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登基的第五年正月,举行了明堂的祫祭,参加的有二十八位诸侯王、一百二十位列侯,还有九百多位宗室子弟,大家都来协助祭祀。礼仪结束后,封了孝宣的曾孙信等三十六人为列侯,其余的人则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金帛奖励。
这时,百姓和官员们因为王莽不接受新野的田地,前后上书的人达到了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诸侯、王公、列侯和宗室们见状,纷纷跪拜请求,应该尽快给予安汉公更多的赏赐。于是,王莽上书说:“我作为外属,不敢妄自奉称。回想圣德纯厚,承天之命,制定礼仪来治理百姓,作乐以改变风俗,四海之内都在奔走,百蛮也都归服,辞别之时,谁不流泪呢?如果没有诚心,怎么会空虚地致敬呢?
自从诸侯王到官吏百姓,都知道我王莽与陛下有着深厚的关系,再加上我得以典职,每次归功于列德,大家总是提到我。因此,我看到诸侯在前面发言时,未尝不流汗感到羞愧。虽然我性情愚钝,但我非常诚恳地知道自己的德行薄弱,地位尊贵,能力不足,常常为此忧虑,生怕污辱了圣朝。
如今天下安定,风俗齐整,百蛮都归顺,都是因为陛下的圣德亲自治理。太师光、太保舜等辅政佐治,群臣大夫都忠诚良善,所以才能在五年间取得这样的成就。我王莽实在没有什么奇策异谋,只是奉承太后圣旨,向下宣告,结果不能得到十分之一;受群贤之策,上报时也不能得到五分之一。若是受到无益的指责,我敢且保首领片刻,诚然是为了向陛下请安,而下依群公的缘故。
陛下不忍众言,总是将章文下给议者。我之前想要停止奏请,担心他们不肯停止。现在大礼已经举行,助祭者也已辞毕,心中感到无比的愿望,希望所有章文下给议者都能停止,不要上奏,让我王莽能够尽力完成礼乐的事情。事情完成后,向天下传示,与海内平和。如果有不妥之处,我愿意承担上误朝的罪责;如无他责,能全命归家,避开贤者的道路,这是我的私愿。希望陛下能怜悯我!”
甄邯等人向太后报告,诏曰:“可以。唯公功德光照天下,所以诸侯、王公、列侯、宗室、士人、百姓都一致同声,连守阙庭,因此下达了这个章文。诸侯、宗室辞去之日,复见前重陈,虽晓喻罢遣,仍不肯去。告知他们孟夏将行赏,大家都非常欢喜,称万岁而退。如今公每次见到,便流泪跪拜说愿意不受赏,赏赐即使加上也不敢当位。事情还未定,必须公来决断,所以暂且听公。制作完成后,群公以此上报。究竟前议,其九锡礼仪急需奏请。”
于是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富平侯张纯等九百二人都说:“圣帝明王招贤劝能,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赏厚。因此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也就有九锡登等之宠。如今九族亲睦,百姓已章,万国和谐,黎民安定,圣瑞俱全,太平已至。帝者之盛莫过于唐虞,而陛下任之;忠臣茂功莫著于伊周,而宰衡配之。所谓异时而兴,如合符者也。谨以六艺通义,经典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臣请命锡。”奏可。策曰:
“惟元始五年五月庚寅,太皇太后临于前殿,延登,请求诏曰:公进,虚听朕言。前公宿卫孝成皇帝十六年,尽忠纳策,白诛故定陵侯淳于长,以弥乱发奸,登大司马,职在内辅。孝哀皇帝即位后,骄妾窥欲,奸臣萌乱,公手劾高昌侯董宏,改正故定陶共王母之僭坐。自此之后,朝臣议论,皆不离经。以病辞位,归于第家,为贼臣所陷。就国之后,孝哀皇帝觉醒,复还公长安,临病加剧,仍不忘公,复特进位。是夜仓促,国无储主,奸臣充朝,危殆至极。朕认为定国之计莫宜于公,引纳于朝,即日罢退高安侯董贤,转漏之际,忠策便建立,纲纪尽张。绥和、元寿,再遭大行,万事毕举,祸乱不作。辅朕五年,人伦之本正,天地之位定。恭承神祇,经营四时,复千载之废,矫百世之失,天下和会,大众方辑。诗之灵台,书之作洛,镐京之制,商邑之度,今复兴。昭章先帝之元功,明著祖宗之令德,推显严父配天之义,修立郊祀宗祀之礼,以光大孝。因此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渐化端冕,奉珍助祭。寻旧本道,遵术重古,动而有成,事得其中。至德要道,通于神明,祖考嘉享。光耀显章,天符仍臻,元气大同。麟凤龟龙,众祥之瑞,七百有余。遂制礼作乐,有绥靖宗庙社稷之大勋。普天之下,惟公是赖,官在宰衡,位在上公。今加九命之锡,以助祭,共文武之职,乃遂及其祖。于戏,岂不休哉!”
