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余里也,字讹都碗,是国舅阿剌的次子。这人啊,嘴巴特别甜,很会说笑,而且女红做得也很好。重熙年间,因为他老丈人的关系,就当上了官。清宁年间,他升了祗候郎君,还娶了郑国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后来官越做越大,做到南面林牙。后来他爹阿剌被萧革给告了一状,萧余里也被贬到奉先军节度使当差。十年冬天,他又被召回朝,当上了北面林牙。咸雍年间,有人告发萧余里也和他族人术哲密谋害耶律乙辛,但查无实据,他又被外放到宁远军节度使。从那以后,萧余里也开始揣摩耶律乙辛的心思,对他特别好,还推荐耶律乙辛当了国舅详稳。大康年间,他被封为辽西郡王。
那时候耶律乙辛权势很大,凡是不听他话的人都得滚蛋。他就把萧余里也拉来当北府宰相,还兼任契丹行宫都部署。耶律乙辛后来密谋陷害太子,萧余里也帮了不少忙,所以又当上了北院枢密使,还被封为“推诚协赞功臣”。他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耶律乙辛的儿子耶律绥也,仗着权势,嚣张跋扈,甚至说出一些大逆不道的话,朝野上下都对他侧目而视。后来皇帝把耶律乙辛贬到南院大王,萧余里也因为和耶律乙辛是一伙的,被贬为天平军节度使,回家养老去了。没多久又让他当了西北路招讨使。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就辞官了,不久就死了。
耶律合鲁,字胡都堇,是六院舍利褭古直的后代。这人性格软弱,喜欢阿谀奉承。清宁年间开始做官。当时耶律乙辛重用一些奸邪小人,耶律合鲁就巴结他,所以很快就得到重用,很快升到了南面林牙。耶律乙辛诬陷太子,杀害忠良,耶律合鲁也参与其中。他弟弟耶律吾也也跟耶律乙辛一伙,当时人们都称他们为“二贼”。后来耶律乙辛推荐耶律合鲁当了北院大王,没多久就死了。他弟弟耶律吾也后来也当上了南院大王。
萧得里特这个人啊,是遥辇洼可汗宫里的人。长得还挺好看,性格也温顺。清宁年间,乙辛得势,特别重用他,萧得里特一路升迁,做到北面林牙、同知北院宣徽使。后来太子被废了,派萧得里特押送他去上京。萧得里特催着他赶路,不让下车,吃喝拉撒都故意刁难他,到了上京后,直接把他关了起来。大康年间,萧得里特又升迁为西南招讨使,后来做到顺义军节度使,最后还当上了国舅详稳。寿隆五年,他因为牢骚满腹,被免了死罪,全家被发配到兴圣宫,然后又贬到西北统军司,最后死在那里。他有两个儿子,叫萧得末和萧讹里,在乾统年间,因为他们父亲跟乙辛一起谋反的事,被杀头了。
萧讹都斡,是国舅少父房的后代。咸雍年间,他当上了牌印郎君。大康三年,枢密使乙辛暗中谋反,就让护卫太保耶律查剌诬告耶律撒剌等人参与废立太子的事。皇上调查后发现没证据,就把他们都外放了。过了一段时间,萧讹都斡想讨好乙辛,就配合他演戏,和耶律塔不也等人一起进宫诬告说:“耶律撒剌等人想害乙辛,想拥立太子,我也参与了他们的阴谋。我现在自己说出来,是怕事情败露,大家一起被牵连。”皇上果然大怒,把太子流放到上京去了。萧讹都斡娶了皇女赵国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后来他和乙辛意见不合,心里很不爽,又因为穿着打扮太像皇帝,最后被杀了。萧讹都斡临死前说:“之前告发耶律撒剌的事,都是乙辛让我做的。他怕事情败露,所以杀了我灭口!”
