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宁州、广州、交州、越州,这些地方啊,咱们一个个来说。先说益州刺史,这是汉武帝从梁州分出来的,管辖范围跟梁州不一样,下辖29个郡,128个县,户口有5万3千1百4十一户,人口24万8千2百9十三人。从京城到这儿,走水路要9970里。

然后是蜀郡太守,这个官职是秦朝设立的。晋武帝太康年间,改名叫成都国,后来又改回去了。管辖5个县,户口1万1千9百2户,人口6万8千7十六人。成都令,郫令,繁县令,鞞县令,这些都是汉朝就有的县。鞞县,汉朝和晋朝的《太康地志》都叫它牛鞞县,属于犍为郡,不过何志(注:指何氏所著的地理志)说晋穆帝时期才有的。永昌令,是孝建二年用迁来的百姓设立的。

广汉太守,是汉高祖六年设立的。《晋太康地志》上说它属于梁州。管辖6个县,户口4千5百8十六户,人口2万7千1百4十九人。从益州到这儿陆路600里,从京城走水路9900里。雒县令,什邡令,郪县令,新都令,这些都是汉朝就有的县。新都县,晋武帝时曾被封为王国,太康六年又降为县,属于广汉郡。阳泉令是蜀郡从绵竹分出来的。伍城令,是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立的,太康六年撤销,七年又恢复了。何志说是刘氏设立的。

巴西太守,谯周的《巴记》记载,建安六年,刘璋把巴郡垫江以北的地方分出来设立了巴西郡。徐志说这是南阳的流民迁徙到蜀汉后才设立的,晋武帝才设立的,这说法不对。本来它属于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才划给益州。何志说梁州和益州都没有这个郡。巴西郡管辖9个县,户口4千9百5十四户,人口3万3千3百4十六人。阆中令,汉朝就有的县,属于巴郡。西充国令,《汉书地理志》说巴郡有充国县,《续汉郡国志》说和帝永元二年,从阆中分出来设立充国县,这两个说法不一样。《晋太康地志》说西南有两个充国县,都属于巴西郡。南充国令,谯周的《巴记》记载,初平六年,从充国县分出来设立南充国县。

安汉县,是个老县城了,以前属于巴郡。

汉昌县,是和帝永元年间才设立的。

晋兴县,徐志的书里没记载啥时候建的。

平州县,是晋武帝太康元年,因为当地老百姓归顺朝廷才设立的。

怀归县和益昌县,徐志的书里也没记载啥时候建的。

梓潼太守,根据《晋太康地志》记载,是刘氏从广汉分出来的。以前属于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划归益州。《永初郡国》里还提到汉德县和新兴县,徐志的书里也提到了,但说法一样。徐志说,新兴县是义熙九年设立的;汉德县是老县城。但是查了查,两汉时期压根儿没汉德县这地方,《晋太康地志》和王隐的书里都有记载,估计是刘氏设立的。而且益州和梁州压根儿就没这个郡。梓潼郡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三十四户,人口两万一千九百七十六人。

涪县,汉朝时候就有的老县城了,属于广汉郡。

梓潼县,也是汉朝时候就有的老县城,属于广汉郡。

西浦县,徐志的书里说义熙九年设立的。

万安县,徐志的书里说是老县城,但是两汉和晋朝的史书上都没记载,有点奇怪。

巴郡太守,是秦朝设立的。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七百三十四户,人口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三人。从郡里到州治,水路一千八百里,陆路五百里,另外还有水路两千二百里;到京都,水路六千里。

江州县和临江县,都是汉朝时候就有的老县城。

垫江县,也是汉朝的老县城,献帝建安六年划归巴西郡,刘禅建兴十五年又恢复原状了。

枳县,也是汉朝的老县城。

遂宁太守,《永初郡国》里记载有,但是何氏的书里没有,徐志说这是个老县城。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三百二十户。

巴兴县,徐志的书里没记载啥时候建的,估计是李氏设立的。

德阳县,西汉没有,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里都记载属于广汉郡。

广汉县,汉朝的老县城,属于广汉郡。蜀汉的时候好像也有这个县,但具体是哪个,不太清楚。

晋兴县,徐志的书里没记载啥时候建的。

江阳太守,是刘璋从犍为郡分出来的。后来地盘丢了,就搬到武阳去办公了。管辖四个县,户口一千五百二十五户,人口八千二十七人。

江阳县,汉朝的老县城,属于犍为郡。

绵水县和汉安县,另有记载。(此处略过)

常安县,是晋孝武帝时期设立的。

话说有个怀宁太守,管辖的地区原来是秦朝和雍州的流民居住的地方,后来晋安帝登基后才正式设立的。这地方原本属于南秦,到了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才划归益州管辖。一共管着三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三百一十五户,人口是五千九百五十人,行政中心设在成都。

接下来是始平令,这个咱们以后再说。西平令,《永初郡国》里直接说是西平,何志的记载里说它原来属于天水郡,叫西县。万年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属于冯翊郡。宁蜀太守,《永初郡国》里记载有这个地方,何志的记载里却没有,徐广的记载里说这是以前就有的。对了,《永初郡国》和徐广的记载里都有西垫江县,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宁蜀太守管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六百四十三户。

广汉令,这个咱们以后再说,顺便说一句,遂宁郡也有个广汉县。广都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属于蜀郡。升迁令,《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它属于汶山郡。西乡令,它原来叫南乡,属于汉中郡,晋武帝太康三年才改名叫西乡。

