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传》里说啊,要是喜欢打仗,轻视百姓,修饰城池,侵犯边境,那金子就不会乖乖听话了。意思是说,金子的特性变了,就会带来灾祸。书里还说,要是说话没人听,那就是治理不好,后果就是灾害不断,老百姓受苦,甚至会出现怪异的诗歌,虫灾,狗患,口舌之争,还有各种不祥的征兆。最终,木头会克制金子。书里说的“介虫”,刘歆解释说是毛毛虫。
金子不听话:
魏朝的时候,张掖出土了一块刻着字的石头,虽然说是晋朝的预兆,但在魏朝看来就是不祥之兆。魏朝的三位皇帝都喜欢打仗,轻视百姓,修建城池,侵犯边境。刘歆认为金子和石头是同类,这块石头上出现的奇怪文字,就是金子不听话的表现。后来晋朝统一了天下,打败了曹魏,这块石头上写着“大讨曹”,正好应验了。魏明帝青龙年间,大兴土木,从长安弄来金子做装饰,结果承露盘断了,声音传出去几十里,金子好像在哭一样,最后只好把金子留在霸城了。这就是金子变了性,出现了异象。
吴国的时候,历阳县出现一块石头,上面有个洞,像个印章,大家都说这是“石印封发,天下太平”的预兆。孙皓天玺元年,这印章真的出现了。还有阳羡山有个石洞,十多丈长。孙皓刚开始修建武昌宫,想迁都,当时武昌是离宫。班固说过:“离宫和城池一样,都是要占地方的。”这说的就是修建城池的事。宝鼎三年,孙皓出兵东关,派丁奉去合肥;建衡三年,孙皓又大举出兵华里。这就是侵犯边境。所以说,金子不听话了,最后孙皓被俘,吴国灭亡了。
晋惠帝永兴元年,成都攻打长沙,每天晚上,戈矛的尖端都冒着火光,像点着的蜡烛一样。这是轻视百姓生命,喜欢打仗,金子变了性,出现了异象。上天警告说,打仗就像火一样,不控制就会烧到自己。成都的人没明白这个道理,最后还是失败了。
晋怀帝永嘉元年,项县发现了魏国豫州刺史贾逵的石碑,碑上生出了可以开采的金子。这是金子不听话的表现。五月,汲桑造反,各地盗贼蜂起。
晋朝清河王覃,还是世子的时候,他佩戴的金铃上突然长出了像小米一样的东西。他母亲康王太后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就把金铃给毁掉了。后来,他当上了惠帝太子,却没能最终登基,最后被司马越给杀了。
晋元帝永昌元年,甘卓准备袭击王敦,后来又放弃了。回到家后,他经历了很多怪事,照镜子居然看不见自己的头。这金铃失去本性变成妖物了,这甘卓的遭遇跟金铃事件一样,不久之后就被王敦袭击,全家都被灭了。
石虎当政的时候,邺城的凤阳门上两只金凤凰飞进了漳河。
晋朝海西太和年间,会稽山阴县的仓库动工,挖地的时候挖出了两艘大船,船里装满了钱,这些钱都是轮形的,个头很大。当时快要天黑了,挖到钱的人赶紧跑去报告官府。官府当天晚上就派人严加看守。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钱就不见了,只剩下两艘船还在,仔细一看,船体上到处都是钱的痕迹。
晋安帝义熙年间,东阳太守殷仲文照镜子也看不见自己的头,后来也被杀掉了。他和甘卓的遭遇很相似。
宋朝后废帝元徽四年,义熙郡和晋陵郡都发生了霹雳车从天而降的怪事,这些霹雳车像青石一样,砸到的地方草木都枯死了。
接下来说些不听劝告的下场:
魏朝齐王嘉平年间,东郡流传着谣言说白马河里出来了一匹妖马,晚上跑到官府的马厩边上嘶鸣,其他的马都跟着叫。第二天人们发现它的足迹,大得像个斛(古代容量单位),足迹延伸了好几里,最后又回到了河里。楚王彪的封地就在白马,兖州刺史令狐愚觉得彪有智有勇,听说这个谣言后,就和王凌一起密谋拥立他。他们派人去对楚王说:“天下大事难以预料,希望大王您能多加小心。”彪回答说:“我明白你们的苦心。”结果事情泄露了,王凌、令狐愚都被杀了,彪也被赐死了。这就是不听劝告的惩罚啊!诗里说得好:“民间的谣言,难道不应该加以惩戒吗?”
刘禅继位后,谯周引用晋穆侯和汉灵帝废立太子的典故来讽刺他,说:“先主刘备的名字‘备’,意思是准备;后主刘禅的名字‘禅’,意思是授予。如果说刘氏已经准备好了,那应该把皇位授予别人,这比晋穆侯和汉灵帝的事情还要严重啊!”蜀汉果然灭亡了,这也是不听劝告的下场。
刘备死了,刘禅继位,还没给他老爸下葬,一个月都不到,就改年号为建兴。这做法不对啊!习凿齿说:“按规矩,国君继位要过一年以后才能改年号,这是为了体谅臣子的心情,不愿意一年之内出现两位君主。现在这样急急忙忙的,根本不懂礼数啊!所以啊,由此可见蜀汉是没能力东迁的。”后来蜀汉果然投降了晋朝。孙亮、晋惠帝、宋元凶也是这样,都没能善终。孙亮没做多久皇帝就死了,晋惠帝的命令根本不管用,宋元凶很快就被杀了。都是不遵循规矩的下场。
魏太和年间,姜维回到蜀汉,他母亲却还在魏国。魏国人让姜维的母亲写信劝他反叛,还送给他当归,比喻让他回去。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我都不在乎一亩;我只看到远大的志向,根本没空理会当归。”结果姜维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厄运。
魏明帝景初元年,有人建议把明帝尊为烈祖,和太祖、高祖一起享受不毁的庙宇。皇帝同意了。按照宗庙制度,祖宗的称号,都要等到本人去世,名声确立以后才能正式追封。所以即使功劳盖世,德行超过前代帝王,也没有预先定下来的规矩。这事儿也是不遵循规矩,而且错得厉害!两年后,明帝驾崩,国家就开始衰败了。
孙休当吴国皇帝的时候,乌程有个老百姓得了怪病,病好了之后,就能用嘴巴发出声音,这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他自己听的时候,感觉声音不大;远处的人听,就像有人在对面说话,感觉不到声音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传播的距离,取决于声音的方向,最远也就十几里地。他邻居欠了他外债,好几年没还。他就让这个会发出声音的人去要债,用祸福来吓唬他,欠债的人以为是鬼神,就把东西还给他了。欠债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都是不遵循规矩造成的啊!
