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辇氏时期,契丹接受了回鹘的印玺。后来耶澜可汗向唐朝请求印玺,武宗才赐予契丹“奉国契丹印”。太祖即位后的神册元年,梁朝幽州刺史投降,朝廷下诏赐予他印绶。那时候,太祖已经即位十年了。会同九年,太宗攻打后晋,后晋末帝上缴了传国玉玺一件和金印三枚,从此天子的象征——符瑞就归属辽国了。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制作的,用蓝田玉制成,螭龙为纽,六个面,正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个字,字体是鱼鸟篆书。从子婴手里传到汉高祖刘邦手里。王莽篡汉时,平皇后把玉玺扔在了宫殿台阶上,螭龙的角因此略微受损。汉献帝丢失了玉玺,孙坚在井里找到了它,后来传到孙权手里,再传到魏国。魏文帝在玉玺的肩部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几个字。唐朝时改名为“受命宝”。后晋灭亡后,玉玺又归属辽国。从三国时期开始,很多僭越的伪朝都模仿着制作玉玺,历代府库里收藏的玉玺数量不一,真假难辨。圣宗开泰十年,辽朝派人快马加鞭地从东京(中京)取回了后晋献上的玉玺。兴宗重熙七年,辽朝用《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作为进士考试的题目。天祚帝保大二年,传国玉玺遗失在了桑乾河。
太宗攻破后晋后班师回朝,在汴京宫殿里得到了这枚玉印,就收藏在了随驾的库房里。穆宗应历二年,下诏使用太宗当年得到的这枚玉印。
“御前之宝”这枚印章,是用金子铸造的,印文是“御前之宝”,用来盖印在给臣僚颁布的命令上。
“书诏之宝”这枚印章,印文是“书诏之宝”,凡是诏书和批复文件都要用它盖印。
“契丹宝”这枚印章,是接受契丹册封仪式时用的,符宝郎会捧着印章放在皇帝御座的东边。
三枚金印,是后晋皇帝上缴的,具体的印文不清楚。
皇太后印章,制作方法不清楚。天显二年,应天皇太后临朝称制,群臣上交了印玺和印绶。册封应天皇太后的仪式上,符宝郎会把印章放在皇太后座位右边。
皇后印章,印文是“皇后教印”。
皇太子印章,具体的制作方法不清楚。重熙九年册封皇太子的仪式上,中书令会授予皇太子印章。
吏部印章,印文是“吏部之印”,是用银子铸造的,用来盖印在给文官颁布的制诰上。
兵部印,就是刻着“兵部之印”字样的印章,是用银子做的,用来盖在给军队官员发的任命文书上。
契丹枢密院、契丹各路行军部署、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各宫殿的部署,他们的印章也都是银做的。印章上的字,最多不会超过六个,印泥的颜色是银朱色。
南北王以下,朝廷里里外外所有部门的印章,都是铜做的,用黄丹做印泥;而那些负责税收的部门,则用红色的石头做印泥。
还有一种叫“杓窊印”的印章,杓窊是猛禽的总称,印章的纽扣就做成猛禽的样子,意思是希望行动迅速。这种印章是皇帝下令征调军队时赏赐给将领使用的。辽道宗皇帝曾经赐给耶律仁先一枚鹰形印纽的印章,就是这种印章。
大贺氏八部族打仗的时候,大家一起行动,用的只是刻在木头上的简单的信物。辽太祖建立政权后,就把这种木质信物改成了金鱼形状的信物。
金鱼符一共有七枚,都是用黄金做的,每枚长六寸,上面都刻有不同的编号。每枚金鱼符都分成左右两半,可以互相合在一起。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皇帝先把左半边交给守将,使者拿着右半边,只要大小、长短、编号都对得上,就可以发兵。事情办完后,金鱼符要归还内库。
