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的音乐可真丰富啊,什么国乐、雅乐、大乐、散乐,还有铙歌、横吹乐,应有尽有。不过,以前的历史书上对圣宗、兴宗时期的音乐记载得不太详细,具体是啥样的声调、歌词、舞蹈动作,查遍太常寺、仪凤院、教坊司的资料都找不到。所以,我参考了《纪》、《志》、《辽朝杂礼》这些史书,把能找到的资料整理一下,也算是填补一下历史的空白吧。
唉!想想看,那些古代的《咸池》、《韶》、《夏》、《武》这些名曲,现在连声音都没了,乐谱也失传了,只有河间献王写了个《乐记》,司马迁又把它写进了《史记》,真是少之又少啊!跟辽朝的音乐记载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不过,就辽朝这些记载,也足够让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状况了。
辽朝的国乐,就像古代帝王的正统之风;其他的那些乐种,就像诸侯们的风格。所以,我就简单地记述一下吧。
正月初一,早朝的时候,要演奏宫廷雅乐;重大节日庆典,就演奏大乐;大乐演奏完之后,再演奏散乐,最后以角声结束。晚上皇帝设宴,就演奏国乐。
七月十三,皇帝出宫到三十里外的行宫扎营。十四日设宴,各路军队和部落都来表演各自的音乐。十五日是中元节,举行盛大的宴会,演奏汉乐。
春天,皇帝去杏埚放飞猎鹰,射到了一只大鹅,就拿去祭祀祖庙,然后设宴庆祝,几十个乐工演奏着小乐器为皇帝伴酒助兴。
太宗会同三年,晋国的宣徽使杨端、王朓还有其他国家的使臣来朝见,皇帝在便殿设宴款待。王朓站起来敬酒,还表演了歌舞,皇帝高兴地举杯痛饮,气氛非常热烈。
会同三年端午节,百官和各国使臣前来祝贺,照例设宴,皇帝还命令回鹘和敦煌的使臣表演他们本国的舞蹈。
天祚皇帝天庆二年,皇帝到混同江游玩,在吃鱼宴席上,酒过半酣,皇帝命令各部落首领轮流歌舞助兴。女真首领阿骨打却站起来直视着皇帝,说自己不会跳舞。皇帝对萧奉先说:“阿骨打这个人气度不凡,眼神也不寻常,可以把边境的事务交给他,找个机会把他杀了。不然,以后可能会成为祸患。”萧奉先奏道:“阿骨打没有犯什么大错,杀了他会影响到其他部落归顺朝廷。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国家,又能掀起什么风浪呢?”
从汉朝开始,就一直沿袭着雅乐的传统,其中有古老的《颂》乐和《大雅》乐。可是辽国的宫殿和郊庙祭祀仪式上,却一直没有颂乐的演奏。到了大同元年,辽太宗从汴京回师途中,得到了后晋太常寺的乐谱、宫悬(一种乐器架)和乐架,就吩咐相关部门的人员先把这些东西运送到中京。
后来到了圣宗太平元年,举行尊号册封大典的时候,就在殿庭上设置了宫悬。举着仪仗旗的人站在殿内第三重西阶之上,协律郎们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举着仪仗旗,太常博士引导太常卿,太常卿再引导皇帝。仪仗队一动,协律郎就举起旗帜,太乐令就下令敲响黄钟,其他的钟声也随之响起。乐工们敲起柷(一种打击乐器),乐队就开始演奏;皇帝一入座,乐队就停止演奏。王公大臣们进门,乐队就开始演奏;他们走到自己的位置上,乐队就停止演奏。通事舍人引导拿着册宝的大臣开始行动,乐队就开始演奏;册宝放到殿前的香案上之后,大臣们就位,乐队就停止演奏。抬着册宝的官员开始行动,乐队就开始演奏;他们登上殿阶,把册宝放在皇帝御座前,然后到西墙北面的位置站好,乐队就停止演奏。大臣们上殿,乐队就开始演奏;他们走到殿栏内自己的位置上,乐队就停止演奏。大臣们下殿阶,乐队就开始演奏;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乐队就停止演奏。三品以上王公大臣离开时,乐队就开始演奏;太常博士引导太常卿,太常卿再引导皇帝离开御座进入内阁,乐队就停止演奏。
