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方进,字子威,是汝南上蔡人。他家境本来很贫寒,到了他父亲翟公这一代,因为好学,当上了郡里的文学官。翟方进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就独自学习,在太守府里当个小官,叫小史。但他做事比较慢,经常被上司责骂。翟方进很苦恼,就去请教汝南的蔡父,问自己适合做什么。蔡父很欣赏他的样子,说:“这小伙子有封侯的相貌,应该好好学习经学,努力成为读书人。”翟方进本来就讨厌当小史,听了蔡父的话,心里很高兴,就借口生病回家,跟后母辞行,想去长安学习经学。他母亲心疼他年纪小,就跟着他去了长安,还编草鞋给他补贴家用。翟方进在博士那里学习《春秋》,十几年后,经学造诣很高,学生也越来越多,很多儒生都称赞他。后来他通过考试当上了郎官。几年后,他又通过考试升了议郎。
那时候,有个有名的学者清河胡常,跟翟方进一起学习经学。胡常比翟方进先成名,名气比翟方进大,心里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在议论事情的时候总是故意贬低翟方进。翟方进知道这件事后,就等胡常讲课的时候,派自己的学生去问胡常一些深奥的问题,然后把胡常的回答记下来。这样做了很久,胡常发现翟方进是在暗中学习自己的学问,心里很不舒服。后来,胡常在士大夫中间谈论起翟方进,总是称赞他,两人最后成了朋友。
河平年间,翟方进升任博士。几年后,他又升任朔方刺史,做官不苛刻,处理政务很有效率,很有威望。他三次上奏朝廷,升任丞相司直。一次皇上到甘泉,翟方进随行,在路上,司隶校尉陈庆弹劾他,没收了他的车马。到了甘泉宫,在朝堂上,陈庆跟廷尉范延寿说话,陈庆说自己有奏章弹劾别人,并解释说:“我做事是为了赎罪,现在尚书拿着我的事情来,应该在这里解决。我以前当尚书的时候,曾经奏报过一些事情,后来忘记了,拖延了一个多月。”翟方进立刻弹劾陈庆说:“陈庆奉命考察大臣,所以做了尚书,应该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皇上亲理政事,没有时间处理这些琐碎的事情。陈庆犯了罪却没被处罚,没有丝毫恐惧之心,还预先为自己找借口开脱。他还到处宣扬尚书的事情,说自己办事慢或快,没有个准,损害了皇上的英明,不认真执行诏令,这些都是不敬的行为,我特此弹劾他!”结果陈庆被免职了。
会北地人浩商因为义渠长(义渠国的首领)给抓了,跑了。义渠长抓了他的母亲,把他们母子俩跟猪关在一起,关在都亭下面。浩商的兄弟们召集宾客,自称是司隶掾(司隶校尉属官)和长安县尉(长安县的县令),杀了义渠长的六个妻妾,然后也跑了。丞相和御史请求派掾史(官吏)和司隶校尉、各州刺史一起全力追捕他们,查明情况后上报。
司隶校尉涓勋上奏说:“《春秋》的道理是,地位低微的王室成员也要列在诸侯之上,这是尊崇王命的体现。我幸运地被委以重任,负责督察公卿以下的官员。现在丞相竟然要派掾史,用宰相属官来督察奉天子使命的大夫,这完全违背了尊卑有序的道理。丞相本来就不懂经书,借此机会树立威信,浩商犯的不过是一家人的祸事,而丞相却想借此专权,这危害国家,是不可容忍的大事。我希望陛下下令,对列侯、将军以下的官员,都依照国法处置。”大家觉得,丞相的属官不应该越权指挥司隶校尉。后来,浩商被抓住了,被处死了,他的家人被流放到合浦。
故事是这样的,司隶校尉的官位在司直之下,刚上任的时候,要拜见丞相和御史府,如果有朝会,就坐在二千石官员前面,和司直一起迎接丞相和御史。当时,方进刚上任,涓勋也刚被任命为司隶校尉,他不肯去拜见丞相和御史大夫,后来在朝会上见面,礼仪也很傲慢。方进暗中调查,发现涓勋私下里去拜访光禄勋辛庆忌,还遇到皇帝的舅舅成都侯商,下车站着等他过去,等他过去了才上车。于是方进上奏了这些情况,说:“我听说国家兴盛,是因为尊尊长敬长,等级尊卑的礼仪是王道的纲纪。《春秋》的道理是,尊崇上级官员叫做宰,天下没有不归顺他的。丞相拜见圣上,圣上要起立相迎,在车上也要给丞相让座。群臣都应该顺应圣上的教化,以此来治理四方。勋身为二千石官员,有幸被委以重任,却不遵守礼仪,轻慢丞相,怠慢上卿,而且行为失度,谄媚无常,外强中干,败坏国体,扰乱朝廷秩序,不应该再担任这个职位。我请求丞相免去他的官职。”
