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远古时候,颛顼帝任命南正重来主管天文,火正黎来主管地理。到了唐尧、虞舜时代,继承重、黎职位的官员继续掌管这些事务,一直到夏朝、商朝,重、黎的后代都世世代代负责管理天文地理。到了周朝,程伯和林甫是他们的后代。到了宣王时期,这个官职不再由他们家族世袭,而是变成了司马氏掌管。司马氏家族世代担任周朝的史官。在周惠王和周襄王时期,司马氏家族迁到了晋国。晋国中军将领随会跑到魏国去了,司马氏家族则进入了少梁。
司马氏离开周朝到晋国后,家族成员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司马氏,当上了中山国的宰相。在赵国的司马氏,因为擅长论辩而名声显赫,蒯聩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司马氏叫司马错,他和张仪发生过争论。后来秦惠王派司马错带兵攻打蜀国,成功攻克蜀国后,司马错就留下来镇守那里。司马错的孙子叫司马蕲,侍奉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后来改名为夏阳。司马蕲和武安君一起坑杀了赵国的长平军,之后他和白起一起在杜邮被赐死,葬在华池。司马蕲的孙子叫司马昌,在秦国担任王室的铁器官。到了秦始皇时期,蒯聩的玄孙司马卬担任武信君的将领,攻打朝歌。诸侯拥立司马卬为王,在殷地称王。汉朝攻打楚国的时候,司马卬归顺了汉朝,他的封地被设立为河内郡。司马昌的儿子叫司马毋怿,司马毋怿担任汉朝的市长。司马毋怿的儿子叫司马喜,司马喜当上了五大夫,他们死后都葬在高门。司马喜的儿子叫司马谈,就是我的父亲,太史公。
我父亲太史公在唐都学习天文,师从杨何学习《易经》,向黄子学习道家思想。我父亲太史公在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做官,他看到很多学者不能理解他所阐述的思想,而且师承混乱,于是就对六家学说的主要观点做了论述,说道:
《易经·系辞传》说:“天下虽然观点众多,但最终殊途同归。”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这些都是致力于治国安邦的学派。他们所秉持的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有可取之处,只是人们是否能够领会罢了。
我私下里观察,阴阳家的学说内容详尽,但忌讳太多,让人感觉拘谨害怕,处处受限。但是,他们对一年四季运行规律的总结,却是不可或缺的。
儒家的学问博大精深,但缺乏精要,学习起来费力,却收效甚微,所以很难完全遵从其教诲。然而,他们关于君臣、父子之礼,以及夫妇、长幼之别的论述,却是任何学派都无法轻易改变的。
墨家的学说主张节俭,但难以完全遵守,所以不能照搬其所有主张。但他们强调勤俭节约,这一点是不可废弃的。
法家的学说严厉而缺乏人情味,但是他们关于君臣上下等级制度的规范,是不可更改的。
名家的学说让人拘泥于辞藻,容易丢失事物的真相,但是他们对于名实关系的辨析,是不可忽视的。
道家的学说让人精神专注,行动符合自然规律,能够满足于现有的生活。道家的方法是,遵循阴阳家关于四季运行规律的总结,汲取儒家和墨家的优点,抓住名家和法家的精髓,并根据时代变化和客观情况灵活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自如,简洁易行,事半功倍。
儒家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人主是天下的表率,君主发号施令,臣下唯命是从。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臣下轻松。他们为了追求治国之道,甚至放弃了自身的才能和智慧,而依赖于一些技巧。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过度消耗就会衰竭;如果身心过早衰老,又怎么能与天地同寿呢?这根本不可能。
阴阳家根据四季、方位、节气等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宣称“顺应天时者昌盛,违背天时者灭亡”,但这并非绝对的真理,所以说“让人感觉拘谨害怕”。春天生长,夏天茂盛,秋天收获,冬天收藏,这是天道的大规律,如果不遵循,就无法治理天下。所以说“对一年四季运行规律的总结,却是不可或缺的”。
儒家以六艺为准则,而六艺的经传典籍浩如烟海,即使累世钻研也无法完全掌握,即使倾尽一生也无法彻底理解其礼仪。所以说“博大精深,但缺乏精要,学习起来费力,却收效甚微”。但是,他们关于君臣、父子之礼,以及夫妇、长幼之别的论述,却是任何学派都无法轻易改变的。
