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啊,以前八卦一出现,天人之间的道理就明明白白了;九畴一列出来,帝王的兴衰成败也就清楚了。虽然能知道遵循道德就会得到上天的保佑,违背天道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但以前那些记载祥瑞和灾异的史书,并没有把这些征兆和结果说得非常详细、全面,很多东西都没讲清楚。 后来的帝王们,对这些事情的理解也常常有所欠缺。
所以孔子写了《春秋》,详细记载了各种祥瑞和灾异,用来验证历史事件的成败。这样一来,九畴就先把道理讲清楚了,《春秋》就在后面列举了这些道理在实际中的效果。到了伏生创作了《春秋大传》,五行学说的内容才算详细;刘向又广泛阐述了《洪范》,关于吉凶祸福的记载就更加完整了。所以班固在撰写史书时,仔细斟酌《春秋》和《春秋传》的内容,详细地记述了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因为他觉得一个帝王的典章制度,不能只简单地一笔带过。
天道的运行虽然无声无息,但是它的反应就像影子一样,天人感应的道理是绝对不会错的。司马彪收集整理了从光武帝以来的史料,用来研究汉朝的历史;王沈的《魏书》里,关于灾异的记载比较简略,只在帝王纪里简单地提了一下。从黄初年间开始,两百多年间发生的各种灾异现象,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和以前的记载是一致的,没有违背之前的论述。 还有高堂隆、郭景纯等人,都根据经书的记载来解释这些现象,最后都证明是正确的。如果这些现象不记录下来,那史书的体例就会有缺憾。所以从司马彪以后的史学家,都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整理和论述,这也是效仿班固从《春秋》中广泛取材,由远及近地阐述道理的做法。
再来说说那些说法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有介虫之孽”,刘歆认为是毛虫;“视之不明,有蠃虫之孽”,刘歆认为是羽虫。根据《月令》的说法,夏天是羽虫,秋天是毛虫,所以刘歆的说法是正确的,因此以前的史书都采用了刘歆的说法。五行学说很精深微妙,不是一般人能研究透彻的。对于以前已经有人讨论过的问题,我就直接引用他们的说法来解释;对于以前没有旧说解释的问题,我就根据事情的道理来推断,留待以后的学者来研究。
《五行传》里说:“打猎不回宿营,吃饭不讲究,出入没有规律,抢占老百姓的农时,再加上图谋不轨,就会出现树木不挺直的现象,这说明树木失去了本性而导致灾祸。” 书里还说:“态度不恭敬,这就叫不严肃。它的罪过是狂妄,它的惩罚是连绵不断的雨,它的极端恶劣的后果是:有时会出现衣服上的妖邪之物,有时会出现龟类的怪异现象,有时会出现鸡的灾祸,有时会出现下体长出东西的疾病,有时会出现青色的灾祸或吉兆。只有金气才能克制木气。” 班固也说过:“木匠做车轮箭矢的,受伤失败的很多,还有树木变成怪异形状的”,这些都是因为树木不挺直造成的。
