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辈儿的叫太皇太后,妈妈辈儿的叫皇太后,老婆叫皇后,这都是汉朝的老规矩了。 晋武帝呢,他参考了汉朝和魏朝的制度,又设立了贵嫔、夫人、贵人这三个等级,合称三夫人,地位跟三公差不多。 然后还有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这九个等级叫九嫔,地位跟九卿差不多。其他的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地位就低多了,相当于朝廷里那些低级官员。 高祖皇帝即位后,把两个才人给裁撤了,其他的都沿用晋朝的制度。 这贵嫔是魏文帝设立的;夫人是魏武帝刚建立魏国时设立的;贵人是汉光武帝设立的;淑妃是魏明帝设立的;淑媛是魏文帝设立的;淑仪、修华是晋武帝设立的;修容是魏文帝设立的;修仪是魏明帝设立的;婕妤、容华是西汉就有的称呼;充华是晋武帝设立的;美人是汉光武帝设立的。

世祖皇帝孝建三年的时候,把夫人、修华、修容这三个等级给撤了,又设立了贵妃,地位跟宰相差不多;把贵嫔的地位提升到跟丞相一样;贵人的地位跟三司差不多,这样就又有了新的三夫人。 还又设立了昭仪、昭容、昭华三个等级,用来代替原来的修华、修仪、修容。 还设立了中才人、充衣,地位比较低,算是散官。昭仪是汉元帝设立的;昭容是世祖皇帝设立的;昭华是魏明帝设立的;中才人晋武帝设立的;充衣是西汉就有的。 太宗皇帝泰始元年,又把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给撤了,重新设立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三年后,又把贵人给撤了,设立了贵姬,凑够三夫人的数目。 还又设立了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这三个等级。 最后,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这九个等级就成了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这五个等级,地位次于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这三个等级,地位比较低,算是散职。后来太宗皇帝特别重视后宫,效仿朝廷百官的设置,把后宫的职位都整理了一遍,把这些职位和等级都列在后面。

后宫的总管,相当于尚书;紫极户的掌管者;光兴户的掌管者。这些都是一品官(每个职位都只有一人担任,并且都由六宫共同管理)。

后宫的职位设置,首先是尚书令级别的“后宫列叙”,负责管理六宫嫔妃。紫极中监尹、光兴中监尹、宣融户主,这些职位也负责管理六宫。紫极房帅和光兴房帅各设一人,都是官品第二级别的官员。

接下来,后宫司仪相当于左仆射,负责挑选人才;后宫司政相当于右仆射,也负责挑选人才;参议女林相当于银青光禄大夫,也负责挑选人才。中台侍御尹、宣融便殿中监尹、采艺房主、南房主、中藏女典、典坊、乐正这些职位都负责管理六宫。内保和学林祭酒则负责挑选人才。昭阳房帅、徽音房帅、宣融房帅各设一人,都是官品第三级别的官员。

后宫都掌治职设两人,相当于左右丞,地位和尚书相当,负责挑选人才;后宫殿中治职、后宫源典治职、后宫谷帛治职各设一人,分别相当于左民尚书、祠部尚书和度支尚书,负责挑选人才。中傅设一人,负责挑选人才;后宫校事女史、紫极中监女史、光兴中监女史各设一人,也负责挑选人才。紫极房参事和宣融房参事人数不限,但有上限,负责挑选人才。中台侍御奏案女史、赞乐女史、中训女史、女祝史各设一人,负责挑选人才。紫极中监典、光兴中监典各设一人;典乐帅人数不限,但有上限。紫极房廉帅祭酒、光兴房廉帅祭酒、宣融房廉帅祭酒各设一人,都是官品第四级别的官员。

后宫里有个通关参事,就安排一个人负责。景德房的参事,人数不固定,要根据情况来安排。采艺房的参事,人数也不固定,也是根据情况来安排。南房的参事,人数同样不固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内房参事,就安排一个人。校学女史,也只安排一个人。

后宫中房的领导,安排两个人。后宫掌管财务的领导,安排两个人。后宫掌管物资的领导,也安排两个人。中台的领导,安排一个人。中台负责起草奏章的领导,安排两个人。中台负责起草诏书的领导,也安排两个人。斯男房的领导,安排一个人。宣豫房的领导,安排一个人。景德房的领导,安排一个人。采艺房的领导,安排一个人。中藏的领导,安排一个人。内坊的领导,安排一个人。南房的领导,安排一个人。外华房的领导,安排一个人。招庆房的领导,安排一个人。紫极殿各个房间的廉政官员,人数不固定,但有限制。紫极殿中监省的领导,安排一个人。紫极殿的领导,安排六个人。光兴殿的领导,安排四个人。徽音监的领导,安排一个人。徽章监的领导,安排一个人。宣融便殿中监典,安排一个人。清商的领导,人数不固定。总章的领导,人数不固定。左西章的领导,人数不固定。右西章的领导,人数不固定。负责做饭的厨师长,安排一个人,官职是五品。

这篇文章说的是宫里各种官职的设置和人员数量。首先,中台侍御部门的人员编制很不固定,人数不定。中台侍御下面管闺房的官员,有两个;管司房的官员,也有两个;宣融便殿的官员,只有一个;永巷的官员,也只有一个。后宫里,掌管内务的官员有两个,掌管殿宇的只有一个,掌管仓库的只有一个,掌管纺织品的官员有两个,掌管监察的官员有两个,负责执法的只有一个,负责典籍管理的两个,负责节度事务的两个,负责应急事务的六个。紫极房和光兴房各设一个内史,还有一个助教。负责彩制、装饰、绣制、织造的官员,人数都不固定。学林馆、宫闺、教堂的官员,人数也都不固定,教堂官员有限制。监解、累室、行病这几个部门的官员,人数也不固定,这些官员的品级是六品。

