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商,字子威,是涿郡蠡吾人,后来搬到杜陵居住。他父亲王武和王武的哥哥王无故,都是因为是汉宣帝的舅舅而被封了侯。王无故被封为平昌侯,王武被封为乐昌侯,这些事都记载在《外戚传》里。

王商年轻的时候在太子身边当侍中庶子,因为为人严肃认真、忠厚老实而受到好评。他父亲去世后,王商继承了侯爵位,把家产分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们,自己什么也没留,并且非常悲伤地守丧。当时朝中大臣都推荐王商,说他行为可以激励百官,品德可以教化百姓,应该让他担任近臣。所以,他很快就被提升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到了汉元帝时期,官至右将军、光禄大夫。当时,定陶共王很受宠爱,差点就取代了太子。王商作为外戚重臣辅佐朝廷,大力支持太子,起了很大的作用。

汉元帝去世后,汉成帝继位,非常敬重王商,把他提升为左将军。但是,当时汉成帝的舅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权势很大,行为骄横跋扈。王商多次在朝堂上和他辩论,却无法压制王凤,王凤也因此疏远了王商。建始三年秋天,长安城里突然有人造谣说要发大水,百姓惊慌失措,四处逃窜,老弱病残哭喊不止,长安城里一片混乱。皇帝亲自来到前殿,召集公卿大臣商议。大将军王凤建议太后、皇帝和后宫嫔妃都乘坐船只逃到长安城上避水,并命令官吏百姓都上城避难。其他大臣都同意王凤的建议。只有左将军王商一个人说:“自古以来,只有政治腐败的国家才会发生洪水漫城的事情。现在国家政治清明,太平盛世,没有战争,上下都很安定,怎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洪水呢?这肯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上城,以免更加惊慌。”皇帝听了王商的话,就停止了这个命令。过了一会儿,长安城里的恐慌逐渐平息,一查问,果然是谣言。皇帝因此非常赞赏王商坚持己见的做法,多次称赞他的意见。而王凤则非常羞愧,后悔自己失言。

第二年,王商接替匡衡担任丞相,并且加封了一千户,皇帝对他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商为人正直,很有威望,身高八尺多,身材魁梧,相貌非常英俊。河平四年,匈奴单于来朝,在白虎殿接见。丞相王商坐在未央宫廷院里,单于走到王商面前,向他行礼。王商起身,离开座位与单于交谈,单于仰望着王商威严的面容,非常害怕,迟疑着往后退了几步。皇帝听说后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汉朝丞相啊!”

一开始啊,大将军凤和杨肜(róng)是琅琊郡太守,这琅琊郡接连遭遇了十四次灾害,情况相当严重。上级部门派人来调查,凤就给调查的人解释说:“这些灾害都是天灾,不是人力能控制的。杨肜平时是个很好的官,应该让他继续干下去。”但上级部门的人不听,硬是奏请免了杨肜的职务。奏章上报后,皇帝压根儿没理会,凤因此对上级部门的人怀恨在心,暗地里想方设法找他的毛病,还派人写信告他家里的私事。皇帝觉得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至于影响到一个大臣,但凤坚持要追究,硬是把这事儿交给了司隶校尉去查。

话说早些时候,皇太后曾经下令询问上级部门的人家里的女儿,想选一些人进宫当宫女。当时上级部门的人女儿正好生病了,他自己也觉得这事儿不好办,就以女儿生病为由回绝了,没让女儿进宫。等到上级部门的人因为家事被调查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是被凤给算计了,吓得不轻,又想找个靠山,就跑到新受宠的李婕妤家里,想让李婕妤帮忙说说话,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

