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说:“天上的星象显现吉凶,圣人效法它;黄河里出现河图,洛水中出现洛书,圣人遵循它。”刘歆认为伏羲氏继承天帝的统治,接受了《河图》,然后根据它画出了八卦;大禹治水成功后,得到了《洛书》,并根据它制定了《洪范》。圣人们遵循这些道理,并且珍视它们的真实含义。

到了殷商时期,箕子担任了类似于老师和顾问的职位,负责保管这些典籍。周朝灭商后,把箕子接回周朝,武王很谦虚地向箕子请教。经书上记载:“在武王即位十三年的时候,他去拜访箕子,说道:‘唉,箕子啊!上天暗中庇佑百姓,协调他们的居住,我却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使社会秩序井然。’箕子回答说:‘我听说很久以前,鲧治理洪水失败,弄乱了五行,上天震怒,没有给他《洪范》九畴的治理方法,所以社会秩序混乱。鲧因此被处死,禹继位后,上天赐予禹《洪范》九畴,社会秩序才恢复正常。’”这段记载说的是武王向箕子询问《洛书》,箕子则解释了大禹得到《洛书》的经过。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羞用五事;第三是农用八政;第四是旪用五纪;第五是建用皇极;第六是艾用三德;第七是明用稽疑;第八是念用庶征;第九是乡用五福,畏用六极。”这六十五个字,都是《洛书》原文,是上天赐予大禹的九章治国方法的纲要。人们认为《河图》和《洛书》是经纬,八卦和九章是表里。以前殷商的统治衰败了,文王就演绎了《周易》;周朝的统治衰败了,孔子就撰写了《春秋》。这样,《乾》《坤》的阴阳之道,以及《洪范》中关于灾异征兆的记载,天人合一的道理就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汉朝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灭绝学术的局面。景帝、武帝时期,董仲舒研究《公羊春秋》,开始推崇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儒家学者的领袖。到了宣帝、元帝时期,刘向研究《谷梁春秋》,论述其中的吉凶祸福,并传播《洪范》的思想,跟董仲舒的观点有所不同。再到刘向的儿子刘歆研究《左传》,他对《春秋》的理解也已经偏差了;他所阐述的《五行传》更是与前人观点大相径庭。

所以,为了理清这些不同的观点,书中分别记载了董仲舒、刘向、刘歆以及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等人的学说和事迹,一直到王莽篡汉,前后十二代人的观点,都汇集在这本书里,用来解释《春秋》的含义。

经书上说:“首先是五行。五行: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水性向下流动,火性向上燃烧,木性弯曲伸展,金性变化革新,土性生长庄稼。”

经书注释说:“如果打猎不按时返回,饮食不遵循礼仪,出入没有节制,抢占百姓的农时,甚至还有奸诈的阴谋,那么就说明‘木不曲直’了。”

进一步解释说:“木,代表东方。在《易经》里,地上之木对应着《观》卦。在王室政事方面,威仪容貌也应该像《观》卦一样端正美好。所以,走路要符合佩玉的仪态,乘车要遵循和鸾的节制,打猎要遵守三驱的制度,饮食要符合祭祀的礼仪,出入要有明确的理由,让百姓按时务农,致力于劝导百姓耕桑,谋划着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就符合了‘木’的特性。

如果打猎游玩不按时回宫,饮食放纵不顾法度,随意征收徭役抢占民时,进行欺诈损害民财,那么就是‘木失其性’了。就像工匠制作车轮和箭矢,如果制作粗糙,就会造成很多损坏,这就好比‘木’发生了异常,这就是‘木不曲直’的意思。”

《春秋》记载成公十六年正月,下着雨,而且树上结了冰。刘歆解释说,这是因为上面阳气下不来,下面阴气上不去,所以才下雨,而且树木也因此结冰,阴冷的雾气让树枝无法伸展。

刘向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冰是阴气盛极,水流不畅的结果。树木代表少阳,象征着朝廷中的贵臣和卿大夫。如果这些人要遭受灾祸,阴气就会侵袭树木,导致树木提前变冷,所以才会在下雨的时候结冰。那一年,叔孙乔如外逃,公子偃被杀。有人说,当时晋国扣押了季孙行父,又扣押了鲁国国君,这是不同寻常的侮辱。也有人说,老人们把这种“树上结冰”的现象叫做“木介”,“介”就是铠甲的意思,象征着战争。那一年晋国与楚国发生了鄢陵之战,楚王眼睛受伤,最终战败。那段时间一直都在下雨。

书上说:“抛弃法律,排挤功臣,杀死太子,把妾室立为妻子,那么火就不会向上燃烧。” 这句话的意思是:火代表南方,象征着光明和辉煌。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南面而坐,光明正大,才能治理好国家。《尚书》上说:“懂得用人才是明智的,能够安排好官员的职务就更好了。”所以尧舜时期,能够举荐贤才,让他们在朝中辅佐,远离奸佞小人,把他们放逐到野外。孔子说:“那些暗中诽谤,表面上又装作没事的人,他们的谗言是行不通的,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贤人和奸佞能够区分开来,官员的职务安排有序,遵循旧有的章程,尊重功臣的功劳,区别对待嫡庶,这样的话,火就能保持它的特性,向上燃烧。

但是,如果不信奉正道,或者虚伪张扬,奸佞小人得势,邪恶战胜正义,那么火就会失去它的特性。从上到下,都是胡作非为,灾祸就会降临宗庙,烧毁宫殿,即使兴兵救火,也无济于事,这就是“火不炎上”的道理。

