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衣轻,是个地位很低的伶人。《五代史》把他列入传记,肯定是有原因的。当时辽国的伶人很多,但是能用诙谐的表演来劝谏皇帝,避免潜在的祸乱的,只有罗衣轻。孔子说过:“君子不以人废言。”所以他的事迹值得记载。
罗衣轻,我们不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他很会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经常用滑稽的表演来讽刺劝诫。辽兴宗在和李元昊打仗的时候吃了败仗,差点被活捉。之前,李元昊抓到辽国人就割掉他们的鼻子,所以逃回北方的辽国士兵都害怕被追上。罗衣轻就劝兴宗说:“您先看看自己的鼻子还在不在啊?”兴宗一听就火了,用皮绳把他绑在帐篷后面,要杀了他。太子在一旁笑着说:“这哪里是打诨,分明是黄幡绰(一种戏谑的表演)!”罗衣轻立刻回道:“打仗也不是唐太宗就能保证赢的!”兴宗一听这话,就消气了,放过了他。
兴宗皇帝曾经和弟弟重元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喝酒,还当着重元的面说以后要把皇位传给他。重元高兴坏了,就开始骄横跋扈,无法无天。他们还一起玩双陆,拿城池做赌注。皇帝总是输,已经输了好几个城池了。重元仗着皇帝宠爱他,又因为有郑叔段给他撑腰,朝中大臣谁也不敢说话,只能暗中互相使眼色。有一天他们又玩双陆,罗衣轻指着棋盘说:“别玩双陆了,你都输光了!”皇帝这才醒悟过来,不再和重元玩了。清宁年间,罗衣轻因为生病去世了。
《周礼》里记载,寺人负责管理宫门的禁卫。到了巷伯的诗歌被列入《诗经》,勃貂的功劳载入晋史,虽然他们对所侍奉的主子忠心耿耿,但这并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汉朝和唐朝的中后期,很多宦官专权乱政,有些事连说都不敢说,这都是因为皇帝过分宠信他们造成的。辽国的王继恩和赵安仁这两个宦官,他们的贤与不肖,都值得后人借鉴,所以才把他们的事迹记载下来。
王继恩,是棣州人。当年睿智皇后南征的时候,他被俘虏了。一开始,皇后从战利品中挑了将近一百个十岁以下、长得好看的孩子,带去凉陉,让他们净身当太监,王继恩就在其中。他很聪明,懂文字,还会说辽语。后来一路升迁,当上了内谒者、内侍左厢押班。圣宗亲政后,他又升了好几级,做到尚衣库使、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灵州观察使、内库都提点这些要职。王继恩喜欢清谈,不喜欢争权夺利,每次得到赏赐,都用来买书,积攒了上万卷书,带着四处走,不停地读书。每次宋朝使臣来进贡,王继恩经常被派去负责宣读圣旨和赏赐。后来,他就不知道去哪儿了。
赵安仁,字小喜,是深州乐寿人,从小就被俘虏了。统和年间,他当上了黄门令、秦晋国王府祗候。秦晋王去世后,他又被任命为内侍省押班、御院通进。开泰八年,他和李胜哥一起密谋逃回南朝,结果半路被抓住了。其实,早些时候,仁德皇后和钦哀帝关系不好,钦哀帝偷偷让赵安仁监视仁德皇后的动向,皇后的一举一动,赵安仁都清楚得很。仁德皇后权势很大,赵安仁害怕惹祸上身,所以又想办法逃回南方。仁德皇后想杀了他,但钦哀帝出面求情。圣宗说:“小喜说过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南朝,每当想起他们,他就心如刀绞。现在为了思念亲人,冒着生命危险逃跑,这也是个孝顺的孩子啊,实在让人同情。”于是赦免了他。重熙年间,钦哀帝摄政,想废掉皇帝,立自己的小儿子重元为帝。皇帝和赵安仁商量对策,把太后迁到庆州去守陵,然后任命赵安仁为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还让他做了契丹汉人渤海内侍都知,兼都提点。后来,皇帝亲自迎接太后,太后责备他说:“你该死一万次了!我曾经救过你,并不指望你报答,你为什么要离间我和我儿子呢?”赵安仁一句话也没说。后来,他也消失了,不知道去哪儿了。
话说啊,人们都说,那些显赫的职位和名号,是用来激励天下的,不是贤能的人,就算是有功劳,也不能随便授予,更何况是宦官呢!像继恩当上了内谒者,安仁当上了黄门令,这好像还说得过去,怎么就沉迷于私情,把观察使、大将军这些重要的职位都给了他们呢?《易经》里说:“背着担子还骑着马,只会招来祸患。” 这大概就是安仁最终没能善终的原因吧,而继恩却幸运地逃过一劫。
这就好比,你给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太大的权力,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本来继恩和安仁做到内谒者、黄门令,已经很不错了,可偏偏因为皇帝的私心,给了他们更高的职位,这简直是引火烧身啊! 你看,安仁最后的下场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而继恩呢,算是运气好,躲过了一劫。 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负且乘,致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