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景王道怜,是高祖皇帝的弟弟。一开始他在国子监读书。后来谢琰担任徐州刺史,就带他当了从事史。高祖皇帝攻下京城后,又平定了京城的周边地区,道怜一直留在家里侍奉安慰太后。桓玄逃跑后,大将军武陵王遵奉皇帝的旨意,任命他为员外散骑侍郎。没多久,他又升迁为建威将军、南彭城内史。

那时候北青州刺史刘该造反,还拉拢了索虏(鲜卑族的一支)当帮手,清河郡和阳平郡的太守孙全也聚集人马响应他。义熙元年,索虏首领拓跋开派伪豫州刺史索度真、大将军斛斯兰攻打徐州,他们攻下了相县,抓走了钜鹿太守贺申,接着又包围了驻守在彭城的宁朔将军羊穆之;羊穆之向朝廷求救,道怜就带兵去救援。军队到达陵栅的时候,他斩杀了孙全。然后进军到彭城,索度真和斛斯兰就逃跑了。道怜率领宁远将军孟龙符、龙骧将军孔隆以及羊穆之等人追击,索度真和斛斯兰逃到相城;他又追到光水沟,斩杀了刘该,刘该的军队几乎全部被杀或者跳水淹死。

高祖皇帝驻扎在京口,提升道怜为龙骧将军,又让他兼任堂邑太守,驻守石头城。第二年,朝廷又加封他为使持节、监征蜀诸军事,让他率领冠军将军刘敬宣等人去讨伐谯纵,但是因为文处茂、温祚占据险要地势,军队无法前进,所以这次讨伐没有成功。因为他的功劳,被封为新兴县五等侯。义熙四年,他接替诸葛长民担任并州刺史、义昌太守,将军、内史的官职都保留着。他仍然驻守在石头城。

话说鲜卑老是来欺负咱们,从彭城往南,老百姓都躲起来了,山阳、淮阴那些守军,也都撤了。道怜这哥们儿主动请缨,说要驻守彭城,慢慢地重建家园。朝廷觉得彭城离得太远,就让他去山阳镇守。后来,他升官了,当上了征虏将军,还管着淮北地区的军事,兼任北东海太守,之前在并州刺史和义昌太守的职位也照旧保留着。因为在破索度真那场战役里立了功,他被封为新渝县男,食邑五百户。

跟着高祖皇帝去攻打广固,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城破的时候,慕容超带着亲兵想突围逃跑,结果被道怜的手下抓住了。他又升官了,成了使持节,还被封为左将军。七年后,他离开了并州,升任北徐州刺史,调到彭城镇守。八年,高祖皇帝去打刘毅,又让他当了都督衮青二州晋陵京口淮南等地的军事主官,还兼任兖青州刺史,使持节、将军、太守的职位都没变,继续镇守京口。九年的时候,他带着五十个士兵,直接进了皇宫觐见。因为在广固之战的功劳,他被改封为竟陵县公,食邑一千户。他把之前封赏的一半土地和财产,都给了他二儿子义宗。

十年,他又升官了,当上了中军将军,还加了散骑常侍的职位,配给他一支仪仗队。第二年,讨伐司马休之的时候,道怜负责留守后方,还带着一百个士兵进了皇宫。江陵城攻下来后,他被任命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官至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使持节的职位也保留着,散骑常侍的职位也照旧。北府的文武官员都听他调遣。说起来,道怜这个人啊,其实没啥真本事,说话带着浓重的楚国口音,行为举止也挺粗鲁的。高祖皇帝虽然派了将军辅佐他,但他太贪婪放纵了,拼命敛财,总觉得钱不够花,每次离开驻地的时候,府库都空空如也。

宋高祖打败了三秦之后,就开始考虑对外扩张。他任命刘道怜为侍中、徐州、兖州、青州和扬州晋陵地区的军事主官,继续担任尚书令、徐州和兖州刺史,官职和待遇不变。 元熙元年,刘道怜辞去了尚书令的职务,升任司空,到京口镇守。后来宋高祖被封为皇帝,刘道怜又升任太尉,被封为长沙王,食邑五千户,官职和待遇依然不变。永初二年,他回朝参加朝会,住在皇宫里。

之前,卢陵王刘义真担任扬州刺史,太后跟宋高祖说:“道怜和你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很好,所以应该让他去担任扬州刺史。”宋高祖回答说:“我哪里会吝惜刘道怜呢?但是扬州是国家的根本,事务繁多,不是道怜能够胜任的。”太后说:“道怜都五十多岁了,难道还不如你十来岁的儿子吗?”宋高祖说:“虽然义真(刘义真小名车士)担任刺史,但州里的大小事务,都由我亲自处理。道怜年纪大了,不亲力亲为,光听听汇报是不够的。”太后被宋高祖说服,没再说什么。

三年春天,宋高祖身体不适,增加了三十名佩剑侍卫。这时刘道怜正在朝中,他留下了司马陆仲元镇守府邸。刁逵的儿子刁弥成了逃犯,带着几十个人闯入京城,陆仲元将其击杀。之前,府中有人告发刁弥有谋反的迹象,事后,这个人被赏赐了二十万钱,并被任命为县令。 五月份,宋高祖驾崩,刘道怜当时正生病,身体状况很差,无法参加丧礼。六月,刘道怜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官职和待遇不变。他的丧礼规格参照晋朝太宰安平王,用九旒的鸾辂,黄屋左纛,辒辌挽歌二部,前后部羽葆、鼓吹,以及一百名虎贲军佩剑侍卫。

公元432年,宋武帝刘裕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说:古代明君治理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功臣的表彰和祭祀,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记录功勋,通过各种仪式来褒奖他们的功劳,把他们的名字刻在鼎彝上,并在宗庙里祭祀他们。从汉朝到晋朝,历代帝王都遵循这个传统。

我的父亲刘裕,他开创了宋朝,平定了天下,功劳巨大,这当然离不开那些辅佐他的大臣们的努力。所以,我要效仿先帝的做法,追封并祭祀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们,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让他们的功劳流芳百世。

这道圣旨里提到了好多人,比如长沙景王(刘道怜的儿子)、临川烈武王、南康文宣公穆之、华容县开国公弘、永修县开国公道济、龙阳县开国侯镇恶等等。这些人,有的品德高尚,有的才智过人,有的忠心耿耿,他们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比古代的贤臣伊尹和周公旦。

