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尧的时候,国家设了十二个牧区,后来大禹治水成功,重新划分了九州。冀州是尧的都城所在地,地盘老大了!兖州的范围包括济水和黄河一带;青州包括大海和泰山一带;徐州包括大海、泰山和淮河一带;扬州包括淮河和大海一带;荆州包括荆山和衡阳一带;豫州包括荆山和黄河一带;梁州包括华阳和黑水一带;雍州包括黑水和西河一带。从虞舜到殷商,这九州的划分一直没变。
周朝建立后,把徐州和青州合并了,梁州和雍州也合并了,还把冀州的地盘分出来,设立了幽州和并州。汉朝初期又重新设立了徐州和梁州。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和百越,扩张了疆土,南方设立了交趾郡,北方设立了朔方郡,还把雍州改名叫凉州,梁州改名叫益州,一共有了十三州,再加上司隶部管辖的三辅、三河等郡。后来东京没了朔方郡,交趾郡改名叫交州,一共是十二州,司隶部管辖的地区还是老样子。
到了三国时期,吴国占领了扬州、荆州、交州三州,蜀国占领了益州,魏国还剩下九州。吴国又把交州分成了交州和广州。魏国灭了蜀国后,又把益州分成了益州和梁州。晋武帝太康元年,天下统一,一共有了十六州。后来又把凉州和雍州分成了凉州和秦州,把荆州和扬州分成了荆州和江州,把益州分成了益州和宁州,把幽州分成了幽州和平州,最后变成了二十州。
话说自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司州、冀州、雍州、凉州、青州、并州、兖州、豫州、幽州、平州等州,一下子全都被占领了。汉人百姓纷纷南迁,朝廷在南方另立州郡,这可不是原来的地盘啊!南方地区,又把荆州分成了湘州,这些州郡一会儿分一会儿合,总之,当时南方有扬州、荆州、湘州、江州、梁州、益州、交州、广州,而原来的徐州呢,有一半以上都丢了,豫州就只剩下谯城一座城池了。到了宋朝的时候,更是乱七八糟,把扬州分成了南徐州,徐州分成了南兖州,扬州以西的地区都划给了豫州;荆州又分成了雍州,荆州和湘州又分成了郢州,荆州还分成了司州,广州分成了越州,青州分成了冀州,梁州分成了南北秦州。
到了北魏太宗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又南下入侵,青州、冀州、徐州、兖州和豫州淮西地区,全都守不住了;淮河以北的地区,都变成了敌人的地盘。于是,朝廷在钟离设立了徐州,在淮阴设立了北兖州,而青州和冀州的治所则设在了赣榆县。这本书呢,大体上以大明八年为准,之后州郡的划分,就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记录下来了。至于内史、侯国、诸侯国的设置,就以升明末年为准。
地理位置变化多端,详细情况太多了,说不完啊!主要原因是州郡的名字经常改,地界也经常分,有时候一个郡或一个县,被分成四五个部分;这四五个部分,又经常合并或分离,反复无常,变化超过千次万次,光靠简单的计算根本理不清。所以,我参考了班固、马彪的地理志,太康、元康年间的户口登记,王隐的《地道记》,晋朝的《起居注》、《永初郡国志》,何徐的《州郡志》以及其他一些地理书籍,互相校对,反复核查。再说,三国时期没有专门的地理志,相关记载散见于帝王纪,虽然建郡的情况能看到,但建县的情况却没记载。所以,我只能用《续汉郡国志》来校对《太康地志》,把不同之处列出来,互相印证。从汉朝到宋朝,如果郡县没有发生过迁移和改动,书里就注明“汉旧”;如果发生过迁移,就根据史料追溯其来源,仔细辨别。如果书里只写着“某地没有”,那就说明以前是有这个地方的;如果没有注明设置和建立的时间,那就是史书上缺失的记载了。
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西汉时期还没怎么正式设立(其他州也一样),东汉时期管辖历阳,魏晋时期管辖寿春,晋朝平定吴国后就管辖建业了。成帝咸康四年,又新设立了魏郡(具体情况另说),还有肥乡(具体情况另说)、元城(汉朝旧县,晋朝属于阳平郡)两个县,后来元城县被撤销了。又新设立了广川郡(具体情况另说),下辖广川一个县,宋朝初期撤销了广川郡,并入魏郡。江左地区又设立了高阳(具体情况另说)、堂邑(具体情况另说)两个郡。高阳郡下辖北新城(具体情况另说)、博陆(博陆县,霍光封地,但西汉和东汉都没有这个县,晋朝属于高阳郡)两个县。堂邑郡下辖堂邑一个县,后来堂邑郡被撤销并入高阳郡,之后高阳郡又被撤销并入魏郡,都归扬州管辖,行政中心设在京邑。文帝元嘉十一年撤销了这些郡县,把当地居民都迁到建康去了。孝建元年,把扬州的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个郡划出来,设立了东扬州。大明三年撤销了东扬州,把它划入王畿(皇帝的直辖区域),管理这些郡县的官员,就像从属部门那样,由南台侍御史负责,而东扬州直接归扬州管辖。八年后,又恢复了东扬州。前废帝永光元年,撤销了东扬州,并入扬州。顺帝升明三年,把扬州刺史的官职改称扬州牧。扬州牧管辖十个郡,八十个县,户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六户,人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人。
丹阳尹,最初是秦朝的鄣郡,治所位于现在的吴兴郡故鄣县。汉朝初期属于吴国,吴王刘濞叛乱失败后,就归属江都国了。武帝元封二年,设立了丹阳郡,治所位于现在的宣城郡宛陵县。晋武帝太康二年,把丹阳郡分出一部分设立了宣城郡,治所设在宛陵,丹阳郡的治所则迁到了建业。元帝太兴元年,丹阳郡改为了丹阳尹。丹阳尹管辖八个县,户口四万一千一十户,人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原本是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设立了秣陵县,孙权把秣陵改名为建业。晋武帝平定吴国后,又把建业改回秣陵。太康三年,把秣陵县北部地区分出来设立了建业县。愍帝即位后,为了避开皇帝的名字,把建业改为了建康。
咱们先说说秣陵县吧,它原来叫金陵,是秦始皇改的名。县衙最初离京城六十里,现在那个旧县衙遗址还在呢,就是那个村子。后来晋安帝义熙九年的时候,县衙搬到京城来了,就在斗场那个地方。再后来,恭帝元熙元年,扬州府的禁防参军被撤销了,县衙就搬到了参军原来的办公地点。
丹杨县,那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
江宁县呢,是晋武帝太康元年,从秣陵县分出来的临江县,第二年改名叫江宁县。
永世县,是吴国把溧阳县的一部分分出来,叫永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改了名字。惠帝当政的时候,它一度归属义兴郡,后来又恢复了原样。义兴郡里还有一个平陵县,董览的《吴地志》上说永世县是晋朝分出来的,但是《太康地志》和《永宁地志》上都没记载,所以估计是江左地区自己设立的。到了宋文帝元嘉九年,永世县和溧阳县合并了。
溧阳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吴国时期被撤销,改成了屯田机构,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恢复了。
湖熟县,汉朝的老县,吴国时期被撤销,改成了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恢复了。
句容县,也是汉朝的老县。
接下来是会稽郡太守,这是秦朝设立的,治所在吴县。汉顺帝永建四年,会稽郡被分成了吴郡,会稽郡的治所搬到了山阴县。会稽郡管辖十个县,户口总数五万二千二百二十八户,人口三十四万八千一百十四人。从京城到会稽郡,水路一千三百五十五里,陆路也是一样远。
山阴县,汉朝的老县。
