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月份不够长啊,是因为初一算得虚的;但天上的运行却多出来一些,这是因为阳气太足了。 盈亏互相牵制,日子就乱套了,日子乱套了,就导致寒暑交替错乱,庄稼收成不好,国家政事也搞不清楚。 所以那些圣人啊,就根据北斗星的指向和岁星的位置,制定了闰年的方法,来管理好国家大事。 所以说,有了闰月,月份就对了,月份对了,年份也就对了。 年份对了,就能按时考核官员的政绩,不会再有误差了。 国家正史都是按年份记事的,这闰法啊,可太重要了!
辽国一开始用的是梁朝和唐朝的历法。 等他们占了晋朝,当了皇帝之后,历法又改了两次,分别是《乙未历》和《大明历》。 穆宗应历六年的时候,辽国用的是周朝的《钦天历》;十年后,宋朝用的是《应天历》。 景宗乾亨四年,宋朝又改用《乾元历》。 圣宗统和十九年,宋朝用《仪天历》;太平元年,又改用《崇天历》。 道宗清宁十年,宋朝用《明天历》;大康元年,用《奉元历》;大安七年,又换成《观天历》。 天祚皇帝乾统六年,宋朝用的则是《纪元历》。 五代时期历法改了三次,宋朝竟然改了八次,辽国前后改了两次。
历法不一样,所以定初一和闰月的时间也不一样,搞得人一头雾水,看着就让人迷糊。 所以我就写了这篇《闰考》来解释一下。(表格略)
辽朝建国的时候,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沿用了二百多年。现在奉旨修辽史,和宋史、金史的体例差不多,所以辽朝的《大明历》是不能少的。但是辽朝的历法资料很难找到,《大明历》的原本也找不到,后来从一个史官那里找到了祖冲之的历法。祖冲之的历法,应该就是辽历的来源吧?咱们国家以前也用过他的历法。用祖冲之的历法推算,一直推算到辽朝改历的那一年,再根据起元数来推算,这就是辽朝的《大明历》了。虽然辽朝的历法可以补充进去,但是不补充也没关系,史书讲究的是要完整,缺失的内容就空着。史官记载了历法,天文官也保留了他们的职务,《辽史》里记载这些就足够了。所以就写了《历象志》。
大同元年,太宗皇帝从汴京迁都的时候,把百官、技工、天文历法方面的人才都带到了中京,辽朝这才有了自己的历法。在此之前,梁朝和唐朝都沿用景福年间的《崇玄历》。晋朝天福四年,司天监马重绩上奏了《乙未元历》,又叫《调元历》,太宗皇帝带到中京的就是这个历法。穆宗应历十一年,司天监王白、李正等人又献上了新的历法,其实还是《乙未元历》。圣宗统和十二年,可汗州刺史贾俊献上了一部新的历法,这就是《大明历》。高丽编写的《大辽古今录》里记载,统和十二年辽朝开始颁布新的历法和年号,这和贾俊献上的历法时间相符。《大明历》的算法是根据宋朝祖冲之的历法来的,沈约的《宋书》里记载得很清楚。具体内容如下:
宋武帝大明六年,祖冲之上交了《甲子元历》的算法,但是还没来得及使用,就以年号命名为《大明历》。
从上元甲子年到宋朝大明七年癸卯年,一共是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这部分是推算的年数,不是历法本身的内容)
元法:五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五
纪法: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
章岁:三百九十一
章月:四千八百三十六
章闰:一百四十四
闰法:十二
月法: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余数:二十万七千四十四
岁余:九千五百八十九
没分:三百六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一
没法:五万一千七百六十一
周天: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四
虚分:一万四千四百四十九
行分法:二十三
小分法:一千七百一十七
通周:七十二万六千八百一十
好家伙,这都是些什么啊?密密麻麻的,看着就头大!让我一句一句给你翻译成大白话。
首先,这开头几个数字,应该是某种天文历法计算的结果吧。会周是717777,通法是26377,差率是39。 这几个数字具体指什么,我暂时不清楚,得看后面的解释。
接下来是“推朔术”,这应该是推算朔日(农历初一)的方法。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先把上元年的数字记下来,然后用章月(大概是某种月份单位)乘以它,得到积月,如果积月超过了章岁(大概是某种年份单位),就得到闰余。如果闰余超过247,那这一年就是闰年。再用月法(大概是某种月份的日数)乘以积月,得到积日,剩下的就是小余。用积日除以60(六旬),剩下的就是大余。用甲子纪年法(天干地支)来表示这个大余,然后加上上元年的数字,这就是天正十一月朔日(农历十一月初一)了。如果小余超过1849,那这个月就是大月。
然后是“求次月”的方法,也就是怎么算下一个月的初一。 简单来说,就是在大余里加上29,在小余里加上290;如果小余超过了日法,就从大余里减去,然后用甲子纪年法表示剩下的,就是下一个月的初一了。
“求弦望”是算农历上弦、望(十五)、下弦的。 就是在大余里加7,小余里加1570,再加一个小分1。如果小分超过4,就从小余里减去,如果小余超过日法,就从大余里减去,然后用甲子纪年法表示,就是上弦日了。以此类推,继续加就能算出望日、下弦日和下个月的初一。
“推闰术”是推算闰月的方法。 用闰余减去章岁,剩下的如果超过闰法(大概是某种闰月的日数),就说明有闰月,用天正纪年法表示,就是闰月所在的月份了。闰月有时会提前或延后,以没有中气(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为准。
“推二十四气”是推算二十四节气的。 和推朔日类似,先把上元年的数字记下来,然后用余数(具体是什么余数,没说清楚)乘以它,得到积日,剩下的就是小余。用积日除以60,剩下的就是大余。用甲子纪年法表示大余,然后加上上元年的数字,这就是天正十一月冬至日了。
“求次气”是算下一个节气的。 方法和求次月类似,在大余里加15,小余里加8626,再加一个小分5。如果小分超过6,就从小余里减去,如果小余超过纪法(大概是指某种节气的日数),就从大余里减去,然后用甲子纪年法表示,就是下一个节气了。
“求土王用事”是算土王星(大概是某种星宿)当值的日期。 就是在冬至的大余里加27,小余里加15528,就是季冬土王用事日。继续加91和大余里加12270,小余里加12270,就是下一个土王用事日。
“推没术”是推算某种天文现象(“没”字,可能是指星宿的隐没)的日期。 用90乘以冬至的小余,再减去没分(大概是某种天文单位),如果超过没法(大概是某种天文单位),就是没日了,剩下的就是日余。用甲子纪年法表示,然后加上冬至的数字,就是没日了。
“求次没”是算下一个这种天文现象的日期。 就是在日里加69,日余里加34442,如果日余超过没法,就从日里减去,就是下一个没日了。如果日余没有了,就说明这个现象消失了。
“推日所在度术”是推算日月星辰所在位置的度数。 用纪法乘以朔日的积日,得到度实,再用周天(360度)减去它,剩下的如果超过纪法,就是积度,剩下的就是度余。用虚一(大概是某种天文单位)表示,然后用次宿(大概是某种星宿)除以它,加上上元年的数字,就是天正十一月朔日夜半时日月星辰所在的位置度数了。
“求次月”是算下个月日月星辰所在位置的度数,大月加30度,小月加29度,然后减去度分(大概是某种天文单位)。
“求行分”这一句没有内容,应该是缺失的。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相当复杂的天文历法计算方法,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我只能尽力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但其精确性可能无法保证,因为很多专业术语我并不了解。 想要真正理解,还需要深入研究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种古代历法计算方法,用现代口语解释如下:
首先,用小分法除以度数,得到行分(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小分(小数部分)。小分满了就加到行分里,行分满了就加到度数里。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小数进位一样。
接下来是计算第二天的情况:度数加一。然后从虚数(可能是某种中间计算值)里减去行分6,小分147。
然后是计算月亮所在位置的方法:用朔日(农历初一)的小余数乘以124得到度数的余数,再乘以860得到微分(更精确的数值)。微分满了就加到度数余数里,度数余数满了就加到总度数里。最后用这个结果减去朔日半夜月亮的位置,就能得到月亮当前的位置。
计算下个月的情况:大月度数加35,度数余数是31834,微分是77967;小月度数加22,度数余数是17261,微分是62736。这里也需要从虚数里减去度数。
接下来是关于“迟疾历”的部分,这里只给出了表和计算方法,表的内容我们略过。计算方法是:用通法(可能是某种常数)乘以朔日积日(从某一个起始日算起的总天数)得到通实,然后用通实减去通周(可能是某种周期),余数满了通法就加一天,不满的部分就是日余。 天正十一月朔日半夜开始计算历日。
计算下个月:大月加两天,小月加一天,日余都是11746。历法满了27天,日余是14631,就减掉。
计算第二天:加一天。
计算当天月亮的精确位置:用半夜入历日(从某一个起始日算起的历日)的余数乘以损益率(可能是某种调整系数),再用损益盈缩积分(可能是某种积分方法)进行调整,得到的结果满了纪法(可能是某种单位)就是度数,不满的部分是度数余数。用盈加缩减平行度及余数得到最终的度数。如果结果超过了纪法就进位,不足就退位。行分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计算第二天,就加上迟疾历的数值。虚数里的分也用同样的方法减去。
最后是关于“阴阳历”的部分,表的内容我们也略过。计算方法是:用通实减去会周(可能是某种周期),不满交数(358888.5)的部分是朔日进入阳历的分数,减去后得到朔日进入阴历的分数。每满通法就加一天,不满的部分是日余。天正十一月朔日半夜开始计算历日。
