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啊,从汉武帝时期才开始跟我们通商呢。一开始有三十六个国家,后来慢慢分出来,增加到五十多个。这些国家都在匈奴的西边,乌孙的南边。南北都有大山,中间有条河,东西大概六千多里,南北一千多里。东边跟我们汉朝接壤,玉门关和阳关就是边界,西边就到葱岭了。南边的那座山,东边一直延伸到金城,跟我们汉朝南边的山连在一起。那条河有两个源头:一个从葱岭流出来,一个从于阗流出来。于阗在南山脚下,河水从那里往北流,跟葱岭流下来的河汇合,然后往东流进蒲昌海。蒲昌海,也叫盐泽,离玉门关和阳关三百多里,面积大概三四百里。河水的水位很稳定,冬天夏天都不怎么涨落,大家都觉得它是在地下暗流涌动,然后从积石山南边流出来,就成了我们中国的黄河。

从玉门关和阳关出去到西域有两条路:一条是从鄯善沿着南山北边走,沿着波河一直往西到莎车,这是南路。南路往西越过葱岭,就能到更大的月氏国和安息国。另一条是从车师前王廷,沿着北山走,沿着波河一直往西到疏勒,这是北路。北路往西越过葱岭,就能到大宛、康居和奄蔡这些国家。

西域的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当地土著,都有城池、田地和牲畜,跟匈奴、乌孙的习俗不一样,所以都被匈奴控制着。匈奴西边有个日逐王,他设立了僮仆都尉,专门管西域的事,常驻在焉耆、危须、尉黎一带,向西域各国收税,搜刮他们的财富。

从周朝衰落开始,戎狄就混杂居住在泾渭河以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戎狄赶走,修筑长城,划定中国的边界,但最西边也就到临洮了。

汉朝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征讨四夷,扩大了汉朝的威望,张骞才第一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骠骑将军打败了匈奴右部的军队,浑邪王和休屠王投降了汉朝,匈奴右部的地盘空出来了。于是汉朝就在令居以西修筑城池,开始设立酒泉郡,后来又陆续迁移百姓过去充实那里的力量,又分设了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一共四个郡,控制着玉门关和阳关。自从贰师将军打败大宛之后,西域各国都害怕了,纷纷派使者来进贡。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也越来越多。所以从敦煌往西到盐泽,沿途都设立了驿站,轮台和渠犁都驻扎了几百名士兵,还设立了使者校尉来管理,负责保障出使外国的人员安全。

到了汉宣帝的时候,朝廷派卫司马去保护鄯善以及它西边的几个国家。等到打败了姑师,虽然没彻底消灭,但还是把姑师分成了车师前王、车师后王以及山北的六个国家。当时汉朝只控制着南边的道路,没能完全控制北边的道路。但是匈奴已经开始不安分了。后来,日逐王背叛了单于,带着人马前来投降,负责保护鄯善以西的使者郑吉去迎接了他。日逐王到了汉朝后,被封为归德侯,郑吉也被封为安远侯。这一年是神爵二年。于是朝廷就派郑吉同时管理北边的道路,所以才有了“都护”这个官职。都护的设立,是从郑吉开始的。从此,僮仆都尉这个官职就取消了,匈奴也越来越弱,没法再靠近西域了。于是汉朝开始在西域屯田,在北胥鞬和莎车一带开垦土地,屯田校尉也开始归属都护管辖。都护负责监察乌孙、康居等外国,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上报朝廷。如果可以安抚就安抚,如果可以打击就打击。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距离阳关2738里,靠近渠犁的田官,那里土地肥沃,位置又在西域的中心地带,所以都护府就设在那里了。

到了汉元帝的时候,朝廷又设立了戊己校尉,在车师前王庭屯田。这时候,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带着一千七百多人投降了都护,都护就把车师后王领地西边的一块地方——乌贪訾离地划出来安置他们。

从汉宣帝、汉元帝之后,单于就自称是汉朝的藩臣,西域各国也都归顺了汉朝。西域的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路远近,记载得都很详细。

出了阳关,从最近的地方开始说,就是婼羌。婼羌国王号称去胡来王。婼羌距离阳关一千八百里,距离长安六千三百里,位置在西南方,不在交通要道上。婼羌有四百五十户人家,一千七百五十口人,能作战的士兵有五百人。西边跟且末接壤。他们随着牲畜迁移,不种草不耕田,依靠鄯善和且末的粮食过活。山上出产铁矿,他们自己制造兵器,兵器包括弓、矛、佩刀、剑、铠甲。往西北走就是鄯善,那里才是交通要道。

