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建国的时候,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沿用了二百多年。现在奉旨修辽史,和宋史、金史的体例差不多,所以辽朝的《大明历》是不能少的。但是辽朝的历法资料很难找到,《大明历》的原本也找不到,后来从一个史官那里找到了祖冲之的历法。祖冲之的历法,应该就是辽历的来源吧?咱们国家以前也用过他的历法。用祖冲之的历法推算,一直推算到辽朝改历的那一年,再根据起元数来推算,这就是辽朝的《大明历》了。虽然辽朝的历法可以补充进去,但是不补充也没关系,史书讲究的是要完整,缺失的内容就空着。史官记载了历法,天文官也保留了他们的职务,《辽史》里记载这些就足够了。所以就写了《历象志》。
大同元年,太宗皇帝从汴京迁都的时候,把百官、技工、天文历法方面的人才都带到了中京,辽朝这才有了自己的历法。在此之前,梁朝和唐朝都沿用景福年间的《崇玄历》。晋朝天福四年,司天监马重绩上奏了《乙未元历》,又叫《调元历》,太宗皇帝带到中京的就是这个历法。穆宗应历十一年,司天监王白、李正等人又献上了新的历法,其实还是《乙未元历》。圣宗统和十二年,可汗州刺史贾俊献上了一部新的历法,这就是《大明历》。高丽编写的《大辽古今录》里记载,统和十二年辽朝开始颁布新的历法和年号,这和贾俊献上的历法时间相符。《大明历》的算法是根据宋朝祖冲之的历法来的,沈约的《宋书》里记载得很清楚。具体内容如下:
宋武帝大明六年,祖冲之上交了《甲子元历》的算法,但是还没来得及使用,就以年号命名为《大明历》。
从上元甲子年到宋朝大明七年癸卯年,一共是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这部分是推算的年数,不是历法本身的内容)
元法:五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五
纪法: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
章岁:三百九十一
章月:四千八百三十六
章闰:一百四十四
闰法:十二
月法: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余数:二十万七千四十四
岁余:九千五百八十九
没分:三百六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一
没法:五万一千七百六十一
周天: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四
虚分:一万四千四百四十九
行分法:二十三
小分法:一千七百一十七
通周:七十二万六千八百一十
好家伙,这都是些什么啊?密密麻麻的,看着就头大!让我一句一句给你翻译成大白话。
首先,这开头几个数字,应该是某种天文历法计算的结果吧。会周是717777,通法是26377,差率是39。 这几个数字具体指什么,我暂时不清楚,得看后面的解释。
接下来是“推朔术”,这应该是推算朔日(农历初一)的方法。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先把上元年的数字记下来,然后用章月(大概是某种月份单位)乘以它,得到积月,如果积月超过了章岁(大概是某种年份单位),就得到闰余。如果闰余超过247,那这一年就是闰年。再用月法(大概是某种月份的日数)乘以积月,得到积日,剩下的就是小余。用积日除以60(六旬),剩下的就是大余。用甲子纪年法(天干地支)来表示这个大余,然后加上上元年的数字,这就是天正十一月朔日(农历十一月初一)了。如果小余超过1849,那这个月就是大月。
然后是“求次月”的方法,也就是怎么算下一个月的初一。 简单来说,就是在大余里加上29,在小余里加上290;如果小余超过了日法,就从大余里减去,然后用甲子纪年法表示剩下的,就是下一个月的初一了。
“求弦望”是算农历上弦、望(十五)、下弦的。 就是在大余里加7,小余里加1570,再加一个小分1。如果小分超过4,就从小余里减去,如果小余超过日法,就从大余里减去,然后用甲子纪年法表示,就是上弦日了。以此类推,继续加就能算出望日、下弦日和下个月的初一。
“推闰术”是推算闰月的方法。 用闰余减去章岁,剩下的如果超过闰法(大概是某种闰月的日数),就说明有闰月,用天正纪年法表示,就是闰月所在的月份了。闰月有时会提前或延后,以没有中气(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为准。
