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啊,他出身普通老百姓,深知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当上皇帝后,虽然忙着打仗,统一天下的大事,没顾得上内政。但是,他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每天的开销都控制得很严格,宫里头也没什么奢华的装饰,所以才能年年出征打仗,国家却依然稳定。

太祖皇帝,也就是刘裕,从小就仁慈宽厚。他继承了大业,平定了北方叛乱,打仗的时候,军费都从国库里出,不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所以,天下太平,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三十年里人口猛增,交的税赋也只够一年所需,大家早出晚归,自己忙自己的,生活很安稳。地方官的任期是六年,即使一辈子都在一个地方做官,也不像以前那样频繁调动,老百姓有了归属感,官吏们也不敢贪污腐败。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虽然有时候遇到点困难,但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活活饿死。每个村庄和城镇,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唱歌跳舞,热闹非凡,这可是宋朝最鼎盛的时期啊!

到了元嘉二十七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又开始打仗了。国家倾尽所有,还是不够用,于是就加重了税收,老百姓开始怨声载道。从那以后,到孝建年间,战争就没断过。小小的江东地区,地盘也就几千里,人口不到一百万,却要不停地打仗,还遇上了灾荒,宋朝的盛世,就这样衰落了。

晋朝的皇帝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后宫,上朝和宴会,也就只在东西两座大殿里举行。到了孝武帝晚年,才修建了清暑殿避暑。高祖皇帝登基后,没做啥改动,住的地方就叫西殿,也没起个好听的名字;太祖皇帝沿用了这个习惯,住的地方也叫合殿。

等到世祖皇帝继位,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宫殿修建得又奢华又庞大,养狗养马的粮食都堆积如山,宫殿的建筑材料更是锦绣绸缎堆砌而成。他完全不顾及之前的简朴作风,又新修建了正光殿、玉烛殿、紫极殿等等。这些宫殿雕梁画栋,珠帘玉幕,漂亮极了。皇帝的宠妃和亲信们,个个都赏赐丰厚,倾尽府库的财物都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搜刮全国的财富都无法让他们开心。

太宗皇帝继位后,这种奢靡之风更加严重,根本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地方官吏调动频繁,一年换好几次,连做饭的柴火都烧不起,座位都还没坐热乎,就又要被调走了。蒲松龄和曾巩那样清廉的官吏,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出现的。这可不是因为官吏不如古代清廉,百姓不如从前淳朴,主要还是因为皇帝的奢靡无度,扰乱了朝政,导致国家治理困难重重。现在我收集一些比较突出的例子,写成一篇《良吏篇》。

王镇之,字伯重,是琅琊临沂人,名士王弘的哥哥。他曾祖父王暠是晋朝的骠骑将军;祖父王耆之做过中书郎;父亲王随之当过上虞县令。王镇之一开始在琅琊王手下当卫军行参军,后来被外派到剡县和上虞县当县令,都干得很出色,名声很好。

内史谢輶看中他的能力,推荐他去山阴县当县令,他又在那里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之后,他升任卫军参军,然后是本国的郎中令,还被加封为宁朔将军。后来桓玄当权辅佐晋朝皇帝,就让王镇之当大将军府的录事参军。那会儿三吴地区闹饥荒,桓玄派王镇之去赈灾,结果会稽内史王愉不听从朝廷的命令。王镇之就按照规定把王愉上报朝廷,进行弹劾。王愉的儿子王绥是桓玄的外甥,当时权势很大,因此王镇之受到了排挤,无奈之下,他因为母亲年迈,请求调任安成太守。

桓玄失败后,桓玄的将领苻宏在安成郡一带作乱,王镇之抵抗了整整一年。他五个儿子都在战斗中战死了。母亲去世后,王镇之辞官守孝。他在做官期间清正廉洁,家里穷困潦倒,妻子儿女都难以维持生计,于是他放弃了家产,回到上虞老家为母亲办丧事。丧事办完后,为了儿子王标,他又请求朝廷让他再次担任上虞县令,以便照顾儿子。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征西道的规司马和南平太守。

后来徐道覆率军逼近江陵,朝廷加封王镇之建威将军,让他统领檀道济、到彦之等将领去讨伐徐道覆。但是王镇之认为自己资历不够,坚决推辞,但朝廷没听他的。结果前线军队战败,王镇之被暂时免职,穿上了便服。不久后,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因为讨伐徐道覆有功,他被封为华容县五等男,还被征召担任廷尉。晋穆帝何皇后的陵墓修建时,他担任将作大匠。后来,他又升任御史中丞,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朝中百官都很敬畏他。

