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事黄门侍郎,一共四个人,和侍中一起管理门下事务。皇帝到郊庙或宫殿前,其中一人要拿着仪仗旗帜。 《汉百官表》里说,秦朝也有给事黄门,不过没固定人数,主要负责侍奉皇帝左右。汉朝沿袭了这个制度。汉朝的东京(长安)称之为给事黄门侍郎,同样没有固定人数,负责侍奉皇帝左右,负责内外沟通联络,有诸侯王朝见皇帝,就由他们引领王到座位上。应劭说:“每天傍晚到青琐门去拜见皇帝的,叫做夕郎。”史书上记载,刘向写信给儿子刘歆说:“黄门郎,是显赫的职位啊!” 所以,西汉时期就已经有黄门侍郎这个官职了。董巴在《汉书》里说:“宫门的内门叫黄闼,由内侍主管,所以叫黄门令。” 所以,黄门郎就是在黄闼内当差的,所以叫黄门郎。魏晋以后,黄门侍郎的编制是四人,俸禄是六百石。

公车令,就一个人管。负责接收奏章。秦朝有公车司马令,属于卫尉,汉朝沿袭了这个制度,负责管理宫南阙门。凡是官员百姓上奏章,四方进贡,以及被征召到公车来的人,都由他负责管理。到了晋朝的江南地区,就只称作公车令了。

太医令,一个人;还有个副手。 《周礼》里管这叫医师,秦朝改称太医令,到了汉朝就归属少府。太官令,一个人;还有个副手。 《周礼》里管这叫膳夫,秦朝改称太官令,到了汉朝也归属少府。

骅骝厩丞,一个人。汉朝西京(长安)时叫龙马长,汉朝东京(洛阳)时叫未央厩令,魏朝时叫骅骝令。从公车令到这个官职,都隶属于侍中。

散骑常侍,四个人。负责侍奉皇帝左右。秦朝设立了散骑和中常侍,散骑跟随在皇帝的车驾后面;中常侍可以进入宫禁。这些官职都没有固定编制,都是加官。汉朝东京初期取消了散骑,而中常侍则由宦官担任。魏文帝黄初年间,重新设立散骑,与中常侍合并,称为散骑常侍,孟达是第一个担任这个职位的。 资历深的散骑常侍,可以担任祭酒散骑常侍,俸禄相当于二千石。

首先,说一下“通直散骑常侍”这个官职。这个官职呢,一共四个人担任。在魏朝末年的时候,散骑常侍里还有一些人在员外办公,后来晋武帝让其中两个人和在宫里办公的散骑常侍一起处理政务,所以就叫他们“通直散骑常侍”了。到了晋朝的江左地区,这个官职就设了五个人。至于“员外散骑常侍”,这个官职是魏朝末年设立的,但是没有实际人员担任。

然后是“散骑侍郎”,这个官职也是四个人。魏朝初期的时候,它和散骑常侍同时设立。在魏晋时期,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跟侍中、黄门侍郎一样,都有权参与审核和处理尚书上奏的奏章。但是到了晋朝的江左地区,这个权力就被取消了。“通直散骑侍郎”这个官职也是四个人,一开始是晋武帝设立了四个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元帝让其中两个人和在宫里办公的散骑侍郎一起处理政务,所以就叫他们“通直散骑侍郎”了,后来人数又增加到四个。“员外散骑侍郎”是晋武帝设立的,但实际上也没有人担任。

接下来是“给事中”这个职位,这个职位没有固定的人数。它最早设立在汉朝的西京时期,主要负责顾问和应对皇帝的询问,地位在中常侍之下。汉朝的东京时期,这个职位被废除了,魏朝又重新设立了。

最后说说“奉朝请”这个,它没有固定的人数,也不算正式的官职。汉朝东京时期,朝廷罢免了三公、外戚、宗室和诸侯很多人的官职,就让他们担任“奉朝请”。说白了,“奉朝请”就是说,朝廷需要的时候就召见他们一下而已。晋武帝也让一些宗室和外戚担任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同时让他们担任“奉朝请”。元帝当晋王的时候,还让参军担任奉车都尉,掾属担任驸马都尉,行参军和舍人担任骑都尉,这些人也都兼任“奉朝请”。后来,奉车都尉和骑都尉这两个官职被取消了,只保留了驸马都尉和奉朝请。从永初年间开始,朝廷用“奉朝请”来选拔一些杂职官员,而那些侍奉皇后的,就只任命为驸马都尉。这三个都尉的官职都是汉武帝设立的。孝建初年,“奉朝请”这个职位被取消了。驸马都尉和这三个都尉的品级都相当于二千石。

话说这中书令,就一个人管事;中书监也一个人;中书侍郎呢,四个;中书通事舍人,也是四个。汉武帝那会儿,喜欢在后宫转悠,就让宦官来管尚书的事务,管这叫中书谒者,还设了令跟仆射这两个职位。到了元帝时候,中书令弘恭和仆射石显,那可是权倾朝野,谁也不放在眼里。成帝时期,把中书谒者令改名叫中谒者令,把仆射给撤了。汉朝的东京省有中谒者令,还有个中宫谒者令,但这俩压根儿就不是一个部门的。

