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事黄门侍郎,一共四个人,和侍中一起管理门下事务。皇帝到郊庙或宫殿前,其中一人要拿着仪仗旗帜。 《汉百官表》里说,秦朝也有给事黄门,不过没固定人数,主要负责侍奉皇帝左右。汉朝沿袭了这个制度。汉朝的东京(长安)称之为给事黄门侍郎,同样没有固定人数,负责侍奉皇帝左右,负责内外沟通联络,有诸侯王朝见皇帝,就由他们引领王到座位上。应劭说:“每天傍晚到青琐门去拜见皇帝的,叫做夕郎。”史书上记载,刘向写信给儿子刘歆说:“黄门郎,是显赫的职位啊!” 所以,西汉时期就已经有黄门侍郎这个官职了。董巴在《汉书》里说:“宫门的内门叫黄闼,由内侍主管,所以叫黄门令。” 所以,黄门郎就是在黄闼内当差的,所以叫黄门郎。魏晋以后,黄门侍郎的编制是四人,俸禄是六百石。
公车令,就一个人管。负责接收奏章。秦朝有公车司马令,属于卫尉,汉朝沿袭了这个制度,负责管理宫南阙门。凡是官员百姓上奏章,四方进贡,以及被征召到公车来的人,都由他负责管理。到了晋朝的江南地区,就只称作公车令了。
太医令,一个人;还有个副手。 《周礼》里管这叫医师,秦朝改称太医令,到了汉朝就归属少府。太官令,一个人;还有个副手。 《周礼》里管这叫膳夫,秦朝改称太官令,到了汉朝也归属少府。
骅骝厩丞,一个人。汉朝西京(长安)时叫龙马长,汉朝东京(洛阳)时叫未央厩令,魏朝时叫骅骝令。从公车令到这个官职,都隶属于侍中。
散骑常侍,四个人。负责侍奉皇帝左右。秦朝设立了散骑和中常侍,散骑跟随在皇帝的车驾后面;中常侍可以进入宫禁。这些官职都没有固定编制,都是加官。汉朝东京初期取消了散骑,而中常侍则由宦官担任。魏文帝黄初年间,重新设立散骑,与中常侍合并,称为散骑常侍,孟达是第一个担任这个职位的。 资历深的散骑常侍,可以担任祭酒散骑常侍,俸禄相当于二千石。
首先,说一下“通直散骑常侍”这个官职。这个官职呢,一共四个人担任。在魏朝末年的时候,散骑常侍里还有一些人在员外办公,后来晋武帝让其中两个人和在宫里办公的散骑常侍一起处理政务,所以就叫他们“通直散骑常侍”了。到了晋朝的江左地区,这个官职就设了五个人。至于“员外散骑常侍”,这个官职是魏朝末年设立的,但是没有实际人员担任。
然后是“散骑侍郎”,这个官职也是四个人。魏朝初期的时候,它和散骑常侍同时设立。在魏晋时期,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跟侍中、黄门侍郎一样,都有权参与审核和处理尚书上奏的奏章。但是到了晋朝的江左地区,这个权力就被取消了。“通直散骑侍郎”这个官职也是四个人,一开始是晋武帝设立了四个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元帝让其中两个人和在宫里办公的散骑侍郎一起处理政务,所以就叫他们“通直散骑侍郎”了,后来人数又增加到四个。“员外散骑侍郎”是晋武帝设立的,但实际上也没有人担任。
接下来是“给事中”这个职位,这个职位没有固定的人数。它最早设立在汉朝的西京时期,主要负责顾问和应对皇帝的询问,地位在中常侍之下。汉朝的东京时期,这个职位被废除了,魏朝又重新设立了。
最后说说“奉朝请”这个,它没有固定的人数,也不算正式的官职。汉朝东京时期,朝廷罢免了三公、外戚、宗室和诸侯很多人的官职,就让他们担任“奉朝请”。说白了,“奉朝请”就是说,朝廷需要的时候就召见他们一下而已。晋武帝也让一些宗室和外戚担任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同时让他们担任“奉朝请”。元帝当晋王的时候,还让参军担任奉车都尉,掾属担任驸马都尉,行参军和舍人担任骑都尉,这些人也都兼任“奉朝请”。后来,奉车都尉和骑都尉这两个官职被取消了,只保留了驸马都尉和奉朝请。从永初年间开始,朝廷用“奉朝请”来选拔一些杂职官员,而那些侍奉皇后的,就只任命为驸马都尉。这三个都尉的官职都是汉武帝设立的。孝建初年,“奉朝请”这个职位被取消了。驸马都尉和这三个都尉的品级都相当于二千石。
话说这中书令,就一个人管事;中书监也一个人;中书侍郎呢,四个;中书通事舍人,也是四个。汉武帝那会儿,喜欢在后宫转悠,就让宦官来管尚书的事务,管这叫中书谒者,还设了令跟仆射这两个职位。到了元帝时候,中书令弘恭和仆射石显,那可是权倾朝野,谁也不放在眼里。成帝时期,把中书谒者令改名叫中谒者令,把仆射给撤了。汉朝的东京省有中谒者令,还有个中宫谒者令,但这俩压根儿就不是一个部门的。
魏武帝当王爷的时候,设了个秘书令,专门管尚书的奏章,这活儿也差不多。文帝黄初年间,把秘书令改成中书令,又加了个中书监,还有通事郎,再就是黄门郎。黄门郎先把事情处理了,通事郎再把处理好的东西呈给皇帝,让皇帝过目,看看书写得合不合规矩。晋朝的时候,把通事郎改叫中书侍郎,一共四个。晋朝东晋刚开始,又把中书侍郎改回通事郎,没多久又改回中书侍郎了。晋朝刚开始的时候,设了个舍人,一个通事。东晋初期,把舍人和通事合并起来,叫通事舍人,负责呈递奏章文件。后来把通事给撤了,中书省派一个侍郎去西省值班,还负责传达圣旨。宋朝初期又设立了通事舍人,这侍郎的权力就小多了。舍人直接在宫里值班,归中书省管。下面还有个主事,以前是用武官担任的,宋朝改成文官了。
首先,秘书监这个职位,就一个人管。秘书丞也一个人。秘书郎呢,有四个。汉桓帝延熹二年的时候,才设立了秘书监这个职位。“从兄秘书它何动静”,皇甫规写信给张奂说的就是这个。应劭在《汉官》里写道:“秘书监一人,六百石。”后来这个职位被取消了。曹操当魏王的时候,设立了秘书令、秘书丞,秘书负责给尚书传达奏章。到了魏文帝黄初年间,又设立了中书令,也负责给尚书传达奏章,秘书令的“令”就改成了“监”。后来想让何桢当秘书丞,但是秘书监下面已经有丞了,所以就让何桢当了秘书右丞。后来这个职位也被取消了。秘书监主要负责管理典籍和图画。你看《周官》里说的外史,掌管四方史志和三皇五帝的书籍,这和秘书监的职责差不多。汉朝西京的藏书,有天府、石渠、兰台、石室、延阁、广内这些地方。东京的藏书在东观。晋武帝的时候,把秘书监和中书省合并了,取消了秘书监,把秘书丞改成了中书秘书丞。惠帝又重新设立了著作郎一人,还有八个著作佐郎,负责掌管国史。周朝的时候,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这和著作郎的职责也差不多。汉朝东京的图书在东观,所以让那些有名望的学者在东观撰写国史, “著作”这个名称,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魏朝的时候,著作郎隶属于中书省。晋武帝时期,缪征担任中书著作郎。元康年间,著作郎又改隶属于秘书省,后来又独立成省,但仍然隶属于秘书省。著作郎又被称为大著作,专门负责掌管史书的撰写。晋朝的制度规定,著作佐郎刚上任,必须撰写一位名臣的传记。到了宋朝初期,朝廷刚建立,还没来得及设立合撰的制度,这个规定也就废除了。
接下来,我们继续。
话说这领军将军啊,就一个人管着内务的军队。汉朝的时候,有南北两支军队,负责保卫京师。武帝时期,还设立了中垒校尉,专门管北军的营地。光武帝当政后,把中垒校尉给撤了,改设北军中候,负责监督五个军营。曹操当丞相的时候,他自己的丞相府里也设了个领军将军,这可不是汉朝的官职啊。等到魏文帝当了魏王,魏国才正式设立领军将军,管着五个军营、中垒营和武卫营这三个营。
晋武帝刚开始的时候把领军将军给撤了,让中军将军羊祜统领前后左右四个骁骑营和两个卫队,一共七个军营的兵,这其实就是领军将军的职责。羊祜后来调走了,北军中候的职位又恢复了。北军中候下面还设个丞官。到了怀帝永嘉年间,北军中候改名叫中领军。元帝永昌元年,又改回北军中候;没多久,又改回领军将军了。到了成帝时期,又改回北军中候,陶回担任这个职务;没过多久,又改回领军将军了。现在啊,领军将军这个职位,还有个南军都督呢。
护军将军,就一个人,负责外军的管理。秦朝的时候叫护军都尉,汉朝沿用了这个官职。陈平当过护军中尉,负责保护其他将军的安全。你看,这官职又从都尉变成了中尉。汉武帝元狩四年,护军都尉被划归大司马管辖,这时候又改回都尉了。《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当过骁骑将军,隶属于护军将军。所以说,护军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其他将军。汉哀帝元寿元年,护军都尉改名叫司寇。汉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护军都尉。东京省,班固当过大将军中护军,属于大将军府,这可不是汉朝的正式官职。曹操当丞相的时候,任命韩浩为护军,史奂为领军,这些也不是汉朝的官职。建安十二年,护军改名叫中护军,领军改名叫中领军,还增设了长史和司马这两个职位。魏朝初期沿用了护军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武官的选拔,隶属于领军,到了晋朝就不再隶属了。晋元帝永昌元年,护军和领军都被取消了。晋明帝太宁二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两个官职。魏晋时期,江右的领军和护军各管辖一支军队;江左地区,领军就不再单独设军营了,而是统领禁卫军和骁骑等各营军队,而护军仍然有自己的军营。领军和护军,职位高的叫领军将军、护军将军,职位低的叫中领军、中护军。他们的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等。如果奉命出征,还会增设参军。
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各一人,负责禁卫军的宿营和兵力。西汉、东汉和魏朝都没有这两个官职。晋文帝当相国的时候,相国府里设了中卫将军。晋武帝初期,把中卫将军一分为二,设立了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羊琇担任左卫将军,赵序担任右卫将军。江右地区的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下设长史、司马、功曹、主簿,江左地区则没有长史。
骁骑将军,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担任过骁骑将军。魏朝的时候,骁骑将军掌管内军,有自己的军队,职位高的官员担任。以前设有司马、功曹、主簿,后来取消了。
游击将军,汉武帝时期,韩说担任过游击将军。这六个将军,就是所谓的“六军”。
话说古代的军队啊,将军的职位可不少。魏明帝的时候,就有左军将军,这可是魏国的官职。到了晋武帝初期,又设立了前军将军和右军将军;泰始八年,又加了个后军将军,这下就齐活了,四个军,妥妥的。
然后呢,还有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这两个官职啊,秦朝就有,汉朝沿用下来了。跟它们一起的还有五官中郎将,以及三个署郎。魏国的时候,没有这三个署郎的职位,但官职还是保留了下来。后来晋武帝给精简掉了,宋世祖大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
再来说说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和射声校尉,这五个校尉都是汉武帝时候设立的。屯骑和步兵主要负责上林苑门附近的驻军;越骑呢,说是掌管那些来投降的越人,所以叫越骑,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挑选的都是身强力壮的兵士;长水校尉管的是长水宣曲的胡骑,这长水啊,是个胡人的部落名字,胡骑就驻扎在宣曲观下面。韦曜说:“长水校尉,管的是胡骑,马厩就在长水附近,所以才这么叫的。长水,其实关中一个小水名。”射声校尉嘛,管的是射声士,听见声音就能射中目标,所以叫射声。汉光武帝初期,把屯骑改成了骁骑,越骑改成了青巾,建武十五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汉朝的东京五校,主要负责宿卫。从游击到五校,魏晋一直到江左,一开始都管着营兵,还设有司马、功曹、主簿这些辅助官员,后来也都精简掉了。那两个中郎将本来就不管营兵的事儿。这五个校尉的品级,都是二千石。
还有虎贲中郎将,《周官》里就有虎贲氏的记载。汉武帝建元三年,他微服出游的时候,挑选了那些强壮的士兵拿着兵器护送他,在各个宫门等候,所以叫期门。这个职位没有固定的员额,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上千人。平帝元始元年,改名叫虎贲郎,设立了中郎将来统领。这虎贲,以前写的是虎奔,形容像老虎一样飞奔的样子。王莽当政的时候,因为古代有个勇士叫孟贲,所以把“奔”改成了“贲”。这个官职的品级,也和二千石差不多。
最后,说说冗从仆射,汉朝东京有中黄门冗从仆射,但这并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魏朝沿用了这个名字,设立了冗从仆射这个官职。
话说汉武帝太初元年的时候,朝廷设立了建章营骑,负责护卫皇宫,后来改名叫羽林骑,设有令、丞两个官职。宣帝时期,又让中郎将骑都尉来管羽林骑,就叫羽林中郎将。东汉时期,还设了羽林左监和羽林右监,一直到魏朝都没变。后来晋朝把羽林中郎将给撤了,还裁撤了一个监,只留下一个羽林监。从虎贲到羽林,这三个职位算得上是高级将领了,哀帝时期又给撤了,宋高祖永初年间又重新设立了。江东地区有营兵,江左地区就没有营兵了。羽林监的俸禄是六百石。
接下来说说积射将军和强弩将军。汉武帝的时候,路博德当过强弩校尉,李沮当过强弩将军,宣帝时期许延寿也当过强弩将军。强弩将军到了东汉就成了个杂号将军,前汉到魏朝都没有积射将军这个职位。晋朝太康十年,设立了射营和弩营,就有了积射将军和强弩将军来管。骁骑将军到强弩将军这些职位,以前都是各设一人;宋太宗泰始年间以后,多是凭借军功获得这些官职,现在这些职位也都取消了。
再来说说殿中将军和殿中司马督。晋武帝的时候,宫内宿卫部队号称三部司马,就设立了这两个官职,分别隶属于左右两卫。江东地区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个职位各十人。朝廷举行宴会或朝会的时候,将军要穿戴盔甲,侍奉在皇帝左右;晚上开城门的时候,就由他们拿着白虎旗帜进行监视。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改用门阀世家子弟来担任这两个职位。宋高祖永初年间,这两个职位的人数增加到二十人。后来人数超过规定,就称之为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后来这些职位也都取消了。
武卫将军这个职位,没有固定人数。一开始是魏王设立的武卫中郎将,文帝即位后改名为卫将军,主要负责禁卫军,现在宫廷卫队跟它职责不一样。晋朝这个职位也不常设。宋世祖大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武卫将军,代替了殿中将军的职责,地位和员外散骑侍郎差不多。
最后是武骑常侍,这个职位也没有固定人数。汉朝西京时期设立的官职,皇帝出游打猎的时候,他们负责跟随,射杀猛兽。后汉、魏、晋时期都没有这个职位。宋世祖大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这个职位,地位和奉朝请差不多。
话说古代有个官职叫御史丞,就一个人管着,主要负责弹劾那些不守法的人。秦朝的时候,御史大夫手下有两个丞,一个叫御史丞,另一个叫御史中丞。宫里的档案和书籍都放在兰台,而御史中丞就住在那里办公。御史中丞对外监督地方官员,对内管理侍御史,接受公卿大臣的奏报,按章办事,进行弹劾。当时御史中丞也受理奏报,所以说他们的职责还是有区别的。
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改名叫大司空,还设了个长史,但是御史中丞的官职没变。哀帝建平二年,又改回御史大夫了。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了。这时候,御史中丞被外派到御史台当老大,改名叫御史长史。光武帝时期,又改回叫中丞了,还兼管少府的一些事。到了献帝时候,又重新设立了御史大夫,设了个长史,就不再管中丞了。汉朝的时候,御史中丞要是遇到尚书丞郎,中丞就得下车拿着笏板行礼,而丞郎坐在车上只用抬手回礼就行了。这规矩啥时候取消的,就不知道了。御史中丞每个月二十五日,要绕着皇宫的城墙走一圈。史书上说,以前执金吾每个月要绕着皇宫走三圈,这可能就是把执金吾的职责给取消了,然后让御史中丞来负责这件事。御史中丞的俸禄是一千石。
再来说说治书侍御史,这个官职主要负责弹劾六品以上官员。汉宣帝曾经闭门处理政务,让两个御史负责处理文书,所以就叫他们治书御史了。汉朝的时候,东京的治书御史负责解释法律,全国各地有疑难案件,就用法律来判断对错。到了魏晋时期,治书侍御史就分管侍御史手下各个部门的事务,有点像尚书的两个丞一样。
说白了,侍御史这官职,在周朝的时候叫柱下史。《周官》里就记载了御史的职责,是负责管理政令的,这跟侍御史的活儿差不多。秦朝设立了侍御史,汉朝沿袭下来,两汉时期一共十五个人担任这个职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监督检查违法行为,接受公卿大臣的奏报,发现有违规失误的就上报弹劾。侍御史府下设五个部门,分别是:令曹,管律法条令;印曹,管刻制印章;供曹,管祭祀活动;尉马曹,管官府的马匹;乘曹,负责护卫皇帝出行。
魏朝的时候,御史只有八个人,设有治书曹,负责财政支出和运输;课第曹,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其他的部门我不太清楚了。晋朝西晋时期,御史府下设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旂曹、营军曹、算曹、法曹,一共十三個部门,而御史只有九个人。晋朝东晋初期,取消了课第曹,设立了库曹,负责管理马匹牛羊和市场租税。后来又把库曹分成了外左库和内左库两个部门。宋太祖元嘉年间,取消了外左库,内左库改名为云左库。宋世祖大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外左库。到宋废帝景和元年,又再次取消了外左库。宋顺帝初期,取消了营军曹和水曹,算曹和法曹合并,吏曹也不再设置御史,所以那时候只有十个御史了。
魏朝还设有殿中侍御史两个,大概是从兰台派两个人到宫殿里监督违法行为的。晋朝西晋有四个殿中侍御史,东晋只有两个。秦汉时期有符节令这个官职,属于少府,下辖符玺郎和符节令史。这大概是对照《周礼》里典瑞和掌节的职务来的。汉朝到魏朝,符节令就成了一个独立的部门,官职位次在御史中丞之下,主要负责颁发符节、铜虎符和竹使符。晋武帝泰始九年,把兰台和符节令合并,设立了符节御史来管理这些事务。
大家好,咱们今天来聊聊古代的一些官职。首先是“谒者仆射”,这可是个大官,就一个人管着所有官员的拜见和排位,手下还有十个谒者帮忙处理一些小的拜见和奏章的事务。这官职啊,从秦朝就有了。“谒”呢,就是请求的意思。 根据《汉官》这本书的记载,尧帝让舜去试政,在四个城门接待宾客,这活儿跟谒者仆射的职责差不多。秦朝的时候有七十个谒者,汉朝沿袭了这个制度。到了后汉,谒者仆射主要负责引导官员。有个叫何熙的,当上谒者仆射后,在宫殿里赞礼,声音洪亮,震动左右,看来这官还兼管着唱赞呢! 汉朝的时候,还有五个常侍谒者和三十五个谒者,比西京时期少了一半。 魏朝的时候,谒者就只有十个了,晋武帝时期,把仆射给撤了,把谒者归到兰台。后来江左地区又恢复了仆射的职位,不过后来又给撤了,宋世祖大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级别相当于千石。
接下来咱们说说“都水使者”,也是一个人管着船运和水利工程。秦汉时期有都水长和都水丞,主要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归属太常。汉朝的东京地区精简了都水官职,设立了河堤谒者,魏朝沿袭了这个制度。汉朝的时候,水衡都尉负责上林苑的水利,魏朝则负责全国水军的船只和器械。晋武帝时期,撤销了水衡都尉,设立了都水使者,河堤管理就归属都水使者了。都水使者手下还有两个参军和一个谒者,其他的属官人数不固定。晋朝西朝有参军,但没有谒者,谒者是江左地区设立的。永嘉六年,胡人攻入洛阳,都水使者爰浚提前督促运输,才得以幸免。所以说,晋武帝设立这个职位,主要就是负责运输的。江左地区后来取消了河堤官职。
最后,咱们来说说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这两个官职,都是一人一个,每个官职下还设有丞一人。 “傅”啊,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文王世子》里记载说,古代的三王教育世子,都是太傅在前,少傅在后,辅导世子是他们的主要职责。汉高祖九年,叔孙通被任命为太子太傅,职位在太常之上。汉朝的时候并没有丞这个职位,魏朝时期没有东宫,所以晋朝才设立了丞这个职位。晋武帝泰始五年,下令太子要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太傅和少傅,两位傅都不能上书,要恭敬。太傅和少傅手下都有功曹、主簿、五官等属官。太傅的级别是二千石,少傅也是二千石。
太子詹事只有一个,下面还配个丞。地位跟尚书令、领军将军差不多。詹,就是省的意思。汉朝西京的时候,太子门下的大夫、庶子、洗马、舍人这些都归属于两位傅(少傅、太傅),而率更令、家令、仆、卫率这些则归属于詹事。这些官职都是秦朝就有的。后来汉朝把詹事给省掉了,太子手下的官都归少傅管,太傅就不再管人了。到了晋朝初期,太子手下的官又都归两位傅管了。可到了咸宁元年,詹事又给恢复了,两位傅就不再管太子手下的官了。詹事这个官职,是二千石的级别。
家令也只有一个,下面还配个丞。这是晋朝才设立的官职。汉朝的时候,太子有十个县的汤沐邑(享受特权的邑),家令就负责管理这些邑。他还负责刑狱和饮食方面的事务,地位跟廷尉、司农、少府差不多。汉朝东京都城里有个叫食官令的官,负责太子的饮食。到了晋朝,食官令就成了个独立的官职,不再归家令管了。
率更令也只有一个,负责宫殿门户和赏罚的事务,地位跟光禄勋、卫尉差不多。汉朝东京都城里,率更令还管着庶子、舍人,但晋朝就不管了。从汉朝到晋朝,家令的地位都在率更令之下;到了宋朝,家令的地位就超过率更令了。
仆也只有一个。汉朝的时候,太子五天要上朝一次,如果不是正式上朝的日子,仆和中允就会一大早就去问候太子的起居,仆还负责车马和皇族亲属的事务,地位跟太仆、宗正差不多。从家令到仆,这三个官职是太子的三卿,都是千石的级别。
门大夫有两个。汉朝东京都城里设立的,地位跟中郎将差不多,负责处理远近的奏章。是六百石的级别。
中庶子有四个。地位跟侍中差不多。汉朝东京都城里原本有五个,晋朝减少到四个。也是六百石的级别。
中舍人有四个。汉朝东京都城里太子手下有个中允的官职,地位在中庶子之下,在洗马之上,感觉有点像现在的中书舍人。中舍人这个官职是晋朝初期才设立的,地位跟黄门侍郎差不多。
食官令只有一个,地位跟太官令差不多。汉朝东京都城里就有这个官职。现在归中庶子管了。
庶子有四个。地位跟散骑常侍、中书监令差不多。这是晋朝的制度。汉朝西京都城里有五个,汉朝东京都城里没有这个官职,地位跟三署中郎差不多。古代诸侯的世子,都有庶子这个官职,秦朝沿用了这个名称。是四百石的级别。
舍人,一共十六个人。他们的职位相当于散骑侍郎、中书侍郎,这是晋朝的制度。汉朝没有这个官职,掌管宿卫的工作类似于汉朝的三署中郎。
洗马,一共八个人。他们的职位相当于谒者、秘书郎。汉朝的时候有十六个人担任这个职位。太子出行的时候,值班的洗马要在前面开路,维护仪仗的威仪,他们的俸禄相当于六百石。
太子左卫率,七个人;太子右卫率,两个人。这两个卫率的职务和二卫差不多。秦朝的时候就有了卫率这个官职,汉朝沿袭下来,主要负责宫门的守卫。晋朝初期叫做中卫率,到泰始年间才分为左右两卫,各领一军。惠帝时期,愍怀太子在东宫,又增设了前后二率。成都王颖当了太子,又设立了中卫率,所以一共有了五个卫率。江左地区初期,取消了前后二率。孝武帝太元年间又重新设立了。这些官职都有丞,晋朝初期设立的。宋朝时期只保留了左右二卫率。他们的俸禄原来是四百石。
太子屯骑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翊军校尉,这三个校尉各七人,都是宋朝初期设立的。屯骑、步兵,是从台校尉演变而来的;翊军,是晋武帝太康年间设立的,最初也是台校尉,唐彬担任过这个职位,江左地区后来取消了。
太子冗从仆射,七个人,宋朝初期设立的。
太子旅贲中郎将,十个人,职务和虎贲中郎将差不多。宋朝初期设立的。《周官》里记载有旅贲氏。汉朝的制度是,天子有虎贲,诸侯王有旅贲。旅,意思是众多。
太子左积弩将军,十个人;太子右积弩将军,两个人。汉朝的东京积弩将军,是个杂号官职,没有左右之分。魏朝到晋朝的江左时期,左右积弩将军成为台职,统领营兵。宋朝时期,东宫不再设置营兵了。
殿中将军,十个人;殿中员外将军,二十个人,宋朝初期设立的。
平越中郎将,晋武帝设立的,驻守广州,负责治理南越地区。
南蛮校尉,晋武帝设立的,驻守襄阳。江左地区初期取消了,不久又重新设立,驻守江陵。宋世祖孝建年间又取消了。
西戎校尉,晋朝初期设立的,驻守长安。安帝义熙年间又重新设立,驻守汉中。
宁蛮校尉,晋武帝设立的,驻守襄阳,鲁宗之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
话说啊,南夷校尉这个官职,是晋武帝时期设立的,管辖宁州地区。后来到了江左,就改名叫镇蛮校尉了。还有个四夷中郎校尉,这些官职下面都有长史、司马、参军这些下属官员帮忙办事。
魏晋时期呢,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护军官职,比如将军之类的,现在也还有一些类似的官职,像镇蛮护军、安远护军等等。这镇蛮护军啊,是加在庐江太守、晋熙太守、西阳太守上面的,相当于一个更高的头衔;安远护军呢,则是加在武陵内史上面的,也是类似的道理。
话说古代的刺史,每个州就只有一个。这职位啊,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设立的四监来治理全国,还有唐尧虞舜时代的十二牧,都差不多是干这个的。后来周朝改名叫典,秦朝叫监御史,再后来丞相又派人到各州去巡查,就叫刺史了。“刺”这个字,意思就像考察、查看一样,写文章也叫“刺”,汉朝规定刺史不能干预尚书的事务,也是这个道理。
刺史每年要上报六条重要的奏章,第一条是说那些势力强大的家族,田地房屋超过规定,仗势欺压弱小,以多欺少;第二条是说那些二千石的官员不执行朝廷的命令,不遵守制度,徇私枉法,暗中勾结,侵占百姓利益,聚敛钱财,干坏事;第三条是说那些二千石的官员不认真处理疑难案件,草率杀人,生气就加重处罚,高兴就随意赏赐,扰民苛刻暴虐,残害百姓,搞得民怨沸腾,谣言四起;第四条是说那些二千石的官员选拔任用官员不公正,只提拔自己喜欢的人,压制贤才,重用庸才;第五条是说那些二千石的官员的子弟仗着父母的权势,到处托关系,走后门;第六条是说那些二千石的官员违背朝廷法令,巴结权贵,收受贿赂,破坏法律法规。每年年底,刺史都要乘驿车到京城去汇报工作。成帝绥和元年,刺史的职位改成了牧,哀帝建平二年又改回刺史了。
西汉时期,刺史乘驿车巡视各地,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到了东汉,刺史才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每八个月巡视一次,也不用再到京城去汇报了。晋朝的江左地区仍然沿用郡县的诏令,枣据的《追远诗》里就写道:“先君为钜鹿太守,迄今三纪。忝私为冀州刺史,班诏次于郡传”,就是这个意思。到了灵帝时期,天下逐渐混乱,豪强们各自占据州郡,刘焉、刘虞都从九卿的职位上被任命为益州牧、幽州牧,刺史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了。
刺史的属下官员有别驾从事史一人,跟随刺史巡视;治中从事史一人,管理钱粮和文书;兵曹从事史一人,负责军事;部从事史每郡一人,负责察访违法行为;主簿一人,负责记录州府事务,审核文书;门亭长一人,负责州府大门;功曹书佐一人,负责选拔任用官员;《孝经》师一人,负责考试《孝经》;月令师一人,负责掌管节令祭祀;律令师一人,负责解释法律;簿曹书佐一人,负责管理文书;典郡书佐每郡一人,负责管理该郡的文书,这些都是汉朝的制度。现在除了这些,还有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主簿、西曹书佐、祭酒从事史、议曹从事史、部郡从事史,从主簿以下,人数多少,各州不同,以前并没有固定的规定。晋成帝咸康年间,江州又设立了别驾祭酒,地位在其他僚属之上,而别驾从事史仍然保留,现在已经没有了。别驾、西曹负责吏治和选举事务,治中负责管理各部门的文书事务。西曹就是汉朝的功曹书佐。祭酒负责掌管各部门的兵、贼、仓、户、水、铠等事务。扬州没有祭酒,由主簿负责这些事务。荆州有从事史,地位在议曹从事史之下,大概是从魏晋时期才设立的。现在广州、徐州有月令从事,跟其他州的曹史一样,是汉朝旧有的名称。汉武帝元封四年,规定各州每年推荐一个秀才。后来东汉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称茂才,魏朝又改回秀才。晋朝江左扬州每年推荐两个人,其他州推荐一人,有的三年推荐一人,根据州的大小而定,都要参加策问考试。晋朝的东海王司马越担任豫州牧时,牧下设长史、参军,庾凯担任长史,谢鲲担任参军,这是牧的设置,刺史没有。牧是二千石的官职,刺史是六百石的官职。
话说啊,郡守是秦朝的官职。秦朝灭了六国之后,就把各个地方改成郡,每个郡都设郡守、郡丞、郡尉各一人。郡守负责管理百姓,郡丞帮他干活。要是郡在边境,郡丞就当长史。江南一带都管郡丞叫丞。郡尉呢,管军队,负责防盗贼。汉景帝当政的时候,改了郡守的称呼,叫太守,郡尉改叫都尉。后来光武帝又取消了都尉,不过后来又经常设置东部都尉、西部都尉什么的。如果管辖地区有蛮夷,还会设属国都尉。汉朝末年和三国时期,很多地方都用各部的都尉来管郡。晋成帝的时候,又取消了郡丞的职位。宋太祖的时候,又重新设立了。
郡里的官署机构和中央政府差不多,就是没有东西两曹,有个功曹史,负责选拔人才;还有五官掾,负责处理各种事务;各县还有都邮、门亭长,还有负责记录、督促事情的史官,这些都是沿袭汉朝的制度,现在差不多还是这样。各个郡都有自己的老规矩,各部门的名称也常常不一样。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元光元年开始,规定郡国要举荐孝廉,人口二十万以上的郡,每年举荐一人;四十万以上,每年举荐两人;六十万,三年;八十万,四年;一百万,五年;一百二十万,六年;不到二十万的,两年举荐一人;不到十万的,三年举荐一人。举荐的人才要符合四种条件:一,品德高尚,志向高洁;二,学识渊博,在博士学院学习过;三,熟悉法律法规,能解决疑难问题,能审核文件,像御史一样;四,刚毅果断,遇事不慌,有能力担任三辅的县令。魏朝初期,改了规定,人口十万以上每年举荐一人,要是特别优秀的人才,不管人口多少都可以举荐。江南地区,丹阳、吴郡、会稽、吴兴这些大郡,每年都举荐两个人。
汉朝的制度是,每年派上计掾史各一人去朝廷汇报郡里的情况,写成报告,叫做阶簿,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太守的俸禄是二千石,郡丞是六百石。
县令啊,县长啊,都是秦朝就有的官职。大的叫县令,小的叫县长,侯国里管事的叫相。汉朝的制度,每个县设一个丞,大的县设两个尉,小的县设一个尉。五个家庭组成一个伍,由伍长管;两个伍组成一个什,由什长管;十个什组成一个里,由里魁管;十个里组成一个亭,由亭长管;十个亭组成一个乡,乡里还有乡佐、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各一个人。乡佐、有秩负责收税,三老负责教化百姓,啬夫负责处理纠纷,游徼负责抓捕坏人。其他的官吏,大概跟郡里的官职差不多。县里用五个官吏做廷掾,后来就取消了丞这个职位,只有建康县还有狱丞,其他的官职,有的县有,有的县没有,都是沿袭旧俗,没有统一的规定。晋朝的时候,江右洛阳县设了六个都尉,其他大县设两个,中等大小的县各设一个。宋太祖元嘉十五年,那些小的县又给裁撤了一些。各级官府到郡里办事,都带五百人,旧的说法是古代国君出行带兵,卿出行带随从。随从,就是五百人。现在县令以上的官,相当于古代的诸侯,所以带四五百人,就像古代军队出行那样,这是沿袭古义。韦曜说,五百这个数,本来指的是伍伯。伍,是当的意思;伯,是道的意思。让这些人引导着,走在正道上,来驱除障碍。周朝的制度,五百人为一旅,领队都是大夫,没听说过像现在这样官位低下的。还有,《周礼》里秋官有一条记载,说条狼氏掌管执鞭开道,天子出行,八个人夹道;诸侯出行,六个人;伯爵出行,四个人;子男出行,两个人,这跟现在的情况很接近,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汉官》里也有伯使这个官职,主要负责为其他官员开道,走在正道上,所以叫伯使,这跟前面说的也差不多。县令的俸禄从一千石到六百石不等;县长的俸禄是五百石。
