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武帝一共有28个儿子,哎哟喂,真不少!他老婆文穆皇后给他生了废帝子业和豫章王子尚;陈淑媛生了晋安王子勋;阮容华生了安陆王子绥;徐昭容生了皇子子深;何淑仪生了松滋侯子房;史昭华生了临海王子顼;殷贵妃生了始平孝敬王子鸾,还有个永嘉王子仁,跟皇子子深是双胞胎;何婕妤生了皇子子凤;谢昭容生了始安王子真;江婕妤生了皇子子玄;史昭仪生了邵陵王子元,还有一个齐敬王子羽,跟始平孝敬王子鸾是同胞兄弟;江美人生了皇子子衡;杨婕妤生了淮南王子孟,还有一个皇子子况,跟皇子子玄是双胞胎;还有南平王子产,跟永嘉王子仁是双胞胎;晋陵孝王子云,皇子子文,这两个跟始平孝敬王子鸾是同胞兄弟;庐陵王子舆,跟淮南王子孟是双胞胎;南海哀王子师,跟始平孝敬王子鸾是同胞兄弟;淮阳思王子霄,跟皇子子玄是双胞胎;皇子子雍,跟始安王子真是同胞兄弟;皇子子趋,跟皇子子凤是双胞胎;皇子子期,跟皇子子衡是双胞胎;东平王子嗣,跟始安王子真是同胞兄弟;最后,杜容华生了皇子子悦。

其中安陆王子绥、南平王子产、庐陵王子舆后来被过继出去了。皇子子深、子凤、子玄、子衡、子况、子文、子雍这几个没来得及封王就夭折了;子趋、子期、子悦这几个也没封王,后来被宋明帝给杀了,真是可惜。

豫章王子尚,字孝师,是孝武帝的第二个儿子。孝建三年,他才六岁,就被封为西阳王,食邑两千户,还兼任南徐州、兖州军事都督、北中郎将、南兖州刺史。同年,他又升迁为扬州刺史,这升官速度,真是嗖嗖的!

公元454年,他被封为抚军将军。三年后,朝廷把浙江西部划为王畿(皇帝的直辖地),把浙江东部划为扬州,并任命他为扬州江州鄱阳、晋安、建安三郡的军事都督、扬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还给他配了一支仪仗队。公元457年,他被改封为豫章王,领地和以前一样,还兼任会稽太守。公元459年,他官职升迁,被授予使持节的称号,并晋升为车骑将军。同年,他又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并以原有的官职开府仪同三司。那年东边大旱,鄞县很多田地荒芜,皇帝派他去鄞县劝农。他还创办了左学,招收学生,设置儒林祭酒一人,官职相当于州治中的官职;文学祭酒一人,官职相当于西曹的官职;劝学从事二人,官职相当于祭酒从事。后来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取消了王畿,恢复了原来的行政区划,召他回朝担任扬州、南徐州军事都督,兼任尚书令,解除他东扬州都督的职务,其他官职不变。

一开始,在孝建年间,皇帝因为他母亲是太子妃的弟弟,对他特别重视。后来,因为新安王刘子鸾的母亲受宠,他的地位就有点下降了。长大后,他才能平庸,行为凶暴,有点像废帝刘子业。太宗皇帝刘子勋杀了废帝后,按照皇太后的命令说:“子尚顽劣凶恶到了极点,行为违背天理。楚玉淫乱放纵邪恶,违背了人伦道德。他们两人都可以在府邸赐死。”那时他才十六岁。

楚玉,就是山阴公主。废帝刘子业把她封为会稽郡长公主,给她食邑二千户,配给一支仪仗队,还增加二十名佩剑侍卫。还没来得及接受册封,废帝就被杀了。楚玉行为放荡,看中了尚书吏部郎褚渊长得漂亮,就请求让他侍奉自己十天,废帝同意了。褚渊虽然遵旨行事,但却以死相抗,楚玉拿他没办法。

晋安王,叫子勋,字孝德,是孝武帝的第三个儿子。大明四年,他才五岁,就被封为晋安王,领着两千户的食邑。 他还兼任南兖州、徐州东海地区的军事主官、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官职可不少。