魏武帝当王爷的时候,设了个秘书令,专门管尚书的奏章,这活儿也差不多。文帝黄初年间,把秘书令改成中书令,又加了个中书监,还有通事郎,再就是黄门郎。黄门郎先把事情处理了,通事郎再把处理好的东西呈给皇帝,让皇帝过目,看看书写得合不合规矩。晋朝的时候,把通事郎改叫中书侍郎,一共四个。晋朝东晋刚开始,又把中书侍郎改回通事郎,没多久又改回中书侍郎了。晋朝刚开始的时候,设了个舍人,一个通事。东晋初期,把舍人和通事合并起来,叫通事舍人,负责呈递奏章文件。后来把通事给撤了,中书省派一个侍郎去西省值班,还负责传达圣旨。宋朝初期又设立了通事舍人,这侍郎的权力就小多了。舍人直接在宫里值班,归中书省管。下面还有个主事,以前是用武官担任的,宋朝改成文官了。

首先,秘书监这个职位,就一个人管。秘书丞也一个人。秘书郎呢,有四个。汉桓帝延熹二年的时候,才设立了秘书监这个职位。“从兄秘书它何动静”,皇甫规写信给张奂说的就是这个。应劭在《汉官》里写道:“秘书监一人,六百石。”后来这个职位被取消了。曹操当魏王的时候,设立了秘书令、秘书丞,秘书负责给尚书传达奏章。到了魏文帝黄初年间,又设立了中书令,也负责给尚书传达奏章,秘书令的“令”就改成了“监”。后来想让何桢当秘书丞,但是秘书监下面已经有丞了,所以就让何桢当了秘书右丞。后来这个职位也被取消了。秘书监主要负责管理典籍和图画。你看《周官》里说的外史,掌管四方史志和三皇五帝的书籍,这和秘书监的职责差不多。汉朝西京的藏书,有天府、石渠、兰台、石室、延阁、广内这些地方。东京的藏书在东观。晋武帝的时候,把秘书监和中书省合并了,取消了秘书监,把秘书丞改成了中书秘书丞。惠帝又重新设立了著作郎一人,还有八个著作佐郎,负责掌管国史。周朝的时候,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这和著作郎的职责也差不多。汉朝东京的图书在东观,所以让那些有名望的学者在东观撰写国史, “著作”这个名称,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魏朝的时候,著作郎隶属于中书省。晋武帝时期,缪征担任中书著作郎。元康年间,著作郎又改隶属于秘书省,后来又独立成省,但仍然隶属于秘书省。著作郎又被称为大著作,专门负责掌管史书的撰写。晋朝的制度规定,著作佐郎刚上任,必须撰写一位名臣的传记。到了宋朝初期,朝廷刚建立,还没来得及设立合撰的制度,这个规定也就废除了。

接下来,我们继续。

话说这领军将军啊,就一个人管着内务的军队。汉朝的时候,有南北两支军队,负责保卫京师。武帝时期,还设立了中垒校尉,专门管北军的营地。光武帝当政后,把中垒校尉给撤了,改设北军中候,负责监督五个军营。曹操当丞相的时候,他自己的丞相府里也设了个领军将军,这可不是汉朝的官职啊。等到魏文帝当了魏王,魏国才正式设立领军将军,管着五个军营、中垒营和武卫营这三个营。

晋武帝刚开始的时候把领军将军给撤了,让中军将军羊祜统领前后左右四个骁骑营和两个卫队,一共七个军营的兵,这其实就是领军将军的职责。羊祜后来调走了,北军中候的职位又恢复了。北军中候下面还设个丞官。到了怀帝永嘉年间,北军中候改名叫中领军。元帝永昌元年,又改回北军中候;没多久,又改回领军将军了。到了成帝时期,又改回北军中候,陶回担任这个职务;没过多久,又改回领军将军了。现在啊,领军将军这个职位,还有个南军都督呢。

护军将军,就一个人,负责外军的管理。秦朝的时候叫护军都尉,汉朝沿用了这个官职。陈平当过护军中尉,负责保护其他将军的安全。你看,这官职又从都尉变成了中尉。汉武帝元狩四年,护军都尉被划归大司马管辖,这时候又改回都尉了。《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当过骁骑将军,隶属于护军将军。所以说,护军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其他将军。汉哀帝元寿元年,护军都尉改名叫司寇。汉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护军都尉。东京省,班固当过大将军中护军,属于大将军府,这可不是汉朝的正式官职。曹操当丞相的时候,任命韩浩为护军,史奂为领军,这些也不是汉朝的官职。建安十二年,护军改名叫中护军,领军改名叫中领军,还增设了长史和司马这两个职位。魏朝初期沿用了护军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武官的选拔,隶属于领军,到了晋朝就不再隶属了。晋元帝永昌元年,护军和领军都被取消了。晋明帝太宁二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两个官职。魏晋时期,江右的领军和护军各管辖一支军队;江左地区,领军就不再单独设军营了,而是统领禁卫军和骁骑等各营军队,而护军仍然有自己的军营。领军和护军,职位高的叫领军将军、护军将军,职位低的叫中领军、中护军。他们的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等。如果奉命出征,还会增设参军。