魏国建了安世殿,后来晋武帝住进去。安世是晋武帝的字。晋武帝每次召见大臣,大多聊些平时的琐事,从不谈及国家大事和长远规划。这也是不遵循规矩的表现。何曾告诉他儿子何遵说:“国家没有长远打算,只顾眼前,子孙后代怎么办?这是子孙后代的大事啊!”从永熙年间开始,王室逐渐衰败。永嘉年间,天下大乱。后来何绥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杀,都应验了何曾的话。
赵王伦把惠帝赶到金墉城,还把金墉城改名叫永安宫。后来惠帝又重新当上了皇帝,而赵王伦也被杀了。
晋惠帝永兴元年,皇帝下令废掉太子覃,让他回去当清河王,改立成都王颖为皇太子,还给他加官进爵,让他当侍中、大都督、丞相,赐予九锡,封了二十个郡,跟以前魏王的情况差不多。按《周礼》的说法,传国应该传给子孙,而不是根据功劳来决定,所以即使是周公那样圣明的人,也没有更改成王的继承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有人觊觎皇位,让皇室血脉延续下去。后代应该遵守这个规矩,要是改了,就会天下大乱。现在这样安排根本不符合规矩,已经很过分了。再说,既然已经当了国家的副手,就不应该再给他封地,让他兼任其他官职。当初没听劝,导致惠帝被废,颖也没能善终,这就是后果。后来还是不长记性,又立怀帝为皇太子。怀帝最后被杀,皇位也没能延续下去,这也是必然的结果。俗话说得好:“改变旧制,违背常理,不乱才怪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晋惠帝太安年间,周玘在阳羡建房子,房子刚建好,附近的邻居就听到像人叹息哀嚎的声音。后来周玘死了,他家也被灭族了。这说明,不听劝告,最终会自食恶果。
公元323年,江苏苏州一带老百姓瞎传,说有老虎藏在棨树(一种树木)和樗树(臭椿树)上,咬人就会死。 这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接着,镇江那边又有人说,看见一个头发蓬乱的老太婆在街上要饭喝,她自称是奉了天帝的命令要从水门出去,结果走错了,从虫门出来了。她说如果回去,天帝一定会杀了她,所以现在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办。 这下子,老百姓更害怕了,说已经死了十多个人了。 这谣言像瘟疫一样,一直传到了京城。 好多人家里要是种了樗树或棨树,都赶紧砍掉了,过了没多久,这谣言才慢慢平息。
公元329年,宁州刺史王逊派他儿子王澄去洛阳当人质,还带了几百个少数民族士兵。 结果,京城里突然又传出谣言,说宁州来的那些人吃小孩! 有人说亲眼看见他们把好多小孩蒸煮在锅里,满满一锅! 还说丢了孩子的,都有名字登记在册,那些当妈的,抱着胸口哭得死去活来。
这下子,老百姓都把自家孩子关起来,不让出门。 没过多久,谣言又变了,说抓到吃小孩的凶手了,官府要在航头(地名,类似码头)公开处刑,狠狠地打。 每天都有四五百人一大早跑到航头去看热闹,等着看怎么处罚。 朝廷里的官员互相打听,都信以为真,有的还说郡县已经上报了文书。
王澄吓得不轻,赶紧调查,结果发现根本没这回事,老百姓也没丢孩子,这才知道是谣言。 这两件事,干宝在书里说:“这我可解释不了”。 (原文:此二事,干宝云“未之能论”)
永昌二年,大将军王敦占领了姑熟。老百姓开始胡说八道,说有一种虫子,能吃人,咬个大窟窿,几天就钻进肚子,钻进肚子就死。治疗的办法是,要用白狗胆做药。从淮河、泗水一直传到京城,几天之内,老百姓都吓坏了,人人自称得了这种虫病。还说,虫子刚开始在外面的时候,要用烧红的铁来烫。于是,一下子就有七八成的人被烧烫了。结果白狗的价格暴涨,大家互相抢着买,价格翻了十倍。有些人自称会用烧红的铁烫,就收费给老百姓烫,一天能赚个五六万钱,累得不行了才罢休。四五天后,风波才渐渐平息。
有人分析说,这虫子跟人一样都是生物,而人是万物之灵,现在说虫子吃人,意思是说同类相残,互相残害。从下往上蔓延,这是反常的;说虫子一定得钻进肚子,意思是说祸害是从内部来的,不是从外部来的。狗有守护的特性,白色的狗颜色像金子,而狗胆是武力的象征。帝王的运势,五霸相会于戌,戌代表用兵。金代表晋朝,用烧红的铁治病,意思是说必须去除同类,火和金结合,一起治理虫害。
仔细想想,中兴时期,大将军王敦本来是皇帝的心腹,承担着伊尹、吕尚那样的重任,可是到了元帝晚年,他竟然攻打京城,明帝昏庸无能,王敦还有其他的阴谋。所以说这是下克上,内部已经腐烂了。后来钱凤、沈充等人的叛军四面合围,却被王敦的军队打败了,一个月都没能成功。北中郎将刘遐和淮陵内史苏峻率领淮河、泗水地区的军队来救援朝廷,所以谣言最先是从淮河、泗水地区传出来的。朝廷最终用弱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叛军,罪魁祸首被处决了,所以说白狗胆能治病的说法,其实也反映了这个道理。
晋朝海西公当政的时候,庾晞好几年都特别喜欢写挽歌,自己摇着大铃当伴奏,还让左右的人跟着一起唱。他还经常在宴会上让歌妓表演新安人的歌舞,歌颂离别的场景,唱得特别悲戚。当时的人觉得他很古怪,后来果然他失败了。晋朝海西公太和年间开始,达官贵人的妇女们流行梳一种蓬松的发髻,认为这是最时髦的打扮。因为用的头发太多,平时戴不住,于是就先在木头上做个假发髻,叫做“假头”。别人想借用,就叫“借头”,这风气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从那以后,很多人因为各种事故丢了性命,有的甚至脑袋都没了,或者干脆用草木来代替。说“假头”,这就是预兆啊!
晋孝武帝泰元年间,在宫里建了一座宫殿,叫“清暑殿”,没过多久他就死了。当时的人们说,“清暑”是反着说“楚”的谐音,果然发生了令人悲痛的事。有人说:“不能这样解释吧,怎么能说得这么绝对呢?预言说,取代晋朝的是楚国,是不是就指这个呢?”后来桓玄篡位称帝,自称楚王。太元年间,小孩子拿两块铁在土里互相敲打,叫做“斗族”。后来王国宝、王孝伯这些人,同宗同姓的,却互相攻打起来了。
桓玄被派去镇守南州,建了个斋舍,叫“蟠龙斋”。后来刘毅住进了这个斋舍。“蟠龙”是刘毅的小名。桓玄刚开始改元为“大亨”,天下人都私下议论说:“二月完了。”意思是说,他打算在仲春(二月)起兵。桓玄篡位后,又改元为“建始”,和赵王伦一样,后来又改为了“永始”。“永始”又是王莽受封为皇帝的那一年。一开始把司马道子迁到安成,晋惠帝退位,搬出了永安宫,被封为平固王,琅邪王司马德文被封为石阳公,都被安置在寻阳城。有识之士都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是他们自己作孽啊!
晋朝兴盛的时候,何曾嫌太官的御膳不好吃,自己偷偷吃私藏的食物,他儿子何劭比他还过分,王恺又比何劭更过分。王恺、羊琇那一类人,生活奢靡,追求声色享乐,搜罗奇珍异宝,穷奢极欲。到了元康年间,铺张浪费成了风气,大家互相攀比,争着炫耀。石崇的奢侈,甚至超过了王家、何家,可以和皇帝媲美了。石崇被杀后,天下很快就衰败了,这是他们奢侈过度造成的恶果啊!
