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孝穆,小名胡独堇,是淳钦皇后的弟弟阿古只的五世孙。他老爸陶瑰,是皇亲国戚,当过国舅详稳(相当于皇帝的亲家)。萧孝穆为人正直,做事规矩,很有礼貌。
统和二十八年,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西北路招讨都监。开泰元年,他又被远程任命为建雄军节度使,还加封了检校太保。那一年,术烈等人造反,萧孝穆带兵把他们打跑了。冬天,他率军攻打可敦城。结果发现阻卜结的五个牧长查剌、阿睹等人,正密谋里应外合,萧孝穆把他们全杀了,然后严加防备,等着敌人来攻,剩下的叛军一看情况不对,就都逃跑了。因为立了功,萧孝穆被升为九水诸部安抚使。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北府宰相,还被赐封为“忠穆熙霸功臣”,加封检校太师,还兼任政事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八年后,他回到京城。
太平二年,萧孝穆担任枢密院事,还兼任汉人行宫都部署。三年后,他又被封为燕王,兼任南京留守和兵马都总管,权力那是相当的大。太平九年,大延琳在东京造反,萧孝穆被任命为都统,去讨伐他。两军在蒲水交战,我方中军稍微后退了一下,但副部署萧匹敌和都监萧蒲奴,立刻从两翼发起攻击,把叛军打得溃不成军,一直追到手山北才停手。大延琳逃进城里,挖深沟高筑墙,准备死守。萧孝穆包围了东京,又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建起高高的楼橹,彻底切断了城内外的联系,城里的人甚至拆房子烧火做饭。最后,他的部将杨详世等人抓住了大延琳,辽东地区终于平定。萧孝穆被改任东京留守,还被赐封为“佐国功臣”。他当官很宽厚,还安抚流亡百姓,老百姓都很拥戴他。
兴宗皇帝登基后,把王诜(音shēn)调到秦州,没多久又让他当了南京留守。重熙六年,王诜被封为吴国王,还当上了北院枢密使。八年的时候,他上奏建议全国清查户口,以便平均徭役,还分析了各部门和舍利军的利弊。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赋税稍微平稳了一些,大家都挺高兴的。九年,王诜被调到楚州当王。那时候天下太平,人口增长,国库充盈,比春秋时期还要富裕。皇帝经常提起周朝灭亡十个诸侯国的事,心里想着南下伐宋。很多大臣都顺着他的意思。
孝穆皇后劝谏道:“以前太祖皇帝南征,最后也没成功。先帝为了扶持唐朝打败晋朝,后来因为重贵叛乱,金军长驱直入汴京,皇帝不得不撤回,宋军又反过来侵略。之后连续打了二十多年仗,才勉强议和,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南北才得以互通有无。现在国家虽然比以前强大,但功臣宿将大多去世了。再说宋朝也没做什么错事,陛下不应该违背先帝的盟约。” 皇帝当时主意已定,根本没理会她的奏章。孝穆皇后因为年纪大了,请求退休,也没被批准。十二年,王诜再次担任北院枢密使,又被封为齐王,后来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大丞相、晋国王,谥号贞。
孝穆皇后虽然是皇帝的亲妻子,地位很高,但她更谨慎小心。太后赏赐东西,她总是推辞不受;她和家人从不摆阔气。与人交往,始终如一。她推荐的人都是忠直之士。她曾经说过:“枢密院只要选拔贤能的人来做事,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如果自己事事亲力亲为,琐碎处理,那大事就会耽搁了。” 萧合卓因为有办事能力而被提拔,后来却只顾着邀功,不懂得大局。孝穆皇后叹息道:“连风俗人情都不能改变,只顾着偷安享乐,这算什么臣子的道理!”当时人们称赞她为“国宝臣”,她写的文章被收集成《宝老集》。她的两个儿子阿剌、撒八,弟弟孝先、孝忠、孝友,都有各自的传记。