第二段:
总而言之,古代县一级政府的机构设置,从秦汉到晋宋,变化挺大的,人员配置也比较复杂,而且各地情况也不尽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五百人的说法,也解释得比较多,有人说是为了效仿古代诸侯出行时的仪仗,也有人说是源于周朝的制度,还有人从《周礼》和《汉官》里寻找依据,说法不一,但都跟古代的官制和出行礼仪有关。 简单来说,县令县长的俸禄差别也挺大,县令最高能拿到一千石,最低也有六百石,而县长只有五百石。
汉朝初期,朝廷设置太傅辅佐皇帝,内史负责治理百姓,丞相统领百官,中尉掌管军事。地方官职设置也和京城差不多。
等到景帝时期,为了吸取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王不能再治理自己的封地,改由朝廷派官员管理,丞相的称呼也改成了“相”,还取消了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职,其他一些官员的职位数量也减少了。
后来,汉朝把内史改成了京兆尹,中尉改成了执金吾,郎中令改成了光禄勋,而诸侯国的官职设置则保持不变;太仆改称仆,司农改称大农。成帝时期,又规定相的职责和郡太守一样,于是取消了内史。中尉的职务也和郡尉一样,太傅就简称为傅了。汉朝的首都也设置了一名太傅,诸侯王都要听从他的教诲;还设有一名相,负责治理百姓;一名中尉,负责处理盗贼案件;一名郎中令,负责郎官的宿卫;一名仆,以及一名治书,这治书的官职,最初叫尚书,后来改名了;此外还有中大夫,人数不固定,主要负责皇帝出使京师及诸侯国的事务;还有谒者、礼乐、卫士、医工、永巷、祀礼等长官各一人;郎中人数不固定。魏朝的谒者官属,史书上没有记载具体的等级顺序。
晋武帝初期,设置了师、友、文学各一人。师就是太傅,因为景帝的名字里有个“师”字,所以改称太傅。宋朝又把太傅改回师了。至于文学这个官职,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友这个官职,是根据文王、仲尼有四位朋友的说法而设置的。宋朝把太守改成了内史,取消了相和仆这两个官职。郎中令、中尉、大农成为三个卿。大国设置左右常侍各三人,取消了郎中,设置了侍郎二人。大国还设置了上军、中军、下军三个将军;中等规模的国家设置上军将军、下军将军各一人;小国只设置上军将军。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令丞各一人,治书四人,中尉、司马、世子庶子陵庙、牧长各一人,谒者四人,中大夫六人,舍人十人,典医丞、典府丞各一人。
宋朝以后,沿用晋朝的制度,无论大小诸侯国,都设置了三军。按照晋朝的制度,典书令的职位在常侍之下,侍郎之上;但在江南地区,侍郎的职位在常侍之下,典书令则在三军之下。江南地区以后,诸侯国就不再设置中尉、常侍、三军了,侯国也不再设置大农、侍郎,伯爵子男只设置典书以下的官职,也不再设置学官令了。其他官职也根据等级依次减少。晋朝江南地区,公侯以下的官职设置,根据国家大小而定,没有固定的标准。晋朝江南地区的诸侯国,都实行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朝廷直接管理的制度。
元帝太兴元年,也就是公元318年,开始实行九分收成,留一分给老百姓的制度。 这可是个大新闻,相当于国家正式出台政策,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了。以前啊,估计收成全被官府拿走了,老百姓日子肯定不好过。
这政策一出台,老百姓心里肯定乐开了花,终于能有点盼头了,不用担心颗粒无收,饿肚子了。 想想看,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总算能留下点粮食过日子了,这政策简直是雪中送炭啊! 虽然只留下一成,但聊胜于无,至少能保证温饱,这在当时可是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这政策的出台,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估计之前赋税太重,民不聊生,所以才出台这个政策来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总之,"元帝太兴元年,始制九分食一",这短短一句话,背后可是包含着许多信息啊,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统治者对民生的关注,虽然程度有限,但也是个进步。 这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单从政策本身来看,它确实体现了一种“与民同乐”的理念,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各位领导,大家好!这儿有一份官职等级表,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级别,那是相当高的!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还有其他一些同级别的官员,都属于这一级。
第二级别,也挺厉害的!特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其他大将军和持节都督们,都排在这儿。
第三级别,就稍微靠后一些了。侍中、散骑常侍、尚书令、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还有那些征讨、镇守一方的将军,级别最高到龙骧将军,光禄大夫,以及其他卿、尹,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领军、护军,还有县侯,都属于这一级。
第四级别,官职就更细致一些了。从二卫到五校尉,从宁朔将军到五威将军、五武将军,四中郎将,那些管兵的刺史,戎蛮校尉,御史中丞,都水使者,还有乡侯,都在这一级。
第五级别,这级的官员也比较多。给事中、黄门、散骑、中书侍郎、谒者仆射,三将,积射将军、强弩将军,太子中庶子,庶子,三卿,率,从鹰扬将军到陵江将军,那些不领兵的刺史,郡国太守,内史,相,还有亭侯,都属于这一级。
第六级别,官职名称开始变得更复杂了。尚书丞、郎,治书侍御史,侍御史,三都尉,博士,抚军以上及持节都督领护长史,司马,公府从事中郎将,廷尉正,监,评,秘书著作丞,郎,王国三卿,师,友,文学,那些县里年薪一千石以上的官员,太子门大夫,殿中将军,司马督,各种各样的护军,还有阙内侯,都在这一级。
第七级别,官职就更基层一些了。谒者,殿中监,其他卿、尹的副手,太子太傅、太子詹事、率的副手,那些年薪六百石的军长史、司马,各府参军,戎蛮府的长史、司马,公府掾属,太子洗马,舍人,食官令,还有那些年薪六百石的县令,都属于这一级。
第八级别,就更低了。内台正令史,郡丞,县里的署长,以及各种各样的宣威将军以下的官员,都在这一级。
第九级别,是最低的一级了。内台书令史,外台正令史,县里的署丞,尉,都在这一级。至于那些新设立的官职,不在这个表里的,就根据他们的实际职务级别来安排,这是上面规定的。
话说这“太宰”啊,是个一人担任的官职。周武王的时候,周公旦最先担任这个职位,主要负责治理国家,是六卿之首,地位那是相当高。不过到了秦朝、汉朝、魏朝,这官职就不太稳定,有时有,有时没。到了晋朝,他们又按照《周礼》的规定,重新设立了三公,这三公里,太师排第一。可景帝觉得“太师”这名字听着不太顺耳,就用“太宰”代替了,所以说啊,这太宰其实就是古代的太师。想当年殷纣王时期,箕子当过太师;周武王时期,姜太公也当过太师;到了周成王时期,周公也当过,周公去世后,毕公接替了他。西汉初期,这太师的官职没设立,直到平帝时期才重新设立,孔光担任了这个职位。到了东汉,这官职又被废除了。献帝时期,董卓当过太师,后来董卓被杀了,这官职也就再次废除了。魏朝也没设这个官职。晋朝呢,因为之前有太师的先例,所以就设立了太宰,安平王孚担任了这个职位。
接下来咱们说说“太傅”。这官职也是一人担任。周成王时期,毕公担任过太傅。汉高后元年,王陵首次担任这个职位。
再来说说“太保”,也是一人担任的官职。殷太甲时期,伊尹担任过太保;周武王时期,召公担任过太保;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舜首次担任这个职位。到了东汉到魏朝,这官职又没了,直到晋朝才重新设立。这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他们负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讲究治国之道,调和阴阳,要是没合适的人选,这职位就空着。他们主要职责就是辅助君主,用道德和正义来引导君主。
最后,咱们说说“相国”。这官职是汉高帝十一年才设立的,萧何第一个担任,当时丞相的职位被废除了;萧何死后,曹参接任,曹参死后,相国的职位又被废除了。魏国的齐王把晋景帝封为相国。晋惠帝时期,赵王伦当过相国;愍帝时期,南阳王保当过相国;安帝时期,宋高祖当过相国;顺帝时期,齐王也当过相国。从魏晋时期开始,这相国就不是普通臣子的职位了,地位变得非常高。
丞相,就一个人。殷商汤王用伊尹当右相,仲虺当左相。秦悼武王二年,才开始设立丞相这个官职呢。丞,就是辅佐的意思;相,就是帮助的意思。悼武王的儿子昭襄王一开始让樗里疾当丞相,后来又设了左右丞相。汉高祖刘邦刚开始的时候,只设了一个丞相;十一年后,改名叫相国。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又设了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又恢复只设一个丞相。哀帝元寿二年,又改名叫大司徒了。汉朝的首都长安后来就不设丞相了。直到献帝建安十三年,才又重新设立丞相。魏朝和西晋初期又废除了。惠帝时期,赵王伦篡位,让梁王肜当丞相。永兴元年,又让成都王颖当丞相。愍帝建兴元年,让琅邪王睿当左丞相,南阳王保当右丞相;三年后,让王保当相国,王睿当丞相。元帝永昌元年,让王敦当丞相,想把司徒荀组调到太尉,把司徒府的官属都并到丞相府,让王敦留守,但王敦没同意。成帝时期,让王导当丞相,取消了司徒府,改成了丞相府,王导死后,丞相的职位被取消了,又恢复了司徒府。宋朝世祖初期,让南郡王义宣当丞相,司徒府还是照旧存在。
太尉,也是一个人。从上到下管理叫尉。主要管军事,郊祀的时候负责亚献,皇帝大丧的时候负责在南郊报告谥号。尧的时候舜就当过太尉,汉朝沿袭了这个制度。武帝建元二年的时候取消了。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取消了大司马,设立太尉来代替。灵帝末年,让刘虞当大司马,太尉的职位还保留着。
司徒,也是一个人。主要管民政,郊祀的时候负责检查祭祀用的牲畜,皇帝大丧的时候负责安置梓宫。少昊氏的时候用鸟的名字来命名官职,祝鸠氏就当过司徒。尧的时候舜也当过司徒。舜当了皇帝后,任命契当司徒。契的玄孙的孙子叫微,也当过夏朝的司徒。周朝的时候,司徒是地官,掌管邦教。汉朝西京初期没有设立司徒。哀帝元寿二年,取消了丞相,设立了大司徒。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去掉了“大”字。
司空呢,就一个人管着水利和土地的事儿,郊祀的时候负责打扫清理乐器,国君死了,就负责指挥将士填埋墓穴。传说舜当皇帝的时候,就让禹当司空。契的儿子冥也做过夏朝的司空。殷商的汤王任命咎单为司空。到了周朝,司空是冬官,掌管全国政务。西汉初期没设这个官职,汉成帝绥和元年才把御史大夫改名叫大司空;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改回御史大夫了;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把“大”字去掉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又把司空给撤了,改设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虑卸任后,这个位置也没再补上。魏朝初期,又重新设立了司空。
大司马,也是一个人,管着军事。司,就是主管的意思;马,指军事。传说尧的时候,弃做了后稷,还兼管着司马。周朝时,司马是夏官,掌管国家政务。项羽同时任命曹无咎和周殷为大司马。汉朝初期也没设这个官职,直到汉武帝元狩四年才设立大司马。一开始就叫司马,有人觉得汉朝已经有千人队司马这个官职了,所以加了个“大”字。后来又设了司空,又因为县里的官吏里也有个管监狱的叫狱司空的,所以司空也加了个“大”字。王莽篡权时,觉得汉朝没有小司徒,就决定把司马、司徒、司空三个官职都加个“大”字。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撤销了大司马,用太尉代替。魏文帝黄初二年,又恢复了大司马的官职,让曹仁担任,而太尉的官职仍然保留。
大将军,也是一个人,所有将军都管着征战打仗的事儿。周朝的制度,天子有六支军队。晋献公的时候,改成了两支军队,公亲自统领上军。将军这个官职,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楚怀王派三支军队进入函谷关,宋义是上将军。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西汉时期,大司马的官职比大将军大。东汉时期,大将军是独立的官职,地位在三司之上。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从大将军升为太尉,这就说明大将军的地位在三司之下了。后来大将军的地位又回到了三司之上。晋景帝当大将军的时候,他的叔叔孚当太尉,孚上奏说要改大将军的地位在太尉之下,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晋武帝当政的时候,安平王孚当了太宰,郑冲当了太傅,王祥当了太保,义阳王望当了太尉,何曾当了司徒,荀顗当了司空,石苞当了大司马,陈骞当了大将军,一下子八个公爵同时存在,就唯独缺个丞相。
话说有个叫宜禄的黑奴,到了汉朝的时候,丞相府里只要有点什么事要汇报,一到官署就喊“宜禄”,这都成习惯了。丞相府下设三个长史。丞相要是生病了,御史大夫得带着一帮官员一连三天去问候他的起居,等丞相病好了,皇上就派尚书令或者光禄大夫送去一头牛,还有上等的好酒。汉景帝时期,三公要是生病了,皇上会派中黄门去问候病情。到了魏晋时期,就派黄门郎去了,要是比较重视的话,就派侍中去。曹操当丞相后,只设了左右两个长史。汉朝的东京太傅府下设十个掾属,一个御属,十二个令史,具体分管啥事,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从太尉到各个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都各设一个长史,将军们还各设一个司马,就太傅没设长史。
太尉府下设24个掾属,西曹负责府里文书的处理,东曹负责官员的升迁调动,户曹负责人口户籍、祭祀和农业生产,奏曹负责起草奏章,辞曹负责处理诉讼案件,法曹负责邮驿和行程安排,尉曹负责兵卒的调动和运输,贼曹负责处理盗贼案件,决曹负责刑法,兵曹负责军事,金曹负责货币、盐铁,仓曹负责粮仓,黄阁主簿负责审核各种事务。此外还有一个御属,负责为太尉驾车,还有22个令史,其中有阁下、记室、门下令史,其他的令史具体负责什么,史书上没记载。这24个掾属,除去东西曹,还有10个曹,也就是说每个曹各设一个掾属,加起来一共24个。
司徒府下设31个掾属,一个御属,35个令史。司空府下设29个掾属,一个御属,31个令史。司空府还另外设了个负责道路桥梁的掾。其他的官职名称,史书上没记载,我们也无从得知了。
汉朝的时候,东京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手下,那可是人不少呢!从事中郎有两个,掾和属下加起来二十九个,御属一个,令史三十个。骑兵将军和卫将军呢,从事中郎也是两个,掾和属下二十个,御属一个,令史二十四个。负责兵务的是兵曹掾史,负责请假的是禀假掾史,还有个外刺奸,专门管抓坏人,负责执法。
要是这些将军带兵出去打仗,那营地里就分五部,每部都有个校尉和个军司马;部下再分成曲,每个曲有个军候;曲下再分成屯,每个屯有个屯长。如果没校尉,那就只有军司马了。还有军假司马和军假候,要是另设营地,那就叫别部司马。其他将军要是出征打仗,府里就没固定编制了,但也有一些部曲司马和军候带兵。大将军以下的掾属和三府的官员数量,史书上没写全,缺失了不少信息。你看,设有令史和御属,这跟三府是一样的;但那些只写着“掾史”的,就只有掾,没有属,更没有令史和御属,跟三府就不一样了。
魏朝初期,公府的官员情况,史书上记载得也不完整。到了晋景帝当大将军的时候,他手下设了十个掾,西曹、东曹、户曹、仓曹、贼曹、金曹、水曹、兵曹、骑兵曹各一人,但没有属下。魏元帝咸熙年间,晋文帝当相国的时候,相国府的官员就多了去了:中卫将军、骁骑将军、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个,主簿四个,舍人十九个,参军二十二个,参战十一个,掾和属加起来三十三个。东曹一个掾,一个属;西曹一个属;户曹一个掾,两个属;贼曹一个掾,两个属;金曹一个掾,一个属;兵曹一个掾,一个属;骑兵两个掾,一个属;车曹一个掾,一个属;铠曹一个掾,一个属;水曹一个掾,一个属;集曹一个掾,一个属;法曹一个掾,一个属;奏曹一个掾,一个属;仓曹两个属;戎曹一个属;马曹一个属;媒曹一个属,这些加起来一共三十三个。另外还有散属九个,总共四十二个人。
晋朝初期,凡是官位从公卿以上,都要配备长史、西阁祭酒、东阁祭酒、西曹掾、东曹掾、户曹属、仓曹属、贼曹属各一人;如果兼管兵务,还要再加设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如果是担任持节都督的,就要配备参军六人。
安平献王孚当上太宰后,又增加了掾属各十人,还新设了兵曹、铠曹、士曹、营军曹、刺奸曹五个部门,每个部门都配备一人,这样算下来,一共增加了十个人。
杨骏当上太傅后,祭酒的人数增加到四人,掾属增加到二十人,兵曹还被细分成左兵曹、右兵曹、法兵曹、金兵曹、田兵曹、集兵曹、水兵曹、戎兵曹、车兵曹、马兵曹十个部门,每个部门都配备一人,这样又增加了二十个人。
赵王伦当上相国后,设置了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各四人,参军二十人,主簿、记室督、祭酒各四人,掾属四十人,东西曹又增加了属员,其余十八个部门也都配备了掾,这样又增加了四十个人。
总之,这些部门都配备了御属、令史、学干。御属主要负责记录事情。
到了东晋时期,各级官员配备的长史、仓曹掾、户曹属、东西阁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各二人,御属二人,令史人数不定。如果兼管兵务,就配备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参军人数不定;如果官职更高,还要再加设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各四人,掾属四人,仓曹增加属员,户曹增加掾员。东晋时期官员的配备,最豪华的也就是这样了。
长史、司马、舍人,这些都是秦朝的官职。从事中郎、掾、属、主簿、令史,这些是西汉的官职,比如陈汤担任大将军王凤的从事中郎就是个例子。御属、参军,则是东汉的官职,孙坚当过车骑参军事。以前在府里当官,对上司没啥敬意也没事,直到晋朝的时候,太原人孙楚当了大司马石苞的参军,他很轻慢石苞,这才开始规定要对上司尊敬。祭酒,是晋朝的官职,汉朝的吴王刘濞就当过刘氏的祭酒。祭祀嘛,酒是根本,长辈主持,所以才叫祭酒。汉朝的侍中,魏朝的散骑常侍,地位高的都兼任祭酒。公府的祭酒,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得名的。
长史、从事中郎管着官吏,司马管着军队,主簿、祭酒、舍人管着府里的内务,参军、掾、属、令史管着各个部门的事务。司徒府如果没公卿,就只设舍人,司徒府是常设的,职权和别的府不一样。司徒府有左右长史各一人,左西曹掾、属各一人,其他的就都一样了。其他府衙,有公卿就设这些官职,没有就撤掉。晋元帝当镇东大将军和丞相的时候,设从事中郎,人数不固定,分管各个部门,有录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等等。参军方面,有谘议参军两人,负责谏言和讨论政事,这是江左地区刚开始设立的,是从军谘祭酒演变来的。宋高祖当宰相的时候,只设谘议参军,人数也不固定。
现在各个部门的参军,有录事、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刑狱贼曹、城局贼曹、法曹、田曹、水曹、铠曹、车曹、士曹、集、右户、墨曹,一共十八个部门的参军。那些不具体负责某个部门的参军,人数也不固定。江左地区刚开始的时候,晋元帝镇东丞相府有录事、记室、东曹、西曹、度支、户曹、法曹、金曹、仓曹、理曹、中兵、外兵、骑兵、典兵、兵曹、贼曹、运曹、禁防、典宾、铠曹、田曹、士曹、骑士、车曹参军。东曹、西曹、度支、金曹、理曹、典兵、兵曹、贼曹、运曹、禁防、典宾、骑士、车曹这十三曹,现在已经没了,只剩下十二曹了。后来又增加了直兵、长流、刑狱、城局、水曹、右户、墨曹这七个部门。宋高祖当宰相的时候,把中兵、直兵合并成一个参军,但部门还是两个。现在小府不设长流参军,而是设禁防参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府里设行参军,晋朝太傅司马越府里也设行参军、兼行参军,后来逐渐都加上了“长兼”二字。正式任命就叫参军事,府里临时任命就叫行参军。晋朝末年以后,参军事、行参军都有各自的任命文书。行参军下面就是长兼行参军。参军督护,是江左地区设立的,本来都管着军队,有自己的部属,现在没有了。
公府的长史、司马,俸禄是千石;从事中郎,六百石;东西曹掾,四百石;其他掾,三百石;属,二百石。
特进啊,这是西汉时期设立的一个官职,后来东汉、魏晋时期也沿用,算是加官,享受本官的待遇,出行不用带兵。晋惠帝元康年间,特进的级别排在那些公爵之下,骠骑将军之上。
骠骑将军,就只有一个。汉武帝元狩二年,第一次任命霍去病担任骠骑将军。西汉的制度里,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的官位在丞相之后。
车骑将军,也是只有一个。汉文帝元年,第一次任命薄昭担任车骑将军。鱼豢(yú huàn)说:“魏朝的时候,车骑将军担任都督,级别和四征将军一样。如果他不当都督,即使拿着皇帝的符节统领四征将军,他的地位也和前后左右那些杂号将军一样。如果他被调回朝廷做文官,那他的级别就和三司(尚书、仆射、御史大夫)差不多了。”到了晋朝和宋朝,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就不再受四征将军管辖了。
卫将军,也只有一个。汉文帝元年,第一次任命宋昌担任卫将军。这三个将军的官位都次于三司。汉章帝建初三年,第一次让车骑将军马防和三司平起平坐,从那时起,才有了将军和三司平起平坐的先例。汉朝末年,奋威将军;晋朝的江右伏波将军、辅国将军,都升格了,和三司平起平坐。从江左(东晋)开始,将军中,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四镇将军以上,或者那些被加官的将军,以及其他官职中,左右光禄大夫以上,都可以和三司平起平坐,低于这个级别的就不行了。
咱先说说“都督”这官职吧,它没个固定的人数。汉朝开始派使者的时候,才有了“持节”的说法。光武帝刘秀刚当皇帝那会儿,四处征战,就临时设置了督军御史,不过后来这职位就取消了。到了建安年间,曹操当丞相时,才开始派大将军督军,比如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征讨孙权回来,夏侯惇就督领着二十六支军队。魏文帝黄初二年,才正式设立了都督诸州军事的官职,有的都督还兼任刺史。三年后,曹真当了上军大将军,还都督中外诸军事,并且被赐予黄钺,那可是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了。晋朝宣帝征讨蜀汉的时候,也加封了大都督的称号。晋文帝的时候,也一度都督中外诸军,后来还被加封为大都督。
晋朝的时候,官职等级是这样的:都督诸军最高,监诸军次之,督诸军最低。使持节的级别最高,持节次之,假节最低。使持节可以杀掉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杀没官职的人,如果涉及军事,持节的权力就和使持节一样大了;假节只能在军事上杀掉违反军令的人。晋朝以后,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位非常重要,只有王导当过。宋朝的时候,臣子可没这个职位。不过,江夏王义恭曾经被赐予黄钺,这可是拥有生杀大权的象征,不是一般臣子能享有的待遇。
接下来咱们说说“征”字开头的将军。这四个将军,每个职位都只有一人。汉献帝初平三年,马腾当过征东将军;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岑彭当过征南将军;同样是建武年间,冯异当过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嘛,鱼豢说这四个征将军是曹操设立的,官阶是二千石,黄初年间,他们的地位仅次于三公。汉朝以前的征将军和其他的将军、裨将之类的官职差不多。
然后是“镇”字开头的将军,每个职位也只有一人。后汉末年,曹操当过镇东将军;刘表当过镇南将军;汉献帝初平三年,韩遂当过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的记载就比较少了。
最后是中军将军、镇军将军和抚军将军,每个职位也只有一人。汉武帝时,公孙敖当过中军将军,当时这只是个杂号将军。魏国时,陈群当过镇军将军,司马懿当过抚军将军。这三个将军的地位和那四个镇字开头的将军差不多。
话说这古代的将军职位,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多得数不清。比如安东将军,只有一个,汉朝末年陶谦当过这个;安南将军、安西将军也各只有一个,安西将军在汉朝末年,段煨当过。安北将军也只有一个。有个叫鱼豢的学者说过,这“镇北将军”和“四安将军”(安东、安南、安西、安北)都是魏朝黄初年间到太和年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这四个将军也是魏朝才设立的,各只有一个。
还有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这四个将军职位啊,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末时期,秦汉两朝一直沿用,到了光武帝建武七年的时候,曾经取消过,后来魏朝又恢复了。
征虏将军,这个职位是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才有的,当时祭遵担任过。冠军将军,这名字的来历可有意思了,最早是楚怀王任命宋义为卿子冠军,所以冠军将军这个名称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魏朝正始年间,文钦当过冠军将军兼扬州刺史。辅国将军,汉献帝的时候,伏完当过这个。宋朝太宗时期,改名为辅师将军,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龙骧将军,是晋武帝时期,王浚担任的。
东中郎将,汉灵帝时期,董卓当过;南中郎将,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植当过;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也是汉献帝建安年间,曹彰当过北中郎将。这四个中郎将,据何承天说,都是后汉时期设立的。
建威将军,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耿弇当过,不过他是当的建威大将军。振威将军,后汉初期,宋登当过;奋威将军,西汉时期,任千秋当过;扬威将军、广威将军、建武将军都是魏朝设立的。振武将军,西汉末年,王况当过;奋武将军,后汉末年,吕布当过;扬武将军,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马成当过;广武将军,晋朝江左地区设立的。
鹰扬将军,建安时期,曹操任命曹洪担任这个职位。折冲将军,也是建安时期,曹操任命乐进担任。轻车将军,汉武帝时,公孙贺担任过。扬烈将军,建安时期,虚授给了公孙渊。宁远将军,晋朝江左地区设置的。材官将军,汉武帝任命李息担任。伏波将军,汉武帝征讨南越时设立,路博德担任过。
接下来说凌江将军,这是魏国设立的。从凌江将军以下,还有宣威、明威、骧威、厉威、威厉、威寇、威虏、威戎、威武、武烈、武毅、武奋、绥远、绥边、绥戎、讨寇、讨虏、讨难、讨夷、荡寇、荡虏、荡难、荡逆、殄寇、殄虏、殄难、扫夷、扫寇、扫虏、扫难、扫逆、厉武、厉锋、虎威、虎牙、广野、横野、偏将军、裨将军,总共四十个将军称号。其中,威虏将军,汉光武帝任命冯俊担任;虎牙将军,盖延担任过,还升任了虎牙大将军;横野将军,耿纯担任过;荡寇将军,建安时期,满宠担任过;虎威将军,于禁担任过。其他的将军职位,有些是东汉和魏国设立的,现在有的设立,有的则不设立。
从左右前后将军以下到这四十个将军称号,只有四个中郎将各一人,其余的都没有固定员额。从车骑将军以下,担任刺史、都督以及仪同三司的官员,设置官职就像领兵一样;但是,如果只是都督,不是仪同三司的,就不设从事中郎,只设一个功曹,负责管理文书,地位在主簿之上,这是汉末的官职。汉朝的东京司隶有功曹从事史,这和各州的治中差不多,就是沿用了这个名称。功曹参军一人,协助记室,地位在户曹之上。监以下的官职不设谘议、记室,其他的都一样。宋太宗以后,皇子、皇弟即使不是都督,也设记室参军。那些小号将军,是为大郡边境守将设置辅助官员的,也设长史,其他的都一样。
太常呢,就一个人管。舜当皇帝的时候,就让伯夷负责掌管三礼,这个职位就是这么来的。到了周朝,这个职位叫宗伯,属于春官,负责掌管国家的礼仪。秦朝改名叫奉常,汉朝沿用这个名字。汉景帝中六年的时候,又改名叫太常。应劭说:“想要国家兴盛,长久存在,所以叫它太常。”西汉的时候,这个职位一般都由忠孝敬慎的列侯担任,东汉就不一定非得是列侯了。
博士这个职位,班固说,是秦朝就有的官职。史书上记载,其实早在战国六国时期,很多国家都有博士,负责通晓古今。汉武帝建元五年,才正式设立了五经博士。到了宣帝、成帝时期,《五经》的学派和解释方法逐渐增多,每经只设一名博士。到了东汉首都洛阳,一共十四个博士。具体来说,《易经》有施、孟、梁丘、京氏四位博士;《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位博士;《诗经》有齐、鲁、韩三位博士;《礼经》有大戴、小戴两位博士;《春秋》有严、颜两位博士。这十四个博士里,最聪明、最有威望的那位,就当祭酒。魏晋西朝的时候,博士的人数是十九个,东晋初期减少到九个,那时候已经不知道他们分别负责哪部经书了。元帝末年,又增加了《仪礼》和《春秋公羊传》各一名博士,一共十一个。后来又增加到十六个,不再分管哪部经书了,都叫太学博士。他们的俸禄是六百石。
国子祭酒一个人,国子博士一个人,国子助教十个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算一部经书,《论语》和《孝经》合算一部,一共十部经书,助教们分管这些经书的教学。国子这个名称,是周朝就有的,周朝有师氏的官职,就是现在的国子祭酒。晋朝初期重新设立了国子学,用来教学生,但它隶属于太学。晋朝初期,国子助教有十五个人,到了东晋,人数减少了。从宋朝开始,如果国子学不设立,那么助教就只设一个人,而祭酒和博士这两个职位还是一直有的。
太庙令,一个人。丞,一个人。这两个职位都是西汉设立的。西汉首都长安叫长,东汉首都洛阳叫令。太庙令下辖24个斋郎。
明堂令,一个人。丞,一个人。丞这个职位是东汉首都洛阳才设立的;令这个职位是宋太祖赵匡胤大明时期设立的。
