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永,字子云,是长安人。他父亲叫吉,做过卫司马,曾经奉命送郅支单于的儿子去匈奴,结果被郅支单于杀害了,这件事记载在《陈汤传》里。谷永年轻的时候在长安做过一个小官,后来广泛学习经书。建昭年间,御史大夫繁延寿听说谷永很有才能,就把他提拔起来,任命他为太常丞,谷永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
建始三年冬天,发生日食和地震,这两件灾异同一天出现。皇上就下诏,要举荐那些正直敢于直言极谏的人才。太常阳城侯刘庆忌推荐谷永到宫里去侍候皇上。谷永回答说:
“陛下您秉持着至圣至纯的品德,对天地出现的异象感到担忧,您勤于修身,认真治理国家,征求公卿大臣的意见,还下达了明确的诏令,号召大家直言进谏,您召见我们,就是为了寻找过错。让我们有机会在朝廷上,向您禀报。臣才疏学浅,不懂得治理国家的大事。我听说明智的君王即位后,会重视五种重要的事务,建立国家的中正之道,以此来顺应天意,这样天下就会安定,日月运行也会正常。但如果君王沉迷于后宫,沉溺于游乐,五种重要的事务都处理不好,国家的中正之道也无法确立,那么灾异就会降临,国家就会走向衰败。各种灾异的出现,都象征着某种过失,以此来警示统治者。这次是十二月朔日戊申日,在婺女星宿发生日食,同时在宫内发生地震,这两件灾异同一天出现,这清楚地说明,陛下您所犯的错误,已经非常严重了,应该认真反省自身。难道是因为陛下您只顾及后宫之事,而没有关心国家大事,处理政务不谨慎,导致错误频出吗?或者是因为后宫的宠妃势力太大,她们不遵守妇道,互相嫉妒,争权夺利,甚至妨碍皇室继承吗?古代的那些亡国之君,都是因为忽视了五种重要的事务,破坏了夫妻之间的伦理,宠妃专权,在后宫一手遮天,甚至干预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或者天地失序。比如褒姒祸国,导致周朝灭亡;阎妻骄横,导致国家衰败。这就是前车之鉴啊!《尚书》说:‘皇极,皇建其有极。’传说是说:‘皇道不昌盛,就是没有建立好,那时日月就会运行失常。’”
皇上您现在是天下之主,肩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国家兴衰成败,全都在您手里。您一定要重视自身修养,努力实践,减少个人享乐的时间,多为天下百姓操劳。别沉迷于声色犬马,别沉迷于那些戏子们的嬉笑,要远离那些不必要的享乐,谨慎对待外出游猎,生活起居要规律,一切都要按照礼法来做,亲自处理政事,勤勉不懈,让一切看起来都自然而然。经书上说:“从今以后继承王位的,不要沉迷于酒,不要沉迷于游猎,要以正道为重。”从来没有君主自身端正而臣下邪恶的例子。
夫妻之间的事,关系到国家大事的纲纪,安危的关口,历代圣明君王都非常谨慎。从前舜帝教导他的两个女儿,以此来树立最高的道德;楚庄王忍痛割舍丹姬,成就了霸业;周幽王被褒姒迷惑,周朝因此衰亡;鲁桓公被齐国女子胁迫,国家因此倾覆。您一定要治理好后宫,明确尊卑的秩序,地位尊贵的人不能嫉妒妨碍他人,以杜绝骄横跋扈的苗头,压制那些像褒姒、阎姬那样的乱臣贼子,地位低下的也要按规矩晋升,各司其职,以扩大子嗣的传承,消除后宫怨恨,后宫亲属,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财物,但不要让他们参与政事,以避免出现像皇父那样的人,削弱妻族势力,从来没有后宫治理得好而天下大乱的。
治理国家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身边的人做起。过去龙管能够直言进谏,皇帝的命令都能顺利执行;辅佐大臣齐全,成王就没有犯过什么错误。您一定要好好管教身边的近臣,那些戴着金貂饰物、担任要职的人,都要让他们学习先王之道,明白君臣之义,让他们团结一心,谨慎认真,不要有骄横放纵的行为,那么身边的人就会规规矩矩,百官都会效仿,这种良好的风气就会传遍四方。经书上说:“只有先正才能管好身边的人。”从来没有身边的人端正而百官不正的例子。
治理国家,要重视贤能,考核功绩,国家才能安定;如果轻视贤能,违背功绩,国家就会混乱。认真思考治理国家的方法,就能享受到得到贤才的福气。选拔人才,必须考察他们的才能,要根据他们的才能来衡量他们的能力,根据实际功绩来确定他们的品德。不要听信那些虚假的赞誉,也不要听信那些诽谤的谣言,这样,那些有功劳、认真工作的官员就不会受到冤枉,那些奸邪虚伪的人就无法得逞,小人就会一天天减少,贤才就会一天天兴盛。《尚书》上说:“三年考核功绩,三次考核后,就可黜免或提升那些有才能或没有才能的人。”又说:“九种美德都应侍奉,贤才应该在朝廷做官。”从来就没有过,赏赐功臣,贤才遍布朝堂,而国家还不兴盛的例子。
