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嘉仪下”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才能进行翻译。

太后过生日,那场面可真是隆重!那天,大臣们都上朝,外国使臣也到了,大家排好队,跟平时一样。太后升殿坐好,皇帝坐在她东边陪着。契丹的官员先上殿报个名,然后契丹和汉族的大臣,还有宋朝来的使臣(跟翰林学士们一起),就从东西两个大门鱼贯而入,一起祝寿。领头的上殿给太后祝寿,然后大家分批退下,就跟过年那天的仪式一样。乐队奏乐,行七拜之礼。接着,契丹和汉族的大臣们进殿敬酒,也是跟过年一样,只不过宣读祝寿词的时候要说“圣旨”。

皇帝起身离开御座,给太后献上生日礼物。礼物献完,皇帝在殿上给太后行二拜大礼,殿下的官员们也跟着二拜。皇帝回到御座。然后大臣们分批退下。接着,中书令跟北大王上殿,呈上契丹官员的贡品。然后是汉族官员和各地的贡品。负责管理宫廷仪仗的控鹤官把贡品抬上来,行四拜礼;使臣们鞠躬行礼,然后宣布各地官员,包括高丽、西夏和各地的贡品都到了。宣徽使在殿上宣布贡品都交给了相关部门,控鹤官回应。贡品都献完后,契丹和汉族官员依次谢恩,行五拜大礼。然后负责仪式的官员们宣布退场,大臣们和使臣们也依次退下,乐队和各地进贡的使臣也一样。

契丹官员谢恩之后,就被请上殿站好;汉族官员和宋朝使臣从东门进入,面向西边谢恩,跟过年一样。负责仪式的官员们上殿待命,大臣们和使臣们也上殿站好,程序都一样。负责酒杯的官员和乐队上殿,侍从们在东廊站好,都跟过年一样。御用酒杯端上来了,皇帝先敬酒,大臣们都站好陪着。太后喝酒的时候,殿上坐着和站着的大臣们都行礼,高呼“万岁”。负责仪式的官员们待命,站好。太后喝完酒,亲自给皇帝敬酒。皇帝跪下,喝完酒,回到座位上,再拜,大臣们都陪着拜。如果皇帝亲自给宰相、大臣和宋朝使臣敬酒,他们都要站着喝。皇帝坐好后,负责仪式的官员宣布大臣们和使臣们都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大家各自坐下。

接下来是给殿上大臣们敬酒,跟过年一样。敬一次酒,两侧廊下的侍从们就高呼“万岁”,然后各自坐下。亲王敬酒的仪式也跟过年一样。如果太后亲自给亲王敬酒,亲王要跪下喝完酒,然后退到露台上,行五拜大礼。负责仪式的官员待命。殿上敬三次酒,然后是饼和茶,乐队跪下致辞,向大臣们、使臣们和廊下的侍从们行礼。致辞完毕,负责仪式的官员也行礼。然后是茶和菜,程序都一样。盛大的菜肴端上来了,然后是粥。殿上敬七次酒,大臣们和使臣们在乐曲结束后,向廊下的侍从们行礼,然后行礼,高呼“万岁”、“各位请便”,负责接待的官员引领大家从两扇门出去。乐曲结束,向大臣们和使臣们行礼,鞠躬。负责仪式的官员行礼,大家一起行礼,高呼“万岁”。负责仪式的官员待命,引领大臣们和使臣们下殿。契丹官员谢恩后离开。汉族官员和使臣们跳舞,行五拜大礼,然后负责仪式的官员说“各位请便”。大家从大门出去后,向宫门报告一切顺利,太后和皇帝才起身。

皇上过生日和新年的时候,宋朝派使臣来祝贺,这才开始制定这个仪式,具体细节都写在《宾仪》里。

这套礼仪一共要行五拜:第一次拜,起来;第二次拜,起来;然后跪下,拿着笏板,三次舞蹈,三次磕头,放下笏板,再拜,起来;再拜,起来。 这“就拜”啊,也叫“俯伏兴”,就是说要趴下再起来。

