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字子孟,是名将霍去病的弟弟。他爹霍中孺,是河东平阳人,以前在平阳侯家当个小吏。他跟侯府的一个侍女卫少儿好上了,然后就有了霍去病。霍中孺当完差事回家后,娶了媳妇生了霍光,之后就和卫少儿断了联系。过了很久,卫少儿的女儿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被立为皇后。霍去病因为是皇后的外甥,也跟着沾光发达了。霍去病长大后,才知道自己父亲是霍中孺,但一直没去认亲。

后来,霍去病当了票骑将军,去打匈奴。路过河东的时候,河东太守亲自出城迎接,还派人拿着弓箭开路。到了平阳的驿站,太守就派人去请霍中孺。霍中孺赶紧跑过去拜见霍去病,霍去病也赶紧迎上去拜见他,然后就跪下说:“我没想到这么晚才认到您这个父亲!”霍中孺也赶紧扶起霍去病,磕头说:“我能把命托付给将军,真是老天保佑啊!”霍去病给霍中孺买了好多田地房屋和奴婢。霍去病回京后,又去看望霍中孺,还把霍光带到了长安。当时霍光十多岁,霍去病就让他当了郎官,之后又慢慢升迁,当上了侍中。

霍去病死后,霍光当了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他负责皇帝出行时的车驾,平时也侍奉在皇帝左右,出入皇宫禁地二十多年。霍光做事非常小心谨慎,从没犯过错,深得皇帝信任。

公元前87年,卫太子因为江充的陷害而失败了,燕王旦和广陵王胥也犯了不少错误。那时候,汉武帝年纪大了,很宠爱钩弋赵婕妤,她生了个儿子,武帝心里想立他为继承人,所以就琢磨着该找谁来辅佐这个孩子。他仔细观察朝中的大臣,觉得只有霍光责任心重,能担负起国家的重任。于是,武帝就让宫里的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辅佐成王、周王朝诸侯的图,送给了霍光。

公元前86年春天,汉武帝去五柞宫游玩,病得很重。霍光哭着问他:“如果皇上驾崩了,谁来继承皇位呢?”汉武帝说:“你还没明白那幅画的意思吗?立我的小儿子,你就要效仿周公辅佐成王。”霍光立刻叩头推辞说:“我比不上金日磾。”金日磾也说:“我是外国人,比不上霍光。”最后,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这几个人都跪在皇帝的床边,接受了武帝的遗诏,让他们辅佐少主。第二天,汉武帝驾崩了,太子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汉昭帝。昭帝当时才八岁,朝政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之前,公元前88年,侍中仆射莽何罗和他弟弟重合侯通密谋造反,当时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一起把他们诛杀了,但这事还没来得及记功。汉武帝生病的时候,写了一道密诏:“我死了,就打开这封信按照上面说的去做。”遗诏里封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都是因为之前平定叛乱的功劳封的侯爵。这时候,卫尉王莽的儿子王曼,当时在侍中当差,到处跟人说风凉话:“皇帝死了,我老王家的人一直都在皇帝身边,怎么没见遗诏封我们家?这几个小子自己抬举自己罢了!”霍光听到这话后,严厉地责备了王莽,王莽为了堵住王曼的嘴,就把他毒死了。

光这个人啊,为人沉静细致,个子高,七尺三寸,皮肤白皙,眉毛疏朗,胡须漂亮。他每次进出宫殿大门,走的位置都非常固定,宫里的郎官和侍卫都暗中观察过他,发现他每次出入的位置都分毫不差,可见他为人多么规矩。他刚开始辅佐小皇帝的时候,政务都是他自己处理,全国上下都非常期待看到他的作为。

有一次宫里闹鬼,吓得群臣一夜都没睡好,光就叫来保管皇帝印玺的官员,结果那官员不肯把印玺交给光。光想抢过来,那官员拔出剑说:“我的脑袋可以给你,但印玺绝对不行!”光非常敬佩他的忠诚。第二天,光就下诏书,把这个官员的官职提升了两级。大家都对光赞不绝口。

光和左将军桀关系很好,是亲家,光的长女嫁给了桀的儿子安。后来,光还有一个女儿的年纪正好可以嫁给皇帝,桀就利用他姐姐鄂邑公主的关系,把安的女儿送进宫里当婕妤,没几个月就立为皇后了。安也因此被封为票骑将军,封桑乐侯。光休假出门的时候,桀总是代替光处理政务。桀父子权势越来越大,尤其是德长公主,她是皇帝的姐姐。可是公主私生活不检点,和河间丁氏家族的一个外人私通。桀和安想为这个外人求个爵位,本来按照惯例,公主的丈夫可以被封为列侯,但光不同意。他们又想让这个外人当个光禄大夫,好让他能经常进宫面见皇帝,光还是不同意。长公主因此非常怨恨光。而桀和安几次为外人求官都没成功,也觉得很没面子。从先帝的时候起,桀就已经是九卿之一,官位比光还高。现在父子俩都当了将军,又因为皇后是安的女儿,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光虽然是皇后的外祖父,却独揽朝政大权,所以他和光之间就为了权力开始争斗了。

燕王刘旦,他是汉昭帝的哥哥,一直对皇位心怀不满,憋着一肚子怨气。后来御史大夫桑弘羊推行酒榷、盐铁政策,为国家增加了收入,可燕王刘旦却嫉妒桑弘羊的功劳,还想着要为自己的子侄谋取官职,所以对霍光也怀恨在心。于是,燕王刘旦就和上官桀、安昌以及桑弘羊暗中勾结,合伙编造了一封假信,说是有人替燕王上书告发霍光。信里说:“霍光出宫的时候,竟然让羽林郎为他开道,还让太官先准备好饮食,摆出皇帝出行的架势。”信里还提到:“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了二十年都没投降,回来后被封为典属国;而霍光手下的长史敞,战功赫赫却只被封了个搜粟都尉;霍光还擅自调动益莫府的校尉。霍光专权跋扈,行为异常,肯定另有图谋。臣旦恳请陛下收回霍光的印信,让他回宫侍卫,好查清奸臣的阴谋诡计。”他们选择在霍光休沐那天,把这封信呈递给皇帝。上官桀想趁机把霍光扳倒,桑弘羊也打算联合其他大臣一起把霍光赶走。