尧帝遭遇了大洪水,天下分裂成十二个州,但是治理遥远的地方却没有什么困难,没有叛乱,这是因为尧帝德行深厚,恩泽深远,百姓没有怨言。秦国地处平原,一个人大声呼喊,全国就崩溃瓦解,这是因为秦国的刑罚严酷,官吏残暴。违背天意,损害德行,让上级在百姓中招致怨恨,没有比残暴的官吏更严重的。如果能够罢免那些残暴的官吏,不用他们,多选拔那些温和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来亲近百姓,平反冤狱,治理百姓的性命,努力减轻徭役,不要夺取百姓的时间,少收赋税,不要耗尽百姓的钱财,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不遭受过长的徭役之苦,不遭受苛刻暴虐的统治之苦,不遭受残暴官吏的迫害,即使遭遇像尧帝时那样的大灾难,百姓也不会背叛朝廷。《尚书》上说:“爱护那些地位低微的人,对孤寡老人施以恩惠。”从来就没有过,德行高尚,官吏贤良,而百姓却叛乱的例子。
我听说灾异是上天用来谴责人君过失的,就像严厉的父亲的警告一样。如果害怕、敬畏并改正错误,灾祸就会消除,福气就会降临;如果轻率简单地对待,那么灾祸就不会消除。《尚书》上说:“享受五种福气,敬畏六种灾祸。”《尚书传》上说:“六种灾害出现,如果不共同抵御,六种惩罚就会侵袭,六种灾难就会降临。”现在三年以来,灾异接连不断,大小灾害都有,所做的事情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上天不高兴,这非常明显。您不反省自身,没有改正错误,广泛听取意见,又不采纳别人的建议,这是在继续走着得不到上天保佑的路,没有真正悔过自新的意思,上天的责罚会越来越深。这五点,是治理国家的大事,是当务之急,陛下务必重视。
奏章上呈,天子对此感到惊讶,特地召见永。
话说那年夏天,皇上命令所有官员都得提交策论,这事儿记载在《杜钦传》里。 等大家都答完了,张永就开口了,他说:“陛下,我以前有幸上书陈述了灾异的成因和祸乱的根源,这些话都呈报给您了。可您却置之不理,反而让大家写那些没用的策论,抛弃了那些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要建议,却去琢磨那些毫无意义的空话套话,想用这种方式来平息灾异,掩盖欺骗上天。结果呢?老天爷震怒了,不到一个月,就刮起了特大暴风,树木都被刮倒了,这不正说明老天爷的眼睛是雪亮的,是骗不了的吗?” 这记载在《五行志》里。
皇上当时刚登基,谦虚谨慎,把政事都交给舅舅大将军王凤处理,很多人因此而责怪王凤。张永知道王凤正得势,暗地里想借此机会往上爬,于是又接着说道:
现在四夷都臣服了,北边没有匈奴冒顿那样的威胁,南边也没有赵佗、吕嘉那样的叛乱,全国各地都很太平,根本没有战争的危险。那些诸侯国,最大的也不过管辖几个县,朝廷官员严格控制他们的权力,他们根本翻不起什么大浪,哪还有像以前吴、楚、燕、梁那样强大的诸侯国啊?百官之间互相牵制,亲疏有别,朝中大臣们个个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哪有像以前重合、安阳、博陆那样的大乱子?这三处地方之前发生的事,根本不能怪到舅舅王凤头上。现在您却想把责任推到丞相父子和中尚书那些宦官身上,这简直是掩盖事实,欺骗上天!我担心陛下您不听从那些显而易见的忠言,不重视上天给我们的警告,反而听信那些蒙蔽您的谗言,把责任推到无辜的人身上,把灾异归咎于政事失误,这样一来,您就会失去上天的眷顾,后果不堪设想啊!
皇上登基后,沿袭旧制,没什么新政。结果,第一年正月,东方突然出现白色的气体,到了四月,黄浊之气弥漫京城,接着又是大水,又是地震,各种灾异接踵而至,搞得百官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皇上您对此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吗?其实啊,东方出现白气,预示着低贱之人将要兴起;黄浊之气笼罩京城,则是王道衰微的征兆。低贱之人要兴起,而朝廷又衰微,这两种不好的预兆同时出现,情况非常糟糕。
皇上您要是能认真听取我的建议,对这些天象异变感到恐惧,多为宗庙社稷考虑,改变以往的做法,摒弃偏私,展现出刚强的帝王之威,施行恩泽于天下,让后宫的嫔妃们都能有机会生育,这还不够!更要广纳贤良的女子为妃,不分美丑,不计出身,不看年龄。从道理上讲,皇上您能从卑微的女子中得到继承人,反而是件好事。能得到继承人就够了,她们的出身卑贱又算什么呢?后宫的宫女和女官中,如果有正直的人,也要广泛地从低微的女子中选拔,这样才能顺应天意,减轻皇太后的忧虑和不满,平息上天的愤怒,才能让子嗣兴旺,灾异消除。
如果皇上您不认真考虑我的建议,忽视上天的警告,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水灾、地震等灾害很快就会再次发生。一旦灾害达到极点,天象变化,即使我想竭尽全力献策,也无力回天了。
我一个地位卑微的臣子,竟然敢直言上达天意,批评后宫的私情,想要离间贵妃和宠妾,我知道这会触怒皇上,很可能会被杀头。但我之所以敢这样直言,是因为上天庇佑汉朝,让我能够直言进谏。我三次上书,才得以被召见;等候了十天才见到皇上。从一个卑微的臣子到能向皇上进献忠言,这过程非常艰难;而皇上能从我的话中领悟天意,更是难上加难。