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各一人,负责禁卫军的宿营和兵力。西汉、东汉和魏朝都没有这两个官职。晋文帝当相国的时候,相国府里设了中卫将军。晋武帝初期,把中卫将军一分为二,设立了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羊琇担任左卫将军,赵序担任右卫将军。江右地区的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下设长史、司马、功曹、主簿,江左地区则没有长史。

骁骑将军,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担任过骁骑将军。魏朝的时候,骁骑将军掌管内军,有自己的军队,职位高的官员担任。以前设有司马、功曹、主簿,后来取消了。

游击将军,汉武帝时期,韩说担任过游击将军。这六个将军,就是所谓的“六军”。

话说古代的军队啊,将军的职位可不少。魏明帝的时候,就有左军将军,这可是魏国的官职。到了晋武帝初期,又设立了前军将军和右军将军;泰始八年,又加了个后军将军,这下就齐活了,四个军,妥妥的。

然后呢,还有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这两个官职啊,秦朝就有,汉朝沿用下来了。跟它们一起的还有五官中郎将,以及三个署郎。魏国的时候,没有这三个署郎的职位,但官职还是保留了下来。后来晋武帝给精简掉了,宋世祖大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

再来说说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和射声校尉,这五个校尉都是汉武帝时候设立的。屯骑和步兵主要负责上林苑门附近的驻军;越骑呢,说是掌管那些来投降的越人,所以叫越骑,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挑选的都是身强力壮的兵士;长水校尉管的是长水宣曲的胡骑,这长水啊,是个胡人的部落名字,胡骑就驻扎在宣曲观下面。韦曜说:“长水校尉,管的是胡骑,马厩就在长水附近,所以才这么叫的。长水,其实关中一个小水名。”射声校尉嘛,管的是射声士,听见声音就能射中目标,所以叫射声。汉光武帝初期,把屯骑改成了骁骑,越骑改成了青巾,建武十五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汉朝的东京五校,主要负责宿卫。从游击到五校,魏晋一直到江左,一开始都管着营兵,还设有司马、功曹、主簿这些辅助官员,后来也都精简掉了。那两个中郎将本来就不管营兵的事儿。这五个校尉的品级,都是二千石。

还有虎贲中郎将,《周官》里就有虎贲氏的记载。汉武帝建元三年,他微服出游的时候,挑选了那些强壮的士兵拿着兵器护送他,在各个宫门等候,所以叫期门。这个职位没有固定的员额,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上千人。平帝元始元年,改名叫虎贲郎,设立了中郎将来统领。这虎贲,以前写的是虎奔,形容像老虎一样飞奔的样子。王莽当政的时候,因为古代有个勇士叫孟贲,所以把“奔”改成了“贲”。这个官职的品级,也和二千石差不多。

最后,说说冗从仆射,汉朝东京有中黄门冗从仆射,但这并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魏朝沿用了这个名字,设立了冗从仆射这个官职。

话说汉武帝太初元年的时候,朝廷设立了建章营骑,负责护卫皇宫,后来改名叫羽林骑,设有令、丞两个官职。宣帝时期,又让中郎将骑都尉来管羽林骑,就叫羽林中郎将。东汉时期,还设了羽林左监和羽林右监,一直到魏朝都没变。后来晋朝把羽林中郎将给撤了,还裁撤了一个监,只留下一个羽林监。从虎贲到羽林,这三个职位算得上是高级将领了,哀帝时期又给撤了,宋高祖永初年间又重新设立了。江东地区有营兵,江左地区就没有营兵了。羽林监的俸禄是六百石。

接下来说说积射将军和强弩将军。汉武帝的时候,路博德当过强弩校尉,李沮当过强弩将军,宣帝时期许延寿也当过强弩将军。强弩将军到了东汉就成了个杂号将军,前汉到魏朝都没有积射将军这个职位。晋朝太康十年,设立了射营和弩营,就有了积射将军和强弩将军来管。骁骑将军到强弩将军这些职位,以前都是各设一人;宋太宗泰始年间以后,多是凭借军功获得这些官职,现在这些职位也都取消了。

再来说说殿中将军和殿中司马督。晋武帝的时候,宫内宿卫部队号称三部司马,就设立了这两个官职,分别隶属于左右两卫。江东地区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个职位各十人。朝廷举行宴会或朝会的时候,将军要穿戴盔甲,侍奉在皇帝左右;晚上开城门的时候,就由他们拿着白虎旗帜进行监视。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改用门阀世家子弟来担任这两个职位。宋高祖永初年间,这两个职位的人数增加到二十人。后来人数超过规定,就称之为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后来这些职位也都取消了。

武卫将军这个职位,没有固定人数。一开始是魏王设立的武卫中郎将,文帝即位后改名为卫将军,主要负责禁卫军,现在宫廷卫队跟它职责不一样。晋朝这个职位也不常设。宋世祖大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武卫将军,代替了殿中将军的职责,地位和员外散骑侍郎差不多。

