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孝文皇帝有四个儿子:窦皇后生了孝景帝和梁孝王刘武;其他妃子生了代孝王刘参和梁怀王刘揖。

梁孝王刘武在孝文二年的时候,和代王刘参、梁王刘揖同一天被立为诸侯王。刘武最初被封为代王,四年后迁封为淮阳王,十二年后又迁封到梁国,从最初被封王到最后迁封到梁国,前后一共经历了十一年。

孝王十四年,他入朝朝见皇帝;十七年和十八年,他连续两年入朝,并且在朝廷停留了一段时间;第二年,他才回梁国。二十一年,他又入朝;二十二年,文帝去世;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他又两次入朝。当时,汉文帝还没有立太子,他和梁孝王一起饮酒,很随意地对他说:“将来江山社稷就传给你了。”梁王连忙推辞。虽然他知道这不是皇帝的真心话,但心里还是非常高兴。太后也同样高兴。

那年春天,吴、楚、齐、赵七国叛乱,首先攻打梁国的棘壁,杀死了几万人。梁王坚守睢阳城,并任命韩安国、张羽等人为将军抵抗吴、楚联军。吴、楚军队因为梁国的阻挡,不敢向西进攻,和汉军的太尉周亚夫对峙了三个月。吴、楚叛乱最终被平定,梁国在这次战争中所杀死的敌人和缴获的战利品,与汉朝中央平分。

第二年,汉文帝立了太子。梁王因为和皇帝关系亲密,又立了大功,而且梁国地处富饶之地,北边靠近泰山,西边到达高阳,拥有四十多个城池,许多大县,国力强盛。再加上他是太后的幼子,太后非常疼爱他,赏赐给他无数的珍宝。因此,梁王建造了东苑,面积达三百多里;扩建睢阳城,城墙长达七十里;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建造连通宫殿和平台的复道,长达三十多里。他还被赐予天子才能使用的旌旗,出行时拥有上千辆车和上万名骑兵,出行时鸣警,入城时鸣跸,排场与天子无异。他广招天下豪杰,一时间,山东的游士都纷纷前来投奔他,其中包括齐国的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人。公孙诡擅长奇谋诡计,初次见面,梁王就赏赐给他千金,并任命他为中尉,称他为公孙将军。梁王还制造了数十万件兵弩弓,府库里的金银财宝更是超过百万,珠玉珍宝的数量甚至比京师还要多。

十月,公元前148年,梁孝王刘武进京朝见汉景帝。景帝派人用四匹马拉的豪华马车,到关口迎接梁王。朝见结束后,梁王上书请求留在长安,景帝就让他留下了。因为太后对梁王的偏爱,梁王在宫里就和景帝同乘一辆车,出宫打猎也同乘一辆车,在皇家上林苑里游玩。梁国的侍中、郎官、谒者这些官员出入皇宫,跟汉朝的官员没什么两样,待遇完全一样。

一个月后,也就是十一月,景帝废除了栗太子。太后心里想立梁王为太子。但朝中大臣,包括爰盎在内的一些人,都劝谏景帝,太后也受到了阻拦,梁王不敢再跟太后提立储君的事了。这件事非常隐秘,当时没人知道,最后梁王就辞别回国了。

第二年夏天,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心里怨恨爰盎和其他劝谏的大臣,于是就和羊胜、公孙诡等人密谋,暗中派人刺杀爰盎和其他十几个劝谏的大臣。但刺杀行动最终没有成功。汉景帝怀疑是梁王干的,于是派人追查凶手,结果查明确实是梁王派的人。官兵浩浩荡荡地赶往梁国,调查梁王的事。公孙诡和羊胜藏在梁王后宫,都被抓住了。使者向梁国的二千石官员施压,梁国的丞相轩丘豹和内史安国都哭着劝说梁王,梁王这才下令让羊胜和公孙诡自杀,并将他们的尸体送了出去。这件事让景帝更加怨恨梁王。梁王害怕了,就派韩安国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谢罪,这才得到赦免。

景帝的怒气稍微消了一些,梁王就上书请求再次进京朝见。到达关口后,茅兰向梁王献策,让他乘坐简朴的布车,只带两名骑兵进京,偷偷藏在长公主的园子里。汉朝派人迎接梁王,梁王已经进了关,他的车马都留在关外,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梁王在哪里。太后哭着说:“皇帝要杀我的儿子!”景帝也忧心忡忡,非常害怕。于是梁王伏在斧头旁,到宫门口谢罪。太后和景帝这才非常高兴,一起哭了起来,母子关系恢复如初。景帝下令召回梁王的所有随从官员进京。但是,景帝对梁王更加疏远了,不再和他同乘一辆车了。

