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龄石,字伯儿,是沛郡沛县人。他家世代都是武将。他爷爷朱腾,是建威将军、吴国内史。他伯父朱宪和朱斌,都做过西中郎将袁真手下的将领,朱宪当过梁国内史,朱斌当过汝南内史。后来大司马桓温攻打袁真在寿阳,袁真怀疑朱宪兄弟和桓温暗中勾结,就把他们杀了。朱龄石他爹朱绰逃跑了,投奔桓温,打仗的时候总是冲在最前面,一点都不怕流弹。寿阳城破了,袁真也死了,朱绰竟然跑去挖开袁真的棺材鞭尸!桓温大怒,要杀了他,还好桓温的弟弟桓冲苦苦求情才保住了朱绰的性命。朱绰为人忠义,感念桓冲的救命之恩,就如同对待父亲一样侍奉桓冲。后来他担任桓冲的车骑军事、西阳太守和广平太守。桓冲死后,朱绰悲痛欲绝,竟然哭到吐血而死。桓冲的儿子们都把朱龄石当成亲兄弟看待。
朱龄石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有点轻浮,不太注重仪表和规矩。他岳父是淮南蒋氏的人,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朱龄石就让他岳父躺在厅堂的一角,然后剪了一张一寸见方的小纸片,贴在他岳父的枕头上,自己拿小刀子从八九尺远的地方扔,百发百中!他岳父虽然吓得浑身发抖,但因为害怕朱龄石,也不敢动弹。他岳父头上长了个大瘤子,朱龄石趁他岳父睡觉的时候,偷偷地把瘤子割掉了,结果他岳父就死了。
一开始朱龄石当了殿中将军,经常跟着桓修兄弟,给桓修当参军。在京口的时候,高祖刘裕攻下了京城,任命他为建武参军。跟着刘裕到了江乘,快要打仗了,朱龄石对刘裕说:“我祖上世代受桓氏的恩惠,实在不能用刀兵相向,请让我在军队后面吧。”刘裕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答应了。事情结束后,朱龄石被任命为镇军参军,后来升迁为武康令,还被加封为宁远将军。
乱世之后,有个叫姚系祖的武康人,他拉拢了一帮逃亡的流氓,专门干抢劫的勾当。他们藏身的地方又险又难走,地方官府都害怕他们,不敢去剿灭。
后来,有个叫龄石的人到了这个县里,他假装和姚系祖关系很好,还邀请姚系祖当自己的参军。姚系祖仗着自己兄弟多,手下人马也多,觉得龄石肯定不敢对他怎么样,就大大咧咧地去了。
龄石暗地里却已经和自己心腹的人商量好了计策,他知道姚系祖住的地方在北涂路上。于是,他约姚系祖一起吃饭,趁着酒席上,一声令下,让手下人把姚系祖给杀了。
然后,龄石就带着官府的人马,飞快地赶到姚系祖家里,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根本没人能反抗,就把姚系祖和他所有的兄弟都杀了,一共杀了几十个人。从此以后,这一带就太平了。
刘裕又让何无忌当参军,后来又升任徐州主簿,之后又升任尚书都官郎,没多久又再次当参军。他曾经跟随刘裕去征讨鲜卑,因为犯了错被免了官。广固城被攻克后,他又被任命为参军。卢循攻打石头城的时候,何无忌担任了中军。卢循挑选了几千名敢死之士,从南岸进攻,刘裕就派何无忌率领鲜卑步兵,渡过淮河去攻击他们。何无忌激励将士们奋勇作战,大家都拼死抵抗,杀死了几百名敌人,卢循的军队这才撤退。何无忌不仅有军事才能,而且还擅长处理政务,刘裕对他非常信任和器重。卢循被平定后,何无忌被任命为宁远将军、宁蛮护军、西阳太守。
义熙八年,刘裕西征刘毅,何无忌跟随他到达江陵。义熙九年,刘裕派遣军队攻打蜀地,任命何无忌为元帅,并授予他建威将军、益州刺史的官职,让他率领宁朔将军臧熹、河间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刘钟、龙骧将军朱林等人,共两万人马,从江陵出发。没多久,又加封他为益州诸军事。一开始,刘裕和何无忌密谋制定进攻策略,刘裕说:“刘敬宣前几年从黄虎道进攻,没取得任何战果就退兵了。敌人一定会认为我们这次会走水路进攻,但我们要出其不意,从内水进攻。这样一来,他们肯定会集中兵力防守涪城,以防备我们从内路进攻。如果我们也从黄虎道进攻,就正中他们的下怀了。现在我们应该率领大军从外水进攻成都,同时派少量兵力从内水佯攻,这就是克敌制胜的奇谋妙策!”