鄯善国,原来叫楼兰,国王住在扞泥城,离阳关一千六百里,离长安六千一百里。人口一万四千一百,户数一千五百七十,军队有两千九百一十二人。 国家里还有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位,翻译官两个人。从鄯善国往西北走一千七百八十五里就到都护府,再往西北走一千三百六十五里就到墨山国,往西北走一千八百九十里就到车师国。那地方全是沙子和盐碱地,耕地很少,他们靠着周围国家借地耕种,靠着周围国家供应粮食。鄯善国盛产玉石,还有很多芦苇、柽柳、胡桐树和白草。老百姓跟着牲畜一起迁徙,寻找水草,他们养驴和马,还很多骆驼。他们能打仗,和婼羌国关系不错。

话说当初,汉武帝听了张骞的建议,心里特别想跟大宛等国家通商,所以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一年里经常有十几个使团往来。可是楼兰和姑师这两个国家正好在路上,他们老是刁难汉朝使者,还袭击抢劫了汉朝使者王恢等人,而且还经常充当匈奴的眼线,派兵拦截汉朝的使者。汉朝的使者们都说楼兰国城池规模不大,兵力薄弱,很容易打败。 所以汉武帝就派从票侯赵破奴,率领各属国的骑兵和郡里的军队,总共几万人马去攻打姑师。王恢因为多次受到楼兰的欺压,皇上就让他协助赵破奴带兵。赵破奴带着七百轻骑兵先赶到了,俘虏了楼兰王,然后又攻破了姑师。 他借此机会展示汉军的强大实力,震慑了乌孙、大宛等国家。 赵破奴凯旋而归后,被封为浞野侯,王恢被封为浩侯。从此以后,汉朝就在这儿设立了驿站和关隘,一直延伸到玉门关。

楼兰投降了,还送来了贡品。匈奴听说后,就带兵去打楼兰。所以楼兰就派一个儿子去匈奴当人质,另一个儿子去汉朝当人质。后来,汉朝的贰师将军去打大宛,匈奴想拦住他,但是汉军的兵力太强大了,匈奴不敢硬碰硬,就派骑兵去楼兰,想在楼兰截断汉朝使者的来往,让他们不能顺利通行。当时,汉朝的任文将军正带兵驻扎在玉门关,作为贰师将军的后方支援。他们抓到了俘虏,了解了情况后就上报朝廷。皇上就下令任文将军直接带兵去抓楼兰王。把楼兰王抓来后,朝廷官员狠狠地责问了他。楼兰王说:“我们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不两边都巴结着,就无法生存啊!我希望能够搬到汉朝境内居住。”皇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让他回国了,还让他顺便探听一下匈奴的情况。从那以后,匈奴就不怎么信任楼兰了。

征和元年,楼兰王死了,楼兰人就来请求把在汉朝当人质的王子送回去,想立他为王。可这个王子因为犯了汉朝的法律,被关进了蚕室,施行了宫刑,所以汉朝没把他送回去。汉朝回复说:“这个王子,天子很疼爱他,不能送回去。你们另立一个合适的人选吧。”楼兰就另立了一个国王,汉朝又要求楼兰再送一个王子来当人质,同时楼兰也派了一个儿子去匈奴当人质。后来这个新国王又死了,匈奴先得到消息,就派楼兰的质子回国,让他当了国王。汉朝派使者去诏告新国王,让他来朝廷朝见,天子还打算重重赏赐他。可是楼兰国王的继母,也就是他后妈,对他说:“以前国王派去汉朝的两个儿子都没回来,你干嘛还要去朝见呢?”国王听信了后妈的话,就谢绝了汉朝使者的邀请,说:“我刚继位,国家还没稳定下来,想等明年再去拜见天子。”其实,楼兰国地处汉朝的东边边缘,靠近汉朝,就在白龙堆附近,那里缺水少草,楼兰人经常要自己挑水背粮,来迎接送别汉朝的使者,而且还经常受到汉朝官兵的抢掠,这种处境让楼兰和汉朝的交往很不方便。后来,楼兰又当了匈奴的内应,多次拦截并杀害汉朝的使者。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投降了汉朝,把这些情况都详细地报告了。

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秘密派平乐监傅介子去刺杀楼兰王。傅介子带着几个身手矫健的勇士,带着很多金银财宝,对外宣称是去给楼兰王送礼物。