话说有一天日食发生了,有个叫张匡的,是蜀郡太中大夫,这人挺会拍马屁的,就上书说要跟皇上身边的大臣们说说这次日食是怎么回事。朝会散了之后,左将军丹这些人就问张匡,张匡就说:“我私下里觉得丞相商,这人心狠手辣,不讲仁义,作威作福的,从外面掌控朝政,什么好处都往自己身上捞,还派那些小官小吏到处找人茬,想以此立威,搞得天下老百姓苦不堪言啊!之前频阳人耿定上书说丞相商和他爹傅通,还有他妹妹私生活混乱,还杀了私通的男宠,怀疑是商指使的。这事儿交给了有关部门处理,商心里就一直记恨着耿定。商的儿子俊想上书告发他爹,俊他媳妇是左将军丹的女儿,把信拿给丹看,丹觉得父子俩闹矛盾,就帮女儿把这事儿给拦下来了。商这人不忠诚,不接受别人的好建议,辅佐皇上治理国家,他知道皇上孝顺,却故意疏远不亲近,后宫的事儿都听皇太后的,太后之前听说商有个女儿,想让她进宫,商说女儿有病,后来耿定告发的事儿一出,商又找了个借口,把李贵家里的女儿弄进府里,搞那些歪门邪道,扰乱朝政,还诬陷忠臣,所以才发生日食的。《周书》上说:‘用歪门邪道侍奉君主的,要杀头。’《易经》上说:‘正午时分却昏暗不明,那就打断他的胳膊。’以前丞相周勃立过两次大功,到孝文帝的时候,因为一点小怨恨,就发生了日食,结果周勃被赶回老家了,也没啥怨言。现在这商,啥功劳也没立,却能三代受宠,官做到三公,家族里都是列侯、二千石的官员,侍中那些部门的官员,连皇宫门口当差的都是他的人,还跟诸侯王们结亲家,权势滔天。如果真有内乱、杀人、结怨这些事儿,应该好好查查。我听说秦朝丞相吕不韦见秦王没儿子,想独霸秦国,就找了个漂亮女人给秦王做老婆,暗地里知道她怀孕了才献给秦王,生下了始皇帝。楚国相春申君也是,见楚王没儿子,想独掌楚国,就献上自己怀孕的妻子,生下了怀王。汉朝建立以来,几次都遇到吕后、霍光这样的祸患,现在商又这么狠毒,还用这种手段,他的阴谋诡计还不知道有多深呢!以前孝景帝时期七国叛乱,将军周亚夫说只要拿下雒阳的剧孟,关东地区就都不是汉朝的对手了。现在商的家族势力这么大,家产几百万,私奴几千,可不是区区一个剧孟能比的。而且,他失德到这种地步,亲戚都背叛他,家里乱成一锅粥,父子互相揭发,还想让他来治理国家,安定天下,这岂不是荒谬吗!商当官五年,官位越来越高,坏事却越做越大,百姓苦不堪言,严重损害了皇上的名声,就像鼎足折断一样凶险。我认为皇上英明神武,即位以来,还没展现出惩治奸邪的威力,再加上继承人还没立,各种不好的事情都出现了,更应该诛杀那些不忠的人,防患于未然。只要处理了这个人,天下都会震动,各种奸邪都会销声匿迹了!”

张匡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条理清晰,把商的罪行以及潜在的危险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从日食的征兆,到商的个人品行,再到他家族的势力,以及历史上的类似案例,层层递进,最终得出结论:必须除掉商,才能稳定天下。他巧妙地利用了日食这一天象,将对商的指控与天意联系起来,增强了说服力。 他不仅揭露了商的罪行,更预言了如果不除掉商,将会引发更大的灾难。 这番话,不仅是针对商个人的控诉,更是对当时朝政腐败的一种警示。 张匡的胆识和智慧,令人钦佩。 他敢于直言进谏,冒着巨大的风险,为国家社稷着想,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然而,他的谏言能否被采纳,最终结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这其中,充满了悬念和不确定性,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总之,张匡的这番话,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也展现了文人的责任与担当。

好家伙,左将军丹他们上奏说:“商这个家伙官居三公,爵位是列侯,皇上亲自下诏书让他辅佐国家,但他不遵守法度,反而阿谀奉承,为了私利钻营,还搞那些旁门左道来扰乱朝政,对皇上不忠,欺瞒皇上,简直就是《甫刑》里说的那些该杀头的罪犯,罪名清清楚楚。我们请求皇上派谒者把商叫到廷尉监狱来。”皇上本来很看重商,知道匡衡那些话风险很大,就说:“别管这事儿了。”但是凤(指王凤)死活要追究,于是皇上就下诏给御史说:“丞相可是辅佐国家、统领百官、协调万国的重臣,责任重大啊!现在乐昌侯商做了五年丞相,没听说他有什么忠言良策,反而犯了不忠和搞旁门左道的罪过,该判死刑。以前商的妹妹行为不检点,家里的奴仆还杀人,怀疑是商指使的,因为商是重臣,所以这事儿就压下来没查。现在有人说商不但不悔改,反而怨天尤人,朕心里很难受啊。只是商和先帝有姻亲关系,朕实在不忍心治他的罪。就赦免商的罪吧,把丞相印绶收回来。”