于是莽再次叩首,拜谢,接受了绿韍袞冕衣裳,瑒琫瑒珌,句履,鸾路乘马,龙旂九旒,皮弁素积,戎路乘马,彤弓矢,卢弓矢,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冑一具,秬鬯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户纳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贲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嗇夫,佐安汉公。在中府外第,虎贲为门卫,负责出入者的登记。自四辅、三公有事府第,皆用传。以楚王邸为安汉公第,大修治,通周卫。祖祠及寝皆为朱户纳陛。陈崇又奏:“安汉公祠祖祠,出城门,城门校尉宜将骑士随行。入有门卫,出有骑士,这样重视国家。”奏可。
其秋,莽因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通南山,径汉中。
风俗使者八人回来了,报告说天下的风俗都很一致,假装为郡国造的歌谣,赞颂功德,总共三万多字。王莽奏定了这个令。又奏请在市场上不要有两个商贾,官府没有诉讼,城镇没有盗贼,乡野没有饥民,路上没有遗失物品,男女分开行走,犯者要受到象刑。
刘歆、陈崇等十二人因为治理明堂、宣扬教化,被封为列侯。
王莽已经实现了太平,北方化解了匈奴,东边通往海外,南方亲近黄支,唯独西方还没有进展。于是,他派中郎将平宪等人多持金钱去诱惑外面的羌族,让他们献地,愿意归附。平宪等人上奏说:“羌族的豪杰良愿等有一万二千人口,愿意成为内臣,献出鲜水海、盐池和美草,愿意在险阻之地作为屏障。问良愿降意,他们回答说:‘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有的禾苗长得超过一丈,有的稻米一颗能长三米,有的甚至不种自生,甘露从天降,醴泉从地涌,凤凰来仪,神爵降临。从四岁起,羌人没有遭受疾苦,因此希望乐意归附。’应当根据时势设立属国的领护。”
事情下达给王莽,王莽又奏道:“太后统治这些年,恩泽广泛,和气四溢,绝域的不同风俗,皆不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黄支从三万里贡生犀,东夷王渡大海奉国珍,匈奴单于顺应制作,去掉两个名字,现在西域的良愿等又举地为臣妾。昔日唐尧四海归顺,现今也不应有所加。现在谨案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但没有西海郡,请接受良愿等所献的地作为西海郡。臣又听说圣王序天文、定地理,依据山川民俗划分州界。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共有十三州,州名及界线多不应经。尧典定过十二州界,后定为九州。汉家地广辽远,州牧行部,远的有三万多里,不能只划分为九州。谨依经义正十二州的名分界,以应正始。”奏请得以通过。又增设法令五十条,犯者流放到西海。流放者以千万人计,百姓开始怨恨了。
泉陵侯刘庆上书说:“周成王年幼,称为孺子,周公居摄。如今的帝王富于春秋,应该让安汉公行天子的事,如同周公一样。”群臣都说:“应当如庆所言。”
冬天,火星进入月中。
平帝生病,王莽拟定策,向泰畤请命,戴璧持圭,希望以身代之。藏策金缠,放在前殿,命令诸公不要敢言。十二月平帝去世,大赦天下。王莽征明礼者宗伯凤等,与定天下的官员六百石以上都服丧三年。奏请尊孝成的庙为统宗,孝平的庙为元宗。时元帝世绝,而宣帝的曾孙有见王五人,列侯广戚侯显等四十八人,王莽厌恶他们长大,便说:“兄弟不得相为后。”于是选中玄孙中最小的广戚侯之子嬰,年仅两岁,托付给他作为卜相,认为最吉利。
这个月,前煇光谢囂奏请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刻在石头上,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起,从此开始了。王莽使群公向太后报告,太后说:“这是在欺骗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对太后说:“事情已经如此,无法阻止,阻止的力量也不能止住。而且王莽并不是想要其他,只是想称摄以重权,平定天下而已。”太后听后同意,舜等人于是共同命令太后下诏:“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年幼稚,必有寄托而居摄,才能奉天施而成地化,众生茂育。书上不是说吗?‘天工,人其代之。’我因孝平皇帝年幼,且统国政,几加元服,委政而属之。如今短命而崇,嗚呼哀哉!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的玄孙二十三人,挑选合适的,以继承孝平皇帝之后。玄孙年在襁褓,不能至德君子,谁能安之?安汉公王莽辅政三世,恰逢际会,安光汉室,遂同殊风,至于制作,与周公异世同符。如今前煇光囂、武功长通上言丹石之符,我深思其意,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夫有法成易,非圣人者亡法。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具礼仪奏。”