还有二百块银牌,每块长一尺,上面刻着国字,还写着“宜速”两个字,也叫“敕走马牌”。国家有紧急军情的时候,皇帝亲自把银牌交给使者,并同时下发文书,指定若干匹驿马。如果驿马不够,可以就地征用其他的马匹代替。规定是,白天黑夜都要跑七百里,最慢也要跑五百里。使者所到之处,都要像天子亲临一样,当地官员必须无条件满足使者的各种要求,谁敢违抗命令,就要承担责任。使者回来后,皇帝亲自接收银牌,然后交给专门保管印章的官员收好。
话说这木契,正面是阳面,背面是阴面,皇宫大门要放行的时候就用它。早朝的时候,宣徽使拿着阳面木契下殿,走到殿门口,把木契交给西上阁门使,说:“授契行勘(把木契交给你们检查)。” 检查木契的官员答应一声,跪下接了木契,举起木契检查,确认无误后,起身,鞠躬,然后禀告:“内外勘契同(内外两份木契一致)。” 西上阁门使说:“准敕勘契,行勘(按照圣旨检查木契,开始检查)。”
检查木契的官员拿着阴面木契,答应一声,站直身体,稍微后退一点,大声喊:“军将门仗官!” 门仗官们一起答应。检查木契的官员说:“内出唤仗木契一只,准敕付左右金吾仗行勘(拿出唤仗的木契,按照圣旨交给左右金吾卫检查)。” 检查木契的官员问:“合不合?” 门仗官答:“合!” 这问答重复两遍。检查木契的官员又问:“同不同?” 门仗官答:“同!” 这问答也重复两遍。检查木契的官员上前鞠躬,禀告:“勘官左金吾引驾仗、勾画都知某官某,对御勘同(检查官左金吾卫引驾仗、勾画都知某某官,与御前检查结果一致)。” 他站直身体,稍微后退一点,右手举起木契说:“其契谨付阁门使进入(这木契谨呈交给阁门使送入宫内)。” 阁门使大声答应,门仗官低声答应。检查木契的官员跪下把木契交给阁门使,阁门使上殿呈交木契给宣徽使。阁门使下殿,奉旨放行。
这木箭呢,里边的箭叫雄箭,外边的箭叫雌箭,皇帝出巡的时候就用它。回宫的时候,检查箭支的官员拿着雌箭,东上阁门使拿着雄箭,检查的仪式跟检查木契一样,具体细节都写在《礼仪志》里。
话说黄帝时期就有了冕冠和各种礼服制度,后来的帝王们祭祀、朝会都要穿戴相应的服装。夏朝用的是收(一种帽子),殷朝用的是冔(一种帽子),周朝用的是弁(一种帽子),上朝穿一种,平时在家穿一种,这都是为了区分尊卑、规范礼仪。到了唐朝,祭祀时穿冕冠和青衣,上朝时穿通天冠和绛袍,平时则穿平巾帻和袍襕。
大同元年正月初一,辽太宗皇帝入主晋地,穿着正式的皇帝服装,接受文武百官在汴京崇元殿的朝贺,从此以后就成了惯例。同年北归后,辽朝沿用了唐朝和后晋的许多礼仪制度和服饰,宫廷官员们对这些制度进行整理,挑选出常用的部分记录下来。
祭祀用的服装方面,整个辽朝时期,郊祭的祭坛都没有修建,所以大裘冕服也就没有用到。《祭服》记载:衮冕是祭祀祖庙、派遣大将出征、举行大宴、登基、成年礼、迎娶皇后以及元旦朝会时皇帝穿戴的服装。衮冕非常华丽,上面装饰着金饰,垂挂着十二串白色的珠子,用丝带做缨子,颜色与绶带相同,耳饰用丝棉填充,用玉簪固定。衮冕的玄色衣裳上绣着十二章纹饰:衣上绣着日、月、星、龙、华虫、火、山、宗彝八章;裳上绣着藻、粉米、黼、黻四章。衣领上绣着升龙纹,龙纹图案分六个等级,龙山以下的纹饰每章一行,共十二行。内衬是白色纱衣,领口是黼纹,衣襟是青色,腰带是黑白色相间的皮带和大带,佩剑,穿舄(一种鞋子),舄上也装饰着金饰。《元日朝会仪》规定,元旦朝会时皇帝必须穿戴衮冕。
上朝穿的服装呢,乾亨五年,圣宗皇帝册封承天太后,三品以上官员都穿戴了规定的朝服。《杂礼》记载,册封承天太后的仪式上,侍中要就席脱剑解履。重熙五年尊号册封仪式上,皇帝穿龙衮,文武百官都穿朝服,这是辽朝的制度。会同年间,太后和北面朝拜的官员穿辽服,皇帝和南面朝拜的官员穿汉服。乾亨年间以后,即使是大礼,北面朝拜的三品以上官员也穿汉服;重熙年间以后,所有大礼都穿汉服了。而日常的朝会则仍然沿用会同年间的制度。