越巂太守,这个官职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以前是邛都国的地盘,何志的记载里没有这个地方。它管辖八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三百四十九户。邛都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新兴令,《永初郡国》里记载有这个县。台登长、晋兴长、会无长、卑水长、定莋长,这些都是汉朝就有的县。苏利长,汉朝的时候叫苏示,后来改名叫苏利。

汶山太守,《晋太康地志》记载这是汉武帝设立的,孝宣帝地节三年并入蜀郡,后来刘氏又重新设立了这个官职。它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一百七户,人口是六千一百五人。离州府一百里地,离京都一万多水路。都安侯相,这是蜀地设立的官职。晏官令,何志的记载里说是魏国平定蜀地后设立的,但是《晋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

南阴平太守(阴平郡咱们以后再说),永嘉年间因为战乱,这里的人迁移到这里,就归属了这里,行政中心设在苌阳。它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二百四十户,人口是七千五百九十七人。阴平令,这个咱们以后再说。绵竹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属于广汉郡。犍为太守,汉武帝建元六年设立,是为了管理开辟夜郎国后设立的。它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三百九十户,人口是四千五十七人。离州府九十里地,离京都一万多水路。武阳令、南安令、资中令、僰道令,这些都是汉朝就有的县。

治官令,是晋安帝义熙十年设立的。简单来说,就是晋安帝义熙十年的时候,设立了一个叫治官的地方,开始管理地方事务了。

始康县的太守,是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任命的,当时有很多关中和陇西的流民。始康县管辖四个县,总共一千六百三十户人家,四千二百二十六口人,县衙设在成都。 始康县令也是晋安帝任命的。新城子县令、谈县令、晋丰县令,这些都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

晋熙县的太守,也是晋安帝时期任命的,当时有很多秦州的流民。晋熙县管辖两个县,总共七百八十五户人家,三千九百二十五口人。晋熙县令、苌阳县令,这些也都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

晋原县的太守,是李雄把蜀郡分出来一部分,叫做汉原,后来晋穆帝改名叫晋原。晋原县管辖五个县,总共一千二百七十二户人家,四千九百六十口人。从州府到晋原县陆路一百二十里,从京都到晋原县水路一万里。江原县和临邛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都属于蜀郡。

晋乐县,根据何志的记载,以前属于沈黎。但是《晋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沈黎郡和晋乐县。徙阳县,汉朝的时候就迁徙过,属于蜀郡,东汉的时候属于蜀郡属国都尉。《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徙阳县属于汉嘉郡。汉嘉县,以前是汉朝的青衣县,属于蜀郡,汉顺帝阳嘉二年改名。刘氏建立了汉嘉郡,晋朝的时候,长江以西还是郡,长江以东就改成县了。

宋宁县的太守,是文帝元嘉十年,因为吴营的侨民才设立的。宋宁县管辖三个县,总共一千三百六户人家,八千三百四十二口人,县衙设在成都。欣平县、宜昌县、永安县,都是和宋宁县同时设立的。

安固县的太守,是张氏在凉州设立的。晋哀帝的时候,很多百姓逃难到蜀地,所以才设立了这个县,原本属于南秦郡,文帝元嘉十六年才划归益州。安固县管辖六个县,总共一千一百二十户人家,六千五百五十七口人,距离州府一百三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里。略阳县(另有记载),桓陵县是张氏设立的。临渭县,《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略阳县。清水县(另有记载),下邽县,何志记载是汉朝的老县,但是考证后发现二汉和晋朝都没有这个县。兴固县,是何志记载新设立的县。

话说南汉中太守的设置,根据《晋地记》记载,是在孝武帝太元十五年,由梁州刺史周琼上表设立的。而根据《起居注》记载,南汉中原本属于梁州,元嘉十六年就已经存在了。《永初郡国》也记载南汉中属于梁州,管辖的县与《起居注》记载的相同。综合《永初郡国》和《起居注》来看,南汉中郡是在太元年间设立的,而何志的记录里却没有这个郡,所以应该是永初之后被撤销了,到了大明三年才重新设立。南汉中郡管辖五个县,总户数一千八百四十四户,人口五千二百四十六人。

南长乐令、南郑令、南苞中令、南沔阳令、南城固令,这些县令的设置都跟南汉中郡同时进行的。

北阴平太守的设置,根据记载,它原本属于秦州,在文帝元嘉二十六年才被划入。不过,《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录里,秦州、梁州、益州都没有北阴平郡的记载。北阴平郡管辖四个县,总户数一千五百三十户,人口六千七百六十四人。阴平令的设置情况前面已经提到了。南阳令、桓陵令、顺阳令的设置,都是因为当地南阳白民和安固郡居民的迁徙而设立的。

武都太守的设置情况另有记载,《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录里,益州也没有武都郡。武都郡原本属于秦州,也是因为居民迁徙而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总户数九百八十二户,人口四千四百一十人。武都令、下辩令、汉阳令都是沿用汉朝旧名的。略阳令、安定令则是因为当地居民迁徙而设置的,分别对应汉朝的略阳郡和安定郡。

新城太守是何志记录中新分设于广汉郡的,管辖两个县,总户数七百五十三户,人口五千九百七十一,距离州府(此处缺失)距离京都九千五百三十里。北五城令、怀归令都是何志记录中新设立的。南新巴太守的设置情况另有记载,《起居注》记载新巴郡是文帝元嘉十二年,因为剑南地区的居民迁徙而设立的。何志的记录里也记载了新巴郡的新设,但新巴居民原本属于梁州,设立后才被划入。南新巴郡管辖六个县,总户数一千七十户,人口二千六百八十三人。新巴令、晋城令、晋安令都是何志记录中晋安帝时期设立的。