于是群臣奏言:“太后圣德昭然,深见天意,诏令安汉公居摄。我听说周成王年幼,周道未成,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周公权而居摄,周道得以成就,王室安;不居摄,则恐周队失去天命。书上说:‘我嗣事子孙,大不克共上下,遏失前人光,在家不知命不易。天应棐谶,乃亡队命。’说: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召公贤人,不知圣人之意,故不说也。礼明堂记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依南面而立。’这就是说‘周公踐天子位,六年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召公不说。时武王崇,绡粗未除。因此说,周公始摄则居天子之位,并不是六年才踐阼。书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于阼阶,延登,赞曰:‘假王莅政,勤和天下。’这是周公摄政,赞者所称。成王加元服,周公则致政。书曰‘朕复子明辟’,周公常称王命,专行不报,所以说我复子明君。臣请安汉公居摄践祚,服天子韍冕,背斧依于户牖之间,南面朝群臣,听政事。车服出入警蹕,民臣称臣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庙,享祭群神,赞曰‘假皇帝’,民臣谓之‘摄皇帝’,自称曰‘予’。平决朝事,常以皇帝之诏称‘制’,以奉顺皇天之心,辅翼汉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托之义,隆治平之化。其朝见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复臣节。自施政教于其宫家国采,如诸侯礼故事。臣昧死请。”太后诏曰:“可。”明年,改元曰居摄。
居摄元年正月,王莽在南郊祭祀上帝,在东郊迎春,举行大射礼于明堂,养三老五更,完成礼仪后离去。设立柱下五史,秩序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录言行。
三月己丑,立宣帝的玄孙嬰为皇太子,称为孺子。任命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设立四位少傅,秩皆二千石。
四月,安众侯刘崇与相张绍密谋说:“安汉公莽专制朝政,必然危害刘氏。天下的人虽然不敢先举,但这对宗室来说是耻辱。我们带头,海内必定和谐。”张绍等带着百余人进攻宛城,结果未能进入而失败。张绍是张竦的从兄。张竦与刘嘉一起去阙自归,王莽赦免了他们。张竦因此为刘嘉上奏说:
在建平、元寿之间,大统几乎绝灭,宗室几乎被抛弃。多亏陛下的圣德,扶持振救,保护国家,宗室得以复兴。临朝统政,发号施令,以宗室为始,提拔九族为先。同时录支亲,建立王侯,南面孤立的地位,计算有百数。收复绝属,存亡续废,得以肩并肩,复为人者,形成行列,因此辅佐汉国,支持汉宗。建立辟雍,设立明堂,班天法,传播圣化,朝见群后,昭示文德,宗室诸侯都增益土地。天下人都在喁喁而谈,纷纷赞叹,歌声洋洋,充耳而入。国家之所以得到这样的美名、福气和荣光,难道不是太皇太后日夜的思虑,陛下晚上警惕的念头吗?何谓?乱则统其理,危则致其安,祸则引其福,绝则继其统,幼则代其任,晨夜勤勤,寒暑不息,无时休息,孜孜不倦者,都是为了天下,厚待刘氏。臣无愚智,民无男女,皆知其意。
而安众侯崇却独自怀有悖逆之心,操弄逆谋,兴兵动众,企图危害宗庙,令人无法忍受,罪不容诛,诚然是臣子之仇,宗室之敌,国家之贼,天下之害。因此亲属震惊而告其罪,民众溃散而弃其兵,前进未能迈出一步,后退则伏于灾难之中。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样被斩断,悬头于竿上,珠耳在耳,首饰依然存在,竟然会有这样的计策,难道不荒唐吗?