兴宗重熙九年,皇帝册封契丹,皇帝出行时演奏的是《隆安》乐。
圣宗统和元年,册封承天皇太后的时候,也设置了宫悬和簨虡(一种乐器架),太乐工和协律郎都参加了仪式。太后的仪仗队一动,就举起仪仗旗,《太和》乐就奏响了;太乐令、太常卿引导太后登上御座,帘子放下,乐队就停止演奏。文武三品以上的大臣入殿,《舒和》乐就奏响了;他们走到自己的位置上,乐队就停止演奏。皇帝进门,《雍和》乐就奏响了;他走到殿前的指定位置,乐队就停止演奏。宰相拿着册宝,皇帝跟着册宝走,乐队就开始演奏;册宝放到殿前的案子上,乐队就停止演奏。翰林学士和大将军抬着册宝,乐队就开始演奏;册宝放到御座前,乐队就停止演奏。丞相上殿,乐队就开始演奏;他走到宣读册宝的位置,乐队就停止演奏。皇帝下殿,乐队就开始演奏;他走到自己的位置上,乐队就停止演奏。太后宣读答辞完毕,乐队就开始演奏;皇帝走到西阁,乐队就停止演奏。亲王、丞相上殿,乐队就开始演奏;他们退班离开,乐队就停止演奏。帘子放下,乐队就开始演奏;皇太后入内,乐队就停止演奏。
太子刚进门,就开始奏响《贞安》之乐。这可是册立太子的仪式啊!
接下来说说乐队的编制吧:四个角各放一套建鼓,每套鼓配一人;宫悬每面九套,每套一人;靠近北边的乐器架上放着柷和敔各一件,各配一人;乐器架里面坐着乐队成员,左右各一百零二人;乐器架西南边是武舞队,六十四人,另有两人拿着小旗;乐器架东南边是文舞队,也是六十四人,另有两人拿着小旗;还有协律郎两人,太乐令一人。 人员安排得可真不少!
唐朝的《十二和》乐,辽朝初期沿用。这套乐曲,可讲究了!《豫和》用于祭祀天神,《顺和》用于祭祀地祗,《永和》用于祭祀宗庙,《肃和》用于登歌奠玉帛,《雍和》用于入俎接神,《寿和》用于酌献饮神,《太和》用于节日的升降仪式,《舒和》用于节日的出入仪式,《昭和》用于举酒,《休和》用于进献饭食,《正和》用于皇后受册仪式,《承和》用于太子受册仪式。 这十二种乐曲,各有各的用途,真是繁琐!
辽朝的《十二安》乐,这名字听着就和唐朝的不太一样。话说,梁朝的时候把唐朝的《十二和》乐改成了《九庆》乐,后来唐朝重建宗庙又用回了《十二和》乐,晋朝又改成了《十二同》乐。 这改来改去的,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辽杂礼》记载:“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可见辽朝也改过乐名。其他的十首《安》乐曲的名字,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辽朝雅乐的歌词和乐曲的具体情况,现在已经记载不全了;至于乐器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上沿用了唐朝的旧制。
乐器嘛,有金制的钟,石制的球和磬,丝弦的琴和瑟,竹制的籥、箫和竾,匏制的笙和竽,土制的籥,革制的鼓和鼗,木制的柷和敔。 种类可真多!
十二律的制作,是用周代的黍尺九寸长的管子,空心直径三分作为标准。道宗大康年间,曾经根据秬黍重新制定了升斗的标准,也重新确定了律管的标准。不过,方法大体上还是沿用古代的律制。
从汉朝开始,就沿用了秦楚地区的音乐,设立了乐府。到了隋朝高祖的时候,他下令寻找精通音律的人,郑译找到了西域苏祗婆的七旦之声,并结合七音八十四调的说法,从此雅俗音乐都采用了这种音律。 这可是音乐史上的大事! 用于朝廷的,与雅乐不同的,被称为大乐。晋高祖让冯道和刘煦负责册封应天太后和太宗皇帝,他们使用的乐器、乐工和仪仗,都和辽朝的一样。 看来,这套礼仪制度,传承有序啊!