这封信呈上去后,皇帝却没理会。第二天早上,霍光听说这件事后,就待在画室里,不敢进宫。皇帝问:“大将军在哪儿?”左将军上官桀赶紧说:“燕王告发了他,所以他不敢进宫。”皇帝就下令召见霍光。霍光进宫后,摘下帽子,叩头谢罪。皇帝说:“将军戴上帽子吧。朕知道这封信是假的,将军没有罪。”霍光问:“陛下怎么知道?”皇帝说:“你提到的广明都郎,是你的属下;你调动校尉才不到十天,燕王是怎么知道的?再说,你要是真做了什么坏事,也不需要调动校尉啊!”当时,皇帝才十四岁,尚书和左右侍从都吓了一跳。后来,写假信的人果然被找到了,朝廷抓捕得非常紧,上官桀等人害怕了,又想向皇帝告发一些霍光的小过失,但皇帝不听。

后来,上官桀的党羽又有人诬陷霍光,皇帝就生气地说:“大将军是忠臣,是先帝留下辅佐朕的,谁敢毁谤他,就治他的罪!”从那以后,上官桀他们再也不敢乱说话了。于是,他们又策划让长公主设宴邀请霍光,然后伏兵将其杀害,再废掉皇帝,拥立燕王为天子。但他们的阴谋败露了,霍光把上官桀、安昌、桑弘羊以及他们的亲属全部诛杀了。燕王和盖主都自杀身亡。霍光威名震慑全国。昭帝成年后,继续委任霍光辅政,一直到霍光去世,前后长达十三年,百姓生活富足,四夷都臣服了。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了,没有留下儿子继承皇位。汉武帝的六个儿子里,只有广陵王刘胥还活着,大臣们商议立谁为皇帝,都觉得应该立广陵王。可广陵王为人行为不端,之前汉昭帝根本没重用他,他自己心里也慌得很。这时,有个宫廷侍卫上书说:“周朝太王废掉太子伯邑考,立了季历为继承人;文王也废掉了伯邑考,立了武王,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大计,就算废长立幼也是可以的。但广陵王实在不适合继承皇位。”这话正合霍光的心意。霍光拿着这封奏章给丞相等人看,然后提拔了这位侍卫做九江太守,当天就奉皇太后的旨意,派大鸿胪乐成、宗正刘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去迎接昌邑王刘贺。

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刘贺来了之后就登基当了皇帝,结果他行为放荡,荒淫无度。霍光心里非常着急,闷闷不乐,就私下里跟自己亲近的老部下、大司农田延年商量这事儿。田延年说:“将军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要是这个人真不行,为什么不直接向太后上奏,另选贤能的人来当皇帝呢?”霍光说:“我现在想这么做,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先例吗?”田延年说:“伊尹辅佐殷商,废除了太甲,保全了殷商的江山社稷,后世都称赞他忠义。将军您要是能这么做,那您就是汉朝的伊尹啊!”霍光于是把田延年提拔到给事中,暗中和车骑将军张安世商量对策,然后把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官、大夫、博士都召集到未央宫开会。霍光说:“昌邑王行为荒淫,恐怕会危及国家社稷,怎么办?”

大臣们都吓坏了,脸色惨白,一句话也不敢说,只是连连点头。田延年站了起来,拍着桌子,拔出剑说:“先帝把幼小的皇帝托付给将军,把天下都托付给将军,是相信将军的忠诚和才能,能保全刘氏江山。现在朝中人心惶惶,国家就要倾覆了,再说汉朝皇帝的谥号一般都是‘孝’,这是因为他们能治理好天下,让宗庙香火不断。如果让汉朝断绝香火,将军即使死了,又怎么有脸面去见先帝呢?今天的会议,不能轻易结束。如果大臣们之后还有反对的,我请求用剑斩了他!”霍光感激地说:“九卿们责备我是应该的。天下人心惶惶不安,我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于是,所有与会的大臣都叩头说:“百姓的命运都在将军手里,一切听从大将军的命令!”

好家伙,光武帝立刻就带着一帮大臣去见太后,好好说道说道昌邑王这小子根本不配继承皇位,压根儿就担当不起祖宗庙堂的大任。

太后一听,立马就坐着车驾去了未央宫的承明殿,还下令所有宫门不许昌邑王那些手下人进去。昌邑王进宫朝见太后之后,太后坐上轿子要回温室,结果宦官们都拿着门扇挡着,把昌邑王放进去,然后啪地一声把门关上了,那些昌邑王的手下们一个也进不去。昌邑王当时就懵了,问:“这是怎么回事?”大将军赶紧跪下说:“太后有旨,不准昌邑王的人进来。”昌邑王说:“等等,干嘛这么大惊小怪的,吓死人了!”

光武帝直接下令把昌邑王所有的手下都赶出去,扔到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带着羽林军把二百多人都抓了起来,全送进了廷尉的监狱。然后光武帝又安排以前昭帝时期的侍中和中臣看守昌邑王。光武帝还特意叮嘱身边的人:“一定要小心看守,要是出了什么事,你们自己就自杀谢罪吧!要是让我背上杀害皇帝的罪名,我可对不起天下人!” 昌邑王这时候还没意识到自己要被废掉,还纳闷地跟身边的人说:“我那些手下人好好地当官,犯了什么错,大将军干嘛把他们全抓起来?”