永兴县,原先是汉朝的余暨县,吴国改了名字。
上虞县,汉朝的老县。
余姚县,汉朝的老县。
剡县,汉朝的老县。
诸暨县,汉朝的老县。
始宁县,何承天写的志书上说,它是汉朝末年从上虞县分出来的。贺循的《续会稽记》上说,它是汉顺帝永建四年从上虞县南乡分出来的,但是《续汉书志》上没记载,只有《晋太康三年地志》上有记载。
句章县,汉朝的老县。
鄮县,汉朝的老县。
鄞县,汉朝的老县。
吴郡太守,是从会稽郡分出来的。孝武帝大明七年,吴郡一度归属南徐州,八年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归属。吴郡管辖十二个县,户口总数五万四千八十八户,人口四十二万四千八百一十二人。从京城到吴郡,水路六百七十里,陆路五百二十里。
吴县,汉朝的老县。
娄县,汉朝的老县。
嘉兴这地方,最早叫长水,秦朝改名叫由拳。孙权当政的黄龙四年,由拳县出了嘉禾,所以改名叫禾兴。后来孙皓他爹叫孙和,他又把县名改成了嘉兴。
海虞县呢,是晋武帝太康四年,从吴县的虞乡分出来的。
海盐县,是汉朝的老县了。《吴记》里写着:它原本叫武原乡,秦朝才改成海盐县。
盐官县,也是汉朝的老县。《吴记》上说:盐官县原来属于嘉兴,吴国的时候设立了海昌都尉的治所,后来才改成县。不过,这个说法不对。
钱塘县,是汉朝的老县。
富阳县,也是汉朝的老县,以前叫富春。孙权黄武四年,把它划到东安郡;七年后,又撤销了东安郡。后来晋朝简文帝的郑太后忌讳“春”字,孝武帝就把富春改名叫富阳了。
新城县,在浙江西南,地方叫桐溪,吴国时设立新城县,后来和桐庐合并了。《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张勃说:“晋朝末年才设立的。” 估计是太康末年设立的,后来又撤销了。晋成帝咸和九年又重新设立了。
建德县,是吴国从富春分出来的。
桐庐县,也是吴国从富春分出来的。
寿昌县,也是吴国从富春分出来的。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而来。
吴兴郡太守,是孙皓宝鼎元年,从吴郡和丹阳郡分出来的。管辖十个县,户口四万九千六百九十户,人口三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三人。离京都水路九百五十里,陆路五百七十里。
乌程县,是汉朝的老县,以前属于吴郡。
东迁县,是晋武帝太康三年,从乌程分出来的。后来后废帝元徽四年,改名叫东安。顺帝升明元年又改回原来的名字了。
武康县,吴国从乌程和余杭分出来,设立了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武康。
长城县,是晋武帝太康三年,从乌程分出来的。
原乡县,是汉灵帝中平二年,从故鄣分出来的。
故鄣县,是汉朝的老县,以前属于丹阳郡。
安吉县,是汉灵帝中平二年,从故鄣分出来的。
余杭县,是汉朝的老县,以前属于吴郡。
临安县,吴国从余杭分出来,设立了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临安。
于潜县,是汉朝的老县,以前属于丹阳郡。
淮南太守,最初是秦朝设立的九江郡,还管着庐江和豫章。汉高祖四年,改名为淮南国,又分出了豫章郡,汉文帝时期又分出了庐江郡。汉武帝元狩元年,又改回九江郡,郡治在寿春县。后来东汉把郡治迁到了阴陵县。魏朝又叫它淮南,郡治又迁回了寿春。晋武帝太康元年,又设立了历阳、当涂、逡道等几个县,第二年又设立了钟离县,这些都是恢复汉朝以前的旧县。
三国时期,江淮地区是战场,很多地方好几百里都没人住,这些县都在长江以北的淮南地区,地广人稀,几乎没有百姓。吴国统一后,百姓都陆续回到家乡,所以这些县才重新设立。后来中原战乱,北方胡人多次南下入侵,淮南的百姓大多南迁到江南。成帝初期,苏峻、祖约在江淮地区造反,胡人又大举南侵,南渡长江的人更多了,于是就在江南地区设立了侨置的淮南郡和一些县。晋朝末年,又把丹阳郡的湖县划给了淮南。宋孝武帝大明六年,把淮南郡并入宣城郡,宣城郡的郡治迁到湖县。八年后,又重新设立了淮南郡,隶属于南豫州。明帝泰始三年,又改隶属于扬州。淮南郡管辖六个县,户口五千三百六十二户,人口二万五千八百四十人。距离京都水路一百七十里,陆路一百四十里。
于湖县令,是晋武帝太康二年,从丹杨县分出来的,原来是吴国的督农校尉的治所。当涂县令,是晋成帝时期,和逡道县一起设立的侨县,晋朝末年,从湖县划地出来。繁昌县令,是汉朝的旧县名,原来属于颍川郡。魏朝时,颍川郡被分为襄城郡,繁昌县就属襄城郡了。晋朝战乱时,襄城郡被撤销,这个县就归淮南郡管辖,从湖县划地出来。襄垣县令,它原来的地方是芜湖。芜湖县,是汉朝的旧县。到了晋朝末年,设立了襄垣县,属于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南渡长江后,设立了侨置的郡县,暂时治所在芜湖,后来上党郡被撤销,变成一个县,归淮南郡管辖。宋文帝元嘉九年,上党县被撤销,并入襄垣县。定陵县令,是汉朝的旧县名,原来属于襄城郡,后来从芜湖划地出来。逡道县令,汉朝时叫逡遒,晋朝时改名逡道,后来从芜湖划地出来。
宣城太守的职位,是晋武帝太康元年,从丹阳分出来的。管辖十个县,户口总数一万一百二十户,人口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二人。离京都水路五百八十里,陆路五百里。
宛陵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广德县,何志云说:“这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但是《二汉志》里没记载,估计是吴国建立的。
怀安县,是吴国建立的。
宁国县,也是吴国建立的。
宣城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安吴县,是吴国建立的。
泾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临城县,是吴国建立的。
广阳县,汉朝的老县叫陵阳,据说有个叫子明的人在这个县的山上成仙了,所以才改了这个名字。后来晋成帝的皇后杜皇后名字里有个“陵”字,为了避讳,咸康四年又改了名字。
石城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东阳太守的职位,本来是会稽西部都尉,吴国孙皓宝鼎元年才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户口总数一万六千二十二户,人口十万七千九百六十五人。离京都水路一千七百里,陆路也是一千七百里。
长山县,是汉献帝初平二年,从乌伤县分出来的。
太末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乌伤县。
永康县,是赤乌八年,从乌伤县的上浦地区分出来的。
信安县,是汉献帝初平三年,从太末县分出来的,当时叫新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才改名。
吴宁县,是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从诸暨县分出来的。
丰安县,也是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从诸暨县分出来的。
定阳县,是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从信安县分出来的。
遂昌县,是孙权赤乌二年,从太末县分出来的,当时叫平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才改名。