计算下个月:大月加两天,小月加一天,日余都是27779。历法满了13天,日余是15987.5,就减掉。阳历结束就进入阴历,阴历结束就进入阳历。
计算第二天:加一天。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复杂的历法计算方法,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计算步骤,即使用现代口语解释,也仍然比较抽象难懂。 它体现了古代天文历法的高度发展水平。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天文计算的方法,非常专业,咱们一句一句地来掰扯掰扯,用咱们现在能听得懂的话来说说。
第一段:
“求朔望差:以二千二十九乘朔小余,满三百三为日余,不尽倍之为小分,则朔差数也。” 意思是:算朔望的差值,用2229乘以朔日的剩余值(朔小余),每333个单位就记作一天的剩余值(日余),剩下的不足333的,乘以2,就是小分,这就是朔差。
“加一十四日,日余二万一百八十六,小分百二十五。小分满六百六从日余,日余满通法为日,即望差数也。” 然后加上14天,日余变成21186,小分是125。如果小分超过660,就从日余里减去,日余超过一定数量(通法)就换算成天数,这样算出来的就是望差。
“又加之,后月朔也。” 再把望差加上去,就是下个月朔日了。
第二段:
“求合朔月食:置朔望夜半入阴阳历及余,有半者去之,置小分三百三,以差数加之。” 要算合朔月食,先把朔望日的半夜时刻(阴阳历及余)算出来,如果有半天的就舍去,然后设置小分是333,再把差值加进去。
“小分满六百六从日余,日余满通法从日,日满一历去之。命日算外,则朔望加时入历也。” 小分超过660就从日余里减,日余超过一定数量(通法)就换算成天数,天数超过一个历法周期就减去。算出来的天数就是朔望日加上的时间,也就是在历法中的时间。
“朔望加时入历一日,日余四千一百九十八,小分四百二十八以下,十二日,日余万一千七百八十八,小分四百八十一以上,朔则交会,望则月食。” 如果朔望日加上的时间是一天,日余是4198,小分小于428;如果是12天,日余是11788,小分大于481,那么朔日就发生交会,望日就发生月食。
第三段:
“求合朔月食定大小余:令差数日余加夜半入迟疾历余,日余满通法从日,则朔望加时入历也。” 要确定合朔月食的大小余数,把差值的日余加上半夜时刻的迟疾历余,日余超过一定数量(通法)就换算成天数,这样就得到了朔望日加上的时间,也就是在历法中的时间。
“以入历余乘损益率,以损益盈缩积分,如差法而一,以盈减缩加本朔望小余为定小余。” 用历法中的剩余值乘以损益率,进行损益盈缩积分的运算,方法和差值法一样,最后把结果加上原来的朔望小余,就得到了确定的剩余值(定小余)。
“益之或满法,损之或不足,以日法进退日。” 如果结果超过了标准,就减去;如果结果不足,就加上,用天数的标准来调整天数。
第四段:
“求合朔月食加时:以十二乘定小余,满日法得一辰,命以子,算外,加时所在辰也。” 要算合朔月食加上的时间,用12乘以确定的剩余值,每满一定数量(日法)就得到一个时辰,从子时开始算,算出来的就是加时所在的时辰。
“有余者四之,满日法得一为少,二为半,三为太。又有余者三之,满日法得一为强,以强并少为少强,并半为半强,并太为太强。” 如果还有剩余,就乘以4,每满一定数量(日法)就分别记作少、半、太。如果还有剩余,就乘以3,每满一定数量(日法)就记作强,然后把强和少、半、太组合起来,比如强加少就是少强。
“得二者为少弱,以并少为半弱,并半为太弱,并太为一辰弱,以前辰名之。” 如果得到两个剩余值,就记作少弱,然后和少、半、太组合,分别记作半弱、太弱、一辰弱,并用之前的时辰来命名。
第五段:
“求月去日道度:置入阴阳历余乘损益率,如通法而一,以损益兼数为定。定数十二而一为度。不尽四而一,为少、半、太。又不尽者三而一,一为强,二为少弱,则月去日道数也。” 要算月亮离开太阳的度数,用阴阳历的剩余值乘以损益率,按照一定的规则计算,得到一个确定的数值。这个数值除以12得到度数,剩下的不足的部分再除以4,得到少、半、太;如果还有剩余,再除以3,得到强、少弱,这就是月亮离开太阳的度数。
“阳历在表,阴历在里。” 阳历在外面,阴历在里面(指计算方法或位置)。
第六、七、八段:
“测景漏刻中星数:(表略)” 测量日影、漏刻和星数(表格省略)。
“求昏明中星:各以度数如夜半日所在,则中星度。” 计算黄昏和黎明时星的位置,根据度数和半夜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星的位置。
“推五星术:木率:千五百七十五万三千八十二。火率:三千八十万四千一百九十六。土率:千四百九十三万三百五十四。金率:二千三百六万一十四。” 推算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的运行规律,这里列出了它们的运行速率。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非常复杂的古代天文计算方法,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和计算步骤,即使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理解起来也仍然比较困难。 这套方法体现了古代天文工作者高超的智慧和对天文的深刻理解。
咱们先说这个水率,是四百五十七万六千二百四。
接下来是五星推算的方法:先把每个星的度数都除以水率,剩下的再用这个水率减,一直减到剩下的数小于水率为止。剩下的数就作为入岁日(一年中星体进入某一位置的日子),不够一天的就记作日余。然后,用天正朔(一年开始的日子)来计算,算完之后,星体就和太阳合了。
要算星体合日(与太阳会合)的度数,就要把入岁日和日余,加上天正朔的日数和日余,一直加到超过一个周期(纪法)的度数为止。如果超过三百六十度,就减去三百六十度,剩下的记作虚一,计算完毕后,就知道星体合日时所在的度数了。
然后算星体出现的日子:把星体伏日(潜伏的日子)和日余,加上星体合日时的日数和日余,如果超过一个周期(纪法)的日数,就减去周期数,剩下的就是星体出现的日子。
再算星体出现时的度数:把星体伏度(潜伏时的度数)和度余,加上星体合日时的度数和度余,如果超过一个周期(纪法)的度数,就减去周期数,剩下的就是星体出现时的度数。
五星运行的方法是这样的:用小分法去除度数的余数,得到的结果就是星体每天运行的度数(行分),不够一分的就是小分。把日数加上星体每天运行的度数,如果超过一个周期(纪法)的度数,就减去周期数,剩下的继续用前面的方法计算。如果星体逆行,就要减去运行的度数。星体潜伏时,度数就不够一个周期。从运行开始到结束,要减去六分行分和一百四十七小分;如果星体逆行回到起始位置,就要加上这些数。
咱们先看木星:
木星刚开始和太阳合,潜伏了十六天,日余是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运行了两度,度余是三万七千五百四,早晨在东方出现。之后,每天运行四分,一百一十二天运行十九度十一分。然后停留了二十八天。逆行时,每天运行三分,八十六天退行十一度五分。又停留了二十八天。之后,每天运行四分,一百一十二天后,傍晚在西方潜伏,日度余和开始一样。一个周期一共三百九十八天,日余是三万五千六百六十四,运行了三十三度,度余是二万五千二百一十五。
火星:
(待续)
一开始土星跟太阳重合了,然后就“伏”起来了,藏了七十二天。这七十二天里,太阳自己走了六百八天(按某种历法计算),土星走了五十五度,还剩两万八千八百六十五度没走完。早上,它出现在东方。接下来,土星走得快了,每天走十七分,九十二天走了六十八度。然后速度稍微慢了一点,每天走十四分,九十二天走了五十六度。再慢一些,每天只走九分,九十二天走了三十六度。然后它停了十天。接着它反向运行了,每天后退六分,六十四天后退了十六度十六分。又停了十天。之后,它又开始前进,速度先慢,每天走九分,九十二天;然后速度变快,每天走十四分,九十二天;最后速度最快,每天走十七分,九十二天。傍晚,它在西方沉落,剩下的度数跟一开始一样。整个周期是七百八十天,太阳走了大约一千二百一十六天,土星走了四百一十四度,还剩三万两千五十八度没走完。减去一个完整的圆周,最终算下来,土星每周期走四十九度,还剩一万九千八百九度。
土星的运行情况是这样的:一开始土星和太阳重合了,然后就“伏”起来了,藏了十七天。这十七天里,太阳自己走了大约一千三百七十八天,土星只走了一度,还剩一万九千三百三十三度没走完。早上,它出现在东方,并且是顺行的,每天走二分,八十四天走了七度七分。然后它停了三十三天。接着它反向运行了,每天后退一分,一百一十天后退了四度十八分。又停了三十三天。之后,它又开始顺行,每天走二分,八十四天。傍晚,它在西方沉落,剩下的度数跟一开始一样。整个周期是三百七十八天,太阳走了大约两千七百五十六天,土星走了十二度,还剩三万一千七百九十八度。
金星:(此处原文缺失,无法翻译)
一开始水星和太阳重合,然后就“潜伏”起来了,藏了39天。这期间太阳走了38126度,水星也走了49度,然后傍晚在西方出现。接下来水星开始快速运行,每天走1度5分,92天走了112度。速度稍微慢一点的时候,每天走1度4分,92天走了108度。速度最慢的时候,每天只走17分,45天走了33度6分。然后水星停了9天。之后速度变慢,每天走16分,9天倒退了6度6分,傍晚又“潜伏”在西方。它“潜伏”了5天,倒退了5度,然后又和太阳重合了。再过5天,又倒退了5度,早晨在东方出现。这时水星开始逆行,每天走16分,持续了9天,然后又停了9天。之后水星开始运行,速度慢,每天走17分,持续了45天。速度稍微快一点的时候,每天走1度4分,持续了92天。速度最快的时候,每天走1度5分,持续了92天。最后水星早晨在东方“潜伏”,太阳走的度数和一开始一样。整个周期是583天,太阳走了36761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是这样。减去一个周期,水星实际走了218度,剩余26313度。算上291天,太阳走了38126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是这样。
