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帝,名叫昱,字德融,小名慧震,是明帝的长子。大明七年正月辛丑这天,他出生在卫尉府。他老爸明帝,在皇子们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就用《周易》给他们算卦,然后根据算出来的卦象给他们取小名。所以废帝小名叫慧震,其他的皇子也是这么取名的。泰始二年,他被立为皇太子。三年后,正式给他改名昱,还给他准备了豪华的安车和象辂(古代帝王乘坐的车)。六年的时候,他离开了东宫。朝廷又规定,太子要在元正节(新年)朝贺皇帝,并且要穿戴衮冕九章衣(古代帝王的礼服)。
这孩子,叫昱,字德融,小名慧震,是明帝的亲儿子,老大。大明七年正月辛丑那天,出生在卫尉府。他爹,也就是明帝,那会儿可讲究了,皇子们还在肚子里呢,就用《周易》给他们算卦,然后根据卦象取小名。所以这废帝小名就叫慧震,其他皇子也都是这么来的。到了泰始二年,他被立为太子了,风光得很!三年后,正式给他改名叫昱,还给他配上了高级座驾,安车和象辂,排场十足啊!到了泰始六年,他又搬出东宫了,不知道为啥。朝廷还专门规定,太子得在元旦这天给皇帝拜年,还得穿那九章衮冕,一套正儿八经的皇帝礼服。
公元465年四月,宋孝武帝死了。第二天,太子继位当了皇帝,天下大赦。袁粲当尚书令,褚渊当护军将军,一起辅佐新皇帝。没几天,张永升任右光禄大夫,安成王当了扬州刺史。再过几天,刘遵考升任左光禄大夫。
五月,张岱当了益州刺史。接着,那些在长江边戍边的老弱士兵,都允许回家了。皇宫里的侍卫还是老样子,依旧进出皇宫。六月,皇帝下诏书说:“治理国家,要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我想大力发展教化,让社会风气好起来。我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皇位,一直想着为老百姓做点事,但经验不足,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处理。所以,我要派使者到各地去考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如果发现哪些法律法规不适合当地实际情况,或者官吏为非作歹,都得一一奏报上来。要是哪个地方官吏表现好,廉洁勤政,也要上报表彰;如果发现官吏徇私枉法,办事拖拉,或者损害百姓利益,都不能隐瞒。我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采纳好的建议。使者们要认真仔细地考察,把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我,就像我亲自去考察一样。”
皇帝又下了一道诏书说:“古时候的皇帝都非常重视选拔人才,我虽然能力不足,但也要努力学习前朝的经验,选拔贤能之士,为国家效力。我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人才,不管是隐居山林的,还是默默耕耘的,只要是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我都不会放过。希望各位地方官积极推荐人才。” 京城下大雨,皇帝下令赈济受灾的两个县的贫民。之后,皇帝尊封皇后为皇太后,并立江氏为皇后。
七月,皇帝追封生母陈贵妃为皇太妃。闰月,宋安郡并入广兴郡。南豫州的汝阴郡划归西豫州,西豫州的庐江郡划归豫州。蔡兴宗升任中书监、光禄大夫;沈攸之升任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刘秉升任平西将军、郢州刺史;景素升任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八月,蔡兴宗去世。十月,刘韫因犯错被免职;褚渊母亲去世,他因此离职。十一月,刘秉升任尚书左仆射;褚渊重新担任护军将军。芮芮国和高丽国派使者进贡。十二月,索虏入侵义阳,司州刺史王瞻率兵将其击溃。