到了楼兰之后,傅介子就假装要给楼兰王赏赐宝物,楼兰王很高兴,就和傅介子一起喝酒,喝醉了。趁着这个机会,傅介子让两个勇士从背后刺杀了楼兰王,楼兰王身边的侍卫都吓得跑掉了。

傅介子接着就宣布说:“楼兰王犯了汉朝的罪,皇上派我来杀了他,现在要立他的弟弟尉屠耆为王,尉屠耆现在在汉朝做人质。汉朝的军队马上就要到了,你们千万别轻举妄动,否则国家就要灭亡了!” 然后傅介子把楼兰王的首级砍下来,快马加鞭地送回长安,把人头悬挂在北阙之下。皇上封傅介子为义阳侯。

之后,汉朝立尉屠耆为王,并且把楼兰国改名为鄯善国,还赐给他印章,给他安排宫女做夫人,准备了车辆、骑兵和辎重,丞相和将军率领百官在长安城外横门外为他送行。尉屠耆自己向皇上请求说:“我在汉朝待了很久,现在回去,力量单薄,而前王还有儿子在,恐怕会被他们杀害。我们国家有个伊循城,土地肥沃,希望汉朝派一名将领在那里屯田积谷,让我能够依靠汉朝的威势。” 于是汉朝就派了一名司马、四十名官兵到伊循屯田,以安抚鄯善。后来,又在那里设置了都尉。伊循的官署就是从那时开始设立的。

鄯善位于汉朝通往西域的要道上,西边通往且末,距离七百二十里。从且末往西,都是种植五谷的地方,土地、草木、牲畜和兵力,都跟汉朝差不多,有不同的地方,我都会记录下来。

且末国,国王住在且末城,距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户口二百三十户,人口一千六百一十人,精兵三百二十人。且末国有辅国侯、左右将、译长各一人。且末城到西域都护府的距离是二千二百五十八里,北边与尉犁接壤,南边到小宛城需要三天路程。且末盛产葡萄等水果。西边通往精绝,距离二千里。

小宛国,国王住在扜零城,距离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户口一百五十户,人口一千五十人,精兵二百人。小宛国有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小宛城到西域都护府的距离是二千五百五十八里,东边与婼羌接壤,南边偏僻,不在交通要道上。

精绝国,国王住在精绝城,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口四百八十户,人口三千三百六十人,精兵五百人。精绝国有都尉、左右将、翻译官各一人。往北到都护府所在地是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往南到戎卢国需要四天路程,地势狭窄,往西到扜弥国是四百六十里。

简单来说,精绝国离长安可远了,人口不多,军队也不算强,地理位置比较闭塞,只有几条路能通往其他地方。

戎卢国,国王住在卑品城,离长安八千三百里。户口二百四十户,人口一千六百一十人,精兵三百人。往东北到都护府所在地是二千八百五十八里,东边是小宛国,南边是婼羌国,西边是渠勒国,南边没有通往其他国家的大路。

戎卢国也挺偏僻的,人口更少,军队也弱,位置有点像被其他国家包围了,而且交通也不方便。

扜弥国,国王住在扜弥城,离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户口三千三百四十户,人口两万四十人,精兵三千五百四十人。扜弥国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一人,翻译官两人。往东北到都护府所在地是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南边是渠勒国,东北边是龟兹国,西北边是姑墨国,往西到于阗国是三百九十里。现在扜弥国叫宁弥。

扜弥国就厉害多了,人口众多,军队也很强大,官职设置也比较完整,地理位置也比较重要,是几个国家交界的地方,现在名字还改了。

渠勒国,国王住在鞬都城,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口三百一十户,人口二千一百七十人,精兵三百人。往东北到都护府所在地是三千八百五十二里,东边是戎卢国,西边是婼羌国,北边是扜弥国。

渠勒国又是一个小国家,人口少,军队弱,被几个大国包围着。

于阗国,国王住在西城,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户口三千三百户,人口一万九千三百人,精兵二千四百人。于阗国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翻译官各一人。往东北到都护府所在地是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边是婼羌国,北边是姑墨国。于阗国西边,河水都往西流,流入西海;东边,河水往东流,流入盐泽,河源就发源于此。于阗国盛产玉石。往西到皮山是三百八十里。