太祝令,就一个人,下面还有个丞,负责祭祀,念祝词,迎接送走神仙。这太祝啊,是周朝就有的官职了。汉朝西京的时候,设了太祝令、太祝丞,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叫庙祀。到了汉朝东京,又改回太祝了。
太史令,也是一个人,下面有个丞。他们管着天上的星星月亮、时间日期,还有吉利不吉利的事儿,一年到头了,就上报新的历法。太史啊,是夏商周就有的老官职了,周朝的时候,管着国家的六种典章制度,负责确定一年的开始,按顺序把月份、日子告诉全国各地。那时候还有冯相氏,管天文次序;保章氏,管天文。现在的太史,其实就是把周朝的太史、冯相、保章三个官职合在一起了。汉朝西京的时候叫太史令,汉朝东京的时候有两个丞,其中一个在灵台办公。
太乐令,一个人,下面有个丞,管所有跟音乐有关的事儿。周朝的时候叫大司乐。汉朝西京的时候叫太乐令,汉朝东京的时候叫大予乐令,魏朝又改回太乐令了。
陵令,每个陵墓都配一个人,这是汉朝就有的官职。
乘黄令,一个人,管皇帝坐的车和安车的马匹。这是魏朝才设立的官职。从博士到乘黄令,都归太常管。
光禄勋,就一个人管,下面还有一个丞协助他。这“光禄勋”三个字啊,“光”是明亮的意思,“禄”是爵位的意思,“勋”是功劳的意思。秦朝的时候叫郎中令,汉朝沿用了这个称呼。汉武帝太初元年,才改名叫光禄勋。光禄勋管着三个署的郎官,这些郎官拿着戟,负责守卫宫殿,开关门。光禄勋住在宫里,地位跟御史差不多,他的办公地点在殿门外,叫光禄外部。祭祀的时候,光禄勋负责主持三献之礼。到了魏晋时期,光禄勋就不再住在宫里了,三个署的郎官也没了,只有在宫里朝会的时候,才用这个官衔。如果有人被二台(指御史台和廷尉)弹劾,就要通知光禄勋禁止他入宫,解除禁令也一样要通过光禄勋。这“禁止”的意思就是不让这个人进宫殿,因为光禄勋管着宫殿的大门嘛,所以宫殿的门禁到现在还归光禄勋管。晋哀帝兴宁二年,光禄勋这个官职被取消了,并入了司徒。到了孝武帝宁康元年,又重新设立了。
汉朝的东京三个署的郎官,每年要从四科举荐优秀人才,选拔茂才二人,四行二人。后来三个署被取消了,但光禄勋还是按照老规矩举荐四行人才,一般都是些衣冠楚楚的子弟。这三个署分别是五官署、左署、右署,每个署都设有中郎将来管理。各郡举荐孝廉来担任这三个署的郎官,五十岁以上的就安排到五官署,其他的就分到左右两署。总的来说,郎官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个等级,没有固定人数,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万人。
左光禄大夫和右光禄大夫,这两个官职是晋朝初期设立的。光禄大夫,秦朝的时候叫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叫光禄大夫;晋朝初期又设立了左右光禄大夫,但光禄大夫这个官职还是保留了下来。光禄大夫佩带银章青绶,地位高的还可以佩带金章紫绶,那就叫金紫光禄大夫了。以前这个官职的俸禄相当于二千石。
中散大夫是王莽设立的,东汉沿用了这个官职。西汉的大夫都没有固定人数,主要负责议论政事。东汉的时候,光禄大夫三人,中大夫二十人,中散大夫三十人。魏朝以后,这些官职又没有固定人数了。从左光禄大夫以下的官职,都是养老的,没什么实权。中散大夫的俸禄是六百石。
卫尉这个官职,就一个人担任,下面还有两个丞协助。主要负责宫门守卫的兵力部署,这是秦朝就有的官职。汉景帝初期,改名为中大夫令。后来,到了汉后元一年,又恢复了卫尉的名称。到了晋朝,江右地区(长江以南地区)负责冶炼铸造,管辖着三十九个冶炼厂,户口有五千三百五十户。这些冶炼厂都在长江北边,只有梅根和冶塘两个冶炼厂在长江以南,属于扬州管辖,不归卫尉管。卫尉这个官职,在江左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一段时间内是没有的,直到宋孝建元年才重新设立。以前只有一个丞,宋世祖又增加了一个丞。
廷尉,就一个人当这个官,下面配一个丞。主要负责审理案件,判处刑罚。所有案件都必须呈报朝廷,大家一起讨论决定,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军事案件和普通案件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所以叫廷尉。传说舜当皇帝的时候,咎繇担任这个职位,就是廷尉的雏形。周朝的时候,大司寇是主管刑罚的官员,秦朝则称之为廷尉。汉景帝中六年的时候,改名为大理。汉武帝建元四年,又改回廷尉。汉哀帝元寿二年,又改回大理。到了汉朝东京都城建立后,又改回廷尉了。
廷尉正和廷尉监,各一个人,都是秦朝就有的官职。本来还有左右监,汉光武帝时期取消了右监,只留下左监;魏晋以后,干脆就叫监了。廷尉评也一个人,汉宣帝地节三年,开始设立左右评。汉光武帝时期取消了右评,只留下左评;魏晋以后,干脆就叫评了。廷尉正、监、评这几个官职,都要对廷尉卿表示尊敬。廷尉正和廷尉监的俸禄是千石,廷尉评是六百石。廷尉律博士,也是一个人,是魏武帝刚建立魏国时设立的。
大司农,一个人担任,下面配一个丞。主要负责皇室的粮食、牲畜等供给。传说舜当皇帝的时候,命弃担任这个职位,就是大司农的雏形。周朝的时候叫太府,秦朝叫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一年,改名为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大司农。晋哀帝末年,大司农和都水被合并取消了,到了孝武帝时期又恢复了。汉朝的时候,大司农下面有两个丞,魏朝以后就只有一个丞了。
太仓令,一个人担任,下面配一个丞,这是秦朝就有的官职。到了晋朝江左地区,又设立了东仓丞和石头仓丞,各一个人。
导官令,一个人担任,下面配一个丞,负责管理皇室的米粮。汉朝东部地区也设立了这个官职。“导”的意思是选择,选择最好的米粮供给皇室,所以叫导官令。司马相如在《封禅书》里写道:“导一茎六穗于庖”。
籍田令,就一个人,还有一个丞。他们负责耕种宗庙和社稷的田地,在周朝叫甸师。汉文帝刚即位的时候设立了籍田,设令、丞各一人。汉朝的东京和魏国时期都没有这个职位。晋朝武帝泰始十年又恢复了这个职位。江左地区,宋太祖元嘉年间又设立了。从太仓到籍田令,都归司农管。
少府,就一个人,还有一个丞。负责管理皇帝穿戴用的东西。这是秦朝的官职,汉朝沿袭下来。少府掌管宫廷的钱财,用来供养皇帝的私生活,所以叫少府。晋哀帝末年,少府和丹阳尹合并精简了。孝武帝时期又恢复了。
左尚方令、丞各一人,右尚方令、丞各一人,都负责制造兵器。这是秦朝的官职,汉朝沿袭下来。在周朝相当于玉府。晋朝江右地区有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三个机构,江左地区自此以后就只有一个尚方了。宋高祖登基后,用相府的一部分改建成一个部门,配属给台省,叫做左尚方,而原来的尚方就叫右尚方了。又用相府的细作部门改建成一个部门,沿用原来的名字,设令一人,丞二人,归属门下省。世祖大明年间,改名为御府,设令一人,丞一人。御府,在汉朝的时候负责管理宫女和奴婢制作皇帝内衣和洗涤衣物的事务,魏晋时期还保留这个职务,江左地区就取消了。后来,后废帝初年,取消了御府,设立中署,归属右尚方。汉朝东京的太仆属官里有个考工令,负责兵器、弓弩、刀铠等,做好了就交给执金吾送到武库,还负责织造丝带等杂工。尚方令只负责制作皇帝用的刀、带、剑等精美的器物。所以说,考工令相当于后来的尚方,尚方令相当于后来的中署了。
东冶令,一个人,还有一个丞。南冶令,一个人,还有一个丞。汉朝有铁官,晋朝改称令,负责管理工匠冶炼铸造,隶属卫尉。江左地区以后,精简了卫尉,改隶属少府。宋朝虽然设有卫尉,但冶官仍然隶属少府。江南各郡县有铁矿的地方,有的设冶令,有的设丞,大多是吴国时期设立的。
平准令,一个人,还有一个丞。负责染织,这是秦朝的官职,汉朝沿袭下来。汉朝隶属司农,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隶属少府的。宋顺帝即位后,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改名为染署。
话说古代有个官职叫将作大匠,就一个人管着,下面还有个副手。主要负责土木工程的事儿。秦朝的时候,这个官职叫将作少府,汉朝沿用了这个名字。到了汉景帝中六年的时候,改名叫将作大匠。汉光武帝中元二年的时候,这个官职被撤了,让谒者来管这事儿。到了汉章帝建初元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个官职。到了晋朝以后,需要的时候就设立,不需要的时候就撤销。
接下来说说大鸿胪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接待和引见诸侯王。秦朝的时候叫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改名叫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叫大鸿胪。“鸿”就是大的意思,“胪”就是陈列的意思。晋朝的江左地区一开始撤销了这个官职,需要的时候就临时设立,事情办完就撤销。
然后是太仆,掌管皇家的车马。这个官职是周穆王设立的,秦朝沿用了下来。《周官》里说,校人管马,巾车管车,后来设立太仆,就把这些职能都合并了。晋朝的江左地区,这个官职有时设有时不设,宋朝以后就彻底取消了。只有在举行郊祀大典的时候,才临时设立太仆,负责牵马,典礼结束后就撤销。
再来说说太后三卿,每个职位都只有一人。应氏写的《汉官》里说:卫尉、少府是秦朝的官职;太仆是汉成帝设立的。这三个官职都跟着太后,级别在正卿之上,如果没太后,这三个官职也就没了。魏朝的时候改了汉朝的制度,把这三个官职放在九卿之下。晋朝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把它们放在同级别的卿之上。
最后是皇后身边的官职——大长秋,皇后有,就设这个官职;皇后没有,就撤销。秦朝的时候叫将行,汉景帝中六年改名叫大长秋。韦曜解释说:“长秋,是皇后的内官,‘秋’是阴气的开始,‘长秋’取其终而长,希望它长久。”从太常到长秋这些官职,都设有功曹、主簿、五官这几个职位。汉朝的东京各郡也有五官掾,就是沿用了这个名称。汉朝规定,卿的官阶都是中二千石,丞是一千石。
尚书,是个古老的官职。舜帝让龙担任纳言,就是尚书的职务。《周官》里提到的司会,郑玄说,跟现在的尚书差不多。秦朝的时候,少府派四个官员在宫殿里负责处理文书,所以叫尚书。尚,就是主管的意思。汉朝初期,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书,合称六尚。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尚冠、尚衣之类的官职就已经有了。秦朝的时候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到了汉朝初期,这些官职都归属于少府,一直以来都是文官系统。古代重视武官,让擅长射箭的人掌管事务,所以叫仆射。仆射,就是侍奉射箭事务的人。秦朝的时候有一些左右曹的官员,官职没有具体的事务,将军、大夫以下都可以担任这个官职。汉武帝时期,让左右曹的官员分担尚书的奏章处理工作。昭帝登基后,霍光主管尚书事务;成帝初期,王凤主管尚书事务。汉朝的京城,每当皇帝即位,都会设立太傅,主管尚书事务,太傅去世后就取消这个职位。
晋朝康帝时期,何充辞去录尚书的职位时上奏说:“咸康年间,分设三个录尚书的职位,王导掌管其中一个,荀崧、陆晔各管六个事务。”这样算下来好像有二十四项事务,如果只有二十项,那么荀崧、陆晔各管六项,王导管什么呢?如果王导总管,荀崧、陆晔分管,那又不能说王导只管其中一项了。后来每次都设两个录尚书的职位,都说各管六项事务,这样就只有十二项了。这十二项到底是什么,不清楚。晋朝的江右地区有四个录尚书,就是四个官员一起处理事务。江右的张华和江左的庾亮都曾参与处理尚书的七项事务,具体是什么事务也不清楚。后来何充辞去录尚书的职位后,又参与处理尚书事务。录尚书的职务没有不总管的。王肃注《尚书》“纳于大麓”时说:“尧将舜安排在尊贵的官职上,总管万机政务。”凡是级别很高的将军、刺史,都可以由尚书省任命使用,但不能擅自罢免或晋升。宋朝世祖孝建年间,为了避免权力外泄,取消了录尚书的职位。大明末年又恢复设置。此后,录尚书的职位时置时省。汉献帝建安四年,任命执金吾荣郃为尚书左仆射,卫臻为尚书右仆射。两个仆射分设,是从那时开始的。
汉成帝建始四年,正式设立尚书,员额四人,增加的丞也为四人。尚书的四个部门分别是:常侍曹,负责处理公卿的事务;二千石曹,负责处理郡国二千石官员的事务;民曹,负责处理百姓的奏章;客曹,负责处理外国和少数民族的事务。光武帝时期,将二千石曹分为两个部门,又将客曹分为南主客曹和北主客曹,并将常侍曹改名为吏曹,这样就有了六个尚书部门。减少了两个丞,只保留了左右两个丞。应劭的《汉官》里说:“尚书令、左丞总管纲纪,所有事务都由他们统管。仆射、右丞负责掌管借贷钱粮。三公尚书两人,负责掌管全国年终的赋税;吏曹负责选举和祭祀;二千石曹负责水旱灾害、盗贼、诉讼、刑法;客曹负责羌、胡等少数民族的朝会,以及皇帝出巡时的护驾;民曹负责修缮、工程、盐池、苑囿。吏曹的职位很重要,很多人因此得到升迁。”可见,汉末尚书部门的名称和职能与光武帝时期已经有所不同。魏朝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个尚书部门。晋朝初期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个尚书部门。武帝咸宁二年,取消了驾部尚书,四年后又恢复设置。太康年间,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个尚书部门。惠帝时期,又增加了右民尚书。尚书部门一直保持在六个,不知道当时取消了哪个部门。江左地区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五个尚书部门。宋高祖初期,又增加了都官尚书。如果有右仆射,就不设置祠部尚书。世祖大明二年,设置了两个吏部尚书,同时取消了五兵尚书,后来又恢复设置一个吏部尚书。顺帝升明元年,又恢复设置了五兵尚书。
哎,说白了,尚书令那是最高领导,管着所有部门的大事;仆射和尚书们,就分管各个部门了。
左仆射管着殿中省和主客省这两个部门;吏部尚书管着吏部、删定、三公、比部这四个部门;祠部尚书管着祠部和仪曹这两个部门;度支尚书管着度支、金部、仓部、起部这四个部门。
左民尚书管着左民省和驾部这两个部门;都官尚书管着都官、水部、库部、功论这四个部门;五兵尚书管着中兵省和外兵省这两个部门。以前还有骑兵、别兵、都兵这三个部门,所以才叫五兵尚书。
总共五个尚书、两个仆射、一个尚书令,这八个人,就叫“八坐”。 要是修建宗庙宫室什么的,那就另外设立一个起部尚书,事情办完了就撤掉。
汉成帝设立了四个尚书,但是当时没有尚书郎的正式记载。《汉仪》里记载,尚书郎一共四人,一人负责匈奴单于的营地事务,一人负责羌夷地区的人民管理,一人负责户籍和开垦田地,一人负责钱财的运输和调拨。匈奴单于在宣帝时期归顺朝廷,到了成帝时期又跑到北边去了。所以那个负责匈奴单于营地事务的尚书郎,很可能是在光武帝时期才设立的,当时负责的是南匈奴。 《汉官》里说,尚书郎一共三十六人,不知道是哪位皇帝增加了人数。这样算下来,一个尚书就管着六个尚书郎。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起草文书,处理政务。刚开始是郎中,满一年就升侍郎。尚书寺在建礼门内。尚书郎值班的时候,官府会提供青色和白色的细绢做的被子,也有用棉絮做的。还会提供帐篷、毡子、褥子、枕头,太官提供食物,汤官提供饼干和水果等等,还配给一个尚书伯和两个女侍,都是挑选长得漂亮标致的,她们负责烧香、保管衣服,在明光殿奏事。明光殿的墙壁用胡粉涂抹,画着古代的贤人和英雄人物,用红色的朱砂铺地,叫做丹墀。尚书郎嘴里含着鸡舌香,这样在奏事答对的时候,口气会比较香。奏事的时候要和黄门侍郎互相作揖行礼。黄门侍郎说“知道了”之后,就出去了。皇帝穿的季节性衣服会赏赐给尚书令的仆人,尚书丞和郎每月会得到一对红色的管状毛笔和一丸上好的墨。
魏朝的时候,尚书台下设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别兵、都兵、考功、定科,一共二十三曹。青龙二年发生军事变故,尚书令陈矫建议增设都官、骑兵两曹,一共变成了二十五曹。晋朝西迁后,尚书台下设有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主客、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北主客、南主客,一共三十四曹;后来又增设了运曹,一共三十五曹。晋朝东迁初期,取消了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运曹这十曹,主客、中外兵各只设一曹,剩下的十七曹。到康帝、穆帝时期,又取消了虞曹、二千石两曹,还剩下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十八曹。后来又取消了主客、起部、水部三曹,还剩十五曹。宋高祖初期,又增加了骑兵、主客、起部、水部四曹,一共十九曹。太祖元嘉十年,又取消了仪曹、主客、比部、骑兵四曹。十一年,又恢复了。十八年,对曹郎进行了增减调整,把删定曹放在左民曹上面,这应该是魏朝的定科曹。三十年,又增设了功论曹,放在都官曹下面,删定曹上面。宋太宗时期,取消了骑兵曹。现在一共是二十曹。三公、比部负责法令制度;度支负责财政预算,度是衡量,支是分配;都官负责军事和刑狱;其他各曹的职责,都和名称相符。
古代规定,从朝廷高官到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员,遇到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尚书郎这些大官,都要下车避让,等这些大官过去了才能走。现在尚书官员上朝和下班的时候,路上禁止行人通行,这还是沿袭了以前的规矩。汉朝时还有规定,丞、郎要称呼尚书为“明时”,郎官要称呼左右丞为“左君”、“右君”。郎官以下还有都令史、令史、书令史、书吏等职位。汉朝的东京(洛阳)尚书令史有十八个人,晋朝初期正令史有一百二十人,书令史有一百三十人。从晋朝到现在,这些官职的人数时多时少,很难说得准。《汉仪》里记载有丞相令史,令史这个官职,大概是西汉就有的。晋朝西朝(长安)有位尚书都令史叫朱诞,可见都令史这个职位存在很久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尚书差不多。
晋朝西朝的八位尚书左右丞和尚书郎,每天早晚都要去都坐朝(朝会),而江左(东晋)只有早上上朝。这八位官员初次上任时,都要在都坐朝上互相行礼,升迁后又要再次行礼,这是汉朝的旧制。现在只有这八位官员升迁时行礼,丞郎之间不再互相行礼了。尚书令的俸禄是一千石,仆射和尚书的俸禄是六百石,丞和郎的俸禄是四百石。
武库令,只有一人,掌管军械,是秦朝就有的官职。到了汉朝,归属于执金吾。晋朝初期取消了执金吾,从此武库令就归属于尚书库部了。
车府令,只有一人,另设一名丞,也是秦朝就有的官职。汉朝、魏朝、晋朝都归属于太仆。太仆这个官职取消后,就归属于尚书驾部了。
上林令,只有一人,另设一名丞,是汉朝的官职。汉朝西京(长安)的上林苑里,有八位丞、十二位尉、十位池监。丞、尉都归属于水衡都尉,池监归属于少府。汉朝东京(洛阳)的上林苑也设有上林苑令及丞各一人,隶属于少府。晋朝的江左(东晋)没有这个官职。宋朝世祖大明三年又恢复了这个官职,隶属于尚书殿中曹和少府。
材官将军,只有一人,另设一名司马,负责管理工匠和土木工程。汉朝的左右校令,就是干这个的。魏朝时,又设立了材官校尉,负责全国的木材事务。晋朝的江左(东晋)把材官校尉改名为材官将军,同时取消了左校令。现在材官将军隶属于尚书起部和领军。
大家好,咱们今天来聊聊古代的“侍中”这个官职。简单来说,就是皇帝身边四个贴身侍卫,负责处理奏章,随时待在皇帝左右,回答问题,提出建议。皇帝出巡的时候,其中一人要扛着皇帝的印玺陪着。宫里的大小事情,基本上都归他们管。周公在《立政》里说的“常伯”,指的就是这个职位。
“侍中”这个官职,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的丞相史。当时有五个官员在宫殿东厢来回走动,处理奏章,所以叫“侍中”。到了汉朝的西京,这个职位的人数就多了,甚至能达到几十人,都在皇宫里当差,负责管理皇帝的车马、服饰,甚至连皇帝的便器都归他们管。汉武帝时期,孔安国当了侍中,因为他是儒生,皇帝破例让他负责保管御用唾壶,可见当时这个职位多么受重视!侍中这个职位,资历深的人可以升任仆射。到了东汉,侍中又归少府管辖,人数也没固定。他们的职责还是侍奉皇帝,协助处理各种事务,回答皇帝的提问。皇帝出巡时,通常由最懂规矩的人扛着传国玉玺和斩白蛇剑陪乘,其他人则骑马跟在御驾后面。光武帝时期,把仆射改成了祭酒。汉朝时期,侍中和宦官一样,都住在宫里。
但是,汉武帝时期,有个叫莽何罗的侍中竟然图谋不轨,带着刀子要造反!自此以后,侍中就不再住在宫里了,只有有事才进宫,事情办完就出来。后来王莽当政,侍中又住回宫里了,和宦官住在一起。到了章帝元和年间,侍中郭举和后宫的人勾搭上了,还拿着佩刀吓唬人,结果被杀了。这件事之后,侍中就再次被赶出宫了。魏晋时期,侍中的人数固定为四人,另外再加一些别的官职,不再受人数限制,品级相当于二千石。
益州、宁州、广州、交州、越州,这些地方啊,咱们一个个来说。先说益州刺史,这是汉武帝从梁州分出来的,管辖范围跟梁州不一样,下辖29个郡,128个县,户口有5万3千1百4十一户,人口24万8千2百9十三人。从京城到这儿,走水路要9970里。
然后是蜀郡太守,这个官职是秦朝设立的。晋武帝太康年间,改名叫成都国,后来又改回去了。管辖5个县,户口1万1千9百2户,人口6万8千7十六人。成都令,郫令,繁县令,鞞县令,这些都是汉朝就有的县。鞞县,汉朝和晋朝的《太康地志》都叫它牛鞞县,属于犍为郡,不过何志(注:指何氏所著的地理志)说晋穆帝时期才有的。永昌令,是孝建二年用迁来的百姓设立的。
广汉太守,是汉高祖六年设立的。《晋太康地志》上说它属于梁州。管辖6个县,户口4千5百8十六户,人口2万7千1百4十九人。从益州到这儿陆路600里,从京城走水路9900里。雒县令,什邡令,郪县令,新都令,这些都是汉朝就有的县。新都县,晋武帝时曾被封为王国,太康六年又降为县,属于广汉郡。阳泉令是蜀郡从绵竹分出来的。伍城令,是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立的,太康六年撤销,七年又恢复了。何志说是刘氏设立的。
巴西太守,谯周的《巴记》记载,建安六年,刘璋把巴郡垫江以北的地方分出来设立了巴西郡。徐志说这是南阳的流民迁徙到蜀汉后才设立的,晋武帝才设立的,这说法不对。本来它属于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才划给益州。何志说梁州和益州都没有这个郡。巴西郡管辖9个县,户口4千9百5十四户,人口3万3千3百4十六人。阆中令,汉朝就有的县,属于巴郡。西充国令,《汉书地理志》说巴郡有充国县,《续汉郡国志》说和帝永元二年,从阆中分出来设立充国县,这两个说法不一样。《晋太康地志》说西南有两个充国县,都属于巴西郡。南充国令,谯周的《巴记》记载,初平六年,从充国县分出来设立南充国县。
安汉县,是个老县城了,以前属于巴郡。
汉昌县,是和帝永元年间才设立的。
晋兴县,徐志的书里没记载啥时候建的。
平州县,是晋武帝太康元年,因为当地老百姓归顺朝廷才设立的。
怀归县和益昌县,徐志的书里也没记载啥时候建的。
梓潼太守,根据《晋太康地志》记载,是刘氏从广汉分出来的。以前属于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划归益州。《永初郡国》里还提到汉德县和新兴县,徐志的书里也提到了,但说法一样。徐志说,新兴县是义熙九年设立的;汉德县是老县城。但是查了查,两汉时期压根儿没汉德县这地方,《晋太康地志》和王隐的书里都有记载,估计是刘氏设立的。而且益州和梁州压根儿就没这个郡。梓潼郡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三十四户,人口两万一千九百七十六人。
涪县,汉朝时候就有的老县城了,属于广汉郡。
梓潼县,也是汉朝时候就有的老县城,属于广汉郡。
西浦县,徐志的书里说义熙九年设立的。
万安县,徐志的书里说是老县城,但是两汉和晋朝的史书上都没记载,有点奇怪。
巴郡太守,是秦朝设立的。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七百三十四户,人口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三人。从郡里到州治,水路一千八百里,陆路五百里,另外还有水路两千二百里;到京都,水路六千里。
江州县和临江县,都是汉朝时候就有的老县城。
垫江县,也是汉朝的老县城,献帝建安六年划归巴西郡,刘禅建兴十五年又恢复原状了。
枳县,也是汉朝的老县城。
遂宁太守,《永初郡国》里记载有,但是何氏的书里没有,徐志说这是个老县城。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三百二十户。
巴兴县,徐志的书里没记载啥时候建的,估计是李氏设立的。
德阳县,西汉没有,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里都记载属于广汉郡。
广汉县,汉朝的老县城,属于广汉郡。蜀汉的时候好像也有这个县,但具体是哪个,不太清楚。
晋兴县,徐志的书里没记载啥时候建的。
江阳太守,是刘璋从犍为郡分出来的。后来地盘丢了,就搬到武阳去办公了。管辖四个县,户口一千五百二十五户,人口八千二十七人。
江阳县,汉朝的老县城,属于犍为郡。
绵水县和汉安县,另有记载。(此处略过)
常安县,是晋孝武帝时期设立的。
话说有个怀宁太守,管辖的地区原来是秦朝和雍州的流民居住的地方,后来晋安帝登基后才正式设立的。这地方原本属于南秦,到了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才划归益州管辖。一共管着三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三百一十五户,人口是五千九百五十人,行政中心设在成都。
接下来是始平令,这个咱们以后再说。西平令,《永初郡国》里直接说是西平,何志的记载里说它原来属于天水郡,叫西县。万年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属于冯翊郡。宁蜀太守,《永初郡国》里记载有这个地方,何志的记载里却没有,徐广的记载里说这是以前就有的。对了,《永初郡国》和徐广的记载里都有西垫江县,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宁蜀太守管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六百四十三户。
广汉令,这个咱们以后再说,顺便说一句,遂宁郡也有个广汉县。广都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属于蜀郡。升迁令,《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它属于汶山郡。西乡令,它原来叫南乡,属于汉中郡,晋武帝太康三年才改名叫西乡。
越巂太守,这个官职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以前是邛都国的地盘,何志的记载里没有这个地方。它管辖八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三百四十九户。邛都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新兴令,《永初郡国》里记载有这个县。台登长、晋兴长、会无长、卑水长、定莋长,这些都是汉朝就有的县。苏利长,汉朝的时候叫苏示,后来改名叫苏利。
汶山太守,《晋太康地志》记载这是汉武帝设立的,孝宣帝地节三年并入蜀郡,后来刘氏又重新设立了这个官职。它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一百七户,人口是六千一百五人。离州府一百里地,离京都一万多水路。都安侯相,这是蜀地设立的官职。晏官令,何志的记载里说是魏国平定蜀地后设立的,但是《晋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
南阴平太守(阴平郡咱们以后再说),永嘉年间因为战乱,这里的人迁移到这里,就归属了这里,行政中心设在苌阳。它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二百四十户,人口是七千五百九十七人。阴平令,这个咱们以后再说。绵竹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属于广汉郡。犍为太守,汉武帝建元六年设立,是为了管理开辟夜郎国后设立的。它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三百九十户,人口是四千五十七人。离州府九十里地,离京都一万多水路。武阳令、南安令、资中令、僰道令,这些都是汉朝就有的县。
治官令,是晋安帝义熙十年设立的。简单来说,就是晋安帝义熙十年的时候,设立了一个叫治官的地方,开始管理地方事务了。
始康县的太守,是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任命的,当时有很多关中和陇西的流民。始康县管辖四个县,总共一千六百三十户人家,四千二百二十六口人,县衙设在成都。 始康县令也是晋安帝任命的。新城子县令、谈县令、晋丰县令,这些都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
晋熙县的太守,也是晋安帝时期任命的,当时有很多秦州的流民。晋熙县管辖两个县,总共七百八十五户人家,三千九百二十五口人。晋熙县令、苌阳县令,这些也都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
晋原县的太守,是李雄把蜀郡分出来一部分,叫做汉原,后来晋穆帝改名叫晋原。晋原县管辖五个县,总共一千二百七十二户人家,四千九百六十口人。从州府到晋原县陆路一百二十里,从京都到晋原县水路一万里。江原县和临邛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都属于蜀郡。
晋乐县,根据何志的记载,以前属于沈黎。但是《晋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沈黎郡和晋乐县。徙阳县,汉朝的时候就迁徙过,属于蜀郡,东汉的时候属于蜀郡属国都尉。《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徙阳县属于汉嘉郡。汉嘉县,以前是汉朝的青衣县,属于蜀郡,汉顺帝阳嘉二年改名。刘氏建立了汉嘉郡,晋朝的时候,长江以西还是郡,长江以东就改成县了。
宋宁县的太守,是文帝元嘉十年,因为吴营的侨民才设立的。宋宁县管辖三个县,总共一千三百六户人家,八千三百四十二口人,县衙设在成都。欣平县、宜昌县、永安县,都是和宋宁县同时设立的。
安固县的太守,是张氏在凉州设立的。晋哀帝的时候,很多百姓逃难到蜀地,所以才设立了这个县,原本属于南秦郡,文帝元嘉十六年才划归益州。安固县管辖六个县,总共一千一百二十户人家,六千五百五十七口人,距离州府一百三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里。略阳县(另有记载),桓陵县是张氏设立的。临渭县,《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略阳县。清水县(另有记载),下邽县,何志记载是汉朝的老县,但是考证后发现二汉和晋朝都没有这个县。兴固县,是何志记载新设立的县。
话说南汉中太守的设置,根据《晋地记》记载,是在孝武帝太元十五年,由梁州刺史周琼上表设立的。而根据《起居注》记载,南汉中原本属于梁州,元嘉十六年就已经存在了。《永初郡国》也记载南汉中属于梁州,管辖的县与《起居注》记载的相同。综合《永初郡国》和《起居注》来看,南汉中郡是在太元年间设立的,而何志的记录里却没有这个郡,所以应该是永初之后被撤销了,到了大明三年才重新设立。南汉中郡管辖五个县,总户数一千八百四十四户,人口五千二百四十六人。
南长乐令、南郑令、南苞中令、南沔阳令、南城固令,这些县令的设置都跟南汉中郡同时进行的。