《宾仪》里写着,大臣们一般都是坐着,但是在这个仪式里,要坐在高高的坐垫上,这和普通的坐垫不一样。

皇帝过生日,那场面可热闹了!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都整整齐齐地站好了,皇帝上殿坐好。然后,大臣和使臣们一起进去,齐声祝贺皇帝生日快乐,祝贺完再一起出来,这流程跟皇太后生日的庆典一模一样。接着,中书令跟北大王一起宣读各地进贡的清单。乐队奏乐,大家行七拜大礼。文武百官从东西两边门进入大殿,再次集体行二拜大礼。然后开始敬酒,最前面的大臣上殿敬酒,宣徽使宣读皇帝的答谢,群臣谢恩,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接下来奏乐,皇帝喝完酒,大家一起行礼。最前面的大臣下殿,然后大家依次退场,这整个过程都跟新年朝会一样,进贡的礼物也跟皇太后生日时一样。

之后,皇帝要到皇太后的宫殿去,皇族、外戚、大臣们都跟着去迎接皇太后到皇帝的宫殿。皇太后乘坐小辇,皇帝在辇车旁边步行跟随,文武百官按官阶分列两旁引导,宣徽使、各部门官员和宫门官吏则在前面开道。乐队奏乐,控鹤司官员带领大家行四拜大礼。引导皇帝的官员们都在山楼南边等着。皇太后进入宫殿,然后示意使臣和官员们进入幕后等候。皇太后上殿坐好,皇帝坐在她东边。契丹和汉族官员以及使臣们从两边门进入大殿,一起行礼,歌舞表演,行五拜大礼。负责敬酒的官员们都在殿前站着。皇帝起身走到殿前,向皇太后献上生日礼物。礼物献完后,皇帝在殿上再次行二拜大礼,殿下的所有官员也跟着行礼。皇帝回到御座,然后带领文武百官依次退场。

契丹官员入殿谢恩,汉族官员和使臣们也依次入殿谢恩,上殿就坐。不需要坐席的官员退场,然后侍从入殿,一切程序都按照礼仪进行。御床摆好后,皇帝先敬酒给皇太后,皇太后回敬皇帝,这部分流程也跟皇太后的生日庆典一样。负责敬酒的官员就坐,开始敬酒。酒喝完后,大家回到座位谢恩,一切程序都按照礼仪进行。殿上第一轮敬酒结束后,侍从入殿就坐,一切程序都按照礼仪进行。亲王敬酒,奉上糕点和茶,乐队演奏音乐,一切程序都按照礼仪进行。奉茶、上菜,一切程序都按照礼仪进行。一共敬了七杯酒,乐队演奏完后,侍从起身。音乐结束,文武百官和使臣们起身。其余部分都跟新年朝会一样。

天还没亮,大臣们就赶到皇宫了。皇上和皇后在御帐前祭拜太阳,契丹和汉族的大臣们陪着一起拜。皇上上了殿坐好,皇后给皇上行大礼,大臣们在殿堂下一起行礼。皇上把寿礼赐给皇后,皇后在殿上谢恩,再次行大礼,大臣们也都跟着拜。契丹的舍人报上名字,然后契丹和汉族的大臣们依次上前祝贺。

酒杯端上来了,舍人一边念着祝词,一边有歌舞表演,行了五次大礼,起身后没有说“圣躬万福”之类的祝词。念祝词的人再次行礼。队伍里的领头人上殿跪拜,自报官职并祝寿,然后退下殿,回到原位,鞠躬。接下来又是歌舞表演,五次大礼。念祝词的人各自回到岗位等候。然后,领着一位宰相上殿,奏报百官和各道的进表情况。教坊的人表演,行了七次大礼,没有祝贺词。控鹤官的人表演,行了四次大礼。各道的押衙也跟着表演,然后是赐宴,一共行了八次大礼。

契丹和汉族的大臣们一起上殿,敬献寿酒,伴有歌舞,行了五次大礼。然后领一位大臣上殿,他先在栏杆外铺好垫子,放好笏板,端着酒杯敬酒,皇上和皇后接过酒杯。大臣退下,重新铺好垫子坐好,拿出笏板,在栏杆内跪拜,自报官职,祝寿说:“臣等谨进千万岁寿酒”,说完退下殿,回到原位,有歌舞表演,五次大礼,鞠躬。宣徽使按照礼仪宣读答谢词,然后上殿,拿着笏板。皇上和皇后饮酒,殿下的臣僚分列两班,教坊奏乐,大家都行礼,高呼“万岁”。喝完酒,皇上和皇后放下酒杯。大臣退下殿,有歌舞表演,五次大礼。念祝词的人各自回到岗位等候,然后退场。大臣们按照礼仪进献礼物,宣读宴席结束的仪式。教坊、负责酒杯的人、大臣们都在殿上等候,按照礼仪进行。