水星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开始水星和太阳重合,然后“潜伏”了14天。这期间太阳走了37115度,水星走了30度。傍晚在西方出现。然后水星快速运行,每天走1度6分,23天走了29度。速度慢下来后,每天走20分,8天走了6度22分。然后水星停了2天。速度变慢,每天走11分,2天倒退了22分,傍晚又“潜伏”在西方。它“潜伏”了8天,倒退了8度,然后又和太阳重合。再过8天,又倒退了8度,早晨在东方出现。这时水星开始逆行,每天走11分,持续了2天,然后又停了2天。之后水星开始运行,速度慢,每天走20分,持续了8天。速度快的时候,每天走1度6分,持续了23天。最后水星早晨在东方“潜伏”,太阳走的度数和一开始一样。整个周期是115天,太阳走了34739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是这样。算上57天,太阳走了37115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是这样。
上元之岁,岁在甲子,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日月五星聚于虚度之初,阴阳迟疾亦自此始。
梁武帝天监三年,梁武帝的儿子萧暅上书弹劾何承天制定的历法有错误,不能使用。 九年正月,皇帝下令采用祖冲之编制的《甲子元历》,并且正式颁布推算历法的方法。南朝陈朝继承梁朝的制度,也沿用祖冲之的历法。到了辽朝,辽圣宗采纳了贾俊献上的新历法,沿用了宋朝《大明历》的名称继续使用。
金朝把这套历法叫做《重修大明历》。元朝沿用了金朝的《重修大明历》。后来元朝又改用《授时历》,并且专门设立了司天监来负责历法的修订和研究,每年甲子年冬至都要重新校正历法。相关的书籍都保存在太史院,严禁外传。
接下来是关于闰月的考证。月份长度不够,就会出现朔日偏差;天体运行有剩余,就叫做气盈。盈虚相差,就会导致年月计算出现错误,这些错误积累起来,就会导致寒暑交替错乱,庄稼无法正常生长,国家政务也会混乱不堪。所以圣人通过观察斗柄和岁星的位置,制定了闰月的方法,来保证国家政务的正常运转。所以说,闰月正确了,月份就正确;月份正确了,年份就正确。年月正确了,颁布政令考核官员的功绩,就不会出现时间上的错误。国家史书记录年份来叙述事件,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辽朝开始参考梁朝和唐朝的历法。辽朝灭亡后,金朝继承了帝位,《乙未历》和《大明历》使得历法发生了两次变化。 穆宗应历六年,后周采用显德年间的《钦天历》;十年后,宋朝采用建隆年间的《应天历》。景宗乾亨四年,宋朝又改用《乾元历》。圣宗统和十九年,宋朝用《仪天历》;太平元年,宋朝又用《崇天历》。道宗清宁十年,宋朝用《明天历》;大康元年,宋朝用《奉元历》;大安七年,宋朝用《观天历》。天祚皇帝乾统六年,宋朝用《纪元历》。五代时期历法改了三次,宋朝一共改了八次,辽朝前后改了两次。由于历法不统一,所以确定朔日和闰月的时间也各不相同,让人很困惑,所以写了这篇《闰考》。(具体内容略)
接下来是关于朔日的考证……
古代啊,太史官负责校正年岁,记录历史事件,国家史书则按照日期、月份、时间来记载年份。要是时间月份不对,那记载的历史事件就前后不一了。所以,历法和史书就合在一起由一个部门负责,颁布历法,掌握时间,这必须得在全国统一才行。辽、汉、周、宋这些朝代,都用夏朝的历法,但各自又制定了自己的历法。国家史书里关于闰月和朔日的记载,就常常出现差异。辽朝初期用的是《乙未元历》,这套历法是根据何承天《元嘉历》的方法制定的;后来又用《大明历》,这套历法是根据祖冲之《甲子元历》的方法制定的。何承天的历法计算日食,规定初一和十五一定有七个闰月;而祖冲之的历法计算日食,一定是在朔日,四年才可能有一个闰月。用《乙未历》,汉朝和周朝的记载大多相同;但用《大明历》,跟宋朝的记载就时常有出入。
国家史书记载事件,甲子纪年法都一样,但闰月和朔日的记载却常常不同,这就是原因。耶律俨的史书用《大明历》的方法来校正《乙未历》的月朔,但有时又和陈大任的史书记载相冲突。研究古代历史的学者,常常因此而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参考了《五代职方考》中契丹州郡的制度,编写了这本《朔考》。历法不同叫做“异”,因为传承过程中出现错误叫做“误”。辽史里没有写明用的是哪种历法,耶律俨和陈大任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只写了自己的说法;而其他的史书则都注明了所用的历法。这些不同的说法,我都加了注释在后面。(表格略)
宋朝元丰元年十二月,朝廷下令让司天监考证辽国、高丽、日本三国历法和《奉元历》的异同。辽国的己未年岁首和《宣明历》一致;日本的戊午年和辽国的历法相近;高丽的戊午年岁首和《奉元历》一致,但节气却有所不同。戊午年是辽朝大康四年,己未年是五年。可见,辽宋两国当时的司天监互相参考过彼此的历法。
高丽进献的《大辽事迹》中记载了辽国诸王的册文,其中有不少关于月朔的记载,所以我把它也附录进来了。
孟子说过:“天的高度,星辰的距离,只要认真探究它的道理,几千年后的日食都能推算出来。”哎,圣人的用心良苦,真是博大精深,达到了极致!
话说啊,古人观察天象,可厉害了!太阳有日晷显示它的位置,月亮有盈亏变化,北斗七星有它的运行规律,星星也有明暗变化。他们根据这些天象变化制造仪器来观测,什么八尺高的表,六尺长的筒,还有计时用的漏壶,日月星辰的运行都能掌握在手中。
通过仔细观察和精确测量,他们就造出了浑天仪,这玩意儿能形象地展示天体的运行规律;还造了地平仪,用来测量天体的升降。这浑天仪啊,就是根据古人对天道的认识,用简单的工具就能窥探天机,就像古代陶唐氏的浑天仪一样。后来又有了浑仪,它能精确测量天体的度数和位置,就像古代虞舜时期那样。
铸造浑天仪,金子最好,水也很重要。只要掌握了铸造工艺,不用出门就能了解天道,这就是圣人的智慧啊!历朝历代的仪器,都记载在史书里。咱们大唐太宗大同元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晋朝的历法仪器和浑天仪,可惜到后唐清泰二年就坏得不能用了,可见这些东西保存不易啊。
古时候炼铜,要等到铜矿里的杂质完全去除后才能使用,这样才能用得久。唐朝有个和尚一行,铸造的浑天仪当时号称精妙绝伦,可没过多久,铜铁就生锈了,转不动了,就废弃不用了。这金子的质量不好,水质也不行,何况还放在寒冷的地方呢!
晋朝天福三年又造了一个。你看,《周礼》里记载,契壶氏制作的计时器需要用火加热,即使在寒冷的地方也能用。
古时候啊,星官的名字多达上万个!可惜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东西都失传了。汉朝收集残存的资料,才得到甘德、石申、巫咸三家的天文图籍。这些图籍里记载的星官合起来有上千个,现在只留下十分之一了。
这些星官被分为三垣、四宫、二十八宿,以北极星为中心,北斗七星为标准,五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行为依据,日月交替,太一星最为尊贵,一些不起眼的星就如同粪土一样。这些星象占卜的用途,可以说是相当齐全了。司马迁的《天官书》已经详细记载了这些,后世的天文观测,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三家的星官体系。天象的运行规律,历代都是一样的,但是汉、晋、隋、唐的史书里对天文的记载,却有很多重复和繁琐的地方。
而且,天象的吉凶预兆,是有规定的,记载在正史里,可能会误导后人,所以就不再赘述了。至于日食、星变、风雨、地震、降雪这些天象,都记载在《帝纪》里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辽朝建国的时候,就设立了幽州和营州,逐渐完善了礼乐制度,国家规模越来越大,沿用颁布的历法达两百多年。现在奉命修撰辽史,体例和宋史、金史差不多,所以辽朝的《大明历》就不可或缺了。但是,辽朝的历法记录很难找到,《大明历》的原本也找不到,后来从一个史官那里找到了祖冲之的历法。祖冲之的历法,是不是辽朝历法的来源呢?咱们国家以前也用过祖冲之的历法。用祖冲之的历法推算,一直推算到辽朝改历的那一年,再根据起元推算,这就是辽朝的《大明历》了。虽然辽朝的历法可以根据祖冲之的历法来补充,但是我们没这么做,因为史书贵在真实可靠,缺失内容也没关系。史官记录了历法,天文官员也履行了职责,《辽史》里记载这些就足够了。所以,我写了一篇《历象志》。
大同元年,太宗皇帝从后晋的汴京迁都,把各部门的官员、技术人员和天文历法方面的专家都带到了中京,辽朝这才有了自己的历法。在此之前,后梁和后唐都还在用景福年间的《崇玄历》。后晋天福四年,司天监马重绩上奏了一部新的历法,叫做《乙未元历》,又叫《调元历》,太宗皇帝从汴京带走的历法就是这个。穆宗应历十一年,司天监官员王白、李正等人又进献了一部历法,其实还是《乙未元历》。圣宗统和十二年,可汗州刺史贾俊进献了一部新历法,这就是《大明历》。高丽编写的《大辽古今录》记载,统和十二年辽朝开始颁布新的历法和年号,这和贾俊进献《大明历》的时间相符。《大明历》是根据宋朝祖冲之的历法制定的,沈约的《宋书》里记载得很清楚。具体内容如下:
宋武帝大明六年,祖冲之上奏了《甲子元历》的算法,但还没来得及实行,就以年号命名为《大明历》。
从上元甲子年到宋大明七年癸卯年,一共是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这部分是推算结果,并非历法本身)
元法:五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五。
纪法: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
章岁:三百九十一。
章月:四千八百三十六。
章闰:一百四十四。
闰法:十二。
月法: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余数:二十万七千四十四。
岁余:九千五百八十九。
没分:三百六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一。
没法:五万一千七百六十一。
周天: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四。
虚分:一万四千四百四十九。
行分法:二十三。
小分法:一千七百一十七。
