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南越已经灭亡了,南越人很勇敢,他们就说:“我们南越人迷信鬼神,祭祀鬼神都很灵验,经常有效果。以前东瓯王很敬畏鬼神,活了一百六十岁。后世的人怠慢鬼神,所以国家衰败了。” 于是,皇上就下令让南越的巫师建立南越的祭祀场所,不用祭台,也祭祀天神、上帝和各种鬼神,用鸡占卜吉凶。皇上相信了他们的话,南越用鸡占卜祭祀的方法,从此就开始使用了。

接着,公孙卿说:“仙人是可以见的,皇上您平时太忙了,所以才见不到。现在陛下可以建造一个像缑氏城那样的宫殿,摆上肉干和枣子,神仙应该就能来了。再说仙人喜欢住在高楼上。” 于是皇上就下令在长安建造飞廉馆和桂馆,在甘泉宫建造益寿馆和延寿馆,让公孙卿拿着符节准备祭祀用品等待神仙。还建造了通天台,在台下设置祭祀用品,打算招来神仙。因此甘泉宫又增建了前殿,开始大规模扩建宫室。那年夏天,甘泉宫殿内长出了灵芝。皇上为了堵塞黄河,兴建通天台,好像有光彩的云气出现,于是下诏赦免天下罪犯。

第二年,汉武帝攻打朝鲜。那年夏天,发生了旱灾。公孙卿说:“黄帝时代,如果封禅就会天旱,干旱会持续三年。”皇上就下令说:“天旱了,是不是因为要封禅的缘故啊?那就下令全国尊崇祭祀灵星吧!”

又一年,皇上到雍地祭祀五畤,修通了回中道,然后向北出萧关,经过独鹿、鸣泽,从西河回来,又到河东祭祀后土。

再下一年冬天,皇上巡视南郡,到了江陵后向东走,登上了礼灊的天柱山,把它命名为南岳。然后乘船沿江而下,从浔阳出发,经过枞阳、彭蠡湖,祭祀了沿途的名山大川。然后北上到达琅邪,并到达了海边。四月,到达奉高,在那里举行了封禅大典。

一开始,皇帝要封禅泰山。泰山东北角,古代有个明堂的地方,位置险峻,而且空间狭窄。皇帝想整修明堂,并且在奉高附近建造新的明堂,但不知道具体的建造制度。这时,济南人公玉带上了黄帝时期明堂的图纸。图纸上显示,明堂里面有一座殿宇,四面没有墙壁,屋顶用茅草覆盖。殿内有水流,水环绕着宫墙。还建造了复道,上面有楼阁,从西南方向进入,叫做昆仑,天子就是从昆仑进入明堂,来祭祀上帝。

于是皇帝就命令奉高在汶上建造明堂,按照公玉带来的图纸进行施工。到了那一年举行封禅大典的时候,就在明堂上祭祀泰一、五帝,同时把高皇帝的祭祀也放在一起举行。祭祀后土则在下房进行,用二十头太牢作为祭品。天子从昆仑道进入明堂,祭祀的仪式如同郊祀一样隆重。仪式结束后,在明堂下焚烧祭品。之后,皇帝又登上泰山,泰山顶上还有秘密的祭祀场所。而泰山下也祭祀五帝,每个帝的祭祀场所都按方位设置,黄帝和赤帝在同一个地方,有专门的官员侍奉祭祀。山上点燃火把,山下都能看到回应的火光。之后皇帝回宫,在甘泉祭祀泰畤。春天又到汾阴祭祀后土。

第二年,皇帝再次前往泰山,在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这天,在明堂祭祀上帝,这次没有进行封禅大典。祭祀的赞词是:“天增援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泰一。”皇帝还东巡到海边,考察入海口,并会见了一些方士和寻求神仙的人,但都没有什么结果,然而皇帝还是不断派遣使者去寻找,差点就找到了。乙酉年,柏梁宫发生火灾。十二月甲午朔日,皇帝亲自到高里祭祀后土。到达勃海,打算眺望祭祀蓬莱等仙山,差点就到了蓬莱仙境。

皇帝回来后,因为柏梁宫失火的事,就下令在甘泉宫修建宫殿。公孙卿说:“黄帝曾在青灵台祭祀,连续烧了十二天,之后黄帝治理了明庭。明庭就是甘泉宫。”很多方士都说古代帝王曾在甘泉建都。后来皇帝又在甘泉接见诸侯,甘泉宫还成了诸侯的住所。 勇说:“南方有个习俗,房子失火重建,一定会建得更大,以示压胜。”于是就修建了建章宫,设计了上千扇门和上万扇窗户。前殿的高度比未央宫还高。东边是凤阙,高二十多丈;西边是商中,有几十里长的虎圈;北边修建了一个大池子,用土堆砌的台子高二十多丈,叫做泰液池,池子里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模仿海中的神山、龟、鱼等。南边有玉堂、璧门和各种大型鸟类的雕塑。还建造了神明台和井干楼,高五十丈,宫殿之间用辇道连接。

夏天,汉朝改历法,把正月定为岁首,衣服颜色改用黄色,官员的印章也改成五字,这一年就叫做太初元年。这一年,汉朝西征大宛,发生了大蝗灾。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人用巫术诅咒匈奴和大宛。

第二年,有关部门报告说雍州五畤祭祀的牲畜和祭品不齐全,香气也不够浓郁。于是就下令祭祀官员改进祭祀用的牛羊等牲畜和祭品,颜色要鲜艳,数量要充足,并用木头做的马代替活马。凡是诸山名川用活马祭祀的地方,都用木头马代替。只有皇帝亲自祭祀的时候才用活马,其他祭祀礼仪和以前一样。