最后是武骑常侍,这个职位也没有固定人数。汉朝西京时期设立的官职,皇帝出游打猎的时候,他们负责跟随,射杀猛兽。后汉、魏、晋时期都没有这个职位。宋世祖大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这个职位,地位和奉朝请差不多。

话说古代有个官职叫御史丞,就一个人管着,主要负责弹劾那些不守法的人。秦朝的时候,御史大夫手下有两个丞,一个叫御史丞,另一个叫御史中丞。宫里的档案和书籍都放在兰台,而御史中丞就住在那里办公。御史中丞对外监督地方官员,对内管理侍御史,接受公卿大臣的奏报,按章办事,进行弹劾。当时御史中丞也受理奏报,所以说他们的职责还是有区别的。

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改名叫大司空,还设了个长史,但是御史中丞的官职没变。哀帝建平二年,又改回御史大夫了。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了。这时候,御史中丞被外派到御史台当老大,改名叫御史长史。光武帝时期,又改回叫中丞了,还兼管少府的一些事。到了献帝时候,又重新设立了御史大夫,设了个长史,就不再管中丞了。汉朝的时候,御史中丞要是遇到尚书丞郎,中丞就得下车拿着笏板行礼,而丞郎坐在车上只用抬手回礼就行了。这规矩啥时候取消的,就不知道了。御史中丞每个月二十五日,要绕着皇宫的城墙走一圈。史书上说,以前执金吾每个月要绕着皇宫走三圈,这可能就是把执金吾的职责给取消了,然后让御史中丞来负责这件事。御史中丞的俸禄是一千石。

再来说说治书侍御史,这个官职主要负责弹劾六品以上官员。汉宣帝曾经闭门处理政务,让两个御史负责处理文书,所以就叫他们治书御史了。汉朝的时候,东京的治书御史负责解释法律,全国各地有疑难案件,就用法律来判断对错。到了魏晋时期,治书侍御史就分管侍御史手下各个部门的事务,有点像尚书的两个丞一样。

说白了,侍御史这官职,在周朝的时候叫柱下史。《周官》里就记载了御史的职责,是负责管理政令的,这跟侍御史的活儿差不多。秦朝设立了侍御史,汉朝沿袭下来,两汉时期一共十五个人担任这个职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监督检查违法行为,接受公卿大臣的奏报,发现有违规失误的就上报弹劾。侍御史府下设五个部门,分别是:令曹,管律法条令;印曹,管刻制印章;供曹,管祭祀活动;尉马曹,管官府的马匹;乘曹,负责护卫皇帝出行。

魏朝的时候,御史只有八个人,设有治书曹,负责财政支出和运输;课第曹,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其他的部门我不太清楚了。晋朝西晋时期,御史府下设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旂曹、营军曹、算曹、法曹,一共十三個部门,而御史只有九个人。晋朝东晋初期,取消了课第曹,设立了库曹,负责管理马匹牛羊和市场租税。后来又把库曹分成了外左库和内左库两个部门。宋太祖元嘉年间,取消了外左库,内左库改名为云左库。宋世祖大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外左库。到宋废帝景和元年,又再次取消了外左库。宋顺帝初期,取消了营军曹和水曹,算曹和法曹合并,吏曹也不再设置御史,所以那时候只有十个御史了。

魏朝还设有殿中侍御史两个,大概是从兰台派两个人到宫殿里监督违法行为的。晋朝西晋有四个殿中侍御史,东晋只有两个。秦汉时期有符节令这个官职,属于少府,下辖符玺郎和符节令史。这大概是对照《周礼》里典瑞和掌节的职务来的。汉朝到魏朝,符节令就成了一个独立的部门,官职位次在御史中丞之下,主要负责颁发符节、铜虎符和竹使符。晋武帝泰始九年,把兰台和符节令合并,设立了符节御史来管理这些事务。

大家好,咱们今天来聊聊古代的一些官职。首先是“谒者仆射”,这可是个大官,就一个人管着所有官员的拜见和排位,手下还有十个谒者帮忙处理一些小的拜见和奏章的事务。这官职啊,从秦朝就有了。“谒”呢,就是请求的意思。 根据《汉官》这本书的记载,尧帝让舜去试政,在四个城门接待宾客,这活儿跟谒者仆射的职责差不多。秦朝的时候有七十个谒者,汉朝沿袭了这个制度。到了后汉,谒者仆射主要负责引导官员。有个叫何熙的,当上谒者仆射后,在宫殿里赞礼,声音洪亮,震动左右,看来这官还兼管着唱赞呢! 汉朝的时候,还有五个常侍谒者和三十五个谒者,比西京时期少了一半。 魏朝的时候,谒者就只有十个了,晋武帝时期,把仆射给撤了,把谒者归到兰台。后来江左地区又恢复了仆射的职位,不过后来又给撤了,宋世祖大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级别相当于千石。

