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太宰”啊,是个一人担任的官职。周武王的时候,周公旦最先担任这个职位,主要负责治理国家,是六卿之首,地位那是相当高。不过到了秦朝、汉朝、魏朝,这官职就不太稳定,有时有,有时没。到了晋朝,他们又按照《周礼》的规定,重新设立了三公,这三公里,太师排第一。可景帝觉得“太师”这名字听着不太顺耳,就用“太宰”代替了,所以说啊,这太宰其实就是古代的太师。想当年殷纣王时期,箕子当过太师;周武王时期,姜太公也当过太师;到了周成王时期,周公也当过,周公去世后,毕公接替了他。西汉初期,这太师的官职没设立,直到平帝时期才重新设立,孔光担任了这个职位。到了东汉,这官职又被废除了。献帝时期,董卓当过太师,后来董卓被杀了,这官职也就再次废除了。魏朝也没设这个官职。晋朝呢,因为之前有太师的先例,所以就设立了太宰,安平王孚担任了这个职位。
接下来咱们说说“太傅”。这官职也是一人担任。周成王时期,毕公担任过太傅。汉高后元年,王陵首次担任这个职位。
再来说说“太保”,也是一人担任的官职。殷太甲时期,伊尹担任过太保;周武王时期,召公担任过太保;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舜首次担任这个职位。到了东汉到魏朝,这官职又没了,直到晋朝才重新设立。这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他们负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讲究治国之道,调和阴阳,要是没合适的人选,这职位就空着。他们主要职责就是辅助君主,用道德和正义来引导君主。
最后,咱们说说“相国”。这官职是汉高帝十一年才设立的,萧何第一个担任,当时丞相的职位被废除了;萧何死后,曹参接任,曹参死后,相国的职位又被废除了。魏国的齐王把晋景帝封为相国。晋惠帝时期,赵王伦当过相国;愍帝时期,南阳王保当过相国;安帝时期,宋高祖当过相国;顺帝时期,齐王也当过相国。从魏晋时期开始,这相国就不是普通臣子的职位了,地位变得非常高。
丞相,就一个人。殷商汤王用伊尹当右相,仲虺当左相。秦悼武王二年,才开始设立丞相这个官职呢。丞,就是辅佐的意思;相,就是帮助的意思。悼武王的儿子昭襄王一开始让樗里疾当丞相,后来又设了左右丞相。汉高祖刘邦刚开始的时候,只设了一个丞相;十一年后,改名叫相国。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又设了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又恢复只设一个丞相。哀帝元寿二年,又改名叫大司徒了。汉朝的首都长安后来就不设丞相了。直到献帝建安十三年,才又重新设立丞相。魏朝和西晋初期又废除了。惠帝时期,赵王伦篡位,让梁王肜当丞相。永兴元年,又让成都王颖当丞相。愍帝建兴元年,让琅邪王睿当左丞相,南阳王保当右丞相;三年后,让王保当相国,王睿当丞相。元帝永昌元年,让王敦当丞相,想把司徒荀组调到太尉,把司徒府的官属都并到丞相府,让王敦留守,但王敦没同意。成帝时期,让王导当丞相,取消了司徒府,改成了丞相府,王导死后,丞相的职位被取消了,又恢复了司徒府。宋朝世祖初期,让南郡王义宣当丞相,司徒府还是照旧存在。
太尉,也是一个人。从上到下管理叫尉。主要管军事,郊祀的时候负责亚献,皇帝大丧的时候负责在南郊报告谥号。尧的时候舜就当过太尉,汉朝沿袭了这个制度。武帝建元二年的时候取消了。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取消了大司马,设立太尉来代替。灵帝末年,让刘虞当大司马,太尉的职位还保留着。
司徒,也是一个人。主要管民政,郊祀的时候负责检查祭祀用的牲畜,皇帝大丧的时候负责安置梓宫。少昊氏的时候用鸟的名字来命名官职,祝鸠氏就当过司徒。尧的时候舜也当过司徒。舜当了皇帝后,任命契当司徒。契的玄孙的孙子叫微,也当过夏朝的司徒。周朝的时候,司徒是地官,掌管邦教。汉朝西京初期没有设立司徒。哀帝元寿二年,取消了丞相,设立了大司徒。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去掉了“大”字。
司空呢,就一个人管着水利和土地的事儿,郊祀的时候负责打扫清理乐器,国君死了,就负责指挥将士填埋墓穴。传说舜当皇帝的时候,就让禹当司空。契的儿子冥也做过夏朝的司空。殷商的汤王任命咎单为司空。到了周朝,司空是冬官,掌管全国政务。西汉初期没设这个官职,汉成帝绥和元年才把御史大夫改名叫大司空;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改回御史大夫了;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把“大”字去掉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又把司空给撤了,改设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虑卸任后,这个位置也没再补上。魏朝初期,又重新设立了司空。
大司马,也是一个人,管着军事。司,就是主管的意思;马,指军事。传说尧的时候,弃做了后稷,还兼管着司马。周朝时,司马是夏官,掌管国家政务。项羽同时任命曹无咎和周殷为大司马。汉朝初期也没设这个官职,直到汉武帝元狩四年才设立大司马。一开始就叫司马,有人觉得汉朝已经有千人队司马这个官职了,所以加了个“大”字。后来又设了司空,又因为县里的官吏里也有个管监狱的叫狱司空的,所以司空也加了个“大”字。王莽篡权时,觉得汉朝没有小司徒,就决定把司马、司徒、司空三个官职都加个“大”字。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撤销了大司马,用太尉代替。魏文帝黄初二年,又恢复了大司马的官职,让曹仁担任,而太尉的官职仍然保留。
