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天体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说法:宣夜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但关于天体真正的形状,以前的书籍都没怎么详细解释过,《尚书》和班固的《汉书》里也都没写清楚。
汉灵帝时期的议郎蔡邕,在朔方给皇帝上书说:“关于天体的学说有三家,宣夜学说完全没有依据可循。《周髀算经》虽然记载了计算天体的方法,但用来验证天象,却有很多错误。只有浑天说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现在史官使用的候时用的铜制浑天仪,就是根据浑天说制造的。它是一个直径八尺的球体,代表天地形状,上面标注着黄道;通过它可以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非常精妙,是经久不变的好方法。可是,官方虽然有浑天仪,却没有相关的书籍记载,以前的史书也都没有详细论述。我本来想在浑天仪旁边潜心研究,仔细琢磨它的原理,然后写成文章。但因为种种原因,我被流放到了北方,环境恶劣,无法继续研究。所以,应该问问朝廷大臣,甚至民间有识之士,了解浑天说的,让他们把浑天说的道理写出来。”可惜当时宦官当权,蔡邕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汉末吴国人陆绩精通天文,他首先对浑天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蕃,卢江人,吴国时期的中常侍,擅长数学,他继承了刘洪的《乾象历》。他根据《乾象历》制作了浑天仪,并对浑天说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说:
以前的学者认为,天地形状像个鸡蛋,天包围着地,就像蛋壳包着蛋黄一样。天体周而复始地旋转,形状浑圆,所以叫做浑天。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之二百四十五度,一半在地面上,一半在地下。天体的两端叫做南极和北极。北极高出地面三十六度,南极深入地下也三十六度,两极之间的距离是一百八十二度半多一点。以北极为中心,半径七十二度的圆圈,总是可见的,叫做上规;以南极为中心,半径七十二度的圆圈,总是看不见的,叫做下规。赤道是天球的中心线,距离两极各九十一度少一点。黄道是太阳运行的轨道,一半在赤道外,一半在赤道内,与赤道在角宿五附近相交,在奎宿十四附近相交。黄道距离赤道最远的地方,大约是二十四度,比如斗宿二十一度;黄道深入赤道内最远的地方,也大约是二十四度,比如井宿二十五度。
话说冬至那一天,太阳运行到斗宿二十一度,距离北极点有一百一十五度左右。这时候太阳在最南边,离北极最远,所以影子最长。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斗宿二十一度,日出在辰时,日落于申时,所以这一天也是辰时日出,申时日落。白天太阳在地面上运行一百四十六度多一点,所以白天短;晚上在地下运行二百一十九度少一点,所以晚上长。
从冬至以后,太阳逐渐向北移动,离北极的距离越来越近,所以影子也慢慢变短了。白天太阳在地面上运行的度数逐渐增加,所以白天变长;晚上在地下运行的度数逐渐减少,所以晚上变短。太阳每天所在的位置也逐渐偏北,日出日落的位置也逐渐北移,一直到夏至。夏至那天,太阳运行到井宿二十五度,距离北极点六十七度左右,这是太阳在一年中位置最北的一天,离北极最近,所以影子最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井宿二十五度,日出在寅时,日落于戌时,所以这一天也是寅时日出,戌时日落。白天太阳在地面上运行二百一十九度少一点,所以白天长;晚上在地下运行一百四十六度多一点,所以晚上短。
从夏至以后,太阳又逐渐南移,离北极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影子又慢慢变长了。白天太阳在地面上运行的度数逐渐减少,所以白天变短;晚上在地下运行的度数逐渐增加,所以晚上变长。太阳每天所在的位置也逐渐偏南,日出日落的位置也逐渐南移,直到再次回到冬至,周而复始。斗宿二十一度和井宿二十五度,南北相差四十八度。
春分那天,太阳位于奎宿十四度左右;秋分那天,太阳位于角宿五度左右。这是黄道和赤道的交点。这两天太阳距离北极点都大约是九十一度,位置介于冬至的斗宿二十一度和夏至的井宿二十五度之间,所以影子长度也介于冬至和夏至的影子长度之间。春分和秋分,太阳位于奎宿十四度和角宿五度,日出在卯时,日落于酉时,所以这两天也是卯时日出,酉时日落。白天和黑夜太阳在地面上和地下运行的度数都大约是一百八十二度半,所以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都差不多是五十刻,也就是昼夜等长。
不过,天上的昼夜是以日出日落来计算的,而人们感受到的昼夜是以天明天黑来计算的。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天亮了,大约提前两刻半;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还是亮的,大约延迟两刻半。所以,实际上夜晚的时间减少了五刻,白天的时间增加了五刻,因此春分和秋分的白天大约是五十五刻。