于阗国规模不小,人口众多,军队也比较强,地理位置也很重要,而且还有丰富的玉石资源,西边和东边的河流流向还不一样,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皮山国,国王住在皮山城,离长安一万五千里呢!人口不多,就五百户人家,三千五百口人,能打仗的士兵也就五百人。国家里主要的官员就那么几个: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每个职位各一个人。从皮山国往东北走四千二百九十二里就到都护府了,往西南走一千三百四十里是乌秅国,南方跟天笃国接壤,北方离姑墨国一千四百五十里,西南方向是去往罽宾和乌弋山的一条路,西北方向通往莎车国,路程三百八十里。

乌秅国,国王住在乌秅城,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远着呢!户数四百九十户,人口两千七百三十三人,能打的士兵有七百四十人。从乌秅国往东北走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就到都护府了,北边跟子合国和蒲犁国挨着,西边跟难兜国接壤。这地方山多,地里都是石头,种不了多少庄稼。不过,这里长着一种白色的草。他们用石头垒房子住,老百姓互相倒水喝,挺有意思的。这里产一种小型的马,还有驴,就是没有牛。乌秅国的西边有个地方叫县度,离阳关五千八百八十八里,离都护府五千二十里。这个县度啊,就是一片石头山,山谷里没路,人得用绳子互相拉着才能过去。

西夜国,国王叫子合王,住在呼犍谷,离长安一万二千五百里。这国家有三百五十户人家,四千人口,但士兵却有一千人,战斗力挺强的。从西夜国往东北走五千四十六里就到都护府了,东边是皮山国,西南是乌秅国,北边是莎车国,西边是蒲犁国。蒲犁国、依耐国和无雷国,这些国家都跟西夜国差不多。西夜国的人跟汉人不一样,他们的民族跟羌族和氐族差不多,是游牧民族,跟着牲畜和水草到处跑。不过,子合王的地盘盛产玉石。

蒲犁国,国王住在蒲犁谷,离长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有六百五十户人家,五千人口,士兵有两千人,军事实力也不弱。从蒲犁国往东北走五千三百九十六里就到都护府,往东走五百四十里是莎车国,往北走五百五十里是疏勒国,南边跟西夜国的子合王接壤,西边离无雷国五百四十里。蒲犁国里也有侯和都尉这两个官职,各一人。他们把田地租种在莎车国,他们的风俗习惯跟子合国差不多。

依耐国啊,国王住的地方离长安有一万一百五十里。这国家一共有一百二十五户人家,六百七十口人,能打仗的士兵有三百五十个。从依耐国往东北走,到都护府要走二千七百三十里;到莎车国是五百四十里;到无雷国也是五百四十里;往北到疏勒国是六百五十里;南方跟子合国接壤,风俗习惯差不多。他们粮食少,主要靠疏勒国和莎车国接济。

无雷国,国王住在无雷城,离长安足足有九千九百五十里远呢!户数有一千户,人口七千,能上战场的士兵有三千。从无雷国往东北走,到都护府要走二千四百六十五里;往南到蒲犁国是五百四十里;南方跟乌秅国接壤,北方跟捐毒国接壤,西边跟大月氏接壤。他们穿的衣服跟乌孙差不多,风俗习惯也跟子合国差不多。

难兜国,国王住的地方离长安也有一万一百五十里。这国家有五千户人家,三万一千口人,厉害的士兵有八千个!从难兜国往东北走,到都护府要走二千八百五十里;往南到无雷国是三百四十里;往西南到罽宾国是三百三十里;南方跟婼羌国接壤,北方跟休循国接壤,西边跟大月氏接壤。他们种粮食、葡萄和各种水果。金银铜铁都有,造武器的技术也跟其他国家差不多,不过他们归属于罽宾国。

罽宾国,国王住在循鲜城,离长安有一万二千二百里。这个国家可不归都护府管。户口和士兵都很多,是个大国!从罽宾国往东北走,到都护府要走六千八百四十里;往东到乌秅国是二千二百五十里;往东北方向,到难兜国要走九天。西北跟大月氏接壤,西南跟乌弋山离接壤。

以前匈奴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往西去了大夏,大月氏的塞王则往南去了罽宾。塞种人分散了,就成了好几个国家。从疏勒往西北,像休循、捐毒这些国家,都是以前的塞种人后裔。