商免了相位三天,就病倒了,吐血而死,死后被谥号为戾侯。而商的儿子兄弟亲戚,那些当驸马都尉、侍中、中常侍、各部门官员和郎官的,都被调到边远地区做官,一个也留不下在宫里侍奉皇上。有人上奏说商的罪过还没定论,请求取消他的封国。皇上就下诏,让商的长子安继承爵位,做了乐昌侯,后来官做到长乐卫尉和光禄勋。

商死后,连续几年发生日食和地震,直臣京兆尹王章上书皇上,说商是忠臣,没罪,是王凤专权蒙蔽了皇上。结果王凤用法律治了王章的罪,这事儿《元后传》里记载着呢。到了元始年间,王莽当了安汉公,他诛杀所有不服从他的人,乐昌侯安也被王莽以莫须有的罪名逼死了,封国也被取消了。

史丹,字君仲,是山东人,后来搬到杜陵去了。他爷爷史恭有个妹妹,在汉武帝当皇帝的时候做了卫太子妃,生下了孝宣帝的爸爸。说白了,就是孝宣帝他爹。宣帝年轻的时候,可没少依靠史家帮忙,这事儿《史良娣传》里都写着呢。等到宣帝当了皇帝,史恭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留下了三个儿子:史高、史曾、史玄。史曾和史玄都是因为以前和皇家的关系,被封了侯,史曾是将陵侯,史玄是平台侯。史高呢,在宫里当侍中,很受皇帝器重,因为揭发霍光谋反有功,被封为乐陵侯。后来宣帝生病了,还把史高提拔成大司马、车骑将军,还让他管着尚书的事务。宣帝驾崩后,太子继承了皇位,就是孝元帝。史高辅佐新皇帝五年,就请求退休了,皇帝赏赐了他车子、马匹和黄金,让他回家养老。史高死后,被追封为安侯。

从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起,史丹就因为父亲史高的关系,当上了中庶子,在太子身边侍奉了十多年。元帝当皇帝后,史丹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兼侍中,出行的时候还能坐皇帝的副车,可见很受宠信。皇上觉得史丹是老臣,又是皇考的亲戚,非常信任他,还下令让他保护太子一家。那时候,傅昭仪的儿子定陶共王很有才华,母子俩都很受皇帝宠爱,可太子却有点沉迷酒色,他母亲王皇后却失宠了。

建昭年间以后,元帝生病了,不怎么处理政事了,倒是挺喜欢音乐的。有时候会在殿下的台阶下摆上鼓和锣,皇上自己就站在轩窗那里,用铜丸子去敲打鼓,打得节奏特别准。后宫和皇上身边那些懂音乐的人都做不到这样,只有定陶王能做到,皇上好几次夸他很有才能。 丹(霍光)就说:“一般来说,所谓有才能的人,都是聪明好学,温故知新的,太子就是这样的人。如果说在敲锣打鼓上能找到人才,那岂不是说陈惠、李微比匡衡还要厉害,都能当丞相了?”皇上听了,就默默地笑了。

后来,中山哀王去世了,太子去吊唁。中山哀王是皇上的弟弟,和太子从小一起学习长大。皇上看到太子,想起中山哀王,悲伤得控制不住自己。太子到了皇上面前,却一点也不悲伤的样子。皇上非常生气,说:“哪有人不慈悲仁爱,还能侍奉宗庙,做百姓父母的呢!”皇上把责任推到丹身上。丹就摘下帽子,向皇上谢罪说:“我确实看到陛下您因为中山王去世而非常悲伤,甚至伤心过度。刚才太子去见您的时候,我私下嘱咐他不要哭泣,免得让您更伤心。罪过都在我,我该死!”皇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气也就消了。丹辅佐皇上当丞相,都是这种风格。

