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1年夏天六月丁卯日,我在南郊设坛,正式登基当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祭天的时候,我念了这篇即位诏书:
我,皇帝,名叫(此处略去皇帝姓名),冒昧地用黑牛白牡羊祭祀,向皇天后土禀告。晋朝的统治以卜筮占卦的方式结束,历史的周期性变化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我深感这是上天注定,所以才接受了皇位。历代开国之君,治理天下,都以天下为己任,德行高尚,才能得到百姓拥戴。从尧舜禹汤,到汉朝魏朝,哪一位开国皇帝不是凭借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功勋才登上皇位的呢?他们都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留下无尽的教诲。晋朝自从东迁之后,国力衰弱,朝政混乱,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隆安年间的动乱,元兴年间的灾难,导致皇帝四处流亡,祖庙被毁。我虽然出身卑微,势力单薄,没有一支军队,但看到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我毅然决然地举起义旗,最终恢复了晋朝的祭祀。在危急关头能够坚持,在混乱之中能够稳定局势,铲除奸邪,消灭伪政权,这都是因为兴衰有定数,否极泰来有规律。我能够重建晋室,安定百姓,是顺应了天时,担负起了这份重任。
而且,各地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归附,表示敬仰,我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大家都遵守我的教化。上天也显现了吉兆,山川也呈现祥瑞,人神都保佑我,岁月也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文武百官和亿万百姓都认为,这是上天垂青,晋朝也展现了诚意,天命不可久留,皇位不可久空。于是大家一起拥戴我登基,举行隆重的仪式。我虽然德行浅薄,却承担了治理天下的重任,虽然敬畏上天的威严,也注意细节,但我内心深处始终充满担忧,害怕辜负众望。我恭敬地选择吉日良辰,登上祭坛接受禅让,向天地告祭,以回应万民的期盼。希望上天保佑我,让宋朝永远繁荣昌盛,永远享受祭祀。
好了,仪式结束了。皇上乘坐御驾前往建康宫,到了太极殿前。皇上宣布道:“历朝历代兴衰更替,都是遵循天命。虽然每个朝代遇到的情况、做的改革都不一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兴衰成败的原因也大同小异。我资质平庸,接手的是个乱世,靠着大家的力量,才得以挽救危局,平定叛乱,安定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我的功绩虽然还比不上古代圣贤,但也算得上是功勋卓著了。晋朝经历了诸多磨难,最终走向衰亡,现在天下归于我,我继承了先王的遗志,遵循祖宗的法度,才得以获得天命。我德行不足,实在难以胜任,但还是遵从天意,接受了这个江山社稷,在南郊祭天,接受了文祖的帝位。现在正是国家兴盛的时机,我将励精图治,开创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特大赦天下!将晋元熙二年改称永初元年!所有百姓都提升两级爵位!那些孤寡老人和贫困百姓,每人发放五斛粮食!以前的欠税和欠债,一律免除!那些犯了法,或者贪污受贿、强盗淫乱的人,全部清除干净,让他们重新做人!那些被流放的人,全部赦免!那些丢官罢爵、被禁锢或被剥夺官职的人,也都恢复原来的身份。”
接下来,皇上继续发布诏令,具体内容如下: “其大赦天下。改晋元熙二年为永初元年。赐民爵二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逋租宿债勿复收。其有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洗除,与之更始。长徒之身,特皆原遣。亡官失爵,禁锢夺劳,一依旧准。” (这段是原文,不再翻译)