墨子也讲过尧舜的德行,说他们住的房子只有三尺高,台阶只有三级,屋顶的茅草不修剪,屋梁的木材不加工;吃饭用土做的碗,喝水用土做的杯子,吃的是粗糙的米饭,喝的是野菜汤;夏天穿葛麻衣服,冬天穿鹿皮袍子。他们死后,用的棺材只有三寸厚,哭丧的声音也不过分悲痛。墨子教导丧葬礼仪,一定要以尧舜为天下人的榜样。所以,如果天下都效仿他们,那就不分尊卑了。但是,时代不同了,情况也不一样了,所以说“俭朴的作法很难遵守”。关键在于“加强根本,节约用度”,这样才能使百姓富足,家庭殷实。这是墨子的长处,即使其他学派也无法否定。
法家不分亲疏贵贱,一切依法办事,这样一来,亲情和尊卑的恩情就断了。这种做法虽然能奏效一时,但不能长久,所以说“严厉而缺乏人情味”。如果尊崇君主,卑下臣子,明确分工,不许越权,那即使其他学派也无法改变。
名家过于苛刻,反复纠缠,让人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拘泥于文字,往往违背人情,所以说“让人俭省却容易失去真实”。但是,如果能够控制名词,追究实际,两者配合得当,那就不能不仔细考察了。
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实际上很容易做到,但他们的说法很难理解。他们的方法以虚无为根本,以顺其自然为运用。他们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不变的形态,所以能够洞察万物的规律。他们不为万物先后次序所局限,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人。他们有时有法,有时无法,根据时势而行事;有时有度,有时无度,根据情况而有所取舍。所以说“圣人不拘泥于技巧,顺应时变才是根本”。虚无是道的常态,顺应自然是君主的准则。群臣一起上奏,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那些言行一致的叫做“端”,言行不一的叫做“款”。不听信那些言行不一的意见,奸邪就不会产生,贤能和庸碌之辈自然会显现出来,黑白分明。只要你想用,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符合大道,浑浑噩噩,光明照耀天下,最终又归于无名。人活着,精神是根本,形体是依托。精神过度使用就会枯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损耗,精神和形体分离就意味着死亡。死了的人不能复活,分离的东西不能复合,所以圣人非常重视这一点。
从这些来看,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伴随物。如果不先确定精神和形体,就说“我有办法治理天下”,那怎么可能呢?
太史公担任了天官,却不治理百姓事务。他的儿子叫司马迁。
我出生在龙门,在黄河以北的地区耕种放牧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读古文。二十岁的时候,我南下游历江淮地区,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的遗址,窥探九疑山,泛舟沅水和湘水。之后又北上渡过汶水和泗水,到齐鲁一带讲学,瞻仰夫子的遗风,在邹县和峄山射箭;在蕃、薛、彭城等地遭遇困境,辗转经过梁国和楚国才回到家乡。后来我做了郎中,奉命西征巴蜀以南地区,途径邛、莋、昆明等地,然后回朝复命。
这一年,汉朝天子开始建立封国,而我的父亲司马迁却滞留在周南,没能参与此事,为此他感到愤恨,最终去世了。而我恰好这时回乡,在黄河洛水之间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父亲拉着我的手哭着说:“我的祖上是周朝的太史。从上古时代起就为虞舜、夏禹做过贡献,掌管着天文历法。后来家道中落,这职位在我这一代就断了。你如今又做了太史,算是继承了我们家的祖业了。今天天子继承了千年的帝位,要举行封禅大典,而我却不能参与,这就是命啊!这就是命啊!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那些史书啊!再说孝道,首先要孝敬父母,其次要忠于君主,最终要成就自身;扬名于后世,光宗耀祖,这就是最大的孝道。天下人都称赞周公,是因为他能记述武王、文王的功德,宣扬周公、召公的教化,阐述文王、武王的思想,追溯到公刘,以此来尊崇后稷。幽王、厉王之后,王道衰微,礼乐崩坏,孔子整理旧典,恢复废弛的礼乐,撰写《诗经》、《尚书》,编撰《春秋》,所以后世学者一直尊崇他。自从孔子得到麟以来已经四百多年了,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史书也因此中断。现在汉朝兴起,天下统一,有明智的君主,有忠义之士,我做了太史却不能记录这些,让天下的史书中断,我心里非常害怕,你一定要记住啊!”我低头哭着说:“儿子愚钝,一定尽力完成先父未竟的事业,记录下先人留下的旧闻,不敢有所遗漏。”
最终三年后,我做了太史令,整理了《史记》这部石室金匮般的著作。五年后,到了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这天,历法开始改制,在明堂举行仪式,诸神接受了新的历法记录。