萧达鲁古这个人,是遥辇嘲古可汗宫里的人。他这个人啊,心眼儿特别坏,特别阴险。清宁年间,乙辛当上了枢密使,专权乱政,暗地里还想着造反。达鲁古就巴结他,所以很快就被提拔了,一步步升到旗鼓拽剌详稳这个位置。乙辛想要害死太子,觉得达鲁古够狠,能干这事儿,就派他和近侍直长撒把一起去了上京,和留守萧挞得一起半夜叫来壮汉,骗太子说要大赦天下,把太子骗出来杀了,把太子的脑袋装进箱子里带回去,还假装说是太子病死了。然后,达鲁古就升官了,当上了国舅详稳。达鲁古害怕杀太子的事败露,每天都带着刀,万一有什么紧急情况,他就想自杀。到了乾统年间,皇帝下令让枢密使耶律阿思大查办乙辛的党羽,达鲁古花钱买通了关系,才逃过一劫。后来,他就病死了。
耶律塔不也,是他叔父房里的后代。他特别擅长打马球,皇上很喜欢他,他骑马打球的时候,球杆从来不离手。咸雍年间,他被任命为祗候郎君。他和耶律乙辛关系很好,所以朝里朝外的人都怕他。后来太子被诬陷,查不出什么证据,塔不也就帮着乙辛,想把这诬陷坐实,他和讹都斡等人密奏说:“太子谋反的事是真的,我不举报,怕事情败露后牵连到自己。”皇帝信了,就把太子废了。塔不也升任延庆宫副使。寿隆元年,他当上了行宫都部署。天祚皇帝继位后,因为塔不也和乙辛是一伙的,把他贬到特免部当节度使。后来枢密使耶律阿思大查办乙辛的旧部下时,塔不也花钱买通了关系,逃过一劫。他又被调到敌烈部当节度使,后来又当上了敦睦宫使。天庆元年,他又被派去西北路当招讨使。最后,他也病死了。
萧图古辞,字何宁,是楮特部人。他仕途得意,在重熙年间因为能力突出,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左中丞。到了清宁年间,他又先后担任北面林牙和北院枢密副使。这个人很精明,善于察言观色,说话做事总是能讨领导欢心。皇太后曾经说过:“遇到大事,除了耶律化哥和萧图古辞,其他人根本拿不定主意。”所以他越来越受重用,后来还当上了北院枢密使。六年后,他被外派到黄龙府做官;八年后,更是荣升南府宰相。没过多久,他又回到中央,担任北院枢密使,皇上还特许他可以便宜行事,不必事事请示。
这个人其实奸诈得很,特别喜欢敛财,而且独断专行,随意更改法令。他当枢密使几个月,提拔的都是重元党羽,结果因此被罢免,沦为平民百姓。后来,他被关进了兴圣宫,最终死在那里。
有人评论说:舜帝流放共工,孔子诛杀少正卯,这些都是严厉打击奸臣的例子。可是后世的人往往看不清奸臣的真面目,反而把他们当成忠臣来信任,结果让奸臣的恶行祸害国家,直到无法收拾。辽道宗对乙辛的态度就是如此。当初乙辛帮助道宗铲除重元,看起来像是为国家着想,其实他心里早就藏着祸心,只是在等待时机。
一旦他掌握了权力,又拉拢了孝杰、燕哥、十三等人当心腹,于是就肆无忌惮地作恶。他先是诬陷皇后,接着又杀害了太子和太子妃,他的罪行极其残忍,令人痛心疾首!唉!皇后和太子是君子应该亲近的人,却被奸臣杀害,而皇帝却浑然不觉,大臣们即使说了,皇帝也不明白。当时正直的大臣,几乎都被罢官或杀害。即使黑山亲眼看到官吏队伍的盛况,也只是被削去一个字的王号,直到他私藏兵器才被诛杀。哎!乙辛的罪行,就算杀一百次也无法赎罪,这其中也有道宗昏庸无断的责任。像萧图古辞这样的人,忘记君主恩情,结党营私,只为了贪图富贵,即使侥幸死在家里,又能逃脱遗臭万年的耻辱吗?