木不曲直,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呢?魏文帝黄初六年正月,下起了雨,树上竟然结了冰。按照刘歆的说法,这就是“木不曲直”的征兆。刘向解释说:“冰是阴气盛极的表现,树木属于少阳之气,象征着朝廷的贵臣。如果朝廷的贵臣将要遭受灾祸,阴气就会侵袭树木,导致树木提前受冻,所以才会下着雨却结冰。” 这一年六月,利成郡的士兵蔡方等人杀害了太守徐质,占据郡城叛乱,四处抢掠,聚集了很多亡命之徒。朝廷派了两位校尉和青州刺史一起讨伐,最终平定了叛乱。太守在古代相当于诸侯,这正是贵臣将有灾祸的应验啊!也有人说,树上结冰象征着战争。这一年,除了平定蔡方叛乱,八月,天子还亲自率领水师去征讨吴国,十多万士兵,旌旗连绵几百里,在江边检阅军队,声势浩大。
晋元帝太兴三年二月辛未,也下起了雨,树上结了冰。两年后,周顗、戴渊、刁协、刘隗这些人全都被害了,《春秋》里记载的这类事件,跟这个现象很相符。也有人说,这是后来王敦攻打京师的预兆。
晋穆帝永和八年正月乙巳,又下起了雨,树上又结了冰。这一年,殷浩北伐;第二年,军队战败;十年后,殷浩被罢免。也有人说,荀羡、殷浩北伐,桓温入关,这些事情都是这个现象的预兆。
话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十二月乙巳那一天,下着雨,树木上竟然结了冰!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第二年二月,王恭被派去北方边境;八月,庾楷去了西边;九月,王国宝当上了中书令,没多久又加了领军将军的职务;到了十七年,殷仲堪又去了荆州。这些人,不管正派邪恶,最后都落得个被灭亡的下场,这真是应验了某种预兆啊!有人说,这跟苻坚虽然战败了,但关中、河东地区还没统一,丁零、鲜卑还在侵略司州、兖州,窦融、杨盛又逼近梁州、雍州,战乱没完没了有关,这也是一种征兆。
吴国的孙亮建兴二年,诸葛恪带兵去征讨淮南,回来后,他坐的办公厅房梁居然塌了!诸葛恪瞎搞征战,抢夺老百姓的耕种时间,还搞那些阴谋诡计,伤了国家的钱财,所以树木都失去了正常的生长状态,导致房梁断裂。等他回师后被杀,这在《周易》里也是属于房梁断裂的不祥之兆。
晋武帝太康五年五月,宣帝的庙宇地基塌陷,房梁断裂;八年正月,太庙的殿堂又塌了,只好重新修建,连地基都得重新打,还挖到了泉水。那年九月,干脆就修建新庙,从远方运来上好的木材,还用铜柱加固。陈勰当了工匠,动用了六万人施工。十年四月,庙宇终于建成了。可谁知,十一月庚寅,房梁居然又断了! 分析一下,地基塌陷是分裂的征兆;房梁断裂,是木头不正直的象征。孙盛说:当时后宫的宫殿里还发生了火灾,庙宇的房梁又无缘无故地断了。之前皇帝身体就不好,这件事更让他生气。第二年,皇帝就死了,王室也开始内乱,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晋惠帝太安二年,成都王颖派陆机带兵去讨伐长沙王乂,结果军队刚出发,大营的旗杆就断了!没多久就打败了,陆机也被杀了。颖王后来也溃不成军,最后被赐死了。一开始,河间王颙想先杀了长沙王,废掉太子,立颖王为帝。长沙王知道了,就把颙王的党羽卞粹等人杀了,所以颖王才来攻打他。陆机又觉得颖王深得人心,将来可能会成为汉朝的替代者,所以就投靠了颖王,成了他的将领。这些都是奸诈阴谋的报应,都是因为“木不曲直”啊!
王敦在武昌当官的时候,他仪仗队的铃铛下面长出了一种花,长得像莲花一样漂亮,但是五六天就枯萎了。这棵树改变了它的本性啊!干宝说:“铃铛合在一起,是尊贵者的仪仗;铃铛下面,是掌管仪仗的官员。现在枯木上长出这种奇怪的花,还在铃铛下面,说明他的威仪和荣华富贵,都像这花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可能长久。”后来王敦果然造反失败,被杀,这应验了干宝的预言。也有人说,这花是妖孽,就像《周易》里说的“枯杨生华”一样。