刘裕担心消息走漏,敌人会识破他们的计划,于是写了一封密信,完整地封好交给何无忌,并在信封上写道:“到达白帝城才能打开。”虽然大军已经出发了,但具体的作战计划还没有告诉大家。到达白帝城后,何无忌打开信,信中写道:“所有军队都从外水进攻成都,臧熹、朱林从内水进攻广汉,派一些精锐部队乘坐十多艘轻便战船,从内水佯攻黄虎道。”于是各路大军改变行军路线,加快行军速度。谯纵果然加强了对内水的防守,派他的大将谯道福率领重兵驻守涪城,又派前将军秦州刺史侯辉、尚书仆射蜀郡太守谯诜等人率领一万多兵马驻扎在彭模,并在河边修筑城墙。
六月,龄石到了彭模。好多将领觉得贼军北城地势险要,防守严密,都主张先攻打南城。龄石却说:“不行啊!虽然敌人主力在北城,但现在就算把南城攻下来,也未必能拿下北城。咱们应该集中兵力攻打北城,只要北城一破,南城自然就会不战自溃。”
七月,龄石带着刘钟、蒯恩他们攻打北城。从早上打到傍晚,烧毁了敌人的楼橹,然后四面同时发起进攻,斩杀了侯辉、谯诜。之后,龄石又率军回师,摆出进攻的架势,南城果然立刻就崩溃了。总共斩杀了十五个大将,其他营寨也跟着土崩瓦解,我们的军队这才放下船,步行前进。
龙骧将军臧熹在广汉病死了。朱林到了广汉后,又打败了谯道福。另一支军队乘船攻陷了牛脾城,斩杀了谯抚这个大将。谯纵听说各地战败的消息后,逃到了涪城,结果被巴西人王志抓住,送到了我们的军营。伪尚书令马耽把府库里的东西都留着等我们军队到来。谯道福听说彭模失守了,就带着五千精兵赶来增援,结果听说谯纵已经逃跑了,他的军队也散了,只好逃到獠人那里去了。巴西人杜瑶把他绑起来送来了,结果他在军营门口被斩首。桓谦的弟弟桓恬跟着桓谦入蜀,担任宁蜀太守,最后也被杀了。
高祖要打蜀国,想找个元帅,却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最后选择了龄石。很多人觉得自古以来平定蜀地,都需要非常厉害的将领,而龄石的名气还不太大,担心他办不成这事,所以反对的人很多,但高祖没听他们的。于是,高祖把一半的军队,还有精锐的将士,都给了龄石。臧熹是敬皇后的弟弟,大家都佩服高祖识人,也赞赏龄石办事能力强。
龄石派司马沈叔任驻守涪城。蜀人侯产德造反,攻打涪城,沈叔任打败了他,还杀了侯产德。开始的时候,龄石平定蜀地,只杀了谯纵一家,但侯产德造反后,牵连甚广,所以龄石就下令大肆诛杀,死的人很多。龄石被封为辅国将军,不久又升任监益州的巴西、梓潼、宕渠、南汉中,以及秦州的安固、怀宁六郡诸军事,因为平定蜀地的功劳,被封为丰城县侯,食邑千户。
公元411年,石龄石被任命为太尉咨议参军,还加封冠军将军。第二年,北伐的时候,他升迁为左将军,原来的官号保留,还配给他兵力,让他负责守卫宫殿。刘穆之非常信任他,朝廷内外的大小事情,都和他商量。高祖刘裕回到彭城后,任命石龄石为相国右司马。公元414年,安西将军、桂阳公义真被征召回朝,朝廷就派石龄石持节,统领关中地区的军事,同时授予他右将军、雍州刺史的官职。朝廷还特别嘱咐石龄石,如果关中地区确实守不住,可以和义真一起撤回。结果石龄石也率领全城的人马仓皇逃窜。龙骧将军王敬先当时驻守在曹公垒,石龄石就从潼关率领剩下的军队去投奔王敬先,结果敌人切断了他们的水路,士兵们渴得没法打仗,城池失守了。石龄石和王敬先都被敌人俘虏押解到长安,最后被杀害,那年他才四十岁。
他的儿子石景符继承了他的爵位。石景符死后,他的儿子石祖宣继承爵位,但是因为犯了罪,被削去爵位,八年都没能恢复。后来又因为没有按规定分给姑母封地,爵位也被取消了。最后,石祖宣的弟弟石隆绍被封为继承人。齐高帝受禅登基后,石家的爵位也随之被废除了。
