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特别喜欢读书,但是家里穷困潦倒,没啥收入来源。他做过里监门的小官,但县里的达官贵人都不敢使唤他,都觉得他是个疯疯癫癫的书生。

陈胜、项梁起义后,好几十个将领带着兵马路过高阳,郦食其发现这些将领都小家子气,只顾着自己捞好处,根本听不进什么高见。所以他就躲起来了。后来听说刘邦在陈留郊区打仗,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正好是郦食其老乡,刘邦经常打听当地有名望的人。那个骑兵回来后,郦食其就找到他,说:“我听说刘邦为人粗鲁,但很有战略眼光,这正是我想追随的人,你赶紧帮我引荐一下。见到刘邦后,你就说:‘我家乡有个叫郦生的人,六十多岁,身高八尺,大家都说他疯了,但他自己觉得他没疯。’” 骑兵说:“刘邦不喜欢读书人,那些戴着儒生帽子的客人来了,刘邦都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扔到水里,跟人说话还经常大骂,你用儒生的那一套可不行。”郦食其说:“你就照我说的说。”骑兵就按照郦食其的嘱咐去说了。

刘邦到了高阳的驿站,派人去请郦食其。郦食其来了,进去拜见刘邦,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人给他洗脚,看到郦食其来了。郦食其一进去,就拱手行礼,没下跪,直接问:“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带领诸侯打败秦国呢?”刘邦骂道:“你这书呆子!天下人都受够了秦朝的苦日子,所以诸侯们才一起攻打秦国,你这是什么意思,帮助秦国?”郦食其说:“如果您真想招兵买马,讨伐暴秦,就不应该在长者面前这样不庄重。”刘邦一听,赶紧停止洗脚,穿上衣服,把郦食其请到上座,向他道歉。郦食其就开始谈论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连横的策略,刘邦听得津津有味,赏了他饭吃,问他:“你的计策是什么?”郦食其说:“您现在带的都是乌合之众,兵力不到万人,就想直接去攻打强大的秦国,这简直是玩命!陈留是天下的要冲,交通便利,城里还储藏着大量的粮食,我知道陈留令的情况,请您派我去,我保证能让他投降。如果他不听,您就带兵攻打,我从里面接应。”于是刘邦派郦食其去了,自己带着兵马随后跟上,顺利拿下陈留。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张良的弟弟张商带着几千人马,跟着刘邦去西南方向开拓地盘。张良经常当说客,在各国诸侯之间奔走联系。

汉三年秋天,项羽攻打汉军,攻占了荥阳,汉军败退,依托巩县固守。楚国听说韩信打败了赵国,彭越多次在梁地起兵反叛,于是项羽就分兵去救援他们。韩信正在东边攻打齐国,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多次被围困,刘邦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地区,在巩县、雒县驻扎军队来抵抗楚军。张良这时就说:“我听说,懂得顺应天意的人,他的事业就能成功;不懂得顺应天意的人,他的事业就无法成功。对于统治者来说,百姓就是天;而对于百姓来说,粮食就是天。现在敖仓的粮食,是全国各地长期转运积累下来的,我听说那里储存的粮食非常多。楚军攻占了荥阳,却没有坚守敖仓,反而撤兵向东,只派少量士兵防守成皋,这是上天故意资助汉军啊!现在楚军容易打败,而汉军却后退,自己放弃有利形势,我认为这是个错误。再说,两个强大的势力不能同时存在,楚汉长期相持不下,百姓骚动不安,全国动荡,农民放下农具,妇女停止织布,天下人心还没有安定下来。我希望您尽快再次出兵,收复荥阳,占据敖仓的粮食,扼守成皋的险要地势,堵住太行山道路,控制飞狐关口,守住白马津渡,向诸侯显示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样天下人就会知道该归顺谁了。现在燕国、赵国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攻下。田广占据着千里齐地,田荣在历城率领着二十万大军,齐国的田氏宗族势力强大,依仗着大海和泰山,阻挡着黄河和济水,南面又靠近楚国,齐国人又多诡诈,即使您派几十万大军,也未必能在短期内攻克。请允许我奉您的命令去劝说齐王,让他归顺汉朝,成为汉朝的东部屏障。”刘邦说:“好!”