刘道怜有六个儿子:义欣、义庆、义融、义宗、义宾、义綦。

义欣啊,本来官做到员外散骑侍郎,但他没去上任。后来,他当过中领军、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魏郡太守,官职虽然是将军,但一直驻守在石头城。元嘉元年,他被提升为后将军,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职位。三年后,他继续担任后将军,被任命为南兖州刺史。七年,谢彦之带兵打到黄河边上,义欣就率兵前往彭城支援。结果谢彦之打败了,青州、齐州那边又开始闹事,手下将领都担心敌人大举入侵,劝义欣放弃驻地回建康去。但义欣态度坚决,一点也不动摇。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监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的职位照旧,还配了一支仪仗队,驻守寿阳。

那时候,寿阳一带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城墙破败,盗贼横行。义欣到任后,认真整顿吏治,积极发展生产,对劫匪强盗,抓到一个就杀一个。这样一来,境内百姓安居乐业,路上都不用担心丢东西,府库也充实得很,寿阳成了一个富庶强大的地方。当时淮西、江北的官员,都喜欢用些没啥文化,只会打仗的粗人,根本不懂治理地方。义欣就上书说:“江淮地区,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这几年又连年饥荒,城池破败不堪,现在情况更严重了。要治理好这里,必须得有能干的官员才行。那些只会打仗的粗人,不懂得治理地方,很多地方官都是滥竽充数。东南地区还算富庶,尚且需要精挑细选官员,更何况是现在这种荒凉的地方,更需要选拔贤能之士来整顿吏治。我希望朝廷能认真选拔官员,一定要选对人,这样才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治理好地方。”寿阳的芍陂有很多良田,有上万顷,但是堤坝年久失修,每年夏秋两季都缺水。义欣就派咨议参军殷肃去修缮。原来有一条旧沟可以引渒水灌溉芍陂,但是因为长期没人管,沟里长满了树木杂草。殷肃带人砍树除草,水流通畅了,旱灾也就解决了。

元嘉十年,义欣被提升为镇军将军,还加了都督的职位。十一年夏天,他进京朝见,宋太祖对他非常赏识,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元嘉十六年,义欣去世,享年三十六岁。朝廷追赠他散骑常侍、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都督、刺史的职位也保留不变,谥号为成王。

王瑾,字彦瑜,做到太子屯骑校尉的官职。后来,在三十年的某一年,他被当时的坏人杀害了。等世祖皇帝登基后,追赠他为散骑常侍。他的儿子王粲很早就去世了,王粲的弟弟王纂,字元绩,后来做了步兵校尉。在顺帝升明二年去世,正赶上齐朝受禅让,王家的爵位也就没了。

王瑾的弟弟王祗,字彦期,在大明年间当过中书郎。当时太宰江夏王义恭担任中书监,因为要守孝不能上班,就上表请求辞职。世祖皇帝下诏说:“过去二王两谢(指谢安和谢石)都受到过很高的礼遇,从现在开始,三台五省的官员都应该遵循这个例子。”到了太宗初年,王祗做到南兖州刺史、都官尚书,后来参与了晋安王子勋的叛乱,被杀头了。

王祗的弟弟王楷,是秘书郎,也被当时的坏人杀害了,死后追赠为通直郎。王楷的弟弟王瞻,担任晋安太守,也和子勋一起造反,被杀头了。王瞻的弟弟王韫,字彦文,做过步兵校尉、宣城太守。当时子勋造反,很多人聚集在鹊尾,攻打宣城。那时,各地的地方官几乎都参与了叛乱,只有王韫放弃了宣城,跑到朝廷来投奔。太宗皇帝很欣赏他的忠诚,提拔他做了黄门郎、太子中庶子、侍中,还让他先后担任荆州刺史、湘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吴兴太守。他还做过侍中,领左军将军;后来又改任骁骑将军、抚军将军、雍州刺史;再次担任侍中,领右卫将军;之后又改任左卫将军、散骑常侍、中领军。升明元年,他密谋造反,结果被杀头了。王韫这个人其实能力平庸,只是因为有在宣城投奔朝廷的功劳,所以才特别受太宗皇帝的宠爱。他在湘州和雍州当官的时候,还让擅长绘画的人画下他出行时的仪仗队伍,经常自己拿出来欣赏。他还曾经把这幅画拿给征西将军蔡兴宗看,蔡兴宗故意逗他,假装不懂画,指着画中王韫的形象问:“这是谁坐在车上?”王韫说:“那就是我。”由此可见他多么的庸俗无能。

王韫的弟弟王弼,担任武昌太守,也参与了子勋的叛乱,被杀头了。

王韫的弟弟王鉴,做过员外散骑侍郎,早早就去世了。

王瑾的弟弟王勰,字彦和,做过侍中、吴兴太守,后来在后废帝元徽元年去世。

老大哥叫勰弟颢,字彦明,官做到侍中、左卫将军,还当过冠军将军和吴兴太守,可惜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那是元徽四年,死后追赠右将军。

他弟弟叫勰弟述,做过东阳太守和黄门郎。后来他和弟弟秉一起造反,事情败露后逃到白山,最后被抓到杀了。

义欣的弟弟义庆,被过继给了临川烈武王道规。

义庆的弟弟义融,永初元年被封为桂阳县侯,食邑一千户。当时凡是王子被封为侯的,食邑都是一千户。义融后来官至侍中、左卫将军、太子中庶子、五兵尚书和领军将军。他很有能力,尤其擅长使用短楯。元嘉十八年去世,死后追赠车骑将军,谥号恭侯。

义融的儿子孝侯顗继承了爵位,官做到太子翊军校尉,后来被坏人杀害了。世祖皇帝即位后,追赠他散骑常侍。他没儿子,弟弟袭继承了爵位,由他的儿子晃继续承袭。升明二年,袭和员外散骑侍郎安成戢仁祖、荒人王武连、羽林副彭元俊等人一起谋反,结果被灭族了。