“推二十四气”是推算二十四节气的。 和推朔日类似,先把上元年的数字记下来,然后用余数(具体是什么余数,没说清楚)乘以它,得到积日,剩下的就是小余。用积日除以60,剩下的就是大余。用甲子纪年法表示大余,然后加上上元年的数字,这就是天正十一月冬至日了。
“求次气”是算下一个节气的。 方法和求次月类似,在大余里加15,小余里加8626,再加一个小分5。如果小分超过6,就从小余里减去,如果小余超过纪法(大概是指某种节气的日数),就从大余里减去,然后用甲子纪年法表示,就是下一个节气了。
“求土王用事”是算土王星(大概是某种星宿)当值的日期。 就是在冬至的大余里加27,小余里加15528,就是季冬土王用事日。继续加91和大余里加12270,小余里加12270,就是下一个土王用事日。
“推没术”是推算某种天文现象(“没”字,可能是指星宿的隐没)的日期。 用90乘以冬至的小余,再减去没分(大概是某种天文单位),如果超过没法(大概是某种天文单位),就是没日了,剩下的就是日余。用甲子纪年法表示,然后加上冬至的数字,就是没日了。
“求次没”是算下一个这种天文现象的日期。 就是在日里加69,日余里加34442,如果日余超过没法,就从日里减去,就是下一个没日了。如果日余没有了,就说明这个现象消失了。
“推日所在度术”是推算日月星辰所在位置的度数。 用纪法乘以朔日的积日,得到度实,再用周天(360度)减去它,剩下的如果超过纪法,就是积度,剩下的就是度余。用虚一(大概是某种天文单位)表示,然后用次宿(大概是某种星宿)除以它,加上上元年的数字,就是天正十一月朔日夜半时日月星辰所在的位置度数了。
“求次月”是算下个月日月星辰所在位置的度数,大月加30度,小月加29度,然后减去度分(大概是某种天文单位)。
“求行分”这一句没有内容,应该是缺失的。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相当复杂的天文历法计算方法,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我只能尽力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但其精确性可能无法保证,因为很多专业术语我并不了解。 想要真正理解,还需要深入研究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种古代历法计算方法,用现代口语解释如下:
首先,用小分法除以度数,得到行分(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小分(小数部分)。小分满了就加到行分里,行分满了就加到度数里。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小数进位一样。
接下来是计算第二天的情况:度数加一。然后从虚数(可能是某种中间计算值)里减去行分6,小分147。
然后是计算月亮所在位置的方法:用朔日(农历初一)的小余数乘以124得到度数的余数,再乘以860得到微分(更精确的数值)。微分满了就加到度数余数里,度数余数满了就加到总度数里。最后用这个结果减去朔日半夜月亮的位置,就能得到月亮当前的位置。
计算下个月的情况:大月度数加35,度数余数是31834,微分是77967;小月度数加22,度数余数是17261,微分是62736。这里也需要从虚数里减去度数。
接下来是关于“迟疾历”的部分,这里只给出了表和计算方法,表的内容我们略过。计算方法是:用通法(可能是某种常数)乘以朔日积日(从某一个起始日算起的总天数)得到通实,然后用通实减去通周(可能是某种周期),余数满了通法就加一天,不满的部分就是日余。 天正十一月朔日半夜开始计算历日。
计算下个月:大月加两天,小月加一天,日余都是11746。历法满了27天,日余是14631,就减掉。
计算第二天:加一天。
计算当天月亮的精确位置:用半夜入历日(从某一个起始日算起的历日)的余数乘以损益率(可能是某种调整系数),再用损益盈缩积分(可能是某种积分方法)进行调整,得到的结果满了纪法(可能是某种单位)就是度数,不满的部分是度数余数。用盈加缩减平行度及余数得到最终的度数。如果结果超过了纪法就进位,不足就退位。行分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计算第二天,就加上迟疾历的数值。虚数里的分也用同样的方法减去。
最后是关于“阴阳历”的部分,表的内容我们也略过。计算方法是:用通实减去会周(可能是某种周期),不满交数(358888.5)的部分是朔日进入阳历的分数,减去后得到朔日进入阴历的分数。每满通法就加一天,不满的部分是日余。天正十一月朔日半夜开始计算历日。