他照着食其的计策,继续坚守敖仓,然后让食其去劝说齐王,说:“大王知道天下大势将归向何处吗?”齐王说:“不知道。”食其说:“大王如果知道天下大势将归向何处,那么齐国就能得到;如果不知道天下大势将归向何处,那么齐国就保不住了。”齐王问:“天下将归向何处?”食其回答说:“天下将归顺汉王。”齐王问:“先生您怎么这么说?”

食其分析道:“汉王和项羽当初联手向西攻打秦国,约定先进入咸阳的人当皇帝,项羽违背约定,没有和汉王一起进入咸阳,结果汉王占据了汉中。项羽杀害了义帝,汉王就率领蜀汉的军队攻打三秦,出函谷关后,追究义帝被杀的责任,收拢天下的兵力,拥立诸侯的子孙。攻下的城池就封将领为侯,得到战利品就分给士兵,和天下百姓共享利益,所以那些有才能有抱负的人都很乐意为他效力。各路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赶来,蜀汉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来。而项羽背信弃义,杀害义帝,对别人的功劳记不住,对别人的过错却记在心里;打胜仗了得不到赏赐,攻下城池了得不到封赏;不是项氏家族的人就不能当官;得到印章后玩弄而不授予别人;攻城掠地获得财物,却积累起来而不赏赐给士兵。天下人都背叛他,有才能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所以,天下的英雄豪杰都归顺汉王,这完全是可以预料的。”

“汉王从蜀汉起兵,平定了三秦;渡过西河,得到上党的军队;攻下井陉,诛杀了成安君;击败北魏,攻占了三十二座城池:这是上天赐予的福分,不是人力所能及的。现在他已经占据了敖仓的粮草,控制了成皋的险要地势,守住了白马津,封锁了太行山的隘口,扼守着飞狐口,天下那些迟迟不服从的人,最终都会灭亡。大王赶紧投降汉王,齐国的社稷才能保住;如果不投降汉王,灭亡就在眼前了!”田广认为食其说得有道理,于是听从了食其的建议,撤销了历下驻军的战备,和食其整天饮酒作乐。

韩信听说食其劝降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就趁夜间率领军队渡过平原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军到了,认为食其出卖了自己,于是杀了食其,率兵逃走。

汉高祖十二年,曲周侯郦商带着丞相的兵权去打黥布,立了大功。高祖皇帝要封赏功臣,就想到了食其。食其的儿子食其疥也带兵打仗过几次,因为老子的功劳,皇帝就封他为高梁侯。后来食其疥又改封为武阳侯,死后儿子继承了爵位。传到第三代,侯爵平犯了罪,爵位被取消了。

陆贾是楚国人。他跟着高祖打天下,以能说会道出名,经常在高祖身边,还经常被派去处理诸侯的事。

那时候,全国刚安定下来,尉佗平定了南越,自己当了王。高祖皇帝派陆贾去给尉佗送王印,封他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披头散发,盘腿而坐,很不恭敬地接见陆贾。陆贾就劝尉佗说:“您是中国人,您的亲戚朋友和祖坟都在真定呢!您现在却违背了自己的本性,放弃了汉人的衣冠礼仪,想用小小的南越跟天子对抗,成为敌对国家,这祸患很快就会落到您自己头上。秦朝失去正道,各地的诸侯豪杰纷纷起兵,只有汉王最先进入关中,占据了咸阳。项羽违背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很多诸侯都归顺了他,可以说是非常强大了。但是汉王从巴蜀起兵,横扫天下,征服诸侯,最后杀了项羽。五年之内,全国就平定了,这可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是上天注定要成就汉王的。现在上天也看到了您当了南越王,却没有帮助天下人诛杀暴君,朝廷的大臣们都想带兵来讨伐您,但是天子体谅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苦难,暂时没有动手,才派我来给您送王印,并派使者与您联络。您应该出城迎接,面向北方称臣,您却想用刚刚建立还没完全巩固的南越来对抗强大的汉朝。如果汉朝真的发兵,就会掘毁您的祖坟,灭掉您的家族,派一个偏将带十万大军来攻打南越,那南越灭亡,您被俘,就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样容易!”