王镇之,一开始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官职可不少呢!高祖皇帝曾经评价他说:“王镇之年轻时就很有政绩,将来一定能继承吴隐之的优秀品质。岭南地区的问题,只有他才能解决。”他在广州任职期间,一分俸禄也不接受,生活简朴,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卸任那天,跟刚上任时一样,啥也没带走。

后来,高祖皇帝刚建立相国府的时候,就让王镇之担任谘议参军,负责处理文书事务。他非常擅长处理政务,办事严格但不会滥用职权,很公正。后来又升迁为宋台祠部尚书。高祖皇帝登基后,王镇之因为脚病向皇帝请辞,被外放到琅邪郡当太守,后来又升为宣训卫尉,同时兼任琅邪郡的大中正。永初三年,王镇之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他的弟弟王弘之,事迹记载在《隐逸传》里。

杜慧度,是交趾朱鹴人,祖籍在京兆。他曾祖杜元,做过宁浦太守,后来就定居在交趾了。他父亲杜瑗,字道言,在州府里做过日南、九德、交趾三郡的太守。开始的时候,九真郡太守李逊父子,势力很大,在交趾地区作威作福。听说刺史腾遁之要来,李逊就派了两个儿子去占据水陆要道,想阻止腾遁之。杜瑗集合人马,杀了李逊,安定了州里的局势,之后被任命为龙骧将军。腾遁之在交趾待了十多年,跟林邑王国一直打仗。腾遁之将要北返的时候,林邑王范胡达攻破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还包围了州城。这时腾遁之已经走远了,杜瑗和他第三个儿子杜玄之拼尽全力死守,想了很多办法,多次打败了林邑军。他们还追击到九真、日南,接连获胜,逼得范胡达逃回了林邑。于是,杜瑗被任命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后来又升为冠军将军。卢循在广州叛乱,还派人跟杜瑗联系,想拉拢他,结果被杜瑗斩杀了。义熙六年,杜瑗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朝廷追赠他右将军的称号,官位不变。

慧度是阮瑀的第五个儿子。一开始他在州里当个小官,负责安置流民,后来升迁到九真太守。他父亲阮瑀去世后,州府里的大臣们因为交州地处边境,经常受到外敌入侵,怕职位空缺耽误军务,就推举慧度代理州府事务,但他没答应。过了七年,朝廷任命他为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圣旨还没到,那年春天,卢循就带兵打下了合浦,直奔交州而来。慧度立刻率领六千官兵在石碕迎战卢循,打败了卢循,还俘虏了卢循的长史孙建之。

虽然卢循被打败了,但手下还有三千精兵,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战士。 李子逊、李弈、李脱等人逃到石碕,联合当地的俚族和獠族,各自拉起了一支队伍。卢循知道李弈等人和杜氏家族有仇,就派人去招降他们,李弈等人就带着五六千俚族人投奔了卢循。六月庚子日,卢循一大早就进攻南津,命令军队攻入城内后再吃饭。慧度把家里所有的钱财都拿出来犒赏士兵。他的弟弟,交趾太守慧期和九真太守章民也分别率领水军和陆军,慧度自己登上高大的战船,和卢循大军展开激战,还放出火箭和火炬,陆军则在两岸用弓箭射击。卢循的战船都被烧着了,军队顿时溃散,卢循中箭落水而死。

慧度斩杀了卢循和他父亲卢嘏,还有卢循的两个儿子,以及卢循的亲信阮静、罗农夫、李脱等人,并将他们的首级送往京城。朝廷封慧度为龙编县侯,食邑千户。高祖登基后,又晋封慧度为辅国将军。那一年,慧度率领一万官兵南征林邑,杀敌过半,之前被林邑抢掠的东西也都夺了回来。林邑请求投降,并献上俘虏、大象、金银、贝壳等贡品,慧度就放过了他们。慧度派长史江悠上表朝廷报捷。慧度生活简朴,吃粗茶淡饭,穿粗布衣裳,他还会弹琴,很喜欢读《庄子》和《老子》。他禁止淫祀,重视发展教育。遇到年景不好,百姓挨饿的时候,他就拿出自己的俸禄赈济百姓。他为政细致认真,就像管理自己的家一样,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奸盗横行的情况也消失了,甚至城门都不用关,路上也不会有东西丢失。少帝景平元年,慧度去世,享年五十岁,朝廷追赠他左将军的称号。