七年后,他的官职又变了,改任江州、南豫州的晋熙、新蔡、郢州西阳三郡的军事主官、前将军、江州刺史。八年的时候,官职再次升迁,成了使持节、雍州、梁州、南北秦州以及郢州竟陵、随二郡的军事主官、镇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官位越来越高了。 可惜的是,还没等他上任,世祖皇帝就驾崩了。 于是,他带着镇军将军的官衔回到江州,原来的官职不变。 不过,他眼睛有毛病,得了眼疾,所以世祖皇帝不太喜欢他。景和元年,他又加了个使持节的官衔。

那时候,废帝脾气暴躁,残暴凶狠,杀了不少人。有个叫何迈的,以前是抚军谘议参军,年轻时就喜欢舞枪弄棒,还拉拢了一批有本事的人。何迈曾经娶了太祖皇帝的女儿新蔡公主为妻,结果废帝却假装说公主死了,杀了个宫女冒充公主下葬,大张旗鼓地办了丧事,然后把真正的公主偷偷藏进了后宫。废帝非常忌惮何迈,何迈也害怕遭到杀身之祸,就计划着趁废帝外出的时候发动政变,拥立晋安王子勋为帝。 可惜事情败露了,废帝亲自带着侍卫把何迈给杀了,还让八个大臣上奏说子勋和何迈密谋造反。 废帝还亲自写信给子勋,信里说:“何迈要杀我立你,你自己想想,你跟孝武帝比起来怎么样?你自己看着办吧!” 然后派了个叫朱景云的人送毒药给子勋,要赐他死。朱景云到了盆口,却停了下来,没有继续前进,而是派人给长史邓琬送信。邓琬等人于是带着子勋起兵,打着废立皇帝的旗号。

唐太宗平定叛乱后,封子勋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子勋等人拒不接受任命,在京城发布檄文宣布自立。泰始二年正月初七,他们拥立子勋为帝,在寻阳城称帝,年号义嘉元年,还设置了各种官职,各地纷纷响应,声势浩大,震动了全国。那一年,各地进贡的物品都送到寻阳。子勋还派左卫将军孙冲之等人占据赭圻,又派豫州刺史刘胡率领大军驻扎鹊尾,还派安北将军袁顗统领军队。朝廷军队驻扎在前溪,切断了袁顗等人的粮草补给。刘胡派兵去攻打,结果大败,烧毁营帐逃跑了。袁顗听说刘胡跑了,也丢下军队南逃。沈攸之等人的军队到达寻阳,诛杀了子勋及其母亲,所有参与叛乱的人都遭到灭族。子勋死的时候才十一岁,葬在寻阳庐山。

松滋侯子房,字孝良,是孝武帝的第六个儿子。大明四年,他五岁的时候被封为寻阳王,食邑二千户,还被任命为冠军将军、淮南、宣城二郡太守。五年后,他升任豫州刺史,将军、淮南太守的职位不变。六年,改任宣城太守。七年,晋升为右将军,卸任宣城太守,其他职位不变。前废帝永光元年,他升任东扬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景和元年,东扬州被撤销,子房以原有的官职统领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的军事,并担任会稽太守。

唐太宗即位后,将子房的“督”改为了“都督”,晋升为安东将军,太守的职位不变。后来又征召他为抚军,兼任太常。他的长史孔觊拒不接受任命,起兵造反,响应晋安王。子勋称帝后,晋升子房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三吴、晋陵地区都接受了孔觊的命令。唐太宗派卫将军巴陵王休若率领吴喜等将领东征,战无不胜,陆续平定了叛乱。上虞令王晏起兵杀了孔觊,囚禁了子房,把他送回京都。皇上宽恕了他,但将他贬为松滋县侯,食邑千户。

司徒建安王休仁觉得子房兄弟将来可能会造反,就劝皇上把他们除掉。皇上就下了一道诏书,说:“意外的祸乱,古来就有,有时候情理上讲不通,但圣明的君主也会照章办事。我平定了叛乱,保住了江山社稷,想着要建立长久的基业,担负起这份重任。我想大力推行仁政,努力维护兄弟和睦,可是那些妖魔鬼怪却煽风点火,妄图图谋不轨。从西南边境叛军作乱,到东边夏国入侵,京城里那些坏家伙们暗中勾结,互相呼应。路休之兄弟俩,充当谋划的中心人物,计划发动叛乱,还指使舍人严龙窥探宫殿,打算利用羽林军讨伐,到时候宫中守卫力量空虚,他们就能伺机而动,发动政变。刘祗在边疆,计划里要让他里应外合,还故意散布北边敌人入侵的消息,想把军队引到淮河以南。前些日子休范在江边,暗中想抵抗,幸好老天保佑,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