没过多久,太后就下令召见昌邑王。昌邑王一听要被召见,心里害怕极了,嘀咕道:“我到底犯了什么错,要召见我啊!” 太后穿着一身珠光宝气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坐在武帐里,身边站着几百个侍卫,个个都拿着兵器,帐篷门口的武士更是手持长戟,威风凛凛地站在殿前。大臣们一个一个地进殿,昌邑王被叫到前面跪着听旨。光武帝和众大臣联名上奏弹劾昌邑王,尚书令念着奏章,念道:

丞相敞他们这些人,咚咚地磕头,说自己该死。皇上能长久地保住江山社稷,靠的是孝顺、礼仪和赏罚分明。孝昭皇帝早早去世了,也没留下儿子,我们商量着,古书上说“为人后代的就当作儿子”,所以昌邑王应该继承皇位,就派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带着皇帝的信物去迎接昌邑王,让他来料理丧事。

结果这昌邑王穿孝服却一点也不悲伤,根本不遵守礼仪,在路上不吃素食,还让随行官员带女人和衣服坐车,住的地方也乱七八糟的。刚到宫里拜见皇上,就被立为太子了,还偷偷地买鸡肉猪肉吃。皇上把传国玉玺和皇帝的印章给他之前,他就在路上就打开了,也不封起来。他带着的官员轮流拿着节杖,还把昌邑带来的两百多个官员、仆人和奴才都带进宫里,整天在宫里玩闹。他从皇上那里拿了十六个印章和节杖,每天早晚都拿着给皇上看,还让官员轮流拿着节杖跟着他。他还写信说:“皇上让侍中大人您收下这千斤黄金,您拿着这黄金去娶十个老婆吧!”

大行皇帝的灵柩在前面殿,他就让人把乐府的乐器都搬来,还把昌邑带来的乐工也叫来,敲锣打鼓唱歌跳舞,表演滑稽戏。等送完灵柩回来,他又在前面殿敲钟打磬,把宫里的乐队都叫来,在路上敲锣打鼓歌舞,演奏各种乐器。他还把长安御膳房的三套祭祀用的肉食拿出来,在宫殿里祭祀完毕后,就和官员们一起喝酒吃肉。他坐上皇帝的御驾,车上有华丽的旗帜,在皇宫里四处游玩,还玩斗猪斗虎的游戏。他还让皇太后坐小车,让宫里的奴才骑着马陪着玩,在掖庭里玩耍。他还和孝昭皇帝的宫女蒙氏等人乱搞男女关系,还下令掖庭令,谁敢把这事说出去就杀头。

太后说:“住手!做臣子的怎么能这样悖逆乱纲?”王莽赶紧从座位上伏倒谢罪。尚书令接着宣读奏章:

免除所有被封为昌邑郎官的诸侯王、列侯、二千石官员佩戴的绶带和墨缓、黄绶。把节上的黄色旄旗换成红色的。把宫里的金银财宝、刀剑、玉器、丝绸都拿出来赏赐给那些和他一起玩乐的人。晚上还和官员和奴仆们一起喝酒,喝得烂醉如泥。还下令太官照旧供应上等御膳。可是负责膳食的官员奏报说,因为还没脱下丧服,所以不能用御膳,王莽又下令太官赶紧准备,还特意强调不要放盐。太官不敢准备,只好让官员自己出去买鸡鸭猪肉,然后在宫殿门口做饭,就当作是日常饮食了。晚上还专门在温室里摆设九宾的宴席,宴请他的姐夫——昌邑关内侯。祖宗庙宇的祭祀还没举行呢,他就派使者拿着符节,用三牲祭祀昌邑哀王的园庙,还自称是哀王的嗣子皇帝。他接受玉玺才27天,就让使者不停地拿着符节,下令各官署办理各种事务,一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七件!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人,还有侍中傅嘉多次劝谏他,指出他的错误,结果王莽让人狠狠地责骂夏侯胜,还把傅嘉抓起来关进监狱。他荒淫无度,迷惑昏庸,完全丧失了帝王的礼仪,扰乱了汉朝的制度。我们这些大臣多次劝谏,但他根本不改,而且变本加厉,我们担心他会危及社稷,天下不得安宁。

我们这些臣子,跟博士霸、隽舍、德、虞舍、射、仓一起商议,大家都认为:高祖皇帝建立功业,是汉朝的太祖;孝文皇帝慈爱仁厚,节俭爱民,是汉朝的太宗。如今陛下继承孝昭皇帝的帝位,却行为淫乱,不遵礼法。《诗经》里说:“籍曰未知,亦既抱子。”这五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没有比不孝更大的罪过了。周朝的襄王不孝顺母亲,《春秋》记载说:“天王迁居到郑国”,就是因为不孝而被废黜,被天下人唾弃。宗庙祭祀比君主更重要,陛下还没祭祀高庙,就不能承接天命,奉祀祖宗庙宇,统领万民,应该退位。我们请求有司御史大夫谊、宗正德、太常昌和太祝,用一头牲畜祭祀高庙。我们冒死上奏,恳请陛下三思。

皇太后说了句:“行。” 然后就让王起过来接受诏书。王起说:“我听说天子身边有七个敢于直言的臣子,就算天子昏庸也不会丢了天下。” 光武帝说:“皇太后的诏书都废了,哪还有什么天子啊!” 说着就拉起王起的手,解开他身上的印章和绶带,交给皇太后,然后扶着王起下殿,出了金马门。 一大群大臣跟着送他。王起朝西边拜了拜,说:“我愚笨又鲁钝,担当不起汉朝的重任。” 然后就上了皇家的副车。

大将军光武帝一直送他到昌邑的住所。 光武帝叹着气说:“您这是自己断送了天命啊,我们这些人都太没用了,不能为了报答您的恩情而牺牲自己。我宁愿对不起您,也不敢对不起国家社稷。希望您能保重自己,我以后再也不会来看您了。” 说着,光武帝就哭着离开了。 大臣们上奏说:“古代废黜的君主都会被送到很远的地方,不再参与朝政,建议把王送到汉中房陵县。” 结果皇太后下令让王回到昌邑,还赏赐给他汤沐邑两千户。昌邑那些大臣因为没有尽到辅佐的责任,把王给害了,光武帝把他们全部杀掉了,足有两百多人。 那些人临死前还在市场上哭喊着:“该下决心的时候不下决心,反而招来了祸乱!”