我听说古人反叛的国家,既然要被讨伐,就会把他们的宫室当作污池,纳入污垢,称之为凶虚,虽生菜茹,却人不食。四面墙壁围住社稷,上面覆盖着木板,示意不得通行。辨别社稷诸侯,出门见之,以此为戒。如今天下闻崇之反,人人都想拔剑相向。先到的人,便割其颈,刺其胸,砍其身,割其肉;后到的人,想要推开他的门,撞倒他的墙,夷平他的房子,焚烧他的器物,响声震天,时势成创。而宗室尤为愤怒,言辞必定切齿。为什么?因为他们背叛了恩义,却不知重德之所在。宗室所居或远,刘嘉幸得先闻,无法忍受愤怒之愿,愿意为宗室倡始,父子兄弟负担工具,奔赴南阳,毁灭崇的宫室,令其如古制。及崇社应如亳社,以此赐予诸侯,用以永远监戒。希望下四辅公卿大夫议论,以明好恶,审视四方。
于是王莽大为赞同。公卿们说:“皆宜如嘉言。”王莽向太后奏请下诏:“惟嘉父子兄弟,虽与崇有关系,但不敢私情,若见萌芽,相率告之,及其祸成,共同仇恨,依照古制,忠孝显著。以杜衍户千封嘉为师礼侯,嘉的七个儿子皆赐爵关内侯。”后来又封张竦为淑德侯。
长安有语曰:“欲求封,过张伯松;力战斗,不如巧为奏。”王莽又封南阳的有功者百余人,污池刘崇的宅邸。后来谋反者,皆污池云。
群臣再次上奏:“刘崇等谋逆者,因王莽权力轻微,宜尊重以填海内。”五月甲辰,太后诏王莽朝见太后称“假皇帝”。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十二月,群臣奏请:“增加安汉公的宫殿及家吏,设立新的令,庙、厩、厨房长丞,中庶子,虎贲以下百余人,又设卫士三百人。安汉公的庐为摄省,府为摄殿,第为摄宫。”奏请得以通过。
王莽向太后奏请下诏:“故太师光虽前已去世,功效已列。太保舜、大司空丰、轻车将军邯、步兵将军建皆为诱进单于筹策,又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开子午道,与宰衡同心说德,合意并力,功德显著。封舜的儿子匡为同心侯,林为说德侯,光的孙子寿为合意侯,丰的孙子匡为并力侯。益邯、建各三千户。
这一年,西羌的庞恬、傅幡等人怨恨王莽夺取他们的土地,成立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程永逃跑。王莽诛杀程永,派护羌校尉窦况去击他们。
二年春,窦况等人击破西羌。
五月,重新造货:错刀,每把五千;契刀,每把五百;大钱,每个五十,与五铢钱并行。民众中许多人盗铸。禁令规定列侯以下不得夹带黄金,输往御府受直,但最终仍不与直。
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试图发动政变,勒令车骑,迅速发出命令,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向郡国发文,称王莽“毒杀平帝,篡夺天子之位,欲绝汉室,如今共行天罚,惩治王莽。”郡国对此感到疑惑,聚集了十万多人。王莽惊恐得无法进食,白天黑夜抱着孺子向郊庙祈祷,发布大诏,派遣谏大夫桓谭等人在全国宣讲,说明摄位是为了反对孺子的意图。王莽还派王邑、孙建等八位将军去攻击翟义,分兵驻守各个关口,防守封锁。
槐里男子赵明、霍鸿等人起兵,想要与翟义联合,商量说:“诸将的精兵都在东边,京师空虚,可以攻打长安。”众人逐渐增多,达到了十万人。王莽感到恐慌,派将军王奇、王级带兵抵挡他们。任命太保甄邯为大将军,接受高庙的权杖,统领全国的军队,左手持节,右手握锤,驻扎在城外。王舜、甄丰则在殿中昼夜巡视。
十二月,王邑等人在圉地击破翟义。司威陈崇派监军上书说:“陛下奉天洪范,心合宝龟,承受元命,预知成败,感应兆占,这就是配天。配天之主,思虑就能改变气候,言语就能影响动物,施行就能成就化育。臣崇伏读诏书的那天,私下计算其时,圣思刚开始显现,而反贼就已经被打破;诏文刚开始下达,反贼便大败;制书刚开始发布,反贼便全军覆没,众将士还未齐心合力。臣崇尚未尽其愚见,而事情已然决定。”王莽对此大加赞同。
三年春,发生地震。王莽大赦天下。