计算下个月:大月加两天,小月加一天,日余都是27779。历法满了13天,日余是15987.5,就减掉。阳历结束就进入阴历,阴历结束就进入阳历。
计算第二天:加一天。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复杂的历法计算方法,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计算步骤,即使用现代口语解释,也仍然比较抽象难懂。 它体现了古代天文历法的高度发展水平。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天文计算的方法,非常专业,咱们一句一句地来掰扯掰扯,用咱们现在能听得懂的话来说说。
第一段:
“求朔望差:以二千二十九乘朔小余,满三百三为日余,不尽倍之为小分,则朔差数也。” 意思是:算朔望的差值,用2229乘以朔日的剩余值(朔小余),每333个单位就记作一天的剩余值(日余),剩下的不足333的,乘以2,就是小分,这就是朔差。
“加一十四日,日余二万一百八十六,小分百二十五。小分满六百六从日余,日余满通法为日,即望差数也。” 然后加上14天,日余变成21186,小分是125。如果小分超过660,就从日余里减去,日余超过一定数量(通法)就换算成天数,这样算出来的就是望差。
“又加之,后月朔也。” 再把望差加上去,就是下个月朔日了。
第二段:
“求合朔月食:置朔望夜半入阴阳历及余,有半者去之,置小分三百三,以差数加之。” 要算合朔月食,先把朔望日的半夜时刻(阴阳历及余)算出来,如果有半天的就舍去,然后设置小分是333,再把差值加进去。
“小分满六百六从日余,日余满通法从日,日满一历去之。命日算外,则朔望加时入历也。” 小分超过660就从日余里减,日余超过一定数量(通法)就换算成天数,天数超过一个历法周期就减去。算出来的天数就是朔望日加上的时间,也就是在历法中的时间。
“朔望加时入历一日,日余四千一百九十八,小分四百二十八以下,十二日,日余万一千七百八十八,小分四百八十一以上,朔则交会,望则月食。” 如果朔望日加上的时间是一天,日余是4198,小分小于428;如果是12天,日余是11788,小分大于481,那么朔日就发生交会,望日就发生月食。
第三段:
“求合朔月食定大小余:令差数日余加夜半入迟疾历余,日余满通法从日,则朔望加时入历也。” 要确定合朔月食的大小余数,把差值的日余加上半夜时刻的迟疾历余,日余超过一定数量(通法)就换算成天数,这样就得到了朔望日加上的时间,也就是在历法中的时间。
“以入历余乘损益率,以损益盈缩积分,如差法而一,以盈减缩加本朔望小余为定小余。” 用历法中的剩余值乘以损益率,进行损益盈缩积分的运算,方法和差值法一样,最后把结果加上原来的朔望小余,就得到了确定的剩余值(定小余)。
“益之或满法,损之或不足,以日法进退日。” 如果结果超过了标准,就减去;如果结果不足,就加上,用天数的标准来调整天数。
第四段:
“求合朔月食加时:以十二乘定小余,满日法得一辰,命以子,算外,加时所在辰也。” 要算合朔月食加上的时间,用12乘以确定的剩余值,每满一定数量(日法)就得到一个时辰,从子时开始算,算出来的就是加时所在的时辰。
“有余者四之,满日法得一为少,二为半,三为太。又有余者三之,满日法得一为强,以强并少为少强,并半为半强,并太为太强。” 如果还有剩余,就乘以4,每满一定数量(日法)就分别记作少、半、太。如果还有剩余,就乘以3,每满一定数量(日法)就记作强,然后把强和少、半、太组合起来,比如强加少就是少强。
“得二者为少弱,以并少为半弱,并半为太弱,并太为一辰弱,以前辰名之。” 如果得到两个剩余值,就记作少弱,然后和少、半、太组合,分别记作半弱、太弱、一辰弱,并用之前的时辰来命名。
第五段:
“求月去日道度:置入阴阳历余乘损益率,如通法而一,以损益兼数为定。定数十二而一为度。不尽四而一,为少、半、太。又不尽者三而一,一为强,二为少弱,则月去日道数也。” 要算月亮离开太阳的度数,用阴阳历的剩余值乘以损益率,按照一定的规则计算,得到一个确定的数值。这个数值除以12得到度数,剩下的不足的部分再除以4,得到少、半、太;如果还有剩余,再除以3,得到强、少弱,这就是月亮离开太阳的度数。
“阳历在表,阴历在里。” 阳历在外面,阴历在里面(指计算方法或位置)。
第六、七、八段:
“测景漏刻中星数:(表略)” 测量日影、漏刻和星数(表格省略)。