撒八,字周隐,从小就厉害,七岁的时候就因为家族关系当上了左右千牛卫大将军的随从。重熙年间初年,他又升职做了祗候郎君。他为人清廉正直,长得又帅气,还擅长骑马射箭和打球,皇帝每次宴饮都喜欢和他开玩笑。撒八虽然受皇帝宠爱,但他一直很规矩,当时的人都夸他。后来皇帝赏赐他,让他当了检校太傅、永兴宫使,还让他统领左右护卫,参与点检司的事务。他还娶了魏国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负责宫廷礼仪,还担任北院宣徽使。重熙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被派去西北当招讨使,还被封为武宁郡王。他在官场上以治理有方著称。清宁年间初年去世,享年三十九岁,死后被追封为齐王。
孝先,字延宁,小名叫海里。统和十八年,他当上了祗候郎君。他娶了南阳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开泰五年,他做了国舅详稳,还带兵驻守东部边境。回来后,他担任南京统军使。太平三年,他被任命为汉人行宫都部署,不久后又升任太子太傅。五年后,他升任上京留守。因为母亲年老,他请求回家侍奉母亲,又重新做了国舅详稳。后来他又调任东京留守。碰上大延琳造反,他被围困了几个月,最后挖地道逃了出来。大延琳平叛后,他又回到上京留守。太平十一年,皇帝身体不好,紧急召他来统领禁卫军。兴宗皇帝继位后,钦哀帝杀害了仁德皇后,孝先和萧浞卜、萧匹敌等人参与了这件事。钦哀帝摄政后,远封孝先为天平军节度使,还让他担任守司徒,兼任政事令。重熙年间初年,他被封为楚王,担任北院枢密使。孝先因为是皇后的亲戚,深受太后信任。他在枢密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权力很大,连皇帝都忌惮他,朝中很多人对他侧目而视。三年后,太后和孝先密谋废立皇帝,皇帝知道了这件事,立刻调集卫兵冲出宫殿,把孝先叫来,告诉他废掉太后的想法。孝先吓得不敢说话。后来太后被迁到庆州。孝先从此闷闷不乐。四年后,他被贬到晋州当王。后来他又担任南京留守,最终去世,谥号忠肃。
孝友,字叫挞不衍,小名陈留。开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他跟皇帝有亲戚关系,被任命为一个小将军。太平元年,因为立了大功,被加封为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太保,皇帝还赐给他“孝友”这个名字。重熙元年,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西北路招讨使,被封为兰陵郡王。八年后,又晋升为陈王。
在此之前,萧惠担任招讨使的时候,主要靠强硬手段来压制西羌,结果很多少数民族都叛乱了。孝友上任后,采取了怀柔政策,对他们特别好,每次他们来进贡,孝友就多赏赐一些东西,西羌的人民因此安定下来了。可时间长了,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就出问题了,西羌各部落越来越嚣张跋扈,很多人批评他做得太过火了。十年后,他又被加封为政事令,被赐予“效节宣庸定远功臣”的称号,并且改封为吴王。后来因为要回家料理哥哥孝穆和孝忠的丧事,他就回到京城,被任命为南院枢密使,又被加封为“翊圣协穆保义功臣”,晋升为赵王,还当上了中书令。
他母亲去世后,孝友守孝期间,之后又重新被任命为北府宰相,然后被派去担任东京留守。正赶上跟西夏打仗,孝友和枢密使萧惠在河南打败仗了,皇帝想杀他们,还好太后求情才免了死罪。他又被重新任命为东京留守,然后又改封为燕王,接着又调到上京当留守,最后改封为秦王。清宁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皇帝又给他加封了尚父的称号。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回到东京当留守。第二年,他又当上了北府宰相。皇帝还亲自写诏书来表彰他。因为皇帝的恩宠,他被遥授为洛京留守,并且被加封为“纯德功臣”,之后就退休了,最后被晋封为丰国王。 可惜后来因为他的儿子胡睹参与了重元之乱,被杀头,孝友也因此被牵连,享年七十三岁。胡睹的事迹记载在《逆臣传》里。