王邑等人返回京师,西边与王级等人一起攻击明、鸿,皆被击溃,具体情况见《翟义传》。王莽在未央宫白虎殿设宴,慰劳赏赐将帅。诏令陈崇治理校军功,评定高低。王莽于是上奏说:“明圣之世,国家多贤人,所以唐虞之时,可以比屋而封,功成事就时再加赏。至于夏后涂山之会,执玉帛者万国,诸侯执玉,附庸执帛。周武王孟津之上,还有八百诸侯。周公居摄,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因此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盖诸侯千八百之数。礼记王制有千七百余国,所以孔子著《孝经》曰:‘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这是天子之孝。秦为亡道,残灭诸侯以为郡县,欲独占天下之利,因此二世而亡。高皇帝受命除残,考功施赏,建国数百,后来稍衰微,其余仅存。太皇太后亲自统治大纲,广封功德以勉励善行,兴灭继绝以永世,因此大化流通,朝夕之间便成就。遭遇羌贼侵害西海郡,反贼流言东郡,逆贼惑众西土,忠臣孝子无不愤怒,所征剿灭,尽得其罪,天子安宁。如今制定礼乐,实考周爵五等,地四等,有明确文书;殷爵三等,有其说,无其文。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臣请诸将帅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奏请得以通过。于是封的高者为侯伯,次为子男,准备赐爵关内侯者更名为附城,凡数百人。击西海者以“羌”为号,槐里以“武”为号,翟义以“虏”为号。
群臣再次奏请:“太后修功录德,远者千载,近者当世,或以文封,或以武爵,深浅大小,无不毕举。如今摄皇帝背依践祚,宜异于宰国之时,制作虽未毕,宜进二子爵皆为公。春秋‘善善及子孙’,‘贤者之后,宜有土地’。成王广封周公庶子六子,皆有茅土。及汉家名相大将萧、霍之属,皆及支庶。兄子光,可先封为列侯;诸孙,制度已毕,大司徒、大司空上名,如前诏书。”太后诏曰:“进摄皇帝子褒新侯安为新举公,赏都侯临为褒新公,封光为衍功侯。”此时,王莽返回新都国,群臣再次上奏封王莽的孙子宗为新都侯。王莽既然灭了翟义,自认为威德日盛,得到了天人相助,于是谋划即位的事情。
九月,王莽的母亲功显君去世,他并不悲伤,令太后下诏讨论其服丧事宜。少阿、羲和刘歆与博士诸儒七十八人皆曰:“居摄之义,所以统立天功,兴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辑海内也。昔殷成汤既没,而太子早夭,其子太甲幼小不明,伊尹放在桐宫而居摄,以兴殷道。周武王既没,周道未成,成王幼小,周公屏成王而居摄,以成周道。所以殷有翼翼之化,周有刑错之功。今太皇太后比遭家之不造,委任安汉公宰尹群僚,衡平天下。遭孺子幼小,未能共上下,皇天降瑞,出丹石之符,因此太皇太后则天明命,诏安汉公居摄践祚,将以成圣汉之业,与唐虞三代比隆也。摄皇帝遂开秘府,召集群儒,制礼作乐,最终定庶官,茂成天功。圣心周悉,卓尔独见,发得周礼,以明因监,考古而损益,犹如仲尼之闻韶,日月之不可阶,非圣哲之至,谁能及此!纲纪咸张,成在一匱,这就是保佑圣汉,安靖元元之效也。今功显君去世,礼‘庶子为后,母亲则为其服丧。’传曰‘与尊者为体,不敢服其私亲也。’摄皇帝以圣德承皇天之命,受太后之诏居摄践祚,奉汉大宗之后,上有天地社稷之重,下有元元万机之忧,不得顾其私亲。因此太皇太后建厥元孙,封侯新都,为哀侯后。明摄皇帝与尊者为体,承宗庙之祭,奉共养太皇太后,不得服其私亲。周礼曰‘王为诸侯緦縗’,‘弁而加环绶’,同姓则麻,异姓则葛。摄皇帝当为功显君緦縗,弁而加麻环绶,如天子吊诸侯服,以应圣制。”王莽遂行之,凡一吊再会,令新都侯宗为主,服丧三年。
司威陈崇上奏,衍功侯光私下告知执金吾窦况,命令他杀人,而窦况则是因收押而受到法律制裁。王莽大怒,严厉责备光。光的母亲说:“你自己觉得跟长孙、中孙比起来谁更重要?”于是母子选择了自杀,窦况也随之而死。起初,王莽以照顾母亲、抚养嫂子、照顾兄弟的名义行事,但后来却变得残忍,反而以此来显示公义。于是,光的儿子嘉继承了侯爵。
王莽下书说道:“遏密之义,直到季冬,正月进行郊祀,八音应当奏响。王公卿士,乐器分几等?五声八音,各自的条目是什么?请你们和所辖的儒生各尽所能,详细陈述其义。”
