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靖,字季恭,是浙江绍兴人。他名字跟高祖皇帝的祖先同名,所以大家就都叫他字。他爷爷孔愉,是晋朝的车骑将军;他爸爸孔壒,是散骑常侍。季恭一开始当了郡里的孝廉,后来又当过功曹史、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镇军司马、司徒左西掾。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赶上他母亲去世了。隆安五年,他正守孝呢,就被朝廷任命为建威将军、山阴县令,但他没接受。
高祖皇帝东征孙恩的时候,好几次都来到绍兴,季恭一直很热情地接待他,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援。后来高祖皇帝再次讨伐孙恩,这时候桓玄篡位的野心已经很明显了,想在绍兴起兵讨伐桓玄。季恭觉得绍兴离京城太远,而且桓玄还没正式称帝,不如等他篡位的事实彻底暴露,罪行累累之后,再从京口起兵,这样胜算更大。高祖皇帝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当时虞啸父是征东将军、会稽内史,季恭一开始想当他的府司马,没成功。等到皇帝平定了桓玄之后,就任命季恭为会稽内史,还派人送来官印让他正式上任。这任命刚好赶上季恭回家,他立刻掉头回船,连夜赶回会稽。到家后,他赶紧敲门告诉虞啸父,让他赶紧打扫一下另外的房间,自己就住进去了。虞啸父是桓玄任命的,听到桓玄失败的消息,吓得不轻,赶紧开门请罪。季恭安慰了他,让他先住着,第二天再搬走。季恭上任后,一心为民办事,禁止铺张浪费,严惩懒惰之辈,结果盗贼减少,境内一片安定。
他被任命为右卫将军,还加封给事中,但他没接受。没多久又升任侍中,兼任本国中正,后来又调到琅邪王手下当大司马司马。接着他又被外放到吴兴当太守,还加封冠军将军。之前啊,吴兴太守总是死得很快,据说项羽的魂魄变成了卞山王,住在郡里的办公署,只要有二千石级别的官员来,他就躲起来;而季恭在办公署里住着,却什么事也没有。
后来他又被提升为尚书右仆射,但他坚决推辞了。义熙八年,他又被任命为督五郡诸军、征虏将军、会稽内史。他整修学校,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十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加封散骑常侍,但他又一次推辞了。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领军将军,加封散骑常侍,还兼任本州大中正。义熙十二年,他退休了,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称号,散骑常侍的职位也保留着。这一年,高祖北伐,季恭请求随军出征,被任命为太尉军咨祭酒、后将军。他跟随高祖平定了关中和洛阳。高祖当了相国后,他又跟着高祖迁居。
宋台刚建成的时候,有人上书推荐他当尚书令,还加封散骑常侍,但他又一次推辞了,最后被任命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他辞官回家,高祖在戏马台为他饯行,朝中官员都作诗来歌颂他。等到他正式接受任命后,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但他多年来一直推辞,最终也没接受。永初三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他的儿子山士,也做过很多显赫的官职,当过侍中、会稽太守,后来因为他的弟弟驾部郎道穰强抢民女,他被免官回家。元嘉二十七年,他去世了。
我弟弟灵符,在宋元嘉年间,做过南谯王萧义宣的司空长史和南郡太守,后来还当过尚书吏部郎。宋孝武帝大明初年,他从侍中升任辅国将军、郢州刺史,之后又调回朝廷担任丹阳尹。