接下来咱们说说“都水使者”,也是一个人管着船运和水利工程。秦汉时期有都水长和都水丞,主要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归属太常。汉朝的东京地区精简了都水官职,设立了河堤谒者,魏朝沿袭了这个制度。汉朝的时候,水衡都尉负责上林苑的水利,魏朝则负责全国水军的船只和器械。晋武帝时期,撤销了水衡都尉,设立了都水使者,河堤管理就归属都水使者了。都水使者手下还有两个参军和一个谒者,其他的属官人数不固定。晋朝西朝有参军,但没有谒者,谒者是江左地区设立的。永嘉六年,胡人攻入洛阳,都水使者爰浚提前督促运输,才得以幸免。所以说,晋武帝设立这个职位,主要就是负责运输的。江左地区后来取消了河堤官职。

最后,咱们来说说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这两个官职,都是一人一个,每个官职下还设有丞一人。 “傅”啊,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文王世子》里记载说,古代的三王教育世子,都是太傅在前,少傅在后,辅导世子是他们的主要职责。汉高祖九年,叔孙通被任命为太子太傅,职位在太常之上。汉朝的时候并没有丞这个职位,魏朝时期没有东宫,所以晋朝才设立了丞这个职位。晋武帝泰始五年,下令太子要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太傅和少傅,两位傅都不能上书,要恭敬。太傅和少傅手下都有功曹、主簿、五官等属官。太傅的级别是二千石,少傅也是二千石。

太子詹事只有一个,下面还配个丞。地位跟尚书令、领军将军差不多。詹,就是省的意思。汉朝西京的时候,太子门下的大夫、庶子、洗马、舍人这些都归属于两位傅(少傅、太傅),而率更令、家令、仆、卫率这些则归属于詹事。这些官职都是秦朝就有的。后来汉朝把詹事给省掉了,太子手下的官都归少傅管,太傅就不再管人了。到了晋朝初期,太子手下的官又都归两位傅管了。可到了咸宁元年,詹事又给恢复了,两位傅就不再管太子手下的官了。詹事这个官职,是二千石的级别。

家令也只有一个,下面还配个丞。这是晋朝才设立的官职。汉朝的时候,太子有十个县的汤沐邑(享受特权的邑),家令就负责管理这些邑。他还负责刑狱和饮食方面的事务,地位跟廷尉、司农、少府差不多。汉朝东京都城里有个叫食官令的官,负责太子的饮食。到了晋朝,食官令就成了个独立的官职,不再归家令管了。

率更令也只有一个,负责宫殿门户和赏罚的事务,地位跟光禄勋、卫尉差不多。汉朝东京都城里,率更令还管着庶子、舍人,但晋朝就不管了。从汉朝到晋朝,家令的地位都在率更令之下;到了宋朝,家令的地位就超过率更令了。

仆也只有一个。汉朝的时候,太子五天要上朝一次,如果不是正式上朝的日子,仆和中允就会一大早就去问候太子的起居,仆还负责车马和皇族亲属的事务,地位跟太仆、宗正差不多。从家令到仆,这三个官职是太子的三卿,都是千石的级别。

门大夫有两个。汉朝东京都城里设立的,地位跟中郎将差不多,负责处理远近的奏章。是六百石的级别。

中庶子有四个。地位跟侍中差不多。汉朝东京都城里原本有五个,晋朝减少到四个。也是六百石的级别。

中舍人有四个。汉朝东京都城里太子手下有个中允的官职,地位在中庶子之下,在洗马之上,感觉有点像现在的中书舍人。中舍人这个官职是晋朝初期才设立的,地位跟黄门侍郎差不多。

食官令只有一个,地位跟太官令差不多。汉朝东京都城里就有这个官职。现在归中庶子管了。

庶子有四个。地位跟散骑常侍、中书监令差不多。这是晋朝的制度。汉朝西京都城里有五个,汉朝东京都城里没有这个官职,地位跟三署中郎差不多。古代诸侯的世子,都有庶子这个官职,秦朝沿用了这个名称。是四百石的级别。

舍人,一共十六个人。他们的职位相当于散骑侍郎、中书侍郎,这是晋朝的制度。汉朝没有这个官职,掌管宿卫的工作类似于汉朝的三署中郎。

洗马,一共八个人。他们的职位相当于谒者、秘书郎。汉朝的时候有十六个人担任这个职位。太子出行的时候,值班的洗马要在前面开路,维护仪仗的威仪,他们的俸禄相当于六百石。

太子左卫率,七个人;太子右卫率,两个人。这两个卫率的职务和二卫差不多。秦朝的时候就有了卫率这个官职,汉朝沿袭下来,主要负责宫门的守卫。晋朝初期叫做中卫率,到泰始年间才分为左右两卫,各领一军。惠帝时期,愍怀太子在东宫,又增设了前后二率。成都王颖当了太子,又设立了中卫率,所以一共有了五个卫率。江左地区初期,取消了前后二率。孝武帝太元年间又重新设立了。这些官职都有丞,晋朝初期设立的。宋朝时期只保留了左右二卫率。他们的俸禄原来是四百石。

太子屯骑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翊军校尉,这三个校尉各七人,都是宋朝初期设立的。屯骑、步兵,是从台校尉演变而来的;翊军,是晋武帝太康年间设立的,最初也是台校尉,唐彬担任过这个职位,江左地区后来取消了。