皇后敬皇上酒,殿上念祝词的人行礼,侍奉的大臣们也一起行礼。皇上接过酒杯,大家都行礼。皇后坐下,契丹的舍人和汉族的阁使在殿上念祝词行礼,大家都行礼,高呼“万岁”。念祝词的人回到各自的位置。大臣们敬皇上和皇后酒,敬酒的仪式按照礼仪进行。喝完三杯酒,开始上菜,然后上饭。又敬皇上和皇后酒。喝完两杯酒,上正餐,然后上粥。教坊的人念祝酒词,大臣们都站起身。祝酒词念完,念祝词的人行礼,高呼“万岁”,然后退下殿谢宴,退场,一切按照常规礼仪进行。

好家伙,这可是古代进士考试及第后的隆重场面!那天,新科举人们跟着宰相一起,走到皇帝的帐篷旁边。然后,把他们的录取名单和宰相的名单一起呈报上去。宰相的朝见仪式就跟平常一样。仪式结束后,第一名进士开始,依次往后退,走到丹墀(宫殿前的台阶)内侧,面向大殿,深深地鞠躬,报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行四拜大礼。其他的官员都退下了,只有要呈递文书的人留下,拿着奏章笔直站着。奏章由阁门官员接收,他们跪下左膝,接过奏章后起身退下。所有仪式完毕。

接下来是赐予等第和敕书的仪式。等大臣们都站好位置后,负责宣读录取名单的官员念完名单,新科进士们就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站好。阁门官员把敕书交给他们。阁使(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官员)高声宣布:“奉旨!”进士们就再拜,然后鞠躬。舍人(负责起草和宣读诏书的官员)宣读敕书:“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赐予各位卿官敕书一道,请各位知悉。”进士们再次行揖拜礼,然后跪下左膝接受敕书,鞠躬,再行二拜礼。然后,官员们分别引领进士们到左右两侧侍立。等奏事完毕,官员们引领他们登上台阶进入大殿,入座。进士们齐声说“喏”(表示遵命),皇帝赐座。喝完三杯酒后,进士们起身,再次齐声说“喏”,然后退下,行揖礼告退。所有仪式完毕。 负责分酒的官员是牌印郎君,阁使负责劝酒。

最后是赐予官服的仪式。皇帝在殿上,大臣们穿着朝服,引领新科进士入殿。进士们面向东方,背朝西方,行二拜礼,然后走到丹墀指定的位置,面向大殿鞠躬。阁使高声宣布:“奉旨!”进士们再拜,鞠躬。舍人宣读敕书:“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赐予各位卿官敕书一道,并赐予官服,请各位知悉。”进士们行揖礼,然后二拜,跪下接受敕书,再行二拜。然后,官员们引领他们去换上新的官服。换好衣服后,他们再次回到丹墀,面向大殿鞠躬,感谢皇恩,并表演舞蹈,行五拜大礼。官员们在殿东亭内按顺序站好。进士们齐声说“喏”,然后坐下。接下来是赐宴,并插戴鲜花。阁使一人,阁门官员两到三人会一直劝酒到宴会结束。所有仪式完毕。

