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边和西南边那些蛮夷,大部分都住在交州的南边和西南边,住在大海中间的岛屿上。他们之间相隔的距离,有的几千里,远的甚至有两三万里,坐船扬帆,具体路程根本说不准。那些外国蛮夷虽然也说距离是多少里,但根本不可靠。

南边蛮夷里有个林邑国,咱们高祖皇帝永初二年的时候,林邑王范阳迈还派人来进贡呢,皇帝还给他封官呢。到了太祖皇帝元嘉年间,这林邑国开始欺负咱们日南郡、九德郡这些地方了。当时交州刺史杜弘文带兵准备讨伐,后来听说林邑国有变化,这才作罢。元嘉七年,范阳迈又派人来说,他们和交州关系不好,请求皇帝原谅。可到了八年,他又派了一百多艘战船去抢九德郡,还进了四会浦口。当时交州刺史阮弥之就派了三千人,由队主相道生带队去打,结果攻打区粟城没成功,只好撤兵了。林邑国想打交州,还跟扶南王借兵呢,结果扶南王没答应。元嘉十年,范阳迈又派人来进贡一些东西,还请求当交州刺史,皇上说路太远了,没答应。从元嘉十二年到十八年,这林邑国隔三差五地进贡,但抢劫的事儿也没停,进贡的东西也越来越差。

话说,皇帝老儿对阳迈那家伙的嚣张跋扈很不爽,二十三年的时候,就派了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去打他。还让太尉府振武将军宗悫去监督檀和之。檀和之呢,派他手下的府司马萧景宪当先锋,宗悫跟着萧景宪当副手。阳迈听说要打仗了,赶紧派人送来表章,说愿意把抢来的日南百姓送回来,还献上不少宝贝,想求得皇帝原谅。皇帝一听,就给檀和之下了命令:“如果阳迈真是真心实意想投降,那就答应他。”

第二年二月,大军到了朱梧戍,檀和之就派府户曹参军兼日南太守姜仲基、前部贼曹参军蟜弘民带着皇帝的旨意,以及毕愿、高精奴等人去宣扬朝廷的恩德。结果,阳迈这小子居然抓了姜仲基、高精奴等二十八个人,只放了蟜弘民回去复命,表面上说要投降,实际上防备更严了。萧景宪他们一看这情况,就继续带兵攻打区粟城。阳迈派大将范扶龙死守区粟城,还派了水陆两路大军增援。萧景宪打败了增援部队,然后集中兵力攻打城池。五月,终于攻下区粟城,范扶龙被砍了脑袋,缴获的金银财宝多得数不清。

大军乘胜追击,很快又攻下了林邑,阳迈父子吓得赶紧逃跑。这次缴获的宝贝,好多都是没见过的稀奇玩意儿。皇帝很高兴,夸奖了这些将士的功劳,还下诏书说:“林邑依仗地势险要,很久没被咱们收拾了。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忠心耿耿,有谋略,有才能,奉命出征,万里征战,纪律严明,文武双全,廉洁奉公,身先士卒,所以才能在海外立功,震慑异族。应该好好嘉奖他,让他在朝廷里做个近侍,封他为黄门侍郎,领越骑校尉、行建武将军。”

“龙骧司马萧景宪协助主将,作战勇猛,冲锋陷阵,消灭了敌人的巢穴,一定能震慑蛮夷,安抚百姓。封他为持节、督交州、广州之郁林、宁浦二郡诸军事、建威将军、交州刺史。”“龙骧司马童林之、九真太守傅蔚祖战死沙场,追赠给事中。”

公元453年,也就是宋世祖孝建二年,林邑国又派长史范龙跋来进贡,皇上还给他封了个扬武将军的头衔。到了公元458年,宋大明二年,林邑王范神成又派长史范流来进贡,送来了金银器皿和香布之类的宝贝。公元465年,宋太宗泰豫元年,林邑国还又派人来进贡了一些特产。

话说早些年,檀和之被征调到豫章去,正赶上豫章老百姓胡诞世他们造反,檀和之就参与平定了叛乱。因为在平叛过程中立了功,还帮着朝廷解决了林邑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皇上封他为云杜县子,给他四百户人家当食邑。这个檀和之啊,是高平金乡人,檀凭的儿子。公元451年,宋太祖元嘉二十七年,他从太子左卫率升任世祖的镇军司马、辅国将军、彭城太守。后来发生政变,新皇帝继位,他就当上了西中郎将、雍州刺史。世祖皇帝亲征平乱的时候,又给他加了个辅国将军的官职,让他统领豫州的驻军,结果他跑南边去了。世祖皇帝登基后,又让他当了右卫将军。公元453年,孝建二年,朝廷任命他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但他没去上任,又回右卫当差,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头衔。三年后,他被外放到南兖州当刺史,结果因为贪财好色,还把监狱里的女人带进官邸,最后被免职,还被禁锢起来。同年他就死了,死后追赠左将军,谥号襄子。

广州附近的山区住着很多俚人和獠人,人口众多,种类繁杂,以前经常侵扰周边地区,害得百姓苦不堪言。宋世祖大明年间,合浦的大帅陈檀归顺了朝廷,被封为龙骧将军。四年后,陈檀上表请求朝廷派兵讨伐那些还没归顺的部落。朝廷就让他当了高兴太守,将军的官职也保留着。然后朝廷派前任朱提太守费沈和龙骧将军武期率领军队南下征讨,还打通了去朱崖岛的路,结果啥功都没立,反而杀了陈檀,自己又反了。费沈最后被关进监狱,死了。

扶南国,在宋太祖元嘉十一、十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434年、435年和438年,他们的国王持黎跋摩都派人来进贡。

西南夷诃罗驼国,在宋太祖元嘉七年,也就是公元430年,派人来上表,表文中写道:

皇上特别信奉佛教三宝,所以大力兴建塔寺,遍布全国各地。你看,城池雄伟壮观,干干净净,马路四通八达,宽阔平坦。寺庙宫殿鳞次栉比,就像连绵起伏的山峦,庄严而神秘,宛如天宫一般。