公元228年,魏明帝太和二年五月,老天爷不给面子,大旱!从前一年开始就干旱了,这都怪朝廷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府邸,劳民伤财惹的祸。 春天的时候,晋宣帝南下讨伐孟达,设立了两个郡;张郃西边打败了诸葛亮,马谡也挂了。这太阳也忒嚣张了,旱得厉害,也是因为这些战事造成的。京房在《易传》里说:“想要行善却没机会,这叫‘张’,会招来灾荒;旱灾来临,阴云不降雨,变成赤色的烟雾弥漫四方,这叫‘广’,旱得寸草不生;上下都遮蔽了阳光,这叫‘隔’,旱得厉害,三月天还下冰雹,打死了飞禽,这叫‘僭’,因为皇帝求妃子,不按规矩来;三月天大热,天上没云,君王住在高大的宫殿里,这叫‘犯’,阴气侵犯阳气,旱得万物根茎都死了,还经常发生火灾,这叫‘僭’,因为官员们不守规矩;旱得厉害,田地干涸,被火烧毁。”公元231年三月,从去年十月到这个月都没下雨,直到辛巳日才下了一场大雨,解了旱情。春天,诸葛亮攻打天水,晋宣王把他打退了,这太阳这么厉害,也是因为战争动员了很多人,两边军队对峙,出动的兵力都超过了正常规模。《春秋》上说:“伤了两种谷物,就说明不下雨。”
公元23年,魏齐王正始元年二月,从去年十二月到这个月都没下雨。去年正月,明帝驾崩了。二月,曹爽辅佐新皇帝,把晋宣王提拔为太傅,表面上看起来很尊重他,实际上是想控制晋宣王,让他听自己的。当时晋宣王功劳很大,可是却被冷落了,这正是“欲德不用”的应验啊!
公元243年,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正月,从去年秋天到现在一直干旱。那时候晋文王围困诸葛诞,出动的兵力太多了,也是旱灾的原因。以前,寿春春秋夏天的雨水很多,经常淹城,可这次旱灾持续了一年多,城池都快陷了,才下了一场大雨。大家都觉得这是上天要亡魏国。
公元251年,吴国孙亮五凤二年,大旱,老百姓都饿肚子。这一年是闰月,魏国的将军文钦带着几万淮南百姓投奔吴国;孙峻又打败了魏将曹珍。三月,朱异袭击安丰,没成功。七月,吴军占领了广陵和东海两郡。十二月,任命冯朝为监军使者,督促徐州各路军队,结果士兵们怨声载道,纷纷叛乱。这都是因为朝廷骄横跋扈,劳民伤财,老天爷惩罚的结果。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所以旱灾也持续了一年。
孙皓当政的时候,宝鼎元年春夏两季大旱。这年孙皓把都城迁到了武昌,劳民伤财,真是应了旱灾的征兆啊!
晋武帝泰始七年五月闰月,也闹旱灾,搞了个大规模的求雨仪式。这年春天,孙皓带兵出征华里,晋朝的大司马王浚率领大军在准北地区与吴军对峙。四月,北方胡人寇掠金城和西平,凉州刺史牵弘出兵迎战,结果战败身亡。泰始八年五月,又旱。这时候,晋武帝听信了荀勖的坏主意,把贾充留在朝廷,没让他去西边镇守边疆,对任恺也疏远了一些,朝中上下都蒙在鼓里,这也能算旱灾的征兆吧! 还有李喜、鲁芝、李胤这些官员都被闲置不用,这大概也是上天示警,说晋朝用人不当。泰始九年,从正月旱到六月,一直没下雨,直到癸未日才下起了雨,这之前可没少在宗庙社稷、山川神灵面前祈祷呢!去年九月,吴国的西陵督步阐带着城池投降,晋武帝派羊祜率领杨肇等将领八万人马去迎接步阐。结果十二月,陆抗大败杨肇的军队,还把步阐给杀了。泰始十年四月,又旱。去年秋冬,晋武帝选妃子,选来选去,选了诸葛冲等人的女儿五十多个进宫面试。还选了一些小官吏的女儿,几十个呢,那些母亲和女儿在宫里哭天抢地,哭声传到了宫外,路过的人都听得心里难受。这大概也是因为积压了太多阴气才导致阳气不足而发生旱灾吧!
晋武帝咸宁二年五月,旱灾,又搞了大规模的求雨仪式,还祭祀了社稷和山川。到了六月,总算下雨了。
晋武帝太康二年,从去年冬天就开始旱,一直旱到这年春天灭吴,这旱灾和劳民伤财、志得意满的举动有关吧!太康三年四月,又旱。乙酉日,武帝下诏书,让司空齐王攸和尚书、廷尉、河南尹一起审查在押的囚犯,对许多人进行了赦免。太康五年六月,旱。这年正月,天气阴沉,一会儿放晴一会儿又阴,反反复复。刘毅上书说:“朝廷里肯定有阿谀奉承的奸臣,用奸诈的手段蒙蔽皇上,应该把他们诛杀,绝不赦免!” 但皇上没理他。当时荀勖、冯紞专权跋扈,朝政更加混乱。太康六年三月,青州、凉州、幽州、冀州等地都闹旱灾。
公元285年(太康六年)六月,济阴郡和武陵郡遭遇旱灾,麦子歉收。到了公元286年(太康七年)夏天,全国有13个郡国发生旱灾。公元287年(太康八年)四月,冀州也遭受了旱灾的侵袭。公元288年(太康九年)夏天,旱灾波及33个郡国。同年六月,扶风郡、始平郡、京兆郡和安定郡也发生了旱灾,麦子颗粒无收。公元289年(太康十年)二月,旱灾再次肆虐。
从太康年间开始,虽然朝廷里正直的人很多,但却没有得到重用;而贾充、荀勖、杨骏、冯紞这些人却轮流掌握大权。所以年年都有旱灾,这是因为贤德不被采用,上上下下都被蒙蔽,这是对逾越礼法之人的惩罚啊!
公元300年(晋惠帝元康元年)七月,雍州发生大旱,接着又出现霜冻、瘟疫。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斛米的价格高达万钱。公元306年(元康七年)七月,秦州和雍州再次遭遇大旱。这一年,氐羌族反叛,雍州刺史解系战败。正月,周处、卢播等人也战败,关西地区一片混乱。战争持续了一年,饥荒和瘟疫接踵而至,戎族和晋朝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朝廷无力赈济灾民,只好下令允许百姓互相买卖人口和财物。同年九月,又有五个郡国发生旱灾。
公元304年(晋惠帝永宁元年),从夏天到秋天,青州、徐州、幽州、并州四个州都遭受了旱灾。这一年春天,三个王室成员讨伐赵王伦,在六十天内大小打了数十仗,死伤十多万人。十二月,又有十二个郡国发生了旱灾。
公元307年(晋怀帝永嘉三年)五月,大旱。襄平县的梁水干涸见底,黄河、洛水、长江、汉水都变得可以涉水而过。这一年三月,司马越回到京都,派兵进入皇宫,逮捕并杀害了中书令缪播等九人。这是对僭越之人的惩罚!此外,各地的诸侯大多都有了不臣之心,刘渊、石勒、王弥、李雄等人作乱,残害百姓,血流成河,这也是旱灾发生的必然结果。永嘉五年,从去年冬天旱灾一直持续到今年春天。去年十二月,司马越放弃京都,率领大军南下,许多王公大臣和朝廷官员都跟着他一起走,他罢免了禁卫军,换上了地方军队。宫廷里冷冷清清,君臣之间已经没有了礼节。