桓玄刚篡位的时候,龙旗的旗竿就断了。他整天沉迷于打猎,夜里也不休息,吃喝玩乐极其奢侈,还霸占土地,破坏水利,妨碍农业生产,而且还经常搞阴谋诡计,所以这树也改变了它的本性。旗帜是用来象征天上的星辰的,代表着光明。旗竿断了,就意味着光明消失了。他只当了八十天皇帝就失败了。
宋明帝泰始二年五月丙午日,南琅邪临沂黄城山上的一个道士盛道度,他道观里的一根柱子竟然自己长出了花,晚上还会发光,照亮了整个屋子。这树也改变了它的本性啊!也有人说是木头腐烂了才发光的。废帝升明元年,吴兴余杭的亭子里,胡颓树上竟然结出了李子。
接下来说那些仪容不端正的事:魏文帝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就经常出去打猎,仪容举止非常随便,风气也变得很放荡。所以戴凌因为直言进谏而获罪,鲍勋因为触犯了皇帝的旨意而被处死。天下人都学他的样子,轻视那些坚持操守的人,这就是仪容不端正的后果。所以魏文帝的统治时间不长,后代也很快衰败。《春秋》里记载,鲁国的国君在服丧期间,却表现得一脸轻松愉快,穆叔说他这样做不符合礼仪,后来这个国君果然逃跑了。这都是同样的道理。
魏国的尚书邓飏,走路的样子很随便,身体软塌塌的,坐着站着都歪歪斜斜的,好像没有手脚一样。这也是仪容不端正的表现。管辂说他这是“鬼躁”,鬼躁是凶险结局的征兆。后来邓飏果然被杀死了。
晋惠帝元康年间,那些达官贵人们流行一种很奇怪的聚会方式:大家一起脱光衣服,头发散着,跟丫鬟、侍女玩耍。谁要是反对,就可能被打伤;谁要是批评,就会被嘲笑。那些标榜自己有节操的人,也都不好意思不去参加。这其实就是胡人和鲜卑人入侵中原的苗头啊!难道仅仅是因为伊川百姓,曾经披散着头发祭祀过神明吗? 晋惠帝元康年间,贾谧权势熏天,经常出入皇宫,和太子一起玩乐,一点儿也不把太子放在眼里。有一次,他们下棋,还因为抢路发生争执,成都王颖怒斥道:“太子是国家的继承人,贾谧怎么敢这么没礼貌!”贾谧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因此而获罪。
齐王冏杀了赵伦之后,掌握了朝政大权,百官向他朝拜,各种命令文书都出自他的府邸,他骄奢淫逸,目中无人,连朝见皇帝都不去。这就是他狂妄自大、不守规矩的表现啊!天下人都很佩服他的功劳,但同时也担心他会因此而灭亡。冏始终不改,最终被灭族。
太元年间,人们不再戴帩头了。帩头,是古代一种用来束发的头饰,可以使头发不散乱,辅助头饰,以示庄重。现在突然不戴了,就像君主身边没有辅佐大臣一样,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后来,桓玄篡位了。以前穿的鞋子,鞋齿都伸到鞋帮上面,叫做“露卯”。太元年间,鞋齿突然不露出来了,叫做“阴卯”。之后,阴谋诡计很多,最终导致了大乱。
晋安帝义熙七年,晋朝授予刘毅世子的爵位。刘毅因为王命重大,应该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官员,并请吏佐前来监督。到了那一天,朝廷官员不重视这个仪式,默默地在马厩里拜见。等刘毅要回复朝廷时,才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罢免了郎中令刘敬叔的官职。有识之士都感到奇怪。这就是轻视礼仪,不重视规矩的恶兆啊!