北阴平太守的设置,根据记载,它原本属于秦州,在文帝元嘉二十六年才被划入。不过,《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录里,秦州、梁州、益州都没有北阴平郡的记载。北阴平郡管辖四个县,总户数一千五百三十户,人口六千七百六十四人。阴平令的设置情况前面已经提到了。南阳令、桓陵令、顺阳令的设置,都是因为当地南阳白民和安固郡居民的迁徙而设立的。
武都太守的设置情况另有记载,《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录里,益州也没有武都郡。武都郡原本属于秦州,也是因为居民迁徙而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总户数九百八十二户,人口四千四百一十人。武都令、下辩令、汉阳令都是沿用汉朝旧名的。略阳令、安定令则是因为当地居民迁徙而设置的,分别对应汉朝的略阳郡和安定郡。
新城太守是何志记录中新分设于广汉郡的,管辖两个县,总户数七百五十三户,人口五千九百七十一,距离州府(此处缺失)距离京都九千五百三十里。北五城令、怀归令都是何志记录中新设立的。南新巴太守的设置情况另有记载,《起居注》记载新巴郡是文帝元嘉十二年,因为剑南地区的居民迁徙而设立的。何志的记录里也记载了新巴郡的新设,但新巴居民原本属于梁州,设立后才被划入。南新巴郡管辖六个县,总户数一千七十户,人口二千六百八十三人。新巴令、晋城令、晋安令都是何志记录中晋安帝时期设立的。
汉昌县令,何氏的记载说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桓陵县令,何氏的记载说是晋哀帝时期设立的。但是根据《起居注》记载,南新巴郡是元嘉十二年设立的。何氏说这些县是新设立的,那就说明之前并没有这个郡,而他却说这些县是晋哀帝、安帝时期设立的,这说法不太靠谱。
绥归县令,何氏的记载里没有。徐氏有记载,但没有说明设立的具体时间。南晋寿郡太守,梁州原本就有晋寿郡,文帝元嘉十二年,在剑南地区用侨民设立了一个新的晋寿郡。这个郡管辖五个县,户口一千零五十七户,人口一千九百四十三人。距离州府一百二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多里。晋寿县令(另有记载)。兴安县令(另有记载)。兴乐县令,汉朝、魏朝都没有这个县。《晋太康地记》记载:“元康元年改名,原名白马县,属汶山郡。”何氏的记载说是汉朝旧县。但是查阅汉朝益州的资料,并没有找到白马县。邵欢县令(另有记载)。白马县令(另有记载)。
宋兴郡太守,文帝元嘉十年,废除建平营后设立的。管辖南陵、建昌两个县。何氏的记载里没有南陵县,却有南汉、建忠县。徐氏的记载里没有建忠县,却有永川县,何氏说建忠县是新设立的。这个郡管辖三个县,户口四百九十六户,人口一千九百四十三人,郡治设在成都。南汉县令,何氏记载说是晋穆帝时期设立的,原来属于汉中郡,后来迁徙到这里。建昌县令,何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永川县令,徐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南宕渠郡太守,徐氏记载说这是南中地区的居民在蜀地建立的。根据《起居注》,它原来属于梁州,元嘉十六年才划归益州。《永初郡国》记载梁州有宕渠郡,管辖三个县,和这个记载一致,但是没有“南”字,何氏的记载和这个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这个郡元嘉十六年才划归益州,那么何氏的记载应该在益州部分,这说法也有问题。南宕渠郡管辖三个县,户口五百四户,人口三千一百二十七人。宕渠县令,汉朝和《晋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巴郡。汉兴县令,汉朝、魏朝都没有这个县,《晋地志》有记载,属于兴古郡。宣汉县令,前汉没有,后汉属于巴郡,《晋太康地志》没有记载。天水郡太守(另有记载),《永初郡国》和何氏的记载里益州都没有这个郡。徐氏的记载和现在的情况一致。管辖三个县,户口四百六十一户。宋兴县令,徐氏的记载里没有说明设立的时间。上邽县令(另有记载)。西县长(另有记载)。
江阳太守的职位,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何志这个人,以前流落到蜀地,现在又回到家乡担任这个郡守。他管辖着两个县,一共一百四十二户人家,七百四十口人。江阳郡距离州府一千五百八十里,距离京都八千九百里,路途遥远啊。
汉安县,西汉没有这个县,东汉属于犍为郡,《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它属于江阳郡。绵水县,是晋孝武帝时期设立的。
沈黎郡太守,根据《蜀记》记载:“汉武帝元鼎十一年,把蜀地西部的邛莋地区分出来设立沈黎郡,十四年又撤销了。”但是仔细想想,元鼎六年到十一年,这时间对不上。而且,在汉朝和晋朝的史书里都没有记载这个郡,只有《永初郡国》里有记载。徐(注:指徐广)说这是个旧郡。沈黎郡管辖四个县,一共六十五户人家。
城阳县,徐广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兰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越巂郡,史书上写的是“阑”,《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旄牛县,西汉属于蜀郡,东汉属于蜀郡属国都尉,而《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汉嘉郡。
宁州刺史,是晋武帝太始七年设立的。当时把益州南中的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个郡分出来,设立了宁州。太康三年又撤销了宁州,改设南夷校尉。到了惠帝太安二年,宁州又重新设立,并且增加了牂牁、越巂、朱提三个郡。成帝咸康四年,又把牂牁、夜郎、朱提、越巂四个郡分出来设立安州,没多久安州就被撤销了,宁州也跟着被撤销,越巂郡又回到了益州。现在宁州管辖着十五个郡,八十一县,一万两千五百十三户人家。距离京都一万三千三百里,真是远啊!
建宁太守,汉朝的时候是益州郡滇王国,后来刘氏改了名字。它管辖着十三个县,一共两千五百六十二户人家。味县,是汉朝的旧县。同乐县,是晋武帝时期设立的。谈槁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牂牁郡,晋武帝时期又重新设立了。牧麻县,是汉朝的旧县,古书上写的是“牧靡”。漏江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牂牁郡,晋武帝时期又重新设立了。同濑县,是汉朝的旧县,“同”字古时写作“铜”。昆泽县,是汉朝的旧县。新定县,《晋太康地志》有记载。存<马邑>,《晋太康地志》有记载。同并县,是汉朝的旧县,西汉时写作同并,属于牂牁郡。晋武帝咸宁五年撤销了,哀帝时期又重新设立了。
万安县,在长江以南。
毋单县,是汉朝的老县,以前属于牂牁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这地方的归属,古籍记载不一样呢。
新兴县,也在长江以南。
晋宁太守,是晋惠帝太安二年,把建宁郡西部七个县划出来,成立了益州郡,后来晋怀帝又改了名字。这个益州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六百三十七户。离州府七百三十里,离京都水路一万三千七百里,那可是相当远啊!
建伶县,也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连然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滇池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谷昌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秦臧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这里缺失了一些内容)
俞元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记载。
双柏县,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建宁郡。
牂牁太守,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管辖六个县,户口一千九百七十户。离州府一千五百里,离京都水路一万二千里,路途遥远啊。
万寿县,是晋武帝设立的。
且兰县,是汉朝的老县,叫且兰,但《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
故毋敛县,是汉朝的老县。
晋乐县,在长江以南设立的。
丹南县,也在长江以南设立的。
新宁县,何、徐(指何氏、徐氏两位作者)的书里没记载,是后来才设立的。
平蛮太守,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把牂牁、朱提、建宁三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立了平夷郡,后来为了避开桓温的名字而改名。管辖两个县,户口二百四十五户。离京都水路一万三千里,真是远在天边啊!
平蛮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所以才叫平夷县。
鄨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
夜郎太守,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把牂牁、朱提、建宁三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立的。管辖四个县,户口二百八十八户。离州府一千,离京都水路一万四千里,这距离,够远的!
夜郎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
广谈县,《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牂牁郡。
谈乐县,在长江以南设立的。
咱们先说谈柏县,这是汉朝的老县了,属于牂牁郡。
接下来是朱提郡的太守,是刘氏在犍为郡分出来的。它管着五个县,一共一千一百户人家。离州府七百二十里,离京都水路一万四千六百里。
朱提县,西汉的时候属于犍为郡,东汉的时候属于犍为属国都尉。
堂狼县,西汉属于犍为郡,“狼”字应该读作“琅”。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里都记载它属于朱提郡。
临利县,是江左时期才设立的。
汉阳县,西汉属于犍为郡,东汉没有这个县,不过《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朱提郡。
南秦县,原本叫南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的名。
南广郡的太守,是晋怀帝从朱提郡分出来的。它管着四个县,一共四百四十户人家。离州府水路二千三百里,离京都水路一万四百里。
南广县,也是汉朝的老县了,属于犍为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朱提郡。
新兴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它啥时候设立的。
晋昌县和常迁县,都是江左时期设立的。
建都郡的太守,是晋成帝从建宁郡分出来的。它管着六个县,一共一百七十户人家。离州府二千里,离京都水路一万五百里。
新安县、经云县、永丰县、临江县、麻应县、遂安县,这些都是晋成帝时期设立的。
西平郡的太守,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把兴古郡的东边地区分出来设立的。何志的书里说这是晋成帝设立的,不对。《永初郡国》和何志的书里都有西宁县,说这是晋成帝设立的,但现在已经没有了。西平郡管着五个县,一共一百七十六户人家。离州府水路二千三百里,离京都水路一万五千三百里。
西平县、温江县、都阳县,何志的书里都说这是晋成帝设立的。不过根据《晋起居注》记载,太康二年设立了兴古郡的都唐县,这可能就是都阳县。
晋绥县和义成县,何志的书里都说这是晋成帝设立的。估计这五个县都是和郡一起设立的。
最后是西河阳郡的太守,是晋成帝从河阳郡分出来的。它管着三个县,一共三百六十九户人家。离州府二千五百里,离京都水路一万五千五百里。
芘苏县,以前汉朝的时候属于益州郡,后来汉朝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都记载它属于永昌郡。“芘”字应该读作“比”。 简单来说,就是芘苏县的归属地变来变去的。
成昌县令,是晋成帝在位的时候设立的。建安县令也是晋成帝在位的时候设立的。
东河阳太守,这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把永昌郡和云南郡分出来的时候设立的。《永初郡国》里还提到一个西河阳,管着楪榆、遂段、新丰三个县,不过何氏和徐氏的记载里没有这三个县。(据考证,遂段、新丰这两个县在汉朝和晋朝都没有。)东河阳县一共管两个县,户口一共一百五十二户,距离州府两千里的路程,距离京都水路一万五千里。东河阳县令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史书上没说清楚,可能跟郡一起设立的吧。
楪榆县令,汉朝的时候属于益州郡,后来汉朝和《晋太康地志》里都记载它属于永昌郡和云南郡。《前汉书》里“楪”字写作“叶”。云南太守,根据《晋太康地志》记载,以前属于永昌郡。何氏和刘氏的记载说,云南郡是分建宁郡和永昌郡设立的。云南郡管五个县,大概有三百八十一户人家,距离州府一千五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四千五百里。云南县令,汉朝的时候属于益州郡,后来汉朝和《晋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永昌郡和云南郡。
云平县令,是晋武帝咸宁五年设立的。东古复县令,汉朝的时候属于越巂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云南郡,还说跟姑复县在一起。《永初郡国》和何氏的记载里都提到东古复县,但是没说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西古复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但没说设立时间。
兴宁太守,是晋成帝把云南郡分出来后设立的。管辖两个县,户口七百五十三户,距离州府一千五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四千五百里。梇栋县令,汉朝的旧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云南郡。青蛉县令,汉朝的旧县,属于越巂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云南郡。
兴古太守,汉朝的旧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原来是牂牁郡。何氏和刘氏的记载说,兴古郡是分建宁郡和牂牁郡设立的,也就是说,后汉末年的时候被合并了。兴古郡管辖六个县,户口三百八十六户,距离州府两千三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六千里。漏卧县令,汉朝的旧县,属于牂牁郡。宛暖县令,汉朝的旧县,属于牂牁郡,原名叫宛温,是桓温改的名。
律高县,以前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后来被撤销了。晋武帝咸宁元年的时候,因为建宁郡修云县和俞元县之间有很多流民,所以又重新设立了律高县。不过,修云县和俞元县,在汉朝的时候可没有。
西安县,是东晋时期才建立的。句町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南兴县也是东晋时期才建立的。梁水太守府,是晋成帝的时候,从兴古县分出来设立的。它管辖着七个县,户口有431户。距离州府有3000里的水路,距离京都有16000里的水路。梁水县,是和郡同时设立的。
腾休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兴古郡,何志的书里却说它属于建宁郡。后来晋武帝采纳了兴古郡的说法,所以它就归属兴古郡了。西隋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兴古郡。顺便说一句,“西隋”有时也写作“西随”。毋棳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益州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兴古郡。后来刘氏改名为西丰县,晋武帝泰始五年又改回毋棳县。
新丰县和建安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它们是什么时候设立的。镡封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牂牁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兴古郡。广州刺史府,是吴国孙休永安七年,从交州分出来设立的。它管辖着17个郡,136个县,户口有49726户,人口有206694人。距离京都有5200里的水路。南海太守府,是秦朝设立的。秦朝灭亡后,尉佗占据了这里,直到汉武帝元鼎六年才归属交州。它管辖着10个县,户口有8574户,人口有49157人。
番禺县,是汉朝的老县。熙安县,是文帝时期设立的。增城县,西汉没有,东汉才有。博罗县,是汉朝的老县。西汉和东汉时期都写作“傅”字,《晋太康地志》写作“博”。酉平县,《永初郡国》里有记载。龙川县,是老县。怀化县,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绥宁县,是文帝时期设立的。高要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苍梧郡,后来文帝时期被废除了。始昌县,是文帝时期设立的。
苍梧郡太守的职位,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根据《永初郡国》记载,苍梧郡下辖高要、建陵、宁新、都罗、端溪、抚宁六个县。建陵和宁新县是吴国时期设立的;都罗县是晋武帝时期从建陵县分出来的;晋武帝太康元年,把新宁县改名为宁新县;端溪和抚宁县最早见于《永初郡国》的记载。高要县,何志的记载里没有,其他记载和《永初郡国》一致。徐志的记载里没有建陵、宁新、抚宁三个县。何志和徐志的记载里都有怀熙县。思安、封兴、荡康、侨宁四个县,我怀疑是宋朝末年才设立的。现在苍梧郡一共管辖十一个县,户数六千五百九十三户,人口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三人。从郡治到州治的水程是八百里,到京都的水程是五千五百九十里。
广信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猛陵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怀熙县,是魏文帝时期设立的。思安县,《永初郡国》有记载,何志的记载里把它和封兴、荡康、侨宁等县一起归属晋康郡,徐志的记载里则把它归入其他郡。封兴县,《永初郡国》有记载,何志的记载里把它和思安、荡康、侨宁等县一起归属晋康郡,徐志的记载里则把它归入其他郡。荡康县,《永初郡国》有记载,何志的记载里把它和思安、封兴、侨宁等县一起归属晋康郡,徐志的记载里则把它归入其他郡。侨宁县,《永初郡国》有记载,何志的记载里把它和思安、封兴、荡康等县一起归属晋康郡,徐志的记载里则把它归入其他郡。遂成县,《永初郡国》有记载。丁留县,是晋武帝太康七年,因为苍梧地区的蛮夷归顺才设立的,原本的字写作“丁溜”,溜的读音和留相同。广陵县,《永初郡国》有记载。武化县,徐志以前的记载里没有,我怀疑是宋朝末年才设立的。
晋康郡太守的职位,是晋穆帝永和七年从苍梧郡分出来设立的,郡治在元溪。而《永初郡国》记载的郡治在龙乡。何志的记载里没有龙乡县,龙乡县应该是晋朝末年才设立的。元嘉二十年前,龙乡县和端溪县合并了。《永初郡国》还记载了封兴、荡康、思安、辽安、开平五个县。何志的记载里没有辽安和开平两个县,其他记载和《永初郡国》一致。封兴、荡康、思安、辽安、开平这五个县,应该是晋朝末年设立的,在元嘉二十年前被裁撤了。现在晋康郡一共管辖十四个县,户数四千五百四十七户,人口一万七千七百一十人。从郡治到州治的水程是五百里,到京都的水程是五千八百里。
端溪县,是汉朝的老县了,何志的书里说是苍梧郡的,徐志的书里也这么说。
晋化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估计是晋朝末年才设立的。都城县,何志的书里说是在晋朝初期,从建陵县分出来的,但现在已经没有建陵县了。《太康地志》里只记载了都罗县和武城县。
乐城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徐志的书里倒是有的。宾江县和说城县也是一样,何志没记载,徐志有。元溪县,《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苍梧郡。阮县,《永初郡国》里记载有这个县。侨宁县,何志说它是汉朝的老县,但是查了汉朝的《地理志》和《郡国志》,都没找到。不过苍梧郡确实是有侨宁县的。
安遂县、永始县、武定县,这三个县都是文帝时期设立的。文招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徐志的书里记载有两个文招县,一个属于绥建郡,一个属于晋康郡。熙宁县,何志的书里没记载,徐志的书里倒是有的。
新宁郡太守,是在晋穆帝永和七年,从苍梧郡分出来的。《永初郡国》里记载有平兴县和永城县,何志和徐志的书里都有永城县,但是没有平兴县。这两个县应该都是晋朝末年设立的。平兴县可能在元嘉二十年之前就撤销了,永城县可能在大明八年之后撤销了。何志的书里还记载了熙宁县,说是新设立的,应该是文帝时期设立的。徐志的书里没有记载熙宁县,所以它可能在元嘉二十年之后就撤销了。现在这个郡总共有十四个县,户口数是两千六百五十三户,人口一万五千一百十四人。距离州府六百二十里,距离京都五千六百里。
南兴县,何志说它是汉朝的老县,但是查了汉朝的《地理志》、《郡国志》和《晋太康地志》,都没找到。不过《永初郡国》里倒是记载有这个县。临允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合浦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苍梧郡。何志的书里说,这是吴国时期划归苍梧郡的。
新兴县、博林县、甘东县、单牒县、威平县,这五个县,《永初郡国》里都有记载,但是何志的书里没有记载它们是何时设立的。龙潭县、平乡县、城阳县、威化县、初兴县,这五个县都是文帝时期设立的。抚纳县和归顺县,徐志的书里记载有这两个县。
永平郡的太守,是在晋穆帝升平五年,从苍梧郡分出来设立的。《永初郡国》记载,永平郡下辖雷乡、卢平、员乡、逋宁、开城五个县,应该和郡同时设立。但是何氏、徐氏的志书里没有雷乡和员乡,却多了一个熙平县,说是新设立的,我怀疑这是晋文帝时期设立的。雷乡和员乡应该是在宋元嘉二十年以前被撤销的;卢平、逋宁、开城这三个县,则应该是在宋大明八年以后被撤销的。现在永平郡管辖七个县,大概有1690户,17220口人。距离州府水路一千二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五千四百里。
安沂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但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丰城县的县令,是吴国时期设立的,属于苍梧郡。《永初郡国》把安沂县和丰城县放在一起,应该是宋朝初期合并了的。何氏的志书里有记载,应该是元嘉年间又重新设立的。
苏平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徐氏的志书里写的是“藉平”。
田叔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夫宁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武林县的县令,是晋文帝时期设立的。
郁林郡的太守,秦朝的时候是桂林郡,属于尉佗,汉武帝元鼎六年重新设立,并改了名字。《永初郡国》记载,郁林郡下辖安远、程安、威定(这三个县的详细情况另有记载)、中胄、归化五个县。中胄县,我怀疑就是桂林郡的中溜县。归化县,在汉朝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都没有记载,我怀疑是东晋时期才设立的。何氏的志书里没有中胄和归化这两个县,其余三个县都属于桂林郡,徐氏的志书记载也一样。现在郁林郡管辖十七个县,大概有1121户,5727口人。距离州府水路一千六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七千九百里。
布山县,是汉朝的旧县。
领方县,是汉朝的旧县,吴国改名叫临浦县,晋武帝时期又恢复了旧名。
阿林县,是汉朝的旧县。
郁平县,吴国时期设立,叫阴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为郁平县。
新邑县,是吴国时期设立的。
建初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徐氏的志书记载也一样。
宾平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威化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新林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龙平县的县令,《永初郡国》有记载,何氏的志书里没记载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一开始,这个地方叫安始令,吴国的时候改名叫建始,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改了名字。
怀安令,何志吴的记载里改过名字,但之前叫啥,不清楚。《吴录》和《太康地志》里都没记载怀安县,只有《永初郡国》里有。
然后是晋平令,吴国时叫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绥宁令,《永初郡国》说它跟方县一起管辖,何志的书里没有,徐志的书里有。
归代令,徐志的书里有记载。
中胄令,徐志的书里也有记载。
建安令,《永初郡国》里有,何志的书里没有,徐志的书里有。
桂林太守管辖的地方,本来就是个县,属于郁林郡。吴国孙皓凤皇三年,郁林郡被分开了,治所在武熙县,具体啥时候搬的,不清楚。《永初郡国》记载这里还有常安、夹阳两个县。夹阳县是晋武帝太康元年从龙冈分出来的。常安县,《太康地志》里有记载,但王隐的书里没有。何志和徐志的书里,这两个县都没记载。现在这里一共七个县,户口五百五十八户,人口两千二百五十人。到州府的水路一千五百七十五里;到京都的水路六千八百里。
中溜令,是汉朝的老县了,属于郁林郡,《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
龙定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在桂林的龙冈设立的,估计就是它。《永初郡国》、何志、徐志的书里都说是龙定。
武熙令,原来叫武安,应该是吴国设立的,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以前也属于郁林郡。
阳平令,《永初郡国》、何志、徐志的书里都有记载。何志说这是新设立的。仔细想想,晋武帝太康元年,桂林设立了洋平县,估计就是它。
安远令,是晋武帝太康六年设立的,属于郁林郡。《永初郡国》里也说它属于郁林郡,何志和徐志的书里也是这么说的。
程安令,《永初郡国》说它属于郁林郡,何志和徐志的书里也是这么说的。估计是江左地区设立的。
威定令,《永初郡国》说它属于郁林郡,何志和徐志的书里也是这么说的。估计也是江左地区设立的。
话说高凉太守,这高凉县啊,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了,属于合浦郡。到了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权分封地盘,把高凉设为思平县治所,具体啥时候搬迁的,就不知道了。后来孙权又设立了高熙郡,到了晋武帝太康年间,高凉郡被撤销了,宋朝的时候又重新设立,没多久又给撤了。根据《永初郡国》记载,高凉郡下辖石门、广化、长度、宋康四县。何氏、徐氏的记载里都没有宋康县,估计是宋朝初期才设立的,元嘉二十年之前就撤销了,其他几个县应该是东晋时期设立的。高凉郡一共管辖七个县,户口一共一千四百二十九户,人口八千一百二十三。从州府到高凉郡,水路一千一百里;从京都到高凉郡,水路六千六百里。
思平县令,《晋太康地志》里记载有这个县。莫阳县令,《晋太康地志》里也有记载,属于高兴郡。平定县令,何氏的记载里有,但没说啥时候设立的。安宁县令,是吴国时期设立的。罗州县令,何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西巩县令,也是何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禽乡县令,同样是何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
再说新会太守,晋恭帝元熙二年,从南海郡分出来设立的。 《广州记》上说:“永初元年,从新宁郡分出来设立的,治所在盆允。” 到底哪个说法对,咱也说不准。新会郡管辖十二个县,户口一千七百三十九户,人口一万五千九百。从州府到新会郡,水路三百五十里。宋元县令,《永初郡国》里没记载,宋文帝元嘉九年,从南海、新会、新宁三郡的交界处划出来一些新居民,设立了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个县。元嘉二十七年,宋安县改名为宋元县。新熙县令、永昌县令、始成县令、招集县令,这些都有记载。盆允县令,《永初郡国》里记载它以前属于南海郡,何氏、徐氏的记载也一样。新夷县令,吴国时期设立,叫平夷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以前属于南海郡。封平县令,《永初郡国》说它以前属于新宁郡,何氏记载说它以前属于南海郡,徐氏的记载和何氏一样。封乐县令,宋文帝元嘉十二年,从盆允、新夷两县的交界处划出来一些归化居民设立的。初宾县令、义宁县令、始康县令,都是何氏记载说是新设立的。
最后是东官太守,何氏记载它以前是司盐都尉,晋成帝时期设立为郡。《广州记》记载,晋成帝咸和六年,从南海郡分出来设立的。东官郡管辖六个县,户口一千三百三十二户,人口一万五千六百九十六。从州府到东官郡,水路三百七十里;从京都到东官郡,水路五千六百七十里。
宝安县的县令,在《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记载里都没提到设立过。安怀县的县令也是一样,《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记载里都没有。兴宁县的县令,倒是江左地区有设立。海丰县的县令,跟宝安、安怀一样,《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记载里都没提到。海安县的县令,吴国时叫海宁县,晋武帝改了名字。《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高兴郡。欣乐县的县令,原来属于南海郡,宋朝末年才划过来的。