元徽元年正月初一,戊寅日,改年号,天下大赦。正月十七,皇帝下诏书说:“宽松的法律能够彰显恩德,修订法令能够使社会风气良好,减免赋税能够体恤百姓疾苦,教化百姓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我治理国家,时刻想着百姓,希望施政宽简,以获得百姓的信任和爱戴。现在开始大赦天下,一切重新开始,所有被流放的人,都允许返回家乡。”
二月初七,晋熙王燮被任命为郢州刺史。三月初八,抚军长史何恢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婆利国派使者进贡宝物。三月十一日,前淮南太守刘灵遗被任命为南豫州刺史。五月初十,辅师将军李安民被任命为司州刺史。五月十五日,河南王派使者进贡宝物。六月初九,越州刺史陈伯绍被任命为交州刺史。六月十二日,特进、左光禄大夫刘遵考去世。寿阳发生大水灾,六月十六日,皇帝派殿中将军去赈灾救济,慰问受灾百姓。六月十九日,左军将军孟次阳被任命为兖州刺史。
七月初四,散骑常侍顾长康、长水校尉何翌之呈上他们撰写的《谏林》十二卷,书中从虞舜时期一直论述到晋武帝时期。八月初八,皇帝下诏书说:“划分区域,整顿风俗,这在虞舜时代就开始了,各地制度不同,周朝的典章制度也各有特色。所以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才能使七种教化得以宣扬,八政得以顺利施行。虽然历代制度不同,礼仪各异,有时百姓迁移,有时国家迁都,汉朝的燕地豪族,代国的豪族,关西的齐楚豪族,都迁徙到新的城邑,在那里定居。到金朝统治时期,礼乐制度南迁,中原百姓纷纷迁移到扬州和越州。圣明的君主开创盛世,统一全国,制定了长久有效的制度,明确了土地的归属。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以及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加上年成不好,百姓流离失所,军队也懈怠,许多人背井离乡,导致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应该遵循先贤的轨迹,制定长久的法令,使社会安定,百姓富裕,从而安定社会,巩固统治。治理山川险阻,平息大海波涛,就像《河图》中描述的九服那样,在全国各地推行好的制度。” 秘书丞王俭呈上他撰写的《七志》三十卷。京师遭遇旱灾。八月二十二日,皇帝下诏书说:“最近天气干旱,日照强烈,严重影响了秋收,使百姓遭受苦难。我治理国家能力不足,监狱里关押的人还很多,冤假错案也很多,我日夜忧心忡忡。命令尚书令以及所有执法人员,彻查所有案件,使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受苦受难的百姓得以解脱。并下令各州郡,不得隐瞒不报。”八月二十九日,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建平王景素被晋升为镇北将军。九月五日,陈留王曹铣去世。
九月十三日,皇帝下诏书说:“国家的赋税,应该有固定的标准,以前因为战争,所以优先保证军需,征收赋税的办法,有时与以往的标准不符。湘州和江州的粮食运输积压严重,劳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由于以前的政策失误,导致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百姓负担越来越重。我对此深感忧虑,夜不能寐。应该派使者前往实地调查,对违反旧令,劳役超过规定标准的情况,一律免除,并详细报告。”九月十六日,立衡阳王嶷的儿子伯玉为南平王。十月初九,任命抚军司马王玄载为梁州和南秦州刺史。十月十日,将南兖州的钟离县和豫州的马头县划归新设立的徐州,并以秦郡、梁郡、历阳三郡设立新昌郡。十一月初三,任命散骑常侍垣闳为徐州刺史。十一月初四,尚书令袁粲母亲去世,袁粲因此离职。十二月初一,癸卯日,发生日食。十二月三日,司空、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被晋升为太尉,尚书令袁粲复职,并被授予卫将军的称号。十二月十日,立前建安王世子伯融为始安县王。十二月十三日,河南王派使者进贡宝物。