陈郡谢灵运很有才华,每次出门,都有好几个人扶着他。民间有句谣言说:“四个人提着他的衣服,三个人扶着他的坐席”,说的就是他。这都是他不重视规矩造成的,后来他被杀掉了。
宋明帝泰始年间,宠臣阮佃夫权倾朝野,他的房屋华丽,车马服饰鲜艳,坐车时总是歪向一边,违反了端正坐姿和执缰绳的礼仪。当时很多人效仿他。这也是一种不恭敬的表现。当时,歪着坐的习惯流行开来,端正的坐姿就消失了。
话说那个废帝啊,整天一个人骑着马到处乱逛,进城进庙的,从来不坐车。最后啊,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魏明帝太和元年秋天,老天爷下好几场大雨,还老打雷闪电,那架势,非同寻常,连鸟雀都被雷劈死了。杨阜上书说,这是老天爷在惩罚长期下雨啊!当时皇帝正守丧呢,可一点也不伤心,还到处打猎,挥霍无度,搞得民不聊生,抢占百姓耕种的时间,所以树木都变了性,才导致长期下雨成灾。到了太和四年八月,大雨下了三十多天,伊河、洛河、黄河、汉水都涨了洪水,那一年啊,可真是饿殍遍野。
孙亮太平二年二月甲寅那天,下大雨还打雷闪电;第二天乙卯,居然下雪了,还特别冷。刘歆说,这个时候应该下雨,但不能下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雨,是长期下雨的惩罚啊!闪电之后紧接着下雪还这么冷,又是长期寒冷的惩罚。刘向觉得,既然已经打雷闪电了,就不应该再下雪了,这都是不合时宜的异常现象啊!老天爷这是在警告啊,做君主不守时令,奸臣就要起来了。先打雷闪电后下雪,阴气趁着空隙,战胜了阳气,这是要遭杀身之祸的预兆啊!孙亮没明白过来,没多久就被废了。这跟《春秋》里鲁隐公的情况一样。
晋武帝泰始六年六月,又是大雨连绵;甲辰那天,黄河、洛河、沁水同时泛滥,淹了四千九百多户人家,死了两百多人,秋收的庄稼被淹了一千三百六十多顷。晋武帝太康五年七月,任城、梁国暴雨成灾,豆子和麦子都毁了。太康五年九月,南安地区下大雨还下暴雪,树木都被压断了,秋收的庄稼也遭了殃;魏郡、淮南、平原也下雨,秋收的庄稼受损。那年秋天,魏郡、西平郡九个县连绵阴雨洪水,霜冻又害了秋收的庄稼。
晋惠帝永宁元年十月,义阳、南阳、东海地区连绵阴雨,秋天的麦子都被淹了。
晋成帝咸康元年八月乙丑,荆州的长沙攸县、醴陵县,武陵的龙阳县这三个地方,雨水太大,房子都漂起来了,死了人,秋收的庄稼也受损严重。
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六月,京城连着下了百多天雨,发了大水。
孝武帝大明元年正月,京城下雨。大明五年七月,京城下雨。大明八年八月,京城下雨。
公元230年6月,京城下了场大雨。
公元230年四月乙亥日,也就是公元230年4月29日,浙江桐庐县遭遇了暴风雷电,狂风卷起沙子,刮断树木,洪水漫过地面两丈高,冲毁了很多房屋,百姓流离失所。
接下来说下关于服饰的怪异现象,这预示着不好的征兆:
魏武帝曹操因为天下灾荒,国库空虚,就打算效仿古代,用粗布麻衣做帽子,用丝绸做白色的头巾,来代替旧时的衣帽。傅玄就说了:“白色是军队的颜色,不是国家的颜色啊!”干宝也认为白色丧服的颜色,预示着凶兆;而“帢”这个词,听着就感觉像是受辱的意思。总而言之,这都是改朝换代后,战争杀戮的征兆。一开始是白色的头巾,在前面缝一条线来区分前后,叫做“颜”,民间也这么流行。到了晋朝永嘉年间,缝线逐渐消失了,就叫“无颜帢”。而妇女们梳头也越来越随意,头发蓬松得根本立不住,头发遮住额头,眼睛都快看不清了。 “无颜”是羞愧的意思;头发遮住额头,是羞愧的表情;头发越来越蓬松,说明天下人都忘记了礼义廉耻,放纵自己的性情,最终导致了巨大的耻辱。永嘉年间之后,两位皇帝都没能回到自己的位置,天下人都为此感到羞愧。