“求昏明中星:各以度数如夜半日所在,则中星度。” 计算黄昏和黎明时星的位置,根据度数和半夜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星的位置。
“推五星术:木率:千五百七十五万三千八十二。火率:三千八十万四千一百九十六。土率:千四百九十三万三百五十四。金率:二千三百六万一十四。” 推算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的运行规律,这里列出了它们的运行速率。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非常复杂的古代天文计算方法,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和计算步骤,即使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理解起来也仍然比较困难。 这套方法体现了古代天文工作者高超的智慧和对天文的深刻理解。
咱们先说这个水率,是四百五十七万六千二百四。
接下来是五星推算的方法:先把每个星的度数都除以水率,剩下的再用这个水率减,一直减到剩下的数小于水率为止。剩下的数就作为入岁日(一年中星体进入某一位置的日子),不够一天的就记作日余。然后,用天正朔(一年开始的日子)来计算,算完之后,星体就和太阳合了。
要算星体合日(与太阳会合)的度数,就要把入岁日和日余,加上天正朔的日数和日余,一直加到超过一个周期(纪法)的度数为止。如果超过三百六十度,就减去三百六十度,剩下的记作虚一,计算完毕后,就知道星体合日时所在的度数了。
然后算星体出现的日子:把星体伏日(潜伏的日子)和日余,加上星体合日时的日数和日余,如果超过一个周期(纪法)的日数,就减去周期数,剩下的就是星体出现的日子。
再算星体出现时的度数:把星体伏度(潜伏时的度数)和度余,加上星体合日时的度数和度余,如果超过一个周期(纪法)的度数,就减去周期数,剩下的就是星体出现时的度数。
五星运行的方法是这样的:用小分法去除度数的余数,得到的结果就是星体每天运行的度数(行分),不够一分的就是小分。把日数加上星体每天运行的度数,如果超过一个周期(纪法)的度数,就减去周期数,剩下的继续用前面的方法计算。如果星体逆行,就要减去运行的度数。星体潜伏时,度数就不够一个周期。从运行开始到结束,要减去六分行分和一百四十七小分;如果星体逆行回到起始位置,就要加上这些数。
咱们先看木星:
木星刚开始和太阳合,潜伏了十六天,日余是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运行了两度,度余是三万七千五百四,早晨在东方出现。之后,每天运行四分,一百一十二天运行十九度十一分。然后停留了二十八天。逆行时,每天运行三分,八十六天退行十一度五分。又停留了二十八天。之后,每天运行四分,一百一十二天后,傍晚在西方潜伏,日度余和开始一样。一个周期一共三百九十八天,日余是三万五千六百六十四,运行了三十三度,度余是二万五千二百一十五。
火星:
(待续)
一开始土星跟太阳重合了,然后就“伏”起来了,藏了七十二天。这七十二天里,太阳自己走了六百八天(按某种历法计算),土星走了五十五度,还剩两万八千八百六十五度没走完。早上,它出现在东方。接下来,土星走得快了,每天走十七分,九十二天走了六十八度。然后速度稍微慢了一点,每天走十四分,九十二天走了五十六度。再慢一些,每天只走九分,九十二天走了三十六度。然后它停了十天。接着它反向运行了,每天后退六分,六十四天后退了十六度十六分。又停了十天。之后,它又开始前进,速度先慢,每天走九分,九十二天;然后速度变快,每天走十四分,九十二天;最后速度最快,每天走十七分,九十二天。傍晚,它在西方沉落,剩下的度数跟一开始一样。整个周期是七百八十天,太阳走了大约一千二百一十六天,土星走了四百一十四度,还剩三万两千五十八度没走完。减去一个完整的圆周,最终算下来,土星每周期走四十九度,还剩一万九千八百九度。
土星的运行情况是这样的:一开始土星和太阳重合了,然后就“伏”起来了,藏了十七天。这十七天里,太阳自己走了大约一千三百七十八天,土星只走了一度,还剩一万九千三百三十三度没走完。早上,它出现在东方,并且是顺行的,每天走二分,八十四天走了七度七分。然后它停了三十三天。接着它反向运行了,每天后退一分,一百一十天后退了四度十八分。又停了三十三天。之后,它又开始顺行,每天走二分,八十四天。傍晚,它在西方沉落,剩下的度数跟一开始一样。整个周期是三百七十八天,太阳走了大约两千七百五十六天,土星走了十二度,还剩三万一千七百九十八度。
金星:(此处原文缺失,无法翻译)