第三年,皇帝东巡到海上,考察神仙之类的事情,但没有结果。方士说:黄帝时曾建造五座城池十二座楼阁,用来等待神人降临,叫做迎年。皇帝同意按照方士的说法建造,并命名为明年宫。皇帝亲自祭祀,用黄色的牛犊祭祀。

公玉带说:“黄帝虽然曾经封禅泰山,但是风后、封巨、岐伯曾建议黄帝封禅东泰山,祭祀凡山,取得符瑞,才能长生不死。”皇帝下令准备好祭祀用品,到了东泰山后,发现东泰山又矮又小,名不副实,于是就下令祭祀官员进行祭祀,但没有封禅。后来又让公玉带负责祭祀,等待神灵显现。 皇帝又回到泰山,按照之前的礼仪进行五年一次的祭祀,并且增加了祭祀石闾的仪式。石闾在泰山下南面,方士说那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皇帝亲自祭祀。

五年后,汉武帝在夏至那天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回来的时候顺便祭祀了恒山。

这之后,汉武帝才十三岁就已经周游了五岳和四渎了,想想都觉得厉害!

又过了五年,他又一次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之后东巡到琅邪,祭祀了日成山,登上了之罘山,还乘船游览大海,并祭祀了八神来祈求长寿。他还到交门宫祭祀神灵,听说当时好多老百姓都来拜祭呢。

再过了五年,皇上又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次东游到了东莱,眺望大海。那一年,雍县出现了三次无云却像打雷一样的奇异现象,有时像彩虹一样,颜色苍黄,有时像飞鸟聚集在树林或阳宫南边,声音传到四百里以外。还下落了两块陨石,黑得像乌鸦一样。朝廷官员都认为这是吉兆,把它献给了宗庙。但是那些方士们去大海寻找蓬莱仙岛,最终都一无所获,只有公孙卿用“大人之迹”来解释这件事。皇上虽然一直对这些方士抱有希望,但最终也没能找到真正的仙岛。

汉武帝在位期间,兴建了许多祭祀场所,比如祭祀泰一神和三一神、冥羊、马行、赤星等五处祭祀场所。这些祭祀场所的官员按照季节进行祭祀。总共有六个祭祀场所,都是由大祝官主持。至于八神和其他一些山神、地方神祇的祭祀,只要路过就祭祀,离开就停止。而那些方士们兴建的祭祀场所,则由他们自己负责,等他们去世后就停止祭祀,祭祀官员不再负责。其他的祭祀活动都和以前一样。甘泉的泰一神祭祀、汾阴的后土神祭祀,三年举行一次亲祭,而泰山则五年举行一次封禅大典。汉武帝一共进行了五次泰山封禅。昭帝即位后,虽然国力富庶,却从未亲自巡视祭祀过。

宣帝即位后,因为继承了汉武帝的正统,所以三年后,尊奉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并且在汉武帝巡狩过的郡国都建立了庙宇。在祭祀世宗庙的那天,有白鹤飞来停落在后院。而当向孝昭帝寝宫告祭世宗庙时,五彩的野雁飞落在殿前。在西河修建世宗庙时,神光出现在殿旁,出现了一只像白鹤一样的鸟,前面是红色的,后面是青色的。神光又出现在房间里,像烛光一样。广川国的世宗庙殿上竟然传来了钟声,门户大开,夜晚有光亮,整个大殿都明亮起来。皇上于是下诏赦免天下。

汉宣帝当政的时候,霍光辅佐他处理政事,皇帝除非祭祀宗庙,否则很少出宫。十二年后,他下了一道诏书,说:“我听说天子祭祀天地,祭祀山川,这是古今通行的礼仪。近些年来,对上帝的祭祀有所缺失,已经有十多年没亲自祭祀了,我心里很不安。我将亲自斋戒沐浴,亲自去祭祀,希望老天保佑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二年正月,皇帝第一次出宫到甘泉宫,在郊外祭祀泰畤,还看到了不少吉兆。他效仿武帝的做法,乘坐华丽的车驾,隆重地举行祭祀仪式,还为此写了不少诗歌。

三月,皇帝又到河东去祭祀后土,祭祀时有神鸟出现,于是改元为“神爵”。皇帝还下诏书给太常,说:“江河是所有河流中最主要的,现在却没有人祭祀它们。你们要按照礼仪规定,每年都要祭祀江河洛水,祈求天下丰收。”从此以后,五岳、四渎都有了固定的祭祀礼仪。东岳泰山在博县,中岳嵩山在嵩高,南岳衡山在衡阳,西岳华山在华阴,北岳恒山在上曲阳;黄河在临晋祭祀,长江在江都祭祀,淮河在平氏祭祀,济水在临邑界内祭祀。各地都派使者持节去祭祀。只有泰山和黄河每年祭祀五次,长江祭祀四次,其他的地方都是一次祈祷,三次祭祀。

当时,南郡献上了一只白色的老虎,皇帝就为它建立了祠堂,供奉它的皮、牙和爪。他还听信方士的话,在未央宫里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分别建立了祠堂。此外,还在即墨建立了太室山的祠堂,在下密建立了三户山的祠堂,在鸿门建立了天封苑火井的祠堂。还在长安城外建立了岁星、辰星、太白、荧惑、南斗的祠堂。还在曲城建立了参山八神的祠堂,在临朐建立了蓬山石杜、石鼓的祠堂,在蓬莱建立了之罘山的祠堂,在不夜城建立了成山的祠堂,在黄县建立了莱山的祠堂。成山每年祭祀太阳,莱山每年祭祀月亮。还在琅邪建立了四时的祠堂,在寿良建立了蚩尤的祠堂。京师附近的县,鄠县有劳谷、五床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的祠堂;云阳县有祭祀休屠王的径路神的祠堂。还在肤施建立了五龙山仙人的祠堂,以及黄帝、天神帝、原水的祠堂,一共四个祠堂。