司马迁说:“我祖上曾经说过:‘从周公去世到孔子出现,过了五百年;从孔子到现在,又过了五百年,如果有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校正《易经》的传注,继续编写像《春秋》那样的史书,发掘《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精髓。’ 这就是他们的意思啊!这就是他们的意思啊!我一个小辈,哪敢去抢占这个位置呢!”
司马迁的意思是说,他家祖上就盼望着出现能够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的人,延续儒家学说的发展,这是一种传承和期盼。而他自知能力不足,不敢妄自承担这样的重任。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这句话体现了他们家族对儒家学说的重视和对后继者的期许。司马迁谦逊地表示自己担当不起这份重任。
上大夫壶遂问:“以前孔子写《春秋》是为了啥?”司马迁说:“我听董生说过:‘周朝的礼乐制度衰败了,孔子在鲁国当司寇,诸侯们排挤他,大臣们也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不被重用,自己的主张也行不通,于是就在二百四十二年的时间里,用《春秋》来给天下做个榜样,批评诸侯,谴责大臣,最终是为了实现王道。’”
孔子自己也说过:“我想空谈大道理,不如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得更深刻、更明白。”《春秋》上篇阐述了三王(尧舜禹)的治国之道,下篇分析了人事间的各种运作规律,区分了可疑之处,明辨是非,确定褒贬,赞扬善行,谴责恶行,歌颂贤人,贬斥不肖之人,记述了国家的兴亡,传承了断绝的世系,弥补弊端,振兴废弛的事业,这都是王道的大事。《易经》阐述天地、阴阳、四季、五行,所以擅长变化;《礼记》规范人伦纲常,所以擅长实践;《尚书》记载先王的事迹,所以擅长治国;《诗经》记录山川、溪谷、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所以擅长抒发情感;《乐经》阐述音乐的用途,所以擅长和谐;《春秋》辨别是非,所以擅长治理人。
所以说,《礼记》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乐经》用来抒发和谐之情,《尚书》用来阐述治国之道,《诗经》用来表达思想感情,《易经》用来阐述变化之道,《春秋》用来阐述道义。要拨乱反正,没有比《春秋》更贴切的了。《春秋》全文好几万字,记载的事件数以千计。世间万物的兴衰聚散,都体现在《春秋》里。《春秋》里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个国家灭亡,还有无数诸侯奔走逃亡,无法保住自己的国家。仔细分析这些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根本。所以《易经》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说,“臣弑君,子弑父”,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积久成习的结果。
当国君的不能不了解《春秋》,否则就会有小人进谗言而看不出来,坏人作乱而不知道。做臣子的不能不了解《春秋》,否则就会墨守成规,不知变通,遇到变故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当君父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义理,一定会背负罪恶的名声;做臣子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义理,一定会犯下篡位、弑君、诛杀等罪行。其实他们做这些坏事的时候,心里也明白这是坏事,但因为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所以明知是错的也不敢推辞。如果不通晓礼义的含义,就会导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就会犯上作乱,臣不臣就会被诛杀,父不父就是失德,子不子就是不孝: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强加给他们,他们却不敢推辞。所以,《春秋》是礼义的根本大宗。礼是用来预防事情发生之前的,法是用来处理事情发生之后;法的效用很容易看到,而礼的约束作用却很难觉察。
壶遂说:“孔子那个时代,上面没有明君,下面又得不到重用,所以才写了《春秋》,用含蓄的文字来阐述礼义,是效法‘一王’的治世理想。现在您,上面遇到了明君天子,下面也能尽职尽责,万事俱备,都各就各位了,您说的这些,还想用什么来证明呢?”