合堂和御清各设两个和一个官员,监夜也只有一个。各个宫殿的禁卫人员数量不定,三个厢房的禁卫人员有三个。每个宫殿的厨师都各有一个,中厨的廉吏有三个,应闺有六个人,各个应阁的人数不定。宫闺史只有一个,品级是七品。

各个宫殿的办事人员各有一个,中藏的办事人员有两个,这些人的级别相当于五品敕吏。紫极殿和光兴殿的供奉人员,以及总章的技艺人员,还有侍御的扶持人员和负责衣物的官员,级别相当于二卫五品,敕吏相当于六品。紫极殿和光兴殿的左右供奉人员分别有二十人和十人。负责守卫仓库的有四人。乐师的人数和各宫殿的禁卫人员一样多。其他人员的级别和王官一样。紫极殿和光兴殿的供奉人员分别有二十人和十人。典殿人员数量不定,级别和官人一样。紫极殿三个厢房的办事人员有十人,全堂的办事人员有五人,宫闺的办事人员有六人,他们的级别和各房的官员一样。

赵皇后,名叫安宗,是下邳人。她爷爷赵彪,字世范,当过治书侍御史;她爸爸赵裔,字彦胄,做过平原太守。皇后在晋穆帝升平四年做了皇帝的嫔妃,晋哀帝兴宁元年四月二日生下了宋高祖。当天,皇后因为难产去世了,死在丹徒的官舍里,那年才二十一岁。她葬在晋陵丹徒县东乡练璧里雩山。宋朝初年,追封她为皇后,她的陵墓就叫兴宁陵。

过了好些年,永初二年,有关部门上奏说:“孝顺父母的德行,最能光宗耀祖,一人得到恩宠,福泽就能遍及天下。你看汉朝的灵文、寿张,都因为孝顺而得到皇帝的赏赐。可是,平原太守赵裔和故洮阳令萧卓,都是皇后的亲戚,却没得到什么封赏。我们按照您的圣意,查阅以前的典章制度,建议追赠赵裔为光禄大夫,并赐给他金章紫绶。赵裔的孙媳妇,可以封为豫章郡建昌县君;萧卓的媳妇赵氏,可以封为吴郡寿昌县君。”这位孙氏是东莞人。

同年,皇帝又下诏说:“这种恩赐亲戚的礼仪,是合情合理的。从汉朝魏朝开始,历代皇帝都这么做的。皇后的外祖父赵光禄和萧光禄,虽然名字和官职都挺高的,但是还没来得及修建坟墓,应该追封他们为开国县侯,食邑五百户。”于是,追封赵裔为临贺县侯。赵裔的长子赵宣之,做到江乘令就去世了,没有儿子,就由他的弟弟赵孙之继承爵位。赵孙之死后,他的儿子赵祖怜继承了爵位。后来齐朝篡位,这些爵位也就取消了。赵宣之的弟弟赵伦之,有单独的记载。

萧皇后,原名文寿,是兰陵人。她爷爷叫萧亮,字保祚,当过侍御史;她爸爸叫萧卓,字子略,做过洮阳县令。萧皇后在孝穆皇后去世后,嫁给了当时的宋王刘裕(后来的宋武帝),生下了长沙景王刘道怜和临川烈武王刘道规。义熙七年,她被封为豫章公太夫人。刘裕当上宋王后,她的封号又升为太妃。刘裕北伐十二年,期间多次停留在彭城和寿阳,直到元熙二年才回朝,接受禅让当了皇帝。这期间,萧皇后一直留在东府。刘裕当皇帝后,大臣们上奏说:“我们听说,德行深厚的人,福泽绵延,德行高尚的人,礼仪完善。所以应该尊崇高贵的身份,用美好的称号来彰显盛典。太妃母仪天下,德行高尚,教导子孙,功劳巨大。虽然阴阳两界都在庆贺,但称号还不够尊贵。参考以前的典例,礼仪有固定的标准,应该遵循旧例,符合大家的期望。我们请求尊宋王太后为皇太后。”虽然大臣们奏请的时候还称她为太妃。

刘裕非常孝顺,对太后恭敬谨慎,即位后,即使年纪大了,每天早晨都要去朝见太后,从不耽误时间。少帝即位后,她的称号又升为太皇太后。景平元年,她在显阳殿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她留下遗言说:“孝武帝去世已经五十多年了,古代没有合葬的习俗。况且汉朝皇帝和皇后的陵墓都在不同的地方,现在可以在孝武帝陵墓的范围内,另建一座墓穴。孝武帝的陵墓本来就采用的是简朴的制度,与帝王的制度奢俭程度不同,这是妇人的礼仪,可以遵循旧例。”于是另建墓穴,与兴宁陵合葬。当初,刘裕还是个穷小子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萧皇后去世时,丧葬礼仪比较简陋;刘裕曾遗旨,说太后百年之后不必合葬。所以这次是按照皇后的遗旨执行的。

萧皇后的父亲萧卓,最初和赵裔一起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又追封为封阳县侯,他的妻子下邳赵氏被封为吴郡寿昌县君。萧卓的儿子萧源继承了爵位,萧源的生平事迹记载在《思话传》里。

武敬臧皇后,原名叫爱亲,是东莞人。她爷爷汪先生,字山甫,当过尚书郎;她爸爸俊先生,字宣乂,做过郡功曹。皇后嫁给了宋高祖,生下了会稽宣长公主和兴弟。宋高祖为人节俭正直,以身作则,皇后也同样恭谨,从不违背。高祖光复晋室后,位高权重,可皇后穿衣打扮依然朴素,从不为亲戚朋友谋求官职。义熙四年正月甲午日,皇后在东城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追赠她为豫章公夫人,葬在了丹徒。高祖临死前,遗诏要将她葬在京城,于是就派人用皇帝规格的仪仗,迎接皇后的灵柩,与他合葬在初宁陵。