皇帝的帽子叫通天冠,在祭祀、冬至、朔日上朝、接见王公大臣、元旦和冬至大朝会的时候都要戴。这帽子上装饰着金色的博山,还有十二个蝉形的装饰,帽顶上缀着珍珠和翡翠。戴上黑色的介帻(一种帽子内衬),用翠色的丝带系着发髻,玉质或犀牛角做的簪子插在发间。衣服是绛红色的纱袍,里面是白色的纱中单,衣领是翻领的样式,衣襟是红色的,里面穿白色裙子和内衣,腰间系着绛红色的蔽膝,腰带是白色的,带扣是方形的,领口是斜襟的。他还会系上皮革腰带,佩剑,挂着绶带,穿着袜子和鞋子。如果还没成年加冠礼,那就梳双童髻,头顶空着,戴黑色的介帻,用两支玉簪子装饰,再加一些其他的装饰品。《元日上寿仪》中规定,皇帝要戴通天冠,穿绛纱袍。
皇太子的帽子叫远游冠,去祭祀庙宇、回宫、元旦、冬至和朔日上朝的时候都要戴。这帽子是三梁的样式,上面装饰着金色的蝉形饰品九个,帽顶上也缀着珍珠和翡翠。戴上黑色的介帻,用翠色的丝带系着发髻,犀牛角做的簪子插在发间。衣服是绛红色的纱袍,里面是白色的纱中单,衣领是黑色的翻领,衣襟是红色的,里面穿白色裙子和内衣,腰间系着白色的腰带,带扣是方形的,领口是斜襟的,再系着绛红色的蔽膝。他还会系上皮革腰带,佩剑,挂着绶带,穿袜子和鞋子,和皇帝一样。后来改成了穿白袜子,黑鞋子。如果还没成年加冠礼,那就梳双童髻,头顶空着,戴黑色的介帻,用两支玉簪子装饰,再加一些其他的装饰品。《册皇太子仪》中规定,皇太子要戴远游冠,穿绛纱袍。
亲王的帽子也叫远游冠,参加祭祀、朝会、上表章、以及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戴。帽子是三梁的,上面装饰着金色的蝉形饰品。戴上黑色的介帻,用青色的丝带系着发髻。衣服是绛红色的单衣,里面是白色的纱中单,衣领是黑色的翻领,衣襟是红色的,里面穿白色裙子和内衣。系着皮革腰带,带钩是特殊的样式,腰带是白色的,带扣是方形的,领口是斜襟的,再系着绛红色的蔽膝,穿着袜子和鞋子,佩剑和绶带,和二品以上官员一样。
诸王的帽子也是远游冠,是三梁的,戴黑色的介帻,用青色的丝带系着发髻。三品以上官员戴进贤冠,是三梁的,有宝贵的装饰;五品以上官员戴进贤冠,是二梁的,有金饰;九品以上官员戴进贤冠,是一梁的,没有装饰;七品以上的官员不用佩剑和绶带;八品以下官员的服饰和公服一样。公服的样式,在《勘箭仪》里记载了阁使的公服,是系着鞋子的。辽国经常使用这种公服。
皇帝上朝的时候,戴的是翼善冠。这顶帽子,是专门在朔日(每月初一)上朝时戴的。衣服是柘黄色的袍子,系着九环带,穿着白色的裙子和襦衣,脚上穿的是六合靴。
皇太子呢,平时上朝戴的是远游冠,只有在元旦、冬至这些特殊日子,或者连续五天朝见皇帝的时候,才穿朝服。他的朝服是绛纱单衣,白色的裙子和襦衣,配上革带、金钩(角枼)、假带方心、纷鞶囊(一种装东西的袋子),还有白色的(角枼)和乌皮履。
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或者去东宫办事的时候,戴的帽子是冠帻,上面有缨子,还要戴簪子。衣服是绛纱单衣,白色的裙子和襦衣,带钩(角枼)、假带方心、袜子、鞋子和纷鞶囊。
六品以下的官员,戴的帽子也是冠帻,上面也有缨子,也要戴簪子,不过不用带纷鞶囊,其他的都一样。
日常的服装,辽国人管它叫“穿执”。就是说,值班的官员平时穿戴的样子,指的是穿靴子、拿着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板子)。
皇帝平时穿柘黄色的袍衫,戴折上头巾(一种帽子),系九环带,穿六合靴,这打扮是从宇文氏开始的。唐太宗贞观年间以后,除了元旦、冬至上朝和大型祭祀活动,皇帝平时都穿常服。
皇太子平时戴的是进德冠,上面镶嵌着九颗玉珠,还有金饰,衣服是绛纱单衣,白色的裙子和襦衣,穿白袜子,乌皮履。
五品以上的官员戴幞头,也叫折上巾,穿紫袍,拿牙笏,系金玉带。文官要佩带手巾、算袋、刀子、磨刀石、金鱼袋;武官要佩带七样东西:佩刀、刀子、磨刀石、契苾真(一种兵器)、哕厥(一种兵器)、针筒、火石袋。脚上穿乌皮六合靴。