皇上出行的时候,仪仗队威风凛凛,护卫人员数不胜数,场面非常壮观。城里的人们,都穿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光鲜亮丽,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珍宝无数,社会治安良好,没有抢劫盗窃的事情发生。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学习,大家都在努力修行,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就像春雨般滋润万物。

全国各地互通有无,各国使节云集,长江水波浩渺,清澈深邃,滋养着万千生灵,污秽之物难以存留。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灾害也不再发生。“谁有斯美,大宋扬都,圣王无伦,临覆上国。”皇上拥有如此伟大的功德,治理下的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皇上慈悲为怀,像父母一样爱护着所有的子民,平等对待所有人,不计较恩怨,乐善好施,救济贫困,从不贪图私利,他的仁德就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幸福快乐,就像皎洁的明月一样。

朝廷的宰相和大臣们个个贤良正直,忠心耿耿地辅佐皇上,没有丝毫二心。

皇上,您就是我真正的主子。我是诃罗驼国王,名叫坚铠,现在恭敬地叩拜在您脚下。希望大王您知道,我的这颗忠诚之心由来已久,并非只是现在才有的。因为山海阻隔,路途遥远,一直没机会亲自来朝见您,所以今天才派使者前来,表达我的赤诚之心。我派去的两个人,一个叫毗纫,一个叫婆田,现在已经到达天子的脚下啦。我坚铠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国王,谁又能了解我的心思呢?所以才派这两个人来表达我的微薄心意。只要我的心意能够传达,就算死了也瞑目了。

希望伟大的大国能够垂怜我们边远的小国,我们也是您边疆的藩属之一啊。大国的子民都蒙受您的恩泽,希望您也能施恩于我们,像对待您的臣民一样对待我们。我们国家以前人口众多,国力强盛,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欺凌,现在却日渐衰弱,邻国还不断侵犯我们。希望圣王您能够施以援手,保护我们,并且允许我们进行贸易往来,不要禁止。如果您能怜悯我们,希望您能经常派船只回来,这样其他国家就不会轻视我们了,也能让您的名声远扬,您救助弱小国家的善举也将传颂于世。现在派这两个人来,他们是我的心腹,让他们来向您禀报情况,他们的话绝对可靠。希望您下令广州那边定期派船回来,不要让沿途的国家抢劫我们的船只。希望从今以后,每年都能允许我们派使者来朝见您。现在献上一些微薄的礼物,希望您能慈悲地接受。

诃罗单国,位于阇婆洲。元嘉七年,他们曾派使者进贡金刚指钚、赤鹦鹉、天竺国白垒古贝、叶波国古贝等物品。十年后,诃罗单国王毗沙跋摩上表说:

皇上,您是常胜的天子!诸佛世尊,永远快乐安宁,拥有三达六通的智慧,为世间指引方向,这便是如来,应受供养,正等正觉。您留下舍利子,建造佛塔佛像,庄严国土,如同须弥山一样雄伟壮观;村庄城镇,井然有序地环绕着都城;城郭宫殿,如同忉利天宫般高大辉煌,富丽堂皇;军队装备精良,能够战胜敌人;国土富饶安乐,没有灾难和困扰。您继承先王遗志,以正法治理国家,百姓安居乐业,一切顺利。您的国土位于雪山之阴,雪水汇成河流,奔流入海,滋养万物;八味甘露清净澄澈,蜿蜒流淌,最终汇入大海,所有百姓都能从中受益。在所有国家中,您的国家是最兴盛繁荣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震旦,大宋扬都!您继承了常胜大王的事业,德行感天动地,恩泽遍及四海,圣明睿智,无所不能,您如同天人一般,护佑着世间,功德无量,大慈大悲,救济世人,您就是我们尊贵的常胜天子!因此,我五体投地,至诚地向您致敬!呵罗单国王毗沙跋摩叩首问候。

后来,他被自己的儿子篡夺了王位。十三年后,他又上表说道:

大吉天子您好啊!您远离淫怒痴迷,慈悲怜悯众生,想来您功德圆满,天龙八部等都恭敬供养您。世尊的威德,身光明照,如同水中之月,如同初升的太阳,普照十方,洁白如雪,也像月光一样清净,如同鲜花般光彩照人,威仪殊胜,诸天龙神都恭敬您。因为您以正法宝,以及梵行僧众,庄严国土,人民兴盛,安居乐业。城池高耸,如同乾陀山般雄伟,众多勇士守护着这座城池,楼阁壮丽,街道平坦,人们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如同天衣一般,在所有国家中,是最吉祥殊胜的。

扬州城的天主,您慈悲怜悯众生,使百姓安乐,律仪清净,慈悲心广阔深远,以正法教化百姓,共同供养三宝,您的名声远播,人人皆知。百姓见到您都非常高兴,如同初生的月亮,就像梵天,是世界的主人,一切人天都恭敬地向您行礼。我如同亲眼见到呵罗单跋摩顶礼膜拜您的双足,如同他就在眼前,身体伏地,如同在宫殿台阶上,恭敬地供养您,如同供奉世尊一样,顶礼在地,弯腰行礼问候。

我继承了祖业,享受了无量的太平盛世,却因为被恶子争夺,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现在我一心归顺天子,只求保全性命。现在我派毗纫来向您问候,我打算亲自前来,向您陈述我的遭遇,但又害怕大海的风波难以到达。我如今还能活下来,也是因为毗纫的忠诚和努力,这份恩情我难以报答。您的国家如此强大,却被恶子夺取,我被驱逐流放,心里非常愤恨,想要报仇雪恨。恳请您允许毗纫购买铠甲、衣服和马匹,请您帮忙安排毗纫,让他能够及时返回。之前我派阇邪仙婆罗诃去拜见您,蒙您厚赐,都被恶子夺走了,特此告知您。现在我献上薄礼,希望您能收下。