汉元帝景宁元年,皇帝病了,傅昭仪和定陶王总是陪在皇帝身边,皇后和太子却很少能见到皇帝。皇帝的病情越来越重,心里也越来越不安,多次询问尚书,询问景帝当年立胶东王为继承人的事情。当时,太子舅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卫尉和侍中,他和皇后、太子都很忧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因为跟皇帝关系亲近,史丹得以侍奉皇帝左右,照顾他的病情。有一次,趁皇帝独自休息的时候,史丹直接走进了皇帝的卧室,趴在地上,对着皇帝痛哭流涕地说:“皇太子是嫡长子,已经立了十多年了,他的名号已经深入人心,天下人都拥护他,臣民们都归心于他。可是现在,定陶王受宠,外面谣言四起,大家都担心太子地位不稳。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朝中大臣一定会拼死反对,他们不会听从您的诏令。我愿意先被赐死,以此来警示群臣!”

皇帝一向仁慈,不忍心看到史丹哭成这样,而且史丹的话又说得那么恳切,皇帝心里很感动,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每天都感到身体越来越虚弱,太子和两个弟弟年纪又都还小,我心里牵挂着他们,怎么会不担心呢!但是,我并没有要废太子的想法。况且皇后为人谨慎,先帝又非常疼爱太子,我怎么可能违背先帝的意愿呢!驸马都尉,你从哪里听来的这些话?”史丹赶紧退后,叩头说:“臣愚昧无知,罪该万死!”皇帝最终接受了史丹的解释,对他说:“我的病越来越重了,恐怕不能自己处理后事了。你要好好辅佐太子,不要违背我的心意!”史丹哽咽着站起身来。太子因此得以继承皇位。

元帝驾崩后,成帝即位,立刻提拔史丹为长乐卫尉,后来又升任右将军,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还让他担任给事中,之后又升任左将军、光禄大夫。鸿嘉元年,皇帝下诏说:“表彰有功之臣,奖励有功劳的人,这是古今通行的道理。左将军史丹过去曾以忠诚正直引导朕,秉持正义,品德高尚,功劳很大。特封史丹为武阳侯,封地在东海郡郯县的武强聚,户口一千一百户。”

史丹这个人啊,大家都挺了解他的,为人善良,兄弟情深,爱护百姓。他看起来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其实心里特别细致,所以皇上很信任他。他哥哥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做了侯爵,但他却把分到的财产都让给了哥哥。史丹自己呢,继承了父亲所有的家产,又掌管着大国的赋税,再加上以前立下的功劳,皇上对他赏赐不断,金银财宝数不胜数,家里的仆人和奴婢也有上百个,妻妾更是多达几十人。家里生活奢华,他本人也特别喜欢喝酒,享受声色犬马的生活。 他做了十六年的将军,后来在永始年间生病了,就请求退休。皇上还特地给他下诏书说:“左将军您久病不愈,想回家养病,朕很同情您,官职的事让您久拖着病没好。现在就让光禄勋赏赐您黄金五十斤,配上舒适的马车和四匹马,还把将军的印绶还给您。您就安心养病,专心治病,争取早日康复!”

几个月后,史丹就去世了,追谥为顷侯。他留下二十个子女,九个儿子都因为史丹的关系当上了侍中、各部门的官员,都在皇上身边做事。史丹家族里,一共出了四个侯爵,还有十多个卿、大夫、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一直到王莽时代才断绝,只有将陵侯因为没有儿子,在他那一代就绝后了。

傅喜,字稚游,是河内温县人,是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的堂弟。他从小就爱学习,很有志向和操守。哀帝当太子的时候,成帝就选傅喜做了太子的庶子。哀帝刚即位,就封傅喜为卫尉,后来又升为右将军。当时,王莽担任大司马,他请求退休,想避开皇帝的外戚势力。皇上同意王莽退休后,大家就把希望都寄托在傅喜身上。傅喜的堂弟孔乡侯晏和傅喜关系很好,而且他的女儿是皇后。另外,皇帝的舅舅阳安侯丁明,也都因为和皇室的关系而被封侯。但是傅喜却很谦虚,还装病推辞。傅太后开始参与朝政,傅喜多次劝谏她,所以傅太后就不想让傅喜参与辅政了。于是皇上就用左将军史丹代替王莽担任大司马,还赏赐傅喜黄金一百斤、上将军印绶,让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养病。