公元前143年冬天,梁王再次进京朝见。他上书请求留在长安,但景帝没有答应。梁王回国后,心情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有一次,他在梁山打猎,有人献给他一头牛,这头牛的脚长到背上去了,梁王觉得不吉利。六月中旬,梁王得了热病,六天后就去世了。

孝王对太后特别孝顺,每次听说太后生病,他都吃不下饭,一直想留在长安侍奉太后。太后也很疼爱他。等到听说孝王死了,窦太后哭得死去活来,不吃不喝,说:“皇帝竟然杀了我的儿子!”皇帝又害怕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和长公主商量了一下,就把梁国分成了五个国家,把孝王的五个儿子都立为王,五个女儿都赐予汤沐邑(一种食邑)。把这事儿奏报给太后,太后这才高兴起来,给皇帝吃了顿饭。

孝王活着的时候,家产多的数不清,简直是天文数字。他死后,府库里还剩下四十多万斤黄金,其他的财物更是堆积如山。

孝王的儿子参,一开始被立为太原王。四年后,代王武被迁到淮阳王,参就接替他做了代王,还兼并了太原,都城依然在晋阳。他五年朝见皇帝一次,一共朝见三次。十七年去世了,儿子共王继位。共王在位二十九年去世,儿子义继位。元鼎年间,汉朝在广关设防,以常山作为屏障。于是把代王迁到清河,改名为刚王。前后在代国一共做了四十年的王,去世后,儿子顷王汤继位。顷王在位二十四年去世,儿子年继位。

地节年间,冀州刺史林奏告发年王在当太子时和他的妹妹私通。等到年王继位后,他的妹妹怀了他的孩子,她的丈夫想把她打掉。妹妹说:“干脆杀了它!”丈夫生气地说:“这是给王爷生的孩子,应该让王家自己抚养。”于是妹妹把孩子送到了皇太后那里。皇太后知道了这件事,禁止妹妹进宫。年王就派他的叔父来回接送妹妹,年年如此,从未间断。有关部门奏报年王淫乱,年王因此被废为庶人,迁到房陵,只给他百户汤沐邑。三年后,代国被废除了。

元始二年,新都侯王莽兴起,打着继承绝嗣的旗号,向太皇太后禀报,立年王的孙子如意为广宗王,以奉祀代孝王后。后来王莽篡位,代国彻底灭亡了。

梁怀王揖是文帝的幼子。他爱好《诗经》和《尚书》,文帝很喜爱他,对他比其他儿子都不同。他五年朝见皇帝一次,一共朝见了两次。后来因为从马上摔下来死了,在位十年就去世了。他没有儿子,梁国因此被废除。第二年,梁孝王武被封为梁王。

梁孝王有五个儿子都被封为王,分别是:太子买做了梁共王,老二明做了济川王,老三彭离做了济东王,老四定做了山阳王,老五不识做了济阴王。他们都在孝景皇帝在位六年的时候,同一天被册封的。

梁共王买当了七年王就死了,他的儿子襄继承王位,做了梁平王。

济川王明,因为是垣邑侯才被封王。七年后,他因为射杀了中尉,官府要杀了他,武帝不忍心,就把他废黜为平民,流放到房陵,他的王国也被取消了。

济东王彭离当了二十九年王。彭离这个人很骄横蛮横,糊涂昏庸,私下里带着几十个亡命少年奴仆,到处抢劫,杀人越货,以此为乐。被他杀的人,被发现的有上百个,全国人都知道了,晚上都不敢出门。被杀的人的子女上书告状,官府请求处死他,武帝还是不忍心,把他废黜为平民,流放到上庸,他的王国也被取消了,改成了大河郡。