好家伙,那佗一听这话,蹭的一下就坐起来了,跟贾谊说:“我在蛮夷之地待久了,都忘了礼仪廉耻了。”然后就开始问贾谊:“我跟萧何、曹参、韩信,谁更厉害?”贾谊说:“您跟他们差不多厉害。”佗又问:“我跟皇帝比呢,谁更厉害?”贾谊说:“皇帝是从沛县起家,打败暴秦,消灭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弊,继承了五帝三王的事业,统一了全国,治理着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计,地广千里,占据着天下最富饶的地方,人多车多,物资丰富,政令统一,这从天地开辟以来就没见过!您现在手下不过几万人,还都是蛮夷,生活在崎岖的山海之间,就像汉朝的一个郡那样,您怎么能跟汉朝皇帝相比呢?”

佗听了哈哈大笑:“我之所以没在中原称王,是因为我当时没在中原啊!要是我在中原,凭什么比汉朝皇帝差?”他特别高兴,留着贾谊和他喝了好几个月酒,说:“越地没什么人可以跟我好好聊聊天,你来了之后,每天都能让我听到很多新鲜事。”临走时,佗给了贾谊一橐(tuó,一种装东西的皮袋)财物,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千金。贾谊最后拜佗为南越王,并让他臣服于汉朝,遵守汉朝的约定。贾谊回到长安后,高祖皇帝非常高兴,封他为太中大夫。

贾谊经常在高祖皇帝面前谈论《诗经》和《书经》。高祖皇帝骂他说:“老子是靠打仗得来的天下,管它什么《诗经》《书经》!”贾谊说:“您是靠打仗得来的天下,难道也能靠打仗来治理天下吗?再说,汤王和武王是用武力夺取天下,然后用仁义来治理天下,文帝也是两者兼用,这才是长久之计啊!以前吴王夫差、智伯都是只知道用武力,结果都灭亡了;秦国只知道执行严刑峻法,不懂得变通,最终灭掉了赵国。如果秦国在统一天下后,能够施行仁义,效法先圣,陛下又怎么能得到天下呢?”高祖皇帝有点不高兴,脸上也露出了些许惭愧,对贾谊说:“你帮我写写秦朝为什么丢了天下,我又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还有古代那些兴衰成败的国家。”贾谊一共写了十二篇,每奏一篇,高祖皇帝都赞不绝口,左右大臣都高呼万岁,称他的书为《新语》。

孝惠皇帝在位的时候,吕太后专权,想把皇位传给吕氏家族的人,但是又害怕大臣们和那些敢说话的人反对。贾谊觉得自己斗不过吕太后,就装病告假回家了。他家境殷实,田地很多,就回老家去了。他有五个儿子,就把以前出使越国带回来的行李财物卖掉,换了一千金,分给儿子们,每个儿子分到二百金,让他们自己去创业。贾谊自己呢,每天都坐上舒适的马车,配上四匹马,还带着十个唱歌跳舞奏乐的侍从,佩剑价值百金,他还告诫儿子们说:“我跟你们约法三章:你们轮流到我这里来,我给你们提供最好的吃喝玩乐,十天换一次。我死后,谁继承了我的宝剑、车马和侍从,谁就是我的继承人。一年之内,你们去拜访别人,每家最多去两次,不要跟人家走得太近,别总缠着人家。”

吕太后当政的时候,想把皇位传给吕氏家族的人,吕氏家族的人就专权乱政,想要篡夺少主的权力,危及刘氏江山的统治。右丞相陈平为此非常担忧,但他又无力阻止,害怕祸及自身。他经常在家里忧心忡忡地思考这个问题。贾谊回家后,没跟陈平打招呼,直接就进去了,陈平当时正在苦思冥想,都没看见贾谊。贾谊问他:“你在想什么这么入神啊?”陈平说:“你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贾谊说:“您位高权重,是丞相,食邑三万户,可以说是富贵到极点了,还有什么想要的呢?您现在忧心忡忡,恐怕是担心吕氏家族和少主吧?”陈平说:“正是如此,那该怎么办呢?”贾谊说:“天下太平的时候,就要重视丞相;天下动乱的时候,就要重视将军。将军和丞相关系融洽,那么天下士人都愿意归附;天下士人都归附,即使天下发生变故,权力也不会旁落。权力不旁落,为了社稷考虑,这关键就在于两位君主的掌握之中。我一直想跟太尉绛侯说这些,可是绛侯跟我开玩笑,没把我的话当真。您为什么不跟太尉交好,建立深厚的友谊呢?”贾谊还为陈平分析了吕氏家族的诸多劣迹。陈平采纳了他的计策,就拿出五百金为绛侯祝寿,还大摆宴席款待太尉,太尉也同样回礼。两个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吕氏家族的阴谋也因此破产了。陈平后来又送给了贾谊一百个奴婢,五十辆车马,五百万钱,让他用来吃喝玩乐。贾谊就拿着这些钱在汉朝的朝廷和公卿之间游走,名声越来越大。后来诛杀吕氏家族,拥立孝文帝,贾谊也出了不少力。