汉昌县令,何氏的记载说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桓陵县令,何氏的记载说是晋哀帝时期设立的。但是根据《起居注》记载,南新巴郡是元嘉十二年设立的。何氏说这些县是新设立的,那就说明之前并没有这个郡,而他却说这些县是晋哀帝、安帝时期设立的,这说法不太靠谱。

绥归县令,何氏的记载里没有。徐氏有记载,但没有说明设立的具体时间。南晋寿郡太守,梁州原本就有晋寿郡,文帝元嘉十二年,在剑南地区用侨民设立了一个新的晋寿郡。这个郡管辖五个县,户口一千零五十七户,人口一千九百四十三人。距离州府一百二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多里。晋寿县令(另有记载)。兴安县令(另有记载)。兴乐县令,汉朝、魏朝都没有这个县。《晋太康地记》记载:“元康元年改名,原名白马县,属汶山郡。”何氏的记载说是汉朝旧县。但是查阅汉朝益州的资料,并没有找到白马县。邵欢县令(另有记载)。白马县令(另有记载)。

宋兴郡太守,文帝元嘉十年,废除建平营后设立的。管辖南陵、建昌两个县。何氏的记载里没有南陵县,却有南汉、建忠县。徐氏的记载里没有建忠县,却有永川县,何氏说建忠县是新设立的。这个郡管辖三个县,户口四百九十六户,人口一千九百四十三人,郡治设在成都。南汉县令,何氏记载说是晋穆帝时期设立的,原来属于汉中郡,后来迁徙到这里。建昌县令,何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永川县令,徐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南宕渠郡太守,徐氏记载说这是南中地区的居民在蜀地建立的。根据《起居注》,它原来属于梁州,元嘉十六年才划归益州。《永初郡国》记载梁州有宕渠郡,管辖三个县,和这个记载一致,但是没有“南”字,何氏的记载和这个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这个郡元嘉十六年才划归益州,那么何氏的记载应该在益州部分,这说法也有问题。南宕渠郡管辖三个县,户口五百四户,人口三千一百二十七人。宕渠县令,汉朝和《晋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巴郡。汉兴县令,汉朝、魏朝都没有这个县,《晋地志》有记载,属于兴古郡。宣汉县令,前汉没有,后汉属于巴郡,《晋太康地志》没有记载。天水郡太守(另有记载),《永初郡国》和何氏的记载里益州都没有这个郡。徐氏的记载和现在的情况一致。管辖三个县,户口四百六十一户。宋兴县令,徐氏的记载里没有说明设立的时间。上邽县令(另有记载)。西县长(另有记载)。

江阳太守的职位,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何志这个人,以前流落到蜀地,现在又回到家乡担任这个郡守。他管辖着两个县,一共一百四十二户人家,七百四十口人。江阳郡距离州府一千五百八十里,距离京都八千九百里,路途遥远啊。

汉安县,西汉没有这个县,东汉属于犍为郡,《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它属于江阳郡。绵水县,是晋孝武帝时期设立的。

沈黎郡太守,根据《蜀记》记载:“汉武帝元鼎十一年,把蜀地西部的邛莋地区分出来设立沈黎郡,十四年又撤销了。”但是仔细想想,元鼎六年到十一年,这时间对不上。而且,在汉朝和晋朝的史书里都没有记载这个郡,只有《永初郡国》里有记载。徐(注:指徐广)说这是个旧郡。沈黎郡管辖四个县,一共六十五户人家。

城阳县,徐广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兰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越巂郡,史书上写的是“阑”,《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旄牛县,西汉属于蜀郡,东汉属于蜀郡属国都尉,而《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汉嘉郡。

宁州刺史,是晋武帝太始七年设立的。当时把益州南中的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个郡分出来,设立了宁州。太康三年又撤销了宁州,改设南夷校尉。到了惠帝太安二年,宁州又重新设立,并且增加了牂牁、越巂、朱提三个郡。成帝咸康四年,又把牂牁、夜郎、朱提、越巂四个郡分出来设立安州,没多久安州就被撤销了,宁州也跟着被撤销,越巂郡又回到了益州。现在宁州管辖着十五个郡,八十一县,一万两千五百十三户人家。距离京都一万三千三百里,真是远啊!

建宁太守,汉朝的时候是益州郡滇王国,后来刘氏改了名字。它管辖着十三个县,一共两千五百六十二户人家。味县,是汉朝的旧县。同乐县,是晋武帝时期设立的。谈槁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牂牁郡,晋武帝时期又重新设立了。牧麻县,是汉朝的旧县,古书上写的是“牧靡”。漏江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牂牁郡,晋武帝时期又重新设立了。同濑县,是汉朝的旧县,“同”字古时写作“铜”。昆泽县,是汉朝的旧县。新定县,《晋太康地志》有记载。存<马邑>,《晋太康地志》有记载。同并县,是汉朝的旧县,西汉时写作同并,属于牂牁郡。晋武帝咸宁五年撤销了,哀帝时期又重新设立了。

万安县,在长江以南。

毋单县,是汉朝的老县,以前属于牂牁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这地方的归属,古籍记载不一样呢。

新兴县,也在长江以南。

晋宁太守,是晋惠帝太安二年,把建宁郡西部七个县划出来,成立了益州郡,后来晋怀帝又改了名字。这个益州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六百三十七户。离州府七百三十里,离京都水路一万三千七百里,那可是相当远啊!