公元927年,辽太宗册封皇太后,一群小孩子们组成的乐队,簇拥着皇太后的仪仗,一路演奏着,来到了金銮门。
接下来是天祚皇帝天庆元年为皇太后祝寿的盛况:皇帝从东边宫殿出来,鞭炮齐鸣,音乐奏响;帘子卷起,窗户打开,音乐停止。太尉拿着仪仗,乐队分列两旁站好,太乐令挥舞指挥棒,音乐再次奏响;皇帝喝完酒,音乐停止。在场的文武百官分列东西两侧殿内,太乐令把他们引到殿上,音乐声高涨起来。大臣们拿着仪仗,太乐令奏乐,举杯祝寿,歌舞表演开始,音乐奏响;喝完酒,音乐停止。等所有官员都喝完酒,太乐令指挥乐队巡游一周,挥舞指挥棒,音乐奏响;喝完酒,音乐停止。太常卿呈上御膳,太乐令奏乐,等御膳分发完毕,音乐奏响;《文舞》表演开始,表演三次,然后退场,音乐停止。接下来再次敬酒,官员们依次饮酒,举杯祝寿,乐队巡游一周,音乐奏响;喝完酒,音乐停止。然后再次上菜,等御膳分发完毕,音乐奏响;《武舞》表演开始,表演三次,然后退场,音乐停止。窗户关闭,帘子放下,鞭炮齐鸣,音乐奏响;皇帝回到西边宫殿,音乐停止。
辽国的大型乐器演奏,主要沿袭了唐太宗时期《七德》《九功》的乐舞。武则天时期毁掉了唐朝宗庙,导致《七德》《九功》的乐舞失传,此后宗庙祭祀就使用隋朝的《文》《武》二舞。朝廷又用高宗时期的《景云》乐舞代替,重大节日庆典,首先演奏的就是《景云》乐舞。杜佑的《通典》里已经记载了这些乐舞都失传了,只有《景云》乐舞勉强保存下来。唐末五代战乱之后,这些乐舞更是少之又少。辽国的大型乐舞,是继承了晋朝的传统。虽然典籍记载坐部乐工左右各有一百二十人,但实际上也多是依靠《景云》乐舞的残存乐工来充数;至于坐部、立部的乐舞,自唐朝就已经失传了,能够考证的只有《景云》四部乐舞而已。
乐器名单如下: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笛、短笛,这些乐器都是一人演奏一件。毛员鼓、连鼗鼓、贝,这三种乐器各由两人演奏,其余乐器每件都是一人演奏。歌唱演员两人,舞蹈演员二十人,分为四个部分:《景云》舞由八人表演。
首先,演奏了《庆云》和《破阵》以及《承天》这三支乐舞,每支乐舞都有四个人表演。
接下来是关于大乐的介绍:雅乐有七个音阶,大乐也一样,叫做七旦,分别是娑陁力(平声)、鸡识(长声)、沙识(质直声)、沙侯加滥(应声)、沙腊(应和声)、般赡(五声)、俟利<辶笔>(斛牛声)。从隋朝开始,乐府就用这七个声调,组合成二十八个调式,这就是大乐。这二十八个调式分别属于七旦中的四个,分别是娑陁力旦、鸡识旦、沙识旦和般涉旦。每个旦都有七个调,比如娑陁力旦就有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七个调。 这些调式不用黍律,而是用琵琶弦来定音,声音从低沉到清亮,逐渐变化。原本应该有四十九个调式,但现在只传下来二十八个,其余的二十一个都失传了,据说这些乐曲都源于九部乐中的《龟兹部》。
大乐的音阶,每个调式里都有十个音,分别是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这十个音接近十二律,只是每个律都少了一个音,就像雅乐里没有商音一样。
古代殷朝的靡靡之音,声音绵延不绝,后来演变成了郑卫之声。秦汉时期,秦楚之声兴起,郑卫之声逐渐衰落。汉武帝时,李延年主管乐府,开始采用西凉的乐曲。现在流传的散乐,很多都是汉代乐府的遗音,其中还混杂着俳优和歌舞。辽国的天福三年,刘昫带着伶官来到辽国,辽国的散乐,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辽国皇后册封仪式的音乐表演包括:百戏、角抵和戏马。
皇帝生日的宴乐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轮敬酒,觱篥开始演奏,然后唱歌。
第二轮敬酒,唱歌,同时有手伎表演。
第三轮敬酒,琵琶独奏。
然后是吃饼、喝茶,并致祝酒词。
上菜,同时表演杂剧。
第四轮敬酒,略过。
第一段:
开席了!第一轮酒过三巡,先来一段笛子独奏,然后是鼓乐齐鸣。第二轮酒,换成筝独奏,再加点球戏助兴。第三轮酒,歌曲开场,最后以角乐收尾。宋国使臣的宴乐顺序是这样的:第一轮酒,先用筚篥开场,然后是歌舞表演。第二轮酒,继续歌舞。第三轮酒,歌舞继续,再加点杂耍表演。第四轮酒,琵琶独奏。然后是点心、茶水和致辞。上菜了,再来一段杂剧表演。第五轮酒,略过。第六轮酒,笙独奏,演奏《法曲》。第七轮酒,筝独奏。第八轮酒,歌舞表演,伴奏乐器也上场了。第九轮酒,歌舞表演,最后以角乐收尾。
第二段:
这场宴乐的散乐,讲究的是“三音”对应天地人三才,“四声”对应四季,乐器数量则对应十二管。乐器是用竹子做的四孔笛,用树叶做成乐器,伴着弦乐和歌曲演奏。“三音”指的是天音高亢,地音低沉,人音平和,都是有声无词的。“四声”指的是春天是平声,夏天是上声,秋天是去声,冬天是入声。散乐的乐器可不少:筚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琴、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面鼓、第三面鼓、腰鼓、大鼓、鞚(一种打击乐器)、拍板。
第三段:
杂剧的历史可悠久了,从齐景公时期就开始用倡优侏儒表演,到汉武帝时期又出现了鱼龙曼延之类的戏法,东汉时期还有绳舞、自刳之伎(一种自残的表演),杜佑认为这些大多是西域传来的幻术,比较粗俗,就不细说了。鼓吹乐,也叫短箫铙歌乐,是从汉朝就有的军乐。根据《辽史·杂礼》记载,朝会时要设置十二案的熊罴(一种乐器),皇帝出行时,前后都有鼓吹乐队,百官的仪仗队也都有鼓吹乐。前部乐队的人员配置是:鼓吹令两人,鼗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大鼓一百二十面,长鸣一百二十面,铙十二面,鼓十二面,歌者二十四名,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
第四段:
后部乐队的配置是:鼓吹丞两人,大角一百二十面,羽葆十二面,鼓十二面,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铙十二面,鼓十二面,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前后鼓吹乐队,出行时在前面引路演奏,朝会时则列队站好,但不演奏。横吹乐也是军乐,和鼓吹乐分部演奏,但都归鼓吹令指挥。前部乐队的配置是:……
话说这大横吹乐队,规模可真不小!一百二十支大横吹,还有两个节鼓,二十四支笛子,二十四支觱篥,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桃皮觱篥,十二个鼓,十二个金钲,一百二十个小鼓,一百二十个中鸣,十二面羽葆,十二面鼓,二十四支管,二十四支箫,再加二十四支笳。
后边的乐队,也就是小横吹,规模也相当壮观,一百二十四支小横吹,二十四支笛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觱篥,二十四支桃皮蒨篥。 这百官的鼓吹乐和横吹乐,从四品以上的官员,乐器的数量都会有所增减,具体可以查阅《仪卫志》。
唉,自从周朝衰落之后,先王时代那些正统的雅乐,就渐渐失传了,你看,《周南》的风格都变了,变成了《秦风》的样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郑、卫、秦、燕、赵、楚这些地方的音乐一股脑儿涌进来,结果正统的雅乐就彻底消失了。
到了汉朝和唐朝,虽然国家强盛,但文人雅士喜欢的音乐里,西域的乐器和曲调越来越多,这些就叫做大乐和散乐。而军队里用的音乐,大多是北方地区的曲调,那就是咱们说的鼓吹乐和横吹乐。现在还留存的一些雅乐,虽然乐器看着还算雅致,但那音调啊,也多少带点西域的风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