魏明帝曹叡穿着一顶绣花的帽子,穿着飘逸的半袖衣服,曾经穿着这身衣服去见忠臣杨阜。杨阜劝谏说:“这衣服不合乎礼仪啊!”皇帝没说话。这身衣服也预示着不好的征兆。青绿色,不是合乎礼仪的颜色,私服也不能这样穿。现在这些当权者,穿戴不合礼法的衣服,这就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魏明帝最终没有享尽天年,死后爵位被夺,子孙后代没能延续下去,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公元233年,魏明帝曹叡让人铸造了两个巨大的铜人,叫做“翁仲”,放在司马门外面。古书上记载,出现巨人预示着国家要灭亡;长狄人出现在临洮,预示着秦朝要灭亡。秦始皇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认为这是吉兆,铸造铜人来模仿他们。魏明帝效仿这种做法,铸造这种预示亡国的器物,从道理上讲完全说不通。这也是服饰预示灾难的例子。
魏尚书何晏,喜欢穿女人的衣服。傅玄说:“这衣服妖邪啊!”衣服的样式,是为了区分等级和内外。 《大雅》里说:“玄色的衮服,红色的袜子,钩形的衣领,镂空的锡饰。”这是歌颂它的华美。《小雅》里说:“庄严而有威仪,这是军队的服装。”这是赞美它的威武。如果内外不分,等级制度就乱了,衣服妖邪,人也会跟着遭殃。末喜戴男子的帽子,结果亡了天下;何晏穿女人的衣服,也亡了他的家,他们的罪过是一样的。
吴国妇女讲究打扮,她们把头发紧紧束起,把发髻梳得高过耳朵。这是因为吴国的风俗习惯就是追求这种过分的紧束,以至于失去了适度。所以吴国的风俗,互相攀比,言辞尖刻,以刻薄为荣。守三年丧的人,常常因为过度悲伤而死。诸葛亮为此担忧,写了《正交论》,虽然不能用它来治理混乱,但也算是一篇救世的文章。孙休之后,衣服的样式,上面长下面短,而且层层叠叠,领子有五六层,而裙子只有一两层。干宝说:“上面过于奢侈,下面过于简陋,这是上有所余下有所不足的妖邪之兆。”到了孙皓的时候,果然是上面奢侈暴虐,下面百姓困苦,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应验了之前的预兆。
晋朝建立以后,衣服上面简朴下面宽大,穿衣服的人都喜欢穿着肥大的裙子盖住腰部。君主衰弱,臣子放纵,这是下掩上的征兆。到了元康末年,妇女们穿两裆裤,裤管盖住小腿,这是内出外的现象。乘坐的车子,只追求轻便华美,而且经常更换样式,都用白色的蔑席做车蓬,这是古代丧车的遗风。车子是君子的工具,这说明君子的心思不坚定,做事不踏实。干宝说:“晋朝的灾祸,天子失权,权势掌握在宠臣手中,这是下掩上的应验。永嘉末年,宫中的妃嫔,流落到戎狄之地,这是内出外的应验。天下大乱,宰辅和地方官吏,大多失职,而且经常更换,这是做事不踏实的应验。”
晋武帝泰始年间以后,中国流行使用胡床、貊盘,还有羌人的煮食方法和貊人的烤肉技术。达官贵人们家里都必备这些器物,逢年过节、宴请宾客,这些东西都是首先摆出来的。到了太康年间,全国又流行用毛毡做头巾、腰带和衣领,老百姓互相开玩笑说,中国迟早会被胡人打败。毛毡是胡地产的,现在全国都用它做头巾、腰带和衣领,胡人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三大方面了,怎么可能不败呢?干宝说:“元康年间,氐族和羌族起兵造反,到了永嘉年间,刘渊、石勒最终占领了洛阳。此后,北方少数民族轮番占据中原,这正是应验了之前的预言啊!”