宋朝建立后,追封皇后的父亲俊为金紫光禄大夫,母亲高密叔孙氏被封为迁陵永平乡君。俊的儿子叫焘,焘的弟弟叫熹,熹的儿子叫质,他们的事迹另有记载。

武帝张夫人,名字不详,也不知道是哪个郡县的人。义熙年间初年,她得到了宋高祖的宠幸,生下了少帝和义兴恭长公主惠媛。永初元年,被封为夫人。少帝即位后,有关部门上奏说:“我们听说,孝敬父母要从根本做起,尽孝道要发自内心。夫人德行如同大地一般,美名远扬,带来祥瑞之兆,也使得圣明之君得以诞生。因此,应该给她最高的称号,以符合礼制。按照《春秋》‘母以子贵’的说法,并遵循汉晋两朝尊崇母亲的典例,我们请求尊封夫人为皇太后,宫殿名为永乐宫。”少帝被废黜后,太后还回了玺印和官服,搬去了吴县居住。宋太祖元嘉元年,被封为营阳王太妃。元嘉三年,她去世了。

少帝司马皇后,名叫茂英,是河内温县人,是晋恭帝的女儿。她最初被封为海盐公主,后来少帝以皇子的身份娶了她。宋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皇太子妃。少帝即位后,她被立为皇后。元嘉元年,她被降为营阳王妃,之后又成为南丰王太妃。元嘉十六年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武帝的妃子胡婕妤,名字叫道安,是淮南人。东晋义熙年间初期,她被高祖刘裕纳为妃子,生下了文帝刘义隆。五年后,她被皇帝下令赐死,那年四十二岁。葬在丹徒。高祖刘裕登基后,追封她为婕妤。太祖刘义隆即位后,有关部门上奏说:“我们听说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享有崇高的礼遇,功劳巨大的人才能位极人臣。所以皇宫建成后,我们会吟诵先祖母亲的功德;皇陵修建后,我们会追念先祖母亲的孝顺。先婕妤胡氏温柔贤明,品德深厚,光辉照耀后宫六宫,德行昭著,教导后宫嫔妃母仪天下。她能够开启圣明之运,使国家疆域遍及四海。可惜她英年早逝,天不假年。我们参考《春秋》等史书,并查阅汉晋两朝的典籍,特此尊奉她为章皇太后,她的陵墓命名为熙宁陵。” 然后在京城为她建立了庙宇。

章皇太后的兄子元庆,官职做到奉朝请。

文帝刘义隆的皇后袁皇后,名字叫齐妫,是陈郡阳夏人,是左光禄大夫敬公袁湛的庶女。她母亲出身卑微,袁皇后五六岁才被选中。后来她嫁给了太祖刘裕,最初被封为宜都王妃。她生下了儿子刘劭和东阳献公主刘英娥。皇帝刘义隆待她恩宠很深,但袁家家境贫寒,皇后经常向皇帝请求钱财来补贴家用;皇帝刘义隆为人节俭,每次给的钱财不会超过三五万钱,布匹也不会超过三五十匹。后来潘淑妃受宠,宠冠后宫,大家都说她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皇后听说后,想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于是就托潘淑妃向皇帝要三十万钱给家里,看看皇帝的态度,结果很快就得到了。这件事让她非常生气,心里充满了怨恨,就称病不见皇帝。皇帝每次去,她都躲到别的地方去。皇帝多次暗中观察她,却始终找不到她。就连始兴王刘浚等皇子去探望她,她也不见。皇后最终因为忧愤成疾。元嘉十七年,她的病情加重,皇帝握着她的手,流着泪问她有什么话要说,皇后看了皇帝很久,才拉起被子蒙住脸。她在显阳殿去世,享年三十六岁。皇帝非常悲痛,下诏令前永嘉太守颜延之撰写祭文,文章写得非常华丽。祭文中写道:

龙车华美,装饰精美,皇帝亲自祭奠祖先,神情肃穆庄重。仪式隆重,乐声悠扬,哀伤之情弥漫整个祭祀现场。皇帝离开后,撤去祭品,仪式结束。于是皇帝下令史官撰写祭文,来歌颂先皇的功德和怀念先皇的恩情。祭文如下:

先皇的功德与地位如同日月般光明,他的存在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先皇的才能如同初生的太阳般闪耀,他的品德如同刚凝固的冰块般纯洁。先皇出身名门望族,福泽深厚,荣华富贵。他继承了祖先的优良传统,光宗耀祖,如同玉绳般坚韧。先皇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光明正大,他以礼治国,以诗教化,顺应民心。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声名远扬。他勤政爱民,功绩卓著,他的德行如同洁白的绢帛般纯净,光彩夺目。他身穿华丽的朝服,言行举止都成为后人的榜样,使国家风气日渐淳厚,后宫嫔妃也因此受益。他的德行如同山间的溪流,源远流长,如同深谷般渊远流长,他的声名传遍江南,影响深远。过去先皇默默无闻,如今他的功德显露出来。他凭借着高超的才能和对天意的揣摩,最终登上了皇位,居住在紫禁城。他敬重皇姑,效仿先贤的优秀品德。他孝顺父母,尊敬宗族,他博学多才,精通史籍。他吟诗作赋,他的言行都成为历史的记载。他治理国家政务井然有序,后宫生活和谐美满,国家安定繁荣,如同星光般璀璨夺目。他的德行深远,影响深远,他的功绩如同山崩地裂般震撼人心,他的品德如同九天之上般高洁。他治理国家,以道为本,以仁为怀,他的德政惠及百姓,他的功绩无人能及。

先皇的功德已经达到顶峰,灾难已经过去,天下太平,盛世来临。皇宫宁静祥和,戒备森严的宫墙也放松了警惕。然而,令人悲伤的是,先皇驾崩了,秋风瑟瑟,寒意袭人。夜里,人们悲痛地吟唱,月亮升起,凄凉的景象令人心碎。八方神灵似乎也为之震动,皇家的车驾也停止了前行。皇太子继承大统,群臣悲痛欲绝。玉阶上洒满了泪水,红墙内哭声震天,人们怀念先皇,悲痛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悲伤的是,先皇的灵柩送往国门之外的山园,随从们悲痛欲绝,马匹也低着头,仿佛在哀悼先皇的离去。紫色的车盖黯淡无光,白色的灵车也蒙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皇宫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先皇的陵墓也建成。全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人们纷纷悼念先皇。先皇的功德值得歌颂,但我们再也无法见到他了,令人惋惜。令人悲伤的是!