我这些话不便明说,希望您能将我写下的这些话,通过侍中呈给皇上,并给那些心腹大臣看。如果心腹大臣认为这不是天意,那我甘愿接受妄言的惩罚;但如果他们也认为这是天意,那皇上您又怎么能忘记国家根本,违背天意而放纵私欲呢?恳请皇上您仔细思考,认真考虑宗庙社稷的未来。
当时,有几十个人跟他一起考试,他和杜钦总是名列前茅。皇上还把他们的考卷拿给后宫的妃嫔们看。皇上曾经赏赐许皇后一篇文章,里面引用了张永的观点来批评她,这件事记载在《外戚传》里。
张永暗地里跟大将军凤说好话,他的才能确实很高,所以就被提升为光禄大夫。张永写信感谢凤说:“我资质平庸,学识浅薄,一天也谈不上有什么高雅之处,只是因为您看重我的直言,才把我从一个低级官吏提拔起来,让我跟那些有才能的大臣们一起共事。您不听信那些诽谤我的话,也不理会那些诬告我的奏章,即使是齐桓公、晋文公重用人才那样周到细致,像父亲教导儿子,兄长教导弟弟那样尽心尽力,也比不上您的恩德!过去豫让吞炭毁容来报答知遇之恩,齐国的客人跑到国君府门前自杀来报答恩情,知氏、孟尝君身边还有许多为他们赴汤蹈火的死士,更何况是您的门下!”凤对张永更加器重了。
几年后,张永外放担任安定太守。当时,皇上的许多舅舅都学习经书,并且参与政事。平阿侯谭年纪比较大,应该接替大将军凤辅佐朝政,他和张永关系很好。阳朔年间,凤去世了。凤病重的时候,推荐他的弟弟御史大夫音来接替他的位置。皇上同意了,任命音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主管尚书事务,而平阿侯谭被封为特进,负责城门守卫。张永听说后,给谭写信说:“您具备周公、召公那样的品德,秉持着管仲、晏婴那样的操守,尊敬贤人,爱护下属,乐于行善,从不懈怠,早就应该担任上将军了,只是因为大将军还在,所以您才被埋没在家中,无法施展抱负。如今大将军不幸早逝,按照亲疏关系和才能来衡量,您应该担任这个职位。您被任命的那天,京城的士大夫们都感到失望。这都是我们这些愚笨的人,无法充分地赞扬您的才能。听说您被任命为特进,负责城门守卫,这就意味着车骑将军在朝廷内部掌握大权,而您这位皇上的至亲,贤能的舅舅却在城门外守卫城门。我私下里并不为您感到高兴。您应该郑重地辞去这个职位,说明自己才能浅薄,不足以胜任守卫城门这样的重任,效仿太伯的谦让,保持谦逊的态度,闭门在家休息,做个明智的人。希望您能和那些博学的人一起商议一下,小子我为您担忧啊!”谭收到信后非常感动,于是辞去了城门守卫的职务。从此,谭和音之间关系就不好了。
他一直当着郡里的官,担心因为得罪了音而有危险,病了三个月才免职。后来音奏请让他永远补任营军司马的职位,他多次谢罪并自我陈述,最终被提升为长史。
音仗着舅舅越的权势辅佐朝廷,他的威望比不上凤的时候了。永又劝说音说:“将军您身居上将之位,享受着富庶的都城,承担着周公、召公那样的重任,掌握着天下的枢纽,可以说是达到了富贵的顶峰,人臣中没有比您更高的了,天下的责任从四面八方涌来,您将如何应对呢?应该日夜勤勉,效法伊尹刚强的品德,以尽职辅佐皇上,诛杀奸邪不避亲戚,举荐贤才不避仇敌,以彰显至公无私,树立四方信誉。认真践行这三点,才能长久承担重任,久享盛宠。太白星出现在西方六十天后,按理说应该光芒万丈,现在已经超过时间了,却还在夕阳边徘徊,光弱行迟,形小光微。荧惑星角怒明大,逆行守尾。它逆行是常事,守尾则是变故。难道将军忘记了循序渐进的道理,委曲求全,顺应形势,所坚持的原则不强硬,不广泛任用人才,仍然有个人好恶的忌讳,光明磊落的品德还不纯正,正与将相大臣之间产生隔阂的苗头吗?为什么刚继承司马的称号,不久就出现金火并至的异象?上天至明,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异象,只有将军您敬畏它,谨慎对待它,深入思考原因,改变做法,才能顺应天意。”音还是不服气,推荐永担任护菀使者。
音去世后,成都侯商接替他担任大司马卫将军,永这才升迁为凉州刺史。他到京城办事完毕,正要前往自己的辖区,这时东莱出现了黑龙,皇上派尚书来询问永,让他畅所欲言。永回答说:
我听说,一个国家要兴盛,最大的问题在于,上面出了危险和要亡国的事,下面的人却不敢往上报告。如果危亡的预警能及时上报,那么商朝和周朝就不会改朝换代了,三代王朝的制度也不会轻易更改。夏朝和商朝将要灭亡的时候,老百姓都看出来了,可是他们却自以为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谁也动不了他们,所以坏事越来越多,自己却浑然不觉,大祸临头了还睡得着觉。《易经》上说:“危险中往往蕴藏着安全,灭亡中往往包含着生存的希望。”皇上您要是能开明地听取各种意见,不忌讳批评,让那些地位低微的臣子也能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以后会遭到报复,那条直言进谏的路子一旦打通,天下有才干的人都愿意不远千里来为国家效力,群臣一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汉朝沿用夏朝的历法,夏正的颜色是黑色,黑色代表龙,也象征着同姓。