孝文帝即位后,想派人去南越,丞相陈平就推荐贾谊担任太中大夫,让他出使南越,去见尉佗。贾谊出行时,没有使用皇帝专用的黄屋车盖,而是按照诸侯的规格,一切都很顺利。具体情况记载在《南越传》里。陆贾最终寿终正寝。

朱建,是楚国人。以前曾经做过淮南王英布的丞相,后来因为犯了罪被免职,过了一段时间又回去继续侍奉英布。英布想要造反的时候,问过朱建的意见,朱建极力劝谏他不要造反。但是英布不听,反而听信了梁父侯的建议,最终举兵叛乱。汉朝平定英布的叛乱后,听说朱建曾经劝谏过英布,汉高祖就赐给他“平原君”的称号,并且把他的家迁到了长安。

朱建这个人啊,口才特别好,为人正直,清廉刚正,从不阿谀奉承,也不为了一点好处就改变自己的原则。辟阳侯这个人行为不正派,却得到吕太后的宠幸,想见朱建,但朱建不肯见他。后来朱建的母亲去世了,家里穷,连丧葬费用都筹措不到,正四处借钱置办丧事用品呢。陆贾跟朱建关系很好,于是就跑去见辟阳侯,还假惺惺地祝贺道:“平原君的母亲去世了。”辟阳侯一脸懵:“平原君母亲死了,你干嘛来祝贺我?”陆贾解释说:“以前您想见平原君,平原君因为义气不肯见您,现在他母亲去世了,您要是厚葬他的母亲,那他以后就死心塌地跟着您了。”辟阳侯一听,立刻拿出百金作为丧葬费,其他列侯和贵人们因为辟阳侯的关系,也纷纷送来钱,总共凑了五百金。

过了很久,有人在惠帝面前中伤辟阳侯,惠帝大怒,把辟阳侯下狱,准备杀了他。吕太后很羞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很多大臣也看不惯辟阳侯的行为,都主张杀了他。辟阳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见朱建。朱建推辞说:“现在情况紧急,我不敢见您。” 朱建于是想了个办法,去求见孝惠帝的宠臣闳籍孺,跟他说:“您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人都知道。现在辟阳侯虽然得吕太后宠幸,却被下狱,大家都说是您在背后陷害他,想置他于死地。今天要是辟阳侯被杀了,明天太后一怒之下,也会杀了您。您为什么不脱掉上衣,赤裸着上身去向皇帝为辟阳侯求情呢?只要皇帝听您的,放了辟阳侯,太后一定会非常高兴。两边都得您的恩惠,您的权势地位会更上一层楼啊!” 闳籍孺一听这话,吓得不轻,赶紧按照朱建的计策去做,向惠帝求情,惠帝果然放了辟阳侯。辟阳侯被囚禁的时候,想见朱建,朱建没见他,辟阳侯以为朱建见死不救,非常生气。等他被放出来后,才知道朱建的良苦用心,惊讶不已。

吕太后死后,大臣们诛杀了诸吕,辟阳侯和诸吕关系密切,却最终没有被杀。他能够保住性命,全靠陆贾和平原君的计策和帮助。

话说汉孝文帝的时候,淮南厉王杀了辟阳侯,原因是辟阳侯跟吕氏家族有牵连。孝文帝听说淮南厉王手下的谋士朱建给他出了这个主意,就派官吏去抓朱建要治他的罪。官吏到了朱建家门口,朱建想自杀。他的孩子们和官吏都劝他说:“事情还没弄清楚呢,你干嘛自杀啊?” 朱建却说:“我死了,祸事就到头了,不会再连累到我的家人了。” 说完就自杀了。孝文帝听说后很惋惜,说:“我根本没想杀朱建啊!” 于是就召见朱建的儿子,封他做了中大夫。后来,这个儿子出使匈奴,单于对他无礼,他竟然当面骂了单于,最后死在了匈奴。