大将军,也是一个人,所有将军都管着征战打仗的事儿。周朝的制度,天子有六支军队。晋献公的时候,改成了两支军队,公亲自统领上军。将军这个官职,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楚怀王派三支军队进入函谷关,宋义是上将军。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西汉时期,大司马的官职比大将军大。东汉时期,大将军是独立的官职,地位在三司之上。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从大将军升为太尉,这就说明大将军的地位在三司之下了。后来大将军的地位又回到了三司之上。晋景帝当大将军的时候,他的叔叔孚当太尉,孚上奏说要改大将军的地位在太尉之下,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晋武帝当政的时候,安平王孚当了太宰,郑冲当了太傅,王祥当了太保,义阳王望当了太尉,何曾当了司徒,荀顗当了司空,石苞当了大司马,陈骞当了大将军,一下子八个公爵同时存在,就唯独缺个丞相。
话说有个叫宜禄的黑奴,到了汉朝的时候,丞相府里只要有点什么事要汇报,一到官署就喊“宜禄”,这都成习惯了。丞相府下设三个长史。丞相要是生病了,御史大夫得带着一帮官员一连三天去问候他的起居,等丞相病好了,皇上就派尚书令或者光禄大夫送去一头牛,还有上等的好酒。汉景帝时期,三公要是生病了,皇上会派中黄门去问候病情。到了魏晋时期,就派黄门郎去了,要是比较重视的话,就派侍中去。曹操当丞相后,只设了左右两个长史。汉朝的东京太傅府下设十个掾属,一个御属,十二个令史,具体分管啥事,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从太尉到各个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都各设一个长史,将军们还各设一个司马,就太傅没设长史。
太尉府下设24个掾属,西曹负责府里文书的处理,东曹负责官员的升迁调动,户曹负责人口户籍、祭祀和农业生产,奏曹负责起草奏章,辞曹负责处理诉讼案件,法曹负责邮驿和行程安排,尉曹负责兵卒的调动和运输,贼曹负责处理盗贼案件,决曹负责刑法,兵曹负责军事,金曹负责货币、盐铁,仓曹负责粮仓,黄阁主簿负责审核各种事务。此外还有一个御属,负责为太尉驾车,还有22个令史,其中有阁下、记室、门下令史,其他的令史具体负责什么,史书上没记载。这24个掾属,除去东西曹,还有10个曹,也就是说每个曹各设一个掾属,加起来一共24个。
司徒府下设31个掾属,一个御属,35个令史。司空府下设29个掾属,一个御属,31个令史。司空府还另外设了个负责道路桥梁的掾。其他的官职名称,史书上没记载,我们也无从得知了。
汉朝的时候,东京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手下,那可是人不少呢!从事中郎有两个,掾和属下加起来二十九个,御属一个,令史三十个。骑兵将军和卫将军呢,从事中郎也是两个,掾和属下二十个,御属一个,令史二十四个。负责兵务的是兵曹掾史,负责请假的是禀假掾史,还有个外刺奸,专门管抓坏人,负责执法。
要是这些将军带兵出去打仗,那营地里就分五部,每部都有个校尉和个军司马;部下再分成曲,每个曲有个军候;曲下再分成屯,每个屯有个屯长。如果没校尉,那就只有军司马了。还有军假司马和军假候,要是另设营地,那就叫别部司马。其他将军要是出征打仗,府里就没固定编制了,但也有一些部曲司马和军候带兵。大将军以下的掾属和三府的官员数量,史书上没写全,缺失了不少信息。你看,设有令史和御属,这跟三府是一样的;但那些只写着“掾史”的,就只有掾,没有属,更没有令史和御属,跟三府就不一样了。
魏朝初期,公府的官员情况,史书上记载得也不完整。到了晋景帝当大将军的时候,他手下设了十个掾,西曹、东曹、户曹、仓曹、贼曹、金曹、水曹、兵曹、骑兵曹各一人,但没有属下。魏元帝咸熙年间,晋文帝当相国的时候,相国府的官员就多了去了:中卫将军、骁骑将军、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个,主簿四个,舍人十九个,参军二十二个,参战十一个,掾和属加起来三十三个。东曹一个掾,一个属;西曹一个属;户曹一个掾,两个属;贼曹一个掾,两个属;金曹一个掾,一个属;兵曹一个掾,一个属;骑兵两个掾,一个属;车曹一个掾,一个属;铠曹一个掾,一个属;水曹一个掾,一个属;集曹一个掾,一个属;法曹一个掾,一个属;奏曹一个掾,一个属;仓曹两个属;戎曹一个属;马曹一个属;媒曹一个属,这些加起来一共三十三个。另外还有散属九个,总共四十二个人。
晋朝初期,凡是官位从公卿以上,都要配备长史、西阁祭酒、东阁祭酒、西曹掾、东曹掾、户曹属、仓曹属、贼曹属各一人;如果兼管兵务,还要再加设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如果是担任持节都督的,就要配备参军六人。
安平献王孚当上太宰后,又增加了掾属各十人,还新设了兵曹、铠曹、士曹、营军曹、刺奸曹五个部门,每个部门都配备一人,这样算下来,一共增加了十个人。
杨骏当上太傅后,祭酒的人数增加到四人,掾属增加到二十人,兵曹还被细分成左兵曹、右兵曹、法兵曹、金兵曹、田兵曹、集兵曹、水兵曹、戎兵曹、车兵曹、马兵曹十个部门,每个部门都配备一人,这样又增加了二十个人。
赵王伦当上相国后,设置了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各四人,参军二十人,主簿、记室督、祭酒各四人,掾属四十人,东西曹又增加了属员,其余十八个部门也都配备了掾,这样又增加了四十个人。
总之,这些部门都配备了御属、令史、学干。御属主要负责记录事情。