袭字茂德,做过太子舍人、安成太守。晋安王子勋造反,袭坚守郡城抵抗,子勋派兵围攻都没能攻下。太宗皇帝很欣赏他,任命他为郢州刺史,封建陵县侯,食邑五百户。建陵县属于苍梧郡,因为路途遥远,后来改封他为临澧县侯。太始六年,他在中护军任上去世了,死后追赠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忠侯。袭这个人其实很普通,在郢州当官的时候,夏天在露天的办公场所办公,纲纪正伏阁(此处应指官员)觉得很奇怪,去问他,才知道是他。他儿子旻继承了爵位,升明三年改封东昌县侯,后来他和哥哥晃一起被杀头了。

袭的弟弟彪,做过秘书郎;另一个弟弟寔,做过太子舍人,他们都早早去世了。寔的弟弟爽,做过海陵太守。

义融的弟弟义宗,从小就深受他爷爷高祖皇帝的喜爱,字叫伯奴,被封为新渝县男。永初元年,他又被晋爵为侯,后来做过黄门侍郎和太子左卫率。元嘉八年的时候,因为他的门生杜德灵蛮横无理打人,这事儿闹到了皇帝那儿,义宗就偷偷地把杜德灵藏了起来,结果义宗自己被免了官。这杜德灵长得还挺好看的,义宗特别宠爱他,本来只是会稽郡的一个小吏。谢方明当会稽郡太守的时候,谢方明的儿子谢惠连也看上了杜德灵,还特地为他写了十多首诗,《乘流遵归渚》就是其中一首。义宗后来又当过侍中、太子詹事,还加了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的官衔。元嘉二十一年,义宗去世了,死后追赠散骑常侍、平北将军,谥号惠侯。他生前特别爱惜人才,喜欢做好事,还喜欢看书,后世的人都拿这些来称赞他。

他的儿子怀侯玠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做过琅邪郡太守和秦郡太守。可惜后来被坏人杀害了,死后也追赠了散骑常侍。怀侯玠没有儿子,所以他的弟弟秉就让自己的儿子继承了怀侯玠的爵位。

老沈啊,字彦节,一开始当个著作郎,后来官越做越大,当过羽林监、越骑校尉,还当过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到了太宗泰始年间,他当上了侍中,之后又多次调任,做过左卫将军、丹阳尹、太子詹事,最后做到吏部尚书。那时候皇室宗亲虽然不少,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很少。沈约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朝野上下都很赞赏他,太宗皇帝也很器重他。五年后,皇帝要他出任前将军、淮南和宣城两郡太守,但他没接受任命,又回到了原来的职位。

后来他又当了侍中,兼任秘书监,还管着太子詹事。还没来得及上任,他又被提升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徐兖、豫、青、冀六州诸军事、后将军、南徐州刺史,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头衔。后来废帝登基,他的职务又改了,改任都督郢州、豫州的西阳郡和司州的义阳郡诸军事、郢州刺史,使持节、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还没来得及上任,他又被留在了朝廷,当了尚书左仆射,参与政事。元徽元年,他领了吏部,还增加了五百人的兵力。接着又让他当卫尉,但他没接受。

桂阳王休范造反,中领军刘勔去石头城守卫,沈约就临时兼任了领军将军,带着朝廷给他的兵力,直接进宫面见皇帝。第二年,他又加了散骑常侍和丹阳尹的头衔,辞去了吏部尚书的职务。皇帝还封他为当阳县侯,食邑一千户。他和齐王、袁粲、褚渊轮流值班,处理政务,解决大事。第四年,他升任中书令,加封抚军将军,散骑常侍和丹阳尹的职位不变。等到顺帝即位,他又升任尚书令、中领军,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

齐王当时掌握实权,天下人都归心于他,但他暗中却另有图谋。袁粲镇守石头城,没意识到天命所归,沈攸之起兵造反,齐王进驻皇宫。袁粲暗中和萧秉以及黄回等大将密谋叛乱,计划晚上在石头城会合,第二天就起兵。萧秉这个人胆小怕事,心里慌得不行,坐立不安,过了两天,就带着家眷,全家老小,还有几百个部下浩浩荡荡地从丹阳郡出发,直奔石头城。到了石头城见到袁粲,袁粲吓了一跳,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来了?事情现在已经败露了!”萧秉说:“现在能见到您,死了也值了!”

萧秉的堂弟萧韫,当时在朝廷里当官,和直阁将军卜伯兴密谋,当晚准备一起攻打齐王。结果萧秉叛乱的事情败露了,齐王当晚派骁骑将军王敬则去抓捕萧韫。萧韫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王敬则带着精兵强将直冲过去,萧韫的部下都被打败了,萧韫被当场杀死,卜伯兴也被处死了。袁粲战败,萧秉翻墙逃跑了,在额檐湖被抓获,他和两个儿子萧承、萧俣一起被处死,当时萧秉四十五岁。萧秉的妻子是萧氏,是萧思话的女儿。元徽年间,朝廷局势动荡,萧秉的妻子经常担心家破人亡,总是劝萧秉说:“你现在已经够富贵了,应该为儿子们考虑考虑了。你都快五十岁了,剩下的这点日子还有什么舍不得的?”萧秉一直没听她的。

萧秉的弟弟萧谟,在朝廷里做奉朝请的官。萧谟的弟弟萧遐,字彦道,也是奉朝请的官,还做过员外散骑侍郎。他和嫡母殷氏的养女私通,殷氏多次阻止他。殷氏暴病身亡,还没下葬,口鼻就流血,怀疑是萧遐暗中下毒害死的,被官府调查。宋世祖把他流放到始安郡,永光年间才被赦免回来。宋太宗时期,他官至黄门侍郎、都官尚书和吴郡太守。萧秉死后,齐王派人杀了他。萧遐这个人能力很差,还爱给自己脸上贴金,经常对客人说:“孝武帝昏庸无道,冤枉杀害了我母亲。”他真是愚蠢到了极点。萧秉当权时,萧遐多次请求做地方官,萧秉说:“我在朝为官,让你做州官,影响不好。”萧遐说:“富贵的时候你说我们不能互相攀附,等到你倒台的时候,我还能保住性命吗?”最后,他果然也死了。