龙阳之德,是从小的积累逐渐壮大的,所以它是帝王之瑞。可是我担心,同姓之间,会不会因为继承皇位的庆典,出现很多危险和隐患?会不会有人借机起兵造反?会不会有人图谋篡位,残害百姓,像广陵王和昌邑王那样?我愚钝,看不透这些。元年前九月出现了黑龙,当月月末,还发生了日食。今年二月己未夜里,星星坠落,乙酉日,又发生了日食。这半年里,接连发生了四件大异象,其中两次还发生在同一个月,这在三代王朝末期和春秋时期的大乱中,都是从未有过的。我听说,三代王朝之所以会亡国,都是因为女人和坏人沉迷于酒色。《尚书》上说:“竟然听信了妇人的话,结果自绝于天”;“四方逃亡的罪犯,都成了宗族首领和使者”。《诗经》里说:“那燃烧的烈火,难道还能熄灭吗?强大的周朝,却被褒姒给毁了!”《易经》上说:“沾湿了头发,诚信也就丢了。”秦朝只传了两代,十六年就灭亡了,是因为秦始皇和二世都过着奢侈的生活,死后也享受着厚葬。《尚书》上说:“四方之逋逃多罪,是宗是长,是信是使”。秦朝的灭亡,就是这两个原因造成的,皇上您现在也兼有这两点,我斗胆把后果稍微陈述一下。
《易经》上说:“在中馈,无攸遂”,意思是说,女人不应该参与政事。《诗经》里也说:“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汉建始、河平年间,许皇后和班婕妤权势熏天,在朝中呼风唤雨,影响遍及全国各地,赏赐无数,国库都空了,她们的宠爱到了极点,简直无法再往上加了。可是现在这些后起之秀,老天爷根本就不待见她们,比以前更过分十倍不止!
她们废除了先帝制定的法度,只听信她们的话,任用官员不按规矩来,甚至纵容赦免了应该处死的罪犯。她们骄纵自己的亲戚,把权力借给他们,让他们横行霸道,搞乱朝政。那些负责考察和推荐官员的人,都不敢按照法令办事。她们还把掖庭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用鞭子毒打犯人,甚至活活打死人。她们为了报答赵、李二人的恩情,或者报复仇人,反而赦免了白某的罪行,打击正直的官员,抓捕了许多无辜的人,用威逼利诱的手段,逼迫人们为她们效力,从中牟利,收受贿赂。被她们弄得生不如死的人,数都数不清。所以,连续两次发生日食,来警示她们的罪行。
俗话说,王者必须先自绝于民,然后上天才会抛弃他。陛下您竟然放弃了九五之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沉迷于平民百姓的低贱生活,厌恶尊贵的称号,喜欢用平民百姓的卑微字号。您竟然重用那些轻浮无义的小人做您的私人朋友,经常离开坚固的深宫,日夜在外,和这些小人们混在一起,参加各种乌合之众的聚会,喝醉了酒就跑到普通百姓家里,不顾身份地位,和他们混坐在一起,行为举止轻浮放荡,不分尊卑贵贱,沉迷于这种放纵的生活,日夜都在外面游荡。而负责守护宫门的官员只能拿着武器看守空荡荡的宫殿,朝中大臣们都不知道陛下在哪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了。
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老百姓的生活靠钱财支撑,钱财要是花光了,老百姓就会造反,老百姓造反了,国家就完了。所以那些英明的皇帝都非常重视民生,不敢把老百姓逼到绝路,总是让老百姓过着像过大节一样的好日子。
可是现在陛下您却随意搜刮民财,不爱惜老百姓的力气,听信那些坏臣子的鬼话,放弃了已经修建好的高敞的初陵,扔掉十年的工程成果,重新修建昌陵。这简直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把低的地方硬要堆高,用土堆成山,大兴土木,动用大量民工,同时修建宫殿和馆舍,大规模地征发徭役,加重赋税,征发民夫像下雨一样多,修建的工程耗费巨大,比骊山工程还要厉害,搞得天下民不聊生,五年都没完工才不得不恢复原来的计划。 而且还大规模扩建营房,甚至掘开坟墓,破坏骸骨,把尸体暴露在外,老百姓钱财耗尽,精疲力尽,愁苦怨恨冲天,各种灾害接踵而至,饥荒也接连不断。 很多人流离失所,饿死在路上的,数以百万计。国家一年都存不下粮食,老百姓家里连十天都吃不上的粮食都没有,上上下下都缺钱少粮,根本无法互相救济。《诗经》里说:“殷朝的教训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夏朝之后。”希望陛下能仔细看看夏、商、周、秦这些朝代是怎么亡国的,以此来反省自己的行为。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欺君之罪的惩罚。
汉朝九个皇帝,一百九十多年,七个皇帝继承皇位,都遵循祖先的规矩,有的中兴,有的安定天下。可您,陛下,却违背天道,放纵欲望,轻举妄动,正值盛年,却没继承人的福气,反而有亡国的危险,您已经犯了很多违背君王之道、不合天意的错误了!您是继承先人的基业,要守住这份功业,这样下去,岂不是辜负了祖先?