谢相的朝见仪式是这样的:皇帝穿着常服坐在殿上,百官的起居照常。需要上殿的官员就上殿,其他的官员就在殿下的东西两侧站着,就像宋朝使臣初次来朝见时那样。然后,让中谢官从左边进入,走到丹墀(宫殿前的台阶)面向西边站立。舍人就在殿中央深深鞠躬,禀报新任官员的姓名,等候中谢官。宣徽殿上的通班舍人上前到赞礼的位置,宣读“某官到”。宣徽殿和通班的两位舍人相对而立,向中谢官行揖礼并鞠躬。宣读“就拜位”,两位舍人引领中谢官面向殿上鞠躬。宣读“拜”,中谢官行舞蹈,五次跪拜,不出列,奏道:“圣躬万福”。宣读“再拜”。中谢官揖礼后出列跪下,叙述官职,致词完毕后,伏地起身,回到原位。宣读“拜”,舞蹈,五次跪拜。再次出列,中谢官再次致词,仪式和刚才一样,一共行礼十七次。宣读“祗候”,引领中谢官从右边的台阶上殿,就位。向应坐的官员行揖礼,说“请坐”。供奉官敬酒,传令喝完。官员们拿着笏板,端起酒杯起身,站在座位后面喝酒;放下酒杯,放下笏板。宣读“拜”,官员们都再拜。宣读“各坐”,官员们拿着笏板,端起酒杯,把酒杯交给供奉官。三杯酒喝完后,向应坐的官员行揖礼,说“请起”。引领中谢官从右边的台阶下殿,走到丹墀,面向殿上鞠躬。宣读“拜”,舞蹈,五次跪拜,然后从右边退下。其他官员也退下。丞相和枢密使的仪式相同,其他官员不上殿,赐酒,不带节度使的官衔,只通报姓名,行七拜礼。众人谢恩后,班列首位的人出列谢恩。

拜表仪式是这样的:那天,先在东上阁门前摆好毡席作为座位,分别引导南北官员和各国副使在毡席上列队。两位通事舍人抬着表案,放在班列首位前面,行揖礼、鞠躬,再拜,然后起身。中书舍人站在表案旁边,班列首位的人跪下,拿着笏板,起身,捧着表,跪着左膝,把表交给中书舍人。放下笏板,行礼,起身,再拜。中书舍人把表放回表案上。通事舍人抬着表案进入东上阁门,卷起班列,分别引导官员退下。仪式完毕。

元旦皇帝不上殿也行此仪式,其他需要上表的人,如有特殊情况,都仿照这个仪式进行。

那天,皇上要庆祝皇子出生。先把先帝的画像请出来,摆在正殿,皇上自己则坐在八角殿里。等号角声响完,南北宣徽使就站在殿阶两侧,文武百官穿着盛装,排着队鱼贯而入。队伍最前面两个人捧着祝贺的奏表站着,负责宣读奏表的人先站在左边的台阶旁边。两个宣徽使在殿阶下接过来,捧表的人跪下单膝着地把奏表递上,然后行礼,起身,再行礼。然后就等着。两个宣徽使把奏表交给宣读奏表的人,宣读完毕后,向百官行礼。然后领着队伍最前面的人上殿,在栏杆内祝贺完毕,再领他们下殿,回到原位,跳舞,行五拜礼。仪式就结束了。

接下来是庆祝祥瑞的仪式。号角声响,文武百官穿着盛装,排队站好。队伍最前面两个人分别拿着奏表祝贺,南北宣徽使在左边的殿阶下接表,然后上殿交给宣读奏表的大臣。宣读完毕,向殿下的百官行礼,行五拜礼,然后再次行礼。领着队伍最前面那两个人上殿,在栏杆内跪下祝贺,说完祝贺词后,再领他们下殿,回到原位,行五拜礼,然后再次行礼。皇上答复完,听完旨意后,再行礼,然后谢恩,行五拜礼,然后各就各位,分列两旁侍立。仪式结束,两府照常处理政务。

乾统六年,木叶山上出现了祥瑞的云彩,这才开始举行这种仪式。到了天庆元年,天上下了谷子雨,谢恩后,赵王敬酒,教坊司奏乐,百官一起喝酒。仪式结束,然后处理政务。

皇帝和皇后娘娘升殿坐好,文武百官和各位命妇都站好队伍,一起行了五拜大礼。然后,从文武百官中选出两个人出来,跪下,拿着笏板,拿着奏章,把放奏章的案子抬到皇帝面前。负责接奏章的官员接过奏章,放在案子上,大家都又行了两拜。接下来,两个通事舍人抬着奏章案子,从左边台阶上殿,放到露台上。负责宣读奏章的官员接过奏章,开始宣读。宣读完毕,文武百官在殿堂下行了五拜,然后深深鞠躬。

然后,刚才那两个官员从左右两边的台阶上殿,站在栏杆内。先让北面那一列的官员代表上前,跪下致辞,致辞完毕后回到原位。接着,南面那一列的官员代表也同样致辞。所有仪式结束后,这两位官员从左右两边的台阶下殿,回到原位,再次行五拜大礼,深深鞠躬。宣徽使喊出“奉旨”,大家又行了两拜,宣徽使宣读皇上的答复:“内乱已平,与诸位内外同庆。”大家谢恩,又行了五拜。仪式结束,文武百官跟随皇帝,命妇们跟随皇后,前往皇太后殿,去瞻仰先帝的御容,陪坐在皇太后身边,大家一起行了两拜。皇太后正襟危坐,表示祝贺,大家一共行了十拜,然后被引领上殿,参加皇太后赐下的宴会,宴会按照规制进行。