石龄石的弟弟石超石,也是个勇敢果敢、擅长骑射的人,虽然出身将门,兄弟俩却都爱好书信往来。桓谦担任卫将军时,石超石被任命为他的行参军。后来他又参与何无忌辅国右军的军事行动。徐道覆击败何无忌后,抓到了石超石,让他当参军。到了石头城后,石超石劝说同船的人乘着小船逃回高祖刘裕那里,刘裕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徐州主簿。石超石还收殓了桓谦的头颅,亲自操办了他的丧事。后来他升迁为车骑参军事、尚书都官郎;不久又重新被任命为中兵参军、宁朔将军、沛郡太守。西伐刘毅时,朝廷派石超石率领步骑兵从江陵出发,还没到,刘毅就被平定了。讨伐司马休之的时候,朝廷派遣冠军将军檀道济和石超石率领步兵从大薄出发,鲁宗之听说石超石要来,就亲自率军迎战,结果还没开战,江陵就被平定了。石超石跟随大军到达襄阳,被任命为新野太守,后来又追击鲁宗之到南阳才返回。
公元416年,北伐开始了!咱们老大石超啊,带头冲锋陷阵,直奔黄河。对面是拓跋嗣那伙人,还是姚兴的女婿呢,他派了他弟弟鹅青,还有安平公乙旃眷、托跋道生、阿薄干这几个刺史,带了十万步骑,在黄河北边扎营,还经常派几千骑兵,沿着河边跟着大军晃悠。
当时咱们士兵在黄河南岸拉起长长的绳子,足足有百丈长,用来渡河。黄河水流湍急,要是有人漂到北岸,立马就被敌人抓去当俘虏了。咱们军队稍微过河,敌人就跑;咱们军队一撤,他们又杀回来了,跟猫捉老鼠似的。后来,咱们老大派丁旿带着七百人,加上一百辆车,在黄河北岸,离河一百多步的地方,摆了个“却月阵”,两边都靠着河,车上都安排了七个士兵。等阵型摆好,就立起一面白旗。敌人看到咱们就几百人,牵着车,搞不清楚状况,愣是没动。
咱们老大早就让石超带人去支援丁旿,还给他准备了一百张大弩,每辆车上多加二十个人,还在车辕上架好了强弩。敌人一看咱们阵型摆好了,就冲上来围攻。石超先用软弓小箭射敌人,敌人一看咱们人少,兵弱,就从四面八方涌上来。拓跋嗣又派了托跋嵩带三万骑兵来增援,直接冲进营地攻击。这时,一百张大弩一起发射,咱们还挑了几个神射手,一起放箭,虽然敌人人多,但大弩还是不够用。
石超出发前,还带了大锤和一千多杆长矛,他把长矛截成三四尺长,用锤子使劲砸,一矛能刺穿好几个敌人,敌人扛不住了,一下子就溃败了。石超还当场砍了阿薄干的头,敌人退回了半座城。石超带着胡藩、刘荣祖他们追击,结果又被敌人包围了,他们奋勇作战一整天,杀了上千个敌人,敌人这才撤退。咱们老大又派徐猗之带着五千人去攻打越骑城,结果敌人围住了徐猗之,还摆出了长戟阵。石超赶去支援,还没到,敌人就都跑了。
后来大军攻克了蒲坂,老大任命石超为河东太守,让他驻守那里。敌人见石超兵力少,又来攻城,石超打败了,就撤退了,好几天才追上大军。
高祖从长安回来的时候,派石超修建从长安到彭城的水道,之后石超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封为兴平县五等侯。关中地区不太平,高祖又派石超去河洛地区安抚百姓。石超刚到蒲坂,就碰上龄石从长安逃到曹公的营垒,石超渡过黄河去见龄石,结果他和龄石都被佛佛给杀了,当时他才三十七岁。
毛修之,字敬文,是荥阳阳武人。他爷爷毛虎生和伯父毛璩都做过益州刺史,他父亲毛瑾做过梁州和秦州刺史。毛修之很有抱负,平时也爱读些史书。荆州刺史殷仲堪看重他,让他当宁远参军。后来桓玄占领了荆州,毛修之继续在桓玄手下做事,先后担任后军参军、太尉参军、相国参军。他懂音律,还会骑马射箭,桓玄很器重他。桓玄篡位后,任命他为屯骑校尉。桓玄西逃时,毛修之跟着他,后来桓玄在峥嵘洲战败,逃回江陵。当时人心惶惶,大家都想往汉川跑。毛修之劝他们入蜀,冯迁在枚回洲杀了桓玄,这都是毛修之的功劳。