通周:七十二万六千八百一十。
好家伙,这堆数字和术语,看着就头大!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尽量用大白话解释。
首先,“会周:七十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七”,意思是说,一个周期的总天数是七十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七天。 “通法: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七”,这个“通法”大概指一个什么标准数值,是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七。 “差率:三十九”,这个“差率”是三十九,具体指什么,得结合后面的内容看。
接下来是“推朔术”,这部分讲的是怎么推算农历每月的初一(朔日)。 “置入上元年数算外,以章月乘之,满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余”,意思是先把上元年的年数放一边,然后用一个叫“章月”的数值去乘以它,乘出来的结果如果能被“章岁”整除,就是积月数,除不尽的部分就是闰余。 “闰余二百四十七以上,其年有闰”,如果这个闰余超过二百四十七,那这一年就是闰年。后面那些“以月法乘积月,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余。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大余命以甲子,算外,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也。小余千八百四十九以上,其月大。” 说的都是一些计算方法,用各种数值和方法计算出农历十一月初一,以及这个月是大小月。 总之,就是一堆复杂的计算步骤,目的是算出农历日期。
“求次月:加大余二十九,小余二千九十。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大余满六旬去之,命如前,次月朔也。” 这部分是说怎么算下一个月的初一,用不同的数值和方法进行计算。 “求弦望:加朔大余七,小余千五百七,小分一。小分满四从小余,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命如前,上弦日也。又加得望,又加得下弦,又加得后月朔也。” 这部分讲的是怎么算农历的弦望日(上弦、满月、下弦)。 还是一堆计算公式,目的是算出这些特殊日子。
“推闰术:以闰余减章岁,余满闰法得一月,命以天正,算外,闰所在也。闰有进退,以无中气为正。” 这部分是推算闰月的方法,通过计算闰余来确定闰月在哪个月。 “推二十四气:置入上元年数算外,以余数乘之,满纪法为积日,不尽为小余。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大余命以甲子,算外,天正十一月冬至日也。” 这部分是推算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的日期。 “求次气:加大余十五,小余八千六百二十六,小分五。小分满六从小余,小余满纪法从大余,命如前,次气日也。” 这部分是说怎么算下一个节气的日期。
“求土王用事:加冬至大余二十七,小余万五千五百二十八,季冬土用事日也。又加大余九十一,小余万二千二百七十,次土用事日也。” 这部分似乎在算某个特定日子,跟“土王用事”有关,具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推没术:以九十乘冬至小余,以减没分,满没法为日,不尽为日余,命日以冬至,算外,没日也。” “求次没:加日六十九,日余三万四千四百四十二,余满没法从日,次没日也。日余尽为灭。” 这两部分讲的是“没”的推算方法,具体“没”指什么,我需要更多上下文才能解释。
“推日所在度术:以纪法乘朔积日为度实,周天去之,余满纪法为积度,不尽为度余。命以虚一,次宿除之,算外,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日所在度也。” 这部分是推算某一天在天空中的位置,用度数来表示。 “求次月:大月加度三十,小月加度二十九,入虚去度分。” 这部分是说怎么计算下一个月的星宿位置。 “求行分:” 最后一句只给了一个“求行分”,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无法翻译。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相当复杂的历法计算方法,里面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计算公式,即使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也相当困难。 需要具备一定的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种古代历法计算方法,用现代汉语口语解释如下:
首先,用小分法来计算余数,得到行分(大概相当于度数的更细分),不够一个单位的就叫小分。小分满了就加到行分里,行分满了就加到度数里。
接下来是算第二天:加一度,然后从虚数里减去行分6,小分147。
然后是推算月亮所在的位置:用朔日(农历初一)的小余数乘以124得到度数的余数,再用朔日的小余数乘以860得到微分(更小的单位)。微分满了就加到度数余数里,度数余数满了就加到总度数里。最后用这个结果减去朔日半夜月亮的位置,就能得到月亮当前的位置。
算下个月:大月加35度,度数余数是31834,微分是77967;小月加22度,度数余数是17261,微分是62736。然后从虚数里减去这些度数。
这里有个迟疾历(表格省略),计算方法是:用通法乘以朔日积日得到通实,再减去通周,剩下的余数如果满了通法就等于一天,不满就作为日余。 记住这个日数,天正十一月朔日半夜开始计算历日。
算下个月:大月加两天,小月加一天,日余都是11746。历法满了27天,日余是14631,就减掉它。
算第二天:加一天。
计算当天月亮的精确度数:用半夜开始计算的历日余数乘以损益率,然后根据损益盈缩积分进行调整,最后得到的结果,满纪法为度数,不满的为度数余数。用盈数加,亏数减,调整平行度数和余数,得到最终的度数。如果加多了或减少了,就根据纪法进行调整。计算度数和行分的方法和前面一样。算第二天,就加上迟疾历里对应的数值。然后,像之前一样,从虚数里减去多余的分数。
最后是阴阳历(表格省略),计算方法是:把通实减去会周,不满358888.5(交数)的部分就是朔日进入阳历的分数,分别减去,得到朔日进入阴历的分数。每个满通法都算一天,不满的部分是日余。记住这个日数,天正十一月朔日半夜开始计算历日。
算下个月:大月加两天,小月加一天,日余都是27779。历法满了13天,日余是15987.5,就减掉它。阳历完了就进入阴历,阴历完了就进入阳历。
算第二天:加一天。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天文计算的方法,非常专业,咱们一句一句地用现代话来说说。
第一段:
“求朔望差:以二千二十九乘朔小余,满三百三为日余,不尽倍之为小分,则朔差数也。” 意思是:算朔望的差值,用2029乘以朔日余数,每333个余数算作一天的余数,剩下的再乘以2,得到小分,这就是朔差。
“加一十四日,日余二万一百八十六,小分百二十五。小分满六百六从日余,日余满通法为日,即望差数也。” 再加14天,日余数变成21186,小分是125。小分每666个从日余数里扣除,日余数每满一定的数量就换算成天数,这样就得到望差。
“又加之,后月朔也。” 再把望差加上去,就是下个月的朔日了。
第二段:
“求合朔月食:置朔望夜半入阴阳历及余,有半者去之,置小分三百三,以差数加之。” 要计算合朔月食,先把朔望日的半夜时间以及阴阳历的余数放进去,如果有半数就舍去,然后放进333个小分,再把差值加进去。
“小分满六百六从日余,日余满通法从日,日满一历去之。命日算外,则朔望加时入历也。” 小分每666个从日余数里扣除,日余数每满一定的数量就换算成天数,天数每满一个历法周期就扣除。算完后剩下的天数,就是朔望日需要加上的时间。
“朔望加时入历一日,日余四千一百九十八,小分四百二十八以下,十二日,日余万一千七百八十八,小分四百八十一以上,朔则交会,望则月食。” 如果朔望日加上的时间是一天,日余数是4198,小分小于428;如果是12天,日余数是11788,小分大于481,那么朔日就发生交会,望日就发生月食。
第三段:
“求合朔月食定大小余:令差数日余加夜半入迟疾历余,日余满通法从日,则朔望加时入历也。” 确定合朔月食的大小余数:把差值的日余数加上半夜时间的迟疾历余数,日余数每满一定的数量就换算成天数,这样就得到朔望日需要加上的时间。
“以入历余乘损益率,以损益盈缩积分,如差法而一,以盈减缩加本朔望小余为定小余。” 用加上的时间余数乘以损益率,根据盈亏情况进行积分运算,方法与差值法相同,最后把结果加上朔望日的小余数,得到确定的余数。
“益之或满法,损之或不足,以日法进退日。” 如果结果超过了法定数值,就按天数的算法向前推算;如果结果不足,就向后推算。
第四段:
“求合朔月食加时:以十二乘定小余,满日法得一辰,命以子,算外,加时所在辰也。” 计算合朔月食需要加上的时间:用12乘以确定的余数,每满一定数量得到一个时辰,以子时为起点,算出需要加上的时间所在的时辰。
“有余者四之,满日法得一为少,二为半,三为太。又有余者三之,满日法得一为强,以强并少为少强,并半为半强,并太为太强。” 如果有余数,就乘以4,每满一定数量分别算作“少”、“半”、“太”;如果还有余数,就乘以3,每满一定数量算作“强”,然后把“强”分别与“少”、“半”、“太”相加,得到“少强”、“半强”、“太强”。
“得二者为少弱,以并少为半弱,并半为太弱,并太为一辰弱,以前辰名之。” 如果得到两个余数,就分别算作“少弱”、“半弱”、“太弱”、“一辰弱”,并用前面的时辰来命名。
第五段:
“求月去日道度:置入阴阳历余乘损益率,如通法而一,以损益兼数为定。定数十二而一为度。不尽四而一,为少、半、太。又不尽者三而一,一为强,二为少弱,则月去日道数也。” 计算月亮与太阳的度数差:把阴阳历的余数乘以损益率,按照常规方法计算,得到一个确定的数值。这个数值除以12得到度数,余数除以4得到“少”、“半”、“太”,如果还有余数,除以3得到“强”或“少弱”,这就是月亮与太阳的度数差。
“阳历在表,阴历在里。” 阳历在外面,阴历在里面。(指计算方法或图表位置)
第六、七、八段:
测景漏刻中星数:(表略) 测量日影、漏刻和星辰数量:(表格省略)
求昏明中星:各以度数如夜半日所在,则中星度。 计算黄昏和黎明时星辰的位置:根据度数,如同半夜太阳所在的位置一样,就能确定星辰的度数。
推五星术:木率:千五百七十五万三千八十二。火率:三千八十万四千一百九十六。土率:千四百九十三万三百五十四。金率:二千三百六万一十四。 推算五星运行:木星的比率是1575382,火星是30804196,土星是1493354,金星是23614。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复杂的天文计算方法,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运算步骤,用现代汉语口语解释后,仍然显得比较抽象。 这套方法体现了古代天文观测和计算的精湛技艺。
水率是四百五十七万六千二百四。
接下来是推算五星的办法:先把各自的度数用水率去除,剩下的用这个水率再减,一直这样算下去,直到结果小于水率,这就叫做入岁日(一年中行星进入某一位置的日子),不够一天的部分就是日余。然后,以天正朔(一年开始的日子)为基准,剩下的部分,就是行星和太阳会合的那一天。
计算行星会合的度数:用入岁日和日余,从天正朔那天开始累积度数和余数,如果超过一年的度数(360度),就减去360度,剩下的就是虚一(剩余度数),计算完后,就知道行星和太阳会合时的度数了。
计算行星出现的日子:把计算出的伏日(行星隐没的日子)和日余,加上行星和太阳会合的那一天和日余,如果超过一年的天数,就减去一年,剩下的就是行星出现的日子。
计算行星出现的度数:把计算出的伏度(行星隐没时的度数)和余数,加上行星和太阳会合时的度数和余数,如果超过一年的度数,就减去360度,剩下的就是行星出现的度数。
接下来是五星运行方法的说明:用小分法去除度数的余数,得到的结果就是行星每天运行的度数(行分),不够一天的叫做小分。把每天运行的度数加上日数,如果超过一年的度数,就减去360度,剩下的继续用前面的方法计算。如果行星逆行,就要减去这个度数。行星运行到一定位置后会停止,然后继续计算,直到运行到虚一(360度的余数),这时要减去行分(每天运行的度数)的六倍,和小分(不足一天的度数)的147倍。如果行星逆行离开虚一,就要加上这些数值。
我们以木星为例:木星刚开始和太阳会合的时候是隐没的,16天后,日余是17832,运行了2度,度数的余数是37554,清晨在东方出现。之后,每天运行4分,112天运行19度11分。然后停留28天。之后逆行,每天运行3分,86天后退11度5分。又停留28天。之后再次运行,每天运行4分,112天后,傍晚在西方隐没,日度余数和开始时一样。一个周期一共398天,日余是35664,运行了33度,度数的余数是25215。
火星:…… (此处内容待续)
一开始,土星和太阳重合了,然后就潜伏起来,七十二天,一共走了六百八个太阳日,行程五十五度,剩余两万八千八百六十五度,早晨出现在东方。接下来,它速度很快,每天走十七分,九十二天走了六十八度。速度稍微慢一点的时候,每天走十四分,九十二天走了五十六度。速度很慢的时候,每天走九分,九十二天走了三十六度。然后停顿了十天。接着它反向运行,每天走六分,六十四天倒退了十六度十六分。又停顿了十天。之后它又开始顺行,速度慢的时候,每天走九分,九十二天;速度稍微快的时候,每天走十四分,九十二天;速度很快的时候,每天走十七分,九十二天。最后它在傍晚潜伏到西方,剩余度数和一开始一样。整个周期是七百八十天,一共走了六百八个太阳日加一千二百一十六个剩余日,行程四百一十四度,剩余三万两千五十八度。减去一个完整的圆周,最终确定它运行了四十九度,剩余一万九千八百九十度。
土星的情况是:一开始,它和太阳重合了,然后就潜伏起来,十七天,一共走了1378个太阳日,行程一度,剩余一万九千三百三十三度,早晨出现在东方,运行方向是顺行的,每天走二分,八十四天走了七度七分。然后停顿了三十三天。接着它反向运行,每天走一分,一百一十天倒退了四度十八分。又停顿了三十三天。之后它又开始顺行,每天走二分,八十四天,傍晚潜伏到西方,剩余度数和一开始一样。整个周期是三百七十八天,一共走了2756个太阳日,行程十二度,剩余三万一千七百九十八度。
金星:(此处原文缺失,无法翻译)
一开始呢,水星和太阳重合了,然后就隐没不见了,藏了39天。这期间太阳走了38126度,水星也走了49度,同样是38126度。到了晚上,它出现在西方。接着,水星运行速度很快,每天走1度5分,92天走了112度。速度稍微慢一点的时候,每天走1度4分,92天走了108度。速度最慢的时候,每天只走17分,45天走了33度6分。然后它停顿了9天。速度慢下来后,每天走16分,9天倒退了6度6分,晚上又隐没在西方。它隐没5天,倒退了5度,然后又和太阳重合了。再过5天,又倒退了5度,早晨出现在东方。这时它开始逆行,每天走16分,持续9天,然后又停顿了9天。之后,它开始运行,速度慢,每天走17分,持续45天。速度稍快些,每天走1度4分,持续92天。速度最快的时候,每天走1度5分,持续92天。最后,它在早晨隐没在东方,太阳的度数和最初一样。整个周期是583天,太阳走了36761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和之前一样。减去一个周期,水星实际运行了218度,剩余度数是26313度。合计291天,太阳走了38126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和之前一样。
水星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开始和太阳重合,然后隐没,持续了14天。这期间太阳走了37115度,水星走了30度,同样是37115度。晚上,它出现在西方。接着,水星快速运行,每天走1度6分,23天走了29度。速度慢下来后,每天走20分,8天走了6度22分。然后它停顿了2天。速度慢下来后,每天走11分,2天倒退了22分,晚上又隐没在西方。它隐没8天,倒退了8度,然后又和太阳重合了。再过8天,又倒退了8度,早晨出现在东方。这时它开始逆行,每天走11分,持续2天。然后又停顿了2天。之后,它开始运行,速度慢,每天走20分,持续8天。速度快的时候,每天走1度6分,持续23天。最后,它在早晨隐没在东方,太阳的度数和最初一样。整个周期是115天,太阳走了34739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和之前一样。一个周期是57天,太阳走了37115度,水星的运行情况也和之前一样。
上元那年,是甲子年,天正甲子年的正月初一晚上半夜冬至,日月五星都聚集在虚宿的起始位置,“阴阳迟疾亦自此始”。
公元504年,梁武帝天监三年,梁武帝的儿子萧暅上书,说何承天制定的历法有错误,不能用。
九年后,也就是公元510年正月,梁武帝下令采用祖冲之编制的《甲子元历》,正式颁布使用。 陈朝继承梁朝的制度,也沿用了祖冲之的历法。
到了辽朝,辽圣宗采纳了贾俊献上的新历法,不过沿用了宋朝《大明历》的旧名称继续使用。金朝则把它改名为《重修大明历》。
元朝沿用了金朝的名称,也叫它《重修大明历》。后来元朝又改用《授时历》,并且专门设立了司天监来负责历法的研究和修订,每年甲子年冬至都要重新修订历法。相关的书籍都保存在太史院,严禁外传。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提供的“△西京道”的内容。请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你的要求分段。
话说啊,大同府,那可是在冀州的地界上,历史悠久着呢!以前啊,虞舜时期属于并州,夏朝又划到冀州了。周朝的《职方》记载,正北方就是并州。战国时期属于赵国,赵武灵王那时候才设立云中郡。秦朝的时候属于代王国,后来变成了平城县。魏朝属于新兴郡,晋朝还是雁门郡。后来刘琨封猗卢为代王,把平城定为都城。北魏道武帝就在这儿建都了。孝文帝后来改成司州,设代尹,然后把都城迁到洛阳,改名万年,还设立了恒州。高齐文宣帝把恒州废了,改成恒安镇,现在叫东城,后来又恢复了恒州。周朝又把恒州改回恒安镇,然后又改成朔州。隋朝还是镇。唐朝武德四年设立北恒州,七年又废了。贞观十四年,把云中、定襄两县迁到这里。永淳元年,突厥默啜作乱,老百姓受苦,就迁移到朔州去了。开元十八年,设立云州。天宝元年,改名为云中郡。乾元元年又叫云州。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当了云中守捉使,杀了防御使,自己掌握了云州,然后上报朝廷。僖宗皇帝赦免了李克用,还封李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但李国昌没接受。广明元年,李琢攻打李国昌,李国昌兵败,和李克用一起逃到北方去了。黄巢攻入京城,朝廷下令调动代北的军队,后来又赦免了李国昌,让他去讨伐黄巢。李克用率领三万五千骑兵南下,在收复京城方面功劳最大,李国昌被封为陇西郡王。李国昌死了以后,李克用夺取了云州。
后来李克用几次作战失利,就采取了卑躬屈膝的态度,用厚礼去见唐太祖,在云州东城商议大举进攻梁朝,但没成功。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后来灭了梁朝,做了唐庄宗。同光三年,又把云州设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取代唐朝后,因为契丹帮忙立了功,就割让山前、代北地区作为报酬,大同就归属晋朝了,于是就在这里建立了西京。城墙、敌楼、棚橹一应俱全,城墙周长二十里。城门,东门叫迎春门,南门叫朝阳门,西门叫定西门,北门叫拱极门。北魏的宫殿遗址在城北,双阙还在。辽朝建都后,这里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建了华岩寺,供奉着历代皇帝的石像和铜像。还有天王寺、留守司衙门,南边叫西省,北门东边是大同府,北门西边是大同驿。最初是大同军节度使的驻地,重熙十三年升格为西京,府名大同。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统州二、县七”相关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大同县啊,本来是属于大同川的地区。辽重熙十七年西夏打过来,就从云中县划出来建了这个县,大概一万户人家吧。