山阳王定当了九年王就死了,没有儿子,他的王国也被取消了。济阴王不识当了一年王就死了,也没有儿子,他的王国也被取消了。

梁孝王的四个儿子,都绝后了,没有留下子嗣。

梁平王襄的母亲是陈太后,梁共王的母亲是李太后。李太后是平王祖母,也就是平王的亲奶奶。平王后来的妻子是任后,任后很受平王宠爱。

一开始,梁孝王有一件雷尊,价值千金,他告诫后代要好好保存,千万不能送人。任后听说后就想得到它。李太后说:“先王有遗命,这雷尊不能送人。其他的东西,就算价值百万,你都可以随意处置。”任后虽然很想得到,但还是忍住了。结果,平王襄还是派人打开府库,把雷尊拿出来送给任后了。而且,平王和他的母亲陈太后对李太后都很不孝顺。有一次汉朝的使者来了,李太后想亲自跟使者说话,平王却派谒者中郎胡等拦住她,把门关上了。李太后跟他们争执,还被推搡,哭喊着,最终没能见到汉朝使者。李太后还私下里跟负责饮食的官员和郎尹霸等人有不正当关系,平王和任后就利用这件事,让人散播李太后的坏话。李太后也因此收敛了一些,后来生病死了。李太后生病的时候,任后没有去看望;李太后死后,任后也没有去侍奉丧事。

话说汉景帝元朔年间,睢阳有个叫犴的人造反了。他爹被人羞辱,而他当时正和睢阳太守的客人同乘一辆车。结果犴趁机在车上杀了仇人,然后逃跑了。睢阳太守一听勃然大怒,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梁国的二千石(相当于郡守)。这二千石为了表现自己办事积极,就抓捕了犴的亲戚朋友。

犴这个人知道梁王和王太后之间争权夺利的内幕,于是他就向朝廷告发,揭露了梁王和王太后争权的丑事。当时朝中大臣,包括丞相以下,都知道了这事儿,想借此机会打击梁国的官吏,于是就上书朝廷。皇帝下令派官员调查,结果发现是真的。朝中大臣们经过一番讨论,认为犴不孝,请求处死梁王和王太后。

皇帝说:“这起事件的罪魁祸首是任后(王太后),她自己行为不端。朕任命的丞相和官吏们办事不利,没能好好辅佐梁王,才导致了这场祸乱,朕实在不忍心用法律严惩他们。”于是,皇帝削减了梁王的五个县,夺去了王太后的汤沐(一种荣誉称号)和阳邑(地名),把任后的脑袋砍下来在集市上示众,参与此事的中郎胡等人也被处死了。梁国还剩下八座城池。

梁王襄王在位四十年后去世了,他的儿子顷王无伤继位。顷王在位十一年后去世,他的儿子敬王定国继位。敬王在位四十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夷王遂继位。夷王在位六年后去世,他的儿子荒王嘉继位。荒王在位十五年后去世,他的儿子继位。

鸿嘉年间,太傅辅奏上书说:“梁王一天犯法多达十一次,臣下们都吓得够呛,谁也不敢靠近他,更别说劝谏了。我希望您能下令,让梁王除了耕田祭祀之外,不要轻易出宫,把所有的马都放到外苑,把兵器都收起来藏在宫里,不准用钱财赏赐别人。”这件事被提交给丞相和御史讨论,最后得到批准。

但是后来梁王多次又违反规定,驱使郎官,晚上偷偷地出宫。太傅辅多次上奏此事,结果梁王被削减了封地,有的被削减一千户,有的被削减五百户,这样的事发生了好几次。

荒王有个妹妹,她的园子(园子可能是她的封号或别称)嫁给了立王的舅舅任宝。任宝的侄子昭成了立王的王后。任宝多次去荒王妹妹那里吃喝,然后对任宝说:“我很喜欢翁主(指荒王妹妹),想要得到她。”任宝说:“翁主是我的姑姑,这可是犯法的。”立王说:“那有什么办法!”于是他和荒王妹妹私通了。

话说好几年过去了,永始年间,梁王因为跟外戚闹矛盾,说了些不好听的话。官府调查取证,结果查出了梁王私生活混乱的事,奏报说他行为如同禽兽,请求处死他。 这时,太中大夫谷永上书皇帝说:“我听说,礼法规定,天子要保持距离,不应该过多干涉外戚家事。所以,帝王的作风是不去窥探人家闺房的私事,不去听信那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春秋》里就教导我们,要为亲人遮掩过错。《诗经》里也说‘兄弟之间,即使有矛盾,也不要互相揭短’。现在梁王年纪轻轻,可能有些古怪的毛病,一开始只是因为他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才被调查,结果没查出什么实质性的罪证,反而把他的私生活翻了个底朝天,这根本不是这次调查的重点。梁王自己也不承认有罪,硬要给他强加罪名,导致案情扑朔迷离,只凭片面之词就定罪判决,这对治理国家毫无益处。污蔑宗室,把这种家丑公之于众,这可不是为皇族遮丑,增加朝廷荣光,弘扬圣德的办法啊!我认为,梁王年纪小,而他的父亲又是同父同母的兄长,辈分上就乱了套;梁国又富庶,足够聘娶美女,招致漂亮女子;他的父亲也应该有羞耻之心。官府调查的重点应该是那些不好听的话,为什么还要大肆宣扬他的私生活呢?从这三点来看,这件事实在不符合常理,我怀疑梁王可能是因为一时冲动,说错话了,而官吏们却紧追不舍,不给他任何转圜的余地。事情刚起苗头的时候,就应该施以恩惠,不要追究,这才是上策。既然已经调查取证,并且按照法律程序行事,那梁王既然不服判决,就应该下诏廷尉挑选德高望重、通晓法理的官员,重新审理此案,查明真相,确定失误之处,然后责成下级官员改正,以此来彰显朝廷宽容宗室的仁德,为宗室洗刷耻辱,这才是处理宗族内部矛盾的正确方法。” 皇帝听了谷永的奏疏之后,便不再追究此事了。