司马迁说:“是的是的,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我从祖上听来的说法是:‘伏羲氏非常纯厚,创造了《易经》八卦。尧舜盛世,《尚书》里都记载着,那时礼乐兴盛。汤武革命,《诗经》里都歌颂着。《春秋》既记载好的方面,也批评坏的方面,推崇三代的德政,赞扬周朝,可不是仅仅只是批评指责而已。’汉朝兴起以来,到如今的明君天子,获得了祥瑞,举行封禅大典,改换历法,更换服饰,接受了上天的命令,恩泽遍及天下,海外的各个民族,都派使者来朝贡,数都数不清。朝中百官,都在竭力歌颂圣德,但还是无法完全表达出来。再说,贤士能人很多,却不用,这是当政者的耻辱;皇上英明圣明,但德政却没被广泛传扬,这是官吏的过失。而且我掌管着史官的职务,如果我不记载明君圣明的功德,不记述功臣贤大夫的业绩,那岂不是辜负了祖先的教诲,罪过就太大了。我所谓的写史,只是整理史实,使之有序地流传下去,可不是像写《春秋》那样,您把我比作孔子,实在是弄错了。”
然后他就开始整理史料,写他的史书。十年后,他因为李陵事件被牵连,遭受了牢狱之灾。他深深地叹息道:“这都是我的罪过啊!自身有亏,才没被重用。” 他退下来后,认真思考说:“《诗经》《尚书》里那些含蓄隐晦的地方,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志向啊。” 最终,他完成了从黄帝开始,到麟止(指汉武帝时期)这段历史的记录。
首先,这是一份《史记》的目录,它包含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部分。简单来说,就是记录了从远古到汉朝的历史。
第一部分是本纪,也就是帝王的传记,从五帝到汉文帝,再到汉武帝,一共记载了十二位皇帝的故事。 《五帝本纪》讲的是黄帝、炎帝那些古老的故事;《夏本纪》是夏朝的事;《殷本纪》是商朝;《周本纪》是周朝;《秦本纪》是秦朝;《始皇本纪》是秦始皇;《项羽本纪》是项羽;《高祖本纪》是刘邦;《吕后本纪》是吕后;《孝文本纪》是汉文帝;《孝景本纪》是汉景帝;《今上本纪》指的是当时在位的汉武帝。
接下来是表,相当于历史年表,把不同时期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方便查阅。《三代世表》记录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世系;《十二诸侯年表》是周朝十二个诸侯国的历史;《六国年表》是战国六国的历史;《秦楚之际月表》是秦朝末年和楚汉相争时期的月表;《汉诸侯年表》是汉朝诸侯国的历史;《高祖功臣年表》是刘邦手下的功臣们;《惠景间功臣年表》是汉惠帝和汉景帝时期的功臣;《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是汉武帝建元之后受封的诸侯;《王子侯者年表》是汉朝的王子和诸侯;《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是汉朝的将相和名臣。
第三部分是书,是关于一些制度和典章制度的记载。《礼书》讲的是礼仪制度;《乐书》讲的是音乐制度;《律书》讲的是法律制度;《历书》讲的是历法;《天官书》讲的是天文;《封禅书》讲的是封禅大典;《河渠书》讲的是水利工程;《平准书》讲的是经济政策。
第四部分是世家,记载的是诸侯王和贵族家族的历史,从吴太伯到汉朝的诸侯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众多家族兴衰的故事,比如吴太伯、齐太公、鲁周公等等,一直到汉朝的诸侯王家族。