罽宾那地方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宜人,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比如眼子菜、杂草、珍奇的树木,还有檀木、槐树、梓树、竹子、漆树等等。他们种粮食作物,也种葡萄和其他水果,还会认真地施肥管理田地。那里的地下水位比较高,适合种水稻,冬天还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罽宾人很聪明能干,擅长雕刻、建造宫殿房屋,还会织罽(一种毛织物),刺绣各种图案,而且都很爱喝酒吃好东西。他们拥有金、银、铜、锡等金属,用来制作各种器皿。他们的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他们用金银铸造钱币,钱币上刻着骑马和人脸的图案。罽宾盛产牛、水牛、大象、猎犬、猕猴、孔雀,还有珍珠、珊瑚、各种宝石和美玉等等。其他的牲畜种类和别的地方差不多。

从汉武帝开始才跟罽宾有了往来,因为路途遥远,汉朝军队没办法到达那里。罽宾王乌头劳经常袭击杀害汉朝的使者。乌头劳死后,他儿子继位,就派使者向汉朝进贡。汉朝派关都尉文忠送他们回去。可是这个罽宾王又想害死文忠,文忠察觉到了危险,就和罽宾王子阴末赴暗中商量,一起攻打罽宾,杀了国王,拥立阴末赴为新的罽宾王,还给了他汉朝的印信和官职。后来,汉朝的军候赵德出使罽宾,跟阴末赴闹翻了。阴末赴把赵德给抓起来,还杀了赵德的副手以下七十多人,然后派使者向汉朝朝廷谢罪。汉元帝觉得罽宾地处边远地区,这事儿就算了吧,就把他们的使者留在当地县里,从此就和罽宾断绝了往来。

汉成帝的时候,罽宾又派使者来赔罪。咱们想派使者回送他们,杜钦就对大将军王凤说:“以前罽宾王阴末本来是咱们汉朝封的,后来反叛了。国家最大的恩德就是能治理好百姓,最大的罪过就是杀害使者。罽宾之所以不感恩,也不害怕惩罚,是因为他们自认为离咱们很远,我们的军队到不了那里。他们有求于人的时候就态度卑微,没什么需求就傲慢无礼,这种国家永远不可能真正归服。咱们中原国家跟蛮夷交往,满足他们的要求,结果反而让他们变强,成为我们的敌人。现在罽宾的困境,也不是他们能轻易摆脱的。他们想依附咱们,不足以安定西域;就算他们不依附,也威胁不到咱们的城池。以前他们背叛,在西域作恶,所以咱们才跟他们断绝关系。现在他们后悔了,来赔罪,但送来的人都是些商人,低贱的百姓,他们想用贸易来掩盖赔罪的目的,所以才麻烦咱们派使者把他们送回罽宾,我担心这是个骗局。咱们派使者送人,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路途上的危险。从皮山往南,要经过好几个不属于汉朝的国家,大概四五个吧,护送的士兵一百多人,五个人一组轮流值夜,还要随时防备打斗自保,经常会遭到抢劫。运送粮食的驴子,需要沿途各个国家提供食物才能维持,有些国家穷小,给不了;有些国家蛮横,不肯给;咱们的使者拿着汉朝的符节,饿肚子在山谷里讨要食物,却一无所获。走了十天半个月,人畜就会累死在野外回不来。还要翻越大小头痛山,经过赤土、身热坂,人会发烧没力气,头痛呕吐,驴子也受不了。还有三池、盘石坂,路窄的地方只有尺六七寸宽,长的地方有三十里长。要经过那些险峻的山崖,深不见底,人走马骑都要互相扶持,用绳子互相拉着才能走,走了两千多里才能到罽宾。运送物资的队伍,还没走到一半,驴马就累死在山谷里了;人要是掉下去,根本就没办法互相救助。路途险峻,危险重重,说不完。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划分九州,规定五服,注重国内的建设,不追求扩张领土。现在派使者去,执行皇帝的命令,送几个蛮夷商人回去,还要劳师动众,冒着巨大的危险,把有限的兵力都耗费在这没有用的事情上,这不是长久之计。使者已经接受了命令,送到皮山就回来吧。”王凤听了杜钦的话,就采纳了他的建议。罽宾后来确实只是用赏赐和贸易来打发使者,他们的使者好几年才来一次。

乌弋山离国离长安可远了,足足一万两千二百里呢!它不归属我们汉朝的都护府管。人口比士兵还多,是个大国。从它东北方向走到都护府治所,得走六十天。它东边跟罽宾接壤,北边是扑挑,西边跟犁靬和条支接壤。