平难之仪,是道宗清宁九年,太叔重元谋反,仁懿太后亲自率领卫士与叛军作战,平定叛乱后,才制定了这个仪式的。

大年初一早朝,官员和各国使臣天还没亮就进宫了,一起喊“班齐”(意思是队伍整齐了)。皇帝上殿坐好,契丹的官员在殿上汇报完毕,然后领着契丹官员从东边门进去,汉族官员和各国使臣从西边门进去。大家站好队,跳舞,行五拜大礼,然后鞠躬,最后起身。

接下来,亲王被请到东边的台阶上殿,在栏杆内铺好的坐垫上跪下,然后自报家门,说“臣某某等祝寿”,祝寿完毕后起身,退下,从东边台阶下殿,回到原位,再跳舞,行五拜大礼,然后鞠躬。宣徽使(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官员)在殿上鞠躬,宣读皇帝的答复,说“奉旨”,朝中官员都听旨完毕后,再行二拜,然后鞠躬。宣徽使传达圣旨说:“新年新气象,这份喜庆与诸位共享。” 官员们谢恩,行礼,跳舞,五拜。然后侍卫们分别引导大家退场。

先引导朝中官员中的首席从西边台阶上殿,奏报文书目录,乐队奏乐,祝贺,行十二拜大礼,完毕后,侍卫们分别引导大家退场。 契丹和汉族官员以及各国使臣从东西两边门进入,站好队,行二拜大礼。然后进酒,亲王被请到东边台阶上殿,在栏杆内铺好的坐垫上坐下,拿着笏板,端着酒杯,敬酒完毕后,退回原位,放下酒杯,放下笏板,稍稍向前跪下,自报家门,说“臣某某等谨进千万岁寿酒”。 然后起身,退下,回到原位,与殿下的官员一起行二拜大礼,然后鞠躬。

等到宣徽使在殿上鞠躬,宣读皇帝的答复,说“奉旨”,亲王以下的官员都像刚才一样行二拜大礼。圣旨说:“朕与诸位共饮寿酒,同庆佳节。”官员们谢恩,行礼,跟刚才一样。侍卫们分别引导大家退场。亲王拿着笏板,端着酒杯,殿下的官员们分列两旁。皇帝饮酒,乐队奏乐,殿上下的官员都行礼,高呼“万岁”。侍卫们分别引导大家退场。乐曲停止,乐队行二拜大礼。皇帝饮完酒,亲王上前接酒杯,回到原位,放下酒杯,放下笏板。亲王向官员们行礼,然后从东边台阶下殿,回到原位,鞠躬,行二拜大礼。侍卫们分别引导大家退场。

皇帝起身,前往皇太后宫殿,官员和各国使臣都跟随前往。皇太后上殿,皇帝坐在皇太后的东侧。契丹和汉族官员以及各国使臣从东西两边门进入,站好队,祝贺,敬酒,仪式跟刚才皇帝那里的差不多。完毕后,大家退场。乐队奏乐,敬酒,也跟刚才皇帝那里的差不多。皇太后宣读答复,说“奉圣旨”。契丹官员谢恩,上殿站好。汉族官员和各国使臣从东边门进入,在丹墀东边面向西边鞠躬,契丹官员鞠躬,宣读文武百官和宰相某某以下谢恩,行二拜大礼;说完话后,回到原位,跳舞,五拜大礼,侍卫们分别引导大家上殿,引导宰相以下官员和各国使臣副使,以及殿上官员从西边台阶上殿站好。不需要坐着的官员从西边门出去。两人负责看管酒杯,乐队行二拜大礼。侍卫们分别引导大家上殿下殿,谢宴,仪式跟皇太后生日庆典时一样。