晋安帝在江陵复位后,任命毛修之为骁骑将军。等回到京城后,高祖任命他为镇军咨议参军,加封宁朔将军。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右卫将军。因为他有杀掉桓玄的功劳,而且他的伯父和父亲都在蜀地,高祖想利用他作为外援,所以不断给他升官加爵。后来他父亲毛瑾被谯纵杀害,高祖就表奏他为龙骧将军,给他配给兵力,让他去蜀地。高祖还派益州刺史司马荣期以及文处茂、时延祖等人一起西征。毛修之到了宕渠,司马荣期却被他的参军杨承祖杀害了,杨承祖自称镇军将军、巴州刺史。毛修之退回白帝城,杨承祖就从下面攻打,但没攻下来。毛修之派参军严纲等人去收拢兵马,汉嘉太守冯迁也带兵来支援,他们一起讨伐杨承祖,把他杀了。这时文处茂还在当地,毛修之派振武将军张季仁率领五百兵去抓捕文处茂等人。荆州刺史道规又派奋武将军原导之率领一千人,听从毛修之的指挥。毛修之让原导之和张季仁一起进攻。
话说益州刺史鲍陋不肯出兵讨伐叛贼,修于是上书朝廷,说道:“我听说,人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这其中确实有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我的情况是,活下去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之所以还没死,只不过是借着朝露般的短暂生命苟延残喘,希望能借着圣上的光芒,诛灭仇敌。自从我提兵西进以来,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才使得叛军暂时停手,贼寇得以喘息。这既是因为路途遥远,也因为军队的调动并非完全由我自主。我常常独自叹息,哭着盼望着西路军队的到来。益州刺史鲍陋从四月二十九日到达巴东,驻扎在白帝城,等待朝廷的战略部署。然而,有利的时机却一次次被错过,出兵讨伐的机会也一再延误。我虽然拼死作战,却得不到援军,因此只能疲于奔命,向朝廷诉说冤屈。古时候,宋国害死了申丹,楚庄王因此怀有遗恨,更何况我为了国家抛家舍业,这种忠义之士少之又少,他们的节操如同霜雪般高洁,令人敬佩和惋惜。伍子胥不辜负君王的恩义,申包胥不忘国家的危难,他们都等待时机,然后奋起行动。而我如今比他们更加卑微,却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援,所以只能仰望天恩,盼望圣上垂怜,为西土洒下眼泪。”
修在奏章中表达了公私两方面的耻辱感,并说道:“我仰望皇恩,怎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与那些庸碌之辈为伍?请求赦免我的罪过,这本就不应该,而继续苟活下去,也不是我所追求的。我只是希望凭借朝廷的威势,彻底平定叛乱,恳请陛下解除我的官职和爵位,赐予我统兵作战的权力。我为国家效力,请求绝非虚言。自从我踏上征程以来,忧虑重重,疾病缠身,常常担心性命不保,但我一定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亲手斩杀叛贼,以报效国家。到那时,即使战死沙场,我也能死而无憾,阖家安宁,也足以向先帝在天之灵交代了。”
高祖皇帝被修的忠诚所感动,于是下令让冠军将军刘敬宣率领文处茂、时延祖等将领讨伐蜀地。军队到达黄虎,却毫无战果便退兵了。谯纵趁机将修的父亲、兄长以及其他亲属都杀害了,但修的家人却得以全部返回。
卢循打到京城附近,刘裕(修之,字)还没来得及脱下丧服,就被任命为辅国将军,不久又升任宣城内史,驻守姑孰。后来被卢循的同党阮赐攻击,刘裕打败了阮赐。卢循逃跑了,刘毅回到姑孰,刘裕做了刘毅的后军司马,因为管理下属不当,被免去了将军和内史的官职。刘毅西进镇守江陵,刘裕被任命为卫军司马、辅国将军、南郡太守。虽然刘裕是刘毅的部下,但他暗中和刘裕(高祖)交好。刘裕讨伐刘毅时,先派王镇恶袭击江陵,刘裕和参军任集之等人一起奋力作战,刘裕后来赦免了他。
那时候刘裕派朱龄石去攻打蜀地,刘裕极力要求前往,但刘裕担心他去了蜀地会滥杀无辜,毕竟他和毛氏家族有旧怨,而且蜀地战事凶险,可能会丢掉性命,所以没同意。刘裕回京后,刘裕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又升任右卫将军。