现在国家社稷、宗庙的兴亡安危全都在您手里!陛下,您要真心实意地展现圣明的德行,明白过来,敬畏上天的威怒,深刻地认识到危亡的征兆,清除邪恶奸佞的坏心思,努力治理朝政,专心致志地改正错误,摒弃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免除那些不正当的法令,全部取消北宫那些私人的奴仆、车辆和奢侈的玩物,克己复礼,不要再微服私访出去喝酒,以防止迫在眉睫的灾祸,要深刻反省日食两次的教训,减少后宫的奢华享受,不要听信后宫的请求和从中作梗的人,清除掖庭的冤狱,拆除那些暗藏杀机的陷阱,诛杀那些邪恶奸佞的大臣和在您身边用邪术迷惑您的左右,以此来满足天下的期望,并且停止修建陵墓,停止一切修缮宫室的工程,减少赋税,停止劳役,赈济救助贫困的人民,以平息远方的怨愤,提拔忠直之臣,罢免残暴的官员,不要让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长期占据高位肥缺,要一件一件地执行这些措施,坚定不移,日夜勤勉,经常检查,从不懈怠,过去的错误全部改正,新的功德已经显现,一丝一毫的邪念都不再留在心里,那么您就能扭转乾坤,上天也会保佑您,社稷宗庙也能保全。希望陛下认真思考,仔细考虑我的话。我幸亏只是个边疆小吏,不懂得朝政得失,说话冒犯了忌讳,罪该万死!
汉成帝性格宽厚,喜欢文辞,但一直没有继承人,经常微服私访,并且很宠信一些地位低下的近臣。赵、李二人就是从卑微的地位爬上来的受宠之人,这使得皇太后和诸位舅舅常常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这事儿太棘手了,不好直接说,所以他们就推举王永等人,想借着天灾人祸的机会,委婉地劝谏皇帝,让他听取他们的建议。王永自知宫中有内应,所以说话办事无所顾忌,每次进言皇帝都会给予礼遇。直到某次上奏,皇帝大怒,卫将军商丘密谋让王永离开京城。皇帝下令侍御史逮捕王永,还特意吩咐沿途的官吏不要追赶,结果侍御史没追上王永,回来后,皇帝也后悔了,自己消了气。第二年,皇帝又征召王永为太中大夫,后来又升迁为光禄大夫给事中。
元延元年,王永被任命为北地太守。当时,灾害频繁发生,王永到任后,皇帝派卫尉淳于长来听取王永的意见。王永回答说:
“臣永幸亏凭借微薄的才能得以担任太中大夫,充当拾遗补阙的官员,在朝廷上进进出出。我能力有限,不能尽心竭力地献计献策,辅佐陛下宣扬圣德;退下来也没有披坚执锐,讨伐不义之徒的功劳。却蒙受陛下如此厚恩,又迁升到北地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即使我粉身碎骨,身死异乡,也无法报答万分之一的恩情。陛下圣德宽仁,没有忘记我这个微不足道的臣子,竟然垂听像我这样草民的愚见,特地派卫尉来听取我的意见。臣听说,为君服务的道理是:有说话职责的人要尽忠,有官职的人要尽责。我幸亏免于承担说话的责任,却有官职在身,理应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安抚百姓而已,不应该再谈论得失了。忠臣对君主,其心意总是过于恳切,所以即使远隔千里也不会违背君主的旨意,即使死了也不会忘记国家。从前史鱼死后,他的忠心还未完全表达出来,便将尸体放在寝宫,以死来表达忠诚;汲黯在身外思念朝廷,忧心忡忡,临终前还嘱咐李息。经书上说:‘即使身体在外,内心却时刻想着王室。’我幸亏在朝廷做给事中三年,虽然现在戍守边疆,但思念朝廷的心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因此,我冒昧越过郡吏的职责,陈述多年来的忧虑。”
我听说啊,老天爷生下老百姓,他们自己管不了自己,所以才立了王来治理他们。划定疆界,封王分地,都不是为了天子、诸侯自己享乐,而是为了老百姓啊! 历代王朝更替,贤明的君主继位,铲除暴政,推行德政,不偏袒任何一个家族,明白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
要是皇帝自己能做到品德高尚,顺应天意,广施仁爱,恩泽遍及百姓,税收不超过规定,宫殿车马服饰都不超过制度规定,国家财政充裕,百姓安居乐业,那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长寿,草木茂盛,祥瑞频现,天下太平,这都是因为皇帝行得正。
反过来,要是皇帝不讲道理,胡作非为,违背天理,穷奢极欲,沉迷酒色,听信妇言,诛杀忠良,疏远亲戚,重用小人,加重刑罚,加重赋税,百姓怨声载道,那就会天灾人祸不断,出现各种不好的预兆,上天震怒,灾害频发,日月无光,星辰运行异常,山崩地裂,洪水泛滥,妖魔鬼怪横行,饥荒连年,百姓夭折,万物枯萎。 要是皇帝到死都不悔改,情况越来越糟,老天爷也不再警告了,就会改朝换代,让有德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诗经》里说得好:“他四处巡视,这里才是我的家园。”
话说,驱逐邪恶,扶持贤良,这是天地间的常理,历代帝王都遵循的道理。但是,功德有厚薄,人的资质也有优劣,时代有盛衰,天象也有兴替。陛下继承了八代的基业,正值国运的末尾,经历了三七之年,又赶上了《无妄》卦的运势,面临着百六之灾。这三种灾难性质不同,却同时降临。从建始元年至今的二十年间,各种灾难接踵而至,比《春秋》记载的还要多。八代积累下来的问题久未解决,再加上今年正月己亥朔日发生的日食,以及四月丁酉日白天出现的流星雨,七月辛未出现的彗星横贯天空,这些天象预示着灾难将至。
这三灾叠加,各种灾异频发,导致了饥荒和物资匮乏。彗星是极其不祥的预兆,是地气所生,流星雨预示着饥荒之后将有战乱,时间不会太久。即使积德行善,恐怕也难以化解。宫内,深宫后庭可能会有骄横的臣妾醉酒闹事,引发类似徵舒、崔杼那样的宫廷政变;宫外,诸夏之地可能会有像樊并、苏令、陈胜、项梁那样的人起兵造反。内乱随时可能爆发,诸夏各地蠢蠢欲动,他们以火为号召,准备举兵。国家的安危岌岌可危,宗庙社稷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我为此忧心忡忡,多年来一直担忧此事。祸乱的苗头已经出现,很快就会爆发,陛下务必谨慎!