古代人研究天体运行,说法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些搞天文计算的人,算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所以各种历法就乱七八糟的。比如《洛书甄耀度》和《春秋考异邮》都说,周天(天球的周长)是一百七十万一千里,一度是两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百六十二。陆绩的说法不一样,他说天球东西南北的直径是三十五万七千里,这是说直径是周长的三分之一。但是仔细算算,直径和周长的比例根本就不是三分之一,应该是周长一百四十二的时候,直径是四十五,这样算下来,天球的直径应该是三十三万九千四百一里一百二十二步三尺二寸一分七十一分分之九。
《周礼》里说:“太阳直射的时候,影子长一尺五寸,这叫作‘地中’。”郑众解释说:“土圭(测量日影的仪器)长一尺五寸。在夏至那天,立一根八尺高的竿子,它的影子和土圭一样长,这就叫‘地中’,现在颍川阳城就是‘地中’。”郑玄又说:“日影每相差一寸,就代表距离相差一千里的意思。如果影子长一尺五寸,那就是说太阳在南戴(南极)下方一万五千里。”按照这个说法推算,太阳应该距离地面八万里。如果太阳斜射阳城,那就是天球直径的一半。假设天体像弹丸一样圆,地球位于天球的中心,阳城也在中心,那么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太阳距离阳城都一样远,不会有变化。所以,我们知道太阳斜射阳城的时候,就是天球直径的一半。
话说,用勾股定理来算,从地面到太阳的距离是15000里,这是勾;太阳到天顶的距离是80000里,这是股;太阳光斜射到阳城,这是弦。用勾股定理算出弦长,是81394里30步5尺3寸6分,这是天体直径的一半,也就是地面到天顶的距离。乘以二,得到162788里61步4尺7寸2分,这就是天体的直径。再用圆周率乘以直径,再约分,得到513687里68步1尺8寸2分,这就是天体的周长。这和《甄耀度》《考异邮》中记载的557312里多,结果不一样。古人计算一度的长度,大约是146里224步6寸4分,现在算出来的度数和以前的不一样。黄道和赤道交叉,相差24度。根据阴阳二气推算,黄道和赤道都大约是365度多一点,所以知道天体是圆的,就像弹丸一样。陆绩制作的浑天仪,形状像鸟蛋,这就说明黄道应该比赤道长。陆绩说天体的南北东西直径是357000里,看来他也认为天体是正圆的。但是浑天仪做成鸟蛋形状,这就自相矛盾了。
古时候的浑天仪,一度是两分,周长是7尺3寸半。张衡重新制作的浑天仪,一度是四分,周长是1丈4尺6寸。有人说,古制的浑天仪太小,星辰太密集;张衡的浑天仪又太大,不好移动。所以,他又重新制作了一个浑天仪,一度是三分,周长是1丈9寸5分又三分之三。
何承天那个御史中丞,他在讨论浑天说的形状时,说了这么一番话:“我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学说,又观察了浑仪,深入思考它的原理,这才明白天是正圆的,而水环绕在天的下面。说‘四方’啊,‘东旸谷’指的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西至濛汜’指的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庄子也说过:‘北溟之鱼,化而为鸟,将徙于南溟。’这也可以看作是古代的记载,证明四方都是水。四方都是水,就叫做四海。各种元素互相滋生,水生于金,所以所有的河流发源,都是从山上流出来,由高往低,最终汇入大海。太阳是阳气精华,光芒耀眼,热力十足,它每天晚上都进入水中,经过的地方都会被蒸干,但百川归注,足够补充水分,所以旱涝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关于天体运行的规律,各种说法都比较接近这个意思。”
这段话说的挺有意思,他先说明自己是怎么理解浑天说的,然后用庄子的话来佐证“四方皆水”的观点,最后又解释了水循环和太阳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旱涝不会失衡。 他这番话,把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都联系起来了,还挺有道理的。
徐爰说:“浑仪这玩意儿,到底啥时候发明的,还真说不清楚。王蕃说过,你看《尚书》里写着‘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说的就是现在这个浑天仪,上面有日月和五星。郑玄解释说,‘动运为机,持正为衡’,都是用玉做的,通过观察它们运行的轨迹,就能知道受禅是不是合乎天意。浑仪是羲和氏时代就有的老古董了,一代代传下来,叫它机衡,来历有据可查。可是这东西放在候观台上,史官管得严,学者很少能看到;那些只会牵强附会的人,不懂机衡的真正含义,看到书上说‘七政’,就以为是北斗七星,瞎编乱造,还扯上些谶纬之说,就连司马迁、班固都差点被他们忽悠了。郑玄才学高深,思想精妙,独具慧眼,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要是圣人再世,也不会改动郑玄的解释了。”王蕃就是这么说的。
要想知道七曜的运行规律,得用运行的轨迹来研究,造个仪器来模拟一下,怎么能光看它的大小变化呢?这么推论,我觉得不太对。就算唐虞时代真有浑仪,传到汉代,都当成标准了,后世也一直沿用,谁还敢轻易改动呢?可是现在的天文仪器,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直到扬雄才算把浑天说搞清楚。张衡当了太史令后,才铸造了铜制的浑天仪。张衡的传记里说:“他制造的浑天仪,用来推算阴阳运行,非常精密。”所以,在张衡之前,应该还没有这种仪器。