他们的阴谋已经败露,应该依法处置,只是因为当时战乱还没平息,所以才暂时宽容他们。现在天下太平了,应该区分忠奸,小错不纠正,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可以把他们交给有关部门,依法处置。松滋侯子房等人,这些叛逆的家伙,与那些乱臣贼子勾结,暗中与南边的叛军联系,又和刘祗等人串通一气,图谋危害朕的性命。虽然他们的罪行已经昭著,按律当诛,但毕竟是朕的子侄,朕实在不忍心。就废黜他们为庶人,流放到边远地区吧。” 于是就把他们都杀了,子房当时才十一岁。

路休之等人因为崇宪太后已经去世,担心将来自己得不到重用,心里不安。刘祗在南兖州,早就想造反了。严龙,太祖元嘉年间,就已经是中书舍人、南台御史了,世祖又任命他为舍人,非常信任他。景和、泰始年间,官至越骑校尉、右军将军。到这时候,他起了反叛之心,所以也被株连处死了。

临海王叫司马顼,字孝列,是孝武帝的第七个儿子。大明四年,他五岁的时候被封为历阳王,领地有两千户人家。同时他还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吴兴太守。第二年,他又被改封为临海王,领地和以前一样。同年,他又被提升为使持节、都督广交二州、湘州的始兴、始安、临贺三郡诸军事、征虏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还没等他上任,就被调到荆州做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大明八年,他的官职又升为前将军。

后来前废帝登基,司马顼被任命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刺史的职位不变。等明帝即位后,他被免去了雍州都督的职务,改任镇军将军、丹阳尹。没过多久,他又被恢复原职,还升任雍州都督,官职也升为平西将军。他的长史孔道存不服从命令,举兵造反,响应晋安王子司马勋。司马勋自立为帝,司马顼的官职被提升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结果司马勋兵败身亡,吴喜、张兴世等人的军队到了,司马顼被赐死,那年他才十一岁。他被葬在巴陵。

始平孝敬王叫司马鸾,字孝羽,是孝武帝的第八个儿子。大明四年,他五岁的时候被封为襄阳王,领地有两千户人家。同时他还被任命为东中郎将、吴郡太守。同年,他又被改封为新安王,领地和以前一样。第二年,他又被提升为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兼任南琅邪太守。他母亲殷淑仪很受宠爱,在后宫地位很高,司马鸾也因此受到皇帝的格外喜爱,所有皇帝赏赐的东西,几乎都进了司马鸾的府邸。等到他担任南徐州刺史后,吴郡也被划归到他的管辖范围。

大明六年,他母亲去世了。皇帝追封殷淑仪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谥号为宣贵妃。她的葬礼规格非常高,用的是辒辌车,还有虎贲、班剑护送,銮辂九旒,黄屋左纛,前后部羽葆、鼓吹。皇帝亲自到南掖门送葬,看到灵车,悲痛不已,左右侍从都被感动了。皇帝非常痛爱殷淑仪,还模仿汉武帝的《李夫人赋》写了一篇赋文:

朕当时因为国事烦心,整天无所事事,就翻阅前朝的诗词歌赋,看到了《李夫人赋》,心里感到无比悲凉,默默地吟诵了很久,心里也随之感伤起来。

我巡视了周朝残存的典籍,粗略地翻阅了汉代留下的文字。我凭吊着已经破败的新宫殿,看着璧台如今的荒凉景象。我吟诵着表达思念的诗歌,下令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虽然李夫人的美德被载入史册,但她的悲惨遭遇却让我难以释怀。我探究着世间兴衰荣辱的规律,观察着云彩的舒卷变化。想起桂枝在秋天凋零,惋惜着瑶华在春天被剪除。 “桂枝折兮沿岁倾,瑶华碎兮思联情。”宫殿紧闭,落满了灰尘;翠竹枯萎,长满了青苔。“宝罗<目曷>兮春幌垂,珍簟空兮夏帱扃。秋台恻兮碧烟凝,冬宫冽兮朱火清。”乐曲终了,我的思念却无休止。我徘徊在云日之间,徘徊在风月之中。我想象着她在凤阙上的步履,回想着她在鸾阙中奏出的乐声。我让方池的水流干,表达我的悲伤;让园中的水流枯竭,表达我的哀痛。