话说啊,《春秋》这本书,它既写好人好事,也写坏人坏事,目的就是为了教育人,让人引以为戒。你看,那些记载奸臣、酷吏的史书,欧阳修也把奸臣的事迹都写进去了,就是为了让当皇帝的知道该怎么鉴别人才,让当臣子的知道该怎么约束自己。这可是天地间圣贤的教诲,关系到国家安危和兴衰治乱的大事啊!辽国从耶律乙辛开始,出了十个奸臣,他们败坏国家的事迹都足以让人警醒,所以把他们的故事都写进了史书。
耶律乙辛,字胡睹衮,是五院部人。他爸爸叫迭剌,家里很穷,连吃穿都成问题,乡里人都叫他“穷迭剌”。耶律乙辛他妈怀孕的时候,晚上做梦梦见自己用手抓住一只山羊,还把山羊的角和尾巴都拔掉了。梦醒后去算命,算命的说:“这是好兆头啊!羊去掉角和尾巴就成了‘王’字,你以后生的孩子会当王。”耶律乙辛出生的时候,正好赶在路上,没水给他洗澡,结果回车的时候压坏了车辙,突然就冒出一股泉水来。迭剌因为有了儿子,想喝酒庆祝一下,闻到酒香,竟然在草丛里找到了两壶酒,就拿来祭祀东方。耶律乙辛从小就聪明伶俐。有一次放羊,一直放到太阳下山了,他爸爸迭剌去看他,结果发现耶律乙辛睡着了。迭剌碰了他一下把他弄醒了,耶律乙辛生气地说:“你干嘛突然吓我!我刚梦见有人拿着日月要吃我,我已经吃了月亮,正吃太阳吃了一半的时候你把我弄醒了,可惜没吃完!”迭剌从那以后就不让他放羊了。
话说这乙辛长大后,长得可俊了,人看着挺和善,其实心里头鬼主意多着呢。在重熙年间,他先是在文班当个小吏,后来掌管着太保的印信,经常跟着皇上进宫。皇后娘娘见他长得斯文秀气,跟个老实的官儿似的,就让他去当个管笔墨纸砚的小官儿;皇上也挺喜欢他,就一步步地把他提拔成护卫太保。
等到道宗皇帝登基了,因为乙辛在先帝时期当差,表现不错,皇上就赏赐给他四十户汉人的田地,还让他当了点检司的同知,经常被皇上叫去商量解决疑难问题。后来又升任北院同知,一直做到枢密副使。清宁五年,他当上了南院枢密使,后来又调到北院,还被封为赵王。
到了清宁九年,耶律仁先当上了南院枢密使。当时驸马都尉萧胡睹跟重元是一伙的,他们俩看耶律仁先碍眼,就上奏皇上说:“耶律仁先可以去西北路当招讨使。”皇上正打算同意呢,乙辛赶紧出来说话了:“我刚参加国家政务,对很多事情还不了解,耶律仁先是先帝的旧臣,不能轻易把他调离朝廷啊。”皇上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就没同意萧胡睹的请求。
重元叛乱平定后,乙辛被任命为北院枢密使,又晋升为魏王,还被封为“匡时翊圣竭忠平乱功臣”。咸雍五年,他又被加封为太师。皇上还下令,凡是有战事的地方,都允许他便宜行事,他的权力大得不得了,朝中内外都得敬着他,门下走动的人络绎不绝,送礼的更是排着队。凡是巴结他的人,都能得到提拔;那些正直敢言的人,都被他排挤出去了。
大康元年,太子终于开始参与朝政了,国家治理也变得井井有条。可是,乙辛这家伙不甘心,就想着法子陷害皇后。皇后去世后,乙辛心里更慌了,又开始琢磨着怎么弄死太子。他瞅准机会进宫跟皇帝说:“皇上啊,您和皇后就像天地一样地位平等,后宫空着可不行啊!”然后就开始猛夸他党羽驸马都尉萧霞抹的妹妹,说她长得漂亮又贤惠。皇帝信了他的话,就把萧霞抹的妹妹接进宫,没多久就册封她为皇后。
当时有个护卫叫萧忽古,他知道乙辛在搞鬼,就躲在桥底下等着要杀了他。结果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桥给冲坏了,萧忽古的计划没成功。 林牙(相当于高级官员)萧岩寿偷偷地给皇帝上奏章说:“自从太子参与朝政以来,乙辛就一直疑神疑鬼的,而且他还跟宰相张孝杰勾结在一起。我担心他另有图谋,不能让他继续掌握实权。” 于是,乙辛被调到中京当留守去了。乙辛哭着跟别人说:“我乙辛没犯错啊,都是被小人陷害才被赶走的!” 他的同伙萧霞抹等人把乙辛的话告诉了皇帝。皇帝这才后悔起来。
没过多久,萧岩寿也被外放,当了顺义军节度使。皇帝下令让近臣们讨论要不要把乙辛召回来。那些北面的官员谁也不敢吭声,只有耶律撒剌站出来说:“当初是萧岩寿奏请把乙辛赶走的,如果萧岩寿说的不对,就应该治他的罪;如果萧岩寿说的对,那乙辛就不能再召回来了。” 他一再劝谏,但皇帝就是不听。最后,皇帝还是把乙辛召回朝中,让他当了北院枢密使。