建伶县,也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连然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滇池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谷昌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秦臧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这里缺失了一些内容)

俞元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记载。

双柏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牂牁太守,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管辖六个县,户口一千九百七十户。离州府一千五百里,离京都水路一万二千里,路途遥远啊。

万寿县,是晋武帝设立的。

且兰县,是汉朝的老县,叫且兰,但《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

故毋敛县,是汉朝的老县。

晋乐县,在长江以南设立的。

丹南县,也在长江以南设立的。

新宁县,何、徐(指何氏、徐氏两位作者)的书里没记载,是后来才设立的。

平蛮太守,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把牂牁、朱提、建宁三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立了平夷郡,后来为了避开桓温的名字而改名。管辖两个县,户口二百四十五户。离京都水路一万三千里,真是远在天边啊!

平蛮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所以才叫平夷县。

鄨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

夜郎太守,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把牂牁、朱提、建宁三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立的。管辖四个县,户口二百八十八户。离州府一千,离京都水路一万四千里,这距离,够远的!

夜郎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

广谈县,《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牂牁郡。

谈乐县,在长江以南设立的。

咱们先说谈柏县,这是汉朝的老县了,属于牂牁郡。

接下来是朱提郡的太守,是刘氏在犍为郡分出来的。它管着五个县,一共一千一百户人家。离州府七百二十里,离京都水路一万四千六百里。

朱提县,西汉的时候属于犍为郡,东汉的时候属于犍为属国都尉。

堂狼县,西汉属于犍为郡,“狼”字应该读作“琅”。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里都记载它属于朱提郡。

临利县,是江左时期才设立的。

汉阳县,西汉属于犍为郡,东汉没有这个县,不过《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朱提郡。

南秦县,原本叫南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的名。

南广郡的太守,是晋怀帝从朱提郡分出来的。它管着四个县,一共四百四十户人家。离州府水路二千三百里,离京都水路一万四百里。

南广县,也是汉朝的老县了,属于犍为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朱提郡。

新兴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它啥时候设立的。

晋昌县和常迁县,都是江左时期设立的。

建都郡的太守,是晋成帝从建宁郡分出来的。它管着六个县,一共一百七十户人家。离州府二千里,离京都水路一万五百里。

新安县、经云县、永丰县、临江县、麻应县、遂安县,这些都是晋成帝时期设立的。

西平郡的太守,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把兴古郡的东边地区分出来设立的。何志的书里说这是晋成帝设立的,不对。《永初郡国》和何志的书里都有西宁县,说这是晋成帝设立的,但现在已经没有了。西平郡管着五个县,一共一百七十六户人家。离州府水路二千三百里,离京都水路一万五千三百里。

西平县、温江县、都阳县,何志的书里都说这是晋成帝设立的。不过根据《晋起居注》记载,太康二年设立了兴古郡的都唐县,这可能就是都阳县。

晋绥县和义成县,何志的书里都说这是晋成帝设立的。估计这五个县都是和郡一起设立的。

最后是西河阳郡的太守,是晋成帝从河阳郡分出来的。它管着三个县,一共三百六十九户人家。离州府二千五百里,离京都水路一万五千五百里。

芘苏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益州郡,后来汉朝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都记载它属于永昌郡。“芘”字应该读作“比”。 简单来说,就是芘苏县的归属地变来变去的。

成昌县令,是晋成帝在位的时候设立的。建安县令也是晋成帝在位的时候设立的。

东河阳太守,这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把永昌郡和云南郡分出来的时候设立的。《永初郡国》里还提到一个西河阳,管着楪榆、遂段、新丰三个县,不过何氏和徐氏的记载里没有这三个县。(据考证,遂段、新丰这两个县在汉朝和晋朝都没有。)东河阳县一共管两个县,户口一共一百五十二户,距离州府两千里的路程,距离京都水路一万五千里。东河阳县令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史书上没说清楚,可能跟郡一起设立的吧。

楪榆县令,汉朝的时候属于益州郡,后来汉朝和《晋太康地志》里都记载它属于永昌郡和云南郡。《前汉书》里“楪”字写作“叶”。云南太守,根据《晋太康地志》记载,以前属于永昌郡。何氏和刘氏的记载说,云南郡是分建宁郡和永昌郡设立的。云南郡管五个县,大概有三百八十一户人家,距离州府一千五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四千五百里。云南县令,汉朝的时候属于益州郡,后来汉朝和《晋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永昌郡和云南郡。

云平县令,是晋武帝咸宁五年设立的。东古复县令,汉朝的时候属于越巂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云南郡,还说跟姑复县在一起。《永初郡国》和何氏的记载里都提到东古复县,但是没说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西古复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但没说设立时间。

兴宁太守,是晋成帝把云南郡分出来后设立的。管辖两个县,户口七百五十三户,距离州府一千五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四千五百里。梇栋县令,汉朝的旧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云南郡。青蛉县令,汉朝的旧县,属于越巂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云南郡。

兴古太守,汉朝的旧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原来是牂牁郡。何氏和刘氏的记载说,兴古郡是分建宁郡和牂牁郡设立的,也就是说,后汉末年的时候被合并了。兴古郡管辖六个县,户口三百八十六户,距离州府两千三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六千里。漏卧县令,汉朝的旧县,属于牂牁郡。宛暖县令,汉朝的旧县,属于牂牁郡,原名叫宛温,是桓温改的名。