刘裕不信鬼神,走到哪儿就把那里的土地庙都烧了。蒋山庙里有好牛好马,也被他抢走了。刘裕讨伐司马休之的时候,刘裕被任命为咨议参军、冠军将军,兼任南郡太守。
刘裕准备攻打羌族,先派刘裕去修缮芍陂,开垦了几千顷田地。到了彭城,刘裕又让他负责营建府邸,升任相国右司马,将军的职位不变。洛阳平定后,刘裕被任命为河南、河内二郡太守,代理西州事务,驻守洛阳,负责修缮城防。刘裕到达洛阳后,刘裕查验了他的政绩,赏赐了他很多衣服和珍宝,当时估算价值两千万。在此之前,刘敬宣的女儿结婚,刘裕赏赐了三百万钱和一千匹锦缎,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丰厚的赏赐。王镇恶死后,刘裕接替他担任安西司马,将军的职位不变。
正赶上桂阳公刘义真已经从长安出发,被佛佛(赫连勃勃)的军队拦截,军队战败。刘裕和刘义真失去联系,眼看就要被俘了。他爬上一个山坡,山坡又高又陡峭,右卫军士兵叛逃,那些曾经被他惩罚过的人用戟掷向他,伤了他的额头,他从山坡上摔了下去,被佛佛俘虏。佛佛死后,他的儿子赫连昌被索虏拓跋焘俘虏,刘裕也因此而死。
一开始,朱修之在洛阳的时候,很尊敬嵩山上的一个寇道士,那个道士很信任朱修之,处处保护他,所以朱修之才能活下来,后来还跟着他一起迁到了平城。有一次,朱修之做了一锅羊羹,献给当时的北魏尚书,尚书觉得味道好极了,就献给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非常高兴,就封朱修之为太官令。后来朱修之渐渐得到拓跋焘的宠信,官至尚书、光禄大夫、南郡公,太官令、尚书的职位也一直保留着。后来朱修之也投靠了北魏,也得到了拓跋焘的宠爱,他和朱修之相处得非常愉快。
有一天,朱修之问朱修之南朝当权的是谁,朱修之回答说:“殷景仁。”朱修之笑着说:“我以前在南方的时候,殷景仁还很小呢,我哪天能回去,是不是应该提着鞋去他家门口请罪啊!”好几年,朱修之都不敢打听家里的消息,很久以后才开始打听,朱修之详细地告诉了他,还说:“你儿子元矫,很懂事,很受人称赞。”朱修之听了,悲从中来,说不出话,只是直愣愣地盯着朱修之看了很久,然后长叹一声说:“哎!”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提家里的事了。早些时候,一些从北魏回来的人说朱修之劝说拓跋焘侵略边境,还教拓跋焘学习中国的礼仪制度,宋太祖宋太祖对此非常怀疑,还责备了他。后来朱修之回朝后,详细地解释清楚了,宋太祖才解除了怀疑。朱修之在北魏期间,娶了很多妻妾,儿女众多。元嘉二十三年,朱修之在北魏去世,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儿子朱元矫后来做过宛陵、江乘、溧阳的县令。
傅弘之,字仲度,是北地泥阳人。傅家以前属于灵州,汉朝末年,灵州的土地被北魏侵占,傅家就搬到了冯翊,冯翊设立了泥阳、富平两个县,灵州废除了,所以傅家就归属泥阳县。晋武帝太康三年,灵州县重新设立,傅家就都属于灵州了。傅弘之的曾祖父是晋朝的司徒傅祗,后来被封为灵州公,但他不愿意在自己的家乡受封,所以傅祗一家又回到了泥阳。傅弘之的祖父傅畅,曾做过秘书丞,死在了胡人手里,他的儿子傅洪,在晋穆帝永和年间,胡乱平定后才得以返回故里。傅洪生了傅韶,傅韶做过梁州刺史、散骑常侍。傅韶生了傅弘之。
这哥们儿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抱负,挺潇洒的,当上了本州的主簿。后来参加秀才考试,可惜没考上。桓玄要篡位的时候,新野人庾仄在南阳起兵,袭击雍州刺史冯该,冯该吓得逃跑了。当时弘之在江陵,就和庾仄的侄子庾彬一起计划着要杀了荆州刺史桓石康,然后让庾仄当荆州刺史。结果庾彬的堂弟庾宏知道了这个计划,跑去告诉了桓石康。桓石康把庾彬抓起来杀了,还把弘之关进了监狱。不过桓玄觉得弘之没参与策划,而且他当时也没啥兵,穿着便服,就把他给放了。