话说晋愍帝在长安的时候,就碰上大旱灾,史书上没具体记载是哪一年。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建武元年六月,扬州就旱了。再往前推,淳于伯冤死的那一年十二月也旱,第二年六月又旱。干宝说:“杀了淳于伯之后,旱了三年”,说的就是这事儿。其实,以前汉朝杀害孝妇也会旱,后汉朝冤枉囚犯也会旱,但只要及时改正错误,就会下雨。这跟咱们现在说的“天理循环”一个道理。班固也说过:“刑罚不公,老天爷就不高兴,阳气就盛,所以常常会干旱。” 建武元年四月,曲允他们带兵抵抗外敌;五月,祖逖攻打谯县;冬天,周访讨伐杜曾。这些都是国家动荡不安,劳民伤财的征兆。
晋元帝在位的时候,太兴四年五月也旱了。那时候王敦这厮越来越嚣张,要造反的苗头已经很明显了。再说,前一年蔡豹、祖逖他们还带兵打仗,又是劳民伤财。到了永昌元年,旱得更厉害了!那年三月,王敦在石头城发动政变,皇宫都被糟蹋了,好多大臣都被杀害。王敦这篡权夺位的行为,导致旱灾更加严重。永昌元年闰十一月,长安城旱得厉害,河川都干涸了。
晋明帝太宁三年,从春天开始就没下雨,一直旱到六月。想起来前一年秋天灭了王敦,这旱灾也是因为朝廷大动干戈,老天爷不高兴的表现。
晋成帝咸和元年秋天,又旱了。那时候庾太后临朝听政,大臣们上奏折都要称呼“皇太后陛下”。一个女人掌握大权,这本身就是僭越,所以老天爷惩罚她,跟汉朝的邓太后一样。咸和二年夏天也旱,咸和五年五月也旱。想起来前一年消灭了苏峻的余党,春天又讨伐郭默,又是动用兵力,所以才旱。咸和六年四月又旱,因为前一年八月,石勒派郭敬攻打襄阳,南中郎将周抚逃到武昌;十月,李雄派李寿攻打建平,建平太守杨谦逃到宜都;正月,刘征又攻打娄县,这接二连三的战争,让老百姓不得安宁。咸和八年七月旱,咸和九年四月到八月,更是持续干旱。
公元326年,晋成帝咸康元年六月,大旱。那时候成帝年纪轻轻,又不太管事,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大臣手里。这大概是上天对他们专权的惩罚,所以才连年干旱。到了咸康四年,王导坚持辞去太傅的职位,让他的儿子王明接替,旱情这才有所缓解,这大概就是应验了之前的惩罚吧。当时全国各地普遍干旱,尤其以会稽余姚地区最为严重,一斗米竟然要五百钱,老百姓都开始互相买卖人口了。咸康二年三月,旱;咸康三年六月,旱。
公元343年,晋康帝建元年五月,又旱了。这时候,宰相专权,地方官员掌握重兵,这情况和咸康初年差不多。
公元344年,晋穆帝永和元年五月,旱。朝廷官员按照董仲舒的办法,搬迁市场,打开水门,派人祭祀太社。当时皇帝还小,由褚太后临朝听政,跟以前明穆太后掌权时的情况差不多。永和五年七月,一直没下雨,直到十月。那年二月,征北将军褚裒带兵去讨伐沛地,把当地老百姓带了回来。六月,又派西中郎将陈达去占据寿阳,自己率领两万水军到达下邳,结果先锋部队战败,只好撤兵,陈达也退了回来。永和六年闰月,又旱了。那年春天,桓温率领大军从夏口出发,上书朝廷请求率领水军北伐,朝廷被吓了一跳。萧敬文在涪陵作乱,四蛮校尉采寿也打了败仗。
公元359年,晋穆帝升平三年十二月,大旱。那年十月,北中郎将郗昙率领一万多人从高平出发,去经营河内和兖州;又派将军诸葛悠率领水军进入黄河,结果战败。西中郎将谢万在汝南下蔡地区,军队溃败而回。升平四年十二月,又大旱。
公元362年,晋哀帝隆和元年夏天,旱。那时候桓温专权,控制着朝廷,这也是上天对他们僭越的惩罚。而且去年慕容恪围困冀州刺史吕护,桓温却在宛陵观望,范汪、袁真也北伐,大家都行动迟缓。
公元372年,晋海西太和四年十二月,凉州从春天就干旱一直持续到夏天。
公元374年,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十月,大旱,百姓饥饿。当时皇帝年纪还小,桓温又专权跋扈。
公元373年二月,旱灾。这时候桓温去高平陵朝见皇帝,搞得跟皇帝一样排场,太嚣张了!三年冬天,又旱灾。之前,氐族叛军攻破了梁州和益州,刺史杨亮和周仲孙仓皇逃窜。第二年,威远将军桓石虔在垫江打败了姚苌,姚苌退到五城。益州刺史竺瑶带领军队驻守巴东。
公元379年六月,大旱。去年,氐族叛军围困南中郎将朱序于襄阳,又围困扬威将军戴遁于彭城。桓嗣率领江州军队到鄀城支援朱序,北府兵调动三州百姓协助何谦救援戴遁。这年春天,襄阳、顺阳、魏兴城都失守了,叛军接着扫荡淮南,直逼广陵。征虏将军谢石率领水军在途中,兖州刺史谢玄指挥各路将领打败了叛军。公元382年六月,旱灾。夏天刚开始,桓冲征讨襄阳,派冠军将军桓石虔前去占据樊城。朝廷又派宣城内史胡彬到峡石,以壮声势。
公元385年七月,旱灾和饥荒。话说公元382年,打败了苻坚;公元383年,各路将领四处征战,主要在徐州和豫州活动;杨亮、赵统在巴州和沔州作战。这年正月,谢安又到广陵镇守,派儿子谢琰前往彭城。公元388年六月,旱灾。去年,北府兵派兵驻守胡陆,荆州负责经营河南地区。这年,郭铨在野王驻军,又派兵攻打黄河以淮河地区。
公元390年七月,旱灾。这年春天,丁零族侵扰兖州和豫州,鲜卑族袭击黄河沿岸。朱序、桓不才等人北到太行山,东到滑台,长期在外征战,还在石门驻军。公元392年秋天,旱灾一直持续到冬天。当时茹千秋担任骠骑谘议,专横跋扈,滥用权力;还有丘尼的乳母及其亲戚、家奴的儿子,仗着关系好,欺压百姓,掌握兵权。此外,建康监狱里的狱卒更加残暴,许多人被冤枉关押,根本没有犯错。这些都是因为权力不受约束,导致冤假错案频发。
公元400年,五月,老天爷不赏脸,大旱!前一年冬天,桓玄那家伙逼死了殷仲堪,朝廷转眼就给他安排了荆州刺史的肥差;司马元显还逼着朝廷官员都得巴结他。这些个事儿,都是他们俩嚣张跋扈,老天爷给他们颜色看呢!到了公元401年,夏天秋天,旱得厉害,整整十二月没下过雨。再说说前一年夏天,孙恩那伙人攻入会稽,杀了谢琰;这一年夏天,他们又攻打吴地,杀了袁山松。东线到处都是打仗的,兵荒马乱,时间拖得老长。
公元402年七月,大饥荒!九月十月,还是没雨。这一年正月,司马元显带兵要讨伐桓玄,结果桓玄杀了个回马枪,把司马元显给干掉了。五月,朝廷又派兵去打孙恩的残余势力,十月,又去北方打刘轨。公元403年六月,没雨,冬天,还旱着呢!这时候桓玄更是嚣张跋扈,到了十二月,他直接篡了位!公元404年八月,还是没雨。那时候,到处都在打仗,西边跟夏国还没打完呢!
公元410年九月,没雨!朝廷大军正北上攻打广固,管辖着三州之地。公元412年十月,没雨!这秋天,朝廷大军西征刘毅;还分兵去打蜀地。公元414年九月,大旱;十二月,还旱着,好多井都干涸了。
公元422年夏天,大旱。公元424年秋天,京城旱灾。公元428年五月,扬州好多郡县都旱灾。公元430年、431年,南兖州、豫州旱灾。公元437年八月,没下雨,一直到公元438年三月才下雨。那时候,索虏还南下入侵呢!