律高县,以前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后来被撤销了。晋武帝咸宁元年的时候,因为建宁郡修云县和俞元县之间有很多流民,所以又重新设立了律高县。不过,修云县和俞元县,在汉朝的时候可没有。

西安县,是东晋时期才建立的。句町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南兴县也是东晋时期才建立的。梁水太守府,是晋成帝的时候,从兴古县分出来设立的。它管辖着七个县,户口有431户。距离州府有3000里的水路,距离京都有16000里的水路。梁水县,是和郡同时设立的。

腾休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兴古郡,何志的书里却说它属于建宁郡。后来晋武帝采纳了兴古郡的说法,所以它就归属兴古郡了。西隋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兴古郡。顺便说一句,“西隋”有时也写作“西随”。毋棳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兴古郡。后来刘氏改名为西丰县,晋武帝泰始五年又改回毋棳县。

新丰县和建安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它们是什么时候设立的。镡封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兴古郡。广州刺史府,是吴国孙休永安七年,从交州分出来设立的。它管辖着17个郡,136个县,户口有49726户,人口有206694人。距离京都有5200里的水路。南海太守府,是秦朝设立的。秦朝灭亡后,尉佗占据了这里,直到汉武帝元鼎六年才归属交州。它管辖着10个县,户口有8574户,人口有49157人。

番禺县,是汉朝的老县。熙安县,是文帝时期设立的。增城县,西汉没有,东汉才有。博罗县,是汉朝的老县。西汉和东汉时期都写作“傅”字,《晋太康地志》写作“博”。酉平县,《永初郡国》里有记载。龙川县,是老县。怀化县,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绥宁县,是文帝时期设立的。高要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苍梧郡,后来文帝时期被废除了。始昌县,是文帝时期设立的。

苍梧郡太守的职位,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根据《永初郡国》记载,苍梧郡下辖高要、建陵、宁新、都罗、端溪、抚宁六个县。建陵和宁新县是吴国时期设立的;都罗县是晋武帝时期从建陵县分出来的;晋武帝太康元年,把新宁县改名为宁新县;端溪和抚宁县最早见于《永初郡国》的记载。高要县,何志的记载里没有,其他记载和《永初郡国》一致。徐志的记载里没有建陵、宁新、抚宁三个县。何志和徐志的记载里都有怀熙县。思安、封兴、荡康、侨宁四个县,我怀疑是宋朝末年才设立的。现在苍梧郡一共管辖十一个县,户数六千五百九十三户,人口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三人。从郡治到州治的水程是八百里,到京都的水程是五千五百九十里。

广信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猛陵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怀熙县,是魏文帝时期设立的。思安县,《永初郡国》有记载,何志的记载里把它和封兴、荡康、侨宁等县一起归属晋康郡,徐志的记载里则把它归入其他郡。封兴县,《永初郡国》有记载,何志的记载里把它和思安、荡康、侨宁等县一起归属晋康郡,徐志的记载里则把它归入其他郡。荡康县,《永初郡国》有记载,何志的记载里把它和思安、封兴、侨宁等县一起归属晋康郡,徐志的记载里则把它归入其他郡。侨宁县,《永初郡国》有记载,何志的记载里把它和思安、封兴、荡康等县一起归属晋康郡,徐志的记载里则把它归入其他郡。遂成县,《永初郡国》有记载。丁留县,是晋武帝太康七年,因为苍梧地区的蛮夷归顺才设立的,原本的字写作“丁溜”,溜的读音和留相同。广陵县,《永初郡国》有记载。武化县,徐志以前的记载里没有,我怀疑是宋朝末年才设立的。

晋康郡太守的职位,是晋穆帝永和七年从苍梧郡分出来设立的,郡治在元溪。而《永初郡国》记载的郡治在龙乡。何志的记载里没有龙乡县,龙乡县应该是晋朝末年才设立的。元嘉二十年前,龙乡县和端溪县合并了。《永初郡国》还记载了封兴、荡康、思安、辽安、开平五个县。何志的记载里没有辽安和开平两个县,其他记载和《永初郡国》一致。封兴、荡康、思安、辽安、开平这五个县,应该是晋朝末年设立的,在元嘉二十年前被裁撤了。现在晋康郡一共管辖十四个县,户数四千五百四十七户,人口一万七千七百一十人。从郡治到州治的水程是五百里,到京都的水程是五千八百里。

端溪县,是汉朝的老县了,何志的书里说是苍梧郡的,徐志的书里也这么说。

晋化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估计是晋朝末年才设立的。都城县,何志的书里说是在晋朝初期,从建陵县分出来的,但现在已经没有建陵县了。《太康地志》里只记载了都罗县和武城县。

乐城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徐志的书里倒是有的。宾江县和说城县也是一样,何志没记载,徐志有。元溪县,《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苍梧郡。阮县,《永初郡国》里记载有这个县。侨宁县,何志说它是汉朝的老县,但是查了汉朝的《地理志》和《郡国志》,都没找到。不过苍梧郡确实是有侨宁县的。

安遂县、永始县、武定县,这三个县都是文帝时期设立的。文招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徐志的书里记载有两个文招县,一个属于绥建郡,一个属于晋康郡。熙宁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徐志的书里倒是有的。