义宾是皇帝的弟弟,元嘉二年被封为新野县侯。六年后,因为新野县太荒凉了,他又被改封为兴安县侯。后来他当过黄门郎、秘书监、左卫将军,最后做到辅国将军、徐州刺史这么高的官位。元嘉二十五年他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后将军,谥号肃侯。他的儿子惠侯综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也去世了,他的儿子宪又继承了爵位。到升明二年,齐朝篡位,他们的爵位也就没了。义宾的弟弟义宾的弟弟琨,当过晋平太守。

义宾的另一个弟弟义綦,元嘉六年被封为营道县侯。这人有点傻,没啥见识,经常被始兴王浚兄弟捉弄。有一次浚就对义綦说:“陆机诗里写道:‘营道无烈心。’你这是怎么回事,干嘛这么窝囊?”义綦回答说:“我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这诗的意思,哪来的窝囊?”他这种傻乎乎的样子,真是让人觉得好笑。后来义綦当上了右卫将军、湘州刺史。孝建二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平南将军,谥号僖侯。他的儿子长猷继承了他的爵位,做到步兵校尉。升平三年去世,齐朝篡位后,爵位也作废了。

临川烈武王道规,字道则,是高祖皇帝的弟弟。他年轻时就很有气魄,很有抱负,高祖皇帝很欣赏他,还和他一起谋划诛杀桓玄。当时桓弘镇守广陵,道规担任他的征虏中兵参军。高祖攻克京城后,道规也在同一天和刘毅、孟昶一起杀了桓弘,然后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接着他们平定了京城的叛乱,桓玄败逃。晋朝的大将军武陵王遵奉皇帝的命令,任命道规为振武将军、义昌太守。

我跟刘毅、何无忌一起追击玄(指玄晏)。玄往西逃到江陵,留下郭铨、何澹之等人死守盆口。义军到了以后,贼军摆开战船,跟我们对峙。何澹之在一艘船上空摆着羽仪旗帜,而他自己却在别的船上。无忌想攻打插着旗帜的那艘船,大家都不同意,说:“何澹之肯定不在那艘船上,就算打下来也没什么用。”

无忌说:“何澹之不在那艘船上,这个不用说了。既然他不在那艘船上,那么船上的士兵肯定战斗力弱,我们用精兵强攻,一定能拿下它。拿下那艘船的时候,他们肯定会以为军主被俘了,我们的人都会认为已经抓到了贼帅,我们气势汹汹,他们害怕,害怕了就溃散,打败他们就一定没问题了!”道规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好计策!”于是带兵去攻打那艘船,果然拿下了。然后就大声喊:“何澹之已经被斩了!”敌军和义军都信以为真。于是我们放开兵力猛攻,贼兵溃败,我们很快攻克了盆口,接着平定了寻阳。

接着我们又快速前进,在峥嵘洲遇到了玄。我们道规等人的兵力不到一万人,而玄的军队有好几万人,大家都很害怕,想退回寻阳。道规说:“不行!他们人多我们人少,力量悬殊。现在如果害怕退缩,他们一定会乘胜追击,就算回到寻阳,又能守住多久呢?玄虽然自称英雄豪杰,实际上胆小怕事,而且刚刚已经败过一次,士气低落。关键就在于两军决战,谁勇敢谁就能胜利。以前光武帝在昆阳之战,曹操在官渡之战,都是以少胜多,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现在虽然我们的才能比不上古人,但也不能先就自认不如他们!”于是他挥兵前进,刘毅他们跟着一起冲锋,大败玄军。郭铨和玄一起乘着小船逃跑,江陵再也守不住了,他们想逃进蜀地,结果被冯迁杀了。

义军因为刮大风,没法继续前进。桓谦和桓振又重新占领了江陵。刘毅留在巴陵,谢道规和檀无忌一起进攻在马头驻扎的桓谧,以及在宠洲驻扎的桓蔚,都把他们打败了。檀无忌想趁胜追击,直接打到江陵去,谢道规说:“兵法讲究进退有度,不能盲目进攻。那些桓氏家族世代居住在西楚,他们的部下都拼死效力,桓振更是勇猛过人,在军队里首屈一指,很难战胜他。不如先停止进攻,休整军队,养精蓄锐,再慢慢地用计策拖延他们,这样一定能取胜。”檀无忌不听他的,结果真的被桓振打败了。于是就退回寻阳,修理船只兵器,再次向夏口进军。

伪朝的镇军将军冯该驻守在夏口东岸,扬武将军孟山图占据鲁城,辅国将军桓仙客守卫偃月垒。这时刘毅攻打鲁城,谢道规和檀无忌攻打偃月垒,都攻克了,还活捉了桓仙客和孟山图。当天晚上,冯该就逃跑了。巴陵也顺利平定了。桓谦和桓振派使者来请求割让荆州和江州,表示愿意归顺晋朝皇帝,但被拒绝了。这时南阳太守鲁宗之起兵攻打襄阳,伪雍州刺史桓蔚逃回了江陵。鲁宗之打到纪南,桓振亲自去抵抗他,让桓谦留守江陵。这时刘毅和谢道规已经到达马头,他们迅速赶去袭击江陵,桓谦逃跑了,当天江陵城就被攻克了。桓振打败鲁宗之后回来,听说江陵城已经被占领了,也逃跑了。檀无忌护送天子返回京城,谢道规留在了夏口。江陵平定后,谢道规把刘毅的功劳列为第一,檀无忌为第二,自己排在最后。他被晋朝封为辅国将军、督淮北诸军事、并州刺史,义昌太守的职位不变。

当时荆州、湘州、江州、豫州一带,还残留着不少桓氏的势力,到处都是他们的军队扎营。 后来他又升官了,被任命为督理江州的武昌、荆州的江夏、随郡、义阳、绥安,以及豫州的西阳、汝南、颍川、新蔡九个郡的军事,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把这些残余势力全部平定了。 因为立下大功,被封为华容县公,食邑三千户。

之后他又升迁了,担任使持节、都督荆州、宁州、秦州、梁州、雍州、司州河南地区的军事,还兼任护南蛮校尉和荆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 他把护南蛮校尉的职位让给了殷叔文。 后来殷叔文被杀害了,他又重新担任了这个职务。 他很擅长治理地方,执法严明,赏罚分明,老百姓都很敬畏他,又很爱戴他。 刘敬宣去征讨蜀地没有成功,所以道规的督统职位被降为了建威将军。