之后呢,又派使者去了。过了二十六年,太祖皇帝下旨说:“诃罗单、婆罗门、婆罗达这三个国家,隔着大海,千里迢迢地来朝贡,这份诚意啊,咱们得好好重视,给他们封官加爵吧!”于是就派使者去给他们下诏书,诏书上写着:“你们因为仰慕我们的仁义而前来朝贡,这份远道而来的诚意,我们都感受到了,所以特地按照典章制度,给你们授予官职。你们要好好遵守命令,永远做好本职工作,知道了吗?” 二十九年的时候,又派长史婆罗门和沙弥送来了贡品。

婆罗门国,元嘉二十六年,国王舍利婆罗跋摩派使者送来了四十一種贡品,太祖皇帝封他为婆罗门国王,并下诏书说:“你啊,能够治理好边境,还带贡品来朝见,皇恩浩荡,哪里都覆盖到了。所以,就按照典章制度,给你这个好差事。你要好好遵守礼仪制度,一直保持到最后,知道了吗?” 二十八年的时候,他们又进贡了。世祖孝建三年,他们又派长史竺那婆罗智上表进贡。 太祖还把竺那婆罗智封为振威将军。大明三年,他们进贡了红白鹦鹉。大明八年、太宗泰始二年,他们又派使者进贡。太宗皇帝把他们的长史竺须罗达和之前的振威将军竺那婆罗智都封为了龙骧将军。

婆罗达国,元嘉二十六年,国王舍利不陵伽跋摩派使者进贡。太祖皇帝封他为婆罗达国王,并下诏书说:“你啊,仰慕我们的教化,怀着诚意而来,我们的皇风远播,边远地区都来朝贡了,所以,就给你加官进爵,表彰你的忠义。你要好好遵守法令,一直到最后都能得到幸福,知道了吗?” 二十六年、二十八年,他们又派使者进贡了。

阇婆婆达国,元嘉十二年,国王师黎婆达驼阿罗跋摩派使者上表说:

宋国大主大吉天子您:您好!祝您一切顺利,身心安康!听说您降伏四魔,成就佛陀正觉,广转法轮,度化众生,教化圆满,已入涅槃,舍利广布,建起无数宝塔,庄严无比,如同须弥山一般宏伟;佛经法义广为流传,如同太阳普照大地;无数清净的僧侣,如同天上的星辰般众多。您的国家疆域辽阔,人民众多,宫殿城郭,如同忉利天宫般辉煌壮丽。您是名扬四海的大宋扬州大国大吉天子,安坐于这盛世之中,继承先圣的伟业,统御四海,整个阎浮提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不臣服于您。我们用这水,普施一切众生,即使我身处遥远之地,也能感受到您的恩泽,所以尽管隔着大海,我们也一直是您的臣属。希望您能垂怜我们的至诚,接受我们的朝贡。如果您允许,我们每年都会派使者前来,如果您有任何需要,我们一定竭尽所能满足您的要求。希望您能相信并接受我们的诚意,不要有任何疑虑。现在,我们派遣使者佛大驼婆为主使,葛抵为副使,怀着诚挚之心,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礼。驼婆会向您禀明一切,希望您能相信并接受我们的请求,并批准我们的所有请求。现在献上一些微薄的礼物,以表达我们微薄的敬意。

师子国,元嘉五年,国王刹利摩诃南上表文如下:

尊敬的大宋明主:虽然山海相隔,但我们的音信却能时常互通。我们敬仰您高尚的道德,您的仁德如同天地般广阔,您的明智如同日月般光明,四海之内,没有哪个地方不臣服于您,各国诸王,都纷纷遣使进贡,以表达他们归顺您的诚意。有的国家为了朝贡,甚至要花费三年时间漂洋过海,或跋涉千日陆路,他们敬畏您的威严,又仰慕您的恩德,无论距离多么遥远,都纷纷前来朝拜。我们先王以来,一直以修德为本,以德治国,不严厉而能治理天下,虔诚供奉三宝,以道济天下,乐于助人行善,将别人的善行视为己有,我们希望与您一起弘扬正法,度化难以教化的众生。因此,我们委托四位道人,派遣两位白衣送来牙台像作为信物,等信使回来后,希望您能给我们回信。

至元嘉十二年,师子国又再次遣使进贡。

天竺迦毗黎国,元嘉五年,国王月爱遣使上表文如下:

我听说那个国家,地处江边海畔,山川险要,资源丰富,国土庄严清净,就像一座理想中的城池一样。宫殿宏伟壮丽,街道平坦宽阔,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快乐。国王圣明英武,出巡时四海臣民跟随,他仁慈爱民,不加害于任何生灵,万国来朝,国家富庶得像大海一样。

全国人民都奉行正法,国王仁慈圣明,用道德教化百姓,慈悲施舍,毫不吝啬。国王严守净戒,他的德行影响深远,如同无上法船,拯救所有沉沦的人们。文武百官都安乐无怨,诸天护佑,万神侍卫,就连天魔也都被降伏,归顺于他。国王威严庄重,如同初升的太阳,他的仁慈恩泽普照大地,如同巨大的云彩,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是圣贤之辈,如同日月星辰一样,这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国度。

我居住的国家叫迦毗河国,东临大海,城墙四周都是紫红色的石头砌成,受到天神的庇佑,所以国家一直都很安定。历代国王相继传承,从未中断,国民都奉行善事,许多国家都来这里学习正法。寺庙里的佛像都是用七宝制成,供奉的物品也极其精美,都遵循着先王的法度。我本人也一直遵守戒律,没有违反任何法令,我叫月爱,出身于王族。

我衷心希望大王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群臣百官也都平安顺遂。现在,我将我这个国家的臣民、山川、珍宝,所有的一切都献给您,五体投地,表示最诚挚的敬意。由于山海阻隔,无法亲自朝拜,只能表达我无比崇敬的心情,特派使臣前来拜见。使臣的首领叫天魔悉达,使臣叫尼驼达,此人是位忠诚可靠的好人,所以才派遣他来表达我们的诚意。