临海太守的职位,本来是会稽东部都尉。以前汉朝都尉的治所设在鄞县,后来汉朝把会稽郡分成了吴郡,估计是都尉的治所搬到了章安县。吴国孙亮太平二年才设立这个职位。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三千九百六十一户,人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人。离京都水路二千一百九十里,陆路也是二千一百九十里。
章安县,《续汉志》上说:“以前的治所,在闽中地区,光武帝改了名字。”《晋太康记》上说:“本来是鄞县南面的回浦乡,汉章帝章和年间才建立的。”到底哪个说法对,现在还不清楚。
临海县,是吴国从章安县分出来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始丰县令。这个官职,吴国的时候叫始平县令,后来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叫始丰县令。
宁海县令,是何志担任的,这是汉朝的老县了。《二汉志》和《晋太康地志》里都没记载这个县,有点奇怪。
乐安县,是晋康帝的时候,从始丰县分出来的。
永嘉太守,那是晋明帝太宁元年,从临海分出来的。管着五个县,户口总数六千二百五十户,人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离京都水路要走二千八百里,陆路要走二千六百四十里,路途遥远啊。
永宁县令,汉顺帝永建四年,从章安县的东瓯乡分出来的,也有说法说是永和三年分出来的。
安固县令,吴国的时候叫罗阳县令,孙皓改名叫安阳县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改名叫安固县令,这名字改来改去的。
松阳县令,是吴国设立的。
乐成县,晋孝武帝宁康三年,从永宁县分出来的。
横阳县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因为横藇船屯在那儿,所以先叫始阳县,后来又改名叫横阳县。
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从丹阳郡分出来,叫新都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叫新安郡。管着五个县,户口总数一万二千五十八户,人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一。离京都水路一千八百六十里,陆路一千八百里。
始新县令,是孙权从歙县分出来的。
遂安县令,孙权从歙县分出来,叫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叫遂安县。
歙县,是汉朝的老县了。
海宁县令,孙权从歙县分出来,叫休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叫海宁县。这是歙县第一次分县,还分出了个黎阳县,后来大明八年,黎阳县被并入海宁县了。
黟县,也是汉朝的老县。
话说晋朝永嘉年间天下大乱,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以及徐州北部的老百姓,成群结队地跑到淮河以南避难,有的甚至渡过长江,到了晋陵郡的地界。到了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把淮南的难民迁到晋陵各县,那些迁到江南和留在江北的难民,都分别设立了侨郡县来管理。徐州、兖州有的在江北办公,江北又新设立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这四个州。到了安帝义熙七年,才把淮北地区分出来叫做北徐州,淮南地区仍然叫徐州。后来又把幽州、冀州合并到徐州,青州、并州合并到兖州。武帝永初二年,把徐州改名叫南徐州,而淮北就只叫徐州了。文帝元嘉八年,又把江北地区改名为南兖州,江南地区为南徐州,治所在京口,把扬州的晋陵郡和兖州的九个侨郡(迁到江南的郡)划归南徐州管辖,所以南徐州管辖着徐州、兖州、幽州、冀州、青州、并州、扬州的郡县。 《永初二年郡国志》上还记载着南沛、南下邳、广平、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阳八个郡。后来南沛、广陵、海陵、山阳、盱眙、钟离划归南兖州,南下邳和南彭城合并,广平郡和南泰山郡合并。现在南徐州管辖着十七个郡,六十三個县,户口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户,人口四十二万六千四十人。距离京都水路二百四十里,陆路二百里。
再说说南东海太守(东海郡的情况另说)。晋元帝初期,从吴郡的海虞县北部划出一块地方设立东海郡,下辖郯、朐、利城三个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则暂时寄治于曲阿。穆帝永和年间,东海郡府治迁到了京口,郯等三县也暂时寄治于京口。文帝元嘉八年设立南徐州,东海郡成为南徐州的属郡,丹徒县也划归东海郡管辖。郯县和利城县成为了实土(正式建制)。《永初郡国志》记载着襄贲(情况另说)、祝其、厚丘(都是汉朝的旧名)、西隰(是江左时期新设立的)四个县,文帝元嘉十二年,把厚丘县和襄贲县合并了。何氏、徐氏的志书里没有厚丘县的记载,其余和《永初郡国志》记载的一致。襄贲、祝其、西隰这三个县,是徐州志书后来省并掉的。东海郡现在管辖六个县,户口五千三百四十二户,人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人。
郯县,那是汉朝就有的老地名了。到了魏文帝元嘉八年,才从丹徒县的西边岘山以西划出来建县。
丹徒县啊,本来是属于晋陵郡的,古时候叫朱方,后来又叫谷阳,秦朝改名叫丹徒。孙权在嘉禾三年的时候,又给它改名叫武进。到了晋武帝太康三年,才又改回丹徒。
武进县呢,是晋武帝太康二年,从丹徒县和曲阿县分出来建的。
毗陵县,是宋孝武帝大明末年,才划归到这个地方来的。
朐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地名,是晋朝江左侨立的县。宋孝武帝在位的时候,从郯县的西边划出一块地来建县。
利城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地名,晋朝江左侨立的县。宋文帝的时候,它和郡一起变成了正式的属地。
南琅邪郡太守(琅邪郡的情况另说),晋朝乱的时候,琅邪国有一千多户人家跟着元帝渡江,太兴三年,就建立了怀德县。丹杨郡虽然管着琅邪郡的行政事务,但却没有这个地方。成帝咸康元年,桓温担任琅邪郡太守,驻扎在江乘县蒲洲金城上,想要从丹阳郡的江乘县划出一块地来建郡,又从江乘县的地盘上分出一块地来建临沂县。《永初郡国》记载,阳都(汉朝属于城阳郡,后汉和晋朝的《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琅邪郡)、费县、即丘县(这些县的情况另说)这三个县,都是从临沂县和建康划出来的地盘上建的。费县的县治在宫城的北边。元嘉八年,把即丘县和阳都县合并了。十五年,又把费县和建康、临沂县合并了。孝武帝大明五年,又把阳都县和临沂县合并了。现在南琅邪郡下辖两个县,户数是2789户,人口是18697人。离州府水路距离200里,陆路距离100里;离京都水路距离160里。
临沂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地名,西汉属于东海郡,东汉和晋朝属于琅邪郡。
江乘县,汉朝就有的老县,本来属于丹阳郡,吴国的时候被撤销,改成了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又重新设立了。