慧度把他的长子弘文升为了振威将军、刺史。一开始,高祖北上征讨关中和洛阳的时候,慧度就让弘文当了鹰扬将军,负责安抚流民,还给他配了三千兵马,让他跟着大军一起北上。走到广州的时候,关中和洛阳已经平定了,弘文就回去了。后来,朝廷又任命弘文担任九真太守。等他继父当了刺史,弘文也因为为人宽厚和善,深得民心,继承了龙编侯的爵位。太祖元嘉四年,朝廷任命廷尉王徽为交州刺史,弘文奉命前往交州。结果,弘文在途中得了重病,硬撑着赶路。亲朋好友看他病得这么重,劝他上表请求暂缓赴任,等病好了再去。弘文却说:“我们家世代蒙受皇恩,已经三代人都当过官了,我一直想为朝廷效力,报答皇恩。更何况现在是奉了朝廷的命令,我怎么能安安稳稳地待着呢?就算路上有个三长两短,那也是命吧!”弘文的母亲年纪大了,看到弘文带病赶路,实在不忍心和他分别,就跟着他一起去了。到了广州,弘文就去世了。临死前,他还派弟弟弘猷去京城报丧,朝廷对此非常悲痛。

徐豁,字万同,是东莞姑幕人,中散大夫广的侄子。他父亲徐邈,是晋朝太子左卫率。徐豁在晋安帝隆安年间末期当上了太学博士。桓玄掌权当了中外都督的时候,徐豁曾说过:“只有内外武官才应该向桓玄致敬,太宰、司徒这些官职不是军职,所以琅邪王不应该向他行礼。”桓玄因此指使中丞罢免了徐豁的官职。桓玄失败后,徐豁被任命为秘书郎,又当过尚书仓部郎、右军何无忌的功曹、镇南参军;还做过祠部官员、永世令、建武司马、中军参军、尚书左丞。永初年间初期,他担任了徐羡之的镇军司马,后来又当过尚书左丞、山阴令。他先后担任过两个丞相府的官员和三个县令,办事精明干练,通晓事理,受到当时人们的一致好评。

话说宋朝元嘉年间,我当上了始兴郡太守。三年后,朝廷派特使到各地巡查,让各个郡县汇报一下情况,说说有哪些地方做得好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就趁这个机会,上书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条,我说咱们郡里地多,那些负责耕种的官吏,十六岁就要交六十斛米,十五岁到十三岁也要交三十斛米,一家子不管有多少人,都得按人头交米。问题是,十三岁的孩子,根本干不了农活,而且他们孤身一人,也没人帮衬,到了交米的年纪,就都逃跑了,这还方便了蛮人和俚人(少数民族)的活动,他们更容易来去自如。甚至有些人家为了逃避赋税,干脆弄残自己的孩子,或者生了孩子也不养,导致户口一年比一年少,这都是因为赋税太重造成的。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赋税标准,让老百姓能活下去。就算现在减轻点赋税,短期内可能有点损失,但从长远来看,好处大着呢!

第二条,咱们郡里还有三百多户银矿工人,他们挖矿要挖到两三丈深,这活又苦又累,随时有塌方被埋的危险,每年都有不少人死在矿上。官府查得紧,他们交不上税,老的老,小的小,都得放弃耕种,一千多张嘴要吃饭,全靠别人接济,这可不是只有一个农民不种地挨饿那么简单。所以,要是哪一年收成不好,他们就更惨了。其实,朝廷用米和用银没啥区别,我觉得应该允许他们用银子抵米税,这样方便多了。

第三条,中宿县的少数民族要交银子税,一个成年男子要交半两银子。问题是,这个县根本不产银,而且这些少数民族都住在山上,语言不通,也不懂买卖,每次买银子,都要吃大亏。再说,称银子的时候容易作假,山里人又老实又胆小,也不敢申辩,虽然官府收的税不多,但老百姓觉得负担很重。所以我建议,允许他们用米代替银子交税,这样对官府和老百姓都有好处。

在郡里干出了好成绩,太祖皇帝很高兴。皇上下了道圣旨,说:“始兴太守豁啊,他为人清廉,生活简朴,认真负责地待在官位上,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恩泽遍及百姓。岭南地区以前很荒凉,始兴郡的情况尤其严重,他却想方设法救济百姓,解决了饥荒问题,就算古代那些好官,也比不上他啊!应该好好褒奖他,表彰他清廉的政绩,赏赐他绢二百匹,粮食一千斛!”

