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以前啊,有钱的靠养马,厉害的靠打仗。他们平时就让马儿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跑,把兵器都发给老百姓。真要打仗了,骑兵和步兵就接到命令,卯时辰时就集合起来。马儿吃着水草,人喝着奶酪,打猎射箭,就能满足日常所需,粮食草料,全靠这些来。靠这种方式打仗,他们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等他们建国以后,国内建起了宗庙和朝廷,国外的郡县也设立了管理官员,制度越来越多,开支也越来越大。上上下下都互相攀比,穿戴越来越讲究,这时候粮食和财货就成了最要紧的事了。所以,他们就在五个京都以及长春、辽西、平州这些地方设立了盐铁、转运、度支、钱帛等机构,来管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些机构的具体设置和等级虽然我们现在不太清楚了,但主要内容在以前的史书里还是能找到一些的。像农业、赋税、盐铁、贸易、矿冶、货币、畜牧这些方面,如果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整理成一篇篇的文章,就能大致了解契丹王朝的经济情况了。

一开始啊,太祖的爷爷匀德实是大迭烈府的夷离堇,他喜欢种地,擅长养牲畜,懂得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来教百姓耕种。他爸爸述澜当了于越,就督促老百姓种桑树、种麻,学习纺织。太祖平定了弟弟们造反的事后,就减少了兵役和赋税,一心扑在农业上。他发现人口越来越多,管理起来越来越难,就把北大浓兀分成了两部分,规定他们要种树,其他地区也纷纷效仿。

太宗在会同年间,要到东边去打猎,三次上奏减少了后勤辎重,快速地赶到北山去打猎,补充国家所需,而且不影响农业生产。之后,他又下令有关部门大力推广农业和养蚕,教大家纺纱织布。因为乌古地区水草丰美,他就让瓯昆石烈住在那儿,还把海勒水附近的好地方开垦成农田。三年后,他又把谐里河、胪朐河附近的地赐给了南院欧堇突吕、乙斯勃和北院温纳河剌三个石烈人,让他们耕种。八年后,太宗在赤山驻跸,宴请大臣们,询问国家大事。大臣们回答说:“国家大事,爱民为本。百姓富裕了,军队就强大了;军队强大了,国家就强大了。”太宗非常赞同。那一年,他征调各地的军队,还特别警告说,谁要是敢破坏庄稼,就按军法处置。

应历年间,云州上贡了嘉禾,当时都说这是因为重视农业的结果。 保宁七年,宋朝派兵来求救济粮食,皇帝下令赏赐二十万斛粮食支援他们。这可不是因为国库富裕啊,才能这么大方!

圣宗皇帝在乾亨五年的时候下诏说:“如果五谷歉收,就打开国库的钱财来代替百姓的赋税;如果遇到蝗灾,就停止徭役来救济饥饿贫困的人。” 统和三年,皇帝曾经路过藁城,看到乙室奥隗部下妇人迪辇她们家的黍子成熟了却没收割,就派人去帮忙收割。太师韩德让说,因为之前的战乱,很多老百姓都逃荒了,田地荒芜,庄稼都长在田里没人收,建议招募人手收割,收获的粮食一半给收割的人。政事令史室昉也说,山西各州为了军队征战,百姓劳累不堪,田地里的粮食都被边防士兵糟蹋了,请求免除今年的租税。统和六年,遭遇霜旱,灾民饥饿,皇帝下令三司(财政部门),以前用税钱折算粮食,估价不准,现在要改进估价方法,让它更利于百姓。他还把吉避寨的三百户居民迁到檀州、顺州、蓟州这三个州,给他们选择肥沃的土地,还给他们提供耕牛和种子。统和十三年,皇帝下令在各州设置义仓。每年秋天,乡民们根据自己收成多少,每家都拿出粮食放到义仓里,乡里的官吏登记数量。如果遇到歉收年景,就从义仓里拿粮食救济百姓。统和十五年,皇帝下令免除南京以前欠义仓的粮食,并且禁止军队官员在非打猎季节打猎放牧,以免影响农业生产。

开泰元年,皇帝下诏说:“朕认为百姓徭役太重,就要多发放工钱;如果年景不好,就打开仓库存粮来借贷给百姓;如果田地荒废了,就要给牛和种子来帮助他们。” 太平初年,皇帝到燕地巡幸,燕地的百姓因为丰收,进献了很多土特产珍宝。皇帝还慰问老年人,照顾孤寡老人,还赐酒庆祝了好几天。太平九年,燕地发生了饥荒,户部副使王嘉建议建造船只,招募熟悉海运的人,从辽东运粮食到燕地救济,但是有人说路途险峻不方便,这事儿就搁置了。