大司空何武和尚书令唐林都上奏说:“傅喜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忠心为国,是朝廷不可或缺的辅臣。现在他因为生病被遣送回家,百姓们都很失望,都说傅喜是位贤能的儿子,只是因为意见不合被定陶太后排挤了,朝中官员没有不为国家惋惜的。忠臣是国家的守护神啊,鲁国靠着季友治理国家,楚国靠着子玉掌控大局,魏国靠着信陵君冲锋陷阵,项羽靠着范增存亡。所以楚国占据南方,拥有百万雄兵,邻国都不敢轻易招惹,就是因为子玉将军的缘故,楚文王都得给他让座。子玉死后,君臣都非常悲伤。可见百万大军,都不如一个贤臣重要啊!秦国花千金离间廉颇,汉朝花万金疏远亚父,都是这个道理。傅喜在朝中为官,关系到陛下的声誉,也关系到傅家的兴衰。”皇上也觉得这话很有道理。第二年正月,皇上就调任师丹为大司空,任命傅喜为大司马,封他为高武侯。

丁氏和傅氏骄奢淫逸,都嫉妒傅喜的勤俭朴素。而且傅太后想要求更高的尊号,想和成帝的母亲享有同等的尊荣,傅喜和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一起坚决反对。傅太后非常生气,皇上没办法,先免去了师丹的官职,想以此来打动傅喜,可是傅喜始终不妥协。几个月后,皇上就下令免去傅喜的官职,说:“你辅佐我三年,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政绩,反而朝中大臣都干坏事,这责任在你!”然后就让他交出大司马的印绶,回老家去。傅太后又自己下诏书给丞相和御史说:“高武侯傅喜没有功劳却受封,内心不忠,欺上瞒下,和前大司空师丹狼狈为奸,放纵部下,败坏风气,虽然罪行可以赦免,但他不配在朝廷供职,应该让他回封地去。”后来傅太后还想收回傅喜的侯爵,皇上这次没答应。

傅喜在京城住了三年多,哀帝驾崩了,平帝继位,王莽开始专权。傅喜被免去了宫爵,打发回了老家。于是,他带着老婆孩子搬到了合浦。

王莽向太后上奏章说:“高武侯傅喜为人忠厚老实,议论正直。虽然他和先帝的母亲定陶太后有亲戚关系,但他始终没有依附王莽,坚持自己的节操,所以才被贬回老家。古语不是说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现在应该让他回到长安!”于是,王莽下令恢复傅喜的高安侯爵位,授予他特进的官职,让他在朝廷供职。虽然表面上看是褒奖,但傅喜心里很孤独,也很害怕。后来,他又被遣送回老家,最终寿终正寝。王莽追封他为贞侯。他的后代,在王莽失败后也断了香火。

文章最后评价说:从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时期,外戚兴盛,许、史、三王、丁、傅这些家族,都封侯拜将,享受荣华富贵,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显赫地位,却没看到他们的人品如何。阳平王的家族人才辈出,喜好结交名士,势力尤其强大,富贵时间最长。然而,最终也因为王莽而导致国家覆亡。王商为人刚正不阿,被罢官后忧郁而死,这并非他的罪过。史丹父子先后位居高位,以厚重著称,官至三公。史丹辅佐皇帝,掩盖缺点,突出优点,曲意逢迎,即使是老资格的儒士也比不上他。他能够出入宫廷,接近皇帝,以至诚之心,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多次劝谏皇帝,改变了重大的决策,最终帮助太子登基,安顿了太后。他虽然沉默寡言,却最终得到了忠贞的回报。傅喜坚守节操,不为权势所动,也得到了“后凋”的褒奖。哀帝、平帝在位期间,祸福来得真是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