卢循那小子带兵打到京城附近了,道规就派司马王镇、扬武将军檀道济、广武将军到彦之他们去救援朝廷。到了寻阳,结果被贼兵荀林给打败了。卢循立马把荀林提拔成南蛮校尉,给他分兵,让他趁胜攻打江陵,还到处放风说徐道覆已经攻下京城了。与此同时,桓谦从长安杀进了蜀地,谯纵竟然还任命他当荆州刺史,给了他很多钱粮物资,还让他带着大将谯道福一起攻打江陵,正好跟荀林汇合。荀林在江津驻扎,桓谦的军队在枝江,两个贼寇前后夹击,把都城给围住了。

荆州和楚地本来就是桓氏的老地盘,大家心里都七上八下的。道规就召集将士们开会,跟他们说:“桓谦现在就在附近,听说有人想跑路。咱们东边来的这些文武官员,足够应付这场危机。要是想走的,我不拦着你们。”然后他就趁着夜里把城门打开,一直到天亮都没关,大家都被他这举动给震住了,谁也没走。雍州刺史鲁宗之带着几千人马从襄阳赶来支援。有人说鲁宗之这个人不好琢磨,道规二话不说,直接骑着马去见他,鲁宗之当场就被感动了。大家伙都建议让檀道济、到彦之跟鲁宗之一起出兵,道规却说:“卢循现在卡在江中,到处煽动人心,桓谦、荀林又前后呼应,大家人心惶惶,谁也没个定心丸,成败的关键就在这一战。这事儿非我亲自出马不可。”于是他让鲁宗之留守,把后方交给他,自己带着军队去攻打桓谦。

手下的将领都极力劝阻他,说:“现在远征去打桓谦,胜算不大啊。荀林就在江津附近,时刻盯着咱们的一举一动。要是他来攻城,鲁宗之未必守得住,万一有个闪失,大事就糟了!”道规说:“你们不懂兵法!荀林那小子就是个蠢货,没啥计策。我刚走,他肯定不敢攻城。我现在先拿下桓谦,很快就回来。等他们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咱们就反攻了。桓谦一败,荀林就吓破胆了,哪还有心思来攻城?再说,鲁宗之独自守城,撑个几天没问题。”他把南蛮校尉的印信交给咨议参军刘遵,自己亲自带兵去攻打桓谦,水陆两路一起进攻。桓谦被打了个大败,只身逃走,想投奔荀林,结果被追上杀了。道规回到浦口,荀林也逃散了。刘遵率军追击荀林,追到巴陵,把他给杀了。

一开始,道规到枝江的时候,江陵的老百姓都给他写信,说城里头的情况,都想里应外合帮他。后来参军曹仲宗发现了这些信,他直接把信都烧了,一句话也没看,大家这才放心不少。之后道规升官了,被封为征西将军。

早些时候,桓歆的儿子桓道儿逃到江西,还攻打义阳郡,跟卢循勾结上了,卢循还派蔡猛去帮他。道规就派参军刘基去打败了桓道儿,并且在战场上杀了蔡猛。

徐道覆带着三万大军,突然就打到了破冢,鲁宗之已经回襄阳了,追都追不上,当时大家都很震惊。还有传言说卢循已经打下京城了,还派徐道覆当刺史。江汉地区的老百姓都感激道规烧信的举动,再也没有二心了。道规让刘遵带兵去游击,自己去豫章口堵住徐道覆。先锋部队打输了,但是道规气势更盛了,鼓舞士气;刘遵从侧面袭击,大获全胜。斩首一万多,跳河淹死的也差不多了,徐道覆就只带着一艘小船逃回了盆口。一开始让刘遵带游击队,大家都说:“现在强敌就在眼前,就怕人手不够,不应该把精兵分散,放到没用的地方去。”结果打败徐道覆后,大家才明白游击队的厉害,都服气了。

刘遵,字慧明,是临淮海西人,是道规从母兄萧氏的舅舅。官做到右将军、宣城内史、淮南太守。义熙十年,他死了,追赠抚军将军,追封监利县侯,食邑七百户。

道规后来升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加了散骑常侍的官职,但他都推辞了。没多久他就病了,改任都督豫江二州扬州之宣城淮南卢江历阳安丰堂邑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持节、常侍、将军的官职不变。但他因为生病没去上任。义熙八年闰月,他在京城去世,那年四十三岁,追赠侍中、司徒,增加班剑二十人。谥号烈武公。因为平定桓谦的功劳,进封南郡公,食邑五千户。高祖登基后,又追赠他大司马,追封临川王,食邑和以前一样。

道规没儿子,就立长沙景王第二个儿子义庆当继承人。一开始,太祖小时候是道规养大的,高祖皇帝让他继承王位,大家都觉得这符合礼法,没有区别对待。后来太祖回到了自己的家族,才把义庆立为继承人。义庆当了荆州刺史,他家的祖庙也应该跟着一起搬到江陵去。太祖下令说:“表彰先人的功勋,是国家的大事;尊崇亲人,追念先祖,这是发自内心的崇高愿望。所以,侍中、大司马临川烈武王,他品德高尚,功德深厚,智慧超群,孝顺友爱,样样都做到了极致。他当初辅佐道规,就协助他成就了大业;他率兵征讨,就消灭了强敌。等到叛乱四起,形势危急,人心惶惶,没有人有坚定的意志,只有王(临川烈武王)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英勇的武力,平定了内外叛乱,诛杀了众多凶徒,他的功劳遍及江汉地区,功勋超过了微子启和管仲,他的远见卓识可以比肩《诗经·二南》,他的英雄气概超过了古代的两位贤臣。我小时候得到他的特别关照,恩情非常深厚,他慈爱的教诲,恩情义重,我永远怀念他的恩德,心里充满了感激。现在要迁移他的灵柩,并在西夏举行首次祭祀,我想隆重地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我的敬意,好让他的功德名扬后世,也符合阴阳两界的礼仪。追封他为丞相,给予他最高的礼遇:用九旒的鸾辂车,黄屋左纛,配给节钺、前后部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侍中官职不变。”

后来长沙太妃檀氏和临川太妃曹氏去世后,祭祀她们的时候,也同样用九旒的鸾辂车,黄屋左纛,还有辌车,乐队演奏挽歌,前后部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规格一样高。