六品以下的官员,戴幞头,穿绯红色的衣服,拿木笏,系银带,佩带银鱼袋,鞋子和五品以上官员一样。
八品和九品的官员,戴幞头,穿绿袍,系鍮石带,鞋子也一样。
话说皇帝平时穿啥?就穿常服呗。《宰相中谢仪》里说的就是这常服。《高丽使入见仪》里,大臣们穿便服,叫“盘裹”。这便服呢,绿花窄袍,里衣多是红绿色的。官儿大的披貂皮大衣,紫黑色最尊贵,青色次之。还有银鼠皮的,那可真洁白!官儿小的就穿貂毛、羊皮、鼠皮、沙狐皮做的袍子了。
打猎的时候穿啥?皇帝戴着幅巾,穿着盔甲戎装,腰间还用貂鼠皮或者鹅颈、鸭头做的护腰。那些个蕃汉诸司使以上的官员,也都穿戎装,衣服都是左衽的,颜色是黑绿色。
丧服呢?太祖皇帝接受他叛逆的弟弟剌哥等人投降的时候,穿的就是素服。这素服啊,骑着赭白马。
这衣服啊,讲究可多了!黄帝最早制定了冕冠和服装制度,后来的帝王都沿用它来祭祀、朝会。夏朝用收,殷朝用冔,周朝用弁来上朝,戴冠端在家中,这都是为了区分尊卑,规范礼仪。后来唐朝用冕冠和青衣做祭服,通天冠和绛袍做朝服,平常就戴平巾帻,穿袍襕。大同元年正月初一,太宗皇帝入主晋地,穿着正式的皇帝服装,接受文武百官在汴京崇元殿的祝贺,从此就成了惯例。同年北归后,唐晋的礼仪制度,辽朝也沿用了。我们这儿把常用的整理出来,写在这本书里。
祭祀的衣服呢?整个辽朝,郊祭的土台都没建,所以大裘冕服也没记录在册。
衮冕这套衣服呢,祭祀宗庙、遣大将出征、举行饮至礼、践阼礼、举行加元服礼、迎娶皇后、元旦朝会的时候都要穿。这衣服金光闪闪的,垂着十二串白色的珠子,用丝带做缨子,颜色跟绶带一样,用黄色的丝绵塞住耳朵,戴着玉簪。衣服是玄色的,裙子是赤黄色的,绣着十二章纹饰:八章在衣服上,分别是日、月、星、龙、华虫、火、山、宗彝;四章在裙子上,分别是藻、粉米、黼、黻。衣服领子是升龙纹,分六个等级。龙纹以下的,每章一行,一共十二行,里面是白色的纱衣,领子是黼纹,衣襟是青色的,腰带是黼纹的革带和大带,佩剑,系着绶带,鞋子也镶金。元旦朝会的时候,皇帝就穿这衮冕。
乾亨五年的时候,皇帝册封承天太后,三品以上官员都得穿规定的朝服。《杂礼》里记载,册封承天太后的仪式上,侍中要到座位上脱剑脱鞋。到了重熙五年,给太后尊号册封的时候,皇帝穿龙衮,南北两边的官员都穿朝服,这是辽国的制度。会同年间,太后和北面朝拜的官员穿国服;皇帝和南面朝拜的官员穿汉服。乾亨年间以后,虽然大型仪式上北面朝拜的三品以上官员也穿汉服了;重熙年间以后,大型仪式大家都穿汉服了。不过,平常上朝还是按照会同年间的制度来。
皇帝平时戴通天冠,各种祭祀活动、冬至、朔日朝会、接见王公大臣、元旦、冬至大朝会的时候都戴。这帽子上面还有金博山,十二个蝉形的装饰,头上还要戴珠翠。戴黑色的介帻,用翠色的緌缨,玉质或犀牛角做的簪子。穿绛红色的纱袍,里面是白色的纱中单,褾领,红色的襈裾,白色的裙子和襦,绛红色的蔽膝,白色的腰带,带扣是方形的,领口是曲领。再配上皮带、佩剑、绶带,还有袜子和鞋子。如果皇帝还没成年,那就梳双童髻,头顶空着,戴黑色的介帻,用两支玉簪子,再加一些装饰。元旦上寿的仪式上,皇帝也戴通天冠,穿绛纱袍。
皇太子戴远游冠,去祭祀庙宇回来、元旦、冬至、朔日上朝的时候都戴。远游冠是三梁冠,上面也有金饰和九个蝉形的装饰,头上也戴珠翠。戴黑色的介帻,用翠色的发缨,犀牛角做的簪子。穿绛红色的纱袍,里面是白色的纱中单,黑色的褾领,红色的襈裾,白色的裙子和襦,白色的腰带,带扣是方形的,领口是曲领,绛红色的蔽膝。皮带、佩剑、绶带、袜子和鞋子跟皇帝的差不多,后来改穿白袜子黑鞋子。如果皇太子还没成年,那就梳双童髻,头顶空着,戴黑色的介帻,用两支玉簪子,再加一些装饰。册封皇太子的仪式上,皇太子戴远游冠,穿绛红色的纱袍。