如果大王您有什么需要,珍奇异宝,我们都会奉上。我们的国土就是您的王国,您的法令就是我们的准则,我们都会遵守您的治国之道。希望两国使臣往来不断,这次派您使臣回来后,也希望您能派一位使臣来我们国家,传达您的圣旨,并告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表达诚意的这份心意,希望您不要辜负,以上所言属实,恳请大王恩准。

话说啊,以前那些南边的小国,比如什么奉献金刚指环、摩勒金环这些宝贝的,还有送来赤白鹦鹉各一只的,那都是常有的事儿。到了太宗泰始二年,他们又派使者来进贡,还把使者竺扶大、竺阿弥封为了建威将军,可见当时对这些进贡的国家有多重视。

元嘉十八年,苏摩黎国王那邻那罗跋摩也派人送来了不少东西。到了世祖孝建二年,斤驼利国王释婆罗那邻驼更是派了长史竺留驼带队,送来了好多金银珠宝。再后来,后废帝元徽元年,婆黎国也派使者来进贡。这些国家啊,都信奉佛教。

佛教呢,从汉明帝开始,才慢慢传到咱们中国,一直到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信这个。佛经啊,讲义啊,堆积如山,里面的道理也深奥得很,都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了。

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摩之给皇帝上奏说:“佛教在中国已经传了四代了,寺庙、佛像到处都是,数都数不清。佛教本来可以让人向善,但最近风气变了,大家只顾着攀比,不注重真心诚意。旧的寺庙破败了也不修,反而都争着盖新的,互相炫耀。富丽堂皇的房子盖了一座又一座,木材、竹子、铜器、颜料,都用得没完没了,跟神佛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耽误了民生。这都违背了朝廷的规定,应该好好管管,不然这歪风邪气就刹不住了!所以,以后想铸造铜像的,都得先向朝廷报备;想盖寺庙、精舍的,都得先向当地官员申请,等批准了才能开工。要是私自盖的,就按不遵守诏令的罪名处罚,那些豪华的寺庙、园林,都充公!”皇帝觉得萧摩之说得有理,就批准了他的奏章,还裁撤了一批和尚和道士,好几百人呢。

公元458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有个叫昙标的和尚跟羌族人高阇一起策划造反。皇帝为此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说:佛教现在鱼龙混杂,和尚们不务正业,不仅帮不上忙,反而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还经常闹出一些奸邪凶恶的事情,败坏社会风气,惹得民怨沸腾,连神仙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各地要好好整顿佛教,对那些违反规定的和尚,要严惩不贷! 然后就出台了一系列禁令,除非是那些真正虔诚苦修的和尚,否则都要还俗。不过,那些寺庙里的和尚尼姑出入皇宫,跟妃嫔们来往密切,这些禁令根本执行不下去。

早些时候,东晋庾冰就提议过,让和尚们对皇帝表示敬意,后来桓玄也说过类似的话,但都没能实行。到了公元462年,太武帝让有关部门上奏说:你看啊,那些高大的宫殿庙宇,建得再宏伟壮观,也不过是为了显示尊严;那些跪拜叩首的动作,也只是为了表达敬意。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秩序,巩固国家的统治。所以,不管儒家、墨家,各种学派,都有尊崇长辈、敬畏君王的传统。 唯独佛教,从西域传来,那些经书典故,讲的都是些遥远的事,教人练就超凡脱俗的智慧,但这些说法,世俗人很难理解,其宗旨和精髓也变得模糊不清,甚至用文字来掩盖真正的道理。结果,佛教徒们就目中无人,对尊贵的人也随意怠慢,丢掉了佛教谦逊的本色,也背离了教化的根本意义。佛教讲究谦虚节俭,忠诚为本,不应该对比丘不恭敬,见到道士要行礼,对长辈要尊重,怎么可以对父母不敬,却对皇帝磕头呢?所以,以前庾冰和桓玄的提议,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了。现在,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百官尽职尽责,但皇宫附近,却还有不臣服的人,在皇帝面前也敢放肆,这怎么能够树立良好的风气呢?我们认为,和尚们觐见皇帝,应该表现出足够的恭敬,按照他们的传统礼仪来,这样朝廷的威仪才能得到维护。

皇上最宠爱的殷贵妃去世了,为了纪念她,皇上给她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为新安寺,因为贵妃的儿子子鸾被封为新安王。后来,前皇帝杀了子鸾,就把新安寺给拆了,把寺里的和尚都赶走了,之后他又把中兴寺和天宝寺也给拆了。

等到太宗皇帝平定了叛乱之后,下令说:“先帝修建的中兴寺和新安寺等庙宇,是为了让后世效仿,弘扬盛世文化。前些年遭遇了昏庸暴虐的统治,寺庙的佛像被毁坏,僧人们四处逃散,朕对此感到非常痛心。 先帝的教诲和谋略,都足以匡扶名教正道。现在应该把原来的和尚都召集回来,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寺庙,并且派工匠们,根据实际情况把寺庙修缮好。”

宋朝的时候,有个特别有名的和尚叫道生,他是彭城人,他爸爸是广戚县令。道生从小就出家当和尚,是法大弟子。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十五岁就能讲经说法,长大后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创立了顿悟的理论,当时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元嘉十一年,他在庐山去世了,和尚慧琳为他写了悼词。

慧琳是秦郡秦县人,姓刘。他年轻的时候就出家了,住在冶城寺。他很有才华,而且博学多才,内外兼修,庐陵王义真都很欣赏他。他还写过一篇《均善论》,里面写道:

“有白学先生认为,中国圣人,他们的功绩泽被后世,道德高尚,智慧通达,掌握了天地运行的规律,他们的教诲没有隐晦之处,也没有遗漏,他们的聪明睿智,怎么会有不同的说法呢?有黑学道士却批评说,他们不了解幽冥之路,不能引导人们进入来世,虽然他们虚心学习,但不能做到事事虚心,不如西域的修行者深入。” 然后白学就问他,到底哪里不如。

老白问老黑:“佛教说的‘空’,和道家说的‘空’,是不是一样的?”