一开始水星和太阳重合,然后就“潜伏”起来了,藏了39天。这期间太阳走了38126度,水星也走了49度,然后傍晚在西方出现。接下来水星开始快速运行,每天走1度5分,92天走了112度。速度稍微慢一点的时候,每天走1度4分,92天走了108度。速度最慢的时候,每天只走17分,45天走了33度6分。然后水星停了9天。之后速度变慢,每天走16分,9天倒退了6度6分,傍晚又“潜伏”在西方。它“潜伏”了5天,倒退了5度,然后又和太阳重合了。再过5天,又倒退了5度,早晨在东方出现。这时水星开始逆行,每天走16分,持续了9天,然后又停了9天。之后水星开始运行,速度慢,每天走17分,持续了45天。速度稍微快一点的时候,每天走1度4分,持续了92天。速度最快的时候,每天走1度5分,持续了92天。最后水星早晨在东方“潜伏”,太阳走的度数和一开始一样。整个周期是583天,太阳走了36761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是这样。减去一个周期,水星实际走了218度,剩余26313度。算上291天,太阳走了38126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是这样。
水星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开始水星和太阳重合,然后“潜伏”了14天。这期间太阳走了37115度,水星走了30度。傍晚在西方出现。然后水星快速运行,每天走1度6分,23天走了29度。速度慢下来后,每天走20分,8天走了6度22分。然后水星停了2天。速度变慢,每天走11分,2天倒退了22分,傍晚又“潜伏”在西方。它“潜伏”了8天,倒退了8度,然后又和太阳重合。再过8天,又倒退了8度,早晨在东方出现。这时水星开始逆行,每天走11分,持续了2天,然后又停了2天。之后水星开始运行,速度慢,每天走20分,持续了8天。速度快的时候,每天走1度6分,持续了23天。最后水星早晨在东方“潜伏”,太阳走的度数和一开始一样。整个周期是115天,太阳走了34739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是这样。算上57天,太阳走了37115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是这样。
上元之岁,岁在甲子,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日月五星聚于虚度之初,阴阳迟疾亦自此始。
梁武帝天监三年,梁武帝的儿子萧暅上书弹劾何承天制定的历法有错误,不能使用。 九年正月,皇帝下令采用祖冲之编制的《甲子元历》,并且正式颁布推算历法的方法。南朝陈朝继承梁朝的制度,也沿用祖冲之的历法。到了辽朝,辽圣宗采纳了贾俊献上的新历法,沿用了宋朝《大明历》的名称继续使用。
金朝把这套历法叫做《重修大明历》。元朝沿用了金朝的《重修大明历》。后来元朝又改用《授时历》,并且专门设立了司天监来负责历法的修订和研究,每年甲子年冬至都要重新校正历法。相关的书籍都保存在太史院,严禁外传。
接下来是关于闰月的考证。月份长度不够,就会出现朔日偏差;天体运行有剩余,就叫做气盈。盈虚相差,就会导致年月计算出现错误,这些错误积累起来,就会导致寒暑交替错乱,庄稼无法正常生长,国家政务也会混乱不堪。所以圣人通过观察斗柄和岁星的位置,制定了闰月的方法,来保证国家政务的正常运转。所以说,闰月正确了,月份就正确;月份正确了,年份就正确。年月正确了,颁布政令考核官员的功绩,就不会出现时间上的错误。国家史书记录年份来叙述事件,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辽朝开始参考梁朝和唐朝的历法。辽朝灭亡后,金朝继承了帝位,《乙未历》和《大明历》使得历法发生了两次变化。 穆宗应历六年,后周采用显德年间的《钦天历》;十年后,宋朝采用建隆年间的《应天历》。景宗乾亨四年,宋朝又改用《乾元历》。圣宗统和十九年,宋朝用《仪天历》;太平元年,宋朝又用《崇天历》。道宗清宁十年,宋朝用《明天历》;大康元年,宋朝用《奉元历》;大安七年,宋朝用《观天历》。天祚皇帝乾统六年,宋朝用《纪元历》。五代时期历法改了三次,宋朝一共改了八次,辽朝前后改了两次。由于历法不统一,所以确定朔日和闰月的时间也各不相同,让人很困惑,所以写了这篇《闰考》。(具体内容略)
接下来是关于朔日的考证……