《春秋》记载,桓公十四年八月壬申这天,宫里的粮仓失火了。“八月壬申,御廪灾”。董仲舒觉得,这之前齐、宋、陈、蔡四个国家一起攻打鲁国,在龙门把鲁国打得稀里哗啦的。老百姓受伤的还没恢复过来,怨气还没消,结果国君和大臣们都懒散得很,朝廷里政事荒废,对外又不能好好守卫边境,根本没法保住祖宗基业,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所以老天爷降下灾祸烧了粮仓来警告他们。刘向的解释不一样,他说“御廪”是国君的妃嫔和八个妾室一起舂米的地方,这些米是用来祭祀祖宗的。当时国君的夫人行为不检点,心怀鬼胎,老天爷这是在警告说,这种女人根本不配侍奉祖宗。桓公没明白过来,还跟夫人一起去了齐国,结果夫人在齐桓公面前诬陷他,齐桓公就把桓公给杀了。刘歆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他认为“御廪”是国君亲自耕种的田地,用来供奉祭品的。粮仓失火,是桓公不遵守法度,荒废礼仪造成的。

《春秋》又记载,鲁国严公二十年夏天,齐国发生了大灾。“夏,齐大灾”。刘向认为,齐桓公好色,听信女人的话,把妾室立为正妻,正妻妾室换来换去,所以才导致了大灾。齐桓公也没吸取教训,死后,正妻妾室们为了争夺财产打得不可开交,尸体九个月都没下葬。《公羊传》说,这“大灾”指的是瘟疫。董仲舒认为,鲁国的夫人跟齐国人有染,齐国还有七个公主没嫁出去。国君是老百姓的父母,夫妻是生养万物的根本。根本出了问题,枝叶自然就衰败了,所以老天爷降下灾难。

《春秋》记载,鲁釐公二十年五月乙巳这天,西宫失火了。“五月乙巳,西宫灾”。《谷梁传》认为,“西宫”指的是愍公的宫殿,用谥号来称呼,显得有点疏远,所以叫它“西宫”。刘向认为,釐公把妾室的母亲立为正妻,让她进入宗庙祭祀,所以老天爷烧了西宫,警告说,把低贱的人立为尊贵,会危害宗庙的正统礼仪。董仲舒认为,釐公娶了楚国女子为妻,齐国又送来一个女子做陪嫁,逼着釐公把这个陪嫁女子立为正妻。西宫是小寝宫,是正妻住的地方。老天爷这是在说,妾室怎么能住在这里!这是要诛杀她的意思。因为是天灾,所以把火灾发生的地方说成是“西宫”,以示其严重性。《左传》认为,“西宫”指的是国君的宫殿,说“西”,说明还有“东”。东宫是太子住的地方。说“宫”,说明整个宫殿区域都着火了。

话说宣公十六年夏天,成周的宣榭失火了。这宣榭啊,是用来存放乐器的,名字里就带个“宣”字,挺讲究的。董仲舒和刘向都认为,这是因为十五年的时候,王札子杀了召伯和毛伯,天子却没法治他们。老天爷这是在警告呢,意思大概是:连自己的命令都执行不了,还搞什么礼乐,还把乐器供起来?《左氏经》里也说了:“成周宣榭起火,是人放的火。人放的火叫火灾,天降的火叫天灾。”这宣榭啊,还是个举行军事演习的地方。

成公三年二月初一,新宫失火了。《谷梁传》说是宣公的宫殿,没提谥号,这是表示尊重。刘向觉得,这是因为当时鲁国三桓家族的后代开始把持朝政,宣公想收拾他们,但又怕搞不定,就派大夫公孙归父去晋国求援。结果公孙归父还没回来,宣公就死了。这三桓家族就趁机在成公面前诬陷公孙归父。成公他爹刚死,还没下葬呢,就听信谗言,把父亲的旧臣赶走了,逼得人家逃到齐国去了。所以老天爷就烧了宣公的宫殿,这是在警告他,别不听他爹的话啊!也有人说,这是因为三桓家族亲近成公,却丢了礼法,就像宣公当年杀了自己的儿子赤,立了另一个儿子一样。他们不守礼法却亲近成公,所以老天爷烧了庙宇,想警告成公,该把三桓家族处理掉了。董仲舒则认为,成公守丧期间没有哀痛之心,还老是打仗,所以老天爷烧了他爹的庙,这是在警告他,他不孝顺,不能好好侍奉祖庙。还有人说,宣公杀了君主才当上国君,不应该把他列入祖先的行列。

公元前709年春天,宋国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刘向认为,这场灾祸的根本原因是宋公听信了谗言,赶走了大臣华弱,导致华弱逃到了鲁国。 《左氏传》里记载,宋国发生火灾的时候,乐喜担任司城,他提前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人们在火势蔓延之前拆除小房子,加固大房子,准备好各种工具,比如畚箕、水桶、绳索、陶罐,储备好水,堆积泥土,修缮城防,标明逃生路线,并预先安排好人员。郊外的百姓都被安排到远离火灾的地方避难。他还命令各级官员各司其职,认真负责。