老黑说:“不一样。佛教是‘即物为空,空物为一’,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都是空的,空本身就是万物一体。道家讲‘有’和‘无’两条路,认为‘空’和‘有’是不同的,怎么能一样呢!”

老白又问:“佛教说万物皆空,那万物真的空吗?”

老黑回答:“是的。空本身也是空,空到极致了。”

老白接着说:“宇宙间有日月星辰,天地间万物生长,哪一样是空的?”

老黑解释道:“空指的是事物本身的本性是空,但这并不妨碍事物的存在。就像盖房子,用各种材料建成高楼大厦,木材本身并非房子,一粒粒沙子堆积起来才能形成沙滩,任何事物都是短暂的,泰山也并非永恒不变的,兴衰成败,都是缘分使然。所以,‘空’指的是事物的本性,而不是事物的实用功能,我认为佛教的‘空’理解错了。”

老白问:“你说的‘实相’,‘空’就是这个意思吗?”

老黑回答:“是的。”

老白继续说:“世间万物的变化,都摆在我们眼前,大家都能看到听到,对吧?用这个道理来修道,再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各种不同的学说,我觉得这还远远没有达到深奥的境界。”

老黑说:“这个道理虽然看起来很接近,但实际上很难理解。人们通常认为重要的东西都是虚的,而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实的。所以,我们要抛弃虚假的东西,去除浮华虚伪,放下贪欲。如果放下贪欲了,却还不能修道,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

老白又举例子说:“我们把树木砍掉,不会影响树荫的茂盛;我们把房屋拆掉,也不会影响房屋的美丽。明白事物的无常,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短暂;明白竞争的无常,才能放下对名利的追求。华丽的丝绸展现出丰富的色彩,美味的佳肴需要各种调料才能调出好味道。齐桓公追求的是猎取野鸟的乐趣,燕王没有追求长寿的方法,恐怕这些追求享乐的欲望,反而会让人更加沉迷于竞争和贪婪。”

老黑说:“这些道理确实高深莫测,一般的理论根本无法企及。”

老白继续说道:“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山川河流、草木树石的诗歌,也有很多关于坚硬和柔软、黑白的辩论,这些都充满了中国文化,但它们并没有触及到道的核心奥秘,所以不能作为修道的根本教材。你既然能放下情感和牵绊,虚心修道,并能用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那你的理解已经非常透彻了。”

老黑说:“周公和孔子讲的都是现世教诲,没有涉及来世和因果报应。他们认为积善行德只能惠及子孙后代,作恶多端也只是受到惩罚,功过报应都局限于今生,对于死后世界,他们一无所知,这实在令人惋惜。而释迦牟尼佛却讲求无穷无尽的修行,帮助众生脱离苦海,消除心中的烦恼,他的智慧遍及宇宙,他的慈悲普度众生。他讲地狱让人害怕犯罪,讲天堂让人向往幸福,指引人们走向涅槃,让人们得以超脱。他的神通广大,他的恩泽遍及世间万物,过去觉悟的圣人飞翔在上界,未来觉悟的人也将会飞升,而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又怎么能理解大道的真谛呢?”

老白说:“你说的确实很宏大,但是现在我们看不到神迹,也验证不了神通,那些虔诚修行的人也看不到佛菩萨的救度,那些认真学习的人也无法体验到超脱的境界。只是说佛有无量寿,但我们却看不到长寿之人;只是说金刚不坏,但我们也看不到不朽之物。如果说法与事实不符,我们应该追溯其言论的本意,以及其所寄托的思想。与其追求天堂来行善,不如遵循义理来修道;与其害怕地狱来约束自己,不如遵循道理来端正内心。礼拜是为了求得免罪,而不是为了应付仪式;施舍是为了积德行善,而不是为了图回报。追求涅槃的快乐,会让人沉迷于安逸;赞叹法身的奇妙,会让人产生好奇心。如果近处的欲望没有消除,远处的利益又会产生,即使说菩萨没有欲望,众生却是有欲望的。如果只是救济贫困的人,却不能改变人们争名逐利的风俗,那么内心平静,回归大道,又怎么可能实现呢?”

老黑说:“不对。如果不用来世的利益来激励人们,怎么能克服他们现世的贪欲呢?人的思想不可能一下子转变,所以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舍弃眼前的短暂利益,换取无穷无尽的未来,就像不勤于春耕,秋天哪来的收获?如果只坐在井底,妄自菲薄,就会永远沉沦于黑暗之中。”

老白说:“奇怪啊!我们追求的目标怎么会如此不同呢?道家讲无欲,却要用有欲来引导,这就好比向东去寻找郢都,向西去寻找越国,只会永远迷失在幽暗的谷地里。闽楚之地,又怎么能看得见呢!所谓的循序渐进,应该是逐渐减少的意思。应该先放下轻微的欲望,然后才能放下重要的欲望,让欲望逐渐减少,纯洁的本性自然会显现出来。怎么能用少量的利益来换取大量的利益,用粗浅的方法来换取高妙的方法呢?如果总是被利益所驱使,那欲望会有尽头吗?人们只顾着追求华丽的色彩,宏伟的建筑,浪费钱财,挥霍资源,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损害大众的利益,只为满足私欲,追求权力,结党营私,用苦行来博取名声,用护法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真是可悲啊!道又该如何安身立命呢?所以,周公和孔子教化百姓,只是关注今生;老子和庄子教化世人,只是注重人的本性而已。”

老黑说:“儒家的三教九流,以及盗跖的五善,圣人的教诲,都有其局限性。道家的符咒、巫术等,更是虚伪欺骗,不胜枚举。你在这里赞扬儒家,在那里批判道家,这就好比在浑浊的水中嬉戏,却远离清澈的溪流。”

老白说:“有迹象就难免有缺点,有方法就难免有虚伪,这是圣人所面临的困境。现在令人担忧的是,人们因为贪婪而制定规则,最终却形成了风俗习惯,人们非但不纠正这些缺点,反而把它当成优点来炫耀。至于那些放荡不羁的人,世人一向轻视他们,他们的来龙去脉也不足为论。”

老黑说:“佛教的教诲,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愚昧的民众,对那些有文化的人没有什么作用吗?”