话说当时,太中大夫平当给事中上奏说:“方进担任司直的时候,自己不先以身作则约束下属,之前他亲属违反法令在驰道上骑马飞奔,司隶校尉庆平据实弹劾,方进不但不反省悔过,反而暗中怀恨在心,抓住庆平说话的漏洞,诬陷他犯了罪。后来丞相宣因为一件小事治罪一个无辜的人,请求派官吏督促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勋自己上奏朝廷陈述实情,现在方进又弹劾奏告勋。大家认为方进不以道德辅佐丞相,反而阿谀奉承权贵大臣,想方设法取得胜利树立威信,应该压制打击他这种行为。勋为人一向正直公正,奸邪之人都讨厌他,可以稍微宽容一下,让他完成他的功业。”皇上觉得方进的弹劾符合律法条文,不能因为逆反或欺诈就废除正法,于是就把勋贬官为昌陵令。方进在短短十年间就免去了两个司隶校尉的职务,朝廷因此都对他有所忌惮。丞相宣非常器重他,经常告诫属下官员说:“要小心谨慎地侍奉司直,翟君(指方进)将来一定会位居相位,用不了多久。”
那时候,正在昌陵修建陵墓,兴建陵邑,很多达官贵人的子弟和宾客都趁机贪污受贿谋取私利,方进的部下官员又重新调查,查获了巨额赃款,数额高达数千万。皇上认为任用公卿大臣,是想试试他们的治民能力,于是把方进调任为京兆尹,让他打击豪强,京师的人都害怕他。当时,胡常担任青州刺史,听说这件事后,给方进写信说:“我听说您执政非常严明,在京兆尹任上很有作为,但恐怕有些做法不太妥当。”方进心里明白他的意思,后来就稍微放松了一些威严。
他在官场上干了三年,永始二年升职了,当上了御史大夫。几个月后,正好赶上丞相薛宣因为广汉盗贼四起,再加上太皇太后去世时,三辅地区的官员们趁机捞钱,结果薛宣被免职,成了老百姓。方进也跟着倒霉,因为他当京兆尹的时候,处理丧事搞得老百姓很烦,所以也被降职了,当了执金吾。 这职位才干了二十多天呢,丞相的位子空出来了,很多大臣都推荐方进,皇上也看重他的能力,于是就提拔方进当了丞相,还封他为高陵侯,食邑一千户。
发达了之后,方进的后妈还活着呢,他特别孝顺,供养得非常好。后妈去世后,等过了三十六天才脱孝服重新上任,因为他觉得身为汉朝的丞相,不能违反国家的制度。他当丞相期间非常清廉,一点也不徇私枉法,地方官员的请求一概不理。他执法非常严格,弹劾了不少地方官和九卿,写奏章措辞严厉,批评得非常狠,得罪了不少人。 像陈咸、朱博、萧育、逢信、孙闳这些人,都是京城里的世家子弟,凭借才能和资历,当过地方官和列卿,在当时很有名气,可是方进是后来居上,十几年就当上了宰相,他严格执法,弹劾了陈咸等人,把他们都弄下去了。
一开始,陈咸官声最好,从元帝时期就开始担任卿史中丞,在朝廷上很有名气。成帝刚即位的时候,提拔他当部刺史,后来又历任楚国、北海、东郡太守。阳朔年间,京兆尹王章批评了一些大臣,同时推荐琅邪太守冯野王可以辅佐大将军王凤执政,还推荐东郡太守陈咸担任御史大夫。那时候,方进刚从博士升任刺史。后来方进当了京兆尹,陈咸从南阳太守升任少府,跟方进关系很好。在此之前,逢信已经从高官郡守升到京兆尹、太仆,最后当上了卫尉,官职都比方进高。等到御史大夫的职位空缺出来,这三个人都是有名的大臣,都在候选名单里,结果方进得到了这个职位。
碰巧丞相宣跟方进关系不好,皇上就让五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一起询问丞相和御史,陈咸就抓住机会斥责方进,想方设法找方进的毛病,方进心里很生气。当初,大将军王凤奏请任命陈汤为中郎,跟他一起办事。王凤死后,他的堂弟车骑将军王音接替王凤执政,也很器重陈汤。逢信和陈咸都跟陈汤关系好,陈汤经常在王凤和王音面前夸他们。过了很久,王音死了,王凤的弟弟成都侯王商又当了大司卫马将军,执政。王商一向讨厌陈汤,就揭发陈汤的罪过,交给有关部门调查,结果陈汤被免职,流放到敦煌。