公元457年、458年,东边好多郡县大旱,老百姓饿死了好多,差不多七成!早些年江左地区,制度有很多漏洞,孝武帝修建了明堂,造了五辂。当时大兴土木,还南巡打猎,特别地炫耀,所以才导致了旱灾。
公元465年八月,京城旱灾。
诗妖:(原文引用)
魏明帝在位的时候,京城里流行一首叫《兜铃曹子》的歌,歌词里唱着:“拿你们这些曹家的人怎么办呢?”这首歌预示着不祥。后来曹爽被杀,曹氏家族从此衰败,应验了这首歌的预言。 魏明帝景初年间,又出现童谣:“爷爷爷爷驾马车,没想到爷爷要渡河。爷爷东归怎么办呢!” 后来宣王平定了辽东,回到简陋的住所,正准备回长安镇守。这时皇帝病危,紧急召他回朝。宣王于是乘坐快马东渡黄河,最终灭了魏国,跟童谣里说的一模一样。
魏齐王嘉平年间,出现一首谣言:“白马套着缰绳向西南飞奔,骑马的是谁?是朱虎!” 朱虎是楚王司马彪的小名。王凌和令狐愚听到这谣言,就密谋拥立司马彪。事情败露,王凌等人被杀,司马彪也被赐死。
吴国孙亮刚即位的时候,出现童谣:“唉,你诸葛恪啊,怎么样怎么样,芦苇做的单衣,竹篾做的绳索,到哪里去求得石子堈呢?” “石子堈”是反语,指的是石子岗。“钩落”指的是绳索。后来诸葛恪果然被杀,尸体用芦苇席裹着,用竹篾捆绑着,扔到了石子岗。后来诸葛恪的旧部下才在石子岗找到他的尸体。孙亮刚即位的时候,公安地区有白鼍鸣叫。童谣说:“白鼍鸣叫,龟背平坦,南郡城里可以长寿,守着死不去,义气也没什么成就。” “南郡城里可以长寿”是指遇到危险,可以轻易逃脱。第二年,诸葛恪被杀,他的弟弟诸葛融镇守公安,也被袭击。诸葛融刮下金印龟的龟甲服用,结果也死了。鼍有鳞甲,象征着兵器,又是白色的,象征着祥瑞。
孙休永安二年,将领们带着人质一起玩耍,突然来了个奇怪的孩子,说:“三公锄,司马如。” 又说:“我不是人,我是荧惑星。”说完就升到空中,向上看去像拖着一匹白练,一会儿就消失了。干宝说,四年后蜀国灭亡,六年后魏国灭亡,二十一年后吴国灭亡,天下归于晋朝。魏、吴、蜀三国都是战国时期,这“三公锄,司马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话说孙皓刚当上皇帝的时候,老百姓就编了童谣唱:“宁可喝建业的水,也不吃武昌的鱼;宁可死在建业,也不在武昌住!” 孙皓一听,非要迁都到武昌去,结果老百姓还得顺着江流给他运送物资,个个都恨得牙痒痒的。
孙皓还派人去石印山下的妖怪庙里祭祀,那个使者呢,趁机在山岩上用朱砂写了这么几个字:“楚国是九个州的中心,吴国也是九个州的都城。扬州的读书人,将要当皇帝。四代统治,天下太平!” 孙皓看到这几个字,更加得意忘形,说:“从大皇帝到我,已经四代了,能带来太平盛世的,除了我还能有谁?” 他更加肆无忌惮,结果没多久就亡国了。这童谣还真灵验啊!
孙皓在位的时候,又出现了一首童谣:“阿童啊阿童,拿着刀在江上游荡。不怕岸上的老虎,就怕水里的龙。” 晋武帝听到这童谣后,就给王浚加了个“龙骧将军”的称号。后来讨伐吴国的时候,其他军队都没什么大功劳,只有王浚最先攻下了秣陵。
晋武帝太康年间以后,江南又出现了好几首童谣。一首是:“肉缩成一团,眼睛斜视,中国就要灭亡,吴国就要复兴。” 另一首是:“宫殿的柱子,别烂掉啊,吴国要复兴,在三十年以后。” 还有一首是:“鸡叫也不拍翅膀,吴国复兴不用费力。” 当时吴国人都觉得这是指孙氏子孙要兴起,所以那些想造反的人就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 仔细想想,“眼睛斜视”指的可能是“四”字,从吴国灭亡到晋元帝登基,差不多四十年,童谣说的还真准!元帝这个人懦弱又优柔寡断,就像童谣里说的“肉缩成一团”那样,这“肉缩成一团”就是直接批评他的。干宝说“不知道指的是谁”,这是在避讳呢。
太康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京洛地区开始流行一首叫“折杨柳”的歌,这歌里一开始描写的是战争的艰辛痛苦,最后却变成了捕获敌人、砍杀敌人的场景。 那时候三杨家族权势很大,最后却都被灭族了;太后也被废黜,最后郁郁而终。
晋惠帝永熙年间,河内温县出现一个疯疯癫癫的人,写下这么几句话:“光光文长,大戟为墙。毒药虽行,戟还自伤。” 又写道:“两火没地,哀哉秋兰。归形街邮,路人为叹。” 意思就是说,虽然权势显赫,像大戟一样森严,但最终还是会自食恶果。 还有,说某人死了,葬在街邮亭北,让人惋惜。 这其中,“两火”暗指晋武帝的讳,“秋兰”是杨皇后的小名。
当时杨骏掌权,用大戟做卫队,结果死的时候,也是被大戟所害。杨太后被废后,贾后断绝了她饮食,八天后就死了,葬在街邮亭北,老百姓都很同情她。
永熙年间,还有童谣这样唱:“二月末,三月初,荆笔杨版行诏书,宫中大马几作驴。” 这指的是杨骏刚开始专权的时候,楚王也开始参与朝政,所以说“荆笔杨版”。 这两人要是都不被铲除,君臣礼仪就乱套了,所以说“几作驴”。
晋惠帝元康年间,京城洛阳流传着这样的童谣:“南风起,吹白沙,遥望鲁国何嵯峨,千岁髑髅生齿牙。” 又说:“城东马子莫咙哅,比至三月缠汝鬃。” “南风”指贾后,“白”指晋朝,“沙门”是太子的小名,“鲁”是贾谧的封国。 这童谣预言贾后将与贾谧一起作乱,危及太子;而赵王则会乘机打压忠良,最终篡夺皇位。 当时的愍怀太子已经失去了民心,最终被废黜,死得很惨。
元康年间,天下商农都忙着赶大鄣日(一个节日),童谣又唱道:“屠苏鄣日覆两耳,当见瞎儿作天子。” 后来赵王篡位,他的眼睛确实有毛病。 赵王伦篡位后,洛阳又流传这样的童谣:“虎从北来鼻头汗,龙从南来登城看,水从西来何灌灌。” 几个月后,齐王、成都王、河间王等地的军队联合起来诛杀了赵王伦。 童谣里说“虎从北来”,是因为成都王在邺城,在洛阳的北边;“龙从南来”,是因为齐王在许昌,在洛阳的东边;“水从西来”,是因为河间王的地盘在关中,在洛阳的西边。 齐王后来辅政,住在宫西,有篡位的野心,所以童谣说“登城看”。
话说晋惠帝太安年间,老百姓都在传一首童谣:“五马游度江,一马化为龙。” 后来中原地区大乱,很多皇族宗室都灭亡了,只有琅邪、汝南、西阳、南顿、彭城这几个王族分支逃到了长江以南,最后元帝继承了晋朝的皇位。