晋侯听说这件事后,问士弱:“宋国发生火灾,这说明上天有道,你说这是为什么?”士弱回答说:“古代的火官,有的祭祀心宿,有的祭祀鹑火,以此来掌握火的使用。所以鹑火对应着嘴,心宿对应着心。传说中的陶唐氏的火官阏伯,居住在商丘,祭祀大火,并以此来掌握时间。相土继承了他的职务,所以商朝也重视大火。商人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他们国家的祸患往往始于火灾,所以他们明白上天有道。”晋侯问:“这能肯定吗?”士弱回答说:“这取决于国家的治乱。如果国家混乱,天灾的征兆就难以预料了。” 解释一下,古代的火官就是掌管祭祀火星和火政的官员。春天傍晚,心宿星出现在东方,而鹑火、七星、鸟首星正在南方,这时就可以用火;秋天这些星星落下去,就停止用火,这样才能顺应天时,避免灾害。帝喾时期有祝融,尧帝时期有阏伯,百姓都仰赖他们的功德,死后都被尊为火神,与火星一起祭祀,所以说“有的祭祀心宿,有的祭祀鹑火”。相土是商朝祖先契的曾孙,继承阏伯的职务,掌管火星。宋国是商朝的后裔,世世代代都掌握着占卜火灾的方法,所以他们能提前预知火灾。贤明的君主能够根据变化,修明政道来避免灾祸;而昏庸的君主,因为看不到天象,上天也不会预先示警,所以不能肯定地说一定会发生灾祸。

公元前679年五月甲午日,宋国又一次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宋国的伯姬在宋国住了五年后,宋恭公去世,伯姬守节三十多年,又忧虑国家祸患,阴气积聚,最终导致了火灾。刘向则认为,这是因为宋公听信谗言杀害了太子座,受到了“火不炎上”的惩罚。

公元前534年,六月丙戌这天,郑国发生了大火灾。

话说那年春天三月,郑国人就开始铸造刑具,上面刻着各种法律条文。有个叫士文伯的人就说了:“哎,这火灾啊,会不会跟郑国这次铸造刑具有关呢?火灾还没发生,就大张旗鼓地用火来铸造刑具,这分明是跟火抢风头嘛!用火来铸造刑具,这不就是跟火相似的行为吗?要是不跟火抢风头,干嘛要用火呢?”

他解释说:火星一般出现在周历的五月,可郑国却在三月份就用火铸造大鼎,刻上刑法条文,想以此来约束老百姓,这简直就是跟火星抢风头啊!所以火星一出现,就和五行中的火争辉,最终酿成火灾,这完全是自作自受!而且他们还放弃了对法律条文的占卜,没有提前预知到灾难。

这事儿没记载在正史里,郑国也没提前告诉鲁国。

公元前5世纪,陈国发生大火,这事儿啊,说法可多了。董仲舒觉得,陈国灭亡是因为陈灵公被杀,楚国假装要替陈国讨伐叛贼,结果陈国开门迎接,反而被楚国给灭了。陈国臣民心里憋屈啊,怨气冲天,所以才导致了这场大火。

刘向的看法不一样,他认为陈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陈侯的弟弟杀了太子偃师,这些都是陈国内部的事儿,跟宫殿着火没啥直接关系,所以他觉得没必要多说。公元前5世纪,楚国在十月壬午这天灭了陈国,《春秋》不记录蛮夷灭掉中原国家的事儿,所以就只记载了陈国发生大火。 《左传》里记载这事儿叫“陈灾”,还说郑国有个叫裨灶的占卜师预测说:“五年后,陈国将会复国,复国五十二年后才会彻底灭亡。”子产问他原因,裨灶解释说:“陈国属水,火是水的妃子,而楚国是火的象征。现在陈国发生火灾,这预示着楚国要灭陈,然后重新建立陈国。妃子以五为数,所以说五年。五年后正好是鹑火星出现的时候,陈国最终才会灭亡,楚国占领它,这是天意啊!”

这占卜师还解释说,颛顼是水神,陈国是他的后代。当时是星纪星宿当值,五年后是大梁星宿当值,大梁星就是昴宿,金是水的本源,陈国得到水的本源就会兴盛,所以说“五年陈将复封”。楚国的祖先主管火,所以说“楚所相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这五行都跟数字五有关,阴阳交替,所以说“妃以五成”。水的数是六,火的数是七,木的数是八,金的数是九,土的数是十。所以水以天一为火二的牡,木以天三为土十的牡,土以天五为水六的牡,火以天七为金四的牡,金以天九为木八的牡。阳数是牡,阴数是妃。所以说“水,火之牡也;火,水妃也”。这在《易经》里,“坎”卦代表水,是中男;“离”卦代表火,是中女,这说法就是从这来的。从大梁星宿当值算起,四年后是鹑火星当值,四年一个周期,四十八年,一共五个周期,五十二年后陈国最终灭亡。火盛水衰,所以说“天之道也”。最后,公元前479年七月己卯这天,楚国灭了陈国。

昭王十八年五月壬午那天,宋、卫、陈、郑四国同时发生灾害。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王室将要发生动乱,天下无人能够拯救,所以灾难降临到这四个国家,预示着四方将要灭亡。他还说,宋、卫、陈、郑的国君都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和周王室一样荒淫无道。阳气失调就会发生火灾,所以这四国才会在同一天发生灾害。刘向则认为,宋、陈是王室的后代,卫、郑与周朝同宗。当时周景王年老,太子刘、单都依附王子猛,尹氏、召伯、毛伯则依附王子晁。而王子晁是楚国人。宋、卫、陈、郑这四个国家也都依附楚国,没有尊崇周王室的意思。三年后,景王去世,王室大乱,所以上天降下灾难惩罚这四国。上天的警告就像在说:不救周室,反而依附楚国,废黜太子,立不正统的君主,危害王室,这些罪过都是一样的。