话说晋陵太守的辖地,以前是吴国的时候,把吴郡无锡以西的地方划出来,叫做毗陵,设了个典农校尉管着。后来晋武帝太康二年,把校尉给撤了,直接设立了毗陵郡,郡治在丹徒,不过后来又搬回毗陵了。 这毗陵郡的名字来历呢,是因为东海王越的儿子叫毗,而东海国以前就管着毗陵这块地。永嘉五年,皇帝又把毗陵郡改名叫晋陵郡。郡治一开始是从毗陵搬到丹徒的。到了太兴年间,郡治和丹徒县的县治都搬到京口去了,后来郗鉴又把它搬回丹徒。安帝义熙九年,郡治又搬回晋陵了。晋陵郡原来是属于扬州的,后来文帝元嘉八年,划归南徐州管辖。晋陵郡下辖六个县,户口一共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户,人口八万一百一十三人。从州治到晋陵郡,水路一百七十五里,陆路也是一百七十五里;从京都到晋陵郡,水路和陆路都是四百里。
晋陵县,以前叫延陵县,汉朝改名叫毗陵县,后来和郡一起改名了。延陵县呢,是晋武帝太康二年,从曲阿县的延陵乡分出来设立的。无锡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吴国的时候撤销了,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恢复了。南沙县,原来是吴国时候的司盐都尉的办公地点,那时候叫沙中。吴国灭亡后,从暨阳县划出一部分地设立了南沙县。晋成帝咸康七年,撤销了盐务机构,正式设立了南沙县。曲阿县,以前叫云阳县,秦始皇改名叫曲阿县。吴国嘉禾三年,又改回云阳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又改回曲阿县了。暨阳县,是晋武帝太康二年,从无锡县和毗陵县分出来设立的。
义兴郡太守的辖地,是晋惠帝永兴元年,从吴兴郡的阳羡县和丹阳郡的永世县分出来设立的。不过永世县后来又并回丹阳郡了。义兴郡原来属于扬州,明帝泰始四年,划归南徐州管辖。义兴郡下辖五个县,户口一共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六户,人口八万九千五百二十五人。从州治到义兴郡,水路和陆路都是四百里;从京都到义兴郡,水路和陆路都是四百九十里。阳羡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临津县、义乡县、国山县这三个县,都是从阳羡县分出来设立的。绥安县,是武帝永初三年,从宣城郡的广德县、吴兴郡的故鄣县、长城县、阳羡县和义乡县这五个县分出来设立的。
兰陵郡啊,它下面管着两个县,户口总数一千五百九十三户,人口一万六千三百三十四口。 兰陵县令,这个咱另说。承令县,这个也另说。到了宋文帝元嘉十二年的时候,合乡县并入了承令县。不过呢,《永初郡国》、何氏和徐氏的记载里,压根儿就没合乡县这回事儿。
南东莞郡,这个也另说。《永初郡国》里还提到了盖县,这个也另说。南东莞郡管着三个县,户口总数一千四百二十四户,人口九千八百五十四口。莒县县令,这个另说。东莞县令,这个也另说。元嘉十二年,盖县并入了东莞县。姑幕县,这是汉朝就有的老地名了。
临淮郡,是汉武帝元狩六年设立的,后来光武帝把它并入了东海郡。到了明帝永平十五年,又把临淮郡原来的地盘分出来,设立了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把下邳郡淮南地区分出来,重新设立了临淮郡,郡治设在盱眙。这在江左地区是重新设立的郡。 《永初郡国》里记载有盱眙县,但是何氏和徐氏的记载里没有。临淮郡管着七个县,户口总数三千七百一十一户,人口二万二千八百八十六口。 海西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东海郡,后来汉朝和晋朝的时候属于广陵郡。
射阳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临淮郡,后汉朝的时候属于广陵郡,三国时期被废除了,到了晋武帝太康元年又重新设立了。凌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泗水郡,后汉朝的时候属于广陵郡,三国时期被废除了,晋武帝太康二年又重新设立了,属于广陵郡。淮浦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临淮郡,后汉朝的时候属于下邳郡,《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属于广陵郡。淮阴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临淮郡,后汉朝的时候属于下邳郡,《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属于广陵郡。东阳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临淮郡,后汉朝的时候属于广陵郡,《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属于临淮郡。长乐县,本来是长乐郡(这个另说),后来被并入成为一个县了。
淮陵太守管辖的地方,以前是淮陵县。汉朝初期属于临淮郡,后来属于下邳郡,晋朝又属于临淮郡。惠帝永宁元年,这里被设立为淮陵国。《永初郡国》里还记载了另外两个县,下相县和广阳县。下相县,汉朝初期属于临淮郡,后来属于下邳郡,《晋太康地志》又记载它属于临淮郡;广阳县,汉高祖时设立为燕国,昭帝改名,光武帝把它并入上谷郡,和帝永元八年又重新设立,魏晋时期又成为燕国。汉朝初期有广阳县,后来汉朝没了,晋朝又有了。现在淮陵一共管辖三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九百五户,人口一万六百三十人。
司吾县,汉朝初期属于东海郡,后来属于下邳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临淮郡。后来,后废帝元徽五年五月,改名为桐梧县,顺帝升明元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徐县,汉朝初期属于临淮郡,后来属于下邳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临淮郡。阳乐县,这是汉朝就有的名字,原来属于辽西郡。文帝元嘉十三年,把下相县和阳乐县合并了。
南彭城太守管辖的地方,(彭城郡的情况另说),是江左地区新设立的。晋明帝又设立了南下邳郡,成帝又设立了南沛郡。文帝元嘉年间,把南沛郡分成了南沛郡和北沛郡,北沛郡属于南兖州,而南沛郡还属于南徐州。孝武帝大明四年,把南下邳郡、南沛郡和南彭城郡合并了。南彭城郡一共管辖十二个县,户口总数是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八户,人口六万八千一百六十三人。吕县(情况另说)。武原县,这是汉朝就有的名字。傅阳县,这是汉朝就有的名字。蕃县(情况另说),义旗时期,免除了军户的赋税,设立了遂诚县,武帝永初元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薛县(情况另说),义旗时期,免除了军户的赋税,设立了建熙县,永初元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开阳县,汉朝初期属于东海郡,章帝建初五年属于琅邪郡。晋朝重新设立,还属于琅邪郡,安帝时期划归彭城郡。杼秋县,这是汉朝就有的名字。洨县,汉朝初期属于梁郡,后汉和晋朝属于沛郡。下邳县(情况另说),原来属于南下邳郡。
北凌县,以前属于南下邳,西汉和东汉都没有这个县,只有《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它属于下邳。本来就叫凌县,但是广陵郡以前也有个凌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因为下邳的凌县和广陵郡的凌县不是同一个地方却重名了,所以就改名叫北凌县了。