奏章写好了,皇上自己又加上了“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个字,来表达他的意思。有关部门奏请给皇后上谥号“宣皇后”,皇上特别下诏书,谥号为“元”。

一开始,皇后刚生下皇子赵弘,皇上自己仔细看过孩子后,赶紧跑去告诉太祖皇帝说:“这孩子长得样子太不寻常了,将来一定会亡国破家,不能留他!”当时就要杀掉皇子。太祖皇帝慌慌张张跑到后殿门外,用手拨开帘子阻止了他,这才作罢。皇后死后,经常有一些小小的灵异事件发生。沈美人是太祖皇帝的宠妃,曾经因为一点小错被责罚,要被处死。她路过皇后以前住的徽音殿前面。这个殿宇有五间房,自从皇后死后就一直关闭着。沈美人走到殿前,哭着大声说:“我今天无罪而死,如果皇后在天有灵,一定会知道!” 殿里的窗户竟然都“哗啦”一声自己打开了。看守的人赶紧跑去报告太祖皇帝,太祖皇帝吃惊地赶去查看,沈美人这才被赦免。

大明五年,世祖皇帝下诏说:“以前汉朝的窦太后贤德,博得了盛誉,魏国的宣穆皇后德行高尚,为后世留下典范,这些都是因为她们内心弘扬美德,遵循典章制度的结果。我的外祖母——柔德淑范的亲王夫人,光照坤载。她辅佐内廷,管理后宫,仪范遍及后宫,名闻戚里。我永远铭记她的恩德,追思她的功勋,应该效法前贤,追赠她尊贵的称号。”于是追封她为豫章郡新淦县平乐乡君。(她是皇后的母亲)。又下诏说:“赵氏、萧氏、臧光禄、袁敬公、平乐郡君的墓地,以前没有分配墓地管理人员。时间过去很久了,后代也衰败了,外戚宗亲的坟墓不应该荒芜。可以分别给他们每家三个蛮户,负责打扫祭祀。”皇后的父亲湛,另有传记记载。

话说这位淑媛,名叫惠男,是丹阳建康人。因为长得漂亮被选进宫里,生下了孝武帝,被封为淑媛。后来年纪大了,失宠了,经常跟着世祖皇帝出巡边疆。有一次世祖皇帝去讨伐叛贼,淑媛就留在寻阳。

等到孝武帝登基以后,就派建平王宏去迎接她。朝廷官员上奏说:“臣下听说,历代王朝兴盛,都因为有贤德的母亲教导后代,才能国运昌隆,人才辈出。古代那些家业兴旺、子孙发达的帝王,没有一个不是因为母亲的教诲才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才得以成就圣明之君的。淑媛您温柔贤明,内在光辉照人,外在仪容端庄,您教导后宫嫔妃,她们都敬仰您;您教导皇室宗亲,使国家蒙受您的恩泽。百姓安居乐业,上天也降福于您,所以才能生下如此英明的皇帝,继承大统,使国家中兴。您的功德深厚,名声远扬,理应按照旧例,尊封您为皇太后,宫殿名为崇宪宫。”于是,太后就住在显阳殿。

可是呢,孝武帝在宫里对太后其实不太恭敬,有时候临幸嫔妃,还会留在太后的宫殿里,所以民间就传出了一些不好的闲话。宫里的事情很隐秘,也没人能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孝建二年,追封太后的父亲兴之为散骑常侍,太后的母亲徐氏为余杭县广昌乡君。大明四年,太后的侄子,当时担任抚军参军的琼之上表请求说:“我的先父,原怀安令道庆,不幸英年早逝。我斗胆请求按照朝廷的恩典,追赠他官职,以慰藉他的在天之灵。”皇帝下旨交给门下省办理。相关官员遵旨奏请追赠道庆为给事中。琼之和他的弟弟休之、茂之也都得到了提升。太后经常参与朝政,还赏赐琼之他们很多财物,他们家一下子就富裕起来了,生活起居和皇子的待遇差不多。

琼的房子和太常王僧达家是邻居。有一次,琼摆出很大的排场,带很多人去拜访王僧达,结果王僧达根本没给他好脸色看。琼就跑去跟太后告状,太后一听火冒三丈,跟皇帝说:“我还活着呢,就有人敢欺负我家,要是我死了,那岂不是要饭去了!”太后想治王僧达的罪。皇帝说:“琼年纪轻轻的,本来就不应该这么大排场地去拜访人家。王僧达是名门公子,怎么能因为这事儿就惩罚他呢!”