再说娄敬,他是齐国人。汉高祖五年的时候,他在陇西戍守,路过洛阳,正好碰上高祖刘邦也在那里。娄敬就脱掉拉车的绳子,找到一个老乡,齐国人虞将军,说:“我想见皇上,跟他说几句对国家有利的话。”虞将军想给他换身好衣服,娄敬说:“我穿什么衣服见皇上都一样,穿丝绸的见,穿粗布的也见,我不敢换衣服。”虞将军就进去向皇上禀报,皇上召见了娄敬,还赏了他饭吃。

话说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天下,就开始琢磨着定都的事儿。他问娄敬:“我打算把首都定在洛阳,是不是想跟周朝一样,国祚绵长啊?”刘邦说:“是啊!”

娄敬就分析说:“陛下您这天下,跟周朝得来的可不一样啊!周朝祖上是后稷,尧帝封他在邰地,他们家积德行善,好几代人呢!公刘为了躲避夏桀,搬到豳地去了。周王因为跟狄人打仗,离开了豳地,拄着拐杖赶着马车,到了岐山脚下,老百姓都争着跟着他。到文王当了西伯,他断定虞国和芮国的讼事,这才开始受命于天,姜太公、伯夷这些人都从海边跑来投奔他。武王伐纣,在孟津集合了八百个诸侯,一举灭了殷商。成王登基,周公他们辅佐他,就在洛阳建都,因为这地方是天下中心,四面八方的诸侯都能来朝贡,路程都差不多远,有德行就能长治久安,没德行就容易灭亡。周朝建都洛阳,就是想让后代子孙以德服人,不想靠险要地势,避免后代骄奢淫逸,残害百姓。后来周朝衰落了,分裂成东周和西周,天下没人再听周朝的,周朝也管不了了,这可不是因为他们德行差,而是地势太弱了。”

娄敬接着说:“陛下您是从沛县起兵,带着三千人马,一路打到蜀汉,平定了三秦,跟项羽在荥阳打了七十次大战,四十次小战,弄得天下老百姓尸横遍野,父子死在战场上,数都数不清,哭声震天,伤员还没恢复,您就想跟周成王、周康王时期一样兴盛,我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啊!再说,秦国的土地,依山傍水,地势险要,一旦有紧急情况,百万大军都能迅速集结。秦国还有肥沃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天府’。陛下您入关建都,就算山东地区再乱,秦国的旧地也能保住,还能得到。跟人打架,不抓住他的要害,反而去拍他的后背,怎么能完全取胜呢?陛下您入关建都,占据了秦国的旧地,这就像抓住天下的要害,去拍它的后背一样。”

刘邦问了问其他的大臣,那些大臣都是山东人,都争着说周朝能延续几百年,秦朝二世而亡,不如都周朝。刘邦有点犹豫,拿不定主意。这时,张良(留侯)明确表示应该入关建都,刘邦当天就决定西迁关中。后来刘邦说:“当初建议都秦地的,是娄敬,娄是刘氏的同族。”于是就赐给他刘姓,封他为郎中,号称奉春君。

公元前200年,韩王信造反了,刘邦亲自带兵去打他。到了晋阳,听说韩王信和匈奴勾结起来要打汉朝,刘邦一听就火冒三丈,赶紧派人去匈奴探探虚实。匈奴故意藏起精兵强将和肥壮的牛马,只给使者看些老弱病残的人和瘦弱的牲口。十批使者回来都汇报说匈奴好打。刘邦又派刘敬去匈奴当使者,刘敬回来后说:“两个国家打仗,当然要炫耀自己的实力,显示自己的强大。可我去了,匈奴只给我看些老弱病残的,这分明是想掩盖实力,暗中藏着精兵强将,准备打个措手不及,图谋不轨。我认为,匈奴不好打!”