五年后,他被任命为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宁还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还没来得及上任,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太祖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说:“豁为人廉洁勤政,认真负责,名声很好,所以才提拔他去岭南,让他施展才能。没想到他这么早就去世了,朕非常悲痛!赏赐他钱十万,布百匹,用来操办丧事。”

陆徽,字休猷,是吴郡吴县人。县里征召他担任主簿,接着又分别被任命为卫军、车骑二府的参军,后来又做了扬州主簿、王弘卫将军的主簿,之后升任尚书都官郎,最后外放担任建康令。他为人清廉公正,没有私心,深受太祖皇帝的赏识,后来升迁为司徒左西掾。元嘉十四年,他被任命为始兴太守。

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交广二州诸军事、绥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他的清廉名声可以与王镇相媲美,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赞扬。他上表推荐了一个叫朱万嗣的人,表文中写道:“臣听说,褒姒和颍川的冰雪,都能使正直的树木更加挺拔;尊贵的风气和赏赐的恩泽,都能使清廉的品德更加彰显。因此,西京才会有衣锦还乡的荣耀,东帝才会有延揽贤才的高尚举动。

臣听说广州别驾从事史朱万嗣,今年五十三岁,字少豫,他处理政务公平公正,品德高尚纯洁,他的行为在私下受到称赞,也能胜任官府政务。虽然他并非世袭官宦之家,也没有什么强大的后台,但他却在南方服役,官至僚属之首,统领州府九个部门的政务,掌管府衙三项主要职务,多次处理边疆事务,屡次都能完成任务,守卫边疆。如今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他廉洁奉公的品德却更加高尚,他的清廉之心与贪婪的浊流激烈对抗,他高尚的品格与晚年的操守更加茂盛。他曾经担任金山的县令,家中没有金银珠宝的装饰;他曾经主管珠海的政务,家中也没有珍贵的首饰。他坚定地守卫着自己的志向,从不追求名利,他确实能够清除腐败的官员,洗涤贪婪的百姓。

臣有幸担任广州刺史,管辖着万里疆域,虽然我尽心尽责地选拔人才,但我的才能却远远不够,我斗胆陈述我的愚见,举荐我所知道的人才。如果他能被提拔到朝廷,进入朝堂,像岭南的清风一样纯洁,像冰雪一样高洁,那么皇恩就能惠及臣下,泽被万物。敢于凭借天恩的庇佑,如同云彩一样飘动,如同雨露一样滋润,每次选拔外州官员,都要光荣地提升远方国家的官员。因此,臣献上自己愚昧的意见,希望您能垂听。”

公元221年,他被任命为南平王铄的冠军司马兼长沙内史,负责管理湘州府的事务。 他母亲去世后,他就辞去了官职。 那时候益州张寻、赵广造反,战乱过后,政治混乱,百姓受苦。

公元223年,他又被任命为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他治理地方很有办法,既有威严又很仁慈,盗贼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蜀地安定下来,直到现在人们还称赞他呢。

公元229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他死的时候,家里一点钱都没有。 太祖皇帝非常惋惜他,下诏说:“徽厉志向高洁,廉洁奉公,任职期间勤勤恳恳,尽心尽责,克己奉公从不懈怠。 可惜还没来得及给他褒奖,他就英年早逝了,朕一直记挂着他,心里非常悲伤。 追赠他为辅国将军,官职不变。” 还赏赐给他十万钱和两百斛米,谥号为“简子”。他的儿子睿,是员外郎;弟弟展,曾任臧质的车骑长史和寻阳太守,后来因为臧质战败被杀,他也跟着被处死了。

阮长之,字茂景,是陈留尉氏人。他爷爷阮思旷,是金紫光禄大夫;他父亲阮普,是骠骑谘议参军。阮长之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很孝顺,悲伤的样子感动了周围的人。 守孝期满后,他仍然坚持吃素,好几年都是这样。 他平时在家潜心学习,从没有懈怠过。