祸乱往往从小事开始,奸邪之徒容易滋生。希望陛下能够端正君臣关系,不要再和那些小人胡乱饮酒作乐;那些平时骄横跋扈、不守规矩,甚至醉酒失仪的黄门和后宫人员,都应该赶走,一个也不要留下。要严格执行三纲五常,整顿后宫,压制那些骄横嫉妒的人,提拔那些温柔顺从的人,对那些失意的人给予恩惠,抚慰那些怨恨的人。要维护皇权的尊严,掌握帝王的威仪,上朝祭祀要按照规制进行,出行要清兵戒备,不要再轻率地独自外出,也不要随意出入臣妾的住所。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宫廷内乱就能避免了。
话说天下大乱,根源在于百姓饥饿,官吏却不关心;百姓困苦,赋税却加重;百姓怨声载道,上面却浑然不觉。《易经》上说:“屯积膏腴,小则吉利,大则凶险。” 意思是说,国家富裕却不好好利用,反而自肥自满,就会招致灾祸;百姓贫困交加,怨声载道,就会引发水灾;城池坚固,守卫却逃跑了,就会导致叛乱。 《訞辞》也说:“关隘动荡,牡鹿飞奔,说明统治者无道,臣子作乱,最终导致臣子谋反篡位。”
现在正是国家遭遇危难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朝廷非但不减少开支,反而大肆挥霍,这是非常危险的;百姓贫困潦倒,无以为生,愁苦怨恨,所以引发了水灾;各地守将纷纷逃离岗位,如同牡鹿奔逃,预示着动乱的发生。往年就有二十一个郡国遭受水灾,庄稼颗粒无收;今年蚕丝和麦子都歉收,百川奔腾,江河决堤,五十多个郡国被洪水淹没。连续几年收成不好,甚至连过夜的麦子都没有了。百姓失业流离失所,守城的士兵也纷纷逃离。水灾如此严重,百姓如此困苦,本该减免赋税,以缓解民生,然而有关部门却上奏请求加税,这简直是违背常理,逆民心而为,只会加剧民怨,招致祸患。《訞辞》中“牡飞”的景象,大概就是现在这种情况的写照。
古时候,如果粮食歉收,朝廷就会减少自己的膳食;灾害严重时,还会减免服役;在凶年,不会加重徭役,这是明智君王的做法。《诗经》说:“百姓遭受灾难,朝廷要给予扶持和救济。” 《论语》也说:“百姓都过不好,君主又怎能过得好呢?” 我希望陛下不要批准加税的奏章,应该减少朝廷大官、导官、中御府、均官、掌畜、廪牺等部门的开支,停止尚方、织室以及京师各郡国工服官的生产和运输,把这些钱粮都交给大司农,用于救济灾民。
应该广施恩泽,赈济贫困,打开关隘桥梁,让流离失所的百姓自由迁徙,以解燃眉之急。到了立春,应该派遣使者巡查各地民情,宣扬圣德,慰问孤寡老人,了解百姓疾苦,慰劳地方官员,鼓励他们劝民耕桑,不要耽误农时,以此安抚百姓,防止奸邪作乱,这样才能平息天下动乱。“凡民有丧,扶服救之”,“百姓不足,君孰予足?” 这些话,我们都应该牢记在心。
我听说啊,上位者可以和他一起做好事,但不能和他一起做坏事;下位者可以和他一起做坏事,但不能和他一起做好事。陛下您天生的性情,开朗聪明,是上位者的样子。您稍微听听我这愚臣的话,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深深地感到害怕和不同寻常,下定决心做好事,放弃邪恶的想法,不要再犯以前的错误,努力认真地治理国家,用至诚之心顺应天意,那么上天就会保佑您,祸乱就会被压制,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我私下里担心陛下您公正的志向还不够坚定,私心杂念还有一些,还宠爱那些小人,不肯听劝啊!我这么一说,皇上听了之后很感动。
他很喜欢研究经书,理解得也比较通透,和杜钦、杜邺他们相比,关系没那么亲密,不像刘向父子和扬雄那样。他最擅长的是天文历法和《京氏易》,所以很擅长论述灾异,前后上奏了四十多件事,内容差不多都是重复的,主要就是攻击皇帝本人和后宫。他跟王氏家族关系密切,皇上也知道,所以对他不太信任。
他在北地当太守一年多,卫将军商薨去世后,曲阳侯根推荐他,把他征召进京担任大司农。一年多后,他生病了,三个月后,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免去他的职务。按照惯例,公卿大臣生病了,都会准假,唯独他直接被免职了。几个月后,他就在家里去世了。他本名叫并,因为尉氏有个叫樊并的造反了,所以改名叫永。
杜邺,字子夏,是魏郡繁阳人。他祖父和父亲都积累了不少功劳,官至郡守,武帝时期迁居茂陵。杜邺从小就没了父亲,他母亲是张敞的女儿。杜邺长大后,跟随张敞的儿子张吉学习,得到了张家藏书。他因为孝廉被推荐做了郎官。