亲王出门要戴远游冠,参加祭祀、朝会、上表奏章以及重大仪式的时候,都要穿戴相应的礼服。远游冠有三梁,上面还有金饰的蝉形装饰。帽子是黑色介帻,帽带是青色的緌。衣服是绛纱单衣,里面是白色纱的中单,衣领是黑色的,衣裾是襈裾和白裾襦。腰带用革带,带钩是角枼形状的,再加一条曲领方心的假带。此外还有绛纱蔽膝,袜子,鞋子,佩剑和绶带,这些和二品以上官员一样。
诸王出门也戴远游冠,也是三梁,戴黑色介帻,青色帽带。三品以上官员戴进贤冠,也是三梁,并有宝贵的装饰。五品以上官员戴进贤冠,是二梁,用金子装饰。九品以上官员戴进贤冠,只有一梁,没有其他装饰。七品以上的官员不用佩剑和绶带。八品以下官员的服饰和公服一样。《勘箭仪》中记载了阁使的公服,要系履(系鞋带)。辽国经常使用这种公服。
皇帝戴翼善冠,在朔望日(每月初一、十五)和朝会时佩戴。衣服是柘黄色的袍子,系着九环带,里面穿白练裙襦,脚上穿六合靴。皇太子出门戴远游冠,在日常朝会、元旦、冬至受朝时穿朝服。衣服是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钩角枼,假带方心,还有纷鞶囊(一种装东西的袋子),白角枼,乌皮履。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在谒见太子和处理其他公务时,要戴冠帻,缨,簪导,穿绛纱单衣,白裙襦,带钩角枼,假带方心,袜履,并佩带纷鞶囊。六品以下官员,也戴冠帻,缨,簪导,但不佩带纷鞶囊,其他服饰相同。
辽国把日常服装叫做“穿执”。起居礼中,臣僚们穿执,意思是说穿靴子,拿着笏板。皇帝穿柘黄色的袍衫,戴折上头巾,系九环带,穿六合靴,这服饰始于宇文氏。唐太宗贞观年间以后,除了元旦、冬至受朝和重大祭祀外,皇帝平时都穿常服。皇太子戴进德冠,冠上有九颗装饰用的珠子,用金子装饰,衣服是绛纱单衣,白裙襦,白袜,乌皮履。
五品以上的官员,戴着幞头,也叫折上巾,穿紫袍,拿着牙笏,系着金玉带。文官的随身物品包括手巾、算袋、刀子、磨刀石、金鱼袋;武官则有七样东西:佩刀、刀子、磨刀石、契苾真(此处保留原文)、哕厥(此处保留原文)、针筒、火石袋。穿的是乌皮做的六合靴。
六品以下的官员,戴着幞头,穿绯红色的衣服,拿着木质的笏板,系着银带,佩带银鱼袋,鞋子跟五品以上的一样。
八品和九品的官员,戴着幞头,穿绿袍,系着鍮石带,鞋子也跟上面说的差不多。
很久以前啊,人们就用网捕猎禽兽,吃肉穿皮,用鹿皮缝制衣服遮蔽身体,这叫“鞸”。后来才有了夏天穿葛布衣服,冬天穿皮裘的习惯。《诗经·七月》里就写到,从春天捕猎貉子,到三月采桑,八月收蚕丝织布,这些都是当时公私生活必需品的来源。契丹人一开始住的地方长满了野草,但他们保留着古代的一些生活方式。太祖的叔父述澜,在越地当官,占据了潢河肥沃的土地,开始建造城池,推广种植桑麻,发展纺织业,辽国的兴盛,是不是也从这里开始的呢!太祖统一了北方,太宗统一了中原地区,大量的珍贵的丝绸、锦缎源源不断地运来,各种精美的丝绸、毛皮制品充斥市场。于是就有了统一的衣冠制度,北方官员穿辽国的服装,南方官员穿汉服,各随其便。详细的国服制度的起源就是这样。
祭祀的服装:辽国祭祀山神是最大的祭祀活动,祭祀服装非常隆重。大型祭祀时,皇帝要穿金文金冠,白绫袍,系红带,佩戴鱼形饰物,还有三山红垂饰。衣服上装饰着犀牛角和玉器,鞋子是乌靴。小型祭祀时,皇帝戴硬帽,穿红克丝龟文袍。皇后戴红头巾,穿红袍,佩戴玉佩,还有双同心帕,鞋子也是乌靴。其他的官员和命妇的服装,则根据他们所属的旗帜颜色来定。
朝服:太祖在丙寅年登基称帝,朝服里面穿着铠甲,以备不时之需。后来举行瑟瑟礼和大射柳仪式的时候,也是穿这种衣服。圣宗统和元年册封承天皇太后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汉服,三品以下官员穿大射柳时穿的衣服。皇帝的朝服是:戴着实里薛衮冠,穿红袍,佩戴装饰着犀牛角和玉器的腰带,穿乌靴,这被称为国服衮冕。太宗时期,又改用锦袍和金腰带。
