宗主动放下武器,表明自己的态度。双方达成协议后,世宗就回上京了。后来有人告发李胡和太后密谋废掉世宗,于是李胡被贬到祖州,限制他的行动。到了穆宗当政的时候,李胡的儿子喜隐想造反,结果牵连到李胡,把他抓起来关进监狱,最后死在了监狱里,享年五十岁,葬在玉峰山西边的山谷里。辽统和年间,追封他为钦顺皇帝。重熙二十一年,又改谥号为章肃皇帝,后来又改成和敬皇帝。他有两个儿子:宋王喜隐和卫王宛。
喜隐,字完德,是个又高大又厉害,擅长骑马射箭的人,后来被封为赵王。在应历年间,他密谋造反,事情败露后,皇帝亲自审问他,因为考虑到他是皇亲国戚就放了他。没过多久,他又造反了,这下被关进了监狱。后来景宗皇帝即位,听说要大赦天下,喜隐自己就把脚镣手铐都解开了,然后去上朝。皇帝一看火大了,说:“你个犯人,怎么敢擅自离开监狱!”于是下令处死了看守他的狱卒,又把他重新关了起来。到了保宁年间改元之后,皇帝才赦免了他,还把皇后的姐姐嫁给了他,恢复了他的爵位,让他做了宋王。
喜隐这个人性格轻浮,反复无常,一点儿小成就就得意忘形。有一次皇帝召见他,他没按时到,皇帝生气地把他鞭打了,因此喜隐心里更加怨恨,又开始密谋造反。后来他被贬官,又重新被召回朝廷。有一次,他正好看到皇帝和刘继元写信,信里语气非常谦卑,喜隐就劝谏说:“咱们大辽是继承汉朝的衣钵,写信却用这种语气,恐怕有损国体啊!”皇帝后来也觉得有道理,就改了信的内容。之后,皇帝任命他为西南面招讨使,派他去河东地区征收吐蕃的户口,算是对他有所重用。结果,他又勾结一些小人在暗中策划叛乱。皇帝下令给他上了镣铐,筑起土围子,把他囚禁在祖州。后来,宋朝投降的二百多士兵想劫持喜隐自立,但因为城池坚固没能进去,就扶持他的儿子留礼寿,让他当了上京留守。后来朝廷派人破门而入,把他抓了起来。留礼寿被处死了,喜隐也被赐死了。
书里说:李胡(指喜隐)为人残暴,骄傲自满,太祖皇帝知道他不成器,却没能好好管教他;太后又不知道他的坏,反而溺爱他。当初,他用房屋做抵押来保证世宗皇帝即位,后来却又要废掉世宗。他的子孙因为谋反被杀,他自己也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真是可悲啊!从太祖皇帝时期开始,剌葛、安端就首先挑起叛乱,太祖皇帝没有杀他们,反而重用他们,这确实体现了他作为君主的度量,但是只有太祖皇帝那样有才能的人才能驾驭他们,勉强算是可以的。从李胡之后,皇族宗室不断反叛,代代都有这种事发生,辽国的内乱,始终伴随着国家的兴衰。后来的皇帝,虽然用严厉的法令来约束他们,最终还是无法阻止。唉,创业的皇帝和建立王朝的皇帝,给后代留下的祸根,难道不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吗?