从乌弋山离国出发,走个一百多天就能到条支国了。条支国靠近西海,气候又湿又热,主要种水稻。那儿有巨鸟,蛋跟水瓮一样大!人口非常多,还经常出现一些小首领,安息国管着他们,把他们当作附属国。条支人特别擅长变戏法。安息国的长老听说过条支国有弱水和西王母,但他们也没亲眼见过。从条支国乘船往西走,一百多天就能到达日落的地方,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

乌戈地气候炎热,地势平坦,草木、牲畜、粮食、蔬菜水果、饮食起居、宫殿房屋、集市店铺、钱币货物、兵器、金银珠宝等等,都跟罽宾国差不多,不过这里还有桃拔、狮子和犀牛。当地人有个坏毛病,就是随便乱杀生灵。他们的钱币图案特别,正面刻的是人头,背面是骑马的图案,而且喜欢用金银装饰手杖。乌戈地太远了,汉朝使者很少能到那里去。从玉门关、阳关走南道,经过鄯善再往南走,就能到乌弋山离国,这就是南道的尽头了。再从那里往北转,往东走就能到安息国。

安息国国王住在番兜城,离长安一万一千六百里,也不归都护府管。安息国北边是康居,东边是乌弋山离,西边是条支。那里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民俗风情跟乌弋山离和罽宾差不多。他们也用银子做钱币,不过正面刻的是国王的头像,背面是王后的头像。国王死了,他们就会重新铸造钱币。安息国还出产一种个头很大的马。安息国管辖着大小数百座城池,国土面积有几千里,也是个大国。安息国靠近妫水,商贾云集,船只往来穿梭,非常繁华。他们的文字是草书,写字的时候笔画是横向的。

汉武帝时期,我们汉朝第一次派使者去安息国,安息国王派了两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东部边境离首都还有几千里呢,汉使者到达的时候,途径几十座城池,沿途都是人烟稠密。安息国也派了使者跟着汉朝使者来观摩汉朝的国土,还献上了巨鸟蛋和犁靬的奇技淫巧,汉武帝非常高兴。安息国的东边是大月氏国。

大月氏国,国都叫监氏城,离长安一万一千六百里,也不归都护府管。户口十万户,人口四十万,军队有十万人。从大月氏国东边到都护府治所,有四千七百四十里。大月氏国西边是安息国,两者相距四十九天的路程。大月氏国南边跟罽宾接壤。大月氏国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民俗风情、钱币货物都跟安息国差不多。大月氏国还出产一种叫橐驼的骆驼。

话说大月氏,原本是个强大的国家,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跟匈奴人的习俗差不多。他们能拉弓射箭的成年男子有十多万人,所以实力很强,甚至比匈奴还厉害。他们一开始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一带,后来昌顿单于攻破了大月氏,老上单于还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颅砍下来做成酒器!大月氏受不了这奇耻大辱,就带着族人远走他乡,一路西行,到了大宛之后,又打败了大夏,把他们征服了,最后在大月氏在妫水北边建立了自己的王庭。 还有一些小部落因为各种原因没走成,就留在南山羌族地区,被称为小月氏。

大夏原本没有一个统一的君主,各个城邑都有各自的小头领,老百姓软弱怕打仗,所以大月氏一来,他们就都臣服了,乖乖地向汉朝的使者进贡。大夏地区有五个翕侯(相当于诸侯),分别是:休密翕侯,治所在和墨城,离都护府2841里,离阳关7820里;双靡翕侯,治所在双靡城,离都护府3741里,离阳关7782里;贵霜翕侯,治所在护澡城,离都护府5940里,离阳关7982里;肸顿翕侯,治所在薄茅城,离都护府5962里,离阳关8220里;离附翕侯,治所在高附城,离都护府6041里,离阳关9283里。这五个翕侯都归顺了大月氏。

康居国呢,他们的国王冬天住在乐越匿地,夏天住在卑阗城。卑阗城离长安一万二千三百里,不归属汉朝的都护府管辖。从乐越匿地骑马走七天才能到国王夏天居住的蕃内,距离是九千一百四里。康居国户口十二万户,人口六十万,能上战场的士兵有十二万人。康居国距离汉朝的都护府五千五百五十里。他们的习俗跟大月氏差不多,不过他们得向匈奴称臣。