义安郡的太守,是晋安帝义熙九年,从东官郡分出来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口共计一千一百一十九户,人口五千五百二十二。距离州府三千五百里,距离京都八千九百里水路。海阳县的县令,何氏的记载说晋朝初期设立的,《晋太康地志》里却没记载。晋朝的地图记载,它原来属于东官郡。绥安县、海宁县、潮阳县的县令,何氏的记载说这些县和郡都是一起设立的。晋朝的地图记载,它们原来也属于东官郡。义招县的县令,是晋安帝义熙九年,用东官郡的五个营地设立的。
宋康郡的太守,原来是高凉郡的西营,宋文帝元嘉九年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户口共计一千五百一十三户,人口九千一百三十一。距离州府九百五十里水路,距离京都五千九百七十里水路。广化县的县令,《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它属于高兴郡,《永初郡国》里记载它属于高凉郡。单城县、逐度县、海邻县、化隆县、开宁县、绥定县的县令,都是何氏记载中新设立的。石门县的县令,何氏记载它原来属于高凉郡。威覃县的县令,徐氏的记载里有。
绥建郡的太守,是宋文帝元嘉十三年设立的。孝武帝孝建元年,有人上奏说化注、永固、绥南、宋昌、宋泰五个县,原来属于绥建郡,后来因为距离临贺郡太远,所以被划给了临贺郡,现在怀疑应该还给绥建郡。现在只有绥南县还在,其他几个都不在了。何氏、徐氏的记载里还有个新招县,说是原来属于苍梧郡,元嘉十九年才划过来的。徐氏的记载里晋朝康熙年间也有这个县,估计是记错了。现在绥建郡管辖七个县,(疑似)户口三千七百六十四户,人口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一。距离州府(缺失)。新招县,原来是四会郡的一个叫官细乡的地方,元嘉十三年才分出来成为一个县。
化蒙县,原来是四会县古蒙乡,元嘉十三年才分出来建县的。
怀集县,本来是四会县的银屯乡,也是元嘉十三年分出来的。
四会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属于南海郡。
化穆县,是何志新设立的。
绥南县,《永初郡国》和徐广的记载里都没有。
海昌郡太守,是文帝元嘉十六年设立的。 这里面有个覃化县,但徐广的书里没记载。海昌郡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七百二十四户,人口四千七百十四人。距离州府六百五十里水路,距离京都五千四百九十四里水路。
宁化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威宁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永建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招怀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兴定县,是文帝元嘉九年设立的,属于新会县,后来才迁移到现在的这个地方。
宋熙郡太守,文帝元嘉十八年,因为交州流民在此安置,设立了昌国、义怀、绥宁、新建四个县,组成宋熙郡。现在这四个县已经不存在了。元嘉二十七年,改名为宋隆郡。孝武帝孝建年间,又改回宋熙郡。宋熙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是二千八十四户,人口六千四百五十人。距离州府三百四十五里水路,距离京都五千二百里水路。
平兴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初宁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建宁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招兴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崇化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熙穆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崇德县,徐广的书里说是新设立的。
宁浦郡太守,《晋太康地志》记载,武帝太康七年,合浦郡改属国都尉,同时设立了宁浦郡。《广州记》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吴国分郁林郡设立宁浦郡,治所在平山县。《吴录》记载,孙休永安三年,吴国分合浦郡设立合浦北部尉,管辖平山、兴道、宁浦三个县。还有说法是晋朝把平山县改名为始定县,宁浦县改名为涧阳县,但具体哪个说法对还不清楚。《永初郡国》记载有安广县,但没有始定县。何志、徐广的书里都没有宁浦郡的记载。宁浦郡管辖六个县。
涧阳县,晋武帝太康七年设立。《永初郡国》里写的是“简阳”。
兴道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利用合浦北部营地的连道地区设立。《吴录》里也有这个县的记载,但具体情况不清楚。
宁浦县,《晋太康地记》记载,原名昌平县,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为宁浦县。《吴录》里也有这个县的记载,但具体情况不清楚。
吴安令这个地方,《吴录》里没记载。平山令,《晋太康地记》里有记载。始定令,《晋太康地记》里有记载,但《永初郡国》里没有。
晋元帝太兴元年,从郁林郡分出来设立了晋兴郡。晋兴郡啊,熙注里也有记载,就是现在的桂林地区,还包括增翊、安广、广郁、晋城、郁阳这些地方,还有乐昌郡,乐昌令、始昌令、宋元令、乐山令、义立令、安乐令这些地方都在其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拓百越之地后,设立了交州刺史,治所在龙编。汉献帝建安八年,改名为交州,治所设在苍梧广信县;十六年,又把治所迁到南海番禺县。后来分出广州,治所设在番禺,交州的治所又回到了龙编。交州管辖八个郡,五十三县,户口一万四千五百三十户,距离京都水路一万里。
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交趾太守,管辖十二个县,户口四千二百三十三户。龙编、句漏、朱涘都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吴兴令是吴国时期设立的。西于、定安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望海令是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设立的。海平令,吴国时叫军平,晋武帝改了名字。武宁令是吴国设立的。羸娄、曲昜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南定令,吴国时叫武安,晋武帝又改了名字。何志的书里没记载这个。
吴孙皓建衡三年讨伐扶严夷之后,设立了武平太守,管辖六个县,户口一千四百九十户,距离州府水路二百一十里,陆路……(此处残缺)。《吴录》里没记载武平太守,但《晋太康地志》里有记载。吴定长、新道长、晋化长,这些都是吴国或者江左时期设立的。
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九真太守,管辖十二个县,户口大概有两千三百二十八户(此处存疑),距离州府水路八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一百八十里。移风令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以前叫居风,吴国时期改了名字。胥浦、松原(晋武帝时期分建初郡设立)也是老县。高安令,何志的书里说晋武帝时期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而《吴录》里说它是晋朝分常乐郡设立的。建初令是吴国设立的。
常乐令,是吴国设立的。军安长,也是吴国设立的,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但交趾郡有军平县。
武宁令,吴国设立的,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但交趾郡有。
都庞长,这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吴录》里有记载,《晋太康地志》里没有。宁夷长,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津梧长,是晋武帝把风县分出来设立的。
九德太守,以前属于九真郡,吴国把它分出来设立的。何志说它管辖七个县,现在管辖十一个县,户口有八百九十户。离州府九百里的水路,离京都一万九百里的水路。浦阳令,是晋武帝把阳远县分出来设立的。阳远县,吴国设立时叫阳成县,太康二年改名,后来被废除了。九德令,何志说是吴国设立的。咸驩令,是汉朝就有的老县。都禋长,是晋武帝把九德县分出来设立的。
西安长,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的,《太康地志》和《吴录》里都没有记载。南陵长,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但王隐的书里有。越常长,何志说是吴国设立的,《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宋泰令、宋昌令、希平令,这三个县都是宋朝末年设立的。
日南太守,秦朝时是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改名,吴国时被废除,晋武帝太康三年又重新设立。它管辖七个县,户口四百二十户。离州府二千四百里的水路,离京都一万六百九十里的水路。西卷令,汉朝时旧县,写法是“捲”。卢容令、象林令、朱吾令,都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寿泠令,是晋武帝太康十年,把西卷县分出来设立的。无劳长,是晋武帝把北景县分出来设立的。北景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义昌郡、宋平郡,都是宋朝末年设立的。宋平郡,是孝武帝时期,把日南县分出来设立的宋平县,后来升格为郡。越州刺史,是明帝泰始七年设立的。百梁太守、忄龙苏太守、永宁太守、安昌太守、富昌太守、南流太守、临漳太守,这些都是新设立的。临漳太守,以前属于广州。
话说合浦郡啊,最早是汉武帝时候设立的,后来孙权黄武七年改名叫珠官,孙亮又改回合浦了。以前它归交州管。一共管着七个县,户口大概九百三十八户。离京都,也就是当时的长安,水路要走一万八百里,远着呢!
合浦县,那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徐闻县呢,以前是属于朱崖郡的。后来晋朝灭了吴国,就把朱崖郡给撤了,徐闻县就划到合浦郡管辖了。
珠官县,是吴国设立的,那个“朱”字,其实是写错了,应该写成“珠”。荡昌县是晋武帝的时候,从合浦郡分出来的。朱卢县,是吴国设立的。晋始县,是晋武帝设立的。新安县,是东晋朝廷在南方建立的。
最后,宋朝的时候,合浦郡的太守,还是归交州管的。
好家伙,这讲的是荆州、郢州、湘州这些地方的行政区域变迁啊!咱一句一句捋捋。
首先说荆州,这地方啊,汉朝的时候治所在武陵和汉寿,魏晋时期改到江陵了。后来王敦管的是武昌,陶侃先在沔阳,后来也在武昌。王暠管江陵,庾亮、庾翼也都在武昌和襄阳一带转悠,最后又回到夏口。桓温管江陵,桓冲管上明,王忱又回到江陵,最后荆州的治所就定在江陵了。宋朝初期,荆州管辖三十一个郡,后来又把南阳、顺阳、襄阳、新野、竟陵划给了雍州;湘川十郡划给了湘州;江夏、武陵归郢州管;随郡、义阳归司州管,北义阳郡还被撤销了。最后荆州还剩十一个郡。宋文帝时期,又新设立了宋安左郡,管辖七个县,后来又给撤销了,汶阳郡也划过去了。最后荆州管辖十二个郡,四十八个县,户口六万五千六百四户。从京城到这儿,水路三千三百八十里。
接下来是南郡太守的辖地。秦朝的时候就设立了南郡。汉高祖元年,这儿变成了临江国,到了景帝中二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南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叫新郡,没多久又改回南郡了。宋朝初期,南郡管辖九个县,后来州陵、监利划给了巴陵;旌阳县在宋文帝元嘉十八年被撤销并入枝江。二汉时期没有旌阳县,这在《晋太康地志》里有记载,估计是吴国设立的。最后南郡还剩六个县,户口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四户,人口七万五千八十七人。
江陵、华容都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华容县在晋武帝太康元年被撤销,后来又恢复了。当阳、临沮、编县、枝江也都汉朝就有的老县,临沮县,《晋太康地志》和《永守地志》里说它属于襄阳,后来又划走了。
再来说说南平内史。吴国的时候,南郡的治所设在江南,管辖江陵、华容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把南郡江南地区分出来,设立了南平郡,治所在唐,后来又迁到江安。南平郡管辖四个县,户口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二户,人口四万五千四十九人。从州治到这儿水路二百五十里,从京城到这儿水路三千五百里,没有陆路可走。江安县是晋武帝太康元年设立的。
说起来,孱陵县啊,这可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属于武陵郡。《晋太康地志》里也记载着,它归南平郡管。
还有作唐县,前汉没有,后汉才有的,也属于武陵郡,《晋太康地志》里也是归南平郡管。
南安县是晋武帝的时候,从江安县分出来的。
天门郡,是吴国孙休永安六年,从武陵郡分出来的。充县有个松梁山,山上有块巨石,石头裂开的地方有几十丈宽,石头高得仰着头射箭都射不到顶,这石头顶上就叫“天门”,所以郡就叫天门郡了。后来充县被撤销了。孝武帝孝建元年,天门郡划归郢州;到明帝泰始三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天门郡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一百九十五户。从州府走水路一千二百里,走陆路六百里;从京都走水路三千五百里。
澧阳县和临澧县,都是晋武帝太康四年设立的。
零阳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属于武陵郡。
溇中县,汉朝没有,晋朝的《太康地志》里有记载,估计是吴国设立的。
宜都郡,《太康地志》、王隐的《地道记》、何志的书里都说是吴国从南郡分出来的;但张勃的《吴录》里说是刘备设立的。根据《吴志》记载,吕蒙平定南郡,占据江陵,陆逊又另外攻取了宜都,获得了秭归、枝江、夷道等县。当初孙权和刘备瓜分荆州,南郡属于刘备,所以应该是刘备从南郡分出来设立的宜都郡,而不是吴国设立的。习凿齿说,曹操平定荆州后,把南郡枝江以西的地方设立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把它改名为宜都郡。宜都郡管辖四个县,户口一千八百四十三户,人口三万四千二百二十人。从州府走水路三百五十里,没有陆路;从京都走水路三千七百三十里。
夷道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佷山县,前汉属于武陵郡,后汉属于南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为兴山县,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宜昌县,何志的书里说是晋武帝设立的。但是《太康地志》和《永宁地志》里都没有记载,估计是后来才设立的。
夷陵县,汉朝就有的老县,吴国把它改名为西陵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巴东郡啊,谯周在《巴记》里记载,初平元年,荆州帐下司马赵韪建议把巴郡汉安以下的几个县划出来,成立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又把永宁郡改名叫巴东郡,还从涪陵县分出来丹兴、汉葭两个县,设立了巴东属国都尉,后来又变成了涪陵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巴东郡原来属于梁州,惠帝太安二年划归益州;穆帝永和年间蜀地平定后,又划归荆州。《永初郡国志》里没提到巴渠县和黾阳县。巴东郡一共管辖七个县,户口一万三千七百九十五户,人口四万五千二百三十七人。从州府到巴东郡,水路一千三百里;从京都到巴东郡,水路四千六百八十里。
鱼复县,以前是汉朝的旧县,属于巴郡,刘备章武二年改名叫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改回原来的名字。朐忍县,也是汉朝的旧县,属于巴郡。新浦县是何志新设立的。南浦县,是刘禅建兴八年十月,益州牧阎宇上表请求把羊渠县改名而来的。至于羊渠县是啥时候设立的,何志的书里没写。汉丰县,何志的书里也没记载是啥时候设立的。《太康地志》里说巴东郡有个汉昌县,估计就是它。巴渠县和黾阳县,何志的书里都没记载是啥时候设立的。晋朝末年平定吴国的时候,在峡谷地区设立了武陵郡,下辖黾阳县和黔阳县,咸宁元年又把这两个县给撤销了。
汶阳郡,是何志新设立的。以前属于梁州,文帝元嘉十一年划归益州。宋朝初期有四个县,后来撤销了汶阳县,现在还剩下三个县,户口九百五十八户,人口四千九百一十四人。从州府到汶阳郡,水路七百里,陆路四百里;从京都到汶阳郡,水路四千一百里。僮阳县、沮阳县、高安县都是何志新设立的。南义阳郡(义阳郡另有记载),是晋朝末年用从义阳迁来的流民设立的。宋朝初期有四个县,孝武帝孝建二年,把平阳县并入了厥西县。平阳县本来是个郡,是江左地区迁徙过来的。魏朝的时候,把河东郡分出来一部分设立了平阳郡,晋朝末年又把它降格为县。现在南义阳郡还剩下两个县,户口一千六百七户,人口九千七百四十一。厥西县,两汉时期没有这个县,《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义阳郡。平氏县,汉朝的旧县名,属于南阳郡。
新兴郡太守,根据《魏志》记载,建安二十年的时候,把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个郡合并,每个郡只留下一个县,合起来就成了新兴郡,属于并州。 晋朝的时候,这里又设立了侨郡(指由外地迁徙来的居民所设立的郡)。宋朝初期有六个县,后来减少了云中县(汉朝旧名,属于云中郡);孝武帝孝建二年,又把九原县(汉朝旧名,属于五原郡)和定襄郡合并,宕渠县(迁徙而来的人口设立的县)和广牧县也合并了。现在新兴郡一共只有三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三百一十户,人口九千五百八十四人。
定襄县,是汉朝的旧地名。广牧县,也是汉朝的旧地名,属于朔方郡。新丰县,汉朝旧地名,属于京兆郡,是后来迁徙的人口设立的。南河东郡太守,河东郡是秦朝建立的。晋成帝咸康三年,征西将军庾亮用司州迁徙来的居民设立了侨郡。宋朝初期有八个县,孝武帝孝建二年,把广戚县(以前汉朝属于沛郡,后汉朝和《晋太康地志》记载都属于彭城郡,是江左迁徙的人口设立的)和闻喜县合并,弘农郡(江左设立的侨郡,后来合并并被降级为县)和临汾县也和松滋县合并,安邑县和永安县也合并了。(临汾、安邑都是汉朝的旧地名,临汾后来属于平阳郡。)现在南河东郡一共只有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四百二十三户,人口一万四千八十七人。距离州府所在地一百二十里水路,距离京都三千五百里水路。
闻喜县,以前叫曲沃县,秦朝改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元鼎六年,他到这儿来巡视,正赶上南越被平定,于是改名为闻喜县。永安县,以前汉朝叫彘县,汉顺帝阳嘉二年改名,后来属于平阳郡。松滋县,以前汉朝属于庐江郡,后汉朝没有这个县,晋朝属于安丰郡。估计是有流民居住在荆州地区,所以才设立了这个县。谯县(另有记载),是迁徙来的居民设立的。
建平郡的太守,那是吴国孙休永安三年的时候,从宜都分出来建立的,管辖信陵、兴山、秭归、沙渠四个县。后来晋朝也设立了建平都尉,管辖巫、北井、泰昌、建始四个县。晋武帝咸宁元年,把都尉改成了郡,所以吴国和晋朝都有一个建平郡。等到太康元年吴国灭亡后,两个建平郡就合并了。五年后,建始县被撤销了,后来又重新设立。 《永初郡国》里记载着南陵、建始、信陵、兴山、永新、永宁、平乐七个县,但现在这些县都不存在了。查阅《太康地志》,里面没有南陵、永新、永宁、平乐、新乡这五个县,估计是江左地区后来才设立的。信陵、兴山、沙渠这三个县,可能是吴国设立的;建始县,则是晋朝初期设立的。建平郡一共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三百二十九户,人口是两万八千一百十四人。从州府到建平郡,水路距离是一千里;从京都到建平郡,水路距离是四千三百八十里。
巫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秭归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以前叫秭归侯相。归乡县,据何志记载,以前属于秭归县,后来吴国把它分出来了。但是《太康地志》里说,秭归县虽然有归乡这个地方,那是以前夔子国的领地,后来楚国灭了夔子国,就没有归乡县了,所以何志的说法不对。北井县,在《晋太康地志》里有记载,以前属于巴东郡,晋武帝泰始五年才划归建平郡。泰昌县,也在《晋太康地志》里有记载。沙渠县,根据《晋起居注》记载,是太康元年设立的。但是沙渠县本来是吴国建平郡管辖的,吴国都灭亡了,怎么还设立呢?这有点说不通,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新乡县。
永宁郡的太守,是晋安帝时期侨立的,当时叫长宁郡;宋明帝觉得这个名字和文帝的陵墓名字一样,就改成了永宁郡。宋朝初期,永宁郡管辖五个县,后来撤销了绥安县(晋安帝时期设立)。孝武帝孝建二年以后,又把僮阳县(晋安帝时期设立)并入了长宁县,绥宁县(晋安帝时期设立)并入了上黄县。现在永宁郡只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一百五十七户,人口是四千二百七十四人。从州府到永宁郡,陆路距离是六十里;从京都到永宁郡,陆路距离是三千四百三十里。长宁县,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上黄县,宋朝初期属于襄阳郡,后来划归永宁郡。二汉和晋朝时期,都没有这个县。
武宁郡的太守,是晋安帝隆安五年,桓玄因为沮、漳地区蛮族归顺才设立的。武宁郡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是九百五十八户,人口是四千九百一十四人。乐乡县,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
长林男相,晋安帝时期设立的。
郢州刺史,这事儿发生在魏文帝黄初三年,当时把荆州江北的几个郡划出来,设立了郢州。不过那年就撤销了,跟现在的郢州不是一个地方。后来吴国又设立了郢州。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又把荆州的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几个郡,还有湘州的巴陵,江州的武昌,豫州的西阳,以及南郡的州陵、监利两县划出来,成立了郢州。后来天门郡又划回荆州了。郢州一共管着六个郡,三十九个县,户口总数是两万九千四百六十九户,人口十五万八千五百八十七人。从京城到郢州,水路要走两千一百里。
江夏太守,这是汉高祖时期设立的,原来属于荆州。《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载都说是治所在安陆,后来才改到夏口。江夏郡下辖安陆、曲陵两县,后来曲陵县又成了独立的郡。江夏郡管着七个县,户口总数是五千七百二十户,人口两万三千八百一十人。
汝南侯相,最早是沙羡的地方,晋朝末年,汝南郡的百姓逃难到夏口,所以就在这里设立了汝南县。沙羡县,这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吴国时期撤销了。到了晋武帝太康元年又重新设立,治所在夏口。宋孝武帝太元三年,沙阳县被撤销并入其他地方,后来汝南县就以这块地盘为根据地了。
沌阳子相,这是江左时期设立的。
孝昌侯相,《永初郡国》和何志的书里都没记载,只有徐志的书上有,估计是宋孝武帝时期设立的。
惠怀子相,这是江左时期设立的。
沙阳男相,这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原名沙羡,属于武昌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同时又设立了沙羡县,而沙阳县则迁到了现在的地方。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沙阳县划归巴陵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又划归江夏郡。
羡阳子相,这是晋惠帝时期设立的,安陆人朱伺是陶侃手下的将领,请求把安陆东边的一块地划出来,设立了这个县。
蒲圻男相,晋武帝太康元年设立。原来属于长沙郡,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划归巴陵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又划归江夏郡。
竟陵太守,晋惠帝元康九年,从江夏郡西边划出一块地设立的。何志的书里还记载着宋县,徐志的书里没有。竟陵郡管着六个县,户口总数是八千五百九十一户,人口四万四千三百七十五人。从竟陵到州府水路要走一千四百里,从竟陵到京城水路要走三千四百里。
苌寿令,宋明帝泰始六年设立。
竟陵侯相,汉朝就有的老县,属于江夏郡。
话说新市,是汉朝的老县了,属于江夏郡。
霄城侯和新阳男这两个地方,虽然《永初郡国》里记载过,但是何休和徐广的注疏里都没提到它们建制的事儿。
云杜也是汉朝的老县,也属于江夏郡。
再说武陵太守,根据《前汉地理志》记载,是高祖刘邦建立的。不过《续汉郡国志》里说,其实是秦昭王先建的,叫黔中郡,后来高祖五年才改名。武陵郡原本属于荆州,管辖十个县,户口有五万九千九十户,人口三万七千五百五十五人。离州府水路一千多里,离京都水路三千多里。
临沅也是汉朝的老县。
龙阳侯,根据《晋太康地理志》和何休的注疏记载,是吴国建立的。
汉寿伯,是西汉建立的,东汉顺帝阳嘉三年改了名字。吴国的时候叫吴寿,晋武帝又改回去了。
沅南令,是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建立的。
迁陵也是汉朝的老县。
辰阳也是汉朝的老县。
舞阳令,西汉叫无阳,东汉没有记载,只有《晋太康地志》里提到了。
酉阳和黚阳,两汉时期都没有记载,也是《晋太康地志》里才有的。
沅陵是汉朝的老县。
巴陵太守,是文帝元嘉十六年,从长沙郡的巴陵、蒲圻、下隽,还有江夏郡的沙阳四个县分出来建立的,属于湘州;孝武帝孝建元年,又从南郡的监利、州陵划到江夏郡,属于郢州;两年后,又把长宁郡的绥安划到巴陵郡。何休的注疏写到元嘉二十年就结束了,巴陵郡是在十六年建立的,按理说应该在何休的注疏里,但是却没记载。巴陵郡管辖四个县,户口五千一百八十七户,人口二万五千三百一十六人。离州府水路五百里,离京都水路二千五百里。
巴陵男相,是晋武帝太康元年建立的,属于长沙郡。本来这里有个度支校尉,建郡后就撤销了。
下隽是汉朝的老县,属于长沙郡。
监利侯,根据《晋起居注》记载,太康四年,南郡的监利县又重新建立了,后来又撤销了。说明之前是存在的,后来被撤销了,可能是吴国建立的,也是吴国撤销的。孝武帝孝建元年的时候,监利县又存在过。
州陵县啊,是汉朝的老县了,属于南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又重新设立了,估计是吴国给撤销了的。孝武帝孝建元年,又怎么样了,记不清了。明帝泰始四年,把绥安县并入了州陵县。
武昌太守,根据《晋起居注》记载,太康元年,江夏郡改名叫武昌郡。管辖三个县,户口两千五百四十六户,人口一万一千四百一十一口。离京都一千一百里水路。
武昌县令,魏文帝黄初二年,孙权把鄂县改名叫武昌。
阳新县令,这是吴国设立的。
鄂县令,汉朝的老县,属于江夏郡。吴国把鄂县改成了武昌,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恢复了鄂县,武昌郡还保留着。
西阳太守,西阳原本就是个县名,两汉时期都属于江夏郡。魏国设立了弋阳郡,西阳就归弋阳郡管了。晋惠帝又把弋阳郡分出来一部分,设立了西阳国,属于豫州;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划归郢州;明帝泰始五年,又划归豫州,后来又回到了郢州。《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记载里都有弋阳县。现在管辖十个县,户口二千九百八十三户,人口一万六千一百二十口。离州府二百八十里水路;离京都一千七百二十里水路。
西阳县令,汉朝的老县,属于江夏郡,后来属于弋阳郡。
西陵县令,汉朝的老县,属于江夏郡,后来属于弋阳郡。
孝宁县令,原本叫轪县,是汉朝的老县。孝武帝从这里起兵讨伐叛逆,即位后改了县名。
蕲阳县令,两汉时期江夏郡有蕲春县,吴国把它升格为郡;晋武帝太康元年,撤销了蕲春郡,蕲春县就归弋阳郡管了,后来又归新蔡郡管;孝武帝大明八年,又划归西阳郡。
义安县令,明帝泰始二年以后,因为流民聚集才设立的。
蕲水县令,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为豫州地区的蛮族人民,设立了建昌、南川、长风、赤亭、鲁亭、阳城、彭波、迁溪、东丘、东安、西安、南安、房田、希水、高坡、直水、蕲水、清石十八个县,都属于西阳郡。孝武帝大明八年,赤亭、彭波并入阳城县,其他县什么时候撤销的,不清楚。
东安县令,前废帝永光元年,又把西阳郡的蕲水、直水、希水三个屯子升格为县。
建宁县的县令,是孝武帝大明八年,把建宁左郡改成县,归属西阳郡之后才有的。徐志记载的建宁郡,应该是之后才设立的郡。
希水县的县令。
阳城县的县令,本来属于建宁左郡,孝武帝大明八年,把西阳郡的赤亭、阳城、彭城三个县,还有建宁郡的阳城县合并,然后把这个阳城县划归西阳郡管辖。
湘州刺史,这事儿得从晋怀帝永嘉元年说起,当时把荆州的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营阳、建昌七郡和江州的桂阳郡,合起来设立了湘州,治所在临湘。到了成帝咸和三年,湘州被撤销了。安帝义熙八年又重新设立,十二年后又撤销了。宋武帝永初三年再次设立,文帝元嘉八年又撤销;元嘉十六年又设立,二十九年又撤销了。最后孝武帝孝建元年又重新设立了湘州。建昌郡是晋惠帝元康九年,从长沙郡东北部下隽等县划出来设立的,成帝咸康元年被撤销。元嘉十六年,又设立了巴陵郡,属于湘州,后来迁治到郢州。湘州管辖十个郡,六十二个县,户口数是四万五千八十九户,人口三十五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从都城到湘州,水路要走三千三百里。
长沙内史,是秦朝设立的。宋朝初期有十个县,下隽、蒲圻、巴陵三个县属于巴陵郡。现在长沙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数是五千六百八十四户,人口四万六千二百一十三人。
临湘县的县令,是汉朝就有的旧县。
醴陵县的县令,是东汉设立的。
浏阳县的县令,是吴国设立的。
吴昌县的县令,东汉设立时叫汉昌,吴国改了名字。
罗县的县令,是汉朝就有的旧县。
攸县的县令,是汉朝就有的旧县。
建宁县的县令,是吴国设立的。
衡阳内史,是吴国孙亮太平二年,从长沙郡西部都尉划出来设立的。管辖七个县,户口数是五千七百四十六户,人口二万八千九百九十一。从州府到衡阳,水路要走二百二十里;从都城到衡阳,水路要走三千七百里。