官员们戴着毡帽子,帽子上装饰着金花,有的还加上珠子、玉石和翠鸟羽毛,帽后垂着金花,织成带子,里面藏着头发。有的戴纱帽,样式像乌纱帽,但是没有帽檐,也没有护耳。帽前也缀着金花,上面系着紫色的带子,带子末端缀着珠子。他们穿紫色的窄袖袍,系着皮带,皮带外面用黄红色丝带包裹,并用金子、玉石、水晶、靛青色的石头装饰,叫做“盘紫”。辽太宗时期,官员们又改穿锦袍,系金带。会同元年,朝廷赐给高龄且有爵位的官员们这种服饰。
公服,叫做“展裹”,颜色是紫色的。兴宗重熙二十二年,朝廷下令八房族人戴巾帻。道宗清宁元年,朝廷下令除了勋戚之后以及夷离堇副使和承应有职事的人以外,其他人不准戴巾。
皇帝戴紫色的皂巾,穿紫色的窄袖袍,系着玉带,有时也穿红色的袄子;官员们也戴幅巾,穿紫色的衣服。
《宰相中谢仪》里记载的是皇帝的常服。《高丽使入见仪》里记载的是官员们的便服,叫做“盘裹”。他们穿绿色的窄袖袍,里面穿的单衣多是红绿色。地位高的官员披着貂皮大衣,其中紫黑色最尊贵,青色次之。还有银鼠皮大衣,特别洁白。地位低的官员则穿貂毛、羊皮、鼠皮、沙狐皮大衣。
打猎时的服装:皇帝戴幅巾,穿着盔甲戎装,腰间佩带貂鼠皮或鹅颈、鸭头形状的护腰。蕃汉诸司使以上级别的官员也穿戎装,衣服都是左衽,颜色是黑绿色。
丧服:太祖的叛弟剌哥等人投降时,太祖穿素服接见他们。
素服,骑着赭白色的马。
黄帝最早制定了冕冠和服装制度,后来的帝王以此来祭祀和举行宴会。夏朝用收,殷朝用冔,周朝用弁来上朝,戴冠端在家中,这是为了区别尊卑、辨明仪物的。后来唐朝用冕冠和青衣作为祭服,通天冠和绛袍作为朝服,平巾帻和袍襕作为常服。大同元年正月初一,太宗皇帝入主晋阳,准备好了法驾,接受文武百官在汴京崇元殿的祝贺,从此以后就以此为常例。同年北归后,辽朝沿用了唐晋的文物制度,朝廷上下共同整理,选取常用的部分记录下来。
辽朝那会儿,郊祭的礼仪没怎么搞,那种隆重的祭祀服装也没怎么记载。
衮冕这套衣服啊,祭祀祖庙、大将军出征、皇帝饮酒、登基、成年礼、迎娶皇后,还有元旦朝会的时候都要穿。这衣服可讲究了,金饰的,垂着十二串白色的珠子,用丝带系着,颜色和衣带一样。耳朵上戴着丝绵做的耳塞,玉簪子插着头发。衣服是玄色的上衣,红色的下裳,上面绣着十二章纹饰:上衣绣着太阳、月亮、星星、龙、华虫(一种像凤凰的鸟)、火、山、宗彝(一种古代的酒器),下裳绣着藻、粉米、黼(斧头纹)、黻(两相对称的图案)。衣服的领子是升龙纹,一共六种等级的龙纹。龙纹以下的纹饰,每章一行,一共十二行。里面穿白色纱衣,领子是斧头纹,衣襟是青色,腰带是斧头纹的皮带,再系上大带,佩剑,穿鞋,鞋上还有金饰。《元旦朝会仪》里规定,皇帝就要穿这身衮冕。
辽朝乾亨五年,圣宗皇帝册封承天太后的时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都要穿礼服。《杂礼》里记载,册封承天太后的时候,侍中要解剑脱鞋才能上席。重熙五年尊号册封大典,皇帝穿龙衮,文武百官都穿朝服,这是辽朝的制度。会同年间,太后和北面朝拜的官员穿辽服,皇帝和南面朝拜的官员穿汉服。乾亨年间以后,虽然大典上北面朝拜的三品以上官员也穿汉服了;到了重熙年间,大典上大家就都穿汉服了。不过,日常朝会还是按照会同年间的制度来。
皇帝的通天冠,祭祀、冬至、朔日朝会、接见王公大臣、元会、冬会的时候都要戴。帽子上装饰着金色的博山香炉,还有十二个蝉形的装饰,上面缀着珠子和翡翠。戴着黑色的幞头,帽带是翠绿色的,用玉或犀角做的簪子插着头发。穿绛红色的纱袍,里面是白色纱衣,领子是交领,衣襟是红色的,里面穿白色裙子和内衣,系着绛红色的蔽膝,腰带是白色的,带扣是方心的。再系上皮带,佩剑,穿袜子,穿鞋。如果还没成年,那就梳双童髻,头顶空着,戴黑色的幞头,用两支玉簪子插着头发,再加些装饰。《元旦上寿仪》里规定,皇帝要戴通天冠,穿绛纱袍。