僮县,(具体情况另说),以前也属于南下邳。南下邳有个良城县(具体情况另说),文帝元嘉十二年把僮县并入了良城县。
南清河郡太守管辖着四个县,总户数一千八百四十九户,人口七千四百四口。(清河郡具体情况另说)
清河县,(具体情况另说)
东武城县,(具体情况另说)
绎幕县,(具体情况另说)
贝丘县,(具体情况另说)
南高平郡太守管辖着三个县,总户数一千七百一十八户,人口九千七百三十一口。(高平郡具体情况另说)《永初郡国》里还记载着钜野县和昌邑县,这两个县名沿用汉朝旧名。
金乡县,(具体情况另说)
湖陆县,西汉叫湖陵县,汉章帝的时候改了名字。
高平县,(具体情况另说)。文帝元嘉十八年,把钜野县并入了高平县。
南平昌郡太守管辖着四个县,总户数二千一百七十八户,人口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一口。(平昌郡具体情况另说)
安丘县,(具体情况另说)
新乐县,西汉和东汉没有这个县,魏国的时候把平原郡分出来建立了乐陵郡,属于冀州,新乐县就属于乐陵郡。晋朝的时候在江左地区又设立了乐陵郡和一些县,后来又撤销了,把新乐县划到了这里。
东武县,(具体情况另说)
高密县,(具体情况另说),江左地区曾经设立过高密国,后来又改成了南高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销了南高密郡,设立了高密县,划归到这里。
南济阴郡太守,西汉、东汉和晋朝都属于兖州,西汉初期属于梁国,景帝中六年,单独设立了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改名为定陶国,后来又改回济阴。 《永初郡国》里还记载着句阳县和定陶县,这两个县名沿用汉朝旧名。现在管辖四个县,总户数一千六百五十五户,人口八千一百九十三口。
城武县,(具体情况另说)
冤句县,汉朝的旧县名。
单父县,西汉属于山阳郡。
城阳县,汉朝的旧县名。
濮阳太守管的地方,原来是东郡,属于兖州。晋武帝咸宁二年,封他的儿子允为濮阳国的国君。因为“东”字不能当国名用,而东郡有个濮阳县,所以就叫“濮阳国”了。濮阳,是汉朝时候就有的老地名了。后来允被改封到淮南,濮阳那个地方又改回叫东郡了。后来赵王伦篡位,把太孙臧废了,封他为濮阳王,可没多久这个王也被废了,所以郡名最终还是没改。对了,《永初郡国》这本书里还记载着鄄城县,汉朝的时候它属于济阴郡,到了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它又属于濮阳郡了。现在濮阳郡管着两个县,一共两千零二十六户人家,八千二百三十九口人。
廪丘县令管的地方,前汉和《晋太康地志》里都有记载,说是叫廪丘县,但是后汉时期就没有了。晋文帝元嘉十二年,把鄄城县和廪丘县合并了。
榆次县令管的地方,汉朝时候就有这个地名了,到了晋朝就属于太原郡了。
南泰山太守管的地方(泰山郡的情况另说),《永初郡国》里记载着广平郡。这广平郡啊,历史挺长的,汉武帝征和二年立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改名为广平国,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又跟钜鹿郡合并了。后来魏国又把钜鹿郡和魏郡分出来,重新设立了广平郡。江左地区也曾经设立过广平郡,但晋成帝咸康四年被撤销了,后来又重新设立。南泰山太守暂时把郡治设在丹徒,管着广平、易阳、曲周三个县。易阳县,汉朝的时候属于赵国,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属于广平郡;曲周县,前汉属于广平郡,叫曲周;后汉属于钜鹿郡,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属于广平郡,改名叫曲梁了。晋文帝元嘉十八年,广平郡被撤销,改成了广平县,归南泰山郡管辖。现在南泰山郡管着三个县,一共两千四百九十九户人家,一万三千六百口人。
南城县令、武阳县令的情况,另外再说。
广平县令管的地方,前汉属于广平郡,后汉属于钜鹿郡,《太康地志》里又属于广平郡了。
济阳太守管的地方,是晋惠帝把陈留郡分出来设立的济阳国。管着两个县,一共一千二百三十二户人家,八千一百九十二口人。
考城县令管的地方,前汉叫甾县,属于梁国,章帝的时候改名叫考城县,属于陈留郡。《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
鄄城县令的情况,另外再说。
鲁郡太守管辖着鲁郡和樊县。(古代鲁郡的具体位置另有记载,樊县以前属于东平郡,后来汉朝和晋朝的时候属于任城郡。)现在鲁郡管辖两个县,户数是一千二百一十一户,人口是六千八百一十八人。
鲁县(具体情况另有记载)。
西安县,这是汉朝的老地名,以前属于齐郡。齐郡过江后重新设立,后来被撤销,西安县就归属到这个地方了。文帝元嘉十八年,樊县并入了西安县。《永初郡国》里没有记载西安县。
徐州刺史,东汉的时候治所在东海郡郯县,魏、晋、宋时期治所在彭城。明帝时期,淮北地区被敌人占领,于是重新设立了徐州,治所在钟离。泰豫元年,治所迁到了东海郡朐县。后来,后废帝元徽元年,从南兖州划出钟离县,从豫州划出马头县,又从秦郡划出顿丘县,从梁郡划出谷熟县,从历阳郡划出酂县,设立了新昌郡,同时设立了徐州,治所又回到了钟离。现在先列出以前徐州管辖的郡县,再列出新划分的地区。以前徐州管辖十二个郡,三十四个县,户数是二万三千四百八十五户,人口是十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七人。现在管辖三个郡,九个县。彭城到京都的水路距离是一千三百六十里,陆路距离是一千里。
彭城太守,汉高祖时期设立为楚国,宣帝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又改为楚国;章帝时期又改回彭城郡。现在管辖五个县,户数是八千六百二十七户,人口是四万一千二百三十一人。
彭城县,汉朝的旧县。
吕县,汉朝的旧县。
蕃县,汉朝的旧县,属于鲁郡。晋惠帝元康年间被废除。蕃的读音是pí(皮),汉朝末年太傅陈蕃的儿子陈逸担任鲁相时,更改了这个县名的读音。
薛县,汉朝的旧县,属于鲁郡。晋惠帝元康年间被废除。
留县,汉朝的旧县。
沛郡太守,秦朝时叫泗水郡,汉高祖改名。以前属于豫州,江左地区重新划分后,归属有所改变。管辖三个县,户数是五千二百九户,人口是二万五千一百七十人。到州府的陆路距离是六十里;到京都的陆路距离是一千里。
萧县,汉朝的旧县。
相县,汉朝的旧县。
沛县,汉朝的旧县。
话说下邳太守的辖区,以前是汉朝的临淮郡,汉武帝时改成了下邳郡。后来晋武帝又把下邳郡淮南部分划出来重新设立了临淮郡,而下邳郡则保留了下来。下邳郡管辖三个县,户口总数是三千九百九十九户,人口一万六千八百八十八人。从州府到下邳,水路距离二百里,陆路一百八十里;从京都到下邳,水路一千一百六十里,陆路八百里。
下邳县令管辖的区域,汉朝的时候属于东海郡,到了后汉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都记载它属于下邳郡了。良成县和僮县的情况也差不多,汉朝时分别属于东海郡和临淮郡,后汉和晋朝都归属下邳郡。
再来说说兰陵太守,这是晋惠帝元康元年,从东海郡分出来设立的。它管辖三个县,户口总数是三千一百六十四户,人口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七人。从州府到兰陵,陆路距离二百里;从京都到兰陵,水路一千六百里,陆路一千三百里。昌虑县、承县、合乡县,这些都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
