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开始,就一直沿袭着雅乐的传统,其中有古老的《颂》乐和《大雅》乐。可是,辽朝的郊庙祭祀仪式上,却没有颂乐的演奏。到了大同元年,辽太宗从汴京回朝的时候,得到了后晋太常寺的乐谱、宫悬(一种乐器架)和乐架,然后就安排相关部门的人员先把这些东西运送到中京。

后来到了圣宗太平元年,举行尊号册封大典的时候,就在大殿里设置了宫悬。举着仪仗旗的人站在大殿西侧第三层台阶上。协律郎们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举着仪仗旗,太常博士引领着太常卿,太常卿再引领着皇帝。仪仗队开始移动的时候,协律郎就举起仪仗旗,太乐令下令敲响黄钟,其他的钟声也随之响起。乐工们敲起柷(一种打击乐器),乐队就开始演奏;皇帝入座后,乐队就停止演奏,等扇子合拢。王公大臣们进门,乐队就开始演奏;他们走到自己的位置后,乐队就停止演奏。通事舍人引领着负责捧册的大臣开始移动时,乐队演奏;大臣们把册子放到殿前香案上,走到自己的位置后,乐队就停止演奏。抬着册子的官员开始移动时,乐队演奏;他们登上大殿,把册子放在皇帝御座前,然后走到西墙北面的位置,乐队就停止演奏。大臣们上殿,乐队演奏;他们走到殿内栏杆内的位置,乐队就停止演奏。大臣们下殿阶,乐队演奏;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乐队就停止演奏。三品以上王公大臣们退场时,乐队演奏;太常博士引领着太常卿,太常卿再引领着皇帝离开御座,进入阁楼,乐队就停止演奏。

到了兴宗重熙九年,皇帝册封契丹人时,皇帝出场,演奏的是《隆安》乐。

圣宗统和元年,册封承天皇太后的时候,也设置了宫悬和簨虡(一种乐器架),太乐工和协律郎都参与了仪式。太后仪仗队开始移动时,就举起仪仗旗,演奏《太和》乐;太乐令、太常卿引导太后登上御座,帘子放下后,乐队就停止演奏。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入场,演奏《舒和》乐;他们到达自己的位置后,乐队就停止演奏。皇帝入场,演奏《雍和》乐;皇帝到达殿前的位置后,乐队就停止演奏。宰相押送着册宝,皇帝跟着册宝走,乐队演奏;册宝放到殿前的案几上后,乐队就停止演奏。翰林学士和大将军抬着册宝,乐队演奏;册宝放到御座前,乐队就停止演奏。丞相上殿,乐队演奏;丞相走到宣读册宝的位置,乐队就停止演奏。皇帝下殿,乐队演奏;皇帝回到自己的位置,乐队就停止演奏。太后宣读答辞完毕,乐队演奏;皇帝到达西阁,乐队就停止演奏。亲王、丞相上殿,乐队演奏;他们退场后,乐队就停止演奏。放下帘子,乐队演奏;皇太后进入内宫,乐队就停止演奏。

太子刚进门,就开始演奏《贞安》乐。这仪式隆重啊!

接下来说说乐队的编制:四个角各放一个建鼓,每个鼓旁边站一个乐工;宫悬每面九个鼓,每个鼓也站一个乐工;靠近北面的乐器旁边放一个柷和一个敔,各配一个乐工;乐器区里面坐着乐队成员,左右两边各一百零二个人;乐器区西南边是武舞队,六十四个人,还有两个举小旗的;乐器区东南边是文舞队,也是六十四个人,同样有两个举小旗的;还有两个协律郎,以及一个太乐令。 人员配置真是相当齐全!

唐朝的《十二和》乐,辽朝初期还在用呢。《豫和》用于祭祀天神,《顺和》用于祭祀地祗,《永和》用于祭祀宗庙,《肃和》用于登歌奠玉帛,《雍和》用于入俎接神,《寿和》用于酌献饮神,《太和》用于节升降,《舒和》用于节出入,《昭和》用于举酒,《休和》用于进饭,《正和》皇后受册时演奏,《承和》太子受册时演奏。这十二种乐曲,真是各有用途啊!