山阴县地盘小,人口多地少,灵符就上奏朝廷,建议把山阴县里没钱没地的穷人迁移到余姚、鄞县、鄮县这三个县的边界地区,开垦湖边的荒田。皇上就让大臣们广泛讨论这件事。太宰江夏王萧义恭说:“发展农业,修明根本,这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做的。那些土生土长的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原来的生活,就像京城里没田地的人,也没听说过要迁移到其他县去。再说,山阴县那些有钱有势的富户,土地多得是,穷人努力耕作,也不是因为没地方耕种,而是因为没有开垦荒地,才能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而且,住在湖边的人,主要靠捕鱼捕鸭为生,如果他们有房子住,也没必要让他们搬家。”
尚书令柳元景、右仆射刘秀之、尚书王瓒之、顾凯之、颜师伯、嗣湘东王萧彧都认为:“富裕人家住得好好的,没必要让他们搬家;穷苦人家住得不好,当然应该搬到更好的地方去。在荒地上盖房子,种庄稼,不需要什么东西,但如果国家出钱出力,国家负担不起;如果让老百姓自己出钱出力,老百姓也做不到。等他们有了稳定的生活,开垦荒地的积极性自然就降低了。应该招募那些逃亡和叛乱的人,让他们参与开垦荒地,先把住的地方简单修建好,然后再让他们搬过去。”侍中沈怀文、王景文、黄门侍郎刘敳、郄颙则认为:“老百姓即使不亲自种地,也有自己的谋生之道,如果强迫他们去种地,他们就会反抗。而且,鄞县等三个县离丹阳郡治都很远,那些安居乐业的老百姓,突然要迁移到其他地方,新房子还没盖好,老房子就拆了,这样一来,他们既走不了,也回不去,生活就更难了。我认为应该根据老百姓的意愿,让他们自己选择,宽容那些逃亡的人,让他们找到工作,如果确定那里是肥沃的土地,再考虑迁移的事。”太常王玄谟说:“穷苦的老百姓,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开荒,离开原来的地方,又要重新开始,粮食和种子都没有,很难适应,也很难劝动他们。我认为应该给他们一些资助,让他们能够努力耕作,明确奖励勤劳的人,惩罚懒惰的人。”光禄勋王升之说:“那些荒废的土地,需要先清除荆棘杂草,然后才能耕种,强迫穷人去开垦,这件事就更难了。应该先给他们一些资助,让他们把住的地方建起来,然后再慢慢地进行迁移,也不算晚。”
皇上没有采纳这些大臣的意见,而是同意了灵符的建议,迁移百姓,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话说这个人叫灵符,老家丹阳,后来当上了会稽太守,接着又升迁到豫章王子尚那里当抚军长史。他家底殷实,产业遍地都是,尤其是在永兴建了一座豪华别墅,占地三十三里周长,水陆面积达二百六十五顷,里面还包含了两座山,更有九处果园。这规模太大,被官府盯上了,虽然皇帝下诏赦免了他,但他自己解释的时候有点含糊其辞,结果还是被免了官。不过后来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还当上了寻阳王子房的右军长史,太守的职位也保留着。灵符这个人啊,为人正直,能力强,但从不弄虚作假,到哪里做官,政绩都非常好。
可惜啊,在废帝景和年间,他得罪了几个权贵,被他们陷害,最后被鞭打致死。他的两个儿子湛之和渊之,也在京城被赐死了。后来太宗皇帝即位,追封灵符为金紫光禄大夫。
他儿子渊之,在大明年间当上了尚书比部郎。那时候,安陆应城县有个老百姓叫张江陵,他和老婆吴氏一起把张江陵的母亲黄氏骂死了,黄氏气不过,上吊自杀了。碰巧赶上大赦,按照律法,儿子打伤、殴打父母的,要砍头;骂父母的,要处以极刑;谋杀丈夫父母的,也要处以极刑。但是大赦的时候,可以免除死刑,改判为流放。江陵骂死他妈,这比打伤还严重,如果按杀人的罪名处罚,又好像太重了;如果按殴打和辱骂的罪名处罚,又好像太轻了。当时法律规定,只有打母亲的,即使大赦,也要砍头,没有骂死母亲,在大赦的情况下免除死刑的条例。渊之就说了:“这儿子忤逆母亲,连仁义之人都不能接受,光是这名声就够恶劣的了,更别说实际行为。所以殴打、诅咒,法律上本来就不应该宽恕,辱骂到致死的地步,那就更没有理由饶恕了。法律上虽然有从轻处罚的规定,那是因为怀疑有失公正,从字面意思来看,可不是这个意思。江陵虽然赶上了大赦,但还是应该砍头。他老婆是因为义气才这么做的,夫妻本就不是天生的,黄氏的死,吴氏并没有参与,所以赦免她的死刑,改判流放,才是符合法律的。”皇帝采纳了渊之的意见,吴氏免除了死刑。