大明五年,太后跟着皇帝去南豫州巡视,后宫妃嫔都跟着去了。后来废帝登基,尊太后为太皇太后。

太宗皇帝即位后,尊她为崇宪太后。一开始,太宗小时候就失去了生母,是太后把他抚养大的,太宗对太后非常孝顺,太后也对他疼爱有加。等到太宗当了皇帝,他对太后的供奉礼仪跟以前一模一样,一点都没变。有人上奏说:“太后德行高尚,应该有相应的礼仪制度;她的恩德泽被天下,也应该有更尊贵的称号。太后圣明无比,母仪天下,德行高尚,恩泽广被。自从圣上登基,一切礼仪都应该有所改变,太后应该改用之前的尊号,住在皇宫之外的宫殿里。”皇帝下诏说:“我从小就经历了磨难,饱受贫困之苦,全靠崇宪太后的教诲和抚养。以前在藩镇的时候,她经常亲自为我熬药做饭,危难时刻,她总是保护着我。现在天下太平,我才能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我正想日夜侍奉她,让她在宫中享清福呢,不能按照你们的奏请去做。”没多久太后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把她安葬在东宫,宫门题名为宗宪宫。皇帝又下诏说:“我从小就受到太后的教诲,得以成就大业,她的恩德遍及天下,我一直铭记于心。按照礼制,应该为她服丧三个月,以表达我的哀思。”谥号昭皇太后,葬在世祖陵的东南面,陵墓名为修宁陵。

一开始啊,晋安王司马攸那事儿还没完呢,有巫师说应该打开昭太后陵,用来压邪。结果修陵这事儿搞得特别仓促,根本没按规矩来。皇上本来就忌讳这些,担心将来会出事。

泰始四年夏天,皇上就下令给有关部门说:“昭太后修宁陵的地点,是大明朝的时候就选好的,卜过吉凶的。前两年遇到那些少数民族作乱,所以才临时简化了仪式。当时修建得匆忙,没来得及好好改建。而且陵墓所在的山地低矮简陋,这几年更是越来越破败,一直花钱修缮,也没个长久之计。再说,仔细看看地形,这地方风水也不好。朕从小就受到太后的恩宠,情理上也应该尽孝,我想让太后身后的一切都妥当,让她的功德名声流传后世。你们史官就到附近的山岩周围,重新找个风水宝地。要仔细卜算吉凶,选择好日子,按照旧的规矩,再制定新的制度。现在虽然朝廷安定,但边疆的敌人还没平息,修陵这事儿,务必简朴。一想到这些,我就心如刀割。”

然后有关部门就上奏说:“北方边境还没平定,军事行动才是当务之急,丧礼的繁简,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定。我们商量了一下,觉得应该把修宁陵地宫那些损坏的地方修补一下,暂时用油殿代替,把棺材暂时移出来,事情办完再埋回去,这样比较合适。”皇上就同意了。

琼担任衡阳内史后相继去世了。废帝景和年间,朝廷任命路休之为黄门侍郎,路茂之为左军将军,两人都封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后来又追赠路兴为侍中、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孝侯;追赠路道庆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敬侯。 还立了路道庆的女儿为皇后,同时任命路休之为侍中,路茂之为黄门郎。

太宗废黜幼主后,想劝说太后,就下了一道命令,命令原文是:“太皇太后早早就对你们恩宠有加,感情深厚,如同天生的亲属。前车骑谘议参军路休之、前丹阳丞路茂之,是皇室的亲戚,早就受到恩宠,都为朝廷立下功劳,应该给予特别的赏赐。休之可以担任黄门侍郎,兼领步兵校尉;茂之可以担任中书侍郎。” 注意啊,这道命令是太宗还没登基之前下的。后来路茂之又升迁为司徒从事中郎,路休之则担任桂阳王休范镇北谘议参军。因为太宗杀了世祖的几个儿子,所以牵连到了路休之等人,不过他们的儿子们都得到了赦免。

孝武文穆王皇后,名叫宪嫄,是琅琊临沂人。元嘉二十年,被册封为武陵王妃。她生下了废帝、豫章王子尚、山阴公主楚玉、临淮康哀公主楚佩、皇女楚琇、康乐公主修明。世祖还在藩地的时候,皇后就非常受宠。后来皇上出征讨伐叛逆,皇后留在寻阳,和太后一起回到京都,被立为皇后。

大明四年,皇后率领后宫嫔妃在西郊举行亲蚕礼,皇太后也来观礼。当时朝廷发布诏书,原文如下:“朕根据吉兆选择良辰吉日,举行亲蚕礼。特此诏令六宫嫔妃亲赴蚕室参加仪式。皇太后也亲临观礼。仪式准备就绪,一切顺利进行,妃嫔们都按照礼仪参加。县妃主以下,可酌情增加赏赐。” 废帝即位后,尊皇太后为皇太后,她的宫殿名为永训宫。同年,皇太后在含章殿去世,享年三十八岁,葬于景宁陵。

后父偃,字子游,是晋朝丞相导的玄孙,尚书嘏的儿子。他妈妈是晋孝武帝的女儿鄱阳公主。宋朝建立后,他被封为永成君。父偃娶了高祖的第二个女儿吴兴长公主,名字叫荣男。他年轻的时候就做过不少显赫的官职,比如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宋元嘉末年,他当上了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宋世祖即位后,因为他是皇亲国戚,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还兼任义阳王老师,散骑常侍的职位也保留着。后来他又升任右光禄大夫,常侍和王师的职位依然不变。父偃为人谦虚谨慎,从不把世俗的事情放在心上。孝建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死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官职不变,谥号恭公。

他长子藻,官至东阳太守。娶了宋太祖的第六个女儿临川长公主,名字叫英媛。这位公主性情嫉妒,而藻却另有心仪之人,这个人叫吴崇祖。宋前废帝景和年间,公主向废帝进谗言陷害藻,结果藻被下狱处死,公主也和王氏离婚了。到了泰始年间,公主被嫁给了豫章太守庾冲远,但还没来得及完婚,庾冲远就去世了。

宋朝的那些公主们,没有一个不厉害的,个个都特别嫉妒。宋太宗就特别讨厌这种事。有一次,湖熟县令袁慆的妻子因为嫉妒被赐死了,太宗还让近臣虞通之写了一篇《妒妇记》。后来,左光禄大夫江湛的孙子斅要娶宋世祖的女儿,皇上就让人替斅写了一份辞婚表,表中写道:

伏承诏旨,当以临汝公主降嫔,荣出望表,恩加典外。顾审輶蔽,伏用忧惶。臣寒门顇族,人凡质陋,闾阎有对,本隔天姻。如臣素流,室贫业寡,年近将冠,皆已有室,荆钗布裙,足得成礼。每不自解,无偶迄兹,媒访莫寻,素族弗问。自惟门庆,属降公主,天恩所覃,容及丑末。怀忧抱惕,虑不获免,征命所当,果膺兹举。虽门泰宗荣,于臣非幸,仰缘圣贷,冒陈愚实。

晋朝以来,嫁给皇室的女子,即使出身名门,才华出众,也难逃被严加管束的命运。比如王敦那样威风凛凛的人,在王室面前都得收敛气势;桓温那样厉害的人物,也得乖乖听话;真长装傻充愣来逃避责难;子敬甚至以灸烧脚的方式来抗旨;王偃没有仲都那样的才能,结果在北阶受辱;何瑀没有龙工那样的才气,却跳井自尽;谢庄几乎沦为普通人;殷冲差点被强迫自杀。这些人并非没有才华和抱负,只是因为地位低微,无法接触到朝廷的决策,只能默默忍受委屈,无处申诉。

她们受到的管束比仆人还严格,比婢女还森严。正常的出入往来,待人接物,都被严格限制。她们不能随意出门拜访朋友,甚至连家门都不能随便窥探;宴会随时可能被中断,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被剥夺。不仅朋友疏远了,就连兄弟姐妹的关系也淡漠了。她们只能接受赏赐的酒肉,行动受限;收受钱财礼品,言语也必须谨慎小心。那些老妈子、侍女们互相攀比,争着表现得严厉;那些老妇人、侍女们互相吹捧,争着表现得勤快。她们要求这些女子必须是庸庸碌碌的平凡之辈,要求监视她们的侍女们都是愚笨无知的乡下人。她们评判主子的言行举止,对她们的言语真假也分辨不清。那些老妈子仗着资历老,只会挑拨离间;那些老妇人自以为见识多广,却只会管别人的闲事。

她们甚至连回答问候,占卜问卦,甚至连吃剩的饭菜都要被追究责任,衣服破旧了也要被责备。出入的规矩繁琐复杂,难以尽数,有时想进去见不到人,有时想出来也出不去。不进去吧,人家就觉得你故意疏远;想出来吧,人家又怀疑你有别的企图。被召见必须在下午三点之前到,被遣走必须在日出之前离开,晚上见不到月亮,早上见不到星星。她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种被严格监视的状态中。稍有声响,就会有小丫头跑来跑去;衣袖稍微碰到席子,就会有一群老妇人围上来。左右侍奉的人,会因为她们的举动而怀疑她们受宠,从而遭到责难;宾客没有穿戴整齐,也会因为她们的容貌而被斥责。虽然有媵妾制度,有鱼贯而入的礼仪,本意并非要歧视正妻,但她们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更何况现在她们与夫家关系已经破裂,对丈夫也十分虔诚,但她们的任何行为都会被说成是不合礼仪,她们的任何话语都会被说成是轻浮随便。

我还听说,那些主母们聚在一起,总是谈论夫家的族谱。她们互相模仿,互相怂恿,秉持着她们一贯的想法,从不宽容,总是找借口。她们要么说你行为不端,要么说你被人嘲笑。即使是家务事,她们也像王宪那样,说出来的话都像律令一样。王藻虽然强势,也读过很多书,但因为一些玩笑话,就成了冤魂;褚暧因为忧愤而早逝。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实在难以一一诉说。

话说螽斯这种昆虫,它繁衍众多,是因为它懂得和谐相处。反观那些嫉妒成性的人家,往往后继无人,甚至还会因为各种矛盾而家破人亡。我出身微贱,实在难以承受这种祸患,万一家族因此衰败,那可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之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虽然牵涉的人很多,但因为事情发生在很久以前,而且涉及到皇室,所以大家都不敢声张。如今皇上英明圣达,秉公执法,以德化民,我这才敢大胆地将这些隐情禀报出来。

我的家族世代蒙受皇恩,享受荣华富贵,本应安守本分,可是因为一些婚嫁之事,导致一些清官显宦,甚至皇亲国戚,都卷入了这些纷争之中。因此,我冒着风险,将实情上奏,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个人,更是为了避免更多人家遭受同样的不幸。恳请皇上慈悲为怀,特赦此事,让这些像燕雀一样微不足道的家族能够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如果圣旨难下,我的请求不被批准,我宁愿自毁容貌,远走高飞,以谢罪于天下。

太宗皇帝将奏折分发给各位皇子公主过目。这时,临川长公主也上了一道奏章,她说:“我因为命运不好,与王家离了婚,家中争吵不断,最终导致了我们母子的分离。如今我孤身一人,疾病缠身,朝不保夕,我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我们母子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也承受了太多的痛苦,我们的命运荣辱与否,都系于这个孩子身上。我真心希望能够消除我们母子之间的隔阂,重归于好。因为种种原因,我一直没有机会向皇上陈述我的苦衷。先帝仁慈,了解我的真心。如果皇上能恩准我接回孩子,让他回家探望我,我就能尽孝道了。如今情况紧急,我顾不上礼法,冒昧地向皇上禀报此事,恳求皇上恩准我回到王族,抚养我的孩子,即使我死了,也心甘情愿。”皇上最终同意了长公主的请求。

长公主的弟弟藻,在明朝末年官至显贵。藻的弟弟攸,曾任太宰从事中郎,早逝,追赠黄门侍郎。 另一个弟弟臻,也在明朝末年做了显赫的官。

话说,废帝的皇后何令婉,是庐江郡灊县人。孝建三年,她被立为皇太子妃。大明五年,十七岁的她不幸在东宫徽光殿去世了。她葬在……(此处原文缺失),谥号为献妃。皇帝又为太子选了两个内官,一个叫保林,一个叫良娣。他把南中郎长史羊瞻的女儿立为良娣,宜都太守袁僧惠的女儿立为保林。废帝登基后,追封何令婉为献皇后。后来太宗皇帝即位,把何皇后和废帝合葬在了龙山北边。