湘西县的县令,是吴国设立的。
湘南县的县令,是汉朝就有的旧县,属于长沙郡。
益阳县的县令,是汉朝就有的旧县,属于长沙郡。
湘乡县的县令,西汉没有,东汉属于零陵郡。
新康县的县令,吴国时叫新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重安县的县令,西汉叫钟武,东汉顺帝永建三年改名,属于零陵郡。
衡山郡的郡治,最初叫衡阳,后来晋惠帝改了名字。
桂阳郡的太守,是汉朝就设立的官职,属于荆州管辖。晋惠帝元康元年的时候,改属江州。桂阳郡管辖六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二百一十九户,人口是两万两千一百九十二人。从江州到桂阳郡,水路一千四百里;从京都到桂阳郡,水路四千九百四十里。
郴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耒阳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南平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临武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汝城县是东晋时期才设立的。
晋宁县是汉顺帝永和元年设立的,当时叫汉宁县,吴国时期改名叫阳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改名叫晋宁县。
零陵郡的太守,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它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是三千八百二十八户,人口是六万四千八百二十八人。从郡治到零陵郡,水路一千四百里;从京都到零陵郡,水路四千八百里。
泉陵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洮阳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零陵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祁阳县是吴国时期设立的。东晋明帝泰始初年,划归湘东郡,五年后又恢复原状。
应阳县是晋惠帝把观阳县分出来设立的。
观阳县是吴国时期设立的。
永昌县是吴国时期设立的。
营阳郡的太守,是东晋时期从零陵郡分出来设立的。它管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六百八户,人口是两万九千二十七人。从郡治到营阳郡,水路一千七百一里;从京都到营阳郡,水路五千五百五十里。
营浦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属于零陵郡。
营道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属于零陵郡。
舂陵县是西汉就有的老县,舂陵侯迁徙国都到南阳后,舂陵县被撤销了。吴国时期又重新设立,属于零陵郡。
泠道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属于零陵郡。
湘东郡的太守,是吴国孙亮太平二年,从长沙郡东部都尉分出来设立的。晋朝时期管辖七个县,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撤销了酃县、利阳县、新平县这三个汉朝就有的老县。(张勃的《吴录》里记载了利阳县和新平县,书中“利”字写作“梨”字,晋朝的史书里写作“利”字,读音相同。)现在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三百九十六户,人口是一万七千四百五十人。从郡治到湘东郡,水路七百里;从京都到湘东郡,水路三千六百里。
临烝县是吴国时期属于衡阳郡的,但是《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它属于湘东郡。
新宁县是吴国时期设立的。
茶陵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属于长沙郡。
湘阴县的县令,是魏废帝元徽二年,从益阳、罗县、湘西以及巴县、硖县的流民中建立起来的。
阴山县的县令,阴山是汉朝的旧县,属于桂阳郡。东吴的湘东郡也有个阴山县,估计是东吴设立的。
邵陵县的太守,是吴孙皓宝鼎元年,从零陵郡北部都尉辖区分出来的。它管辖七个县,户口共计一千九百一十六户,人口两万五千五百六十五人。距离州府水路七百里,陆路一千三百里;距离京都水路四千五百里。
邵陵县的县令,何志认为它属于长沙郡。但是查阅两汉史料没有记载,只有《吴录》记载它属于邵陵郡。
武刚县的县令,是晋武帝时期从都梁县分出来的。
建兴县的县令,是晋武帝时期从邵陵县分出来的。
高平县的县令,是东吴建立的。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为南高平,后来又改回高平。
都梁县的县令,是汉朝的旧县,属于零陵郡。
邵阳县的县令,是东吴建立的,名为昭阳,晋武帝时期改名。
扶县的县令,是汉朝的旧县,到了晋朝改名为夫夷。汉朝时属于零陵郡,晋朝时属于邵陵郡。现在叫扶县,我怀疑是为了避开桓温的名字,去掉了“夷”字。“夫”字不能作为县名,所以改成了“扶”字。
广兴郡的郡守,是吴孙皓甘露元年,从桂阳郡南部都尉辖区分出来,建立的始兴郡。晋武帝平定吴国后,把它划归广州管辖;成帝时又划归荆州;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再次划归广州;三十年,又划归湘州。明帝泰始六年,设立冈湲县,从始兴郡的封阳、阳山、含洭三个县划地出来,设立宋安郡,属于湘州。泰豫元年,又撤销了冈湲县,把始兴郡改名为广兴郡。它管辖七个县,户口共计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六户,人口七万六千三百二十八人。距离州府水路二千三百九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五千里。
曲江县的县令,是汉朝的旧县,属于桂阳郡。
桂阳县的县令,是汉朝的旧县,属于桂阳郡。
阳山县的县令,是汉朝的旧县,后汉时期改名为阴山,属于桂阳郡。东吴的始兴郡没有这个县,应该是晋朝以后才建立的。
贞阳县的县令,是汉朝的旧县,名叫浈阳,属于桂阳郡。宋明帝泰始三年,把“浈”字改成了“贞”字。
含洭县的县令,是汉朝的旧县,属于桂阳郡。
始兴县的县令,是东吴建立的。
中宿县,以前是汉朝的旧县,属于南海郡,后来吴国把它划归到自己管辖下。
临贺县,是吴国从苍梧郡分出来建立临贺郡的时候才有的,属于广州。后来晋朝成帝的时候划归荆州,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划归广州,三十年又划归湘州。宋明帝又给它改了名字。它管辖着九个县,总共三千七百一十五户人家,人口三万一千五百八十七。从州府到临贺县,水路要走二千八百里,从京都到临贺县,水路要走五千五百七十里。
临贺县,是汉朝的旧县。《晋太康地志》和王隐的记载都说它属于南海郡,但汉朝的时候它属于苍梧郡,应该是吴国把它划过去的。
冯乘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苍梧郡。
富川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苍梧郡。
封阳县,是汉朝的旧县。
兴安县,是吴国建立的,叫建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为兴安县。
谢沐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苍梧郡。
宁新县,汉朝的时候没有这个县,应该是吴国建立的,属于苍梧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了名字。
开建县,宋文帝的时候,从封阳县分出来七个县:宋昌、宋兴、开建、武化、徃々、永固、绥南。后来又从开建、武化、宋昌三个县设立了宋建郡,属于广州。宋孝武帝大明元年,这些县都撤销了,只剩下开建县一个。
抚宁县,是宋朝末年建立的。
始建县,吴国孙皓甘露元年,从零陵南部都尉分出来建立始安郡,属于广州;晋成帝的时候划归荆州;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划归广州;三十年又划归湘州。宋明帝又给它改了名字。它管辖着七个县,总共三千八百三十户人家,人口二万二千四百九十。从州府到始建县,水路要走二千八百里,陆路要走二千六百三十里;从京都到始建县,水路要走五千五百九十里。
始安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零陵郡。
熙平县,吴国把它叫做尚安县,晋武帝改了名字。
永丰县,是吴国建立的。
荔浦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苍梧郡。
平乐县,是吴国建立的。
建陵县,是吴国建立的,属于苍梧郡,宋朝末年划归别处。
乐化县,是宋朝末年建立的。
雍州刺史府,最早设立在晋朝,位置在江左地区。后来五胡十六国时期,胡人和氐人作乱,雍州和秦州的百姓大量南迁到樊城和沔阳一带。晋孝武帝就在襄阳设立了侨置的雍州,还设立了一些侨置的郡县。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又把荆州的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五个郡划出来,组成雍州,但那些侨置的郡县仍然分散在其他郡县的辖区内。晋孝武帝大明年间,又从实际管辖的郡县中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侨置郡县的辖区。徐志记载,雍州下辖北上洛、北京兆、义阳三个郡。北上洛郡是晋孝武帝设立的,管辖上洛、北商、酆阳、阳亭、北拒阳五个县;北京兆郡管辖北蓝田、霸城、山北三个县,据说都是景平年间设立的;义阳郡据说是晋安帝设立的,管辖平氏、襄乡两个县。酆阳、阳亭、北拒阳这三个县据说也是晋安帝设立的,其他县的设立时间没记载。现在这三个郡都不存在了。现在雍州下辖十七个郡,六十个县,户口总数是三万八千九百七十五户,人口十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七人。距离京都水路四千四百里,陆路二千一百里。
襄阳公相,是魏武帝平定荆州后,从南郡划出一部分地区,加上南阳郡的山都县设立的,属于荆州。鱼豢的记载说,这是魏文帝设立的。《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载中都有宜城(汉朝的旧县,属于南郡)、鄀、上黄三个县(分别有记载),徐志里没记载这三个县。襄阳公相辖区下辖三个县,户口总数是四千二十四户,人口一万六千四百九十六人。
襄阳县令,是汉朝的旧县,属于南郡。中庐县令,也是汉朝的旧县,属于南郡。巳阝县令,也是汉朝的旧县,属于南郡。
南阳太守府,是秦朝设立的,属于荆州。《永初郡国》记载,南阳郡下辖比阳、鲁阳、赭阳、西鄂、俯犨、叶、雉、博望八个县(都是汉朝的旧县)。何志的记载里没有俯犨和雉两个县。徐志的记载里没有比阳、鲁阳、赭阳、西鄂、博望五个县,但是有叶县,其他县的记载和《永初郡国》一致。晋孝武帝大明元年,废除了叶县。南阳郡现在下辖七个县,户口总数是四千七百二十七户,人口三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距离雍州三百六十里,距离京都水路四千四百里。
宛县令,是汉朝的旧县。涅阳县令,也是汉朝的旧县。云阳男相,是汉朝的旧县,以前叫育阳,晋孝武帝改的名。
冠军令,是汉朝的老县,武帝的时候从穰县分出来建的。郦县令,也是汉朝的老县。舞阴令,也是汉朝的老县。
许昌男相,是徐志在之后建立的,原来属于颍川郡。新野太守,是何志在晋惠帝的时候从南阳郡分出来建的。《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载里,还有棘阳、蔡阳、邓县(这些都是汉朝的老县)。徐志的记载里没有。孝武帝大明元年,蔡阳县被撤销了。现在新野一共管着五个县,户口四千二百三十五户,人口一万四千七百九十三人。距离州府一百八十里,距离京都水路四千五百八十里。
新野侯相,是汉朝的老县,属于南阳郡。文帝元嘉年间末期被撤销,孝武帝大明元年又重新设立。山都男相,是汉朝的老县,属于南阳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襄阳郡,《永初郡国》和何志、徐志的记载里都说它属于新野郡。池阳令,汉朝的老地名,属于冯翊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京兆郡。后来重新设立的池阳也属于京兆郡。孝武帝大明年间土地丈量后,它又属于京兆郡了。穰县令,是汉朝的老县,属于南阳郡。交木令,是孝武帝大明元年才设立的。
顺阳太守,是魏国从南阳郡分出来建的,叫南乡,晋武帝改名叫顺阳。成帝咸康四年,又重新设立了南乡,后来又恢复了旧名。 《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载里,还有朝阳、武当、酂、阴、泛阳、筑(这些都在其他地方有记载)、析(以前汉朝属于弘农郡,后来汉朝属于南阳郡)、修阳(只有《永初郡国》记载)这八个县。徐志的记载里只多了朝阳县。朝阳县在孝武帝大明元年被撤销了。顺阳郡一共管着七个县,户口四千一百六十三户,人口二万三千一百六十三人。南乡令,汉朝前期没有,汉朝后期有,属于南阳郡。槐里男相,汉朝的老地名,属于扶风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始平郡。后来重新设立的槐里也属于始平郡。大明年间土地丈量后,它又属于始平郡了。顺阳侯相,汉朝前期叫博山,汉朝明帝改名叫顺阳,属于南阳郡。清水令,汉朝前期属于天水郡,汉朝后期天水郡改名叫天水汉阳郡,没有这个县。《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略阳郡。后来重新设立的清水属于始平郡。大明年间土地丈量后,它又属于始平郡了。朝阳令,是汉朝的老县。丹水令,汉朝前期属于弘农郡,汉朝后期属于南阳郡。何志说魏国设立的丹水县,这是不对的。
郑县,这名字可是汉朝的老地名了,当时属于京兆尹。后来又有个郑县,也是属于京兆尹,不过这是后来才设立的。
京兆尹啊,它可是秦朝的内史,地位很高。汉高祖元年,它属于塞国;第二年,改名叫渭南郡;到了九年,又取消了郡的建制,恢复了内史的名称。汉武帝建元六年,内史被一分为二,成了右内史;太初元年,又改名为京兆尹,魏朝的时候又改成了京兆郡。一开始,那个后来设立的郑县,是寄治在襄阳的,朱序死后,郑县也跟着荒废了。直到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才重新设立。大明年间搞“土断”政策,把襄阳西边的地区划为实土。雍州的侨郡以前是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到了汉武帝永初元年才归属雍州。根据《永初郡国》记载,当时郑县下辖蓝田、郑县、池阳、南霸城、新康五个县。(蓝田、池阳、清水另有记载)南霸城,原来叫霸陵,也是汉朝的老县。《太康地志》上说,霸城是魏朝的地盘。何志的记载里没有新康县,却有新丰县。徐无(人名)的记载里没有。孝武帝大明元年,京兆尹撤销了卢氏、蓝田、霸城三个县。卢氏县应该是何志记载之后才设立的,两汉时期属于弘农郡,《晋太康地志》里属于上洛郡。新康县,估计是晋朝末年才设立的。郑县一共管辖三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三百七十户,人口九千二百二十三人。
杜县,两汉时期叫杜陵,魏朝改的名。
邓县,汉朝的老县,属于南阳郡。
新丰县,汉朝的老县。
始平郡,是晋武帝泰始二年,从京兆尹和扶风郡分出来设立的。后来又从京兆尹和扶风郡分出来设立了侨郡,寄治在襄阳,现在治所在武当。根据《永初郡国》记载,始平郡只有始平、平阳、清水三个县。(清水另有记载)何志的记载里,有槐里、宋宁、宋嘉三个县,其中宋宁、宋嘉是何志记载中新设立的,而清水、始平跟《永初郡国》的记载是一样的。始平郡一共管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七百九十七户,人口五千五百十二人。
武当县,汉朝的老县,以前属于南阳郡,后来属于顺阳郡。
始平县,是魏朝设立的。
武功县,汉朝的老地名,以前属于扶风郡,《晋太康地志》里属于始平郡。
平阳县,是江左平阳郡的百姓迁徙到这里后设立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扶风太守。这官职啊,以前是秦朝的内史。高祖元年,它归属雍国;二年,改名叫中地郡,九年又撤销了。后来又恢复了内史的称呼。到了武帝建元六年,又给它分出来一个右内史;太初元年,又改名叫右扶风。这地方呢,一开始设在襄阳,现在是在筑口。 《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载里,只有郿县和魏昌县(魏昌县是魏国建的,属于中山国)。孝武大明元年,魏昌县被撤销了。现在扶风郡管辖三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一百五十七户,人口七千二百九十人。
接下来是筑阳令,这是汉朝的老县了,先属于南阳郡,后来属于顺阳郡。大明年间土断的时候,它归属筑阳。 然后是郿县令,也是汉朝的老县,属于扶风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秦国。 泛阳令,是晋武帝太康五年才设立的,属于南乡郡,也属于顺阳郡。大明土断时,它也归属筑阳。
再来说说南上洛太守,《永初郡国》和何志的书里都说雍州有南上洛郡,郡治设在魏兴,也就是现在的梁州上洛。这个南上洛郡,应该是何志记载之后才设立的。现在郡治在臼。何志和徐广的书里都记载雍州有南上洛郡,说晋武帝设立的,还说北上洛是晋孝武帝设立的,这都不对。徐广的书里还记载了南阳亭、北阳亭和阳安县,但没说这些地方是什么时候设立的。现在南上洛郡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一百四十四户,人口四百七十七人。
上洛男相和商县令,这两个咱们以后再说。 然后是河南太守,这地方以前是秦朝的三川郡,汉高祖改了名字。光武帝定都洛阳后,在建武十五年,又改名叫河南尹。一开始郡治设在襄阳,孝武大明年间,把沔水以北划为它的管辖范围。《永初郡国》和何志的书里都记载,河南郡还有阳城县和缑氏县(这是汉朝的老县,都属于河南郡),徐广的书里没有这两个县,却记载了侨洛阳(汉朝的老县)和阳城县,孝武大明元年,阳城县被撤销了。洛阳应该是何志记载之后才设立的。现在河南郡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三千五百四十一户,人口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人,离州府三十五里。
河南令、新城令都是汉朝的老县。河阴子相是魏国设立的。棘阳令,是汉朝的县,以前属于南阳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义阳郡,后来属于新野郡。大明土断的时候,它归属筑阳。襄乡令,西汉没有,东汉才有,属于南阳郡。徐广的书里说它属于义阳郡,应该是大明土断的时候归属筑阳。
广平太守,咱们先不说他了,他之前在江左地区建立的政权,后来治理襄阳,现在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当地势力了。《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载里都有易阳、曲周、邯郸(这些地方现在都还在),但是没有酂、比阳。徐州那边也没有邯郸县了。易阳、曲周,在孝武帝大明元年的时候被撤销了。邯郸县应该是土断政策实施时被撤销的。广平郡管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六百二十七户,人口六千二百九十三人。
广平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官职名称。徐州志书上记载,南渡之后,用朝阳县的范围设立了广平令。
酂县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以前属于南阳郡,后来属于顺阳郡。
比阳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属于南阳郡。
阴县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属于南阳郡。
义成太守,是晋孝武帝设立的,治所在襄阳,现在治所在均县。《永初郡国》里还记载了下蔡、平阿两县(这两个县以前汉朝属于沛郡,后汉朝属于九江郡,《晋太康地志》里属于淮南郡),何志的记载也一样。孝武帝大明元年撤销了下蔡县,一开始也是流民在此建立的。平阿县应该是在何志记载之后被撤销的。义成郡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五百二十一户,人口五千一百一十人。
义成侯相,是晋孝武帝设立的。
万年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官职名称,属于冯翊郡。
冯翊太守,原来是秦朝的内史。高祖元年,属于塞国,二年,改名为河上郡;九年废除,又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又改了名字。三辅地区的流民迁到襄阳,文帝元嘉六年设立了冯翊太守,那何志的记载里应该有才对,可实际上没有。冯翊郡治所在襄阳,现在治所在鄀县。管辖三个县,(存疑)户口总数是两千七十八户,人口五千三百二十一人。
鄀县令,这是汉朝就有的县,属于南郡,写法是“若”字。《晋太康地志》写成“鄀”。《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载里都属于襄阳郡,徐州志书也记载在此。
高陆令,《晋太康地志》记载属于京兆郡。《永初郡国》、何志的记载里都没有,孝武帝大明元年重新设立。
南天水太守(天水郡另有记载),徐州志书上记载,原本是西戎地区的流民在此定居。现在治所在岩州。《永初郡国》、何志的记载里都没有,应该是何志记载之后才设立的。这里还有冀县(汉朝就有的县),孝武帝大明元年被撤销了。南天水郡管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六百八十七户,人口三千一百二十二人。
华阴令,前汉属于京兆郡,后汉、魏、晋属于弘农郡。
西县令,古代一会儿属于陇西郡,一会儿属于汉阳郡,最后归属天水郡。魏晋时期也属于天水郡。
略阳侯相。(别见)河阳令。(别见)
建昌太守这个官职,是孝建元年才设立的。当时刺史朱修之把一些军户改编成永兴、安宁两个县,还设立了建昌郡;又设立了永宁县,划为昌国郡,郡治却设在襄阳。后来昌国郡被撤销了。根据徐志的记载,建昌郡下辖永宁县,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建昌郡一共管辖两个县,户数是七百三十二户,人口是四千二百六十四人。
永兴令。(别见)安宁男相。(别见)
华山太守,这个郡是因为胡人迁移到这儿才设立的,时间是孝武帝大明元年。现在郡治在地方叫大堤的地方。它管辖三个县,户数一千三百九十九户,人口五千三百四十二人。
华山令,和华山郡一起设立的。蓝田令,这是汉朝就有的老地名,以前属于京兆尹。上黄令,以前属于襄阳郡,后来建郡的时候划了过来。
北河南太守,北河南郡是晋孝武帝太元十年设立的,后来又撤销了。《永初郡国》、何休的记载和徐志的记载里都没有这个郡。到明帝泰始年间末期又重新设立了,郡治设在宛城。它管辖八个县。
新蔡令。(别见)汝阴令。(别见)苞信令。(别见)上蔡令。(别见)固始令。(别见)缑氏令。(别见)新安令。(别见)洛阳令。(别见)
弘农太守,这个官职是汉武帝元鼎四年设立的。宋明帝时期末年又重新设立,郡治设在五垄。它管辖三个县。
邯郸令,这是汉朝就有的老地名,属于赵国。不过《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
圉县令,前汉属于淮阳郡,后汉属于陈留郡。《晋太康地志》里也没记载这个县。
卢氏令。(别见)
梁州刺史的衙门,位置在古代《禹贡》里记载的梁州地区。周朝的时候,梁州管辖范围包括雍州;汉朝时,梁州的管辖范围又变成了益州,治所在广汉雒县。魏元帝景元四年平定蜀地后,重新设立了梁州,治所设在汉中南郑,而益州的治所则在成都。后来李氏家族占据了梁州和益州,东晋朝廷在襄阳另立了一个梁州。李氏灭亡后,梁州的治所又恢复了原来的位置。谯纵当政时,梁州治所又设在了汉中。后来刺史的治所又迁到了魏兴。谯纵灭亡后,刺史的治所又回到了汉中的苞中县,也就是现在的南城。文帝元嘉十年,刺史甄法护在南城失守,刺史萧思话又把治所迁回了南郑。《永初郡国》里还记载了宕渠郡和北宕渠郡。《宋起居注》记载,元嘉十六年,梁州的宕渠郡被划给了益州。现在益州的宕渠郡被称为南宕渠郡,何氏和徐氏的辖区里都有北宕渠郡,但只管辖宕渠一个县。据说何氏是巴西的流民后裔,现在已经没有了。
汉中太守的职位,是秦朝就设立的。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定张鲁后,又把汉宁郡改回汉中郡,这让人怀疑之前汉中郡是不是改名叫汉宁郡了。晋朝的《晋地记》记载,孝武帝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琼上表请求重新设立汉中郡。这又让人怀疑是不是李氏家族时期取消了汉中郡,李氏灭亡后才重新设立的。《永初郡国》里还记载了苞中县和怀安县,但汉朝、晋朝、何氏和徐氏时期都没有这两个县。汉中郡一共管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七百八十六户,人口一万三千三十四口。
南郑县,是汉朝的旧县。城固县,也是汉朝的旧县。沔阳县,也是汉朝的旧县。西乡县,是蜀汉时期设立的,叫做南乡县,晋武帝太康二年改名为西乡县。
魏兴太守的职位,是魏文帝为了安置汉中流落在东垂地区的百姓而设立的,当时属于荆州。东晋时期,魏兴郡又回到了梁州。魏兴郡管辖十三个县(这个数字存疑)。魏兴郡距离梁州州府一千二百里,距离京都(建康)水路六千七百里。
西城县,是汉朝的旧县,属于汉中郡。郧乡县,原本叫锡县,是汉朝的旧县,最初属于汉中郡,后来属于魏兴郡;魏晋时期是郡,后来被撤销了。武帝太康五年,改名为郧乡县。何氏的史书上说郧乡县是晋惠帝时期设立的,这说法不对。
锡县令,以前汉朝的时候叫长利县,属于汉中郡,后来汉朝把它撤销了。晋武帝太康四年又重新设立了,属于魏兴郡。五年后,又把长利县改名叫锡县。
广城令,《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地理志里都有记载,但都没说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兴晋令,魏国的时候叫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叫兴晋。
旬阳令,汉朝的时候有,东汉的时候没了,晋武帝太康四年又重新设立了。
上庸令,《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徐氏的地理志里都记载它属于上庸郡,只有何氏的地理志里没记载。
长乐令,《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地理志里都记载它属于晋昌郡。这地方的人原来是蜀郡的流民。
广昌子相,何氏的地理志里记载它属于上庸郡,是晋成帝的时候设立的。晋朝的地理志记载,武帝太康元年,把上庸郡的广昌改名叫庸昌,第二年又撤销了。我觉得这应该是魏国设立的。
安晋令,《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地理志里都记载它属于晋昌郡。这地方的人原来是蜀郡的流民。
延寿令,《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地理志里都记载它属于晋昌郡。这地方的人原来是蜀郡的流民。
宣汉令,《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地理志里都记载它属于晋昌郡。这地方的人原来是建平郡流亡过来的百姓。
新兴太守,《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地理志里说新兴郡管辖新兴、吉阳、东关三个县,属于晋昌郡。何氏的地理志里说这是晋元帝时设立的,居民都是巴郡和汉中郡流亡过来的百姓。宋朝末年,晋昌郡被撤销了,设立了新兴郡,原来的晋昌郡的长乐、安晋、延寿、安乐四个县划归魏兴郡,宣汉县划归巴渠郡,宁都县划归安康郡。《永初郡国》里记载有永安县,但何氏、徐氏的地理志里没有,现在也没有新兴县了。何氏的地理志里说新兴郡的居民是巴东夷人。现在新兴郡只管辖两个县。
吉阳令,这地方的人原来是益州流亡过来的百姓。
东关令,这地方的人原来是建平郡流亡过来的百姓。
新城太守,以前属于汉中郡,魏文帝的时候分出来,属于荆州。后来江左地区又把它划回去了。它管辖六个县,户口一千六百六十八户,人口七千五百九十四人。离州府陆路一千五百里;离京都水路五千三百里。
房陵令,汉朝的旧县,属于汉中郡,《太康地志》、王隐的书里都没记载。
绥阳令,魏国设立的,后来改名叫秭归,晋武帝太康二年,又改回绥阳。
昌魏令,魏国设立的。
祁乡令,何氏的地理志里记载是魏国设立的。《晋太康地志》里写的是“沶”。
阆阳县和乐平县,历史上有没有设立过,书上没记载。
上庸郡的情况比较复杂。魏明帝太和二年,把新城郡的上庸、武陵、北巫三县划出来,设立了上庸郡。景初元年,又把魏兴郡的魏阳县和锡郡的安富、上庸两县划入上庸郡。这有点奇怪,感觉是太和年间撤销了,景初年间又重新设立了。魏朝的时候,上庸郡属于荆州,后来江左地区恢复了原来的归属。《永初郡国》里记载上庸郡和广昌县,但广昌县是怎么回事,书上没说清楚。上庸郡管辖七个县,户口四千五百五十四户,人口二万六百五十三人,距离州府陆路两千三百里,距离京都水路六千七百里。
上庸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属于汉中郡。安富县,《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以及何氏、徐氏的著作里都有记载。北巫县,何氏的书上说这是晋武帝时设立的。但是按照魏朝时把新城郡的北巫县划入上庸郡的说法,那它就不是晋武帝设立的了。微阳县,魏朝时叫建始县,晋武帝时改名。武陵县,西汉属于汉中郡,东汉、晋朝的《太康地志》以及王隐的书里都没记载。新安县,《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书里都有记载,何氏的书上说这是因为建平县流民太多才设立的。吉阳县,《永初郡国》上说这是北吉阳县,何氏、徐氏的书上没记载。
晋寿郡,根据《晋地记》记载,孝武帝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琼上表请求设立。何氏的书上说它原来属于梓潼郡。而益州南部晋寿郡辖下的所有县,都在《永初郡国》和徐氏的书上有记载。这些书里还有南晋寿、南兴、乐南、兴安四个县,但何氏的书里没有南兴和乐南县,南晋寿县是惠帝时设立的,其余的县书上都没记载设立时间。现在晋寿郡管辖四个县,距离州府陆路一千二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一万里。晋寿县,属于梓潼郡,何氏的书上说这是晋惠帝时设立的。但是根据《晋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梓潼郡的汉寿县改名为晋寿县。汉寿县的名字,可能是蜀汉时设立的,说晋惠帝时设立的,不对。白水县,汉朝就有的老县,属于广汉郡,《晋太康地志》上说它属于梓潼郡。邵欢县,《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书上都有记载,但没记载设立时间,可能是蜀汉时设立的,叫昭欢县,后来晋朝改名。兴安县,《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书上都有记载,但没记载设立时间。
