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字令明,是琅琊临沂人,是太保王弘的族弟。他爷爷王劭做过车骑将军,他爸爸王默做过左光禄大夫。王惠从小就为人平和简朴,深得他叔父司徒王谧的赏识。他性格恬静,不怎么跟人交往,生活中也没什么杂事。陈郡谢瞻,才华横溢,口才又好,有一次带着兄弟朋友们去拜访王惠,大家谈论起来,观点激烈碰撞,引经据典,王惠从容应对,谈吐清晰透彻,谢瞻他们都自愧不如,灰溜溜地走了。
高祖皇帝听说过王惠的名声,就问他的堂兄王诞:“王惠怎么样?”王诞说:“王惠将来一定会很出色,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啊!”于是高祖皇帝就让王惠担任太尉府参军事、府主簿、从事中郎。后来太子建府,又任命他为征虏长史,之后又升任中军长史。当时会稽内史刘怀敬要回郡里,送行的人挤满了京城,王惠也去送别,回来的时候顺便去了他弟弟王球家。王球问他:“你今天都见到了些什么?”王惠说:“我只觉得今天碰到了很多人而已。”有一次,王惠在曲水边上,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大家纷纷逃散,王惠不慌不忙地起身,神情自若,跟平时没什么两样。太子被封为荆州刺史后,王惠依旧担任他的长史。后来又让他担任南郡太守,但他没接受这个职位。
宋国刚建立的时候,需要任命郎中令,高祖皇帝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问傅亮:“现在要任命郎中令,不能比袁曜卿差啊!”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找到合适的人选了!”这个人就是王惠。后来王惠又升任世子詹事,然后转任尚书,最后做了吴兴太守。少帝即位后,想让蔡廓担任吏部尚书,但蔡廓不肯接受,于是就让王惠去担任这个职位。王惠接到任命后立刻就上任了,他从不接待客人,有人写信求他帮忙谋官的,他都堆在阁楼上,等他卸任的时候,那些信件的封条都还是原来的样子。人们议论说,蔡廓不接受任命,而王惠却立刻接受了,虽然事情不同,但他们的心里想法是一样的。
王惠的哥哥王鉴,很喜欢聚敛钱财,广买田地,王惠对此很不认同,他对王鉴说:“你买那么多田地干什么?”王鉴生气地说:“没有田地怎么吃饭?”王惠又说:“那又为什么要吃饭呢?”王惠的志向和追求就是这样超凡脱俗的。元嘉三年,王惠去世,享年四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常。他终身未娶,没有子女。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他爷爷谢韶,当过车骑司马。他爸爸谢思,做过武昌太守。他叔祖父谢峻,是司空谢琰的二儿子,没有后代,就把谢弘微过继给他当儿子。谢弘微本来名叫谢密,因为和过继去的叔父的名字相冲,所以就用字行。
小时候,谢弘微精神专注,稳重,说话谨慎,不随便开口。他过继去的叔父谢混,特别会识人,看到谢弘微后就觉得很不一样,对谢弘微的父亲谢思说:“这孩子心思深沉,又聪明伶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有这么个儿子,就足够了。”谢弘微十岁的时候过继到谢混家里。他过继去的父亲谢混和他本来的亲戚朋友,之前根本不认识,谢弘微对他们都非常尊重,礼数周到,完全符合礼仪规范。义熙年间初期,谢弘微继承了谢峻的爵位,成为建昌县侯。谢弘微家本来很穷,生活简朴,而他过继去的叔父家却非常富裕,谢弘微只接受了几千卷书和几个家里的仆人,其他的钱财和官职俸禄,他一点都没要。谢混听说后非常惊讶,赞叹不已,对国郎中令漆凯说:“建昌侯的俸禄,本来应该和我们家一起享用,既然国侯自己不要,那我们可以按照规矩分一些给他。”谢弘微再三推辞谢混的好意,最后只接受了一点点。