顺宗,名字叫濬,小名耶鲁斡,是道宗的儿子,他妈妈是宣懿皇后萧氏。这孩子从小就会说话,而且特别爱学习,懂得很多书本上的知识。道宗曾经说过:“这孩子真聪明,大概真是上天赏赐的吧!”六岁的时候,他被封为梁王。
第二年,他跟着皇上一起去打猎,箭箭都射中了目标,一共射中了三次。皇上看着身边的侍卫们说:“我们祖宗以来,骑射技术都特别好,威震天下。这孩子虽然年纪小,但继承了咱们家的好传统啊!”后来他们又遇到了十只鹿,他一口气射中了九只。皇上特别高兴,摆了宴席庆祝。八岁的时候,他就立为皇太子了。大康元年,他还兼任了南北枢密院的事务。
太子他娘被害后,太子心里很不安,愁眉苦脸的。耶律乙辛当时是北院枢密使,一直都觉得位置不稳,提心吊胆的。正好,护卫萧忽古想干掉耶律乙辛,结果事情败露,被抓进监狱了。副点检萧十三找到耶律乙辛,说:“老百姓都拥护太子,您又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万一太子登基,我们这些人都得完蛋!”于是,萧十三就和同知北院宣徽事萧特里特合谋陷害太子,暗中指使右护卫太保耶律查剌诬告都宫使耶律撒剌、知院萧速撒、护卫萧忽古密谋废掉太子另立新君。但是,调查结果啥也没查出来,不了了之。
耶律乙辛又让牌印郎君萧讹都斡等人出来作证,说:“耶律查剌之前告发的事是真的,我确实参与了,我们想先杀了耶律乙辛等人,然后拥立太子。我要是不说出来,事情败露了,我们都会被牵连。”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太子关到偏僻的房间里,派耶律燕哥审问。太子据理力争,说:“我作为储君,要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可图的呢?您应该帮我辨明真相啊!”结果,耶律燕哥是耶律乙辛的同伙,把太子的申辩歪曲成认罪。皇帝大怒,废了太子的太子身份,贬为庶民。太子临走时说:“我犯了什么罪,要落得如此下场!”萧十三厉声呵斥他上车,然后让卫兵关上车门。太子被押送到上京,关在简陋的牢房里。
耶律乙辛随后又派达鲁古、撒八去暗杀太子。太子当时才二十岁,上京留守萧挞得谎称太子病死了。皇帝听说后很悲伤,下令按照礼仪将太子葬在龙门山。皇帝想把太子的妃子接来,但耶律乙辛暗中派人把太子妃也杀了。后来,皇帝才知道太子是冤枉的,后悔莫及,追谥太子为昭怀太子,并以天子之礼重新安葬在玉峰山。乾统年间,追尊太子为大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他的妃子萧氏也被追封为贞顺皇后。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天祚皇帝。
论曰:道宗皇帝知道太子贤德,却没能识破耶律乙辛的诡计,最终断绝了父子之情,实在令人痛惜!耶律乙辛只顾自己,不顾君臣大义,又怎会顾及太子呢!奸邪小人如此祸乱国家,实在令人警惕啊!实在令人警惕啊!
晋王,小名敖卢斡,是天祚皇帝的长子,他母亲是文妃萧氏。他从小就特别厉害,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后来,他被任命为大丞相耶律隆运的副手,被封为晋王。他为人挺好,喜欢帮助别人,但是呢,有点儿看不惯那些能力不行的人。那时候宫里要是有人看书,他就会直接呵斥。有一次,敖卢斡进宫,看见一个小太监茶剌在看书,就拿过来自己看。正好其他王子来了,他就偷偷地把书塞回给茶剌,说:“别让别人看见!”当时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很不错的长辈。
他长大以后,积累了不少人气,朝里朝外的人都拥戴他。保大元年,南军都统耶律余睹和他母亲文妃偷偷计划拥立他当皇帝,结果事情败露了,耶律余睹投降了金国,文妃被处死了。其实敖卢斡根本没参与这个计划,所以就没事儿了。到了保大二年,耶律撒八等人又密谋拥立他,但也没成功。天祚皇帝知道敖卢斡深得人心,不忍心杀了他,就下令把他勒死了。有人劝他逃走,敖卢斡说:“我怎能为了自己这点小命,而丢掉臣子的节操呢!”于是就从容赴死。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论曰:天祚皇帝不是个好皇帝,他的臣子们想立他的儿子当皇帝,结果反而害死了他儿子。敖卢斡看重君父的命令,宁死不逃,真是太孝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