何皇后的父亲何瑀,字稚玉,是晋朝尚书左仆射何澄的曾孙。他爷爷是何融,做过大司农。何瑀娶了高祖皇帝的女儿,豫章康长公主何欣男。这位公主之前嫁过徐乔,长得特别漂亮,又聪明又有智慧。太祖皇帝在位的时候,对她特别优待。何瑀当时特别有钱,喜欢炫耀,跟平昌的孟灵休、东海的何勖这些人一样,都喜欢比谁的马匹车驾更豪华。公主和何瑀感情非常好,何家的亲戚朋友,都沾了他们的光。何瑀官位很高,做到卫将军。大明八年,公主去世了,何瑀给她办丧事的时候,墓地被打开了。后来世祖皇帝追赠他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还加封他为散骑常侍。

何皇后的儿子何迈,娶了太祖皇帝的第十个女儿新蔡公主何英媚。何迈从小就因为家里显赫,当了大官。他喜欢养狗,喜欢骑马打猎,还聚集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他在江乘县附近有个别墅,离京城只有三十里。每次去别墅玩,他都带好多车马和保镖。大明朝快完的时候,他当了豫章王的手下,官职是抚军谘议参军,还加封了宁朔将军、南济阴太守的官衔。后来废帝把新蔡公主接到宫里,对外宣称公主死了,还杀了一个宫女,把公主的尸体送回何迈家,假装公主死了,办了丧事。废帝一直怀疑何迈有反叛之心,何迈也确实聚集了一批人,想趁着皇帝出巡的时候,搞个废立皇帝的事儿。事情败露了,废帝亲自带兵去讨伐何迈,把他杀了。太宗皇帝即位后,追封何迈为建宁县侯,食邑五百户。他的儿子何曼倩继承了爵位,后来齐朝建立,爵位被取消了。

瑀的哥哥子亮,在孝建年间,当上了桂阳太守。丞相南郡王义宣造反,派参军王师寿去堵住桂阳的道路,想阻止广州刺史宗悫。子亮把王师寿给抓起来杀了。后来官做到新安内史。子亮的弟弟恢,在废帝元徽年间,被任命为广州刺史,还没去上任呢,因为国丧期间没按时到职,就被免职了。后来又重新被任命为都官尚书,结果还没来得及上任就死了。恢的弟弟诞,当过司徒右长史。诞的弟弟衍,最有名气,但是性格比较急躁。太宗初期,他当了建安王休仁的司徒从事中郎,又同时被任命为黄门郎,还没正式上任呢,就又请求调到司徒司马。当上司马后,他又请求调到太子右率。当了几天太子右率,又请求当侍中。十几天的时间里,不停地请求升官。没得到侍中这个职位,最后因为出言不逊被赐死了。

文帝的沈婕妤,名字叫容姬,不知道是哪里人。被纳入后宫,成为美人。生下了明帝,被封为婕妤。元嘉三十年去世,那年四十岁。葬在建康的莫府山。世祖即位后,追封她为湘东国太妃。太宗即位后,有关部门奏报说:“过去豳都追思先王,正邑表达哀思,缅怀先王的德行义举,恭敬地侍奉先王的陵墓。先太妃德行端庄高雅,品德光辉显著,她的风范光照宫廷,教诲遍及后宫,抚养圣上长大成人,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们效仿汉朝的典籍,参照晋朝的礼仪,特此尊称她为皇太后。”然后让礼官商议谥号,谥号为宣太后,陵墓的名字叫崇宁。

因为太后是沈氏,所以她的弟弟道庆被任命为给事中,泰始三年去世,追赠通直散骑常侍,赐爵县侯。又追赠太后的父亲为散骑常侍,母亲王氏为成乐乡君。

明恭王皇后,她的名字叫贞风,是琅琊临沂人。公元448年,她被册封为淮阳王妃;后来宋太宗改封她为湘东王妃。她生了晋陵长公主刘伯姒和建安长公主刘伯媛。宋太宗即位后,立她为皇后。

有一次,皇上在宫里搞了个大型聚会,皇后她嫂子家的媳妇也在场看热闹,觉得挺开心,大家都在嘻嘻哈哈的。皇后却用扇子遮着脸,一句话也不说。皇上生气了,说:“你嫂子家境贫寒,现在大家一起开心快乐,你为什么一个人闷闷不乐,不看热闹?”皇后回答说:“开心快乐的方式有很多种啊,哪有嫂子、姐妹们聚在一起,就非得像你嫂子家的媳妇那样表现才算开心?她们觉得开心快乐的方式,跟我们这些皇室成员的快乐,根本不一样。”皇上更生气了,让皇后退下。后来,皇后的哥哥,扬州刺史刘景文,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舅舅陈郡谢纬,说:“我妹妹在家的时候,是个柔弱的女子,没想到现在竟然能这么刚正。”

废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她的宫殿叫做弘训宫。废帝行为不端,太后经常劝诫他,刚开始废帝还装作听话,后来越来越放肆,渐渐地就不耐烦听太后的劝告了。公元465年五月五日,太后送给了废帝一把玉柄毛扇,废帝嫌扇柄上的毛不华丽,竟然想毒死太后,还让太医熬毒药。左右侍卫赶紧劝说:“您要是真这么做了,臣子们都得装孝子,您以后还怎么耍心眼儿?”废帝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宋顺帝即位后,齐王掌握大权,宗室刘晃、刘绰、卜伯兴等人有不臣之心,太后跟他们多少有些牵扯。顺帝禅位后,太后和顺帝一起搬到了东邸,后来又搬到丹阳宫,被封为汝阴王太妃。顺帝在丹阳去世后,她在京城又建了一座府邸。公元477年,她在府邸去世,享年四十四岁。朝廷追加了她的谥号,并以宋朝皇后的礼仪安葬了她。她父亲僧朗的事迹,详见《景文传》。