这时候,方进刚当上丞相,陈咸心里害怕不安,就派一个小官杜子夏去探探方进的意思,顺便解释一下。杜子夏见了方进之后,猜到了方进的意思,不敢多说什么。没过多久,方进就向皇上弹劾陈咸和逢信:“他们邪恶奸诈,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贪得无厌。大家都知道陈汤奸诈狡猾,行为不轨,他们却和他亲近来往,送礼行贿,想得到推荐。后来陈咸当了少府,还经常给陈汤送礼。逢信和陈咸侥幸当上九卿,却不思报效朝廷,洁身自好,反而自知行为不正,却巴结邪恶的小人,想靠投机取巧,苟且偷生,丢尽脸面。孔子说:‘鄙陋的人能用来侍奉君主吗?!’说的就是逢信和陈咸!他们的罪行已经很明显了,不应该再担任官职,我请求免去他们的官职,以此警示天下。”皇上批准了。
大约两年后,朝廷下诏要举荐那些正直敢言的人才。红阳侯立推荐了咸,咸就上书陈述了自己的政见,然后被任命为光禄大夫给事中。 咸上任没多久,就又上奏弹劾自己说:“我以前做过九卿,因为贪污受贿被免职。我自己也清楚自己犯了罪,却依仗红阳侯立的权势,侥幸过关,有关部门谁也不敢上奏弹劾我。我蒙混过关,不顾廉耻,根本不配被举荐为正直之士,更不应该在朝廷做官。” 同时,他还弹劾红阳侯立举荐自己时没有说实话。 最后皇帝下令免去了咸的官职,但是没有追究红阳侯立的责任。
话说几年后,皇太后的外甥,当时担任侍中卫尉的定陵侯淳于长犯了罪。皇上念在皇太后的情面上,免了他的官职,没有追究他的罪责。
但是,有人上奏建议让淳于长回他的封地去。淳于长就花钱贿赂当时的丞相弘立,弘立就上书皇上,为淳于长求情说:“陛下既然因为皇太后的缘故而免了他的官职,实在不应该再追究了。” 后来,淳于长暗中犯下的罪行败露,被关进了监狱。
这时,有个叫方进的官员弹劾弘立,说:“弘立心怀奸邪,扰乱朝政,想要误导皇上,狡猾无耻,请求将他下狱!”皇上说:“红阳侯(指弘立)是我的舅舅,我不忍心治他的罪,就让他回封地去吧。”
方进又上奏,揭发弘立的同党,说道:“弘立一向品行不端,劣迹斑斑,人尽皆知。他结党营私,互相勾结,企图把持朝政,从中牟利。现在弘立被罢官遣回封地,和他关系密切的人,都不应该担任朝廷要职,最多只能做个郡守。比如后将军朱博、巨鹿太守孙闳、前光禄大夫陈咸,他们和弘立关系密切,是他的心腹,彼此之间有着同生共死的关系,互相勾结,誓死不分离;他们内心狠毒不仁,表面上却很有才能,超过常人,勇猛果敢,办事雷厉风行,所到之处都实行残酷暴虐的统治,用严酷的手段来立威,一点仁慈之心都没有。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为人,即使愚笨的人也都能看出来。孔子说:‘人不仁,则礼乐何为?’意思是说,不仁的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不仁而又有才能,那是国家的祸患啊!这三个人都心怀奸诈,是国家的祸患,他们之间又互相勾结,深得权贵奸臣的信任,这是国家的大患,作为大臣应该拼死也要铲除他们!古人季孙行父说过:‘看到对君主有利的人就爱护他,就像孝子侍奉父母一样;看到对君主不利的人就诛杀他,就像老鹰抓捕小鸟一样。’即使翅膀受伤,也要毫不犹豫地去做。我知道,对付这些权贵和他们的党羽确实不容易,一旦动手,就会招致众怒,善恶难辨。但我身为宰相,不敢不尽忠职守,请求免去朱博、孙闳、陈咸的官职,让他们回到原来的郡县,以打击奸邪之徒,消除他们的嚣张气焰。”皇上准奏了。陈咸被罢官后,又被贬回原籍,忧郁成疾而死。
方进这个人能力很强,又懂文法和官场事务,为人儒雅,又能严格执行法律,人们称他为“通明相”,皇帝很器重他,他上奏的事情,皇帝都很满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还经常向皇帝探寻旨意。一开始,定陵侯淳于长虽然是外戚,但因为有才能,被任命为九卿之一,刚上任不久,方进就和他交好,还向皇帝推荐他。后来淳于长犯了谋反的大罪被诛杀,所有和他关系密切的人都受到牵连被免职。皇帝因为方进是重臣,而且一向很器重他,所以为他隐瞒此事。方进心里很惭愧,就上书谢罪,请求退休。皇帝回信说:“定陵侯淳于长已经伏法了,你虽然和他交往,但古语不是说‘朝夕之间情况都会改变,君子也会随之改变’吗?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你应该专心致志,不要懈怠,注意保养身体。”方进于是重新上任,又上奏免去了淳于长关系密切的京兆尹孙宝、右扶风萧育以及其他刺史、二千石以上官员二十多人,可见他的权力之大。