过了几年,元延年间,梁王又因为公事跟属官以及睢阳丞发生矛盾,派奴仆把他们杀了,还杀了奴仆灭口。一共杀了三个人,伤了五个人,还亲自驱使二十多名官吏。梁王上书请求赦免,但皇帝没有批准。他还图谋篡位,犯了死罪。官府请求处死他,但皇帝不忍心,最后只削了他的五个县的爵位。

汉哀帝在位的时候,王立又犯了杀人案。皇帝派廷尉赏和太鸿胪由拿着皇帝的符节去审问他。到了之后,他们给丞相、御史大夫和中尉写信说:“王立违抗皇帝的命令,蛮横无理,接连犯下死罪,毒害官吏百姓。他以前多次蒙受皇恩,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也不思悔改,又犯下杀人罪行。幸好又得到皇恩,丞相长史和大鸿胪丞去审问他。王立装病抵赖,态度傲慢无礼,不肯认罪,和叛逆没什么区别。丞相和御史请求收缴王立的印信和玉佩,把他关进陈留监狱。皇上明知故问,再次派廷尉和太鸿胪一起审问他。现在王立要接受皇上的询问,恐怕他还会抵赖不认罪。《尚书》上说:‘一再劝告,如果还是不听从,我就收回我的命令。’丞相、御史大夫和中尉都以辅佐皇帝、匡正朝纲为职责,‘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和玉在箱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责任呢?’这封信到了之后,你们要明白地告诉王立这个道理。如果他胆敢继续欺骗,罪过会更重。丞相以下的官员,如果不能好好辅佐他,也要承担责任。”

王立吓得浑身发抖,摘下帽子回答说:“我从小就失去父母,孤弱地生活在深宫里,只和宦官和婢女在一起,渐渐沾染了小国的习俗,再加上我的资质愚笨,有些毛病改不掉。以前丞相和御史大夫也没有尽心尽力地用仁义来辅佐我,大臣们都喜欢苛刻,追究细微的过错。奸臣在他们中间挑拨离间,左右逢源,导致上下不和,互相猜忌。宫殿里,一点点的过错,都会被揭发出来。我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以警示天下,却多次蒙受圣恩,得到赦免。现在我承认自己杀害了中郎曹的将领,冬天时间紧迫,我贪生怕死,就装病假装昏倒,侥幸地拖延了一点时间。我现在如实回答,等待接受严厉的惩罚。” 当时冬天快结束了,到了春天就大赦天下,所以王立的案子就没有再追究了。

元始年间,王立被指控与平帝的外戚中山卫氏勾结,新都侯王莽奏请废除王立的王位,把他贬为庶民,流放到汉中。王立自杀身亡。二十七年,他的王国被取消。两年后,王莽向太皇太后上奏,请求立孝王玄孙的曾孙、沛郡的卒史音为梁王,侍奉孝王太后。后来王莽篡位,梁国也就灭亡了。

话说梁孝王啊,因为他孝顺父母,所以得到了肥沃富饶的土地做封地。但是,赶上了汉朝国力强盛,百姓富裕的太平盛世,所以他才能积累大量的财富,修建豪华的宫殿,置办精美的车马服饰。 不过,话说回来,他也有些僭越了。

赞曰:梁孝王虽以爱亲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殖其货财,广其宫室车服。然亦僭矣。

他太依赖父母的宠爱,不知收敛,结果招来了祸患,最终忧郁而死,真是令人惋惜啊! 这就像牛吃多了草,撑坏了肚子一样,自作自受啊!

怙亲亡厌,牛祸告罚,卒用忧死,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