我坐在庭院里,和丞相以下的官员商议立嗣之事。广陵王以前没被考虑过,燕刺王叛乱被诛杀后,他的儿子也自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近亲里只有卫太子孙子,也就是孝昭皇帝的曾孙,现在民间,大家都在称赞他。于是我再次和丞相敞等人一起上奏说:“《礼记》上说:‘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没有继承人,就应该从旁支子孙中选择贤能者继承。孝武皇帝的曾孙病已,武帝时就有诏令在掖庭抚养他,到现在已经十八岁了,学习了《诗经》、《论语》、《孝经》,为人节俭,慈爱仁善,可以继承孝昭皇帝的帝位,侍奉祖宗庙堂,抚育万民。臣冒死上奏。”皇太后下诏说:“可以。”我派宗正刘德到曾孙家所在的尚冠里,让他沐浴更衣,赐予御用衣物,太仆用华丽的猎车迎接曾孙到宗正府斋戒,然后进入未央宫面见皇太后,封他为阳武侯。之后,我奉上皇帝的玺绶,到高庙祭祀,他正式即位,是为孝宣皇帝。

第二年,皇帝下诏说:“表彰有功德,奖励有功劳,这是古今通行的道理。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忠诚正直地守护皇室,宣扬皇帝的恩德,遵守法度,维护秩序,使宗庙得以安宁。特地把河北、东武阳的万七千户封地赐给他。”加上他原来食邑,一共两万户。前后赏赐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各种丝织品三万匹,奴婢一百七十人,马二千匹,铠甲一区。

从昭帝时期开始,我的儿子霍禹和哥哥霍山的儿子霍云都担任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担任奉车都尉、侍中,参与过对匈奴、越人的军事行动。我的两个女婿担任东西宫卫尉,兄弟们、女婿们、外孙们都在朝廷担任奉朝请、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等官职。我的家族势力庞大,在朝廷根基深厚。我从后元时期开始辅佐朝政,等到皇帝即位后,我就想把权力交还给他。皇上却谦让不受,所有的事情都先跟我商量,然后才奏报皇帝。我每次朝见皇上,他都谦虚谨慎,对我非常恭敬。

霍光执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天,他病得很重。皇帝亲自来看望他,还为此哭泣。霍光上书感谢皇恩,说:“我希望把三千户人家分出来,封给我哥哥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为列侯,让他来祭祀我哥哥霍去病。”这件事交给了丞相和御史处理,当天就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

霍光去世后,皇帝和皇太后都亲自到他家吊唁。太中大夫任宣和五个侍御史奉旨护送他的丧事。两千石级别的官员负责治理霍光的墓地。朝廷赐予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丝绸布匹、绣被,还有衣服、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等,规格很高,外椁更是用了十五具。东园的布置也和皇帝出行一样讲究。霍光的灵柩用辒辌车运送,黄屋盖在军旗上,派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的士兵列队送到茂陵安葬。霍光被追谥为宣成侯。朝廷还调动三河地区的士兵来修建他的墓地和祠堂,并划拨三百户人家给他管理,长官和丞相按照旧例负责守护。

霍光下葬后,霍山被封为乐平侯,并兼任尚书。天子念及霍光的功劳,下诏说:“故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辅佐孝昭皇帝十多年,经历过大难,始终忠心耿耿,带领三公、九卿、大夫们制定了万世之法,安定了国家社稷,天下百姓都因此安居乐业。他的功劳非常巨大,朕非常赞赏他!为了表彰他的后代,特地给他加封爵位和邑地,世代相传,永无更改,他的功劳如同萧何丞相一样。”第二年夏天,皇帝又封太子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并且再次下诏说:“宣成侯霍光忠心耿耿,勤劳为国,恩泽后世,特封霍光哥哥的孙子、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

禹继承了博陆侯的爵位后,他的母亲霍显就大肆改建光(霍光)生前为自己修建的墓地,搞得特别豪华。她修建了三重阙楼,建造了神道,北面通向昭灵,南面通向承恩,还把祭祀的房屋装饰得富丽堂皇,宫殿、走廊和长长的巷道都连在一起,让很多年轻貌美的侍女和婢妾看守着。她还大兴土木,修建了豪华的住宅和各种车辆,车厢上装饰着绣花坐垫和金箔,车轮上铺着丝绸和棉絮,侍女们用五彩丝线装饰着车舆,在府邸里尽情玩乐。当初,霍光宠幸监奴冯子都,经常和他一起商议事情,霍光死后,霍显寡居,就和冯子都私通了。而霍禹、霍山也一起修缮住宅,骑马驰骋在平乐馆,玩得不亦乐乎。霍云经常说自己有朝会,却常常称病不上朝,私自外出,带着很多宾客,在黄山苑里张网打猎,甚至派家奴去皇宫朝见皇帝,也没人敢责备他们。霍显和她的女儿们,白天黑夜出入长信宫,根本没有时间观念。

宣帝在民间的时候就听说霍家权势熏天,时间长了心里很不舒服。霍光死后,宣帝亲政,魏相担任御史大夫。霍显对霍禹、霍云、霍山说:“你们这些小子不努力继承大将军的功业,现在魏相当了御史大夫,别人只要一句话,你们还能自保吗?”后来,霍家的奴仆和别人家的奴仆在路上发生争执,霍家的奴仆闯进御史府,想踩踏御史大夫的门,御史大夫只能叩头赔罪才让对方离开。人们都认为霍家太过嚣张跋扈了,霍显等人这才开始感到担忧。后来魏相升任丞相,经常在宴会上向宣帝进言。平恩侯和侍中金安上等人也经常直接出入朝堂。这时,霍山竟然还担任尚书令,皇帝下令允许百姓直接上奏,不经过尚书,大臣们上朝也直接进出,不再经过尚书省。这下霍家更加厌恶魏相了。