他一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做参军,后来升任员外散骑侍郎。他母亲年纪大了,他就请求调任襄垣县令,结果因为和督邮发生冲突,被督邮打了,然后他就辞官了。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庐陵王义真的车骑行正参军,平越长史,东莞太守。 之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尚书殿中郎,后来又出任武昌太守。 当时王弘担任江州刺史,跟阮长之关系很好,很赏识他,把他推荐为车骑从事中郎。 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他就坚决辞去需要经常上朝的职务,改任彭城王义康的平北谘议参军。

公元419年,他升任临川内史,但是因为临川地处南方,气候潮湿,而且他母亲年纪大了,不适合居住在那里,所以他就辞掉了这个职位。 公元421年,他又被任命为临海太守。 他到任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 母亲下葬后,他悲痛过度,公元424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话说以前啊,郡县的俸禄,芒种这天是结算日。芒种之前离职的,一年的俸禄都归前任;芒种之后离职的,一年的俸禄都归后任。后来元嘉年间末尾的时候,才改成按月发放俸禄。 这位长之,离开武昌郡的时候,接替他的人还没到,他在芒种前一天就交了印信。他刚离开京城的时候,一些亲朋好友送给他一些东西,他都仔细地记了下来,等回到家后,一样一样地都还了回去。

他在中书省当差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去隔壁衙门办事,不小心穿着鞋子就出去了,按照规矩他应该自己去门下省自首。但是门下省的人说天黑看不清,不知道是谁,所以没接受他的自首。长之坚持要他们受理,说:“我一辈子都不想做在暗地里做坏事的人。”他当官的地方,都有好政绩,后人都记得他。宋朝那些说自己善于治理的人,都拿他当榜样。他儿子师门,当过乡令。

江秉之,字玄叔,是济阳考城人。他爷爷江逌,是晋朝的太常;他爸爸江纂,是给事中。江秉之从小就没了父亲,家里还有七个弟妹,都很小,他一个人把他们抚养成人,操持婚嫁,真是费尽了心力。他一开始在刘穆之的丹阳前军府当参军。高祖当徐州刺史的时候,他升任主簿,后来又当了世子的中军参军。宋朝建立后,他按例被授予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又补任太子詹事丞。少帝登基后,他入朝做了尚书都官郎,后来又出任永世县令和乌程县令,因为政绩好,在东边出了名。

后来朝廷征召他当建康令,他治理严格,认真查处违法行为,整个建康城都变得井然有序。殷景仁当领军的时候,还请他当司马。他又被外放,做了山阴县令,山阴县有三万户人家,政务繁杂,诉讼案件堆积如山,县衙里经常有几百人在打官司。江秉之却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化处理,经常能做到没有事情发生。宋朝时期,只有顾觊也能做到像他一样政务高效,其他人虽然也能整顿吏治,但都没法做到像他这样简化事务。因为他当县令有政绩,所以被提升为新安太守。

元嘉十二年,他又调任临海太守,同样以简政著称。他所得的俸禄,都分给了亲朋好友,他自己和妻子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人劝他开垦田地,他却正色道:“吃朝廷俸禄的人,怎么能和农民争利呢!”他在郡里只用了一张书案,离职的时候,还把它留给了官府仓库。元嘉十七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话说有个叫子徽的,当时是尚书都官郎,还做过吴县令。后来因为卷入了徐湛之被杀案,被牵连处死了,真是冤枉啊!他儿子叫子谧,在宋孝武帝升明年间做到尚书吏部郎。

到了宋文帝元嘉年间,皇帝派特使到各地巡查。特使们,包括散骑常侍孔默之、王歆之等人,上奏说:“宣威将军、陈郡和南顿郡太守李元德,做事清廉勤政,公平公正,把那些坏人小偷都治得服服帖帖的。彭城内史魏恭子,为人廉洁正直,一心为公,从不贪图私利,生活简朴,时间久了,他的好名声就更响亮了。以前宋县县令成浦,治理地方宽厚仁慈,老百姓都念叨着他好。以前的鲖阳县令李熙国,办事有条理,老百姓都想着他。山桑县令何道,从小就清廉,年纪大了更严格要求自己。这几位都应该重重赏赐,激励后人效仿啊!”于是,皇帝就提升李元德为宁朔将军,赏赐魏恭子绢五十匹,粮食五百斛;成浦、李熙国、何道每人赏赐绢三十匹,粮食二百斛。