定公二年五月,鲁国的雉门和两观发生火灾。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因为鲁国过度奢靡僭越造成的。在此之前,季氏驱逐了昭公,昭公死于国外。定公继位后,既不能诛杀季氏,反而听信季氏的邪说,沉迷于女色,还排斥了孔子。上天的警告就像在说:要摒弃那些高高在上、奢靡僭越的人。另外,宫门的火灾也象征着号令的来源出了问题。现在抛弃了圣人,却纵容罪人,还有什么号令可以发出呢?京房在《易传》中说:“君不思道,厥妖火烧宫”。

哀公三年五月辛卯,鲁国的桓宫和釐宫发生火灾。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两座宫殿不应该建造,是违背礼制的。哀公因为季氏的原因,也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在陈国听到鲁国发生火灾,说:“大概是桓宫和釐宫吧!”他认为,桓宫是季氏的祖先所建,釐宫则是为了让季氏世袭卿位而建的。

哀公四年六月辛丑,鲁国的毫社发生火灾。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因为毫社是亡国的象征,以此来警示鲁国。上天的警告就像在说:国家将要危亡,却不用任何警示。春秋时期,鲁国在定公、哀公时期屡次发生火灾,这是因为不用圣人,却纵容骄横的臣子,将导致国家灭亡,这难道还不明白吗?也可以说,上天派孔子来到世间,并不是为了定公和哀公,正是因为他们失礼不明,所以才发生火灾,这是自然现象。

公元前187年五月丙申日,赵国发生大火灾。刘向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吕氏家族的女子是赵王的王后,她心生嫉妒,到处散布谣言陷害赵王。赵王没有意识到危险,最终被幽禁杀害了。

公元前193年十月乙亥日,未央宫的凌室失火;丙子日,织室也失火了。刘向认为,这是因为前一年吕太后杀害了赵王如意,还残忍地杀害了他的母亲戚夫人。同一年十月壬寅日,太后立了皇帝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为皇后。就在乙亥日凌室失火,第二天丙子日织室又失火了。凌室是用来储备饮食的,织室是用来存放宗庙祭祀用的衣物的,这跟《春秋》里说的“御廪”(皇家粮仓)是一个意思。这简直就是上天的警告啊,意思是说皇后没有尽到侍奉宗庙的责任,将要断绝祭祀。后来,皇后没有生下儿子,后宫的美人却生了儿子,太后让皇后给这个孩子取名,然后就杀了孩子的母亲。惠帝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但是引起了很多不满的声音,太后就废掉了这个皇帝,又立吕氏家族的子弘为少帝。多亏大臣们一起诛杀了吕氏家族的人,才立了文帝,惠后也被幽禁废黜了。

公元前178年六月癸酉日,未央宫东阙罘思失火。刘向认为,东阙是诸侯朝见皇帝的门,罘思在门外,象征着诸侯。汉朝建立后,大封诸侯王,他们的封地连绵几十座城池。文帝即位后,贾谊等人认为这违背了古代的制度,将来一定会发生叛乱。在此之前,济北王和淮南王都曾图谋叛乱,后来吴、楚七国果然举兵叛乱,最终被镇压。

公元前150年八月己酉日,未央宫东阙又失火了。在此之前,栗太子被废为临江王,因为罪名被押送到中尉府,最后自杀身亡。丞相条侯周亚夫因为跟皇帝意见不合,称病辞职,两年后被下狱处死。

汉武帝建元六年六月丁酉,辽东的高庙失火了。四月壬子,高园的便殿也着火了。董仲舒就说:“《春秋》的道理是举过去的事来阐明现在,所以天下发生的任何事,都可以参照《春秋》里记载的类似事件来理解,仔细推敲就能明白其中的深意,联系上下文就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天地的变化,国家大事,都清清楚楚地显现在其中,没有什么不明白的。

看看《春秋》里记载的鲁定公、哀公时期,季氏的恶行已经很严重了,而孔子的圣明却正值鼎盛。凭借着孔子的圣明,要铲除季氏的恶行,虽然季孙氏势力强大,鲁国国君势力薄弱,但这件事还是可以成功的。所以,鲁定公二年五月,两观失火了。两观是僭越礼制的建筑,天降灾祸,就像是在说:僭越礼制的臣子应该被罢免。先显现罪行的征兆,然后再宣布可以罢免,这就是天意。定公却没意识到这一点。

到了哀公三年五月,桓宫、釐宫失火了。这两个宫殿性质相同,所做的事也一样,就像是在说烧掉这些尊贵的建筑,以去除不义。哀公还是没有明白,所以四年六月,毫社又失火了。两观、桓宫、釐宫、毫社,这四个地方都不应该存在,上天都把这些不应该存在的地方烧掉,以此警示鲁国,希望鲁国去除乱臣贼子,任用贤圣之臣。季氏的邪恶统治已经很久了,之前上天没有降下灾祸,是因为鲁国没有贤明的臣子,即使想要罢免季孙氏,也没有那个实力,昭公时期就是这样。到了定公、哀公时期,才出现这种情况,时机成熟了。时机不到,上天就不会降灾,这是天道的规律。

现在高庙不应该建在辽东,高园便殿不应该建在陵墓旁边,从礼制上说也不应该存在,这和鲁国发生的火灾是一样的情况。这些建筑不应该存在已经很久了,直到陛下执政时期才发生火灾,大概是因为时机成熟了。过去秦国承受着周朝灭亡后的弊端,却没有办法改变;汉朝承受着秦朝灭亡后的弊端,也没有办法改变。继承了两个朝代的弊端,承受着它们的恶劣影响,治理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还有很多兄弟亲戚、骨肉之间的牵连,骄奢淫逸,为非作歹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谓的‘重难之时’啊。陛下正处于大弊之后,又遭遇重难之时,实在令人担忧。