把晋朝皇帝封为零陵王,给他整个郡的收入当俸禄。你看,皇帝的旗帜仪仗,乘坐五时节的副车,用的都是晋朝的年号,祭祀天地也按照晋朝的礼仪制度来,礼乐制度什么的,全都是照搬晋朝的规矩。给皇帝上奏章不用写成表章,皇帝的回信也不用称作诏书。追封他父亲为孝穆皇帝,母亲为穆皇后,他奶奶则尊为皇太后。
圣旨是这样写的:“想当初大禹治水,功德流芳百世,后世子孙都对他无比敬仰,有功德的人就应该被祭祀,让他的美德流传千秋万代。晋朝的爵位封赏,随着朝代更迭而有所变化,但是那些德行堪比管仲,功劳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即使在不同时代,他们的功劳也不能被磨灭。所以,对他们的赏赐,就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吧。可以把始兴公封为始兴县公,庐陵公封为柴桑县公,各赐千户食邑;始安公封为荔浦县侯,长沙公封为醴陵县侯,康乐公也封为县侯,各赐五百户食邑;以此来祭祀晋朝的丞相王导、太傅谢安、大将军温峤、大司马陶侃、车骑将军谢玄。至于那些在义熙年间出力,共度艰难的人,就保持原来的官职和待遇,不予降级。” 还把晋朝的临川王司马宝封为西丰县侯,食邑一千户。
公元420年,朝廷任命司空道怜担任太尉,封他为长沙王;追封司徒道规为临川王。 徐羡之升任镇军将军,谢晦升任中领军,檀道济升任护军将军,刘义欣改任青州刺史。 同时,南郡公刘义庆被立为临川王。 皇帝还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说:表彰功臣,记录他们的功劳,这是国家的大事,追念先人的功绩,也是我心里一直重视的事情。自从我们国家建立以来,已经十七年了,这十七年里,国家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战争不断,从东边打到西边,就没消停过。多亏了将士们尽心竭力,文武官员们都尽职尽责,才使得国家内部安定,对外扩张取得了成就,威名远扬,敌人被平定,我们才能享受到太平盛世。我时刻记着他们的功劳,不敢忘记,所有人的辛劳付出都应该得到国家的嘉奖。所以,对他们的奖赏和任免,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人,要厚加追赠。
公元420年,又立桂阳公刘义真为庐陵王,彭城公刘义隆为宜都王,第四皇子刘义康为彭城王。
公元421年,皇帝又下了一道诏书,说:“古代的帝王,都会巡视各地,亲自了解民情,发现隐患,解决灾难,减轻百姓的痛苦,这样才能让远近都感受到恩泽。我能力有限,学习前代贤明的君主,利用这个机会,向老百姓表示我的关怀,日夜忧虑,想着如何解决百姓的疾苦。现在国家人才缺乏,事情又多又难,如果没有好的办法,我寝食难安,时刻牵挂着远方的百姓。所以,要派使者分赴各地,表彰贤能,发现好人好事,询问百姓的疾苦。如果发现有冤假错案,或者政令失误,扰乱社会秩序,不符合民意的,都要及时向朝廷汇报。所有事情都要处理妥当,不能出差错。要让朝廷的关怀遍及各地,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
公元421年,皇帝又下了一道诏书,说:“现在百官事务繁忙,俸禄却很低,光靠俸禄根本无法维持生活。虽然国库还不富裕,但是也要想办法让官员们能够维持生计。以前减半的供奉,现在都恢复原样。军队将士的俸禄还算可以,不在此例。其他官员,如果本来俸禄就低的,也要酌情增加。”
公元421年,朝廷将晋朝的《泰始历》改为《永初历》。
七月份丁亥日那天,之前被劫匪抓走,关在台府的那些人,都让他们回家了,流亡在外的人也可以回老家了。 朝廷还停止了从各地运送木材和船只到京城,都交给都水监去另行安排。台府需要的东西,都由主帅和老百姓协商买卖,价格当场结算,不再强迫老百姓无偿提供。 另外,也停止了征用老百姓的车辆和牲口,官府不能再借着权势强迫老百姓提供。 因为市场税收太重,百姓负担太大了,所以朝廷也减轻了税负。 那些在关中、洛阳作战,战死沙场,尸骨无存的人,朝廷会抚恤他们的家人。