方进虽然学习的是《谷梁传》,但他更喜欢《左氏传》和天文星历,他的《左氏传》知识是跟国师刘歆学的,天文星历则是跟长安令田终学的。他很器重李寻,把他提拔为议曹。方进当宰相九年,到了绥和二年春天,荧惑守心(天象),李寻上奏了一份奏章,说:“应对变化的权力,您自己心里清楚。过去多次上奏,天象显示变化,山川河流也出现异常,百姓流言四起,这些都是不祥之兆。这三种征兆都出现了,足以令人担忧。现在又出现了……(此处原文引用:提扬眉,矢贯中,狼奋角,弓且张,金历库,士逆度,辅湛没,火守舍),万岁之期将近,朝夕都要谨慎。您上面没有拯救天下的功绩,下面也没有推让贤才的行为,想要保住高位,只做个普通的臣子来保全自己,很难!责任越来越大,怎么能仅仅保住不被诛杀呢?府里三百多人,您要从中挑选,让他们尽忠,以避免灾祸。” “荧惑守心”这句不用翻译,其他诗词、对联也不用翻译,但要原文引用。
方进心里很忧愁,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好郎贲丽擅长看天象,他说丞相这个位置应该由方进来担任。皇上于是召见了方进。方进回来后,还没来得及处理政事,皇上就赐给他一封诏书,内容是这样的:“皇帝问丞相:你具备孔子的智慧,孟贲的勇气,我很高兴能和你同心同德,一起为国家效力,希望能够有所成就。然而你上任十年以来,灾害接踵而至,百姓挨饿受冻,加上疾病和溺水而死的人很多,边关防守空虚,国家防备松懈,盗贼成群结党。官吏和百姓互相残害,殴打杀害良民,每年审判的案件都比往年多。上书陈情的人堵满了道路,奸邪之徒互相勾结,互相包庇,大家都缺乏忠心,朝中官员互相猜忌,情况十分糟糕,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看你的治理,并没有想要辅助朕治理国家,让百姓富足安定的想法。最近虽然各地粮食收成还不错,但仍然有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逃离城镇的人还没能全部回来,朕日夜为此担忧。朕想,过去的方法和现在的方法是一样的,百官的费用都有定额。你却只听信下面人的话,说费用不够,就奏请增加赋税,对城镇、郊区和园田都加税,甚至连牲畜都加税,增加盐铁的税收,朝令夕改。朕因为不明事理,就都批准了,后来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妥,朕就下诏书责问你,你说要卖酒来增加收入。后来你又请求停止,还没过一个月,你又奏请允许卖酒。朕真的对你很奇怪,你为什么总是拿这种拖拖拉拉的办法来应付,缺乏忠心和决心,打算怎么辅助朕治理国家,领导百官?还想长期享受显赫的地位,这怎么可能呢!古语有云:‘地位高而不危险,才能长久保持尊贵。’朕想罢免你的官职,却又于心不忍。你应该好好想想,认真计划一下,堵住奸邪的源头,忧国忧民,为百姓谋福利,来辅助朕。朕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你也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努力工作,认真履行职责。” 皇上还赐给方进上等酒十石,一头牛,让他好好休息。
方进当天就自杀了。皇上把这件事隐瞒起来,派九卿送给他丞相、高陵侯的印绶,赐给他乘舆和珍贵的器物,少府负责丧葬事宜,柱子门槛都用素布包裹。天子亲自前去吊唁了好几次,所赐予的礼仪规格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位丞相。谥号为恭侯。他的长子方宣继承了他的爵位。
宣字少伯,这个人啊,不仅学问好,为人也很正直,妥妥的君子一枚。后来他当上了关都尉和南郡太守。