新宁郡太守,是在晋穆帝永和七年,从苍梧郡分出来的。《永初郡国》里记载有平兴县和永城县,何志和徐志的书里都有永城县,但是没有平兴县。这两个县应该都是晋朝末年设立的。平兴县可能在元嘉二十年之前就撤销了,永城县可能在大明八年之后撤销了。何志的书里还记载了熙宁县,说是新设立的,应该是文帝时期设立的。徐志的书里没有记载熙宁县,所以它可能在元嘉二十年之后就撤销了。现在这个郡总共有十四个县,户口数是两千六百五十三户,人口一万五千一百十四人。距离州府六百二十里,距离京都五千六百里。

南兴县,何志说它是汉朝的老县,但是查了汉朝的《地理志》、《郡国志》和《晋太康地志》,都没找到。不过《永初郡国》里倒是记载有这个县。临允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合浦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苍梧郡。何志的书里说,这是吴国时期划归苍梧郡的。

新兴县、博林县、甘东县、单牒县、威平县,这五个县,《永初郡国》里都有记载,但是何志的书里没有记载它们是何时设立的。龙潭县、平乡县、城阳县、威化县、初兴县,这五个县都是文帝时期设立的。抚纳县和归顺县,徐志的书里记载有这两个县。

永平郡的太守,是在晋穆帝升平五年,从苍梧郡分出来设立的。《永初郡国》记载,永平郡下辖雷乡、卢平、员乡、逋宁、开城五个县,应该和郡同时设立。但是何氏、徐氏的志书里没有雷乡和员乡,却多了一个熙平县,说是新设立的,我怀疑这是晋文帝时期设立的。雷乡和员乡应该是在宋元嘉二十年以前被撤销的;卢平、逋宁、开城这三个县,则应该是在宋大明八年以后被撤销的。现在永平郡管辖七个县,大概有1690户,17220口人。距离州府水路一千二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五千四百里。

安沂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但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丰城县的县令,是吴国时期设立的,属于苍梧郡。《永初郡国》把安沂县和丰城县放在一起,应该是宋朝初期合并了的。何氏的志书里有记载,应该是元嘉年间又重新设立的。

苏平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徐氏的志书里写的是“藉平”。

田叔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夫宁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武林县的县令,是晋文帝时期设立的。

郁林郡的太守,秦朝的时候是桂林郡,属于尉佗,汉武帝元鼎六年重新设立,并改了名字。《永初郡国》记载,郁林郡下辖安远、程安、威定(这三个县的详细情况另有记载)、中胄、归化五个县。中胄县,我怀疑就是桂林郡的中溜县。归化县,在汉朝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都没有记载,我怀疑是东晋时期才设立的。何氏的志书里没有中胄和归化这两个县,其余三个县都属于桂林郡,徐氏的志书记载也一样。现在郁林郡管辖十七个县,大概有1121户,5727口人。距离州府水路一千六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七千九百里。

布山县,是汉朝的旧县。

领方县,是汉朝的旧县,吴国改名叫临浦县,晋武帝时期又恢复了旧名。

阿林县,是汉朝的旧县。

郁平县,吴国时期设立,叫阴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为郁平县。

新邑县,是吴国时期设立的。

建初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徐氏的志书记载也一样。

宾平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威化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新林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龙平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一开始,这个地方叫安始令,吴国的时候改名叫建始,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改了名字。

怀安令,何志吴的记载里改过名字,但之前叫啥,不清楚。《吴录》和《太康地志》里都没记载怀安县,只有《永初郡国》里有。

然后是晋平令,吴国时叫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绥宁令,《永初郡国》说它跟方县一起管辖,何志的书里没有,徐志的书里有。

归代令,徐志的书里有记载。

中胄令,徐志的书里也有记载。

建安令,《永初郡国》里有,何志的书里没有,徐志的书里有。

桂林太守管辖的地方,本来就是个县,属于郁林郡。吴国孙皓凤皇三年,郁林郡被分开了,治所在武熙县,具体啥时候搬的,不清楚。《永初郡国》记载这里还有常安、夹阳两个县。夹阳县是晋武帝太康元年从龙冈分出来的。常安县,《太康地志》里有记载,但王隐的书里没有。何志和徐志的书里,这两个县都没记载。现在这里一共七个县,户口五百五十八户,人口两千二百五十人。到州府的水路一千五百七十五里;到京都的水路六千八百里。

中溜令,是汉朝的老县了,属于郁林郡,《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

龙定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在桂林的龙冈设立的,估计就是它。《永初郡国》、何志、徐志的书里都说是龙定。

武熙令,原来叫武安,应该是吴国设立的,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以前也属于郁林郡。

阳平令,《永初郡国》、何志、徐志的书里都有记载。何志说这是新设立的。仔细想想,晋武帝太康元年,桂林设立了洋平县,估计就是它。

安远令,是晋武帝太康六年设立的,属于郁林郡。《永初郡国》里也说它属于郁林郡,何志和徐志的书里也是这么说的。

程安令,《永初郡国》说它属于郁林郡,何志和徐志的书里也是这么说的。估计是江左地区设立的。

威定令,《永初郡国》说它属于郁林郡,何志和徐志的书里也是这么说的。估计也是江左地区设立的。

话说高凉太守,这高凉县啊,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了,属于合浦郡。到了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权分封地盘,把高凉设为思平县治所,具体啥时候搬迁的,就不知道了。后来孙权又设立了高熙郡,到了晋武帝太康年间,高凉郡被撤销了,宋朝的时候又重新设立,没多久又给撤了。根据《永初郡国》记载,高凉郡下辖石门、广化、长度、宋康四县。何氏、徐氏的记载里都没有宋康县,估计是宋朝初期才设立的,元嘉二十年之前就撤销了,其他几个县应该是东晋时期设立的。高凉郡一共管辖七个县,户口一共一千四百二十九户,人口八千一百二十三。从州府到高凉郡,水路一千一百里;从京都到高凉郡,水路六千六百里。