谢混这个人,性格高傲清高,很少和人交往,只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几个人一起谈诗论文,互相欣赏。他们经常一起聚会,地点就在乌衣巷,所以就叫这帮人“乌衣之游”。谢混的五言诗里写道:“以前在乌衣巷游玩,那些亲戚朋友都是我的侄子辈”,说的就是这事儿。虽然谢混当时名气很大,但其他人都不敢登门拜访他。
谢瞻他们几个口才很好,辩才也很厉害,谢弘微总是用简洁的语言就能把他们说服,谢混特别敬重他,称他为“微子”。谢混对谢瞻他们说:“你们虽然才华横溢,口才好,但未必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而谢弘微领会能力强,说话简洁精炼,所以应该一起推举他。”谢混经常说:“谢瞻(字远)性格刚烈暴躁,脾气不好;谢灵运(小名客儿)知识广博但缺乏约束;谢曜恃才傲物,为人不够踏实;谢晦(谢混自己)虽然自知之明,但接受别人的好意还不够周到,即使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最终也会为此后悔;只有谢弘微,我对他没有任何不满。”他还说:“谢弘微这个人,不同流合污,也不违背正道,如果他能活到六十岁,一定能做到朝廷重臣。”
有一次,谢混在酒宴之后,用韵语来鼓励谢灵运、谢瞻他们:“灵运啊,你天资聪颖,文采斐然,是名门之后,如果再勤加练习,就能成为真正的瑰宝;瞻啊,你见识广博,才华横溢,如果能去掉固执,就能顺顺利利地成就一番事业;灵运啊,你年纪轻轻就才华出众,但要记住,才华横溢也要注重品德修养;通远啊(指谢通远,此处应为谢瞻),你胸怀坦荡,才华横溢,但要谨慎小心,不要犯错;弘微啊,你基础虽然薄弱,但你勤奋好学,像蔺相如一样,不要轻视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努力,就能到达顶峰。你们几个都要努力啊,要让你们的才华名扬天下,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其他的就不用太在意了。”谢灵运他们都得到了谢混的教诲,只有谢弘微受到了他的高度赞扬。谢曜是谢弘微的哥哥,“多”是谢曜的小名,“远”是谢瞻的字,“客儿”是谢灵运的小名。
晋朝有名望的家族,如果有人被封了爵位,大多是从员外散骑侍郎做起的。谢弘微也先做了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又当上了琅邪王的大司马参军。义熙八年,谢混因为被牵连到刘毅的案子而被杀害,他的妻子晋陵公主被改嫁给琅邪王司马练。虽然公主坚决不肯,但朝廷还是下令让她和谢家断绝关系。公主把谢混的家产托付给了谢弘微。谢混生前位高权重,一家两代都封了爵位,有十多处田产,上千个仆人,却只有两个女儿,年纪都很小。谢弘微管理家产,就像处理公务一样认真细致,每一笔钱财、每一寸布匹的进出,都有详细的账目记录。后来,他升迁为通直郎。高祖刘裕称帝后,晋陵公主被降封为东乡君。因为谢混得罪了前朝,而东乡君的节义令人敬佩,所以允许她回到谢家。从谢混去世到这时,已经过了九年,但谢家的房屋建筑修缮一新,仓库也装满了粮食,家里的仆人和佃户一切如常,田地也比以前开垦得更多了。东乡君感叹道:“仆射(谢安)生前看重这个孩子,真是识人啊!仆射真是没看错人!”