汉宣帝刚登基的时候,把当时还是个小人物的许妃立为皇后。但他特别宠爱小女儿成君公主,想把许皇后弄掉,就偷偷让她的乳母淳于衍下毒害死了许皇后。然后,他还劝成君公主去当皇后。这些事,《外戚传》里都写着呢。一开始,许皇后暴毙,官府抓捕了所有太医,指控淳于衍在皇后生病期间行为不端,把她关进了监狱。官府审问得很紧,宣帝害怕事情败露,就把实情都告诉了成君公主的丈夫光。光一听吓坏了,想主动把这事儿捅出去,但又狠不下心,所以还是没说。等到上奏皇帝的时候,就让皇帝把淳于衍的事儿给免了。光死后,这件事才慢慢传了出来。

宣帝这才听说,但还没彻底查清楚。他就把光的女儿婿,当时担任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的范明友调到光禄勋当官;又把光的另一个女婿,当时是诸吏中郎将、羽林监的任胜调到安定当太守。过了几个月,又把光的姐姐女婿,当时是给事中光禄大夫的张朔调到蜀郡当太守;把光的孙女婿,当时是中郎将的王汉调到武威当太守。没过多久,又把光的长女婿,当时是长乐卫尉的邓广汉调到少府当官。 还把禹(指光)封为大司马,让他戴小冠,不佩印绶,撤销了他右将军和屯兵的官职属员,特意让禹的官名和光一样都是大司马。 同时,还收回了范明友度辽将军的印绶,只让他当光禄勋。又把光的另一个女儿婿赵平,当时是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还领着兵,也收回了他的骑都尉印绶。 那些领着胡越骑、羽林以及皇宫卫队的将领,统统都被换成了宣帝自己信任的许氏、史氏家族子弟。

话说霍光当了大司马,他装病了。霍光的长官任宣候去问他怎么了,霍光说:“我哪里有病?朝廷里那些官儿,要不是我家将军,他们哪能做到这个位置?现在将军的坟墓都还没完全夯实,他们就排挤我家的人,反而重用许、史两家,还夺走了我的印绶,让人不得好死!”任宣候看到霍光怨气很重,就劝他说:“大将军的事,您就别再想了!掌握国家的权力,生杀大权都在您手里。以前廷尉李种、王平、左冯翊贾胜胡还有车骑将军的女婿少府徐仁,都是因为违背了大将军的意思而被下狱处死。让乐成这种小人物得到大将军的宠幸,最后封侯拜将。百官以下都只巴结冯子都、王子方这些人,根本不把丞相放在眼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运,现在许、史两家是天子的亲戚,他们得势也是理所当然的。大司马您要是总是怀着这种怨恨,我觉得很不妥当。”霍光没说话。过了几天,他就又去上班了。

霍光的儿子霍显、霍山、霍云,他们自己也觉得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经常在一起哭诉,互相抱怨。霍山说:“现在丞相当权,皇上很信任他,他把大将军时代的法令都改了,把公田的赋税分给了穷人,还到处宣扬大将军的过失。而且现在很多儒生都是穷人的孩子,外地来的客人又穷又冷,他们喜欢胡说八道,也不忌讳什么,大将军以前最讨厌这些人,可是现在皇上喜欢跟这些儒生说话,他们都自己写信上奏朝廷,好多信里都提到我们家的事。曾经有人上书说大将军时侯主弱臣强,专权跋扈,现在他的子孙当权,兄弟们又越来越骄横,恐怕会危及皇室宗庙,各种灾异频频出现,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说的太痛心了,我都没把奏折呈给皇上。后来上书的人更狡猾了,直接把奏章递到皇上手里,直接交给中书令处理,根本不经过尚书省,皇上越来越不信任我们了。”霍显说:“丞相老是说我们家,难道我们一点错都没有吗?”霍山说:“丞相清正廉洁,怎么会得罪他呢?是我们家的兄弟和女婿们太不检点。我还听说民间谣传霍家毒死了许皇后,会有这种事吗?”霍显害怕极了,就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霍山和霍云。霍山、霍云、霍显一听都吓坏了,说:“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朝廷之所以排挤我们家的女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啊!这是大事,惩罚不会小,怎么办?”从这时候开始,他们就开始密谋了。

一开始,赵平的客人石夏,他可是个懂天文星象的,跟赵平说:“哎,你看,火星停在御星的位置上啊!御星啊,那是太仆奉车都尉的象征,要是不把这两个人(指赵平与山)处理掉,那就得死!”赵平心里正为山等人犯愁呢。

云家的舅舅李竟,他跟张赦关系不错,张赦看见云家那些兵士,就对李竟说:“现在丞相和平恩侯正得势,你可以让你母亲去跟太后说说,先把这两个人弄死。皇帝能不能搬家,全看太后一句话。” 这事儿,长安有个叫张章的男子给告发了,案子就到了廷尉府。执金吾的人就抓捕张赦、石夏等人,后来又下诏说别抓了。

山等人更害怕了,他们互相商量说:“你看,官府这么重视太后,所以才没把这事儿查到底。但坏事已经露头了,再加上之前杀害许皇后的事儿,皇上虽然仁慈,可身边的人不一定听话啊!这事儿拖久了肯定要爆发,爆发了咱们全家都得完蛋!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于是,他们就让家里的姑娘们各自回家去告诉她们的丈夫:“咱们往哪儿躲啊?”

李广利跟诸侯王们走得很近,说话还提到了霍家的事儿,皇上就下令说,李广利和李山不适合留在宫里当侍卫,免了他们的职务,让他们回家去。李广利的几个女儿对太后没礼貌,冯子都也经常犯法,皇上都把这些事儿算在了李广利头上。李山和李禹他们吓得不轻,李山梦见自家院子里井水漫到院子里,灶台居然长到树上了,他还梦见大将军对他说:“知道怎么抓那小子吗?赶紧去抓他!” 家里老鼠特别多,到处乱窜,还用尾巴在地上划来划去。 院子里那棵树上的猫头鹰老是叫唤。 家门自己塌了。李云那边的宅子大门也塌了。 巷子里的人看见有人住在李云家房顶上,掀瓦片往下扔,大家去看,却什么也没发现,都觉得很奇怪。李禹梦见车马声喧闹着来抓他,全家人都愁眉苦脸的。李山说:“丞相私自减少了宗庙祭祀用的羔羊、兔子和蛙类,可以用这个罪名治他!”