第五部分是列传,记载的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从伯夷到汉朝的各种人物,包括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学者等等,内容非常广泛,比如伯夷、管仲、晏婴、老子、韩非子、孙子、吴起、孔子弟子等等,一直到汉朝的许多重要人物。 这部分篇幅最长,也最能体现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这本《史记》涵盖了从远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庞杂,信息量巨大,堪称中国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汉朝继承了五帝的余绪,接续了夏商周三代中断的事业。周朝的制度废弛之后,秦始皇废除了古文,焚烧了《诗经》和《尚书》,所以明堂、石室、金鐀、玉版等典籍都散失了。汉朝建立后,萧何整理律令,韩信制定军法,张苍制定章程,叔孙通制定礼仪,这才使得文学逐渐兴盛,《诗经》和《尚书》也逐渐流传开来。从曹参推荐盖公推崇黄老之学开始,到贾谊、韩错阐述儒家经典,公孙弘凭借儒学而显贵,一百年间,天下遗留下来的古文和旧事几乎都收集齐全了。太史公司马迁继承父子的职务,感叹道:“唉!我想起我的先祖曾经掌管过这项工作,在唐尧虞舜时代就显赫一时;到了周朝,又继续担任这个职务。所以司马氏世世代代主管天宫的记录,轮到我这一代,真是令人敬畏啊!”他搜集天下遗失的旧闻,从王朝兴起追溯到起源,考察兴衰盛败,考证历史事件,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代,写成了十二本纪;因为年代、事件前后顺序不明确,又编撰了十表;对礼乐制度的损益、律历的变更、兵权、山川、鬼神以及天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承前启后的变化,写成了八书;以二十八星宿环绕北极星,三十根辐条组成一个车轮,运行无穷无尽来比喻辅佐君主的臣子,写成了三十世家;歌颂那些秉持正义,不失时机的,为天下建立功勋的人,写成了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就是《太史公书》。 序言简略,旨在拾遗补缺,形成一家之言,与《六经》的异传、诸子百家的杂说相辅相成,流传于名山大川,收藏在京都,等待后来的圣贤君子来研读。第七十篇是司马迁的自叙。其中十篇有所缺失,有记载却没有写成书。
司马迁遭受刑罚后,被任命为中书令,受到尊崇,并担任要职。他的故人益州刺史任安给他写信,责备他不该违背古代贤臣的道德准则。司马迁回信给他:
老少卿啊,你之前给我来信,教导我要谨慎待人,努力推荐贤才。你那信里充满了殷切的期望,好像担心我学不会你的教诲,反而被世俗的言论所左右。我可不是那样的人啊!虽然我资质平庸,但也曾耳闻长者的教诲和风范呢!只是我自己觉得,我现在身处污浊的环境,做什么都会招来非议,越想做好反而越糟糕,所以心里憋屈得很,也没人可以倾诉。俗话说得好:“谁去做这件事呢?又是谁来听从呢?”就像钟子期死了,伯牙就一辈子不再弹琴了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士人渴望得到知己的赏识,女子希望得到他人赞美的容颜。如果我自身的才能已经有所缺失,就算我勉强去做事,表现得像随侯、行、由、夷那样,最终也无法获得荣耀,反而只会让人笑话,自己也觉得丢脸。
本来应该早点回信的,但是因为要到东边去办事,又赶上一些琐碎的事情,见面机会很少,根本没时间好好表达我的想法。现在少卿你身陷囹圄,已经关押了十多天了,眼看就要到冬天了,我还得去雍地办事,恐怕很快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这样一来,我最终都没能把我的愤懑之情向周围的人解释清楚,那长逝的魂魄心里该有多恨啊!所以,我只能简单地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如果你不回信,也请别见怪。
我听说啊,修身养性是智慧的根本,施舍爱心是仁爱的开端,取舍有度是正义的标志,知耻而后勇是勇敢的体现,立名扬志是行为的极致。一个士人具备了这五点,才能在世上立足,跻身君子之列。所以说,没有什么比贪图私利更可怕,没有什么比伤心难过更痛苦,没有什么比羞辱祖先更可耻,没有什么比宫刑更让人蒙羞。遭受宫刑的人,境遇之悲惨,难以言喻,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由来已久!以前卫灵公和雍渠载车,孔子去陈国;商鞅因为景监的事被处死,赵良因此寒心;同子当车夫,因为这件事脸色都变了:从古至今,人们都对此感到耻辱。