哎,太子因为母亲的事,愁眉苦脸的,看得出来心情很不好。那些乙辛的党羽,一个个都高兴坏了,在那儿造谣生事,到处乱嚼舌根,忠心耿耿的大臣们,都被排挤得差不多了。
乙辛听信了萧十三的鬼话,半夜里偷偷把萧得里特叫来,一起合计着怎么陷害太子。然后,他让护卫太保耶律查剌去诬告耶律撒剌等人跟太子密谋篡位。结果查来查去,啥证据也没找到,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他又让牌印郎君萧讹都斡去皇上面前告状,瞎掰说:“耶律查剌之前告耶律撒剌他们的事都是真的,我也是他们同伙。我们本来想杀了乙辛他们,然后拥立太子。我们要是不说出来,事情败露了,大家都要一起受罚!”皇上就下令审问,乙辛逼着萧讹都斡招供。皇上大怒,下令杀了撒剌和速撒他们。
乙辛害怕皇上起疑心,就把好几个人拉到朝廷上审问,一个个都让他们扛着沉重的物件,绳子勒着脖子,喘不过气来,谁都受不了这种酷刑,只想赶紧死掉算了。最后,他们都招供说:“没有别的要说的了。” 当时正值盛夏,尸体都来不及埋葬,地上臭气熏天。 然后,他们把太子关押在上京,看守太子的都是乙辛的党羽。 接着,乙辛又派萧达鲁古和撒把去害太子。乙辛的党羽们高兴坏了,连续几天大吃大喝庆祝。
上京留守萧挞得以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这件事。皇上听到后非常悲伤,想把太子的妻子召来,结果乙辛暗中派人把太子妃给杀了,灭口!
话说五年前正月,皇上要出猎,宦官乙辛建议皇上把皇孙留下。皇上本来想答应,这时同知点检萧兀站出来劝谏说:“皇上,您要是把皇孙交给乙辛,皇孙年纪还小,身边又没人照顾,万一发生什么意外可怎么办?不如让我跟着保护皇孙吧!” 皇上就同意了,萧兀跟着皇孙一起出行了。 从那以后,皇上就开始怀疑乙辛,隐隐约约觉得他有点不靠谱。
后来皇上北巡,路过黑山平淀的时候,皇上发现好多随从都跟着乙辛走,心里更不舒服了。于是,皇上就把乙辛调到南院大王那里当差。 又赶上朝廷削减王爵的例行措施,乙辛的王爵也被降了,皇上心里才稍微踏实了一点。 乙辛去朝廷谢恩后,皇上当天就把他打发回去了,让他去当兴中府事。 七年冬天,乙辛因为把禁物卖给外国,被送官府审理,按律当斩。 他的同伙耶律燕哥却说他应该适用八议,结果只被判了死缓,还被打了板子,关进了来州监狱。 后来,乙辛又密谋逃到宋朝,还私藏兵器,事情败露后,被勒死了。 乾统二年,皇上下令挖开了他的坟墓,鞭尸示众。
再说张孝杰,他是建州永霸县人,家里很穷,但是特别好学。重熙二十四年,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清宁年间,他官职一路升迁,做到枢密直学士。咸雍年间,因为一次奏事失误,被贬到惠州当刺史。没多久又被召回,恢复了原来的官职,还兼任户部司事。三年后,他升任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还被加封为工部侍郎。八年后,被封为陈国公。皇上觉得张孝杰办事勤快能干,经常向他询问政事,把他当成了北府宰相,非常器重他这个汉臣。大康元年,皇上还赐给他国姓。
第二年秋天打猎,皇上一天射了三十只鹿,大臣们都跟着一起。酒喝多了,皇上兴致勃勃地要大家作诗,就让大家即兴创作一首《云上于天诗》。皇上还让张孝杰坐在御榻旁边。皇上还念起了《黍离》里的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张孝杰马上回答说:“现在天下太平,皇上您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您拥有整个天下,又有什么求不得的呢?”皇上听了非常高兴。三年后,群臣陪皇上喝酒,皇上说:“先帝重用仁先和化葛,是因为他们贤能。而我呢,有张孝杰和乙辛,也不比仁先和化葛差,我真是找对了人啊!” 大家一直喝到深夜才散。