云中县,是赵朝设立的。它这边的行政变迁跟京城的差不多,也有一万户人家。
天成县,以前是边疆最危险的地方。魏国的道武帝时建了广牧县,唐朝武德五年又改名叫定襄县,辽朝又从云中县划出来建了这个天成县。它在京城北边一百八十里,大概五千户人家。
长青县,以前是白登山那个地方。冒顿单于带了三十多万骑兵,把汉高祖刘邦围在白登山七天,就是这儿。辽朝才开始建这个县,这儿有个青陂,梁元帝的《横吹曲》里写道:“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它在东京北边一百一十里,大概四千户人家。
奉义县,以前是汉朝陶林县的地界。后来唐朝的武皇和太祖在这儿见过面。辽朝从云中县划出来建的这个县,大概三千户人家。
怀仁县,以前是汉朝沙南县。元魏葛荣造反的时候,这个县就废了。隋朝开皇二年把云内县迁到这里。大业二年又建了个大利县,归云州管,后来又归定襄郡管。隋朝末年被突厥占领了。李克用打败赫连铎后,把兵驻扎在这儿。辽朝改名叫怀仁县,在京城南边六十里,大概三千户人家。
怀安县,以前是汉朝夷舆县的地界。从魏朝到隋朝,一直被突厥占着,唐朝打败颉利可汗后,这个县就废了,成了怀荒镇。高勋镇守燕地的时候,上奏朝廷,把归化州文德县的一部分划出来,建了这个县。一开始归奉圣州管,后来又改了。它在州的西北边二百八十里,大概三千户人家。
弘州,是博宁军,级别比较低,由刺史管辖。东魏静帝时建了北灵丘县。唐朝初期这块地被突厥占领了,开元年间建了横野军安边县,天宝年间乱了,又废了,后来成了襄阴村。辽朝统和年间,因为寰州靠近边境,被宋朝将领潘美打败了,寰州也废了,就在这儿建了弘州,一开始叫永宁军。这儿有桑乾河、白道泉、白登山,白登山也叫火烧山,还有个火井。弘州管辖两个县:
永宁县,大概一万户人家。
顺圣县,以前是魏朝的安塞军,五代十国的时候因为打仗给废了。高勋镇守幽州的时候,上奏景宗皇帝,把永兴县的一部分划出来,建了这个县。一开始归奉圣州管。它在州的西北边二百八十里,大概三千户人家。
德州,说白了就是个州,唐朝会昌年间,因为西德店的原因才设立的。后来开泰八年,又因为汉朝的户籍重新设立了这个州。德州这地方,有名的景点可不少,什么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岭、白道坂,都挺有名气的。德州下辖一个县:宣德县。宣德县呢,最早是汉朝桐过县的地盘,属于云中郡,后来又划到定襄郡,汉朝末年废除了。高齐时期,这里变成了紫阿镇,到了唐朝会昌年间才正式设立为宣德县,户口大概有三千户。
丰州,当时叫天德军,是个节度使管辖的地方。秦朝的时候,这块地是上郡北部边境,汉朝属于五原郡。这地方地势低洼,盐碱地多,耕地少。从晋朝永嘉年间开始,就一直是赫连勃勃的地盘了。后来周朝在这里设立了永丰镇,隋朝开皇年间,永丰镇升格为永丰县,之后又改名为丰州。大业七年,它又变成了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上奏,把它改成了归顺郡。唐朝武德元年,这里成了丰州总管府,六年后被撤销了,百姓都迁到了白马县,丰州也就废弃了。贞观四年,唐朝从灵州划出一部分地,设立了相州都督府,管辖当地的蕃族百姓。天宝初年,又改名为九原郡。乾元元年,丰州又恢复了,后来被回鹘占领。会昌年间,唐朝收复了丰州,后唐时期改名为天德军。咱们太祖皇帝神册五年攻克了这里,改名叫应天军,后来又恢复了州的建制。丰州这地方,也有不少名胜古迹,比如大盐泺、九十九泉、没越泺、古碛口,还有青冢,那就是王昭君的墓。丰州的军事,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丰州下辖两个县:富民县,以前是汉朝的临戎县,辽朝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户口大约一千二百户。
振武县,以前是汉朝定襄郡盛乐县。它背靠阴山,前面是黄河。北魏曾经在盛乐建都,就是指的这里。唐朝武德四年,唐军打败突厥后,在这里设立了云中都督府。麟德三年,改名为单于大都督府。圣历元年,又改名为安北都督府。开元七年,一部分地区划给了东受降城。开元八年,设立了振武军节度使。会昌五年,又改成了安北都护府。后唐庄宗让他的哥哥担任振武节度使。咱们太祖皇帝神册元年,打败吐浑后,攻克了振武,把那里的百姓都迁到了东边,只留下三百乡兵驻守。后来,这里就改成了县。
云内州,就是现在的开远军,地位相当于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它原来是唐朝受降城的地盘。辽朝初期,这里设立了代北云朔招讨司,后来改名为云内州,清宁年间升格。云内州下辖威塞军、古可敦城、大同川、天安军、永济栅、安乐戍、拂云堆这些地方,军事上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它管辖着柔服县和宁人县两个县。
天德军,原本也是唐朝的受降城。唐朝开元年间,废除了横塞军,在大同川设立了天安军。乾元年间,改名为天德军,并将永济栅迁移到这里,现在的治所就在这里。辽太祖平定党项后,攻破了天德军,把那里的官员和百姓都掳掠到东边去了。后来又设立了招讨司,逐渐发展成城镇,然后就让皇族子弟担任天德军节度使。天德军境内有黄河、黑山峪、卢城、威塞军、秦长城、唐长城;还有牟那山,钳耳觜城在牟那山的北边。
宁边州,就是现在的镇西军,地位相当于刺史管辖的地方。它是唐朝隆镇的旧地,辽朝设立的。军事上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
奉圣州,就是现在的武定军,地位相当于节度使管辖的地方,而且级别很高。它原本是唐朝的新州。后唐时期设立了团练使,统管山后八军,后唐庄宗还让他的弟弟李存矩担任这个职位。后来军队发生叛乱,杀了李存矩于祁州,拥立大将卢文进逃跑了。辽太祖攻克新州后,后唐庄宗又派李嗣源去夺回新州。同光二年,奉圣州升格为威塞军。石晋高祖割让奉圣州给辽朝,辽太宗又将其升格。奉圣州境内有两河会、温泉、龙门山、涿鹿山。它距离南京(东京)东南三百里,距离西京(大同)西北四百四十里。军事上归西京都部署司管辖。奉圣州下辖三个州和四个县:永兴县,是汉朝涿鹿县的旧地,黄帝和蚩尤曾经在这里大战,户口八千;矾山县,是汉朝军都县的旧地,因为山上出产白绿矾而得名,境内有矾山和桑乾河,位于州南六十里,户口三千;龙门县,境内有龙门山,两侧山壁对峙,高数百尺,远远望去就像一道门。塞外各条河流和沙漠的雨水,都从这里流向大海。下雨的时候,水位顷刻间就能上涨十丈多,天晴的时候,水位又会变得清浅可以涉水而过,这里确实是塞北的军事要冲。龙门县位于州东北二百八十里,户口四千。
望云县,原本是望云川的地方。景宗皇帝当年在这里建过行宫,所以这儿就有了些井和酒肆。穆宗皇帝去世后,景宗皇帝继承了皇位,这里就成了皇家庄园。后来,这里被设置成望云县,直接隶属于彰愍宫,算是彰愍宫的附属地。它位于州府东北二百六十里,大约有一千户人家。
归化州,雄武军,属于上州,由刺史管辖。它原来是汉朝的下洛县。元魏时期改名叫文德县。唐朝时升格为武州,僖宗皇帝又改名为毅州。后唐太祖皇帝又把它改回武州,明宗皇帝又改回毅州,潞王又把它改回武州,改来改去的。后来晋高祖皇帝把它割让给了辽国,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这儿有桑乾河、会河川、爱阳川和炭山,炭山也叫陉头。这里还有个凉殿,承天皇后曾经在这里避暑;往东北三十里还有一个新凉殿,景宗皇帝也在这里避暑,这两个凉殿其实都很简陋,就只有几间松棚而已。断云岭,山势非常高峻,所以才叫这个名字。归化州在西京西北四百五十里,管辖着一个县:文德县。文德县原本是汉朝女祁县的地方,元魏时期设置的,大约有一万户人家。
可汗州,清平军,属于下州,由刺史管辖。它原来是汉朝的潘县,元魏时期被废除了。北齐时期设置了北燕郡,并改名为怀戎县。隋朝废除了北燕郡,归属涿郡。唐朝武德年间又设置了北燕州,县名还是原来的怀戎县。贞观八年改名为妫州。五代时期,奚王去诸率领几千帐篷的人迁徙到妫州,自立为西奚,称之为可汗州;太祖皇帝沿用了这个名字。城里有个妫泉,传说舜帝的两个妃子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此外,这里还有温泉、版泉、磨笄山、鸡鸣山、乔山、历山。可汗州管辖着一个县:怀来县。怀来县原名怀戎县,是太祖皇帝改的名字。大约有三万户人家。
儒州,缙阳军,属于中州,由刺史管辖。它是唐朝设立的。后唐同光二年隶属于新州。太宗皇帝改名为奉圣州,仍然隶属于新州。这里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儒州管辖着一个县:缙山县。缙山县原本是汉朝广蜜县的地方,唐朝天宝年间从妫川县划出来设置的。大约有五千户人家。
蔚州,以前叫忠顺军,级别很高,是节度使管辖的。根据《周礼·职方》记载,并州的河流叫沤夷,就在蔚州的飞狐县境内。赵襄子灭了代国后,武灵王设立了代郡;项羽把赵歇封为代王,赵歇回赵国后,陈余又当了代王;汉朝的韩信杀了陈余,又重新设立了代郡;汉文帝刚开始也封过代王;这些都发生在现在的蔚州地区。周宣帝开始设立蔚州,隋朝开皇年间废除了。唐朝武德四年又重新设立了蔚州。到唐代宗至德二年的时候,改名为兴唐县。唐代宗乾元元年又恢复了蔚州的旧名。大中年间,朱邪执宜当了蔚州刺史,因为有功劳,被赐名李国昌。他的儿子李克用请求当留后,唐僖宗没答应。广明初年,李克用攻打李国昌失败,代北地区没有防备,所以唐朝太祖就来攻打蔚州,攻克了蔚州,还俘虏了很多居民带走了。后来石晋把蔚州献给了后唐,升格为忠顺军,后来又改名为武安军。辽朝统和四年,蔚州被宋朝占领,不久又收复了,降级为刺史,隶属于奉圣州,后来又升格为观察使,最后又恢复了忠顺军节度使的建制。军事上归西京都部署司管辖。蔚州管辖五个县:
灵仙县,唐朝时叫兴唐县,梁朝改名为隆化县,后唐同光初年又恢复了兴唐县的旧名,晋朝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户口大约两万户。