有人说益州有金马、碧鸡的神灵,可以通过祭祀来得到。于是,就派谏大夫王褒去求取。

然后呢,有个叫刘更生的官儿,献上了从淮南枕头底下翻出来的什么洪宝、苑秘的秘方,想让尚方(皇家作坊)照着秘方铸造宝贝。结果呢,啥也没造出来,刘更生因此被治罪。这时,京兆尹张敞上书劝谏皇帝说:“希望陛下您啊,少琢磨那些车马游乐的玩意儿,别再听信那些远方术士的空话了,多想想帝王的治国之道,天下太平指日可待!” 后来,尚方那些负责等待诏令的官员也都被免职了。

这时候,美阳(地名)那边发现了一口鼎,献给了朝廷。有关部门讨论这事儿,很多人觉得应该像元鼎时期那样,把这鼎供奉到宗庙里。张敞这个人呢,对古代文字很精通,他仔细研究了鼎上的铭文,然后上书说道:“我听说啊,周朝的祖先是从后稷开始的,后稷被封在斄,公刘在豳地发展壮大,周王建立国家在支阝和梁,文王、武王则是在丰、镐起家的。从这些地方来看,支阝、梁、丰、镐之间都是周朝的旧居,理应在那里设立宗庙和祭坛进行祭祀。现在这口鼎出土于支阝的东边,鼎上刻着字:‘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旂鸾、黼黻、雕戈。’尸臣拜手稽首说:‘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我这点儿学识,看不懂这古文字,不过根据史书记载来看,这口鼎大概率是周朝用来赏赐大臣的,大臣的子孙后来把这鼎刻上祖先的功绩,然后供奉在宗庙里。以前在汾脽发现宝鼎的时候,河东太守上报朝廷,皇上说:‘我巡视祭祀后土,祈求百姓丰收,现在谷物收成还没报上来,这鼎怎么就出土了呢?’然后就广泛询问当地老人,想查清楚这鼎的来历。后来查明,汾脽出土的地方并非这鼎的旧藏处,那口鼎很大,八尺一寸长,高三尺六寸,跟其他的鼎都不一样。而现在这口鼎又小,还有铭文,所以不适合供奉到宗庙里。” 皇帝下令说:“京兆尹的意见是对的。”

话说汉武帝从河东回来后的第二年正月,凤凰居然飞到某个地方——具体是哪,史书上说是“殳祤”——然后在那儿找到了宝贝玉器。皇上高兴坏了,立马建了个长寿宫庆祝,还下令大赦天下!过了几年,更不得了,凤凰、神鸟、甘露一起降临京城,皇上又高兴地大赦天下。那年冬天,凤凰又飞到上林苑,皇上干脆就建了个凤凰殿,来纪念这吉利的好兆头。

第二年正月,皇上又去了甘泉宫,在泰畤祭天,还改年号叫“五凤”。再过一年,皇上又去雍州祭祀五畤。再过一年春天,皇上又去了河东,祭祀后土,并且再次大赦天下。没过多久,皇上又把年号改成了“甘露”。正月里,皇上又去了甘泉宫,在泰畤祭天。那年夏天,新丰县居然出现了黄龙!更神奇的是,建章宫、未央宫、长乐宫里的铜人,竟然都长高了一寸!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大吉大利的祥瑞之兆。

又过了几年,正月里,皇上再次去泰畤祭天,顺便在甘泉宫接见了匈奴单于。几年后,皇上又把年号改成了“黄龙”。正月,皇上再次去了甘泉宫,在泰畤祭天,并且再次在甘泉宫接见了匈奴单于。结果,那年冬天,皇上驾崩了。据说,凤凰曾经光临过全国各地,足足有五十多个地方呢!

汉元帝继位后,沿袭了老皇上的规矩,隔几年正月就去甘泉宫祭祀泰畤,还去河东祭祀后土,去雍州祭祀五畤。总共五次祭祀泰畤和后土。元帝也挺会做人的,每次出巡,沿途免除田租,还给百姓们发放牛酒,甚至还封爵位,赦免罪犯。

元帝是个挺喜欢儒家学说的皇帝,贡禹、韦玄成、匡衡这些儒生都先后当上了朝廷重臣。贡禹曾经建议汉朝的宗庙祭祀有很多都不符合古代的礼仪,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韦玄成当了丞相,又提议取消郡国各地的庙宇,包括太上皇、孝惠帝等皇家的园寝庙宇都一起取消。后来元帝生病的时候,梦见神灵责备他取消了这些庙宇,于是他又把这些庙宇恢复了。后来,这些庙宇一会儿取消一会儿恢复,一直到哀帝、平帝时期都没个定论,具体情况可以看《韦玄成传》。

