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宫里,那可是重重宫门,锣鼓喧天,戒备森严;一出宫,更是带兵护卫,浩浩荡荡,不得已啊!天下的大祸患,都来自过度的欲望,所以不得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那些聪明勇敢、杰出的人物,以及位高权重的臣子,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把军事准备巧妙地融入到文化礼仪之中,所以才会有这些仪仗队。金吾卫、黄麾卫以及六军仪仗,辽朝从晋朝继承,晋朝又从后唐继承,后唐又从后梁和唐朝继承,这都是有来历的。耶律俨和陈大任以前写的史书里有些记载不全,我参考了《辽朝杂礼》来补充。
王通说过,舜帝一年巡视四方,百姓没有怨言,因为他的护卫很少,征收赋税也很少。辽太祖当年可是匹马一麾,开疆拓土万里,四处征战,从没安安稳稳地待过,所到之处,百姓都乐意跟随,这就是他的方法。辽太宗统一了中原地区,沿用了秦始皇、汉武帝的仪仗制度,后来的皇帝也都沿袭下来。旌旗猎猎,战车飞驰,在五京之间来回奔波,一年到头都在忙碌,车辙马迹相继不断。百姓劳累,国库空虚,都是这个原因啊!辽朝从大贺氏那里继承了唐朝的鼓和旗帜,作为国家的仪仗。这些仪仗的式样很简单,太宗攻打唐朝和晋朝之前,用的都是这些东西。我把它放在篇首,是为了说明那些开国之君,创业之初,未必就能拥有豪华的仪仗队。
十二神纛
十二旗
十二鼓
曲柄华盖
直柄华盖
遥辇末主留下来的制度是,迎接十二神纛、天子旗鼓,放在太祖的帐篷前面。后来太祖的弟弟剌哥等人叛乱,匀德实纵火焚烧行宫,皇后命令曷古鲁去救火,只抢救出了天子旗鼓。太宗即位后,把旗鼓和神纛放在殿前。圣宗皇帝轻车简从地去帝山祭拜。
天显四年,太宗皇帝到辽阳府,人皇王用盛大的仪仗迎接。乾亨五年,圣宗皇帝东巡,东京留守也用盛大的仪仗迎接车驾。这些都是从渤海国继承下来的仪仗制度。
大贺这哥们儿,早年就跑去唐朝当官了,他兄弟娑固后来也跟着去了,还娶了公主做了王,见识了上国的繁华景象。唐玄宗开元年间东封泰山,娑固也跟着去了,又好好欣赏了一番盛世太平的景象。从那以后,他们每年都向唐朝进贡。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的时候,遥辇氏家族世世代代做宰相,他们早就眼巴巴地羡慕着中原王朝的帝王气派了。遥辇氏把鼓和旗帜送到太祖帐前,这算什么?根本配不上他们那雄心壮志和不可一世的气概!后来辽国和后梁联姻,又跟唐朝来往,一点都不觉得麻烦。到了辽太宗时期,辽国用册封礼仪册封后晋,派人到汴京收取礼仪器物,几代人的愿望,一下子就实现了。后晋在太原自立为帝,辽军实力雄厚,轻轻松松就拿下后晋,把礼仪器物都抢到中京,然后放弃了山河,一点都不犹豫,这野心昭然若揭啊! 就这样,秦汉以来的帝王文物,全都被辽国弄到手了;后来的周朝、宋朝照着图样仿制,那都不是原来的东西了。辽国看重这些东西,这就是个重要的原因,所以特别提出来。
太宗会同元年,后晋派使臣冯道准备车驾和礼仪器物,给辽皇太后送上册封礼仪;刘煦、卢重也准备了礼仪,给辽皇帝上尊号。三年,辽太宗在蓟州看了《导驾仪卫图》,于是就亲自率领仪仗队去燕京,在元和殿举行入阁仪式。六年,又率领仪仗队去燕京,在元和殿举行迎接仪式。大同元年正月初一,辽太宗率领仪仗队到达汴京,在崇元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从此以后,这成了惯例。二月初一,辽太宗又在崇元殿接受朝贺。三月,辽太宗将要前往中京镇阳,下令收集卤簿和礼仪器物,交给相关部门押送先行。没过多久,镇阳被后汉攻占,卤簿和礼仪器物随着世宗回到了上京。四月,皇太弟李胡派使者来询问军事情况,辽太宗回复说,朝会和起居都按照礼仪进行。这个月,辽太宗去世,世宗继位,卤簿和礼仪器物虽然准备齐全,却没用上。
穆宗应历元年,下令朝会按照前任皇帝(嗣圣皇帝)的规矩,采用汉朝的礼仪。景宗乾亨五年二月,神主灵柩被抬上辒辌车,仪仗队也准备齐全。六月,圣宗到达上京,留守官员准备了仪仗队迎接。圣宗统和元年,车驾返回上京,迎接仪仗队一切按照规制进行。
话说三年的时候,皇帝驾临上京,留守的官员们都准备好了仪仗队迎接他。
四年,皇帝再次来到燕京,留守的官员们又用仪仗队引导皇帝进京。皇帝到了元和殿,文武百官都去朝贺他。
从那以后,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的事儿,史书上就没再详细记载了。
至于仪仗队的人数、马匹数量…… 这些就不用多说了。 (卤簿仪仗人数马匹)
好家伙,这队伍浩浩荡荡的!先说人,步行走的有2412个人,骑马的有275个人,还有273个骑马的乐队人员,71个教坊司步行人员,52个牵着御马的官员,御马本身有26匹。另外,还有66个官员牵着马,598个骑马的穿甲士兵,160个步行穿甲士兵,2个穿金甲的,12个抬神舆的,一个长寿仙(这谁啊?),以及350个其他职务的官员。
然后是内侍1个,引路和押送的官员2个,县令1个,府牧1个,府吏2个,少尹1个,司录1个,功曹1个,太常少卿1个,太常丞1个,太常博士1个,司徒1个,太仆卿1个,鸿胪卿1个,大理卿1个,御史大夫1个,侍御史2个,殿中侍御史2个,监察御史1个,兵部尚书1个,兵部侍郎1个,兵部郎中1个,兵部员外郎1个,符宝郎1个,左右卫将军35个,左右折冲21个,左右果毅28个,尚乘奉御2个,排仗承直2个,左右夹骑2个,都头6个,主帅14个(教坊司派来的),押着大旗的2个,左右金吾4个,虞候和佽飞16个,鼓吹令2个,漏刻生2个,押送物资的官员1个,司天监1个,令史1个,司辰1个,统军6个,千牛备身2个,左右亲勋2个,左右郎将4个,左右拾遗2个,左右补阙2个,起居舍人1个,左右谏议大夫2个,给事中书舍人2个,左右散骑常侍2个,门下侍郎2个,中书侍郎2个,鸣鞭的内侍2个,侍中1个,中书令1个,监门校尉2个,排列仪仗的官员2个,武卫队正1个,随驾的各司供奉官员30个,三班供奉官员60个,通事舍人4个,御史中丞2个,乘黄丞2个,都尉1个,太仆卿1个,步行太卜令1个。
这队伍里,骑马的官员用的马有34匹,还有4匹进献的马,拉车的马有28匹。总共加起来,人有4239个,马有1520匹。我的天,这得是多大的阵仗啊!
我从前朝太常卿徐世隆家里的藏书里,找到一本叫《辽朝杂礼》的书,以下内容就来自于这本书。至于书中仪注的详细内容,我不敢随意增减或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