定安县,原来是汉朝东安阳县的地盘,后来废弃了。后唐太祖攻打刘仁恭的时候,驻扎在蔚州,早晨大雾弥漫,占卜的结果显示不宜深入敌境,结果正好遇到雷电大作,燕军就撤兵了,定安县就是在这个时候设立的。辽朝设立了定安县,距离蔚州六十里,户口大约一万户。
飞狐县,后周大象二年在五龙城设立了广昌县,就是现在的飞狐县。隋朝仁寿元年改名为飞狐县。相传以前有只狐狸在紫荆岭吃了五粒松子,就变成了飞仙,所以才叫飞狐县。飞狐县距离蔚州一百四十里,户口大约五千户。
灵丘县,汉朝设立的,后汉时期废除了。东魏时期又重新设立,属于灵丘郡。隋朝开皇年间废除了灵丘郡,灵丘县直接隶属于州。隋朝大业初年,又改隶属于代州。唐朝武德六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建制。灵丘县在蔚州东北方向,距离蔚州一百八十里,户口大约三千户。
广陵县,原来是汉朝的延陵县。隋唐时期属于镇州。后唐同光初年,从兴唐县分出来设立了广陵县。石晋把广陵县割让给了辽朝。广陵县在蔚州东南方向,距离蔚州四十里,户口大约三千户。
应州,就是后来的彰国军,级别很高,是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唐朝武德年间,这里设立了金城县,后来改名叫应州。后唐明宗是应州人。天成元年,应州升格为彰国军节度使管辖,兴唐军和寰州都归它管。辽朝沿袭了这个设置。应州北边是龙首山,南边是雁门关,军事上归西京都部署司管辖。应州下辖三个县:
金城县,以前是汉朝阴馆县的地盘,汉朝末年废弃了,成了阴馆城。隋朝大业年间被突厥攻陷。唐朝才重新设立金城县,辽朝沿用。户口大概八千户。
浑源县,是唐朝设立的,有浑源川,在应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户口大概五千户。
河阴县,以前也是汉朝阴馆县的地盘,一开始归朔州管,到辽朝清宁年间才划归应州。户口大概三千户。
朔州,就是后来的顺义军,级别比较低,也是节度使管辖。它原来是汉朝马邑县的地盘。北魏孝文帝时才设立朔州,位置在现在朔州北边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那里。后来葛荣起义,朔州被废弃了。高齐天保六年又重新设立,位置在现在朔州南边四十七里,新城那里。八年后又迁到马邑,也就是现在的朔州城。武成帝时设立了北道行台,周武帝时设立了朔州总管府。隋朝大业三年改名为马邑郡。唐朝武德四年又恢复了朔州的名称。辽朝升格为顺义军节度使管辖。军事上归西京都部署司管辖。朔州下辖一个州和三个县:
鄯阳县,以前是汉朝定襄县的地盘。建安年间设立了新兴郡,北魏时改称桑乾郡,高齐时改称招远县,郡名不变。隋朝开皇三年废除了郡,归朔州管辖。大业元年才改名为鄯阳县,辽朝沿用。户口大概四千户。
宁远县,高齐天保六年,在朔州西边设立了招远县。唐朝乾元元年改名为宁远县,辽朝沿用。这里有宁远镇,在朔州东边八十里,户口大概二千户。
马邑县,汉朝就设立了,属于雁门郡。唐朝开元五年,从鄯阳县东边三十里划出一块地设立大同军,并在城边设立了马邑县。在朔州南边四十里,户口大概三千户。
武州,就是后来的宣威军,级别比较低,由刺史管辖。赵惠王时设立了武川塞,北魏时设立了神武县。唐朝末年设立了武州,后唐改名为毅州。辽朝重熙九年又恢复了武州的名称,称为宣威军。下辖一个县:
神武县,北魏时设立,晋朝时改名为新城。后唐太祖出生在神武川的新城,就是这里。一开始归朔州管,后来设立了武州,把宁远县并入神武县,归武州管辖。户口大概五千户。
话说啊,咱们先说说这个东胜州。它位置在武兴军下面,是个刺史管辖的地方。隋朝开皇七年的时候才设立的胜州,大业五年改名叫榆林郡。到了唐朝贞观五年,又在南河地区设立了一个决胜州,所以后来大家就都管它叫东胜州了。天宝七年,它又改回榆林郡了。一直到乾元元年,才再次改回胜州。可是,到了咱们太祖皇帝神册元年,打败了振武军,胜州的老百姓都跑到河东去了,州府也就废弃了。后来,晋朝把代北地区割让出来献给朝廷,这才又重新设立了东胜州,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它下面管着两个县:榆林县和河滨县。
接下来咱们说说金朝的肃州。这是重熙十二年,金朝打败西夏之后设立的。当时从燕地迁来了三百户人家,又调来了一千防秋军驻守,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
最后再来说说河清军。西夏归顺辽朝之后,辽朝为了方便去上京,就开辟了一条直达的道路。重熙十二年,辽朝在路边建了一座城,取名叫河清军。同样,也从别的地方迁来了五百户人家,以及一千防秋兵驻守,也归西南面招讨司管辖。
南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最早是古冀州的地盘。高阳氏叫它幽陵,尧帝时期叫幽都,虞舜时期把它分成幽州。商朝把幽州并入冀州,周朝又把它从冀州分出来,单独叫幽州。《职方》里记载,东北的幽州,山上有医巫闾山,沼泽里长着貘这种动物,河流有泲河、淄河,还有很多湖泊。这地方盛产鱼和盐,牲畜有马、牛、猪,粮食有黍、稷、稻。武王把太保奭封在燕国。
秦朝把这块地划分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汉朝把它封为燕国,先后封了臧荼、卢绾、刘建、刘泽、刘旦为燕王,还曾经设立涿郡和广阳国。东汉时期,这里变成了广平国和广阳郡,有时也并入上谷郡,后来又重新设立了幽州。后周时期设立了燕国和范阳郡,隋朝设立了幽州总管府。唐朝设立了幽州大都督府,后来改成了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李怀光、朱滔、刘怦、刘济这些割据势力,一个接一个地在这里称霸一方。后来刘总归顺了唐朝。到了张仲武、张允仲父子当政的时候,才算是安定下来,百姓也安居乐业了。可是后来刘仁恭父子又起了争夺之心,最终导致幽州落入五代十国之手。
从唐朝到后晋,因为辽国帮助后晋建立政权有功,后晋就把幽州等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后晋太宗把幽州升格为南京,又称燕京。
一座城池,周长三十六里,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城上设有敌楼和战橹,城门八座:东边叫安东门和迎春门,南边叫开阳门、丹凤门,西边叫显西门、清晋门,北边叫通天门、拱辰门。皇宫位于城西南角。皇城里头有两座皇帝的画像殿,景宗御容殿和圣宗御容殿,景宗御容殿在东边,叫宣和殿;圣宗御容殿在南边,就在皇宫里。皇城内门叫宣教门,后来改名叫元和门;外边有三座门,南边叫南端门,东西两边分别叫左掖门和右掖门。左掖门后来改名叫万春门,右掖门改名叫千秋门。这些门上都有楼阁,球场在南边,东边是永平馆。皇城西门叫显西门,虽然设在那里,却不开;北门叫子北门。西城墙最高处有个凉殿,东北角有个燕角楼。城里的坊市、官署、寺庙,多得数不清。城外还有居庸关、松亭关、榆林关这些关隘。古北口一带,有桑乾河、高梁河、石子河,还有大安山、燕山,山间还有瑶屿(岛屿)。这地方的府叫幽都府,军队叫卢龙军,开泰元年的时候裁减了军队编制。
统辖着六个州,十一个县:
首先是析津县。它原来是晋朝的蓟县,后来改名叫蓟北县,开泰元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因为燕国的地界在寅位(地支),寅对应析木,而析木在水边,所以叫析津县。户口有两万户。
然后是宛平县。它原来是晋朝的幽都县,开泰元年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户口有两万二千户。
接下来是昌平县。它原来是汉朝的军都县,后来属于汉朝的广阳郡,晋朝属于燕国,魏朝的时候设置了东燕州、平昌郡和昌平县。郡撤销了,县就归属幽州。它在京城北边九十里。户口有七千户。
再来说良乡县。燕国的时候叫中都县,汉朝改名叫良乡县,以前属于涿郡,北齐天保七年的时候并入蓟县,武平六年又重新设置。唐朝圣历元年改成固节镇,神龙元年又恢复叫良乡县,刘守光曾经把治所迁到这里。它在南京(指当时的幽州)南边六十里。户口有七千户。
然后是潞县。它原来是汉朝的旧县,属于渔阳郡。唐朝武德二年设置了元州,贞观元年州撤销了,又恢复成县。这里有潞水。它在京东(指当时的幽州)东边六十里。户口有六千户。
最后是安次县。它原来也是汉朝的旧县,属于渔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迁到东南边五十里的石梁城,贞观八年又迁到现在的县城西边五里的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迁到耿就桥的集市南边。它在京城南边一百二十里。户口有一万二千户。
永清县啊,以前汉朝的时候叫益昌县,隋朝改名叫通泽县,唐朝又改名叫武隆县,后来又改成会昌县,最后在天宝年间才定名为永清县。它在京城南边一百五十里,大概有五千户人家。
武清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叫雍奴县,属于渔阳郡。《水经注》里说,雍奴这个名字,是沼泽的意思,四周环绕着水,水流动的叫雍,不流动的叫奴。唐朝天宝年间改名叫武清县。它在京城东南一百五十里,大概有一万户人家。
香河县呢,原来是武清县的一个叫孙村的地方。辽朝的时候,在新仓设立了盐务管理机构,好多人就聚在那里住了,所以就从武清、三河、潞这三个县里分出一些户口来,设立了香河县。它在京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大概有七千户人家。
玉河县,以前是泉山地区。刘仁恭在大安山建了个道观,请方士王若讷来炼丹,结果王若讷羽化登仙了。后来就从蓟县划出一部分地来,设立了玉河县,用来供奉王若讷。它在京城西边四十里,大概有一千户人家。
漷阴县,以前是汉朝泉山地区的霍村镇。辽朝每年春天,皇帝都要到延芳淀打猎。久而久之,那里就发展成了一座城镇,就利用了原来的漷阴镇,后来才改成县。它在京城东南九十里。延芳淀很大,方圆几百里,春天的时候,鹅和鸭子特别多,夏天秋天则盛产菱角和芡实。皇帝春猎的时候,护卫们都穿着墨绿色的衣服,每个人都拿着连锤、鹰食和刺鹅锥,沿着水边排列,相隔五七步远。皇帝一声令下,击鼓惊起水面的鹅。然后皇帝亲自放出海东青去抓鹅。鹅掉下来后,怕海东青抓不住,旁边的人就用佩带的锥子去刺鹅,赶紧把鹅肉弄成腊肉喂海东青。抓到第一只鹅的人,会得到赏赐,比如银子或者丝绸。皇帝、皇族和大臣们都有各自的狩猎区域。漷阴县大概有五千户人家。