他们计划让太后为博平君设宴,把丞相、平恩侯以下的官员都叫来,然后让范明友和邓广汉奉太后的命令把他们杀了,趁机废掉皇帝,拥立李禹。 计划还没开始实施,李云就被任命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被任命为代郡太守。李山因为抄写机密文件的事儿被牵连,李显上书献出城西的府邸和一千匹马,想以此来赎李山的罪。 奏章还没送到,事情就被发现了,李云、李山、范明友自杀了,李显、李禹、邓广汉等人被抓住了。李禹被处决,李显和他的女儿、兄弟们都被斩首。只有霍皇后被废黜,关在昭台宫,牵连霍家被诛杀的,足有几千户人家。

皇上下了道圣旨,说:“前些日子,东织室的小官吏张章,告发魏郡的大富豪李竟,说他跟冠阳侯霍云密谋造反。因为考虑到霍云是大将军的亲戚,我就压下了这事儿,想着让他改过自新。现在呢,大司马博陆侯霍禹,他妈宣成侯夫人,还有霍禹的兄弟姐妹的夫婿们,包括冠阳侯霍云和乐平侯霍山,竟然一起密谋造反,想欺骗百姓。多亏了祖宗保佑,咱们提前发现了,他们都招供了,朕心里真是难过啊!那些被霍家给蒙骗了的,事情发生在丙申年之前,还没被发现的,在官府当差的,一律赦免。

男子张章最先发现这件事,他把这事儿告诉了期门官董忠,董忠又告诉了在朝做官的杨恽,杨恽又告诉了侍中金安上。杨恽把张章叫来问清楚情况,之后张章又上书把这事儿详细地禀报了皇上。侍中史高和金安上也参与了破案,他们说霍家的人没来得及进入宫廷,所以没成功,他们都有功劳。 朕就封张章为博成侯,董忠为高昌侯,杨恽为平通侯,金安上为都成侯,史高为乐陵侯。”

一开始,霍家特别奢侈,有个叫徐生的,住在茂陵,就说:“霍家肯定要完蛋。你看他们这么奢侈,就显得不恭敬,不恭敬就会得罪皇上。得罪皇上,那就是逆天行事啊!他们现在权势滔天,树敌太多,天下人都恨他们,还干那些逆天的事儿,不灭亡才怪呢!” 于是他就上书皇上说:“霍家现在太厉害了,陛下虽然很宠爱他们,但应该适时地压制一下,别让他们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他连续上书三次,皇上都接到了。后来霍家果然被灭族了,那些当初告发霍家的人,都得到了封赏。

有人就给皇上写信说:“我听说以前有个客人到主人家做客,看到主人的灶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着很多柴火,客人就劝主人把灶囱改成弯的,把柴火搬远点,不然容易发生火灾。主人没理他。结果没多久家里真的失火了,邻居们一起帮忙才把火扑灭。主人杀牛设宴感谢邻居们,烧伤严重的人坐在上座,其他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唯独没提那个劝他改灶囱的人。有人就对主人说:‘要是当初听了客人的话,也不用费这杀牛设宴的功夫,根本就不会发生火灾。现在论功行赏,请客吃饭,劝你改灶囱搬柴火的人没得到好处,而那些烧伤的人却成了座上宾,这算怎么回事?’主人这才醒悟过来,赶紧去感谢那个客人。现在茂陵的徐生多次上书,说霍家要出事,应该提防他们。要是当初听了徐生的,国家就能省下分封土地和爵位的钱,我等百姓也能免受霍家被诛灭的祸乱。事情已经过去了,可徐生却没得到任何好处,请陛下明察,重视像改灶囱搬柴火这样的建议,别让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爬到那些有远见的人头上。”皇上于是赏赐徐生十匹布,后来还让他当了郎官。

汉宣帝刚即位的时候,去祭拜高祖庙,大将军霍光乘坐皇帝的副车,宣帝心里很害怕,感觉像背上长了刺一样难受。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也像霍光一样乘坐皇帝的副车,宣帝就感觉很轻松自在,很亲近。等到霍光死后,他的家族被全部诛灭,所以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威震主上的臣子不能留,霍家的祸根就在于乘坐皇帝的副车。”

到了汉成帝时期,成帝为霍光修建了守墓人的住所,安排了一百户人家看守霍光的墓。元始二年,成帝又封霍光的族人霍阳为博陆侯,食邑千户。

金日磾,字翁叔,本来是匈奴休屠王(xiū tú wáng)的儿子。汉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带兵攻打匈奴右部,杀了很多匈奴人,还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用的金人。那年夏天,骠骑将军又往西越过居延(jū yán),攻打祁连山,大获全胜。

这下匈奴单于(chán yú)就生气了,怪昆邪王和休屠王他们住在西边,老是被汉朝打败。单于把他们叫过去,想杀了他们。昆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了,就商量着要投降汉朝。结果休屠王又后悔了,昆邪王把他杀了,带着他的部下一起投降了汉朝。汉朝封昆邪王为列侯。金日磾因为父亲没投降被杀,他和母亲阏氏(è shì)、弟弟伦一起被没收为官府的奴隶,在皇宫里养马,当时他才十四岁。