话说古代皇室的穿着打扮,那可是相当讲究的!就拿皇太子来说吧,他出门远游的时候戴的是“远游冠”,去庙里祭拜完回来,或者元旦、冬至这些大日子上朝,穿的衣服就更正式了。这“远游冠”啊,是三梁的,上面还装饰着金蝉和珠翠,戴上黑介帻,头发用翠色的缨子系着,还插着犀角簪子。衣服呢,是绛纱袍,里面穿白纱中单,领子是黑色的,衣摆是襈裾,里面再穿一件白袖子的内衣,腰带是白色的,带扣是方心的曲领样式,外面再罩一件绛纱蔽膝。腰间佩剑,还挂着绶带,鞋子袜子跟皇上的一样,后来改穿白袜黑鞋。要是还没成年,那就戴双童髻,头顶空着,戴黑介帻,用两根玉簪子装饰,再加一些其他的饰品。《册皇太子仪》里也写着,皇太子戴远游冠的时候,穿绛纱袍。
亲王远游的时候,陪祭祀或者朝会、拜表、处理大事的时候,穿的衣服和皇太子有点像,也是戴三梁的远游冠,不过金蝉装饰就简单些了,戴黑介帻,青色的缨子。衣服是绛纱单衣,里面白纱中单,黑领子,襈裾,白袖子的内衣,腰带是革带,带扣是角枼形状,假带是曲领方心样式,外面绛纱蔽膝,袜子和鞋子,以及佩剑绶带,跟二品以上官员一样。
诸王戴的远游冠,也是三梁的,戴黑介帻,青色缨子。三品以上的官员戴进贤冠,是三梁的,还有宝饰;五品以上的进贤冠,是二梁的,金饰;九品以上的进贤冠,就只有一梁,没啥装饰了。七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不用佩剑和绶带,八品以下的官员,穿的衣服就跟普通的公服一样。《勘箭仪》里记载,阁使穿公服的时候要系履,辽国经常穿公服。
皇帝平时上朝穿的是翼善冠,穿柘黄色的袍子,九环带,白练裙襦,六合靴。皇太子呢,五天一次的朝会,元旦、冬至这些日子上朝,穿的衣服又不一样了。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钩角枼,假带方心,还有个纷鞶囊,白角枼,乌皮履。
一品到五品以上的官员,平时去东宫拜见或者处理公务的时候,戴的冠帻缨,簪导,穿绛纱单衣,白裙襦,带钩角枼,假带方心,袜履,还有个纷鞶囊。六品以下的官员,也是戴冠帻缨,簪导,就是不用带纷鞶囊,其他的都一样。
老百姓穿啥叫啥,咱不管,就说辽国那边,他们把平常的衣服叫“穿执”。当官的平时上班就得穿执,意思就是说穿靴子,拿着笏板。
皇帝穿的可是柘黄色的袍子和衫子,戴着折上头巾,系着九环带,脚上穿的是六合靴,这打扮是从宇文氏那儿传下来的。唐太宗贞观年间以后,除了元旦、冬至朝会和大型祭祀,皇帝平时都是穿常服的。
皇太子穿得就讲究了,戴进德冠,上面镶着九颗玉饰,金光闪闪的,衣服是绛纱单衣,里面是白裙襦,穿白袜子,脚上是乌皮履。
五品以上的大官,戴幞头,也叫折上巾,穿紫袍,拿牙笏,系着金玉带。文官的配饰可多了,手巾、算袋、刀子、磨刀石、金鱼袋,一样都不能少;武官的“七事”也少不了:佩刀、刀子、磨刀石、契苾真(一种兵器)、哕厥(一种兵器)、针筒、火石袋。脚上都穿乌皮六合靴。
六品以下的官员,戴幞头,穿绯红色的衣服,拿木笏,系银带,佩银鱼袋,穿的靴子跟上面那些官儿一样。
八品和九品的官员,戴幞头,穿绿袍,系鍮石带,靴子也一样。
公元941年,辽太宗皇帝登基,晋国派使臣冯道、刘煦等人,带着车驾和各种礼仪用品,来向辽太宗皇帝和皇太后献上尊号册封的礼仪。从那时起,天子乘坐的各种车驾才正式出现在辽国。太平年间,辽国又效仿汉朝的册封礼仪,皇帝乘坐华丽的车驾,仪仗队也十分盛大,总之,盛唐时期才有的那些天子车驾,辽国都齐全了。
《周礼》记载,天子车驾有五种规格的辂车。《周礼》里说的典辂,一共五种。秦朝灭亡后,汉朝又重新制定了这些制度。
玉辂,是皇帝祭天、祭地、祭祀祖庙、朝拜和迎娶皇后时乘坐的。车身青色,用玉装饰,车顶是黄色的,左边插着军旗。车辕上有十二个铃铛,车轼上也有两个铃铛。车辕左边挂着旗帜,十二面游旗上都画着升天的龙,旗子很长,拖在地上。驾驭玉辂的是青色的龙,车上的金属部件镀金,镂空雕刻,车上的缨络有十二条。辽国的《勘箭仪》中规定,皇帝要乘坐玉辂到宫门内。辽圣宗开泰十年(公元1021年),圣宗皇帝乘坐玉辂从内三门进入万寿殿,祭祀七庙,并饮用祭祀用的酒。