到了汉宣帝的时候,匈奴内部乱成一锅粥,好几个单于争权夺利。汉朝扶持呼韩邪单于上位,结果郅支单于不服气,还杀了汉朝的使者,跑到康居躲了起来。后来,汉朝的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带着戊己校尉以及西域各国的军队,一路追到康居,把郅支单于给灭了。这事儿,在《甘延寿陈汤传》里都有记载。这一年,是汉元帝建昭三年。

成帝当政的时候,康居国派王子来汉朝做人质,还进贡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离汉朝太远了,就特别傲慢,不愿意和其他国家一样对待汉朝。

当时的都护郭舜多次上奏说:“以前匈奴强盛的时候,可不是因为兼并了乌孙和康居啊;等他们向汉朝称臣纳贡了,也不是因为丢掉了这两个国家。汉朝虽然都接受了他们的王子做人质,但三国之间暗地里互相送礼,来往不断,还互相派官员监视,一有机会就互相使坏。总之,他们互相之间既不能亲密信任,也不能互相控制。现在看来,和乌孙结盟根本没啥好处,反而给中原制造麻烦。但是,既然和乌孙已经结盟了,现在又和匈奴一起称臣,我们也不能不接受。而康居国太傲慢狡猾了,一直不肯给汉朝使者行礼。汉朝的官员到了他们国家,就被安排坐在乌孙使者的下面,康居王和大臣们先吃喝完了,才轮到汉朝官员吃饭,故意这么做就是为了炫耀给其他国家看。照这样看来,他们为啥要派王子来当人质呢?他们是想借此进行贸易,说是友好,其实都是假的。匈奴和南方的蛮夷大国现在都臣服于汉朝,他们知道康居国不给汉朝使者行礼,恐怕会让匈奴单于觉得汉朝地位下降,所以应该把康居的王子送回去,以后别再让他们派人来了,以此表明汉朝不与无礼的国家交往。敦煌、酒泉这些小郡,还有南边八个国家,都要供应使者往来的马匹、驴子和骆驼的粮食,大家都觉得很苦。白白浪费沿途的物资,去接待这么傲慢狡猾又遥远的国家,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啊!” 汉朝因为康居国刚与汉朝建立联系,所以很重视这个远方国家,最终还是采取了羁縻政策,并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康居国的西北方向大约两千里地,有个奄蔡国,能拿起弓箭作战的人有十多万,和康居国风俗相同,他们靠近一个很大的湖泊,湖泊没有边际,大概就是北海吧。

康居地区呢,有五个小国王,分别是:第一个叫苏王,管着苏城,离都护府有5776里,离阳关有8025里;第二个叫附墨王,管着附墨城,离都护府5767里,离阳关8025里;第三个叫窳匿王,管着窳匿城,离都护府5266里,离阳关7525里;第四个叫罽王,管着罽城,离都护府6296里,离阳关8555里;第五个叫奥鞬王,管着奥鞬城,离都护府6906里,离阳关8355里。这五个王,都归属于康居。

大宛国呢,国王住在贵山城,离长安12550里。户口有六万户,人口三十万,精兵六万人。国王手下还有个副王和辅国王。大宛国往东到都护府治所是4031里,往北到康居的卑阗城是1510里,往西南到 大月氏是690里。大宛国北边跟康居接壤,南边跟大月氏接壤,那边的地理环境、气候、动植物和民俗风情都跟大月氏和安息差不多。大宛人用葡萄酿酒,有钱人家能存几万石酒,放上几十年都不坏。他们那儿的人爱喝酒,马也爱吃一种叫“目宿”的草。

大宛国除了首都以外,还有七十多个城镇,盛产好马。他们的马会流汗血,据说这是天生的好马。

张骞最开始跟汉武帝提这事儿,皇上就派使者带着一千斤黄金和一匹金马,去宛国求购好马。宛国国王觉得汉朝离得太远,大军打不过来,就舍不得那些好马,不肯给。汉朝使者还乱说话,惹恼了宛国,结果宛国就把汉朝使者杀了,抢走了他们的财物。 这可把皇帝气坏了,于是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十多万人,前后打了四年才把宛国给打了。宛国人把他们的国王毋寡杀了,献上了三千匹马,汉军这才撤兵,这事儿《张骞传》里都写着呢。李广利杀了宛王之后,又立了一个跟汉朝关系不错的贵族昧蔡当国王。