过了很久,汉武帝在宫里宴饮,看到养马的奴隶,后宫里挤满了人。金日磾他们几十个人牵着马从殿前走过,大家都偷偷地看,就金日磾一个人不敢看。金日磾身高八尺二寸,长得特别严肃,而且他牵的马又肥又好,汉武帝觉得很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金日磾就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很惊讶,当天就赏赐他洗澡用的热水、衣服和帽子,任命他当马监,后来又升迁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金日磾自从接近汉武帝后,从没犯过任何错误,汉武帝非常信任和喜爱他,赏赐的金钱加起来有几千金,出行的时候让金日磾乘车陪同,在宫里也让他侍奉左右。很多皇亲国戚心里很不服气,私下里嘀咕:“皇上怎么就看上这么个胡人小子,还这么重用他!”汉武帝听说后,对金日磾就更加厚爱了。

日磾他妈教育两个儿子特别严格,规矩特别多,皇上听说后都夸奖她。她去世后,皇上还下令在甘泉宫给她画像,题字“休屠王阏氏”。日磾每次看到画像,都会跪拜,还哭得稀里哗啦的,然后才离开。日磾的两个儿子皇上都很喜欢,经常让他们在身边玩耍。有一次,孩子们在皇上身边玩,一个孩子从后面抱住皇上的脖子,日磾看见了,就瞪了他一眼。那孩子吓哭了,边跑边喊:“爷爷生气了!”皇上问日磾:“你为什么瞪我儿子?”

后来,这两个孩子长大了,不太懂事。有一天,日磾的大儿子在宫殿里跟宫女们乱搞,日磾看见了,觉得他行为放荡,就把他给杀了。皇上听到后非常生气,日磾就跪下认错,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要杀他儿子。皇上虽然很伤心,还为此哭了,但心里更敬佩日磾的为人。

一开始,莽何罗和江充关系很好,江充陷害太子后,莽何罗的弟弟莽通用在诛杀太子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因此被封了官。后来皇上发现太子是被冤枉的,就把江充全家和党羽都灭了。莽何罗兄弟俩害怕牵连到自己,就密谋造反。日磾发现他们俩不对劲,心里起了疑心,暗中观察他们的举动,还经常跟着他们一起出入宫廷。莽何罗也察觉到了日磾的怀疑,所以一直没敢动手。

有一天,皇上在林光宫,日磾有点不舒服,躺在小房子里休息。莽何罗、莽通和弟弟莽安成伪造圣旨,趁夜出宫,杀了使者,发动兵变。第二天早上,皇上还没起床,莽何罗就从外面闯进来了。日磾这时候感觉不对劲,赶紧跑进内室,躲在门后。一会儿,莽何罗手里拿着刀,从东边的箱子后面出来,看见日磾后脸色大变,赶紧往内室跑,结果撞到了宝瑟上,摔倒了。日磾抓住莽何罗,大声喊:“莽何罗造反了!”皇上吓醒了,左右侍卫拔刀要杀莽何罗,皇上怕误伤日磾,就阻止了他们。日磾把莽何罗拖到殿下去,把他抓起来,严加审问,最终所有参与叛乱的人都认罪了。 因此,日磾的忠孝节义名扬天下。

日磾在汉武帝身边侍奉了几十年,眼睛从来不斜视,非常谨慎。皇帝赏赐给他宫女,他都不敢靠近。皇帝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让他入宫,他也不肯。他这么谨慎小心,皇帝觉得特别奇怪,也很欣赏他。后来皇帝生病了,托付霍光辅佐少主,霍光又推荐了日磾。日磾说:“我是外国人,要是让我当官,匈奴人会轻视汉朝的。” 所以最后他还是和霍光一起辅政了。霍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日磾的儿子赏。当初武帝遗诏说要因为日磾在讨伐莽何罗时立下的功劳封他为秺侯,但是日磾因为皇帝年纪还小,所以没接受封赏。

他辅政一年多,身体就垮了,大将军霍光上奏皇帝,给他加封,日磾卧病在床就接受了印绶。有一天,日磾去世了,朝廷赐给他丧葬用品和墓地,用轻车简从的仪仗送葬,军队列队一直送到茂陵,谥号敬侯。日磾有两个儿子,赏和建,都是侍中,跟昭帝年纪差不多,俩人一起吃住。赏做奉车都尉,建做驸马都尉。后来赏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就戴了两块印绶。皇帝问霍光:“金氏兄弟俩人,不能让他们同时戴两块印绶吗?”霍光回答说:“赏是继承他父亲的爵位啊。”皇帝笑着说:“封侯的事情,难道不在我和将军你手里吗?”霍光说:“先帝有遗诏,只有立了功才能封侯。”当时他们兄弟俩才八九岁。

宣帝即位后,赏做了太仆,霍氏家族开始出现问题,赏上书请求辞去妻子的官职。皇帝也为他惋惜,最终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元帝时期,赏做了光禄勋,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爵位就没了。元始年间,他的后代继承了爵位,他的孙子当上了秺侯,延续了日磾的香火。日磾当初带兵投降的弟弟伦,字少卿,做过黄门郎,早早去世了。日磾的两个儿子很显贵,但是他的孙子却衰落了。而伦的后代却兴盛起来,他的儿子安上开始显贵,被封为侯。

安上字子侯,年轻时做过侍中,为人忠厚老实,而且很有智慧,宣帝很赏识他。他曾经参与策划楚王廷寿的谋反,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后来霍氏家族谋反,安上守卫宫门,没有放霍氏的亲属进宫,被封为都成侯,后来做到建章卫尉。去世后,朝廷赐给他墓地,葬在杜陵,谥号敬侯。他有四个儿子,常、敞、岑、明。

岑、明这俩都是朝廷里当官的,职位不低,都做过光禄大夫。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敞就当了中庶子,很受太子宠爱。元帝当皇帝后,敞就升官了,当上了骑都尉、光禄大夫、中郎将和侍中,那是相当风光。元帝驾崩了,按照规矩,那些亲近皇帝的大臣都要跟着去皇陵当园丁。但是,因为敞的名声很好,大家都说他忠孝两全,太后就下令让他继续留在宫里侍奉成帝,后来官做到卫尉。敞这个人啊,特别正直,敢跟皇帝顶嘴,宫里的人都很怕他,就连皇帝也拿他没办法。他病得很重的时候,皇帝还派人去问他想什么,敞就推荐了他的弟弟岑。皇帝就召见了岑,还让他当了使主客。敞的儿子涉,本来在左曹当差,皇帝直接提拔他当了侍中,还派人用豪华的马车把他送到卫尉府,结果没过多久,敞就去世了。敞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涉、参、饶。