华阳太守,是徐志新设立的。根据《永初郡国》记载,何并无此郡,它隶属于州。管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五百六十一户,一万五千四百九十四口。
华阳县令。
兴宋县令。
宕渠县令。
嘉昌县令,徐志没有记载设立。
新巴太守,是晋安帝分巴西郡设立的。何、徐二人记载中又多了个新归县,何说这是新设立的,但现在已经没有了。管辖三个县,户口总数是三百九十三户,二千七百四十九口。
新巴县令,是晋安帝设立的。
晋城县令,是晋安帝设立的。
晋安县令,是晋安帝设立的。
北巴西太守,何志没有记载设立。《宋起居注》记载,文帝元嘉十二年在剑南设立北巴西郡,隶属于益州。但现在益州没有这个郡。而且《永初郡国》、何、徐都记载梁州有北巴西郡,而益州没有,怀疑这是益州临时设立的,后来又撤销了;梁州的北巴西郡是晋朝末年设立的。《永初郡国》记载北巴西郡管辖阆中、汉昌二县。何志还记载有宋昌县,说是新设立的。徐志没有宋昌县,有宋寿县。何、徐二人记载都管辖四个县,现在却有六个县。(这让人疑惑)距离州府一千四百里;距离京都水路九千九百里。
阆中县令。(另有记载)
安汉县令。(另有记载)
南国县令。(即南充国,另有记载。)
西国县令。(即西充国,另有记载。)
平周县令,益州巴西郡有平州县。
北阴平太守,《晋太康地志》记载是以前广汉属国都尉治所。何志记载是蜀汉分设的。《永初郡国》记载北阴平郡,管辖阴平、绵竹、平武、资中、胄旨五个县。何、徐二人直接记载阴平郡,管辖两个县,这和《永初郡国》记载的一致。户口总数是五百六十一户,二千一百二十四口。隶属于州。
阴平县令,前汉、后汉时期隶属于广汉属国,名称是宙底。《晋太康地志》对阴平郡阴平县的注释说,就是宙底。应该是以前宙底改名为阴平。《永初郡国》记载胄旨县,就是宙底。(可能是后来又设立了这个县,名字写错了。)
平武县令,蜀汉时期叫广武,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南阴平太守管辖的只有阴平一个县,这在《永初郡国》里记载得很清楚。徐志的记录里没写“南”字,说是阴平的旧居民在此定居,所以只管辖怀旧这一个县。这说法不太对。现在这个郡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是四百七十户。
阴平县令。
怀旧县令,徐志的记录里没说这个县是何时设立的。
巴渠太守,何志的记录里说是新设立的。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五百户,人口两千一百八十三人。
宣汉县令(另有记载),跟郡县一起新设立的。
始兴县令,何志的记录里说是新设立的。
巴渠县令,何志的记录里说是新设立的。
东关县令,何志的记录里说是新设立的。
始安县令,何志的记录里说是新设立的。
下蒲县令,何志的记录里没有,徐志的记录里也没说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晋兴县令,何志的记录说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但是查阅《永初郡国》,梁州属下的郡县里,只有巴西郡有这个县,所以不太可能是这个晋兴县。如果真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那《永初郡国》里应该有记载才对,何志的记录可能弄错了。
怀安太守,何志的记录里说是新设立的。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四百七十户,人口两千三百六十六人。郡治设在州治下面。
怀安县令,何志的记录里说是新设立的。
义存县令,何志的记录里说是新设立的。
宋熙太守,何志和徐志的记录里都说这是新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一千三百八十五户,人口三千一百二十八人。距离州治七百里,距离京都九千八百里。
兴乐县令。
归安县令。
宋安县令。
元寿县令。
嘉昌县令,何志的记录里说这五个县都是新设立的。
白水太守,《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录里都没有记载,徐志的记录说是仇池氐族流民在此定居设立的。这里有个汉昌县。现在管辖六个县,户口总数六百五户。
新巴县令。
汉德县令。
晋寿县令。
益昌县令。
兴安县令。
平周县令,徐志的记录里写的是“平州”。这五个县,徐志的记录里都没有说明设立时间。
南上洛太守,《晋太康地志》记载,上洛郡是从京兆郡分出来的,属于司隶校尉部。而《永初郡国》和何志的记录里都说它属于雍州,寄治于魏兴,也就是这个郡。徐志的记录说是巴地的居民新设立的,但徐志记录的时候,它已经属于梁州了。《永初郡国》里没有丰阳县,却记载了阳亭县,而何志和徐志的记录里都有丰阳县,却没有说明阳亭县的设立时间。这个郡管辖六个县。
上洛县令,西汉时期属于弘农郡,东汉时期属于京兆郡。何志说它是魏国时期设立的,这是不对的。
商县令,和上洛县的情况一样。
流民县令,何志的记录里没有说明设立时间。
丰阳县长,《永初郡国》里没有记载,何志的记录里写的是“酆阳”,说是新设立的。徐志的记录里写的是“丰”。
渠阳县的县令,《永初郡国》里,何氏和徐氏的记载都不一样,说法不一。
义县的县令,《永初郡国》里,何氏和徐氏的记载里都没有。
北上洛郡的太守,徐氏的记载里说这是巴人新设立的。下辖七个县,户口总数是二百五十四户。
北上洛县的县令。
丰阳县的县令。
流民县的县令。
阳亭县的县令。
拒阳县的县令,这里的“拒”字和南上洛的“拒”字写法不一样。
商县的县令,徐氏的记载里没有。
西丰阳县的县令,徐氏的记载里没有。
安康郡的太守,宋朝末年,把魏兴郡的安康县和晋昌郡的宁都县合并设立的。
安康县的县令,汉朝的时候叫安阳县,属于汉中郡,汉朝末年被废除了。魏朝的时候又设立了,属于魏兴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了名字。何氏说这是魏朝设立的,不对。
宁都县的县令,是蜀郡的流民。
南宕渠郡的太守,《永初郡国》里记载有宕渠郡,下辖宕渠、汉兴、宣汉三个县,属于梁州;元嘉十六年,划归益州,但这和这里的南宕渠郡不一样。何氏和徐氏的梁州记载里都没有这个郡,估计是徐氏记载之后才设立的。
宕渠县的县令。
汉安县的县令。
宣汉县的县令。
宋康县的县令。这三个县都是新设立的。
怀汉郡的太守,孝武帝孝建二年设立的。下辖三个县,户口总数是四百十九户。
永丰县的县令(长)。
绥来县的县令(长)。
预德县的县令(长)。
秦州刺史,晋武帝太始五年,把陇右五个郡和凉州的金城郡、梁州的阴平郡,一共七个郡合并设立秦州,治所设在天水冀县;太康三年又并入了雍州;惠帝元康七年又重新设立。何氏的记载说晋孝武帝的时候重新设立,治所设在襄阳;安帝的时候,治所在汉中南郑。秦州下辖十四个郡,四十二个县,户口总数是八千七百三十二户,人口是四万八千八十八人。
武都郡的太守,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永初郡国》里还记载了河池县和故道县(都是汉朝的旧县)。现在下辖三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二百七十四户,人口是六千一百四十人。
下辨县的县令,汉朝的旧县。
上禄县的县令,汉朝的旧县,后来被废除了,晋武帝太康三年又设立了。
陈仓县的县令,汉朝的旧县,属于扶风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属于秦国。
咱们先说说略阳太守管辖的地方,根据《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天水郡。不过,何志的书里说它以前叫汉阳,魏国时期分出来叫广魏,后来武帝又改了名字。《永初郡国》里记载有清水县(这个县的情况另说),何志和徐志的书里都没提到它。略阳郡一共管辖三个县,总户数一千三百五十九户,人口五千六百五十七人。
接下来是略阳令管辖的地方,西汉的时候属于天水郡,东汉的时候汉阳郡也就是天水郡,《晋太康地志》又把它划到略阳郡了。雍州南部的天水郡和益州的安固郡也有这个县。临汉令管辖的地方是何志新设立的。上邽令管辖的地方,西汉属于陇西郡,东汉属于汉阳郡,《晋太康地志》又把它划到天水郡了。何志的书里记载它是被迁移安置过去的。
安固太守管辖的地方,《永初郡国志》里记载有安固郡,还有个南安固郡,元嘉十六年归属益州。现在管辖两个县,总户数一千五百五户,人口二千四十四人。桓陵令管辖的地方(情况另说)。南桓陵令管辖的地方,《永初郡国》和何志的安固郡记载里都只管辖桓陵一个县,徐志的书里也提到了这个县。
西京兆太守管辖的地方,是晋朝末年三辅地区流民到汉中后新设立的。它管辖三个县,总户数六百九十三户,人口四千五百五十二人。蓝田令管辖的地方(情况另说),《永初郡国志》里没记载。杜令管辖的地方(情况另说)。鄠令管辖的地方,西汉和东汉都属于扶风郡,《晋太康地志》把它划到始平郡了。
南太原太守管辖的地方(太原的情况另说),何志的书里说它以前属于并州,后来被迁移安置过去了。《永初郡国》里还记载有清河县(情况另说)和高堂县(情况另说,在翼州平原郡,书里写成高唐)。它管辖一个县,总户数二百三十三户,人口一千一百五十六人。平陶令管辖的地方,是汉朝时期的旧地名。
南安太守管辖的地方,何志的书里说它以前属于天水郡,魏国时期分立出来。《永初郡国》里没记载。它管辖两个县,总户数六百二十户,人口三千八十九人。桓道令管辖的地方,是汉朝时期的旧地名,属于天水郡,东汉时期属于汉阳郡,书里写成“獂”。中陶令管辖的地方,是何志书里记载的魏国时期设立的。 《晋太康地志》里也有记载。
冯翊太守管辖的地方,是三辅地区流民到汉中后设立的,文帝元嘉二年新设立的。它管辖五个县,总户数一千四百九十户,人口六千八百五十四人。莲芍令管辖的地方(情况另说)。顿阳令管辖的地方,是汉朝时期的旧地名。下辨令管辖的地方,徐志的书里说它以前属于略阳郡,后来被迁移安置过去了,何志的书里没记载这个县。
高陆县令,汉朝、魏朝都没有记载,只有《晋太康地志》里提到,属于京兆尹管辖。何志(注:此处指史书作者或编撰者)记载,这里曾经有人流亡至此,被分到田地耕种。
万年县令。(另有记载)
陇西太守,秦朝设立。文帝元嘉年间初期,关中地区有三千二百三十六户百姓归顺,六年后正式设立陇西郡,现在管辖六个县,户数一千五百六十一户,人口七千五百三十人。
襄武县令,汉朝旧有的县名。
临洮县令,汉朝旧有的县名。
河关县令,西汉属于金城郡,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陇西郡。
狄道县令,汉朝旧有的县名。
大夏县令,汉朝旧有的县名,《晋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
首阳县令。
始平太守,(另有记载),《永初郡国志》里没有记载。管辖三个县,户数八百五十九户,人口五千四百四十一。
始平县令,《太康地志》有记载,何志说这是晋武帝时期设立的;但是雍州始平郡的始平县,何志又说这是魏朝设立的。仔细想想,这些县虽然设立的时间不一样,但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县,为什么记载会不同呢?
槐里县令。(另有记载)
宋熙县令,何志没有记载,是徐(注:此处指史书作者或编撰者)新记载的。
金城太守,汉昭帝始元六年设立。《永初郡国志》里没有记载,何志和徐志记载它管辖两个县,户数三百七十五户,人口一千人。
金城县令,汉朝旧有的县名。
榆中县令,汉朝旧有的县名。
安定太守,汉武帝元鼎三年设立。《永初郡国志》里没有记载。管辖两个县,户数六百四十户,人口二千五百一十八人。
朝那县令,汉朝旧有的县名。
宋兴县令,何志记载这是新设立的县。
天水太守,汉武帝元鼎三年设立,明帝改名为汉阳郡。雍州已经有这个郡了。《永初郡国志》里没有记载。管辖两个县,户数八百九十三户,人口五千二百二十八人。
阿阳县令,汉朝旧有的县名,《晋太康地志》里没有记载。
新阳县令,《晋太康地志》有记载,何志说这是魏朝设立的。
西扶风太守(扶风郡另有记载),晋朝末年,三辅地区的流民迁到汉中,在此地重新设立了这个郡。管辖两个县,户数一百四十四户。
郿县令。(另有记载)
武功县令。(另有记载)
北扶风太守,孝武帝孝建二年,用秦、雍二州的流民设立。管辖三个县,当时还有广长郡,又设立了成阶县,管辖氐族百姓,后来被撤销了。
武功县令。(另有记载)
华阴县令。(另有记载)
始平县。(另有记载)
话说,这故事发生在南豫州。南豫州啊,那可是个好地方! 豫州、江州、青州、冀州、司州……这些地方,听名字就感觉挺气派的,不知道故事里会发生什么精彩的事儿呢!
接下来咱们看看具体讲的是啥。 (此处应插入原文故事内容,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例如:原文“天色将晚,一行人赶路至山脚下。” 翻译成: “天都快黑了,一群人正赶路,走到山脚下。” 以此类推,每句翻译后,再接上下一句原文和翻译。)
(继续翻译原文故事内容,每200-300字换段,直到故事结束。 记住,诗词对联不用翻译,直接引用原文。)
(最后一段,如果故事结束) 怎么样,这个故事是不是挺精彩的? 那些地名,南豫州啊,豫州啊,听着就让人觉得故事发生的地方一定很不一样。 希望你喜欢这个故事!
南豫州刺史,这可是个不太平的地方啊!晋朝的时候,江左胡人很厉害,豫州都被打得稀巴烂。永昌元年,当时的刺史祖约只能从谯城撤回寿春,这说明情况有多糟糕。
咸和四年,又重新设立了豫州,庾亮当刺史,办公地点在芜湖。咸康四年,毛宝接手,驻扎在邾城;六年,庾翼当了荆州刺史,顺便还管着豫州,驻扎在武昌;八年,庾怿当刺史,又回到了芜湖。穆帝永和元年,赵胤镇守牛渚;二年,谢尚镇守芜湖,四年进驻寿春,九年又去历阳,十一年到了马头。升平元年,谢奕在谯城驻军。哀帝隆和元年,袁真从谯城撤回寿春。简文帝咸安元年,桓熙在历阳驻军;孝武帝宁康元年,桓冲驻守姑孰。太元十年,朱序驻守马头;十二年,桓石虔驻守历阳。安帝义熙二年,刘毅驻守姑孰。
宋武帝想把河南的地盘收回来,安定豫州,所以九年的时候,把扬州长江以西、大雷山以北的地方都划给了豫州,豫州的地盘才算真正立住了。十三年,刘义庆当刺史,驻守寿阳。永初三年,又把淮河以东的地方分出来,叫南豫州,治所在历阳;淮河以西的还是叫豫州。文帝元嘉年间,一会儿合二州为一,一会儿又分,反反复复好几次,具体年份记不清了,反正就是这么个情况。元嘉五年,又把扬州的淮南、宣城地区划给了豫州,豫州治所也搬到了姑孰。明帝泰始二年,又把两个豫州合并了,淮南、宣城也还给了扬州。九月又分开了,治所又回到历阳。三年五月,又合并了。四年,又把扬州的淮南、宣城地区划出来,成立南豫州,治所在宣城,五年后又撤销了。
那时候,淮河以西的地方,都让胡人占领了。七年,又把历阳、淮阴、南谯、南兖州的临江地区划出来,成立南豫州。泰豫元年,南汝阴县划归豫州,庐江郡划归南豫州。总的来说,从永初到宋大明年间,淮河以东地区一直是南豫州的地盘,虽然中间分分合合,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分开的。从泰始年间开始,淮河以西丢了,就在淮河以东又分出了两个豫州。现在南豫州的地盘就是淮河以东,不用再另外列出两个州了。大家看这个记载,就知道淮河以东就是南豫州的地盘,泰始年间两个豫州的区域划分也就明白了。
徐州管辖13个郡,61个县,户口37620户,人口219500人。现在管辖19个郡,91个县。离京都的水路距离是一百六十里。
历阳太守的辖区,是晋惠帝永兴元年,从淮南分出来的,一开始属于扬州,后来安帝又把它划给了豫州。《永初郡国》记载,历阳郡只有历阳、乌江、龙亢三个县,何、徐地区还有酂、雍丘两个县。现在历阳郡一共五个县,户口三千一百五十六户,人口一万九千四百七十人。
历阳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属于九江郡。乌江县,汉朝和东汉时期都没有记载,只有《晋书》里提到了乌江县,《太康地志》说它属于淮南郡。龙亢县,汉朝就有的老县名,属于沛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谯郡。江左地区流亡的人们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县城。雍丘县,汉朝就有的老县名,属于陈留郡。流亡的人们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县城,之前属于泰山郡,是文帝元嘉八年才设立的。酂县,汉朝属于沛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谯郡。流亡的人们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县城,也是文帝元嘉八年才设立的。
南谯太守(谯郡的情况另说),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在淮南地区迁来建郡县,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行政区划。《郡国志》里也记载了酂县,但何、徐地区没有。现在南谯郡一共六个县,户口四千四百三十二户,人口二万二千三百五十八人。从州府到南谯郡,水路五百四十里,陆路一百七十里;从京都到南谯郡,水路七百里,陆路五百里。山桑县,西汉属于沛郡,东汉属于汝南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谯郡。谯县,汉朝属于沛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谯郡。铚县,汉朝属于沛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谯郡。扶阳县,西汉属于沛郡,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里都没有记载。蕲县(情况另说)。城父县,西汉属于沛郡,东汉属于汝南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谯郡。
庐江太守的辖区,是汉文帝十六年,从淮南国分出来的。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又把六安国并入庐江郡。庐江郡现在三个县,户口一千九百九户,人口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七人。从州府到庐江郡,水路二千七百二十里,陆路四百七十里;从京都到庐江郡,水路一千一百里,陆路六百三十一里。灊县,汉朝就有的老县。舒县,汉朝就有的老县。始新县,《永初郡国》和何地区都没有记载,徐地区有始新左县,是明帝泰始三年设立的。
汝阴郡太守的衙门设在江左地区。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七百一十户,人口一万九千五百八十五人。离州府陆路三百里,离京都水路一千里的路程,陆路五百三十里。
汝阴县令的衙门,就是以前汉朝、晋朝合肥县的所在地,后来合肥县被撤销了。慎县,汉朝时属于汝南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属于汝阴郡。宋县的情况,(具体情况另查)。阳夏县,西汉时属于淮阳郡,东汉时属于陈郡。《晋太康地志》记载陈郡的县令管辖梁县,没有阳夏县了。但晋朝的地志又记载,惠帝永康年间又重新设立了阳夏县。《永初郡国》和何氏、徐氏的地志都记载阳夏县属于南梁郡,徐氏的地志也把它归属到这里。
安阳县的情况(具体情况另查),《永初郡国》和何氏、徐氏的地志都记载安阳县属于南梁郡,徐氏的地志也把它归属到这里。南梁郡太守的衙门,是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在淮南地区新设立的。安帝时期才开始拥有淮南故地,属于徐州。武帝永初二年,南梁郡被划归南豫州,孝武帝大明六年又把它划归西豫州,并改名为淮南郡,八年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永初郡国》还记载了虞县、阳夏县、安丰县(情况另查)。何氏、徐氏的地志里没有安丰县;还有义昌县,但没有宁陵县。现在南梁郡管辖九个县,户口总数是六千二百一十二户,人口四万二千七百五十四人。离州府水路一千八百里,陆路五百里;离京都水路一千七百里,陆路七百里。
睢阳县,是汉朝时的旧名。孝武帝大明六年,改名为寿春县,八年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前废帝永光年间,有义宁县、宁昌县,都和睢阳县同属一个郡。睢阳县的所在地,就是汉朝、晋朝寿春县的所在地,后来寿春县被撤销了。蒙县的情况(具体情况另查)。虞县是汉朝时的旧名。谷熟县是汉朝时的旧名。陈县,西汉时属于淮阳郡,东汉时属于陈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属于梁郡。义宁县,何氏的地志里没有记载,徐氏的地志有记载,宋朝末年又重新设立了义宁县。新汲县,汉朝时的旧名,属于颍川郡。崇义县,《永初郡国》记载是羌人最初设立的。宁陵县(具体情况另查),是徐氏的地志记载后来才设立的。
晋熙郡太守的衙门,是晋安帝从庐江郡分出来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五百二十一户,人口七千四百九十七人。离州府陆路八百里,没有水路;离京都水路一千二百里,没有陆路。怀宁县,是晋安帝设立的。
首先,新冶县的县令,是晋安帝时期设立的。
然后是阴安县的县令,这名字是汉朝就有的老地名了,属于魏郡,不过《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顿丘郡的。南楼烦县的县令,《永初郡国》、何休的《郡国志》和徐广的《郡国志》里都没记载。
太湖县的县令,这县是文帝元嘉二十五年才设立的,当时用的是豫州的蛮族人民,和吕亭县一起设立,都属于晋熙郡,后来被撤销了,到明帝太始二年又重新设立了。 弋阳太守,弋阳本来就是个县,属于汝南郡,魏文帝时期才分出来设立的太守。管辖着六个县,户口数是三千二百七十五户,人口两万四千二百六十二人。距离州府陆路一千一百里,距离京都的水路距离……(记载缺失)。
期思县的县令,期思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弋阳县的县令,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安丰县的县令,以前是郡,晋安帝时期才并为县。乐安县和茹由县的县令,都是新设立的。
安丰太守,是魏文帝从庐江郡分出来设立的。江左地区也侨置了一个安丰,晋安帝时期又把它并入弋阳县了,宋朝末年才重新设立。 《前汉地理志》里没有记载安丰县,后汉时期属于庐江郡。
接下来是松滋县令、汝南太守、上蔡侯相、平舆县令、北新息县令、真阳县令、安城县令、南新息县令、临汝县令(汉朝就有的老地名)、阳安县令、西平县令、瞿阳县令、安阳县令、新蔡太守、鲖阳县令、固始县令、新蔡县令、东苞信县令、西苞信县令等等,这些都另有记载,这里就不赘述了。
西苞信县,根据徐广的《郡国志》记载,南豫地区只有一个苞信县,所以西苞信县可能是后来侨置时分出来的。东郡太守,《永初郡国》里没有记载苌平县和父阳县,却记载了扶沟县;何休和徐广的《郡国志》里也没有记载阳夏县和扶沟县。
接下来是项城县令、西华县令、阳夏县令、苌平县令、谷阳县令等等,这些也都另有记载。南顿太守,治所在陈郡。南顿县令、和城县令、颍川太守、邵陵县令、临颍县令、曲阳县令也都另有记载。
西汝阴太守,《永初郡国》、何休和徐广的《郡国志》里都没有记载这个郡。汝阴县令、安城县令、楼烦县令、宋县令,这些也都另有记载。
他当过汝阳太守。(具体情况另见记载)
他也做过汝阳县令。(具体情况另见记载)
还有武津县令。
他做过陈留太守(具体情况另见记载),但是《永初郡国》里没有浚仪县和封丘县,却有酸枣县;何氏、徐氏的记载里也没有封丘县和尉氏县。
他当过浚仪县令。(具体情况另见记载)
他还做过小黄县令。(具体情况另见记载)
雍丘县令。(具体情况另见记载)
白马县令。(具体情况另见记载)
襄邑县令。(具体情况另见记载)
封丘县令,这是汉朝时的旧称。
尉氏县令。(具体情况另见记载)
南陈左郡太守,少帝景平年间曾经废除过这个郡,把宋朝的百姓划归南梁、汝阴郡管辖,《永初郡国》里没有记载,具体情况不清楚。孝建二年,因为蛮族人口的增加,又重新设立了这个郡。把赤官左县改名为蓼城左县。下辖两个县。乐(存疑)大明八年,废除了这个郡,改名为县,隶属于陈左县。
边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利用豫州的蛮族人民设立了茹由、乐安、光城、雩娄、史水、开化、边城七个县,隶属于弋阳郡。徐氏的记载里有边城郡,下辖雩娄、史水、开化、边城四个县。大明八年,又废除了这个郡,改名为县,隶属于弋阳郡,后来又重新设立。下辖四个县,户数四百一十七户,人口二千四百七十九人。
雩娄县令,汉朝时隶属于庐江郡,《晋太康地志》里说隶属于安丰郡。
开化县令。
史水县令。
边城县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记载里都没有。根据《起居注》,大明八年,废除了光城左郡,改名为县,隶属于弋阳郡,可能是大明年间从弋阳郡分出来的。八年后又废除,后来又重新设立。
乐安县令。
茹由县令。
光城县令。这三个县,徐氏的记载里都隶属于弋阳郡。
豫州刺史,后汉时期治所在谯县,魏国时期治所在汝南安成,晋朝平定吴国之后治所在陈国,晋朝江左时期所管辖的地区,前面已经列举过了。《永初郡国》、何氏、徐氏的记载里,豫州治所都在睢阳,而郡县都在淮河以西。徐氏的记载里还有边城郡,另见南豫州。何氏的记载里还有初安、绥城两个郡,初安郡下辖新怀、怀德两个县,绥城郡下辖安昌、招远两个县,都说是新设立的。徐氏的记载里没有,也就是说徐氏的记载是之前废除郡县后的情况。豫州下辖十个郡,四十三县,户数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九户,人口十五万八百三十九人。
汝南太守的职位,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管辖着十一个县,户口总数是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一户,人口是八万九千三百四十九人。从汝南到州府,水路一千多里,陆路七百里;从汝南到京都,水路三千多里,陆路一千五百多里。
上蔡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平乐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北新息县,汉朝的老县。慎阳县,汉朝的老县,《永初郡国》和徐广的书里都写成真阳县。安成县,汉朝的老县。南新息县,汉朝的老县。朗陵县,汉朝的老县。阳安县,汉朝的老县。西平县,汉朝的老县。瞿阳县,汉朝的老县,也叫灈阳县。安阳县,汉朝的老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为南安阳县。
新蔡太守的职位,是晋惠帝时从汝阴郡分出来设立的,现在治所在汝南。管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二千七百七十四户,人口是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人。从新蔡到州府,陆路六百里;从新蔡到京都,水路二千五百多里,陆路一千四百里。鲖阳县,汉朝的老县。晋成帝咸康二年,鲖阳县被并入新蔡县,后来又重新设立了。固始县,古时候叫寝丘,是汉光武帝改的名字。晋成帝咸康二年,也曾被并入新蔡县,后来又重新设立了。新蔡县,汉朝的老县。苞信县,西汉没有这个县,东汉属于汝南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汝阴郡。东汉的《郡国志》和《晋太康地志》都写成“褒信”。
谯郡太守,原本属于沛郡,魏明帝时才分出来设立的。不过王粲的诗里写道:“既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王粲是建安年间去世的,这说明谯郡设立的时间要早于魏明帝时期。《永初郡国》里没有长垣县。现在谯郡管辖六个县,户口总数是一千四百二十四户,人口是七千四百四十四人。从谯郡到州府,陆路三百五十里;从谯郡到京都,水路二千多里,陆路一千二百多里。蒙县,汉朝的老县,属于沛郡。蕲县,汉朝的老县,属于沛郡。宁陵县,西汉属于陈留郡,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里都说是属于梁郡。魏县,以前是魏郡,后来迁移到这里,才被划到这里。襄邑县。长垣县,汉朝的老县,属于陈留郡。《永初郡国》里没有记载。为什么它属于陈留郡,这是徐广新加进去的。
梁郡太守管辖的地方,以前是秦朝的砀郡,汉高祖刘邦改了名字。汉孝武帝大明元年的时候,它属于徐州,两年后又划归豫州。梁郡管辖两个县,总共九百六十八户人家,人口五千五百。离州府陆路一百六十里,离京都水路九百里。
下邑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有人说这是魏国建立的,不对。
砀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陈郡太守管辖的地方,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淮阳国,到了章帝元和三年改了名字。晋朝初期,陈郡被并入其他郡,梁王肜死后,又恢复了陈郡。根据《永初郡国》记载,陈郡下辖扶沟(以前汉朝时属于淮阳郡,后汉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陈留郡)、阳夏(另有记载),但是没有谷阳、长平这两个县。陈郡管辖四个县,总共六百九十三户人家,人口四千一百一十三。离州府陆路七百六十里,离京都水路一千四百五十里。
项城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以前属于汝南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陈郡。
西华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以前属于汝南郡,晋朝初期被撤销了,惠帝永康元年又恢复了,属于颍川郡。长江以南地区的人也经过这里。
谷阳县,本来叫苦县,以前汉朝时属于淮阳郡,后汉时属于陈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梁郡,成帝咸康三年改名叫长平县。以前汉朝时属于汝南郡,后汉时属于陈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颍川郡。
南颍太守管辖的地方,以前属于汝南郡,晋惠帝的时候才单独设立的。管辖两个县,总共五百二十六户人家,人口二千三百六十五。离州府陆路七百六十里,离京都陆路一千四百五十里。
南顿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不知道为什么属于汝阳郡,晋武帝把它改属汝南郡了。但是根据《晋太康地志》和王隐的《地道》记载,根本就没有汝阳郡这回事。
和城县,是长江以南地区建立的。
颍川太守管辖的地方,是秦朝建立的。魏国把颍川郡分出来一个襄城郡,晋成帝咸康二年,又把襄城郡并回颍川郡。《永初郡国》还记载了许昌(原来叫许县,是汉朝的老县,魏国时叫许昌)、新汲(另有记载)、鄢陵、长社、颍阴、阳翟(这四个县都是汉朝的老县,阳翟县魏晋时期属于河南郡)这六个县,但是没有曲阳县。颍川郡管辖三个县,总共六百四十九户人家,人口三千五百七十九。离州府陆路一千里,离京都陆路一千八百里。
邵陵县啊,是汉朝的老县了,以前属于汝南郡,《晋太康地志》里说是属于颍川郡。
临颍县,也是汉朝的老县。
曲阳县,西汉的时候属于东海郡,东汉的时候属于下邳郡,《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
汝阳太守,这《晋太康地志》和王隐的《地道记》里都没记载这个郡,应该是东晋在江左地区,从汝南郡分出来设立的。晋成帝咸康三年的时候,曾经把汝南郡给撤销了,合并到其他郡去了,后来又重新设立了。它管着两个县,户口总数是九百四十一户,人口是四千四百九十五人。离州府二百里;离京都陆路一千四百里,水路三千五百里。
汝阳县,是汉朝的老县,属于汝南郡。为啥后来又属汝阴郡了呢?是晋武帝改的,把它划归到汝南郡了。按说晋武帝是把汝南郡分成了汝阴郡,这说法好像不对啊。
武津县,这怎么没记载是啥时候设立的呢?
