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的兵役制度是这样的:凡是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都要登记在兵籍里。每个正规士兵配备三匹马,另有打草谷的和看守营地的家丁各一人。士兵的装备包括:铁甲九件,马鞍马勒,马披甲(皮铁制),这些根据士兵的体格来配备;弓四张,箭四百支;长枪短枪、骨朵、斧钺、小旗、锤锥、火刀石、马鞍、粮食一斗。还有粮食袋、遮阳伞各一个,系马绳二百尺,这些都得自己准备。士兵和马匹不发粮草,每天派打草谷的骑兵四处抢掠来供给。调动军队用铸造的金鱼符,抓捕马匹和传递命令则用银牌二百枚。军队驻扎的地方,要有远探栏子马,用来夜里侦听人马的声音。

这么说吧,辽国打仗的时候,皇帝会率领所有蕃汉文武大臣,用青牛白马祭告天地和日神,但是不拜月神。然后,再派近臣去告诉太祖以下历代皇帝的陵墓和木叶山神。之后,皇帝下诏书征兵。但是南、北、奚王,东京渤海的军队,燕京的统兵军队,虽然接到诏书,也不敢轻易出兵,必须先上报皇帝。皇帝会派大将拿着金鱼符,符和了才能出兵。接到诏书后,各户人家要赶紧登记户口,统计劳动力,核对兵籍,准备好应征。从十将以上,依次点检军队和武器装备。金鱼符到了之后,军队本部门自己领兵,使者不能干预。只有等再次点检完军队和马匹后,再向皇帝汇报。根据军队和马匹的数量,再任命使者担任军主,和本部门互相监督。之后还要请出五方旗鼓,然后皇帝亲自检阅将校。还要选拔勋戚大臣,担任行营兵马都统、副都统、都监各一人。再从军队中挑选最精锐的三万人组成护驾军,挑选三千骁勇的士兵组成先锋军,再挑选一百名以上剽悍的士兵组成远探栏子军,以上各部都有将领。此外,在各军中,根据人数多少,每十人或五人组成一队,另立将领,以备调遣兵马,处理公务。

他南下征讨,要出兵的地方,大多在幽州以北千里之外的鸳鸯泊。部队出发后,一路攻占了居庸关、曹王峪、白马口、古北口、安达马口、松亭关、榆关等要道。

军队快要到达平州、幽州地界的时候,他又派使者分头催促各路军队加快行军速度,不许长时间逗留,以免践踏庄稼。整个战役,出兵不超过九月,回师不超过十二月。行军途中,不许士兵们看见和尚、尼姑以及穿丧服的人。

皇帝亲自带兵打仗,只留下一个亲王在幽州,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军队进入南方的地界后,分成三路,分别由广信军、雄州和霸州负责。皇帝走的肯定是中间那条路,兵马都统和护驾的军队都跟着他。各路军队一到县城或镇子,就立刻发起攻击。如果是比较大的州城,必须先探清楚虚实,研究好攻击的步骤,再动手。沿途老百姓的房子,还有花园、桑树、柘树,统统都要夷为平地,烧成灰。到了宋朝的北京,三路大军会合,一起商量怎么攻城。撤退的时候也是这样,三路大军前后左右都有先锋部队。

远距离侦察的骑兵,每路都有十几个,走在先锋部队前后二十多里,全副武装,晚上每走十里或五里就稍作休息,下马仔细听有没有敌人的动静。如果有,就抓起来;如果打不过,就赶紧飞报给先锋部队,一起上。如果遇到大部队,就赶紧报告给主帅。敌人的虚实,行动,都能及时掌握。军队走到当州城下,发现城防坚固,攻不下来,就绕过去。但怕敌人出城拦截,就故意擂鼓呐喊,装作要进攻的样子。敌人果然闭城不出,前路畅通无阻,于是大军继续前进,同时分兵截断敌人的交通线,让各个州城之间互相隔绝,孤立无援。

每到一个州城,到了晚上,担心城里会出兵偷袭,或者和邻近的州城里里外外勾结起来,所以半夜三更,每个城门两边一百多步的地方,都要派一百骑兵,全副武装,骑马站岗,随时准备应战。如果敌人真的杀出来了,打不过就赶紧回去集合兵力再战。所有官道、小路、山路、渡口,晚上都要派兵巡逻。那些打草谷的家丁,都穿着盔甲,拿着武器,组成一个个小队,先砍伐园林,然后抢掠老百姓,把土木运来填壕沟,攻城的时候,他们必须第一个冲上去,箭矢、石头、木头一起往下扔,专门对付老百姓。此外,还在本国的州县征召一万汉人乡兵,专门伐树填路,辅助军队。

军营和各种营垒,只用桑树、柘树、梨树、栗树建造。军队撤退时,就放火烧掉。敌人摆开阵势后,要仔细观察敌军阵势的大小,山川形势,进退路线,救援的捷径,以及敌人的粮草来源,都要想好对策。然后在阵地的四面,摆开骑兵队伍,每队五百七百人,十队为一路,十路为一面,每面都有主帅指挥。最先的一队骑兵冲进敌阵,大喊大叫,发起冲击。如果占了便宜,其他队伍就一起冲上去;如果没占到便宜,就撤回来,第二队接着上。撤回来的队伍,可以休息一下,喂马喝水,补充体力。其他路都一样,轮番进攻,敌人阵型不动,也不拼命反击。这样持续两三天,等敌人疲惫不堪了,再让打草谷的家丁骑马挥舞双帚,利用风力疾驰,扬起尘土迷惑敌人,反复冲击。敌人又饿又累,视线受阻,这时就可以取得胜利。

如果南面战场获胜,北面战场却失利,主帅在中间,无法知道情况,就利用本国四面山川作为信号,用声音互相联络,互相支援。

要是皇帝不亲自带兵,那派重臣统兵,至少也得十五万人马,分三路进军,在北京会合,九月出发,十二月回来,行动步骤都得按这个来。要是春天正月出发,秋天九月回来,那就不用任命大元帅了,只派六万骑兵,不许深入敌境,不许攻城,不许砍伐树木,只在边境三百里以内,破坏敌人的生产,不让敌人耕种收成就行了。

军队进入南方的边境,步兵骑兵的营帐都不按道路排列。三路大军每路都由一位将领率领一万骑兵,分散开来,在方圆一百多里外巡逻侦察。傍晚,以吹号角为信号,大家就原地宿营,围绕着主帅的营帐,从近到远,砍下树枝,弯成弓形,作为营帐的支架,不用设置枪营、壕沟、栅栏之类的防御工事。

每次军队行军,都要打三下鼓,不管白天黑夜,大军一起出发。没遇到大敌之前,不骑战马,等到接近敌人军队的时候,再骑上新的、没怎么骑过的马,马力还足。排好阵势不轻易开战,撤退的时候再骑上战马。经常埋伏兵力,切断敌人的粮道,趁夜里放火,顺风点燃柴草。军队粮草自己携带,分散开来行动,又能迅速集结。善于作战,还能吃苦耐劳。这就是这支军队强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