己丑日,陈留王曹虔嗣去世了。辛卯日,朝廷恢复了五校三将的官职,还增加了二十个殿中将军的职位,其他职位都保持不变。戊戌日,后将军、雍州刺史赵伦之被晋升为安北将军;征虏将军、北徐州刺史刘怀慎被晋升为平北将军;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杨盛被晋升为车骑大将军。甲辰日,镇西将军李歆被晋升为征西将军,平西将军乞佛炽盘被晋升为安西大将军,征东将军高句骊王高琏被晋升为征东大将军,镇东将军百济王扶余映被晋升为镇东大将军。 朝廷还新设了东宫冗从仆射和旅贲中郎将的官职。
戊申日,皇帝亲自率领队伍,把神主迁到了太庙。壬子日,皇帝下诏书说:“过去因为国家大事紧急,所以采取了一些权宜之计,各种赋税徭役都很重,这些都是权宜之策,只在当时适用。现在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法律简明,这些临时措施可以取消了,恢复原来的制度。 那些犯了叛乱、抢劫等罪行三次的人,本来应该算作三次犯法,但一直没有悔改。 但是负责执行的人,常常把好几件事合在一起算作三次,这违背了原来的规定,现在要重新明确说明。”
八月十五号,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宜都王义隆升官了,官职变成了镇西将军。 十八号,朝廷大赦天下,让那些造反的人赶紧出来投降,免除他们两年的赋税。 以前登记在册的户籍信息还在的,可以恢复原来的身份。那些以前郡县名字带“北”字的,都改名;如果县城在南边,那就用南边的地名。 另外,还规定那些无缘无故自残的人,可以去当冶炼工人。 其实啊,都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太严厉,老百姓受不了了,所以才有了这条规定。 青州和兖州合并了。
二十二号,皇帝下诏书说:“彭城、沛县、下邳这三个郡,是当初造反的根据地,那感情啊,那叫一个深厚! 这事儿啊,都是因为感情用事,古今都是这样。彭城是皇帝的老家,感情更深,所以要优待他们,就跟丰县、沛县一样。沛县和下邳就免除三十年的赋税吧!” 二十五号,追封妃子臧氏为敬皇后。二十七号,立王太子为皇太子。
二十九号,皇帝又下诏说:“我继承了祖宗的基业,又幸运地得到了上天的恩宠,靠着祖宗积攒下来的福德,以及老百姓的支持,七庙的祭祀都办得妥妥的,一切都是按照规矩来的。 我认真地执行祖宗的教诲,祭祀祖先,从没懈怠过。 现在太子也已经成年,皇位更加稳固了,国家也太平了,所以我要大赦天下庆祝一下!这可不是为了我一个人高兴,而是为了大家一起庆祝! 所以,不管犯了什么罪,轻重都一概赦免! 期限是一百天,从今天开始算。 以前因为战争被抓去做奴隶的人,都放回原主人那里;如果那些奴隶已经死了,或者立了功被免除奴籍的,也要按照规定赔偿。”
话说,闰月壬午朔的那天,皇帝下旨说:“晋朝皇帝皇后和藩王们的陵墓守卫工作,应该制定一个合适的制度。那些名贤先哲,功劳比前朝更大,有的立下大功,有的平定叛乱保护百姓,他们的坟墓离得也不远,都应该好好打扫祭拜。相关部门要详细列出方案呈报上来。”
过了几天,丁酉这天,孔季恭升官了,被封为特进、左光禄大夫,还加了个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辛丑那天,皇帝又下旨说:“处理奏章,虽然你们已经很仔细地查问了,但如果很多官员都参与讨论,那就应该明确说明是谁提出的意见。最近有些奏章,总说‘参详’,写得含糊不清。以后凡是有建议的,都要指明是谁提的;如果意见不同,也应该按照程序逐级上报。” 皇帝紧接着又下了一道旨意:“各地冬天派出的使者,有的派有的不派,事情也很多,应该简化一下,现在全部取消。只有元旦大庆例外。各郡县派往州府和都督府的冬使,也一并取消。”
九月壬子朔,宫里又新设了东宫殿中将军十人,员外二十人。壬申这天,又设立了都官尚书这个官职。到了十月辛卯,皇帝下令更改晋朝沿用的王肃祥禫二十六个月的仪式,改成按照郑玄的说法,二十七个月之后再解除。到了十二月辛巳朔,皇帝亲临延贤堂,亲自听审案件。
公元某年春天正月辛酉日,皇帝到南郊祭祀,然后下令大赦天下。丙寅日,皇帝下令禁止金银涂饰(奢华的装饰)。 庐陵王义真被任命为司徒,徐羡之被任命为尚书令兼扬州刺史。丙子日,南康揭阳的蛮族造反,很快被各郡县的军队平定了。己卯日,皇帝下令禁止丧事使用铜钉。会稽郡的郡府被撤销了。
二月己丑日,皇帝到延贤堂亲自主持考试,考查各州郡的秀才和孝廉。扬州秀才顾练和豫州秀才殷朗的答卷很合皇帝的心意,都被任命为著作佐郎。戊申日,朝廷规定,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以额外增加一顷公田。三月乙丑日,朝廷规定荆州府的军队不得超过两千人,官吏不得超过一万人;州的军队不得超过五百人,官吏不得超过五千人。士兵人数不在此限。