话说宋朝的时候,王曾在他的《上契丹事》里写到:从雄州的白沟驿渡过河,走四十里就到了新城县,这是古代督亢亭的所在地。再走七十里就到涿州了。过了范水、刘李河,再走六十里就到良乡县。渡过卢沟河,六十里就到幽州,也就是燕京。燕京的子城建在罗郭的西南。正南门叫启夏门,里面有元和殿;东门叫宣和门。城里的街巷都建有楼房。城里还有个闵忠寺,这是唐太宗为征讨辽国阵亡的将士修建的;还有一个开泰寺,是魏王耶律汉宁修建的。我们派去的使臣都去参观游览过。南门外有于越王廨,是用来宴请宾客的地方;门外还有永平馆,以前叫碣石馆,后来和契丹讲和之后改了名字。南边就是桑乾河。
顺州,归化军,刺史驻地。这地方啊,以前是秦朝的上谷郡,汉朝的范阳郡,北齐的归德郡的地界。隋朝开皇年间,粟末靺鞨和高丽打仗打输了,他们的首领突地稽带着几千精兵,从扶余城西北迁移过来投降,于是朝廷就在这里设立了顺州安置他们。唐朝武德初年改名为燕州,会昌年间又改名为归顺州,唐朝末年又恢复了顺州的旧名。这里有温渝河、白遂河;还有曹王山,曹操曾经在这里驻扎过军队;还有黍谷山,据说邹衍曾经在这里吹律定音;南边还有齐国的长城。顺州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两个庄子,辽朝在这里修建了凉殿,春天赏花,夏天纳凉。这地方最初叫归宁军,后来改了名字。顺州管辖着一个县:
怀柔县。唐朝贞观六年设立,治所在五柳城,后来改名为顺义县。唐朝开元四年设立了松漠府弹汗州。宋朝开宝元年改名为归化郡。到乾元元年又恢复了现在的名字“怀柔县”。户口大约有五千户。
檀州,就是现在的武威军,属于下州,由刺史管辖。这地方原本是燕国的渔阳郡的地盘,汉朝的时候叫白檀县。《魏书》里记载,曹操曾经路过白檀,在柳城打败了乌丸。《后汉书》也说,白檀县在右北平郡。后来北魏建立了密云郡,同时设立了安州。再后来,北周把它改成了元州。隋朝开皇十八年,把燕地的乐县和密云县划出来,设立了檀州。唐朝天宝元年改成了密云郡,乾元元年又改回檀州。辽朝的时候才加上了现在的“武威军”这个军号。檀州境内有桑溪、鲍丘山、桃花山、螺山等名胜。檀州管辖着两个县:
密云县,它最早是汉朝的白檀县,后来被鲜卑的居斤奚占据过。北魏的时候设立了密云郡,管辖着白檀、要阳、密云三个县。高齐朝的时候,密云郡和另外两个县被废除了,密云县就归属檀州了。户口大约有五千户。
行唐县,它原来是定州的行唐县。太祖皇帝攻打定州,攻破行唐县后,把行唐县的所有百姓都赶到了檀州北部,选了块空地让他们住下,一共建了十个寨子,仍然叫行唐县。行唐县隶属于彰愍宫。户口大约有三千户。
涿州,就是现在的永泰军,属于上州,由刺史管辖。汉高祖六年,从燕国分出来设立了涿郡。魏文帝的时候改名叫范阳郡,晋朝的时候成了范阳国,北魏又改回郡。隋朝开皇二年废除了郡,涿郡就归属幽州。隋朝大业三年,又把幽州改成了涿郡。唐朝武德元年,郡被废除了,改成了涿县,七年后又改名叫范阳县。大历四年才设立了涿州。后唐石晋把涿州献给了太宗皇帝。涿州境内有大房山、六聘山、涿水、楼桑河、横沟河、礼逊河、祁沟河等地理标志。涿州管辖着四个县:
范阳县,它最早是汉朝的涿县。唐朝武德年间改名为范阳县。范阳县境内有涿水和范水。户口大约有一万户。
固安县,它最早是汉朝的方城县,以前属于广阳国。隋朝开皇九年,从易州的涞水县迁到这里,归属幽州,取汉朝故安县的名字作为县名。唐朝武德四年,它属于北义州,州治迁到了章信堡。贞观二年,北义州被废除,固安县的治所迁到了现在的地方,又归属幽州。它位于涿州东南九十里。户口大约有一万户。
新城县,它最早是汉朝的新昌县。唐朝大历四年,从固安县分出来设立了新城县,后来又撤销了。后唐天成四年,又从范阳县分出来设立了新城县,位于涿州南部六十里。户口大约有一万户。
归义县啊,以前是汉朝易县的地盘,后来被齐国并入鄚县了。唐朝武德五年的时候,设立了北义州,州府后来撤销了,又重新设立了归义县,归属易州管辖。老百姓都住在巨马河的南边,县衙却在新城里办公,户口大概有四千户。
易州,也就是高阳军,级别很高,刺史管辖。以前是汉朝易县和故安县的地盘,隋朝的时候设立了易州,隋朝末年变成了上谷郡。唐朝武德四年又恢复了易州,天宝元年又改回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回易州,真是改来改去。五代时期归属定州节度使管辖。会同九年,孙方简把这块地献给了后周,应历九年,周世宗把它拿下了,后来归属宋朝。辽朝统和七年攻克易州,升格为高阳军。这地方有易水、涞水、狼山、太宁山、白马山这些名胜古迹。易州管辖着三个县:
易县,本来是汉朝的县,老县城在现在县城东南六十里处。齐朝天保七年的时候被撤销了。隋朝开皇十六年,在故安城西北角又设立了易县,就是现在的县城。户口大概两万五千户。
涞水县,以前是汉朝道县,现在县城北边一里地的地方就是老县城遗址。北魏的时候把县城迁到了老县城的南边,也就是现在的县城位置。周朝大象二年的时候被撤销了,隋朝开皇十八年又恢复了涞水县。它在易州东边四十里,有条涞水流过,户口大概两万七千户。
容城县,以前也是汉朝的县,一开始属于涿郡,老县城在雄州西南。唐朝武德五年的时候归属北义州,贞观元年又回到原来的归属地。圣历二年改名叫全忠县,天宝元年又改回容城县。它在易州东边八十里,老百姓都住在巨马河南边,县衙却在涿州新城里办公,户口大概五千户。
蓟州,也就是尚武军,级别很高,刺史管辖。以前是秦朝渔阳郡和右北平郡的地盘。隋朝开皇年间把州府迁到玄州总管府,隋炀帝又改名叫渔阳郡。唐朝武德元年被并入幽州,开元十八年又重新设立了蓟州。蓟州管辖着三个县:
渔阳县,本来是汉朝的县,属于渔阳郡。晋朝的时候被撤销了,后来又恢复了。北魏的时候又被撤销了。唐朝的时候属于幽州,开元十八年设立蓟州后,渔阳县又重新设立了。这地方有条鲍丘水,户口大概四千户。
三河县,以前是汉朝临朐县的地盘,唐朝开元四年从潞州分出来设立的。户口大概三千户。
玉田县,说起来,它在春秋时期是无终国的领地。汉朝的时候,设立了无终县,归属于右北平郡。后来元魏把它划归渔阳郡管辖,又撤销了,直到唐朝武德二年才重新设立。贞观初年又给撤了,乾封年间又重新设立。到了万岁通天元年,改名叫玉田县,属于营州。开元四年又划归幽州,八年又回到营州,十一年再次划归幽州,十八年后才最终稳定下来。对了,《搜神记》里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叫雍伯的洛阳人,特别孝顺,他父母去世后,把他葬在了无终山。这座山可高了,足足八十里,山上却没有水源,雍伯就亲自把水运上去。后来有人去山上取水,雍伯就让他们用一斗石换取,这些石头还能长出玉石来,所以这个地方才叫玉田。玉田县户口大约有三万户。
景州,又叫清安军,属于下州,设有刺史。它原来是蓟州遵化县,辽朝重熙年间才设立的。户口大约有三万户。遵化县,以前是唐朝平州买马监,后来才升格为县,隶属于景州。
平州,辽朝称兴军,属于上州,设有节度使。早在古代,这里曾是孤竹国和春秋时期山戎国的领地。秦朝的时候,这里属于辽西郡和右北平郡,汉朝沿袭了这种划分。汉朝末年,公孙度占据了这里,他的儿子和孙子也相继继承了他的地盘,后来归顺了魏国。隋朝开皇年间改名为平州,大业初年又恢复为郡。唐朝武德初年又改回州,天宝元年又改回北平郡。后唐时期又恢复为平州。辽太祖天赞二年攻占了这里,把从定州俘获的人口迁徙到这里居住。平州下辖两个州和三个县:
卢龙县,以前是肥如国的领地。春秋时期晋国灭了肥国,肥国的国君逃到燕国,燕国就在这里封了他一块地。汉朝和晋朝的时候,这里属于辽西郡。元魏时期,这里成为郡治,同时设立了平州。北齐时期属于北平郡。隋朝开皇年间,废除了肥如县,并入新设的县。十八年后,把新昌县改名为卢龙县。唐朝时期属于平州,以后就一直沿用这个名字了。户口大约有七万户。
安喜县,原来是汉朝令支县的辖地,后来废弃了。辽太祖把从定州俘获的人口安置在这里,设立了安喜县。它位于平州东北六十里。户口大约有五万户。
望都县,原来是汉朝海阳县,后来也废弃了。辽太祖把从定州俘获的人口安置在这里,设立了望都县。这里有海阳山。县城位于平州南面三十里,户口大约有三万户。
滦州,是永安军的中级行政单位,刺史驻扎在此。它原本是古老的黄洛城,地处卢龙山南,滦河环绕着它。据说,齐桓公当年伐山戎时,曾在这里见过山神俞儿。秦朝时,这里属于右北平郡;汉朝时,先是叫石城县,后来改名为海阳县。汉朝末年,这里被公孙度占据。晋朝以后,它归属辽西郡。石晋割地之后,滦州就成了平州的一部分。后来太祖皇帝用俘虏户口在这里设立了滦州。滦州依山傍水,是北方边疆的战略要地。这里有扶苏泉,泉水甘甜可口,据说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当年修筑长城时曾驻扎在这里,并在附近饮用过此泉水;此外还有临榆山,山峰高耸,拔地而起,高度超过一千仞,山脚下就是渝河。滦州下辖三个县:义丰县,它就是原来的黄洛故城。黄洛水从卢龙山北边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濡水。汉朝时,义丰县属于辽西郡,后来废弃了很久,唐朝末年被契丹占据,直到宋太宗时期才重新设置这个县,户口大约有四千户。马城县,它原先属于卢龙县,唐朝开元二十八年才从卢龙县析置出来,是为了方便水运交通。马城县东北部有千金冶,东部有茂乡镇。辽朝时,马城县被划归滦州管辖,位于州城西南四十里,户口大约有三千户。石城县,汉朝时设立,属于右北平郡,后来也废弃了很久。唐朝贞观年间,在此地设立了临渝县,到万岁通天元年才改名为石城县,位于滦州南三十里,唐朝仪凤年间的石刻至今还留存着。现在的石城县位置又南移了五十里,是辽朝为了靠近盐场而迁移的,户口大约有三千户。
营州,是邻海军的下级行政单位,刺史驻扎在此。它原本是古代商朝的孤竹国。秦朝时,它属于辽西郡;汉朝时,它属于昌黎郡。前燕慕容皝曾把都城迁到这里。北魏时期,这里设立了营州,管辖昌黎、建德、辽东、乐浪、冀阳、营丘六个郡。后周时期,高宝宁占据了营州。隋朝开皇年间,这里设立了营州,大业年间改名为辽西郡。唐朝武德元年又改回营州,万岁通天元年才被契丹占据。唐朝圣历二年,营州的治所迁到了渔阳,开元五年又迁回柳城。天宝元年,营州改名为柳城郡。后唐时期,它又恢复了营州的名称。太祖皇帝用从定州俘获的户口在这里设立了营州。营州下辖一个县:广宁县,它就是汉朝的柳城县,属于辽西郡。广宁县东北部与奚族和契丹接壤。万岁通天元年,广宁县被契丹李万荣占据。神龙元年,广宁县被划入幽州管辖。开元四年,广宁县又恢复了原来的管辖范围。辽朝时期,广宁县改用了现在的名字,户口大约有三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