冬至这天朝贺的仪式,跟正月初一差不多。百官都站好了,跟大年初一一样整整齐齐的。皇帝和皇后先拜太阳,大臣们跟着一起拜了两次。

皇帝和皇后上殿坐好,契丹的官员通报一声,大臣们就进殿,站好队伍。亲王开始祝寿,皇帝宣读答谢词,这些都跟大年初一一样。谢恩完毕后,就开始跳舞,五次跪拜,然后鞠躬。大臣们退出来奏乐,高呼“圣躬万福”,然后回到原位,再次跪拜鞠躬。

领头的官员出列,趴在地上跪着祝寿,祝寿完毕后起身,跳舞,五次跪拜,鞠躬。乐队等着。大臣们分列两旁,不退场,然后全体集合,走到御床前,再次跪拜鞠躬。乐队奏乐,敬酒。大臣们起身。

然后请亲王走到左边台阶上殿,在栏杆内铺好的坐垫上坐下,拿着笏板,端着酒杯敬酒。皇帝和皇后接过酒杯后,退回坐垫上,放下酒杯,放下笏板,趴在地上跪拜。稍微往前一点,自报家门:“臣某某等谨进千万岁寿酒”。然后起身,退回坐垫上,再次跪拜鞠躬。殿下的官员们也都一起跪拜鞠躬。皇帝宣读答谢词,跟大年初一一样。亲王拿着笏板,端着酒杯,大臣们分列两旁。皇帝皇后喝酒,奏乐;殿内外的官员们都跪拜,高呼“万岁寿”,音乐停止。乐队再次跪拜,大臣们全体集合。亲王敬酒,走到坐垫前,放下酒杯,放下笏板,从左边台阶下殿。御床撤下。亲王回到丹墀原来的位置,再次跪拜鞠躬。乐队等着。大臣们分列两旁退场。

领头的官员从右边台阶上殿,奏报进贡的物品清单。各地的进贡,乐队的进贡完毕后,乐队奏乐,宣布进贡结束。领头的官员跳舞,五次跪拜,鞠躬。乐队等着。领头的官员退场,大臣们重新入殿,全体集合谢恩,跳舞,五次跪拜,鞠躬。乐队等着。大臣们分列两旁退场。

这时候,有人喊一声,皇帝皇后起身,前往北殿。皇太后在御容殿,和皇帝皇后以及大臣们一起再次跪拜。皇太后上香,大家都再次跪拜。乐队等着。可以从矮墩以上的地方上殿。皇太后三次敬酒,陪侍的人都跪拜。皇太后上殿坐下。皇帝在露台上铺好的坐垫上坐下,亲王带领文武百官在丹墀内站立。皇帝再次跪拜,大臣们都跪拜鞠躬,皇帝在栏杆内跪下,祝皇太后寿辰,然后起身,再次跪拜。所有的跪拜,都高呼“万岁”。乐队等着。大臣们不退场,皇帝皇后坐在旁边,亲王敬酒,大臣们陪着跪拜,皇太后宣读答谢词,都跟大年初一一样。大臣们分列两旁,不退场,领头的官员从右边台阶上殿,奏报进贡的物品清单,全体集合谢恩,参加宴会,上殿就座,一切按照规矩来。御床摆上。皇帝像刚才一样给皇太后敬酒,大家各自就座饮酒,直到喝完,跟皇太后的生日庆典一样。皇后敬酒,跟皇帝一样。三次敬酒,然后上茶,乐队致辞,上菜,上大菜,七次敬酒。音乐结束,大臣们起身,御床撤下,谢宴,都跟皇太后的生日庆典一样。

立春那天,皇帝先从内殿出来,祭拜先帝的画像。文武百官在丹墀(宫殿前的广场)列队站好,行两次跪拜礼。然后,有一定官职的官员可以进入殿内,皇帝赐座。皇帝向先帝画像敬酒,陪侍的官员们都要再行两次跪拜。敬酒完毕,官员们退到殿外,左右分列而立。皇帝戴上彩色的幡胜(一种头饰),然后按照官职高低依次赐予百官幡胜。百官戴好幡胜后,皇帝在土牛(立春时祭祀用的土牛)前上香,三次敬酒,但不跪拜。乐队奏乐,侍仪官跪着呈上彩色的鞭子。皇帝用鞭子鞭打土牛,有一定官职的文武百官再次在丹墀列队,跪下左膝,接受彩鞭,然后起身,再次行跪拜礼。司仪宣读赞词,负责报时的官员宣布春天到了。皇帝鞭打土牛三圈后停止,然后请节度使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入殿,撒下谷物和豆子,并击打土牛。撒下的谷物豆子,允许大家抢夺。官员们回到座位上,饮酒两轮,然后上春盘。喝完三轮酒后,再喝茶,然后大家起身,仪式结束。