四月己卯日,皇帝下诏说:“那些淫祀迷惑百姓,浪费钱财,以前的典籍里就禁止过,现在应该把这些庙宇都拆了。那些为先贤或有功劳的人所建的祠堂不在此例。”戊申日,皇帝在华林园处理案件。己亥日,王仲德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五月己酉日,在东宫设立屯骑、步兵、翊军三校尉的官职。甲戌日,皇帝再次到华林园处理案件。
六月壬寅日,皇帝下诏说:“杖刑虽然有旧的规定,但是现在职务繁杂,互相牵连,如果都按实际情况处罚,那身体受不了;如果只是走个过场,那也不是设立杖刑的本意。应该重新考虑一下,制定一个合适的标准。”皇帝再次在华林园处理案件。甲辰日,朝廷规定,各部门四品以下的官员,以及府署里那些因过失受罚的人,都由统府寺执行四十杖的处罚。七月己巳日,发生了地震。八月壬辰日,皇帝又到华林园处理案件。
九月己丑日,零陵王去世了。皇帝连续三天率领百官在朝堂上为他举哀,按照魏明帝为山阳公服丧的规格办理。太尉负责监督丧事,按照晋朝的礼仪下葬。十月丁酉日,皇帝下诏说:“现在的兵役制度过于严苛,应该调整一下。因为犯事而被充军或导致家人受牵连流放的情况太多了,这导致许多无辜的人也受累。所以应该改革,减轻刑罚的严厉程度。从现在开始,犯了罪被充军的人,以及因其而被连累服役的家人,都交给军队管理。那些只牵连到犯事者本人,而没有牵连到其他家人的,就不应该再扩大范围,连累其亲属。”己亥日,沮渠蒙逊被任命为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癸卯日,皇帝在延贤堂处理案件。应袭被任命为宁州刺史。
公元453年正月初一,皇帝下令,所有刑罚都减轻,全部赦免。当天晚上,任命以前冀州刺史王仲德为徐州刺史。第二天,任命尚书令、扬州刺史徐羡之为司空,兼任录尚书事,扬州刺史的职位不变。同时,抚军将军、江州刺史王弘升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傅亮为尚书仆射;中领军谢晦为领军将军。再之后,任命辅国将军毛德祖为司州刺史。
同一天,皇帝下诏书说:“古时候建立国家,教育是第一位的,传播教化,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启迪蒙昧,扫除愚滞,人人必须重视。所以从古代圣王,到近代,没有不重视学习和技艺,修建学校的。只是因为以前战乱不断,战争一直持续到郊外,军旗飘扬,日夜不停,导致学校荒废,学习被忽视,军队日夜操练,祭祀的礼器都收起来了,教育的风气快要消失了。年轻人害怕读书,老年人叹息后继无人。这就是《国风》里一直怀念的,也是《小雅》里所歌颂的啊!现在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渴望学习的人,日日夜夜都在盼望。所以应该广泛招收学生,奖励儿童学习,选拔儒学官员,振兴国学。相关部门要仔细研究以前的典籍,按时执行。”
二月某天,皇帝又下诏说:“豫州南面靠近长江,北面连接黄河和洛水,百姓贫困,土地荒芜,交通不便,管理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区别。淮河以西的几个郡,可以设立为豫州;淮河以东的地区,设立为南豫州。”于是,任命豫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为南豫州刺史,征虏将军刘粹为豫州刺史。同时,又将荆州的十个郡分出来,重新设立湘州,任命左卫将军张邵为湘州刺史。之后,又把徐州的梁郡划归豫州。
三月,皇帝身体不适。太尉长沙王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都来侍奉皇帝,照顾他的病情。大臣们请求祈祷神灵,皇帝没有同意,只让侍中谢方明到宗庙去报告皇帝生病的情况。之后,任命司徒庐陵王义真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皇帝的病好了,便下令大赦天下。当时,秦州和雍州的流民都南迁到梁州。皇帝又下令,运送一万匹绢,荆州和雍州运送粮食,委派州刺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之后,逃亡的刁弥攻打京城,竟然攻进来了,太尉府司马陆仲元将其讨伐斩杀。