他有个儿子叫义,字文仲。因为老爸的关系,他一开始当了个小官,慢慢升迁,二十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南阳都尉。当时宛县县令刘立跟曲阳侯有婚约,而且刘立在当地名声很大,看不起义年轻。义去南阳视察工作,路过宛县的时候,丞相的史官住在驿站里。刘立带着酒菜去拜见丞相的史官,两人正喝着呢,义也到了。外边的官吏报告说都尉大人到了,刘立一听,吓得脸色都变了。一会儿义进来了,直接进去见史官,刘立赶紧溜了。义回来后,非常生气,找个借口把刘立叫来,说他贪污了十两黄金,还杀了无辜的人。然后就让部下夏恢等人把刘立抓起来,押送到邓县的监狱。夏恢觉得宛县是个大县,怕别人抢功,就建议义大人亲自押送刘立去邓县。义说:“要是想让都尉亲自押送,那还抓他干嘛?”结果,义带着刘立,大摇大摆地穿过宛县的集市,押送去邓县。路上,官员百姓谁也不敢动,义的威风震慑了整个南阳。
刘立家里人骑快马跑到武关,把这事告诉了曲阳侯,曲阳侯又告诉了成帝。成帝问了丞相,宣少伯就派人命令义把刘立放了。刘立被放了之后,手下人回来汇报情况。宣少伯说:“这小子还不知道怎么当官呢,估计以为进了监狱就死定了。”
后来,义因为这件事被免职了,后来又当了弘农太守,之后又升迁为河内太守、青州牧。他做官的地方,都因为他政绩突出而闻名,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之后又调任东郡太守。
过了几年,平帝死了,王莽摄政,义非常讨厌他,就对他的姐姐的儿子陈丰说:“新都侯篡夺了天子的位置,号令天下,故意选择宗室里年纪小的孩子当傀儡皇帝,假装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观望,肯定要取代汉朝,这苗头已经很明显了。现在宗室衰弱,外面也没有强大的诸侯国,天下人都俯首称臣,没有人能够抵抗国家危难。我很幸运的是宰相的儿子,现在守着这么大的一个郡,父子俩都受到了汉朝的厚恩,我应该为国家讨伐叛贼,安定社稷。我想起兵西进,诛杀不该摄政的人,拥立宗室子孙辅佐他登基。就算最后失败了,死在国事上,流芳百世,也对得起先帝了。我现在想这么做,你愿意帮我吗?”陈丰当时十八岁,又勇猛,就答应了。
话说,刘秀跟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还有刘信的弟弟武平侯刘璜,几个人密谋了一番。东郡王孙庆,那可是个有名的猛将,对兵法也懂得很精通,当时正在京城办事呢。刘秀就耍了个心眼儿,伪造了一封公文,说孙庆犯了重罪,要把他抓起来。然后,趁着九月考试那一天,刘秀把观令给杀了,立马把他的车马、兵士都收编了,又在郡里招募了一批勇敢的士兵,安排好将领。对了,这严乡侯刘信,是东平王刘云的儿子。刘云被杀后,刘信的哥哥刘开明继承了王位,后来去世了,没留下儿子,所以刘信的儿子刘匡复才当上了东平王。所以,刘秀起兵的时候,顺便把东平也拿下了,还立刘信当了皇帝。刘秀自己则自称大司马柱天大将军,让东平王的老师傅苏隆当丞相,中尉皋丹当御史大夫,然后就给各郡国发文,说王莽毒死了孝平皇帝,篡夺了皇位,现在皇帝已经立起来了,大家一起讨伐他吧!各郡国一听,都吓坏了。等刘秀到了山阳,手下兵马已经有十多万了。
王莽听说这事儿,吓得不轻,赶紧任命他那些亲信当大将:孙建当奋武将军,王邑当虎牙将军,王骏当强弩将军,王况当震威将军,刘宏当奋冲将军,王昌当中坚将军,窦兄当奋威将军,一共七个。这些人自己挑选关西人当校尉和军官,带着关东的精兵强将,火速赶去打刘秀。王莽还派武让当积弩将军,驻守函谷关;逯并当横野将军,驻守武关;刘歆当扬武将军,驻守宛城;甄邯当大将军,驻守霸上;王恽当车骑将军,驻守平乐馆;王晏当建威将军,驻守城北;赵恢当城门将军,这些人也都各自率兵严阵以待。
话说王莽抱着小皇帝,跟大臣们说:“以前成王年纪小,周公摄政,结果管叔、蔡叔伙同武庚造反,现在翟义也拉拢刘信闹事。古时候的大圣人都害怕这种事发生,更何况我王莽这种小人物呢!” 大臣们都拍马屁说:“要不是遇到这些事,您圣明的德行就显现不出来了!”