所以,天降灾祸就像是在告诉陛下:‘当今的世道,虽然弊端重重,困难重重,但只有实行太平盛世的至公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对那些在诸侯中犯下严重罪行的亲戚贵属,要毫不犹豫地处死他们,就像我烧毁辽东高庙一样;对那些在朝廷中位高权重却行为不正的近臣,要毫不犹豫地处死他们,就像我烧毁高园便殿一样。’在外而行为不正的人,即使地位尊贵如高庙,也会被烧毁,更何况是诸侯呢!在内而行为不正的人,即使地位尊贵如高园便殿,也会被烧毁,更何况是大臣呢!这就是天意。罪行在外,天灾就降在外;罪行在内,天灾就降在内;罪行严重,灾祸就大;罪行轻微,灾祸就小,这是顺应天意的道理。”

话说淮南王刘安进京朝见皇上,一开始就和皇上的舅舅、太尉武安侯田蚡对着干,言语不和。后来,胶西王、赵敬肃王、常山宪王这些人,也都多次犯法,有的甚至灭人家满门,还用毒药害死了不少二千石级别的官员。更严重的是,淮南王和衡山王竟然密谋造反!胶东王和江都王都知道他们的计划,暗地里准备兵器弩箭,打算响应他们。一直到元朔六年,这起谋反事件才被揭露,参与者都被处死了。可惜的是,这时候田蚡已经死了,皇上没法治他的罪。皇上想起董仲舒以前说过的话,就让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拿着斧钺去审理淮南王的案子,让他按照《春秋》的义理来独立判断,不用事事请示。吕步舒回来汇报后,皇上对他的处理结果都表示认可。

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这天,未央宫的柏梁台失火了。在此之前,曾刮过一阵大风,把柏梁台的屋顶都掀掉了。夏侯始昌早就在之前预言过会有这场灾祸。后来又发生了江充用巫蛊之术陷害太子刘据的事情。

话说汉昭帝征和二年春天,涿郡的铁官在冶炼铁的时候,铁水居然都飞上天去了!这肯定是有什么妖魔鬼怪作祟导致的。

三月的时候,涿郡太守刘屈釐升任丞相。没过多久,就闹起了巫蛊之祸,皇帝的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还有丞相公孙贺、他的儿子太仆敬声,以及平阳侯曹宗等等一大批人都被抓进监狱,最后都死了。到了七月,皇帝派使者江充去太子宫里搜查巫蛊,太子和他的母亲皇后商量着,觉得这事儿没法解释清楚,干脆就杀了江充,然后举兵跟丞相刘屈釐打了起来。这一仗打得惨烈,死了好几万人,太子打败了,跑到湖边自杀了。第二年,刘屈釐也被牵连,因为被指控诅咒皇帝,最后被砍了头,他老婆也被枭首示众。

汉成帝河平二年正月,沛县的铁官铸铁,铁水怎么也倒不出来,还发出隆隆的响声,就像打雷又像打鼓一样,吓得工人们都跑了。等声音停了,再去看,发现地都陷下去了好几尺,熔炉裂成了十块,其中一个熔炉里的铁水像流星一样飞散到空中,这景象跟征和二年涿郡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那年夏天,皇帝的五个舅舅都被封为列侯,号称“五侯”。皇帝的舅舅王凤更是权倾朝野,当上了大司马和大将军,掌握了朝政大权。两年后,丞相王商跟王凤闹翻了,王凤就诬陷王商,把他罢官,王商最后自杀了。第二年,京兆尹王章为王商鸣不平,说王凤专权跋扈,结果王凤又反过来诬陷王章犯了谋反的大罪,把他抓进监狱,最后王章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都被发配到合浦。后来,许皇后因为巫蛊事件被废黜,赵飞燕当上了皇后,她妹妹当上了昭仪,她们还害死了皇子,导致成帝没有子嗣。最后,皇后和昭仪都被处死了。有人说,铁飞上天,这是金不从革的征兆啊!

汉昭帝元凤元年,燕城的南门失火了。刘向认为这是因为燕王用了奸臣,跟汉朝勾结,图谋不轨,想要造反。南门是燕国通往汉朝的道路,天意警告燕王,奸臣来往,在汉朝搞阴谋诡计,这是灭亡之路啊!燕王不听劝告,最后也因此而获罪。

话说元凤四年五月丁丑这天,孝文庙的正殿着火了。刘向觉得,这孝文帝可是太宗皇帝的祖先,这庙里起火,跟当年成周宣王时期的宫殿失火一样,都是不祥之兆啊。在此之前,皇后她爹上官安(车骑将军)和上官安他爹上官桀(左将军)密谋造反,结果被大将军霍光给剿灭了。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当时年纪小,啥也不懂,所以还能继续当皇后。霍光想让皇后生个孩子,就借着皇帝生病需要治疗的名义,下令后宫嫔妃都不能侍寝,只有皇后可以。皇后六岁就当上了皇后,等她十三岁的时候,昭帝就驾崩了,皇室后继无人啊!霍光把持朝政,这架势跟周公辅佐成王似的。这一年正月,皇帝刚刚成年,开始学习《诗经》和《尚书》,展现出聪慧过人的天资。可是霍光却没有周公那样的德行,他执政九年,时间比周公还长,皇帝成年了也不还政于帝,这简直是国家的祸害啊!所以说,正月皇帝成年,五月就庙宇失火,这都是天意啊!古时候的庙宇都在城里,而孝文庙却建在城外,这老天爷好像在警告:远离那些位高权重却不正派的人!