那些中等资质的人,要是事情牵扯到宦官,都会觉得窝囊,更何况那些有抱负的人呢!现在朝廷虽然缺乏人才,但怎么能让那些受过宫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优秀人才呢?我靠着祖上的基业,在京城做了二十多年官。所以我自己反思:往上说,我做不到献计献策,建功立业,得到明君的赏识;其次,我也做不到发现人才,推荐贤能,让那些隐居山林的人才得以施展;再往下,我也做不到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取得斩将夺旗的战功;最后,我也做不到日积月累,获得高官厚禄,光宗耀祖。这四点我都没做到,只是苟且偷生,毫无建树,这一点很明显。以前,我也曾位列下大夫,参加过朝廷的讨论。我没有抓住那个机会好好为国家出力,现在已经沦落成一个负责打扫卫生的奴隶,在卑微的环境中,还想昂首挺胸,评判是非,这不是轻视朝廷,羞辱天下士人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并不容易说清楚。我年轻的时候就很有个性,不太合群,也没什么名气。皇上看在我父亲的份上,让我有机会在宫里做事。我觉得自己就像戴着盆子看天,根本没法施展抱负,所以就断了和朋友的联系,也顾不上家里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想在皇上面前表现自己,讨好皇上。结果却大错特错了。我和李陵都在宫里当差,本来关系就不怎么样,走的路也不同,平时也没什么来往。但是我觉得李陵这个人很了不起,孝顺父母,讲信用,清廉正直,为人处世很有原则,谦虚谨慎,总是想着为国家赴汤蹈火。他平时积累下来的那些东西,我觉得他真是个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个人为国家赴死,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赵国那样的危急关头,这更是难能可贵。现在李陵只是战败一次,那些保全自己性命的人就落井下石,说他的坏话,我心里真是为他感到痛心!李陵带的兵不到五千人,深入敌境,深入虎穴,挑战强大的匈奴,面对百万大军,和单于打了十多天仗,杀敌无数。匈奴都来不及救治伤员,匈奴的王公贵族都害怕了,于是集合全国兵力来围攻他。李陵他们转战千里,箭矢用尽,道路被封锁,援军又没来,士兵死伤惨重。可是李陵一喊话鼓励士气,士兵们都奋不顾身,哭着喊着,冒着白刃,拼死抵抗。李陵还没投降的时候,只要有消息传来,汉朝的王公大臣都为他庆祝。过了几天,李陵战败的消息传来,皇上吃不下饭,上朝也没精神。大臣们都忧心忡忡,不知道怎么办。
我自认为地位卑微,看到皇上这么伤心难过,就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觉得李陵平时和士大夫们同甘共苦,能得到士兵们的全力支持,就算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虽然他投降了,但他心里想的还是想赎罪,报效汉朝。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他战败的事实,也已经天下皆知了。我想把这些情况告诉皇上,但是没有机会,正好皇上召见我,我就趁机为李陵说好话,想以此来安慰皇上,平息皇上的怒火。但是我没有完全解释清楚,皇上也没完全理解,反而认为我在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好话,所以治我的罪。我一片忠心,最终却无法表达。因为诬陷皇上,最终被判罪。我家境贫寒,没有钱财赎罪,朋友们也帮不上忙,身边的人也不肯为我说一句话。我并非铁石心肠,却要和法吏关在一起,在阴暗的监狱里,谁又能听我倾诉呢?这些都是少卿您亲眼所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了,已经毁了他的名声,而我又因为这件事被关起来,更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唉!真惨啊!真惨啊!
哎,太惨了!这事儿真是让人难受啊!
我真替他难过!这也太倒霉了!
唉,真是让人惋惜啊!