于是王莽就按照《周书》的样式写了一篇《大诰》,上面写着:
“二年十月甲子,摄皇帝说:这道告示告诉诸侯王、三公、列侯以及卿、大夫、元士们。最近老天爷降下灾祸,赵、傅、丁、董几个地方都出事了。唉,我这个小皇帝,才刚刚继承大统,还没来得及治理好国家,更别说能预知天命了!我心里老惦记着小皇帝,就像他掉进了深水里一样,我得想办法把他救出来,尽心尽力辅佐他,完成高祖皇帝的遗志,我哪敢跟前朝那些圣明君主相比啊!老天爷给了我宝龟,让我来摄政,太皇太后也用符节下诏,让我即位,就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
那个叛贼,原东郡太守翟义,竟然擅自起兵,还说‘西边有大难,西边的人也不安分’,他还拉拢严乡侯刘信,胆敢违抗祖宗的规矩,犯上作乱!老天爷给了我宝龟,这说明国家有灾难,百姓不安定,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汉朝啊!听说这事之后,宗室子弟有四百多人来支持我,百姓也献上九万人的兵力,我非常感激,决心要完成继承大统、建立功业的大业。我做了占卜,结果很吉利,所以我派大将去告诉郡守、诸侯、县令们:‘我占卜的结果很好,我们要出兵讨伐东郡严乡的叛贼!’
有些诸侯可能会说:‘这仗很难打,百姓也不安分啊!’ 但他们应该知道,这都是为了小皇帝,为了宗室,所以必须得征讨!我不能违背占卜的结果,作为辅政大臣,我心里很担忧,唉!翟义、刘信犯下的罪过,真的苦了老百姓啊!我承担了天降的灾难,替小皇帝解除了危机,我不能只顾自己啊!”
我给泉陵侯写信说:“成王年纪还小,周公摄政处理天下大事,六年后,在明堂召见诸侯,制定礼乐制度,统一度量衡,天下这才安定下来。太皇太后顺应天意,辅佐幼主,这是符合礼法的。现在太子是孝平皇帝的儿子,还小得像个襁褓里的婴儿,应该先让他好好做个儿子,学习为人子的道理,让皇太后好好尽尽慈母之情。等他长大成人,举行加冠礼之后,再让他继承皇位。”
哎!都是因为我这个小孩子的缘故,想想看赵、傅、丁、董那帮人造反,断了皇室的继承,篡改了宗法制度,让庶子当了皇帝,差点儿把汉朝给搞垮了,造成了三次大乱,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唉!这样的教训,我们难道不应该齐心协力,引以为戒吗?!我可不敢擅自违抗天命。上天保佑汉室安宁,兴旺我们的汉朝,我只有尽力去完成这个使命。现在上天要我为百姓做主,我更应该尽心竭力啊!
太皇太后,她老人家当初在元城沙鹿的右边,就显示出了阴精女主圣明祥瑞的迹象。这预示着她与皇帝一起治理天下,注定要兴盛我大汉王朝。后来还得到了西王母的回应,各种神灵的征兆都显现出来,保佑着我们皇家,安定着我们宗室,传承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延续着汉朝的功业。 她处理那些不遵循正统、不继承祖宗基业的人,从不因为是亲戚朋友就徇私枉法。可不是她不爱惜亲戚朋友啊,只是她更爱皇家!所以她广泛设立王侯,建立宗庙,来守护京城,安抚天下;广泛征召儒生,在朝廷上讲学,讨论典章制度的谬误,制定礼仪、音乐,统一度量衡,使风俗习惯统一;整顿天地间的秩序,隆重举行郊祀宗庙的祭祀,确定五畤和宗庙的祭祀制度,使一切典章制度都符合古制;建造灵台、明堂,设立辟雍和太学,尊崇中宗、高宗的称号。
以前咱们高宗皇帝崇尚德行,建立武功,成功地平定了西域,还得到了白虎威胜的祥瑞,天地交合,乾坤呈现出德行的祥瑞之兆。太皇太后执政期间,也有龟、龙、麟、凤等祥瑞出现,五德的吉兆都齐全了。河图洛书,远从昆仑山而来,出现在重野(地名)。古代的预言都应验了,现在我们都亲眼看到了。这都是上天为了保佑我们皇家,让我们成就伟大的功业啊!唉,上天保佑汉朝的威力真是太大了!你啊,就像泉陵侯以前说的那样,你没能亲眼目睹这一切,怎么能知道太皇太后如此勤劳呢!