宣帝甘露元年四月丙申,中山太上皇的庙也着火了。甲辰日,孝文庙又着火了。到了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帝的白鹤馆也着火了。刘向认为,这之前前将军萧望之和光禄大夫张堪辅佐朝政,却被奸臣石显、许章等人陷害,萧望之自杀,张堪被罢免。第二年,白鹤馆就起火了。这白鹤馆可是个五里长的跑马场,根本就不应该建在皇陵附近啊!老天爷这是在警告:远离那些位高权重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要陷害忠良的人!后来,许章因为在皇家马场纵马飞驰而被免官。

永光四年六月甲戌,那一天,孝宣帝的杜陵园东阙南方发生了火灾。刘向分析说,这之前皇上又重新启用周堪担任光禄勋,周堪的学生张猛也当上了太中大夫,结果石显他们又开始诬陷诋毁周堪,导致周堪和张猛都被外放了。这一年,皇上又把周堪召回来当尚书,张猛当给事中,可石显他们还是想方设法要害他们。这杜陵园比不上朝廷,园中的阙楼位于司马门内,这就像宫廷内臣石显一样。孝宣帝,那是至亲至贵;阙楼,是发布政令的地方。上天好像在警告说:要是抛弃了法令,让内臣亲近皇上又权势熏天,那国家就一定会遭殃。后来周堪好不容易才得到机会觐见皇上,结果事情都得经过石显的嘴才能决定,周堪因为生病说不出话来。石显就诬告张猛,张猛最后在公车自杀身亡了。等到成帝即位,石显才终于伏法受罪。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乙丑,皇考庙也失火了。一开始,宣帝是先当了昭帝的皇太后,然后才立的父庙,这在礼法上是不合适的。当时,大将军王凤专权跋扈,比田蚡还要厉害,简直要祸害国家了,所以上天就在元旦这天显出这种征兆。后来王氏家族势力越来越大,五位将军轮流掌握大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鸿嘉三年八月乙卯,孝景帝的庙宇北阙失火了。十一月甲寅,许皇后被废了。

永始元年正月癸丑,大官凌室失火了。戊午日,戾后的园子南阙也失火了。当时,赵飞燕很受宠幸,许皇后刚被废掉,皇上就要立赵飞燕为后,所以上天就在凌室显现了这种征兆,这跟惠帝四年的情况一样。戾后,原本是卫太子的小妾,后来因为巫蛊之祸被牵连,宣帝登基后追封了她尊号,这在礼法上也不合适。而且戾后出身卑微,这和赵飞燕的情况也一样。上天好像在警告说:出身卑微、品德败坏的人不能奉祀宗庙,否则就会断绝祭祀,招致凶恶的祸患。到了六月丙寅,赵皇后终于被立为皇后,但她和姐姐骄横嫉妒,残害皇子,最后都受到了惩罚。

永始四年四月癸未那一天,长乐宫的临华殿和未央宫的东司马门都着火了。六月甲午,孝文皇帝霸陵园的东阙南方也失火了。长乐宫啊,是成帝他妈王太后住的地方;未央宫,是皇帝住的地方;霸陵,是太宗皇帝的盛德园。那时候,太后她三个弟弟一个接一个地掌握大权,全家都当了官,把朝廷塞得满满当当的,两宫的亲戚们都快把国家给祸害了,所以老天爷就显出这些异象来了。第二年,成都侯商死了,他弟弟曲阳侯根接替他当了大司马,继续把持朝政。又过了四年,根请求退休,推荐他侄子新都侯莽接替他的位置,结果呢,汉朝就完蛋了。

哀帝建平三年正月癸卯,桂宫的鸿宁殿着火了,那是哀帝他奶奶傅太后住的地方。当时,傅太后想跟成帝他妈一样尊贵,享受同样的称号,大臣孔光、师丹他们当政,觉得这事儿不行,于是傅太后被免去了官爵,最后还是称上了尊号。三年后,哀帝死了,傅家也被灭族了。

平帝元始五年七月己亥,高祖皇帝的原庙殿门全烧毁了。高祖皇帝的庙在长安城里,后来因为叔孙通批评它的复道,所以又重新在渭水北边修建了原庙,但这已经不是正宗的了。那时候,平帝还小,成帝他妈王太后临朝听政,她又重用王莽,王莽正打算篡权灭汉,连高祖的宗庙都给烧了,所以老天爷又显出异象来了。那年冬天,平帝死了。第二年,王莽摄政,然后就篡了国,最后也被灭族了。

古人说:“宫室修建得太过奢华,台榭装饰得过于精美,后宫淫乱,亲戚之间勾结作乱,不尊重父母兄长,那庄稼就收成不好。”

这么说吧,土,是中央,是生养万物的根本。对于帝王来说,这指的是内政。宫室、夫妻、亲属,这些都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古代天子诸侯,宫殿庙宇的大小高低都有规定,后妃、妾侍的人数多少,进退都有规矩,九族之间的亲疏远近,长幼尊卑都有秩序。孔子说:“礼,与其奢华,不如俭朴。”所以大禹的宫室简朴,文王只娶了几个妻子,这就是圣人用来教化百姓的榜样。这样,土就能保持它的本性了。要是奢靡淫乱,骄奢傲慢,那土就失其本性了。就会发生水旱灾害,庄稼收成不好,这就是“稼穑不成”。