过了大概一年多,宛国的贵族们觉得昧蔡太谄媚汉朝,害得他们国家差点被灭了,就一起把昧蔡杀了,立了毋寡的弟弟蝉封当国王,还把国王的儿子送去汉朝当人质。汉朝就派使者送去礼物,安抚他们,还派了十多个使团,跑到宛国西边的国家去寻找奇珍异宝,顺便也吹嘘一下打败宛国的威风。宛国国王蝉封跟汉朝签订了协议,每年进贡两匹天马。汉朝的使者还带回了葡萄和苜蓿的种子。皇上因为天马多了,外国使者也多了,就在离宫的旁边种上了大量的葡萄和苜蓿,远远望去,一片欣欣向荣。

从宛国往西到安息国,虽然语言有点不一样,但大体上差不多,彼此都能互相理解。那里的人个个都是深眼窝,浓密的胡须。他们很会做买卖,斤斤计较。他们很重视女子,女子说了算,男人才来做决定。那里不产丝绸和漆器,也不知道怎么铸造铁器。后来汉朝的逃兵投降了他们,教会他们铸造兵器。他们得到汉朝的黄金白银,就拿来做成器物,不用来当货币。

从乌孙国往西到安息国,离匈奴很近。匈奴以前经常欺负月氏国,所以匈奴使者只要带着单于的一封信到那里,人家就赶紧送吃送喝,不敢怠慢。但汉朝使者去的话,不送礼就吃不上饭,不花钱买牲畜就骑不了马。这是因为汉朝远在千里之外,但是汉朝财物多啊,所以他们必须花钱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后来呼韩邪单于朝拜汉朝,之后西域各国都开始尊崇汉朝了。

桃槐国,离长安一万一千八百里。户口七百户,人口五千,能作战的士兵有一千人。

休循国,国王住在鸟飞谷,距离长安一万两百一十里。户数三百五十八户,人口一千三十人,精兵四百八十人。往东到都护府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到捐毒国衍敦谷二百六十里,往西北到大宛国九百二十里,往西到大月氏国一千六百一十里。当地人的衣着服饰跟乌孙差不多,他们随着水草放牧牲畜,原本就是塞外民族。

捐毒国,国王住在衍敦谷,距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户数三百八十户,人口一千一百人,精兵五百人。往东到都护府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然后到达疏勒国。南方跟葱岭相连,没有居民居住。往西上葱岭就是休循国,往西北到 大宛国一千三十里,北方跟乌孙接壤。当地人的衣着服饰跟乌孙差不多,他们随着水草放牧牲畜,依傍着葱岭而居,原本也是塞外民族。

莎车国,国王住在莎车城,距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数二千三百三十九户,人口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三人,精兵三千四十九人。还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备西夜君各一人,都尉二人,翻译官四人。往东北到都护府治所四千七百四十六里,往西到疏勒国五百六十里,往西南到蒲犁国七百四十里。莎车国有铁山,出产青玉。

汉宣帝的时候,乌孙公主的小儿子万年,被莎车王非常喜爱。莎车王没有儿子,死的时候,万年还在汉朝。莎车国的人打算依附汉朝,又想得到乌孙的支持,于是上书请求立万年为莎车王。汉朝同意了,派使者奚充国送万年前往莎车。万年刚即位,就暴虐凶残,百姓都很不满。莎车王的弟弟呼屠徵杀了万年,也杀了汉朝的使者,自己自立为王,还联合其他国家背叛汉朝。恰好卫候冯奉世奉命送大宛国的客人,就利用这个机会,调集各国的军队,把呼屠徵杀了,又立了万年另一个兄弟的儿子为莎车王。冯奉世回朝后,被封为光禄大夫。这一年是元康元年。

疏勒国啊,国王住在疏勒城,离长安可远了,足足九千三百五十里呢! 人口也不少,一共有一千五百一十户人家,差不多一万八千六百四十七口人,能打仗的士兵有两千人。 官职也挺齐全的,有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还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每个职位都只有一人担任。 往东到都护府所在地,要走二千二百一十里;往南到莎车,五百六十里就到了。 这儿还有个集市,位置相当好,西边正好是大月氏、大宛、康居这些地方的必经之路。

尉头国呢,国王住在尉头谷,离长安也有八千六百五十里远。 规模比疏勒国小多了,只有三百户人家,两千三百口人,能上战场的士兵也就八百人。 官职设置也简单,只有左右都尉和左右骑君,每个职位各一人。 往东到都护府,要走一千四百一十一里;往南跟疏勒国接壤,不过山路不通;往西到捐毒,一千三百一十四里,走马路的话两天就能到。 他们种地放牧都跟着水草走,穿的衣服跟乌孙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