思平县令,《晋太康地志》里记载有这个县。莫阳县令,《晋太康地志》里也有记载,属于高兴郡。平定县令,何氏的记载里有,但没说啥时候设立的。安宁县令,是吴国时期设立的。罗州县令,何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西巩县令,也是何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禽乡县令,同样是何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

再说新会太守,晋恭帝元熙二年,从南海郡分出来设立的。 《广州记》上说:“永初元年,从新宁郡分出来设立的,治所在盆允。” 到底哪个说法对,咱也说不准。新会郡管辖十二个县,户口一千七百三十九户,人口一万五千九百。从州府到新会郡,水路三百五十里。宋元县令,《永初郡国》里没记载,宋文帝元嘉九年,从南海、新会、新宁三郡的交界处划出来一些新居民,设立了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个县。元嘉二十七年,宋安县改名为宋元县。新熙县令、永昌县令、始成县令、招集县令,这些都有记载。盆允县令,《永初郡国》里记载它以前属于南海郡,何氏、徐氏的记载也一样。新夷县令,吴国时期设立,叫平夷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以前属于南海郡。封平县令,《永初郡国》说它以前属于新宁郡,何氏记载说它以前属于南海郡,徐氏的记载和何氏一样。封乐县令,宋文帝元嘉十二年,从盆允、新夷两县的交界处划出来一些归化居民设立的。初宾县令、义宁县令、始康县令,都是何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

最后是东官太守,何氏记载它以前是司盐都尉,晋成帝时期设立为郡。《广州记》记载,晋成帝咸和六年,从南海郡分出来设立的。东官郡管辖六个县,户口一千三百三十二户,人口一万五千六百九十六。从州府到东官郡,水路三百七十里;从京都到东官郡,水路五千六百七十里。

宝安县的县令,在《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记载里都没提到设立过。安怀县的县令也是一样,《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记载里都没有。兴宁县的县令,倒是江左地区有设立。海丰县的县令,跟宝安、安怀一样,《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记载里都没提到。海安县的县令,吴国时叫海宁县,晋武帝改了名字。《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高兴郡。欣乐县的县令,原来属于南海郡,宋朝末年才划过来的。

义安郡的太守,是晋安帝义熙九年,从东官郡分出来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口共计一千一百一十九户,人口五千五百二十二。距离州府三千五百里,距离京都八千九百里水路。海阳县的县令,何氏的记载说晋朝初期设立的,《晋太康地志》里却没记载。晋朝的地图记载,它原来属于东官郡。绥安县、海宁县、潮阳县的县令,何氏的记载说这些县和郡都是一起设立的。晋朝的地图记载,它们原来也属于东官郡。义招县的县令,是晋安帝义熙九年,用东官郡的五个营地设立的。

宋康郡的太守,原来是高凉郡的西营,宋文帝元嘉九年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户口共计一千五百一十三户,人口九千一百三十一。距离州府九百五十里水路,距离京都五千九百七十里水路。广化县的县令,《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它属于高兴郡,《永初郡国》里记载它属于高凉郡。单城县、逐度县、海邻县、化隆县、开宁县、绥定县的县令,都是何氏记载中新设立的。石门县的县令,何氏记载它原来属于高凉郡。威覃县的县令,徐氏的记载里有。

绥建郡的太守,是宋文帝元嘉十三年设立的。孝武帝孝建元年,有人上奏说化注、永固、绥南、宋昌、宋泰五个县,原来属于绥建郡,后来因为距离临贺郡太远,所以被划给了临贺郡,现在怀疑应该还给绥建郡。现在只有绥南县还在,其他几个都不在了。何氏、徐氏的记载里还有个新招县,说是原来属于苍梧郡,元嘉十九年才划过来的。徐氏的记载里晋朝康熙年间也有这个县,估计是记错了。现在绥建郡管辖七个县,(疑似)户口三千七百六十四户,人口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一。距离州府(缺失)。新招县,原来是四会郡的一个叫官细乡的地方,元嘉十三年才分出来成为一个县。

化蒙县,原来是四会县古蒙乡,元嘉十三年才分出来建县的。

怀集县,本来是四会县的银屯乡,也是元嘉十三年分出来的。

四会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属于南海郡。

化穆县,是何志新设立的。

绥南县,《永初郡国》和徐广的记载里都没有。

海昌郡太守,是文帝元嘉十六年设立的。 这里面有个覃化县,但徐广的书里没记载。海昌郡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七百二十四户,人口四千七百十四人。距离州府六百五十里水路,距离京都五千四百九十四里水路。

宁化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威宁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永建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招怀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兴定县,是文帝元嘉九年设立的,属于新会县,后来才迁移到现在的这个地方。

宋熙郡太守,文帝元嘉十八年,因为交州流民在此安置,设立了昌国、义怀、绥宁、新建四个县,组成宋熙郡。现在这四个县已经不存在了。元嘉二十七年,改名为宋隆郡。孝武帝孝建年间,又改回宋熙郡。宋熙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是二千八十四户,人口六千四百五十人。距离州府三百四十五里水路,距离京都五千二百里水路。