公元477年正月,庚子日,张永被任命为征北将军兼南兖州刺史。二月己巳日,褚渊升任中军将军。三月癸酉日,王宽被任命为南豫州刺史。四月癸亥日,皇帝下诏说:“最近调整爵位和功勋的评定,赏赐和任命,积压的事情太多了,处理起来很困难,赏罚不均,我一直很不安。现在决定按照以前的标准执行,并下发任命文件。”
五月壬午日,桂阳王休范举兵叛乱。庚寅日,朝廷内外戒严。刘勔被加封为镇军将军,齐王被加封为平南将军,率领前锋南下讨伐叛军,驻扎在新亭。张永驻扎在白下,沈怀明驻守石头城,袁粲和褚渊进驻宫殿保卫。壬辰日,叛军突然袭击新亭营垒,齐王抵抗,大败叛军,张敬儿斩杀了休范。叛军的杜黑蠡和丁文豪率领军队进攻朱雀航,刘勔抵抗失败,战死;王道隆逃跑途中遇害。张永在白下溃败,沈怀明从石头城逃散。甲午日,茅恬打开东府城门迎接叛军,叛军进入宫中。陈显达率军大败叛军。丙申日,张敬儿等人分别在宣阳门、庄严寺和小市击败叛军,攻克东府城,斩杀了叛军首领。根据功劳大小分别进行赏赐和封爵。丁酉日,朝廷下令将叛军和战死者一起埋葬。当天解除戒严,大赦天下,文武官员都升了一级。戊戌日,免除江州的欠债,所有不合理的赋税和徭役都取消了。
皇帝又下诏说:“最近国库空虚,军费开支巨大,粮仓都空了,难以支撑长久的战争。应该改革奢侈浪费的现象,节俭为先。宫廷的服饰用具都要减少,华丽的装饰要停止。所有游乐费用一律禁止,具体规定要详细制定。”沈攸之、建平王景素、晋熙王燮、王僧虔、张兴世都率领军队前来勤王。己亥日,第七皇子被任命为江州刺史。芮芮国派使者进贡。六月庚子日,齐王被任命为中领军、镇军将军兼南兖州刺史。癸卯日,晋熙王燮攻克寻阳,江州平定。戊申日,任农夫被任命为豫州刺史,王宽被加封为平西将军。壬戌日,辅师将军的职位被改为辅国将军。七月庚辰日,第七皇子被立为邵陵王。辛巳日,孟次阳被任命为兖州刺史。乙酉日,沈攸之被加封为征西大将军,建平王景素被加封为征北大将军,两人都开府,仪同三司;晋熙王燮被加封为安西将军,王僧虔被加封为平南将军。八月辛酉日,刘延祖被任命为宁州刺史。九月壬辰日,吕安国被任命为兖州刺史。丁酉日,袁粲被任命为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领司徒;褚渊被任命为尚书令;安成王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十月庚申日,王蕴被任命为湘州刺史。甲子日,陈显达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十一月丙戌日,皇帝举行加元服仪式,大赦天下,赐予男子爵位一级;为父母尽孝,以及三老、孝悌、力田者,赐爵位二级;鳏寡孤独以及残疾无法自存者,赐粮食五斛;八十岁以上者,赐帛一匹。举行大规模的宴会五天,对王公以下的人员分别进行赏赐。十二月癸亥日,第八皇子被立为江夏王,第九皇子被立为武陵王。
公元某年的春天,正月辛巳日,皇帝亲自去南郊和明堂祭祀。三月丙寅日,河南王派人送来了贡品。己巳日,任命张敬儿为雍州刺史。当天,京城发大水,皇帝派尚书郎官去检查情况,并赈济灾民。闰月戊戌日,皇帝下诏说:“近来民风日下,国库空虚,年成不好,百姓生活艰难。而且边境战事不断,各种开支又多,我夜里睡不着觉,白天也忧心忡忡。我想改进财政制度,提倡节俭,储备物资,救济百姓,从而治理好国家。皇宫里的珍馐美味,御用的华丽服饰,所有这些供给,都要减少,具体办法要仔细制定,务必简朴。”
四月,皇帝派尚书郎到各地调查户口,对那些年老体弱、特别贫困的人,免除赋税;对那些青壮年,只要还有营生,就尽量宽限;对那些家底殷实的人,就督促他们按时纳税。丙戌日,皇帝到中堂听审案件。六月癸未日,北方使臣来访。司徒袁粲和尚书令褚渊都极力推辞官职。七月庚戌日,任命袁粲为尚书令。壬戌日,任命刘怀珍为豫州刺史。八月庚子日,提升褚渊为护军将军兼中书监。九月丙辰日,河南王吐谷浑拾夤被晋升为车骑大将军。十月丙戌日,高丽国派人送来了贡品。十二月乙丑日,任命姚道和为司州刺史。