辽朝的《十二安》乐,来头也很大。最初,梁朝把唐朝的《十二和》乐改成了《九庆》乐,后来唐朝重建宗庙,又恢复了《十二和》乐,晋朝又改成了《十二同》乐。 《辽杂礼》记载:“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可见辽朝也改过乐名。可惜,其他的十个《安》乐的名字,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辽朝雅乐的歌词和乐谱,现在都没留下完整的资料;至于乐器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上沿袭了唐朝的旧制。

乐器种类包括:金制的缚和钟;石制的球和磬;丝弦的琴和瑟;竹制的籥、箫和竾;匏制的笙和竽;土制的籥;革制的鼓和鼗;木制的柷和敔。

这十二律的标准,是按照周朝黍尺九寸的管子,空径三分来定的。道宗大康年间,曾经根据秬黍重新制定了升斗的标准,也重新确定了律管的标准。不过,方法还是沿袭了古代的律法。

从汉朝开始,就沿用秦、楚地区的音乐,设立了乐府。到了隋朝高祖的时候,他下令寻找懂得音乐的人,郑译找到了西域苏祗婆的七旦之声,并结合七音八十四调的理论,于是雅乐和俗乐,都采用了这种音乐。在朝廷上演奏的,跟雅乐不同的,就叫做大乐。晋高祖让冯道和刘煦为应天太后和太宗皇帝举行册封仪式,使用的乐器、乐工和仪仗,都跟辽朝的一样。

公元927年,辽太宗册封皇太后,一群童子组成的乐队奏乐,引导皇太后的仪仗队伍前往金銮门。

接下来是天祚皇帝天庆元年(公元1111年)的祝寿仪式:皇帝从东阁出来,鞭子响了,音乐奏响;帘子卷起,扇子打开,音乐停止。太尉拿着仪仗,乐队分列站好,太乐令举起指挥棒,音乐又奏响;皇帝酒喝完后,音乐停止。在场的文武百官分列东西两侧的外殿,太乐令把他们引到殿内,音乐再次奏响,级别更高了。大臣们拿着仪仗,太乐令奏乐,敬酒,唱歌,音乐奏响;喝完酒,音乐停止。等所有官员都喝完酒后,太乐令指挥乐队巡游,举起指挥棒,音乐奏响;喝完酒,音乐停止。太常卿呈上御膳,太乐令奏乐,等御膳都分发完毕,音乐奏响;《文舞》开始,表演三次,然后退场,音乐停止。接下来再敬酒,官员们喝完酒,敬酒,巡游,音乐奏响;喝完酒,音乐停止。接下来再上菜,等御膳都分发完毕,音乐奏响;《武舞》开始,表演三次,然后退场,音乐停止。扇子合上,帘子放下,鞭子响了,音乐奏响;皇帝回到西阁,音乐停止。

这场盛大的仪式所用的乐器,主要源自唐太宗时期的《七德》《九功》之乐。武则天破坏了唐朝宗庙,导致《七德》《九功》的乐舞失传了。此后,宗庙祭祀就用隋朝的《文》《武》二舞。朝廷则用高宗时期的《景云》乐代替,重大庆典时,首先演奏的就是《景云》乐舞。杜佑的《通典》已经记载了这些乐舞的失传,只有《景云》乐舞勉强保留了下来。唐末五代战乱之后,这些乐舞更是少之又少。辽国的大乐,是继承了晋朝的传统。虽然典籍记载坐部乐工左右各有一百二十人,但他们大多也是用《景云》乐舞的乐工充当;至于坐部、立部的乐舞,自唐朝就已经失传了,现在能够考证的,就只有《景云》四部乐舞了。

乐器清单如下:

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笛、短笛,以上乐器各一人演奏。

毛员鼓、连鼗鼓、贝,以上乐器各二人演奏,其余乐器每件各一人演奏。

歌者二人。

舞者二十人,分为四部:《景云》舞八人。

首先,演奏了《庆云》乐舞,四个人表演;接着是《破阵》乐舞,也是四个人;最后是《承天》乐舞,同样是四个人表演。

大乐的调式挺复杂的,雅乐有七个音,大乐也有七个,叫做七旦:娑陁力(平声)、鸡识(长声)、沙识(质直声)、沙侯加滥(应声)、沙腊(应和声)、般赡(五声)、俟利<辶笔>(斛牛声)。从隋朝开始,乐府就用这七个声调,每个声调下有四个小调,一共二十八个调式,就构成了大乐。

然后是具体每个旦的调式,娑陁力旦包括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鸡识旦包括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调;沙识旦包括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般涉旦包括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调、般涉调、高般涉调。这四个旦一共二十八个调式,不用黍律,用琵琶弦来定音。这些调式从低沉到清亮,依次变化,越往下越低沉,越往上越清亮。原本应该有四十九个调式,但现在只有二十八个流传下来了,其余二十一个都失传了,据说这些调式都出自九部乐中的《龟兹部》。

大乐的音阶,每个调式里都有十个音,分别是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这十个音跟十二律近似,只是每个律都少了一个音,就像雅乐里没有商音一样。