涉这个人呢,学问好,生活节俭,很多读书人都夸他。在成帝当政的时候,他做到侍中、骑都尉,还管着三辅地区的胡兵和越骑兵。哀帝继位后,他当上了奉车都尉,最后做到长信少府。他弟弟参呢,曾经去匈奴那边当过官,做过匈奴中郎将、越骑校尉、关内都尉,还当过安定郡和东海郡的太守。他另一个弟弟饶,当过越骑校尉。

涉有两个儿子,叫汤和融,都当过侍中、诸曹、将、大夫这些官职。涉的堂弟钦,也是个厉害角色,他通过考试当了太子门大夫,哀帝当皇帝后,他升了太中大夫兼给事中。后来,他堂弟又升任尚书令,这兄弟俩都当了大官。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去世了,钦负责操办丧事,做得非常出色,之后就被提拔为泰山郡和弘农郡的太守,名声很大。平帝继位后,钦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大司马司直和京兆尹。因为平帝年纪还小,朝廷要选一些老师和朋友来辅佐他,大司徒孔光因为学问好、品德高尚被选为平帝的老师,京兆尹金钦因为家族忠孝闻名被选为平帝的朋友。后来,金钦又升任光禄大夫、侍中,官职很高,还被封为都成侯。

王莽刚刚铲除了平帝外家的卫氏家族,就召见明礼少府宗伯凤,让他来阐述立皇后应该遵循的礼仪。王莽还下令让所有公卿、将军、侍中和朝臣都来听,目的是为了在表面上约束平帝,同时堵住百姓的悠悠之口。王莽同时要封赏钦和他的族弟秺侯当。

早先,钦的曾祖父日磾传位给了他的儿子节侯赏,钦的祖父安上传位给了他的儿子夷侯常,他们都因为没有儿子而导致爵位断绝了。所以王莽现在才追封钦和当,让他们继承先祖的爵位。而当的母亲南,正是王莽母亲功显君的同母兄弟的女儿,当的母亲南被尊为太夫人。钦因为这件事就对当说:“诏书上只说了日磾的功劳,并没有提到赏的功劳。说是你继承祖先的爵位,你自己也应该为你的父亲和祖父立庙啊。赏是原来的国君,应该由大夫主持祭祀。”当时,甄邯就在旁边,当庭呵斥钦,并且上奏弹劾说:“钦你凭借着通晓经书,被破格提拔到皇帝身边侍奉,深受王莽的恩宠,被封赏爵位,你应该知道朝廷现在重视的是立后的大事。之前定陶太后违背祖宗,违背天道,孝哀帝因此没有福气;后来吕宽、卫宝又策划阴谋,犯上作乱,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太皇太后因此引以为戒,痛心疾首,认为这是违背天道的罪过,不是圣明的法律所能容忍的,会引发大乱。太皇太后一心想顺应天意,遵守圣明的制度,专心致志地处理立后的大事,以安定天下。她多次来到正殿,召见群臣,讲解《礼经》。继承祖先爵位,指的是没有正统继承人,需要有人来承担重任。赏继承日磾的爵位,后来成为国君,是承担着宗族重任的人,这符合《礼经》中‘尊祖敬宗’的道理,大宗是不能断绝的。钦你明明知道你和当都被封赏了,却在宫殿里多次公开宣扬这些话,教唆当这样做。如果当真的按照你的话去做,那么你也要为你父亲明立庙,而不能进入夷侯常的庙宇了。你进退两难,前后说法不一,迷惑人心,扰乱国家纲纪,埋下祸乱的根源,诬蔑祖先,不孝之罪,罪大恶极!这根本不是大臣应该做的,是大不敬的行为。秺侯当的母亲南被尊为太夫人,你这样做是对太夫人的大不敬!”

王莽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后,然后让四辅、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们商议,大家都说钦应该立刻处罚。于是,谒者召钦到诏狱,钦自杀身亡。甄邯因为维护国家纲纪,不徇私情,忠孝尤其显著,因此被加封了千户。王莽又封长信少府涉的儿子右曹汤为都成侯。汤受封那天,不敢回家,以此来表明自己重视立后的大事。为了进一步强调立后的大事,王莽又启用钦的弟弟遵,封他为侯,并让他担任九卿之职。

话说霍光啊,他一开始只是个宫里的侍卫,从最底层做起,心里一直想着要忠于国家,对皇帝也特别忠心。他从小就肩负着辅佐皇室的重任,在朝堂上,他拥护年幼的皇帝,打败燕王,弹劾上官,巧妙地运用权力,最终完成了他的忠义大业。即使被罢官,面临生死攸关的大事,他始终坚定不移,最终稳定了国家,保全了社稷。他拥立昭帝和宣帝,就像老师和保姆一样照顾他们,就连周公、伊尹这样的贤臣,也比不上他啊!

但是,霍光也有缺点,他不怎么学习那些治国安邦的策略,对法律也不太懂,还偷偷摸摸地搞阴谋诡计,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沉迷于享乐,最终酿成大祸,死后三年,他的家族都被诛杀,真是令人惋惜啊!古时候霍叔在晋国封地,晋国就在河东地区,霍光是不是他的后代呢?

再说说金日磾,他原本是匈奴人,国家灭亡后,成了汉朝的俘虏,但他却非常忠诚地辅佐皇帝,他的忠诚和功劳有目共睹,被封为上将军,他的后代也世代为官,家族出了七代侍卫,名声一直很好,真是了不起啊! 据说,当初用休屠人铸造金人祭祀天帝,所以他就被赐姓金氏。