第二年春天,正月己亥日,皇帝亲自下地耕田,并下令大赦天下,赐给辛勤耕作的百姓爵位,还借给贫困百姓粮食和种子。壬子日,任命王玄载为益州刺史。二月壬戌日,任命范柏年为梁州和南秦州刺史。丁卯日,晋升王琨为金紫光禄大夫兼特进。五月,任命杨文度为北秦州刺史。乙未日,尚书右丞虞玩之向皇帝上奏,陈述时政,奏折内容如下:
天府(国库)空虚了,差不多三十年了。江州、荆州这些地方,本来赋税就少,这几年,招募士兵的钱粮更是严重不足。收上来的粮食布匹,都用来供应文武官员了。豫州、兖州、司州、徐州,都张着嘴等着吃饭呢;西北的将领们,都光着身子求衣服穿。运送到京都的物资,少得可怜。国家财政的依靠,就只有淮南和山东了。现在老百姓穷,钱财也少,比以前差远了。可是国家的开支却很大,是元嘉年间的四倍。皇宫内卫的兵力,只剩下五分之一不到;管理河道的官员和物资,十之八九都烂掉了。皇宫的仓库,木材竹子都用光了;东西两座仓库,砖瓦都缺货了。需要的东西,全都要靠市场购买。尚书省的办公场所,一天天快要塌了,其他的府邸官署,大多破破烂烂的。根本顾不上修缮,也来不及处理。看看朝廷的收入,根本不够用,一点储备都没有,眼看着就要彻底空了。这些积弊一直累积下来,终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以前奉皇上的命令,催收扬州、徐州拖欠的赋税,总共收到了六十万斛米谷,五千多万钱,五万匹布绢,其他的杂物就更多了,靠这些才勉强维持,才得以应付。现在需要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开支也越来越大,我非常担心供应不上,军械制造停工,将士们饿肚子怨声载道,百官领不到俸禄。各部门都取消了华丽的装饰,土木工程也停工了,皇亲国戚都养不起,有功劳的人也拿不到赏赐。像我这样愚钝的人所担忧的,不是一个月的事,而是要持续一年啊!
国家大事、长远规划,我不敢多说,每天都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事情紧急,我不得不冒昧进言。恳请陛下认真考虑一下,制定长远规划,下达前所未有的诏令,实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样老百姓才能欢欣鼓舞,上上下下才能安居乐业。
皇帝批准了奏章的请求。庚戌日(某年某月某日),任命骁骑将军曹欣为徐州刺史。六月乙亥日,齐王被加封为镇军将军,兼任尚书左仆射。秋天七月戊子日,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建平王景素在京城反叛了。己丑日,朝廷内外紧急戒严,派骁骑将军任农夫、冠军将军黄回北上讨伐,齐王作为镇军将军统领大军。南徐州被特赦;始安王伯融、都乡侯伯猷被赐死。辛卯日,南豫州刺史段佛荣率领前锋骑兵和步兵。甲午日,军主、左军将军张保战败被杀。黄回他们到达京城,与景素的军队作战,连续击败了他们。乙未日,攻克京城,斩杀了景素,所有参与叛乱的人都伏诛;当天解除了戒严。丙申日,天下大赦,封赏各有不同。京城原来的两个县,以前拖欠的赋税都免除了。辛丑日,任命武陵王赞为南徐州刺史。
八月丁卯日,立第十个皇弟翙为南阳王,第十一个皇弟嵩为新兴王,第十二个皇弟禧为始建王。庚午日,任命给事黄门侍郎阮佃夫为南豫州刺史。乙酉日,任命代理青州、冀州刺史刘善明为正式的青州、冀州刺史。九月丁亥日,把郢州的随郡划归司州管辖。戊子日,骁骑将军高道庆犯了罪,被赐死。己丑日,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安成王被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晋熙王燮被晋升为镇西将军。冬天十月辛酉日,任命吏部尚书王僧虔为尚书右仆射。宕昌王梁弥机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河州和凉州刺史。丙寅日,中书监、护军将军褚渊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十一月庚戌日,朝廷下诏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
公元某年(具体年份根据史料推断),春天二月壬申日,朝廷任命建宁太守柳和担任宁州刺史,这可是个重要的官职调动啊。