汉成帝刚登基,丞相翟方进和御史大夫谭奏请说:“皇上最要紧的事儿,莫过于遵循天命,而遵循天命最重要的事儿就是郊祀。所以历代圣明君王都费尽心思制定了郊祀的制度。在南郊祭天,是顺应阳气的意思;在北郊祭地,是效法阴气的象征。上天嘛,总是跟着天子居住的地方一起享受祭祀。以前孝武帝住在甘泉宫,就在云阳建了泰畤,在宫南祭天。现在皇上经常在长安居住,祭祀皇天却跑到北边的泰阴去,祭祀后土又跑到东边的少阳去,这跟古制不一样啊!而且,去云阳还得走山沟沟,路难走不说,一百多里全是险峻的山路;去汾阴还得渡大河,风浪大,船也危险,这些都不是圣明君主该经常走的路。地方官吏和百姓都得张罗,大家都很辛苦,百官也费钱费力。让老百姓受累,走危险的路,很难祈求神灵保佑,这恐怕不合乎顺应天意、爱护百姓的意思。以前周文王、周武王在丰镐郊祀,成王在雒邑郊祀。从这来看,上天总是跟着天子住的地方一起享受祭祀,这是很明显的。所以甘泉的泰畤和河东的后土祭祀,应该搬到长安来,这符合古代帝王的制度。我们想跟各位大臣商量一下。”皇上同意了。

大司马和车骑将军许嘉等八个人觉得:这事儿由来已久,就应该保持原样。右将军王商、博士师丹、议郎翟方进等五十个人则认为:《礼记》上说:“在太坛用柴祭天;在大泽埋祭品祭地。”在南郊举行祭天仪式,是为了确定天子的地位;在北郊祭地,是顺应阴位。郊外祭祀的地方,都在圣王都城南边和北边。《尚书》上说:“过了三天,丁巳日,在郊外用牲畜祭祀,用两头牛。”周公增加祭祀的牲畜,宣布迁都新邑,在雒邑制定了郊祀的礼仪。明智的君王圣明的君主,祭祀天地都非常认真仔细。天地明察秋毫,神灵昭彰。天地以王者为主,所以圣王制定祭祀天地之礼,一定是在国都郊外。长安是圣上居住的地方,是皇天观察的地方。甘泉和河东的祭祀场所,并非神灵享受祭祀的地方,应该搬到正南和正北的地方。遵循古制,恢复旧俗,遵守圣王制度,确定天子的地位,这符合礼仪。

于是,丞相翟方进和御史大夫谭又上奏说:“陛下圣德,聪明睿智,上通天意,下察民情,让大家认真讨论郊祀的地点,天下万民都万分感激。臣听说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就能符合天意,《洪范》上说‘三个人占卜,就听从两个人的意见’,这就是少服从多的道理。如果讨论的结果符合古代的制度,有利于万民,那就应该采纳;如果违背常理,只有少数人赞成,那就应该废除。现在讨论这件事的大臣有五十八人,其中五十个人认为应该搬迁,他们的意见都记载在经书和史书上,和古代的制度相同,也方便百姓;八个人不查阅经史典籍,也不考证古代制度,就认为不应该搬迁,他们的意见没有依据,难以判断吉凶。《太誓》上说:‘遵循古代的制度,建立功业,就能万世流芳,这是上天的大道。’《诗经》上说:‘不要说天高高在上,天会降福于百姓,天天都在监视着’。意思是说,上天天天都在监视着君王居住的地方。又说:‘上天眷顾着西方,这就是我的家园’,意思是说,上天把文王的都城当作自己的居所。所以应该在长安设立南郊和北郊,为万世奠定基础。”天子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首先,这意思是说,衡(人名)说:“甘泉泰畤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五帝坛周环其下,又有群神之坛。” 这紫坛啊,八角形,象征着八方,五帝坛在它下面,周围还有好多祭祀其他神灵的坛子。

接下来,他继续说:“按照《尚书》里的说法,祭祀六宗、祭祀山川、祭祀各种神灵,紫坛上那些华丽的装饰,什么雕刻、刺绣、玉器、乐队,还有石坛、仙人祠,那些鸾鸟、赤马、龙马的雕塑,这些在古代都没有啊!” 意思就是说,紫坛上的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在古代的祭祀典礼上根本就没有。

然后,他说:“我听说,郊祭天地祭祀皇帝,讲究的是‘扫地祭祀’,这才是最根本的。祭祀天神,就唱《大吕》跳《云门》舞;祭祀地祇,就唱《太蔟》跳《咸池》舞;祭祀用的牲畜是牛犊,席子是干草,祭器是陶器和葫芦,这些都是根据天地自然来的,最重要的是诚心诚意,不需要过多的装饰。”

他接着解释说:“我认为,神灵的功德非常伟大,即使我们精心准备,各种东西都齐全了,也报答不了他们的恩德,只有至诚的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祭祀要朴素,不要过分装饰,这样才能体现天地的德行。紫坛那些虚假的装饰,什么乐队、鸾鸟、赤马、龙马、石坛等等,都应该取消。”

接下来,衡又说:“历代帝王祭祀天地,都有自己的礼制,不能照搬前朝的旧制。现在雍州、鄜州、密州等地的畤庙,都是秦朝诸侯自己建的,根本不是按照礼制来的。汉朝刚建立的时候,礼仪制度还没完全确定,所以就暂时沿用了秦朝的旧祠,又建了北畤。现在我们既然要考证古代的礼制,建立完善的天地祭祀大典,郊祭上帝,青、赤、白、黄、黑五方之帝都要参加,各自有自己的位置和祭品,祭祀仪式要非常隆重。那些诸侯随意建造的祭祀场所,帝王不应该长期沿用。至于北畤,它建成的时间也不确定,也不应该继续修缮了。”

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那些华丽的祭祀场所,都陆续被取消了。

明年,皇帝要到南郊去祭祀,顺便赦免了南郊附近的县城和京城里的犯人。

这一年,(张)衡和(蔡)谭又一起上奏章说:“长安的御膳房官员、各县的官员祭祀用的东西,还有郡国里祭祀神灵的方士、使者用的祭祀用品,加起来一共六百八十三处。其中有两百八十处符合礼制或者说法不明确的,可以继续沿用原来的祭祀方式;剩下的四百七十五处不符合礼制,或者祭祀重复的,请求全部取消。”皇帝批准了他们的奏章。