王蕃还说:“浑天说在秦朝乱世时失传了,老师傅们都死了,文献也都没了,只有浑天仪还在候观台上。”可是,这既不是舜帝时代的璇玑玉衡,也没记载现在这浑仪是谁造的,把纬书的说法当成正确的,把郑玄的说法当成错误的,这种说法证据不足,不能采信。‘璇玑玉衡’是珍贵美丽的代称;‘机衡’是浑仪的具体名称。所以以前那些学者认为‘七政’指的是北斗七星,天上的星宿运行,圣人仰观俯察,以此来判断时代的变迁。
史书上记载:设计制造浑仪,确定它的尺寸规格,符合标准就吉利,不符合就凶险,用它来占卜观测,有什么不可以呢? 浑天说的理论后来失传了,所以才有了宣夜说和盖天说的争论。这些方法都比较粗略,所以后人也不再详细记载了。扬雄在《法言》里说过:“有人问扬雄关于浑天仪的事。扬雄说:落下闳设计制造它,鲜于妄人测量它的尺寸,耿中丞把它做成模型,几乎没有人能超过他们。” 要是问天体形状和浑仪的疏密程度,扬雄应该用浑仪来回答,但他却举了这三个人来回答,这就说明这三个人参与了浑仪的制造,用来绘制星图。提问者问的是浑仪的疏密,而不是浑仪的深浅。由此推断,西汉长安就已经有浑仪了。可能是因为战乱而丢失了,所以张衡才重新铸造的吗?王蕃又记载了古代浑仪的尺寸以及张衡改进浑仪的文字,这就明确说明了浑仪并非张衡首创。
张衡制造的浑仪,传到了魏晋时期,后来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浑仪也随着国家的覆灭而沉没在了敌人的手中;张衡和王蕃以前制造的浑仪,也不复存在了。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刘裕攻下长安,得到了张衡以前制造的浑仪,虽然仪器完整,但却没有安装代表恒星和七曜的部件。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下令让太史令钱乐之重新铸造浑仪,直径六尺八分少许,周长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少许,地球位于天球内部,标注了黄道和赤道,南北两极,二十八宿,北斗星和北极星,五分等于一度,把日月五星放在黄道上,还安装了漏刻,用水力驱动浑仪,使其能够准确地显示出黄昏和黎明时分星辰的位置,与天象相符。十七年,又制造了一个小型浑天仪,直径二尺二寸,周长六尺六寸,五分等于一度,安置了二十八宿内外宫,用黑白珠子和黄色珠子代表三垣的星辰,日月五星都位于黄道上。
说那“盖天说”啊,说是周公旦去殷商打听来的,其实就是个假说法。这本书叫《周髀算经》。“髀”就是指测量用的表,指的是周天(也就是天球)的度量方法。这套理论说:天就像个盖子盖着地,地就像个倒扣的盆,地中间高,四周低,日月跟着天一起转,藏在地的最高处,就形成了昼夜。天地之间相距八万里,天地的中心比地表高六万里;地表比天球的外缘高两万里。
有人问扬雄关于“盖天说”的事,扬雄就说:“真是盖世啊!真是盖世啊!”然后又提出了八个质疑点。郑玄也提出了两个质疑点。所以,研究“盖天说”的人,都搞不明白。刘向在《五纪》里说,《夏历》认为,星宿、日月都是往西走的,星宿走得快,太阳次之,月亮最慢。所以,太阳和星宿一起在傍晚落入西方;九十一天后,这些星宿就跑到北方去了;再过九十一天,又跑到东方去了;再九十一天,就到南方去了。这就说明太阳比星宿走得慢。月亮呢,初三的时候,太阳落山了,月亮出现在西方;到十五的时候,太阳落山了,月亮出现在东方;将要月底的时候,太阳还没出来,月亮就在东方出现了。由此可见,月亮比太阳走得慢,但它们都是往西走的。刘向用《鸿范传》来反驳它,说:“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叫‘朓’,‘朓’就是快的意思;初一月亮出现在东方,叫‘侧匿’,‘侧匿’就是慢,不敢往前的意思。星辰往西走,史官称之为逆行。”这三种说法,《夏历》都违背了。仔细想想它的意思,就知道这是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的人编造出来的。
东晋成帝咸康年间,会稽人虞喜写了一本叫《安天论》的书,书里说:“天的高度高到无穷无尽,地的深度深到不可测量。地有静止不动的特性,天有永恒安定的形态。总的来说,天地应该是互相覆盖、互相包裹的关系,天是方的,地也是方的;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不存在形状不同的说法。”虞喜的族祖,河间太守虞耸,也写了一本叫《穹天论》的书,里面说:“天的形状像个拱起的圆顶,就像鸡蛋的蛋壳一样,它的边缘环绕着四海之外,漂浮在元气之上。” 吴国的太常姚信又写了一本《昕天论》,书里说:“我曾经看过《汉书》,书上说:冬至的时候太阳在牵牛星附近,离北极星很远;夏至的时候太阳在东井星附近,离北极星很近。人们想用这个来推算太阳运行的距离长短,姚信认为北极星位于二十八宿的中央,虽然太阳离北极星的距离有远近之分,但不会相差一倍。”
现在我们来看看姚信在《昕天论》里的说法,他说:“冬至的时候,北极星位置最低,天球运行靠近南方,所以太阳离人远,北斗星离人近;北方的寒气到达,所以天气寒冷。夏至的时候,北极星位置最高,天球运行靠近北方,所以北斗星离人远,太阳离人近;南方的热气到达,所以天气炎热。北极星到达最高点的时候,太阳运行在地球的中心位置较浅,所以夜晚短,白天长;天离地较远,所以白天长。北极星到达最低点的时候,太阳运行在地球的中心位置较深,所以夜晚长,白天短;天离地较近,所以白天短。所以说,天的运行,冬天依靠的是像车盖一样的圆形天穹,夏天依靠的是像车蓬一样的圆形天穹。” 我觉得他这里说的“昕”字,应该写作“轩”,指的是车盖,不过这只是我的推测,不是很确定。这三种说法,都是些奇奇怪怪的理论,离事实相差太远了。其实,关于天文星象,二十八宿、宫殿等等,以前的史书上都记载得很清楚了。现在我们只记录魏文帝黄初年间以来的星象变化,编成《天文志》,来补充司马彪的记载。