司马越回到洛阳后,又出现了一首童谣:“洛中大鼠长尺二,若不蚤去大狗至。” 等到苟希快要打败汲桑的时候,又有人唱道:“元超兄弟大落度,上桑打椹为苟作。” 司马越因此讨厌苟希,夺了他的兖州,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爆发了冲突。
晋愍帝建兴年间,江南流传着一首歌谣:“訇如白坑破,合集持作甒。扬州破换败,吴兴覆瓿甊。” 这首歌谣的意思是:“訇如白坑破”,说的是两个都城(洛阳和长安)都被攻破了,王室彻底垮掉了。“合集持作甒”,说的是元帝把残余的势力聚集起来,勉强维持着朝廷,没能收复中原,只能偏安江南,所以用“甒”来比喻朝廷规模小。后来发生石头城之战,晋军大败,士兵们到处抢劫,连皇宫都遭到了破坏。三年后,钱凤又攻打京师,在水边坚守了一个多月,最后放火烧城,把城里的井都填了,树木也都砍光了。钱凤等人战败逃走,沈充带着他的同伙逃回吴兴,官军紧追不舍,沿途践踏郡县。沈充父子被杀,和他一起造反的人被杀的也有上百个。这正应了歌谣里“扬州破换败,吴兴覆瓿甊”,“瓿甊”也是瓦器,比“甒”还要小。
晋明帝太宁年间,又出现了一首童谣:“恻力恻力,放马山侧。大马死,小马饿,高山崩,石自破。” 后来明帝去世,成帝年纪还小,被苏峻逼迫,迁到了石头城,连吃的都供应不上。“高山崩”,指的是苏峻很快死了;“石”,指的是苏峻的弟弟苏石,苏峻死后,苏石占据了石头城,后来被朝廷军队打败了。
晋成帝快不行了,那时候民间流传着一句谣言:“郤郤(xì xì)何隆隆,驾车入梓宫。”没过多久,皇帝驾崩了,这谣言还真应验了。咸康二年十二月,河北那边又开始传谣言:“麦入土,杀石虎。”结果,石虎也死了,这谣言也准了。
庾亮刚开始去武昌上任,经过石头城的时候,老百姓在岸边唱歌:“庾公上武昌,翩翩如飞鸟。庾公还扬州,白马牵旒旐(liú zhì)” 还有人唱:“庾公初上时,翩翩如飞鸟。庾公还扬州,白马牵流苏。”结果庾亮后来几次被征召都没去,最后死了,才被运回都城安葬。
庾义在吴郡的时候,吴地的小孩子唱着童谣:“宁食下湖荇,不食上湖蓴(chún)。庾吴没命丧,复杀王领军。”没过多久,庾义和王洽就相继死了。
晋穆帝升平年间,孩子们突然在大街上唱起歌来:“阿子闻”,歌声一结束就说:“阿子汝闻不?”没多久穆帝就死了,太后哭着说:“阿子汝闻不?”升平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民间又开始流行一首廉歌。有个叫扈谦的人听到了,说:“廉,就是临近的意思。歌里唱着‘白门廉,宫廷廉’,内外都临近了,这是国家的大忌讳啊!”没过多久,穆帝就驾崩了。
晋哀帝隆和年间刚开始,小孩子就唱着歌:“升平不满斗,隆和那得久!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tuǐ xiǎn)走。”皇帝听了很生气,就改年号为兴宁。结果老百姓又唱:“虽复改兴宁,亦复无聊生。”没多久哀帝就死了。升平五年,穆帝驾崩,不满十年啊,这年号才用了不到一年。
晋海西公太和年间,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青青御路杨,白马紫游缰(jiāng)。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浆。”这歌谣里,“白”代表金,“马”代表皇族,“紫”是夺取正统的颜色,意思是紫色的缰绳夹杂着红色。海西公不久就被废黜了,他的三个儿子都不是海西公亲生的,都死了,还用马缰绳勒死了他们。第二天,南方就进献了甘露。太和年间快结束的时候,童谣又唱道:“犁牛耕御路,白门种小麦。”海西公被废黜后住在吴地,老百姓在他家门口耕地种小麦,跟谣言一模一样。
晋朝的海西公生了个儿子,老百姓就唱起了歌:“凤凰生了个小宝宝,天下人都高兴。本来以为是匹小马驹,没想到竟是条真龙!”这首歌词很美,意思也很深奥。其实海西公自己没儿子,他让手下的人把龙(龙姓男子)和宫里的内侍安排在一起,生下的孩子就当作自己的儿子。
桓石民当了荆州刺史,驻扎在上明,老百姓突然唱起歌来:“黄昙子!”歌声一停,又唱:“黄昙英,扬州大佛来上明!”没多久,桓石民就死了,王忱接替他当了荆州刺史。“黄昙子”是王忱的小名;他小名叫佛大,所以是“大佛来上明”。
太元末年,京口流传着这样的谣言:“黄母鸡,别学公鸡打鸣。一旦褪去羽毛,就要被拉去喂鹰。”不久,王恭起兵诛杀王国宝,结果很快就被刘牢之打败了。
司马道子在东府修建了一座土山,取名灵秀山。没过多久,孙恩造反,再次攻占了会稽。会稽是司马道子被封的郡国;灵秀是孙恩的小名。庾楷镇守历阳,老百姓唱道:“重罗犁,重罗犁,使君南下有去无回!”后来庾楷南逃投奔桓玄,结果被桓玄杀死了。殷仲堪在荆州的时候,童谣说:“芒刺扎眼,绳索捆腹。殷仲堪要败,桓玄要复兴。”没多久,殷仲堪战败,桓玄占领了荆州。
王恭镇守京口,起兵诛杀王国宝。百姓谣传:“以前吃白米饭,今年吃麦麸。上天要惩罚你,让你喉咙哽住。喉咙哽住又哽住,京口屡战屡败!”“以前吃白米饭”,意思是得意的时候;“今年吃麦麸”,麦麸粗糙,精华已尽,说明将要失败,上天要惩罚他。“喉咙哽住”,呼吸不畅,是死亡的征兆。“屡战屡败”,是反复强调的意思。王恭后来战死,京城里流行咳嗽病,很多人的喉咙都哽住了。王恭在京口的时候,民间突然流传谣言:“黄头小人想造反,老人家在城下,把他捆起来!”又说:“黄头小人想造反,幸好有金刀来保护。”“黄”字上面是“恭”字的偏旁;“小人”是“恭”字下面的部分。后来,谣言果然应验了。
晋安帝隆安年间,突然出现了一首叫《懊恼歌》的民谣,歌里唱着“草生可揽结,女儿可揽抱”这样的话。后来桓玄篡位当了皇帝,义军在三月二日攻占了京都。桓玄宫里的宫女,还有那些参与叛乱的人家的女儿、歌女、侍妾,都被当做战利品赏赐给士兵了。从东边的瓯越地区到北边的淮泗地区,到处都是人分到了战利品。当时草长得正好可以打结,事情也正如歌里唱的那样,女人随便抱,真是应验了!