雍州以前有二百三十处祭祀的地方,只有祭祀山川和星宿的十五处是符合礼制的。像什么诸布、诸严、诸逐这些祭祀,都取消了。杜主庙有五个祭祀的地方,只留下一个。 还取消了高祖皇帝设立的梁、晋、秦、荆巫、九天、南山、秦中等等祭祀活动,以及孝文帝设立的渭阳祭祀,孝武帝迷信设立的泰一、三一、黄帝、冥羊、马行、泰一、皋山山君、武夷、夏后启母石、万里沙、八神、延年等等祭祀活动,还有孝宣帝设立的参山、蓬山、之罘、成山、莱山、四时、蚩尤、劳谷、五床、仙人、玉女、径路、黄帝、天神、原水等等祭祀活动,全部取消了。那些给神灵占卜的方士、使者以及他们的副手、还有七十多个负责医药的待诏,都回家了。

明年,匡衡因为犯了事儿丢了官。好多老百姓都说,祭祀的那些事儿不该改动。

再说,刚把甘泉和泰畤的祭祀改到南郊没多久,就刮了一场大风,把甘泉的竹子宫殿都给吹坏了,畤里那些粗得要十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也刮倒了一百多棵。皇上觉得很奇怪,就问刘向是怎么回事。

刘向回答说:“就连普通人家都不想断掉祖先的祭祀,更何况是国家这么重要的神灵和古老的祭坛呢!再说,甘泉、汾阴和雍州的五个祭坛,当初建的时候,都有神灵显灵的迹象,这才开始修建的,可不是随便弄的。武帝和宣帝时期,对这三个神灵都非常恭敬,祭祀的礼仪也极其隆重,神灵显灵的迹象也特别明显。祖宗留下来的神灵和祭坛的位置,确实不好轻易改动。就说陈宝祠吧,从秦文公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了,汉朝历代皇帝都经常来祭祀,祠里的光,赤黄色的,长达四五丈,直冲祠堂然后停下来,声音隆隆作响,连野鸡都跟着叫唤。每次雍州的太祝用太牢祭祀的时候,都要派人骑快马到皇帝行宫报喜,当成是吉祥的征兆。高祖时期来了五次,文帝来了二十六次,武帝来了七十五次,宣帝来了二十五年,从初元元年到现在也来了二十次,这可是阳气聚集的古老祭祀场所啊!再说,汉朝宗庙的祭祀礼仪,根本就不能随便讨论,都是祖宗皇帝和贤臣们共同制定的。古今的制度不一样,经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件事关系重大,难以用怀疑和议论来推翻。之前刚采纳了禹的建议,后来的人就纷纷效仿,改动了很多东西。《易经大传》上说:‘欺骗神灵的人,祸殃会波及到三代。’恐怕这个罪过,不只禹他们要承担。”

皇上听了这话,心里很不高兴。

话说皇上因为没有儿子继承皇位这事儿,心里着急啊,就让皇太后下令给有关部门,说:“我听说啊,当皇帝的要敬天法地,跟老天爷好好沟通,这祭祀啊,是头等大事。咱们孝武皇帝,那可是个英明的君主,他老人家啊,最早建立了天地祭祀的制度,在甘泉修建了泰畤,在汾阴修建了后土祠,自从那以后,神灵保佑,国家兴盛,子孙满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福泽流传至今。现在皇上,宽厚仁慈,孝顺父母,也没犯什么大错,可就是一直没有儿子。我琢磨着,这问题可能出在咱们把南郊、北郊给迁了,违背了先帝的制度,改变了神灵原来的位置,这触犯了天地,所以才妨碍了皇上有儿子的福气。皇上都六十岁了,还没见着孙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我心里也难受啊!《春秋》里记载,要遵循古制,好好祭祀。所以,咱们要把甘泉的泰畤、汾阴的后土祠都恢复原样,还有雍州的五畤、陈仓的宝祠,也都恢复原样!” 于是皇上又亲自去祭祀,跟以前一样。长安、雍州以及各地有名的祠庙,也恢复了一大半。

汉成帝晚年特别迷信鬼神,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很多自称懂祭祀和方术的人纷纷上书,都被召来当顾问,在长安城外的上林苑里举行祭祀活动,花费巨大,但一点效果也没有。

谷永对皇上说:“我听说啊,明白天地运行的规律,就不会去相信那些怪力乱神的东西;了解万物变化的道理,就不会被那些虚假的玩意儿蒙蔽。那些不走正道,不遵循《五经》教诲,却大肆宣扬奇奇怪怪的鬼神,大兴土木搞祭祀,企图通过祭祀获得福报,还说什么世上存在仙人,服用长生不老药,能轻轻松松飞升成仙,游览仙境,耕种五谷,早上播种晚上收获,跟山石一样长寿,能点石成金,冰冻成水,甚至能变出粮食来的人,都是些骗子,他们用歪门邪道迷惑众人,怀揣着欺骗的阴谋,来蒙蔽皇上您。听他们说话,一套一套的,好像真能实现似的;但真要去找,就像抓风捉影一样,根本找不到。所以,明智的君王会拒绝他们,圣人根本就不会理睬他们。以前周朝的史官苌弘想用鬼神之术来帮助灵王,结果周朝越来越衰弱,诸侯纷纷叛乱。楚怀王大力祭祀鬼神,想以此获得福报,抵挡秦国的军队,结果却兵败地失,自己受辱,国家也面临危险。秦始皇刚统一全国时,也迷信神仙之道,派徐福、韩终等人带着很多童男童女出海寻找神仙和仙药,结果他们逃跑了,再也没回来,天下怨声载道。汉朝建立后,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人,都靠着所谓的仙人炼丹、祭祀、驱使鬼神、出海求仙、采药而得到皇帝的宠信,赏赐的金钱累积起来有几千金。他们被特别器重,甚至娶了公主,爵位也升得很高,在全国引起轰动。元鼎、元封年间,燕、齐之间,号称有神仙、祭祀能带来福报的方士,多达上万。后来,这些人全都因为骗术败露而被处死。到了汉初,又出现了天渊玉女、巨鹿神人、轑阳侯张宗等骗子,纷纷兴风作浪。周朝、秦朝灭亡前,以及上古三皇五帝时期,都曾倾尽财力物力,给予重赏厚禄,竭尽全力寻找这些东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一点效果也没有,这足以说明问题。《尚书》上说:‘祭祀太多,仪式繁琐,反而起不到作用,还不如不祭祀。’《论语》上说:‘孔子不谈论怪异的事情和鬼神。’希望陛下您能拒绝这些人的说法,不要让这些骗子有机会接近朝廷。”皇上听了他的话,很高兴。