魏文帝黄初三年九月甲辰日,一颗客星出现在太微左掖门内。占卜的结果是:“客星出现在太微垣,国家会有兵灾丧事。” 十月,孙权违抗命令,魏文帝亲自南征,前锋部队到达长江边,打败了孙权的将领吕范等人。此后,连续不断地征战。七年五月,魏文帝去世了。
公元223年三月,癸卯日,月亮遮挡了心宿二。同年十二月,丙子日,月亮又遮挡了心宿二。占卜的结果说:“心宿代表天王,帝王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结果七年五月,魏文帝曹丕就驾崩了。
公元223年六月,甲申日,白天竟然看到了太白金星!第二年十一月,辛卯日,白天又看到了太白金星!查阅刘向的《五纪论》记载:“太白星是少阴之星,力量比较弱,不能独自运行,所以以己未日为界限,不能横贯天空。如果它横贯天空,白天就能看到,这预示着战争、丧葬、臣子造反、改朝换代。强国要衰弱,弱国要强大。” 当时,孙权接受了魏国的爵位封号,却暗中积蓄力量,严阵以待。果不其然,七年五月,文帝驾崩;八月,吴国就围攻江夏,进犯襄阳,魏国的江夏太守文聘死守,才保全了城池。大将军司马懿前去救援襄阳,还斩杀了吴将张霸。
公元223年十一月,月亮环绕着北斗星。占卜的结果说:“会有大的丧事发生,要大赦天下。” 七年五月,文帝驾崩,明帝曹叡继位,果然就下令大赦天下。公元224年十月,岁星(木星)进入太微垣,逆行一百三十九天才出来。占卜的结果说:“五星进入太微垣,从右方进入超过三十天,人主会有大忧患。” 还有一种说法是:“会有大赦。” 结果七年五月,文帝驾崩,明帝曹叡继位,大赦天下。
公元225年5月16日,那天是壬戌日,火星进入太微宫。一直到5月26日壬申日,火星跟木星碰上了,一起犯了右执法星。到了225年5月27日癸酉日,火星才离开。占卜的结果是:“火星从右执法星进入,持续三十天以上,皇帝会有大灾难。”还有另一种说法:“日月五星犯了左右执法星,大臣会有忧患。”还有一种说法是:“执法星被犯,意味着要被诛杀,金星和火星犯之尤为严重。” 同年11月,魏文帝的儿子东武阳王曹鉴死了。第二年(公元226年)正月,骠骑将军曹洪被免职,降为平民。四月,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去世。五月,魏文帝曹丕驾崩。 《蜀记》里记载说:明帝曹叡问黄权:“天下现在三国鼎立,哪个国家才是正统呢?”黄权回答说:“得看天象。以前火星守心宿,然后文帝就死了,吴蜀两国却没事,这其中有玄机啊。” 不过,查阅三国史书,并没有找到火星守心宿的记载,应该是火星进入了太微宫。公元225年10月乙未日,一颗彗星出现在少微星附近,然后经过轩辕星。占卜说,彗星和孛星(扫帚星)出现,预示的灾难是一样的,都是兵灾、丧葬、除旧布新,但灾难不会一次性结束,还会出现旱灾、饥荒、瘟疫等。彗星越大,灾难越久越深;彗星越小,灾难越快越浅。当时魏文帝正在广陵视察军队,辛丑日,他亲自穿上盔甲,骑上马,观阅士兵。第二年五月,文帝驾崩。
公元232年11月壬戌日,金星犯了木星。占卜说:“金星犯了五星,会有大的战争;犯了列宿,会有小的战争。”公元233年3月,诸葛亮率领大军进攻天水,魏明帝派大将军司马懿去抵挡,把诸葛亮击退了。公元233年5月,火星犯了房宿。占卜说:“房宿四星,代表着股肱之臣和将相的位置。日月五星犯了它,将相会有忧患。”七月,魏国的车骑将军张郃追击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杀死了。十二月,太尉华歆去世。公元233年11月乙酉日,月亮犯了轩辕大星。占卜说:“女主会有忧患。”十二月甲辰日,月亮犯了镇星。占卜说:“女主将要遭受灾难。”公元234年3月乙亥日,月亮再次犯了轩辕大星。公元235年11月乙丑日,月亮再次犯了镇星。公元236年正月,魏明帝的母亲郭太后去世。
公元232年11月某一天,白天都能看到太白星在南斗星附近,这种情况持续了八十多天。占卜的人说:“吴国会有战争。” 第二年,孙权派张弥等人率领一万大军,去册封公孙渊为燕王。结果公孙渊杀了张弥等人,还俘虏了他们的军队。
还是公元232年11月某一天,一颗彗星出现在翼宿附近,靠近太微垣的上将星。占卜的人说:“会有战争和死亡。” 甘德(甘氏)说:“彗星所指向的国家,都会遭受灾祸。” 翼宿和楚国相关联,而孙权正有扩张的野心。第二年,孙权在辽东吃了败仗。 他还攻打合肥新城,派全琮去攻打六安,结果都失败了,灰溜溜地回来了。
再过一年,诸葛亮率军进入秦川,占据了渭南地区,司马懿率军抵抗。孙权则派陆议、诸葛瑾等人驻守江夏口,派孙韶、张承等人驻守广陵和淮阳,他自己还率领大军包围合肥新城,想以此来支援诸葛亮。 结果魏明帝亲自率军东征,孙权和他的将领们这才不得不撤退。
公元232年12月,陈王植去世了。公元233年夏天,北海王蕤去世了。公元235年正月,太后郭氏去世了。
公元234年二月,老黄历上写着,太白星犯了荧惑星。算命先生说:大事不妙啊,要打仗了!这年四月,诸葛亮带兵去了渭南,孙权也跟着起兵响应,魏国这边忙得团团转,到处救火。结果九月,诸葛亮死了,蜀军撤兵,将领们内讧,最后被魏国打败了。回头想想,算命先生说太白星犯的是荧惑星的南边,南边国家就输了;犯的是北边,北边国家就输了。这次太白星犯的是荧惑星南边,所以蜀国才输的。