到了东晋时期,各级官员配备的长史、仓曹掾、户曹属、东西阁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各二人,御属二人,令史人数不定。如果兼管兵务,就配备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参军人数不定;如果官职更高,还要再加设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各四人,掾属四人,仓曹增加属员,户曹增加掾员。东晋时期官员的配备,最豪华的也就是这样了。
长史、司马、舍人,这些都是秦朝的官职。从事中郎、掾、属、主簿、令史,这些是西汉的官职,比如陈汤担任大将军王凤的从事中郎就是个例子。御属、参军,则是东汉的官职,孙坚当过车骑参军事。以前在府里当官,对上司没啥敬意也没事,直到晋朝的时候,太原人孙楚当了大司马石苞的参军,他很轻慢石苞,这才开始规定要对上司尊敬。祭酒,是晋朝的官职,汉朝的吴王刘濞就当过刘氏的祭酒。祭祀嘛,酒是根本,长辈主持,所以才叫祭酒。汉朝的侍中,魏朝的散骑常侍,地位高的都兼任祭酒。公府的祭酒,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得名的。
长史、从事中郎管着官吏,司马管着军队,主簿、祭酒、舍人管着府里的内务,参军、掾、属、令史管着各个部门的事务。司徒府如果没公卿,就只设舍人,司徒府是常设的,职权和别的府不一样。司徒府有左右长史各一人,左西曹掾、属各一人,其他的就都一样了。其他府衙,有公卿就设这些官职,没有就撤掉。晋元帝当镇东大将军和丞相的时候,设从事中郎,人数不固定,分管各个部门,有录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等等。参军方面,有谘议参军两人,负责谏言和讨论政事,这是江左地区刚开始设立的,是从军谘祭酒演变来的。宋高祖当宰相的时候,只设谘议参军,人数也不固定。
现在各个部门的参军,有录事、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刑狱贼曹、城局贼曹、法曹、田曹、水曹、铠曹、车曹、士曹、集、右户、墨曹,一共十八个部门的参军。那些不具体负责某个部门的参军,人数也不固定。江左地区刚开始的时候,晋元帝镇东丞相府有录事、记室、东曹、西曹、度支、户曹、法曹、金曹、仓曹、理曹、中兵、外兵、骑兵、典兵、兵曹、贼曹、运曹、禁防、典宾、铠曹、田曹、士曹、骑士、车曹参军。东曹、西曹、度支、金曹、理曹、典兵、兵曹、贼曹、运曹、禁防、典宾、骑士、车曹这十三曹,现在已经没了,只剩下十二曹了。后来又增加了直兵、长流、刑狱、城局、水曹、右户、墨曹这七个部门。宋高祖当宰相的时候,把中兵、直兵合并成一个参军,但部门还是两个。现在小府不设长流参军,而是设禁防参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府里设行参军,晋朝太傅司马越府里也设行参军、兼行参军,后来逐渐都加上了“长兼”二字。正式任命就叫参军事,府里临时任命就叫行参军。晋朝末年以后,参军事、行参军都有各自的任命文书。行参军下面就是长兼行参军。参军督护,是江左地区设立的,本来都管着军队,有自己的部属,现在没有了。
公府的长史、司马,俸禄是千石;从事中郎,六百石;东西曹掾,四百石;其他掾,三百石;属,二百石。
特进啊,这是西汉时期设立的一个官职,后来东汉、魏晋时期也沿用,算是加官,享受本官的待遇,出行不用带兵。晋惠帝元康年间,特进的级别排在那些公爵之下,骠骑将军之上。
骠骑将军,就只有一个。汉武帝元狩二年,第一次任命霍去病担任骠骑将军。西汉的制度里,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的官位在丞相之后。
车骑将军,也是只有一个。汉文帝元年,第一次任命薄昭担任车骑将军。鱼豢(yú huàn)说:“魏朝的时候,车骑将军担任都督,级别和四征将军一样。如果他不当都督,即使拿着皇帝的符节统领四征将军,他的地位也和前后左右那些杂号将军一样。如果他被调回朝廷做文官,那他的级别就和三司(尚书、仆射、御史大夫)差不多了。”到了晋朝和宋朝,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就不再受四征将军管辖了。
卫将军,也只有一个。汉文帝元年,第一次任命宋昌担任卫将军。这三个将军的官位都次于三司。汉章帝建初三年,第一次让车骑将军马防和三司平起平坐,从那时起,才有了将军和三司平起平坐的先例。汉朝末年,奋威将军;晋朝的江右伏波将军、辅国将军,都升格了,和三司平起平坐。从江左(东晋)开始,将军中,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四镇将军以上,或者那些被加官的将军,以及其他官职中,左右光禄大夫以上,都可以和三司平起平坐,低于这个级别的就不行了。
咱先说说“都督”这官职吧,它没个固定的人数。汉朝开始派使者的时候,才有了“持节”的说法。光武帝刘秀刚当皇帝那会儿,四处征战,就临时设置了督军御史,不过后来这职位就取消了。到了建安年间,曹操当丞相时,才开始派大将军督军,比如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征讨孙权回来,夏侯惇就督领着二十六支军队。魏文帝黄初二年,才正式设立了都督诸州军事的官职,有的都督还兼任刺史。三年后,曹真当了上军大将军,还都督中外诸军事,并且被赐予黄钺,那可是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了。晋朝宣帝征讨蜀汉的时候,也加封了大都督的称号。晋文帝的时候,也一度都督中外诸军,后来还被加封为大都督。