我跟车骑将军王音关系很好。平阿侯谭没担任城门官职就去世了,皇上为此很后悔,就让谭的弟弟成都侯商担任特进,掌管城门兵,并且允许他像将军府一样举荐官员。邺(yè)听说我和平阿侯以前有点过节,就对我说:“我听说人情世故,恩情深厚的人就会小心谨慎地侍奉,爱护到极致的人就会仔细地寻求对方的意愿。如果亲戚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对待,谁不会心生怨恨呢?这就是《棠棣》《角弓》这两首诗歌创作的原因啊。从前秦穆公拥有千乘之国,却不能容纳自己的弟弟,《春秋》也记载了这件事并加以批评。周公、召公则不然,他们以忠诚互相辅助,以道义互相匡正,对待自己的亲属如同对待自己一样,给予同等的尊荣,不独占国家的恩宠,也不独揽大权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分担职务,共同辅佐君主。所以,他们内部没有怨恨的隙端,外部没有受辱的耻辱,都享受着上天的恩泽,都享有盛名,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成都侯被任命为特进,掌管城门兵,并且有诏令允许他像五府一样举荐官员,这是皇上明显想要提拔他啊。将军您应该顺应圣意,比以前更加重视他,每件事商议的时候,都必须让他参与,您把他当成自己的诚挚父亲看待,从您这里说出来,谁还敢不听从您的指示呢?从前魏文侯因为接受了大雁的馈赠而父子关系更加亲密,陈平因为分享了一顿饭而与将相之间更加和睦,他们交往虽然只是在厅堂、祭祀之间,但对于国家大事,抵御外敌,安抚百姓,岂不是功劳巨大呢!我非常羡慕仓唐、陆子这样有义气的朋友,我向您所说的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王音非常赞赏他的话,从此他和成都侯商关系密切,两个人都很看重邺。后来因为生病,我离开了郎官的职位。商做了大司马卫将军,任命邺为他的主簿,把他当成心腹,举荐他做了侍御史。哀帝即位后,我被提升为凉州刺史。我在任上办事宽松,不怎么严厉,几年后因为生病就辞官了。
我跟车骑将军王音关系不错。平阿侯谭没当上城门官就死了,皇上挺后悔的,就让谭弟弟成都侯商当特进,管城门兵,还能像将军府一样推荐官员。有个叫邺的人,知道我和平阿侯以前有点矛盾,就跟我说了一大堆道理。他说,恩情深的人做事谨慎,爱护到家的人会处处为对方着想。亲戚之间不平等,肯定会有怨气,这就像《棠棣》《角弓》这两首诗说的那样。秦穆公那么大的国家,都容不下自己弟弟,《春秋》都批评他。周公、召公就不一样了,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对亲戚和对自己一样好,不独占恩宠,也不专权,分担责任,共同辅佐君主。所以他们内部没矛盾,外部没耻辱,都得到好处,都名扬天下,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成都侯现在官职这么高,皇上明显想重用他,将军您应该顺应圣意,多照顾他,凡事都让他参与,您把他当亲爹一样看待,谁还敢不听您的?魏文侯因为接受大雁的礼物和儿子更亲近了,陈平因为一顿饭和将相关系更好了,他们交往虽然简单,但对国家大事的贡献却很大!我特别羡慕仓唐、陆子那种友谊,我说的这些话,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王音听了很高兴,从此他和成都侯商关系就特别好,两个人都很器重邺。后来我因为生病,辞去了郎官的职务。商后来当了大司马卫将军,就让邺当他的主簿,把他当心腹,还推荐他做了侍御史。哀帝当皇帝后,我被提升为凉州刺史。我在任上工作比较轻松,不怎么严厉,几年后因为生病,就辞职回家了。
话说当时,皇太后的祖母定陶傅太后被尊称为皇太太后,皇帝的母亲丁姬被尊称为帝太后,而皇后正是傅太后的侄女。傅氏家族有三人被封为侯爵,丁氏家族则有两人。此外,傅太后同母的弟弟郑业也被封为阳信侯。傅太后尤其专权。元寿元年正月初一,皇帝任命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而皇帝的舅舅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票骑将军。
就在他们即将上任的时候,发生了日食,皇帝下诏让大家直言进谏,说心里话。扶阳侯韦育推荐了邺县一位正直的官员,这位官员上奏说:我听说,忠臣为了国家忧心忡忡,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卞和献宝,即使被砍了脚也心甘情愿。我今天有幸能遵从您的诏令,直言进谏,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危险,所以就斗胆把我的想法全部说出来!