桓玄篡位之后,又出现了一首童谣:“草生及马腹,乌啄桓玄目。”等到桓玄兵败逃到江陵,五月的时候就被杀了,跟童谣预言的时间完全一样。桓玄当政的时候,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征钟落地桓迸走。”“征钟”指的是最下等的衣服;“桓”,指的是人的下半身。桓玄从下贱的地位爬到最高的位置,就像征钟的歌谣一样,是老百姓对他的下流出身的评价。“落地”指的是坠落的意思,预示着他的失败;“迸走”指的是逃跑,这句俗语的预言也应验了。
司马元显当政的时候,民间流传着一首诗:“当有十一口,当为兵所伤。木亘当北度,走入浩浩乡。”还说:“金刀既以刻,娓娓金城中。”这首诗说是襄阳的道人竺昙林写的,内容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孟顗解释说,“十一口”指的是“玄”字的字形;“木亘”指的是“桓”。桓氏家族最终都逃到了关中和洛阳,所以说“浩浩乡”。“金刀”指的是“刘”,当时起义的将领,很多都姓刘。“娓娓”形容的是繁荣昌盛的样子。
桓玄得意的时候,民间流传着一首童谣:“长干巷,巷长干。今年杀郎君,明年斩诸桓。”后来桓玄逃跑,桓氏家族的人都被杀了。这童谣里说的“郎君”,指的是司马元显。
晋安帝义熙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民间流传着童谣:“官家养芦化成荻,芦生不止自成积。” 当时朝廷重用卢龙,给他高官厚禄,封他为刺史,对他恩宠备至,可他却不知感恩,反而举兵造反,最终成了朝廷的敌人。“芦生不止自成积”,这句童谣在卢龙叛乱后被人们反复提及,大家都很讨厌这句预示着卢龙势力会越来越大的话。有识之士分析说:“把芦苇砍掉,堆积起来,再烧掉,这是芦苇的穷途末路;砍伐它堆成一堆,再当柴烧,这也是芦苇的最终结局。它的势力发展到极致,最终也会被铲除,变成一堆废物。” 卢龙最终耗尽兵力,虽然船舰众多,还是最终灭亡了,尸横遍野,如同堆积的柴草一般。
卢龙占据了广州,民间又流传起谣言:“芦生漫漫竟天半。”后来他控制了长江上游好几个州,兵临京城,应验了“天半”之说。
义熙三年,孩子们在路上相遇,总是先举起双手说“卢健健”,然后说“斗叹斗叹”,最后再说“翁年老,翁年老”。当时没人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卢龙叛军逼近京城,船舰遍布江面,“健健”指的就是卢龙军队兵强马壮的样子。叛军到达查浦后,多次约定与朝廷军队决战,“斗叹”也应验了。而“翁年老”,指的是朝廷中很多高官都已年事已高,暗示着妖逆之徒最终会被自然消灭。 那时候又出现了一个谣言:“卢橙橙,逐水流,东风忽如起,那得入石头。” 卢龙最终战败,没能进入石头城(建康)。以前温峤请郭景纯给自己和庾亮卜算吉凶,郭景纯说“元吉”。温峤对庾亮说:“郭景纯每次占卜,都不敢把话说明白。他既然说我们和国家同享安危是‘元吉’,事情就能成功。” 于是他们联手讨伐平定了王敦的叛乱。
话说苻坚当政的时候,民间流传着一首童谣:“阿坚连牵三十年,后若欲败时,当在江湖边。” 后来苻坚果然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而他在位的时间也正好是三十年。 这童谣还真准! 还有人说,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 结果苻坚真的被姚苌杀害,死在了新城。 另外,那时候还流行着一首歌谣:“鱼羊田斗当灭秦。” 这歌谣里“鱼羊”指的是鲜卑族,“田斗”指的是卑微,意思是说灭亡秦国的(苻坚自称秦王)将会是鲜卑族。 苻坚的臣子们曾劝他赶紧把鲜卑人杀光,免除后患,但他没听。 结果淝水之战后,他被慕容冲追击,逃到姚苌那里,最后身死国灭,应验了这歌谣的预言。
接下来咱们说说晋朝的一些怪事,这些怪事啊,都被认为是“毛虫之孽”,也就是不祥之兆。 晋武帝太康六年,南阳献上了一只两足虎,这可是个不寻常的事件! 当时有识之士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文章里写道:“武形有亏,金虎失仪,圣主应天,斯异何为。” 意思是说,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乱象。 京房在《易传》里说:“足少者,下不胜任也。” 干宝则解释说:“虎者阴精,而居于阳,金兽也。南阳,火名也。金精入火,而失其形,王室乱之妖也。六,水数,言水数既极,火慝得作,而金受其败也。” 干宝还说,从晋武帝即位到愍怀帝被废,一共是三十五年,而“二七十四,火始终相乘之数也”,这都暗示着皇室将要发生动乱。 果然,过了十四年,晋武帝就杀了太子。 太康九年,荆州又献上了一只两足玃。太康七年十一月丙辰,河间还出现了四角兽,河间王颙把它献给了朝廷。 董仲舒认为四角象征着四方,而河间王后来确实联合了四方兵力,引发了动乱,这似乎也应验了这个预兆。
最后再来说一件怪事,晋怀帝永嘉五年,偃鼠出现在延陵,这也是“毛虫之孽”的一种。 当时有个叫郭景纯的人占卜了一下,说:“此郡东之县,当有妖人欲称制者,亦寻自死矣。” 后来吴兴的徐馥果然造反,杀了太守袁琇,而徐馥自己也很快就被消灭了,这预言又应验了。 这些怪事,真是让人细思极恐啊!
话说晋成帝咸和六年正月丁巳这天,在会州郡的乐贤堂里,举行了一场表彰优秀人才的盛会。结果,竟然有人在堂前抓到了一只躭(一种类似老鼠的动物)。孙盛评论说:“这‘秀孝’啊,是天下少有的优秀人才,而‘乐贤堂’就是为了培养和爱护贤才而建的。可是自从晋朝经历战乱之后,社会风气败坏,那些所谓的优秀人才,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那些所谓的孝子贤臣,也缺乏真正的品德修养。现在堂前出现躭这种动物,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晋哀帝隆和元年十月甲申,一只麈(一种鹿)跑到东海王的府邸里去了。老百姓纷纷议论说:“主公要搬到东海王府去了!”一些有见识的人觉得很奇怪。后来,海西王被废黜,改封为东海王,果然先被送去了那座府邸。
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四月癸巳,祭祀活动结束后,竟然有一只兔子跑到庙堂上来了。兔子是野兽,跑到祭祀祖先的庙堂上,这可是大大的不吉利啊!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二月,雍州献上了一只六条腿的獐子,刺史武陵王还上表说这是祥瑞。其实这不过是因为毛虫作怪造成的畸形动物罢了。
宋顺帝升明元年,有三头大象渡过蔡洲,还糟蹋了稻谷和田野。
接下来是关于“犬祸”的一些记载:
公孙渊家里养的一条狗,竟然戴着帽子,穿着红衣,跑到屋顶上去了!这可是大大的不祥之兆啊!屋顶是高高在上的地方,老天爷好像在警告他:公孙渊你太得意忘形了,妄自尊大,连狗都穿戴起来了!结果,他自立为燕王后,果然被魏国灭掉了。京房在《易传》里就说过:“君主不正,臣子就会想篡位,这种时候,就会有妖狗跑到朝门外来。”
魏国的侍中应璩,有一天在他值班的住所里,突然看到一只白狗,问周围的人都没人看见。一年后,应璩就死了。这大概也是“犬祸”的一种吧。
诸葛恪征讨淮南回来,准备上朝的时候,狗竟然咬着他的衣服不放。诸葛恪说:“这狗是不想让我去吗?”他于是又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又站起来,狗又咬他的衣服。诸葛恪只好让人把狗赶走。结果他刚上车,就被杀了。
晋武帝太康九年,幽州出现了一条狗,竟然用鼻子在地上拱了三百多步!