晋朝的时候,官职等级是这样的:都督诸军最高,监诸军次之,督诸军最低。使持节的级别最高,持节次之,假节最低。使持节可以杀掉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杀没官职的人,如果涉及军事,持节的权力就和使持节一样大了;假节只能在军事上杀掉违反军令的人。晋朝以后,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位非常重要,只有王导当过。宋朝的时候,臣子可没这个职位。不过,江夏王义恭曾经被赐予黄钺,这可是拥有生杀大权的象征,不是一般臣子能享有的待遇。
接下来咱们说说“征”字开头的将军。这四个将军,每个职位都只有一人。汉献帝初平三年,马腾当过征东将军;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岑彭当过征南将军;同样是建武年间,冯异当过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嘛,鱼豢说这四个征将军是曹操设立的,官阶是二千石,黄初年间,他们的地位仅次于三公。汉朝以前的征将军和其他的将军、裨将之类的官职差不多。
然后是“镇”字开头的将军,每个职位也只有一人。后汉末年,曹操当过镇东将军;刘表当过镇南将军;汉献帝初平三年,韩遂当过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的记载就比较少了。
最后是中军将军、镇军将军和抚军将军,每个职位也只有一人。汉武帝时,公孙敖当过中军将军,当时这只是个杂号将军。魏国时,陈群当过镇军将军,司马懿当过抚军将军。这三个将军的地位和那四个镇字开头的将军差不多。
话说这古代的将军职位,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多得数不清。比如安东将军,只有一个,汉朝末年陶谦当过这个;安南将军、安西将军也各只有一个,安西将军在汉朝末年,段煨当过。安北将军也只有一个。有个叫鱼豢的学者说过,这“镇北将军”和“四安将军”(安东、安南、安西、安北)都是魏朝黄初年间到太和年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这四个将军也是魏朝才设立的,各只有一个。
还有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这四个将军职位啊,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末时期,秦汉两朝一直沿用,到了光武帝建武七年的时候,曾经取消过,后来魏朝又恢复了。
征虏将军,这个职位是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才有的,当时祭遵担任过。冠军将军,这名字的来历可有意思了,最早是楚怀王任命宋义为卿子冠军,所以冠军将军这个名称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魏朝正始年间,文钦当过冠军将军兼扬州刺史。辅国将军,汉献帝的时候,伏完当过这个。宋朝太宗时期,改名为辅师将军,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龙骧将军,是晋武帝时期,王浚担任的。
东中郎将,汉灵帝时期,董卓当过;南中郎将,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植当过;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也是汉献帝建安年间,曹彰当过北中郎将。这四个中郎将,据何承天说,都是后汉时期设立的。
建威将军,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耿弇当过,不过他是当的建威大将军。振威将军,后汉初期,宋登当过;奋威将军,西汉时期,任千秋当过;扬威将军、广威将军、建武将军都是魏朝设立的。振武将军,西汉末年,王况当过;奋武将军,后汉末年,吕布当过;扬武将军,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马成当过;广武将军,晋朝江左地区设立的。
鹰扬将军,建安时期,曹操任命曹洪担任这个职位。折冲将军,也是建安时期,曹操任命乐进担任。轻车将军,汉武帝时,公孙贺担任过。扬烈将军,建安时期,虚授给了公孙渊。宁远将军,晋朝江左地区设置的。材官将军,汉武帝任命李息担任。伏波将军,汉武帝征讨南越时设立,路博德担任过。
接下来说凌江将军,这是魏国设立的。从凌江将军以下,还有宣威、明威、骧威、厉威、威厉、威寇、威虏、威戎、威武、武烈、武毅、武奋、绥远、绥边、绥戎、讨寇、讨虏、讨难、讨夷、荡寇、荡虏、荡难、荡逆、殄寇、殄虏、殄难、扫夷、扫寇、扫虏、扫难、扫逆、厉武、厉锋、虎威、虎牙、广野、横野、偏将军、裨将军,总共四十个将军称号。其中,威虏将军,汉光武帝任命冯俊担任;虎牙将军,盖延担任过,还升任了虎牙大将军;横野将军,耿纯担任过;荡寇将军,建安时期,满宠担任过;虎威将军,于禁担任过。其他的将军职位,有些是东汉和魏国设立的,现在有的设立,有的则不设立。
从左右前后将军以下到这四十个将军称号,只有四个中郎将各一人,其余的都没有固定员额。从车骑将军以下,担任刺史、都督以及仪同三司的官员,设置官职就像领兵一样;但是,如果只是都督,不是仪同三司的,就不设从事中郎,只设一个功曹,负责管理文书,地位在主簿之上,这是汉末的官职。汉朝的东京司隶有功曹从事史,这和各州的治中差不多,就是沿用了这个名称。功曹参军一人,协助记室,地位在户曹之上。监以下的官职不设谘议、记室,其他的都一样。宋太宗以后,皇子、皇弟即使不是都督,也设记室参军。那些小号将军,是为大郡边境守将设置辅助官员的,也设长史,其他的都一样。
太常呢,就一个人管。舜当皇帝的时候,就让伯夷负责掌管三礼,这个职位就是这么来的。到了周朝,这个职位叫宗伯,属于春官,负责掌管国家的礼仪。秦朝改名叫奉常,汉朝沿用这个名字。汉景帝中六年的时候,又改名叫太常。应劭说:“想要国家兴盛,长久存在,所以叫它太常。”西汉的时候,这个职位一般都由忠孝敬慎的列侯担任,东汉就不一定非得是列侯了。