王歆之,字叔道,是河东人。他曾祖王愆期,在晋朝时就很有名气,做到南蛮校尉。他祖父王寻之,官至光禄大夫。他父亲王肇之,当过豫章郡相。王歆之深受宋文帝的器重,做到左民尚书、光禄大夫,最后也在任上去世了。元嘉九年,豫州刺史长沙王义欣上奏说:“我管辖的威远将军、北谯郡和梁郡太守关中侯申季历,在地方上任职五年了,他恩惠百姓,威信远扬,治理地方有方,把坏人治得服服帖帖的,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赋税公平合理,社会秩序井然,边远地区也受到了他的恩泽,他应该升官加爵,以资鼓励!”于是,申季历被提升为宁朔将军。

后来,晋寿太守郭启玄也以清廉刚正著称,死在任上。元嘉二十八年,皇帝下诏说:“故绥远将军、晋寿太守郭启玄,过去奉命出使匈奴,始终保持正直不屈的品格,在白水县任职期间,勤勉尽责,从不懈怠,公务上从不接受馈赠,生活上粗茶淡饭,极其俭朴。因此,朕特地提拔他,以表彰他的廉洁功绩。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贞的节操,从未改变。他死的那天,妻子儿女都冻饿交加,他的志操异于常人,实在令人惋惜!特赐予他家五百斛粮食。”

当时,北地人傅僧祐、颍川人陈珉、高平人张祐,都因其出色的才能而被朝廷知晓。傅僧祐的事迹记载在《臧焘传》里。陈珉担任吴县县令,善于侦破隐藏的奸邪案件,当地人都把他当作神明一样敬仰。张祐的祖父张湛,在晋孝武帝时期,因为才学出众而担任中书侍郎、光禄勋。张祐先后担任临安、武康、钱塘县令,都做出了显著的政绩。宋朝时期,人们谈到优秀的县令,总是把这三个人列为首位。元嘉年间,高平太守潘词,以清廉著称。他的儿子潘亮担任昌虑县令,也以廉洁的名声闻名,大明年间,被徐州刺史刘道隆举荐。世祖时期,吴郡人陆法真,历任官职都以清廉刚正著称,曾经担任刘秀的安北录事参军。泰山人羊希写信给安北谘议参军孙诜说:“您的同僚好像有位陆录事,此人生活在东南名地,又是张玄的外孙,为人非常清廉,很有志节。年纪大了,官职不高,但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操守,我打算近日与他好好聊聊。”太宗初年,陆法真担任南海太守,死在任上。

唐太宗时期,琅邪王悦,做官非常清廉正直,大家都看得见。王悦,字少明,是东晋右将军王羲之的曾孙。他父亲王靖之,官做到司徒左长史。王靖之跟刘穆之关系很好,曾经多次托刘穆之帮忙谋个侍中的职位。刘穆之说:“你要是自己不求,过段时间自然也能得到。”所以王靖之最后也没得到。王悦在泰始年间,先当了黄门郎,后来又当了御史中丞。皇上因为他清廉正直,赏赐给他五顷良田。之后他又升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在皇帝身边做事,尽心尽力。五年后,王悦在任上去世,死后追赠太常。

一开始,王悦当侍中时,负责检查御府、太官、太医等部门,发现了很多贪污受贿的坏事。王悦死后,大家都觉得这些部门的人诅咒了他,皇上就抓了十几个主管的官员,上了枷锁,押解到淮阴,然后秘密下令让他们渡过瓜步江,扔到江心淹死。

史书上的官员评论说:好的政治对百姓来说,就像优秀的工匠制作陶器一样,费的力气少,做出来的器物却多。汉朝的时候,人口众多,法律简明宽松,郡县治理百姓,没有横征暴敛,赏罚分明,事情多能果断处理,一纸诏书,很少流传到地方去,龚黄(龚遂、黄霸)的治理方法,很容易就能取得成就。到了后来朝代,情况就复杂多了,人比以前少,事情比以前多,想要做出政绩,流芳百世,难度要大一百倍。如果用古代的治理方法来治理现在的百姓,用现在的官员来治理古代的百姓,那就像武城(指武城县令弦歌之治)的弦歌之治,可能都没时间完成;像淮阳(指淮阳县令卧治)的卧治那样,也许还可以勉强一试。这并不是说现在的人才不如古代,而是因为社会风气有淳朴和衰败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