老天爷让我成功了,我哪敢不尽力完成皇帝的计划呢?所以,我告诉各位诸侯王公、列侯、卿、大夫、元士们:老天爷保佑我,诚心诚意地辅佐朝廷,老天爷把百姓的安危托付给我,我哪敢不为祖宗的基业、百姓的安宁而奋斗到底呢?老天爷也只让我为百姓操劳,如果百姓有什么疾苦,我哪敢不继承祖宗留下的恩泽去帮助他们呢?我听说孝顺的儿子善于继承父亲的遗志,忠诚的大臣善于完成君主的嘱托。我想啊,就像父亲盖房子,儿子就继续往上盖;父亲耕种,儿子就继续播种收获一样。我哪敢不继承和发扬祖宗传下来的重任呢?如果祖宗当年像汤王、武王那样去征伐他们的儿子,百姓也会鼓励他们,不会去阻止。唉,真是这样啊!诸侯王公、列侯、卿、大夫、元士们,你们都要努力辅佐朝廷,让国家昌盛!宗室的优秀人才,百姓的模范,也要明白上天的旨意。“天辅诚辞,尔不得易定!”更何况现在上天已经决定让汉朝兴盛,只是遇到了翟义、刘信这两个大逆贼,想要攻打皇室,难道他们不明白天命不可违抗吗?我常常想着,上天一定会惩罚翟义、刘信这两个坏家伙,就像惩罚吝啬的庄稼汉一样,我哪敢不把我的田地耕种好呢?上天保佑祖宗,我也会尽力祈祷,哪敢不遵从呢?占卜的结果显示,国家疆土会更加稳固,更何况这次占卜的结果又特别吉利!所以,我下令你们东征,命令不会有差错,占卜的结果就是这样。
然后,我就派大夫桓谭他们去各地宣布要拥立孺子的决定。回来后,我封桓谭为明告里附城侯。
各路将领到了陈留,和翟义交战,打败了他,还斩杀了刘璜。我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诏书:
太皇太后去世后,国家经历了三次政权更迭,每次都能顺利延续,这份恩德和信任真是深重啊!孝平皇帝英年早逝,留下年幼的皇帝,于是诏令我临朝摄政。我接受了皇命,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抚养幼主,肩负着天下的期望,时刻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想到太皇太后一直致力于恢复儒家经典,整顿朝纲,汉朝的制度建设却一直未能完成,所以广招儒士,大力推行典章制度,完善各种设施,培养人才,造福天下。如今王道已经彰显,国家基础也已稳固,历经千年的废弛,百年的遗缺,终于在今天得以完成,道德修养几乎可以比肩尧舜,功绩伟业也堪比殷周。
现在翟义、刘信等人图谋反叛,散布谣言迷惑百姓,企图篡夺皇位,残害幼主,罪恶远胜管叔、蔡叔,凶狠程度甚至超过禽兽。刘信的父亲,前东平王刘云,不孝不忠,亲手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思王,还编造谎言说是巨鼠所为,后来刘云也因为谋反被诛杀。翟义的父亲,前丞相方进,阴险狡诈;他的哥哥翟宣,表面上和颜悦色,内心却嫉妒狠毒,在汝南杀害了数十人。
如今这两个罪恶累累的家族相互勾结,迷惑人心,是时候铲除他们了!这是上天要灭亡他们!翟义起兵后,上书说宇、信等人与东平王勾结谋反,逮捕他们,想以此震慑百姓,结果自己却首先暴露了反叛的大罪,互相抓捕,这就是他们灭亡的铁证!我已经下令斩杀了刘信的两个儿子谷乡侯章和德广侯鲔,翟义的母亲练氏、哥哥翟宣以及其他二十四个亲属,都被处以车裂之刑,暴尸长安城内四通八达的街道上。行刑的时候,围观的人群挤满了街道,天气晴朗,真是大快人心啊!