那一年夏天,乙辛诬陷皇太子,而耶律孝杰却帮着乙辛一起陷害。后来乙辛奉旨调查皇太子的党羽,诬陷忠良,而这其中,孝杰出了不少坏主意。乙辛还向皇帝推荐孝杰,说他忠于国家,皇帝觉得孝杰可以比得上狄仁杰,就赐他名“仁杰”,还允许他放飞海东青猎鹰。六年后,乙辛被罢官了,皇帝也看清了孝杰的奸诈,把他贬到武定军当节度使。后来因为私贩广济湖的盐,还擅自修改圣旨,孝杰被削去爵位,贬到安肃州,好几年才回来。大安年间,他在家乡去世了。到了乾统年间,他的坟墓被挖开,尸体被戮尸,家产也被分给了大臣们。
耶律孝杰当了很久的宰相,贪财到极点,没完没了地贪污受贿。他经常和亲戚朋友一起喝酒,还说过:“没有上百万两黄金,哪够当宰相的!” 他刚考中进士的时候,去佛寺,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帽子吹起来,跟佛塔一样高,然后掉下来摔碎了。有个老和尚说:“这个人一定会很快发达,但是也活不长。” 结果还真像老和尚说的那样。
耶律燕哥,字善宁,是耶律季父房的后代。他的高祖是铎稳,是太祖的异母兄弟。他父亲叫豁里斯,官做到太师。燕哥这个人很狡猾,但也很聪明。清宁年间,他当上了左护卫太保。大康年间,升任北面林牙。一开始,耶律乙辛从东京留守升任枢密使,就让燕哥当他的耳目,凡是听到看到的,都告诉他。乙辛很赏识燕哥,还向皇帝推荐他,皇帝也觉得他不错,就让他当了左夷离毕。后来皇太子被诬陷,皇帝派燕哥去审问他。皇太子对燕哥说:“皇上只有我一个儿子,现在我是储君,还有什么奢求,敢做这种事!您和我同辈,应该为我考虑,把我的话转达给皇上。” 他恳求得非常诚恳。萧十三听到后,对燕哥说:“应该把太子的这些话改成认罪书。” 燕哥答应了,就按照萧十三说的做了。后来皇太子被废黜,乙辛杀害忠良,很多都是燕哥出的主意。后来燕哥当上了契丹行宫都部署。五年夏天,他被任命为南府宰相,后来又升任惕隐。大安三年,他当了西京留守,然后退休了。寿隆年间,他因病去世了。
萧十三,是蔑古部的,他爹叫铎鲁斡,当过节度使。萧十三从小就聪明伶俐,特别会察言观色。清宁年间,因为多年辛劳,升了护卫太保。大康初期,耶律乙辛又回到枢密院当官,越来越嚣张跋扈。那时候萧十三经常出入耶律乙辛家,凡是朝中大臣不听耶律乙辛话的,他就想办法把人家弄走。就这样,萧十三从宿卫升到了殿前副点检。
三年夏天,护卫萧忽古等人密谋杀掉耶律乙辛,结果事情败露,都被抓了起来。萧十三对耶律乙辛说:“现在太子还在,百姓都拥护他。大王您本来就没有什么根基和帮手,还因为诬陷皇后而招致怨恨。如果太子登基,您以后怎么办呢?您应该好好想想啊!”耶律乙辛说:“我早就为此担忧了!”当天晚上,耶律乙辛就召集萧得里特商量怎么陷害太子。萧十三的计策成功实施后,很快就被提拔为殿前都点检,还兼任同知枢密院事。他又指使萧讹都斡等人诬告耶律查剌,说耶律查剌之前告发耶律撒剌等人的事情都是真的,皇上就下令彻查此事。
太子不服,另外派夷离毕耶律燕哥去询问太子,太子详细地陈述了自己被诬陷的经过。萧十三听说后,对耶律燕哥说:“你要是这么汇报,大事就完了,应该把他的话改成认罪的口供。”耶律燕哥进去后,就按照萧十三说的那样汇报了。皇上大怒,废掉了太子。太子要被带走的时候,说:“我犯了什么罪,要落到这个地步!”萧十三呵斥他上车,让卫兵关上车门。那一年,萧十三升任北院枢密副使,他又向耶律乙辛献计继续暗害太子,耶律乙辛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耶律乙辛被外放去当南院大王,萧十三也被外放去保州当统军使,最后死了。乾统年间,萧十三的棺材被挖开,尸体被鞭尸,他的两个儿子,的里得和念经,也都都被杀死了。
话说啊,这《周礼》里记载,寺人负责管理宫门的禁卫。可你看那些像巷伯那样在《诗经》里被歌颂的,或者像勃鞮那样在晋国立下大功的,虽然忠心耿耿,但其实都超出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啊。汉朝唐朝那些宦官专权、搞坏政治的事儿,简直不敢细说,这都是因为他们被皇帝过度宠信造成的。辽朝的宦官,像王继恩和赵安仁这样,他们的好坏都能给我们后人做个警示,所以他们的故事才被记载下来。