当时汉军已经集结在句注山以北,兵力超过三十万,大军已经出发了。刘邦一听这话,勃然大怒,指着刘敬骂道:“你这齐国来的家伙!靠着嘴皮子混到官位,现在却胡说八道,想阻止我的大军前进!” 然后就把刘敬关押在广武。刘邦还是坚持出兵,到了平城,果然匈奴摆出了埋伏已久的奇兵,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才得以脱险。

刘邦回到广武,赦免了刘敬,说:“我不听你的话,结果在平城吃了大亏。那些之前说匈奴好打的十批使者,我已经把他们都杀了!” 然后,刘邦封刘敬为二千户侯,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并赐号“建信侯”。

汉高祖打败了平城回来,韩王信投奔了匈奴。那时候,冒顿单于的军队非常强大,有四十万骑兵,经常骚扰边境,高祖很头疼,就问计于刘敬。

刘敬说:“现在天下刚平定,士兵们都疲惫不堪,还不能用武力征服匈奴。冒顿杀父自立,妻妾成群,靠武力称霸,你不能用仁义去感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计谋让他子孙后代成为汉朝的臣民,不过陛下恐怕做不到。”高祖问:“真的可以吗?为什么做不到?怎么办呢?”刘敬说:“陛下如果能把长公主嫁给单于,并且送去丰厚的礼物,匈奴人看到汉朝送来这么重的礼,一定会很羡慕,把长公主立为阏氏(单于的妻子),生下的孩子肯定会被立为太子,将来继承单于之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贪图汉朝的重宝。陛下每年定期送去一些汉朝有的而匈奴没有的东西,派一些能言善辩的人去教他们礼仪。冒顿活着,他是您的女婿;冒顿死了,您的外孙就是单于。难道听说过孙子敢跟爷爷摆谱吗?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如果陛下不能送长公主,那就让宗室或者后宫的女子假扮公主嫁过去,匈奴人一看就知道您不重视,这样也没用。”高祖说:“好!”想把长公主嫁过去。吕后哭着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了,怎么能把她送去匈奴呢!”最后高祖没能送长公主,而是选了一个普通人家女子冒充公主,嫁给了单于,并派刘敬去匈奴商定和亲事宜。

刘敬从匈奴回来后,又对高祖说:“匈奴南边的白羊、楼烦二王,距离长安只有七百里,轻骑兵一天一夜就能到达。关中地区刚刚经历战乱,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可以用来发展壮大。当初诸侯起兵的时候,除了齐国的田氏,还有楚国的昭、屈、景三家,没有谁比得上他们。现在陛下虽然定都关中,但人口太少。北方靠近匈奴,东方还有六国强大的后裔,一旦发生变故,陛下也睡不安稳。我希望陛下把齐国的田氏,楚国的昭、屈、景三家,还有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以及其他豪杰名门望族迁徙到关中来,增加关中的实力。平时可以用来防备匈奴,如果诸侯叛乱,也可以率领他们去东方征讨。这是强本弱末的策略啊!”高祖说:“好!”于是派刘敬把所说的十多万户人家迁徙到关中。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的时候,因为他有文化被征召到朝廷,当了个博士。过了几年,陈胜起义了,秦二世就召集博士和儒生们问:“楚国的戍卒攻占了蕲县,又攻占了陈县,这在你们看来怎么样?”三十多个博士和儒生站出来说:“臣子没有带兵的权力,如果带兵,那就是造反,按律当诛,绝无赦免的可能。希望陛下赶紧派兵去讨伐他们!”二世一听,勃然大怒,脸色都变了。

这时叔孙通站出来说:“这些先生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已经统一成一家了,那些郡县城池都修好了,武器也铸造好了,天下太平,哪里还有什么造反的可能!再说,现在皇上英明,法律法规都完善了,官员们都各司其职,各地都纷纷向朝廷进贡,哪里会有造反的事情发生呢!那些人只不过是一些小偷小摸的盗贼,根本不值得一提!现在郡守和县尉正在抓捕他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二世听了很高兴,又挨个问了那些儒生,有的说造反,有的说盗贼。于是二世就命令御史调查那些说造反的儒生,把他们抓起来治罪,说他们不该乱说话;那些说盗贼的儒生,则都被免职了。然后,二世赏赐叔孙通二十匹丝绸,一套衣服,还让他继续当博士。叔孙通一出宫,回到住处,其他儒生们就说:“你刚才说话怎么那么谄媚啊?”叔孙通说:“你们不知道啊,我差点就掉进虎口里了!”说完就逃回薛县去了,这时薛县已经被楚军占领了。