平兴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初宁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建宁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招兴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崇化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熙穆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崇德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宁浦郡太守,《晋太康地志》记载,武帝太康七年,合浦郡改属国都尉,同时设立了宁浦郡。《广州记》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吴国分郁林郡设立宁浦郡,治所在平山县。《吴录》记载,孙休永安三年,吴国分合浦郡设立合浦北部尉,管辖平山、兴道、宁浦三个县。还有说法是晋朝把平山县改名为始定县,宁浦县改名为涧阳县,但具体哪个说法对还不清楚。《永初郡国》记载有安广县,但没有始定县。何志、徐广的书里都没有宁浦郡的记载。宁浦郡管辖六个县。

涧阳县,晋武帝太康七年设立。《永初郡国》里写的是“简阳”。

兴道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利用合浦北部营地的连道地区设立。《吴录》里也有这个县的记载,但具体情况不清楚。

宁浦县,《晋太康地记》记载,原名昌平县,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为宁浦县。《吴录》里也有这个县的记载,但具体情况不清楚。

吴安令这个地方,《吴录》里没记载。平山令,《晋太康地记》里有记载。始定令,《晋太康地记》里有记载,但《永初郡国》里没有。

晋元帝太兴元年,从郁林郡分出来设立了晋兴郡。晋兴郡啊,熙注里也有记载,就是现在的桂林地区,还包括增翊、安广、广郁、晋城、郁阳这些地方,还有乐昌郡,乐昌令、始昌令、宋元令、乐山令、义立令、安乐令这些地方都在其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拓百越之地后,设立了交州刺史,治所在龙编。汉献帝建安八年,改名为交州,治所设在苍梧广信县;十六年,又把治所迁到南海番禺县。后来分出广州,治所设在番禺,交州的治所又回到了龙编。交州管辖八个郡,五十三县,户口一万四千五百三十户,距离京都水路一万里。

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交趾太守,管辖十二个县,户口四千二百三十三户。龙编、句漏、朱涘都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吴兴令是吴国时期设立的。西于、定安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望海令是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设立的。海平令,吴国时叫军平,晋武帝改了名字。武宁令是吴国设立的。羸娄、曲昜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南定令,吴国时叫武安,晋武帝又改了名字。何志的书里没记载这个。

吴孙皓建衡三年讨伐扶严夷之后,设立了武平太守,管辖六个县,户口一千四百九十户,距离州府水路二百一十里,陆路……(此处残缺)。《吴录》里没记载武平太守,但《晋太康地志》里有记载。吴定长、新道长、晋化长,这些都是吴国或者江左时期设立的。

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九真太守,管辖十二个县,户口大概有两千三百二十八户(此处存疑),距离州府水路八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一百八十里。移风令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以前叫居风,吴国时期改了名字。胥浦、松原(晋武帝时期分建初郡设立)也是老县。高安令,何志的书里说晋武帝时期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而《吴录》里说它是晋朝分常乐郡设立的。建初令是吴国设立的。

常乐令,是吴国设立的。军安长,也是吴国设立的,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但交趾郡有军平县。

武宁令,吴国设立的,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但交趾郡有。

都庞长,这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吴录》里有记载,《晋太康地志》里没有。宁夷长,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津梧长,是晋武帝把风县分出来设立的。

九德太守,以前属于九真郡,吴国把它分出来设立的。何志说它管辖七个县,现在管辖十一个县,户口有八百九十户。离州府九百里的水路,离京都一万九百里的水路。浦阳令,是晋武帝把阳远县分出来设立的。阳远县,吴国设立时叫阳成县,太康二年改名,后来被废除了。九德令,何志说是吴国设立的。咸驩令,是汉朝就有的老县。都禋长,是晋武帝把九德县分出来设立的。

西安长,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的,《太康地志》和《吴录》里都没有记载。南陵长,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但王隐的书里有。越常长,何志说是吴国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宋泰令、宋昌令、希平令,这三个县都是宋朝末年设立的。

日南太守,秦朝时是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改名,吴国时被废除,晋武帝太康三年又重新设立。它管辖七个县,户口四百二十户。离州府二千四百里的水路,离京都一万六百九十里的水路。西卷令,汉朝时旧县,写法是“捲”。卢容令、象林令、朱吾令,都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寿泠令,是晋武帝太康十年,把西卷县分出来设立的。无劳长,是晋武帝把北景县分出来设立的。北景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义昌郡、宋平郡,都是宋朝末年设立的。宋平郡,是孝武帝时期,把日南县分出来设立的宋平县,后来升格为郡。越州刺史,是明帝泰始七年设立的。百梁太守、忄龙苏太守、永宁太守、安昌太守、富昌太守、南流太守、临漳太守,这些都是新设立的。临漳太守,以前属于广州。

话说合浦郡啊,最早是汉武帝时候设立的,后来孙权黄武七年改名叫珠官,孙亮又改回合浦了。以前它归交州管。一共管着七个县,户口大概九百三十八户。离京都,也就是当时的长安,水路要走一万八百里,远着呢!

合浦县,那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徐闻县呢,以前是属于朱崖郡的。后来晋朝灭了吴国,就把朱崖郡给撤了,徐闻县就划到合浦郡管辖了。

珠官县,是吴国设立的,那个“朱”字,其实是写错了,应该写成“珠”。荡昌县是晋武帝的时候,从合浦郡分出来的。朱卢县,是吴国设立的。晋始县,是晋武帝设立的。新安县,是东晋朝廷在南方建立的。

最后,宋朝的时候,合浦郡的太守,还是归交州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