(此处需要补充原文内容才能继续翻译。)
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就能跟普通人说的。我祖上,没啥什么立下赫赫战功的本事,就只会些文史、天文历法,跟算命先生差不多,本来就是皇上用来取乐的玩意儿,跟戏子、家畜一样,在老百姓眼里根本不值钱。
假设我被判刑处死,那就像九头牛少了一根毛一样,跟蚂蚁有什么区别?可世人也不会把我跟那些为国捐躯的人相比,只会觉得我太笨,罪行太重,没办法逃脱,最后才去死。为什么呢?因为我平时就是这么立身的啊!人总归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大有小,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关键在于你追求的是什么。最好的情况是不辱没祖先,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再其次是不辱没仪容,再其次是不辱没言辞,再其次是屈服身体受辱,再其次是换衣服受辱,再其次是被捆绑、鞭打受辱,再其次是拔毛发、戴枷锁受辱,再其次是毁坏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惨的就是宫刑,这已经到了极致了。“刑不上大夫”,这句话说的是士大夫的节操不能不重视啊!
猛虎在深山里,百兽都害怕它,可是一旦它掉进陷阱,就只能摇着尾巴讨好地乞求食物了,这就是长期威势的影响。所以那些有节操的人,宁可画地为牢也不进去,宁可削木头当官也不接受不正当的命令,他们早就把计策想好了。现在我被绑着,受着鞭打,关在监狱里,这时候,看到狱卒就吓得头都低到地上了,看到犯人心里也害怕得不行。为什么?这就是长期威势的影响啊!到了这个地步,说自己没受辱,那不过是强撑面子罢了,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再说,周文王,是诸侯王,还被关在羑里;李斯,是丞相,还受了五刑;韩信,是王,还被囚禁在陈地;彭越、张敖,在南郡称王,最后都被关进监狱;绛侯诛杀吕氏,权势超过五霸,最后还被囚禁在请室;魏其侯,是将军,还穿着囚衣,戴着脚镣;季布给朱家当奴隶;灌夫受辱在家中;这些人,都曾经是王侯将相,名声传遍邻国,可是一旦犯了罪,就没办法自己了结性命,只能在尘土中死去,古今都是一样的,哪有什么不辱没自己?
从这来看,勇敢和怯懦,取决于形势;强壮和虚弱,取决于身体状况。仔细想想,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再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早点脱离法律的约束,已经渐渐地沦落到被鞭打的地步,还想保持节操,这也太迟了吧!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以重刑,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人哪有不贪生怕死,想念亲人,顾虑妻子的?除非是那些被大义激怒的人,否则都是身不由己啊!我运气不好,早早就失去了父母,没有兄弟姐妹,孤身一人,少卿您觉得我跟那些有妻儿的人相比怎么样呢?再说,勇敢的人不一定都能保持节操,胆小的人也能向义理看齐,哪里不能努力呢?我虽然胆小怕死想苟活,但也明白该去该留的道理,何至于让自己受这种屈辱呢!况且,那些奴婢都能自杀,何况是我这种身不由己的人呢?所以我忍辱偷生,即使身处粪土之中也不在乎,是因为我心里还有未竟的事业,我恨自己默默无闻,死后也无法在历史上留下名声啊!