公元234年三月,月亮又跑到舆鬼星附近去了。舆鬼星代表着杀戮。算命先生说:老百姓要生病,国家要倒霉,还有大臣要倒霉!这年夏天,大瘟疫爆发;冬天,又来了一场大病,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结束。正月,太后郭氏死了。到了236年五月,司徒董昭也死了。公元234年五月,白天竟然能看见太白星,足足三十多天!根据天象推算,不是秦国、魏国出事,就是楚国出事。当时诸葛亮在渭南跟司马懿对峙,孙权攻打合肥,还派陆议、孙韶带兵去淮河、沔水流域,皇帝亲自带兵去东边打仗。蜀国本来就是秦国的土地,所以这秦国、晋国和楚国的兵都出动了,应验了天象。公元234年七月,月亮又跑到楗闭星附近去了。算命先生说:皇帝要死了,还要发生火灾!结果第三年七月,崇华殿真的烧了。到了景初三年正月,明帝真的死了。公元234年十月,月亮又犯了太白星。算命先生说:皇帝要死,还要打仗!景初元年七月,公孙渊造反了。第二年正月,朝廷派司马懿去讨伐。到了景初三年正月,明帝死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带着大军去打魏国,驻扎在渭南。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颗红色的长星,带着尖角,从东北方向飞向西南方向,三次飞到诸葛亮的营地上空,又飞回去,每次回来都比上次小。算命先生说:两军对垒,有很大的流星飞到军营上空或者坠落到军营里,都是要失败的征兆啊!九月,诸葛亮在军中病死了,蜀军烧毁营帐撤退。将领们互相争斗,很多人被杀害。
公元235年6月某一天,镇星犯了井宿,这可是个不好的兆头。第二年四月,它又犯了井宿。同年,太白星也来凑热闹,犯了井宿。算命先生说,要是五星都犯了井宿,那准得打仗。另一种说法是,这预示着大臣要被杀头。结果呢,公元238年,公孙渊造反了,司马懿带兵把他给灭了。
公元235年7月,镇星又犯了东井。第二年三月,它跑到参宿,又跑回来犯东井。占卜的结果是:镇星进入井宿,当权的大人物要倒霉。如果它运行的轨迹很近,那就预示着大水,庄稼收成不好。果然,公元238年夏天,发大水,庄稼都涝坏了。秋天,皇后毛氏死了。 到了公元238年正月,皇帝魏明帝也驾崩了。
公元235年10月,太白星大白天出现在尾宿,足足亮了二百多天。算命先生说,尾宿代表燕国,燕国大臣势力强大了,预示着有战争。第二年三月,太白星和月亮一起出现在丙宿,大白天都能看见,月亮还犯了太白星。公元238年7月,太白星又大白天出现了,这次亮了280多天。占卜的结果和上次一样。这时候,公孙渊已经自立为燕王了,他设立了各种官职,招兵买马,死守城池,这才引来了司马懿的讨伐。
公元235年12月,月亮犯了钩钤星。占卜的结果是:皇帝要担忧。公元240年正月,魏明帝果然驾崩了。
公元234年五月壬寅日,那颗太白星啊,它犯了毕宿的左股第一星。占卜的人说:“毕宿代表边疆的士兵,又主掌刑罚。” 结果呢,同年九月,凉州边境的胡人阿毕师就来犯了,侵扰了好几个国家。西域校尉张就带兵去打,斩首俘虏了一万多人。
同年七月甲寅日,太白星又犯了轩辕大星。占卜的人说:“这预示着女主有忧患。” 还真应验了,景初元年,皇后毛氏去世了。 同年十月甲申日,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在太辰星附近,长达三尺! 第二天乙酉日,这彗星又跑到东方去了。十一月己亥日,彗星又出现了,还犯了天纪星,也就是宦官的星宿。占卜的人说:“太辰星代表天王,天下将有大丧。” 刘向在《五纪论》里说过:“《春秋》记载星孛于东方,没说它在哪一宿,就是说它没进入任何星宿。” 宦官的星宿在天市,代表内外有战争;天纪星代表地震。彗星出现,通常预示着战争和丧葬。果不其然,景初元年六月,发生了地震;九月,吴将朱然围攻江夏,荆州刺史胡质把他打跑了;皇后毛氏也去世了。到了景初二年正月,朝廷讨伐公孙渊;景初三年正月,明帝驾崩了。
公元234年二月乙酉日,月亮犯了房宿的第二星。占卜的人说:“这预示着将相会有忧患。” 同年七月,司徒陈矫去世了。景初二年四月,司徒韩暨也去世了。景初元年十月丁未日,月亮犯了荧惑星。占卜的人说:“这预示着贵人将死。” 景初二年四月,司徒韩暨去世了;八月,公孙渊被灭了。
公元238年二月,农历癸丑日,月亮遮挡了心宿二和心宿一(月犯心距星,又犯中央大星)。五月己亥日,月亮又遮挡了心宿二和心宿一(五月己亥,又犯心距星及中央大星)。闰月癸丑日,月亮再次遮挡了心宿二和心宿一(闰月癸丑,月又犯心、中央大星)。 按照占星的说法,“大星代表天王,前面的是太子,后面的是皇子。月亮遮挡大星,对王者不利;遮挡前面的星,太子会有灾祸;遮挡后面的星,皇子会有灾祸。” 结果,第三年正月,皇帝驾崩了,太子继位,没多久就被废黜,降为齐王。公元243年,秦王询也死了。
公元238年八月,彗星出现在张宿,长三尺,逆着西方运行,四十一天后消失。占星预言说:“这是兵灾的预兆。张宿是周朝的分野,洛阳要遭殃。” 果然,当年十月,公孙渊被杀。第二年正月,明帝也死了。公元238年十月甲午日,月亮遮挡了箕宿(月犯箕)。占星预言说:“将会有军将死亡。” 公元241年四月,车骑将军黄权死了。公元238年,司马懿包围了襄平城的公孙渊。八月丙寅夜,一颗巨大的流星,长数十丈,颜色发白,闪耀光芒,从首山北边划过,坠落在襄平城东南。占星家说:“包围的城池上出现流星,然后坠落到城里,城池就会被攻破。” 还说:“星星坠落的地方,会有战场。” 又说:“凡是星星坠落的地方,国家都会改朝换代。” 九月,公孙渊突围,逃到流星坠落的地方,结果被杀,襄平城被屠城,他的军队被坑杀。