谢家的亲戚朋友,以及那些和谢家有交情的士人百姓,看到东乡君回到谢家,都纷纷上门叹息,有些人甚至流下了眼泪,都被谢弘微的义举所感动。谢弘微为人严正,言行举止都非常合乎礼法,对待谢混的亲戚朋友,更是恭敬有加,远超寻常。他对伯叔两位母亲,以及归宗的两位姑母,都早晚侍奉,尽心尽力。家里人即使只是传个话,他也会先整理好衣冠。在婢仆面前,他从不随意嬉笑。因此,无论尊卑大小,都对他敬畏有加,如同神明一般。
刘裕镇守江陵时,宋朝初年被封为宜都王,他和琅邪王司马球交好,并任命谢弘微为文学。后来谢弘微的母亲去世,他辞去了官职。他守孝期间以孝行闻名,服丧期满一年多后,仍然吃着素菜。之后,他被任命为镇西咨议参军。刘裕称帝后,谢弘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与王华、王昙首、殷景仁、刘湛等人并称为“五臣”。他又升迁为尚书吏部郎,参与机密事务。不久后,他又转任右卫将军。朝廷里那些老官员的僚属,都由谢弘微负责选拔任命。他生活俭朴,衣着不华丽,但饮食却非常讲究,尽情享受美味佳肴。
我哥曜做过御史中丞,彭城王义康的骠骑长史,元嘉四年就去世了。我哥去世后,我一直吃素,好长一段时间都这样,悲伤过度,超过了礼仪规定的时间。虽然服丧期已经过了,我还是不吃鱼肉。有个和尚叫慧琳来我家看我,我们一起吃饭,我还是只吃素菜。慧琳说:“施主您本来就身体不好,最近脸色还差了不少,即使过了服丧期,您还是没恢复正常饮食。这样下去,只会伤身损体,对身体没好处啊,这可不是什么好办法。”我回答说:“丧服的更换有规矩,礼仪不能逾越。我心里是真的悲痛,还没缓过来呢!”说完,我就忍不住又哭了起来,悲伤得不能自已。我从小就没了父母,把哥哥当成父亲一样看待,我们兄弟俩感情特别好,天下少有。我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但我哥却喜欢评价别人。我哥每次评论别人,我总是用其他话题岔开他。
元嘉六年,东宫开始修建,我被任命为中庶子,后来又加封侍中。我志向平淡,不喜欢那些权势地位,就推辞不接受侍中的职位,最后只当了个中庶子。每当我有什么建议或要讨论时事,我都会写下来,然后烧掉草稿,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想法。皇上知道我会做饭,曾经派人来要我做的饭菜。我特意和家人朋友一起精心准备,做好之后,家人问我皇上吃了什么,我都没说,随便找了个其他话题应付过去。当时的人都拿我和汉朝的孔光相比。元嘉八年秋天,我生病了,辞去了右卫的职务,改任太子右卫率,回家休养。朝廷想让我辞去侍中,改任吏部尚书,但我坚决说自己病重,这才免去了这个职务。
话说谢弘微的父亲东乡君去世九年了,留下了巨额的财产,好多房子,十多处房产,还有在会稽、吴兴、琅邪等地不少产业,这都是他当太傅、司空时积累下来的,家里的奴仆都有好几百个呢!大家都觉得这些家产应该给东乡君的两个女儿,田地、房子、仆人这些都应该归谢弘微所有。可谢弘微什么都没要,就用自己的俸禄操办父亲的丧事。
他妹妹谢混的丈夫殷睿,特别喜欢玩樗蒱(一种古代游戏),听说谢弘微不要家产,就趁机把本该属于他妻子谢混、谢混的妹妹以及他岳母和两个小姑的财产都拿去赌博挥霍了。家里其他人看到谢弘微这么大度,也都跟着不争不抢了。 谢弘微的姐夫,领军将军刘湛,看不惯这种做法,就劝谢弘微说:“这天下事总得有个度吧,你这样不管不问,以后怎么管理好官府呢?”谢弘微只是笑笑,没说话。
有些人还讽刺他,说:“谢家几代积累的家产,全被殷睿拿去赌博输光了,这也太不合理了!你身为亲戚却一声不吭,这就像把东西扔进大海,装作清廉似的。要是为了清名,结果家里穷困潦倒,那也不是我们想要的啊!”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为了钱财争吵,太没品了。现在家里人都没说什么,我干嘛还要挑起争端呢?现在分得多,大家用的也够,不至于缺什么,我死了之后,这些事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东乡君下葬后,谢混的墓地开挖,谢弘微拖着病体赶去奔丧,结果病情加重。十年后,谢弘微去世了,享年四十二岁。