博士这个职位,班固说,是秦朝就有的官职。史书上记载,其实早在战国六国时期,很多国家都有博士,负责通晓古今。汉武帝建元五年,才正式设立了五经博士。到了宣帝、成帝时期,《五经》的学派和解释方法逐渐增多,每经只设一名博士。到了东汉首都洛阳,一共十四个博士。具体来说,《易经》有施、孟、梁丘、京氏四位博士;《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位博士;《诗经》有齐、鲁、韩三位博士;《礼经》有大戴、小戴两位博士;《春秋》有严、颜两位博士。这十四个博士里,最聪明、最有威望的那位,就当祭酒。魏晋西朝的时候,博士的人数是十九个,东晋初期减少到九个,那时候已经不知道他们分别负责哪部经书了。元帝末年,又增加了《仪礼》和《春秋公羊传》各一名博士,一共十一个。后来又增加到十六个,不再分管哪部经书了,都叫太学博士。他们的俸禄是六百石。
国子祭酒一个人,国子博士一个人,国子助教十个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算一部经书,《论语》和《孝经》合算一部,一共十部经书,助教们分管这些经书的教学。国子这个名称,是周朝就有的,周朝有师氏的官职,就是现在的国子祭酒。晋朝初期重新设立了国子学,用来教学生,但它隶属于太学。晋朝初期,国子助教有十五个人,到了东晋,人数减少了。从宋朝开始,如果国子学不设立,那么助教就只设一个人,而祭酒和博士这两个职位还是一直有的。
太庙令,一个人。丞,一个人。这两个职位都是西汉设立的。西汉首都长安叫长,东汉首都洛阳叫令。太庙令下辖24个斋郎。
明堂令,一个人。丞,一个人。丞这个职位是东汉首都洛阳才设立的;令这个职位是宋太祖赵匡胤大明时期设立的。
太祝令,就一个人,下面还有个丞,负责祭祀,念祝词,迎接送走神仙。这太祝啊,是周朝就有的官职了。汉朝西京的时候,设了太祝令、太祝丞,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叫庙祀。到了汉朝东京,又改回太祝了。
太史令,也是一个人,下面有个丞。他们管着天上的星星月亮、时间日期,还有吉利不吉利的事儿,一年到头了,就上报新的历法。太史啊,是夏商周就有的老官职了,周朝的时候,管着国家的六种典章制度,负责确定一年的开始,按顺序把月份、日子告诉全国各地。那时候还有冯相氏,管天文次序;保章氏,管天文。现在的太史,其实就是把周朝的太史、冯相、保章三个官职合在一起了。汉朝西京的时候叫太史令,汉朝东京的时候有两个丞,其中一个在灵台办公。
太乐令,一个人,下面有个丞,管所有跟音乐有关的事儿。周朝的时候叫大司乐。汉朝西京的时候叫太乐令,汉朝东京的时候叫大予乐令,魏朝又改回太乐令了。
陵令,每个陵墓都配一个人,这是汉朝就有的官职。
乘黄令,一个人,管皇帝坐的车和安车的马匹。这是魏朝才设立的官职。从博士到乘黄令,都归太常管。
光禄勋,就一个人管,下面还有一个丞协助他。这“光禄勋”三个字啊,“光”是明亮的意思,“禄”是爵位的意思,“勋”是功劳的意思。秦朝的时候叫郎中令,汉朝沿用了这个称呼。汉武帝太初元年,才改名叫光禄勋。光禄勋管着三个署的郎官,这些郎官拿着戟,负责守卫宫殿,开关门。光禄勋住在宫里,地位跟御史差不多,他的办公地点在殿门外,叫光禄外部。祭祀的时候,光禄勋负责主持三献之礼。到了魏晋时期,光禄勋就不再住在宫里了,三个署的郎官也没了,只有在宫里朝会的时候,才用这个官衔。如果有人被二台(指御史台和廷尉)弹劾,就要通知光禄勋禁止他入宫,解除禁令也一样要通过光禄勋。这“禁止”的意思就是不让这个人进宫殿,因为光禄勋管着宫殿的大门嘛,所以宫殿的门禁到现在还归光禄勋管。晋哀帝兴宁二年,光禄勋这个官职被取消了,并入了司徒。到了孝武帝宁康元年,又重新设立了。
汉朝的东京三个署的郎官,每年要从四科举荐优秀人才,选拔茂才二人,四行二人。后来三个署被取消了,但光禄勋还是按照老规矩举荐四行人才,一般都是些衣冠楚楚的子弟。这三个署分别是五官署、左署、右署,每个署都设有中郎将来管理。各郡举荐孝廉来担任这三个署的郎官,五十岁以上的就安排到五官署,其他的就分到左右两署。总的来说,郎官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个等级,没有固定人数,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万人。
左光禄大夫和右光禄大夫,这两个官职是晋朝初期设立的。光禄大夫,秦朝的时候叫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叫光禄大夫;晋朝初期又设立了左右光禄大夫,但光禄大夫这个官职还是保留了下来。光禄大夫佩带银章青绶,地位高的还可以佩带金章紫绶,那就叫金紫光禄大夫了。以前这个官职的俸禄相当于二千石。
中散大夫是王莽设立的,东汉沿用了这个官职。西汉的大夫都没有固定人数,主要负责议论政事。东汉的时候,光禄大夫三人,中大夫二十人,中散大夫三十人。魏朝以后,这些官职又没有固定人数了。从左光禄大夫以下的官职,都是养老的,没什么实权。中散大夫的俸禄是六百石。
卫尉这个官职,就一个人担任,下面还有两个丞协助。主要负责宫门守卫的兵力部署,这是秦朝就有的官职。汉景帝初期,改名为中大夫令。后来,到了汉后元一年,又恢复了卫尉的名称。到了晋朝,江右地区(长江以南地区)负责冶炼铸造,管辖着三十九个冶炼厂,户口有五千三百五十户。这些冶炼厂都在长江北边,只有梅根和冶塘两个冶炼厂在长江以南,属于扬州管辖,不归卫尉管。卫尉这个官职,在江左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一段时间内是没有的,直到宋孝建元年才重新设立。以前只有一个丞,宋世祖又增加了一个丞。