老白说:“并非如此。如果佛教要发展,就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提倡爱护万物,停止杀戮,学习周朝的仁政,放下荣华富贵的欲望,抱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仁义、玄一之道,又该如何发扬光大呢?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说他写的文章,有个老和尚觉得他贬低佛教,想把他排挤掉。但是太祖皇帝看了他的文章,觉得不错,给了他赏赐。元嘉年间,他就参与朝政了,朝廷的大事,都和他商量着办。来他家做客的人络绎不绝,门口经常停着几十辆车,各地送礼的也很多,当时他的势力非常大。他注过《孝经》和《庄子·逍遥游》,还写过一些文章评论,都流传下来了。

还有慧严、慧议两位和尚,都在东安寺修行,他们的学问和品德都很好,受到大家的尊敬。当时斗场寺有很多禅宗和尚,京城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斗场是禅师的窝,东安寺是谈论佛理的地方。”世祖大明四年,在中兴寺设斋,来了个奇怪的和尚,大家都不认识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叫明慧,是从天安寺来的,说完就突然不见了。可是天下根本没有叫天安寺的寺庙,于是就干脆把中兴寺改名叫天安寺了。大明年间,有个外国和尚叫摩诃衍,他很苦行,学问也很好,在京城传了很多新经书,《胜鬘经》尤其受到内学的重视。

高句丽,现在是汉朝的辽东郡。高句丽王高琏,在晋朝皇帝义熙九年的时候,派长史高翼进献赭红色的马。晋朝皇帝封高琏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祖皇帝即位后,下诏说:“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琏,使持节、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映,你们都在海外尽忠职守,远道来朝贡。值此新朝建立之际,应该给你们一些奖励,高琏升为征东大将军,高映升为镇东大将军。其他的官职不变。”三年后,又给高琏加官散骑常侍,还让他兼管平州的军事。

公元景平二年,高句丽王琏派长史马娄等人进京献上礼物,同时还派使者来慰问。皇帝的慰问信里这样写道:“皇帝问候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您在东边征战,功绩接续不断,您的恩惠已经显扬,您的诚意也十分明显,您不远万里,越过辽河大海,向朝廷进贡。朕德行不足,愧不敢当继承先帝的伟业,时刻怀念先帝的足迹,希望能够继承先帝的恩泽。现在朕派谒者朱邵伯、副谒者王邵子等人前去慰问您。希望您能继续施行仁政,不断巩固您的功业,以此来彰显先帝的遗命,这也正是朕的心意。”

早些时候,鲜卑慕容宝占据中山,被索虏打败,逃到了黄龙。义熙年间初期,慕容宝的弟弟慕容熙被他的部下冯跋杀害,冯跋自立为王,自称燕王,因为他统治的地方是黄龙城,所以被称为黄龙国。冯跋死后,他的儿子慕容弘继位,多次遭到索虏的攻击,始终无法抵挡。太祖在世的时候,慕容弘每年都派使者进贡。元嘉十二年,朝廷还赐予他官职。元嘉十五年,慕容弘再次遭到索虏的攻击,战败逃亡,跑到高句丽的北丰城,请求高句丽把他迎接过去。太祖派使者王白驹、赵次兴去迎接他,并且命令高句丽负责他的食宿和安排。但是,高句丽王琏不想让慕容弘到南方来,于是就派将军孙漱、高仇等人去暗杀他。王白驹等人率领七千多人马,袭击孙漱等人,活捉了孙漱,杀了高仇等人。因为王白驹等人擅自杀人,琏派人把他们押解进京。皇上考虑到这是远方国家,不想违背他们的意愿,所以把王白驹等人关进监狱后,又赦免了他们。

每年都派使者来进贡,这可是老传统了。十六年的时候,太祖皇帝想往北打仗,就让这位琏王送马,结果人家一口气送了八百匹!厉害吧?孝建二年,琏王又派长史董腾去朝廷慰问,顺便也带了一些礼物表示一下。大明三年,他又送来了肃慎人做的楛矢和石砮(这都是啥玩意儿?反正都是好东西就对了)。七年的时候,皇帝下诏书夸奖他:“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骊王、乐浪公琏,你忠心耿耿,在海外为我们守着边疆,对朝廷一片赤诚之心,致力于铲除边患,沟通海表,你的功劳和贡献都符合王道,应该好好奖励你!现在晋升你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其他的官职不变。” 到了太宗和后废帝时期,他也没断过进贡。

百济国啊,本来和高句丽一样,都在辽东以东一千多里地的地方。后来高句丽占领了辽东,百济就占领了辽西。百济的都城,叫晋平郡晋平县。义熙十二年,朝廷封百济王余映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高祖皇帝即位后,又给他升了官,叫镇东大将军。少帝景平二年,余映派长史张威来朝廷进贡。元嘉二年,太祖皇帝给他发了一道诏书,原文是这么说的:“皇帝问候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你们几代人忠诚顺从,越过大海来表达忠心,你们继承先王的事业,继续效忠朝廷,你们的忠义之名已经远扬,你们的诚意我们也感受到了,你们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进贡,所以朕才让你继续担任东部边境的藩王,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不要辜负先王的功绩。现在朕派兼谒者闾丘恩子、兼副谒者丁敬子等人去慰劳你,表达朕的心意。” 从那以后,百济每年都派使者来进贡。七年,百济王余毗继续进贡,并且继承了余映的爵位。二十七年,余毗又进贡,还私下托台使冯野夫(这名字听着挺野的)——西河太守,请求朝廷赐给他《易林》《式占》和腰弩,太祖皇帝都满足了他的请求。