晋武帝太康年间以后,全国流行一种风俗,人们把妇女都迁到东方居住,把北面的庭院空出来,改造成花园。干宝说:“皇朝的朝向是南面,代表着太阳;后宫在北面,代表着太阴;太子住在东宫,代表着少阳。现在内宅也住在东面,这样内外就都朝南了。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妇女失位,这违背了少阳之象。贾后因为谗言害死了愍怀太子,不久之后,祸乱也波及到她自己。”
以前刚开始做鞋子的时候,妇女穿圆头鞋,男子穿方头鞋。圆头鞋代表顺从,以此来区分男女。到了晋太康初期,妇女都穿方头鞋了,这丢掉了圆头鞋的顺从之意,和男子鞋没有区别了。太康年间,全国流行跳一种叫做《晋世宁》的舞蹈,舞蹈者手持酒杯盘子,不停地翻转,边跳边唱:“晋世宁,舞杯盘。”音乐舞蹈能反映社会风气,所以《尚书》里说:“总干山立,是武王的事迹;发扬蹈厉,是太公的志向;《武》乱皆坐,是周、召的治国之道。”又说:“治理国家,百姓劳苦的,舞蹈动作就舒展远大;治理国家,百姓安逸的,舞蹈动作就舒缓近便。”现在这种舞蹈,手持酒杯盘子不停地翻转,动作非常危险。杯盘是盛酒食物的器皿,而舞蹈的名字却叫《晋世宁》,意思是说晋朝的士大夫们,都沉迷于酒食享乐之中,目光短浅,晋朝的太平盛世,就像手里的杯盘一样,岌岌可危啊!
晋惠帝元康年间,女人的装饰流行佩戴五种兵器的饰品,还用金银玳瑁等材料制作斧头、钺、戈、戟之类的饰品,代替传统的笄(一种发饰)。干宝说:“男女有别,这是国家的重大礼仪,所以服饰和礼物都各有等级。现在女人却用兵器做装饰,这是大凶之兆啊!后来果然发生了贾后专权的事,最终导致天下大乱,亡于兵祸。”
元康年间,女子结发后,用丝带紧紧束住发髻,叫做“撷子紒”。这风俗是从宫中开始的,然后全国都学着这么做。后来贾后就害死了太子。元康年间,全国开始流行一种叫“木乌”的拐杖,拄在腋下,稍稍用力支撑身体,休息时就拄在地上。木头,是东方之物,属金。拐杖,是扶持身体的工具,“木乌”杖头,用起来更方便。拄在腋下,是旁侧救助的意思。当时王室多事,而元帝凭借在东方的藩臣树立功勋,维持天下,这正应了拐杖扶持的意思。后来朝廷无人执政,全国都归顺于他,于是他承天命,在江外建都,这又应了独立自主的意思。
元康末年到太安年间,江淮地区,路上聚集了很多破烂的草席,多的甚至能达到四五十捆。干宝曾经让人把它们散开,有的扔到树林里,有的扔到坑谷里。第二天去看,却发现它们又都聚在一起了。老百姓说看见狸猫衔着它们聚拢的,但也没人证实。干宝说:“草席,是百姓的粗陋衣物,地位最低贱,代表着劳苦大众。破烂的草席,象征着疲惫不堪。道路,是连接四方的地理通道,是传递王命来往的地方。所以现在破烂的草席聚集在路上,象征着百姓疲惫不堪,将要聚众造反,阻断四方交通,阻碍王命传递的征兆。当权者却没有察觉。太安年间,爆发了壬午之乱,百姓怨声载道。江夏人张昌最终在荆楚地区发动叛乱,响应者如潮水一般。于是战乱年年发生,天下因此陷入大破坏。这就是服饰预兆的凶兆。”
晋孝怀帝永嘉年间以后,士大夫们都穿起了生丝单衣。有远见的人觉得奇怪,私下议论说:“这可是古代的繐衰之布,是诸侯大夫才能穿的衣服,现在大家不分青红皂白都穿,恐怕有什么预兆吧?”后来愍帝、怀帝相继驾崩,都没能善终。
晋元帝太兴年间,士兵们用红色的布袋绑头发。布袋在头上,没有东西压在它上面。《周易》里乾卦为天,坤卦为地,坤卦代表臣子。晋朝是金的属性,红色是火的属性,火克金。用红色的布袋绑头发,就像臣子僭越君上的象征。到了永昌元年,大将军王敦起兵攻打朝廷,军队溃散。