公元238年十月癸巳日,客星出现在危宿,逆行在离宫北边,像腾蛇一样向南飞去。甲辰日,客星遮挡了宗星。己酉日,客星消失了。占星预言说:“客星出现的地方会有兵灾。虚宿和危宿代表宗庙,也代表坟墓。客星靠近离宫,宫中将有大丧,到先君的宗庙祭祀,都是帝王驾崩的征兆。” 第三年正月,明帝驾崩了。公元242年五月,吴将朱然围攻樊城,司马懿率军将其击退。
公元240年四月,戊午日,月亮撞上了昴宿一,也就是昴宿中最东边的那颗星。到了同年十月庚寅日,月亮又撞上了昴宿四,也就是昴宿中最北边的那颗星。占卜的人说:“月亮犯昴宿,胡人要不安分了!” 果然,第二年六月,鲜卑人阿妙儿等人就来西边打劫,敦煌太守王延把他们给打败了,斩首两千多人。第三年,王延又斩杀了鲜卑大帅,以及一千多鲜卑士兵。
公元240年十月乙酉日,西方出现彗星,彗星的尾巴很长,足有三丈长,扫过牵牛星,还撞上了太白星。十一月甲子日,彗星又移到了羽林的位置。占卜的人说:“彗星的尾巴代表燕国和吴国,牵牛星也代表吴国和越国,太白星代表上将,羽林代表中军部队。这意味着吴国和越国会有兵败,中军部队会有行动。” 果然,第二年五月,吴国的将军全琮攻打芍陂,朱然包围樊城,诸葛瑾进入沮中。吴国的太子登还死了。六月,司马懿去皖城讨伐诸葛恪,诸葛恪烧毁了军需物资,丢下城池逃跑了。第三年,太尉满宠去世了。
公元241年九月癸酉日,月亮撞上了舆鬼星座的西北方向的星。西北方向的星代表金属。公元242年二月丁未日,月亮又撞上了西南方向的星。西南方向的星代表布帛。占卜的人说:“会有钱财方面的命令。”也有人说:“大臣会有忧虑。” 巧合的是,这一年三月,太尉满宠去世了。第二年正月,皇帝举行加冠仪式,成年了,还赏赐群臣钱财,赏赐的多少还不一样。
公元243年十月和十一月,月亮两次撞上了井宿和钺宿。就在这个月,司马懿讨伐诸葛恪,诸葛恪再次丢下城池逃跑了。公元244年三月,曹爽带兵去征讨蜀国。公元244年十一月癸巳日,镇星撞上了亢宿和距宿。占卜的人说:“诸侯中会有失去国家的人。” 果然,到了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爽兄弟被杀。
公元245年8月某一天,天上出现彗星,跟七星连成一线,长两尺,颜色发白,一直移动到张宿(二十八星宿之一),过了23天才消失。第二年11月,又出现彗星,在轸宿(二十八星宿之一),长一尺,这次持续了156天才消失。到了公元247年3月,彗星再次出现,这次在昴宿(二十八星宿之一),长六尺,青白色,光芒指向西南。7月份,彗星又出现在翼宿(二十八星宿之一),长两尺,一直移动到轸宿,持续了42天才消失。根据占卜的说法,“七星、张宿是周朝的分野,翼宿、轸宿是楚国,昴宿是赵国和魏国。彗星出现意味着除旧布新,预示着战争和丧亡。”公元249年,司马懿干掉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全部灭族,京城戒严,这标志着司马氏开始削弱魏国的势力。公元251年,司马懿又杀了楚王曹彪,还袭击了在淮南的王凌。淮南,就是以前的东楚地界。他还把魏国的几个诸侯王软禁在邺城。
公元246年7月某一天,月亮遮挡了左角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占卜说:“天下将有战争,将军会死。”公元247年1月,月亮遮挡了亢宿南边的星星。占卜说:“将有战争爆发。”也有人说:“将军会死。”7月,火星遮挡了毕宿和距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占卜说:“会有边境战争。”也有人说:“将要施加刑罚。”公元249年,曹爽等人被杀。公元251年,王凌等人又被杀。
公元247年7月某一天,镇星(水星)遮挡了楗闭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占卜说:“统治者不宜出宫下殿。”第二年,魏帝去祭陵,司马懿趁机奏请诛杀曹爽等人,魏帝在野外过夜,从此失去了权力。
公元249年6月某一天,金星遮挡了东井宿和距星(二十八星宿之一)。第二年3月,金星再次遮挡了东井宿和距星。占卜说:“国家失政,大臣将作乱。”4月,金星遮挡了舆鬼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占卜说:“大臣将被诛杀。”也有人说:“将有战争爆发。”公元251年7月,王凌和楚王曹彪密谋造反,都被杀死了。皇帝从此地位低落。
话说孙权当家做主的时候,赤乌十三年五月,太阳走到最北边,火星却反着方向跑,冲着南斗星系去了。七月,火星又跑到魁宿第二颗星附近,还往东边窜。 《汉晋春秋》里记载说这是火星逆行。按照古代占星的说法,火星进入南斗,三个月内,吴王就要挂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火星逆行,它所对应的地方,国君就要死了。” 孙权在太元二年去世,这正好应验了这个预言。所以,《国志》只在吴国的史书里记载了这件事,魏国的史书上没写。
这时候,魏国的王凌正琢磨着拥立楚王司马彪上位呢。他觉得斗宿里出现了什么星象,预示着要有暴发户、大人物要崛起,就跑去问有名的占星家管辂。管辂觉得这事儿有点蹊跷,想暗示王凌,但又不敢明说吴国要死人,就含糊其辞地说淮南和楚国,吴国和楚国占星图上位置相近,说不定会有新王诞生。 王凌一听,心里更有底了,于是就更加坚定地实施他的计划。
魏国的齐王,嘉平二年十月丙申日,月亮冲着舆鬼星系去了。占卜结果说:“国家要有灾难。”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臣会有危险。” 到了三年四月戊寅日,月亮又跑到东井星系去了。占卜结果说:“将领要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国家要有灾难。” 五月,王凌和楚王司马彪等人被杀。七月,皇后甄氏死了。