严公在位第二十八年冬天,庄稼颗粒无收,闹了大饥荒。董仲舒觉得,这是因为国君的夫人哀姜行为不检点,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才导致了大水灾。刘向则认为,史书上记载水旱灾害,但这里却只写“大亡麦禾”,说明是因为土地缺乏养分,庄稼无法生长。当时,夫人哀姜跟两个叔父私通,宫内宫外乱成一团,又赶上严重的饥荒,一年之内三次修建高台,所以庄稼才会歉收,这修建台榭的行为,也是对夫人淫乱的惩罚。哀姜到死都没悔改,结果祸及子孙两代,都是因为她奢侈淫乱造成的。

书上说:“如果喜欢打仗,轻视百姓,修建华丽的城池,侵犯邻国边境,那么金子就不会听从号令(金不从革)。” 这句话的意思是:金子,代表西方,万物成熟之后,杀伐之气才开始出现。所以,立秋时鹰隼开始捕猎,秋分时微霜降临。在国家大事上,出兵打仗,拿着指挥棒和斧钺,向士兵宣誓,展现威武之势,是为了征讨叛乱,平息暴动。《诗经》里说:“虔诚地拿着斧钺,像熊熊烈火一样威猛。” 又说:“收起兵器,装好弓箭。” 行动要符合情理,用言语去安抚百姓,让他们不怕死,这样金子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如果贪婪残暴,只图逞威一时,不顾百姓死活,那金子就会失去它的效用。因为工匠冶炼金铁,金铁有时会凝固变硬,无法成型,甚至还会出现怪异现象,这就是金不从革。

《左传》里记载,昭公八年春天,石头会说话了。晋平公问师旷这是什么原因,师旷回答说:“石头本身不会说话,可能是神灵附在了上面。如果做事不按时节,百姓怨声载道,就会有非言语之物发出声音。现在宫室修建得过于奢华,百姓劳力都被耗尽了,怨气和怒气一起爆发,没有人相信这是正常的现象,所以石头说话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时晋侯正要建造虒祁宫。叔向说:“君子的言论,是真实可信,并且有迹可循的。”刘歆认为金石同类,所以石头说话也是金不从革,失去了它的本性。刘向则认为石头以白色为主,属吉祥之兆。

话说汉成帝鸿嘉三年五月乙亥这天,天水冀南山上,一块大石头“隆隆”地响了,声音跟打雷似的,过了一会儿就停了。这声音啊,方圆二百四十里都能听见,就连野鸡都跟着叫唤起来。这块石头,长一丈三尺,宽厚差不多,卡在山崖边上,离地面有二百多丈高,老百姓都管它叫“石鼓”。

这“石鼓”一响,就预示着要出兵乱。果不其然,这一年,广汉有个叫钳子的,伙同几个犯人,比如郑躬啥的,偷了官府的兵器,抢劫百姓,还穿上了绣花衣服,自称“山君”,拉起了一大帮人。到了第二年冬天,这伙人终于被剿灭了,主动投降的就有三千多人。

过了四年,尉氏的樊并等人又谋反了,他们杀了陈留太守严普,自称将军,还跟山阳的一些亡命之徒,比如苏令之流,纠集了几百人,偷了官府的兵器,在好几个郡县流窜作乱,足足折腾了一年多才被平定。

那时候正赶上修建昌陵,动用了好几万人,还从各地调来了五千多户人家,专门为昌陵服务。结果修了五年也没修好,最后只能放弃,那些被迁来的人家也都回去了。“石鼓”鸣响,跟晋国以前石头会说话的传说一样,都应验了师旷说的“民力雕尽”,“轻百姓”的预言。虒祁离宫离绛都四十里,昌陵也在郊外,都跟城郭抢地盘。城郭属金,宫室属土,这阴阳五行,讲究可多着呢!

古人说得好:“简化宗庙祭祀,不祈祷祭拜,废除祭祀活动,违背天时,那地里的庄稼可就长不好啦!”

话说啊,水啊,北方之物,最终能包容万物。这跟人道也类似,人死了之后,身体入土,精神却可以超脱。圣人会建宗庙来收纳亡灵的魂气,春秋祭祀,以尽孝道。帝王即位,一定要举行郊祀大典,祭祀天地,祈祷神灵,敬畏山川,安抚百神,没有哪个不重视这些事情的。必须谨慎地斋戒沐浴,做到极其恭敬,这样鬼神才会高兴,才会给予更多的福佑。这就是圣王顺应阴气,与神灵和谐相处的办法。就连发布命令,也要遵循天时,十二个月都要顺应节气,阴阳调和,才能最终成功。这样,水就能保持它的本性了。

要是对鬼神不敬,政令违背天时,那水就会失去它的本性。就会出现浓雾、暴雨、洪水泛滥,冲毁城乡,淹死百姓,还有淫雨连绵,破坏庄稼。这就是水不润泽下流的表现。《京房易传》里说:“专断独行,不讲道理,滥用刑罚,就会导致水灾,这种水灾,是暴雨、冰雹、大风、天色发黄,饥荒不断,却依然不悔改,就会有更大的水灾,淹死人。压制有德之人,就如同暴君一样,也会导致水灾,洪水冲走人命,水灾过后,土地就会生虫。案情不清,不加审理,就如同追究无辜,就会导致寒流成灾,冻死人。追究刑罚,不加审理,就如同不讲道理,就会导致五谷歉收。大败之后,不加处理,就如同全部归咎于阴气。‘解’就是赦免的意思,帝王在大败之后,应该诛杀首恶,赦免其他人,否则就会全部归咎于阴气,就会导致洪水冲进城邑,冰雹杀死庄稼。”