王继恩是棣州人。当年萧太后南征的时候,王继恩被俘虏了。一开始,萧太后从战利品里挑出将近一百个十岁以下、长得好看的男孩子,带去凉陉,把他们阉割成宦官,王继恩就在其中。他聪明伶俐,不仅识字,还懂辽语。后来他一路升迁,当上了内谒者、内侍左厢押班。圣宗亲政后,他又升任尚衣库使、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灵州观察使、内库都提点,官位越来越高。王继恩这个人喜欢清谈,不喜欢争权夺利,每次得到赏赐,他就买书,买到上万卷,都带着自己身边,没事就念念叨叨地读个不停。每当宋朝使臣来进贡,王继恩经常被派去负责宣读皇帝的赏赐。至于他后来怎么样了,史书上就没记载了。
赵安仁,字小喜,是河北深州乐寿人,从小就被俘虏了。辽圣宗统和年间,他当上了黄门令,后来又做了秦晋国王府的祗候。秦晋王死了以后,他又被任命为内侍省押班和御院通进。开泰八年,他和李胜哥一起密谋逃到南宋,结果半路被巡逻的士兵抓住了。
一开始,辽景宗的仁德皇后和辽圣宗钦哀帝关系不好,钦哀帝偷偷让赵安仁监视皇后的动向,皇后的一举一动,赵安仁都得汇报。仁德皇后权势很大,赵安仁害怕惹祸上身,又开始计划逃跑回南方。仁德皇后想要杀了他,但钦哀帝出面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圣宗说:“小喜说过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南朝,每当想起他们,他就心如刀绞,魂不守舍。现在他为了思念亲人,冒着生命危险逃跑,这也是个孝子啊,真是让人可怜!”于是赦免了他。
重熙年间,钦哀帝摄政,想要废掉皇帝,立自己的小儿子耶律重元为帝。皇帝和赵安仁商量对策,把太后迁到庆州去守陵,还把赵安仁提拔为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让他兼任契丹、汉人和渤海内侍的总管,以及都提点。后来皇帝想念太后,亲自驾车去迎接她。太后责备赵安仁说:“你该死一万次了!我曾经救过你,并不指望你报答我,你为什么要去离间我和我儿子之间的关系呢?”赵安仁一句话也没说。后来,赵安仁的下落就不知道了。
文章评论说:名位和官职是用来激励天下的,没有才能却能得到功劳和高位是不应该的,更何况是宦官呢!像继恩当上了内谒者,赵安仁当上了黄门令,这还算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来会沉溺于私情,竟然被授予观察使、大将军这样的高位呢?《易经》上说:“背负着重担,还往上加,最终会招来祸患。”这就是赵安仁最终没有好下场的原因吧,而继恩却幸运地免于灾祸。
罗衣轻,是个地位很低的伶人。《五代史》把他列入传记,肯定是有原因的。当时辽国的伶人很多,但是能用诙谐的表演来劝谏皇帝,避免潜在的祸乱的,只有罗衣轻。孔子说过:“君子不以人废言。”所以他的事迹值得记载。
罗衣轻,我们不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他很会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经常用滑稽的表演来讽刺劝诫。辽兴宗在和李元昊打仗的时候吃了败仗,差点被活捉。之前,李元昊抓到辽国人就割掉他们的鼻子,所以逃回北方的辽国士兵都害怕被追上。罗衣轻就劝兴宗说:“您先看看自己的鼻子还在不在啊?”兴宗一听就火了,用皮绳把他绑在帐篷后面,要杀了他。太子在一旁笑着说:“这哪里是打诨,分明是黄幡绰(一种戏谑的表演)!”罗衣轻立刻回道:“打仗也不是唐太宗就能保证赢的!”兴宗一听这话,就消气了,放过了他。
兴宗皇帝曾经和弟弟重元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喝酒,还当着重元的面说以后要把皇位传给他。重元高兴坏了,就开始骄横跋扈,无法无天。他们还一起玩双陆,拿城池做赌注。皇帝总是输,已经输了好几个城池了。重元仗着皇帝宠爱他,又因为有郑叔段给他撑腰,朝中大臣谁也不敢说话,只能暗中互相使眼色。有一天他们又玩双陆,罗衣轻指着棋盘说:“别玩双陆了,你都输光了!”皇帝这才醒悟过来,不再和重元玩了。清宁年间,罗衣轻因为生病去世了。