嘉平三年五月初几,月亮挡住了距星。占卜的结果是:“将军要死。”另一种说法是:“会有战争。”这个月,王凌就被杀了。四年三月,吴国的将领朱然、朱异来犯,镇东将军诸葛诞把他们打跑了。
嘉平三年七月初几,月亮挡住了舆鬼星。九月初几,月亮又挡住了舆鬼星。四年十一月某天,月亮又挡住了鬼积尸星。五年七月某天,月亮又挡住了鬼西北星。占卜的结果是:“国家会有灾难。”结果正元元年,李丰等人被杀,皇后张氏被废,九月,皇帝也被废,降为齐王。
齐王在位期间,嘉平三年十月某天,火星犯了亢宿南星。占卜的结果是:“大臣会有叛乱。”正元元年二月,李丰等人果然谋反,结果都被杀了。嘉平三年十一月某天,一颗星在营室星宿附近出现,向西移动了九十天才消失。占卜的结果是:“会有战争和人员伤亡。营室代表后宫,后宫将会有动乱。”四年二月某天,彗星出现在西方,位于胃宿,长五到六丈,颜色发白,光芒指向南方的参宿,二十天后消失。五年十一月,彗星再次出现,位于轸宿,长五丈,在太微左执法星的西边,光芒指向东南,一百九十天后消失。
根据占卜的解释,“胃宿是兖州的范围,参宿是白虎,代表军队;太微代表皇帝的宫廷,执法星代表执政大臣;彗星代表战争,预示着除旧布新的景象。” 正元元年二月,李丰、李丰的弟弟兖州刺史李翼、李丰的岳父光禄大夫张缉等人谋反,都被杀了,皇后也被废黜。九月,皇帝被废为齐王,高贵乡公继位。
公元250年6月某天,月亮犯了箕宿。占卜结果说:“将领要死。” 果然,第二年正月,镇东将军毌丘俭造反,兵败身亡。同一年6月另一天,太白金星犯了角宿。占卜说:“大臣们的阴谋不会成功。” 结果,李丰等人策划的叛乱被揭发,全部被杀。 公元250年7月,月亮犯了井宿和钺宿。第二年二月,李丰等人被处决。 与此同时,蜀国的姜维进攻陇西,魏国的车骑将军郭淮把他打败了。公元250年11月某天,月亮犯了东井距星。占卜说:“将领要死。” 到了第二年正月,镇东将军兼豫州刺史毌丘俭、前将军兼扬州刺史文钦又造反了,结果都被杀了。
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十一月,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几丈宽,直冲云霄的白气,从北斗星旁边冒出来。王肃说:“这是蚩尤的旗帜啊,东南方向恐怕要出乱子!” 第二年正月,毌丘俭等人占据淮南叛乱,大将军司马师率兵平定了叛乱。“蚩尤旗帜出现,王者征伐四方。” 之后,魏国又平定了淮南和巴蜀地区。 同一年,吴国孙亮在位期间,天象出现斗牛星相,吴越地区出现分裂。“有兵丧,除旧布新之象也。” 太平三年,孙綝带兵包围皇宫,废黜孙亮为会稽王,孙休继位,这应验了之前的占卜。 《国志》也记载了吴国的这件事。因为淮南和江东都属于扬州,所以当时的变故体现了吴楚的分裂。魏国的淮南地区,和吴国经常遭遇相同的灾难,所以毌丘俭把不好的天象当作自己的预兆,结果起兵失败,这也应验了占卜。三年后,也就是公元260年,诸葛诞又在淮南叛乱,吴国派朱异前去救援。 城池失守后,诸葛诞的军队和吴国的军队各有数万人战死,这又应验了之前的凶星出现。
公元251年2月某天,荧惑星犯了东井北辕西头第一星。占卜说:“大臣中会有家人因为罪责而受牵连。” 公元256年,诸葛诞全家都被灭了。
公元256年9月某一天,天象显示太白星犯了南斗,这在《吴志》里都记载着呢。占卜的结果是:太白犯斗,国家会有战争,大臣可能会造反。果然,第二年诸葛诞就造反了。再来年,孙琳废掉了吴主孙亮,吴国和魏国都发生了战争。
魏国的皇帝高贵乡公在位期间,公元260年7月某天,荧惑星犯了井宿的钺星;同月另一个日子,月亮又犯了钺星。到了第二年八月,岁星又犯了井宿的钺星;九月,岁星还逆行,又撞上了钺星。第三年,诸葛诞被灭了。 在公元260年8月,月亮犯了箕宿,占卜说是“军将死”;9月,月亮又犯了东井,占卜还是“军将死”。第二年,诸葛诞就被杀了。
公元261年6月,月亮犯了心宿中央的那颗大星。到了公元261年5月,高贵乡公就完蛋了。公元261年10月,太白星犯了亢宿的距星,占卜说:“朝廷大臣会造反,皇帝会有危险。”果然,公元261年发生了成济之变。公元261年11月,彗星出现在角宿,颜色是白色的。占卜说:“彗星出现在角宿之间,颜色是白色的,预示着战争爆发却不会开战,国家会有大的丧事。” 结果,公元261年,高贵乡公率领侍卫袭击晋文王,还没交战就被成济给杀了。
公元262年3月,太白星犯了东井,占卜说:“国家失政,大臣会造反。” 就在那天晚上,岁星也犯了东井,占卜说:“战争要爆发了!” 到了公元261年,高贵乡公最终失败了。公元262年8月,岁星犯了舆鬼的质星,占卜说:“斧头和质地有关,大臣会被诛杀。”公元263年4月,岁星又犯了舆鬼东南的星宿,占卜说:“鬼宿东南的星宿主战争,木星进入鬼宿,大臣会被诛杀。” 公元261年,高贵乡公失败了,尚书王经也被杀害了。
公元263年10月,客星出现在太微宫中,向东南方向移动,经过轸宿,七天后消失。占卜说:“客星出现在太微宫,会有战争和丧事。” 公元261年,高贵乡公最终被害。
公元260年2月,月亮侵犯了建星。占卜的结果是:“月亮和五星侵犯建星,意味着大臣之间会互相陷害。” 后来钟会和邓艾攻破蜀国,钟会又诬陷邓艾,结果两人都被灭族了。
公元261年4月,荧惑星进入太微宫,侵犯了右执法星。占卜说:“国君会有大灾难。” 又说:“大臣会有忧患。”四年后,邓艾和钟会都被灭族了。五年后,魏元帝司马炎禅位。
公元262年11月壬寅日,彗星出现在亢宿,颜色是白色的,长度有五寸,向北移动,持续了四十五天才消失。占卜认为这是兵灾的预兆。还有一种说法是:“彗星出现在亢宿,天子失德。” 第二年,钟会和邓艾攻破蜀国,但随后两人叛乱,都被诛杀,魏国也失去了天下。