成都侯王商当了大司马卫将军,辅佐皇帝处理政事。杜邺对王商说:“东边的邻居杀牛祭祀,不如西边邻居的简单祭祀更能感动上天。”意思是说,遵循上天的法则,关键在于真诚,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祭祀仪式隆重,却未必能得到保佑;如果品德修养好,即使祭祀简单,也会有好的结果。古代的祭祀场所位置固定,祭祀的仪式和程序也固定,祭祀的人员也有固定的礼仪;虽然祭祀用的牲畜、玉帛等物品很齐全,但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虽然参与祭祀的人员和车辆很多,但也不会造成劳民伤财。所以每次举行祭祀,参与的人都高兴,祭祀队伍经过的地方,老百姓也安居乐业,不会感到困扰。现在甘泉、河东的天地郊祀,都选址不当,违背了阴阳之理。雍州的五畤也选址偏远,每次祭祀都要大费周章,准备工作繁琐,没有停歇的时候。上天已经显现了不祥的征兆,我们大概也能猜到一些。以前去甘泉,先遣部队就迷路了;祭祀月亮的那天晚上,引导队伍的人又迷路了;祭祀后土回来的时候,要渡河,突然刮起大风,掀起巨浪,船只无法行驶;在雍州又下了大雨,冲坏了平阳宫的城墙;三月甲子日,雷电击中了林光宫的门。吉兆没有出现,灾祸却接踵而至。从三个郡上报的情况来看,都有异常事件发生。不回应祭祀,不保佑百姓,这怎么能比呢!《诗经》说:“率由旧章”,旧章就是先王的法度,文王就是遵循先王的法度,与神灵沟通,才使得子孙万代兴旺发达。应该像以前公卿们商议的那样,把祭祀地点迁回长安南郊和北郊。

过了几年,成帝去世了。皇太后下令给有关部门说:“皇帝即位后,一心想顺应天意,遵循经书典籍的教诲,确定郊祀的礼仪,天下百姓都为此高兴。但是皇帝担心没有皇孙,所以又恢复了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的祭祀,希望能得到上天的保佑。但是皇帝为此感到很为难,最终也没有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就把南郊和北郊的祭祀地点迁回长安,以顺应皇帝的意愿。”

哀帝即位后,得了重病,广泛征召方士,京城各县都有侍奉祭祀的神职人员,恢复了以前所有神灵的祭祀官职,总共有七百多个,一年要举行三万七千多次祭祀。

第二年夏天,太皇太后下令给有关部门说:“皇帝孝顺,继承和发扬光大皇业,一点儿也不懈怠,只是这病拖了很久还没好。他日夜都在担忧,恐怕作为继承皇位的君主,不宜更改祭祀活动。所以,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的祭祀活动,还是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吧。” 皇帝自己也去不了,就派官员去主持祭祀,并按照礼仪进行祭祀。三年后,哀帝去世了。

公元前4年,也就是王莽当上大司马的时候,他上书给皇帝说:“做皇帝的要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上天,所以皇帝的称号叫‘天子’。孔子说过:‘人世间没有比孝顺更大的事情了,孝顺里最大的事是尊敬父亲,而尊敬父亲最大的事是把父亲比作上天。’皇帝尊敬自己的父亲,是想把父亲比作上天,顺着这个意思,就想尊崇祖先,一直推崇上去,直到最早的祖先。所以周公在郊外祭祀后稷,把他比作上天;在明堂里祭祀文王,把他比作上帝。《礼记》上说:天子要祭祀天地和山川,一年到头都要祭祀。 《春秋谷梁传》记载,要在腊月最后一天用卜筮的方法选择吉日,正月初一在郊外祭祀。”

高祖皇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沿用了雍州的四畤祭祀制度,又增加了北畤,这样就有了祭祀五帝的场所。但是,那时还没有正式祭祀天地。汉文帝在位第十六年,采纳了新垣平的建议,在渭阳修建了五帝庙,祭祀泰一和地祇,并且把太祖高皇帝刘邦也列入其中一起祭祀。每年冬至祭祀泰一,夏至祭祀地祇,每次都同时祭祀五帝,只用一只祭品,皇帝亲自到郊外去祭拜。后来新垣平被处死了,皇帝就不再亲自祭祀了,而是派官员去执行。汉武帝在雍州祭祀的时候说:“现在我亲自到郊外祭祀上帝,但是后土却没有祭祀,这样礼仪就不完整了。”于是,在公元前111年十一月,汉武帝在汾阴建立了后土祠。有人说,五帝是泰一的辅佐,应该祭祀泰一。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甘泉建立了泰一祠,每两年祭祀一次,和雍州的祭祀轮流进行,也把高祖刘邦列入其中一起祭祀。但是,这些祭祀活动都没有按照古代的制度进行。