四月甲戌日,豫州那边出了大事!豫州刺史阮佃夫,还有步兵校尉申伯宗、朱幼谋,这几个家伙竟然搞起了废立皇帝的勾当!结果可想而知,阮佃夫和朱幼谋被关进监狱,最后都死了;申伯宗也被杀头了,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五月己亥日,朝廷又任命左军将军沈景德为交州刺史,骁骑将军全景文为南豫州刺史。同月的丙午日,屯骑校尉孙昙瓘被任命为越州刺史。这一个月,官场变动真不少啊!六月甲戌日,朝廷又处死了司徒左长史沈勃、散骑常侍杜幼文、游击将军孙超之、长水校尉杜叔文,这可是大清洗啊!不过,为了平息民怨,朝廷下令大赦天下。
七月戊子夜,皇帝驾崩了,死在了仁寿殿,那年他才十五岁,真是天妒英才啊!唉,第二天,也就是己丑日,皇太后发布了诏令:
卫将军啊、领军啊、中书监啊、八座大臣们啊,昱(指皇帝)他啊,是嫡长子,继承了皇位,本想着他的见识会一天天增长,国家社稷也能托付给他。谁知道他从小就凶狠暴戾,坏事没一件不做,好事一件也不干。以前怎么教导他,他都装作听不见,这性子越来越坏,简直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他扔掉帽子,不戴冕冠,整天穿着戎装,跟狗和马玩,喜欢养鹰和隼,在皇宫里也这样,甚至在皇帝的寝宫附近也这样。他甚至还一个人骑马到郊外去,独自在野外过夜,拿着矛和戟,亲自去杀戮,拿白刃当玩具,杀人就像家常便饭一样。他抛弃了侍卫,也不讲究礼仪,跑到闹市里去,在酒馆里痛饮狂歌,晚上出去玩到天亮才回来,在营房里吃喝玩乐,抢夺别人的子女,掠夺别人的财物,这些事根本就不是正史里记载的,古往今来都没听说过这么坏的皇帝。沈勃这些儒士,孙超这些功臣,还有幼文兄弟,他们都为国家立过功,这四个人都没犯什么错,却被一起杀了。他用箭射杀,用剑砍杀,连小孩子都不放过,把杀人的场面当作玩笑,把尸体扔到江里,还觉得很好玩。他还特别奢侈浪费,国库都空了,还横征暴敛,把钱都放到自己私库里,老百姓都饿肚子,生活都难以维持。我跟他的亲生母亲多次劝诫他,要他行善,但他竟然想毒死我,要报复我。我每天都忧心忡忡,担心活不到明天。从夏朝的桀、商朝的纣,到周朝的幽王、厉王,跟现在的他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百姓的怨气很深,上天的怒火也积累已久,祖庙将要倾覆,天下都人心惶惶。
废掉昏君,拥立明主,这是历代的规矩,何况他这么不仁不义,违背天道,天理难容,罪孽深重,理应被废黜。所以我秘密命令萧领军暗中筹划,内外配合,让天下恢复太平。骠骑大将军安成王,他是太宗皇帝的儿子,天资聪颖,很有才能,德行高尚,深受百姓爱戴,他继承皇位是天经地义的事,亿万百姓都盼着他登基。他应该继承祖宗的基业,治理好天下。按照以前的规矩,按时进行各种仪式。我这个遗孀,追忆过去,悲痛欲绝,永远也无法忘记。
太后又下令说:“昱这小子,坏事做绝,最终自取灭亡,虽然罪有应得,但毕竟让人感到惋惜啊。抛开他犯下的罪行不谈,我实在不忍心看他就这么草草了事。就特别追封他为苍梧郡王吧。” 把他葬在了丹阳秣陵县郊坛的西边。
就这样,事情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虽然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太后念及旧情,最终还是给了他一个体面的葬礼,也算是给这段悲剧画上了一个不算完美的句号。 “昱穷凶极暴,自取灰灭,虽曰罪招,能无伤悼。弃同品庶,顾所不忍。可特追封苍梧郡王。” 这道圣旨,既是对昱罪行的最终判决,也是太后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 她既要维护皇室的尊严和法律的公正,又要顾及与昱之间的情感纠葛,这其中的矛盾与挣扎,可想而知。