高祖皇帝从小就看重义庆,经常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丰城啊!”他十三岁的时候就继承了南郡公的爵位。后来朝廷给他安排了个给事中的职位,但他没去上任。义熙十二年,他跟着去打长安,回来后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调到豫州,当了豫州刺史兼豫州军事都督,还兼管淮北的军事,豫州刺史和将军的职位都保留着。永初元年,他继承了临川王的爵位。之后被朝廷征召进京担任侍中。元嘉元年,他又升迁为散骑常侍、秘书监,接着又调任度支尚书,然后又当了丹阳尹,辅国将军和常侍的职位也都继续保留着。

那时候有个叫黄初的人,他的妻子赵氏杀死了儿媳妇。按律法应该被流放,躲避儿媳妇娘家的报复。义庆说:“根据《周礼》的规定,父母的仇人,要避到海外去,即使在闹市里相遇,也不能反击。这是因为这种深仇大恨,道理上不容更改,他们心中悲痛,时刻准备报仇,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亲戚之间互相残杀,骨肉相残,这就不符合常理,律法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根据人情来处理。况且礼法中还有宽宥过失的规定,律法中也没有关于报仇祖辈的条文。更何况赵氏的暴行,是由于喝酒引起的,从内心来说,她并没有恶意,这件事也荒唐至极。怎么能把一个醉酒杀人的婆婆,和路上遇到的深仇大恨等同起来呢?我认为这个孙子忍辱负重,悲痛万分,并没有违背孝道,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域,并没有亏欠孝道。”

六年的时候,他升任了尚书左仆射。八年后,发生太白星犯右执法的天象,义庆害怕会有灾祸,就请求外放去镇守地方。太祖皇帝就劝慰他说:“天象变化莫测,很难解释清楚。再说,史书上关于天象的占卜,说法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兵星在帝王当政的时候犯冲,也只是说帝王应该受到责罚。照这么说,你更不应该害怕了。郑仆射去世后,左执法也曾发生变故,可王光禄到现在还安然无恙呢。日食连续三天,这是天下最忌讳的事情,晋孝武帝初期也发生过这种异象,他可是个庸主,还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上天帮助那些仁德善良的人,你又何必杞人忧天呢?你和你的弟弟分别担任内外要职,本来就是为了巩固朝廷,内外兼顾,国家兴衰,本就在你们心中,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就算上天真的要降灾祸,难道你就能跑到千里之外躲避吗?你不在京城,反而不知道吉凶祸福;如果留在京城,反而会有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离开京城就能保证平安,我怎么会违背天意呢?”

义庆坚持请求辞去仆射的职位,皇上最终答应了,还让他担任中书令,晋升为前将军,常侍和京兆尹的职位依旧不变。他在京城担任京兆尹九年后,被外派担任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荆州地处上游,位置重要,地广人多,兵强马壮,物资丰富,兵甲齐全,实力相当于朝廷的一半,所以高祖皇帝才让他的子孙们镇守那里。义庆因为是皇室宗亲,品德又好,所以才得到这个重要的职位。他为人谦虚谨慎,从到达荆州到离开,迎送的礼物一概不受。

十二年的时候,皇上让所有官员举荐人才。义庆上书说:“皇上您下诏书征求各级官员的意见,范围甚至延伸到边远地区,是为了表彰那些隐居在偏僻地方的贤才。您圣明睿智,德政日隆,却仍然亲自询问官署的规章制度,遵循先贤的教诲,亲自过问仓库的管理,甚至关心到最细微的民生建设,您的德行超过古代先王。我尽力遵从您的旨意,我认为前临沮县令庾实,为人正直诚实,非常孝顺。他母亲去世时,他悲痛过度,身体消瘦;现在父亲生病,他更是哭得血泪俱下。他在家中孝顺父母,在邻里之间也深受好评,足以教化百姓,规范社会风俗。还有前征奉朝请武陵人龚祈,为人平和淡泊,品行端正,潜心研究学问,也值得提拔,以抑制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南郡的隐士师觉,才学出众,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意志坚定,我以前曾邀请他担任州祭酒,但他没有接受。如果朝廷能够任用他们,那真是国家之福啊!”义庆非常关心百姓,州府里的官员如果家中有年迈的父母亲属不在身边,每年都会派五名官吏送米粮回家。这其实王弘在担任江州刺史时就已经开始实行这样的制度了。义庆在江州任职八年,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还撰写了《徐州先贤传》十卷,呈献给皇上。又仿照班固的《典引》写了《典叙》,用来记述皇朝的盛事。

十六年,义庆升任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卫将军、江州刺史,职权不变。十七年,他又被任命为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不久后,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他为人简朴,欲望很少,喜欢文学,虽然写的文章不多,但也足以成为宗室的典范。他被任命到各地做官,没有发生过任何奢侈放纵的事情,只是晚年供养和尚,花费比较多。年轻时擅长骑马,长大后因为觉得世事艰难,就不再骑马了。他招揽聚集了很多有才华的文人,无论远近都纷纷前来。太尉袁淑,当时文采最好的;义庆在江州的时候,还请他担任卫军咨议参军。其他的像吴郡的陆展、东海的何长瑜、还有鲍照等等,都是文采出众的人,都被他引荐为幕僚或官员。太祖给义庆的信,总是反复斟酌修改。

鲍照,字明远,文章华丽流畅,曾经创作过古乐府诗歌,文风非常遒劲秀丽。元嘉年间,黄河和济水都清澈见底,当时人们认为这是祥瑞之兆,鲍照就写了一篇《河清颂》,序言写得特别好。诗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臣闻善谈天者,必征象于人;工言古者,先考绩于今。”

他这个人啊,生活简单,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就喜欢看书写字。虽然写的东西不多,但在皇族里也算是个文化人了。当官的时候,也挺规矩的,没干过什么坏事,就是晚年供奉和尚,花了不少钱。年轻的时候骑术很好,后来觉得人生太难了,就不骑马了。他特别喜欢结交有才华的人,不管远近,都愿意来跟他交往。像当时的文坛领袖袁淑,还有在江州做官的义庆,都和他关系很好,义庆还请他当参军呢!还有陆展、何长瑜、鲍照这些有名的作家,也都和他一起工作过。皇帝写信给义庆,都会反复修改,可见对义庆的重视。