晋惠帝元康年间,吴郡娄县老百姓家发现地底下有狗叫的声音,挖开一看,发现了一对狗,一公一母。他们把狗放回洞里,用磨石盖上,可第二天早上,狗就不见了。到了元帝太兴年间,吴郡官府又挖到两只类似的狗。之后,吴郡太守张茂被吴兴的军队杀了。《夏鼎志》里记载说:“挖地挖到狗,叫做贾。”《尸子》里说:“地底下有狗,叫做地狼。”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晋惠帝永兴元年,丹阳内史朱逵家的狗生了三只小狗,但都没头。后来,朱逵被扬州刺史曹武杀了。
晋孝怀帝永嘉五年,吴郡嘉兴的张林家狗竟然说:“天下人都要饿死了!”
晋安帝隆安年间初期,吴郡境内经常有狗在晚上狂吠,还都聚集在高桥上。家家户户的狗数量有限,但叫声却非常多。有些人晚上出去查看,说一只狗好像有两三个头,都在前面乱叫。没过多久,孙恩就在吴会地区造反了。
桓玄将要被封为楚王,拜王大典的席位都准备好了,群臣都陪坐在旁边,桓玄还没出来,就有一条狗跑到他的座位上去了。在场那么多人,谁都感到很奇怪。桓玄性情猜忌暴躁,谁也不敢吭声,只能把狗赶走,换个座位。
宋武帝永初二年,京城里也有狗说人话。
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吴兴有个叫孟慧度的婢女,跟狗好得跟夫妻一样,好几年了。
孝武帝孝建年间初期,颜竣担任左卫将军,在衙门里听到地底下有小狗叫的声音,挖开一看,发现了一只黑色的狗崽子。养了很久之后,这只狗崽子死了。
明帝初年,晋安王子勋在寻阳称帝,柴桑地区有一条狗和一个女人在一起,三天三夜都没分开。明帝泰始年间,秣陵的张僧护家里的狗生下了猪崽。
白眚白祥:
晋武帝太康十年,洛阳宫西宜秋里石生地中,开始只有三尺高,像香炉的样子,后来像弯腰的人,又扁又薄,挖不动。刘向说,这是白眚。第二年,宫车驾崩,王室开始动乱,最终以灭亡告终。《京房易传》说:“石头竖立像人,庶民将成为天下的霸主。”这跟白眚的情况很相似。
晋成帝咸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地上长出了毛毛的东西,这跟古代所说的“白眚”(不祥之兆)差不多。孙盛认为这是老百姓太辛苦了,才会出现这种异象。后来,胡人被消灭了,中原地区开始安定下来,朝廷的将相们也都安安心心。但是,各地的地方长官不断被更换,边防驻军也经常迁移,他们都带着大量的部下,动辄上万人。期间征战和赋税不断,百姓一年到头都没个安生日子,天下大乱,老百姓都怨声载道。咸康三年六月,地上又长出了毛毛的东西。
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五月,京都也出现了地上长毛的现象。到了太元四年,氐族叛军攻打襄阳,包围彭城,直逼广陵,朝廷不停地派兵征讨,战事连绵不断。太元十四年四月,京都再次出现地上长毛的现象。这时候,苻坚灭亡之后,朝廷忙着处理各种事务。太元十七年四月,地上又长出了毛毛的东西。
晋安帝隆安四年四月乙未这天,地上长出了毛,有白的也有黑的。“地上长毛”这现象,在晋安帝元兴三年五月,江陵也出现了。之后江陵屡遭袭击,战争不断。晋安帝义熙三年三月,地上长出了白毛。义熙十年三月,又长出了白毛。第二年,朝廷军队西征讨伐司马休之。再过一年,又北上扫荡关中和洛阳。
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这天,寿光地区陨落了石头。根据《左传》的记载,陨石就是星星坠落。刘歆解释说:“老百姓啊,只有星星坠落在宋国,才象征着宋襄公将要得到诸侯的支持,但却不能善终。”秦始皇时期也发生过陨石坠落的事情,班固认为陨石坠落像阴暗的石头,又是白色的祥瑞,臣子将要危及君主。之后,司马氏掌权了。
晋武帝太康五年五月丁巳这天,温县和河阳各有两块陨石坠落。太康六年正月,温县又坠落了三块陨石。
晋成帝咸和八年五月,肥乡地区一颗星星坠落。咸和九年正月,凉州地区坠落了陨石。
吴孙亮五凤二年五月,阳羡县离里山出现一块大石头自己竖立起来。根据京房《易传》的说法:“庶士为天子之祥也。”意思是说:“石头立在山上,是同姓;立在平地上,是异姓。”干宝认为这是孙皓继承废黜的家族而获得帝位的一种征兆;也有人说是孙休即位的一种吉兆。
公元305年(晋惠帝元康五年)十二月,宜年里出现了一块石头。到了公元306年(晋惠帝永康元年),襄阳郡报告说发现了一块会唱歌的石头,敲击它,声音能传到七八里远。公元308年(晋惠帝太安元年),丹阳湖熟县夏架湖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漂浮了二百步后才上岸。老百姓惊慌失措,互相喊着:“石头来了!”干宝说:“接下来会有冰块一样的石头进入建业。”
晋武帝泰始八年五月,蜀地下了白毛雨。这可是祥瑞啊!当时益州刺史皇甫晏顶着酷暑去讨伐汶山胡人,属官何旅极力劝谏,但他不听。牙门张弘等人乘着士兵怨声载道的机会,诬告皇甫晏谋反,害死了他。《京房易传》说:“先有快乐后有忧愁,这种怪异现象是天降羽毛。”又说:“坏人得势,好人逃跑,天上就下毛雨。”《京房易妖》也说:“天上降下毛羽,贵人就要逃亡。”这三种占卜都应验了。
公元313年(晋惠帝永宁元年),齐王冏起兵造反。军队里有个襄城繁昌县的小孩子,才八岁,头发全白了,而且很会占卜。根据《洪范》的说法,这也是祥瑞。
晋朝车骑大将军东嬴王司马腾从并州迁到邺城,路过真定。当时积雪很久了,但门前几尺的地方却融化了,司马腾觉得奇怪,就让人挖开一看,挖到了一匹高约一尺的玉马,马嘴和牙齿都缺损了。司马腾认为马是国家的象征,就把玉马献给朝廷当作祥瑞。但是,评论的人都说马没有牙齿就不能吃东西,这是不祥的征兆,是衰亡的预兆。可是按照占卜来看,这又是祥瑞。后来司马腾被汲桑杀死,晋朝也因此灭亡了。
宋文帝元嘉年间,徐湛之担任丹阳尹。一天晚上,西门内出现了一股像丝带一样的白气,指向西南方向,长达几十丈。又有一道白光覆盖房屋,持续很久才慢慢消失。这也是祥瑞。
前废帝景和元年,邓琬在寻阳,种的紫花都变成了白色,这是不祥之兆。
木沴金:
魏齐王正始年间,河南尹李胜在办公的地方,有一根小木头突然掉下来,正好砸到符石虎的脖子上,把他的脖子砸断了。这是木头克金的征兆。李胜十几天后就失败了。
晋惠帝元康八年三月,郊禖坛的石头,自己裂成两半了。这叫“木沴金”,是不祥之兆啊!郊禖坛是祭祀求子之神的地方,这地方说没就没了,说明太子要出事了,这是不吉利的预兆啊!结果第二年,太子愍怀太子就死了。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四月,谢安出任广陵太守,刚从石头城出发,金鼓就莫名其妙地自己裂开了。这也是“木沴金”的怪事啊!好像老天爷在说,谢安啊谢安,你虽然在扬州地区到处宣扬你的军事才能,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这金鼓都用不上了,预示着你的失败啊! 八月份,谢安因为生病回京,这个月他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