萧蒲奴,字留隐,是奚王楚不宁的子孙。从小家里穷,在医生家放牛打工。 他曾经因为弄坏了别人的庄稼,好几次挨打受辱。 有个医生看见蒲奴熟睡的时候,有一条蛇缠在他身上,觉得很奇怪。 于是就教他读书,蒲奴聪明好学。没几年工夫,他就读了不少经史子集,还学会了骑马射箭。 成年以后,他变得意气风发,很有志气。
开泰年间,他被选拔当了护卫,官职也逐渐升迁。 后来因为犯了罪,被判了刑,脸上刺了字,流放到乌古部。 过了很久,他又被召回朝廷,接连担任要职,最后升任奚六部大王,治理地方很有政绩。太平九年,大延琳在东京起兵造反,蒲奴担任都监,指挥右翼军队,在蒲水与叛军作战。 当时中军稍微后退了一下,蒲奴就和左翼军队一起夹击敌人。 他先控制了高丽和女直的交通要道,让叛军得不到外援,又在手山打败了叛军。 延琳逃进城里。蒲奴连马都不下,直接追杀残敌。 后来大军包围了东京,蒲奴又去讨伐其他的叛乱地区,平定了吼山贼寇,延琳死守不出。 最后大延琳被俘,蒲奴因为立下大功被加封为兼侍中。
重熙六年,他被任命为北阻卜副部署,再次被授予奚六部大王。十五年,他被任命为西南面招讨使,西征夏国。蒲奴带着两千士兵占据河桥,聚集了几十艘大船,还制作了巨大的钩子,让人捉摸不透他的计策。 作战那天,他把船只排列在河面上,绵延三十多里。 他还派人监视上游,只要看到漂浮物就立刻捞起来。 当时大军其实已经战败了,蒲奴还不知道,正好有一根大木头顺着水流冲下来,眼看着就要撞坏浮桥,切断退路,操船的人都争着去用钩子把它拉过来,这才保住了浮桥。 第二年,他又西征,深入敌境,大肆抢掠之后才班师回朝,继续担任奚六部大王。 后来他退休了,最终去世。
耶律蒲古,字提隐,是太祖弟弟的四世孙。他以勇猛闻名。辽统和年间,他担任涿州刺史,跟随军队攻打高丽,立下战功。开泰年间后期,他当上了上京内客省副使。太平二年,他负责修筑鸭渌江的城防,在那里当官期间政绩显著。五年后,他升任广德军节度使,不久又升迁为东京统军使。他执政严明,各部族都对他敬畏服从。太平九年,大延琳叛乱,并写信联络保州。夏行美抓住了大延琳的使者,把人送给了耶律蒲古。耶律蒲古随即进驻保州,大延琳的叛乱气势受挫。因为这次战功,耶律蒲古被封为惕隐。太平十一年,他被自己的儿子铁骊杀害了。
夏行美是渤海人。太平九年,大延琳叛乱的时候,夏行美在保州统领渤海军。大延琳派人去劝说夏行美一起叛乱,但夏行美却抓住了大延琳的使者,把他们送给了统军耶律蒲古,他还诱杀了大延琳的百名同伙。大延琳的叛乱计划失败了,只能坚守城池,几个月后被攻破。因为这次功劳,夏行美被加封为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并且获得了丰厚的赏赐。第二年,他又被提升为忠顺军节度使。重熙十七年,他升任副部署,跟随点检耶律义先讨伐蒲奴里,俘获了他们的首领陶得里。后来他退休了,去世后,辽朝皇帝念及他的功劳,还派使者去他家祭奠。
论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当时平定大延琳叛乱,安定辽东,诸将的功劳都非常巨大。他们应该拍着桌子,拍着胸脯,凭借余勇震慑天下啊!萧孝穆劝谏皇帝不要南侵,他的想法多么深远啊!这岂是那些只会瞪眼吵架的人能够理解的呢?至于说移风易俗是治国的根本,亲力亲为琐碎小事有失大臣风范,这又多么深刻精辟啊!称他为“国宝臣”,是当之无愧的。而耶律孝先参与了谋杀仁德皇帝的阴谋,却依仗城池社稷逃脱惩罚,作为国家的蛀虫,即使有功劳又该如何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