那时候,有个长相奇怪的鬼魂寄住在司马文宣家里,说它受命来杀谢弘微。谢弘微的病情加重时,总是提前告诉司马文宣。谢弘微死后,这个鬼魂就和司马文宣告别离开了。谢弘微临终前,对身边的人说:“我有两封信,一定要等到刘领军将军来,才能在他面前烧掉,千万别打开!”这两封信都是太祖皇帝的亲笔信。皇上非常痛惜谢弘微,派了两千卫兵来操办他的丧事,并追赠他为太常。他的儿子谢庄,另有传记记载。
王球,字倩玉,是琅邪临沂人,是太常惠从父的弟弟。他爸爸王谧做过司徒。王球年轻的时候就和惠有名气,长得也特别好看。朝廷任命他做著作佐郎,但他没去上任。后来又任命他做琅邪王大司马府的行参军,然后升迁为主簿,之后又当了豫章公世子的中军功曹。宋国建立后,他一开始被任命为世子的中舍人。高祖受命后,他继续担任太子中舍人,还当过宜都王的僚属,后来又升任咨议参军,因为生病才辞了职。元嘉四年,他又被起用,做了义兴太守。他哥哥王弘担任扬州刺史,因为服丧不能见面,所以朝廷加封他为宣威将军。他在义兴当太守,以宽厚仁爱著称,后来调任太子右卫率。之后回到朝廷担任侍中,领冠军将军,又兼任本州的大中正,然后调任中书令,侍中职位不变。最后升迁为吏部尚书。
王球为人清高,平时很少和人交往,家里宴席总是冷冷清清的,几乎没有客人上门。当时的尚书仆射殷景仁和领军刘湛权势很大,在朝野上下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王球和他们家是亲戚,但他从来不去往来。王球很喜欢文学,只和琅邪的颜延之关系很好。他在做官选拔人才的时候,很少接待客人,也不看那些求官的书信,但他选拔人才却井井有条,朝野上下都很称赞他。他身体不好,经常向朝廷请求辞职。后来他被调任光禄大夫,还被赐予金章紫绶,并担任庐陵王的老师。
他侄子王履,为人贪婪,和刘湛关系密切,还巴结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和刘斌、孔胤秀等人图谋不轨。王球多次劝诫他,但他就是不听。王履从大将军从事中郎升迁为太子中庶子,还哭着向义康诉说不想离开这个职位,因此又回到了大将军从事中郎的职位。高祖皇帝对此非常生气。等到刘湛被诛杀的那天晚上,王履光着脚跑到王球那里求救。王球让人给他拿来鞋子,先给他温了酒,然后问他:“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你都忘了吗?”王履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王球慢慢地说:“你父亲还在,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然后吩咐左右:“扶你叔父回去休息吧。”因为王球的缘故,王履免于一死,只是被废除官职,在家中闲居。
十七年的时候,王球又当上了太子詹事,还是大夫、王师,职位没变。 还没正式上任呢,就赶上殷景仁去世了,于是王球就升任尚书仆射,王师的职务依然保留着。他本来就有脚疾。尚书江夏王义恭跟尚书何尚之说:“现在人才太少了,大家应该更加努力,可王球却这么放荡不羁,恐怕应该按照法律处罚他。”何尚之说:“王球一向很有节操,而且还经常生病,应该用温和的方式劝退他,不能用公文去责备他。”所以王球还是穿着便服上班。
那时候,很多大臣被皇上召见,都不马上过去,地位低一些的甚至要等上几十天,地位高的也要等十几天才能被接见。 只有王球,每次都被召见,立刻就去了,从来不耽误。十八年,王球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死后追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衔,还加封散骑常侍。他没儿子,由孙子王奂继承香火。大明朝末年,王奂当上了吴兴太守。
有人问史官说:“王惠怎么样?”史官回答说:“他办事果断,能力强,简明扼要。”又问:“王球怎么样?”史官回答说:“像玉一样温润,性格平和。” 又问:“谢弘微怎么样?”史官说:“简明而不失度,平和而不放纵,古人说的名臣,谢弘微正是这样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