鲁桓公元年,“秋炁大水”。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因为桓公弑兄隐公,百姓痛恨隐公被害,而轻视桓公所致。后来宋国国君被杀,诸侯们要讨伐宋国,桓公接受了宋国的贿赂,答应帮助宋国,事后又反悔。诸侯们因此讨伐鲁国,战争不断,仇恨加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百姓怨声载道,所以十三年夏天又发生了大水。还有一种说法是,桓公的夫人骄横淫乱,想要弑君,阴气盛极,桓公没有察觉,最终被夫人所杀。刘歆认为,这是因为桓公轻易许诺田地,不祭祀周公,废除了祭祀的礼仪所致。

公元前137年秋天,鲁国发大水,庄稼全泡汤了。董仲舒和刘向对这次水灾有不同的解释。董仲舒觉得这是因为鲁庄公他妈文姜跟亲哥哥齐襄公搞不正当关系,合伙害死了鲁桓公。鲁庄公为了报仇,又娶了个齐国的女人,还没进门就跟她私通,一年两次出轨,在路上还跟人家乱搞,所以老百姓看不起他,上天降下惩罚。

刘向的看法不一样,他认为这水灾是因为鲁庄公的行为不端正,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怨气冲天,这才引发了水灾。

公元前133年秋天,宋国也发大水。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鲁国和宋国连续几年因为乘丘和鄑这两个地方打仗,老百姓苦不堪言,怨气太重,所以两国都遭了水灾。刘向则认为是宋愍公太骄傲自大了,遇到灾害也不改过自新,第二年还跟大臣宋万在女人面前炫耀,还骂宋万,结果被宋万给杀了,这是自作自受。

公元前117年,鲁国又发大水。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鲁哀公的夫人哀姜私生活混乱,不守妇道,导致阴气盛行。刘向则认为是哀姜刚进门的时候,哀公就让大臣和宗妇去见她,还送礼,哀姜还跟两个叔父私通,哀公却管不住她。大臣们都看不起哀公,所以那一年和第二年都发了大水。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哀公之前修饰宗庙,刻画屋梁,涂上红色柱子,是为了炫耀他的夫人,这是对宗庙的不敬,受到了惩罚。

公元前107年秋天,鲁宣公十年,鲁国又发大水,还闹饥荒。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鲁国之前攻打邾国,夺取了他们的城邑,这是报应,战争的仇恨累积,百姓怨声载道。刘向认为,这是因为宣公杀了自己的儿子赤,而赤是刘氏后裔,所以宣公害怕,用西边的田地贿赂齐国。邾国的国君玃也跟齐国有关系,宣公又跟邾国打仗。大臣们害怕齐国的势力,也害怕邾国的祸患,都看不起宣公的行为,认为他做的不对。

公元前95年秋天,鲁成公五年,鲁国又发大水。董仲舒和刘向都认为,这是因为成公年纪还小,政事都掌握在大夫手里,之前一年两次出兵打仗,第二年又修筑郓城来壮大私家势力,仲孙蔑、叔孙侨和颛臾还跟宋国、晋国勾结,阴盛阳衰,这才导致了水灾。

公元前540年秋天,发大水了。董仲舒认为,这都是因为前一年齐国打晋国,咱们楚国派兵去救晋国,后来又去攻打齐国。国家小,兵力弱,同时跟好几个强大的国家作对,老百姓怨声载道,阴气太重,所以才导致大水。刘向则认为,是因为楚襄王轻慢邻国,结果邾国打咱们南边,齐国打咱们北边,莒国打咱们东边,百姓人心惶惶,再加上又去招惹强大的齐国,这才导致灾难连连,大水、饥荒,庄稼颗粒无收,灾情非常严重。

汉高后三年夏天,汉中和南郡发大水,淹了四千多户人家。四年秋天,河南地区发大水,伊河、洛河淹了1600多户人家,汝河淹了800多户人家。八年夏天,汉中和南郡又发大水,淹了6000多户人家,南阳的沔水更是淹了上万户人家。那时候,吕后当政,吕氏家族权倾朝野。

汉文帝后三年秋天,下大雨,整整下了35天,昼夜不停。蓝田的山洪暴发,淹了900多户人家;汉水暴涨,冲毁民房8000多间,死了300多人。这之前,赵国人新垣平靠着看天象得到皇帝的宠信,在渭阳修建了五帝庙,还想要把周朝的鼎给弄出来,在夏四月去郊外祭祀上帝。一年多后,害怕被杀,就密谋造反,结果事情败露,要被处死,三族都被灭了。那时候,朝廷又派公主去和亲匈奴,送去的礼物非常丰厚,结果匈奴更加嚣张,侵犯北边,杀掠的人数多达上万人,汉朝多次出兵征讨,戍守边疆。

汉元帝永光五年夏秋两季,又发大水。颍川、汝南、淮阳、庐江等地暴雨成灾,冲毁了乡镇和百姓的房屋,洪水还造成了人员伤亡。这之前一年,官府奏请撤销郡国各地的庙宇,这一年又下令轮流拆毁庙宇,连太上皇和孝惠帝的寝庙都被拆了,都不再修缮了,很多儒生认为这是违背了古制。当时,权臣石显专权。

汉成帝建始三年夏天,发大水,三辅地区连下了30多天的大雨,全国十九个郡国都下了大雨,山洪暴发,一共死了4000多人,冲毁了官署和民房8万3千多间。建始元年,官府奏请把甘泉泰畤和河东后土庙迁到长安的南北郊。二年,又下令撤销雍地五畤和郡国各地的一些旧祭祀场所,一共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