公元263年6月,出现了两颗巨大的流星,像北斗星一样,出现在西方,分别向南北流去,光芒闪耀,发出隆隆的声音。占卜说,流星代表着贵人的使者,大的流星代表着重要的使者。这一年,钟会和邓艾攻克了蜀国,两颗流星象征着两位大将。两颗流星背道而驰,又分别向南北流去,这应验了钟会和邓艾两人分道扬镳的结局。钟会叛乱后,三军震怒,隆隆作响,这正是将士们愤怒的征兆啊!公元263年10月,岁星停留在房宿。占卜说:“将相会有忧患。” 还有一种说法是:“会有大赦。” 第二年正月,太尉邓艾和司徒钟会都被诛杀,朝廷特赦了益州的百姓。到了咸熙二年秋天,又进行了一次大赦。
公元264年5月,彗星出现在王良星附近,长度超过一丈,颜色是白色的,指向东南方向,持续了十二天才消失。占卜说:“王良星是天子御用的四匹马,彗星扫过它,象征着禅让,是除旧布新的预兆。白色代表着丧事。王良星位于东壁宿,也与并州有关。” 八月,晋文王司马昭去世。十二月,魏元帝司马炎禅位于晋朝。
公元268年正月,农历丙戌日,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颜色青白,先往西北飞,后来又转向东边飞去。占卜的人说:“这是兵灾和丧事的前兆啊!‘轸’宿又是楚国的分野。” 果然,三月,皇太后王氏去世了。十月,吴国的将领施绩攻打江夏,万彧攻打襄阳,不过后来我们的后将军田璋和荆州刺史胡烈等人把他们打败了。
同年七月,天上星星像下雨一样往下掉,都往西边落。占卜的人说:“星星坠落预示着百姓要造反,往西边落,这是吴国百姓要归顺晋朝的征兆!” 两年后,吴国的夏口督孙秀带着两千多士兵投降了我们。
公元269年九月,一颗星在紫宫附近出现异常,占卜的结果和上面那次彗星出现时一样。“紫宫”啊,那是天子居住的内宫。十年后,武元杨皇后去世了。
公元274年十二月,天上出现彗星,位置在轸宿。占卜的人说:“天下要发生战争。轸宿又是楚地的分野。”
公元276年六月,彗星出现在氐宿。占卜的人说:“天子失德,要改朝换代。氐宿又是兖州的分野。” 七月,彗星又出现在大角星附近。大角星是天帝的座位。八月,彗星又出现在太微垣,然后是翼宿、北斗星和三台星。占卜的人说:“太微垣是天子的宫殿,大人们会因此而遭殃。” 另一种说法是:“会有改朝换代。翼宿也是楚地的分野。”“北斗星主掌杀伐,三台星代表三公。”
公元277年,彗星出现在胃宿。胃宿是徐州的分野。四月,彗星出现在女御星附近。女御星代表后宫。五月,彗星又出现在东方。七月,彗星出现在紫宫。占卜的人说:“天下要易主。”公元279年三月,彗星出现在柳宿。占卜的人说:“外臣会凌驾于君主之上。柳宿又是三河的分野。大角、太微、紫宫、女御,这些星宿都与王者有关。” 第二年吴国灭亡,这正是彗星出现的预兆。彗星预示着战争和死亡,征讨吴国的战争中,三河、徐州、兖州的军队都出动了,在吴楚之地展开激战。吴国的丞相和都督以下的官员,被杀死的有十几个,普通的士兵更是被斩杀数万,这都是彗星预兆的结果。
《春秋》记载,彗星出现在北方,齐、鲁、晋、郑、陈、宋、莒等国的国君都会遭受杀戮和战乱。彗星出现在东方,楚国就会灭掉陈国,三家和田氏就会篡夺齐国和晋国的政权。汉文帝末年,彗星出现在西方,后来吴楚七国就被平定了。
仔细分析泰始末年到太康初年,各种灾异频频出现,但是晋朝却越来越兴盛,吴国最终灭亡,可见天象变化都应验在吴国身上。以前汉朝的时候,三年内彗星出现在大角星附近,项羽因此而灭亡,汉朝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项羽的命运注定如此。吴国和晋国时期,天下分裂,彗星出现在大角星附近,吴国就灭亡了,这和项羽的情况很相似。后来的学者都认为咸宁年间的灾异预示着晋朝的衰亡,这是不对的。
晋武帝咸宁四年四月,天上出现了蚩尤旗。根据《星传》记载,蚩尤旗长得像彗星,后面弯曲的样子像一面旗帜。汉武帝时期也出现过,那次长到顶天了!献帝时期也见过,长达十多丈,都是很长的星星。魏高贵时期,它则变成了白气。查阅各种记录,那年并没有出现长星,所以应该是一种其他的异象。两年后,晋朝发兵攻打吴国,这应验了之前的预兆。等到武帝驾崩,天下又起了兵乱,最终导致诸夏衰亡。同年的九月,太白星该出现的时候却没出现。占卜的人说:“这叫‘失舍’,要么有军队被击溃,要么就是国王要驾崩,甚至还有亡国的预兆。” 当时羊祜上表请求讨伐吴国,皇帝批准了。五年十一月,军队出征,太白星才在傍晚出现在西方。
太康元年三月,晋军大败吴军,孙皓束手就擒,请求处死,吴国就此灭亡。
晋武帝太康二年八月,有星在张宿附近出现异常,占卜的人说:“这是兵灾的预兆。”周朝的分野,灾难在洛阳。十一月,这颗星又跑到轩辕附近,占卜的人说:“后宫将有灾祸。”四年三月戊申日,星又出现在西南方。四年三月癸丑日,齐王攸死了。四月戊寅日,任城王陵死了。五月己亥日,琅邪王伷死了。十一月戊午日,新都王该死了。
太康八年三月,荧惑守心。占卜的人说:“这是王者不祥的征兆。”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日,武帝驾崩。太康八年九月,有星在南斗附近出现异常,长达数十丈,十多天后才消失。占卜的人说:“南斗主宰爵禄,国家将有大灾难。” 还有一种说法是:“星在斗宿出现异常,预示着王者将生病,臣子会杀害自己的父亲,天下易主,天下大乱,战争四起。”太熙元年四月,客星出现在紫宫。占卜的人说:“这是兵灾的预兆。”太康年间后期,武帝沉迷于享乐游玩,经常生病。 这年四月乙酉日,皇帝驾崩。永平元年,贾后诛杀了杨骏及其党羽,全部夷灭三族;杨太后也被杀害。这一年,又诛杀了汝南王亮、太保卫瓘、楚王玮,这应验了之前预言的王室将有兵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