廷尉,就一个人当这个官,下面配一个丞。主要负责审理案件,判处刑罚。所有案件都必须呈报朝廷,大家一起讨论决定,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军事案件和普通案件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所以叫廷尉。传说舜当皇帝的时候,咎繇担任这个职位,就是廷尉的雏形。周朝的时候,大司寇是主管刑罚的官员,秦朝则称之为廷尉。汉景帝中六年的时候,改名为大理。汉武帝建元四年,又改回廷尉。汉哀帝元寿二年,又改回大理。到了汉朝东京都城建立后,又改回廷尉了。
廷尉正和廷尉监,各一个人,都是秦朝就有的官职。本来还有左右监,汉光武帝时期取消了右监,只留下左监;魏晋以后,干脆就叫监了。廷尉评也一个人,汉宣帝地节三年,开始设立左右评。汉光武帝时期取消了右评,只留下左评;魏晋以后,干脆就叫评了。廷尉正、监、评这几个官职,都要对廷尉卿表示尊敬。廷尉正和廷尉监的俸禄是千石,廷尉评是六百石。廷尉律博士,也是一个人,是魏武帝刚建立魏国时设立的。
大司农,一个人担任,下面配一个丞。主要负责皇室的粮食、牲畜等供给。传说舜当皇帝的时候,命弃担任这个职位,就是大司农的雏形。周朝的时候叫太府,秦朝叫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一年,改名为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大司农。晋哀帝末年,大司农和都水被合并取消了,到了孝武帝时期又恢复了。汉朝的时候,大司农下面有两个丞,魏朝以后就只有一个丞了。
太仓令,一个人担任,下面配一个丞,这是秦朝就有的官职。到了晋朝江左地区,又设立了东仓丞和石头仓丞,各一个人。
导官令,一个人担任,下面配一个丞,负责管理皇室的米粮。汉朝东部地区也设立了这个官职。“导”的意思是选择,选择最好的米粮供给皇室,所以叫导官令。司马相如在《封禅书》里写道:“导一茎六穗于庖”。
籍田令,就一个人,还有一个丞。他们负责耕种宗庙和社稷的田地,在周朝叫甸师。汉文帝刚即位的时候设立了籍田,设令、丞各一人。汉朝的东京和魏国时期都没有这个职位。晋朝武帝泰始十年又恢复了这个职位。江左地区,宋太祖元嘉年间又设立了。从太仓到籍田令,都归司农管。
少府,就一个人,还有一个丞。负责管理皇帝穿戴用的东西。这是秦朝的官职,汉朝沿袭下来。少府掌管宫廷的钱财,用来供养皇帝的私生活,所以叫少府。晋哀帝末年,少府和丹阳尹合并精简了。孝武帝时期又恢复了。
左尚方令、丞各一人,右尚方令、丞各一人,都负责制造兵器。这是秦朝的官职,汉朝沿袭下来。在周朝相当于玉府。晋朝江右地区有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三个机构,江左地区自此以后就只有一个尚方了。宋高祖登基后,用相府的一部分改建成一个部门,配属给台省,叫做左尚方,而原来的尚方就叫右尚方了。又用相府的细作部门改建成一个部门,沿用原来的名字,设令一人,丞二人,归属门下省。世祖大明年间,改名为御府,设令一人,丞一人。御府,在汉朝的时候负责管理宫女和奴婢制作皇帝内衣和洗涤衣物的事务,魏晋时期还保留这个职务,江左地区就取消了。后来,后废帝初年,取消了御府,设立中署,归属右尚方。汉朝东京的太仆属官里有个考工令,负责兵器、弓弩、刀铠等,做好了就交给执金吾送到武库,还负责织造丝带等杂工。尚方令只负责制作皇帝用的刀、带、剑等精美的器物。所以说,考工令相当于后来的尚方,尚方令相当于后来的中署了。
东冶令,一个人,还有一个丞。南冶令,一个人,还有一个丞。汉朝有铁官,晋朝改称令,负责管理工匠冶炼铸造,隶属卫尉。江左地区以后,精简了卫尉,改隶属少府。宋朝虽然设有卫尉,但冶官仍然隶属少府。江南各郡县有铁矿的地方,有的设冶令,有的设丞,大多是吴国时期设立的。
平准令,一个人,还有一个丞。负责染织,这是秦朝的官职,汉朝沿袭下来。汉朝隶属司农,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隶属少府的。宋顺帝即位后,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改名为染署。
话说古代有个官职叫将作大匠,就一个人管着,下面还有个副手。主要负责土木工程的事儿。秦朝的时候,这个官职叫将作少府,汉朝沿用了这个名字。到了汉景帝中六年的时候,改名叫将作大匠。汉光武帝中元二年的时候,这个官职被撤了,让谒者来管这事儿。到了汉章帝建初元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个官职。到了晋朝以后,需要的时候就设立,不需要的时候就撤销。
接下来说说大鸿胪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接待和引见诸侯王。秦朝的时候叫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改名叫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叫大鸿胪。“鸿”就是大的意思,“胪”就是陈列的意思。晋朝的江左地区一开始撤销了这个官职,需要的时候就临时设立,事情办完就撤销。
然后是太仆,掌管皇家的车马。这个官职是周穆王设立的,秦朝沿用了下来。《周官》里说,校人管马,巾车管车,后来设立太仆,就把这些职能都合并了。晋朝的江左地区,这个官职有时设有时不设,宋朝以后就彻底取消了。只有在举行郊祀大典的时候,才临时设立太仆,负责牵马,典礼结束后就撤销。
再来说说太后三卿,每个职位都只有一人。应氏写的《汉官》里说:卫尉、少府是秦朝的官职;太仆是汉成帝设立的。这三个官职都跟着太后,级别在正卿之上,如果没太后,这三个官职也就没了。魏朝的时候改了汉朝的制度,把这三个官职放在九卿之下。晋朝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把它们放在同级别的卿之上。