鲍照,字明远,他的文章写得特别好,还写过古乐府,文风很强劲也很华丽。元嘉年间,黄河和济水都变清了,大家觉得这是好兆头,鲍照就写了一篇《河清颂》,开头写的特别棒: “臣闻善谈天者,必征象于人;工言古者,先考绩于今。” 意思是说,要评论天象,就要参考人事;要评论古代的事情,就要参考现在的情况。 然后,他接着就说了很多古代的典故,说从伏羲、神农开始,到尧舜禹,有很多功绩流传下来,史书上都记载着尧帝的功绩“格于上下”,乐曲里也歌颂着文王的功德“于昭于天”。 你看,那些古代的祥瑞,像白狐、玄玉、等等,都预示着帝王的命令;像朴牛、大螾之类的,都预示着历法的制定;鱼鸟变色,禾黍丰收,这些都是很小的征兆,却能流芳百世,被载入史册。 所以,鲍照说,现在诗人都不写诗了,颂歌也不唱了,这不是很奇怪吗?

话说咱们大宋朝,承蒙上天眷顾,借鉴了应龙的精气神,又遵循了河龟的灵性,皇帝登基,国运昌盛,祖宗基业更加辉煌,圣上继位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

他的仁政遍及天下,恩泽深厚,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四海之内,都受到恩惠。皇上体恤百姓疾苦,减免了露台的供奉,赈济灾民,倾尽国库的粮食。他勤俭节约,摒弃了奢靡之风,从不沉迷享乐,生活简朴,处事公正。他光明磊落,内心坦荡,没有怨言。他的政绩如同日月般光辉灿烂,上天都为之感动。所以,即使不用严厉的号令,百姓也能自觉遵守法纪;即使不用派人去宣扬,祥瑞之兆也会自然显现。

国泰民安,边境平静,国库充盈,珍禽异兽也纷纷来到宫廷。全国人民丰衣足食,宫殿宏伟壮丽,远超汉朝的五陵,也胜过三川的宫殿。家家户户都过着富足的生活,处处歌舞升平,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哪里仅仅是百姓安居乐业,朝臣们不用再为生计发愁这么简单啊!

因此,祥瑞之兆接连不断,福泽更加兴盛:青丘的狐狸,丹穴的鸟儿,都来到宫中栖息游玩;金芝九茎,木禾六刃,都出现在宫廷花园里。这些都应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来庆祝,但这些祥瑞之兆实在太多了,数也数不清。

然而,圣上仍然早起晚睡,勤政爱民,好像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他谦逊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所以,那些歌功颂德的碑文典籍,都堆在那里没有整理;那些应该及时处理的政务,也都积压下来没有处理。那些负责赞颂圣德的文臣们,只能在宫外默默地歌颂;那些在朝中陪侍的官员们,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赞扬。上天保佑,天下太平,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

话说这乾清宫啊,月儿照着大地,黄河水奔腾不息,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清流,波光潋滟,千里澄澈。这景象真是旷世奇观,光辉照耀着盛世王朝啊!古人常说:“影子随形,祥瑞伴德”,这景象不正应验了这句话吗?孔子说过“凤凰不来,黄河不出图”,《尚书》里也说“等到黄河水清澈了,人能活多久呢?”都是感叹这景象难得一见啊。可是,古人没见到的,我们现在都见到了!孟子说:“一千年出一个圣人,这就像早晨和晚上一样平常”,真是了不起啊!

历代帝王,他们的功业名声流传千年,这是他们的丰功伟业;他们恩泽百姓,国家富强,刑法清明,这是他们的鸿德;他们制定礼仪,创作音乐,教化百姓,这是他们的文教;他们平定叛乱,巩固边疆,这是他们的武功;鸟儿鸣叫,鱼儿跳跃,河道清澈,这是上天的祥瑞。如此丰功伟业,鸿德文教,武功赫赫,上天保佑,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相辅相成的。上天为大,尧帝就是最好的例子;唐朝的盛世,又有谁能与之相比呢?我还听说过,权势的影响范围有限,那么美名流传的范围也近;而道的感化深入人心,那么带来的祥瑞也会流传久远。所以,那些丰功伟绩都被记录在册,盛德美名都被歌颂传扬。看看上古时代,奚斯、吉甫等人为帝王创作乐章;看看中古时代,司马相如、王褒等人也为帝王创作赋诗。这些佳作光彩夺目,流芳百世。班固称赞汉成帝时期,上奏的奏章有一千多篇,文章的繁荣程度,与三代盛世不相上下。由此可见,为帝王创作文章是臣子的职责,也是国家的常理,不可或缺。我虽然能力有限,但也一定会尽力而为。

世祖皇帝喜欢写文章,自认为无人能及,照(指作者)看透了皇帝的心思,写文章时故意用一些粗俗的语言和重复的句子。当时的人都认为照才华用尽了,其实不然。后来,临海王子司马岳当了荆州刺史,照做了他的前军参军,负责掌管文书。后来司马岳兵败,被乱军杀害了。

义庆在广陵得了场大病,这时候天上出现白虹贯穿城池的异象,还有野鹿跑进了府里,他心里觉得很不吉利,就坚决请求回朝。太祖皇帝同意让他回朝,恢复原来的爵位。二十一年,义庆在京城去世,享年四十二岁。死后追赠为侍中、司空,谥号康王。

他的儿子哀王萧烨,字景舒,当官做到通直郎,后来被坏人害死了。死后追赠为散骑常侍。萧烨的儿子萧绰,字子流,当官做到步兵校尉。升明三年,萧绰造反,结果被杀,他的封国也被取消了。萧绰的弟弟萧绾,早早地就去世了。萧烨的弟弟萧衍,当过太子舍人。萧衍的弟弟萧镜,做过宣城太守。萧镜的弟弟萧颖,当过前将军。萧颖的弟弟萧倩,做过南新蔡太守。