到了汉成帝建始元年,甘泉的泰畤和河东的后土祠被迁到了长安的南郊和北郊。永始元年三月,因为还没有皇孙,甘泉和河东的祭祀场所又重新启用。绥和二年,因为没有得到上天的保佑,长安南郊和北郊的祭祀场所又被启用。建平三年,因为担心孝哀皇帝的病没好,甘泉和汾阴的祭祀场所再次启用,结果还是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我仔细地和太师孔光、长乐少府平晏、大司农左咸、中垒校尉刘歆、太中大夫朱阳、博士薛顺、议郎国由以及其他六十七个人商议,大家都认为应该按照建始元年丞相衡等人的建议,恢复长安南郊和北郊的祭祀场所,保持原样不变。

莽这家伙又大改祭祀礼仪,说:“《周官》里记载的天地祭祀,乐舞有合奏也有分奏。合奏的乐舞叫‘大合乐’,用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合奏,祭祀天神和地祇;祭祀日月星辰大海(四望),祭祀山川,祭祀先祖父母。一共六种乐舞,演奏六首歌曲,天地神祇都会降临。这‘四望’,指的是日月星辰大海。日月星辰高高在上,难以亲近,大海广阔无垠,所以祭祀它们的乐舞相同。祭天就遵循天文规律,祭地就遵循地理规律。日月星辰属于天文,山川属于地理。天地合祭,先祖配祭天,先妣配祭地,道理是一样的。天地交合,如同夫妻结合。祭天在南郊,就用地来配祭,体现天地一体的道理。天地都朝南,同席而坐,地位于东,一起吃祭祀的食品。高帝和高后配享在坛上,朝西,高后在北,也同席共食。祭祀用的牲畜是绵羊和栗子,酒是用黑陶器盛装的。 《礼记》上说天子要耕种一千亩田地来祭祀天地,所以祭祀要用黍和稷。祭天地的牲畜用一头,燔燎(烧祭)和瘗薶(埋祭)各用一头,高帝高后也用一头。祭天的牲畜放在左边,黍稷在南郊燔燎;祭地的牲畜放在右边,黍稷在北郊瘗埋。祭祀当天早上,要朝东再拜迎接朝日;晚上,要朝西再拜迎接夕月。这样孝悌之道就齐全了,神祇就会高兴地享用祭品,万福也会降临。这就是天地合祀,并以祖先父母配祭的礼仪。”

接下来,莽又说:“分奏的乐舞是:冬至那天,在圜丘(圆形的祭坛)上演奏六遍乐曲,天神就会降临;夏至那天,在泽中的方丘(方形的祭坛)上演奏八遍乐曲,地祇就会出现。天地各有固定的位置,不能总是合在一起祭祀,这就是分别祭祀的原因。阴阳的分别体现在冬至和夏至;而阴阳的结合,则在孟春正月上辛日或丁日,天子要亲自在南郊合祭天地,并以高帝高后配祭。阴阳有分开和结合的时候,《易经》说‘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冬至那天,让官员在南郊祭祀,高帝配祭,以期感召阳气;夏至那天,让官员在北郊祭祀,高后配祭,以期感召阴气,都是为了辅助天地之气,沟通天地阴阳。这时节,后宫嫔妃不用侍奉皇上,所以天子不亲自祭祀,而是派官员去祭祀,这是为了顺应天意,遵循地势,恢复圣王制度,彰显太祖功绩。”

“渭阳的祠堂就不要再修建了。各地祭祀的对象还没完全确定下来,确定后再奏报。” 奏报被批准了。三十多年间,天地祭祀的场所迁移了五次。

后莽上奏说:“《尚书》上说‘效法上天,祭祀六宗’。欧阳修、大夏侯、小夏侯这三家对‘六宗’的解释,都认为它既不包含天,也不包含地,也不包含四方,它处于六者之间,辅助阴阳变化,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却用六个名字来称呼,名实不符。《礼记·祭统》里说,对有功于百姓的人就要祭祀。天上的日月星辰,是我们仰望的对象;地上的山川河流,是孕育万物的根本。《易经》有八卦,乾坤加上六个子卦,水火不相侵犯,雷风不相阻碍,山泽之气相通,然后才能变化,最终形成万物。我之前上奏把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都迁到了南郊和北郊。仔细查阅《周礼》,上面说‘在四郊祭祀五帝’,山川各有其方位,现在五帝的祭祀场所都在雍州的五畤,这和古制不符。还有日月雷风山泽,《易经》卦象中六个子卦代表着尊贵之气,这就是所说的‘六宗’。星辰、水、火、沟渠、河流,都属于‘六宗’的范畴。现在有些没有单独祭祀,有些没有祭祀场所。我和太师光禄勋、大司徒宫、羲和歆等八十九人商议后,大家都认为:天子事奉天为父,事奉地为母。现在称天为‘皇天上帝’,泰一神的祭祀场所叫‘泰畤’,而称地祇为‘后土’,和中央的黄灵一样,又设在北郊,却没有尊贵的称号。应该把地祇尊称为‘皇地后祇’,祭祀场所叫‘广畤’。《易经》上说‘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不同类的东西分开’。把群神按照类别分成五部,分别祭祀天地间的各种神祇:中央的帝黄灵后土畤以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在长安城外的空地上设祭祀场所;东方的帝太昊青灵勾芒畤以及雷公、风伯庙、岁星、东宿东宫,在东郊设祭祀场所;南方的炎帝赤灵祝融畤以及荧惑星、南宿南宫,在南郊设祭祀场所;西方的帝少皞白灵蓐收畤以及太白星、西宿西宫,在西郊设祭祀场所;北方的帝颛顼黑灵玄冥畤以及月庙、雨师庙、辰星、北宿北宫,在北郊设祭祀场所。”奏章被批准了,于是长安附近各种庙宇祭祀场所就非常多了。