四月,封仇池公杨盛为武都王,平南将军杨抚升为安南将军。之后,任命车骑司马徐琰为兖州刺史。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孔季恭去世。五月,皇帝病情加重,召见太子,告诫他说:“檀道济虽然有才能,但没有远大的志向,不如他哥哥檀韶那样难以驾驭。徐羡之、傅亮应该不会有什么异心。谢晦多次参加征战,很了解军事策略,如果有人图谋不轨,这个人一定是谢晦。如果要防备他,可以用会稽和江州来牵制他。”皇帝又写了一道手诏说:“朝廷以后不需要再有其他的府邸,宰相兼任扬州刺史,可以设置一千名甲士。如果大臣担任要职,应该有军队作为护卫,以防不测,可以用台军的队伍来配备。如果有征讨,都配备台军的军队,征讨结束后恢复原状。以后如果皇帝年幼,朝政都交给宰相处理,皇太后不必临朝听政。军队不许进入宫殿大门,重要官员的仪仗队要详细规定。”五月某天,皇帝在西殿驾崩,享年六十岁。七月,皇帝葬于丹阳建康县蒋山初宁陵。
宋武帝生活简朴,没什么欲望,做事井井有条,很有章法。他从来不看重那些珠玉、车马之类的装饰,后宫也没有什么华丽的丝绸织物和音乐演奏。
宁州曾经进献过一个虎魄枕头,光泽非常漂亮。当时宋武帝将要北征,他就用这虎魄来治疗刀伤,效果很好,宋武帝非常高兴,下令把它捣碎分给将士们使用。平定关中后,得到了姚兴的女儿,很受宠爱,因此荒废了政事。谢晦劝谏,宋武帝马上就把她送走了。他的钱财都放在外府,宫里没有私藏。
宋台建成后,有关部门建议东西堂使用带局脚的床,钉子用银子镀,宋武帝都不允许;他坚持用直脚床,钉子用铁的就行。皇子出宫,所带的随从和财物不超过二十万,没有锦绣、金玉之类的奢侈品。宫内宫外都奉行节俭,没有例外。
宋武帝的性格非常简单朴素,经常穿着木齿屐,喜欢到神虎门附近散步,跟随左右的人不超过十几个。有一次徐羡之住在西州,宋武帝去探望他,就步行出了西掖门;仪仗队一路小跑追赶,等追上时,宋武帝已经出了西明门了。
他的儿子们每天早上问候他的起居,进到他的房间,他脱下朝服,只穿简单的家居服,就像一家人一样随意。孝武帝大明年间,宋武帝拆除了自己居住的简陋房屋,在原地建造了玉烛殿,并和大臣们一起参观。他的床头放着土做的屏障,墙壁上挂着葛麻灯笼和麻绳做的拂尘。侍中袁顗盛赞宋武帝的节俭美德。孝武帝没说什么,只说了一句:“要是乡下人看到这些,肯定觉得太奢侈了。”所以他才能拥有天下,成就一番伟业。
史书上说啊,汉朝的祭祀延续了四百年,比周朝还要长久,虽然后来天下大乱,老百姓心里还是想着刘氏皇族,对汉朝的感情很深,根本没想过要改换门庭。曹操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天下,所以才能改朝换代;虽然朝代变了,但老百姓还没忘记汉朝。等到魏朝衰败,民怨沸腾。司马氏凭借掌握朝廷大权,利用皇族势力微弱的时机,世代把持重权,最终建立了晋朝的基业。
到了宋朝太祖赵匡胤受命称帝,他的功业比之前的王朝更胜一筹。晋朝从都城洛阳迁都南方以后,皇室的权力被架空,朝廷大权和国家命运都掌握在辅政大臣手里。虽然皇帝的名义还在,但皇权早就衰微了。桓温雄才大略,功劳盖世,篡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天下人都盼望着改朝换代。从那以后,东晋王朝越来越昏庸,谢安的侄子谢石开启了祸乱的先河,司马元显则将其发展到极致,桓玄乘机而起,凭借他父亲桓温打下的基础,发动了革命,百姓也没什么异议。
刘裕出身比不上桓温、司马炎,手下兵力也不多,可是仅仅不到十天时间,他就平定了叛乱,消灭了暴乱分子,让晋朝的祭祀得以继续,没有改变旧有的制度,他既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又安定了边疆,功勋震动天下。等到钟声变了,天地也变了样,老百姓已经不再认同晋朝了,这和汉献帝时期的情况完全不同,刘裕平定乱世,稳定天下的功劳,也远超西晋末年。所以说,刘裕和晋恭帝司马德文帝的功过是非,差不多可以相提并论了。至于老百姓拥护谁,赞扬谁,魏晋王朝只是有名无实,刘裕才是真正收到了这些民心啊!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