最后是皇后身边的官职——大长秋,皇后有,就设这个官职;皇后没有,就撤销。秦朝的时候叫将行,汉景帝中六年改名叫大长秋。韦曜解释说:“长秋,是皇后的内官,‘秋’是阴气的开始,‘长秋’取其终而长,希望它长久。”从太常到长秋这些官职,都设有功曹、主簿、五官这几个职位。汉朝的东京各郡也有五官掾,就是沿用了这个名称。汉朝规定,卿的官阶都是中二千石,丞是一千石。
尚书,是个古老的官职。舜帝让龙担任纳言,就是尚书的职务。《周官》里提到的司会,郑玄说,跟现在的尚书差不多。秦朝的时候,少府派四个官员在宫殿里负责处理文书,所以叫尚书。尚,就是主管的意思。汉朝初期,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书,合称六尚。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尚冠、尚衣之类的官职就已经有了。秦朝的时候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到了汉朝初期,这些官职都归属于少府,一直以来都是文官系统。古代重视武官,让擅长射箭的人掌管事务,所以叫仆射。仆射,就是侍奉射箭事务的人。秦朝的时候有一些左右曹的官员,官职没有具体的事务,将军、大夫以下都可以担任这个官职。汉武帝时期,让左右曹的官员分担尚书的奏章处理工作。昭帝登基后,霍光主管尚书事务;成帝初期,王凤主管尚书事务。汉朝的京城,每当皇帝即位,都会设立太傅,主管尚书事务,太傅去世后就取消这个职位。
晋朝康帝时期,何充辞去录尚书的职位时上奏说:“咸康年间,分设三个录尚书的职位,王导掌管其中一个,荀崧、陆晔各管六个事务。”这样算下来好像有二十四项事务,如果只有二十项,那么荀崧、陆晔各管六项,王导管什么呢?如果王导总管,荀崧、陆晔分管,那又不能说王导只管其中一项了。后来每次都设两个录尚书的职位,都说各管六项事务,这样就只有十二项了。这十二项到底是什么,不清楚。晋朝的江右地区有四个录尚书,就是四个官员一起处理事务。江右的张华和江左的庾亮都曾参与处理尚书的七项事务,具体是什么事务也不清楚。后来何充辞去录尚书的职位后,又参与处理尚书事务。录尚书的职务没有不总管的。王肃注《尚书》“纳于大麓”时说:“尧将舜安排在尊贵的官职上,总管万机政务。”凡是级别很高的将军、刺史,都可以由尚书省任命使用,但不能擅自罢免或晋升。宋朝世祖孝建年间,为了避免权力外泄,取消了录尚书的职位。大明末年又恢复设置。此后,录尚书的职位时置时省。汉献帝建安四年,任命执金吾荣郃为尚书左仆射,卫臻为尚书右仆射。两个仆射分设,是从那时开始的。
汉成帝建始四年,正式设立尚书,员额四人,增加的丞也为四人。尚书的四个部门分别是:常侍曹,负责处理公卿的事务;二千石曹,负责处理郡国二千石官员的事务;民曹,负责处理百姓的奏章;客曹,负责处理外国和少数民族的事务。光武帝时期,将二千石曹分为两个部门,又将客曹分为南主客曹和北主客曹,并将常侍曹改名为吏曹,这样就有了六个尚书部门。减少了两个丞,只保留了左右两个丞。应劭的《汉官》里说:“尚书令、左丞总管纲纪,所有事务都由他们统管。仆射、右丞负责掌管借贷钱粮。三公尚书两人,负责掌管全国年终的赋税;吏曹负责选举和祭祀;二千石曹负责水旱灾害、盗贼、诉讼、刑法;客曹负责羌、胡等少数民族的朝会,以及皇帝出巡时的护驾;民曹负责修缮、工程、盐池、苑囿。吏曹的职位很重要,很多人因此得到升迁。”可见,汉末尚书部门的名称和职能与光武帝时期已经有所不同。魏朝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个尚书部门。晋朝初期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个尚书部门。武帝咸宁二年,取消了驾部尚书,四年后又恢复设置。太康年间,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个尚书部门。惠帝时期,又增加了右民尚书。尚书部门一直保持在六个,不知道当时取消了哪个部门。江左地区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五个尚书部门。宋高祖初期,又增加了都官尚书。如果有右仆射,就不设置祠部尚书。世祖大明二年,设置了两个吏部尚书,同时取消了五兵尚书,后来又恢复设置一个吏部尚书。顺帝升明元年,又恢复设置了五兵尚书。
哎,说白了,尚书令那是最高领导,管着所有部门的大事;仆射和尚书们,就分管各个部门了。
左仆射管着殿中省和主客省这两个部门;吏部尚书管着吏部、删定、三公、比部这四个部门;祠部尚书管着祠部和仪曹这两个部门;度支尚书管着度支、金部、仓部、起部这四个部门。
左民尚书管着左民省和驾部这两个部门;都官尚书管着都官、水部、库部、功论这四个部门;五兵尚书管着中兵省和外兵省这两个部门。以前还有骑兵、别兵、都兵这三个部门,所以才叫五兵尚书。
总共五个尚书、两个仆射、一个尚书令,这八个人,就叫“八坐”。 要是修建宗庙宫室什么的,那就另外设立一个起部尚书,事情办完了就撤掉。
汉成帝设立了四个尚书,但是当时没有尚书郎的正式记载。《汉仪》里记载,尚书郎一共四人,一人负责匈奴单于的营地事务,一人负责羌夷地区的人民管理,一人负责户籍和开垦田地,一人负责钱财的运输和调拨。匈奴单于在宣帝时期归顺朝廷,到了成帝时期又跑到北边去了。所以那个负责匈奴单于营地事务的尚书郎,很可能是在光武帝时期才设立的,当时负责的是南匈奴。 《汉官》里说,尚书郎一共三十六人,不知道是哪位皇帝增加了人数。这样算下来,一个尚书就管着六个尚书郎。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起草文书,处理政务。刚开始是郎中,满一年就升侍郎。尚书寺在建礼门内。尚书郎值班的时候,官府会提供青色和白色的细绢做的被子,也有用棉絮做的。还会提供帐篷、毡子、褥子、枕头,太官提供食物,汤官提供饼干和水果等等,还配给一个尚书伯和两个女侍,都是挑选长得漂亮标致的,她们负责烧香、保管衣服,在明光殿奏事。明光殿的墙壁用胡粉涂抹,画着古代的贤人和英雄人物,用红色的朱砂铺地,叫做丹墀。尚书郎嘴里含着鸡舌香,这样在奏事答对的时候,口气会比较香。奏事的时候要和黄门侍郎互相作揖行礼。黄门侍郎说“知道了”之后,就出去了。皇帝穿的季节性衣服会赏赐给尚书令的仆人,尚书丞和郎每月会得到一对红色的管状毛笔和一丸上好的墨。