项梁攻打薛县的时候,叔孙通投靠了他。项梁在定陶战败后,叔孙通又跟着怀王。怀王被立为义帝,迁到长沙后,叔孙通留在项羽身边做事。汉二年,汉王刘邦率领五路诸侯攻打彭城,叔孙通投降了汉王。叔孙通穿着儒生的衣服,汉王刘邦很讨厌他,于是叔孙通就改变了穿着,穿上了短衣,这是楚国的服饰。汉王刘邦很高兴。

叔孙通投降汉朝后,带着一百多名学生,可是却没有什么官职。叔孙通就向刘邦推荐那些曾经参加过起义的壮士们。他的学生们都说:“我们跟先生学习好几年了,好不容易跟着先生投降了汉朝,现在先生却不推荐我们,却推荐那些凶狠的大盗,这是为什么?”叔孙通就对他们说:“汉王现在正冒着枪林弹雨争夺天下,你们这些读书人能打仗吗?所以我就先推荐那些能冲锋陷阵,夺取敌军旗帜的勇士。你们先等着,我不会忘记你们的!”后来,汉王刘邦任命叔孙通为博士,并封他为稷嗣君。

汉高祖刘邦统一全国后,诸侯们一起拥立他为皇帝,地点在定陶,并且正式确定了他的称号和仪仗。刘邦废除了很多繁琐的秦朝制度,力求简化。大臣们经常在一起喝酒,互相吹嘘自己的功劳,喝醉了就胡言乱语,甚至拔剑击柱,刘邦很头疼这事儿。

这时候,萧何站出来,跟刘邦说:“那些读书人,不太适合打仗,但是适合治理国家。我想从鲁地请一些儒生来,跟我的学生一起制定朝仪(朝廷的礼仪制度)。”刘邦有点犹豫,问:“这会不会很难啊?”萧何回答说:“五帝的音乐不一样,三王的礼仪也不一样。礼仪这东西,是根据当时的时代和民情制定的。所以夏、商、周三代的礼仪,虽然有所继承和改变,但你也能看出,它们之间差别很大,不会完全重复。我想从古代礼仪中挑选一些,再和秦朝的制度结合起来,制定一套新的礼仪。”刘邦说:“可以试试,但要简单易懂,要符合我的能力和习惯。”

于是萧何派人去鲁地请了三十多个儒生。可是,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意去,他们说:“您侍奉过的主子已经有十多个了,个个都是肥头大耳的权贵。现在天下刚刚安定,死的人还没下葬,受伤的人还没恢复,您就想搞礼乐?礼乐这种东西,得经过几代人的积德才能兴盛起来。我们实在看不下去您做的这些事。您做的这些不合乎古代的规矩,我们不去。您走吧,别连累我们!”萧何笑了笑,说:“你们这些迂腐的读书人,真是不懂得变通!”然后,他就带着请来的三十个人西去,和刘邦身边那些学习儒家学说的官员以及他的学生一百多人,在绵蕞野外(今河南省永城市附近)开始练习新的礼仪。

练习了一个多月,萧何说:“可以给皇上看看了。”刘邦观看他们表演的礼仪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刘邦就下令让所有大臣学习练习,约定在十月举行正式的朝会。

汉朝第七年,长乐宫建成了,群臣和诸侯们在十月朝见皇帝。一大早,负责仪式的官员们就准备就绪,按照顺序引领大家进入宫殿大门。宫殿庭院里,摆满了仪仗车马、士兵和卫队,旗帜招展,威风凛凛。 太监高声喊着“快走”,大家赶紧加快脚步。殿下两侧站满了数百名郎官。功臣、列侯、将军和军官们按照等级依次排列在西边,面向东方;文官们则从丞相开始,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方。 整个朝见的仪式非常隆重,按照九宾之礼进行,礼官们大声宣读着各种礼仪程序。