萧遵的祖上,是高祖皇帝的族弟。萧遵的曾祖父叫萧淳,是皇曾祖武原令萧混的弟弟,官做到正员郎。萧遵的祖父叫萧岩,做过海西令。萧遵的父亲叫萧涓子,做过彭城内史。

萧遵一开始当将军振武参军,参加过讨伐卢循的战争,被封为乡侯。后来又当上建威将军、彭城内史,跟着高祖皇帝一起北伐。当时高祖皇帝的儿子们都很弱,宗室里只有萧遵比较厉害。长安城平定后,萧遵被任命为督并州司州之北河东北平阳北雍州之新平安定五郡诸军事、辅国将军、并州刺史,兼任河东太守,镇守蒲坂。后来关中失守,萧遵就南撤回朝,被任命为游击将军,后来又升迁为冠军将军。晋朝皇帝禅位后住在秣陵宫,萧遵带兵保护他的安全。

高祖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就下了一道恩典的诏书,说:“按照祖宗的规矩,亲戚们都还算比较近,宗室成员也不多,应该多加恩宠和爵位。封他为营浦县侯,食邑五百户。” 然后就让他当了彭城、沛两郡的太守。

景平元年,他升迁为右卫将军。元嘉二年,他又外放,当了征虏将军、淮南太守。第二年,他又升职了,当上了使持节、领护军,在皇宫里当差。后来他又外放,当了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还兼任襄阳、新野两郡的太守。他爹当官的时候很严厉,很暴躁,搜刮民脂民膏没个节制。

五年的时候,因为他爹的那些事,被人告发到朝廷,皇上没怎么追究,就让他回京城了。七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右卫率,还加了给事中的官职。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督南徐兖州之江北淮南诸军事、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兼任广陵太守。 之后他又被征召进京,当了侍中,领后军将军,后来又调到太常寺任职。九年,他升迁为右卫将军,还加了散骑常侍的官职。十二年,因为生病,没来得及处理公务,被免除了常侍的职务,只保留了侯爵和右卫将军的职位。第二年,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十五年,他又兼任了徐州大中正、太子中庶子,原来的官职不变。那一年,他还兼任了监徐兖二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前将军、徐兖二州刺史。 还没等他去上任,就被留在了京城,当了侍中,领左卫将军。

第二年,他又外放了,当了使持节、监豫司雍并四州南豫州之梁郡弋阳马头荆州之义阳四郡诸军事、前将军、豫州刺史,兼任南梁郡太守。二十一年,因为朝廷管辖的地区闹旱灾,百姓挨饿,朝廷下令要赈灾,但他没执行圣旨,结果被免了官。后来他又被起用,当了散骑常侍、五兵尚书,然后又调到吴兴当太守,官秩是中二千石。二十五年,他被征召进京,当了领军将军。二十七年,北方的索虏南下到了瓜步,他率领军队出江作战,皇上还给他临时加了节钺。三十年,他又外放,当了使持节,监豫州刺史。后来发生政变,新皇帝登基,他被封为安西将军,派他去监视徐安期、仰捷祖,让他们防守。 结果他杀了徐安期他们,起兵响应南谯王义宣,义宣封他为镇西将军。后来夏侯献率领军队到了瓜步,归顺了世祖皇帝,他也因此再次被免官。

公元452年,鲁爽和臧质造反了,他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带着军队驻扎在临沂,同时还兼任吴兴太守。第二年,朝廷征召他担任湘州刺史,还没等他出发,就升迁为尚书左仆射。公元454年,他又调任丹阳尹,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头衔。没多久,他又当上了尚书右仆射,同时兼任太子右卫率。第二年,更进一步,被任命为领军将军,散骑常侍的头衔也保留着。公元456年,再次升迁为尚书右仆射,还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称号,散骑常侍照旧。到了第二年,他又升任尚书左仆射,散骑常侍还是没变。他还兼任徐州刺史、大中正、崇宪太仆。后来废帝登基,他被提升为特进、右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和太仆的职位都保留着。

公元457年,他被派去督理南豫州军事,官拜安西将军、南豫州刺史。宋孝武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侍中、特进、右光禄大夫,继续兼任崇宪太仆,还配给他三十个亲兵侍卫。崇宪太后去世后,太仆的职位被免了,其他的官职都还保留着。公元461年,朝廷赐给他几杖(表示尊荣的杖),高级官员每季都会收到朝廷赏赐的珍馐美味,生病了还能得到太医的诊治用药,但他都一一谢绝了朝廷赐予的几杖。后来废帝即位,他又升任左光禄大夫,其他官职依旧不变。公元471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二岁。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职位也保留着,谥号为元公。他祖上没什么特别显赫的人物,只是因为是皇室宗亲,所以历朝历代都受到重用。晚年他患病失明了。

他的儿子澄之,在宋顺帝升明年间官至显要地位。澄之的弟弟琨之,曾担任竟陵王刘诞的司空主簿。刘诞起兵造反,想让琨之担任中兵参军,但琨之不肯接受,被囚禁了数十天,始终不肯屈服,最后被刘诞杀害。死后追赠黄门郎,朝廷还特地让吏部尚书谢庄为他写祭文。

他的堂弟思考,也受到朝廷的重用。他一生历任多个官职,官位很高,曾担任豫章太守、会稽太守、益州刺史、徐州刺史,一共经历了十个郡和三个州的治理。公元461年,他在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的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死后追赠特进,散骑常侍和光禄大夫的职位也保留着。

史学家说:咱们内部出了奸细,外部又有强敌压境,荀彧和桓阶又轮番施压,荆楚的形势太危险了!如果战略上还有没考虑周全的地方,或者算漏了什么,那城墙就会被敌人攻破,上游的危机马上就会爆发。敌人现在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优势,正朝着北方争夺天下,咱们能不能全胜,还真不好说呢。烈武王慧眼识才,采纳了好的策略,一举歼灭了强大的敌人,这可不是仅仅靠天时,更是靠人谋啊!可惜他英年早逝,没能参与到最终的胜利,真是太可惜了!

唉,这内部的叛徒,加上外部的强大压力,荀彧和桓阶又一个接一个地来施压,荆楚这形势,岌岌可危啊!要是有哪个环节没考虑好,或者算错了,那城墙可就保不住了,上游的麻烦马上就来了。敌人现在实力强劲,占据了大部分优势,正朝着北方打天下呢,咱们能不能赢,还真不好说。烈武王真是厉害,选对了人,用了好计策,一下子就把强敌给灭了,这可不是光靠运气,全是靠实力和谋略啊!可惜啊,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赶上最终的胜利,真是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