金辂,是皇帝举行射礼、祭祀完毕返回、以及宴饮时乘坐的。车身红色,用金装饰,其他方面和玉辂差不多,只是颜色根据车身材质而定。驾驭金辂的是红色的骏马。
象辂,是皇帝出行时乘坐的。车身黄色,用象牙装饰,其他方面和金辂差不多。驾驭象辂的是黄色的骏马。
革辂,是皇帝出巡或打仗时乘坐的。车身白色,用皮革包裹。驾驭革辂的是白色的骏马。
木辂,是皇帝打猎时乘坐的。车身黑色,涂漆。驾驭木辂的是黑色的骆驼。
除了这五种辂车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车驾。车,比辂车小,皇帝处理一些小事时乘坐。
耕根车,是皇帝耕种祭祀用的田地时乘坐的。车身青色,车盖有三层,其他方面和玉辂差不多。
安车,也叫进贤车,是皇帝临幸大臣时乘坐的。车身用金装饰,车厢很大,车壁弯曲,车辕上有八个铃铛,车盖是紫色的,里面是红色的,用红色的丝线编织成网状。驾驭安车的是红色的骏马,车上的缨络也是红色的。
四望车,也叫明远车,是皇帝祭奠陵墓或吊唁时乘坐的。车身用金装饰,车盖是青色的,里面是红色的。驾驭四望车的是牛,其他方面和安车差不多。
凉车,车身红色,涂金,镶银。车盖上织着五彩的龙和凤,车壁用藤条编织,车带是红色的,车座是莲花的形状。驾驭凉车的是骆驼。
辇,是用人抬着的轿子,是宫中嫔妃乘坐的。唐高宗李治时才开始制作七种规格的辇。 《周礼》中记载的巾车就属于辇,是用人抬着的。太平年间册封礼仪中,皇帝也乘坐辇。
话说这皇家的车驾,那可是种类繁多,气派十足!首先,咱们说说这“大凤辇”,车身是红色的,顶上装饰着金凤凰,车壁上画着云气和金翅,前面有扶手,下面有栏杆,所有的带子都绣着云纹和凤凰,还有银色的梯子,光抬这辆车就得八十个人!
除了大凤辇,还有个“大芳辇”和“仙游辇”,规格应该也差不了多少。再来说说“小辇”,根据《永寿节仪》记载,皇太后平时就坐这个。还有“芳亭辇”,车身是黑色的,车顶是红色的,栏杆和车帘上都绣着云纹和凤凰,窗户是朱红色和绿色的,车顶还有红色的网格,配有两帘四竿,梯子也是银的,抬这辆车需要一百二十个人!此外,还有“大玉辇”和“小玉辇”。
日常出行呢,常用的是“逍遥辇”,车顶是棕色的,车身是红色的,涂着金漆,镶着银饰,系着红色的带子。这辆车只需要十二个人抬,夏天穿红色的衣服,冬天穿白色的锦缎衣服。另外还有“平头辇”,跟逍遥辇差不多,就是没有车顶。根据册立皇太后的仪式记载,皇太后会乘坐平头辇。
还有一种叫“步辇”的,据记载,圣宗统和三年,皇帝在土河驻跸的时候,就乘坐步辇处理政务。还有更古老的“羊车”,车身是红色的,两侧画着龟纹和凤翅,车篷是红色的,带子和门帘上都绣着祥瑞的羊,车轮上也画着图案,用牛来拉,隋朝的时候,皇帝易果下马才用这车。这车需要十八个穿着绣花衣服的童子,牵着绣着祥瑞之羊的绳子来拉。
除了这些辇车,还有“舆”,就是让人抬着的轿子,天子用的是用皮绳绑在胳膊上的那种。还有“腰舆”,前后各有两根长竿,竿头上是金银螭龙的装饰,车帘是红色的,绣着凤凰,上面铺着锦褥,还另设一个小床,抬这辆车需要十六个人。还有“小舆”,车身是红色的,车顶是青色的,把手是弯曲的,带子是红色的,绣着花纹,样式跟凤辇差不多,只是小一些,上面有御座,抬这车需要二十四个人。
皇太子的车驾也相当讲究:
“金辂”是皇太子参加祭祀、正冬大朝会和迎娶妃子时乘坐的。根据《册皇太子仪》记载,皇太子要乘坐黄色的金辂,上下金辂都有专门的仪式。
“轺车”是皇太子平时上朝、祭祀宫臣和出行时乘坐的,用金子装饰,车篷是紫色的,里面是红色的,由一匹马拉。
“四望车”是皇太子吊唁或慰问时乘坐的,也是金子装饰,车篷是紫色的,里面是红色的,也由一匹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