羊玄保,是泰山南城人。他爷爷羊楷做过尚书都官郎,他爸爸羊绥做过中书侍郎。羊玄保一开始在楚台当太常博士,后来母亲去世,他守丧期满后,右将军何无忌和前将军诸葛长民都邀请他当参军,但他都没答应。后来他被任命为临安令。刘穆之推荐他给高祖当镇军参军,之后又做过库部郎和永世令,后来又当了高祖的太尉参军,升任主簿,最后做了丹阳丞。少帝景平二年,他入朝做了尚书右丞,后来又升任左丞,再后来做了司徒右长史。当时的府公王弘非常器重他,对左长史庾登之和吏部尚书王准之说:“你们两位都聪明能干,见识广博,但是我认为羊玄保更优秀,所以应该一起推荐他。”没多久,他就升任了黄门侍郎。
他很擅长下棋,棋艺排名第三。有一次,太祖在睹郡和他下棋,羊玄保赢了,于是被任命为宣城太守。在此之前,刘式之担任宣城太守时,为了抓捕逃亡的百姓,制定了一套特别的制度:只要抓不到一个人,负责的里长就要被送到州府受罚,抓到人则可以升官两级。羊玄保认为这个制度不妥当,就上书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我仔细研究了百姓逃亡的原因,都是因为被逼无奈,没有人是出于自愿才逃亡的。现在设立这种特别的制度,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听说过,过于严苛的制度难以长久,我担心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古人龚遂曾把百姓比作乱麻,只有放松才能理顺;黄霸执政以宽和为先,而不是以严厉为首要。我认为,一个人逃亡就应该追究他本人,而不是牵连其他人。现在抓不到一个人,很多人就要受罚,大家都会害怕承担责任,为了自保而逃亡,这样逃亡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而且,抓捕逃亡的人,大多不是认真负责的,既没有能力,又白白浪费了官吏的精力,官衔和赏赐都成了虚名,弊端很多,官职等级根本不够用来赏赐,百姓也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再说,这个制度只在宣城一地实行,如果这个制度是对的,那应该在全国推广;如果这个制度是错的,那也不应该只在一个郡实行。让百姓远离忧患,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弊端会很大。我担任这个职位,担心难以执行这个制度,所以冒昧地向您陈述我的意见。” 因此,这个制度最终被废除了。
羊玄保在那个郡当了一年的廷尉,升迁速度很快,几个月后就当上了尚书吏部郎、御史中丞、衡阳王义季的右军长史、南东海太守,还加封了辅国将军的官职。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都官尚书、左卫将军,还加封了给事中的官职,之后又当了丹阳尹、会稽太守。 接着又被调到吴郡当太守,官职级别也升了,俸禄也涨了不少。太祖皇帝觉得羊玄保为人清廉,生活简朴,欲望很少,所以经常让他担任有名望的郡守。虽然他当官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但在他离开之后,大家都很想念他。他从不贪图钱财,家里过得很节俭。太祖皇帝曾经说过:“当官做宰相,不仅需要才能,还需要运气;每当有好的官职空缺,我总是第一个想起羊玄保。”
元凶篡位后,羊玄保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任国子祭酒,不久后又加封光禄大夫。后来世祖皇帝讨伐叛军,朝中许多官员都逃跑了,当时权臣萧道成(劭)召集剩下的官员,拔出刀来怒吼道:“你们这些人都可以走了!”大家吓得不敢说话,只有羊玄保脸色平静,不慌不忙地说:“臣愿以死效忠朝廷。”萧道成这才放下刀。世祖皇帝登基后,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兼任崇宪卫尉。不久又升迁为金紫光禄大夫。由于他为人谨慎恭敬,深得世祖皇帝的赏识,得到了很多赏赐。大明初年,他又升为光禄大夫。五年后,再次升迁为散骑常侍,并被授予特进的荣誉称号。羊玄保从年轻到年老,对祭祀典礼都非常谨慎认真,按时祭祀,祭品都是新鲜的,没有经过祭祀的贡品,他一口也不吃。八年后,羊玄保去世,享年九十四岁,谥号为“定子”。
他的儿子羊戎,很有才华,但是为人轻浮,不检点,羊玄保曾经说过:“这孩子一定会败坏我们家。”羊戎官至通直郎。后来他和王僧达一起议论朝政,结果被赐死。羊戎死后,世祖皇帝召见羊玄保,羊玄保谢罪说:“我没有像周公旦那样的智慧,因此辜负了皇上的恩德。”世祖皇帝很欣赏他的话。羊玄保的另外两个儿子,太祖皇帝都赐予了名字,一个叫羊咸,一个叫羊粲。太祖皇帝对羊玄保说:“我希望你的两个儿子能够继承林下隐士的清高品德。”