我命令大将军执行天罚,讨伐这些内乱的叛贼,效果显著,我很高兴。《司马法》不是说吗?“赏罚要及时”,是为了让百姓迅速看到行善的益处。现在我封车骑都尉孙贤等五十五人为列侯,具体的封邑数量另行下发。我已经派使者拿着黄金印信、赤色绶带、朱红色的车子,到军中直接授予他们官爵。
大赦天下后,官兵精锐部队终于攻破了翟义在圉城的防线,翟义和刘信丢下军队逃跑了。后来在固始附近抓到了翟义,把他五马分尸,尸体还被挂在城里示众,刘信却始终没找到。
一开始,三辅地区听说翟义起兵造反,从茂陵往西到沲县,足足二十三个县都爆发了盗贼起义。赵明、霍鸿之流自称将军,攻打焚烧官府,杀了右辅都尉和斄县县令,抢劫百姓,人数多达十多万,甚至连未央宫的前殿都着火了。王莽整天抱着孩子在宗庙里祈祷,又赶紧任命卫尉王级为虎贲将军,大鸿胪望乡侯阎迁为折冲将军,让他们和甄邯、王晏一起往西去讨伐赵明等人。正月里,虎牙将军王邑等从关东回来,立刻带兵往西进发。强弩将军王骏因为没啥功劳被免职了,扬武将军刘歆也回到了原来的官职。王莽又任命王邑的弟弟侍中王奇为扬武将军,城门将军赵恢为强弩将军,中郎将李棽为厌难将军,继续派他们带兵西征。到了二月,赵明等人被彻底消灭,各县也都平定了,军队凯旋而归。王莽就在白虎殿设宴款待将领们,大肆封赏。在此之前,益州的蛮夷和金城塞外的羌族也叛乱了,各地州郡都把他们打败了。王莽把这些战功都记下来,根据功劳大小,封了三百九十五个侯、伯、子、男,说是因为他们“皆以奋怒,东指西击,羌寇蛮盗,反虏逆贼,不得旋踵,应时殄灭,天下咸服”的功劳才被封赏的。王莽因此觉得自己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到了那年十二月,终于正式称帝了。
一开始,宛县县令刘立听说翟义起兵,就上书说自己愿意当军官,为国家讨伐叛贼,顺便报一下私仇。王莽很赏识他,提拔他做了陈留太守,还封他为明德侯。
一开始,我义兄宣公住在长安。事情还没发生之前,家里就出现了一些怪事。晚上总能听到哭声,但根本找不到哭声的来源。
有一天,宣公正在家里给学生们上课,教室里坐满了学生。突然,一条狗从外面跑进来,咬死了院子里几十只大雁。等大家反应过来,想去救那些大雁的时候,大雁已经被咬死了,全都断了头。那条狗咬完大雁后就跑出去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宣公非常生气,就对后母说:“东郡太守文仲这个人一向为人正直,现在家里接二连三地发生怪事,我担心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甚至会招来大祸。夫人,您还是回娘家去吧,离开宣家躲躲灾避避祸。”可是后母不肯离开,几个月后,果然家里出事了。
王莽把我们家的房子全部拆了,还把地挖成池塘。他把父亲和祖先在汝南的坟墓都挖开了,烧掉了棺材和遗体,灭了我们三族,连子孙后代都杀光了,最后把我们全扔到一个大坑里,用荆棘和五种毒物一起埋了。然后,王莽还下了一道诏书,原文是:“我听说古代打败不敬的敌人后,会把他们的尸体堆起来筑成武军,封土为冢,以此来警示后人。最近,反贼刘信、翟义在东边造反,山贼赵明、霍鸿在西边作乱,我们派兵去讨伐,都把他们消灭了。刘信、翟义最初在濮阳起兵,在无盐勾结叛逆,最后在圉地被消灭。赵明依仗槐里的环形堤坝,霍鸿依仗盩厔的芒竹,都被我们打得粉碎,一个都没剩下。现在,我们把这些反贼的尸体堆起来,在濮阳、无盐、圉、槐里、盩厔这五个地方,每个地方都堆成六丈见方、六尺高的武军,封土为冢,并在上面种上荆棘,立起高丈六尺的木碑,上面写着‘反贼尸体’几个字。各地的长官要每年秋天都去巡视,不能让这些土堆毁坏,以此来警示后人。”
一开始啊,汝南有个很大的鸿隙陂,郡里觉得水资源丰富挺好的。可是到了成帝的时候,关东好几条河水都涨了,鸿隙陂的水漫出来了,造成了很大的灾害。当时方进当丞相,他和御史大夫孔光一起派人去实地考察,觉得应该把陂里的水排掉,这样地就肥沃了,还能省下修堤坝的钱,也不用再担心水灾了,于是就上奏朝廷把陂给废了。后来翟氏家族被灭了,乡里的人开始怪罪方进,说他为了得到陂下肥沃的田地,才上奏把陂给废了的。王莽当政的时候,经常干旱,郡里的人就更加埋怨方进,还流传童谣说:“是谁毁了鸿隙陂?是翟子威!他让我们吃豆子饭和芋头汤!风水轮流转,鸿隙陂该恢复了!是谁说的?两只黄鹄!”
司徒掾班彪说:“丞相方进,年轻的时候带着年迈的母亲,漂泊到京城,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儒学大家,最后还当上了丞相,真是了不起啊!王莽造反的时候,那可是乘着天时地利人和啊,就算是有像彭越、孟贲、夏育那样的猛将,又能怎么样呢?方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怀着忠义之心,奋起反抗,结果导致家族被灭,真是令人悲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