古代啊,太史官负责校正年岁,记录历史事件,国家史书则按照日期、月份、时间来记载年份。要是时间月份不对,那记载的历史事件就前后不一了。所以,历法和史书就合在一起由一个部门负责,颁布历法,掌握时间,这必须得在全国统一才行。辽、汉、周、宋这些朝代,都用夏朝的历法,但各自又制定了自己的历法。国家史书里关于闰月和朔日的记载,就常常出现差异。辽朝初期用的是《乙未元历》,这套历法是根据何承天《元嘉历》的方法制定的;后来又用《大明历》,这套历法是根据祖冲之《甲子元历》的方法制定的。何承天的历法计算日食,规定初一和十五一定有七个闰月;而祖冲之的历法计算日食,一定是在朔日,四年才可能有一个闰月。用《乙未历》,汉朝和周朝的记载大多相同;但用《大明历》,跟宋朝的记载就时常有出入。
国家史书记载事件,甲子纪年法都一样,但闰月和朔日的记载却常常不同,这就是原因。耶律俨的史书用《大明历》的方法来校正《乙未历》的月朔,但有时又和陈大任的史书记载相冲突。研究古代历史的学者,常常因此而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参考了《五代职方考》中契丹州郡的制度,编写了这本《朔考》。历法不同叫做“异”,因为传承过程中出现错误叫做“误”。辽史里没有写明用的是哪种历法,耶律俨和陈大任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只写了自己的说法;而其他的史书则都注明了所用的历法。这些不同的说法,我都加了注释在后面。(表格略)
宋朝元丰元年十二月,朝廷下令让司天监考证辽国、高丽、日本三国历法和《奉元历》的异同。辽国的己未年岁首和《宣明历》一致;日本的戊午年和辽国的历法相近;高丽的戊午年岁首和《奉元历》一致,但节气却有所不同。戊午年是辽朝大康四年,己未年是五年。可见,辽宋两国当时的司天监互相参考过彼此的历法。
高丽进献的《大辽事迹》中记载了辽国诸王的册文,其中有不少关于月朔的记载,所以我把它也附录进来了。
孟子说过:“天的高度,星辰的距离,只要认真探究它的道理,几千年后的日食都能推算出来。”哎,圣人的用心良苦,真是博大精深,达到了极致!
话说啊,古人观察天象,可厉害了!太阳有日晷显示它的位置,月亮有盈亏变化,北斗七星有它的运行规律,星星也有明暗变化。他们根据这些天象变化制造仪器来观测,什么八尺高的表,六尺长的筒,还有计时用的漏壶,日月星辰的运行都能掌握在手中。
通过仔细观察和精确测量,他们就造出了浑天仪,这玩意儿能形象地展示天体的运行规律;还造了地平仪,用来测量天体的升降。这浑天仪啊,就是根据古人对天道的认识,用简单的工具就能窥探天机,就像古代陶唐氏的浑天仪一样。后来又有了浑仪,它能精确测量天体的度数和位置,就像古代虞舜时期那样。
铸造浑天仪,金子最好,水也很重要。只要掌握了铸造工艺,不用出门就能了解天道,这就是圣人的智慧啊!历朝历代的仪器,都记载在史书里。咱们大唐太宗大同元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晋朝的历法仪器和浑天仪,可惜到后唐清泰二年就坏得不能用了,可见这些东西保存不易啊。
古时候炼铜,要等到铜矿里的杂质完全去除后才能使用,这样才能用得久。唐朝有个和尚一行,铸造的浑天仪当时号称精妙绝伦,可没过多久,铜铁就生锈了,转不动了,就废弃不用了。这金子的质量不好,水质也不行,何况还放在寒冷的地方呢!
晋朝天福三年又造了一个。你看,《周礼》里记载,契壶氏制作的计时器需要用火加热,即使在寒冷的地方也能用。
古时候啊,星官的名字多达上万个!可惜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东西都失传了。汉朝收集残存的资料,才得到甘德、石申、巫咸三家的天文图籍。这些图籍里记载的星官合起来有上千个,现在只留下十分之一了。
这些星官被分为三垣、四宫、二十八宿,以北极星为中心,北斗七星为标准,五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行为依据,日月交替,太一星最为尊贵,一些不起眼的星就如同粪土一样。这些星象占卜的用途,可以说是相当齐全了。司马迁的《天官书》已经详细记载了这些,后世的天文观测,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三家的星官体系。天象的运行规律,历代都是一样的,但是汉、晋、隋、唐的史书里对天文的记载,却有很多重复和繁琐的地方。
而且,天象的吉凶预兆,是有规定的,记载在正史里,可能会误导后人,所以就不再赘述了。至于日食、星变、风雨、地震、降雪这些天象,都记载在《帝纪》里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