毗死后,他儿子庆继承了王位。到了世祖大明元年,庆派人去朝廷请求授予官职,皇帝同意了。

两年后,庆又派人上表,表文中说:“我们国家世代受到朝廷的特殊恩典,文武大臣都世代蒙受朝廷的爵位。像行冠军将军右贤王余纪等等十一位忠心耿耿、勤劳尽职的臣子,理应得到提拔重用,恳请皇上恩准,一起给他们授予官职。” 然后,表中就提名:把行冠军将军右贤王余纪提升为冠军将军;把行征虏将军左贤王余昆和行征虏将军余晕都提升为征虏将军;把行辅国将军余都和余乂都提升为辅国将军;把行龙骧将军沐衿和余爵都提升为龙骧将军;把行宁朔将军余流和麋贵都提升为宁朔将军;把行建武将军于西和余娄都提升为建武将军。

到了太宗泰始七年,他又派人进贡朝廷。

话说日本(倭国),在高丽(高骊)东南边的海里,一直都给咱们国家进贡。咱们高祖皇帝永初二年的时候,下圣旨说:“日本国王千里迢迢来进贡,这诚意真是难得啊,应该给他封个官。”

然后到了太祖皇帝元嘉二年,日本国王又派了个叫曹达的官员来进贡东西。这位日本国王死了以后,他弟弟继位了,也派人来进贡。他给自己封了个很大的官衔,自称是“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然后他还上表请求朝廷正式给他封官,朝廷就封他做了安东将军、倭国王。 他还想再加封自己和另外十二个人为平西将军、征虏将军、冠军将军、辅国将军,朝廷也答应了。

过了二十年,日本国王济又派人来进贡,朝廷再次封他为安东将军、倭国王。又过了八年,朝廷又给他加官,封他为“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的官职还是保留着。 他还上报了二十三个人,朝廷也给他们都封了官。 国王济死了以后,他儿子兴继位,也派人来进贡。

到了世祖皇帝大明六年,朝廷下圣旨说:“日本国王世子兴啊,你们家族世代忠诚,在海外为藩属,安分守己,一直勤勤恳恳地进贡。现在他继承了王位,应该给他封个官,就封他做安东将军、倭国王吧!” 国王兴死了以后,他弟弟武继位,自己给自己封了个官,自称是“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公元458年,咱们皇帝派人给朝廷上奏章,说:“我们这封国啊,地处偏远,在外面当藩属,从祖宗几代开始,就一直披甲戴盔,翻山越岭,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东边打败了毛人五十五个国家,西边征服了众夷六十六个国家,还渡过海平定了北边九十五个国家,咱们家的王道才能兴盛,疆土也扩展得这么远,历代都朝拜朝廷,年年都没出过差错。我虽然愚笨,但继承了祖上的基业,率领手下将士,一心想效忠朝廷。可是去百济的路上,正准备船只呢,结果句骊那个国家不讲道理,想吞并我们,还老是来抢掠边境,骚扰不断,让我们每次都耽误行程,丢了咱们的好名声。虽然说是要前进,但能不能顺利到达,还不一定呢。我父亲,济,他特别恨这些强盗,堵塞了咱们通往朝廷的路,他手下有百万大军,大家都被他正义的举动感动,正准备大举进攻呢,结果他老人家和哥哥们突然去世了,眼看着就要成功了,却功亏一篑。我当时因为悲伤过度,不敢轻举妄动,所以一直按兵不动,没来得及报仇雪恨。直到现在,我还想整顿军队,完成父亲和哥哥们的遗愿,那些有志气的将士们,文武官员们都愿意出力,就算刀刃相见,也在所不惜。如果能得到皇帝您的恩泽,帮助我们打败这个强敌,平定这乱局,不辜负先辈的功劳就好了。我私下请求您封我为开府仪同三司,其他的官员也请您分别授予官职,以激励他们的忠心和节义。” 皇帝下诏,任命他为武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

话说荆州和雍州的蛮族,都是盘瓠的后代。他们分散居住在各个郡县里。荆州设立了南蛮校尉,雍州设立了宁蛮校尉来管辖他们。 到了世祖皇帝初期,南蛮校尉的职位被取消了,直接归大府管辖,但宁蛮校尉的职位却保留了下来。那些听话的蛮族人家,每家只需要交纳几斛粮食,其他的赋税徭役都没有,而汉人百姓的赋税徭役却非常繁重,穷人都受不了,很多人逃到蛮族地区躲避。蛮族那边没有徭役,强壮的男子也不需要交税,他们经常结伙成群,动不动就聚集几百上千人,州郡的兵力又弱,所以他们经常起来造反当土匪,种类繁多,人口数量根本无法统计。

蛮族居住的地方大多地势险要,就拿武陵郡来说吧,雄溪、褭溪、辰溪、酉溪、舞溪这五个溪谷里,住着所谓的“五溪蛮”。而宜都、天门、巴东、建平、江北这些郡的蛮族,居住的地方都是深山老林,交通闭塞,人迹罕至。从古代以来,他们就一直是百姓的祸害。

景平二年,宜都的蛮族首领石宁等人,一共一百一十三人,跑到京城来献礼。到了元嘉六年,建平的蛮族张雍之等人,五十人,跑到京城来朝见皇帝;七年的时候,宜都蛮族田生等人,一百一十三人,也跑到京城来朝见皇帝。 后来,沔水流域的蛮族大规模作乱,路上行人几乎都被阻断了。天门县溇中乡的乡长宗侨之,因为徭赋太重,蛮族实在受不了了。元嘉十八年,蛮族田向求等人造反,攻破了溇中乡,抢掠百姓。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派军队参军曹孙念去讨伐,打败了他们,抓获了五百多俘虏,还免去了宗侨之的官职。元嘉二十四年,南郡临沮县和当阳县的蛮族叛乱,绑架了临沮县令傅僧骥。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派中兵参军王谌去讨伐,也把他们打败了。

首先,雍州刺史刘道产治理蛮族很有一套,以前不服管的蛮族,后来都乖乖听话了,都搬到平原地区,大多住在汉水边。刘道产死后,蛮族又造反了。后来世祖(指晋武帝司马炎)当了雍州刺史,蛮族截断道路,结果被世祖打了个大败仗。朝廷又派沈庆之将军连续几年讨伐蛮族,所到之处都平定了,这事儿《沈庆之传》里都写着呢。晋武帝太康二十八年正月,龙山雉水地区的蛮族寇匪袭击了涅阳县,南阳太守朱昙韶派兵去打,结果打输了,死了三百多人;朱昙韶又派了两千人去追击,蛮族这才四散逃跑了。这一年,滍水地区的蛮族依仗险要地势作乱,雍州刺史随王诞派使者去劝降,使者说:“朝廷恩泽广被,远及边疆,顺从朝廷的会得到赏赐,违抗朝廷的绝不会放过,这些你们也都知道。现在朝廷大赦天下,允许你们改过自新,最好都回到原来的住处,安居乐业,改过自新,从现在开始吧!”