话说,李显小时候在东宫,五六岁就开始读书了,但是他学习很懒,喜欢玩,老师管不住他。他特别喜欢爬漆帐竿,离地一丈多高,能这样玩半天,才下来。慢慢长大后,他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身边人要是稍微有点不对付他,他就动手打人,把人打得光着脚蹲在地上,这成了他的日常。老师把这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就下令好好教训他一顿。李显当了皇帝后,心里害怕武则天,外面又怕大臣,还不敢放肆。等他成年之后,性情大变,越来越放纵,谁也管不住他了。
三年冬天到第二年春天,他就喜欢到处乱跑,太妃经常坐青篾车跟着他,想管管他。但是李显越来越放肆,太妃也管不了他了。他就带着几个亲信,丢下队伍,一会儿跑出去十里二十里,一会儿进城里,一会儿去军营,直到晚上才回来。到了第四年春夏,他这样出去玩耍的次数更多了。自从京城平定之后,他更加骄横,每天都出去玩。他和身边的和尚智崇、张五儿整天赛跑,晚上偷偷打开承明门出去,晚上出去早上回来,早上出去晚上回来。跟着他的人拿着长矛,路上碰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还有狗、马、牛、驴,一个也跑不掉。老百姓都害怕,白天都不敢开门,路上几乎没人敢走。他经常穿短裤,从不穿正式衣服。要是有人惹他不高兴,他就用各种酷刑折磨人。他身边常备着几十根白棓木棍,每根都有名字,针、锥、凿、锯这些刑具,也总在他身边。
有一次,他用铁椎把人的下体打穿了,他身边的人看到后皱了皱眉,李显大怒,让人把那人脱光衣服,让他直立着,然后用矛从肩膀刺穿过去。他在耀灵殿养了几十头驴,他骑的马,就养在御床上。之前民间有谣言说,唐太宗不是李显的亲生父亲,陈太妃本来是李道儿的妾,路上有人说李显是李道儿的儿子。李显每次出门,都自称“李统”,或者自称“李将军”。他还和右卫翼辇营的女子私通,经常和她出去玩,每次都带几千钱,买酒肉吃。阮佃夫的心腹张羊,是阮佃夫最信任的人。阮佃夫失败后叛逃,后来被抓住了,李显在承明门用车把他碾死了。杜延载、沈勃、杜幼文、孙超,都被他亲自用矛刺,然后肢解。他还把杜幼文的哥哥杜叔文抓到玄武湖边,李显骑着马拿着长矛,亲自去刺杀他。他做了一辆敞篷车,坐着它到处跑,跟着他的人不过几十个。仪仗队总是追不上他,而且大家都害怕被他连累,也不敢追,只能在远处看着。
李显虽然做事荒唐,但他过目不忘,对金银器皿的制作,裁衣做帽,都非常精通。他不会吹笛子,但只要拿着笛子就能吹出好听的曲子。他天生好杀,以此为乐,一天不杀人就闷闷不乐。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每天都提心吊胆,晚上睡不好觉,白天也担惊受怕。
齐王想废掉皇帝,暗中计划着,还跟直阁将军王敬则商量这事儿。七月七那天,皇帝坐着普通的车子,只带了二百来人,一点儿排场都没有,去了青园尼寺,晚上又到新安寺跟昙度道人喝酒。喝醉了,晚上被人扶回仁寿殿东边毡帐里睡觉。那时候皇帝出入没个准儿,宫里那些门,晚上都开着,而且大臣们都害怕碰上他,不敢出来。负责守卫的也躲得远远的,宫里宫外都没人管。王敬则事先收买了皇帝身边的杨玉夫、杨万年、吕欣之等等二十五个人,一起计划着要杀掉皇帝。那天晚上,王敬则出去了,杨玉夫看见皇帝喝醉了睡得跟死猪似的,啥都不知道,就和杨万年一起进了毡帐,用皇帝的佩刀把他杀了。陈奉伯拿着皇帝的头,按照平常的规矩,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打开了承明门出去,把头交给王敬则,王敬则赶紧跑到领军府,把皇帝的头献给了齐王。齐王立刻穿上盔甲,带了十几个手下,说是要回去,打开了承明门进去了。皇帝平时每回开门,守门的都吓得不敢看他,这次也没起疑心。齐王进宫后,天亮了,就宣称是奉太后之命迎接安成王登基。
史官说:那些亡国灭家的皇帝,虽然走的都是同一条路,但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先前的废帝,行为放荡,到处寻欢作乐,出行时还弄得像皇帝一样,还派人清扫道路;苍梧王呢,则偷偷藏着玉玺和印绶,穿着便服,忘记了要回来,戴着破帽子,穿着短衣,一个人骑着马就走了。最后他们都死了,国家也亡了,原因其实都一样。姬周和夏朝都曾经很强大,他们的文化和制度不一样,但亡国的原因,却是一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