殷商时期的靡靡之乐,声音悠扬绵长,却也流传成了郑卫之声(指淫靡的音乐)。秦汉时期,秦楚之声兴起,郑卫之声逐渐衰落。汉武帝让李延年掌管乐府,又吸收了一些西凉的音乐元素。现在流传的散乐,很多都掺杂着俳优、歌舞,其实是汉乐府的遗音。辽朝天福三年,派刘昫带伶官回来,辽朝就有了散乐,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辽国皇后册封仪式上,会表演百戏、角抵、戏马等节目助兴。

皇帝生日的宴乐流程是这样的:第一轮敬酒时,觱篥开始演奏,然后唱歌;第二轮敬酒时,唱歌,同时还有手伎表演;第三轮敬酒时,琵琶独奏;然后是吃饼、喝茶,并致祝酒词;之后上菜,同时表演杂剧;第四轮敬酒则省略了。

第一段:

酒过第一轮,觱篥先奏,接着就开始唱歌。第二轮,继续唱歌。第三轮,还是唱歌,然后乐工们也上场表演了。第四轮,琵琶独奏。之后上了点心、茶,还说了几句祝酒词。吃完东西,杂剧就开演了。

第二段:

酒过第五轮,这轮没啥特别的节目。第六轮,笙独奏,演奏的是《法曲》。第七轮,筝独奏。第八轮,唱歌,同时还有打击乐器伴奏。第九轮,唱歌,角鼓也奏响了。这场音乐盛宴的乐器演奏,讲究的是“三音”对应天地人三才,“四声”对应四季,乐器数量则对应十二管。他们用截断的竹子做成四孔笛,用树叶做成乐器,配合着弦乐和歌曲演奏。“三音”指的是天音高亢,地音低沉,人音适中,都是有声音但没有文字谱。“四声”指的是春天用平声,夏天用上声,秋天用去声,冬天用入声。

第三段:

这场散乐的乐器可不少: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琴、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面鼓、第三面鼓、腰鼓、大鼓、鞚(马鞭)、拍板。至于杂戏嘛,从齐景公时期就开始用倡优和侏儒表演,到汉武帝时期发展出了鱼龙曼延之类的戏法,东汉时期又出现了绳舞和一些自残的表演。杜佑认为这些杂戏大多是西域传来的幻术,比较粗俗,所以就不细说了。

第四段:

鼓吹乐,也叫短箫铙歌乐,从汉朝就有了,算是军乐。根据《辽史·杂礼》记载,朝会的时候要摆上十二张熊罴图案的案几,皇帝出行的时候,前后都有鼓吹乐队,百官的仪仗队也都配备鼓吹乐。前部乐队的人员配置是:鼓吹令两个人;鼗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大鼓一百二十面;长鸣一百二十面;铙十二面;鼓十二面;唱歌的二十四个人;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后部乐队的人员配置是:鼓吹丞两个人;大角一百二十面;羽葆十二面;鼓十二面;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铙十二面;鼓十二面;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前后两队鼓吹乐队,皇帝出行时走在前面演奏,朝会的时候则列队站好,但不演奏。横吹乐也是军乐,和鼓吹乐分部演奏,但都归鼓吹令指挥。前部乐队……

话说这支大乐队,阵容可真是庞大!先说乐器数量,大横吹一百二十件,节鼓两面,笛子二十四支,觱篥(bì lì)二十四支,笳(jiā)二十四支,桃皮觱篥二十四支,还有(yáo)鼓十二面,金钲(zhēng)十二面,小鼓一百二十面,中鸣一百二十面,羽葆(bǎo)十二面,鼓十二面,管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

后部乐队也不小,小横吹一百二十四件,笛子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觱篥二十四支,桃皮蒨(qiàn)篥二十四支。 这可不是随便凑数的,根据《仪卫志》记载,百官的鼓吹乐和横吹乐,从四品以上的官员开始,乐器数量还会有所增加或减少,具体多少就看官职大小了。

哎,可惜啊,自从周朝衰落以后,先王时代的雅乐就慢慢失传了,你看,《周南》的音乐都变成了《秦风》的样子。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郑、卫、秦、燕、赵、楚这些地方的音乐一股脑儿涌进来,正宗的雅乐就彻底消失了。

汉朝和唐朝虽然强盛,但文人雅士喜欢的音乐里,西域的音乐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大乐”和“散乐”。而军队里用的音乐,大多是北方民族的乐曲,也就是咱们说的“鼓吹乐”和“横吹乐”。 现在虽然还保留了一些雅乐的乐器,但说真的,那些乐器看着挺雅致的,可声音听着,也带点西域的风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