东海太守的辖区,秦朝时是郯郡,汉高祖时改了名字。汉明帝丢了淮北地区后,在赣榆县设立了侨青州。到了晋武帝泰始七年,又设立了东海县,隶属于东海郡;同时,从赣榆县划出一部分设立了郁县,并设立了西海郡,这两个郡都归属于侨青州。东海郡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是二千四百一十一户,人口一万三千九百四十一 人。从州府到东海,水路一千 里,陆路八百里;从京都到东海,水路一千 里,陆路六百七十里。襄贲县和赣榆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不过赣榆县在汉朝时属于琅邪郡,后汉时才属于东海郡,魏朝时被撤销,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才重新设立。
东莞太守的辖区,是晋武帝泰始元年从琅邪郡分出来设立的。后来咸宁三年,又并入了琅邪郡;到了太康十年,又重新设立了。东莞郡管辖三个县,户口总数是八百八十七户,人口七千三百二十人。从州府到东莞,陆路距离七百里;从京都到东莞,水路二千里,陆路一千四百里。莒县,汉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汉时属于琅邪郡,孝武帝大明五年改名为长县。诸县,汉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汉时属于琅邪郡,《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它属于城阳郡。东莞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东安太守管辖的东安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城阳郡,后来汉朝的时候属于琅邪郡,《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属于东莞郡,晋惠帝的时候才从东莞郡分出来独立建县。它管辖着三个县,一共一千二百八十五户人家,一万七千五百五十五口人。离州府陆路七百里,离京都陆路一千三百里。
盖令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琅邪郡,后汉朝的时候属于泰山郡,《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属于乐安郡。孝武帝大明五年的时候改名为长县。
新泰县,是魏国建立的,属于泰山郡。
发干县,是汉朝以前就有的老县名,属于东郡。《太康地志》里没记载,是从江左地区(长江以南)调过来的。
琅邪太守管辖的琅邪郡,是秦朝建立的。它管辖着两个县,一共一千八百一十八户人家,八千二百四十三口人。离州府陆路四百里;离京都水路一千五百里,陆路一千一百里。
费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东海郡,后汉朝的时候属于泰山郡,《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属于琅邪郡。
即丘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东海郡,后汉朝以及《晋太康地志》里都记载属于琅邪郡。
淮阳太守管辖的淮阳郡,是晋安帝义熙年间因为土地分割才建立的。它管辖着四个县,一共二千八百五十五户人家,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三口人。离州府水路六百里,陆路五百里;离京都水路七百里,陆路五百五十里。
角城县,是晋安帝义熙年间因为土地分割才建立的。
晋宁县,以前属于济岷地区,后来迁移到这里。
宿预县,是晋安帝建立的。
上党县,本来是迁移过来的郡县,合并后也划到这里。
阳平太守管辖的阳平郡,阳平县是老县名,属于东郡。魏国的时候把东郡和魏郡分出来建立了阳平郡。以前属于司州,后来迁移到这里。《永初郡国》里还记载着廪丘县(是另外设立的)。现在管辖着三个县,一共一千七百二十五户人家,一万三千三百三十口人。
馆陶县,是汉朝以前就有的老县名。
阳平县,是汉朝以前就有的老县名。
濮阳县,本来是迁移过来的郡县,合并后也划到这里。
济阴太守管辖的济阴郡,是汉景帝建立的,属于兖州。因为徐州地区人口迁移,所以割让土地作为它的管辖范围。它管辖着三个县,一共二千三百五户人家,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八口人。
睢陵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临淮郡,后汉朝的时候属于下邳郡。孝武帝大明元年的时候才建立的。
定陶县,是汉朝以前就有的老县名。孝武帝大明五年的时候改名为长县。
顿丘县,属于顿丘郡,因为人口迁移和土地分割而划到这里。
北济阴太守的职位,是在孝武帝孝建元年设立的。管辖三个县,总户数九百二十七户,人口三千八百一十人。 简单来说,就是孝建元年新设的北济阴太守,管着三个县,人口也就几千人。
城武县令,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山阳郡,到了后汉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就属于济阴郡了。丰县令,这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名了,属于沛郡。到了孝武帝大明元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个县令的职位。离狐县令,汉朝时属于东郡,后汉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济阴郡。
钟离太守,原本属于南兖州,晋安帝的时候才分出来设立的。查了一下,汉朝的时候是九江郡,晋朝的时候是淮南郡,都有钟离县,说的就是这地方。它管辖三个县,户数三千二百七十二户,人口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人。离京都陆路六百二十里,水路一千三十里。 嗯,钟离太守管辖范围比北济阴大多了,人口也多,离京都也挺远。
燕县令(这个地方另有记载),以前属于东燕。因为人口迁移的原因,才在这里设置了这个职位。朝歌县令,以前属于河内郡,晋武帝把河内郡分成了汲郡,朝歌县就归汲郡管了。也是因为人口迁移才设立的。乐平县令,汉朝时叫清县,属于东郡,章帝的时候改了名字。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也是因为人口迁移才设立的。
马头太守,属于南豫州,是以前淮南当涂县的地盘,晋安帝的时候设立的,因为山形状似马头而得名。管辖三个县,户数一千三百三十二户,人口一万二千三百一十人。离京都水路一千七百五十里,陆路六百七十里。 马头太守也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位置和人口规模都挺可观的。
虞县令,汉朝就有的老县名,属于梁郡。因为人口迁移才设立的。零县令,是晋安帝的时候设立的。济阳县令,以前属于济阳郡。也是因为人口迁移才设立的。新昌太守,是在后废帝元徽元年设立的。
顿丘县令,汉朝的时候属于东郡,魏朝的时候属于阳平郡;晋武帝泰始二年,从淮阳郡分出来设立了顿丘郡,顿丘县就归顿丘郡管了。江左地区的人迁移过来后,也设立了这个县,属于秦郡。以前这儿有沛县,元嘉八年沛县并入了顿丘县,后废帝元徽元年又重新设立了顿丘县令。谷熟县令,汉朝没有这个县,后汉和晋朝的时候属于梁郡。《永初郡国》、何休的《何志》、徐广的《徐志》都记载它属于南梁郡。后废帝元徽元年的时候,也设立了这个县令。酂县令,汉朝的时候属于沛郡,晋朝的时候属于谯郡。文帝元嘉八年,从南谯郡划归历阳郡,后废帝元徽元年的时候,又归属到这里。