重阳节那天,文武百官一大早就赶到御帐,皇帝系上长寿彩缕(彩线),登上车驾,带领文武百官列队,仪式和立春时在丹墀的仪式差不多。相关官员会分别赐予百官长寿彩缕,百官行跪拜礼接受。仪式结束后,皇帝带领大家前往膳所(用餐的地方),饮酒三轮。如果皇帝要设宴款待,则临时听从皇帝的旨意。

重阳节这天,文武百官一大早去御帐等候,跟随皇帝前往围场,皇帝赐茶。皇帝就座后,带领百官在御前列队站立,相关官员依次赐予菊花酒,百官跪拜接受。喝完三轮酒后,行礼起身。

藏阄(抽签)仪式那天,文武百官穿常服上朝,皇帝在“天祥殿”接见,官员们按各自的位次就座。契丹人坐在南面,汉人坐在北面,分成几组进行抽签,每次抽五根或七根签。皇帝赐膳,大家吃完饭后起身。过一会儿,又坐下继续抽签,和刚才一样。傍晚赐茶,抽三根或五根签,乐队停止演奏。如果皇帝抽中了签,百官向皇帝敬酒,然后皇帝依次赐酒给百官。

大康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开始实行这些仪式。这一天不上朝。

正月初一,咱们这儿有个习俗,用糯米饭和羊骨髓做成像拳头那么大的丸子,每家每户都发49个。晚上,大家在屋里把这些丸子扔到窗外。扔出去的个数如果是偶数,就放音乐,开宴会庆祝;如果是奇数,就得请12个巫师敲铃铛,拿着箭,绕着房子唱歌跳舞,屋里还要在灶膛里烧盐,在地上拍打老鼠,说是吓唬鬼,得七天后才能结束。咱们这儿管正月初一叫“乃捏咿唲”, “乃”就是正的意思,“捏咿唲”就是旦,也就是初一的意思。

立春这天,女人们要送上春书,用青色的丝绸做成旗帜,上面画着龙,或者画着蟾蜍,旗帜上写着“宜春”两个字。

人日,就是正月初七,这天有说法,一天一只鸡,两天两只狗,三天三头猪,四天四只羊,五天五匹马,六天六头牛,七天才是人。这天看天气,晴天是好兆头,阴天就是不好的预兆。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煎饼吃,叫“薰天”。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萧家(国舅家)要设宴款待耶律家(皇族),年年如此。咱们这儿管这天叫“忄甲里叵”,“忄甲里”是“请”的意思,“叵”是“时候”的意思。“忄甲”读作“狎”,“叵”读作“颇”。

二月初八是悉达太子生日,京城和各州府都要雕刻他的木像,然后带着仪仗队和各种表演队伍,在城里游行庆祝。悉达太子是西域净梵国的王子,姓瞿昙,名释迦牟尼,因为他觉悟很高,所以人们称他为“佛”。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咱们这儿的习俗是刻木头做成兔子,分成几队,骑马射兔子。先射中的那队赢了,输的那队下马跪着给赢家敬酒,赢的那队则骑在马上喝酒。咱们这儿管这天叫“陶里桦”,“陶里”是兔子的意思,“桦”是射的意思。

五月初五,中午的时候,要采艾叶,和棉花一起做成衣服,然后把七样东西献给天子,南北朝臣各献三样东西,君臣一起宴乐,渤海的厨师会做艾騣(一种食物)进献。还要用五彩丝线编成绳子缠在胳膊上,叫“合欢结”;再用彩丝编成小人形状戴在头上,叫“长命缕”。咱们这儿管这天叫“讨赛咿儿”,“讨”是五的意思,“赛咿儿”是月的意思。