古时候那些富贵显赫的人,名字大多都湮灭了,数都数不清,只有那些特立独行、非常之人才能被后世记住。比如,周文王被囚禁时创作了《周易》;孔子被困扰时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才有了《离骚》;左丘明失明了,却写出了《国语》;孙膑被削足,完成了《兵法》;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留下了《吕览》;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和《孤愤》。《诗经》三百篇,大部分都是贤人和圣人抒发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有心中郁结难解之事,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他们记录过去的事情,警示后人。像左丘明失明,孙膑残疾,最终都无法被重用,只能退而撰写书籍来抒发自己的愤懑,希望通过文字来展现自己的才能。
我呢,也斗胆效仿他们,用拙劣的文字,搜集天下遗失的旧闻,考证事情的真相,探究成败兴衰的道理,写了大概一百三十篇,也希望能够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古今的变迁,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章还没写完,就碰上了这场祸事,真是可惜啊,所以我现在就要被处死了,但我心里一点怨气都没有。如果我能完成这本书,把它藏在名山大川,传给那些有识之士,让它流传于天下,那我就报答了之前的耻辱,就算被杀一万次,我也绝无后悔!但这只是聪明人能理解的道理,一般人可说不通。
再说,低微的地位不好待,底层的人总是充满流言蜚语。我因为说了几句实话就落得如此下场,还会被乡里人耻笑,玷污了祖先的名声,我又有什么脸面去祭拜父母的坟墓呢?就算过上几百年,这耻辱也依然存在!所以我每天都肠子都悔青了,在家就心神不宁,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出门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每当想起这件耻辱的事,后背就直冒汗,汗水都湿透了衣服。我本来就只是个深居简出的臣子,难道还能自己躲到山洞里去隐居吗?所以,我还是得随波逐流,顺应时势,来掩饰我的狂妄。现在少卿你却教我推荐贤才,难道这和我的想法不一样吗?现在就算我想为自己辩解,用华丽的辞藻来解释,也没用,世人不会相信,只会让我更丢脸。总之,等到我死的那天,真相自然就会大白。文章写不尽我的心里话,所以就简单地陈述一下我的想法吧。
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才逐渐流传出来。到了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继承并发扬了他的著作,这才让司马迁的书广泛传播开来。王莽时期,人们还追封司马迁的后代,让他成为史官的后裔。
这段话主要讲的是司马迁的著作流传和后世对其的评价。简单来说,就是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没立刻火,后来他外孙帮忙推广,之后还被追封,可见其影响力。
古往今来,自从有了文字记载和史官以来,史书的记载就非常丰富了。一直到孔子整理史书,上起唐尧,下至秦穆公,这期间的史书都被孔子整理过。唐尧、虞舜以前的史书,虽然也有一些残存的文字,但语言比较粗糙,所以关于黄帝、颛顼的事情,我们现在也无法完全弄清楚。后来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写了《春秋》,左丘明又对《春秋》的事件进行分析和整理,写成了《春秋左传》。他还根据不同史书的记载,整理出了《国语》。此外还有《世本》,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春秋之后,七国争霸,秦国统一六国,出现了《战国策》。汉朝建立后,平定天下,又有了《楚汉春秋》。
这段主要介绍了史书发展脉络,从古代一直到汉朝,司马迁的工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参考了大量的史书资料。
所以,司马迁参考了《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和《楚汉春秋》,然后根据这些史书,继续记载了之后发生的事情,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他对于秦朝和汉朝的记载,非常详细。当然,由于他参考的史书很多,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些地方难免会有疏漏或者矛盾的地方。但这正说明了他涉猎的范围非常广,能够把各种经书和史书串联起来,纵横古今,跨越几千年,这需要非常大的努力。
这段主要讲司马迁的史书写作方法和特点,他博览群书,融会贯通,但难免会有疏漏和矛盾。
不过,司马迁在一些观点上,和圣人的观点有所不同。他在论述大道的时候,先说黄老之学,然后才谈论六经;在评价游侠的时候,贬低隐士,而抬高奸雄;在论述商业的时候,推崇那些追逐利益的人,而轻视那些贫穷的人。这些都是他的不足之处。但是,像刘向、扬雄这样博览群书的大儒,都认为司马迁有优秀的史学家资质,都佩服他善于整理史实,他的文章简洁明了,不华丽也不粗俗,文字直白,史实可靠,不夸大也不隐瞒,所以称他的书为“实录”。唉!司马迁学识渊博,却不能保护好自己,最终遭受酷刑,在狱中发愤著书,他的书也因此更加可信。
这段主要评价司马迁的史书及其不足之处,但最后肯定了其史书的价值和可信度。
从他自伤自悼的言行来看,就像《小雅·巷伯》中所描写的那样。 (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最后一段用诗句总结了司马迁的遭遇和人生感悟,感叹聪明才智的人,往往难以保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