太子冗从仆射,七个人,宋朝初期设立的。

太子旅贲中郎将,十个人,职务和虎贲中郎将差不多。宋朝初期设立的。《周官》里记载有旅贲氏。汉朝的制度是,天子有虎贲,诸侯王有旅贲。旅,意思是众多。

太子左积弩将军,十个人;太子右积弩将军,两个人。汉朝的东京积弩将军,是个杂号官职,没有左右之分。魏朝到晋朝的江左时期,左右积弩将军成为台职,统领营兵。宋朝时期,东宫不再设置营兵了。

殿中将军,十个人;殿中员外将军,二十个人,宋朝初期设立的。

平越中郎将,晋武帝设立的,驻守广州,负责治理南越地区。

南蛮校尉,晋武帝设立的,驻守襄阳。江左地区初期取消了,不久又重新设立,驻守江陵。宋世祖孝建年间又取消了。

西戎校尉,晋朝初期设立的,驻守长安。安帝义熙年间又重新设立,驻守汉中。

宁蛮校尉,晋武帝设立的,驻守襄阳,鲁宗之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

话说啊,南夷校尉这个官职,是晋武帝时期设立的,管辖宁州地区。后来到了江左,就改名叫镇蛮校尉了。还有个四夷中郎校尉,这些官职下面都有长史、司马、参军这些下属官员帮忙办事。

魏晋时期呢,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护军官职,比如将军之类的,现在也还有一些类似的官职,像镇蛮护军、安远护军等等。这镇蛮护军啊,是加在庐江太守、晋熙太守、西阳太守上面的,相当于一个更高的头衔;安远护军呢,则是加在武陵内史上面的,也是类似的道理。

话说古代的刺史,每个州就只有一个。这职位啊,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设立的四监来治理全国,还有唐尧虞舜时代的十二牧,都差不多是干这个的。后来周朝改名叫典,秦朝叫监御史,再后来丞相又派人到各州去巡查,就叫刺史了。“刺”这个字,意思就像考察、查看一样,写文章也叫“刺”,汉朝规定刺史不能干预尚书的事务,也是这个道理。

刺史每年要上报六条重要的奏章,第一条是说那些势力强大的家族,田地房屋超过规定,仗势欺压弱小,以多欺少;第二条是说那些二千石的官员不执行朝廷的命令,不遵守制度,徇私枉法,暗中勾结,侵占百姓利益,聚敛钱财,干坏事;第三条是说那些二千石的官员不认真处理疑难案件,草率杀人,生气就加重处罚,高兴就随意赏赐,扰民苛刻暴虐,残害百姓,搞得民怨沸腾,谣言四起;第四条是说那些二千石的官员选拔任用官员不公正,只提拔自己喜欢的人,压制贤才,重用庸才;第五条是说那些二千石的官员的子弟仗着父母的权势,到处托关系,走后门;第六条是说那些二千石的官员违背朝廷法令,巴结权贵,收受贿赂,破坏法律法规。每年年底,刺史都要乘驿车到京城去汇报工作。成帝绥和元年,刺史的职位改成了牧,哀帝建平二年又改回刺史了。

西汉时期,刺史乘驿车巡视各地,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到了东汉,刺史才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每八个月巡视一次,也不用再到京城去汇报了。晋朝的江左地区仍然沿用郡县的诏令,枣据的《追远诗》里就写道:“先君为钜鹿太守,迄今三纪。忝私为冀州刺史,班诏次于郡传”,就是这个意思。到了灵帝时期,天下逐渐混乱,豪强们各自占据州郡,刘焉、刘虞都从九卿的职位上被任命为益州牧、幽州牧,刺史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了。

刺史的属下官员有别驾从事史一人,跟随刺史巡视;治中从事史一人,管理钱粮和文书;兵曹从事史一人,负责军事;部从事史每郡一人,负责察访违法行为;主簿一人,负责记录州府事务,审核文书;门亭长一人,负责州府大门;功曹书佐一人,负责选拔任用官员;《孝经》师一人,负责考试《孝经》;月令师一人,负责掌管节令祭祀;律令师一人,负责解释法律;簿曹书佐一人,负责管理文书;典郡书佐每郡一人,负责管理该郡的文书,这些都是汉朝的制度。现在除了这些,还有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主簿、西曹书佐、祭酒从事史、议曹从事史、部郡从事史,从主簿以下,人数多少,各州不同,以前并没有固定的规定。晋成帝咸康年间,江州又设立了别驾祭酒,地位在其他僚属之上,而别驾从事史仍然保留,现在已经没有了。别驾、西曹负责吏治和选举事务,治中负责管理各部门的文书事务。西曹就是汉朝的功曹书佐。祭酒负责掌管各部门的兵、贼、仓、户、水、铠等事务。扬州没有祭酒,由主簿负责这些事务。荆州有从事史,地位在议曹从事史之下,大概是从魏晋时期才设立的。现在广州、徐州有月令从事,跟其他州的曹史一样,是汉朝旧有的名称。汉武帝元封四年,规定各州每年推荐一个秀才。后来东汉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称茂才,魏朝又改回秀才。晋朝江左扬州每年推荐两个人,其他州推荐一人,有的三年推荐一人,根据州的大小而定,都要参加策问考试。晋朝的东海王司马越担任豫州牧时,牧下设长史、参军,庾凯担任长史,谢鲲担任参军,这是牧的设置,刺史没有。牧是二千石的官职,刺史是六百石的官职。