玄保和何尚之都特别擅长下棋。吴郡人褚胤,七岁就达到了很高的棋艺水平,长大后更是技压群雄,当时无人能及。褚胤的父亲荣期和臧质一起造反,褚胤理应被处死,但何尚之却为他求情说:“褚胤下棋的技艺,已经超过了古人,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魏犨因为有才能而免于死罪,父亲犯法儿子却可以免罪的例子很多。我恳请饶他一命,让他这门独特的技艺不要失传。”但请求没有被批准,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玄保的侄子玄希,字泰闻,从小就有才华。大明初年,他担任尚书左丞。当时扬州刺史西阳王子尚上奏说:“虽然山湖禁令有旧例,但百姓习惯成自然,一直没有遵守,烧山围湖,都当成自己的利益。近些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有钱有势的人占据山岭,穷苦百姓连柴火都找不到,连捕鱼打捞的地方都被霸占了。这确实是治理上的严重弊端,应该彻底解决。应该修改旧的规定,制定新的制度。”相关部门查阅了壬辰年的诏书,上面写着:“占山护泽,按强盗罪论处,占据一丈以上的,都要处死。”玄希认为:“壬辰年的规定太严厉,难以执行,而且实际情况也已经有所改变。占山封水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互相效仿,成了祖传产业,如果突然取消,很容易引起怨恨。现在应该修改,制定五条新规定。凡是山泽,如果之前经常烧荒耕种,种植竹木果树,或者在湖泊江海修建鱼梁,经常辛勤劳作的,就允许他们继续拥有,不再追究。一、二品官员可以占山三顷;三、四品官员,二顷五十亩;五、六品官员,二顷;七、八品官员,一顷五十亩;九品官员和百姓,一顷。都按照规定的数量,登记在册。如果之前已经占山,就不能再占;如果之前占的少,可以按照规定补足。如果不是之前的旧业,一律禁止。违反者,占地一尺以上,都按照强盗罪论处,并没收土地。取消咸康二年壬辰年的规定。”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刘瑀,以前是右卫将军,跟府里的司马何季穆关系处不好。何季穆跟尚书令建平王宏关系铁,老是跟建平王告刘瑀的状。后来刘瑀被外放到益州当刺史,结果他抢了人家老百姓的媳妇儿当小妾,建平王就派羊希去告他的状;刘瑀因此丢了官,心里恨死羊希了。
有个刘瑀的学生叫谢元伯,经常跟羊希来往,刘瑀就让他去打听打听自己被免官的具体原因。羊希说:“这事儿可不是我出的主意。”刘瑀当天就跑到建平王家,写了封信表示感谢,说是听羊希说的。结果羊希因为泄露了消息,也被免了官。
大明朝快完的时候,羊希当上了始安王子真的征虏司马,后来又当了黄门郎、御史中丞。泰始三年,他又外放当了宁朔将军、广州刺史。一开始,他推荐自己女婿,镇北中兵参军萧惠徽当自己的长史,兼任南海太守,但是皇帝没同意。他又推荐萧惠徽当东莞太守。羊希到广州上任后,长史和南海太守陆法真死了,他又推荐萧惠徽接替。结果皇帝下旨说:“羊希出身低微,家里几代人都没出过什么名堂,他轻浮放荡,犯了不少错误,在各个岗位上表现都很差。就因为他清廉刻苦,才被提拔到岭南,结果他却在那里为所欲为,不停地请求提拔亲信,简直无法无天!降他为横野将军!”
一开始,李万周和刘嗣祖籍贯大概在广州附近,这事儿记载在《邓琬传》里。太宗皇帝任命李万周当步兵校尉,又升他为宁朔将军,让他代理广州的事务。 李希到达广州后,发现李万周他们另有打算,于是把他们杀了。李希让沛郡人刘思道担任晋康太守,带兵去打那些蛮族。结果刘思道违抗命令,打仗输了,李希派人去抓他。刘思道不服,带着手下攻打州城。李希派平越长史邹琰在朝亭设防抵抗,结果军队打败了,邹琰战死了。刘思道继续攻打州城,司马邹嗣之在西门抵抗,也打败了,战死了。李希翻墙逃跑,被刘思道抓住杀掉了。府参军邹曼带着几十个人袭击刘思道,虽然冲进了城里,但寡不敌众,又失败了。东莞太守萧惠徽率领一千多郡里的文武官员去攻打刘思道,结果打败了,也被杀了。当时龙骧将军陈伯绍带兵去打蛮族,回来后击败了刘思道,平定了叛乱。后来,朝廷追赠李希为辅国将军,萧惠徽为中书郎,邹嗣之为越骑校尉。
李希的儿子李崇,字伯远,是尚书省主客郎。他母亲去世后,他悲痛过度,哀伤超过了礼仪的规范。等到听说广州发生叛乱的消息,他当天就赤脚跑出新亭,走不动路了,就趴在江边。邻居们用小船把他送过去。他父亲下葬后,因为过度悲伤,就去世了。