后来义旗一举,辅国将军道规任命他当参军,官拜宁远将军、魏兴太守。卢循造反的时候,桓石绥从上洛甲口出来,自称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也自称梁州刺史,去攻打西城。当时韶在梁州,就派弘之去讨伐桓石绥他们,结果把他们都给杀了。之后弘之被任命为太尉行参军。跟着司马休之去征战,被任命为后部贼曹,还被封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高祖北伐的时候,弘之跟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人率领七支军队从武关进入敌境,伪上洛太守囗脱吓得逃跑了。弘之他们攻占了蓝田,招降了戎、晋两地的部落。晋人庞斌之、戴养,还有胡人康横等等,都带着自己的部落投降了。弘之本来就擅长骑马,高祖到达长安后,弘之就在姚泓的驰道里,穿着便装骑马玩耍,一会儿快跑一会儿慢走,在二十里地里来回跑,那骑术真是漂亮极了!几千羌胡人都围观着,个个都惊叹不已。更厉害的是,他刚上马的时候,用马鞭柄在马鞍上这么一磕,鞭柄的孔竟然还在马屁股上呢!
话说这位叫杨弘之的,先是在桂阳当官,后来又做了雍州治中从事史,接着升了西戎司马、宁朔将军。那会儿略阳太守徐师高造反了,弘之带兵把他给平定了。后来高祖皇帝回长安,赫连瑰这小子,自称太子,带着三万大军来打长安。弘之只带了五千步骑兵,在池阳就把赫连瑰的大军给打败了,杀伤了不少敌人。赫连瑰又去渭南抢掠,弘之又在寡妇渡打败了他,抓了三百俘虏,还抢救了七千多老百姓。
后来,义真(指高祖)东边回去了,赫连瑰倾尽全力追赶,双方在青泥展开大战。弘之穿着盔甲,气势逼人,简直是全军的精神支柱。可惜啊,最后还是战败了,被俘了。赫连瑰逼他投降,弘之宁死不屈。那天气又冷,赫连瑰让人把他衣服扒光了,弘之还在破口大骂,最后被杀害了,那年他才四十二岁。
历史学家说啊,夏商周三代强盛的时候,中原地区井井有条,文化影响力东到大海,西到边疆,没有哪个地方没受到影响。到了汉朝,更是开疆拓土,跟四面八方的国家都通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程度,跟以前比起来,那可是差远了。晋朝迁都到南方后,关中和北方边疆地区就联系少了,羌族和戎族这些少数民族长期没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所以朝廷对他们采取的是羁縻政策,也就是控制住他们,但也不强迫他们完全臣服。
如果他们能遵守朝廷的法令,听从朝廷的号令,那朝廷就用书信往来,按朝廷的规矩办事。如果他们依仗地势险要,在边疆作乱,那朝廷就应该加强边防,抵御他们的侵略。桓温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心想夺取晋朝的天下,要不是在霸上和枋头打了败仗,晋朝的江山说不定就到他手里了。高祖起兵的时候,并没有像周朝那样积累雄厚的实力,他想统一全国,就必须先在军事上取得成就,才能得到天下的拥戴。他只想打到龙门,攻取冀州和赵州,超过桓温的功劳,超过古代那些名将,可是他还没在东晋的地盘上打下基础,威名就只在江南响亮,这样怎么能改变民心,让百姓拥护他,从而顺利称帝呢?
难道他不知道关中地区养活不了那么多兵,这天下也难以长久吗?最后他占领了咸阳,却又放弃了,这不是失策吗?这四个将军(指杨弘之等四人)都是因为想保住自己的军队,结果都战死了,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