夏至那天,老百姓管它叫“朝节”。女人们会送彩扇和粉盒之类的礼物。

六月十八,按咱们这儿的习俗,耶律氏要摆宴席,邀请国舅萧氏一族,这宴席也叫“忄甲里叵”。

七月十三号晚上,皇帝在宫城西边三十里外扎营过夜。之前都准备好了酒菜。第二天,各路军队和随从都奏起各种乐器,大吃大喝到晚上才回行宫,这叫“迎节”。十五号中元节,就奏汉乐,大摆宴席。十六号天刚蒙蒙亮,皇帝又往西边去了,随行的军队和部落都欢呼雀跃,这叫“送节”,咱们这儿叫它“赛咿儿奢”。“奢”就是好的意思。

八月初八,咱们这儿的习俗是杀白狗,在帐篷前七步远的地方埋了,只露出个狗嘴。七天后,中秋节,就把帐篷搬到狗埋的地方上面。这在咱们这儿叫“捏褐耐”。“捏褐”是狗,“耐”是头。

九月九号重阳节,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和各部族的人去射虎,射不中的要受罚,罚酒重阳宴。射完虎之后,大家选个高地扎营,皇帝赏赐给各族官员菊花酒喝。兔肝做菜,鹿舌做酱,还用茱萸酿酒,洒在门窗上辟邪。咱们这儿管这天叫“必里迟离”,就是九月九。

十月,五个京城都进贡纸做的盔甲、枪刀、兵器一万套。十五号,皇帝和大臣们去木叶山祭祀,用咱们国家的文字写祭文,然后烧掉。咱们这儿叫它“戴辣”。“戴”是烧,“辣”是甲。

冬至那天,咱们这儿的习俗是杀白羊、白马、白雁,把它们的血液和酒混在一起,皇帝要到黑山去祭拜。黑山在咱们国境北部,老百姓说那是咱们这儿人的魂魄居住的地方,山神掌管着这些魂魄,就像中原的泰山一样。每年冬至这天,五个京城都进贡纸扎的人马一万多件,祭祀黑山然后烧掉。这习俗大家都很重视,不到祭祀的时候谁也不敢靠近黑山。

腊日那天,皇帝带着南北官员和军队,晚上上朝,奏乐喝酒,按照等级赏赐盔甲兵器和羊马。咱们这儿管这天叫“炒伍侕叵”。“炒伍侕”是战争的意思。

话说,皇帝十二岁那年,在他本命年之前的冬天,选个好日子,在宫门北边空地搭个再生室,旁边再搭个给皇太后住的屋子,以及摆放先帝神位的场所。再生室东南角,倒插着三棵分叉的树枝。这天,会安排童子、接生婆在屋里等着,门外站着个女人拿酒,一个老头拿着箭筒。官员们先请先帝的神位下舆,然后行祭奠仪式。祭奠完了,皇帝从寝宫出来,走到再生室。大臣们都迎接他,然后给他行两次跪拜礼。皇帝进屋后,先脱掉衣服,洗洗干净。然后让童子跟着他,三次走到那三棵分叉的树枝下面。每次走过,接生婆都会说些吉利话,并擦拭皇帝的身体。童子一共要绕过那三棵树七次,皇帝则躺在树枝旁边,这时老头会敲打箭筒,喊一声:“生了个男孩!” 大巫师给皇帝戴上帽子,仪式结束,大臣们都祝贺他,再次行跪拜礼。接生婆从拿酒的女人手里接过酒敬给皇帝,大巫师则拿着襁褓、彩带等东西,念念有词地祝福。之前选好的七个老头,每个人都拿着写着名字的彩带,跪着呈给皇帝。皇帝选一个喜欢的名字,接受彩带,并赏赐他们东西。然后再次行跪拜礼,退下。大臣们也都献上襁褓、彩带等物。皇帝最后去拜祭先帝的画像,然后设宴款待大臣们。

这再生仪式,真是阻午可汗教导后代的好办法啊!哪个孩子不思念父母呢?可是人啊,欲望越来越深,亲情却越来越淡,就算有妻子儿女,孝心也渐渐衰退了。这普遍现象,更何况是天子呢!每年举行一次再生仪式,让天子完成这个仪式,以此来唤醒他的孝心。如果他真切地参与其中,那他的思念就会更加真挚,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会油然而生,这其中的妙处,是言语文字无法表达的。 真是阻午可汗教导后代的好办法啊!仪式开始时,三次走过分叉的树枝,难道会忘记母亲的辛劳吗?仪式结束时,要拜祭先帝的画像,这恭敬地继承祖宗庙堂的责任,又该怎么形容呢!《诗经》里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好好继承他们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