然后,皇帝乘坐辇车从内室出来,百官手持戟,传递着警卫的信号,引领着诸侯王到六百石俸禄的官员,依次上前祝贺。从诸侯王到最低级的官员,没有一个人不感到紧张和敬畏。朝见仪式结束后,大家全部跪下,皇帝赐酒。所有在殿下侍坐的官员都低着头伏在地上,然后按照尊卑顺序依次起身向皇帝敬酒。一共敬了九次酒,礼官才宣布“酒宴结束”。御史则严格执法,发现有人失礼的,立刻将其带走。整个朝见期间,设宴饮酒,没有人敢喧哗或者失礼。 高祖皇帝感慨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啊!” 他封叔孙通为奉常,赏赐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趁机请求道:“我的弟子和儒生们跟随我很久了,他们也参与了这次仪式的筹备,希望陛下能给他们官职。” 高祖皇帝欣然同意,把他们全部封为郎官。叔孙通出来后,又赏赐每位儒生黄金五百斤。这些儒生们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圣人,懂得当今世事。”

九年后,高祖皇帝把叔孙通调任太子太傅。十二年,高祖皇帝想把赵王如意换成太子,叔孙通极力劝谏说:“过去晋献公因为骊姬的缘故,废黜了太子,立了奚齐,结果晋国因此混乱了几十年,成为天下的笑柄。秦始皇因为没有早点确定扶苏为继承人,所以胡亥才得以篡位,最终导致秦朝灭亡,这都是陛下亲眼所见的。如今太子仁孝,天下皆知;吕后与陛下同甘共苦,又怎能抛弃她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废长立幼,臣愿先伏诛,以鲜血染污大地!” 高祖皇帝说:“好了好了,我只是开玩笑而已。”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就会震动,怎么能拿天下开玩笑呢!” 高祖皇帝说:“我听你的。” 后来皇帝设宴饮酒,看到留侯带来的宾客跟随太子前来拜见,皇帝最终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汉高祖死了,孝惠帝继位,就对叔孙通说:“先帝的陵墓和宗庙祭祀,大臣们都不太懂。”于是把叔孙通调到奉常这个职位,让他制定宗庙的礼仪制度。后来汉朝的各种礼仪制度,差不多都是叔孙通定下来的。孝惠帝在长安城东修建长乐宫,经常去那里,来来往往的仪仗队很麻烦老百姓,他还修建了高架桥方便通行,同时还在武库南边大兴土木。叔孙通去向皇帝汇报工作,趁机劝谏说:“陛下您为什么要修建这条高架桥呢?高祖皇帝去世后,不也是衣冠冢在渭北,每月十五祭祀吗?子孙后代怎么能从宗庙的道路上走高架桥呢!”孝惠帝一听吓了一跳,说:“赶紧拆掉!”叔孙通说:“当皇帝的,没有不犯错的时候。现在已经修好了,百姓也都知道了。我希望陛下在渭北为高祖皇帝修建一座原庙,每月十五衣冠冢祭祀,还可以扩大宗庙规模,这才是大孝的根本啊!”皇帝于是下令有关部门修建原庙。

孝惠帝经常到离宫去游玩,叔孙通又说:“古代有春天祭祀尝鲜的习俗,现在樱桃成熟了,可以进献给宗庙,希望陛下您出宫,顺便采摘樱桃来祭祀宗庙。”皇帝同意了。从此以后,进献各种水果的习俗就开始了。

文章最后评价说:汉高祖靠着征战平定了天下,而像叔孙通这样的文臣,凭借他们的智慧和辩才,也为成就大业做出了贡献。“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技,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这句话说得真对啊!刘敬放弃了豪华的马车,却为国家建立了稳固的防御;叔孙通放弃了敲锣打鼓的杂役,却制定了完善的礼仪制度,他们都赶上了好时候。郦生躲在宫门守卫那里,等待时机再出来辅佐皇帝,结果还是没能逃脱杀身之祸;朱建最初以清廉正直著称,后来因为反对吕后,最终也没能保全性命;陆贾官职只做到大夫,退休后远离了诸吕的权力斗争,在平、勃(指平阳侯曹参、绛侯周勃)之间周旋,辅助将相巩固国家,最终名利双收,这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