明朝皇帝陈贵妃,名叫妙登,是丹阳建康人,家里是杀猪的。 皇上经常派官员到民间去寻找漂亮的女子。贵妃家在建康县境内,家里很穷,只有两三间茅草屋。皇上出行的时候,问官员说:“御道边上怎么会有这种茅草屋?一定是家里穷吧。” 于是赏了三万钱,让他们盖瓦房。官员亲自送钱过去,家里人都不在,只有十二三岁的妙登在家。官员见她长得非常漂亮,就报告给了皇上,于是把她接进了宫。

在皇太后宫里住了两三年,皇上都没召见她。皇太后就告诉皇上,把妙登赐给了太子朱高煦(太宗)。 之后她开始受宠,大概一年后宠爱就减退了,她请求皇上把她赐给李道儿。没多久又被接回宫中,生下了废帝朱瞻基。所以民间都叫废帝为“李氏子”。废帝长大后,经常自称“李将军”,或者自称“李统”。

太宗皇帝即位后,册封妙登为贵妃,待遇跟皇太子妃一样。废帝朱瞻基登基后,官员上奏说:“臣听说黄河里的龙兴起预示着圣明的到来,道理通达于百姓和神灵;郊外的闪电预示着皇上的兴起,祥瑞照耀天地。所以尊崇敬重的礼仪,要效法古代的典范;沿袭尊贵的礼仪,要延续祖先的规矩。伏愿贵妃像太阳一样温暖和煦,像北极星一样端庄明亮,美名流芳百世,温柔的光辉普照天下,声名显赫于皇宫,仪态端庄如同天上的仙女,光彩照耀着皇上的圣明,保佑着皇上的圣命。但是尊贵的称号和礼仪,还没有正式确定下来。我们参考前代帝王的做法,应该遵循最高的典范。臣等商议后,特此奏请尊称贵妃为皇太妃。她的车马服饰,如同晋孝武帝的太后一样。设置家令一人。将其他诸国的太妃,都改称太妃(妃字读作怡)。宫殿命名为弘化宫。” 同时追封太妃的父亲为金宝散骑常侍,母亲王氏为永世县成乐乡君。 到宣德初年,妙登被降为苍梧王太妃。

她的伯父陈照宗,是中书通事舍人;叔叔陈佛念,是步兵校尉;哥哥陈敬元,是通直郎,南鲁郡太守。陈佛念贪污受贿,扰乱朝政,宣德初年被赐死。

话说啊,废帝的皇后,名叫江简珪,是济阳考城人,是北中郎长史智渊的孙女。泰始五年的时候,太宗皇帝要给太子选妃子,可是那些名门望族家的姑娘,好多都不合适。江简珪家境一般,没什么背景,但是算命说她命最好,所以就让她当了太子妃。

当时皇上还让朝臣和地方官员送礼,送得多的大概得值一百金呢!结果有个叫孙奉伯的,他是始兴太守,只送了琴书,其他什么都没送。皇上当时可生气了,直接下令赐他毒药处死,后来又给赦免了。后来太子当了皇帝,江简珪就成了皇后。可皇帝后来被废了,她就降为了苍梧王妃。关于智渊的事迹,另有记载。

再说说明帝陈昭华,她叫陈法容,是丹阳建康人。太宗皇帝晚年的时候,身体不好,不能临幸妃嫔,他的兄弟们和宫女们要是怀孕了,就都被弄进宫里来。生了男孩儿,就把孩子的母亲杀了,然后把孩子交给皇帝宠爱的妃子抚养。顺帝,就是桂阳王休范的儿子,他的母亲就是陈昭华。明帝去世后,陈昭华被封为安成王太妃,顺帝即位后,她又升为了皇太妃。后来顺帝禅位,她就没了皇太妃的头衔。

最后是顺帝的皇后谢梵境,她是陈郡阳夏人,是右光禄大夫庄的孙女。升明二年,她被立为皇后。顺帝禅位后,她也降为了汝阴王妃。关于庄的事迹,另有记载。

史官说:吃喝玩乐,男女之情,是人最大的欲望。所以圣人顺应民情制定制度,皇宫里设六个等级的宫室,士大夫家里也分等级,都设置了管理人员和防卫措施,礼仪制度也完善得很。如果后宫能够和睦,就能影响到整个国家,古代贤明的君王都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

后妃专宠一人,是因为她德行高尚;妃嫔同时受宠,也不是因为美貌。目的是让君王的恩宠能够广泛地施予,而不偏向某一个人,让后宫保持贞洁,杜绝妖邪之气。至于那些地位较低的嫔妃,她们虽然等级不同,但都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从而能够调和后宫的阴柔之气,辅助君王完善德行。宋氏家族凭借晋朝的选妃制度,选妃纳妾都有章法,与天子结为夫妻,必定是名门望族之后。

虽然宋氏贵为皇后,地位尊贵无比,但她最终还是衰老病逝,恩宠难保,离开了皇宫,永远离开了这个地方。所以皇后最终悲愤而死,是有原因的。从元嘉年间开始,后宫的制度越来越繁琐,宫殿华丽,宫女无数,而那些奇奇怪怪的妆饰打扮,也层出不穷,变化无穷。汉朝昭阳宫的奢华,魏朝九华宫的富丽堂皇,都比不上后来的盛况。选妃只在军营里选,甚至从仆役中选,这和晋朝那种广泛选拔的情况不一样。

如果只是在后宫之内互相喜爱,权力也不向外延伸,亲戚朋友的赏赐,每年不过是一些酒食,这就很好。但是,等到太祖迷恋潘氏,把事情牵扯到女人身上;大明皇帝沉迷于殷姬,甚至连皇后和正妻都顾不上,以至于祸乱从后宫开始,最终导致兄弟相残,更不用说其他情况了。

由此可见,夏商周三代和汉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后宫的淫乱,这并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