沈昙庆是吴兴武康人,是侍中怀文的长辈的亲戚。他父亲沈发,曾任员外散骑侍郎,早逝;吴兴太守王韶为他写了祭文。
昙庆一开始当的是主簿,后来又当过州从事、西曹主簿,最后还当上了长沙王义欣后军镇军主簿。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非常悲痛,伤心过度,身体都垮了,幸好他老家的县令诸葛阐给他写信上报朝廷,说明情况。守孝期满后,他又重新当上了主簿。义欣又推荐他当镇军记室参军。之后,他被外派到余杭当县令,然后升迁为司徒主簿,接着又当了江夏王义恭太尉录事参军,最后做到尚书右丞这么高的职位。那时候经常闹水灾旱灾,昙庆就建议设立常平仓来救济百姓,皇上也同意了他的建议,但可惜的是这事儿最后没办成。
后来他又当了本地的中正、少府,以及扬州治中从事史、始兴王浚卫军长史。后来发生元凶弑君的惨剧,世祖皇帝带兵讨伐叛军,叛军头目劭就派昙庆回东边招兵买马。结果,安东将军随王诞把昙庆抓了起来,关进了永兴县的监狱,关了很久才放出来。
世祖皇帝登基后,昙庆被任命为东海王祎的抚军长史,后来又回到朝廷,当上了尚书吏部郎,之后又当了江夏王义恭的大司马长史、南东海太守和左卫将军。大明元年,他被任命为督徐兖二州及梁郡诸军事、辅国将军、徐州刺史。当时殿中员外将军裴景仁也在彭城驻军帮忙,这裴景仁是北方人,对边疆的事情很了解。昙庆就让他写了一本《秦记》,十卷,详细记载了苻氏篡权的始末,这本书后来还流传了下来。第二年,他又被征召回朝廷当左卫将军,还加了个给事中的官职,同时兼任本州的大中正。三年后,他升迁为祠部尚书。同年,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死后追赠原来的官职。昙庆为人谨慎老实,清正廉洁,到哪里都能做出一番成绩。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子孙说:“我这一辈子没什么才能,只不过是做了个比较大的官而已。”后世人都称赞他是一位长者。
史书上说:江南地区,真是繁华啊!虽然地域辽阔,南到象浦,西到邛山,要上贡赋税,充实国库,但实际控制范围只到荆州和扬州。从汉朝开始,人口就不断减少,荆楚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要道,城镇破败,十不存一。
从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叛逃,到元嘉末年,三十九年时间里,没有战争,百姓没有额外的劳役,赋税徭役都比较轻省,老百姓人口迅速增长,粮食多到堆积在田间地头,家家户户都不用锁门,这可以说是江南地区最繁荣的时期了。 当时江南的实际控制范围,跟汉朝相比,只有丹阳和会稽郡那么大。从晋朝迁都到太元年间,一百多年里,没有战乱,地区内一片安宁。
直到孙恩起义造反,死伤惨重。从那以后到宋大明末年,六十年多的时间里,人口又恢复到以前的一样多了。土地广阔,物产丰富,老百姓勤劳务农,丰收年景,好几个郡县都不用担心饿肚子。这里靠海临湖,良田有几十万顷,都是肥沃的良田,一亩地值一金,比鄠杜地区好得多。荆州拥有南楚的富饶,扬州拥有全吴的沃野,鱼盐木材等资源丰富,供应全国各地;丝绸布匹产量巨大,满足全国的衣着需求。但是农民生活很辛苦,劳役繁重,收入微薄,一年到头都在务农,没有一天休息,而赋税和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来自农民。丰收年粮食便宜,农民辛苦却赚不到钱;歉收年粮食贵,商人却赚得盆满钵满。
汉朝时期就实行过常平仓制度。元嘉十三年,东部地区洪涝成灾,百姓生活艰难。宋太祖节俭用度,打开粮仓赈济灾民,所以灾情没有扩大,这都是他的功劳。大明末年,连年干旱,虽然以前也发生过旱灾,但救灾措施不如以前,所以受灾程度比以前轻,但死亡人数却翻倍了。很多人家里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如果在灾害发生的中期就实行常平仓制度,及时救济灾民,也许就不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如果用平价收购粮食,虽然官府吃亏,百姓受益,但当时没有采纳这个方案,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