《周礼》里记载,寺人负责管理宫门的禁卫。到了巷伯的诗歌被列入《诗经》,勃貂的功劳载入晋史,虽然他们对所侍奉的主子忠心耿耿,但这并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汉朝和唐朝的中后期,很多宦官专权乱政,有些事连说都不敢说,这都是因为皇帝过分宠信他们造成的。辽国的王继恩和赵安仁这两个宦官,他们的贤与不肖,都值得后人借鉴,所以才把他们的事迹记载下来。
王继恩,是棣州人。当年睿智皇后南征的时候,他被俘虏了。一开始,皇后从战利品中挑了将近一百个十岁以下、长得好看的孩子,带去凉陉,让他们净身当太监,王继恩就在其中。他很聪明,懂文字,还会说辽语。后来一路升迁,当上了内谒者、内侍左厢押班。圣宗亲政后,他又升了好几级,做到尚衣库使、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灵州观察使、内库都提点这些要职。王继恩喜欢清谈,不喜欢争权夺利,每次得到赏赐,都用来买书,积攒了上万卷书,带着四处走,不停地读书。每次宋朝使臣来进贡,王继恩经常被派去负责宣读圣旨和赏赐。后来,他就不知道去哪儿了。
赵安仁,字小喜,是深州乐寿人,从小就被俘虏了。统和年间,他当上了黄门令、秦晋国王府祗候。秦晋王去世后,他又被任命为内侍省押班、御院通进。开泰八年,他和李胜哥一起密谋逃回南朝,结果半路被抓住了。其实,早些时候,仁德皇后和钦哀帝关系不好,钦哀帝偷偷让赵安仁监视仁德皇后的动向,皇后的一举一动,赵安仁都清楚得很。仁德皇后权势很大,赵安仁害怕惹祸上身,所以又想办法逃回南方。仁德皇后想杀了他,但钦哀帝出面求情。圣宗说:“小喜说过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南朝,每当想起他们,他就心如刀绞。现在为了思念亲人,冒着生命危险逃跑,这也是个孝顺的孩子啊,实在让人同情。”于是赦免了他。重熙年间,钦哀帝摄政,想废掉皇帝,立自己的小儿子重元为帝。皇帝和赵安仁商量对策,把太后迁到庆州去守陵,然后任命赵安仁为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还让他做了契丹汉人渤海内侍都知,兼都提点。后来,皇帝亲自迎接太后,太后责备他说:“你该死一万次了!我曾经救过你,并不指望你报答,你为什么要离间我和我儿子呢?”赵安仁一句话也没说。后来,他也消失了,不知道去哪儿了。
话说啊,人们都说,那些显赫的职位和名号,是用来激励天下的,不是贤能的人,就算是有功劳,也不能随便授予,更何况是宦官呢!像继恩当上了内谒者,安仁当上了黄门令,这好像还说得过去,怎么就沉迷于私情,把观察使、大将军这些重要的职位都给了他们呢?《易经》里说:“背着担子还骑着马,只会招来祸患。” 这大概就是安仁最终没能善终的原因吧,而继恩却幸运地逃过一劫。
这就好比,你给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太大的权力,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本来继恩和安仁做到内谒者、黄门令,已经很不错了,可偏偏因为皇帝的私心,给了他们更高的职位,这简直是引火烧身啊! 你看,安仁最后的下场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而继恩呢,算是运气好,躲过了一劫。 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负且乘,致寇至”。
哎,这故事说的是几个厉害人物,孔子说过“小道必有可观”,说的是医卜这些技艺。治病救人,占卜解惑,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所以历史上才一直有记载。