魏朝的时候,尚书台下设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别兵、都兵、考功、定科,一共二十三曹。青龙二年发生军事变故,尚书令陈矫建议增设都官、骑兵两曹,一共变成了二十五曹。晋朝西迁后,尚书台下设有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主客、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北主客、南主客,一共三十四曹;后来又增设了运曹,一共三十五曹。晋朝东迁初期,取消了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运曹这十曹,主客、中外兵各只设一曹,剩下的十七曹。到康帝、穆帝时期,又取消了虞曹、二千石两曹,还剩下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十八曹。后来又取消了主客、起部、水部三曹,还剩十五曹。宋高祖初期,又增加了骑兵、主客、起部、水部四曹,一共十九曹。太祖元嘉十年,又取消了仪曹、主客、比部、骑兵四曹。十一年,又恢复了。十八年,对曹郎进行了增减调整,把删定曹放在左民曹上面,这应该是魏朝的定科曹。三十年,又增设了功论曹,放在都官曹下面,删定曹上面。宋太宗时期,取消了骑兵曹。现在一共是二十曹。三公、比部负责法令制度;度支负责财政预算,度是衡量,支是分配;都官负责军事和刑狱;其他各曹的职责,都和名称相符。
古代规定,从朝廷高官到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员,遇到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尚书郎这些大官,都要下车避让,等这些大官过去了才能走。现在尚书官员上朝和下班的时候,路上禁止行人通行,这还是沿袭了以前的规矩。汉朝时还有规定,丞、郎要称呼尚书为“明时”,郎官要称呼左右丞为“左君”、“右君”。郎官以下还有都令史、令史、书令史、书吏等职位。汉朝的东京(洛阳)尚书令史有十八个人,晋朝初期正令史有一百二十人,书令史有一百三十人。从晋朝到现在,这些官职的人数时多时少,很难说得准。《汉仪》里记载有丞相令史,令史这个官职,大概是西汉就有的。晋朝西朝(长安)有位尚书都令史叫朱诞,可见都令史这个职位存在很久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尚书差不多。
晋朝西朝的八位尚书左右丞和尚书郎,每天早晚都要去都坐朝(朝会),而江左(东晋)只有早上上朝。这八位官员初次上任时,都要在都坐朝上互相行礼,升迁后又要再次行礼,这是汉朝的旧制。现在只有这八位官员升迁时行礼,丞郎之间不再互相行礼了。尚书令的俸禄是一千石,仆射和尚书的俸禄是六百石,丞和郎的俸禄是四百石。
武库令,只有一人,掌管军械,是秦朝就有的官职。到了汉朝,归属于执金吾。晋朝初期取消了执金吾,从此武库令就归属于尚书库部了。
车府令,只有一人,另设一名丞,也是秦朝就有的官职。汉朝、魏朝、晋朝都归属于太仆。太仆这个官职取消后,就归属于尚书驾部了。
上林令,只有一人,另设一名丞,是汉朝的官职。汉朝西京(长安)的上林苑里,有八位丞、十二位尉、十位池监。丞、尉都归属于水衡都尉,池监归属于少府。汉朝东京(洛阳)的上林苑也设有上林苑令及丞各一人,隶属于少府。晋朝的江左(东晋)没有这个官职。宋朝世祖大明三年又恢复了这个官职,隶属于尚书殿中曹和少府。
材官将军,只有一人,另设一名司马,负责管理工匠和土木工程。汉朝的左右校令,就是干这个的。魏朝时,又设立了材官校尉,负责全国的木材事务。晋朝的江左(东晋)把材官校尉改名为材官将军,同时取消了左校令。现在材官将军隶属于尚书起部和领军。
大家好,咱们今天来聊聊古代的“侍中”这个官职。简单来说,就是皇帝身边四个贴身侍卫,负责处理奏章,随时待在皇帝左右,回答问题,提出建议。皇帝出巡的时候,其中一人要扛着皇帝的印玺陪着。宫里的大小事情,基本上都归他们管。周公在《立政》里说的“常伯”,指的就是这个职位。
“侍中”这个官职,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的丞相史。当时有五个官员在宫殿东厢来回走动,处理奏章,所以叫“侍中”。到了汉朝的西京,这个职位的人数就多了,甚至能达到几十人,都在皇宫里当差,负责管理皇帝的车马、服饰,甚至连皇帝的便器都归他们管。汉武帝时期,孔安国当了侍中,因为他是儒生,皇帝破例让他负责保管御用唾壶,可见当时这个职位多么受重视!侍中这个职位,资历深的人可以升任仆射。到了东汉,侍中又归少府管辖,人数也没固定。他们的职责还是侍奉皇帝,协助处理各种事务,回答皇帝的提问。皇帝出巡时,通常由最懂规矩的人扛着传国玉玺和斩白蛇剑陪乘,其他人则骑马跟在御驾后面。光武帝时期,把仆射改成了祭酒。汉朝时期,侍中和宦官一样,都住在宫里。
但是,汉武帝时期,有个叫莽何罗的侍中竟然图谋不轨,带着刀子要造反!自此以后,侍中就不再住在宫里了,只有有事才进宫,事情办完就出来。后来王莽当政,侍中又住回宫里了,和宦官住在一起。到了章帝元和年间,侍中郭举和后宫的人勾搭上了,还拿着佩刀吓唬人,结果被杀了。这件事之后,侍中就再次被赶出宫了。魏晋时期,侍中的人数固定为四人,另外再加一些别的官职,不再受人数限制,品级相当于二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