我回忆着清晨早朝时她送别我的场景,以及傍晚时分我回宫路上她送我的情景。我乘坐的辇车,从南面的陆地到宫门,又从北面的渡口到承明殿。我来到她简朴的住所,看到她清淡素雅的房间。我俯视着她的子孙,悲从中来;抚摸着她的女儿,更是悲痛欲绝。虽然我的哀思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该如何安慰你的亡灵呢?我会让你的功绩名垂青史,让你在服饰上留下美好的藻饰。我会在昭庙为你悬挂旌旗,让你在清都得到安宁。朝中官员会按照礼制为你举行祭祀,礼仪不会有所更改。我来到你被安葬的密室,感受着宫殿中残留的阴凉。我会等待着清晨玉羊的出现,以及傍晚金鸡的鸣叫。我会用云烟来表达我的思念,用鸿钟的鸣响来表达我的哀思。我会在霜野上点燃七星灯,在寒林中插上双耀旗。我会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上种植美丽的树木,在幽深的泉水中栽种奇花异草。从封神演义到周朝,再到如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会让你的灵魂得到安息,表达我对你的孝思和慈爱。你的报答一定会到来,你的功过是非也会被世人所知。我抛弃了楚国的奢华享乐,放弃了东门外的声色犬马。我沉浸在悲伤之中,也反思着过去的错误。

哎,他又开始批评那些当官的了,说:“典礼上写着呢,天子有皇后,还有夫人。《檀弓》上也说了,舜帝葬在苍梧,两个妃子都没跟着去。《昏义》里也写着,皇后下面有六宫,其中有三个夫人。这么说来,三个妃子就是三个夫人啊。皇后有三个妃子,就像天子有三个公卿一样。《周礼》里写着,三公八命,诸侯七命。三公的地位比列国的诸侯都高,那三个妃子也应该比其他国家的夫人地位高啊。你看《春秋传》,仲子虽然不是鲁惠公的正妻,还被追封在别宫呢;现在贵妃的地位这么高,理应给她另建一座庙宇。” 尚书左丞徐爰也跟着说:“宣贵妃已经得到了特殊的恩宠,礼仪上也超过了其他五宫,查查古书,这完全有依据啊。要建庙,得选个厉害的工部官员来负责。”

葬礼完了之后,皇上就让子鸾接替他的职位,让他兼任司徒,还给他升官,封为抚军、司徒,配给他一支仪仗队,礼仪规格跟正公一样。又让他兼任南徐州军事都督。八年后,又让他当了中书令,继续兼任司徒。后来废帝登基,就让他辞去中书令,只留司徒的职位,还给了他节度使的权力。皇帝本来就讨厌子鸾受宠,等把那些大臣都杀光了,就派人赐死了他,那时候他才十岁。子鸾临死前,跟身边的人说:“希望我下辈子别再投胎到皇家了。” 他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也都死了,最后都埋在了京口。

皇上李世民登基后,下了一道圣旨,说:“冤枉的事情,即使过去很久了,也一定要追查,这是为了表达我的同情和怜悯,这种情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深刻。新安王李鸾,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深受皇上的宠爱,正准备大展宏图,光宗耀祖。可是,他却惨遭横祸,死得冤枉,想想就令人心痛,我始终念念不忘。所以,追封他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司徒、南徐州刺史,恢复他原来的爵位。” 圣旨又说:“李鸾的第十二个女儿和第二个儿子,也同样死于这场残酷的灾难,这更让我悲痛欲绝。 所以,追封他的女儿为县公主,他的儿子李师则追封为南海王,并追赠谥号。”