以前羽扇的扇柄是短的,刻成骨头形状,扇子用十根羽毛,取其完整的意思。晋朝中兴初期,王敦南征,羽扇改成了长柄,方便握住,羽毛也减少到八根。有识之士感叹说:“羽扇,象征着翅膀。改成长柄,是控制翅膀的意思。从十根羽毛减少到八根,是预示着以不充分的准备去对抗充分准备的敌人。”那时候人们穿的衣服,衣袖很短,腰带系到腋下;戴帽子的人,用带子绑住脖子。下衣压迫上衣,上衣没有空间。穿裤子的人,裤腿笔直,裤口没有收口,裤子肥大不合身。不久就发生了兵乱,三年内两次攻打京都。晋朝海西王刚继位,迎接官员却忘了准备豹尾(仪仗),有识之士认为这是国运不济的征兆,是接近妖邪的预兆。
晋朝司马道子在府邸北园里设立酒肆,让侍女卖酒菜,像小商贩一样,经常在那里游荡,自己也经常喝酒,醉了就睡,一睡就是几天几夜。汉灵帝也曾经这样。干宝说:“君主将要失去地位,这是降为普通百姓的征兆啊!”道子最终被废黜,以庶人身份终老。
桓玄篡位后,宫殿里挂上红色的绫罗帐子,用黄金镂空雕刻图案,四个角上是金龙,衔着五彩羽毛的流苏。大臣们私下议论说:“这有点像古代的搜车(古代的一种仪仗车)。”这也是妖邪的征兆。
晋朝末年,人们都戴着小帽子,衣服却宽大,风气相仿,这种风气在朝廷上流行,有识之士说:“这是改朝换代的征兆啊!”永初年间以后,帽子又恢复了大尺寸。
宋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女梳一种新发型,把头发分成三股,抽出几缕头发向上竖起,叫做“飞天髻”。这种发型开始于东府,后来流行到民间。当时司徒彭城王义康住在东府,后来他被废黜,迁徙到陵上。
话说孝武帝当政的时候,豫州刺史刘德愿特别擅长驾车。有一次,皇帝让他驾着装饰华丽的车子,去太宰江夏王义恭府上做客。刘德愿拿着牛鞭催促皇帝说:“天快黑了,该回去了!”他还主动要求增加雇佣的车夫。皇帝当时非常高兴。这事儿跟汉灵帝在西园私藏钱财一样,都是权臣专权的预兆啊。 同样在孝武帝时期,有个受宠的臣子戴法兴,权势几乎跟皇帝平起平坐,他还发明了一种圆头鞋,当时的人都争相模仿。一时间,圆头鞋的风气盛行,方头鞋彻底销声匿迹了。
到了明帝初期,司徒建安王休仁在赭圻统领军队,他设计了一种乌纱帽,帽沿反着翻上去,老百姓都管它叫“司徒帽”,京城里的人纷纷效仿。可惜啊,休仁后来因为被人怀疑而招来杀身之祸。
接下来咱们说说“龟孽”的故事。晋惠帝永熙年间,卫瓘家里的仆人在煮饭,饭锅掉地上了,结果饭都变成了螺,这些螺竟然长出了脚自己跑了起来。螺属于龟类,这跟“龟孽”很相近。干宝解释说:“螺有壳,像兵器的形状,在《周易》里对应的是‘离’卦,‘离’卦代表戈兵。”果不其然,第二年,卫瓘就被杀害了。
再来说说“鸡祸”。魏明帝景初二年,廷尉府里有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但却既不啼叫也不打鸣。干宝说:“这一年,晋宣帝平定了辽东,百姓开始有了参与政事的意识,这就是预兆啊。”然而,晋朝的三位皇后最终都以人臣的身份结束一生,这母鸡不鸣不叫,也是天意啊!
晋惠帝元康六年,陈国出现了一只母鸡生下了一只没翅膀的公鸡,这只公鸡长大后掉进坑里死了。王隐解释说:“公鸡象征着继承人,坑象征着地下的事情,是针对母亲的象征,贾后诬陷并杀害愍怀太子,大概就是这个预兆吧。”晋惠帝太安年间,周玘家里有一只母鸡跑到屋檐下的排水沟里,六七天后才出来,它拍打翅膀打鸣,唯独羽毛没变。后来发生了陈敏的事情。陈敏虽然控制了江表地区,但最终没有纲纪和文治,大概也是这个预兆吧。最终他被周玘消灭了。鸡祸出现在周玘家里,也是天意啊!