这一年,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千人扈云、大保属臧鸿上奏符命。京说齐郡有新井,云说巴郡有石牛,鸿说扶风有雍石,王莽都接受了。十一月甲子,王莽向太后上奏:“陛下至圣,遭遇家中不幸,遇到汉朝十二世三七之阍,承受天威命令,命臣莽居摄,受孺子的托付,负责天下的事务。臣莽兢兢业业,惧怕自己不称职。宗室广饶侯刘京上书说:‘七月中,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晚上做了一个梦,说:‘我是天公使者。天公让我告诉亭长,摄皇帝应当是真正的。’亭长不相信我,结果亭中真的有新井。’”
亭长早上起来查看亭中,果然有新井,深达百尺。十一月壬子,正值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的文书,都送到了未央宫前殿。臣与太保安阳侯舜等人查看,天风起,尘土飞扬,风止后,在石前得到了铜符和帛图,文上写道:“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骑都尉崔发等人也在旁观看。回想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的诏书,更改为太初元将元年,查阅其本事,甘忠可、夏贺良的讽刺书都在兰台。臣莽认为元将元年者,是大将居摄改元之文,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尚书康诰中说:“王若曰:‘孟侯,我的弟弟,小子封。’”这正是周公居摄称王的文辞。春秋隐公不言即位,实际上也是摄。以上两部经典,周公、孔子所定,都是后世的法则。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臣莽敢不承用!臣请共同事奉神祇宗庙,奏请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称假皇帝。其号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摄”。以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为度,以应天命。臣莽早晚悉心养育孺子,令他与周之成王比德,宣扬太皇太后的威德于万方,期望富裕并教导他。孺子加元服,复子明辟,如周公故事。”奏请得以通过。众庶知其奉符命,指意群臣广议别奏,以观察即真之渐。
期门郎张充等六人谋划共同劫持王莽,立楚王。结果被发现,全部被处死。
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素来没有品行,喜欢夸夸其谈。看到王莽居摄,便制作铜匣,做了两个检验,标记其一为“天帝行璽金匣图”,其一标记为“赤帝行璽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者,即高皇帝的名字。书中说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图书上都写了王莽的大臣八人,还取了王兴、王盛的名字,章因而自改姓名,凡十一人,皆署官爵,作为辅佐。
章听闻齐井、石牛的事情后,当天傍晚,穿上黄衣,手持匣子去高庙,交给僕射。僕射将此事上报。戊辰,王莽到高庙拜受金匣神旨。御王冠,拜见太后,回到未央宫前殿,下书说道:“我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的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匣策书,神明诏告,托付于我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我非常敬畏,敢不恭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之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幟,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旛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