皇上接着说:“为冤死的人追封爵位,表彰他们的功德,这是仁义之道的体现,也是重要的典章制度。我一心想效法古人,治理好国家,所以要广施恩泽,即使是异族,我也会如此,更何况是自己的亲戚呢。新安王李鸾虽然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但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深受太祖皇帝的喜爱,在诸王中地位显赫。然而,他却遭遇了景和(指李景和)的残暴杀害,惨遭横祸,国嗣无人继承,祖先的祭祀也无人祭拜。每每想起,我就心痛不已,一直记挂在心。因此,决定让建平王李景素的儿子李延年继承始平王的爵位。” 于是,皇上追封李鸾为始平王,食邑一千户,并将他的墓地迁到秣陵县龙山。

李延年,字德冲,在泰始四年去世,当时只有四岁,追谥为冲王。第二年,皇上又让长沙王李纂的儿子李延之继承始平王的爵位,继续李鸾的香火。李延之在顺帝升明三年去世,始平王国也就此除去了。

永嘉王,名叫司马仁,字孝和,是孝武帝的第九个儿子。

公元361年,他才五岁,就被任命了一堆官职:监雍州、梁州、南北秦四州,以及郢州的竟陵郡和随郡的军事,同时担任北中郎将、宁蛮校尉和雍州刺史,被封为永嘉王,食邑两千户。 接着他又升迁为东中郎将和吴郡太守。

第二年,他又升任丹阳尹。第三年,又兼任了卫尉。 后来前废帝登基,他又被加封为征虏将军,继续担任卫尉和丹阳尹。没多久,他又被外放到地方任职,担任左将军、南兖州刺史。

公元330年,他又升任南徐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依旧不变。公元335年,他又升任中军将军,兼领太常。 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调任为护军将军。 等到天下太平了,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湘州、广州、交州三州军事、平南将军、湘州刺史。

宋太宗派赵扶公给子仁宣读圣旨,说:“你家门风不正,差点儿就亡了国家。宋朝还没灭亡,是因为上天眷顾我。朝中那些昏庸无能的官员互相勾结,天下乌烟瘴气,要不是我修身齐家治天下,祖宗三代打下的江山早就没了,你们这些皇族子弟早就落入敌人的手里了。我当年兄弟近二十个,一个个都死了,现在还剩几个。只有司徒(指建安王休仁)年纪大,品德好,能辅佐我,支撑着皇家门面,现在能依靠的就只有我和司徒两个人,还对付不了那些奸臣贼子,其他的王爷们也都无法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我只有一个太子,司徒也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桂阳王、巴陵王也没有继承人,所以只能指望你们兄弟互相扶持,强大起来,才能让天下人不敢觊觎皇室。你们从小十多岁就开始懂事了,现在年纪还小,势力单薄,很容易被人欺负。要不是我当了皇帝,刘氏皇族哪能有今天?你们兄弟几个年纪小,又容易被坏人利用,差点儿就和百姓一起造反,你们心里应该很清楚,不能不感到愧疚。现在天下太平了,我的恩泽也开始施行了,你现在在湘州。你年纪渐长,也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了,要时刻努力,以朝廷为重,你的爵位自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我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你们也要知道我的好意,记住我的圣旨。”

当时建安王休仁还在南方征讨,还没回来。他回来后,向皇上禀报,说自己将来对社稷没有贡献,应该一起处理掉。还没来得及拜见皇上,就被赐死了,当时他才十岁。

始安王赵真,字孝贞,是宋孝武帝的第十一子。大明五年,他五岁的时候被封为始安王,食邑两千户,还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七年后,他又被提升为使持节、监广交二州始兴、始安、临贺三郡诸军事、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但他并没有去广州上任。后来又被提升为征虏将军、南彭城太守,兼管石头戍。景和元年,他被任命为丹阳尹,将军的职位不变。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南兖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泰始二年,他被提升为左将军、丹阳尹。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赐死了,当时他才十岁。

邵陵王,名叫元,字孝善,是孝武帝的第十三個兒子。大明六年,他才五歲,就被封為邵陵王,領有二千戶的食邑。到了大明八年,他又被任命為度支校尉,同時兼任秦郡和南沛郡的太守。緊接著,他又被任命為冠軍將軍,同時兼任南琅邪郡和泰山郡的太守。景和元年,他被外派擔任湘州刺史,冠軍將軍的職位保留,但還沒去上任。到了尋陽,正趕上晉安王子勛造反,所以就沒去湘州上任了。後來,他的官職被提升為撫軍將軍。叛亂平定後,他卻被賜死了,那時他才九歲。