第一个是直鲁古,他是吐谷浑人。话说当年太祖打败吐谷浑,有个骑兵逃跑时,把包裹扔了,没射中目标就跑了。追兵打开包裹一看,里面竟然是个婴儿,就是直鲁古。问了俘虏才知道,扔包裹的人是孩子的爸爸。这孩子爸爸医术高明,就算骑在马上也能看病,知道病症的根本原因。他不想让儿子被抓,所以才想把儿子杀掉。后来直鲁古被献给太祖,淳钦皇后把他收养了。直鲁古长大后也成了个好医生,专攻针灸。到了太宗时期,他当上了太医,还写了《脉诀》《针灸书》流传于世,活到九十岁才去世。
第二个是王白,冀州人,天文地理样样精通,算命也特别准。他之前是晋朝的司天少监,太宗攻下汴州后把他找到了。应历十九年,有个王子因为犯事被关进监狱,他母亲去求王白算命,王白说:“这个人将来会当王,现在还杀不了他,别太担心了。”后来景宗当了皇帝,就把王子放了,封他为宁王,跟王白说的一模一样!他预测吉凶的事儿多着呢。后来在保宁年间,他还当过彰武、兴国两军的节度使,还写了本《百中歌》流传后世。
魏璘,不知道是哪个郡的人,靠算命出名,太宗皇帝在汴州得到他。天禄元年,皇上命令赛马,看哪匹马跑得快。问王白和魏璘谁预测得准,王白奏道:“红色的马会赢。”魏璘说:“我看来,青色的马会赢。”赛马后,果然像魏璘说的那样。皇上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王白说:“今天是火德当令,所以我认为红色的马会赢。”魏璘说:“不对,虽然是火德当令,但火上面还有烟。根据烟来判断,青色的马一定会赢。”皇上很欣赏他。
五年后,有人密谋叛乱,私下里去问魏璘。魏璘刚开始卜卦,就说:“大王你的气数只有一天了,应该小心谨慎!”叛乱发生后,果然失败了。应历年间,周兵入侵燕国,皇上问魏璘胜负。魏璘说:“周的姓氏是柴,燕国属火。柴字入火,必定焚烧。”他的预言果然应验了。魏璘曾经为太平王罨撒葛卜算篡位的事情,皇上听说后,免了他死罪,把他流放到乌古部。有一天,节度使召见魏璘,恰好有人进献了两条鲤鱼,节度使开玩笑说:“你算算这两条鱼什么时候能吃上?”魏璘想了很久才回答:“您和我今天之内,都会有不测的灾祸,哪还有闲工夫吃鱼呢?”节度使赶紧下令把鱼做掉。还没来得及吃,敌人就打来了,两人都遇害了。
耶律敌鲁,字撒不碗。他的祖先原本是五院部族的人,后来被分到宫中,成为宫中人员。耶律敌鲁精通医术,只要看人的脸色就能知道病因。即使不诊脉,也能做到药到病除。统和年间,被大丞相韩德让推荐,官至节度使。开始的时候,枢密使耶律斜轸的妻子患了重病,很多医生都治不好。耶律敌鲁看过之后说:“她的心里有郁积的热气,不是药物所能治疗的,应该用心理疗法。利用她耳聋的毛病,用大声喧哗的方法让她发狂,这样就能把毒气发泄出来。”于是就命令在她的面前大声击鼓。第二天,她果然发狂了,又叫又骂,力气用尽后,病就好了。他治病的方法很多都是这种类型,别人根本猜不透。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了。
耶律乙不哥,字习撚,是六院郎君褭古直的后代。从小就喜欢学习,尤其擅长占卜,而且不喜欢做官。
他曾经帮人选墓地,说:“三天后,会有人骑着牛,赶着牛经过这里,那就开始挖地动工吧。”到了那天,果然有个人背着小牛犊,牵着一头母牛从那儿经过。那个人说:“您说的‘牛骑人’,就是这个意思吧!”于是就开始挖地。墓地建好后,吉凶都跟耶律乙不哥说的完全一样。
他还帮一个丢了鹰的人占卜,说:“你的鹰在离你家东北三十里,泺水西边的那棵榆树上。”那个人去那里找,果然找到了。当时他做的占卜,没有一次不灵验的。
书里评论说:那些方技,都是技术活儿。只要精通技艺,又不违背道德,君子就应该学习借鉴。像直鲁古、王白、耶律敌鲁这些人,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功过,但记录下来也是应该的。魏璘用占卜算计谋反,罨撒葛用占卜算计篡位,他们的罪过不可饶恕,即使有一点儿优点,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把他们的事迹记载下来,但不删减,是为了给后人敲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