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啊,殷商时期就流行靡靡之音了,那种音乐啊,听起来就让人忘不了,后来就流传到郑国和卫国去了。到了秦汉时期,秦地和楚地的音乐风格又兴起了,郑卫之音就渐渐没落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延年负责管理宫廷音乐,还加进了一些西凉的音乐元素。现在咱们听到的散乐,那些杂耍、歌舞什么的,其实很多都是汉代乐府音乐的遗音。辽国的天福三年,辽太宗派人把后唐的伶官接了过来,辽国的散乐,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辽国的皇后册封仪式上,表演了各种杂耍、角抵(一种类似摔跤的表演)和骑马表演,好不热闹。皇帝生日的宴会音乐节目安排是这样的:第一杯酒喝完,就开始吹奏觱篥(一种管乐器),然后唱歌;第二杯酒喝完,继续唱歌,同时还有舞蹈表演;第三杯酒喝完,琵琶独奏;然后是吃点心、喝茶,互相敬酒寒暄;吃完饭,就上演杂剧;第四杯酒喝完,略过;第五杯酒喝完,笙独奏,鼓和笛子伴奏;第六杯酒喝完,筝独奏,然后玩筑球(一种球类游戏);第七杯酒喝完,歌曲结束,再来一段角抵表演。
曲宴招待宋国使臣的音乐节目安排也差不多:第一杯酒喝完,觱篥起奏,然后唱歌;第二杯酒喝完,唱歌;第三杯酒喝完,唱歌,同时有舞蹈表演;第四杯酒喝完,琵琶独奏;然后是点心、茶水和敬酒;吃完饭,杂剧上演;第五杯酒喝完,略过;第六杯酒喝完,笙独奏,演奏《法曲》;第七杯酒喝完,筝独奏;第八杯酒喝完,唱歌,同时有打击乐伴奏;第九杯酒喝完,唱歌,然后角抵表演。
散乐啊,它用三个音调来象征天地人三才,用四个声调来代表四季的气候,还对应着十二管乐器的数量。用竹子截成四孔的笛子,用叶子做成乐器,再配上弦乐和歌曲。这三个音调分别是:天音高亢,地音低沉,人音平和,都是有声音没文字的。四个声调对应四季:春天是平声,夏天是上声,秋天是去声,冬天是入声。
散乐的乐器有: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琴、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一种打击乐器)、拍板。
至于杂技表演,从齐景公时期就开始用倡优和侏儒表演,到汉武帝时期,还有鱼龙曼延之类的表演,东汉时期还有绳舞和自刳(一种自残的表演)之类的,杜佑认为很多都是西域传来的幻术,那些奇奇怪怪的表演,就不细说了。
话说这鼓吹乐啊,一种叫短箫铙歌乐,从汉朝就有了,算得上是军乐。你看《辽杂礼》里记载,朝廷大朝会的时候,要摆十二张熊罴图案的案几,皇帝的车驾前后都有鼓吹乐队,百官的仪仗队也都有鼓吹乐队跟着。
前部乐队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鼓吹令两个人负责指挥,然后有各种乐器:大鼓一百二十面,长鸣一百二十个,铙十二个,鼓十二面,歌二十四个人唱,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还有十二面锣和十二面金钲。后部乐队呢,也有鼓吹丞两个人指挥,乐器包括大角一百二十个,羽葆十二面,鼓十二面,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铙十二个,鼓十二面,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这些前后部的鼓吹乐队,皇帝出行的时候,走在前面演奏,大朝会的时候,就列队站好,但不演奏。
除了鼓吹乐,还有横吹乐,也是军乐,跟鼓吹乐分开的两个部门,但都归鼓吹令管。前部横吹乐队有:大横吹一百二十支,节鼓两个,笛二十四支,觱篥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桃皮觱篥二十四支,还有十二面锣、十二面金钲,一百二十面小鼓,一百二十个中鸣,以及十二面羽葆,鼓十二面,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后部横吹乐队:小横吹一百二十四支,笛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觱篥二十四支,桃皮蒨篥二十四支。
这百官的鼓吹乐和横吹乐,从四品以上的官员,乐队的规模都会有所增加,具体怎么增减,可以去查《仪卫志》。自打周朝衰落以后,先王的雅乐就逐渐失传了,《周南》的乐调都变成了《秦风》的风格。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郑、卫、秦、燕、赵、楚这些地方的音乐一股脑儿涌进来,结果雅乐就彻底消失了。汉唐盛世,文人雅士喜欢的多是西方的音乐,这些就叫做大乐、散乐;而军队的音乐,大多是北方的乐曲,也就是我们说的鼓吹乐、横吹乐。现在还留存的一些雅乐,虽然乐器看着还算雅致,但音调也带点西域风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