兴宗皇帝即位后,派人巡查各地的庄稼收成。那一年,进行了全国人口普查,皇帝下诏说:“朕从小就了解农业生产。那些努力耕作的人,很少听说欠税;那些只顾吃饭不种地的人,大多都逃荒去了。所以应该进行人口普查,做到公平合理。” 还禁止官员私自酿酒糟蹋粮食;如果有人结婚祭祀,官府要发给证明文件才能允许。

道宗刚当上皇帝那会儿,西北地区连着三十里地都闹旱灾,一斗米要卖六个钱。那时候西夏经常造反,皇帝想好好解决边防问题,就派耶律唐古去督促种地,好给西边的军队提供粮食。

耶律唐古带着大家伙儿在胪朐河边开荒种地,一年后就丰收了。后来他又调到镇州,一干就是十四年,积攒了几十万斛粮食,每斗米也就卖几个钱。 因为他干得好,被提拔到南京当度支判官, 国库和老百姓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他查户口,办事公正,后来又升了中京度支使。 才上任半年,就又积攒了十五万斛粮食, 接着又升了左散骑常侍。辽国的农业到了这时候,真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东京,还有像咸州、信州、苏州、复州、辰州、海州、同州、银州、乌州、遂州、春州、泰州等等五十多个城市,以及边境上的州县,都有专门的粮仓,按照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旧粮换新粮,允许老百姓自愿借粮,利息只收取二十分之二。各地加起来少说也有二三十万石粮食,即使打仗,也不怕缺粮。 可惜到了天庆年间,金兵大举入侵,这些粮食全都被金兵抢走了。

后来天祚帝逃跑了,耶律敌烈等人逼着梁王雅里当皇帝,命令牧民们把盐州仓库里的粮食运走。 可是老百姓偷偷藏了不少,雅里就打算根据他们藏粮的数量来收缴他们的牲畜作为补偿。雅里自己定了价格:一车粮食换一只羊,三车粮食换一头牛,五车粮食换一匹马,八车粮食换一头骆驼。有人说:“现在一只羊就能换两斗粮食,都还很难换到,这个价格太低了!”雅里说:“老百姓有的,我才会有。如果要他们全部赔偿,他们怎么受得了?”虽然这事儿最后没办成,但要是辽国还没亡,雅里这句话也能安抚不少人心啊。

话说辽国的赋税制度,最早是从太祖皇帝任命韩延徽开始建立的。太宗皇帝呢,他是根据五京的户口数量来确定赋税,不过这户口数到底准不准,就不好说了。到了圣宗皇帝乾亨年间,发现上京那些“云为户”的家伙,也就是那些虚报户口、实际情况富裕却巧妙躲避徭役的人,害苦了穷老百姓,于是就下令所有户口,凡是到手的钱,都得全部上交官府,然后重新平均分配徭役。

到了统和年间,耶律昭言提议,西北边境的百姓,每年农忙的时候,要抽一个人去侦察,一个人去耕种公田,两个人去服侍官府差役。当时边境各地都设置了屯田和驻军,通过屯田积攒粮食来供应军饷。所以太平七年的时候,皇帝下令,屯田里官府的粮食不许私自买卖,屯田里的士兵必须努力耕种公田,不用另外缴纳赋税,这就是公田制度。其他的老百姓,要是自愿报名,可以耕种闲置的田地,也可以耕种自己的田地,但都要按照亩数上交粮食。统和十五年,又号召老百姓开垦滦河边的荒地,十年之后才开始收税,这就是官府闲置田地的制度。还有,皇帝下令,山前山后那些以前没交税的百姓,都归到密云、燕乐两县管理,让他们登记田地房产,开始纳税,这就是私田制度。

各部大臣们出征打仗,俘虏了不少人,就自己建立城镇,设立下属的州县。这些城镇的赋税都归属这些下属州县,只有酒税要送到上京,这就是把下属州县的赋税分成两类。

早些时候,辽东新归附的地区没有酒类专卖,盐铁的限制也放宽了。结果冯延休、韩绍勋这两个官员为了捞好处,想效仿燕地平山那样严格限制,老百姓受不了了,就爆发了大延琳的叛乱。好几年后,朝廷才下令恢复原来的租税制度,老百姓这才安定下来。南京每年上交三司的盐铁钱,折算成绢;大同每年上交三司的税钱,折算成粮食。开远军以前有个规矩,老百姓每年交税,一斗粮食折算成五钱,耶律抹只当郡守的时候,上奏请求改为一斗粮食折算成六钱,这些都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