后莽又给皇帝上书,说书上写着“效法上天,祭祀六宗”。欧阳修、大夏侯、小夏侯这几个大家,对“六宗”的解释都差不多,认为它既不是天,也不是地,也不是四方,而是在六者之间,辅助阴阳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东西,却用了六个名字,名不符实。《礼记》里说,对有功于百姓的人就要祭祀。天上的日月星辰,我们都得仰望;地上的山川河流,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易经》有八卦,乾坤加六个子卦,水火不犯,雷风不阻,山泽之气相通,才能变化,最终形成万物。我之前建议把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都迁到南郊和北郊。我仔细查阅了《周礼》,上面说“在四郊祭祀五帝”,山川各有其方位,现在五帝的祭祀场所都在雍州的五畤,这和古制不符。日月雷风山泽,《易经》里六个子卦代表着尊贵之气,这就是“六宗”。星辰、水、火、沟渠、河流,都属于“六宗”。现在有些没单独祭祀,有些没祭祀场所。我和太师光禄勋、大司徒宫、羲和歆还有八十九个人一起讨论,大家都认为:天子事奉天为父,事奉地为母。现在称天为“皇天上帝”,泰一神的祭祀场所叫“泰畤”,而称地祇为“后土”,和中央的黄灵一样,又设在北郊,却没有尊贵的称号。应该把地祇尊称为“皇地后祇”,祭祀场所叫“广畤”。《易经》上说“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不同类的东西分开”。我们把群神按照类别分成五部,分别祭祀天地间的各种神祇:中央的帝黄灵后土畤以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在长安城外的空地上设祭祀场所;东方的帝太昊青灵勾芒畤以及雷公、风伯庙、岁星、东宿东宫,在东郊设祭祀场所;南方的炎帝赤灵祝融畤以及荧惑星、南宿南宫,在南郊设祭祀场所;西方的帝少皞白灵蓐收畤以及太白星、西宿西宫,在西郊设祭祀场所;北方的帝颛顼黑灵玄冥畤以及月庙、雨师庙、辰星、北宿北宫,在北郊设祭祀场所。 奏章递交上去后被批准了,所以长安附近一下子多了好多庙宇和祭祀场所。

莽又说:“皇帝建立国家,几百年不变的规矩啊。‘社’指的是土地,‘宗庙’是皇帝住的地方。‘稷’呢,是五谷之神,供奉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东西,老百姓吃的东西,都跟它有关。哪个皇帝不重视,不亲自祭祀呢?这跟祭祀宗庙一样重要。《诗经》里说‘乃立冢土’,又说‘以御田祖,以祈甘雨’。《礼记》里说‘唯祭宗庙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汉朝兴盛的时候,礼仪制度逐渐完善,已经有专门管理社的官员了,但还没有管理稷的官员。”于是,就在社的旁边设立了管理稷的官职,让夏禹配享社,后稷配享稷。稷主管谷物种植。徐州牧每年进贡五种颜色的土,每种一斗。

莽篡位两年后,开始搞迷信那一套,听信方士苏乐的话,在宫里修建了八风台。这台子造价上万金,他在上面奏乐,顺风还煮起了汤。他又在殿里种上了五种颜色的谷子,按照颜色分别摆放在各个方位,先用鹤髓、毒冒、犀牛角、玉石等二十多种东西浸泡谷种,说一斛谷子要花一金,说是黄帝炼丹成仙的法术。他把苏乐封为黄门郎,让他负责这事。莽后来迷信鬼神,搞得那些祭祀活动特别多,到他后期,从天地六宗到各种小鬼小神,祭祀的地方有一千七百多处,用的祭品,鸟兽牲畜有三千多种。后来供不上,就用鸡代替鸭鹅,用狗代替麋鹿。他还多次下诏自称要成仙,这些记载在他的《传》里。

话说汉朝刚建立那会儿,啥事儿都得从头开始,就只有叔孙通帮着把朝廷的礼仪制度大致定了下来。至于说正朔、服装颜色、祭祀郊庙这些事儿,好几代皇帝都没完全搞明白。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才开始在夏天祭祀郊庙,可张苍坚持说汉朝属水德,公孙臣、贾谊又说属土德,最后也没个定论。

到了汉武帝时期,文化兴盛,太初年间又改制,可是像董仲舒、司马迁这些人还跟着公孙臣、贾谊的说法,服装颜色改了好几次,最后才定下来是黄德。他们认为五德相传,遵循相生相克的规律,秦朝是水德,所以汉朝是土德才能战胜秦朝。刘向父子认为汉朝的皇帝出自《震卦》,所以包牺氏最早是木德,之后母传子,周而复始,从神农、黄帝一直到夏、商、周三代,最后汉朝就该是火德了。所以高祖起兵的时候,他母亲晚上哭喊,出现了赤帝的符瑞,旗帜也都是红色的,说明汉朝得到了天命。

以前共工氏用水德插在了木德和火德之间,跟秦朝的命运一样,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都没能长久。从这些来看,祖宗制定的制度,其实都符合自然规律,顺应了时代潮流。仔细想想方士和祠官的那些变化,还有谷永的那些话,是不是都挺有道理的?是不是啊?是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