齊敬王,名叫羽,字孝英,是孝武帝的第十四個兒子。他出生於大明二年,三年就去世了,後來追封並追加諡號。

淮南王,名叫孟,字孝光,是孝武帝的第十六個兒子。大明七年,他五歲時被封為淮南王,領有二千戶的食邑。當時世祖把豫州的南梁郡改成了淮南國,同時撤銷了南豫州的淮南郡和宣城郡。後來前廢帝繼位,這兩個郡又恢復了原來的名稱,而淮南王孟仍然以淮南郡為封國,享受著淮南郡的食邑。景和元年,他被任命為冠軍將軍,同時兼任南琅邪郡和彭城郡的太守。泰始二年,他又被改封為安成王,食邑和以前一樣。但他還沒來得及上任,就被賜死了,那時他才八歲。

晉陵孝王,名叫雲,字孝舉,是孝武帝的第十九個兒子。大明六年,他四歲時被封為晉陵王,領有二千戶的食邑。但他還沒來得及上任,就在那一年去世了。

南海哀王,名叫師,字孝友,是孝武帝的第二十二個兒子。大明七年,他四歲時被封為南海王,領有二千戶的食邑。但他還沒來得及上任,景和元年就被前廢帝害死了,那時他才六歲。後來太宗繼位後,追封並追加了他的諡號。

淮陽思王,名叫霄,字孝雲,是孝武帝的第二十三個兒子。他出生於大明五年,八年就去世了,後來追封並追加諡號。

东平王子的儿子,字孝叔,是孝武帝的第二十七个儿子。他出生于大明七年,就被封为东平王,领有两千户的食邑。他继承了之前的东平冲王休倩的爵位。休倩的母亲颜氏性格严厉刻薄,手段狠毒。

泰始二年,孝叔的生母,景宁园昭容谢氏上了一道奏章,说:“以前的东平冲王休倩,天资聪颖,早早就显露出非凡的才能,可惜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后代。孝武皇帝下令让我的儿子子嗣过继给他,继承王位,祭祀祖先,希望以此带来好运,福泽后代。可是,休倩的母亲颜氏对我的儿子一点也不慈爱,教养方式也完全不合理,根本没有尽到做长辈的责任,反而违背了人伦道德。以前世祖皇帝在世的时候,还假装慈爱;世祖皇帝去世没多久,她的真面目就暴露出来了,甚至还欺压孝武帝的妃嫔崇宪,处处掩饰自己的恶行。从那以后,她更加变本加厉地严厉刻薄,在宗族中,在宫廷里,都表现得十分张扬,伤风败俗,令人寒心。我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恳请皇上开恩,收回成命,让我儿子回到我身边。这样即使我母子在世的时候受尽了苦难,也算是有个好结果了。”

皇上答应了她的请求。同年,四岁的孝叔被赐死。

武陵王,名叫赞,字仲敷,是晋明帝的第九个儿子。他出生于泰始六年。那一年,晋明帝下了一道诏书,说:“我爷爷孝武帝虽然地位尊贵,但他的功劳有限,政事松弛,沉迷酒色,生活奢侈浪费,导致怨气冲天,祸及子孙,最终酿成大祸。我父亲景帝和孝武帝一样,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幸好我父亲英明神武,才得以平息怨恨,拯救百姓。为了追念先祖,继承和发扬良好的家风,并且因为他是我的哥哥,所以我决定封我的第九个儿子智随为武陵王,给他五千户的食邑。” 诏书还提到,为了避免皇室内部出现问题,要加强对皇室女眷的管理,并解释了封王的用意。

后来,在晋废帝元徽四年,武陵王被任命为使持节、督南徐、兖、青、冀五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负责军事和地方行政。到了晋顺帝升明元年,他又升迁为使持节、督郢州、司州之义阳诸军事、前将军、郢州刺史。升明二年,他被沈攸之围困,于是被调任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仍然负责军事指挥。沈攸之平定后,武陵王才前往荆州上任。 同年,他去世了,当时才九岁,他的封国也被取消了。

史书上说:晋朝的安帝诸王,互相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晋朝的皇室子孙也因此遭到杀害。 强盛不如弱小,这其中的道理就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