臣听说,阳气尊贵,阴气卑微,卑微者顺从尊贵者,尊贵者兼顾卑微者,这是天理。所以,男人即使卑微,也要为自己的家庭撑起一片天;女人即使尊贵,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礼法中强调女子要“三从”,即使母亲有再高的德行,也要服从儿子。《春秋》不记载诸侯的母亲,是因为阴气杀伐之气太重。从前郑伯听信姜氏的意见,最终导致叔段篡国的祸乱;周襄王受惠后的摆布,最终导致被郑国威胁。汉朝建立后,吕太后专权,偏袒亲属,还把外孙立为孝惠皇帝,当时皇位继承不明,很多事情都处理得暗藏玄机,出现了白天像黑夜,冬天打雷等异常现象,数不胜数。
我私下观察陛下您施行的是公正无私的政策,凡事都节俭,不违背礼法,您确实是想端正自身,与天下一起改过自新。但是,祥瑞还没有出现,却发生了日食和地震,百姓都在谣传,互相惊恐。根据《春秋》记载的灾异,都是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的,所以要抓住一种现象来解释。日食,是明亮的太阳被阴气遮蔽,《坤卦》在上,《离卦》在下,是《明夷》之象。《坤》代表大地,代表土,代表母亲,以安静为美德。地震,是大阴之气的表现。这些占卜的征兆非常明显,臣斗胆直言其事!
曾子曾经问过孔子“从令”的含义,孔子当时就说:“这是什么话啊!” 孔子这反应,其实也是在说,闵子骞守礼正直,做事都遵从父母的教诲,没有不合理的举动,所以也没什么好指摘的。
后来,大司马新都侯莽被贬回老家,按诏书规定处理后,又让他复职回国。高昌侯宏虽然自己放弃了封地,但还是被封赏了土地。 你看那些侍中、驸马都尉,他们不忠诚,阿谀奉承,被免职回原籍,可没过几天,就又接到诏书召回。大臣们虽然上奏请求严惩他们,最终还是没能把他们赶走,反而还让他们兼任要职,出使四方,恩宠超过从前。 阳信侯业也是一样,都是因为跟皇帝私交好,而不是因为功劳和功绩而得到升迁的。
皇家的兄弟们,不管贤能还是不肖,都侍奉在皇帝身边,安排在重要的职位上,有的掌管兵权,有的担任将军统领军队,皇帝对他们一家恩宠有加,这种权势的积累,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甚至还同时设置了大司马、将军等要职。就算皇甫谧再怎么显赫,三桓家族再怎么兴盛,鲁国即使组建了三支军队,也比不上现在的这种局面啊! 就在皇帝册封这些人的那天,竟然发生了日食!这可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皇帝过于谦逊,没有主见,凡事都听从别人的意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罪的人不受惩罚,没有功劳的人也都能得到官爵,这种风气日渐积累,积重难返,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我希望能以此来警醒圣上。 古时候诗人讽刺的,春秋时期记载的那些过失,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大概也逃不出这个范畴。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前朝的过错,人们都愤恨地指责,可是到了自己当政的时候,却不能自我反省,反而认为是正确的,这就是考虑不周的地方。我一个卑微的臣子,或许只是片面之见,但恐怕宫内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天象异变并非空穴来风,上天如此警示当今圣上,您怎么能不有所回应呢?
我听说野鸡出现异象,高宗皇帝非常震惊;大风骤起,成王也十分担忧。我希望陛下能够更加虔诚,追思创业之初,参考历史上的教训,来安抚百姓的心,这样黎民百姓都会欢欣鼓舞,上天百神也会收回他们的怒气,祥瑞和福禄自然会降临。
邺王还没来得及拜谢,就病死了。邺王生前,百姓们散布谣言,说他操纵粮价,还有谷永曾经说过,王者不应该购买私田,彗星陨石、牡牛飞翔等天象,这些记载在《五行志》里。
一开始啊,杜邺跟着张吉学习。张吉的儿子张竦,从小就没了父亲,也跟着杜邺学习,后来也小有名气,尤其擅长小学(古代的初等教育)。杜邺这个人呢,性格清静,喜欢研究古代典籍,很有才华,在建武年间做到朝廷高官,最后官至大司空。他那正经的文字功底比张吉和张竦都强,所以后世说起小学,都说是杜邺的功劳。
话说,孝成皇帝在位的时候,把权力都交给外戚,那些舅舅们掌握大权,比丁、傅在孝哀帝时期还要厉害。所以杜邺敢批评丁、傅,而杜钦、杜永却不敢批评王氏家族,这都是形势所逼啊!后来杜钦想削弱凤(指权臣)的势力,杜邺却跟着音、商(指权臣的同党)一起瞎起哄。杜永还拿“三七之戒”(指要谨慎行事)来劝诫他,这算是忠心耿耿了。可杜邺偏偏又去巴结凤,还从中挑拨车骑将军和凤的关系,甚至用一些牵强附会的理由来为凤辩护,这可真是说得太多,做得太少了。孔子说过“友多闻”,这三个人倒也接近这个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