话说啊,郡守是秦朝的官职。秦朝灭了六国之后,就把各个地方改成郡,每个郡都设郡守、郡丞、郡尉各一人。郡守负责管理百姓,郡丞帮他干活。要是郡在边境,郡丞就当长史。江南一带都管郡丞叫丞。郡尉呢,管军队,负责防盗贼。汉景帝当政的时候,改了郡守的称呼,叫太守,郡尉改叫都尉。后来光武帝又取消了都尉,不过后来又经常设置东部都尉、西部都尉什么的。如果管辖地区有蛮夷,还会设属国都尉。汉朝末年和三国时期,很多地方都用各部的都尉来管郡。晋成帝的时候,又取消了郡丞的职位。宋太祖的时候,又重新设立了。

郡里的官署机构和中央政府差不多,就是没有东西两曹,有个功曹史,负责选拔人才;还有五官掾,负责处理各种事务;各县还有都邮、门亭长,还有负责记录、督促事情的史官,这些都是沿袭汉朝的制度,现在差不多还是这样。各个郡都有自己的老规矩,各部门的名称也常常不一样。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元光元年开始,规定郡国要举荐孝廉,人口二十万以上的郡,每年举荐一人;四十万以上,每年举荐两人;六十万,三年;八十万,四年;一百万,五年;一百二十万,六年;不到二十万的,两年举荐一人;不到十万的,三年举荐一人。举荐的人才要符合四种条件:一,品德高尚,志向高洁;二,学识渊博,在博士学院学习过;三,熟悉法律法规,能解决疑难问题,能审核文件,像御史一样;四,刚毅果断,遇事不慌,有能力担任三辅的县令。魏朝初期,改了规定,人口十万以上每年举荐一人,要是特别优秀的人才,不管人口多少都可以举荐。江南地区,丹阳、吴郡、会稽、吴兴这些大郡,每年都举荐两个人。

汉朝的制度是,每年派上计掾史各一人去朝廷汇报郡里的情况,写成报告,叫做阶簿,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太守的俸禄是二千石,郡丞是六百石。

县令啊,县长啊,都是秦朝就有的官职。大的叫县令,小的叫县长,侯国里管事的叫相。汉朝的制度,每个县设一个丞,大的县设两个尉,小的县设一个尉。五个家庭组成一个伍,由伍长管;两个伍组成一个什,由什长管;十个什组成一个里,由里魁管;十个里组成一个亭,由亭长管;十个亭组成一个乡,乡里还有乡佐、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各一个人。乡佐、有秩负责收税,三老负责教化百姓,啬夫负责处理纠纷,游徼负责抓捕坏人。其他的官吏,大概跟郡里的官职差不多。县里用五个官吏做廷掾,后来就取消了丞这个职位,只有建康县还有狱丞,其他的官职,有的县有,有的县没有,都是沿袭旧俗,没有统一的规定。晋朝的时候,江右洛阳县设了六个都尉,其他大县设两个,中等大小的县各设一个。宋太祖元嘉十五年,那些小的县又给裁撤了一些。各级官府到郡里办事,都带五百人,旧的说法是古代国君出行带兵,卿出行带随从。随从,就是五百人。现在县令以上的官,相当于古代的诸侯,所以带四五百人,就像古代军队出行那样,这是沿袭古义。韦曜说,五百这个数,本来指的是伍伯。伍,是当的意思;伯,是道的意思。让这些人引导着,走在正道上,来驱除障碍。周朝的制度,五百人为一旅,领队都是大夫,没听说过像现在这样官位低下的。还有,《周礼》里秋官有一条记载,说条狼氏掌管执鞭开道,天子出行,八个人夹道;诸侯出行,六个人;伯爵出行,四个人;子男出行,两个人,这跟现在的情况很接近,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汉官》里也有伯使这个官职,主要负责为其他官员开道,走在正道上,所以叫伯使,这跟前面说的也差不多。县令的俸禄从一千石到六百石不等;县长的俸禄是五百石。

第二段:

总而言之,古代县一级政府的机构设置,从秦汉到晋宋,变化挺大的,人员配置也比较复杂,而且各地情况也不尽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五百人的说法,也解释得比较多,有人说是为了效仿古代诸侯出行时的仪仗,也有人说是源于周朝的制度,还有人从《周礼》和《汉官》里寻找依据,说法不一,但都跟古代的官制和出行礼仪有关。 简单来说,县令县长的俸禄差别也挺大,县令最高能拿到一千石,最低也有六百石,而县长只有五百石。

汉朝初期,朝廷设置太傅辅佐皇帝,内史负责治理百姓,丞相统领百官,中尉掌管军事。地方官职设置也和京城差不多。

等到景帝时期,为了吸取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王不能再治理自己的封地,改由朝廷派官员管理,丞相的称呼也改成了“相”,还取消了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职,其他一些官员的职位数量也减少了。