晋元帝太兴年间,王敦镇守武昌,有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这好像上天在警告:“母鸡变成公鸡,臣子要篡夺君主的权力了。”后来,王敦果然再次攻打京城。
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四月,广陵高平县阎嵩家养的公鸡,生下来就没有右翅膀;彭城县到象家养的鸡,生下来就没有右脚。京房的《易传》里说:“君主听信妇人的话,就会出现鸡的怪异现象。” 这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祥的征兆。
晋安帝隆安元年八月,琅琊王司马道子家的青色母鸡变成了红色的公鸡,既不啼叫也不打鸣。后来桓玄造反的事,跟这鸡的异象完全吻合。隆安四年,荆州出现了一只鸡长角,角后来又掉了。那时桓玄刚开始在西夏称霸,狂妄自大,不遵守规矩,所以才出现了这种鸡的怪异现象。角象征着兵权,角掉了,就意味着暂时兴起,最终不会成功。晋安帝元兴二年,衡阳出现了一只母鸡变成公鸡,八十天后鸡冠就枯萎了。衡阳是桓玄楚国的封地。后来桓玄篡位八十天就失败了,徐广认为这是桓玄的预兆。
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华林园里一只母鸡逐渐变成了公鸡。后来孝武帝即位,皇太后临朝听政,这就像汉宣帝时期母鸡变成公鸡,到哀帝时期,皇太后掌握政权一样。这些鸡的异象都预示着朝政的变化和权力更迭。
明帝泰始年间,吴兴东迁沈法符家养的鸡长了四个脚趾。这同样也是一种不寻常的现象,预示着一些事情的发生。
接下来是关于青气和金沴木的记载:
晋武帝咸宁元年八月丁酉日,大风刮断了太社树,树上冒出了青色的气体;这是祥瑞之兆。占卜的人说:“东莞地区将出现帝王。”第二年,元帝出生了。当时,元帝的祖父武王被封为东莞王,后来迁封琅琊。孙盛认为这是中兴的预兆。晋室的动乱,武帝的子孙没有一个幸存,社树被风刮断,也是一种天谴。
晋惠帝元康年间,洛阳南山上有种虻虫发出声音,叫着:“韩尸尸”。懂占卜的人说:“韩氏家族将要灭亡了。‘尸尸’二字,是彻底灭亡的意思。”后来韩谧被杀,韩氏家族被灭族。这也是一种祥瑞之兆,预示着坏人的灭亡。
魏文帝黄初七年正月,到许昌巡视。许昌城南门无缘无故地坍塌了,皇帝心里很不舒服,于是没有进入许昌城,返回了洛阳。这是金沴木,木头动摇的象征。五月,魏文帝驾崩。京房的《易传》里说:“上下互相违背,就会出现城门倒塌的怪异现象。” 这同样预示着魏文帝的去世。
公元316年6月,吴郡的粮仓莫名其妙地塌了。那一年闹饥荒,死了好几千人。这真是个不好的兆头啊!
公元317年,周延投靠了王敦,刚建好房子,五间六架的屋子,突然就塌了,其他的屋梁还挂在柱子上。这肯定是木头出了问题,不吉利啊!第二年五月,钱凤造反,全家都被灭了,湖熟也跟着变成废墟了。
公元402年正月丙子日,司马元显要带兵去讨伐桓玄,在扬州南门扎营,结果东边帐篷怎么也立不起来,弄了半天才能勉强竖好。这明显是不祥的征兆啊!后来,司马元显果然被桓玄抓了。公元405年五月,乐贤堂塌了。好像老天爷在说:安帝你整天昏昏沉沉的,哪有心思享受乐贤堂,所以这堂就塌了,活该!公元413年五月乙酉日,国子圣堂也塌了。
公元440年,刘斌当上了吴郡太守,郡衙西边的屋脊上的鸱尾(屋脊兽)突然掉了,还没修好呢,东边的鸱尾又掉了。没多久,刘斌就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