蛮族首领鲁奴子占据龙山,长期以来都是边境的祸患。鲁轨在长社的时候,鲁奴子归顺了他,鲁轨向虏主(指匈奴首领)推荐他,让他当了四山王。鲁轨的儿子鲁爽回国后,鲁奴子也请求归顺朝廷。随王诞又派兵讨伐沔水北部的蛮族,攻克了浊山、如口、蜀松三个据点,又包围了升钱、柏义等据点,蛮族拼死抵抗。官军用装备精良的骑兵进行夹击,大获全胜,斩首二百,俘获蛮族一千多人,牛马八十头。

晋武帝大明年间,建平蛮族首领向光侯在峡川地区作乱,巴东太守王济、荆州刺史朱修之派兵讨伐,向光侯逃到了清江。清江离巴东一千多里。当时巴东、建平、宜都、天门四郡的蛮族都在作乱,各郡百姓四散逃亡,十不存一。晋武帝太宗、顺帝时期情况尤其严重,虽然朝廷多次派兵讨伐,最终还是没能制止,荆州因此变得十分空虚衰败。

大明年间,桂阳蛮族叛乱,杀了荔县令晏珍之;临贺蛮族叛乱,杀了关建县令邢伯儿。振武将军萧冲之去讨伐他们,结果损失很大,最后还被治罪了。

话说豫州的蛮族,是廪君的后代。盘瓠和廪君的故事,史书上都有记载。西阳地区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这五条河,所以那里的蛮族被称为“五水蛮”。他们居住的地方都是山高路险的地方,各个部落人口众多,而且世世代代都是强盗。他们的地盘北边连接着淮河和汝河,南边到达长江和汉水,方圆几千里地呢。

公元451年(宋元嘉二十八年),西阳蛮族杀了南川县令刘台,还把刘台全家都杀害了。到了公元452年(元嘉二十九年),新蔡的蛮族两千多人攻破了大雷戍,抢走了官民的船只,都划到湖里去了。当时有个逃犯,叫司马黑石,混迹在蛮族中,和他们一起当强盗。宋孝武帝就派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率领江州、荆州、雍州、豫州的军队去讨伐他们。后来,在宋明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又派沈庆之去讨伐西阳蛮,大获全胜。司马黑石的同伙有三个,其中一个叫智,黑石自称“太公”,智就是他的军师;一个叫安阳,自称谯王;还有一个叫续之,自称梁王。后来蛮族首领小罗等人抓住了续之,却被蛮族首领世财抢了功劳,小罗等人一气之下,把世财父子六口都杀了。豫州刺史王玄谟派殿中将军郭元封去慰劳各蛮族部落,并让他们把逃犯绑来。蛮族就把智(司马黑石)、安阳两人送给了王玄谟。宋明帝下令在寿阳把他们杀了。

宋太宗刚登基的时候,天下各地都有人造反。南边的贼寇在鹊尾被击败后,西阳蛮族田益之、田义之、成邪财、田光兴等人又起兵攻打郢州,并攻占了郢州。宋太宗任命田益之为辅国将军,统领四山地区的军事;又用蛮族的地盘设立了宋安郡和光城郡,任命田义之为宋安太守,田光兴为龙骧将军、光城太守。还封田益之为边城县王,食邑四百一十一户;封成邪财为阳城县王,食邑三千户。田益之又升任虎贲中郎将,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

顺帝在位初期,他先是被提升为射声校尉,后来又升任冠军将军。他父亲成邪财死后,他儿子婆思继承了爵位,当上了辅国将军和武骑常侍。与此同时,晋熙蛮族首领梅式也起义了,他杀了晋熙太守阎湛之和晋安王子勋的典签沈光祖,被封为高山侯,领着牛岗、下柴两村三十户人家作为食邑。

说起来,汉朝时期,西域的交通那是相当发达,路上要经过无数个关卡,翻越崇山峻岭,走过险峻的山路,生死攸关,来去都非常危险。到了晋朝,南方迁移之后,黄河、陇山一带隔绝,戎狄蛮夷堵塞道路,与西域的联系几乎断绝了。像大秦、天竺这些国家,远在西海之外,汉朝时期跟他们来往都非常困难,商贸往来更是艰难,货物有时要通过交趾,漂洋过海,靠着风力才能到达目的地。西域地势险峻复杂,民族众多,名称各异,种类繁多,山珍海宝源源不断地从那里运来,各种珍奇异宝,应有尽有,数也数不清,都是当时皇帝梦寐以求的宝物。所以,船只络绎不绝,商使往来频繁。太祖皇帝因为南方的贡品送不来,就派兵远征,在泉浦取得了大胜,震慑了整个海洋,许多珍宝都充实了国库。

自古以来,四夷都很强大,带来的危害也深远。蛮族、僰族等民族众多,种类繁杂,他们依山傍水,聚集在边境地区,离中原地区很近,很容易就兴起叛乱,抢夺财物,占据土地,时间一长,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从元嘉年间开始,叛乱就越来越多了,甚至控制了好几个州,扰乱了国家安定。于是朝廷就派兵讨伐,在江汉以北,庐江以南地区,四处搜山,穷追猛打,抓获的俘虏数以百万计,从小孩到老人,都被抓了起来。士兵们为了泄愤,杀戮了不少人,战争残酷惨烈,虽然说这是积怨已久,但报复也太过残酷了。张奂曾经说过:“流血于野,伤和致灾。”这确实是仁者之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