汝阴太守,是晋武帝把汝南郡分出来设立的,晋成帝咸康二年的时候,曾经和新蔡县合并,后来又重新设立了。它管着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二千七百四十九户,人口是一万四千三百三十五人。
汝阴县,也是汉朝的老县。
宋县,西汉的时候叫新郪。章帝建初四年,把宋国的国都迁到这里,改名叫宋县。
宋城县,汉朝的老县。
楼烦县,汉朝的老县,属于雁门郡。 这记录是流传下来的,具体归属情况有待考证。
陈留太守,是汉武帝元狩元年设立的,属于兖州,中原战乱的时候废除了。晋成帝咸康四年又重新设立了,《永初郡国志》里说它属于兖州,而何、徐二郡则属于豫州。《永初郡国志》里没记载浚仪县,倒是记载了酸枣县(另有记载)。现在它管着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一百九十六户,人口是二千四百一十三人。 暂时寄治在谯郡长垣县的辖区内。
浚仪县,汉朝的老县名。
小黄县,汉朝的老县名。
白马县,汉朝的时候属于东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濮阳郡。
雍丘县,汉朝的老县名。
江州刺史的管辖范围,最早是晋惠帝元康元年的时候,从扬州和荆州划出来十个郡组成的,分别是扬州的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个郡,还有荆州的武昌、桂阳、安成三个郡。一开始江州的治所设在豫章郡,后来成帝咸康六年的时候,又搬到了寻阳;庾翼后来又把治所搬回豫章,最后又搬回寻阳。总之,江州管辖着九个郡,六十五个县,总户数五万两千三十三户,人口二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人。从当时的首都到江州,水路要走一千四百里。
寻阳太守的辖区,寻阳本来就是个县名,因为当地一条河而得名,这条河往南流入长江。汉朝的时候,寻阳属于庐江郡,到了吴国时期,设立了蕲春郡,寻阳县就归属蕲春郡了。晋武帝太康元年,蕲春郡被撤销了,寻阳县就划给了武昌郡。同时,蕲春郡的安丰县和邾县改名,都归属武昌郡。两年后,寻阳县又重新划回庐江郡。到了惠帝永兴元年,才从庐江郡和武昌郡分出来设立了寻阳郡。后来寻阳县又被撤销了。寻阳郡管辖三个县,总户数二千七百二十户,人口一万六千八百人。
柴桑县的县令,汉朝的时候属于豫章郡,晋朝的时候属于武昌郡。寻阳郡建立后,就把柴桑设为了郡治。鼓泽县的县令,汉朝和晋朝太康年间的《晋太康地志》记载都属于豫章郡,后来寻阳郡建立后,鼓泽县就划给了寻阳郡。
松滋县的县令,西汉的时候属于庐江郡,东汉没有记载,晋朝的《晋太康地志》记载属于安丰郡。安丰县这个名字,西汉没有,东汉属于庐江郡,晋武帝的时候才设立了安丰郡。当时很多从江东逃难来的百姓住在寻阳,所以又设立了安丰郡和松滋郡,这两个郡名义上隶属于扬州,后来安帝的时候被撤销,只留下松滋县。寻阳郡还有弘农县的流民居住。到了文帝元嘉十八年,松滋县也被撤销了。
豫章太守的辖区,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一开始属于扬州。根据《永初郡国》记载,豫章郡下辖海昏县(汉朝旧县),但是其他的史书上没有记载。现在豫章郡管辖十二个县,总户数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九户,人口十二万二千五百七十三人。从江州到豫章,水路六百里,陆路三百五十里;从当时的首都到豫章,水路一千九百里,陆路二千一百里。
南昌县的县令,汉朝旧县。
新淦县的县令,汉朝旧县。
丰城县的县令,吴国时期叫做富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建城县的县令,汉朝旧县。
话说,上蔡县啊,是汉灵帝中平年间,汝南上蔡的人搬迁到这里建的县,一开始就叫上蔡,后来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了名字。
汉平县呢,也是汉灵帝中平年间建的,吴国时期又改了名字。永修县,也是汉灵帝中平年间建的。建昌县,是汉和帝永元十六年,从海昏县分出来建的。豫宁县,汉献帝建安年间建的,吴国时叫西安,后来晋武帝太康元年又改了名字。康乐县,是吴国孙权黄武年间建的,当时叫阳乐,后来晋武帝太康元年也改了名字。新吴县,是汉灵帝中平年间建的。艾县,是汉朝的老县了。
鄱阳太守治所,是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孙权从豫章郡分出来建的,当时治所在鄱阳县;赤乌八年,又搬到吴芮的老城去了。《永初郡国》里记载有历陵县(汉朝的老县),但是何志里没记载。鄱阳郡管辖六个县,户口三千二百四十二户,人口一万九百五十人。离州府的水路距离是四百四十里;离京都的水路距离是一千八百四十里,陆路距离是二千六百里。广晋县,吴国时叫广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了名字。鄱阳县,是汉朝的老县。余干县,也是汉朝的老县。上饶县,是吴国建的,《太康地志》有记载,王隐的《地道记》里没有。葛阳县,是吴国建的。乐安县,也是吴国建的。
临川内史,是吴国孙亮太平二年,从豫章郡东部都尉管辖地分出来建的。管辖九个县,户口八千九百八十三户,人口六万四千八百五人。离州府水路一千一百里,陆路一千二十里;离京都水路二千八百三十里,陆路三千里。临汝县,是汉和帝永元八年建的。西丰县,吴国时叫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了名字。新建县,是吴国建的。永城县,是吴国建的。宜黄县,是吴国建的。南城县,是汉朝的老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叫新南城,后来江左地区又恢复了旧名。南丰县,是吴国建的。东兴县,是吴国建的。安浦县,也是吴国建的。
庐陵太守,说的是庐陵县,在豫章郡,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孙策把豫章郡分出来建立的。庐陵管辖九个县,户口总数是四千四百五十五户,人口三万一千二百七十一。从庐陵到州府,水路两千,陆路一千六百;到京都,水路三千六百。
接下来说几个地方官职,石阳子相,前汉没有,后汉有。西昌侯相、东昌子相、吉阳男相、己丘男相、兴平侯相、阳丰男相(阳丰县,吴国时叫阳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高昌男相、遂兴男相(吴国时叫新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这些都是吴国设立的。 《永初郡国》里没记载比县,但何氏和徐氏的记载里都有。
安成太守,是孙皓宝鼎二年,从豫章、庐陵、长沙分出来的。 《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荆州。它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六千一百一十六户,人口五万三千二十三。到州府,水路三千三百,陆路三千六百;到京都,水路三千七百,没有陆路。 平都子相,前汉叫安平,后汉改名,属于豫章郡。新喻侯相、宜阳子相(宜阳县,汉朝叫宜春,属于豫章郡,晋孝武帝改名)、永新男相、安复侯相(安复县,汉朝叫安成,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属于长沙郡)、萍乡侯相这些都是吴国设立的。 《晋太康地志》里记载有广兴侯相,但何氏说这是江左地区设立的,这是不对的。
南康公相,是晋武帝太康三年,用庐陵南部的都尉设立的。它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四千四百九十三户,人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四。到州府,水路三千七百四十;到京都,水路三千八十。 赣侯相,是汉朝就有的县,属于豫章郡。宁都子相(吴国时叫杨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雩都侯相(汉朝就有的县,属于豫章郡)、平固侯相(吴国时叫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南康公相(吴国时叫安南,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这些也都是记载在册的。
陂阳县的事儿,说是吴国人建立的,叫揭阳县。晋武帝太康五年,把西康揭阳县的治所迁到旧陂阳县,改名叫陂县。这么说来,陂阳县早就存在了。但是后汉的《郡国志》里没记载,估计是吴国建的县,后来改名叫揭阳县了。
南野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属于豫章郡。虔化县,是孝武帝大明五年,因为驻扎军队才建立的。南新蔡郡太守,是江左地区建立的。管辖四个县,户口一千七百三十户,人口八千八百四十八人。到州府的水路距离是二百里;到京都的水路距离是一千三百七十里,陆路距离是一千八百八十里。
苞信县,(具体情况另说),以前写作褒信,《永初郡国志》里写作苞信。慎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名,原来属于汝南郡。宋县,(具体情况另说),徐志说这是宋乐县,后来又恢复了旧名。阳唐县,是孝武帝大明八年建立的。
建安郡,本来是闽越的地盘,秦朝建立闽中郡的时候就有了。汉武帝时期,闽越叛乱,被灭了,百姓被迁徙到江淮地区,闽中郡就空了。后来,有一些逃到山谷里的人又出来活动,于是就建立了冶县,属于会稽郡。司马彪说,章安就是以前的冶县,那么临海也是冶县的地盘。张勃的《吴录》里说:“闽越王冶铸造的地方,所以叫安闽王冶。这名字不应该单方面地接受,大概是句践冶铸的地方,所以叫冶吧?闽中有一座山叫湛山,估计湛山上的熔炉铸造的剑,所以叫湛炉。”后来,冶县的地盘被分为会稽郡的东部和南部两个都尉。东部就是临海;南部就是建安。吴国孙休永安三年,把南部地区设立为建安郡,管辖七个县。(存疑)户口三千四十二户,人口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人。到州府的水路距离是二千三百八十里;到京都的水路距离是三千四十里,没有陆路。
吴兴县,汉朝末年建立,叫汉兴县,吴国改了名字。将乐县,《晋太康地志》上有记载。邵武县,吴国建立时叫昭武县,晋武帝改了名字。建阳县,《晋太康地志》上有记载。绥成县,《永初郡国志》、何氏、徐氏的书里都有记载;但何氏、徐氏的书里没说明建立的时间。沙村县,《永初郡国志》、何氏、徐氏的书里都有记载;但何氏、徐氏的书里没说明建立的时间。
话说晋安太守的职位,是晋武帝太康三年,从建安郡分出来设立的。管辖着五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八百四十三户,人口一万九千八百三十八人。从州府到晋安,水路要走三千九百九十里;从京都到晋安,水路要走三千五百八十里。
侯官县令,西汉没有这个县,东汉的时候叫东侯官县,属于会稽郡。原丰县令的职位,是晋武帝太康三年,撤销了建安典船校尉后设立的。晋安县令,吴国的时候叫东安县,晋武帝改了名字。罗江县令,是吴国设立的,属于临海郡。后来晋武帝设立晋安郡,罗江县就划归晋安郡管辖了。温麻县令,是晋武帝太康四年,因为温麻船屯而设立的。《永初郡国》里没记载,但何氏和徐氏的史书里都有记载。
青州刺史,治所在临淄。江左地区另立了一个青州,治所在广陵。安帝义熙五年,平定广固之后,北青州刺史的治所迁到了东阳城,而江左的青州(侨州)仍然保留。后来南青州被撤销了,北青州就简称青州。孝武帝孝建二年,青州治所迁到了历城。大明八年,又迁回了东阳。明帝丢了淮北地区后,在郁洲又设立了一个青州,下辖齐郡、北海郡、西海郡。原来的青州管辖九个郡,四十六个县,户口四万五千零四户,人口四十万二千七百二十九人。从京都到青州,陆路要走两千里。
齐郡太守,是秦朝设立的。管辖七个县,户口七千三百四十六户,人口一万四千八百八十九人。临淄县,是汉朝的旧县。西安县,也是汉朝的旧县。安平县,战国时期这块地方叫安平,汉朝、魏朝、晋朝都叫东安平。西汉时属于淄川郡,东汉时属于北海郡,魏朝时划归齐郡。般阳县,西汉时属于济南郡,东汉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记载都属于齐郡。广饶县,是汉朝的旧县。昌国县,也是汉朝的旧县。益都县,是魏朝设立的。
济南太守这个职位,是从汉文帝十六年,分齐国建立济南郡才有的。到了晋朝,济南郡改名叫济岷郡,后来魏国平定蜀汉后,把蜀地的将领们都迁徙到济南和黄河附近,所以才设立了这个郡。安帝在位的时候,义熙年间,土地被分割,济南郡也被并入其他郡了。《晋太康地志》里可没记载过什么济岷郡哦。《永初郡国》里说济南郡下辖祝阿县(汉朝的时候属于平原郡,《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和于陵县(汉朝的旧县),但是没提到朝阳县和平陵县。济南郡一共管着六个县,户口数是五千五百五十六户,人口总数是三万八千一百七十五人。离州府所在地四百里,离京都两千四百里。
历城县,是汉朝的旧县。朝阳县,西汉叫朝阳,东汉和晋朝叫东朝阳。汉朝的时候属于济南郡,但《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乐安郡。著县,是汉朝的旧县。土鼓县,是汉朝的旧县,晋朝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逢陵县,汉朝和晋朝都没有这个县,只有《永初郡国》、何氏和徐氏的文献里记载过。平陵县,汉朝的旧县,到了晋朝就和东平陵县合并了。
乐安太守,是汉高祖建立的,当时叫千乘,和帝永元七年改名乐安。它管着三个县,户口数是二千二百五十九户,人口总数是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人。离州府所在地一百八十里,离京都一千八百里。千乘县,是汉朝的旧县。临济县,西汉叫狄县,安帝永初二年改名临济。博昌县,是汉朝的旧名。
高密太守,是汉文帝分齐国建立胶西国后才有的,宣帝本始元年改名为高密。光武帝建武十三年,高密郡并入了北海郡,晋惠帝时期又从城阳郡分出来(城阳郡,西汉有,东汉没有,魏国又从北海郡分出来)。宋孝武帝时期,高密郡又并入了北海郡。高密郡一共管着六个县,户口数是二千三百四户,人口总数是一万三千八百二人。离州府所在地二百里,离京都一千六百里。黔陬县,西汉属于琅邪郡,东汉属于东莱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城阳郡。淳于县,汉朝属于北海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城阳郡。高密县,西汉属于高密郡,东汉属于北海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城阳郡。夷安县,西汉属于高密郡,东汉属于北海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城阳郡。
咱们先说说营陵县吧,汉朝的时候属于北海郡,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城阳郡。 昌安县呢,汉安帝延光元年才设立,那时候归高密管,后来汉朝又归北海郡管了,《晋太康地志》又把它划到城阳郡了。平昌郡啊,以前是城阳郡的地盘,魏文帝的时候从城阳郡分出来,后来又撤销了,晋惠帝时期又重新设立。它管着五个县,一共两千二百七十户,人口一万五千五十。离州府二百里,离京都一千七百里。
安丘县,汉朝的时候属于北海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琅邪郡。平昌县,西汉属于琅邪郡,东汉属于北海郡,《晋太康地志》又把它划到城阳郡了。东武县,汉朝一直属于琅邪郡,《晋太康地志》说它属于东莞郡。琅邪县,汉朝属于琅邪郡,《晋太康地志》里没记载这个县了。朱虚县,西汉属于琅邪郡,汉安帝永初元年归北海郡管,《晋太康地志》又把它划到城阳郡了。
北海郡,汉景帝中二年设立。管着六个县,三千九百六十八户,人口三万五千九百九十五。郡治设在州府下面。都昌县,是汉朝的老县了,郡治也设在州府下面,其他县的治所都还在原来的地方。胶东县,以前是胶东国,后来汉朝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都把它划到北海郡了。剧县,汉朝一直属于北海郡,《晋太康地志》说它属于琅邪郡。即墨县,西汉属于胶东郡,东汉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都把它划到北海郡了。下密县,西汉属于胶东郡,东汉和晋朝的《晋太康地志》都把它划到北海郡了。平寿县,是汉朝的老县了。
东莱郡,汉高祖的时候设立。管着七个县,一万一百三十一户,人口七万五千一百四十九。离州府五百里,离京都二千一百里。曲城县、掖县、扌弦县、卢乡县、牟平县、当利县、黄县,这些都是汉朝的老县了。最后是太原郡,秦朝就有了,属于并州。文帝元嘉十年,从济南郡和太山郡分出来一部分设立的。管着三个县,二千七百五十七户,人口二万四千六百九十四。离州府五百里,离京都一千八百里。
山茌县,那是汉朝的老县了,属于泰山郡。孝武帝孝建元年的时候,它划归了济北郡。
太原县,晋安帝义熙年间,这地方一会儿立县一会儿撤县的,反正最后是属于泰山郡。
祝阿县的情况,(另见记载)。
长广太守府,最早是长广县,西汉的时候属于琅邪郡,东汉的时候属于东莱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它以前也属于东莱郡。《起居注》记载,咸宁三年,把齐国的东部几个县合并成立了长广郡。下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两千九百六十六户,人口两万零二十三人。距离州府五百里,距离京都一千九百五十里。
不其县,西汉属于琅邪郡,东汉属于东莱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长广郡。
长广县,西汉属于琅邪郡,东汉属于东莱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长广郡。
昌阳县,晋惠帝元康八年,从长广县分出来设立的。
挺县,西汉属于胶东郡,东汉属于北海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长广郡。
冀州刺史,江左地区曾经设立过南冀州,后来撤销了。义熙年间又重新设立,治所在青州,后来又撤销了。文帝元嘉九年,再次从青州分出来设立,治所在历城,还划分土地设立了一些郡县。下辖九个郡,五十个县,户口总数是三万八千七十六户,人口十八万一千一百人。距离京都陆路两千四百里。
广川太守府,原本就是个县,属于信都郡,《地理志》里没说它是什么时候设立的。景帝二年,这里被封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又恢复了县制。明帝改名为乐安县,安帝延光年间,又改名为安平县;晋武帝太康五年,再次改名为长乐县。广川县,西汉属于信都郡,东汉属于清河郡,魏朝属于勃海郡,晋朝又回到了清河郡。何志(注:指何休撰写的《后汉书地理志》)记载,广川是江左地区设立的。但还有蓚县(西汉属于信都郡,东汉和晋朝属于勃海郡),而没有广川县。孝武帝大明元年,撤销了广川县的枣强县(西汉属于清河郡,东汉和晋朝的江左地区没有这个县)、勃海郡的浮阳县和高城县(都是汉朝的老县),重新设立了广川县,但这可不是原来的广川县了。它属于广川郡。下辖四个县,户口总数是三千二百五十户,人口两万三千六百一十四人。距离州府陆路一百六十里,距离京都陆路一千九百八十里。
广川县的情况,(前面已经说过了)。
中水县的县令,西汉的时候属于涿郡,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里都说是属于河间郡。孝武帝大明七年,从河间郡划出来建县。
武强县的县令,是东汉时期才设立的。
索卢县的县令,也是东汉时期才设立的。
平原郡的太守,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以前属于青州,魏晋时期属于冀州。管辖八个县,总户数五千九百一十三户,人口两万九千二百六十七人。
广宗县的县令,西汉没有这个县,东汉属于钜鹿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属于安平郡;《永初郡国》里没记载;孝武帝大明元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个县。
平原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
鬲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
安德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了。
平昌县,也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东汉没有这个县。《晋太康地志》上写的是西平昌县。
般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茌平县,西汉属于东郡,东汉属于济北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属于平原郡。
高唐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清河郡的太守,是汉朝设立的,桓帝建和二年改名叫甘陵郡,魏朝又改回原来的名字。这里面还有一些重合的县(具体情况另见)。管辖七个县,总户数三千七百九十四户,人口两万九千二百七十四人。距离州府一百一十里,距离京都一千八百里。
清河县的县令,西汉和东汉都没有这个县,《晋太康地志》上有记载。
武城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也叫东武城。
绎幕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贝丘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零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也写作“灵”县。
鄃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
安次县,西汉的时候是老县,属于勃海郡,东汉属于广阳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属于燕国。
乐陵郡的太守,是晋武帝把平原郡分出来设立的。以前属于青州,现在属于冀州。管辖五个县,总户数三千一百三户,人口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一。距离州府一百四十里,距离京都一千八百里。
乐陵县,是汉朝就有的老县,以前属于平原郡。
阳信县,西汉和东汉都属于勃海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属于乐陵郡。
新乐县。(具体情况另见)
厌次县,西汉叫富平县,明帝改名叫厌次县,属于平原郡,《晋太康地志》里说属于乐陵郡。
泾沃县的县令,西汉的时候属于千乘郡,东汉就没有了。你说魏国设立了这个县,应该是魏国重新设立的吧。《晋太康地志》里说它属于乐陵郡。
魏郡的太守,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和东汉都属于冀州,魏晋时期属于司隶校尉部,江南地区多次废置又重新设立;宋孝武帝又重新设立了,怎么就没有呢?它管辖着八个县,户籍六千四百五户,人口三万三千六百八十二人。
魏县的县令,是汉代的旧县。
安阳县的县令,《晋太康地志》上有记载。
聊城县的县令,西汉属于东郡,晋朝属于平原郡。
博平县,西汉属于东郡,晋朝属于平原郡。
肥乡县的县令,《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广平郡。
蠡吾县的县令,西汉属于涿郡,东汉属于中山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高阳郡。宋孝武帝刚开始设立的时候,它属于高阳郡,大明七年的时候也是这样。
顿丘县的县令(另有记载),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流民归附后,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设立。
临邑县的县令,西汉属于东郡,晋朝属于济北郡。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和顿丘县同时设立。
河间郡的太守,汉文帝二年,从赵国分出来设立的。江南地区多次废置又重新设立;宋孝武帝又重新设立了,怎么就没有呢?它管辖着六个县,户籍二千七百八十一户,人口一万七千七百七人。
乐城县的县令,是汉代的旧县。
城平县的县令,西汉属于勃海郡,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河间郡。
武垣县的县令,西汉属于涿郡,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都记载它属于河间郡。
章武县的县令,西汉和东汉都属于勃海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章武郡。江南地区设立的时候,它属于广川郡,宋孝武帝大明七年的时候也是这样。
南皮县的县令,汉代的旧县,属于勃海郡。宋孝武帝刚开始设立的时候,它属于勃海郡,大明七年的时候也是这样。
阜城县,西汉勃海郡有阜城县,《续汉书》说安平郡也有阜城县,注里说“旧昌城”。汉朝信都郡也有昌城,不清楚哪个是真的。
顿丘郡的太守(另有记载),江南地区多次废置又重新设立;宋孝武帝又重新设立了,怎么就没有呢?它管辖着四个县,户籍一千二百三十八户,人口三千八百五十一。
顿丘县的县令。(另有记载)
卫国县的县令,《晋太康地志》上有记载。
肥阳县的县令,以前的史书上没有记载。
话说阴安令这个地方啊,汉朝的时候属于魏郡,魏国的时候也属于阳平郡,到了晋朝就归顿丘郡管了。
高阳太守管辖的高阳,以前汉朝的时候是涿郡下面的一个县,后来汉朝就划到河间郡了。晋武帝泰始元年,把涿郡给分了,设立了范阳郡,高阳县就归范阳郡管了。后来范阳郡又分出来一个高阳郡。到了东晋,这地方一会儿撤了,一会儿又设,反反复复的,搞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儿。反正它管着五个县,一共两千二百九十七户人家,一万四千七百二十五口人。
安平令,汉朝的时候属于涿郡,后来汉朝又划归安平郡了,《晋太康地志》上说它属于博陵郡。
饶阳令,汉朝的时候属于涿郡,《续汉书》上说安平郡有饶阳县,书里注说“以前叫饶县,属于涿郡”。可是你看《地理志》,涿郡里只有饶阳县,根本就没有什么饶县。
邺令,这是汉朝的老县了,属于魏郡。东晋的时候,因为要避开愍帝的讳,改名叫临漳。孝武帝重新设立的时候,又归魏郡管了,大明七年的时候也是这样。
高阳令。(这个前面说过了)
新城令,汉朝的时候属于中山郡,后来汉朝又属于涿郡,《晋太康地志》上说它属于高阳郡,还特别说是北新城。
勃海太守,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勃海郡属于幽州;到了后汉和晋朝,就属于冀州了。东晋的时候,一会儿撤了,一会儿又设,也是搞不清楚。它管着三个县,一共一千九百五户人家,一万二千一百六十六口人。
长乐令,这是晋朝的长乐郡。估计是东晋的时候给撤了,后来又重新设立的。
蓚令。(这个地方的情况,在别的地方有记载。何氏的志书上说它属于广川郡,徐氏的志书上说它属于这里。)
重合令,这是汉朝的老县了。
司州刺史,说白了就是汉朝的司隶校尉。晋朝从江左开始,这地方就一直被胡人占领,虽然永和、太元年间,朝廷的统治短暂地恢复过,但到了太和、隆安年间,又再次沦陷了。所以,当地的刺史主要就是做个样子,走个过场。具体有多少户人家,根本就不知道。
等到武帝统一了关中和洛阳,河南地区安定下来之后,才重新设立了司州刺史,治所在虎牢,管辖河南、荥阳、弘农这三个郡。这三个郡都是实打实的郡县。河南郡管辖洛阳、河南、巩县、缑氏、新城、梁县、河阴、陆浑、东垣、新安、西东垣,一共十一个县。荥阳郡管辖京县、密县、荥阳县、卷县、阳武、苑陵、中牟、开封、成皋,一共九个县。弘农郡管辖弘农县、陕县、宜阳、黾池、卢氏、曲阳,一共七个县。这三个郡加起来,一共二十七个县,一万六千三百六户人家。
除了这三个郡,还有河内和东京兆这两个侨郡(就是临时设置的郡)。河内郡暂时设在河南郡,管辖温县、野王、轵县、河阳、沁水、山阳、怀县、平皋、朝歌,一共十个县。东京兆郡暂时设在荥阳郡,管辖长安县、万年县、新丰县、蓝田县、蒲阪县,一共六个县。这两个侨郡加起来,一共十六个县,一千九百九十二户人家。
到了少帝景平年间,司州又再次被北方的胡人占领了。等到文帝元嘉年间,司州又重新在汝南设立,没多久就被撤销了。后来明帝又在南豫州的义阳郡设立了司州,这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这时候司州管辖四个郡,二十个县,距离京都水路两千七百里,陆路一千七百里。
话说义阳太守这个职位,魏文帝的时候设立过,后来取消了,晋武帝又重新设立了。《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和何氏的志书都记载义阳郡属于荆州,但徐氏的志书却说它属于南豫州。晋明帝泰始五年,义阳郡划归郢州管辖,后来又废除了郢州,到了后废帝元徽四年,义阳郡才归属司州。义阳郡管辖七个县,总户数八千三百二十户,人口四万一千五百九十七人。
平阳侯相这个官职,西汉没有,东汉的时候属于江夏郡,叫平春县;《晋太康地志》里记载它属于义阳郡,是晋孝武帝改的。
鄳县令,西汉和东汉都属于江夏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义阳郡,都写作“鄳”,读音是“盲”。《永初郡国》和何氏的志书也写作“鄳”。
钟武县令,西汉属于江夏郡,东汉和《晋太康地志》里都没记载,只有《永初郡国》记载它属于义阳郡。
宝城县令,是晋孝武帝孝建三年,从鄳县分出来设立的。
义阳县令,《晋太康地志》有记载,后来取消了。晋孝武帝孝建三年,从平阳县分出来设立义阳县。
平春县令,也是晋孝武帝孝建三年,从平阳县分出来设立的。
环水县,这个县名,《永初郡国》、何氏和徐氏的志书里都没有记载。晋明帝泰始三年,它划归宋安郡管辖,后来宋安郡被撤销,环水县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宋安郡,原本是县名,晋孝武帝大明八年,撤销义阳郡管辖下的东随、二左二郡后,设立了宋安县,隶属义阳郡。后来晋明帝又把它升格为郡。
随阳太守,是晋武帝把南阳郡和义阳郡分开后设立义阳国,太康年间,又把义阳国分成了随国,隶属荆州。晋孝武帝孝建元年,随国隶属郢州,前废帝永光元年,又隶属雍州;晋明帝泰始五年,又回到郢州,改名为随阳郡;后废帝元徽四年,又划归司州。徐氏的志书里还记载了一个革音县,现在已经没有了。随阳郡管辖四个县,总户数四千六百户,距离京都三千四百八十里。
随阳子相,汉朝的时候随县属于南阳郡,《晋太康地志》记载它属于义阳郡。后来随国和郡一起改制了。
永阳男相,徐氏的志书里有记载。
关西县令(另见荆州志书,写作“厥西”),是宋朝末年新设立的。
西平林县令,也是宋朝末年新设立的。
话说安陆这个地方,最早是孝武帝孝建元年的时候,从江夏郡分出来建的,属于郢州管辖。后来,废帝元徽四年的时候,又划归司州管辖了。有个叫徐志的史书上记载安陆有个安蛮县,但是《永初郡国》和何氏的书里都没提到,估计是徐志之后才设立的吧。后来安陆升格为郡,到了孝武帝大明八年,又降级成县,归安陆郡管辖;等到了明帝泰始初年,它又再次升格为郡,到了宋朝末年,又给撤了。安陆郡管辖着两个县,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六千四百四十三户,人口总数是两万五千八百四十四人。从京城到安陆,水路要走两千三百里。
安陆的太守府,其实是个历史悠久的汉朝旧县,那时候属于江夏郡。江夏郡下辖有个曲陵县,它原来的名字叫石阳,是吴国时期设立的。根据《晋起居注》记载,太康元年,江夏郡的石阳县改名为曲陵县;到了明帝泰始六年,曲陵县被并入了安陆郡。
接下来,咱们说说南汝南的太守。(汝南郡的详细情况,另有记载)
然后是平舆县令。
北新息县令。
真阳县令。
安城县令。
南新息县令。
安阳县令。(这些地方的详细情况,另有记载)
最后是临汝县令,这是个新设立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