南朝宋的时候,南兖州刺史管着这一片地方。那时候中原大乱,北方很多百姓都跑到南方来避难。宋成帝把南兖州定为临时州府,办公地点设在京口。后来又设立了南青州和并州,可是到了武帝永初元年,并州和南兖州合并了。到了文帝元嘉八年,才正式划定江淮地区作为南兖州的管辖范围,州府设在广陵。根据《永初郡国志》记载,南兖州管辖十四个郡。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济阳、南鲁山这七个郡,现在都属于徐州。还有一个东燕郡,是江左地区从濮阳分出来的,管辖燕县、白马、平昌、考城四个县。(燕县,前汉叫南燕,后汉叫燕,都属于东郡,《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濮阳。)
元嘉十八年,考城县并入了燕县。十九年,东燕郡被撤销,变成了东燕县,归南濮阳郡管辖,后来东燕县也被撤销了。南东平郡管辖范县、蛇丘县、历城县三个县;高密郡管辖淳于县、黔陬县、营陵县、夷安县四个县;南齐郡管辖安西县、临菑县两个县;南平原郡管辖平原县、高唐县、茌平县三个县;济岷郡(是江左地区新设立的)管辖营城县、晋宁县(也是江左地区新设立的)两个县;雁门郡(汉朝就有的郡)管辖楼烦县、阴馆县(前汉叫阴观县,后汉和晋朝叫阴馆县)、广武县(前汉属于太原郡,后汉和《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雁门郡)、崞县、马邑县五个县。总共七个郡,二十三个县,都归南徐州管辖。
有些其他的史书上记载,还有钟离、雁门、平原、东平、北沛五个郡,这些都是从其他地方迁来的。钟离郡现在属于徐州。雁门郡管辖楼烦、阴馆、广武三个县;平原郡管辖茌平、临菑、营城、平原四个县;东平郡管辖范县、朝阳县、历城县三个县;北沛郡管辖符离县、萧县、相县、沛县四个县。(符离县是汉朝就有的县,其他的县情况另有记载。)总共十四个县。《起居注》记载,元嘉十一年,南兖州把东平郡的平陆县并入范县,寿张县并入朝阳县,平原郡的济岷县和晋宁县并入营城县(在此之前,济岷郡被撤销,变成了县),高唐县并入茌平县。根据这些记载,元嘉十一年撤销的这五个县,平陆县和寿张县在《永初郡国志》里没有记载,具体情况不清楚。
徐州志记载,南东平郡管辖范县、朝阳县、历城县、楼烦县、阴观县、广武县、茌平县、营城县、临菑县、平原县十个县,也就是说,雁门郡和平原郡都并入了东平郡。孝武大明五年,东平郡并入了广陵郡。宋朝又新设立了新平郡、北淮阳郡、北济阴郡、北下邳郡、东莞郡五个郡。元嘉二十八年,南兖州州府迁到了盱眙。三十年,南兖州被撤销,并入了南徐州,后来又重新设立,州府又回到了广陵。根据徐州志记载,南兖州管辖九个郡,三十九个县,户口三万一千一百一十五户,人口十五万九千三百六十二人。宋朝末年,南兖州管辖十一郡,四十四县。南兖州到建康(京都)的水路距离是二百五十里,陆路距离是一百八十里。
广陵太守,最早是汉高祖六年设立的,当时属于荆国,十一年后划归吴国;景帝四年,改名为江都国;武帝元狩三年,又改回广陵,那时候它属于徐州。晋武帝太康三年,广陵的治所迁到了淮阴的旧城,后来又迁到射阳。江左地区管辖广陵。《永初郡国》里还记载了舆、肥如、潞、真定、新市五个县。(这些都是两汉时期的旧地名。肥如县属于辽西郡,潞县属于上党郡,真定县前汉属于真定郡,后汉时真定郡被撤销,真定县划归常山郡,晋朝也一样。新市县在两汉和晋朝都属于中山郡。《永初郡国》说这四个县原本都属于辽西郡,也就是说,晋朝末年,辽西侨郡被撤销并入广陵郡。所以才有了肥如、新市这些县,徐州的范围和现在差不多。)现在广陵郡管辖四个县,总户数七千七百四十四户,人口四万五千六百一十三人。
广陵县,是汉朝的旧县。海陵县,前汉属于临淮郡,后汉和晋朝属于广陵郡,三国时期被撤销,晋武帝太康元年又重新设立。高邮县,汉朝的旧县,三国时期被撤销,晋武帝太康元年又重新设立。江都县,汉朝的旧县,三国时期被撤销,晋武帝太康六年又重新设立。江左地区又把舆县给撤销了,元嘉十三年又重新设立,并入江都县。
海陵太守,是晋安帝时从广陵郡分出来的。根据《永初郡国》记载,它属于徐州。管辖六个县,总户数三千六百二十六户,人口二万一千六百六十人。到州府的水路距离是一百三十里,陆路距离也是一百三十里;到京都的水路距离是三百九十里,陆路距离也是三百九十里。建陵县、临江县、如皋县、宁海县、蒲涛县,都是晋安帝设立的。临泽县,是晋明帝泰豫元年设立的。
山阳太守,是晋安帝义熙年间从广陵郡分出来的。不过,汉景帝时分梁国设立的山阳郡,跟这个山阳郡不是同一个。根据《永初郡国》记载,它属于徐州。管辖四个县,总户数二千八百一十四户,人口二万二千四百七十人。到州府的水路距离是三百里,陆路距离也是三百里;到京都的水路距离是五百里,陆路距离也是五百里。
山阳县的县令,山阳县和郡同时设立的。
盐城县的县令,以前叫盐渎,西汉属于临淮郡,东汉和晋朝属于广陵郡;三国时期废除,晋武帝太康二年重新设立。晋安帝又改了名字。
东城县的县令,是晋安帝设立的。
左乡县的县令,也是晋安帝设立的。
盱眙太守,盱眙本来是县名,西汉属于临淮郡,东汉属于下邳郡,晋朝又属于临淮郡,晋安帝时分出来设立了盱眙郡。盱眙郡管辖五个县,户口一万五千一百十八户,人口六万八千二百二十五人。到州府的水路距离是四百九十里,陆路是二百九十里;到京都的水路距离是七百里,陆路是五百里。
考城县令。(另有记载)
阳城县令,是晋安帝设立的。
直渎县令,是晋安帝设立的。
信都县令,信都虽然是汉朝的旧地名,但位置不一样。它在河北,宋朝末年才设立。
睢陵县令,西汉属于临淮郡,东汉属于下邳郡,《晋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宋朝末年才设立。
秦郡太守,晋武帝把扶风郡分出来设立了秦国,中原战乱,秦国百姓南迁,居住在堂邑。堂邑本来是个县,西汉属于临淮郡,东汉属于广陵郡,晋朝又属于临淮郡。晋惠帝永兴元年,从临淮郡淮陵县分出来设立了堂邑郡,安帝又把堂邑改名为秦郡。《永初郡国》记载它属于豫州,元嘉八年改属南兖州。《永初郡国》还记载秦郡管辖临涂(晋、宋设立)、平丘(汉朝旧县,属于陈留郡,《晋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外黄(汉朝旧地名,属于陈留郡)、沛县、雍丘县、浚仪县、顿丘县(另有记载),一共七个县。可是为什么没有雍丘、外黄、平丘、沛县的记载呢?浚仪县的记载在其他地方也没有。元嘉八年,把沛县并入顿丘县。后来,后废帝元徽元年,又把顿丘县划给新昌郡。秦郡最后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三百三十三户,人口一万五千二百九十六人。到州府的水路距离是二百四十一里,陆路是一百八十里;到京都的水路距离是一百五十里,陆路是一百四十里。
秦县令,本来属于秦国,因为百姓南迁才设立的。文帝元嘉八年,把临涂县并入秦县,把外黄县并入浚仪县。孝武帝孝建元年,又把浚仪县并入秦县。
义成县令,是江左地区设立的。
尉氏县,以前是汉朝的旧县名,属于陈留郡。文帝元嘉八年的时候,平丘县并入了尉氏县。
简单来说,就是尉氏县的历史很悠久,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了,后来还跟另一个县合并了。
怀德县,是孝武帝大明五年才设立的。当时还把历阳郡的乌江县并入怀德县,一起设立了临江郡。后来,前废帝永光元年的时候,临江郡被撤销了。怀德县就成了郡治所在地,乌江县则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说白了,就是怀德县和乌江县先合并,又分开了,中间还搞了个临江郡出来,最后又没了。