后来,汉朝把内史改成了京兆尹,中尉改成了执金吾,郎中令改成了光禄勋,而诸侯国的官职设置则保持不变;太仆改称仆,司农改称大农。成帝时期,又规定相的职责和郡太守一样,于是取消了内史。中尉的职务也和郡尉一样,太傅就简称为傅了。汉朝的首都也设置了一名太傅,诸侯王都要听从他的教诲;还设有一名相,负责治理百姓;一名中尉,负责处理盗贼案件;一名郎中令,负责郎官的宿卫;一名仆,以及一名治书,这治书的官职,最初叫尚书,后来改名了;此外还有中大夫,人数不固定,主要负责皇帝出使京师及诸侯国的事务;还有谒者、礼乐、卫士、医工、永巷、祀礼等长官各一人;郎中人数不固定。魏朝的谒者官属,史书上没有记载具体的等级顺序。

晋武帝初期,设置了师、友、文学各一人。师就是太傅,因为景帝的名字里有个“师”字,所以改称太傅。宋朝又把太傅改回师了。至于文学这个官职,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友这个官职,是根据文王、仲尼有四位朋友的说法而设置的。宋朝把太守改成了内史,取消了相和仆这两个官职。郎中令、中尉、大农成为三个卿。大国设置左右常侍各三人,取消了郎中,设置了侍郎二人。大国还设置了上军、中军、下军三个将军;中等规模的国家设置上军将军、下军将军各一人;小国只设置上军将军。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令丞各一人,治书四人,中尉、司马、世子庶子陵庙、牧长各一人,谒者四人,中大夫六人,舍人十人,典医丞、典府丞各一人。

宋朝以后,沿用晋朝的制度,无论大小诸侯国,都设置了三军。按照晋朝的制度,典书令的职位在常侍之下,侍郎之上;但在江南地区,侍郎的职位在常侍之下,典书令则在三军之下。江南地区以后,诸侯国就不再设置中尉、常侍、三军了,侯国也不再设置大农、侍郎,伯爵子男只设置典书以下的官职,也不再设置学官令了。其他官职也根据等级依次减少。晋朝江南地区,公侯以下的官职设置,根据国家大小而定,没有固定的标准。晋朝江南地区的诸侯国,都实行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朝廷直接管理的制度。

元帝太兴元年,也就是公元318年,开始实行九分收成,留一分给老百姓的制度。 这可是个大新闻,相当于国家正式出台政策,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了。以前啊,估计收成全被官府拿走了,老百姓日子肯定不好过。

这政策一出台,老百姓心里肯定乐开了花,终于能有点盼头了,不用担心颗粒无收,饿肚子了。 想想看,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总算能留下点粮食过日子了,这政策简直是雪中送炭啊! 虽然只留下一成,但聊胜于无,至少能保证温饱,这在当时可是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这政策的出台,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估计之前赋税太重,民不聊生,所以才出台这个政策来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总之,"元帝太兴元年,始制九分食一",这短短一句话,背后可是包含着许多信息啊,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统治者对民生的关注,虽然程度有限,但也是个进步。 这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单从政策本身来看,它确实体现了一种“与民同乐”的理念,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各位领导,大家好!这儿有一份官职等级表,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级别,那是相当高的!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还有其他一些同级别的官员,都属于这一级。

第二级别,也挺厉害的!特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其他大将军和持节都督们,都排在这儿。

第三级别,就稍微靠后一些了。侍中、散骑常侍、尚书令、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还有那些征讨、镇守一方的将军,级别最高到龙骧将军,光禄大夫,以及其他卿、尹,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领军、护军,还有县侯,都属于这一级。

第四级别,官职就更细致一些了。从二卫到五校尉,从宁朔将军到五威将军、五武将军,四中郎将,那些管兵的刺史,戎蛮校尉,御史中丞,都水使者,还有乡侯,都在这一级。

第五级别,这级的官员也比较多。给事中、黄门、散骑、中书侍郎、谒者仆射,三将,积射将军、强弩将军,太子中庶子,庶子,三卿,率,从鹰扬将军到陵江将军,那些不领兵的刺史,郡国太守,内史,相,还有亭侯,都属于这一级。

第六级别,官职名称开始变得更复杂了。尚书丞、郎,治书侍御史,侍御史,三都尉,博士,抚军以上及持节都督领护长史,司马,公府从事中郎将,廷尉正,监,评,秘书著作丞,郎,王国三卿,师,友,文学,那些县里年薪一千石以上的官员,太子门大夫,殿中将军,司马督,各种各样的护军,还有阙内侯,都在这一级。

第七级别,官职就更基层一些了。谒者,殿中监,其他卿、尹的副手,太子太傅、太子詹事、率的副手,那些年薪六百石的军长史、司马,各府参军,戎蛮府的长史、司马,公府掾属,太子洗马,舍人,食官令,还有那些年薪六百石的县令,都属于这一级。

第八级别,就更低了。内台正令史,郡丞,县里的署长,以及各种各样的宣威将军以下的官员,都在这一级。

第九级别,是最低的一级了。内台书令史,外台正令史,县里的署丞,尉,都在这一级。至于那些新设立的官职,不在这个表里的,就根据他们的实际职务级别来安排,这是上面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