南沛郡太守(沛郡的情况另说),叫何志云,北沛郡是新设立的;徐云是南沛郡的太守。《永初郡国》里还记载了符离、洨(这两个县的情况另说)、竹邑(汉朝叫竹县,李奇说,现在叫邑县,后汉叫竹邑县,到晋朝就归属沛郡了)、杼秋(汉朝属于梁郡,后汉和《晋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沛郡)这四个县。杼秋县的治所设在无锡,其他三个县的治所都在广陵。文帝元嘉十二年的时候,北沛郡的竹邑县和杼秋县合并了,但是何志云和徐云在任的时候并没有这两个县,所以具体情况不太清楚。《起居注》记载,孝武帝大明五年,广陵郡被分出来设立了沛郡,治所设在肥如县。但是当时已经没有肥如县了,应该是肥如县旧址。二汉时期和《晋太康地志》里都没有记载肥如县。沛郡应该是在大明五年之前被撤销了,然后又重新设立的。现在沛郡管辖三个县,户数一千一百九十户,人口一万二千九百七十人。
这段说的比较复杂,主要讲沛郡的建置变迁,以及一些县的合并和消失,还有点历史考证的意思。
萧县、相县、沛县的情况,前面都提到了。(此处省略对萧县、相县、沛县的描述,因为原文说“别见”)
新平郡太守,是在明帝泰始七年设立的。江阳县和海安县,也是同年设立的,和新平郡同时设立。北淮阳郡太守,是宋朝末年才设立的,属于侨置郡。
这部分主要讲几个郡县的设立时间。
晋宁县、宿预县、角城县的情况,前面都提到了。(此处省略对晋宁县、宿预县、角城县的描述,因为原文说“别见”)北济阴郡太守,是宋朝失去淮北地区后才设立的,也是侨置郡。广平县,汉朝临淮郡有广平县,后汉以后就没有了。
这段继续介绍郡县的设立,特别是宋朝失去淮北地区后设立的侨置郡县。
定陶县、阳平县、上党县、冤句县、馆陶县的情况,前面都提到了。(此处省略对定陶县、阳平县、上党县、冤句县、馆陶县的描述,因为原文说“别见”)北下邳郡太守,是宋朝失去淮北地区后才设立的,也是侨置郡。僮县、下邳县、宁城县的情况,前面都提到了。(此处省略对僮县、下邳县、宁城县的描述,因为原文说“别见”)东莞郡太守,是宋朝失去淮北地区后才设立的,也是侨置郡。莒县、诸县、东莞县的情况,前面都提到了。(此处省略对莒县、诸县、东莞县的描述,因为原文说“别见”)柏人县,汉朝的旧县名,属于赵国。宋朝失去淮北地区后才设立的,也是侨置郡。
最后,这段总结了剩余郡县的情况,大部分是宋朝失去淮北地区后设立的侨置郡县。
兖州刺史的办公地点,汉朝的时候在山阳昌邑,魏晋时期则在廪丘;汉武帝平定河南后,兖州治所设在滑台;到文帝元嘉十三年,又迁到邹山,同时还兼管彭城。过了七年,也就是元嘉二十年,朝廷撤销了兖州,把它的郡县分别划给了徐州和冀州。直到元嘉三十年六月,兖州才重新设立,治所设在了瑕丘。(二汉时期的山阳郡就有瑕丘县) 《永初郡国》记载,兖州下辖东郡、陈留、濮阳三郡,却没有阳平郡。东郡管辖白马、凉城、东燕三县。(白马、东燕另有记载,凉城,二汉东郡有聊城县,《晋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这里说的凉城,可能就是聊城。)陈留郡管辖酸枣、小黄、雍丘、白马、襄邑、尉氏六县。(这些郡县的具体情况另有记载。)濮阳郡管辖濮阳、廪丘两县。(具体情况另有记载。)宋朝末年丢了淮北地区后,又重新设立了兖州,治所暂时设在了淮阴。(淮阴的具体情况另有记载。)兖州下辖六个郡,三十一个县,户口总数是两万九千三百四十户,人口十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的职位,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永初郡国》记载,泰山郡下辖山茌、莱芜、太原三县。(山茌另有记载。)(莱芜是汉朝时的旧称。)(太原是泰山郡的县,是后来才设立的。)但是没有钜平县的记载。现在泰山郡管辖八个县,户口总数是八千一百七十七户,人口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泰山郡距离州治所在地陆路八百里;距离京都陆路一千八百里。
奉高县,是汉朝时的旧县。
钜平县,是汉朝时的旧县。
嬴县,是汉朝时的旧县。
牟县,是汉朝时的旧县。
南城县,西汉属于东海郡,东汉和晋朝属于泰山郡。
武阳县,是汉朝时的旧县。
梁父县,是汉朝时的旧县。
博县,是汉朝时的旧县。
高平这个地方啊,最早是梁国的一部分,汉景帝中六年的时候,分出来成了山阳国;到了武帝建元五年,又变成了郡;晋武帝泰始元年的时候,改名叫高平郡。《永初郡国》里记载,跟徐州一起,还有个任城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东平郡,章帝元和元年,东平郡分出来任城郡,任城县就属于任城郡了。晋朝的时候也属于任城郡。到了江左,省掉了郡,直接成了县),后来这个县又给撤了。现在高平郡管着六个县,户口一共六千三百五十八户,人口两万一千一百一十二。离州府二百二十里,离京都一千三百三十里。宋明帝泰始五年,在淮南当涂县的地界上,又新设了一个高平郡,管着高平、金乡两个县。同年,又设立了睢陵县。
高平县令,以前汉朝的时候叫稿县,章帝的时候改了名字。方与县,是汉朝的老县了。金乡县令,汉朝的时候没有,后汉和晋朝才有的。钜野县,汉朝的老县。平阳县,汉朝的老县,叫南平阳。亢父县,汉朝的老县,以前属于任城郡。
鲁郡太守,秦朝的时候叫薛郡,汉高后的时候改了名字。本来属于徐州,光武帝的时候改属豫州,江左的时候属兖州。管着六个县,户口一共四千六百三十一户,人口两万八千三百七。离州府三百五十里,离京都一千一百里。邹县,汉朝的老县。汶阳县,汉朝的老县。鲁县,汉朝的老县。阳平县,孝武帝大明元年设立的。新阳县,孝武帝大明年间设立的。卞县,明帝泰始二年设立的。
东平太守,汉景帝的时候把梁国分出来,叫济东国,宣帝的时候改了名字。管着五个县,户口一共四千一百五十九户,人口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五。离州府水路五百里,陆路也五百里;离京都水路二千里,陆路一千四百里。宋朝末年,在淮阴又新设了一个东平郡。无盐县,汉朝的老县。平陆县,汉朝的老县。须昌县,前汉的时候属于东郡,后汉和《晋太康地志》里记载都属于东平郡。寿昌县,春秋的时候叫良,前汉的时候叫寿良,属于东郡;光武帝的时候改名叫寿张,属于东平郡。范县,汉朝的老县。这四个县都在郡治所在地。
阳平太守这个职位,是魏国分魏郡设立的。文帝元嘉年间,它一度被撤销,后来又归属了朝廷。孝武大明元年,阳平太守再次被设立。它管辖五个县,总户数是两千八百五十七户,人口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口。
馆陶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官职名称,不过它的治所设在无盐县。乐平令,这是魏国设立的,属于阳平郡管辖。不过后汉的东郡也有个乐平,跟这个不一样。乐平令的治所设在下平陆。元城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官职,它的治所设在无盐县。平原令和顿丘令,这两个是在孝武大明年间才设立的,具体情况另有记载。
济北太守,这是汉和帝永元二年,从泰山郡分出来设立的。根据《永初郡国》记载,济北郡下辖临邑和东阿两个县,这两个县在汉朝都属于东郡,到了晋朝,《晋太康地志》记载临邑属于济北,而东阿则没有记载了。孝武大明元年,临邑和东阿两县被撤销了,可奇怪的是,相关史书上却没记载,这具体原因就不知道了。济北太守管辖三个县,总户数三千一百五十八户,人口一万七千三口。从州府到济北的路程,水路七百里,陆路一千五百里。宋朝末年,又在淮阳地区重新设立了济北太守。
蛇丘令、卢令、谷城令这三个县令的归属,情况有点复杂。蛇丘令,西汉属于泰山郡,东汉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济北郡。卢令的情况也一样,西汉属泰山郡,东汉和晋朝都属济北郡。谷城令,西汉没有这个县,东汉属于东郡,晋朝的《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济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